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维建模;网络舆情传播模拟;元胞自动机;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模型;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93.02

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有关网络舆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在社会网络或因特网概率统计模型[1]、元胞自动机模型[2]和隐马尔科夫模型[3]三个方面研究较深入。由于元胞自动机模型能十分方便地复制出复杂的现象或动态演变过程的吸引子、自组织和混沌现象,从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应用。本文在针对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因素方面,提出一种面向三维元胞自动机的舆情传播基本模型,将三维元胞自动机与网络传播舆情模型相结合,经仿真证明,此算法运行高效,能够在多种因素的约束下快速地模拟网络舆情传播趋势。

1 网络舆情传播的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

1.1 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

3 结论

针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对网络舆情分析和仿真实验。在提出的元胞自动机算法和模型下,对影响网络舆情传播趋势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很好的分析了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且该模型更接近于实际网络舆情传播情况。由此,利用三维元胞自动机研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陆题佳.因特网中危机信息传播规律及应对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2]曾显葵.基于多数规则和协同规则的元胞自动机舆论传播模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3]ZENG JIANPING,ZHANG SHIYONG,WU CHENGRONG,et al.Modelling topic propagation over the Internet[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of Dynamic Systems,2009,15(1):83-93.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元胞自动机;情绪指数;坚定系数;计算机仿真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而舆情预警、舆情控制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领域。因此有关网络舆情安全性的研究成为当前一个热点。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网民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对舆情进行引导,尤其是大学生对舆情的引导,是目前网络舆情研究的重点工作。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网络舆情都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大部分都是围绕传播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角度进行展开,进行的仅仅只是定性分析。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并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该模型能基本抓住网络舆情的传播趋势,反映舆论形成过程中个体观点、态度的变化,从而探索了网络中热点话题出现的原因和方式,分析了网民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变化规律,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预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网络安全的研究。有利于分析和研究舆情传播过程和发展趋势。

1.网络舆情演化模型

网络舆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影响舆情演化的因素众多,为了简化模型系统,做如下合理假设:

(1)假定每个个体在网络中发表言论都是出于自己对讨论话题的兴趣。兴趣越大.则表达自己看法、态度的可能性越大。

(2)大部分网民的言论、态度、行为都是理性的,只有极少数的人是毫无理由的情绪化宣泄。

(3)假设个体具有集群心理,即个体会做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选择。

(4)在舆论的传播过程中,极易发生群体的聚集现象,即拥有相同观点的人在空间上结合在一起。

(5)假设在所研究的时间内认为所研究的网民总数量一定,不考虑这一时间段内新增的网民。

(6)研究中只考虑个体参与的一个热点话题,不考虑此刻个体对其他热点话题的影响。

(7)假设初始状态时,舆论舆情的态度呈随机、均匀分布。

1.1状态空间

(a) (b) (c)

图1网络舆论演化模型的空间结构

利用元胞自动机的研究方法,首先将网络空间抽象成一张二维平面,将这个平面平均分割为 个方格[3-4],上图3即为一个 的方格平面,则每一个方格就代表一个元胞,即网络空间中的一个个体。

定义邻居半径:即从元胞到边邻居元胞所需要经历的时步。如图3(a)、(b)、(c)分别表示元胞邻居半径为:r=1、r=2、r=3时的元胞邻居分布图。当r=1时,定义元胞邻居为4邻居即为Von.Neumann结构。因为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世界,网络空间中的邻居并不是空间距离的相邻,而是心理距离的相邻,其状态转换可以用个体间的影响来计算[5]。

1.2演化规则

我们将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抽象成为一个元胞,每一个元胞对某一事件都存在3种可能状态:支持、中立以及反对。并用情绪指数Xij(t)表示二维空间中坐标为(i,j)的元胞在t时刻对于某一事件、舆论或舆情所呈现的状态,情绪指数Xij(t)∈[-1,1],并作如下规定:

当0.3

当-0.3≤Xij(t)≤0.3时,元胞(i,j)所呈现的状态为保持中立,并且 Xij(t)越接近于0,中立态度越坚定。

当-1≤Xij(t)

事实上,Xij(t)取值不仅仅与邻域相关,还与该元胞本身对舆情的认知程度和坚定性系数有关。

当r=1时,可用下式表示:

Xij(t+1)=λ×Xij(t)+(1-λ)×[ω1×Xi-1j(t)+ω2×Xij+1(t)+ω3×Xi+1j(t)+ω4×Xij-1(t)] (1)

当r=2时,可用下式表示:

Xij(t+1)=λ×Xij(t)+(1-λ)×[ω1×Xi-2j(t)+ω2×Xi-1j(t)+ω3×Xij+2(t)+ω4×Xi+1j+1(t)+ω5×Xi+2j(t)+ω6×Xi+1j-1(t)+ω7×Xij-2(t)+ω8×Xi-1j-1(t)+ω9×Xi-1j(t)+ω10×Xij+1(t)+ω11×Xi+1j(t)+ω12×Xij-1(t)] (2)

