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互式网络传播

交互式网络传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交互式网络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交互式网络传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权利;比较研究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通过网络的形式,包括有线和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其中最主要的也是该权利与其他权利相区分的关键则为使公众可以在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著作权中专有权的一种,是一个新兴的财产权利。应合理理解其中对于传播的方式以及重要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对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各权利规制的以及各自的性质着手。其中在网络出现以前,著作权的公开传播权内容里面并不存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之前较为传统的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点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产生可以说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愈发普遍的在网络环境中传播作品的行为促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初次确立了权利人的向公众传播权。我国《著作权法》中著作权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补充的,其制定和修改时借鉴了大量的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在法律规范中的确立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10条新增加了作品具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由作者享有的规定,第36条和第41条赋予相应邻接权的主体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利益。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涉及广大公众的传播权利,与各个权利比较其特点也较为明显:1.该权利下作品形式的多样性。该权利规制的行为的实现,并不局限于有形的载体之上,相较于只能将原件与有形复制件发行来说,该权利的传播可以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进行,并不要求是在现实存在的物体上进行传播,其行使可以以各种作品形式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2.传播形式要符合“交互式”。该权利在网络上体现的各种行为,都要符合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对于作品获得时,大众对其选择的自由不被限制,作者和用户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彼此的限制。3.该权利行使环境的特殊性。对于信息网络传播权来说,该权利的存在的环境并不像复制权一样普适,在各种环境中都可能发生复制行为。作为适应网络爆发而制定的权利,其专对数字化环境中的传播行为进行规制。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广播权的争议

(一)互联网“定时传播”的权利认定我国《著作权法》中对于作品的传播方式的界定还未完全成熟,实务中的争议以及法律的滞后性使越来越多介于各种权利之间的行为需要等待进一步明确的立法。网络环境的变化,使作品的传播方式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定时定点的传播,而逐渐出现了“交互式”传播,基于此对出现在信息网络上的“定时传播”作出界定。2009年12月安乐影片有限公司诉“悠视网”的经营者北京时越网络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在网络上定时播放的影片《霍元甲》,侵犯了安乐影片公司享有该影片的著作权。被告网站向外公布了具体时间的具体播放名单,并按照名单上的顺序播放电影。虽然此举是在网络上完成,但是该行为并未满足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要件,时越网络公司并没有将作品完全放置网络,并允许公众自由选择获得作品。固定了节目播放的时间,也就排除了网络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式”的联系,由此可得出,即便是在网络上进行播放,该网站的行为也并不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二)“有线传播”的权利认定广播权中的行为是否应随之改变,对于“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中“有线”是否包括互联网,也逐渐在实务中争议纷纷。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诉百度公司未经许可转播了其拥有专有被许可权的春节联欢晚会,并未经许可将该晚会转播至互联网,以侵犯《著作权法》第10条第一款中的“兜底条款”提起诉讼。对“以有线传播或转播的方式”的理解在此案中有关键性的作用,并用此来分析百度公司的转播行为。那么上述概念中的“有线”是否包括信息网络中的转播行为呢?《伯尔尼公约》在规定广播权定义时,考虑到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并没有互联网的出现,故其中的“有线传播或转播”中的“有线”不可能包括互联网,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即规定的兜底条款来调整。针对《伯尔尼公约》的缺陷,又通过WCT定义了一项新的权利即“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在后对其进行解释在“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以及为了填补互联网的缺陷而制定,故信息网络传播权中的“有线”必须包括互联网。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发行权的争议

发行行为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在实践中常见,但二者在实务中混淆的主要原因,是对二者行为载体性质的判定。在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起诉华网汇通公司以及湖南在线网络传播公司案中,华夏主张拥有电影的“独家发行权”,并称另外两公司上传网络供公众有偿下载的行为侵犯其发行权利,这明显是混淆了规制发行行为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两种权利存在的独立性。以拥有发行权为由而诉他人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因擅自将影片上传网络并播放的行为并不属于其享有的发行权的范围,该诉讼请求显然是不成立的。那发行行为中是否包括通过网络提供作品的行为?单纯从各国对于发行权的定义上来看,作品的有形物质载体占有的转移并不会在网络传播中发生,对于在信息网络环境中的传播行为并不是发行权所控制的发行行为。目前,在我国对“发行权”最大的误解在于认为通过信息网络对作品进行传播也有可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行”,但“发行”和“信息网络传播”两者行为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后者要求的是“向公众提供作品”,其根本不涉及作品的有形物质载体,而相较于必须依赖物质载体的发行权来说,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

