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科学特点

海洋科学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洋科学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洋科学特点范文第1篇

这是国家海洋科研事业单位首次和民营企业合作建造海洋科考船,也是结合浙江经济结构特点,积极探索引进民营资本投入国家海洋科技能力建设,增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一项新举措。

“调查设备的安装及工艺、船舶管系、缆线的布设等,都要做好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的对接和转化,”国家海洋二所所长张海生在承建船厂现场说,“另外,因为是科考船,我们在薄板焊接技术等方面,必须精益求精,进一步提高质量。”

张海生说,这是海洋二所第一次建造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这艘船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是一艘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4000吨级的现代化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技术水平和考察能力达到国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综合考察船同等水平。

这究竟是一艘怎么样的科考船?为什么要投巨资造这样一艘科考船?这艘船牛在哪里?

科考船的前世今生

由浅海向深海,由近海向远海……向海洋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先进的远洋科学考察船是先决条件,高技术调查装备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迄今为止,海洋科学考察船仍旧是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资源勘查中最主要的运载工具,是各国从事海洋科学活动的唯一有效途径,也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役的远洋科学考察船舶不仅在数量上有差距,而且大部分性能落后,调查设备陈旧,不具备支援和操控深海调查设备、深海潜水器进行海底探测与取样的能力。

“我国现有的十几艘科考船大部分集中在各高校、中科院、国土资源部以及国家海洋局,其中70%的船舶由国土资源部、中科院等下属的调查研究部门管理,像海洋二所这样的海洋研究所还未拥有适合自身特色需求的远洋科考船,远洋科考船的不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制约问题和发展瓶颈。”张海生说。

一方面是科考船的不足,另一方面,各研究所在海洋科研基础工作、前沿工作方面的任务日益繁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来看,申请国家投入建造一艘远洋科考船的建设周期长,无法满足近期海洋科学考察需要。”张海生说。

建造一艘现代化的远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对贯彻落实“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最大化地争取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造福子孙后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2010年下半年起,国家海洋二所与舟山、温州等地的民营企业进行洽谈,并选定太和公司作为合作方进行进一步的协商,今年2月,双方签署了《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合作意向书》,随后,海洋二所正式向国家海洋局提出联合建造科考船的请示报告。6月13日,船舶建造初步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并计划年底动工建造。

根据协议,科考船所有权归太和公司所有,海洋二所配置船舶科学考察所需的仪器、设备、设施;使用期间,海洋二所向太和公司支付船舶使用费。

太和航运一直以来主要经营国内沿海、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普通货船运输,这次企业也想依靠高科技,实现转型升级。

“2010年以前,海洋科学考察船全部由国家出资建造。此前,只有舟山一民企投资运营过一艘民营近海科考船,以出租的方式参与有关研究院所的科考,此次浙江太和资本投资建造远洋科考船,是我国民间资本首次涉足远洋科考领域。”张海生说。

考察船建成后,将作为承担国家海洋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的重要海上移动平台,由太和公司负责管理。

科考船的秘密武器

这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调查研究需求的现代化海洋科考船,具备开展近海和远洋的海洋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深海极端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取样和现场分析的能力,将成为一个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这艘船配置由主吊/折臂吊、门架、绞车系统等组成的先进甲板作业设备,以及主要由深水多波束系统、浅地层剖面仪、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走航式ADCP、单波束万米测深仪及分裂波束系统等组成的国际一流的船载调查设备。”张海生说。

科考船采用两套全回转舵桨电力推进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及综合导航定位系统,设计排水量约4400吨,续航力为12000海里(船上定员65人,其中船员20人,科学家45人),自持力为60天;船上设有干性实验室、湿性实验室和数据处理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约510平方米。后甲板露天作业区面积约430平方米,配有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各种绞车。

科考船一共8层,从上至下有罗经甲板、驾驶甲板、登艇甲板、艇甲板、艏楼甲板、上甲板、下甲板以及舱室内底层,单层最大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科考实验室以及作业甲板都布置在上甲板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艘综合考察船,所配备的高科技设备与技术国际领先,其中地震及一些地球物理设备,大洋一号目前都不具备,某种程度上说比大洋一号还牛。

“这些设备中,最贵的就是一套多波束海底探测系统,包括海底成像系统、浅地层剖面仪和旁侧声纳系统等高科技水声探测设备,可以对海底地形地貌等做全面勘探。”张海生说。

“大洋一号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另外,大洋一号相对比较老了,所载船员60多人,而我们这艘科考船船员20人,足够了,这是因为新造的科考船智能化程度更高了。”张海生说。

与一般科考船侧重考察某一领域不同,这艘科考船可对油气资源、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海洋科学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文库;建库;广西;北部湾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持续深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立海之根,聚海之力,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成为当前和今后的重大任务。开发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文献信息的支持,如何开发海洋信息资源,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服务,便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钦州学院“北部湾文献资料库”建设正在探索之中,本文仅以其中的“海洋文库”建设为例子,谈谈看法,以之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 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处我国西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海岸线总长的1/10。沿海(钦、北、防三市)居住人口560万人,沿海滩涂1005平方千米。这里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海洋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油气资源、风能和潮汐能资源、海岛资源都亟待开发,把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正是基于北部湾海洋资源的突出优势和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那么,要开发北部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对海洋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就势必日益增长。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目前,北部湾海洋文献信息服务还比较薄弱。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海洋文献库,且各个图书馆现有的海洋方面的文献资源也及其有限,因此,大量搜集海洋方面的文献信息,开发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北部湾海洋文库,为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便成了当务之急。

1.2 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的地方性不断增强,为所在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钦州学院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全日制综合性公立普通本科院校,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服务是义不容辞的。

