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

烟草行业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以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为中心,烤烟生产基本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烟农专业合作社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烟农专业合作社存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得财务管理风险凸显,如何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探讨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对于维护广大烟农社员的利益,稳定烟草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

(一)执行制度不严,管理水平不高

尽管合作社成立之时,根据有关法规,完善了财务制度,但实际财务管理并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管理水平还亟待提升。在民主管理、社务公开、扶持补贴资金处置、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运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瑕疵。表现为制度上墙多,公示上墙少。决策事项多,决策会议少。扶持补贴多,收支明细少。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管理水平低

会计核算停流在“流水账”水平,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报销审批手续不完善,相关经济业务发生后报账不及时,凭证资料入账依据不充分,会计档案资料不完整。资产账簿的设置不能充分反映资产的剩余价值、使用周期、使用地点、管理责任人等内容,同时合作社对财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不进行定期盘点,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管护不到位、闲置率高的问题。

(三)争取税收优惠不到位,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国家规定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等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对政策把握不到位,合作社自身积极争取力度不够,国家给予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随着合作社业务量增加,服务项目多元,大额交易资金流通,在法律上存在潜在风险。

(四)社员账户应用不好,盈余分配依据不详细

社员账户是合作社记录成员参与组织交易、享受盈余分配的重要依据,是联结社员利益的纽带。目前合作社基本都建有“社员账户”,但部分合作社在筹集初期,缺乏相应制度建设和法规指导,以非现金方式入股的社员,初始出资(入股)额量化依据不充分,加之合作社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有限,无法真实反应盈余情况,合作社公积金和公益金量化到社员账户份额不准确,年终分配依据不充分,社员权益有被侵害的可能。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原因分析

(一)烟农合作社性质特征限制

烟农合作社相较其他农民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业务核心工作是开展事关烟叶生产的综合服务,以服务社员为主。二是综合服务项目较多,社员在不同项目上存在不同交易量。三是不同业务项目成本构成不一,核算社员交易成本较复杂。四是合作社从事生产的社员可享受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补贴,收益来源较为复杂。

(二)人员素质不高限制

一是合作社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由临时人员办理,本身业务素质不高,同时对合作社业务认识不够,会计处理上针对性不强,出现错误。二是合作社管理层财务素养不够,本身不懂,加之平时只关心合作社业务工作,在意的是如何扩大收益,对合作社财务事务管理参与过问不多。三是合作社监事作用弱化。监事会成员因不具有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对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会计核算事项监督形同虚设。四是外部介入欠缺。烟农合作社出于成本控制考虑,没有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三)外部环境的限制

一是政策解读少,意识不到位。由于地方有关部门宣传欠缺,合作社财务人员对国家出台的合作社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够,对税收优惠政策和纳税申报程序不熟悉。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向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报和备案手续的概念。二是政府部门主动为引导不足。税务一些相关部门对合作社减免税收不积极、不作为,合作社多次碰壁无果而返。三是地方相关部门误解。由于烟草公司烟农合作社在引导组建、经营帮扶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地方部门将烟农合作社相关工作划归烟草公司牵头,造成专业指导不足。

三、改进策略

(一)强化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政策把握能力

烟农合作社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工作。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多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财务素养。

(二)打造专业队伍,规范财务管理

完善组织机构,建立财务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会计与出纳岗位,聘任业务素质高,有一定财务工作经验且工作仔细、勤劳实干、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任职,并匹配相应的薪酬,以维持财会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更新财会知识,了解最新的政策,保证其上岗的资质。合作社还要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将其工作情况与工资奖金挂钩,用以激发财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

(三)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有制可依

烟农专业合作社要以适应合作社当下业务需要为前提,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严控财务项目审批,对管理费用,如差旅费、招待费、通讯费、交通费等核定定额,制定标准,健全经手、签收、审批程序,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严格控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分开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五个环节的台账管理,形成内部牵制制度管理和台账登记责任管理。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合作社章程要应对盈余分配比例进行约定,分配方案必须经社会大会审议通过,重视对社员账户运用,使社员得到应有的利润返还和分红。要完善合作社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作社理事长、专业队队长等工作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合作社,同时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前提下,确保其付出能够获得应有回报。