四、网络环境中的复制行为

复制行为可以看作发生在信息网络传播中的许多方面,对于计算机软件而言,公众在线浏览作品的同时,会在该计算机内存中产生相应的缓存文件,若关闭计算机,缓存的内容也会消失,该缓存的内容称为“临时复制”。著作权人和用户之间,若“临时复制”构成复制行为,则会影响到作品的传播,并不利于著作权的实行,且违背了著作权为作者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及促进作品传播的宗旨。有学者所持观点认为不构成著作权所保护的复制行为。因其临时复制并不能长久保存在浏览时所存储的硬盘中,在用户的浏览中逐渐出现,且会因用户的操作而永久消失。作为临时出现的复制数据,并不会被再次利用或者说被利用的可能性与直接可得的作品相比几乎不存在。但是笔者认为相反,不仅是对于临时的复制件不能长久储存,还有对于该数据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临时复制”应构成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复制行为。对于用户浏览的数据,并不是纯粹由数据库到PC端的过程,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在各个网站硬盘中存在数据的复制,构成有形的物质载体。虽然过程中的复制件是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各个具体网址数据库中,但是并不是没有可能将其复制到有形物质载体的硬盘中。虽然该数据属于临时数据,但是并不排除其有可能被直接利用,其本身可以通过用户进行传播。

五、网络环境中信息网络传播权与放映权的界定

在实务中,出现的两权利的混淆,有助于我们更加方便区分。在天龙公司诉鑫苹果互联网公司案中,开始被错误认为,被告经营的网吧通过局域网传播涉案电影,侵犯了这些电影作品的放映权等。实际上该判决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实是对是否涉及“信息网络”的判断错误。不应对涉及“信息网络”的行为由另外的权利规制,其中涉及“信息网络”的行为不属于侵犯放映权的行为。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中“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传播作品”,其中对于“以有线和无线的方式”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单纯的互联网,也应扩展到各个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局限网络。二者之间是否涉及“信息网络传播”,可以看其是否组成了“信息网络”并使公众可以在一个以上的终端之间进行选择自己想要获取的作品。若用户只是单纯打开一台电脑,浏览一台电脑上存储的数据,并不构成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但在网吧中多台电脑设备利用局域网连接成为一个小范围内的“网络”,使涉案电影在该网吧的局域网内进行传播,公众可以在网吧的范围内,在自己选定的时间获得作品。合理理解“信息网络”,结合对案件的分析与判定,在一定范围内连接而成的局域网,应属于“信息网络”的范畴,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

六、结语

交互式网络传播范文第2篇

引言网络教育传播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育的环境,从而完成教育功能、实现传播效果的一种新型的教育传播方式。从传播学的立场研究网络教育,就必然要涉及到环境、对象、方式等传播要素,而以辩证的观点来解读这些要素,就必须既立足整体又着眼局部,既把握结果又重视过程。

一、传播环境———虚拟性与真实性的融汇

在传播学中,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网络教育是依托于真实环境而存在的一种虚拟的教育方式,它既继承了传统教育的真实性,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既拓展了传统教育的虚拟性,又实现了传统教育的多样性,从而使教学规模得以扩大、教学层次得以提升、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一)虚拟性

从心理层面来看,网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虚拟的多维信息空间而不是那种实体意义上的组织形态。在这个空间里,虚拟是一种无法将对象转化为物质的现实物的特殊形态,它代表着一系列存储在硬盘中的符号化的图像和信息,因此,虚拟性就必然成为网络教育传播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具有物理时空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它打破了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把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提高到真实条件下无法达到的高度,使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范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从这种意义上讲,虚拟为人类文化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虚拟代表着一种能够帮助人们的内心得到补偿性满足的替代物。从技术层面来看,相对于网络在游戏等领域注重角色扮演的虚拟上来看,在教育传播领域,网络的虚拟性更体现在情境的塑造上。例如: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来模拟“家教”的行为,实现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建造一个虚拟的可视化的手术环境供年轻医生实习,从而大大降低非熟练人员手术的风险性;运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自然的、物理的或社会的系统结构和动态,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与观测的环境;利用全景环视技术,建立网上虚拟博物馆,满足公众不出家门便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欣赏艺术的需求等。

(二)真实性

网络教育传播的真实性归根结底源于网络传播的真实性,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传播的真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1]

1.网络中出现的现象与状态,都应被视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真实映照或是人们在某些社会潜在力量束缚下的一种充分地自我暴露和真实地思想表达。正如“约哈里窗口”(如图2)呈现的那样,互联网的隐蔽性,使得人格结构和人性冲动中最原始隐蔽的部分———本我(秘密区域和未知区域)得到了释放。同时,网络发展的源动力也正是依赖于这个真实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大系统。因此,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传播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这种真实性或许比现实环境更加具体和自由。

2.从狭义上看,网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理层面,指遍布于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内容层面,指承载于物理层面上的信息内容。在这两者之间,一种被称为“技术观”存在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网络传播也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3.为了使网络能真正理性地运转起来,还必须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管理支持”的社会机制,这种社会机制既维护了物理层面上的互联网的稳定运行,又保障了内容层面上的互联网的及时更新。所以,从管理层面来看,网络传播的真实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总的来说,网络环境的真实性和虚拟性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既虚拟又实在的“拟态环境”。虚拟不等于虚假,它既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又不可能摆脱现实环境对它的制约。虚拟环境依托于真实环境,同时,虚拟环境又拓展了真实环境的时空观。

二、传播信息———广容性与集成性的统一

对于网络教育来说,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导致传播信息的广容性,同时,教育内容的特定性与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又要求传播信息必须具有集成性的特点。

