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范文第1篇

为探索适合我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防治模式,科学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工作,赤岸镇2010年通过农民健康体检、基线调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对我镇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及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进行了评估,现将社区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查阅:查阅当地政府统计年鉴及各分类年鉴、卫生部门疾病和死亡登记系统,收集社区人口、疾病和死亡资料。

1.2 现况调查:于2011年5月1日―6月30日,通过责任医生对辖区内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上、有正式户籍的3000名居民进行慢性病问卷调查、一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其中男性1419名,女性1581名,占社区同质人口的13.16%。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所有数据采用统一编码,应用EXCEL进行录入,经计算机和手工逻辑查错,再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

1.4 质量控制:选择卫生系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对问卷的填写进行统一培训,所有调查问卷经过现场审核和纠错;由专业人员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所有仪器经过校准,体格检查、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采用统一的标准,并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

2 一般资料

2010年全镇常住人口38662人,其中农业人口37027人,占总人口的95.77%;男性19826人,女性18836人,男女性别比为1.05;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12.28%。

3 流行病学诊断

3.1 社区居民死亡情况:2010年全镇共死亡232人,居民总死亡率为6.0‰,男性死亡率6.65‰,女性死亡率5.47‰。社区居民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中毒、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合计占总死亡数的81.03%。男女前五位死因中均有4位为慢性病,4类慢性病死亡人数分别占男女总死亡人数的69.78.11%和50.05%。赤岸镇社区居民前五位死因顺位和死因构成见表1。

表1 2010年赤岸镇社区居民前五位死因顺位和死因构成

顺位 男性 女性 合计

死亡原因 死亡率(‰) 死因构成(%) 死亡原因 死亡率(‰) 死因构成(%) 死亡原因 死亡率(‰) 死因构成(%)

1 恶性肿瘤 2.67 41.09 脑血管病 1.48 27.18 恶性肿瘤 3.43 29.31

2 脑血管病 0.96 14.73 损伤中毒 0.90 16.50 脑血管病2.37 20.26

3 呼吸系统 0.71 10.85 恶性肿瘤 0.98 14.56 损伤中毒 1.41 12.07

4 损伤中毒 0.55 8.52 心脏疾病 0.80 11.93 心脏疾病 1.16 9.91

5 心脏疾病 0.50 7.75 呼吸系统 0.42 7.34 呼吸系统 1.11 9.48

3.2 主要慢性病流行情况:调查3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7.13%,糖尿病患病率为2.91%,35岁以上居民冠心病和痛风的自报患病率均为0.6%和0.1%,脑卒中的自报发病率为0.8%。随着年龄的增长,3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 行为与环境诊断

4.1 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社区内35岁以上居民目前吸烟率为24.77%,男性吸烟率50.74%,女性吸烟率1.45%,男性远高于女性;男性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量为14.63支,女性平均为6.91支;调查居民被动吸烟率为37.80%,女性高于男性。35岁以上居民目前饮酒率为42.35%,其中男性饮酒率68.56%,远高于女性饮酒率18.85%;饮酒者最常喝的酒是啤酒,其次为黄酒、白酒和葡萄酒。

绝大多数(占94.20%)居民从事轻、中度职业性体力活动,从事重度体力活动的占5.63%,极重度体力活动的占0.17%;调查居民日常出行方式主要为乘车(占34.93%),其次为步行(占21.47%)和骑摩托车(占19.33%),有12.60%的居民平时基本呆在家里;居民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35岁以上居民主动性体育锻炼率为50.43%,其中每周锻炼5次以上者占7.34%,3~5次者占0.60%,大部分在2次以下(占92.06%),参加锻炼者平均每次锻炼时间为9.38分钟。

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动物性食品所占比例较高,蔬菜奶制品摄入不足,盐分含量高。调查居民高盐饮食比例为13.82%,主要烹调用油为动物油的占11.80%,经常吃肉类食品的占34.93%,常吃肥肉的占7.00%,经常吃腌制食品的占11.20%;平均每天蔬菜摄入量在500g以上者占39.70%,仅14.70%的居民经常食用奶类食品。

大多数被调查居民觉得日常生活和工作较为轻松或一般(分别占31.60%%和63.60%),觉得生活和工作紧张的占4.80%;49.6%的居民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情绪状态良好,48.4%状态一般,认为状态不好的占2%。

35岁以上居民肥胖和超重率分别为3.37%和15.53%,中心性肥胖率(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27.6%,均为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肥胖、超重和中心性肥胖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女性则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35~44岁男性肥胖率高于女性,45~54岁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各年龄组中心性肥胖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见表2)。