(四)落实民主管理,社务公开

严格执行合作社民主管理,接受监督的制度。财务相关事项必须采用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定期定点进行公布,接受社员的监督。监事会要履行职责,按时组织对财务的审计和检查,公开监事报告。合作社要主动申请外援,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财务审计,确保规范管理,经济行为真实合法。

参考文献:

[1]彭奇明,贾红风.烟草商业企业关于加强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监管初探[J].财经界,2016(12).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货币时间价值 教学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货币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是连接货币现值和终值的桥梁,是财务管理价值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对此教学、学习必须做到扎实、熟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此部门的掌握并不熟悉,经常做错题目,对终值、现值以及年金的概念及计算混淆不清,出现了很多错误。本文从货币时间价值概念出发,梳理和总结了货币时间价值计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在货币时间价值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把题意理解错误,以至于做错题目。常见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货币时间价值概念理解不透彻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也称为资金时间价值。教材上的概念就这么简单明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其中充满了许多的想象。货币的时间价值是等待的结果吗?只要持有货币,就会产生增值吗?古代货币被发掘后,一直推移到现在,会不会产生更大的货币时间价值呢?学习是不断接受、消化和熟练的过程,有的教材对概念的讲解并不到位,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除此之外,学生学习过《政治经济学》,自然会联想到《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财务管理学》里面的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有相似之处,如果授课过程中,没有向学生阐明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势必也会造成概念理解错误。

1.2终值、现值的概念理解不深入

现值,即现在的价值,是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的起点,也称为本金。终值,也称未来的价值或结束时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同学对这些基本概念基本上能掌握清楚,但对终值和现值之间的转换计算充满不确定性,做完一道题目,不知道正确与否。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在于对终值和现值的概念知其一不知其二,并没有做到深化认识。

1.3复利计算与年金计算混为一谈

复利计算是相对于单利计算而言,即以是否对已产生的利息计算利息为标志,分为单利和复利计算,而年金计算则是以交易或事项发生是否重复性为依据,如果某项交易或事项一定期间内重复发生,而且每次交易金额也相等,就称为年金形式的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在授课实践中,部分学生对年金的计算和复利的计算混为一谈,一提到年金就是复利,更谈不上年金的分类及和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1.4年金计算转化存在偏差

年金按照发生的时点不同,可以分为后付年金、先付年金、递延年金和永续年金四种。大部分学生在授课结束后,都能很清晰地辨别出各类年金的特点、概念,但是对此类年金的混合运算以及相互实现运算的转换仍旧心存疑虑。譬如有些涉及年金的题目,需要用2种以上的方法解答,不同类型的年金能够相互实现计算转化,很多同学一筹莫展。先付年金与后付年金的计算转化并不理解,尤其是涉及递延年金形式的计算转化更加无能无力。

1.5对插值法计算存在误区

货币时间价值计算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涉及到期限、收益率。在授课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货币时间价值系数表,遇到题目时,仍按照传统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导致解题方向错误,导致陷入数学逻辑计算陷阱。插值法在处理非整数求解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对插值法临界值的选取方面,不少同学认为只要选取两个临界值就可以,其实不然,因为临界值差距越大,误差就越大,最终会影响结果的精确度。

