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房地产经济带起多种行业
房地产业在我国产业划分中类属于第三产业,它既是一种先导性产业,也是服务型行业,所以一个房地产连带着多项行业、多种部门。房屋的建造首先要与建材、化工、冶金等产业打交道,这些生产部门组成的第二产业构成了房地产行业的物质基础,它们影响着房屋的质量和房屋建造的成本,所以这些部门出现波动则直接影响房地产经济的走向。反过来看,房地产对这些部门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物质空间,活跃建材市场、冶金市场、机械市场等,带动相应技术的升级与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工业部门是我国的用工大户,房地产业的勃兴也有力促进了就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国家的燃眉之急。
(二)房地产经济拉动国内需求
房地产业是国家财富积累的重要行业,房地产经济的景气可以带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收入得到增加,消费水平就会获得较大的提升,百姓需求就不断增加,因此房地产业是拉动内需的可靠平台。据统计,最近几年房屋年成交额已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房地产投资额占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两成左右。房地产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进步的重要引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可以看到,房地产占国民经济总值的份额越大,表示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就越大,通过房地产经济拉动国内需求是非常有力、合适的途径,把房地产行业推升到国家支柱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对国民经济的转型,对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房地产市场稳定经济增长
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推动剂,更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剂。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储存货币已不是稳定经济的明智选择,更多的家庭选择把存款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利用房价的优势来避免货币的贬值或波动。房地产市场为国家金融的稳定提供了足够缓冲的空间,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态势为各大投资商和投资企业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这里经济得到一定的保障,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强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房地产业促进未来经济的策略
(一)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政府要运用强有力的权威和宽广的视野,出台科学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的走向,科学把握房地产市场的命脉,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房地产管理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体系,进而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降低房产税,对谋取暴利的开放商进行制裁和整顿。对地方政府进行廉政建设,杜绝官商在房地产问题上勾肩搭背,明确政府自身的任务,有效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通过完善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职责,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度,保证房地产按经济规律平稳运行。
(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渠道
建立和健全房地产金融体系,扩充房地产投资渠道,有效的缓解购房压力,保证房地产市场安全有序的运行。扩充银行借贷渠道,支持鼓励健康的民间借贷,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强大实力,积极改进房地产市场投资环境,引进外来资本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扩大资金来源,增强房地产市场的活力。并且建立配套的金融监管机制,预防房地产诈骗和非法集资现象,从根上改变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投机性趋向。时刻维护和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公平性,促进房地产投资商的积极性,改变单一的银行融资体制。
(三)提高对土地供需的监管力度
国家要对土地整体数量和规模进行科学的统计和规划,及时灵活的调控土地,净化土地市场,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和哄抬土地价格的行为。坚持有计划出让土地的原则,严格管理、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促使土地的供应与市场的需求要适应。各土地开发商和房地产经营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配合国家对土地供应进行微观调控,对使用的每一寸土地,土地开发的时间,土地转让程序都进行细致的记录和存档,让每一种行为都符合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土地供给市场。
摘 要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经济发展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国有企业的发展,牵动着我国其他企业的发展前途和运行的命脉。在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中,我国已经开始特别的重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严格的要求和指导国有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我国的建设水平比较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阻碍了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通过我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浅析自己的观点,希望更好的帮助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效地、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国有企业取得成绩的时候,怎样去实现国有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完善其内部控制,增强市场竞争了和占有率,是我国国有企业当前必须改革的一个重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有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了人们比较关注的社会话题之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完善其建设,为国家经济做“标兵”,我们就要对其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实用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国有经济以国有经济为载体,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单位”,其资产的管理主要是由国有企业直接进行管理的,这种管理体制剥夺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损害了国有企业经营和创新的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不断地崛起,由于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已经摆脱了政府的传统经营模式。逐渐的单独经营,积极开拓进取,从市场竞争中崛起,并且挤进了世界的前列。比如说青岛海尔集团、上海宝钢、一汽等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佼佼者。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赢得了市场,也占据了市场,大多数的国有企业严格的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办事,结合其自身的需要,逐步的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工作流程。
(一)产权链条的合理化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逐步的完善,管理水平也逐渐的提高,很多国有企业公国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和清理,逐渐的理顺了产权关系,并且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的建立起了自己较为明确的、合理的产权链条。
