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各地数字经济政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逐步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鼓励农村电影跨地区经营,坚决杜绝行政垄断、区域垄断,促进农村电影放映的规模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目标任务: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普及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提高放映质量,完善放映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电影放映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与有偿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放映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二、加强农村电影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深化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电影工作,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主体、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多种形式放映队伍,推动省、市、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股份制、院线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搞活农村电影市场。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县级或县级以上电影行政部门备案后,到所在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即可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可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
(二)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扶持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提高院线公司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全省广大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网络,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农村电影数字化服务。
(三)扶持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确保实现全省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国家、省将安排农村电影放映设备专项资金,为全省农村配送一批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改善农村电影放映设备落后的状况,提高农村电影放映能力,扩大农村电影放映覆盖面。除中央财政对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补贴外,省财政根据各县(市、区)财力情况,分类对各县(市、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进行补贴。各设区市和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本地区农村电影放映经费,对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和场次也要给予一定补贴,并确保及时到位。
三、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一)各市、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电影工作,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纳入财政预算,周密部署,抓好落实。为加强组织领导,省成立以省政府分管省长任组长,文化、发展改革、财政、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市、县(市、区)也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建立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文化、发展改革、财政、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
电影产业的快速增长与国家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密不可分。2014年年中七部门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为中国电影繁荣增添了新的动力。
政策助推中国电影业发展
2014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七部门联合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开启了国家多部委联合扶持电影产业的先河。
通知明确了8项政策:加强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对电影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中西部地区县级城市影院建设资金补贴政策;加强和完善电影发行放映的公共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对电影产业实行金融支持政策;实行支持影院建设的差别化用地政策。
政策覆盖了电影产业从制片、发行到影院投资的各个层面,指出了电影产业与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路径。
专家指出,电影业的腾飞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已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战略层面,将着力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中国由电影大国向强国跨越。
政策一年来,中国电影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在全球电影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高速增长。
据艺恩咨询《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分析,2014年中国整体电影产业规模超过687亿元;电影直接和间接消费436亿元;电影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少于50万个……
在政策推动下,中国电影产业成为新“蓝海”。
全面落实,电影活力进一步释放
一年来,相关政策落在实处,各地还加快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使电影活力进一步释放。
――专项资金使用取得实效
据统计,2014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支出2.9亿元,资助故事影片、儿童题材影片、农村题材影片、科教影片、纪录影片、动画影片等共计217部,使得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此外,“推动电影产业发展”被纳入了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管理,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企业“走出去”、重要电影工业园区和高科技核心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影片、重点专业性电影网站建设等方面。该项目当年安排资金1.94亿元,支持项目25个,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5年上半年,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的县城数字影院采取“先建后补”的优惠政策,对全国24个省700多家县城数字影院资助4.44亿元;对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贫困县”采取“先补后建”的政策,资助3.34亿元。
――电影公共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强
2014年中影农村放映服务平成了符合国标标准的软件升级,并通过电影质检所检测,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该平台覆盖了约20个省区市、近90条院线的1万余台设备。同时,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数据回传系统,从远程放映监查升级为系统主动监控。
――影视传媒企业构成资本市场重要板块
2014年以来,海润影视、完美影视、万达院线、印纪传媒、唐德影视等企业分别采取借壳或IPO等形式完成上市;中影股份、上影股份、金逸院线也纷纷加快上市步伐;加上之前早已上市的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影视传媒类企业已构成资本市场的重要板块。中影国际基金、上影复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长影影视创作“摇篮基金”等一批电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成立,使电影完片担保业务正式起步。
抓住机遇,中国电影步入“快车道”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203.63亿元;全国城市影院达到5730家,银幕总数超过2.8万块……
平均每日票房过亿、新建影院4家、增加银幕26块……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影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表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国产影片实现了“由被动变主动,由劣势变优势,由市场跟从变文化主导”等变化,彰显出文化自信和创新活力。在各个档期均形成了国产影片的观影热潮,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好评。同时,电影产业扶持贴近中国现实生活、抒发大众情感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差异化竞争中寻找国产电影新的突破口与增长点。
《亲爱的》《黄金时代》《归来》《狼图腾》《智取威虎山》《白日焰火》《战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一年来,无论是关注现实问题还是回归历史情怀抑或是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有一大批题材多样、备受好评的影片涌现。
1、目前国内代建制的发展总体状况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基本上都是由使用单位通过组建临时基建班子(如基建办、工程指挥部等)进行建设管理。这些基建班子通常缺乏应有的建筑技术和工程经济等相关背景知识,不完全清楚投资规律和基本建设程序,不能掌握并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因此,难免出现各种管理不善的现象,如决策不够成熟,随意调整方案,前期及实施阶段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同时,基建班子一般在项目建成后随即撤消,在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不能转为技术资源,供其他单位或后续项目借鉴。
在此情况下,一些地区逐步开始尝试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2001年7月,厦门市开始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上全面实施项目代建制;1999年初,上海市开始了财政投资项目以“代建制”形式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建设的试点。北京市从2002年10月开始,对全额使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进行“代建制”试点。
试点项目的建设实践说明“代建制”与过去的“自建制”相比,代建制有6大优点:
(1)项目决策更加科学深入;
(2)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3)项目控制得到真正落实;
(4)竞争机制发挥充分作用;
(5)有利于遏制腐败;
(6)政府对项目的监管更加规范有力。
2、国外代建制发展总体状况
在发达国家,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是政府采购的一部分。许多国外发达国家,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一般都分为政府工程和私人工程两大类。政府管理的重点是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对私人投资的工程项目,政府主要是进行规划、安全、技术标准、建设程序、环保、消防等方面的控制,只要不违法,一般不加干预。政府工程一般又分为经营性投资项目和非经营性投资项目。对于经营性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大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由于在营运后有盈利保证,一般都完全按私人工程的方式操作。而对于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一般采用政府直接管理的方式。
比较英国、美国、德国、香港等各国和地区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均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第一,将实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实施政府投资工程的专门机构。
第二,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实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对于政府投资工程,一般都根据其专业性质分别由不同的政府专业机构进行非常严格的管理,即由政府专业机构行使建设单位的职能,对政府投资工程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的集中管理,建设完成后,再交付使用单位使用。
第三,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发达国家普遍对于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设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和专门的合同。