2相关建议及对策

货币时间价值学习建立在对相关概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在日常授课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对货币时间价值相关概念及计算的学习。文章提出了对货币时间价值学习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2.1加强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财务管理学》教材上给出的相关概念都是基本定义,没有进行深入的解读,这造成部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按照教材上给出的概念和实例来机械的做题,题目稍作修改,则无法适应新的情况。比如说什么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教材上的定义为: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也称为资金时间价值。这样简单的定义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歧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譬如,陈女士是一家公司的出纳。她的宝贝儿子小强,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今年读三年级,很喜欢数学,一天晚饭桌上,陈女士和丈夫谈起来今后10年的存钱计划,因为小强10年后会考上大学而夫妻俩也想买套房子 。“至少得20万,”陈女士说道,“从今年起,每年得存……”“2万”小强 叫起来了,“妈妈,你们去年存了一万八。今年叫爸爸别抽烟,我暑假也不去夏令营了。这样可以节省下两千,加起来正好2万。”“一年一万八也差不多”,我的烟还可以抽。小强啊,你也可以去参加夏令营”。小强的爸爸说。“为什么呢?”小强问。“银行会给我们利息啊。”爸爸说。“什么叫利息啊?”小强又问。“利息……就是……”打个比方吧,你去年过年时候存入100元,今年过年的时候你可以在银行取到110元,多出来的10元钱就是利息啊。”利息率呢?”是10%。”陈女士比划着向儿子解释。”那么银行为什么要多给我们钱呢?”小强总爱问个底朝天。”小孩的话真多!把钱放在那里1年,它当然要给你利息了。”爸爸插嘴道。“噢,对了,我外婆去年过年时候给我100块!说是零花钱的,还说存在她那里,今年过年的时候,妈妈说用那100块买了玩具车,妈妈还欠我利息呢!”

通过此案例,可以解决许多学生对货币时间价值概念的认识,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产生于社会资金的流通领域,并不是所有货币都有时间价值,只有把货币作为资本投入生产经营过程才能产生时间价值。

2.2深化对时间线的认识

在实践教学中,许多学生做题做不正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终值、现值以及之间的联系,尤其涉及到时间间隔,许多学生对年初、年末发生的现金流量不愿意用时间线的形式列示出来,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货币的分布形态应该是在某个时点上发生。这样就造成了时间价值分布错误,必然造成终值、现值计算不符合实际价值分布形态。在授课时,一定要突出时间线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画出时间线,并正确标示出现金流量的分布状态。

2.3正确引导复利计算与年金计算

年金计算的基础是复利计算。在授课时,不要只刻板用教材的概念,必要的时候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譬如说复利计算与年金计算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作为教师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引导,可以这样回答:从图书馆一楼到六楼,你可以乘坐电梯,直接从一楼到达六楼;或者你也可以步行,从图书馆一楼梯口一直走到六楼口。同样能完成到达六楼的任务。我们对年金进行计算时,直接可以查年金现值或终值系数表,可以求出相应的结果;同时,也可以按照年金的概念,把所有发生的年金全部复利终值或现值都求出来,然后加总求和也可以实现此目标。

2.4深化对各类年金的再认识

在年金分类中,最重要的就是后付年金,也称普通年金,它决定着先付年金、递延年金以及永续年金的计算。年金分类的依据在于发生的时点不一致,但是发生的个数是一致的。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学生突出这一点。必要的时候,通过典型例题向学生展示其变化的规律。譬如说下面的例题:

有一项年金,前3年无流入,后5年每年年初流入500元,假设年利率为10%,其现值是多少?

题目虽然很短,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因为题目已知条件中给出的是后5年每年年初流入500元,并不符合递延年金的定义。

2.5深化对插值法的认识,减少误差

插值法常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采用列表形式,把所要求的变量置于中间被夹在的位置,两边分别是大于未知变量的和小于未知变量的数值,进而可以求出;二是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对应的线段成比例,进而求出其未知变量。在实施插值法计算时,必须尽可能采用逐步测试逼近法,找到与未知变量最近的两个临界值,尽可能减少误差。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养成看书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章节要精读、深读,对一些重要概念都要事先预习,在课堂上搞清相关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区别联系,并归纳升华.