(二)逐步的规范了投资决策和管理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中,许多的企业已经逐步的将重大的项目和重大的决策集中到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安排,或者通过人员的业绩授权管理制度;有些跨区域的大型国有企业,基本的建立和完善了在境外的投资专项管理制度,明确的规定了投资项目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的调查研究、风险预算、申报核批、实施和评估的一系列流程。
(三)集中化和电子化的资金和财务管理
在国有企业的管理方面,很多的企业已经建立了重要职位的委派制,定期的对员工进行绩效的考核。比如说上海宝钢集团,研究了一套有效地人才选拔、提升、薪酬的安排和企业内部控制等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人员的安排制度,充分的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四)审计监督的有效加强
在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方面,设立了专职的内部审核人员,对企业内部的资金、员工的绩效、企业经营的总体情况都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计。比如说中石化集团,就成立了相关的审核委员会,全面的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审核。
(五)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员的管理逐渐的融入到了网络化管理中,降低了传统模式人的随意性,及时的了解企业内部人员的动态,是管理比较集中。
(六)风险意识得到了强化
在许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专门成立了有关的风险预测和风险管理部门,严格的控制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风险,通过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办法和风险承担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比若说我国的中石化集团就建立了相关的风险预算部门和承担部门,减少了风险,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
三、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仍然采处于低级水平状态下,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缺乏激励、没有动力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激励机制欠缺现象一直存在,虽然有很多的企业注意到这类问题的严重性,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进一步的弥补,但是效果不佳。在激励机制欠缺的情况下,许多的有高业绩、高回报的员工得不到企业的激励,很难在他们的心理形成动力,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奉献的精神就慢慢的消退,企业的总体经营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随着企业的逐渐改革,企业赋予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但是这些权利掌握在经营者的手里,有的员工为了竞争高职位和高水平的收入,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夺权,而不是放在业绩和经营上;也有的员工好吃懒做,贪图享乐,希望弥补激励不足的问题。
(二)产权结构制约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产权结构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惩罚措施,导致了内部控制难以进行。国有企业的员工工资都是“稳工资”,员工不论是业绩的多与少,都接受的是固定的工资,这样就让很多的员工认为工作与不工作都一样,自己的那份工资还是会有的。在国有企业,只要员工进入企业,就享有“终身制”的待遇,只要员工不犯重大错误,他们正常的情况下都会终身的留在企业,享受企业的待遇,这样很多员工也就有机可趁,工作偷懒、不认真、寻找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消遣等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造成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难以实施,处于低级水平状态,不能发挥有效地作用。
(三)没有完善的控制环境和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
在企业的发展中,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等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还不完善,存在着许多的不利因素制约和其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形成和发展;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考核评价等缺乏统一的指导;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缺少乏力和必要的管理手段等。这就说明了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的建立一个统一性、完整性的内部控制和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一)改变产权结构,有效加强内部有效控制
国有企业现有的产权结构很不符合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我们要将产权结构有中央集权向地方所有进行转变,一些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国家必须掌握控股;对于一些数目比较多的企业,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我们应该重组,下方到省、市地方政府,更有利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站稳脚跟。通过这样的产权建立,能更好的改变国有企业的不足现状,加强了内部的有效控制。
(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国家一定要对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建立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凡是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的,负责人不得晋级或者调任到其它部门任职,这样就可以给那些不负责人工作人员给予重大的打击,堵死他们的后路。要让国企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人承担,起到真正的内部有效控制。
(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我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实际的运行情况进行建立。不仅要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而且还要建立企业的独特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
(四)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员工的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国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国有企业人才引进机制,要引入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型人才,留得住老员工,再经过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确保企业“以人为本”战略目标,以此来增强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五)建立科学的信息平台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离不开信息平台的建立,对于和企业内部不相关的商业机密,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公布出来,既可以让企业的员工都能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加强民主监督,也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六)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经营的状况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进行审核,确保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五、结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其内部的有效控制,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加快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步伐,充分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不断地壮大,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高东云.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和对策.企业研究.2011(9).