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学院,在海洋科学办学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学校结合北部湾地区和东盟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特点,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设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海产品储运与加工等专业,填补了广西高校中海洋类专业的历史空白;2007年3月,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北部湾大学筹建办公室”,同年8月又批准建立“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这更加体现了钦州学院特色办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凭借这一良好的机遇,钦州学院一方面可在专业设置上设立更多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科研上也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以更好地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将肩负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提高为北部湾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钦州学院的海洋特色办学,离不开海洋文献资源的支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科学教材、教参以及科研用书,还有以海洋科学为核心的由大量涉海文献信息构成的极具特色的馆藏体系。由此可见,北部湾海洋文库的建立是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1.3 沿海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应与学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发展,钦州学院海洋学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高校图书馆,钦州学院图书馆应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融合起来,构建具有丰富海洋资源的特色馆藏,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搞好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海洋文库的建设正是为了实践这一理念而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钦州学院图书馆工作的创新理念。

2 海洋文库建立的目标及思路

建设海洋文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为北部湾经济发展和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书馆进行海洋文库的建设,应本着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同时建设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北部湾收藏涉海文献最全面的特藏书库。为此,我们以钦州学院图书馆为基点,以建设“北部湾文献资源库”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大量收集涉海文献资源,并对广泛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整合,按科学的方法将资源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个集中、有序的海洋专业化的特色馆藏,并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服务人员专业化。努力使海洋文库既能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也能满足北部湾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3 文库建设的内容及形式

海洋文库建设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涉海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涉海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三是海洋文库的管理及服务。

从文献内容来说,包括一切涉海文献。无论是纸质文献或电子文献,其收集海洋文献内容都应广泛涉及科研、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包括海洋调查与观测、区域海洋学、海洋基础科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港口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法规等,还有与北部湾人才需求相关的水产养殖、捕捞、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海技术等。此外,海岸管理与利用、港口资源利用、滩涂资源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海洋研究、集装箱技术、水环境科学也应收人其中。海洋文库的建设还要注意地方特色,根据本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特色,将有关本地区信息资源完整系统地采集收藏。

从文献的载体形式来说,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纸质文献如涉海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电子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音像资料、海洋专业数据库及搜集加工网络资源而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还可以收集图书情报界公认具有较高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文献类型:学位论文、科学技术报告、会议文献等。

4 文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资源问题

文献资源是组成海洋文库的第一要素,但涉海文献资源的搜集是海洋文库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馆藏资源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由于历史的原因,钦州学院图书馆曾一度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馆藏资源缺乏特色、枯燥、乏味。尤其是海洋文献资源建设得不到重视,致使海洋文献的严重匮乏,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海洋信息服务非常有限,主要表现为海洋文献馆藏量少,文本类型单一,在所有馆藏中,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馆藏,更不用说海洋特色数据库了。如此薄弱的基础,让我们深感窘迫。因此,开辟多渠道、多方位获取海洋文献,建立海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海洋文库建设的当务之急。

4.1.2 涉海书籍出版发行量少。海洋科技类图书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实证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成熟、稳定、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它的出版发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出书率低,出版周期长,出版种类少等。加上市场利益的驱动,促使出版界减少了科技图书的出版,而销量较好,紧急效益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文学艺术类图书出版量剧增,这样就在客观上给涉海文献的搜集增加了难度。

4.2 人员问题

图书馆人员是海洋文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者的专业程度、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库的质量的高低。目前,钦州学院图书馆人员缺乏,力量薄弱,尤其是海洋专业、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非常紧缺。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大大地制约了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利于海洋文库的建设。

5 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成立海洋文库建设小组并制订海洋文献开发规划

任何科学劳动系统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理想的人员结构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建立海洋文库是钦州学院图书馆的一项科学系统的重要工程,建立一个有合理人员结构的工作团队,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也是海洋文库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从事海洋文库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馆员团队,必须努力实现知识结构配套化、智力结构多样化,要实现这一切,一是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使海洋文献开发人员具备相应的海洋知识及知识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等;二是招聘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把海洋科学及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吸引到海洋文库建设团队来,让他们在文库建设中发挥作用。

成立以海洋科学和图书馆情报人员为主力军的建库团队,是展开海洋文库建设工作的基础。加强建库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合理文献资料的采集工作方案,则是顺利进行建库工作的重要保证。建库团队必须在摸清馆藏家底和做好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海洋文献开发利用计划,明确开发步骤和预期效果,然后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

5.2 拓宽渠道,多方搜集文献资料

5.2.1 加强文献源信息的采集。广泛搜集国内各种图书征订目录(出版社目录、发行商提供的目录、各种单独发行的书目等)建立多方面的采购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洋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如国内的《台湾海峡》《中国海洋文库》《海洋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国外如美国的《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海洋科学技术杂志》(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国的《海洋学电子出版物》(Oceanography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等,这些都是反映海洋科学的前沿和发展动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5.2.2 拓宽国内外非贸易渠道,获取更多的文献资源。

(1)书刊交换。用书刊交换书刊是获得海洋文献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文献馆历来重视国内外书刊交换。北部湾海洋文库建设可以参与书刊交换活动,通过这一渠道,获取更多的海洋文献,既可以弥补文献资源的不足,又可以减少经费的投入。

(2)征集个人收藏的海洋文献。在个人手中,散落有为数不少的海洋文献,其中有相当数量海洋文献没有收藏到图书馆中,特别是因公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会议的会议文献,或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学术社团获得的海洋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许多甚至大多数被个人收藏,长期禁锢,无法利用,有的随意存放,造成丢失,这实在是资源浪费。通过征集活动,把这部分的文献收集到图书馆来,既能增加海洋文库馆藏量,也能使这些文献得到充分利用。

(3)鼓励个人向“海洋文库”捐赠稀有的海洋文献,提供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等。目前,国内外海洋研究工作者不断增加,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呈现出来,如论文、专著或实验报告等,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他们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向“北部湾海洋文库”捐赠自己的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为海洋文库建设作贡献。

5.2.3 开发网上免费的海洋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免费信息,而这些免费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海洋科学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连接、下载或安装到图书馆服务器上等方式,把这些免费的资源整理、分析、归类加工并合理地利用起来,以弥补馆藏的不足。