表2 社区居民肥胖、超重和中心性肥胖分年龄别、性别流行情况

年龄分组 肥胖率(%) 超重率(%) 中心性肥胖率(%) 男性 女性 合计 男性 女性 合计 男性 女性 合计

35~44岁 6.38 3.23 4.29 15.96 18.82 17.86 23.40 30.65 28.21

45~54岁 1.79 4.17 2.88 11.60 21.88 16.35 19.64 36.46 27.40

55~64岁 2.96 3.81 3.33 9.63 24.76 16.25 19.26 48.57 32.08

65岁以上 2.27 3.57 2.94 7.58 15.71 11.76 17.42 28.57 23.16

合计 3.17 3.6133.70 10.78 19.73 15.53 19.66 34.72 27.60

4.2 居民健康相关行为: 调查居民中有90.60%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日常饮食比较清淡的居民占43.50%。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为48.30%,药物治疗率40.70%,非药物治疗率为7.92%,控制率12.51%,其中低年龄组人群的知晓率和服药率明显低于高年龄组,是干预的重点人群;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为29.00%,非药物治疗率6.03%,药物治疗率21.76%,使用胰岛素率0.20%,控制率18.53%,年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

5 教育学和组织诊断

5.1 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较为匮乏, 42.43%被调查者不知道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能正确说出健康成人每日食盐适宜摄入量的占70.27%,社区居民对高血压并发症和危险因素有一定的认识,回答正确率在50%以上。

社区居民对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较高,此次调查居民只有2.70%未听说过糖尿病,对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相对较低。

6 社区诊断小结

6.1 慢性病已成为赤岸社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分析表明,赤岸镇社区居民前五位死因中包括了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疾病四种慢性病,将近70%的居民死亡是由慢性病造成的。由此可见,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赤岸镇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高血压患病率高,又是其它一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该社区首要的健康问题。

6.2 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匮乏、行为和生活方式不良是主要危险因素: 赤岸镇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被调查居民受教育水平99.57%都在初中及以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慢性病防治的知识水平。本次调查发现,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还比较低,对疾病的健康危害和危险因素缺乏清醒的认识,再加上居民生活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膳食结构不合理、超重、肥胖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社区中流行,是赤岸镇社区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提示了今后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工作重点。

6.3 现有环境支持体系存在不足: 本次基线调查约40%的高血压患者服用了降压药物,非药物治疗率还不到8%,仅12.51%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35~44岁低年龄组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相对于高年龄组的一半左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虽然好于高血压,但仍有80%以上患者的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服用降糖药物的仅21.76%,采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仅6.13%,近71%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说明群众尚未认识到慢性病的危害,现有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还存在不足,病人的管理和随访需要规范和监督。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居民 两周患病 慢性病 就医方式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Pan Yu-jia, Jing Lin, Lai Qian, Yu Wei, Hu Jun-qin, Li Jia-wei(Management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2159 sampling households (6700 people),the research explor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rate and treatment ways for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wo weeks is 17.49%, prevalence rate ofchronic disease 24.36%. 51.71% of elder people suffer from chronic disease; 55.21% of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convenience when choos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Lastly, the paper gives 3 suggestions to improve health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prevalence of two weeks;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 ways

居民健康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提高居民健康状况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1]。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居民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长期存在城乡和地域差异,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乏相对更严重,农村居民获取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难度更大[2-3],本文通过调查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治疗选择情况,获取了农村居民患病就医的第一手材料,笔者希望,这些材料能够为卫生政策的制定与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2013年5月~6月,课题组调查人员对四川省郫县农村地区居民开展调查,共抽样2159户家庭(6700人),对不能正常回答者由熟知情况的亲属代答。调查对象中,男性3294人(49.16%),女性3406人(50.84%);年龄最大者103岁,最小则不满1岁,平均年龄36.9岁;已婚者4872人(72.72%);学历以初中和小学及以下者最多,其中初中学历2564人(38.22%),小学及以下3129人(46.70%);在业者3726人(55.61%),无业或失业1679人(25.06%);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结果

(一)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两周患病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要测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它的根据是调查对象自我报告身体健康状况及自我感受。调查的6700人中,有1172人两周患病,两周患病率17.49%;男性518人(患病率15.73%);女性654人(患病率19.20%)。从表1可知,年龄越大两周患病率越高,65岁及以上老人两周患病率最高;在学历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小学文化及以下群体的患病率最高;在就业状况方面,离退和无业(失业)人员的患病率较高;在婚姻状况方面,丧偶群体患病率高于离婚人群和已婚人群,而未婚群体最低。不同人口特征下,居民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年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意识有关,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

(二)农村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及疾病构成情况

两周内出现不适症状的1172人中,前三位症状依次为咳嗽(489人,41.72%)、头痛(240人,20.48%)、腰腿痛(110人,9.39%),其余依次为发烧(7.42%)、腹痛(6.57%)、心慌/心悸(4.27%)、腹泻(3.67%)、胸痛(1.71%)。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9人,45.99%)、高血压(176人,15.02%)、糖尿病(60人,5.12%),其余依次为支气管炎(4.61%)、急慢性胃肠炎(4.44%)、类风湿性关节炎(1.02%)、胆结石(0.94%)、腰椎病(0.60%)。

(三)农村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慢性病患病率是另一个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要的重要指标,通常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调查的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另一种是调查居民患病的病例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因为部分居民患有多种慢性病)。本次调查慢性病患者1364人,患病率为20.36%(按人数计算);总病例数1849例,慢性病患病率27.60%(按病例数计算)。