[2]张秀云.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改进.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3]王文娟.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5).
机械工程这门学科主要是用来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修中遇到的各种机械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它主要以自动科学(数学、力学等)和技术科学(设计学、材料学、制造学)为理论基础的。机械工程学科的两个重要内容就是机械学与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学对应于机械系统从构思到实现的设计阶段,机械制造工程学对应于制造阶段。
2机械工程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互动
2.1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需要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
自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在英国发起以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便开始了:蒸汽技术革命。纺织机械行业是最先应用蒸汽技术革命的行业,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便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蒸汽机的大量使用使工业生产实现了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方向的转变。蒸汽技术革命是资本主要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蒸汽机被广泛应用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开始大幅度的提高,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整个工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大生产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因素就是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
2.2机械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英国是发生工业革命最早的国家,由于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引进了机械化,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在英国提高较大,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770年到1840年,这短短的70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在英国提高了近20倍,其工业生产值占到了世界工业产值的50%左右,成为了“世界工场”。在近一个世纪内,很多国家都是用机械工业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机械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靠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的。
2.3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的。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等等,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技术因素是最根本、最主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就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而言,机械工程的发展是推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工业比重正在一步一步的增长,农业比重正在不断的下降,并且农业的发展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着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2.4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机械工业推动了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被机械大工业的发展彻底的瓦解了,机械工业开始逐渐的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命脉。
2.5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是中国社会近代人们意识形态开始变迁的第一个。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受到了的大力推动,同时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也为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中国的最终失败了,但在这期间好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开始在中国渗透,为我国后来社会意识形态的突变创造了基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不但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使社会物质基础不断的得到积累,同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传感器、通信技术等一些高新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市场的需要也开始出现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未来的机械工程的发展将以提高机械加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来研制和发展一些新的机械产品。根据本人多年的学习经验预测未来的机械工程的发展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机械工程的信息化;2)机械工程在设计技术上的现代化;3)机械制造技术将向精密制造、绿色制造和成形制造的方向发展;4)机械制造工业的虚拟现实技术将不断完善;5)先进的机械制造生产模式将不断的出现。
4总结
关键词: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41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05-02
石油是当前工业经济社会中,生产、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不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曾经的每一次的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的波动,都给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石油价格的波动变化当前表现的更多的是繁复、不确定,因此研究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课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对石油资源的利用量也逐步增大。因此,加大力度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针对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经济安全,提高国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做出一点贡献。
一、建立国家的石油储备系统,实施价格调控策略,利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变动,促成国内油价的稳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若想维护国民经济生活稳定、持续地进行,就需要作为国家能源经济命脉的石油产业的稳定,保证在国外石油价格市场不断变动的情况下国内油价的稳定,保持一定的石油供求平衡,而且有抵御突发性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的价格剧烈变动的能力。这时,就需要建立国家的石油储备系统,制定价格调控策略。
国际上的石油储备机构包括政府、石油公司以及销售者和消费者等三个机构,后面两个机构也可以叫作民间储备机构。日本是世界上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石油储备,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储备国,第一石油储备国是石油消费量最大的美国。在国际油价波动的时候,利用本国的石油储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本国油价的变动。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对石油资源仍然是供不应求的情况,需要长期进口,如果不建立自己国家的石油储备,长期靠国际石油供给,当国际油价发生波动的时候,对国民经济生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不论从国家安全方面着想,还是从国民经济稳定方面考虑,都需要建立国家储备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体的相辅相成的储备网络,利用统一规划,分层储备的策略,在重点城市、港口地^建立大型的石油储备设备,石油公司也应该在确保正常运作的需求量外,建立一定的应急储备量。利用市场随时调整放、补石油储量,从而确保市场的油价稳定、供求平衡。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单独的石油价格风险基金储备,当国际油价低于国内油价时,多进口国际石油,放缓国内石油储备量,但是不降低国内油价,而是将国内外石油价格差价作为风险基金储备起来,当国际油价高于国内油价时作为油价补贴,从而稳定国内的油价,达到价格平衡。还可以利用这些石油储备应对国际突况,提高我国的国际石油价格市场的作用力。建立国家的石油储备系统与价格调控策略,利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变动,不仅能够促成国内油价的稳定,还能增加国际影响力。