(一)广容性

广容性是指网络传播的信息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对信息的来源也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由于网络中各种信息资源的物理分布和逻辑分布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组织形式上均呈现分散分布的状况,因此,相比传统的传播环境,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一方面,地球上两个实际距离很远的人却可以在网络的环境中“面对面”地交流,达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信息的迅速更新不会使原有的信息消失,从“以前”到“现在”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很好地储存起来。

(二)集成性

由于数字压缩和存储技术引发的信息技术变革使得我们越来越快地迈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浩瀚繁冗的网络资源使学习者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走入迷途和掉入陷阱。因此,当学习者处在“需要的是一杯水,面对的却是一片”的网络空间里时,他们感受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迷惘与浮躁,好在网络传播环境同时也体现出了高度的集成化优势。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传播采用的是一维式的线性叙事方式,因此,教学只能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依次进行,无法快速地在相关主题之间进行切换。而网络教育传播采用的是超文本、超链接的发散性的信息处理方式,用户既可以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地,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和收看相关的内容,这就突破了信息组织线性的限制。“事实上,它能够在信息线性显示的基础上,提供非线性的指引,这种指引将各信息片段(如某文章的段落与段落)、信息块(如某两篇文章),甚至不同类型的信息(如文字信息和声音信息)之间的关系体现无疑”。[2]另一方面,清晰的导航系统和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地清扫信息垃圾,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从而更加便利师生的学习与研究,提高他们使用信息的效率,也给网络传播增添了特有的魅力。

三、传播对象———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共存#p#分页标题#e#

在传统的教育传播过程中,对于师生的主客体关系通常会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育过程表现为作为主体的教师单向地向作为客体的学生施加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过程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3]而在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我们更倾向性地认为,师生之间互为主客体关系,在不同的交往模式和任务驱动下,师生会交替扮演主客体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主体性的客体化

由于在网络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必须经由第三方———网络这个客体来体现,教师将教学资源(课件、视音频素材等)以超文本、多媒体的方式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这时网络就成了传播过程中一个潜在的知识载体,间接地向学生提供知识、表达思想等。也就是说,教师成了一个隐性的主体,而网络则充当了显性的主体或表面意义上的传播者角色。

(二)学生客体性的主体化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信息在一个网络结构中,通过静态网页、E-mail、BBS、Blog、聊天室等途径,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遍布在全球中。因此,在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找数据、咨询名师等,从而主动建构起对于知识的表征。同时,学习者在接收、查找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所获取的资料或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到网上或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也就是说,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人,而是主动寻求和使用信息的人,即便是作为获取知识的客体,学生依然可以依托网络这个载体来充分体现主体性.可见,在网络教育传播中,教师通过网络媒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网络媒介将信息反馈给教师。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网络媒介既客体化了教师的主体性,又主体化了学生的客体性,师生的主客体关系逐渐变迁,传受者角色趋向融合,师生不仅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交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可以成为受传者,“智慧可以存在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如图3所示。

四、传播方式———同步性与异步性的结合

网络教育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传播模式,其教学过程通常可分为同步讲授与异步交互两个类型,因此,网络教育传播也就同时具有了同步性与异步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同步和异步接收信息的选择。

(一)同步讲授式

同步讲授式教学又称在线教学,是指师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实施的教学,是传统授课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配有摄像机、话筒、电子白板和投影仪的网络教室中授课,通过摄像机和网络系统将教师讲课的情景传送到远程网络教室中,远程网络教室通过视音频接收器及网络系统将接收到的视音频信号发送到网络教室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传播环境是交互式的,教师可以适时地适应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通过实时交互式教学系统方便地对整个教学环节加以有效地调节与控制,同时,学生也可利用交互系统向教师申请发言或回答问题等。

(二)异步交互式

除了网络在线的同步讲授外,利用Internet的BBS、E-mail、Moodle等服务、技术、系统和平台可以实现在不同时间上的异步教学(或称离线教学)。这种方式通常是“由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测评等教学材料,编制成特定格式的文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习者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将教师课堂授课的情况实际拍摄下来,经过适当剪辑后,制作成流式媒体的课件,供学习者点播”。[4]“异步交互式传播使得媒体对于教育传播活动的控制权降低,学习者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在最适当的时机选择接收自己所需要的信息。”[5]

五、传播内容———固定性与开放性的交织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就是要审视教育教学内容的来源及特点。

(一)固定性

网络教育传播内容特指教师通过网络系统向学生呈现的按照一定教学计划编制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测评系统等。网络教育传播内容的固定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的组织上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在一定期间内,网络教育的内容不应有太大的变化和波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依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二是在内容的设计上具有逻辑性和连续性。因为不管是通过同步讲授式教学还是异步交互式教学,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育传播模式中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教育传播的互动性都有所欠缺,所以,在设计网络教育内容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师生分离的这个实际,在设计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掌握学习者各种特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信息,增大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加强内容过渡的连续性。