绝大多数(97.36%)慢性病患者集中在成年人(18岁及以上)群体,为准确了解慢性病患者疾病分布特征,调查组对成年人(5451人)进行了专门分析。

从表2可知,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三位是高血压(612人,11.23%)、慢性胃炎(258人,4.73%)、糖尿病(145人,2.66%),其余依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2.40%)、慢性咽炎(1.47%)、心脏病(1.17%)、风湿病(0.94%)、胆结石(0.94%)、脑卒中(0.72%)、鼻炎(0.57%)。调查显示,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学历越低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小学及以下群体患病率最高(36.64%);丧偶群体(59.39%)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群体;离退休人员患病率(54.71%)和无业人员患病率(37.66%)高于在业者和学生群体。

调查发现,65岁及以上老人有497人,其中有257位老人至少有一种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1.71%(按人数计算);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病例数共388例,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则患病率则高达78.07%。

(四)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治疗方式调查

1.农村居民患病治疗方式选择

两周患病治疗情况包括去医疗机构看病、自我治疗处理和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本次调查有1172人患病,治疗方式如下:(1)739人(63.05%)去医疗机构就诊;(2)321人(27.39%)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他们采取了自服药物(包括药店购药)或其他理疗等方式;(3)112人(9.56%)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2.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类型及其选择原因

去医疗机构看病的739人中,选择村卫生室的265人(占35.86%),排在首位;选择其他机构情况如下:私人诊所204人(27.60%),县级医院107人(14.48%),镇卫生院83人(11.23%),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36人(4.87%),职工医院/保健院36人(4.87%),其他机构8人(1.08%)。

选择原因:有408人(55.21%)是因为距离近,排在首位;133人(18.00%)是有信赖医生;96人(13.00%)是因为技术好;38人(5.14%)由于价格低;30人(4.06%)是态度好;19人(2.57%)因为有熟人;有15人(2.03%)是因为定点医疗机构。

3.居民未就诊分析

未就诊人群指两周内有不适症状但未去医疗机构找医生看病者,此次调查共有433人,未就诊率36.95%。它包括了两类人群,一类是采取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就诊,有321人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者,有112人。未就诊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认为“自感病轻”(84.76%,367人);其他依次为:有7.39%(32人)的是因为“没有时间”;5.31%(23人)的是因为“经济困难”;2.54%(11人)的认为“无有效治疗措施”。

(五)农村居民住院治疗情况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6700人中,641人在过去一年内住过院,住院率9.57%,其中男性231人,住院率7.01%;女性住院379人,住院率11.13%。住院原因排在首位是“疾病”(481人,75.04%);其他依次是:77人(12.01%)因为“损伤或中毒”,71人(11.08%)因为“分娩”,8人(1.25%)因为“计划生育”,4人(0.62%)因为“疾病康复”。居民住院疾病前十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4人(占住院居民的11.54%)、分娩53人(8.27%)、胃肠炎49人(7.64%)、妇科病47人(7.33%)、呼吸道炎症45人(7.02%)、骨折34人(5.30%)、胆结石30人(4.68%)、高血压22人(3.43%)、肛肠疾病22人(3.43%)、糖尿病10人(1.56%)。

居民选择住院机构方面,近一半(49.45%,317人)居民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他依次为:选择“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有145人(22.62%)、乡镇卫生院103人(16.07%)、职工医院/保健院40人(6.24%)、其他36人(5.62%)。住院患者中,一年内住院次数最少为1次,最多的有8次,平均1.29次;住院天数最少为1天,最多三个月,平均9.25天。住院费用最少200元,最多20万元,平均6886.86元;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为41.7%。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农村地区居民患病率和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维持较高水平。居民两周患病率17.49%;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过半(51.71%)老年人慢病缠身,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患病率高达78.07%。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前三位为咳嗽、头痛、腰腿痛,疾病前三位依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成人慢性病患病前三位是高血压、慢性胃炎、糖尿病。(2)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就医机构选择最注重就医的便利性。63.46%的农村居民首选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超过一半(55.21%)的居民选择机构首要考虑“距离近”;两周患病未就诊率36.95%,未就诊原因前三位依次是认为“自感病轻”、“没有时间”和“经济困难”,经济因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3)选择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者最多。近一半(49.45%)农村居民住院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次是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22.62%)、乡镇卫生院(16.07%)。住院原因前三位依次为疾病、损伤或中毒、分娩。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组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低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居民就医可及性。(2)强化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居民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让居民少生病、晚生病甚至不生病。(3)加强农村地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将慢性病防治纳入政府民生工作目标,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慢性病防治机制,切实降低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和患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曲 刘民权. 健康的价值及若干决定因素: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5(1):1-3.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c)-0059-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understand and learning effect of general family medicine (GFM)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major in general practice (GP) and other directions. Method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study method and effects and the willingness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of GP (40 cases) and other majors (40 cases)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6. Results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more interesting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han other majors, so di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P < 0.05).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ought learning GEM would be benefit for future occup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and to engage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was stronger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an other majors, although there were concerns abou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income and academic stat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this ratios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P < 0.05). A case-report based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hospitals was well accepted by all of the master postgraduates, and they expected mo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P > 0.05). Conclus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provides 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understanding of GFM, which are helpful for master postgraduates in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So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should be further supported.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cognition; Learning effect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四类最重要的慢性病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这四类疾病也成为关注的要点以及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重点[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在内的慢性病干预的全社会网络体系和分级诊疗策略,协同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防线[2]。而社区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慢性病分级管理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科医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提高全科医生临床水平,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实施慢性病管理、分级诊疗等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和必经之路[3]。