石油是国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和商品,而国际石油市场油价变动是繁复、不确定的,我们需要建立必要的储备制度,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稳定石油资源的价格。从法律法规和市场两方面调节国内市场的油价波动,政府利用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市场上利用石油储备来稳定价格,只有两者相互共同作用,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石油市场上取得最高的利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油价对国内石油市场的影响,使国际、国内的石油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达到最佳的供求平衡,稳定国内市场经济。
二、借鉴国际发展战略
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大国的需要。我国在20世纪末的1999―2002年的三年间的进口油量几乎增加了1倍,而自给率却在逐年降低。
保证国家资源安全的需要。作为石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中国也承担着保障石油经济安全的责任,在执行能源策略时,中国石油国际化的政策能够达到稳定市场经济、保障石油经济安全的目的。
要想实现中国石油国际化,制定策略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考虑国际环境。中国周边国家的石油储量较大,与中国建交关系良好,应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在制定策略时,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点,利用好国内外石油市场。
2.发展国际战略空间。我国政府把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和南美作为“十五”期间国际石油气开发的重点区域,加大扩展石油气开发业务,加强同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合作,建立长期的生产基地,巩固了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地位。
3.采用多向化措施。中国石油工业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在多方面采取措施,主要的战略措施如下:第一,采用集团化战略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各个集团间的合作共同面对并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的石油集团主要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通过三大集团的携手努力共同打造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石油公司,充分发挥集团化战略的优势,提高国内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第二,中国石油经济需要作为开放经济走向世界。我国石油工业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全面了解国际石油形势,结合自身具备的特点,充分发挥优势,加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石油经济方面的合作,扩大石油工业的战略发展空间,使我国石油经济沿着国际化道路持续发展。第三,寻求更大的资源量来改善我国贫乏资源的现状。面对国内资源紧张的形势,不仅要努力寻找国内石油资源,同时也应该增强国家间的合作,加大国外石油勘探力度,增大国外市场石油储备量,减小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降低国外石油购买成本。第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多元化经营发展。增加开发资源种类,拓展公司经营项目,探索其他经营方式,树立多元化的经营理念对石油工业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五,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国际化要求。分析并强化地方优势,通过兼并或收购等方法调整产业结构;与国外企业建立合资公司,这种方法使国内公司更快地进入海外市场,为公司实现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第六,开展线上营销模式。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国内较多企业也突破传统的实体店营销开拓了线上营销服务市场并取得了明显收益。国际上一些石油公司也提供了线上供货采购业务,方便了顾客的了解和购买。国内的石油工业也需要开通网上服务业务,加强线上系统开发应用,为国内国外的顾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了解沟通渠道。
三、加强节约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究
据统计,我国石油耗费量大,资源利用率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国民经济需要提高,但是我石油资源储备量又相对贫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亟待改善。节约石油资源要从各方面着手实施:第一,降低汽车油耗,设定进口汽车需满足的耗油标准,同时国内要生产低能耗的汽车;第二,在汽车加油时,采取实用节油添加剂的措施,督促行驶车辆应用节油技术;第三,国家建立推广实施石油节约技术研究基金机制,该基金的有效利用可以为石油研究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节约石油的宣传活动,使每一个人能够认识到石油资源缺乏的现状并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为节约石油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也需要石油的支撑,但是石油是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如果我们不懂节约、一味获取,一定会取之殆尽。除了节约使用提高使用率,还可以寻找石油替代品。目前,一切汽车采用了使用天然气作为原料,该原料成本较低,天然气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使用的压力。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寻找其他替代品,减少石油使用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信息科技类产品出口,降低油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国际上石油资源有限,我国石油资源也相对贫乏,如果我国国民经济过度依赖石油资源,那么进口石油的价格上涨势必会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因此,我国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如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等,与工业不同,不需要过多依赖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支持,其成本较低,发展潜力大,更新周期短,产品利润也比较高。我国电子产业在追赶世界发展的脚步,并在世界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加大信息科技类产品的研究,提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加大国内产品研发力度,减少国外产品进口
我国经济处于发展阶段,一些产品的研发还不到位,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加大国内产品研究实现国内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不仅减少了该产品的成本,缓解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国内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对国内的研究、生产、制造等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实现这种贸易方式,需要多方面技术改进配合。每一项技术可能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而每一个进步都将会对国内企业生产效率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增大国内产品研发投资,减少产品进口量,能有效降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势必会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影响,尤其是外贸行业。针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问题,我们必须分析形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并确保有效实施才能确保企业稳定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免受或者受到较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玉峰.本轮经济危机前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J].中国能源,2009,(7).