2.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若能把获取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范围内,条理化、系统化就能促进新旧知识的巩固、储存和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概括、归纳、提炼.通过整理,使得所学数学知识学得活、记得牢、理解透.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力长进靠训练,练是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试着以练为主,并有针对性分阶段让学生去训练、去探讨、去运用、去思考.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参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辅相成,课堂教学预设必须全面领会中职教学任务,把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中职数学课而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创新教学方法必须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与提高教学实效为宗旨,使教学氛围愉悦化,教学过程活动化,且富有弹性,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火花.比如:

在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背景问题:有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商人谈生意,数学家对商人说:“我准备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万元,但在这个月内每一天,你都要给我返利,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以后每天的返利是前一天的2倍,请你考虑一下,如果同意我们就到公证处办理协议公证手续.”商人不假思索就答应了.请问:数学家与商人谁得利?结果,学生的想法与商人一样.当我点明数学家得利10亿多时,学生们大吃一惊,于是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迫切想了解内容,这就为新课讲授创造了心理准备.

2.认真分析学生听课反应,适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差异,听课反映必然不一样.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领会教学内容的学生、完全听不懂的学生以及有疑问的学生的不同表情.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反应迅速作出判断,不断调整组织教学过程,尽可能做到教师的讲课能与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同步.讲课时注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俗易懂,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加强直观教学.例如:

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按教材安排,先介绍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说明正弦函数是奇函数,再利用定义判断具体函数的奇偶性,最后根据奇偶性分类.但当我发现有几名学生窃窃私语时,我想他们可能是对讲课产生疑问,于是让他们把问题提出.原来他们在讨论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问题一经提出,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考过这个问题.这时,我把原来的安排作了调整,把原先准备放在最后再提出的问题提前讲,引导学生根据函数奇偶性定义分析:如果有这样的函数,它既符合奇函数定义,又符合偶函数定义,依定义推出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f(x)=0.这样调整教学顺序,符合学生的思维要求,提高了学生听课积极性.

3.积极融合师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中职学生对他所学的功课有所偏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科任老师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威信、有亲切感的教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所任学科的积极性.教师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效应.所以,教师应当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要让表扬和鼓励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使他们充满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改善和丰富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是提高中职数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1.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专业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特征,数学作为一门文化课,遵循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中职数学教师要从学生所学的专业中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授课时要合理补充相关专业的应用性教学内容,使数学课程内容与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以专业的角度看数学.如财务管理中存货管理这节课要计算企业的最佳批量,就涉及数学中的导数知识.因此,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补充导数知识,为专业课教学做好铺垫,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加强专业学习,丰富教师知识结构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邮政网点 损益核算 体系

一、邮政网点损益核算概述

(一)邮政网点损益核算体系的概念

邮政网点损益核算,是以邮政企业的单个营业网点为主体,记录和反映营业网点实现的有效收入、直接发生的成本和应该承担的其他成本,计算其经营成果,并根据营业网点经营成果对网点员工和支局长进行绩效考核和工作评价,引导基层员工大力发展高效业务,找出降本增效的关键点,促进业务结构的调整。

(二)构建网点损益核算体系的重要意义

邮政网点损益核算把每一个邮政营业网点看作一个经营实体,通过有效收入、营业利润等关键指标,将企业的经营战略传导到每一个网点。通过损益核算算清网点效益,确立网点不断改善效益的目标,使每位员工都充分掌握自己所属经营实体的组织目标。从而在各自岗位上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不断增强忧患意识,通过自我调整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样,既提高了员工的成本意识、增加了经营经验,又提高了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对促进企业整体经营业绩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邮政网点损益核算体系是构建邮政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邮政企业财务管理“计账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邮政企业适应公司化运作、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保障。从而实现财务管理从“管家型”被动算账到“经营型”主动核算转变。

2.有助于实现网点的转型发展。要实现网点的转型发展,首先就要算清网点的投入产出账。一方面只有算清账、算准账,才能准确掌握网点的盈亏状况,才能提高网点员工的节支意识,关注网点成本的控制,促进网点员工对高效、长效业务的发展和开发;另一方面,还可根据网点损益核算结果查找网点效益和资源配置中的主要问题,找出影响网点效益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以推进网点布局优化提升,提高网点精细化管理、运营模式、网点规划和资源投入,扩大市场竞争力和效益水平,促进网点的快速转型。