目前,我国对全科医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开展了很多培训教育工作,并且出台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养标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等各种制度和标准,针对全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4],但对在校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和教育效果却鲜有研究进行专项讨论。本研究针对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效果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旨在调查和评估目前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分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和认可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及毕业后工作意愿和顾虑等,以期优化全科医学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方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全科医生,最终提高全科医学教育水平和慢性病管理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4年9月~2016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在校全科医学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共40名作为调研对象,其中,男14名,女26名;并按年龄、性别及入学成绩匹配同期其他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40名作为对照,其中,男14名,女26名,内科学专业20名,外科学专业10名,妇产科专业10名。其他专业研究生以往均未接受过系统性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调查内容包括对全科医生的认知和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了解,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必要性,全科医学的学习效果和方式、方法等,去社区或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意愿及顾虑等共20项内容。比较全科医学和其他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学习效果,探讨目前在校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对提高全科医生素质、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储备和培养的作用和不足之处。问卷由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处教师发给调查对象,而后由教育处老师进行问卷收集和数据统计。对结果评价者和数据分析者均设为施盲对象,聘请第三方人员负责数据管理与评价,避免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出现人为因素而影响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采用SPSS(V 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100%。

2.2 有关全科医学的认知和认可度调查

调研对象中,表示“以往曾听说过全科医学”者在两组研究生的比例均不足一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大多数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充分了解学习全科医学的必要性和专业特点,全科医学专业更多学生认为全科医学应作为所有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专业认知和认可度更高。见表2。

2.3 对于全科医学学习方式看法

两组大多数学生赞同到社区实习的方式,认为病例讨论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并且?勺檠芯可?都希望能通过国际间交流学习得以启发和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对于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认识

全科医学专业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了解分级诊疗,对于慢性病管理更有兴趣,更能认可全科医学是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式,而且更多全科专业的研究生认识到预防对于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能更好地理解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知度明显好于其他非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5 对于未来择业和专业发展的想法和顾虑

与其他专业研究生比较,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认为全科医学学习有助于未来择业,工作稳定性高,对于未来社区开展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社区择业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全科医学研究生仍有工作环境、收入和学术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顾虑存在,但比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至关重要,有助于减轻患者个人和国家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实施不同级别医院协作,科学而完善的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是医疗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5]。在慢性病预防与治疗、康复等方面全科医学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对社区全科医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WHO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全科医生为每一个寻找医疗保健的人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也安排其他卫生专业人员为其提供有关服务;职责是提供高质量、综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能够为患者制订保健方案,选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措施;通过有效解释和帮助,开展健康教育,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管理健康资源,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患者和社区的要求[6]。因此,全科医学更加注重社区常见病和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强调健康教育、咨询和康复相关的全程综合医护服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知识与临床能力老旧不足,在临床医疗和慢性病管理方面极其薄弱,缺乏预防、康复、家庭照顾、健康咨询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慢性病管理等的职责要求尚需提高[7]。也因此,国家教育部、原卫生部提出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服务[4]。要求医学生通过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达到社区卫生服务相应岗位的职责要求[8]。我国多数地区的社区医生和基层医生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师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9]。

2011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开始培养全科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了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初步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进一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有助于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系统学习和实践本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10]。高校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是更高阶段的教育,充分学习和实践后的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为全科医学工作提供和储备更优秀的人才。

要实现全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以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评估。因此,本调查包括对全科医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学习的目的和必要性、学习方式、方法等项目),对全科医生的了解,去社区或基层工作意愿及顾虑,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政策的认识等共20项内容。虽然多数研究生之前未曾听说过全科医学专业,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加认同全科医学,认识到全科医学不同于其他专科体系的特点和重要性,对于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兴趣明显提高,而且其他专业的医学研究生也有认为有必要了解全科医学,表明医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上,由于临床医学尤其全科医学的特点,要求医学生结合临床,用于实际,对于患者,尤其慢性病患者的接诊、临床评估、处理和长期管理、教育,不仅涉及到专业知识更加考验临床实践能力,因此通过到社区实习和进行病例讨论的模式,更加真切地接触患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临床能力。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研究中,通过导师组模式,结合临床、康复和预防等多学科共同带教全科专业医学生,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11]。首都医科大学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见习中运用“案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的情景式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2]。本研究也提示研究生对于到社区实习和病例讨论的学习方式非常认同。

未来择业意愿是考评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普遍认可全科医学专业,毕业后愿意去基层、社区工作,同时普遍存在工作环境、地位、收入、发展等顾虑。因此,在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同时改善全科医生的待遇和就业环境也很重要。只有在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职业发展两方面共同促进,才能产生最终良性互动效应,共同发展[13]。在研究生毕业职业规划中,是否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有充分的认知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能否坚持本职业、减少职业倦怠的核心。全科医学教育真正能够发展壮大,必须一方面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建立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师资力量,落实经费、培训基地等,并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中;另一方面应通过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认知培训让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长期规划,才能在毕业后得到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14-15]。形成专业学习和就业需求的有效激励机制和良性循环,才能切实促进和发展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更好地完成分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任务。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 社区综合防治 干预措施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当前对糖尿病还没有彻底治疗的措施,以长期辅助治疗为主。2型糖尿病在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新陈代谢紊乱的综合性疾病,和患者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如果治疗不当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在社区健康管理是摆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要问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性综合性的干预治疗,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选取2012年-2013年社区内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013年社区内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在47-75岁,平均年龄(62±2.1)岁。病程在2-30年,平均病程为(16±1.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病理标准,排除并发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2 防治方法