[2] 汪莉丽,王安建.世界石油价格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9,(5).
[3] 马登科,张昕.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1861―2009 年――基于汇率制度选择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
(一)房地产投资的特点房地产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房地产投资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风险较大;流动性较差;具有增值保值性等特点。房地产投资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房地产投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城市的环境;从个人角度来看,房地产投资可以促进家庭合理消费,规避通货膨胀的影响。房地产投资是房地产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宏观角度讲,房地产投资可以带动产业链发展,包括建材产业、装修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且能改善城市面貌,从微观角度来看,房地产投资可以帮助家庭合理消费,规避通胀带来的风险。
(二)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经济增长可以从总量和人均两个层面进行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产出(GDP来表示)的增加;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人均实际产出(人均GDP来表示)的增加。
二、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増长的能动作用
(一)我国近年房地产投资于经济增长情况著名经济学家RJF.Harrod曾经论述:“投资能够增加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并且影响这个国家未来的供给能力,同时他能促进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带动社会总收入的增加,所以投资一直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点,可以显著地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1998年之后,房地产市场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位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表1所示。就最近几年数据来说,我国每年的GDP由房地产行业直接或间接拉动的至少要占到三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在2005年的时候几乎占了当年GDP的13%,房地产业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中国房地产蓝皮书》于2007年4月正式,房地产投资在2006年约为1.97万亿元,占当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8%,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长率为22.1%.而国际惯例则公认房地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时是较为合理的。以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量对GDP增长速度贡献率来说,这一指标在1998年为8.03%,而在2010年则达到了19.93%,房地产业在这十多年的发展中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能动作用1.区域经济推动作用。根据“波纹效应”理论,当家庭财富发生地区转移时,会集中体现在一个地区的房价上升,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增加该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并且有增值城市,美化城市的作用。一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必然会对这个城市的硬件条件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且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所以,合理的房地产投资能够确实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真正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这种投资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商业环境、对商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强力促进该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2]。2.相关产业推动作用。房地产行业本身具有相关产业复杂、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的特点,如果房地产行业发展健康平稳,与其相关的其他行业也会得到充足的发展后劲,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房地产业本身还是与它相关联的行业,建材、室内设计、金融、化工、机电、金属、等家电制造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还会影响周边旅游业、轻工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机构,房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处于平均数以上;有近50多个与房地产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业部门,房地产行业,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值增加二至三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如果能够繁荣发展就可以对以上产业都起到推进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不可动摇的支柱产业地位,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房地产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房地产投资的调控能够起到对经济调节的作用,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过快或者停滞不前的情况的时候,政府就可以启动房地产投资政策来调控经济,因为房地产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广,能够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能够快速地使经济充满活力,在短时间内达到供给需求市场的活跃,由此促成经济的增长,相反如果整个经济出现发展过热的状态,那么政府便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压制房地产投资,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措施,由于连锁效应的作用效果,方地产的抑制能够给经济过热的脑袋理性的降降温。