3.邮政网点损益核算是准确评价邮政营业网点的经营成果、落实损益责任的需要。邮政网点损益核算,可算清各营业网点的业务范围和资源占用范围内相应的收入、成本和损益结果,这就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点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邮政网点损益核算存在的问题

邮政公司启动网点损益核算工作以来,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网点损益核算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网点损益的系统支撑还不完善,业务信息采集手段缺乏、信息化手段和基础工作还存在差距,运行过程中存在网点收入和支出的核算范围模糊、归集流程不完善,以及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核算体系,导致网点人员对损益核算结果认同度较低。

1.网点各项业务有效收入的确认,先由上级单位或专业局集中核算,然后再由财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提供的业务系统收入和对应结算价格计算的结算收入清分到营业网点,作为营业网点完成的收入,这样容易造成人为计算和统计的错误。

2.网点部分直接发生的营业成本,通过远程报账系统进行归集确认,但部分由上级统筹安排和集中管理宣传费、维修费、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业务材料用品、电话费、电路租费、水电取暖费、油料费等成本。统一由财务部门列账,再由物资管理部门根据营业网点实际领用量和价格做好网点成本领用台账清分到营业网点,月末汇总请领金额、附请领明细交给财务部门作为网点成本确认的依据。这样,导致网点成本清分的工作量变大、容易出错、存在人为调整等问题。

3.目前,各级财务部门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邮政营业网点的机构代码、名称、所属省市县、地址、从业人员人数、台席数量、房屋来源、房屋面积、房屋原值、车辆数量等网点基础信息进行台账登记管理。但营业网点信息发生变动时,各相关部门还无法及时将相关信息在财务部门更新,这将影响网点损益情况的分析和利用网点损益核算结果对网点的考核。

(二)网点损益的分析应用还没达到成效

目前,网点损益核算的分析应用主要是由组织预算考核工作的财务部门根据网点的绩效考核指标――营业网点有效收入、营业利润,来计算其预算完成进度和同比增长率,并据此来评价网点的经营和效益情况。但作为网点损益核算的责任主体,营业网点和市场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还未能有效地参与网点损益核算的预算、控制、分析工作。

一方面未能算好网点的投入产出账,缺乏战略统筹性,没有以市场为龙头,实现业财联动、网财联动、人业联动,来深入地查找网点效益和资源配置中的主要问题以及网点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未将分析结果运用于推进网点业务结构转型、优化业务流程、人员调整和创新网点考核激励机制。

(三)网点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合理

网点的考核制度往往只考虑网点业务收入的完成情况,很少考虑网点的成本和利润,造成不少网点和员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依赖过大,对业务收入结构的关注较少,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关注较少,对成本费用的支出关注较少,对网点的盈亏状况关注较少,降本增效意识较为淡薄。因而无法充分地发挥网点损益核算结果的“有效收入”和“营业利润”这两个主要效益指标对网点的激励作用。

三、完善邮政网点损益核算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培训辅导,促进网点损益核算体系的建立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网点损益核算的方法和理念,使网点负责人掌握网点损益核算的基本方法、管理本质、实施目的和要求以及降本增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得构建网点损益核算体系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提高当家做主的意识,使得各网点人员能积极主动地与上级进行有效的沟通,讨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商讨问题的解决措施以及加强网点损益核算的执行和监管,形成“财务搭台,业务算账”的良好局面。

(二)通过邮政ERP信息系统完善取数流程,提高数据质量

确保网点损益核算工作质量,是网点损益核算体系的基础。在核算过程中,借助邮政的ERP系统的信息化手段,通过主数据平台的建立,网点损益核算数据从相关业务系统、管理系统集成,实现收入、成本动因等数据自动采集和自动处理,强化过程控制,夯实网点损益核算基础工作。

通过信息化的归集,从数据的源头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控制,可减少人为差错和人为调整。规范业财一体化流程,实现业财信息连通,理顺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关系,强化业财源头管理,推动业财一体化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提高网点损益核算数据的质量,实现网点损益核算结果的精准度和认可度。