第四,机构之间权力,责任匹配,互相之间制约。使用单位、财政、预算部门以及议会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法定职责,根据其法定职责,各自要在工程的不同阶段发挥其作用。使用单位提出需求并参与设计审查、以及交付验收;议会对工程是否建设以及投资规模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建设部门参与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概预算编制并负责建设实施,甚至管理和维护;财政、预算部门要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查并进行集中支付。
第五,政府投资工程管理项目的透明度极高。任何人对于政府投资工程的实施过程都可具有知情权,政府投资工程要接受多方面的监督,保证了政府投资工程实施的廉洁、公正。
第六,充分依靠专业人士和中介组织。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的专业管理机构本身就主要是由建筑师、工程师、合同律师等专业人士构成;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政府除了自身对项目进行管理外,一般都按照规定的程序选择和委托相应的工程咨询公司来管理,政府实施监督。第三,所有的重要技术环节都有专业人士把关,工程中质量、技术、安全、成本等责任非常明晰,这些专业人士是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或由专业协会、学会组织进行注册的。形成了整个工程咨询行业人员必须向政府负责、向建设单位负责的运行机制,调动起了专业人士和机构的责任心、也有利于投资目标的实现。
3、各地投资规模(这不是代建制的,写的是整体国家的)
国务院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已刺激起地方**新一轮投资热情。在一周之内,各地**纷纷宣布大规模投资蓝图:上海5000亿,吉林4000亿,海南2070亿,安徽3890亿,浙江3500亿,河北5889亿,河南1.2万亿,辽宁1.3万亿,重庆1.3万亿,广东2.3万亿;江苏的计划是到2009年底前完成3000亿,2010年再投6500亿……
就目前各地已公布的数据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10万亿元,远远超出国务院所设想的拉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规模达到4万亿的目标。1998年那轮启动的积极财政政策,5年不过共计投入3万亿元拉动内需。而如今,光是一个边陲的云南省,就报出了“2008年至2010年5年共投资约3万亿元”的蓝图。
但根据各地目前公布的投资规模和项目情况,这10万亿总投资乃是今后3—5年的投资总蓝图,其中相当部分原本已经在“十一五”甚至“十二五”计划中。
“现在看地方报的这些数字意义不大,因为很多项目最后能否获批还要中央说了算。而且关键是看新增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但这块现在还很不清晰。”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评价说。
按照中央的部署,此次新增投资的头号重点是民生工程。“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高居“国十条”第一条。而在各地方已公布的投资蓝图中,其重点仍然是铁路、公路、电厂、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工程,不少地方的投资规模高达数千亿。而民生工程所占比例并不大,很少能超过15%的。
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多大(这是哪一年的)
国家统计局16日的数据显示,前11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增长31.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5.4%,增速分别比前10月加快2.2个和3.1个百分点。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从10月份开始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确定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11月份的投资数字表明,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我们有理由相信,4万亿投资计划将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前行。
扩大投资正是应急之需
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和蔓延,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严重。11月的经济数据显示,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利用外资金额大幅下滑,工业增速连续显著回落,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更加严峻。
当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由于外需显著减少导致出口大幅下滑,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为负数;虽然消费连续9个月保持20%左右增速,但短时间内很难大幅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外需减弱不以我国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受收入预期等因素影响,消费继续保持目前较高增速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最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说。
今年以来,我国名义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但受上半年投资品价格持续高涨的影响,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同时,工业利润增长趋缓,房地产投资明显减速等因素,都不利于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
统计显示,前11月中央项目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有所加快,但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8%,增速比前10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加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专家指出,中央果断决定加大投资力度,实施4万亿的投资计划,是在短期内实现保增长目标的应急之策。
推动经济增长可以预期
根据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今年四季度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未来两年中央、地方和社会投资预计将达4万亿元。目前,1000亿中央投资已全部下达。
投入4万亿实施十项扩大内需政策,投资规模和力度之大历史罕见,彰显中央力保增长的信心和决心。中央扩大投资的决策,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仅广东省就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2.37万亿开展“新十项工程”建设。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在统计数据上已开始看到变化。除中央项目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加快外,11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6.5%,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这“预示着投资增长将会加快。”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指出,4万亿投资只是全社会投资的一部分。去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3万亿,今年将超过17万亿,明年将达20万亿左右。仅未来两年4万亿投资,“大体上可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说。
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带动经济平稳度过亚洲金融危机。专家指出,与1998年相比,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更加雄厚,国内市场空间和内需潜力更为巨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为明显。“未来三五个月后,4万亿投资的作用就会开始显现。”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用好用对政策最为关键
中央决定安排4万亿的投资后,海内外有些担心,认为扩大投资可能会面临产能过剩、银行坏账增加等风险。同时,社会上也存在资金能否安全使用的疑虑。
专家指出,近几年我国一直把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加大投资力度并不意味着要重复过去高投入、低水平的建设,更不能让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卷土重来。
据了解,国家确定的4万亿元的投资方向是民生工程、“三农”、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更没有‘两高一资’的投资。”张平说。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专家指出,这再次明确了4万亿元振兴经济方案的方向。
为加强对投资的督促检查,中央有关部门组织了24个检查组分赴各地,严防新增投资用于“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严防截留挪用、滞留不用和浪费建设资金。
“在经济困难时期扩大投资,需要提高公共投入的效益,需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更要考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张晓晶说,用好4万亿的政策,我国经济既能实现短期内平稳增长,又能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整体投资中占财政投资比重多大(这一点全不正确,两者全无关系)
投资者要在银行、保险、资本市场中合理配置资产,一般应遵守“三三制”的配置原则。首先,投资者不能用基金投资来替代保险的保障功能;其次,由于货币型基金风险很低,流动性较好,被证明是良好的现金管理工具,可以替代部分储蓄产品;债券型基金属于基金中相对低风险的品种,其长期平均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率低于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高于货币市场基金,稳健的投资者在谨慎选择产品的基础上,也可以替代部分储蓄产品;再次,不要把预防性储蓄投资到高风险的资本市场中。
在明确了上述原则后,投资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投资组合成份、比重与其他资产的配置确定基金投资比例。对大部分人而言,只有依靠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才能既提高生活品质,又不断改善财务健康状况。从理财的角度看,一般来说,投资者可以至少拿出净资产(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50%用于投资(如基金、股票、债券、投资性房产等)。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2.美国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
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为此世界各国应对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磋商,并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第一,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加强南北合作。工业化国家应利用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为消除失衡负起主要责任,按照“新千年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债务减免等方面的承诺,同时按照蒙特雷共识,努力实现发达国家把国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第二,加强南南合作,加快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质上提升各方面的实力才能实现对全球经济不平衡及现有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性解决。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分享发展经验、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立场一致地争取平等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三,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双方应该加强紧密合作,各自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在调整中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稳定发展中逐步消除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状态。第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采取集体政策行动,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改善多边贸易体制,切实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第五,主要大国进行汇率合作型调整,即主要大国之间重新签订一个“新广场协议”,根据不同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最优升值幅度分类,合作调整汇率,或者是美国削减财政赤字,以避免汇率调整中的“囚徒困境”。
2.各主要经济体的对策建议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和逆差大国,应对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负起第一大国的责任。其一,美国政府应负起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责任,其美元政策或者说货币政策,不能一味地追求美国的一国经济政策目标,要尽可能考虑和追求全球经济稳定的目标;其二,进一步减少军费开支,减少联邦预算赤字;其三,创设有税收优惠的储蓄产品以提高国民储蓄;其四,中期内通过美元大幅的贬值以稳定其贸易赤字和外债余额,但这需要各国的政策协调以避免引起的金融冲击;其五,通过自身的改革调整,缓解世界经济矛盾。
参考文献:
[1]公衍照,任启平.当代国际货币体制与全球经济失衡[J].集团经济研究,2006:61-62.