其(1)、(2)式中:λ为元胞个体的坚定性系数,λ∈[0,1],它反映元胞(i,j)的意见与态度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易变程度。λ越大表示元胞(i,j)自我控制能力越强,邻域元胞态度对其状态改变的影响程度越小。极端情况下,当λ=0时,不考虑当前元胞态度,完全顺从邻域元胞态度,即简单多数规则;当λ=1时,只遵从当前元胞态度,不考虑邻域影响。而ω1,ω2,ω3,ω4分别表示不同邻居对元胞(i,j)的影响权值。其中:

ω=1

那么,由以上我们给出仿真时,元胞自动机的元胞状态演化更新规则如下:

(1)对元胞(i,j)随时间演化的元胞状态设定随机值。

(2)对周围所有近邻的元胞状态分别乘以对应影响程度权值再求和。

(3)当0.3

2.仿真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利用MATLAB编程,进行计算机仿真。首先设定影响仿真系统的主要参数:元胞坚定系数λ,元胞邻居(考虑4邻居)影响权值ω1,ω2,ω3,ω4,迭代时步τ。当如下设置时:

(1)元胞坚定系数λ=0.3;

(2)当r=1时,邻居影响权值分别为:

ω1=ω2=ω3=ω4=0.25

当r=2时,邻居影响权值分别为:

ω1=ω2=ω3=ω4=ω5=ω6=ω7=ω8=

ω9=ω10=ω11=ω12=

(3)迭代时步τ=200。

随着舆情演化的发生,元胞个体之间发生交互作用,观点、态度开始发生改变,图2为每仿真一次得到的状态图,包括初始状态、演化过程中的两个状态和最终状态。则模型演化结果如下:(白色表示该元胞持支持态度,灰色表示中立态度,黑色表示反对态度)。

元胞初始状态 τ=20元胞状态 τ=200元胞状态

图2 元胞状态仿真图

由图2可以看出,在观点均匀、随机分布的初始状态下,随着邻居元胞和时间的影响,舆情的发展变化趋于支持观点和反对观点都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一种观点很难最终占据整个群体。另一方面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系统中舆情的发展最终趋于集群的现象,即一定区域内人员的观点趋于一致。而且持支持态度的元胞相比于持反对和中立态度元胞更容易出现集群现象。如图2中的白色斑块。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元胞状态数目和频率变化做了统计,如图3所示。

(d) (e)

图3 r=1时元胞态度变化数目统计与频率变化统计图

由图3可以看出,在迭代到50步(即τ=50)之后,系统内支持、反对、中立三种态度的元胞数目趋于稳定,支持观点最终稳定频率在0.48左右,中立的最终稳定频率保持在0.34左右,反对观点最终稳定频率在0.18左右。

当r=2时,通过MATLAB仿真。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对同一初始状态的仿真可得图4。

元胞初始状态 τ=20元胞状态 τ=200元胞状态

图4 元胞状态仿真图

通过图4与图2的对比我们发现,当元胞影响的邻居的半径增大时,不仅仅是持支持态度的元胞出现集群现象,此时条件下持反对和中立态度的元胞也开始出现了集群现象。持支持态度的元胞集群范围开始缩小,持反对和中立态度的元胞集群范围开始变大。同样,我们也对元胞在此条件下状态数目和频率变化做了统计,如图5所示。

(f) (g)

图5 r=2时元胞态度变化数目统计与频率统计图

把图3与图5相比可发现,图5中支持者的数目明显减少,而反对者与中立者的数目都有所增加。同时,在迭代到50步(即τ=50)之后,系统内支持、反对、中立三种态度的元胞数目也趋于稳定的。支持观点最终稳定频率在0.34左右,中立的最终稳定频率保持在0.4左右,反对观点最终稳定频率在0.26左右。

3.结语

本文是对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一个初步探测。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利用该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处于均匀、随机分布的初始状态下的元胞,通过迭代20步、和迭代200步的状态显示,发现一种观点很难最终占据整个群体。而又由于从众现象的影响,系统中舆情的发展最终趋于集群现象,即一定区域内人员的观点趋于一致。网络舆情信息在网络中有着高效的传播性,网民有着渴求新知、猎奇探究、减轻压力、跟风从众、强烈创新的心理。因此网络舆情才能飞速的传播,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合法的舆论,对热点事件可能存在疑点和容易引起误解的信息,及时披露,预防谣言的滋生,对虚假信息要及时向公众证实。治理好网络中那些不和法的舆论。

通过网络舆情演化行为仿真的研究,可以深化对舆情演化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政府和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能以最快速度收集网上相关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发展,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快速应对处理。有利于政府监督网络舆情的传播,改善网络环境,提前判断网络舆情趋势,同时,更有利于政府对公共事件的引导和调控,维护社会、国家的和谐与安定团结!