1.2.1心理指导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障碍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时间长,慢性并发症较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糖尿病患者年龄大,顾虑多,因此需要做好心理指导工作。针对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多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配合社区综合管理。

2.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很多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患病,是因为对糖尿病相关病理原因及发病因素欠缺了解,为了增加患者的了解程度,需要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宣传。掌握并发症预防措施,适当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进行治疗。社区可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通过专科医生的讲解和指导,增加对2型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通过适当的沟通,总结交流心得,相互借鉴、鼓励,巩固长期治疗的自觉性,进而减少心理困扰。

3.药物指导

当前降糖类药物有很多,包括注射类、口服类,如果药物剂量掌握不准,会增加疾病的危险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种类药物的特点,明确药物剂量,规范用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药量。

4.生活方法指导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证正常饮食的关键,生活习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控制有重要的作用。生活方式指导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两方面。为了达到降糖的目的,在日程饮食过程中需要减少糖类食物的摄入,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食谱,按照食谱要求进食。其次要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从自身体质出发,掌握运动的规律性,尽量以户外运动为主,多进行有氧运动,积极参加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 3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12.0 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的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吸烟、适当运动进行分析。其中管理后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吸烟、适当运动的比例均高于管理前,说明对2型糖尿病进行综合防治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治疗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p

表一:44例患者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比较

项目

管理前(n)

管理前(%)

管理后(n)

管理后(%)

用药依从性

33

75

40

90

合理饮食

25

62.5

35

79

吸烟

39

88.6

42

95.4

适当运动

X2

34

72.3

6.2

40

90.9

6.4

P值

3.结论

当前没有彻底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只能靠药物维持治疗。糖尿病可能会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眼底病变、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等,对患者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保证良好的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的发病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不健康的饮食、不规律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导致疾病的根源。如何减少危险因素,改善病情是当前治疗的关键。

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偏大,对该病的了解度低,因此为了提升治疗效果。需要借助社区卫生服务媒介,利用亲民的优势提升对慢性疾病的管理效果。通过社区综合干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方法交给患者,让患者自己控制自身饮食,规律的进行各项运动,纠正生活方式,保证服药的依从性。学会自我调节,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延长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尽量降低医疗费用。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由于该病属于长期性疾病,患者随时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为了给患者提供便利,必须保持良好的关系,及时回答患者的问题,医护人员要有诚心、爱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社区综合进行干预,提升了糖尿病患者自我参与的能力,形成医患沟通的互动模式,进而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有效抑制住疾病的发病率,提升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

在本次研究中,管理后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吸烟、适当运动的比例均高于管理前,说明对2型糖尿病进行综合防治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说明综合性防治措施有助于提升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永强.社区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1,(12):90-93.

[2]谢建美.糖尿病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和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12):180-182.

[3]陆勇,季正明1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2):90-93.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范文第5篇

卫生事业是民生之本。为成就辖区群众的幸福人生,重庆市沙坪坝区以卫生服务惠民生,推出了全程健康关怀、卫生“民生十条”等诸多“民生礼包”,通过实施健康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共卫生等优质服务,惠及全区百万群众。

开展全民免费健康体检

沙坪坝童家桥街道和睦村居民胡朝玉阿姨膝关节骨僵硬,行动不便。对于这样一个失去了儿子和丈夫的68岁老人来说,上医院之难可想而知。不过,从2011年7月开始,她已经可以轻松就医了:一个由全科医生、中医医生、护士等组成的医疗团队,成为了她的“家庭医生”。胡阿姨如果需要推拿、按摩,打个电话就能享受到“家庭医生”的免费上门出诊服务。

从2011年6月28日起,沙坪坝区在重庆市率先开始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辖区居民有了“家庭医生”,不仅可以足不出户看病,还可以享受更便宜的价格。

目前,沙坪坝区内的中年丧子家庭、65岁以上空巢老人、75岁以上残疾人等共约600户,已首批享受到了“家庭医生”服务。到2015年,这一服务将覆盖全区所有居民。

除了“家庭医生式”服务,沙坪坝“周末义诊志愿服务”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沙坪坝卫生惠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周末义诊志愿服务”自2009年4月10日启动以来已累计开展143期,义诊群众6.2万余人次,来自部队(市级)、区、街镇三级卫生服务机构的近千名医疗专家和骨干为此走上街头。

重庆市卫生局负责人盛赞该活动“在全市树起了一块响当当的健康品牌”。

“卫生事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要以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沙坪坝区卫生局负责人表示,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的,沙坪坝区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至32元/人,免费公共卫生服务扩大到34项。公共卫生服务的全覆盖,让沙坪坝区100万常住人口享受到从优生到病老的全程健康关怀。