(二)开放性

网络教育传播内容的开放性主要依托于网络的开放性,正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其所编辑的《理解信息的未来———互联网及其他》中所指出的,网络的“开放性”是指它“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6]网络既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也没有种类和行业的限制,因此,呈现出了开放和多元的态势。在网络教育传播中,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不仅保证了网络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前沿性,而且也保证了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当然,我们在享受网络开放性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同时体现出的弊端,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或把关不力,使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学习者在选择接收网络信息时必须具备一定的鉴别力和警惕心。在教育传播活动中,一般会把教师看成是教学信息的编码者,把学生看成是教学信息的译码者,那么,网络教育传播内容的开放性既体现在教师的编码上,又体现在学生的译码上,一方面,网络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仅扩展了教师收集信息的渠道,而且使得教师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遍布全球的网络终端,学生接受信息不再只是单纯的被动者,而成为主动的建构者。#p#分页标题#e#

六、传播效果———短期与长期、显性与隐性的兼顾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从时间上看,传播效果可分为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短期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并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预期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长期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或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从层次上看,传播效果可分为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显性传播效果是指从受众情绪、态度、行为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观察到的效果;隐性传播效果是指无法直接体验到、不易被觉察到的受传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获得以及社会文化的普及和文明的推广。因此,在网络教育领域,结合时间和层次两个维度,可将传播效果分为四个方面,即:短期—显性效果、短期—隐性效果、长期—显性效果、长期—隐性效果,如图4所示。

1.短期—显性效果———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尽管网络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作为一种教育传播方式,网络教育传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教育目的没有变化,即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

2.短期—隐性效果———意识的加强、素质的提高。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要有强烈的主动精神和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它又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素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交互式网络传播范文第3篇

从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发展历史看,技术社会形态、法哲学理论和正义观念构成其确立基础。网络社会里,由于

>> 个人信息网络侵权责任形式的分类与构成要件 论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民法规制 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之医疗损害归责原则 论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举证责任 论销售者承担食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服务行业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浅析 试论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类型化研究 开放平台用户个人信息使用者侵权责任探究 非交互式信息网络传播权归责之惑 论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侵权责任 网络个人信息侵权问题探析 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界定与适用性 论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 试析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 浅谈信息网络传播的侵权问题 论信息网络传播权 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有关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孔祥俊.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J].中国法学,1992(5):70-77.

[3]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M].第2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54.

[4]姚辉.民法的精神[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45.

[5]王福友.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演进的法理学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2):106-109.

[6]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第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94-198.

[7]刁胜先.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民法规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21.

[8]王竹.“艳照门”事件对中国侵权责任法起草的“三个多样性”启示[EB/OL].[2014-12-26]..

[9]疑似庐江县官员群P不雅照网络疯传,合肥某高校领导承认[EB/OL].(2012-08-11)[2012-09-20]..

[10]刁胜先.个人信息网络侵权责任形式的分类与构成要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8-35.

Establishment Basis of Multiple Imputation Principles on Liabilities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Infringement

DIAO Shengxian1,2

(1. College of law,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2. Schoolof Civil and CommercialLaw,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mputation principles, phylogeny of liabilities for infringement, social economy form, philosophic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justice formed their establishment basis. In the cyber society, as many kinds of technological society form should be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what’s more, the relation diversification of behavioral agent and oblige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after being infringed and imputation reason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 demand and liability form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e same way. If we want to balance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rights and the freedom of action, the multiple imputation principles on the liabilities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infringe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just as follows: doctrine of liability for fault, doctrine of presumption, doctrine of liability without fault.

交互式网络传播范文第4篇

营销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采集市场信息,分析大众和各类细分人群喜欢什么,偏好什么,如何做出选择,并将这些专业地运用到经营中去。而营销的特殊功能则是运用上述结论引导大众及细分人群的偏好和选择。其实,关于购买什么、不购买什么,虽然貌似是自由的,但实际上却极容易受到诱导,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为数据采集、分析、监控与预测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带来了大控制,而且是无形的控制。因此,大数据时代对顾客偏好和选择的全面监控和预测,是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最显著的区别。

互联网营销中的传播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网络技术将传播的单向路径改为交互式传播。传统营销强调的是单向的“播”,互联网营销强调的是交互式的“传”。第二,网络传播具有高速流动性,所以才会有“刷屏”的概念。大家会发现,什么东西能吸引眼球,什么东西就能存在。谁能出奇、出彩,谁就是赢家,甚至谁能够出怪、出丑、装疯卖傻,拿板砖拍自己脑袋,谁就是高手。“凤姐”式营销的诀窍无非是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让受众感到自己无所不在的优越和优势。自虐也是二人转、相声吸引受众的常用手段。

互联网营销也存在一种狂欢本能。传统营销中有旺季,后来就有了“黄金周”。而在互联网营销时代,不仅放大了传统营销时代的节假日营销,更是把西方的舶来节日无限放大,创造出了购物狂欢节“双11”。

我曾经把这种狂欢式营销称为“打劫营销”,即把传统营销时代的所谓“终端拦截”上升为“互联网打劫”。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之所以说是“打劫”,原因在于它更多地是瓜分存量。

