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训练方案

康复训练方案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智学校;康复训练;实践

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各地培智学校相继开展了康复训练,但很多学校陷入“想做康复,却不知道怎样康复”的尴尬境地,或处于没有理论指导,只凭着感觉走的现实局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康复训练课程、模式和方法是培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康复训练的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训练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取得的经验及问题阐述如下,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一、实施过程

1.明确康复训练目标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训练最终目标是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康复,以减轻其生理功能上的障碍对学习的影响。因此,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要面向全体智障生,渗透日常生活中。

2.学习康复训练知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高度关注,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如感知觉统合训练器材、启音博士设备、蒙台梭利学具、肢体康复训练器材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如何将这些康复设备用起来,我们挑选了有责任心、上进心的教师并委派他们参加省级康复器材使用培训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康复设备说明书、听取安装人员的现场指导等,多途径、全方位掌握康复专业知识,并向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3.安排康复训练课时

《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2008年9月,我校根据《方案》对学校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开设了康复训练课。每周课时数为1~2节,占总课时的6~7%。学校依据《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课程标准(草案)》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随着康复训练走向深入,我校对康复训练课程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训练课时有所增加,低、中年级小组训练每周安排5课时,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4.组织康复训练内容

在康复训练内容的组织上,依据学生的类别分年级开设了蒙氏、感统、肢体康复、言语康复训练等课,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手工、珠串、十字绣等兴趣小组,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训练需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难以形成材,在实际操作中靠教师自己把握训练内容,训练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求教师制定学生的长期和短期训练目标,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内容序列化,这样训练就会有目的性、方向性,也便于下一任训练教师延续训练。

5.实施康复训练途径

(1)小组训练

实践证明,利用小组氛围,同伴的相互学习、模仿,再加上教师的强化,能增强学生训练的兴趣,训练效果会更好。我校感知觉统合训练课、肢体康复课、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小组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2)个别训练

为满足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训练教师选取班级中缺陷明显,需要个别训练的学生1~2名。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安排个别训练的时间,开展个别训练活动,及时记录训练情况,定期评估训练效果,适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并建立学生个别训练档案。个别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模仿、动作、沟通、社会情绪训练等。

(3)渗透于各科教学的集体训练

教育与康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过程中有康复的手段,在康复中又时时存在教育的内容。康复训练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水》一课中,教师教学生“水”的读音时,发现言语障碍的学生发音困难,这时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身体放松练习、口腔动作练习和呼吸练习,再过渡到发声练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水”的发音。

6.开展康复训练方法

(1)采用固定程序进行训练

培智学校康复训练没有统一的方法,视训练领域而定,因人施教。在当前训练中,我校运用最多的是固定程序训练法,此法能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如在肢体康复训练室里,脑瘫儿童要完成一系列的大运动训练,首先要靠墙或手扶手杖,进行站立练习,然后做准备操,接着在垫上练习坐、跪、爬等动作,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障碍补偿训练。

(2)借助优势弥补缺陷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康复训练中要借助学生的优势功能,补偿劣势和不足,如一些自闭症儿童视觉学习占优势,就可以利用视觉优势弥补思维刻板缺陷。在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孤独症学生不会应答下句,人称代词转化困难,只会机械重复上句,教师就可利用其视觉优势、识字量多的特点,将其下句写在黑板上,当教师说上句时,自闭症学生看着板书,就能说出下句了。

(3)多种方法融会贯通

在康复训练中合理安排讲授、操作、实践、游戏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现灵活性。如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平衡训练时,为避免训练的枯燥与单调,设置“小白兔采磨菇”游戏活动,将平衡木、脚踏石摆成障碍道,让学生从上面通过,最终到指定地点采到磨菇,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二、实践思考

我校康复训练课或隐或现已开设了十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康复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康复训练,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目前,培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造成学生个别训练的次数不足,训练时间不够,训练效果不明显。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并且在许多方面也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学会与家长有效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如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以组织家长陪训,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训练中,教师要视家长为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脆弱的一方,教师不仅担当训练者的角色,还要做一名家教指导者,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交流训练方法及成败得失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教师专业指导

尽管培智学校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康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但培训学习的内容不系统,又缺乏实践性指导,再加之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育书籍稀缺,造成了康复训练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培智学校学生不仅伴有功能障碍,还有情绪障碍,教师需要的不仅是医学康复知识,还有心理咨询、行为矫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系统跟踪性培训和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

3.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目前,对智障儿童诊断的标准日趋一致,但对其功能评估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式,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儿童心理情绪的抵触,甚至不同的结果还会扰乱教师的判断,从而制定出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康复计划,导致教育康复的失败。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科学、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已成为研究课题之一。它可以使与智障生相关的医疗、康复机构、学校、社区或家庭的功能评估工作衔接起来,使用统一的标准,便于多方交流、比较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统一评估模式还可以避免学生在不同地方反复接受不同或相同的多种功能评估。

4.建立建全电子档案

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康复效果,培智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医院的诊断、评定、康复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等,学校为其设置的课程标准、内容、评价标准、课程实施情况等,这些都应记录在案。医疗、康复机构和学校等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通过网络分析,商讨学生的解决策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加入网络,提供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