“全程关怀”如何实现?沙坪坝区将其具体分解为“母婴安康、春蕾健康、夕阳健康、康复健康、大众健康”五大工程。其中旨在提高孕妇和新生儿健康水平的“母婴安康”工程,包括免费婚检、新生儿筛查、妇女“两癌”检查等服务;“春蕾健康”工程和“夕阳健康”工程则分别是针对儿童、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开展健康服务;提高特殊人群健康水平的“康复健康工程”则涉及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工程、免费检查治疗管理结核病人等工作,惠及特殊群体约17.7万人次。“大众健康”工程以提高群众防病意识为目的,除“家庭医生式”服务、“周末义诊志愿服务”外,还包括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免费发放居民健康包,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和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等内容。

城乡覆盖,人人享有。沙坪坝区的人生全程健康服务,进一步推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卫生惠民的阳光“公平、可及”。

卫生体系便民利民

沙坪坝区天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岁的黄女士躺在输液室里,一边输液,一边悠闲地看着杂志。窗明几净、空气清新,在黄女士看来,这样的就医环境,为病痛中的她带来了难得的宁静。

“这里既方便环境又好,比大医院里清静多了。”黄女士说,自打社区有了卫生服务中心,她一家人有点头疼脑热的小病小痛都是就近就诊。除了省去奔波、排队的苦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价也让她感觉很实惠。“开了好几盒药,还输了液,才花几十元钱,在社区看病确实实在。”黄女士说。

优质、高效、低廉、便捷——天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使其在2011年11月成功摘得首批“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成为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面旗帜。

沙坪坝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显著成效,只是重庆市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群众就医的一个缩影。

为确保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农村居民步行半小时就医,沙坪坝区全力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规范化村卫生室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标准化率分别达91%和100%。同时,推进了区中医院迁建,启动了区人民医院住院部一期扩建项目和青木关中心医院迁扩建项目,新增业务用房4.28万平方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用房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

以民生为怀,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沙坪坝区以民生财政大办卫生,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卫生惠民的丰硕成果。

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富集,沙坪坝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383个,逐步建立起以部队、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片区综合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与个体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分级就诊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重大疾病不出区”的目标。

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有效解决了沙坪坝区群众看病难,而基本用药“零差率”的实施,则让老百姓直接享受到药品降价的实惠,大力缓解了看病贵。

据了解,早在2008年,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的沙坪坝区,就在重庆市率先推行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部分药品“零差率”销售。2010年2月,与重庆市并轨实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截至目前,全区每月药品平均让利群众41.6万元,总让利约1100余万元,极大减轻了群众药品费用负担。

基于中医药价格便宜,容易为市民接受的特点,沙坪坝区还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并于2011年10月成功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该区大力开展社区“中医馆”、“国医堂”中医特色诊区建设,积极推广20种适宜技术。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针灸治疗仪、煎药机等中医药设施设备;配置中药饮片300种以上、中成药80种以上。同时,将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城乡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就诊时运用中医药诊疗项目的报销比例提高了5%。

为普及中医保健服务,沙坪坝区针对老人、妇女、儿童及亚健康人群等积极开展中医保健宣传,普及食疗、运动功法等,培养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医务人员深入社区,教授居民五禽戏、太极拳、通络操等中医养生操。詹家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为患者节约费用50%以上。

“今后我区将进一步更好地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让‘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惠及更多群众。”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民生十条”惠泽百姓

相互学习健康秘诀、交流病情掌控情况、讨论养身保健常识……

这是沙坪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自我管理组的活动场景。

“自从参加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以后,不但我自己身体变好了,还带领家人改变了不少坏习惯。”家住沙坪坝街道饮水村社区的唐柏松老人患“三高”已有多年,他表示,过去尽管也深知自身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坚持改变,参加自我管理小组后,自己不但自觉坚持好习惯,还担当起了健康宣传员。

沙坪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成立于2011年4月,小组每周定期开展1次活动,包括教组员调整膳食、体育健身、心理调节,用非药物方法自助、互助交流,促进健康等。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如今12名小组成员都成为了健康自我管理的“专家”,他们还义务成为了当地健康知识传播员,向周边居民宣传健康知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活动中来。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41-1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后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等组织慢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甚至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四大类,其中2型糖尿病占90%左右。糖尿病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各级政府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健康教育的定义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或群体改变不良行为,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1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模式

1.1以医院为中心。临床医生的参与可以弥补预防工作人员的紧缺;临床医生有其独特的优势,患者对其劝告及建议有很多的依从性。但与病人接触时间有限,只能讲解最主要的原则。应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临床医生参与预防的优势与潜力的方法和技术。

1.2以社区为中心。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对慢性病防控工作越来越重视,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全科医生,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没有配套政策,没有和社会医疗保险机制挂钩,不容易吸引社区居民,开展活动需要多部门配合才能完成,造成社区健康教育一种尴尬的局面。

1.3一体化模式。指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综合医院、健康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掌握社区糖尿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的一种模式。

2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形式、内容、方法

2.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病人,应该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包括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家属、陪护人员,乃至整个家庭、社区、社会。