我们研究个体之间关系最简单和现实较吻合,人们联系越多,各种态度便都会出现,力量差距就不会太大。为进一步研究更复杂的舆情传播过程研究趋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8):187-191.

[2]ALBERTR,BARABASIAL.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plex net works[J].Reviews of Modern Physica A,2001,74(1):47-91.

[3]吴青峰.用元胞自动机研究舆论传播的复杂性[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4]TOFFOLIT,MARGLOUSN.Cellular automatic machine:a new environment for modeling [M].Cambridge,MA:MIT Press,1987.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范文第3篇

>>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 探讨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 面向舆情预测的突发事件首发信息风险评估研究 面向突发事件的微信舆情生态治理研究 走出误区,合力引导重大突发事件舆情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原则探究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面向知识服务的数据清洗研究 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认识三大偏差等10则 论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功能 浅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人人网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机制探析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网络情绪引导: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新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0-tsina-1-19643-397232819ff9a47a7b7e80a406

13cfe1.

[3]兰月新,董希琳,苏国强,等.大数据背景下微博舆情信息交互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5):24-33.

[4]刘峰,佐斌.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5]Hatfield,Cacioppo,Rapson. Emotional contagion[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2):96-99.

[6]刘志明,刘鲁.面向突发事件的群体情绪监控预警[J].系统工程,2010,28(07):66-73.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教学内容;课程改革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网民每天都在进行相应的网络活动。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9.89亿,其中手机网民用户达到9.86亿。新媒体平台如今日头条、抖音等日新月异,网络舆情信息呈现矩阵式增长。新媒体环境下,公安机关如何对舆情监控?如何获取、分析、编报、如何开展舆情引导工作?这均是摆在面前的问题,也是舆情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的公安队伍中,网络舆情工作者十分短缺,对舆论场中的相关理论知识[1]和实践能力都很缺乏,面对舆情危机,公安机关需要增强舆情素养,掌握舆论主动权,提升舆情管控能力。目前公安院校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课程更是缺乏,仅有公安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了关于舆情内容的课程,而其他公安类专业并没有开设相关知识的课程。针对目前开设的舆情课程,仅仅是独立的一门理论课程,而将大数据分析融入到新媒体分析及应对[2],并囊括新媒体素养等内容的课程,目前还是欠缺,这也是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本文结合公安工作的优势与行业特色,立足实战化应用,探索公安院校网络舆情课程的建设。

1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它既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情报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学科相关[3],又与公安工作紧密关联。因此,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的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公安舆情工作岗位所需的人才,还需要掌握关于数据分析的处理技术,从而为公安舆情工作赋能,助力网络舆情工作。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理论知识人才本课程以公安舆情工作岗位为基础,培养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方面专业知识的网络舆情专业型人才。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网络舆情检测和舆论导向的策略;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过程和原因,分析舆情对人格的影响等;研究网络舆情的主要理论知识。重点是让学习者具备深厚的网络舆情理论知识,从而为舆情处置与引导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能力目标——专业技术人才自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舆情实践的传播模式。因此,我们要尝试“新文科”与“新工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作为舆情工作者,我们既要研究舆论传播途径、分析网民社会心理,做好舆论引导编辑工作;同时也要对媒体和网民结构做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掌握网络舆情相关的一些法律。重点是具备网络舆情信息搜集、舆情事件分析的能力,如舆情监测、舆情数据采集、舆情研判分析、舆情处置与引导、舆情报告的撰写。(3)素质目标——舆情素养新媒体时代,在培养学生技术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舆情素养。重点培养学生对网络舆情、危机实践等基本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应对处置中的实操应用能力。具备新媒体思维,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升公安机关的网络影响力和公信力。

2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现状

目前,网络舆情课程[4],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舆情工作的现状、舆情的相关理论,熟悉舆论传播平台,掌握舆情搜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置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舆情意识。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分析的过程,以及对相关分析技术的掌握,且与公安舆情的处置和引导相脱节。主要表现如下:(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教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学习舆情知识的过程,虽然在讲授过程中融入很多的舆情事件,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欠缺,因此,改革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2)舆情课程的学习,需要舆情监测为前提,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舆情监测平台。目前,舆情监测系统软件不够完善,只能注册一些公共的舆情系统软件来学习,因此,目前舆情学习的硬件条件与环境还不是很理想。(3)网络舆情经典教材缺乏,关于公安院校的涉警舆情教材,仅仅是一些实用手册,但是这些手册不系统,且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一本系统、完善的舆情教材需要囊括传播学、社会学、新闻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强调知识的复用性。(4)本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5],且网络舆情事件源于现实,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讲授时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但是与公安实际工作有所脱节,因此要加强理论与公安岗位的结合。鉴于本课程存在以上的教学现状,我们希望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修订以实战为依据并高于实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掌握舆情分析、舆情应对的技能,提升学生的舆情素养,为公安舆情工作赋能。