编者按:2004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行业风声鹤唳。但是对境外资本而言,他们却坚持自己的判断标准与行事原则,搭乘本轮宏观调控这部“顺风车”,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甚至有望改变一些行业内外资原有的竞争格局。
融勤国际中国区总裁孙红伟说,科学发展观将统帅中国经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政府会逐步加深对市场行为的理解,淡化行政色彩,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与世界接轨的有效实施经济政策的路线。外商投资,应该首先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和把握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转轨国家投资,政策调整和变动的风险始终是要评估考量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未必就是坏事,高明的投资者完全可以把握政策动态,发现风险中的机会。
外资在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在国内企业叫苦不迭的时候,外商投资不仅受到的影响有限,甚至乘机加速了其中国投资战略的实施,并在一些领域改变了内外资原有的竞争格局。
搭乘宏观调控“顺风车”
中国商务部早有结论,本轮宏观调控没有影响外资。并且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经济过热,外资的投资风险将会加大。而宏观调控则化解了这种经济过热的风险,同时使市场更趋理性。这为外商实施长期战略创造了一个更安全的环境。
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行业风声鹤唳。但是对境外资本而言,他们坚持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与行事原则。一方面境外资本在本轮宏观调控面前,似乎不为所动,因为国家现在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地放在了通过金融控制资金供给上,这对境外资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另一方面他们也搭乘了本轮宏观调控这部顺风车。因为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方面此消彼涨,给了外资很好的机会。
在宏观调控的四大重点行业(房地产、钢铁、水泥、电解铝)中,外资表现有些出人意表。例如在房地产行业,外资从先前的漠然转向如今的一路高歌;在钢铁行业也不断加大进入力度。
孙红伟说,中国本轮宏观调控中,加强了对房地产业调控、严格规范土地市场,将一些实力差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淘汰出局,而外商投资企业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没有受到宏观紧缩调控的影响,他们正利用资金优势快速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几大著名的境外地产资本如荷兰国际集团(ING)、新加坡政府投资集团下属房地产资本(GIC)、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香港“五虎”等都是逆市投盘,让中国市场为之瞠目。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外商房地产投资增速惊人,仅2004年1-7月,外商参股公司、外商独资企业、外商合作企业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分别同比增长87.4%、60.3%、60.1%,远高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
同时由于奥运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透明度的增加,境外地产资本投资的力度还有更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太古地产(香港)日前表示,公司计划投资40亿元开发广州太古汇,未来还计划向沿海6-7个二线城寻求发展机会,并在洽谈1-2个项目。达力集团(香港)则表示,今年将倾力投资国内物业。集团旗下的北京住宅物业――朝阳园三期,最快今年农历新年后出售。朝阳园1-3期项目扣除成本后可套现5亿元。
钢铁行业的过热程度比房地产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家同样要对之降温。但是中国目前对钢铁业的投资禁令,针对的是中低端的钢板生产厂家。而外资公司集中生产的却是国内最紧缺的产品。这种需求主导着外资在宏观调控之下不断进入钢铁行业。全球最大的彩涂钢板生产企业之一――澳大利亚博思格钢铁,恰在国务院严查江苏“铁本案”、掀起宏观调控的时候获得了批准,落户苏州工业园,总投资2.8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建立一条金属镀层与彩涂钢板生产线。这是该公司上市以来在亚洲地区最大的一项投资。而钢铁巨头在直接投资建厂之外,还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全球铁矿石巨头哈默斯利公司已与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签订为期10年的协议,每年将向宝钢供应最多为700万吨的铁矿石。另外,外资钢铁巨头新日铁、阿塞洛、帝森克虏伯等也纷纷与中国本土钢铁企业合资开拓市场。
宏观调控在金融领域实行信贷紧缩政策的结果,是正在悄悄改变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局面。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在中资金融机构贷款少增、储蓄分流加剧的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均呈现出逆势而上的增长态势。
数字显示,截止2004年8月末,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932.6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去年同期少增了790.5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贷款方面逆势而上,增加明显,截至8月末,上海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33.6亿元,比年初增加331.8亿元,同比多增282.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6.5亿元,同比多增53.1亿元。
不仅如此,由于宏观调控、紧缩信贷断了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空间,对上马项目、加快增长“痴心不改”的地方诸侯,在与中央的博弈中发现了新的法宝:外资。于是各地吸引外资的力度和优惠幅度进一步提升,外资实际上赢得了大好的扩张机会,得以长驱直入。
融勤国际认为,作为境外资本,清醒地看待周围的言论,清醒地认识到宏观调控的实质,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应该而且是必要的。孙红伟认为,2005年外资将会保持2004年的投资热情,加快在中国的市场占领步伐。
一定要把握政策的动向
正确解读宏观调控,不仅使外商对华投资受到这一政策变动的影响有限,而且还获得了更多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575亿美元,平均每月超过52亿美元。按此进度,全年有望超过600亿美元。据统计,1至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291家,同比增长7.31%;合同外资金额1350.38亿美元,同比增长34.3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5.53亿美元,同比增长22.05%。照此趋势,全年实际吸收外资有望突破600亿美元,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外资数量最多的一年。
外资对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灵活应变,从其直接投资结构的调整中可见一斑。由于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外资“有压有保”,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04年上半年,外商投资高技术领域持续大幅上扬,其中对电子器件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全面走高,其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幅依次为247.2%、195.2%、75.3%和40.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幅依次为62.2%、68.1%、41.4%和74.4%。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快速增加,目前外企研发中心已超过60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超过30家。
融勤国际认为,在当前中国的改革中,政治改革相比较经济改革略显滞后,这就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政策因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境外资本在国外的成熟市场环境下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市场经济运作理念和方法,资本的素质也已经非常之高。但高素质的境外资本在投资中国这一并非成熟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政策的动向。
如何应对政策风险
孙红伟建议,境外资本在应对中国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政策风险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不少大型境外资本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团队和针对中国市场的理论观点,但是更多的境外资本自身不具备这样的专门研究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找到有效专业的独立机构的意见非常重要。这一途径主要包括:现有大型境外资本的独立研究机构的意见、中国本土机构的意见、资本所有者自身的意见以及政府公共信息等。
其次,面对政策变调整和变化趋势,要逐步建立形成独立意见的能力,对自己的投资安排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显得更为突出。因为纵观中国前几次的宏观调控甚至再往前到历史上的经济措施,都大范围地存在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最突出的反映就是"一刀切"。尽管此次宏观调控国家非常强调区别对待,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看到了"一刀切"的大刀影子。作为境外资本,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实质要有清醒的认识。例如,房地产业作为此轮宏观调控中被中央点名的四大行业之一,通过中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了业内存在较大的泡沫危机,存在投资过剩的危机,但是几大著名的境外地产资本却逆市投盘。姑且不论这些逆市行为对此轮宏观调控的影响,但是就境外资本自身追逐利润的目的来说,这样走自己的路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三,需要逐渐淡出投机行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境外资本的投机行为将受到宏观调控及各种后续宏观经济政策的直接打击。国内一部分民营经济已经在这样的政策面前受到了较大打击,这也提醒境外资本尽量减少投机行为,降低资本风险。