(三)对网点损益核算结果进行多维分析

利用ERP管理会计模块来开展网点损益核算的工作,网点基础数据,将明细到具体网点(最明细的机构)从业人员人数、台席数、分经营专业的收入、按预算科目口径列示的成本,以及到网点的边际利润进行展示。进行基于机构主数据的实体网点盈利能力分析,包括专业网点、综合营业网点、投递站点等机构的全额收入、直接成本以及边际利润分析,切实将网点损益核算与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优化组织历程、调整资源配置和效益持续提升来提高分析应用工作成效。

一是对亏损的网点,要建立预警制度,查找亏损的根本原因所在,并从规范基础工作质量、优化人员结构和业务结构方面提出减亏措施。二是按业务结构对网点的损益核算结果分类分析,可采用趋势分析法查找有效收入和营业成本异常变动情况,并以此确定收入和成本的配比,从而明确成本的投入重点。三是从网点的地理位置、资源占用、客户开发、损益结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开展网点损益情况的深入调研,诊断出网点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找出先进网点和落后网点的差距,推广先进网点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为后进网点探索转型发展措施和网点布局调整措施,妥善解决网点调整带来的人员和业务配置问题,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四是分析网点成本的构成,确定成本控制点。开展网点成本对标找差,根据重要性和降成本力度进行分级,进行差距比较、原因分析,通过“双向反馈”机制。向下:及时让各网点知道本网点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向上:由网点根据分析的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完成时间,逐步提高本网点效益。五是通过SWOR分析网点内外部环境分析,查找制约网点业务发展的原因,针对单个网点制定专门营销计划,确定中短期营销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战略和营销战术,务求通过分析来提升网点营销效能。

(四)建立战略导向型的业绩评价体系,促进网点运营模式转变

以网点损益核算结果来设定关键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建立战略导向型的业绩评价体系,考核办法要突出网点效益的持续改进,加大“自由收入增长率、自由收入增量和营业利润”等效益指标的考核权重,设置网点晋升渠道,对邮政网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从多维度对网点进行考核。

1.根据业务结构和收入规模对网点进行分组考核。对金融网点采用横向考核和纵向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网点与网点之间的竞争和激励网点不断追求进步。对纯邮务类网点,建立“固定+浮动”的奖励制度,重点奖励通过增加有效收入及盘活人员来实现减亏或扭亏为盈的网点及网点从业人员。

2.提高体现绩效导向、贡献导向、效益导向的考核指标“有效收入”和“营业利润”在网点考核制度的考核力度,并以考核结果为指导撤并部分低效无效的网点。

3.分层地对网点进行考核:第一,对网点的考核;第二,对网点负责人的考核;第三,对网点营销人员的考核;第四,对网点营业员的考核;第五,对网点整体效益提升的考核。

4.根据不同业务创造效益的高低,设置不同的积分,效益高的业务积分就高,效益低的业务积分就低。这种考核制度充分体现了业务收入的有效性以及网点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和贡献度,可以引导网点员工主动向客户营销高效益的业务,也使网点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同,获得更大的满足。充分发挥网点损益核算的引导作用,促进业务更好更快发展。制定全面有效的网点损益核算的考核制度,还要注重绩效考核制度的执行,跟踪落实各项考核措施,才能确保进一步调动网点关注经营效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机制对网点损益核算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

总之,建立完善的网点损益核算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业务的发展和效益的不断提升。利用网点损益结果指导业务经营管理,使之成为网点优化转型、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从而使网点损益核算在邮政经营活动中切实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湛江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顾慧琼.让ERP“起死回生”[J].企业管理杂志社,2014(11).