5.3 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情况更为严重。面临如此状况,资源共享对于北部湾海洋文库资源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联合起来,实行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是解决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钦州学院图书馆应积极加入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参与国内外海洋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涉海文献资源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与国际的涉海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这样才能广泛利用他馆资源,提高文献保障率,同时也能使本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还可以避免海洋文库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建库效率。

5.4 购买和自建海洋特色数据库

海洋特色数据库是组成“北部湾海洋文库”的重要部分,购买和自建数据库是实现海洋文库数据库建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海洋信息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渔业水产管理法规》,上海水产大学的《渔业专题数据库》《黄鱼专题数据库》,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全文数据库》,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水产题录数据库》等。国外主要有《海洋、海洋学和淡水资源(Ma-fine,Oceanographic &Freshwater Resources)》(该数据库目前为光盘版),《水科学与渔业文摘(Aquatic Sci-enee and Fisheries Abstracts)》等。我们可以根据经费情况,选择购买其中的数据库,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主建设或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海洋专题数据库,如《北部湾港口群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沿海工业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海水养殖专题数据库》《北部湾鱼类专题数据库》《三娘湾白海豚专题数据库》等,以充实海洋文库的馆藏资源。

海洋科学特点范文第3篇

1.1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

海洋科学是指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及其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有关的知识体,主要由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以及海洋生物学四大分支学科构成。海洋技术是研究海洋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技能和设备的总称。依照功能属性,海洋技术大致可分为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但随着长期的社会发展,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一体化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加强,海洋科学成为海洋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海洋技术进步。随着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强化,人们较广泛地使用“海洋科技”概念对这个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表述。

1.2海洋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创新的深化与发展。技术创新是熊彼特于20世纪上半叶提出的经济发展概念。在熊彼特看来,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转化为可获利的商品及其产业[1]。在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中,仅仅提到“技术创新”而非“科技创新”。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科学”与“技术”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所以就产生了“科技创新”这一新概念[2]。多年来,经过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发展,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理论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指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生产应用、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有关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因而它不属于单纯的科技范畴,亦不属于单纯的经济范畴,它体现的是科技经济的一体化[3]。国家创新理论的提出,是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在创新过程中,都无可避免地受到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国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于是,此后的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考察各国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逐步演变成为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4]。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海洋科技创新既是与海洋相关的技术创新,又是以海洋为“区域”的区域科技创新。因此,可将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为:是指与海洋新产品、海洋新体制、海洋新文化和海洋新技术的产生、研发、应用相关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以及在海洋开发与管理事务过程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体制的实践活动。

1.3海洋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

海洋科技创新由三大要素构成,分别为创新主体、创新中介和创新客体。其中创新主体为海洋相关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技术专家以及科技研发人员和科技的共同体;创新中介为科学观察实验和技术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科学仪器、设备和场所等,即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具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能力的载体;创新客体为一切知识、探索、改造、利用、控制、变革的自然对象及其科技创新的知识成果或理论系统和物化形态的成果。三大要素又分别对应动力机制、能力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包括对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等,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能力机制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物质技术装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资金和原材料的供给能力等,是海洋科技创新的依托和支撑点。运行机制则包括海洋科技创新的程序和模式等,主要是指新的科学理论、新的发明创造、新的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从出现到应用并取得效果和效益的过程,是海洋科技创新的流程和实现点。因此,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的三大机制方面。即: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激励机制驱动创新主体进行自主创新、模仿科技创新、引进科技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否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运作机制;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在充分利用信息与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并产生、应用和扩散新知识、技术和生产方式等要素。

2海洋科技创新的特点

海洋科技创新是某个领域里的科技创新,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它具有科技创新的风险性、突破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领域性和兼容性等海洋特征。(1)风险性。海洋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高,一般物品的生产都具有投入与产出对等的特性,但海洋科技创新生产投入巨大,而获得利益一方面是以随机概率的形式获得;另一方面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从而阻碍了企业进行海洋科技创新活动。(2)突破性。海洋科技创新的价值和动力就在于它的突破性。海洋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即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相同质量的产品,或以相同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前沿性。海洋科技创新活动中,前沿科技是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成为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主攻方向。(4)领域性。海洋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海洋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成为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较陆地肤浅,加上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海洋开发的难度比陆地开发大很多。因此,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较陆地产业更加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同时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和深入。(5)兼容性。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海洋科技创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随时准确掌握领域外,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动态,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平。因此,它必须是开放的,能广泛利用其他领域内的科技与人才。在改革创新与管理创新上,通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来支撑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区域内的协调,最终通过管理和服务,把海洋科技全面融入经济和产业。

3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

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有单向线性模式、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3种。单向线性模式是一种简单、理想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也是技术扩散的标准模式,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入新产品、新技术等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并应用新的原材料来源,实现生产的新的管理和组织等,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事实表明,创新并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出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创新源,所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创新,创新是创新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因此,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成为目前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展模式。环形回路模式引入了市场的机制,即主体的创新行为不仅仅是主观能动带来的,更多的是由市场的推动。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创新不再是一个单线性技术扩散模式,而是从理论研究到技术研发,直至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受到市场(产品或技术的应用效果)的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而不断调整,最终创新不再是某个产品或技术的突破,而是贯穿整个过程。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模式由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构成科技创新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以引入、扩散知识和技术为目的,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具体来说,就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创新推动网络,主要由相关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这个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不再局限在提升科研水平、改善企业技术、改革管理制度等某一方面,而是集中在如何提升整个网络系统的能动性和协调性,进而推动科技创新。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必须以网络系统模式为主,将海洋相关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海洋科技创新网络系统,以政府推动或市场调节的手段,维持和维护整个系统的能动性和协调性,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而带动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