3公安类专业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1)理论教学内容设计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是公安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课程,32课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16学时,实验16学时。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依据公安舆情岗位的实际工作,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六部分。如图1所示。图1课程理论知识框架其中,第一部分网络舆情工作流程,介绍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并融入公安岗位工作流程。第二部分信息搜集,介绍通用信息搜集方法和公安的信息搜集平台。第三部分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分析,针对前期搜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鉴别清洗,然后介绍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第四部分网络舆情编报,包括编报的选题、要求等方面。第五部分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从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策略进行讲解。第六部分网络舆情相关法律法规。六大部分理论内容对应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践课时占1/2。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理论教学更多放到线上,同时,我们推进“校局培养”的理念,在整个课程建设中,深入开展课程与网安支队的合作交流,目前,正初步构建舆情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的实践课程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的实践,另一部分是成立舆情小组,并以舆情小组为依托,与网安舆情实战岗位对接。如图2所示。其中,网络舆情编报和舆情引导以网安舆情小组为依托,实践课程与网安舆情实战工作结合,完成每日的编报、巡查,以及境内外的舆情引导。本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舆情编报、舆情引导等四个方方向,8-10个实验项目。课程实践内容中的实验项目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至少8个实验项目,从而满足不同公安类专业学生对课程实践内容的需要。其中技术实践类实验,属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必做实验,而新闻编辑与新媒体素养主要针对的是其他公安类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训练。(3)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学形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是对线下理论学习的一种补充,也是对线下实践的一种指导。其次,教学实践通过校局合作的方式,公安舆情岗位对接学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更好融入真正的舆情工作环境中。第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并于实战教官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学评价通过教师、教官和实践工作三方面进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反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要融入前沿知识,如新媒体的传播、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内容,让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经典案例,利用相关技术完成案例的分析,积极参与案例的讲解与讨论活动,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小结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作为一门舆情学、传播学学、社会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坚持新文科理念与“新工科”交叉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引入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研究热点,结合公安网络舆情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的数据获取与智能分析;教学模式方面,采用授课和实践相结合,融入鲜活舆情案例,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实践动手能力;并形成教官与教师的双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周蔚华,波.网络舆情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赵磊.网络舆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管宇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网络舆情管理课程教学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25):212.

[4]张祎.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课程改革实践[J].科教文汇,2018.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有效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才能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工作重要环节包括采集、整理和分析舆情信息,需要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评价揭示网络舆情信息的特征与变化规律。指标是在评价某些研究对象所确定的依据和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数值。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组成的统一整体,用于反映网络舆情的综合状况,揭示其中的各个方面。本文首先介绍舆情监测的来源范围,接着阐述网络舆情监测指标的构建原则与内容,提出从主题汇聚、热度、内容倾向性、预警等方面构建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1 网络舆情监测来源

网络信息的来源不断趋于多样化,从传统的新闻网站、博客论坛,发展到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网络应用[2]。准确把握舆情态势,防止监测分析片面化,需要增加信息来源范围。然而,舆情监测难以捕获所有网络信息,网络舆情的来源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网络上,表现为围绕新闻、事件、问题与个案等产生的网络信息。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选择主要包括:

(1)主流媒体新闻网站。网络新闻是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特别是主流媒体的新闻。重大性与突发性舆情都会及时出现在主流媒体,聚集大量网民跟帖评论,是舆情的重要来源与传播源头。(2)论坛。在网络社区中,网民会发出具有个人观点看法的各类信息。在舆情监测工作中,接触到的近半信息都来自于各种论坛。(3)博客。博客是个人分享、交流思想知识的空间,会对热点和新闻事件、特定话题和现象发表个人评论,是舆情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博客数量众多,主要采集专家、知名人物的博客及网民回复。(4)视频网站。视频网站是社会生活和事件的记录与者,并且大多视频网站提供给留言功能,比如优酷、爱奇艺等。视频信息鲜活,网民会分享观感看法与态度,视频标题与描述信息为舆情数据的整理分析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以往工作容易忽视这类舆情载体,而实际中一些舆情事件会较早通过视频网站传播。舆情监测工作需要重视视频信息的价值,及时采集抽取其中的有价值信息。(5)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应用上,国内主要是微博和微信。微博相对数据开放,数据量巨大,很难在较短的轮询时间窗口完成采集遍历。所以,与传统博客类似,选择其中的部分微博。微信主要限制在个人通讯范畴,主要将微信公众号作为舆情信息来源。另外,一些网站由于赢利、点击量等原因,有意甚至恶意炒作负面信息。所以,要区分标识这类信息来源。同时,在采集器设置上进行一定限制和过滤,避免采集处理过多无效无关数据。