2.2教育的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心理、预防并发症、低血糖和紧急并发症的处理、糖尿病足的护理指导等。

2.3教育的形式在医院有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和示教、床旁单个教育指导、病友经验交流、阅读糖尿病知识手册、门诊随诊、电话随访与咨询指导、糖尿病主题宣传活动、病友联谊活动、糖尿病儿童夏令营活动等。

2.4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报纸、杂志、书刊、广播、电视、录像、网络、手机短信、多媒体等,用幻灯、投影、录像系统讲解糖尿病知识,展示食物模型讲解均衡饮食、食品交换法,在糖尿病教室和住院部走廊、社区宣传栏以图片、文字形式宣传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3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3.1对客观指标的影响

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体重指数、对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

3.2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所谓生存质量是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整体情形的一种感觉体验。并发症、伴发焦虑、抑郁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改善不良情绪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3.3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心理因素是指影响疾病过程的认知与价值体系、个性、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一旦患上糖尿病,就要求患者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方式,在饮食上要求严格遵守糖尿病饮食原则,每天坚持用药、定期就诊,定期检测血糖等生化指标等。

3.4对相关治疗费用的影响

大部分基层糖尿病患者认为目前治疗药物较贵,经济很难承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病返贫者屡见不鲜。

4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4.1糖尿病教育虽然普遍开展起来,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对教育效果评价和分析的方法,特别是缺乏大样本、长时间的对糖尿病教育效果的纵向追踪研究。

4.2教育主要采用讲座形式,说教性强,实践不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医患、护患之间缺乏足够时间的互动、交流,患者技能掌握和应用不足。

4.3尚缺乏对个体化特征评价健康问题、明确教育目标、实施教育、评价效果。缺乏针对个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行为方式、文化背景、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等变量对教育效果影响的深入研究和制定个体化教育方案。

4.4教育内容一般只针对代谢指标,其他较少涉及。应由医生、护士、营养师、运动专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组成教育小组,满足糖尿病患者对改变生活行为方式的知识需求。

4.5教育的组织、管理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糖尿病教育的发展。

4.6对糖尿病卫生经济学缺乏研究。教育要讲究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分析,应建立客观的效益评价标准,引导政府政策的制定,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组织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EB/OL].[2007-12-30].http//省略/UploadFiles/Article/2007―2/200702081701306

8576.doc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范文第7篇

1.1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社区卫生机构每月应定期举办糖尿病知识宣传和讲座,设立健康咨询电话,随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1.2规范管理模式

要确保社区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持续的医疗服务帮助,社区医护人员要对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的心理管理,指导患者科学饮食,适当锻炼,同时应重视糖尿病家人的作用,指导其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饮食,督促患者锻炼,确保患者处于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中。

1.3增加与医院的联系

邀请综合医院专科医师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培训,对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会诊,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入院治疗,待病情缓解和稳定后,回到社区继续治疗,确保所有糖尿病者,均进入社区规范化管理。同时,对于社区35岁以上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属史的居民进行体检筛查,对发现的糖尿病确诊病例及时纳入社区管理。

2结果

2.1血糖控制情况比较:采用社区模式的研究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值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情况比较:采用社区模式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之一,糖尿病并发症与患者血糖代谢控制情况密切相关。由于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伴随社区医疗的快速发展,糖尿病防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社区慢性病管理任务。建立和健全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充分利用各种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进一步提升社区糖尿病防治的广度和深度,对糖尿病患患者实施有效干预和系统治疗,可以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够降到患者经济负担,是糖尿病治疗体系中关键的一环。

国际糖尿病协会已经制定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筛选诊断、血糖监测、血糖控制等内容的糖尿病管理规范,欧美国家也对糖尿病管理内容进行了规范化要求。误国社区糖尿病规范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以社区卫生机构为核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已出具雏形。在实施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中,社区医护人员与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尤为关键,系统的健康教育可进一步推荐糖尿病社区化管理走向深入。依托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心理干预、运动指导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建立适合社区实施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社区模式的研究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值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论

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范文第8篇

《上海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上海市将初步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初步建成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2007年以来,上海市卫生局提出“构建形成卫生信息服务、电子政务、远程医学为核心内容,覆盖全市卫生系统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系统,使信息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水平以及卫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居全国领先水平”的工作目标。

《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中提出:上海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城市安全的屏障。并在卫生信息工程建设方面强调:在重点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同时,进一步加强区县CDC建设,提高区县CDC在危险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预防机构建设,健全全市预防控制网络,有效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2003―2004年第二季度,按照“分级管理,资源共享”原则,建成覆盖全市卫生系统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和市、区县二级网络,保留与外部机构通信及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市卫生局负责建设连接市卫生局、市CDC、卫生监督所、市级医疗机构专用网络;区县卫生局负责建设连接区县相应单位专用网络。相关部门、各区县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及信息化成果基础上,建成相互关联资源共享的人口信息、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疾病监测、卫生监督、医学情报等六大数据库。市卫生局负责建立指挥决策、监测预警、突发事件报告、应急处置、资源保障、专家咨询、公众交流等七大应用系统。