4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从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以及海洋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和发展模式可以概括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涉海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或自然人等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包括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发经验、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经济实力、创新精神等7个主要因素。其中专业知识水平是科技创新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结构是本单位科技人员具备相互配合所需要的各有所长的专业知识;研发经验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海洋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研发经历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海洋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时间和空间;科研设备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需要的硬件设施;经济实力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和相关活动需要的经费来源;创新精神是科技人员本身和集体具备的创造力、创作灵感、奉献精神等思想境界。

海洋科学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校;专业课;海洋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3-0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于2003年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此,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涉海专业,加强海洋教育,培养海洋人才。海洋技术是极具代表性的涉海专业之一,我校于200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海洋学”(有称“海洋科学导论”或“海洋科学概论”)是众多涉海专业(如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军事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1],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海洋科学作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每年都有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多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因此,要让本科生全面了解甚至掌握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加强专业英语学习,开展中英文同步教学意义深远。通过双语教学,既可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更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海洋科学原版文献而对海洋学研究最新动态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准。

为了满足新世纪对复合型高等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倡并鼓励在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2];并于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发展为“质量工程”),明确指出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实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尝试和探索,双语教学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已广泛开展,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3-5]。我校“海洋学”课程,自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尝试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现已建设成为本校校级精品课。在多年的教学探索过程中,对海洋学双语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总结如下供交流。

1?摇对海洋学双语教学的认识

1.1?摇双语教学的基本内涵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浸入型模式(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保守型模式(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过渡型模式(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再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目前,国内高校多以保守型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而且以在非语言类专业课程中采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并同时使用外语(主要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6]最为代表。

显然,学生运用第二语言(外语)的水平和能力是较本族语(母语)稍差的。因此,双语教学的关键应是“保强扶弱”,即在用正确的外语进行部分知识讲解的同时,辅用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滞后给学生带来的思维障碍。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对象和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加强外语学习。双语教学的优势在于除了能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获得专业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创设的外语情境中学习和巩固专业外语[7,8]。

1.2?摇开展“海洋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双语教学反映了当今世界信息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明确指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2]。现如今英语已成为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语言载体,各种重要的海洋学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多以英文形式刊登。因此,借助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相关前沿知识。我国海洋科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有许多本科毕业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不高,特别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查阅和对外合作交流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实施双语教学,让学生以接触专业知识为契机,开展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专业外语训练,为他们将来顺利过渡并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他们能准确认识海洋学的发展现状和正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有力帮助。此外,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开展,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上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大学英语的学习,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

2?摇海洋学双语教学的探索

2.1?摇教学内容

由于“海洋学”本身的专业性和学科交叉性很强,教学组在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国内兄弟院校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选用冯士院士等编著的《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主要中文参考教材,以Alyn C Duxbury等编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s Oceans》和英国BBC公司摄制的“The Blue Planet”作为主要英文参考教材,制作多媒体双语课件,内容主要涉及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海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海洋环流和波动、潮汐现象、海洋生物和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等章节,涵盖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2.2?摇教学方式方法

双语教学的实质并非是单纯的外语语言教学,而应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用母语以外的某一门语言与母语同时作为教学媒介语言和交流语言开展教学工作,并能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的切换运用[9]。因此,双语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应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核心,而外语语言学习仅是伴生的,否则就会背离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初衷。鉴于学生的接受程度,本教学组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采用逐步渗透法,即参考多媒体双语课件,以中文讲授为主,以英文解释为辅,用英文主要介绍课程内容相关的部分基本概念、重要定理及专业词汇。教师课前会把课件及涉及的英文关键词和疑难词发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便于他们课上能够看懂英文的课件,听懂英文的讲解。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授课的方式,以多媒体讲解为主。因为“海洋学”课程本身内容繁多,覆盖面广,涉及的图片资料相对也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教师从全部采用板书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加快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适应,并且多媒体把声音、图片和文字等形象地融为一体,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结合教学的具体进度,播放“The Blue Planet”相应的视频教学片,这样既能拓展相关教学内容,又能够让学生有纯正的英文视听感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专业知识讲授中,采用每堂课结束或每章结束后及时小结,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些零星的概念。

课后我们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具体体现为:每次下课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并就学生们感兴趣的环节进行课堂讨论;课后有选择地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如在播放“The Blue Planet”英语教学片的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课后提交英文观后感,或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此外,结合授课进度和当时时事安排相关的讨论题目(如大陆架及东海争端、海洋资源与、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海洋学”课程的价值。

2.3?摇考核方式

李红兵[10]认为,双语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论文撰写、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8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包括课后作业和论文撰写的质量,以此培养学生检索文献、翻译资料以及自学能力,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侧重考察学生对重点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期末考试中会包括占总分值10%~30%的英文试题。

2.4?摇教学成效

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受,以往学生只能在英语课堂上听说读写,学习英语,而离开了英语课堂,就失去了特定的语境和场景,很少有机去体验和学习。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从刚开始只言片语的发言,到后来大篇幅英语观后感的撰写,甚至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英语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学们认为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开展非常有效,能提前接触学科内容中的概念和其他知识点的英语表达,接触大量英语专业词汇,并通过外文教材和期刊的补充学习,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石。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反映,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影响,因为学科内容多,学习时间少,双语方式有碍直观地接受知识,有时候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不是很透彻,会造成学习中的盲区。

3?摇关于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3.1?摇教材的建设

寻找合适的教材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目前很多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均采用英语国家的原版教材,并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进行讲授。原版英语教材的选用,的确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营造一种“使用英语而不是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同,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各异,专业技术的工程标准与规范各国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全盘照搬地使用国外教材,并不十分适合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案和专业定位。教材要与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相匹配,因此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根据我国高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在遵守版权法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增减或改编,并同步编写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鉴于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正蓬勃发展,并积攒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鼓励适合我国国情和教学要求的双语教材的编写,加强双语教材的建设。如组织编写以中文为主,关键部分为英文对照的“海洋学”教材。