此外,还应该努力寻找最优投资行为。
最近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频频向外资投以橄榄枝。孙红伟认为,目前中国政府愿意牺牲小部分利益,以换取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方式。这对外资来说,是进入中国的最好方式。
他认为,在不触犯中国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行业整合中来,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最优选择。所谓的经济基本原则就是国家公布的外商投资目录指导等公示性文件,不能涉足的行业当然是要尽量避免的。所谓的行业整合,是针对此轮宏观调控后必然会对部分重点调控行业的资源进行打破所有制限制、资本来源限制的重组,而这样的行业性的资源重组整合是进行低成本扩张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境外资本虽然将面临有实力的民营经济和有政治要求整合的国有企业的竞争,但优势还是比较大的。
中西部将是投资政策天堂
虽然中国的东部地区仍然是吸引外资的热土,但是,孙红伟认为,随着中国政府“全面、均衡、协调”的区域发展政策思路进一步贯彻实施,未来20至30年里,只有在中西部地区有可能重现改革开放前20年的投资政策天堂的待遇。所以,在结合资本自身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向中西部进军将是最优选择之一。
在2004年,外资投资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资金增速高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有助改变目前外商直接投资过度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格局。但是由于中国的东北和西部地区,都是在很低的基数上取得样的增速的,所以目前,中国东部省份吸收的外资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仍超过85%。
针对外资更多流向东部的现状,孙红伟认为,目前真正了解中国、适应中国市场的外资还是太少。大部分外资总是更多地强调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运作原则,力图使中国的市场环境适应自己,而不是调整自己,顺应中国。在孙红伟看来,中国的市场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总是把资金集中在成熟的市场化地区,那么外资将错过很多的市场机会。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博弈论;囚徒困境
中图分类号: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44-03
2005年,河南省开始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着力推进郑汴一体化。经过4年多的发展,郑汴一体化工作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郑州、开封两市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2003年,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的郑州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达到1102.1亿元。但是,郑州这个中心在中原城市群里所起到的作用却远远赶不上武汉、长沙在其经济圈里的地位。2005年,武汉、长沙、郑州三市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8亿元、1650亿元、1519.5亿元,郑州是最少的。三大城市圈(群)中,武汉、长沙、郑州生产总值首位度分别为6.21、2.89、1.48,武汉和长沙分别是郑州4.2倍和1.9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位度分别为10.60、4.40、2.23,武汉是郑州的4.8倍。郑州的首位度明显偏低,在中原城市群中,并没有形成具有强大主导作用的经济中心。并且开封在河南省18个市中的排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位下滑到第13位,这说明郑州作为经济中心其增长极的辐射作用还很有限,两市的一体化发展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共赢”。归其原因在于郑州和开封两市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维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纷纷追求各自城市的利益最大化,导致两市都出现了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流动困难等问题。本文拟采用博弈论分析“郑汴一体化”中郑州和开封两个行政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探究区域政府间政策取向的内在因素,试图由此探索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
一、博弈论的引入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其所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首次提出“大多数经济行为应该按博弈来分析”的一般博弈论思想,成为经济博弈论发展的基础。随后,纳什提出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纳什均衡”的基本概念,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纳什均衡”理论,博弈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当今,博弈论被广泛应用到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各学科领域。依据于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是否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将博弈论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现代博弈论的研究重点。博弈论提供了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可以从本质上了解郑汴两市在区域合作与竞争中的动态关系,探求“郑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
二、“郑汴一体化”中两市经济发展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1.区域关系中的“囚徒困境”
我们把区域的地方政府看作是有理性的“参与人”,也就是决策的主体,他可以根据区域的利益要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地方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的经济政策就是“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制定的“策略”。“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制定的具体“政策”实施后获得的报酬就是“收益”。 区域博弈中的“参与人”(即地方政府)制定各种政策作为博弈策略,以期达到区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现作如下的假定,两个参与人,甲地和乙地,双方共同分享既定市场且各自获得相等的收益A(A>0);当一方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时,由于最初阶段创新成本往往大于创新收益,故使其收益减少a(a>0);与此相应,另一方因保持原有策略而使其收益增加a:如果另一方也同样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则双方因共同的创新活动各自使收益增加t,但由于初期的创新活动程度有限且双方共同分享收益,因此t>0而t
其中,行代表甲地的策略空间,列代表乙地的策略空间;收益矩阵中第一个数字代表甲地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代表乙地的收益。通过分析收益矩阵中各方的收益水平可知,在给定甲地发展策略的条件下,乙地选择趋同发展策略比选择创新发展策略的收益大,即A>A-a或A+a>A+t,从而说明趋同发展策略是乙地的最优策略;同理,趋同发展策略也是甲地的最优策略。于是,趋同发展策略构成了该博弈的纳什均衡,(A,A)即为双方相应的均衡收益。从收益矩阵可知,这种情况下的纳什均衡使双方陷入了“囚徒困境”,是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囚徒困境”是非合作博弈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揭示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反映在区域经济关系中就是:每个区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选取占优战略,结果却是互不得利。“郑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状态,正是双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陷入“囚徒困境”的结果。
2.“跨地区协调机制”前提下各地发展策略的选择博弈
现在仍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并继续沿用上述假设,探索在建立“跨地区协调机制”前提下,京津冀三地发展策略的选择过程以及之间的合作可行性。如果假定在跨地区协调机制下对实施创新性发展策略的地区给予减免税收、鼓励商品自由流动等优惠政策,则其创新行为会使收益增加b(b>0),从而形成如下收益矩阵(见图2)。通过分析可知,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创新发展策略,创新发展策略),其均衡收益为(A+b,A+b),且均衡收益明显增加了,即A+ b>A。由此可见,在“跨地区协调机制”的引导下,京津冀各地通过实施创新性的开放发展策略,会获得比最初更大的收益,最终形成“多赢”的理想结局。
三、促进“郑汴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政府、企业协调机制
完善两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建立区域重大事项会商制度。两市拟推行的重大改革措施、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提前告知对方,力争同步实施、同步推进。鼓励两市所辖县区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对口帮扶或干部互派、交流挂职。从经济一体化入手,积极推进两城市各个层面的合作关系,打破行政区域划分,以产业为主线,以利益为纽带,整体规划,集中开发,滚动发展。省政府要将“郑汴经济一体化”打造成一个品牌,不断提高自身“软实力”。
2.制定区域补偿政策