2 监测指标构建原则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应包括:(1)主题性。具体的舆情工作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其舆情内容具有鲜明的主题、行业或领域性质。舆情监测的目的是及时识别问题与风险。因此,舆情指标应对各类信息做出灵敏响应。(2)可靠性。指标的选取要有相对可靠性与稳定性,确保指标的使用在时间上有延续性[1]。(3)系统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内容众多。指标体系一定要尽量全面完整形成整体,覆盖舆情工作流程,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网络舆情特征。(4)实用性。舆情监测指标必须反映舆情演化趋势与客观规律,符合网络舆情工作需求与相关流程,便于分析和引导舆情。同时,指标的计算分析结果要尽量便于理解与解释说明,为舆情简报等工作提供必备的数据支持。

3 监测指标体系

(1)主题聚合

按照内容相关度准确关联聚合舆情信息,是准确把握舆情整体走向、媒体与网民言论态度的前提。主题聚合即指依据信息内容实现信息的分类与聚类,是舆情话题发现与话题追踪的基本支撑。从技术实现角度,主题聚合涉及信息内容分析,大多都是基于词语匹配的聚分类方法实现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等主题聚合功能。然而,文本中存在大量词形不同,但意义关联的近义词、同义词与相关词,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新闻、帖文会出现在不同的页面与帖文。舆情信息中包括大量短文本,特别是网民回帖评论,存在明显的语义特征稀疏问题。分类体系只限于关键词本身,不具备主题词的语义描述,容易影响聚分类的准确率与召回率,主题聚合指数的性能会受到明显限制。一个解决方法是构建语义知识,并扩展语义计算模型提高分析的准确程度;利用当前的最新技术,比如深度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具有多隐层的学习模型,以海量舆情数据作为训练集,学习扩展语义特征,提升内容分析的准确程度。

(2)热度

舆情热度衡量舆情被关注的程度与传播范围。舆情热度主要包括舆情关注度、传播覆盖度、舆情权威度等二级指标。一些研究提出地域关注度指标[3],但网民IP地址对于第三方采集系统是难以大范围直接获取的。其中,舆情关注度采用主题内容下舆情信息的关注数量衡量,具体是篇目、浏览、回复数量的综合加权值,一般以线性累加和公式计算。该指标主要从网民角度,衡量舆情内容的被关注程度和感兴趣情况。覆盖度是指主题信息在采集来源站点中出现的比例。舆情信息来源站点是经过筛选的,代表舆情在整个监测范围内的传播程度。由于信息来源规模与特点不同,所以需要对来源类型预设参数再进行比例计算。权威度指舆情信息的来源权威度,比如人民网的权威度较高而小型商业新闻网站的权威度低,知名公众人物的博客权威度较高。权威度通过预设参数区分主流媒体、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的来源指标。最后,将以上二级指标综合加权,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主题热度。

(3)内容倾向

内容倾向是信息内容中包含的观点态度,内容倾向指标用于统计舆情信息中的各类情感倾向类型数量。倾向类型主要分为两类:正面(褒、支持)、负面(贬、反对)。文本中的句子不仅包括情感词,而且包含一些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形容词、程度副词、感叹词、否定词等影响判断情感倾向的因素。区分舆情的倾向性,需要构建情感词库作为智力支撑,才能提高情感判断的范围与准确性。比如鄙视、侵犯属于负面动词,而拥护、赞扬属于正面动词,安全、漂亮属于正面形容词。“鄙视这种言论”,“这种装置不安全”,可以依据其中的动词形容词判断情感倾向。

传统手工构建的情感词典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实际运用。考虑到技术实施的快速性、易用性以及语义问题。借助已有情感词典构建基本情感词库,运用Word2Vector工具将语料库(比如已采集舆情信息、维基百科知识)转换为词向量,计算其他词语与已知情感词的语义距离,构建情感词特征空间[4]。通过扩展情感词库,判断广泛的情感倾向。舆情信息中的回帖或评论大多由较短句构成,其中句子s中的情感词表示为,s的情感类型。其中,表示词wi的倾向类型。如果wi前面否定词个数是奇数,则反置wi的极性倾向。将倾向性判断问题转化为文本分类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判断各种长短文本的情感倾向,得到主题信息的情感态度频率分布与内容倾向趋势。

(4)预警

网络舆情表现为海量的网络信息,舆情变化程度对应相应数据的特征与趋势。所以,监测分析数据变化可以描述舆情的影响趋势,对网络舆情进行危机预警。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处理存在应急准备不足,报送时间不及时,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等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舆情预警能力相对较弱。舆情监测需要增强舆情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将工作重点从单纯的收集有效数据,向深入研判与预测舆情的趋势方向拓展。常用的思路与方法是:预设时间窗口,获取主题信息数量,内容敏感程度,负面倾向性评价数量比例,传播范围等基本特征与指标。计算历史窗口下的信息增长率、增长梯度等变化程度,评估舆情信息的数据变化趋势并制定预警级别。进而,以数据挖掘为核心技术,应用不同的数据模型方法,比如传统的多元回归、贝叶斯网络、决策树、支撑向量机等预测舆情发展趋势。如果大于某阈值或符合预定模式,认为需要预警,即从海量网络数据中预判出潜在的危机隐患。

参考文献

[1] 王铁套,王国营,陈越.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网络舆情预警模型[J]. 情报杂志,2012, 31(6):47-51.