[2] 董传江.国有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外资,2013.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审计学》课程有机契合

【中图分类号】G847;F239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社会对高层次审计人才的需求数量倍增及需求标准不断提高。而现有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审计学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审计学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教育部(2005)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党的十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培养社会主义创新性人才成为高校改革的目标取向,而研究性教学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所谓研究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理论为基础,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李冰等,2014),以具备更好的研究创新能力来适应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的需求。目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理工类课程中应用得较为广泛,而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应用。为满足国家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研究性教学方式成为审计学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时亟待研究的一项现实课题。

二、研究性教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性教学思想,在中国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雅典苏格拉底推行的‘助产术’式教学。在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Humboldt)就提出“教、学与研究三者相统一”的观点,认为大学教师的任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而是将科学融入其中,指导学生从事研究。美国教育学家梅滋(1965)指出,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要求教师以教学引导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美国教育家Ernerst Boyer(2000)提出研究性教学,在博耶委员会(Boyer)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问题性、探究性、过程性、创新性、自主性、开放性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实践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式探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有利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逐渐引入,为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为提高《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开辟了重要路径。

三、《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及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由于《审计学》学科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加上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尤其是在执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审计职业判断。这些特点使其与研究性教学存在诸多契合点。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法运用于《审计学》课程,可为《审计学》课程的建设和审计实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逻辑性都较强的学科,是会计专业学的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创新型审计人才为目标。《审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现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既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又挤压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提高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革现行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做到理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高度整合。其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领域,诸如环境审计、经理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都是综合性的审计,而且审计学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性质上来看,审计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诸如会计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采用逆向思维、质疑思维,它要解决的不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使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审计学》课程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随着社会公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审计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治理、组织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审计学的不断发展更是要求审计师主动学习、随机应变。由于研究性教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与《审计学》课程存在诸多契合点。《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开展审计学术研究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转变。特别是对于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后大学时代的工作岗位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审计问题,而不是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材上都能找到,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审计的能力。

1.审计学课程的隐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知识根据其可视程度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课件的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用其他载体予以记载。《审计学》课程中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体会、经验等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特征决定了《审计学》课程既不像数学课程那样要求计算结果绝对的正确,也不像思想政治课程那样背背了事,例如审计意见类型中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保留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而且审计实务工作要求审计师能够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经济业务,判断收集哪些审计证据、如何收集这些审计证据以及如何运用审计证据,以形成独立、客观、公允的审计意见。因此,在审计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和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仅仅依靠教师对审计学知识的教授是无法实现的,通过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审计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对于将来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这种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可以使其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李莉,2014),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审计方式因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产生的变化,隐性知识将会逐渐增加。面对着稍纵即逝但又颇具价值的隐性知识(石爱中,2005),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所营造的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方式是共享隐性知识的良好途径(韩洁、齐爱荣,2013)。

2.现代审计的深入发展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审计的受托责任、本质、使命、边界、方法以及内容在不断的演进,审计的受托责任已从最初的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发展到现在的受托社会责任;审计本质从最初的经济监督、经济控制发展到现在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的使命从严肃财经秩序(党的十三大)到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党的十四大),到权力制约(党的十六大),到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当前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演进;审计边界从公共财政拓展至公共产品(靳思昌、张立民,2012);审计方法从最初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进而发展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展至预算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诸多方面,内容不断丰富。这些演讲要求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仅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还要了解最新发展状态;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由于《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特征,审计实务界很难为各种各样的审计行为制定出详细的、具有普适性的、亘古不变的审计准则,而且已有的会计审计准则也仅是适应于一定业务、比较抽象,在运用时还需要审计师的经验去辅助,在确定是否符合准则时,还需要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审计学》课程的边缘性特征,抽样审计是审计学和统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审计学分支;环境审计是审计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石爱中,2005);《审计学》课程的综合性特征,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而成的综合性审计类型。审计学的这些特性,加上审计学的内容从概念和结构到理论和方法体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审计学教学内容,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因而需要研究性教学。通过对《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审计准则的易变性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审计学》课程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联系紧密,一旦颁布新的准则或修订完善现有准则,《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现行的“准则+解释”审计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切要求《审计学》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审计人才。因此,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促进教师掌握最新的准则变动信息,站在审计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及时将其转换为教学内容,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将创新性思维传授给学生,以使《审计学》学术研究与《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四、《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教授的审计知识毕竟有限,只有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审计学》课程的能力、获取审计学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大学时代甚至后大学时代才可以受益。美国教育思想家吉尔曼指出,最高的教学质量只有在浓厚的研究环境中才能进行,最佳的训练只有在积极从事研究的教授们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方式融入《审计学》课程教学,使得教学活动不仅仅讲授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专业技能、审计实务操作,而是针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和学生的“研究性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引入科研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科研的视角去学习审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由“继承型”向“创新型”转变(姚瑞马,2014),有效应对未来社会审计工作岗位上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审计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从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审计人才。