5.重视资源开发与利用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高达81%[1,2]。有研究显示, 吞咽困难可能是危及脑卒中患者生命的最主要因素[3]。吞咽困难可增加患者发生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的风险,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4], 增加医疗负担。据国外报道, 同等条件下, 发生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要比未发生者多花费4 510美元[5]。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可以极大地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6,7,8],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对吞咽困难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存在训练方式单一、样本量小等问题, 且尚无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开展现状的研究。因此, 笔者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 了解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制定科学规范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7年10—12月, 采用目的抽样法, 选取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 最大程度获取相关信息。医生纳入标准: (1)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15年, 副高及以上职称; (2) 语言表达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护士纳入标准: (1)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5年; (2) 语言表达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康复治疗师纳入标准: (1) 从事神经内科康复治疗工作≥10年, 取得康复治疗师资格; (2) 语言表达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患者纳入标准: (1) 有脑卒中吞咽困难症状, 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2) 意识清楚, 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 (1) 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2) 大脑自主支配受限, 语言表达障碍。样本量以资料信息“饱和”为止。本研究共访谈24人, 其中医生2人, 护士8人, 康复治疗师1人, 患者13人, 具体信息见表1、2。

1.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以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现象学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现象的各种分析, 提炼重要因素, 分析各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9]。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3名在读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担任访谈人员, 根据研究目的与课题组讨论后拟定访谈提纲, 按照访谈提纲收集资料。医护人员访谈提纲: (1) 您所在科室目前是否对患者实施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2)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开展情况怎么样? (3) 您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有什么改进建议吗? (4) 如果有一套系统且有循证依据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您接受吗?为什么?患者访谈提纲: (1) 您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了解吗? (2) 您住院期间做过哪些有关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吗?您会坚持下去吗? (3) 您对目前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有什么建议吗? (4) 您所期待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什么样子的?在交谈过程中研究者运用引导法, 确保受访者能深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及体验等。

访谈前, 研究人员与访谈对象取得联系, 确定访谈时间与地点, 一般为访谈对象所在科室或住院科室的会议室、休息室。访谈人员两人一组, 根据访谈提纲与其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开始前研究人员进行自我介绍, 向访谈对象详细解释研究的目的、方法, 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征得其同意后开始录音并记录, 访谈时间为40~60 min。访谈中认真聆听, 结合情境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确定访谈资料无新信息出现, 即达到资料饱和时结束访谈。访谈结束后, 与访谈对象确认资料的真实性,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1.2.2、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10,11], 提炼主题。具体步骤: (1) 仔细阅读所有记录; (2) 选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3) 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 (4) 将编码后的观点汇总; (5) 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6) 辨别相似观点; (7) 对存在疑问的地方, 向访谈对象求证。

1.2.3、 质量控制

研究者访谈前接受系统的访谈技巧及质性研究培训, 邀请有质性研究背景的专家进行指导。访谈没有无关人员在场 (除第一次预访谈外) ;将访谈时间控制在40~60 min内, 避免访谈对象出现疲惫感;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访谈结束前后与访谈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接触;3名研究者同时进行资料分析;撰写反思日志。

2、 结果

将访谈资料进行反复比较、归纳、提炼后, 得出与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的3个主题: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认知、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现状、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期望。

2.1、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认知

医务人员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识不充分, 掌握的康复训练方法有限且临床运用较少, 这些方法大多是临床经验的积累, 缺乏理论依据。患者通过医务人员了解到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法及知识更加匮乏。医2:“作为医生来讲, 也只是教给患者一些鼓腮、咳嗽的方法, 目前医院所能做的其他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还比较少。”护4:“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还比较少, 现在做的最多的是功能仪器的治疗,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也只是一些空吞咽、鼓腮之类的动作, 目的是锻炼肌肉, 因为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所以也没有想太多。”患2:“关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我不是很清楚, 现在只是用仪器治疗, 没有进行其他训练, 我们从农村来, 没文化, 什么也不懂。”患5:“我是因为出现吞咽困难来住院的, 做了两次仪器治疗, 感觉好像好点了, 但是没有其他康复治疗了, 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也不是很清楚, 并且一旦出院回家, 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做训练了。”

2.2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现状

2.2.1 、患者及其家属缺乏相关知识

受文化水平、年龄等因素影响, 患者及其家属不能很好地理解医务人员教授的康复护理知识。医1:“住院患者多为老人, 他们听力下降, 而且许多人来自农村, 当我们教给他们一些知识时, 他们往往不能理解。”护2:“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相对于其他护理工作而言, 有一些困难。比如, 有的患者文化水平较低, 对我们说的内容不理解。”

2.2.2、 患者依从性差

繁忙的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督导患者康复训练, 患者依从性较差。护7:“护士每天的工作是非常忙碌的, 因此用在健康教育上的时间很有限, 如果患者不配合的话, 我们是没有太多时间去引导和教育他们的。”康1:“我从事的是康复治疗师的工作, 目前我们科室主要还是依靠仪器治疗, 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个吞咽困难患者做仪器治疗, 工作量很大。比如, 今天上午的这位患者就不是很配合, 给我的工作造成很多麻烦”。患9:“我老是坚持不下来, 康复训练内容也没有完全学会,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退缩, 不想学了。”