[2] IRI网络口碑研究咨询机构介绍及研究方法[EB/OL]. http:///wiki/网络舆情指数体系.

[3] 李雯静,许鑫,陈正权.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设计与分析[J]. 情报科学,2009 (7):986-991.

[4] 黄仁,张卫. 基于word2vec的互联网商品评论情感倾向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16(6):387-389.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范文第6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联系的畅通性,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频率加快,对各种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但由于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尚未完善,加上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涌入,容易使大学生对各类舆情的判断缺乏客观性及理性,特别在高校内部,舆情引导做不好,很容易演化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进而把控大学生思想动态,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研究建立了大学生舆情变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通过分析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舆情引导提供了相关对策,研究结果对如何更好的开展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大学生;思想动态;舆情

一、大学生思想动态现状分析

大学生思想动态是指高校大学生围绕某些事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而引起的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而影响他们的处世态度。

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整体现状:

政治上:多数大学生政治立场还是坚定的,但政治鉴别能力相对不强,且90后大学生个人功利性越来越强,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件特别关注,容易受网络影响。

思想上:思想道德素质相对社会人员要高很多,且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其思想素质和修养也在不断提高,但还是存在说得多、做得少;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情况。

价值观念上: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条件的上升及国家、学校对困难生的各种倾斜政策,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相对减弱,而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为关注,但有时候对生活的态度会过于理想化。

学习上:多数大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努力,但仅限于个人利益需要,比如出国需要、工作需要等,而真正出于兴趣的学习正在慢慢减弱,且由于考上大学的同学基本在高中时代是学校里相对优秀的学生,很多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成绩考不理想,容易出现悲观情绪。

生活上:个性突出,但集体观念不强,容易形成小团体,对网络依赖性增强,对线下活动漠不关心,人际沟通能力越来越弱。

二、大学生舆情的内容构成及其基本特点

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以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及其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大学生舆情主要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

大学生舆情的内容构成:社会焦点和时政热点问题;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校内突发事件;校园生活和大学生情感问题;高校热点问题;与学习相关的各类问题。

大学生舆情的传播途径:网络(QQ、微信、微博、BBS等);人际传播(同学、老师、父母等);大众媒介(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

大学生舆情的特点:舆情内容丰富且分散;舆情传播途径多样化;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大;舆情影响面广;舆情形成过程存在突发性及多变性;舆情不及时处理容易产生群体性事件;网上网下互动紧密。

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网络技能,可以轻易获取各种网络资源、了解网络信息;大学生本身思想素质较高,但存在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情况;大学生遇事不够冷静,容易冲动,产生偏激行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确实,长期处于迷茫状态;高校对舆情的监控力度不够。

大学生舆情演化的规律:个体针对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该观点引起他人的关注,迅速发酵;不同观点的冲突或融合;观点经过争论趋向一致;讨论的议题效果减弱并最终消失。

高校舆情的价值功能:舆情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功能是双刃剑,好的舆情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能振奋人们的精神;负面的舆情引导不好,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带来不安定因素。

三、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大学生舆情变化分析

元胞自动机是定义在具有离散和有限状态的元胞组成的元胞空间上,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离散的时间纬度上演化的动力学系统。元胞自动机是通过系统内局部元胞的微观行为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系统整体宏观行为特征涌现的演化模型。元胞自动机由元胞、状态、元胞空间、邻居、规则以及时间六部分组成。

1.元胞自动机各要素定义

在本研究中,元胞就相当于每个大学生,与每个单独元胞相邻的那些元胞就是邻居,也就是这个大学生周围的学生,在每个时间下每个元胞有自身存在的状态,在这里,这个状态主要是指思想动态,这个动态随着我们设定的规则在实时变化着。

2.大学生思想动态类型

定义:大学生对于舆情持正面积极态度的,称为正情绪,例如突发事件时能够正确理解事件的性质并产生积极行为的;大学生对于舆情持负面消极态度的,称为负情绪;大学生对于舆情无动于衷的,称为零情绪。

将大学生在舆情面前的反应设定为以上三种,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将整个学校中的学生作为一个元胞空间,元胞间的距离不是物理距离,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关系近的影响较大,关系远的影响较小。每个元胞受到周围元胞的共同作用并且同时影响其他元胞。在舆情发展变化中,正情绪可以引导舆情往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负情绪的聚集容易引起群体事件,零情绪介于正情绪和负情绪之间,一般不提倡但也难以明确反对。

3.元胞状态、边界规则和情绪的传播性及稳定性

对应于大学生思想动态,元胞空间中的每个元胞有三种情绪状态:正情绪、负情绪及零情绪。在舆情刚开始时,每个大学生对于该舆情都会产生自己的一种情绪状态,而大学生的情绪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传播性和稳定性。传播性是指个体的情绪对周围的人会产生影响;稳定性是指个体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他人影响,传播性越强则稳定性越弱。一般来说,学生骨干、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传播性更强。