(一)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审计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在每节审计学课之前向学生设置一些社会关注的审计热点问题,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随堂讨论,在每节课结束之后布置相应的审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程罗根,2015),激发学生探索审计学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用质疑的“审计思维方式”,让学生领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用审计职业判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机,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优秀审计人才。《审计学》教师应将最前沿成果融入审计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审计实务知识,在一般的文献资料中不易查到的内容,结合审计教学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魏火艳,2009)。例如,对于“因拒绝政治交易,山西省一位优秀审计局长遭遇落选”这一案例,诱导学生对审计体制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二)动态更新审计学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教育思想,主动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将学科前沿融入《审计学》教学内容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雅斯贝尔斯(1991)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审计学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还应加强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审计研究工作,尝试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审计学学术界相关的前沿成果梳理归纳后,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捕捉到最新的学术信息,以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孙伟龙,2004)。这样可以丰富《审计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研宄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审计学》教师在从事科研课题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搜集资料、实地调研,甚至将学生纳入课题组,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具体来讲,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1)能够较早地感受到科研气氛,调动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学到的审计学知识分析审计实务的能力,提升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能够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查找资料、分析讨论和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能够带来新的思想火花,获得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得不到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顺利完成科研课题研究。

(四)指导学生从事审计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师生良好性互动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申报研究性学习课题,并且在选题申报、资料收集、课题设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申请书撰写等方面予以指导(谭正航,2012)。其次,鼓励学生对课题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仅使学生了解知识表象,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融会贯通《审计学》知识中内含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研究性学习,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五)创建与《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

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研究性教学评价。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决定了《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从而推动学生探索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1.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

传统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主体是一元的,教师拥有教学评价的绝对主动权,也是教学评价中唯一具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主体。而作为被评价对象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评价结果。为满足《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应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使各个评价主体都从自己的视角来评价学生,客观的反映学生《审计学》课程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从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2.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

目前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而研究性教学以能力导向评价为主。因此,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能力导向的《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审计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审计发现问题能力、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审计团队协作能力、审计工作底稿的分析归纳能力、审计报告的撰写能力、审计创新能力等。在评价内容上既评价课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通过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将枯燥乏味的“审计数字人”变为通晓古今,纵览内外的“审计文化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审计实务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大、就业范围广。

3.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

目前《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主要是结果评价,通常以学生期末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即往往是“一卷定优劣”。这种评定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书本知识和课堂笔记的掌握上,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从教师的视角看,《审计学》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只有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学生视角看,审计学认知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应的评价也应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因此,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构建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黄文艳,2015)。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研究态度、研究能力等,具体来讲,将学生的平时课堂发言、课程论文、审计创新能力等给予评价、期末考试试卷以审计分析、审计实务与创新题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励学生树立学习《审计学》课程的信心。在评价结果上,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明确结论,又给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五、研究结论

《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成功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师生共同探索《审计学》课程的求知过程。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协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审计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氛围和良性互动,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冰,王海英,范宇红,姜滨玲. C++与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议,2014-12-21

[2]Jone Theodore Merz.A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ic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65:167.

[3]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23-45.

[4]李莉.研究性教学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7月

[5]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7月

[6]韩洁,齐爱荣.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影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年12月

[7]靳思昌,张立民.国家审计边界的定位: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演进视角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4:10-18.

[8]姚瑞马.加强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第21期

[9]程罗根.遗传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月上旬刊

[10]魏火艳.财务会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2.

[12]孙伟龙.离核套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财会通讯・学术2004年第7期

[13]杨华.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