(四)投资过热对经济增长的不良影响房地产投资固然对经济有非常强大的推进作用,但是投资过热,不但不利于经济增长,还会产生反作用。“挤出效应”,引起产业结构不平衡。人本身具有逐利的天性,房地产投资的本质也是资本增值,社会上的资源会不断涌入房产市场,也是这个原因,个人或者盈利机构但并不会考虑个人投机因素对国民经济造成什么影响,被可观的利润而诱惑纷纷不自觉地加入到这场“淘金热”之中,而社会资源包括资金的分配不合理,导致一些国民经济命脉产业的资源被大量挤出,出现“挤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好的影响,严重会导致经济瘫痪,日本上世纪的房地产危机,企业购买大量土地并作为资产保有而脱离交易市场,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土地价格持续上升;金融加速器机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经济泡沫破裂。我国1992~1993的房地产泡沫是最好的教训,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会造成国民经济的瘫痪。
三、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反作用
关键词:交通运输 相关产业 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对经济作用的理论综述
交通运输是指为社会产品的运输和居民的出行提供交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运输管道等。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把社会生产、分工、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社会基础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马克思曾经指出,19世纪的交通运输革命:“只有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才能与之相比”。未来学家朱利安・西蒙指出,作为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交通运输有多方的重要作用:“如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么它不是文化,也不是制度和心理特征,而是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交通运输通过影响市场、分工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改良产生于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的扩大又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最后,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依赖于交能运输的发展和运输费用的降低。他指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因此分工的程度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良好的道路、运河或可通航的河流可减少运输费用、开拓更大的市场、推动劳动分工,于是“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效”。
对我国而言,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应当把交通运输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总结其他各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符合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以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分析交通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首先分析交通投资对经济首轮拉动作用,主要有建筑业、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消耗品生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分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两种,一般的铁路或者公路建设投资属于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最终形成政府支出所购买或者使用的产品,对于企业投资部分的投资用于形成资本,根据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的支出法,政府支出所购买和使用的产品和企业投资形成的资本总额全部都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内,所以交通运输投资建筑也增加一个单位的话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增加一个单位。投资交通建筑业与其它部门间也存在内在的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直接投资表现为交通运输业的投资活动可以直接拉动就业的增加以及带动水泥、钢材、石油化工、砂石材料的开采产业等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间接的经济联系主要体现在因交通建筑业直接影响的部门和与该部门相关部门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根据交通部规划研究院用投入产出分析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1998年的数据显示:一个单位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其社会总产出乘数为2.8895。
其次,在首轮拉动的基础上,交通运输投资之后会导致收入增加而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从而扩大内需,最终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引起经济的扩张。由于居民、政府和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增加收入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又会反过来再次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引起经济的扩张,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是投资的乘数效应。这种投资增加而引起最终国民生产总值的成倍增加的倍数叫做投资乘数,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储蓄倾向,我国近几年内制约投资乘数的经济环境没有变化,根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的最终消费倾向为0.62,则投资乘数为2.63,即一单位的交通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2.62个单位,相应的,交通建筑业累计的社会总产出乘数为7。
(二)交通运输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分析
1、从交通运输对农业交易效率和专业化分工分析