在学校范围内,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其他人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邻居规则中,我们取半径r=2的Moore型,使每个元胞在邻近的24个元胞的影响下进行演化,边界条件使用循环边界,模拟元胞在整个空间内以相同规则相互作用。

4.元胞状态更新规则

个体情绪受周围其他人情绪的影响,距离越近影响越大。元胞周围的邻居情绪同样有三种状态,不同的邻居对元胞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元胞情绪的演化。在每个时刻下,周围元胞的情绪会对每一个元胞产生累积影响,这个影响与该元胞上一时刻本身的情绪及其传播性、稳定性比较,综合判断得出其该时刻下新的情绪值,不断累积变化,最终会得到一个稳定情绪。

四、舆情发展趋势分析

我们在对某一事或物进行评论的心理过程中,会对有关被评论事物的负面信息给予相对于正面信息更多的关注,因为负面信息往往对人们心理的唤醒、注意、归因等活动造成的刺激要比正面信息的多。舆情发展过程中,正负观点碰撞越激烈,会使舆情发酵更迅速激烈;观点表达越客观,越容易得到响应;舆情讨论时间间隔越长,对舆情冷却越有利。

一般来说,初始状态下持正情绪及零情绪的个体越多,最终舆情稳定时持负情绪的个体就越少,当初始状态时持负情绪的个体远远小于持正情绪及零情绪的个体时,最终持负情绪的个体就可能会消失,这是因为这些个体在其周围邻居的影响下,渐渐改善了他的情绪。相反的,如果初始状态下持负情绪的个体较多,就会将原本持正情绪的个体也倒戈为负情绪,这就有可能引起群体事件。此外,持正情绪的个体,其传播性越强,就越能将持负情绪的个体改善为正情绪,且在发展过程中,若个体稳定性越强,则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就越长,而如果传播性越强,则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就越短。但无论如何,所有舆情到最后都会有个稳定状态。

五、大学生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做好大学生舆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舆情是可控的。

1.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机制

大学生舆情具有发展快速的特点,要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必须要第一时间掌握舆情信息。要构建校、院两级沟通网络,学生工作相关人员要深入学生群体,掌握大学生状况的第一手情况。同时做好网络监管,成立专门部门,二十四小时监控学校各大网站,发现舆情及时反馈。

2.培养学生骨干,树立标杆作用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持正情绪的个体,其传播性越强,就越能将持负情绪的个体改善为正情绪,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并有意识得将这支队伍扩大,提高他们的影响力,树立标杆作用,在舆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带领广大同学往好的情绪上发展。

3.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正面引导工作

初始状态下持正情绪及零情绪的个体越多,最终舆情稳定时持负情绪的个体就越少,当初始状态时持负情绪的个体远远小于持正情绪及零情绪的个体时,最终持负情绪的个体就可能会消失,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正情绪的引导,使得舆情发生时,初始条件下的正情绪个体越多。

4.做好中段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零情绪个体对舆情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负情绪个体较多的情况下,零情绪很容易被带动转向负情绪,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要注意对零情绪个体的培养教育,这也警示我们重点抓两头的工作模式应该有所突破,平时应该多注意中间学生的教育,使得这些零情绪个体有可能转变为正情绪个体。

5.通过实名制途径管理网络

目前高校舆情基本集中在网络舆情,对网络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实名制是非常好的控制网络舆情的方式,舆情发生时,高校监管部门可以方便的找到对舆情发酵产生显著作用的同学,进而有针对性得进行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苏超.当前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3).

[3]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范文第7篇

摘 要 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蓬勃兴起,新媒体成为了世代传媒热词,不仅彻底改变了传媒的既有格局,而且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应对网络舆情,首要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掌握相关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更好的做好煤炭企业网络舆情的预防工作,确保企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 煤炭企业 网络舆情 先期预防

对于煤炭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结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全面深入认识新媒体,尽快提高新媒体时代产生的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结能力,是当前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课题,就煤炭企业如何先期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浅谈几点认识。

一、煤炭企业新媒体状况分析网络舆情的影响性

通过对新河矿业公司新媒体使用情况进行随机调查得知:青年喜欢新媒体、大量应用新媒体,不仅仅因为它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是青年交流信息、了解世界、学习工作中的重要工具。综合分析职工应用新媒体的主流状况,主要反映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经调查,有76.7%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其主要目的是借助新媒体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满足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需要。83.3%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二是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调查中,有66.7%的青年认为,利用新媒体与外界沟通、交流,以减少空间、时间的距离,增进感情,交流工作意见。可以看出利用、QQ、电子邮件来互通交流沟通的占80%,比例较大,已经成为职工工作生活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平台。三是学习查阅资料的工具。有36.7%的职工利用新媒体查阅学习资料,补充知识。调查中,新媒体对自身最大的影响时数据显示,90%的职工表示新媒体能够开阔视野,提高自己工作效率,30%的职工通过网络教育学习新知识补充工作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四是休闲娱乐解压的途径。由于煤矿属于高危行业,不仅人员少,且一人多职,工作频率较高。工作之余约56.7%的职工通过在新媒体休闲娱乐,以解除工作中的疲惫,释放工作中的压力。