2.2.3 、专业人才缺乏

对于脑卒中吞咽困难, 不仅要利用仪器治疗, 还要利用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法与技巧, 但目前缺乏这种专门人才。康1:“科室缺乏专门的吞咽困难康复治疗师, 而护士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目前护士仅仅只是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方法。”护3:“对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我们也只是简单的了解, 知道一些训练动作, 但是了解的并不全面, 并且对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的知识还未掌握, 希望能够培养一些专门负责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人员。”

2.3、 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期望

对于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应研发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康复训练操, 以方便患者在家中或医院辅助治疗。护6:“医护人员期待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 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护5:“目前的治疗方法还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患8:“希望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康复手法视频, 我可以照着学, 时间不要太长, 十几分钟吧。”患11:“希望有一个康复训练视频, 这样自己在家里也能练习。”

3 、讨论

3.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识

脑卒中吞咽困难主要影响患者咀嚼和口腔移动食物的能力, 导致吞咽反射延迟。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练习和操作来改善吞咽功能的一种补救策略, 包括舌强化训练、发音训练、呼吸咳嗽训练和强力吞咽等吞咽相关肌肉训练[12,13,14]。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治疗手段, 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 且越来越受研究者青睐。本研究显示, 医务人员与患者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识不深入, 仅知道一些简单的训练方法, 且训练方法不规范, 这可能与医院没有重视教育宣传有关。应加强宣传教育, 使医护人员及患者对其正确理解, 主动地、有目标地进行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3.2 、制定科学规范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3.2.1、 以疗效为导向, 提高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规范性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根据神经可塑性原理, 通过吞咽相关肌肉的运动, 促进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改善侧支循环, 改善吞咽肌肉的协调性, 防止相关肌群萎缩, 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 从而恢复吞咽功能[15]。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应促进每一块相关肌肉运动, 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研究显示,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应该包括口、舌、唇、下颌、颜面肌肌力强化训练, 发音训练, 空吞咽训练, 呼吸咳嗽训练, 屏气发声训练等相关训练[16,17]。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单调, 方法不规范, 因此, 应完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 规范动作要领, 促使理论向实践转化,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2.2、 以循证为基础, 提高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科学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医院为患者提供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时并不注重是否具有循证基础及理论依据, 护理服务具有一定随意性。在已发表的研究中,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各有不同。因此, 建议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根据患者需求, 制定科学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以保证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治疗效果。

3.2.3、 以患者为中心, 推进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性化

由于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往往伴随其他生理功能障碍, 如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认知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 因此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 结合患者需求与期望, 制定个性化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产生疲劳感及逆反心理。训练尽量选择9:00-11:00, 16:00-17:00, 19:00-21:00几个时间段, 因为, 患者在这些时间段内处于最佳身心状态,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18]。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训练, 首先是面部相关肌肉训练, 之后是舌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 最后是咽部训练, 以便患者记忆, 提高治疗依从性, 保证治疗效果。

3.3、 加强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管理

3.3.1、 确定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模式

研究发现, 临床护士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内容、形式及理论基础不熟悉, 只是对患者进行口头指导, 临床训练较少且不规范。因此, 应确定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模式, 成立管理小组, 安排相关课程, 建立培训监督体系, 设置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培训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 建立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微信交流平台, 培养康复专科人才。

3.3.2、 设立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岗位, 组建多学科服务团队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是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床护理工作会占用责任护士较多精力, 若再进行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会使其精力不足, 从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 建议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 设立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岗位, 培养健康管理师, 专职负责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此外, 多学科团队在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管理中起重要作用, 不仅有利于减轻护理人力资源紧张的压力, 还可以满足患者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多学科团队可以有效利用和组合医疗资源, 在技术、治疗方法、治疗理念上达成共识, 提高治疗效果[19]。因此, 建议设置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岗位时注意服务团队的多学科性, 要求医生、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营养师等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

3.3.3、 加强健康教育

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知识是落实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及其家属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且多为老年人, 文化水平不高, 理解能力较差。因此, 医院不仅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还要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以患者为中心, 运用直白的语言宣教, 检查其掌握程度, 提高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为康复训练的落实奠定基础。

3.4、 加强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才培养

《“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加强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康复治疗师规范化管理制度, 开展在岗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士培训工作。韦艳燕[20]在综述国内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 这种技能性训练需要优秀且专业水平较高的主导者进行引导。主导者应接受过培训, 亲自参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掌握并正确运用训练方法和技巧, 具备吞咽困难患者护理能力。医院应重视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才培养, 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使其向专科化方向发展, 培养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才, 扩大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覆盖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虽已广泛开展,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医务人员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认识不充分, 患者缺乏相关知识, 依从性差, 医患双方均期望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康复训练方案。因此, 医院应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患者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知度, 制定科学、规范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加强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管理, 培养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专科型人才, 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Hamdy S.Role of Neurostimulation and Neuroplasticity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J].Perspectives on Swallowing&Swallowing Disorders, 2010, 19 (1) :3-9.

[2]Meng N H, Wang T G, Lien I N.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brainstem stroke:incidence and outcome[J].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0, 79 (2) :170-175.

[3]Rogus Pulia N, Robbins J.Approaches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in acute poststroke patients[J].Seminars in Speech&Language, 2013, 34 (3) :154-169.