1 黄浦区CDC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上海市黄浦区CDC是在黄浦区卫生局行政领导下,在上海市CDC业务指导下的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环境下,中心进行了信息化一期建设。目前运用的管理及相关信息系统为中心办公自动化软件、中心门户网站、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建)、各业务科室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目前运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为传染病、慢性病、五大卫生、信息四大类。传染病方面包括突发应急处置、防疫、计划免疫、性病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消毒病媒等几大部分。

1.1 传染病模块

传染病模块主要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此系统主要包括传染病自动预警、疫情日报、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疾病预防控制、鼠疫防治管理、新结核病管理、艾滋病综合防治、中国流感/禽流感监测、救灾防病报告、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出生登记、死因登记、症状监测直报系统。此类业务主要通过传染病等相关条线及时上报业务数据。

传染病系统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外,中心目前在运用的还有上海市CDC控制系统(特别是市CDC传染病现场调查分析GIS软件),艾滋病检测咨询管理、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管理、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接种率监测数据库、风水腮爆发监测数据库。此类系统及时上报市CDC、中国CDC条线监测数据库。

1.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模块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模块中,有社区糖尿病管理、肿瘤登记报告管理、心脑数据采集等几大系统,均为黄浦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一部分。通过收集社区资料,区CDC审核,报市CDC。同时区CDC分析数据,提出本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展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背景资料。

1.3 五大卫生模块

五大卫生模块中,食品与营养卫生有全国碘盐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上海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营养之星(临床版)等信息系统用于食品与营养卫生日常监测及专项调研;学校卫生有学生伤害个案数据库;环境与职业卫生有职业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 黄浦区公共卫生信息化现状

《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7年―2009年)》总体目标提出:进一步加强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其中,应急控制系统明确提出:第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与全市应急指挥联动体系衔接,加快市和区(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建设,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第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依托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充分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研究,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的预测。

在信息化建设中提出:在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平台,加强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规范信息采集,强化信息整合,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应用水平,基本建成网路畅通、标准统一、反应灵敏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的整合利用,实现多档合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完善疾病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重点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信息采集。

2.1 深化四大模块建设,形成公共卫生信息高速公路

黄浦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二期建设项目目前已在筹划建设中,此系统将建设黄浦区公共卫生业务系统支撑与应用平台;公共卫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完善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软件;建立基于黄浦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的卫生管理与服务平台。

在区CDC业务信息系统中,仍分为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五大卫生、信息四个部分。传染病主要解决开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端口,自主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作历年数据分析及预测传染病发病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进一步完善社区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肿瘤管理等软件。社区高血压管理软件,要求做到能及时把社区高血压患者纳入管理范围,及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及时分析管理效果,并能预测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五大卫生中的食品营养模块将完成上海市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两网监测,学校卫生档案软件、上海市学校因病缺课缺勤网络直报系统;环境职业卫生监测信息系统要求实时掌握黄浦区饮用水、X射线、公共卫生场所等各监测点情况,并进行分析和趋势分析;信息方面将有出生、死亡监测点数据分析及趋势分析平台系统;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将完成健康教育的系统管理、信息、业务管理 、分析决策等业务模块功能。

此次完成的业务数据模块和区CDC已有的数据上报及分析系统将构成黄浦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的卫生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纵向(社区、各监测点医疗机构、区CDC、市CDC、中国CDC)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及横向(社区业务平台、各监测点医疗机构业务平台、区CDC业务平台、市CDC业务平台)深度挖取各业务平台数据作分析,为各级卫生部门(防保科、信息科、办公室、各业务科室)、卫生行政领导(各级医院院长、CDC主任、卫生局局长)分析、决策服务。

2.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目前已有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该系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报告与监测预警、中毒控制、实验室管理等子系统组成。从我中心试运行及正式运行情况看,基本能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公共卫生业务和管理水平,构建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信息保障体系要求。

2.3 黄浦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

我中心现已有“黄浦信息化业务及决策平台”。该平台已有传染病、糖尿病、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等信息及决策分析系统,是黄浦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卫生管理与服务平台的雏形。若在下一期建设中建立突发事件和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基础信息、疾病控制、公共卫生资源、社区健康数据库等数据库平台,并进一步深化原有分析系统,加入五大卫生及信息等部分,可深化黄浦区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功能,进一步为卫生决策服务。

3 远期构想

根据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卫生及医疗信息资源,提升公共卫生及整体医疗水平与效率;深化四大模块、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于GIS卫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为公共卫生提供便捷、高效地服务。

3.1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黄浦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指挥中心提供及时、有效、科学数据,为各级指挥决策者在应急事件中果断、正确指挥提供帮助;同时其架起的数据交换平台架构更为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提供基础。从而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指挥能力提供现代化辅助分析手段。

3.2 建立基于GIS的区卫生资源信息系统

基本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报警等系统,包括卫生资源地理分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突发事件空间分布。通过图形显示各种疫情和突发事件现场分布。对指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突发事件,从整体上分析并图形化展示突发事件时间变化、突发事件空间变化、突发事件人群间过程。利用GIS系统特性,开展复杂空间分析,即空间查询、专题制图、图层信息叠加、影响范围、应急调度、信息标绘、信息保存、信息关联分析。

3.3 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