营销无非是两个基本动作:一是发现需求并为满足需求创造独特价值,二是利用独特价值抢占市场份额。

互联网营销的优势在于能够比传统营销更快、更精准地了解顾客、发现需求。通过长期积累,它也能够更便捷、更好地服务于顾客。同时由于比传统营销信息更公开、更对称,能够让顾客获得更大的消费剩余。这三大基本特点使得它能够在完成初期的孕育之后,得以迅速实现快速扩张。

阿里的大众电子商务也好,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也好,都是基于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基于大数据,基于狂欢式操作。这些既为营销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可能,也暗藏着新的危机。

对企业来说,如何趋利避害就成为融入互联网营销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第一,必须重视大数据,获取大数据,有能力专业地处理和运用大数据。否则,面对一个浩如烟海的虚拟空间,会落得颤惊惊,无所适从。同时,面对中国的海量人口,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研究也需要大数据支持。

交互式网络传播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80―01

在中国历史上,文字载体经历了非纸质实物载体、纸质载体、网络载体三次刷新,这三次刷新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 文字载体的每一次刷新,必将带动文学的一次革命

从兽骨、龟甲到竹简,应该是文字载体的一次刷新。这次刷新,使文字可以非常方便地装订成册,“书”便应运而生了。这次刷新使文学可以以“册”的形式记载和流传,大大提高了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从竹简载体到纸质载体,是文字载体的又一次刷新。这次刷新,使文学不再是贵族士大夫的特权,一些出身贫寒的平民子弟,也可以通过读书,走向仕途。文学的平民化倾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造就了丰富的古代文学作品,出现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

从纸质载体到网络载体,是文字载体的第三次刷新。这次刷新,造就了千千万万的草根作家。写作不再是作家的特权,哪怕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博客里,指点江山、书写情怀。许许多多在传统文学面前望而却步的文学爱好者,涌入网络,在这个虚拟的平台里,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想,网络文学也由此而繁荣昌盛起来。

每一次文字载体的刷新,对于文学来说都是一次革命,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文学也不例外,自从互联网产生以后,网络文学以它特有的记载和传播方式,动摇了人们传统的文学观念,使创作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造就了亿万文学创作者。

二、文字载体刷新对写作方式和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变化

从纸质载体到网络载体,是一次从实物载体到虚拟载体的革命。这次革命从表面上来看,是文字载体的变化,实质则是写作方式和阅读方式的变革。

1998年,痞子蔡发表的个人处女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实现了网络和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台湾和大陆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狂潮,进而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与写作模式。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故事情节并不新颖,但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它的语言和结构。这部小说开头的句子似乎很有逻辑,又透出一股平淡的调皮,这也成为网络文学的经典结构。这种经典情节与语言被各大论坛相继转载、推荐,网络文学热迅速在华语文坛蔓延开来。

网络文学的飞速发展,使写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挥笔书写变成了键盘敲击,作者的写作心理和写作习惯,也因此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内在上看,文学作品不再是板着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是以一种近乎于调侃的语调,迅速贴近读者的心理。网络写作在少了许多条条框框,在一种极度宽松的环境里,以各种近乎于疯狂的形式,表现着极度膨胀的个性。

阅读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地变化,“读书”变为“读屏”也只是表面上的变更,更为重要的是,一大批读者在网络作品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里,获得了心灵上的共鸣,使个性在这种虚拟的国度里得以极度张扬。而这种张扬的背后,宣泄的其实是人们日益增加的紧迫感和压抑感,这种感觉在传统文学中不能得到尽情地宣泄,而在一些对号入座的网络作品里,却得到了畅快的释放。

三、虚拟载体所带来的交互式传播成就了文学的平民面孔

网络文学是建立在互联网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语言和链接技术的无限扩张,结合并采纳了现代文化传播几乎所有手段,进行表达和自我张扬的一种文化形式,除传承了传统文学所有表达形式和体裁外,还在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不断派生新的文学表达形式和体裁。在传播方式上,网络文学也和传统文学大相径庭,网络传播方式是互动的,表达方式则不受体裁约束,信笔由缰。网络文学不再只是作家的特权行为,而是平民话语权表达的形式。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大众化,几乎给每一个成年人创造了表达的空间,并且能够和多位读者进行互动。

而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颠覆了过去那种单向的文学传播方式。这种方式使读者、观众可以高度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以往因物质和技术的限制而使人的意志和欲望受到限制,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都可以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在以前的文学界,作者就是上帝,而读者只能享受有限的、变相的自由,现在,读者纷纷解脱了束缚,可以自由创造和参与。

交互式网络传播范文第6篇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物(Traditional publications)正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越来越引人关注。网络出版的兴盛势必会对编辑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出版由于其特殊性,网络编辑现在一般为编程人员,因其编辑专业的一般知识、技能和广博度偏弱,成为网络出版的编辑人才需要克服不少障碍;首先必须正确把握网络出版的特点,编辑才能自觉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网络出版工作。

一、网络出版特点的概述

1. 网络出版的形式与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网络出版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线阅读;第二种提供下载;第三种是按需印刷。在网络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随意地选择想看的内容,还可以在网上通过对话、论坛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正是由于网络具有这种交互性,使其更加贴近读者让读者更容易接受。网络的便利性与交互性也是网络出版呈现出一些特点。