建议成立“郑汴一体化”合作公用基金,目的在于使得任意一方不要因为暂时的利益损失而放弃合作,通过补偿的方式,使得短期利益也得到保障,从而有利于保持合作的持久性。对积极配合“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企业、单位、个人进行利益补偿,减少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统一规划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商议利益补偿问题。可以采用减免税收、鼓励商品自由流动、减免门店租金等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企业投资补偿制度,充分发挥税法的调控作用和政策性银行的扶持作用。
3.转变政府职能
应该逐步把地方政府行政与市场运作分隔开来,保持企业家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与企业形成新的分工关系。通过完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遵循市场秩序公平性,提供各种社会公共品,来间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政府的作用在于当好“规则制订者”和“守夜人”:一方面创造促进竞争的条件;一方面要维护竞争的公平。也就是打造一个能够促进竞争公平、公正、公开、有效进行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此外,政府的作用还在于弥补市场功能的缺失和不足,保持和维护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高效运转。
4.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下转65页)(上接45页)对接,建立共享的个人账户信息档案和账务结算系统,推动人口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二是实行郑汴公交一卡通,推动两市公交实现互通,真正实现公交同城。三是取消两市间长途资费,实行单一区号,真正实现电信同城。四是重点围绕实现票据同城结算、异地贷款、出口企业开立经常性外汇账户、进口付汇备案视为同城业务办理等问题,推进金融同城。五是实行市民待遇均等化,居民所享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不应受户口所在地的限制。六是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科技资源共享程度,包括机构统筹设置、相互间设立分支机构、建设通过资产整合形成的紧密型医院集团或通过合约形成的医疗合作网络等;两市学校均可在对方有条件地开设分校,并在生源调剂、师资共享等近期可以突破的领域率先实现异地合作,以尽可能地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
5.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跨地区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
一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如各地车辆收费、车辆管理以及旅游专车管理等事宜,都应标准一致;二是确立双方共认的产品质量认证、技术标准、农副产品检测以及产品检验等标准体系,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打破市场壁垒;三是实现人才流动自由、技术产品、产权市场的统一;四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投资者的商务成本,在区域内真正显现出“洼地效应”。出台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避免区域内两城市之间为吸引外资发生恶性竞争;五是要着力消除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秩序,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与竞争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博弈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博弈的理性结局应该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即其中每一个参与人均不能因为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利。换一种说法就是,其中每一个参与人选择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所选策略的最佳反映。在“郑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希望郑州和开封这两个“参与人”能够选择对整体来讲获利最大的决策,通过“郑汴一体化”来达到“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洁.郑州对中原都市圈辐射能力检验及一体化战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7).
[2] 冯德显、贾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03).
[3] 宋巨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2003,(02).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园区;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4-0061-08
文化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路径时代》(The Age of Access)一书中指出:以创意产业为主的“文化生产将成为21世纪全球贸易的主战场。”他的这一论断早已为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经济及其引发的国际化产业竞争所证实。本世纪初,随着文化创意产品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由中档组合向高档组合转变,各种富有创意感的文化产品(如影视、动漫、电子或网络游戏等)以及时尚产品(特别是品牌时尚产品)占据了消费市场的巨大份额。产业经济学家安托万・科隆纳(Antoine Colonne)甚至认为,到了2014年,在创意产业的拉动下,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中国人品牌时尚产品的消费总量将超过发达国家,约占全球的1/4。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中,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早已超过了传统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创意产品已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创意产业的发源地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缔造财富的第二大产业部门,创造就业的第三大产业部门。在美国,创意产品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其中影视作品和软件产品分别占全球市场85%和67%的份额。在日本,以动漫产业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已超过汽车工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作品输出国,目前,在世界各地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近70%来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全球创意产业创造出来的价值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7%。全球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
在这样一个经济大环境里,我们不能不对创意产业拥有一份充分、正确和全面的认识,不能不对悄然发生在我们生存空间里并改变着我们生活方式的“终极的产业革命”作出自己应有的回应。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创意产业作一概述:
一、创意产业:定义、分类与产业链
创意产业通常被定义为“源于个人的创意技能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的产业。”它被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誉为“终极的产业革命”。由于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创意与创新,因而又有不少学者将以创意与创新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统称为“创意产业”。约翰・霍金斯(John Hawkins)在《创意经济》(C reativeEconomy)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是集设计、版权、专利、商标等为一体的产业。
从整体上看,创意产业是将由原生态文化资源体现的文化资本同由艺术创造力激发的创意资本进行重新组合,进而引入经济系统的新型产业。其主要特点是借助知识产权的形式把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产品(服务)同商品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消费,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创意产业还可以与其他产业联动,推动其他产业的创新和结构优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变(如将创意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形成“创意农业”,这样便可集农业生产、生态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
2008年,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就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创新的带动功能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调研和论证并公布了一项报告,充分肯定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是驱动现代产业全方位创新与升级的两大引擎,指出:其他产业能借助创意产业来更新自己的产品设计和服务策划,进而确立起新的“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换句话说,创意产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身产业链的自然、自主的延伸,还体现在它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作用。
关于创意产业的分类,英国的文化、媒体等政府机构曾于2006年将十多项产业定为该国的核心创意产业。它们是: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时尚设计、摄影、录像和电影、音乐、视觉和表演艺术、印刷出版、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物以及广播电视等。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采用“版权产业”