交易效率这一概念是有新兴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来的,认为交易效率是交易价值与交易费用的差值占交易价值的比重,这里的交易费用包括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距离使国际交换变得昂贵,距离是地区之间的交换也变得昂贵,以交通费用为主要因子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分析被用到地区分工理论的发展中。生产要素在某些程度上被限制于某些地点,移动十分困难甚至有些时候移动困难,运输费用和其他障碍阻止商品的自由移动,就是说运输费用的重要性不亚于某些生产要素的不能流动性。不同地区的转运费不同,价格也不相同,商品运转中存在着很多实际中的障碍,例如运输容易损坏商品,降低商品的质量和价值,这些都包括在运转费用中。在传统的地区分工理论中,由空间距离而形成的运输费用是对分工产生不利影响的因子,虽然运输费用不会改变分工的基本原则,但是它作为空间分工的障碍,始终对地区间的分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运输费用在自然资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方面提出,考虑到在自然资源基础上产品生产的重要性和运输的难易程度。
交通运输对地区间交易效率的一般模型
如果不从位于某些地点,而是从位于某些地区这一角度来考虑的化,一个地区就某一方面为一个单位,这个假设有两个地区,其中一个地区是某产品的产地A,另外一个地区是该产品的销售地X,且设产地A的平均成交价格为PA,那么,地区间交易效率为 kd的一般模型为
类似的,交通运输与地区间交易效率的模型为
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区间交易效率随产品对交通运输依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地区间交易效率随产品对交通运输的依赖程度的下降而提高,地区间的交易效率随交通运输费用的增加而降低,对交通费用的降低而提高,并且,对于同一个产品而言,交易效率对运输费用的变化在产品价格较低时较敏感,对于不同的价格产品,交易效率对较低价格产品的运输费用的变化较为敏感。该产品销售地X的平均成交价格为px,为了简化起见,假设该种产品从产地到销售地中间有一个中间商,且该产品从产地到销售地运输费用为cT.其他外生费用为cQ,中间商的平均毛利润为I,则, ,从式子可知,地区间交易效率随运输费用的增加和交易价格的下降而降低,随运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价格的上升而提高。
2、从交通运输对农业交易效率的影响分析
农业的发展除了要增加农业的产出、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提高农业的增长率、加快农业的增长速度为,农业生产要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商品化程度的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农产品消费的分散性要求实现农产品价值时要克服农业生产地和农产品销售地的空间障碍,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的特点这就在客观上也要求农产品实现自身价值要突破成产和销售的时间障碍。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明显地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价值的损失。无论是作为中间品的农产品还是作为消费品的农产品,都需要经过运输的环节,并且交通运输的条件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交易效率,一下结合农产品的特性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解农产品克服空间障碍和时间障碍的经济成本,构建交通运输与农业交易效率的关系模型,用来分析交通运输的各个因子对农业交易效率的影响。
农业的交易效率对农业的发展影响通过农业交易效率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决定专业化分工,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交通运输相对滞后,会导致农产品的商品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会使农产品与国内大中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大大被缩短了,快捷的交通运输将会使农产品的快速保鲜、发挥农产品借助便捷的交通条件发挥低成本等优势,将使农产品市场迅速扩大,农产品市场扩大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交通条件改善的条件下有利于我们抓住契机,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的影响可表现为:(1)拉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深化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可以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上抢占优势。 (2)交通运输的改善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可以大力发展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和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优势品牌农产品。
(三)交通运输业对工业的带动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促进和带动了工业中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效益,交通运输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交通要想发展要不断消耗物质资料,这些工业物质资料构成了工业生产的巨大需求,刺激着工业的强烈发展。
1、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的拉动
这种拉动作用是面向行业、面向全社会的。公路路基路面以及桥梁涵洞和隧道及附属工程的施工,无疑需要大量的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装载机、凿岩机、架桥机、压路机、混凝土拌和机、摊铺机以及各类汽车等;同时,数万建设大军进驻高速公路建设沿线,又会对各种生活及办公设备、各种生产用施工机械产生大量需求,无疑会拉动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2、对建材工业和建筑业的拉动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大,国家交通系统的发展,需要投资巨大的高速铁路和公系统,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必然要求其他综合交通运输与之配套,这样就需要加快市内公交及轨道交通的发展,如地铁和城铁等综合运输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会直接拉动相关建材工业的发展,如各类钢筋、高强钢丝、型钢、各种标号的水泥、原木锯材、沥青、砂石料、石灰、粉煤灰、土石方等等发展, 同时,高速铁路和公路建设还有效拉动了集镇基本建设,促进了建筑装潢材料经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内投资,拉动投资需求。据估测,如果铁路基础建设投资一年完成6 000亿元,则需要钢材2 000万吨,水泥1. 2亿吨,可直接带来全国GDP提高1%的拉动效应。
3、对施工企业和地方就业的拉动