[4]Holas M A, Depippo K L, Reding M J.Aspiration and relative risk of medic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stroke[J].Archives of Neurology, 1994, 51 (10) :1051-1053.

[5]Bonilha H S, Simpson A N, Ellis C, et al.The One-Year Attributable Cos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J].Dysphagia, 2014, 29 (5) :545.

[6]Kang J H, Park R Y, Lee S J, et al.The Effect of Bedside Exercise Program o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Annal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2, 36 (4) :512.

[7]尹伟华.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 2009, 24 (1) :36.

[8]范伟娣.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1) :131-133.

[9]李芳, 周云仙.我国现象学研究的护理文献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 (6) :765-768.

[10]王斌, 熊晓美.质性研究的方法及其在护理专业的应用与展望[J].护理学报, 2008, 15 (3) :25-27.

[11]刘明.护理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2] Kim H D, Choi J B, Yoo S J, et al.Tongue to palate resistance training improves tongue strength and oropharyngeal swallowing function in subacute stroke survivors with dysphagia[J].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1) :53-60.

[13]Park J S, Hwang N K, Oh D H, et al.Effect of head lift exercise on kinematic motion of the hyolaryngeal complex and aspiration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c stroke[J].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44) :127-129.

[14]Clark H M, Shelton N.Training effects of the effortful swallow under three exercise conditions[J].Dysphagia, 2014, 29 (5) :553-563.

[15]杨颐, 王雪飞, 王麟鹏.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J].中国医刊, 2016, 51 (6) :15-19.

[16]戴兴珍, 吴桂梅, 陶连珊.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在预防脑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8) :725-726.

[17]刘诗丹, 陈启波, 李荣祝, 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 (6) :569-573.

[18]高丽, 刘均娥, 崔允文, 等.时间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1) :36-37.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第3篇

特殊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

 

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

 

(三)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第4篇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附属学校创建于2010年7月,是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的内附机构,附属学校及其前身多年来一直托养福利院转介而来的孤儿。

学校自2013年9月起对外招生,一年(1)班是第一个招收社会生源的班级,是第一个使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实施康复教育管理的班级,是第一个尝试运用“医教结合”理念开展康复训练的班级。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一年(1)班共有4名学生,入学平均年龄为11.5岁,一级智力障碍的学生有舍舍、日日,一级智力肢体障碍的学生有扬扬,二级智力障碍的学生有月月。学生一直由父母、祖父母等长辈或保姆照顾,舍舍、日日、扬扬入学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入学后,教师根据《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修订版)》中的《智力残疾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对参与了该康复训练项目的舍舍、日日两名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前测,前测结果如下:

三、主要探讨内容

1.新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现象

残疾程度和障碍类型。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障碍类型也更为多样化。一年(1)班中,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比率高达75%,另伴有自闭症、失语、肢体障碍等双重或多重障碍。

自理能力。学生长期有家人照料,依赖心理强烈,学习需求严重不足,自理能力明显低于同等能力的托养残疾孤儿,如:部分学生存在手部健全但抓握能力薄弱的问题,个别学生被家长抱起来像婴儿般把尿。

行为问题。施教者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变换,使学生行为问题反复性的现象更为突出,假期后容易出现退步现象。

2. 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背景下实施“医教结合”的方法

学生在七大领域的能力发展均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单纯开展功能性课程对极重度学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需要引入“医教结合”的理念,在开展功能性课程的同时加强相应的康复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是康复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应用为我校施行“医教结合”的理念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根据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评估阶段

包括入学登记、学习能力评估、综合分析三个环节,并需对应填写好《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登记表》、《智力残疾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学习能力评估结果综合分析报告》三份表格。

2.2教学内容确定阶段

包括个别化教学计划制定和开发教学主题两个环节,对应填写好《智力残疾康复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对于工作年限三年以内的教师,教学目标可作季度性调整。

教师和康复治疗师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康复治疗师则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康复训练目标,通过增强机体能力来提高功能性课程的效果,这一环节是把康复训练和功能性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践行“医教结合”理念的重要一步。主题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相对枯燥的训练项目也因此更具趣味性。

2.3评估总结阶段

把期末的评估结果与期初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填写《学生学习进度报告表》和《年度评估与总结》。

3.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背景下建立“医教结合”的支持系统

3.1校本课程

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教学目标要与评估内容相结合,避免教学和评估脱节;二是教学要注重体现功能性的作用。以一年(1)班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为例,该学期开发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三个教学主题,分化出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三个科目及若干教学目标。

3.2教学形式

智障学生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弱,课堂教学虽是教与学的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因此,一年(1)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模式,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适应的良好衔接。

第一课堂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则运用了生态环境教育的理念,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对学生技能的运用加以训练指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相互相承的,二者在目标上一致,但在操作方法上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生活,但又不能是生活内容的简单重现。精心组织的课堂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反之,若直接在真实场景中开展教学,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参与度低,学习效果差,练习的强度也往往受到限制。例如:当学生不会使用蹲厕解便时,教师不宜直接把学生带到卫生间里教,一是练习过程学生身体触碰到不洁地面,二是教学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应先在康复方面进行粗大运动训练,增强大腿肌肉的运动能力,再练习蹲等等。

其次,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的训练,训练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教师要以先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再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为原则开展教学,切忌包办,例如:学生餐后不会擦嘴,那么教师就需要拿着学生的手,让学生自己拿着餐巾后,再手把手帮她擦。