3.2?摇师资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在双语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双语教学不同于新加坡和印度,这主要源于国内高校大部分精通专业知识的优秀教师并不完全精通外语。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造就的多是读写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但是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专业教师在国内各高校并不多见。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能熟练运用英语,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当前师资乏力已成为影响国内双语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11]。因此,加强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对即将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选派教师出国作短期访问、定期召开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会等都成为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8]。此外,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公派出国计划,同步推进双语教学发展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3.3?摇政策支持与鼓励

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自身能力的提高,到课程的精心准备,都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因此学校在政策和待遇方面应当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积极地投入到双语教学中。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对双语教学有专项的立题研究和资金投入,有的学校采取对实施双语教学教师的工作量增加50%进行计算的做法[11],有的学校采取提高双语教学课程课时费的做法,这些均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推行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4?摇结语

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复合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双语教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未构建起一套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作为双语教学的尝试者和探索者,我们愿意进一步深入“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为“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和课程建设,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高[2001]4号.

[3]张迎梅.“动物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等理科教育,2003,(1):67-68.

[4]刘敬泽,赵秀颖,张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综述及发展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5):115-118.

[5]丁旋,苏新.海洋科学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心得[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58-161.

[6]鲁靖,邓晶.高校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质疑[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2):55-57.

[7]刘敏.时代呼唤双语教学[J].学科教学,2001,(7):3-5.

[8]寇正涌,付立波,郝锡联.对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5):142-144.

[9]袁俊生.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初探[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33-35.

[10]李红兵.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3):110-111.

[11]李萍,夏新娟.大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2-25.

海洋科学特点范文第5篇

在我国海洋调查船发展事业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状,着力解决海洋调查船管理使用突出问题,开展建立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计划,研究海洋调查船队运行的体制机制和配套的制度措施,促进海洋调查船经济、高效运行,建立我国海洋调查船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

总体目标

建立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对国家各涉海部门的海洋调查船实施综合管理,有利于提高海洋调查船的使用率,发挥多方力量的综合优势,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有利于减少海洋调查的交叉与重叠,增加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规范管理海洋调查船舶,能够保证关系我国海洋权益数据的安全。从长远来看,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的建立和相关配套制度措施的完善,将真正实现:海洋调查与研究船舶开放、高效的合作共享;持续改善现有海洋调查与研究船舶;规划和培育未来海洋调查研究船舶。

总体思路

依据“用为根本,以管促用”的管理精神,开展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计划。以“积极引导、提倡志愿、开放信息、共享资源、提高效率”的思路,通过政策引导,志愿参加的原则,有计划地鼓励或选择涉海部门的海洋调查船加入计划。通过开放船队船舶航次信息、共享船舶资源的行动,探讨海洋调查船管理和使用的体制机制。拟定配套的管理规定和制度,并通过计划的应用示范,初步建立与完善海洋调查船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实现海洋调查船的经济、高效运行,支撑我国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计划内容

调查船使用链条包括船舶所有者、运行资助方、运行单位和用户。目前,海洋调查船实行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三权合一”的运行体制。开展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这种运行体制下船舶开放共享的壁垒难题,探索调查船使用链条上各方合理的权、责、利配置方式以及海洋调查船使用链条上的管理制度。

1)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收集整理全国各涉海部门现役和拟建海洋调查船信息,充分统计分析海洋调查船的部门分布、船龄、分类分级和调查能力等各方面数据特征,积累基础资料。搭建海洋调查船开放共享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加盟船舶的航次通告、航次申请受理和航次报告能力。

2)建立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章程

充分分析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的总体需求,从国家海洋事业的大局出发,研究突破部门间体制壁垒,寻求责任与利益的结合点,建立责任明确、利益共享、立足长远的章程。规定组织结构及相应职责,规定的长远规划和主要目标,规定运行的机制和程序。

3)建立海洋调查船分类分级标准

专业海洋调查船调查能力特点和现役、在建和规划的海洋调查船的特征参数,研究建立海洋调查船分类分级标准。根据海洋科学专业学科调查与研究的特点和全球海洋、近海海域与沿海海域海洋调查的不同需求,依据所有调查船均可共享的理念,研究建立加盟船队的基础条件标准。

4)建立海洋调查船管理与使用制度

研究与拟定海洋调查船管理与使用的相关制度与措施,主要包括:①海洋调查船舶登记制度;②海洋调查船舶使用管理制度(海洋调查活动计划报告制度、兼容项目安排制度、航次/阶段航次报告制度);③向社会各界提供信息交流制度;④海洋调查船舶协调委员会;⑤船舶运行经费收支及预算决算制度;⑥船舶更新制度;⑦用船统计制度。

5)加强海洋调查船队计划宣传

研究制订海洋调查船队标志、宣传口号,加强媒体宣传。

海洋科学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侧隔振 浮筏 减振器 振动 噪声

0引言

船舶振动和噪声主要是船舶动力机械(主机、辅机、螺旋桨、推进系统等)和辅助机械(泵、风机等)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令人不舒适的声音。船舶振动和噪声不仅关系到船舶航行安全,例如驾驶室内振动和噪声过高会影响船舶的操控指挥,声呐导流罩内噪声过高会严重影响声呐设备的正常工作并干扰声呐对水下目标(暗礁、沉船、潜艇等)的探测,而且船舶振动和噪声还会影响乘员和旅客的健康与环境的舒适,间接地影响船舶的操作和运行管理。为此国际海事组织从安全和环境舒适角度出发对船舶振动和噪声也提出了限定值标准。我国也出台了《海洋船舶噪声级规定 》(GB5979-1986)和《内河船舶噪声级规定》(GB5980-2009),来指导船舶的建造,2013年我国批准加入《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对海上工作人员的生活舒适度也给出了明确要求。

科学家乘坐科学考察船到预先规划的海域,通过探测仪器设备获取精准的数据和样品资料来揭示海洋秘密,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服务。因此有效降低船舶噪声,提高仪器设备测量的精准度是海洋科学考察船所必须具有的一个性能现就新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柴油发电机组所采用的双层隔振降噪措施和其取得成效进行简要介绍。