(1)查阅方便、经济环保

读者可以通过查询关键字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在开放性的互联网中,读者可以方便的下载,订购所需的书或杂志,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保护我国书本资源有贡献,也使得书或者杂志的信息具有了可累积性特点。由于网络出版物在物流传输上是通过互联网,节省了物流的费用,也使得按需印刷成为可能,省去了积压库存的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同时网络出版物由于是存在在网络或者硬盘上的,真正实现了无纸化,节省了纸张和油墨,体现出了经济环保的特点。

网路出版物在出版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发行的步骤,实现了编辑出版发行一体化,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网络出版的工作效率。

(3)价格低廉

网络出版物由于省去了纸张,油墨及物流的费用,全称实现了电子化,使得出版物的价格较传统出版物低廉不少,这也使得网络出版物较传统出版物更有竞争力。

(4)可以有选择的传播

网络由于其可选择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欢阅读;这同时也使得网络出版可以有选择的对顾客进行传播,节省了广撒网的人力物力;受众也更喜欢这种传播途径。

(5)网络出版跟读者的联系更紧密

网络出版由于其自身的便利性和隐密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读者也更愿意与出版物联系,提供读者的反馈信息。网络出版物相比传统出版物在受众反馈的深度和广度和及时性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为网络出版物的提高,改进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网络编辑成为05年中国保部公布10个新职业之一。网络编辑工作的每一步都需要网络编辑的思考与智慧,也正是他们的尽职尽责读者才能看到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排版美观的新闻。

网络编辑的工作主要包括:素材采集,对素材分类加工,编辑稿件,审稿,新闻,获取受众反馈,管理论坛,以及对网站的专题、频道、栏目的策划实施。网络编辑脱离了传统编辑所依赖的线性工作关系,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跟具有了组合性和随意性。

网络编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已用。当前,网络编辑的主要从业人员包括传统媒体编辑,网管,记者。由于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其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媒体平台的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网络编辑职业规划培训,对提高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保持网络编辑行业长期、持续、兴盛的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网络出版物的兴盛,网络编辑的需求量增大很多。网络出版物由于传播途径等其他自身的特点,也对网络编辑本身提出新要求。

(1)要求网络编辑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

网络上内容信息复杂,庞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当的鉴别力,能够去伪存真,选择有用的新闻或素材。由于网络水平的不断升级,其所含的信息量只会越来越复杂,庞大。编辑人员在甄选新闻素材时,要在不遗漏采集有用的新闻外,还要甄别新闻是否存在虚假捏造的可能。对于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新闻,编辑人员应该考虑挖掘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一个网络编辑人员要具备这样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需要有大量的新闻、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储备,才能练就出一副新闻鉴别的“火眼金睛”。

(2)要求网络编辑具有驾驭网络交互性的能力

网络出版区别于传统出版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具有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编辑与读者,或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双向沟通交流。目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主要有论坛、贴吧或者新闻留言。交互性为编辑和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网络编辑比传统编辑更便利的获得读者反馈,这既能增强网名的参与感,提高网名的忠诚度,也可以有针对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改进。

(3)网络编辑需要有洞悉先机的市场意识

网络编辑顾名思义,是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这一特性就决定其实通过网络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发展。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广告创收或者向读者收费的方式走向市场。因此网络编辑应在自身、读者、广告商之间寻求平衡,达到经济和文化的最佳平衡点,来争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网络出版的无纸化使得编辑工作流程逐渐非线性化。例如以前编辑工作的六个步骤,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交稿之间的差异与界限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逐渐结合起来,以前多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联系的完成各个工序。如图1、图2所示。

传统的出版业,编辑的主要工作被限定为文字处理,其策划和宣传功能都比较弱。而随着出版业走向市场,从策划选题到市场营销每个流程都少不了编辑的参与。

营销人员对文化产品的受众定位、思想内涵方面的把握普遍低于编辑人员,所以在网络出版环境下,出版机构内的编辑职责理应延伸至管理、组织、市场策划上以至营销上。网络编辑的组织职责主要体现在与出版部门、校对部门、营销部门等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以便最大程度地掌握信息。编辑的广告职责主要体现在新书的宣传、预告、内容的推介上,实际上包含在编辑的营销职责当中。编辑的营销职责主要在于确定选题能否适合读者需求,能否营造出一种引导读者愿意了解该产品的市场氛围,从而创造、引导读者的购买需求,最终实现销售目标。总结在网络中怎样实现高效率营销的方法主要有一下三种。

第一,由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重的、交叉的组合式的搜索并且可以提供顾客相关需求的全面翔实资料,这就给编者、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可借助网上的巨大人流量,在网上宣传、推介、促销自己的文化产品。读者可利用便利的搜索工具,对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检索,以方便促成购买。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动性,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购产品,使得营销探测具有了互动性,出版社生产一方既是信息的收集者,更是信息的接受者;出版社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营销探测转向消费者个体,建立数据库,进行与顾客关系的管理。这就将传统出版产业营销主要面向消费者群体,定量描述消费者行为,转为面向消费者个体侧重定性描述的行为。从产品推出前的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到营销传播,再到售后服务,编辑人员互联网技术给营销的全过程高效化提供了最实惠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营销的范围扩大与高效化。