3.3教学工具

教具从以往的图卡、多媒体课件,发展延伸到康复训练器材。班级里要配备一些简单的康复器材,如:羊角球、水晶按摩球等,让学生在休闲时使用,在玩乐中达到适度开展康复训练的效果。

3.4教师队伍

要建立“医教结合”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队伍。在人才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其次要建立一支由学校医务人员、康复治疗师、教师组成的相互协作的专业团队,负责进行各类评估、康复训练与教学工作。在医教结合过程管理方面,要做好学生的康复、教育过程记录,创新评测方式,如运用影像、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学生的康复过程,以保证学生康复和教育测评工作的信度和效度。

四、教学效果

期末时教师对学生七大领域的学习能力进行再次评估,评估结果如下:

4.1 王鑫

4.2 李浩

上述数据显示,两名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七大领域的能力均有了提高,按照《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相关指标,训练效果达到显效标准。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低段;拼音教学

我国学龄前的聋儿有74万,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龄前聋儿无法接受专门语言康复机构的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义务教育段教师任务很重。从事学龄段工作的教师需考虑:如何将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教学中。

一、研究对象

2012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13人(其中3 人进行过听力补偿,效果较好),智力正常。

二、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训练法。

三、研究内容与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研究过程:首先,制定教学模式和主要措施;第二,根据教学模式并总结聋儿语言康复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第三,按照已经总结出的策略,完成一个教学循环,总结案例成果。

下面以全日制聋校第一册语文聋校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该册教材分两部分:汉语拼音教学,看图学词。声母学习顺序为b p m f,d t n,g k h,j q x,z c s,zh ch sh r。根据相关研究,尝试将教材编排顺序做适当的调整:第一阶段:b、m、d、h ,第二阶段:p、t、g、k、n, 第三阶段:f、j、q、x ,第四阶段:l、z、s、r ,第五阶段:c、zh、ch、sh。

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内容,以教学声母“b”为例,在新授时第一步帮助聋儿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送气或不送气的特征。“p”为双唇音,发音时需双唇闭合,气流突然释放出来且要送气。对运动的理解,受聋儿自身认知水平影响,认知水平较高的聋儿理解较快,认知水平较低的理解困难。需指出的是,很多聋儿虽能理解,但由于下颌、唇、舌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无法控制发音部位,这就需根据其特定情况,选择相应的口部运动治疗和构音运动治疗,提高其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最终诱导出目标音位奠定生理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材料来巩固聋儿的正确构音。当聋儿能够正确习得单个音位时,如将极易混淆的声母放在一起时,很多聋儿还会出现错误,与相似的声母音位相混淆,这时需进行音位对比训练。

最后,总结聋儿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然而韵母的教学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以及孩子掌握的情况渗透到声母教学中的。教师为评估孩子的语言康复情况,对孩子做一个后测,后测材料选择为华师大黄昭明博士研究的构音能力评估词表(50个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聋儿的语言康复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拼音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学龄段聋儿教师需接受专门语言康复培训

聋儿的语言康复工作需要科学、系统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现在大多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师范类一般专业毕业,学习的理论大多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而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中包含大量医学知识,因此要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医教结合”。

(二)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

语训教师不仅传道解惑,还需充当“医生”角色,很多聋儿之所以不能正确构音,是因他们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把握不好,有些是对唇、舌、下颌的运动无法控制,教师需借助口部运动训练器,帮聋儿建立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让聋儿正确构音。

(三)加强学龄段聋儿的个别化语言康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聋儿的课堂语言康复效果存在差异,有些聋儿在课堂上“吃不饱”,需要个别化康复训练,教师要针对性地制定该聋儿的个别化康复方案,对其进行个别训练,以巩固该聋儿的语言康复效果。

(四)重视学龄段聋儿的家庭康复

聋儿在校时间有限,更多与父母在一起,仅靠在校训练不够。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对正常人的依赖很强,需在正常人的提醒与督促下,才能很好完成语言康复训练。在家时,家长应根据训练材料内容以及聋儿已有的语言水平巩固语言康复效果。

(五)教师与家长架起沟通桥梁

教师在校开展语训工作以外,需将聋儿的语言康复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康复。家长应树立对聋儿康复的信念,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康复工作。

聋儿语言康复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非教师一方就能完成,只有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下才能做好。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家庭;儿童

Case Study o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for a Child with Cerebral Palsy

Abstract: A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his motor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bilities and speech, an inp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plan was made for he, including motor ability , selfcare skill and speech, and intervention parents was emphasized(insisted in treating at home).After 12 month training, he has improved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rea to different level.