1 双层隔振技术原理

对于船舶最大的动力源-主机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会传递到上层建筑的生活舱室、工作舱室和设备舱室,这些振动又会以弹性波的方式沿着船体的龙骨、纵桁、横梁等结构材质进行传递,并使之相邻的空气产生振动,产生辐射声波和结构噪声。由于结构噪声衰减速率低,可以传递到很远的地方,因而会造成大面积的噪声污染。因此减少船舶主机(电力推进船舶的柴油发电机组)的振动外传是船舶减振降噪的第一要务。

最早出现的隔振形式是单层隔振,即在设备和支撑基座之间布置适量的减震器(减震基座),其理论已非常成熟并在设备安装和船舶建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是简单有效,技术成熟,经济性好,隔振效果一般在10-20dB之间,对小型设备和回转型的运转设备,由于本身振动较小,基本满足要求。但是对于大型设备,尤其是大型柴油机组,由于其质量大,振动幅度大,仅靠以上简单的单层减振措施,其效果不能满足对高要求船舶的需求。

为提高减振效果,改进单层隔振方式的不足,科研人员经过技术改进将单层隔振发展为双层隔振。双层隔振装置是一种高效的隔振装置,它的基本结构是将运转设备用隔振器(上隔振器)安装在一个阻尼很大并有一定质量的中间筏体上,再将筏体通过隔振器(下隔振器)安装装在船体上,在设计计算恰当的情况下,双层隔振装置可利用动力机械与中间筏体的“惯性效应”减少低频振动的传递,并利用中间筏体内的“阻尼效应”衰减高频能量,从而达到很高的隔振效率。研究表明,双层隔振系统可达到低频35dB、中高频50dB的隔振效果。这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想获得理想的隔振效果,除配置性能优异的减振器外,需要合理配置双层隔振器并选用较大质量比(中间筏体质量/设备运转状态下的湿式质量)的中间筏体。然而,过大的中间筏体质量,在船舶总体设计、总纵强度计算和有效载重量方面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层隔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该技术主要用于对舒适度要求高的豪华旅游船,对作战精度要求高的舰艇、潜艇,以及对水下辐射噪声要求高的科学考察船。

2新型科学综合考察船上的具体设计和应用

为使船舶获取理想的减振效果,为海洋调查工作者们提供理想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更好地获取高质量和没有噪音干扰的探测数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在设计之初,就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国际国内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并在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实现了机舱4台发电机组的减振降噪,并获得了非常理想的减振成效,创下了国内功率最大柴油发电机组双层隔振技术的实船应用。

2.1船舶机舱设计规划和布局

“科学”轮采用电力推进装置,主电站由3台2610kW主柴油发电机组和1台758kW主柴油发电机组组成,经过配电板、推进变压器进行送变电后,再经过变频器将动力送至推进电机,以此来驱动船舶前进。4台主柴油发电机组的柴油发动机为四冲程、直列式、单作用、筒型活塞、直接喷射带废气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却器不可逆转船用中速柴油机。

根据船型和机舱布局,在充分利用机舱空间的基础上,确定对四台主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了错位布置。如下图4所示。

为此在减振降噪的技术设计上,对1、4号柴油发电组分别采用独立的双层隔振;对2、3号柴油发电机进行有机组合,使用同一个中间筏体,采用浮筏结构模式。

2.2目的和具体要求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柴油发电机组使用的隔振装置采用积极隔振方式,其目的在于减小柴油发电机组的振动向基座的传递。隔振器具有合适的刚度,在振动时产生与振动位移成正比的恢复力;同时它又有一定的阻尼,在振动时又产生与振动速度成正比的阻尼力。隔振装置使得柴电机组传递到基座上的传递力减到很小,振动得到有效的衰减,从而达到减振目的。隔振系统装置中配备具有限位功用的限位器,在柴油发电机组产生过大位移移动。

经过充分计算,制定如下设计要求:

在1#柴油发电机组机脚至船体基座处,双层隔振装置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40dB(10Hz~10kHz);正常使用状态下,双层隔振装置在使用周期内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32dB(10Hz~10kHz);

浮筏隔振装置在柴油发电机组正常工作时,应满足在柴油发电机组机脚至船体基座处,单台机组开机情况下,浮筏隔振装置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42dB(10Hz~10kHz);2、3#机组均开机情况下,浮筏隔振装置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40dB(10Hz~10kHz);正常使用状态下,双层隔振装置在使用周期内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32dB(10Hz~10kHz);

由于4#柴油机是4缸柴油机,本身振动较大,且其主要在停泊和非科学考察作业时使用,对其要求就低一些。双层隔振装置在柴油发电机组正常工作时,应满足在柴油发电机组机脚至船体基座处,双层隔振装置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38dB(10Hz~10kHz);正常使用状态下,双层隔振装置在使用周期内的总加速度振级落差≥30dB(10Hz~10kHz);

由于设计思路和采用的部件大同小异,下面仅就2、3号柴油发电机组浮筏装置的组成和部件工作原理进行描述。

2.3隔振装置的结构组成

2、3号柴油发电机组浮筏隔振装置由上、下层隔振器、中间筏体以及调整垫片、紧固件、接地装置等组成,整个装置的组成见表1。

2.3.1 中间筏体

中间筏体采用了钢质整体焊接框架结构,内部填充高分子聚合物,以增加中间筏架的阻尼作用,进一步降低柴油发电机组产生的振动向船体的传递。中间筏架与柴电机组的质量比达到近0.5,采用双层隔振以后对高频振动的隔离效果十分有效。

2.3.2 上层隔振器

上层隔振器主要用于衰减柴油发电机组的振动向船体基座的传递。由于隔振器的橡胶相对于钢铁有较大的阻尼,能吸收部分振动能量。而隔振器本身的刚度特性也作为隔振系统的一部分将系统振动进行一次有效隔离。