3.编辑过程更加突出互动性与受众参与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特点,这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身份,他们之间可以互为主体。网络上的bbs和qq聊天等都是交互式的突出表现。作为网络编辑就要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在线聊天室和QQ聊天中这一类交互式沟通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及时性和隐秘性。同在聊天室的两个人可以不用知晓对方的身份,跟他进行即时的沟通,这种传播途径速度快,具有隐秘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环境下就跟需要编辑进行甄别采用了。

网络编辑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同国内外出版界联系和洽谈业务,了解图书市场,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在网上查找选题信息以及在网上制作调查表。网络沟通手段引入出版业产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编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性。供广大作者、编者、读者交流的网上聊天室,供读者阅读下载的“阅读室”,通过主页分布信息和广告,电子邮件收发稿件信函,还有网站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可以用来管理数据、接受用户查询、响应用户请求等。“比如人民网可以查阅人民口报报系的1995年1月1口以后的全部内容,新华网可以查阅2000年后的新闻资料,中国青年报可以在网上查阅2000年5月15口至今的报纸内容等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大大方便了读者查询资料,使受众拥有参与的高度主动权”。受众比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从网络掌握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浏览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以及及时自己的意见。

当今学科之间交叉力度更大,一些新的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科研究领域越分越细;相对于传统媒体编辑,网络编辑就更需要创新。创新集中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改变固有的,习惯性与重复的思维特征,打破成规,进行创造性,广阔性,开放性的进行思考。网络编辑不应当因循守旧,在新事物、新环境面前善于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加工出新的设想,工作中要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创新永远是最根本的任务。信息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快的一定胜过慢的。谁早开始参与谁就占有了先机,就有优势,利润也比其他的要高,然后没有创新或者创新的力度不够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掉。出版物的创新主要有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人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只有那些有新意,有价值的东西会被人们留意、记住。

我国网络媒体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众多报纸的网络版,例如南方周末的电子版;第二种是自主独立的网络媒体,比如网易,新华网、东方网等媒体;第三种是多家传统媒体设立的网络媒体,如千龙网;第四种是与传统没有直接关系的媒体,如新浪网,搜狐网等。据调查研究,我国的“中文网站已有近万个,网络用户达到400万。”与此同时,网民上网数量同样激增,截至到03年6月,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到06年,全社会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1.37亿人。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编辑过程得以从以往单纯的纸质媒体延伸至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开辟网络版,在策划上着重创品牌、创特色。以新华网为例,在03年的“非典”报道中,新华网充分利用新华社资源,大力整合其他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推出全国网站中规模最大的“非典”专题。专题开设了跟踪版、图片版、视频版、多媒体版、资料版、评论版、英文版等版块,推出“高层行动”、“北京抗非”、“一线传真”、“各地动态”等20多个栏目,每天以第一时间及时、准确、权威、全面地报道最新疫情,全国各地防治“非典”的最新进展,以及全球抗击“非典”的努力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分满足了人们在发生疫情的非常时期对有效信息的需求。新华网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下子赢得了它在受众中的公信力,使新华网成为一个传播真实、快速、全面、准确信息的品牌新闻网站之一。尤其是新华网的“24小时热图”和“新华视频”已经成为新华网设置的特色栏目。如人民网也利用图片、视频、声音互动等多媒体手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受众传达他们最关心的信息,如该网首页左上角以较大空间设置一组图片新闻,紧接其下方又是直播视频栏目,非常方便网民获得信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编辑过程,更加方便受众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了。在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延伸至网络平台,使编辑的创造性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而使编辑过程表现出了鲜明的多媒体交互特色。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网络出版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网络出版对网络编辑提出的新要求及新形势下网络编辑的特点,希望对指导我国网络编辑的工作更好的展开有所帮助。网络的兴盛给出版业带来了生机与此同时,编辑活动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编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顺应时展的潮流,主动迎接挑战也许是现代编辑的明智选择。编辑应深谙战略文化意识和战略经营意识,尽快调整自己,适应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与新规律。

参考文献:

[1]彭秀军. 网络出版的特点及其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J].中国出版, 2000,(08)

[2]汤书昆.电子编辑专门人才培养的战略探讨[J] .编辑之友,1997 (6) :37238

[3]张振接.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J]. 中国编辑 , 2006,(06)

[4]赵麦妮.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新特点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6)

[5]王红玉,肖琼. 电子网络出版编辑技术初探[J]. 湖南商学院学报 , 2003,(05)

[6]王新春.网络编辑的职能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7]曾祥雪,陈盼. 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能与知识结构[J]. 中国编辑 , 2008,(01)

[8]单文盛.作为新兴传者的网络编辑及其素质要求[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8,(04)

[9]余瑞冬.网络编辑社会角色及素质能力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06)

[10]孔令华.试论网络编辑工作的编辑特点[J].中国出版, 2003,(03)

[11]管兆宁.浅谈网络出版及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J].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 2000,(06)