Key Words: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Family; Children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1个月内,因为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1,2]。中国0岁~6岁儿童CP患病率为1.86/1 000,全国目前有31万0岁~6岁CP患儿,并且每年新增加4.6万例。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康复医生少,CP儿童多的局面,每天仅靠专业医生短暂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对于CP儿童的康复与教育,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3]。

1 研究对象

患儿小明,男性,2002年7月在母亲26岁时出生,1胎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为3 000 g,有脐带绕颈,窒息缺氧,刚生下时不会哭,有新生儿黄疸史。残疾类型为小儿CP,窒息为主要的致病因素。2岁时可坐、爬,3岁学说话,至今不能独立行走,腰软、颈软、流口水、只可发“爸爸”单音,发音不清楚。有斜视、斜颈、协调能力差、胆小易惊、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差、动作迟缓、大小便不知、智力低下、耸肩膀、肌肉软弱无弹性、上下肢运动障碍、吃手指头或东西、进食时饭粒洒地。头部MRI显示:脑外积液、尖头畸形、右乳突炎、胼胝体发育不良,患儿于2005年7月3岁时来本康复活动中心进行治疗。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着重对在家长参与下的CP儿童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CP儿童的康复训练的训练场所中康复机构与患儿家庭紧密结合,强调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增强患儿的康复效果,力争使患儿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

3 研究过程

3.1 评估诊断 该患儿的诊断及临床分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CP座谈会所定的标准[4],为痉挛性小儿CP,系由于锥体受损所致。患儿活动困难,当患儿头部体位变换时,其肌肉僵硬可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向另一个部位,其姿势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被动运动阻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运动功能:双下肢肌张力增强,姿势控制障碍,平衡及协调能力差,头部控制能力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运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分值为15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经沈阳市儿童医院检测,智商为64,属精神发育迟滞。流涎为经常成线地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Ⅳ级[5]。

3.2 康复训练 在家长的参与下医生与各专业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小明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儿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注意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平衡能力,改善头部控制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矫正大动作,诱发正确的精细动作。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减轻流涎并注意智力开发,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坚定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3.2.1 训练计划 制定康复训练12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预期实现运动功能、姿势矫正的改善,语言交往能力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增强。针对小明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为站、转移、步行、上下台阶、进食、穿脱衣服、洗漱、入厕、交流、参加集体活动。让家长学习的训练指导材料有《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音像制品》、《康复训练普及读物》、《康复指导丛书》,训练场所为康复中心及患儿的家庭。根据小明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3个月为1个疗程。

3.2.2 训练方法 治疗手法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的运动疗法,在抑制了异常的运动后,运用促进技术,按运动发育程序,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训练,促使正常运动功能建立,即在抗痉挛模式下诱发正常运动模式。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抬头翻身坐跪站走训练,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头部控制以及双上肢、手、双下肢、躯干等各种平衡功能训练。训练肢体的粗大动作,如:上举、摆手、拍手、迈步、提腿、弯腰、转向。动作由被动到辅助到主动,由粗大到精细,由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1次/d,40 min~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长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长进行,2次/d,15 min/次;作业治疗:选择性的进行作业活动训练。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家长应侧重患儿的日常能力训练,游戏、启蒙教育等方法。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儿自身特点,进行了清洁脸部训练,擦口水训练,穿脱衣服训练,进食训练等。训练手脚的精细动作,如:操作玩具、小物品、摆放、踢球。 1次/d,40 min~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言语治疗:根据患儿的语言障碍的类型、程度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认知训练,2次/d,15 min~2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活动要求患儿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感觉统合训练过程有训练人员的指导,为患儿获得1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训练内容,包括平衡板训练、拍球训练,设定游戏气氛,让患儿愿意参与,在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2次/d,20 min~3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心理辅导:针对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让患儿家长认识患儿的运动障碍,使之多理解,给予更多的满足患儿的需要,促进患儿潜能发展[6]。1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及游戏,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家长讲解,让家长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取得点滴进步应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鼓励,循序渐进,多多表扬,如:运用语言、手势、物质奖励,可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寓训练与教育于游戏和娱乐之中,让孩子在鼓励中学得更快更好。

4 结果

在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结束后,对患儿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功能(头部控制、翻身、爬、坐、膝手卧位、站、走、平衡、手部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进行评定。注意力测验的错误率在治疗后明显下降,识别、记忆、理解、思维能力提高,可完成简单的插板拼图,听跟踪、视跟踪达到正常,能完成唇舌操,舌部运动功能功能改善,熟悉常用的手势语交流,可发单音。自发语中有“再见”出现,并可配合手势语使用,流涎为小量,偶尔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Ⅱ级。下肢可进行部分主动运动,姿势稳定性开始提高,坐姿稳定性提高,能独站2 min,能靠助行器帮助慢速行走。上肢可主动抓玩具,将食物送进嘴里,可支撑,需要家长帮助完成穿脱衣、洗脸、擦口水,在家长的保护下,可扶护栏完成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改善,乐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游戏,自信心增强,恐惧被抛弃心理消除,能主动的运用手势语与他人交流,发育商提高10%。肌痉挛减轻,肌耐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拇指对合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为40分,比训练前提高25分,有训练效果,对于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5 讨论