(Copyright Industries)的分类法,即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0)界定的4种版权产业分类。这4种版权产业是:核心版权产业(Core Copyright
Industries)、交叉版权产业(Interdependent CopyrightIndustries)、部分版权产业(Partial Copyright Industries)和边缘支撑产业(Non-dedicated Support Industries)。核心版权产业的产业群包括文学、摄影、绘画、音乐、歌剧、出版、电影、录影、广播电视、广告服务、软件制作与数据库等。交叉版权产业的产业群包括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CD机、DVD机、电子游戏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的制造与销售。部分版权产业的产业群包括服装、鞋类、珠宝、工艺品、家具、家庭用品、瓷器、墙纸、地毯、玩具游戏、建筑、工程、测量、室内设计和博物馆建设等。边缘支撑产业的产业群包括各类版权产品的发行、批发与零售,大众运输服务,电信与网络服务等。日本政府则把创意产业分为三大类,即内容制造产业、休闲产业和时尚产业,见下表:
而在我国,创意产业除了包括带有鲜明文化艺术特征的经济实体外,还包括企业管理、咨询策划、电信服务、银行投资等内容,成了“内容产业”、“知识经济”、“高端技能”等的综合体。“大设计”类创意行业、新媒体创意行业、生活时尚创意行业、文化艺术创意行业和创意产业园区被确认为“创意城市”的5个潜力增长极。
从产业链来看,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是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版权产业,文化产业处在产业链的上游,版权产业一直延伸到流通和分销领域,内容产业则处于这二者之间。
从价值的实现系统来看,在这个系统内部有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每一个产业都拥有一批企业。核心产业是不断生产创意成果的企业,支持产业直接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和传播,配套产业是为整个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供良好的环境,衍生产业则将核心产业的成果作为要素投入到其他产业(比如迪斯尼动漫产业的成果,相继被投入到旅游、服饰、儿童用品等领域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变形金刚》的热播催发了少儿玩具市场的火爆)。
二、异质同构:创意与产业的关系
创意产业是通过创意使产品(服务)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打造出个性化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在这里,产业是受制于客观市场经济规律的,总是体现出一定的被动性、非主体性,而创意则恰恰相反,它通过培育产业人的文化意识来张扬人的主体性,从而构建起
产业结构内部的一种平衡机制。如果说产业是一幅静止的、平面的画,那么创意能让这幅画变得富有立体感和充满生命力。如果说产业是身体,那么创意便是它的灵魂。
然而,不少人只看到了创意为产业服务的一面,没有看到创意借助产业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一面。他们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两个词拼起来的概念,产业是目的,创意是手段;创意必须符合企业盈利的需要,这样,创意才具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能创造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创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创意的落脚点在于产业,而产业总是冷冰冰的,总是要归结为利润,归结为数字。
如果单单从这一角度审视创意与产业的关系,必然又回到了经济决定论的原点。换句话说,创意这种富有人文内涵和艺术内涵的行为被贬值了,它仅仅服从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治。试想,如果每个创意人都仅仅把自己的创意行为视作一种功利主义的行为,被功利主义的动机所驱使,被商品经济的各种需求所框定,他们还怎么能够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呢?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如何把握好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
现代文化经济学在强调挖掘人文资源为商品经济服务的同时,又强调肯定人的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产业而言,产业是目的,创意是手段。但对创意人来说,创意是目的,产业是手段,创意人的艺术追求与梦想,他们的自我价值是通过产业(或企业)这一特殊的载体得以实现的。企业为他们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创意活动提供了平台。
事实上,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文化资本和软实力。在理查德t弗洛利达(Richa rdFlorida)的3T“创意原则”(talent,technology and tolerance)中,人才(talent)位于第一,技术(technology)位居第二,宽容(tolerance)位居第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关创意产业的定义中的“源于(而不是利用)个人的创意技能和才华”,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人的创意技能和才华是创意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表明了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与产业的异质同构性(即文化艺术“商品化”与商品“文化艺术化”并存的现象)。
其实,谋利的冲动并不是创意的唯一动机,创意人往往试图借助创意行为来展示自己创意才华(包括创意思维和创意想象力),从而让自己的创意型人格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肯定。众多非盈利性创意团体与机构的存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如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指出的,发展创意产业不仅有助于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能确立人的自我价值。“由于创意产业是开发人类的主体资源,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文化附加值、低消耗高产出的产业。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能,给每个有创造力的人提供发挥才能、创造财富的机会,推动创意阶层的形成,而且其文化创意还能够为产品的服务注入新的文化要素,为消费者提供与众不同的新体验。”
三、产业园区:创意产业的物化实体
著名文化经济学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曾经说过:在现代经济学看来,“空间也可以是一种生产关系的组合形态。”创意产业园区的在全球范围如潮般的涌现,恰恰印证了这一论断。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大量城市用地已被重新划分,3种空间形式并存:(1)具有一定自由度与宽松度的国际化空间;(2)展现时尚理念、引领创意文化的研发与生产(服务)空间;(3)主导未来消费走向的精英阶层消费空间。这3种空间都在创意产业的物化实体――创意产业园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况且,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既讲究地理文化又讲究空间格局的泛产业组织形式,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沟通创意主体与外部市场之间的关系,而且同时也能有效地沟通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各种互动空间的建立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创意人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使位于发展前沿的各种时尚元素相互碰撞,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以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为例,它是我国率先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多年来,它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创意产业园区,实现了空间形态上的经济转型。目前,经市政府认定的创意产业园区有近80家,建筑面积近250万平方米。入住园区的有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这种聚合效应在强化产业链功能的同时,也为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另外,创意产业园区也为创意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首先,园区内公共性固定资产投资解决了跟创意人的生存与业务发展相关的物业、基础设施等问题。其次,各类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和文化经济人的参与使得创意产品能够及时地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创意人之间既交流合作又相互竞争的良性业态的形成,也为创意人的创意活动和商业运作提供了推动力。
以上海卢湾区为例,各创意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中,海外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呈现业务多样化、文化多元化、产业国际化的特色。位于建国中路8~10号的“八号桥”是由国内外多家公司联合打造的,集包装设计、时尚设计、品牌策划、招商管理、咨讯服务、商业地产等为一体的创意园区。世界各地的商界人士、建筑设计师、时装设计师、珠宝设计9币以及中小型服务企业都云集于此。特别是在cEPA自由贸易框架下,不少香港企业家纷纷来到这里开业,并与相关企业建立起“信息化综合应用门户平台”。位于泰康路的全国第一个创意产业园区――“田子坊”,以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吸引了不少艺术家的“加盟”,成了文化传媒的一大基地。“卓维700”是集广告设计、软件开发、投资咨询、动漫视觉艺术以及影视后期制作等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园区。“智慧天地”则以时尚消费、人力资源服务、高端服务外包和会展休闲等形成自己的园区特色。这些创意园区各有各的优势并形成错位竞争态势,是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的创意产业集群。对包括八号桥在内的创意园区的功能,时尚生活商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裁黄瀚泓指出:八号桥等“不仅是在打造一个供创意人群办公的场所,更是在打造一种生活氛围和生活态度,关键是体验。所有人身处其中应该感受到文化的内涵。文化和商业不是矛盾的,相反是彼此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文化要通过商业来表达.商业需要文化来丰富。这种内在的体验可能更加能够打动人,让人过目不忘并形成一种品牌忠诚。”。