2.3.3 下层隔振器

下层隔振器用于衰减柴油发电机组振动向船体基座(安装基础)的传递。同样由于隔振器的橡胶相对于钢铁有较大的阻尼,能吸收部分振动能量。而隔振器本身的刚度特性也作为隔振系统的一部分将系统振动进行二次有效隔离。

2.3.4 限位器

为了满足船舶摇摆和受到冲击时柴油发电机组外界管路的径向和轴向位移要求,柴油发电机组浮筏隔振装置在中间筏体与船体基座之间设置了三向限位器。在中间筏体的左右筏架各安装2只限位器(共4只)。

2.3.5 压缩锁定器

橡胶隔振器除了有低频、大载荷的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压缩锁定器。压缩锁定器的作用:当柴油发电机组与中间筏架、隔振器安装好在机舱的船体基座上预压后,利用压缩锁定器可使隔振器锁定在预压后的安装高度,便于安装调整垫片(片)。或在需要更换隔振器时,先用千斤顶支承在中间筏架下平面,使柴电机组和中间筏架位置保持不变,再利用该压缩锁定器使需更换的隔振器产生压缩变形,从而不需要抬高柴电机组就能移出隔振器,按同样的方法放进新隔振器,这样更换隔振器就很方便。

2.4 各单元结构之间的联系(接口)

柴油发电机组通过上层隔振器固定在中间筏体上,上层隔振器与公共底座和中间筏体之间用螺栓连接,中间筏体通过下层隔振器固定在船体基座上,下层隔振器与中间筏体和船体基座之间均以螺栓连接。安装和更换极为方便,维护简单。

3 实船测试结果

设备系泊试验阶段,对双层隔振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验收,测试结果均达到了设计要求。1#机组的双层隔振和2#\3#机组的浮筏隔振效果均超过了45dB,超过了40 dB设计要求,4#机组的双层隔振效果达到了41 dB,超过了38 dB的设计要求。

海洋科学特点范文第7篇

“活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族馆――直径203英尺,深27英尺,水容量超过550万加仑。位于巴尔的摩市的“国家水族馆”,是世界第二大水族馆,水容量为120万加仑。在巴尔的摩水族馆里有5000种海洋生物;而“活海洋”里有65000种,并且这个数字还将逐渐增加。在迪斯尼的“海洋”如此巨大,你可以站在36英尺水下的一个窗前,观看带水肺的潜水员消逝在远方。

“活海洋”的故事得先从基姆・莫菲讲起。他45岁,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管理有关海洋技术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理,也是“活海洋”水族馆的馆长。他告诉我,从孩提时代开始,他就爱上了海洋。

1975年,莫菲第一次受到迪斯尼组织的邀请时,他是一位海洋科学顾问。于1982年开放的埃普科特中心,当时正处筹建阶段,设计师们拟建一个有吸引力的海洋胜景,包括美人鱼、阿特兰提斯神秘岛,以及海神王。沃尔特・迪斯尼幻想组织是一个由美术家、建筑家和工程师所组成的独特的设计机构,邀请莫菲参加他们的工作。当时他婉言谢绝了他们的盛情,继续集中精力干自己的本行。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把彼得・本奇利的小说《深海世界》摄制成影片时,莫菲仍然是一位海洋科学顾问。他面临一个激动人心的任务:创造一个水下的影片拍摄环境,避免天气变化给拍摄工作带来困难,以免象拍摄《大白鲨》那样耗资巨大,因为那部影片是在空荡荡的大洋上拍成的。莫菲的解决办法是:在百慕大岛上,把一个巨大的水族馆化为由岩石和已成化石的珊瑚虫构成的高台,外面罩上一层多聚尿烷塑料,里面装满来自邻近的大西洋的海水和生物。那部影片的水下镜头多数是这样拍摄的。

“这使我想到,我们在百慕大建造的大水池也许就是兴建迪斯尼展览馆的关键”。莫菲说道:“假如我们可以把摄影机带进一个生意盎然的水族馆,那当然也能够把人们带入环境中。”

“关于建造人工水下胜景的想法,与在迪斯尼世界的幻想王国作水下遨游的情景类似。而我们曾经轻视这一想法,”水族馆的设计者和建造者蒂姆・德兰尼说:“但后来我们发现在壮观的自然景观面前,虚构的景致都显得黯然失色了。”

迪斯尼的幻想采纳了莫菲的设想。在他的指导下,水族馆建成了。里面有一座加勒比海式的珊瑚礁,有温暖的海水和五颜六色的鱼群。德兰尼说:“一块热带地方的珊瑚礁就成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迪斯尼乐园。”

这座珊瑚礁基本上是由纤维玻璃制成,它是那样的逼真,甚至连鱼儿也把它当成了熟悉的栖息场所。至于那些喜欢珊瑚的鱼类,如鹦嘴鱼等,莫菲为它们调配了含珊瑚的食物,使它们既能获得养分,又不致于馋得去咬食那些纤维玻璃。

在迪斯尼海洋乐园设计师们的眼里,“活海洋”的作用就在于,让尽可能多的人们接触到海洋奇境。“游客们成了‘潜水员’,”德兰尼说道,“通过亲自参加各色各样的水下活动,去发现海洋生物,去探索海底世界。”

今天,也就是在基姆・莫菲把他的提议交给迪斯尼幻想组织10年以后,我站在已成现实的海洋世界外面。水族馆的形象,就好比一个接一个的大浪冲上了海滩。水族馆里,游人们即使是并排站立,也可以得到许多的乐趣和知识。在等侯处一个博物馆,它记录着人类为探索海洋的秘密而作出的努力。在那儿,你可以仔细观看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先生发明的第一个潜水钟的复制品;可以看到早期潜水服的模型;还可以看到描绘查尔斯・威廉・毕比的探海球的图画。1934年,他坐在探海球里下潜到创纪录的3028英尺深处。