25%~35%的CP患儿伴有不同程度流涎症,流涎的主要原因是咽喉发育不良,吞咽困难所致。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腔、咽期和食管期三个时期。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制于脑干网状结构里的吞咽中枢,X线发现,伴流涎的CP患儿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童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至口腔期受阻,吞咽动作常无效和不协调,口唇闭合缺乏同步性。应用口操经过对口唇、舌、颊部功能的反复训练,能有效的增强运动功能的协调能力[7]。该CP患儿伴有言语障碍、视觉障碍、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以及心理障碍,要因人而异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全面检查评定患儿的功能障碍及康复潜在能力及个体差异,按时间要求及每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训练中定期考核,评估训练效果,随时改进方案及治疗措施。CP患儿的治疗体现在“早、长、全”。“早”即治疗时间越早越好[8],故在正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家长的参与将利于疗效巩固和提高,也为今后的家庭康复打下基础;“长”即意味着CP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治疗师只能起指导作用,家长才是患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全”是指患儿在接受躯体功能障碍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启蒙教育,和正常儿童一样拥有游戏、玩耍和喜爱音乐的天性,应注意康复治疗的同时兼顾教育、游戏和音乐的重要性。CP患儿需要游戏, 游戏是儿童正常成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儿童的身体、心理发育是离不开游戏。游戏是CP患儿的基本需求之一,家长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与满足他们的其他基本需求(如吃饭、穿衣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了解CP的患儿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家庭康复的优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55.

[2] 蒋骊,江琴娣,张爱芬.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081109.

[3] 常俊玲,徐艳杰,孙波.家长参与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58159.

[4] 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5] 许世跃,郑路.阿托品治疗脑性瘫痪流涎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康复,1999,3(2):180181.

[6] Gobbi G,Pulvirenti L.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lozapine in an adult with autistic disorder accompanied by aggressive behavior [J].J Psychiatry Neurosci 2001;26(4):340341.

[7] Han TR,Bang MS,Lim JY.et al.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palsy in preterm infants[J].Am Jphys Med Rehabil 2002;81(4):297303.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聋儿康复;信息资源库

聋儿康复工作是一个非常艰辛而又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康复率与发达国家(80%)相比相距甚远。导致这一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从康复教学执行角度分析,影响聋儿听觉语言康复效果的主要原因有:1.教育理念大多照搬健听儿童学前教育,仅注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共性,忽略了听障儿童的特殊性;2.康复教师和家长对康复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较零碎,不成系统3.缺少及时的教学反思,针对聋儿个体差异性,即时的进行阶段性评价,进行反思,适度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其个性化康复与学习的需要。4.家庭康复缺乏足够指导,聋儿家庭只能通过康复机构或学校获得些许家庭康复指导,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帮助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创建信息资源库,以改善、提高聋儿的康复教育水平和质量。

一、信息资源库架构

1.聋生基本信息库

主要储存有关聋儿个体的基本情况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血型、助听设备佩戴情况、安置状态、监护人、联系电话,最近一次的听力、语言、学习能力、全面发展评估成绩等,它能帮助使用者快速了解聋儿的基本情况。

2.教师信息库

主要保存康复教师个人的注册信息,包括教师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日期、工作时间、学历、职称、专业方向、教学经历、曾获奖类别,它将为教育管理者快速提供所辖师资队伍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岗位布局情况。

3.聋生档案库

主要记录聋儿个体详尽的病史、历次医学及听力学检测、助听设备和各类康复评估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它将为使用者深入了解聋儿个体全面情况提供详尽的支持。

4.班级信息库

主要记录教师与学生对应的集体教学情况。记录内容涉及班级类别、学生成员、教师团队等信息。

5.课程表库

主要储存教师为聋儿编制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周计划。包含班级授课时间安排、个别辅导训练时间、听力检测时间等,具体到每个时间段的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等。

6.教学计划表

主要储存教师为聋儿编制的以月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计划。它以每四周的课程表数据作为构成月计划的基本要件,统计出每月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活动数量所占活动总量的比重。有助于使用者了解各领域活动的分布情况,以期实现教学内容上的平衡。

7.教案库

主要储存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文本方案。教学文本方案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个别辅导方案包含训练领域选项(听觉、发音、语言、交际、认知等)、目标表述等

8.教学评价库

主要记录对聋儿提供全面发展性评价的康复结果。具体分为学业成就评价和能力发展评价。学业成就评价针对学生在一具体活动中完成情况进行逐项确认、评判。能力发展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健康、语言、认知、交际等方面进行阶段学习后评判。

二、信息资源库的应用及成果

1.教育技术装备与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三变、三多和三提高。“三变”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多”是主动收集教学信息的老师多了,自觉研究教学的多了,自主学习的学生多了。“三提高”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

我校投资十几万配置海量存储器,专门用来建设信息资源库。仅今年就已录制课堂教学实录102节,聋儿听力检测、教学活动视频40节。这些视频资料都编入了信息资源库,供教师教学研究使用。

2.设立科研课题,加强理论研究

我校已申请山东省十一五科研课题“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听障儿童语言发展实验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们要求每一位新入校的聋儿都要填写信息调查表,输入到信息资源库。主要用来帮助教师了解聋儿的听力水平、语言发展、生活适应情况,有的放矢,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内容如下:

聋儿的语言康复主要包括三个大方面的工作:一是听觉康复训练,二是言语康复训练,三是语言康复训练。听觉康复训练和言语康复训练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因为只有通过听觉训练才能培养聋儿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听觉技能,然后聋儿通过言语去模仿、学习说话,最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能与人进行言语交往。

在言语训练方面遵循词-短语-简单句-复合句-成段语言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词汇时,先学习名词,然后学习动词、形容词,当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进行短语学习,例如:妈妈抱,吃香蕉,然后发展成简单句、复合句,对于句子的学习可采用替换法,学习一个句式,然后替换不同的词语。对于成段语言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复述、背诵、讲述的方法获得。