卢湾创意产业园区的成功,为其他城区创意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静安区以音乐表演基地“芷江梦工场”而闻名的“同乐坊”,还是杨浦的“创邑・Young”、“创智天地”、“五角场800号艺术空间”和正在建设中的“滨江创意产业带”,还是外省市的创意园区,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更为重要的是,创意产业园区(包括创意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为打造“创意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间竞争态势的加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意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创意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指标。放
眼全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包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在内的国际化大都市,均为创意产业最为集中、最发达的城市,创意产业推动着这些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毋庸置疑,城市在调度创意资源服务于社会和经济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创意城市”的理解,创意城市可以呈现不同的主题形式,如文学、电影、音乐、民间艺术、美食等。已入选的城市有英国的爱丁堡(文学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音乐城)、埃及的阿斯旺(民间艺术城)、哥伦比亚的波帕扬(美食城)等。而上海是我国最先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随着“世博效应”的逐渐显现和“四个中心”建设工作的推进,在不远的将来上海有望成为又一个世界级的“创意城市”和“设计之都”,这对于提升上海城市的综合实力,实现整体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四、产业政策:创意产业的制度安排
文化经济政策是扶持和促进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它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为了确保创意产业的有序合理发展,提升城区的综合竞争力,上海市、区二级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不少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以政策为杠杆积极引导市场。卢湾区政府有关部门曾制定了《卢湾区创意经济发展三年(2008~2010)行动规划》,对在该时期内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具体任务和最终目标(即把创意产业打造成城区品牌形象等)进行了细化,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从而为各种创意产业项目的启动和运营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撑。例如,通过建立“牌照”式管理方式,调控创意产业园区内各类业态的比例,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以及为园区提供包括环保、卫生、物业、工商等在内的各项公共服务等。
在制定和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方面,北京市政府也做得十分出色。自2006年出台《北京市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后,市政府连续了近20项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归纳为:(1)针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及服务制定的政策,这些产品及服务包括电影、电视、动漫、网络游戏和文艺演出等;(2)针对创意产业发展重要环节而制定的政策,内容涉及如何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如何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提供便捷服务等;(3)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政策,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担保资金管理办法、创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这些政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成熟的科技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引入文化产业,并建立起横向的‘一业一策’和纵向的可操作的配套实施细则相结合的产业政策体系。……纵观十余年来北京文化经济政策的演变,传统型文化经济政策、改革诱导型文化经济政策和产业促进型文化经济政策叠加在一起,形成北京新型文化经济政策的双层结构,其中,产业促进型文化经济政策是它的下层,传统型和改革诱导型文化经济政策是它的上层。这一政策结构启示我们: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产业,推动产业发展需要有系统的产业配套政策。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创意产业同一般产业没有差异,我们绝不可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一般产业割离开来。脱离了一般产业配套政策的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丧失动力、缺乏活力。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有其独特性,推动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生产的规律和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创意产业同一般产业有所区别,我们不能不考虑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无视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前途暗淡、无所适从。”
其实,政策性驱动历来是国外创意产业得以提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近年来韩国政府为了增加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1)建立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的市场数据库。韩国政府在扩增“文化创意产业综合辅导系统”(CEIs)功能的基础上,成立了旨在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在线出口协议会议”,并以此建立起汇集海外市场动态与信息的数据库,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信息资源。(2)重视与别的国家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具体的做法是:在海外设立各种文化创意产业的办事处、举办包括动漫、游戏、音乐等在内的大型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展销活动,并且利用各类民间组织组建起海外营销渠道和国际合作关系网络。(3)在扶持核心项目的同时,实施区域定位。扶持核心项目主要是以提供资金援助为主,如国家广播文化交流部曾建立“影像制品出口支援中心”,为影像制品的出口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尤其是为韩剧的出口提供免费翻译,使韩剧在亚洲等地热播,形成了一批被称为“哈韩族”的消费群体,文化产业振兴部负责向游戏制作、唱片制作等项目提供制作费用补贴,并借助品牌策略扩大消费群体。区域定位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开发不同的产品,例如,在欧美地区,以游戏和动漫产品为主,在亚洲地区,以影视和音乐为主。(4)建立出口奖励制度。文化产业振兴部与文化观光部联合设立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优秀奖”和“出口特别奖”这两大奖项,并为获奖的创意人和创意企业今后的运营提供若干优惠服务。这些政策性的驱动使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韩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创意产业强国。
五、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发展创意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经济贸易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成果,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将创意产业这一潜力巨大的“地域股”做大、做强。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创意产业的凝聚力,大力扶持有利于形成创意产业集群的项目 因为集群的一大优势在于维持竞争与合作间的均衡,形成技术与知识的共享空间。同时,更好地利用创意对产业的辐射功能,实现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和联动发展。
2.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以便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 在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效的对话制度,以增进相互沟通与联系,协调各种分歧与矛盾,切实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在创意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3.在加大对“创意阶层”的扶持力度的同时,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意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通过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各类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不断完善创意人才的积聚与流动机制。
4.鼓励中小型企业通过研发创意产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在投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支持 与此同时,为开始转型或正在转型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多种便捷的咨询服务和技术,并协同有关部门建立起风险分担机制。