游人排列的队伍把你带进两个有185个座位的剧场之一。在观看一部有关探索海洋最深处奥秘的短片之后,你就将前往“第一海洋基地”――一座水下研究站,准备扮演一位海洋学家。为了把你送往基地,迪斯尼乐园采用了引人幻想的特大电梯。

大电梯名叫“大海之路”,它可以造成一连串的特殊效果――追光灯、深度指示计、舷窗外串串水泡从岸石中冒出――使你在历时30秒的“下沉”过程中,产生已降到42英尺深处的幻觉。

现在,你登上了一辆蓝色的“海车”。它带你穿过巨大的丙烯酸酯塑料窗户,让你观看“活海洋”馆中的海洋主体。那里面有瑰丽壮观的珊瑚宫,还有数以千计的鱼群――从最小的蝴蝶鱼和少女鱼,到康乐马鲛、海鳝,以及窄头双髫鲨和虎鲨。“首先向游人们介绍小鱼儿。”莫菲说,“这样它们就能找到地方去藏身。”

到达“第一海洋基地”的主体部分之后,你可以看到詹姆斯・邦德在暗中控制的高级技术设施。你的视线被引向一个分为两层的透明空心大圆柱体,它叫作密闭室。40秒钟后室内充满海水,潜水员们通过锁钻出来和大厅中的游人们谈话。

在第一海洋基地,有一个科研组织的样板,科学家们在那儿演示海洋监测新技术,他们采用的是综合的潜水和诵讯系统。在他们操纵遥控水下机器人的时候,你可以直接与迪斯尼海洋中的研究者对话。

主体以外的部分被分成六个区,每一个区域都能让探险者前往探查“活海洋”的一个不同特点。有水族展览馆,有电子游戏,有电视录像放映,还有活灵活现的实景,如具有太平洋潮汐的水池,你还可以从中抓到一只海星。

有一个区域是专供水下探险的。在那儿你可以穿上一套模拟的潜水服,并完成一系列与海洋研究有关的任务。另有两个区域分布在太平洋岸边的海藻森林周围。

我最喜爱的展出地点是分为上下两层的海豚训练池,那儿叫作“海洋浦乳动物研究所”。在那里,研究海洋动物习性的专家们和海豚一起参加训练,一起做游戏,任你观赏。女训练员会说:“我们在水面上和水面下训练海豚,观众们可以选择水上或水下的最佳地点观看训练过程。”

我问女训练员,设置该区的意义何在?她说:“这个项目主要是研究海洋动物怎样进行通讯,让海豚通过它们自己的声音来调节它们的环境。在一台能够鉴别各种声音的水下计算机的辅助下,科学家们希望能够翻译出海豚的声音的意义。到以后,比如说当一只海豚想让电灯打开或音乐响起时,它的要求将得到满足。”

有时候,你可以看到一只名叫“凯”的五颜六色的狗在与海豚玩耍。凯学会了坐在台上等待,直到听见发出“游戏时间”的讯号。这时,它身子一振行动起来,纵身跃入水池,拼命地划水。一只海豚用捉摸不定的潜泳来逗它。

假如你十分迷恋海洋,你可以成天在“活海洋”里。你也可以花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去逛一圈,把一些风毛麟角映入大脑。不过,在你离开水族馆之前,还可以经历一次特别的感受――在“海底”进餐。海洋,永远是人类主要食物来源地之一,而“世界第六大洋”自然也不会例外。

在“活海洋”里的“珊瑚餐厅”,包括海产在内的特制珍馐美肴每天都供不应求――从英格兰来的多佛尔鳎鱼,从缅因州来的牡蛎――你还可以透过8英尺高的几扇窗子,观看别致的珊瑚礁海景。

有个孩子一边吃着金枪鱼肉,一边指点着一条鱼说:“匹诺曹就曾经和那条鱼谈话。”

海洋科学特点范文第8篇

海洋科学家认为,浅海湾、大陆架海区、海洋中营养丰富的海区等都是良好的牧鱼场地,在大陆架海区与大洋交界处,都可设置养鱼场和水下种植园。强烈的阳光辐射,可使这里的海水变暖,有利于浮游生物、海洋植物和其他生物生长,为鱼苗提供充足的饵料。

怎样才能把鱼圈在一定范围的海区而不让其游散,这是牧鱼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下面这些措施。

人工鱼礁 利用海底的地形、结构建立人工鱼礁,以改善鱼类的生活环境。意大利科学家在热那亚沿海,把1000多辆旧汽车投入海底,天长地久,那些废旧汽车上长满了水下植物,从而为海洋鱼类与其他海洋动物提供了栖息与避难的场所。此外,有些国家与地区还以水泥块、管道和其他“工业废物”做海底鱼礁,使鱼产量提高了10~20倍。1970年,日本建造人工鱼礁的费用就高达40亿日元。此外,他们还在鱼礁上安置鱼喜欢的“饵料”,使诱集到的鱼群大大增多。当然,利用诸如汽车残骸等来构成鱼礁也有很大缺点,那便是它们易被海水腐蚀。此外,对那些活动性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鱼类而言,诱集力仍不大。于是,科学家们想驯化一些地区的鱼种,使其能适应另一地区的生活环境。因大洋水域与沿岸水域的划分是依据该区的水温、含盐量、光线、营养的种类与数量、底质以及其他许多因素来确定的,所以,每个海区都有自己显著的特征。海洋中的一些鱼类,常常只能生活在特定的海区或具有同样条件的海区。

气泡帷帐 在海底牧场周围铺设塑料管或橡皮管,并在上面钻孔,把它们与压缩空气机相接后,就能在水中形成一道气泡围墙,这样就阻止了鱼往外游。同时,还可保持水质的新鲜,且造价低廉,便于推广使用。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发电子渔业,通过掌握鱼类在电场中的活动特点,科学地在牧鱼场中使用“电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