交互式网络传播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交互性;开放性;隐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新媒体主要是指图像传播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网络媒体,以表示它的网络传播形式,是报纸、电视、电台和纸媒之外的所有新型媒体形式之和。

1.传播对象的交互性

新媒体使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变得没有边界,信息的传播方向是交互式、双向的,比如微博。新媒体的接收者称之为“用户”,不仅有信息选择的自,而且可以实现对信息多种形式的分享和共享,并与者形成互动关系,参与者信息的修正和再创造。

2.传播方式的开放性

新媒体不具有民族性,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开放式的传播。而传统媒体有严格的把控审核流程,而且肩负着政治正确性的使命。另外,新媒体实现了随时实地地消息,是一种门槛很低的信息传播方式。

3.信息来源的隐蔽性

新媒体包括网站、博客、微信、微博和公众号等,形式多样,用户可以用虚拟的网名代替真实姓名编辑、。因此,由于这种信息的隐蔽性,在出现危机事件时,极易产生各种谣言,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对公众的误导。

二、 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教育手段造成了挑战。在网络媒体上常常充斥着各种谣言和流言,不正确、负能量的信息持续地作用于大学生,这就难免对大学生已经建立的价值体系构成冲击和挑战。久而久之,很可能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剧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一定要调整好教育的策略,充分地借助新媒体便捷高效的传播方式,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和信息选择能力。

其次,新媒体的出现使网络上出现了道德的多元化和开放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和引导,重新构建网络伦理,净化网络风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这个契机,化危为机,优化调整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道德约束,对网络上的各种不良现象予以自觉的抵制。

最后,新媒体的出现缩小甚至抹平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知识获取上的差距,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再是知识和理论的垄断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教育的主体地位也会受到严重挑战。

2.带来的机遇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种更高水平的自主性教育形式。这种自主性教育以崭新的形式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同,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使其成为自主性很强的学习者,从而维护了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学生与教师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信息共享和观点共享。新媒体对巨大信息量的包容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让教育过程不再专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观念的达成。

最后,新媒w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微博、QQ、微信等各种新媒体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成教育的目的。

总之,新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一些特点给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同时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创新和改变的巨大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牢牢地抓住机遇,以创新进取的心态,达成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亚敏.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路径探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7-82.

交互式网络传播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武术推广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如何更快地走向世界,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已成为我国体育界尤其是武术界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这为武术的网络化传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为武术国际化的推广与传播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具有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代传播信息最先进、最迅速的工具之一,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重视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促进武术的传播扩大传播领域,选择良好的切入点, 使中华武术对世界人民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的推广武术,推进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网络媒体的传播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它是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迅速成长的“第四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代传播信息最先进、最迅速的工具之一。网络传播武术主要是借用各种武术网站这个平台来推广和宣传武术。

二、网络传播武术的特点

互联网传播信息有着便利的条件,它覆盖的人群、地点、行业越来越广,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随着各项指标的不断增加,各行业纷纷利用它扩大对外交流。也为武术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武术网站层出不穷,对宣传和发展中华武术,搭建武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平台起到一定作用。利用网络传播武术有以下特点:

1、教材形式的多样化。

武术教材大多是套路图谱,不利于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内涵,而在网络上制定的教材不仅可以采用文字还可以采用图像、音乐、动画、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网络上的教材资源突破了书本是理论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可以运用动画手段向学生展现动作机理和健身作用,力图做到全面、形象、科学地向学习者介绍武术这一传统文化。

2、观看和学习的地点、时间不受限制。

通过网络可以突破学习的地点和时间,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观看,而不是以往只有在课堂上才可以观看,武术向全世界推广,那么她所面临的对象各有各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文化素养,有人没有时间通过课堂了解和学习武术,但有了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了解和学习武术了,这对武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是非常有力的。通过网络让每一个学习者不仅能够及时、详细了解国内的有关内容,而且可以随时获取全球最丰富、最精彩的学习资源,为方便、快捷地进行高效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可辅助教学课的完成和提升。武术套路较为复杂,动作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揣摩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练习效果,但是每周几学时的授课时间确实难以满足教学要求,过去由于没有教师的辅导,加上看图学习的能力较差,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复习比较困难,预习就更难以做到了。现在将武术课件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根据自的情况随时上网查阅,为预习、复习教学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校园网,“ 教师”可以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随时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互动学习环境。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公告系统或利用网络论坛随时与“ 同行”交流自己练习的一些体会,相互帮助、协同练习,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这样就缓解了过去教学时数有限、教师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余学习。

4、不同的对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点击自己需要的内容。由于网络特有的交互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形式,重点由“ 教”转向了“ 学”,学习者从传统的教师控制、较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学习状态,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那种学得快的嫌进度慢,学得慢的嫌进度快的矛盾,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确定自己的进度,安排学习时间,使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为学习者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5、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领悟能力。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形成归根结底都要依赖学习者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所有的外在的影响因素都必须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需要,继而引起学习者的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才能发挥其对学习者身心的巨大塑造作用。网络传播切中了学习活动的特点,把文、图、声、像等单媒体和计算机程序融合在一起,使学习者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的感知世界,促进了人的思维发展,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