5.建立和健全对现有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区的评估体系,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同时,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改变个别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区内经营模式比较单一、内部结构大体趋同,产业集中度不高等现象。
6.在建立功能齐全的创意产业链的同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培育创意产业带有个性化的.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把产品设计和品牌运营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拓展公共艺术空间,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品牌建设(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品牌建设)。同时,
不断提升创意产业园区的级别和功能,在规范园区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园区的品牌建设,拓展品牌效益。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各类创意产品的品牌建设极为薄弱,单单就卡通产品而言,国内自主研发设计的品牌寥寥无几,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还不到lO%,而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卡通品牌形象(如米老鼠、史努比、kitty猫、皮卡丘、机器猫等)却占有了市场的主动权。这种局面应该得到尽快的扭转。
7.在影视、动漫、电子和网络游戏等核心文化创意领域,积极鼓励创意产品抢占国际市场,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以改变现有国际文化消费市场的格局,并为这些创意产品建立国际化、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商业交易平台 目前,国际文化消费市场的结构有欠合理、产品的生产、消费、供给等有欠平衡。这种不合理性和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提供消费资源的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是作为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在诸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和附属的地位,它们的创意产品很难融入世界性的市场环境中。
8.进一步将创意学科同传统学科(特别是国际贸易、商业管理等)交叉融合,培养创意产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 英国国家创意项目总监劳拉・霍克(Laura Hoke)在2008年举办的“上海创意产业国际论坛”上指出: “推动英国伦敦创意产业的第一个推动力,就是高等教育和技术。伦敦是一个充满创意、充满思想火花的城市。英国伦敦创意产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创意产业的人才在创意方面有着很好的天赋,但对一些基本的商业运作规则并不了解,所以英国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提供很多培训、教育,帮助这些创意人才适应商业环境。”英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9.以国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参照,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 例如,多年来倾向于模仿美国和日本动漫制作风格的中国动漫业,基本上不是靠出售播放权而是靠动漫作品的衍生产品(包括装饰品、玩具、文具等)来盈利的,这无疑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把产品的消费主体定位在儿童,内容和题材等大都缺乏新意且急于求成等。而在美国,动漫产品的定位是成人+儿童市场,像诸如《狮子王》、《料理鼠王》、《功夫熊猫》等动漫产品,之所以能在国内外创造很高的票房纪录,是因为它们博得了无数成年人和儿童的青睐,而且,美国的动漫企业往往为了保证动漫作品的高质量,打“持久战”,即不惜延长制作周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实现了“产出与投入成正比”的运营效果。
10.借助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创意产业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给上海的建筑、时尚、广告、演艺、音乐、影视、出版、计算机软件服务等相关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契机。世博会结束后,以中国馆、演艺中心、主题馆和世博中心为核心的区域继续发挥着吸引国际性创意人才,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作用。这些“世博效应”是长期的,应该给予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征;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济政策
一、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风险的投资活动
文化需求源于消费者的品味与偏好。尽管文化与艺术相连,但文化“产业”一词并非虚置,从文化产品的制造和相关服务生产、营销到经销和出售至消费者手中,确实都给文化产品加上经济的味道,如同微观经济学中产出、就业和收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一样。由于消费者对文化商品的消费意愿具有高度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管理学家Hachette认为,尽管所有的产业均有风险性、 但文化产业却是具有高风险性投资的产业,该风险性集中在原本的生产是否能被大众接受与消费。因此,任何一个文化商品(表演、创作等)都可能在一夜间成名或者反之过时消失,这样的风险性来自于对文化商品的消费力,和消费者对该文化商品的偏好。
为兼顾获利与艺术考虑,文化创作者常常被要求要创作出具有原创性、特殊性并且足以成为“流行”与“热门”的商品,然而这同时也显示文化创作者有时必须受大众普遍喜好的特点的支配,因而具有有高度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的风险的存在。
二、与文化产业价值链存在紧密连结关系
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通常认为应与文化领域息息想关,其生产、购买、买卖的商品与服务都从艺术文化领域衍生而出或与其有紧密关系。范围涵盖整个文化的价值链(value chain)。举例来说,任何一个文化厂商都必须依赖其它的文化厂商如广告公关公司,以促使消费者得知新商品的存在。然而,即使如此,该文化厂商仍然无法控制所有此商品的传播形式,例如通过评论家、期刊杂志、广电等方式促使大众得知新产品存在的其它的传播形式。
由于这也将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看法,所以文化厂商为同时有效管理风险避免原创产品的仿冒,有效掌握大众消费喜好,创意管理者对于再复制、分配与行销等过程,均会相对采取较为严格的操纵与控制,并多以垂直整合方式支配下游公司的流通程序加以操纵与控制。
1.水平聚集。与相同产品的文化生产公司合并,以减少竞争者。
指的是产品或服务递送到消费者手中前,所有由单一或数家厂商提供的加值过程。
2.垂直整合。囊括文化产品生产链中上中下游不同的生产阶段
3.全球化发展。经由企业的兼并与合作,使文化产业厂商者得以不断将文化产品广泛地再复制与流通买卖到世界各地。
三、靠体验销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设计正迅速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参数。要想不同于其它竞争者,设计正是区分这项差异并产生产品认知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风潮趋势下的文化商品,要通过产品讯息、感知或叙述技巧的运用,将产品独特的设计与美学传达给消费者,通过产品独特的符号以吸引消费。 为了让顾客更能体会到产品的符号与价值,文化产业常与其它艺术、工艺、建筑、图形设计、视觉沟通、多媒体和数字科技等加以结合,从而横跨许多不同产业领域。
四、对创意人才的需求
Throsby于2003年指出由于文化商品是内含创意的产品,是知识财产的体现,并且能传达某种象征意义。因此文化产业对创作者一般都采较为放任式的监督,以避免创作者工作步调及环境的过份僵化与固化。 转贴于
五、高生产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特性
经济管理学家Garnham指出,大部分的文化商品,其固定成本都较高,而变动成本则相对较低。因此,文化产品生产与复制成本间的关系便成为特殊的市场型式而存在于文化产业中。所以在较高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比率下,意味着文化产品一旦成为“热门”商品时,必须要有可观的利润性。
六、文化产业必须通过高度原创性及人造稀缺性以避免商品失败
Garham也认为,文化产业的商机,着重于文化产品中是否具有创新潜力,因此创作者都被要求必需具备有学习与创新能力。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产品和服务如果缺乏这种创新的内容,往往是缺乏吸引力的,并且会造成重复投资与资源的浪费。
1.稀缺性对文化产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目标,其通常通过垂直整合这一最主要的方式加以实现,如前所述,这将使文化产业生产者较能一手掌握文化产品的流通、分配与销售渠道,而且能支配售卖的时程,以确保适量商品在市场流通。
2.另外有二个对商品稀缺性的创造相当重要的辅助工具,即广告与版 权。对文化商品的销售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为文化产业中盗版成本相对偏低(比起其它产业的仿冒品),所以版权与知识财产权可保护其商品内涵不被任意地加以复制,并保障其稀确性。
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政策,确实引领了十多年的另一波新兴产业“风潮”,许多城市成功地刺激了地方经济再发展与带动了城市再生,但相对地,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的上述特点,而致使文化产业面临着风险与信赖等问题。在易变动、不稳定性、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下,都使得文化市场看似有“市场性”,但仍然充满着各种变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松 孙兆东 郭蓉:论企业文化重塑,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2]鲍宗豪: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社区文化产业.探索与争鸣,2000/12.
[3]孙安民:发展文化产业 构建和谐文化.前线,2007/09.
[4]任丽梅: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宁夏党校学报,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