关注个体差异,加强个别化教学,提倡教学语言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往的能力。这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指出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要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而采用什么样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听障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都是特殊教育学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每一位新入校的聋儿都会录制新生视频档案,以后再定期拍摄康复训练视频,根据目前积累的科研资料显示,经过两到三年的训练,他们的听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发音较清楚,主动交谈意识增强。近两年,已有3位矫治较好的聋儿进入普通小学就读,还有7位转入普通幼儿园上课。

3.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构建信息化校园

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不仅丰富了我校教学资源,而且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在国家基础课程、新课程验证过程中,倡导的同步研究活动,在校园网上得到很好的运用。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都可以通过校园网共享,为老师备课、教学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学法、辅导聋儿。

三、信息资源库的功能

1.实用的信息服务功能,为每一位聋儿建立各自的信息档案,记录各时期各学生的康复教育情况,方便调阅和查看。对本校教师进行统一管理,方便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使教(下转第99页)(上接第85页)学管理更为便捷。

2.有效的教学计划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制定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康复方案。集体康复方案中可包含不同时期的阶段方案、周方案和日方案;个别化康复可包含听觉康复、语言矫治、语言训练三大板块的阶段方案、周方案和日方案。教师可以根据聋儿个体特点快速制定一套全面的教学计划。如通过计算机记录聋儿的语音视频,将其语音表现在屏幕上以图像形式反映出来,这样聋儿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又能观察到自己发音的口型,从而为调整或拟订下一步训练方案提供依据。视听结合技术是提高聋儿语言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具有交互性强、图文并茂的特点,可极大地调动聋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强大的资源共享,方便教师教学信息参考和经验交流。将优秀的集体康复案例和个别化康复案例收集起来,让更多的教师学习观摩。依托国内聋儿康复教育研究成绩突出的高校,建立相应的网络教学中心,各个学校下载视频教学录像学习,并通过互联网与授课教师交流,高校定期安排答疑。这样可以使很多老师通过在职教育,掌握系统的康复知识,从而逐步提升聋儿康复效率。

4.完备的教学评价功能,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对聋儿个体学业成就方面的随堂教学效果和阶段性全面发展评价,动态跟踪他们学业成就的发展轨迹,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教学的实际需求,以提高施教的有效性,还可以协助教学管理者总揽阶段教学效果,系统整理研究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优化本级机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的管理,形成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学整体效能。

5.家庭康复是聋儿康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系统、有序的家庭康复能够大大提升康复效率。定期开办专题讲座,讲授聋儿康复基本理论、语言矫治、认知训练等知识,家长也可在线浏览学习。每日交流,教师将聋儿在校一天的活动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述,提供建议,家长回家后遵循执行,第二天再把反馈情况向教师汇报,双方面积极沟通,促进聋儿语言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领域中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层面也将产生系列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也就成为这场革命的凸显特征。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为教师自我学习与反省能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宏观系统决策提供更强有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梁巍.《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动向》.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2):30-33.

[2]刘合群.《现代教育技能导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1-28).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第8篇

脑瘫对患儿身心的发展十分不利,要求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家属能够加强对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视,以合适的康复训练方式提高患儿的治疗效率[1]。本次试验为了分析儿童脑瘫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按照编号奇偶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家庭组(n=36)和常规组(n=35)。其中,家庭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8(4.7±1.2)岁;常规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7(3.4±1.6)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院内康复训练方法。院内康复训练包括患儿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等,同时医生要为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告诉患儿家长脑瘫的主要病因,让患儿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防范。

家庭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家庭康复训练。除了常规的院内康复训练,医疗人员还需要在患儿出院前指导患儿家长学习必要的康复训练方法,以帮助患儿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1)语言功能训练。以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频率,先让患儿进行简单的发音、数数和说话,然后给患儿播放简单的音乐,让患儿跟着学习唱歌。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对患儿进行图文训练,帮助患儿习字[2];2)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有意识的让患儿自己穿衣、沐浴、进食、入厕,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3)方案训练。由于不同的患儿有着不同的瘫痪情况,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前应该协助患儿家长制定有针对的个性化康复方案[3]。例如,让患儿参与制作陶瓷,锻炼患儿的实践能力,或者让患儿做些简单的手工工作,指导患儿玩积木等,发展患儿的发散思维,重视患儿的个性化发展;4)功能训练。家长应该让患儿能够通过关节活动以及站立、抬头、翻身等运动来增强身体的活动度,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

1.3 疗效判定:好转: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基本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基本恢复正常;失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改善情况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治疗康复率=(好转例数+有效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5统计软件包对患儿的好转率、有效率和康复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俗疾睿ā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可知,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3.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4]。脑瘫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合并智力发育缓慢等,对患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要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双重配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需要经过家长和患儿的长期配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获取成功,实现患儿的正常成长[5]。传统的脑瘫患儿治疗以医院内部康复治疗为主,这种康复治疗效果较为一般,患儿难以在短时间的康复训练中获得明显康复。家庭康复训练是在医院内部治疗的基础上实现的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对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肢体发展、智力发展等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03(19):260-262

[2]史艳,王飞,李跃峰.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05(03):420-422

[3]周满相,黄任秀,覃晓燕.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4(07):3907-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