基于如此,不难看出新媒体在煤炭企业发展的速度和广度,已经逐步成为主流媒介,也必将对企业的信息带来重要的影响。

二、煤炭企业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新媒体的出现、扩张及应用,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舆情的问题,作为煤炭企业的职工,他们通过身边的先进媒介,利用网络微博、微信、QQ、邮件、博客、论坛等形式,将自己所得所想及疑问,通过媒介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言论的正确与否,都会对企业、个人产生影响。因此,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企业高度重视的重要任务。我们先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入手,通过概念与特点的了解,进一步掌握防范和疏导的应对及方法。(1)网络舆情的概念。舆情,即社情民意,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对某些社会现实和现象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意识、思想、意见和要求等的综合表现。(2)网络舆情的特点。直接性,职工通过网络,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快,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职工发泄情绪的空间。(3)网络舆情的功能。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应用层出不穷,社交网站、微博、新闻网站、新媒体音视频、手机报、电纸书等新媒体形态不断推陈出新、日益多样。新媒体多样的传播形态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网络传播功能还具有互动性。新媒体传播互动性较强,往往发出去的言论都会有人关注、转帖,敏感的帖子转发的速度相当惊人,充分显现了网络言论的互动性。

三、煤炭企业如何预防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范文第8篇

总书记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对互联网高度重视,提出了全新论述,“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总书记直面网民,肯定了网络对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今天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已经彻底被打破。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并与他人直接进行互动。正是由于网络舆论主体的泛化和分散,网络舆论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网络舆论形成的迅速使得网络舆论控制变得难以操作。

胜利油田是国有特大型企业,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油田办公桌面机达5万多台,家庭上网用户超过6万,上网普及程度极高,油田职工已习惯上网评论油田事务。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充分肯定网络是油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还传播着各种各样错误、消极的信息。尤其是在当前油田企业深化改革,稳定工作难度加大,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在信息网络中传播的各种不利信息,严重影响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干部职工的正常理解和吸收。

为了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胜利油田党委宣传部按照局党委安排部署,明确了网络舆情工作监控、引导、宣传“三步走”的工作思路。

夯实舆情网络建设基础,加大舆情监管力度

舆情信息网络是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基础。油田党委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主要领导多次对油田网络宣传管理做出批示,要求局党委宣传部牵头做好网络宣传管理工作。2007年底,在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宣传部成立了网络宣传管理科,明确了以“加强舆情监管,引导网上舆论,强化网络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工作职能,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度,为胜利油田网络宣传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胜利油田通过建立覆盖全油田的网络宣传信息员队伍。构筑起了上下沟通、左右协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情信息网络,对涉及胜利油田的网络舆情进行全网监测,不遗漏重大信息。通过健全的网络,夯实了舆情信息工作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舆情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舆情信息的监控做到了及时把握舆情动态走势,服务于油田和谐稳定发展大局,更好地服务于领导决策。

提高舆情队伍素质,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当今信息时代,新闻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已引起网络媒体乃至整个思想舆论界的关注。胜利油田党委一直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实效性、增加透明度、掌握主动权。在建设网络舆情信息队伍的同时,也在培养一支善于引导舆论的评论员队伍,主动地去占领油田思想文化建设的阵地。

当网上出现影响油田企业形象、影响大局稳定、造谣诽谤等负面信息后,网评员在油田党委宣传部的统一指挥下,把握大局,利用“网言网语”,快速上网评论,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及时表明油田及各单位的态度和处置意见,切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和小道消息传播的网上空间,把职工群众的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为油田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通过与网民在网络上的平等交流,加强舆论引导,符合互联网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是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扩展舆论宣传网络空间

互联网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社会舆论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新兴媒体,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企业必须要把互联网作为扩大宣传思想工作影响的新平台,努力占领信息化条件下宣传舆论的制高点,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以党报党刊等为主,整合网络媒体等多种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的指示精神,建设开通了胜利油田党委主管、胜利日报社主办的油田新闻网站“胜利新闻网”。胜利新闻网面向因特网新闻,是反映油田党委施政纲领、油田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动态、职工文化生活等内容的新闻宣传舆论新阵地,是以油城网民为主的网上精神家园和文化平台,能够及时宣传油田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对内对外树立油田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大油田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

胜利新闻网的开通,掀开了油田网络媒体建设崭新的一页。目前,胜利新闻网开设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基层建设十面红旗专题”、“感动胜利评选专题”等多个专题,对胜利油田重要活动进行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