根据投入产出法中消耗系数及其各个部门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可以得到,每亿元的交通投资为建筑业创造或者保留大约两千个就业机会,为交通建筑业直接和间接提品的各个部门相应带来约五千个就业机会。工程建设中会吸纳大量沿线的农民工就业。许多原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到了当地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就业,同时还通过工程建设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建设技术工人,如钢筋工、隧道掘进工、爆破工等。拥有一技之长的他们,不仅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务工收入,而且为他们今后的长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四)交通运输对旅游业的带动影响
从需求方面看,交通运输条件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旅游者在外出旅游时,就要解决从定居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问题,通过采用适当的旅行方式抵达旅游地点,且旅游行程本身就是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旅行方式所耗费的时间,也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旅游者可用于旅游的余暇时间总是有限度的,如果克服空间距离所占用的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旅游者则会改变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甚至会取消旅游计划。
从供给方面看,交通则是发展旅游业的命脉。旅游业是依赖旅游者来访而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只有在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使旅游者能够大量地、经常地前来访问的情况下,该地的旅游业才会有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可能。
从旅游收入方面看,交通运输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部门,本身也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在任何国家的国内旅游收入中,交通运输都占有突出的比重。据《旅游统计年鉴》资料,欧美游客来我国旅游,其交通费用的支出(包括国际间往返交通费、在我国旅游期间的城市间交通费和市内交通费)往往要占其旅游费用的一半以上。
三 、交通对经济带动作用总结
事实证明:交通运输决不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却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建设,适度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合理调整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而且还要改善运输装备和设施,均衡地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逐渐使其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最优良的条件,促进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该项目为贵州财经学院2009-2010年度在校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第344~345页
[2]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上卷第1、5、16、140页,下卷第246页,上卷第335~336页,下卷第12页。
[3]荣朝和《论运输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4]刘统畏.交通通讯与国民经济[M].重庆出版社,1988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有限自然资源,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1.水资源简析
水资源是指可以让我们直接利用,具有质量和数量保障的淡水资源。地球是一个水球,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大约是13.9亿立方千米, 但有97%是海洋咸水,可直接为我们所利用的淡水的总量仅仅是0.36亿立方千米,不到总水量3%的淡水中,有77. 2%是以冰帽和冰川的形式存在于高山上的,很难被直接利用。湖泊、江河等地面水的总量大概有23万立方千米,占据淡水的0.36%。22.4%为土壤水和地下水,这其中有3分之2的地下水是埋于地下的深处。所以只有大概20%的淡水是可以为我们利用的,但是可以让我们直接利用的淡水就只有淡水总量的0.3%。由此可见,水资源是极具稀缺性的。
2.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2.1农业水资源优化使用
在世界中,70%的用水为农业灌溉用水,但其实际利用率是比较低的,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很严重。据统计,世界上农业灌溉用水中,只有37%作用于农作物生长,剩余的63%是浪费了。所以农业水资源的优化使用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以农业水资源使用优化为龙头,经过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不仅有助于农产业和土地利用的布局调整,也有助于整个农村资源,尤其是广大农村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利用。
农业水资源优化使用的技术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晚收晚种、薄膜覆盖等先进技术。降低输水损失,提高渠系的利用指数,做好渠道的防渗。因地制宜兴建喷灌、管灌、滴灌等有效用水工程,实施管道的输水。扩宽水资料有效利用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复种指数,调整农业种植的结构,发展低水投入及高效的农业。最后,加强农业的水资源科学使用的宣传工作,发展良好的生态水资源使用氛围。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主要为,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量。降低工业的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有:提高用水循环率,争取减少用水,改革生产用水。最近几年,中国对水的重复应用工作也逐渐发展起来。当今世界上很多的工业发达国家都已经把提高工业的重复用水当做解决市区用水资源困难的重要手段。而在某些水源非常紧张的地方,水的重复利用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为20%到30%,总体水平还是较低。倘若我们把这个重复利用率从20%提升到40%。提高工业的用水利用重复率,不但是合理利用水的重要措施,同时还减轻了废水处理量,减少了工业的废水。
2.3水资源科学利用
通过传统的水库调节流量,水库能把丰水期多余的水量放在库内,从而补充枯水期的不足流量。同时可以提高水源的供水能力,还能为发电、防洪、发展水产等的多种用途进行服务。现在各个国家在河、江上建造的库容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水库有1349个,它的总蓄水量是4110立方千米。但随着建库选址的日益困难,在很多工业发达的国家,水库建设成本迅速提高,这在我国也将显现。我国目前已开展跨流域调水。即由丰水的流域向缺水的流域进行调节。这些工程将有助于改进缺水地方的水的不良状况,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恢复湖泊、江河的水质。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污水处理的规模、水体自净、水质目标、费用、污水处理效率之间的互相的关系,运用评价技术和水质模拟预测,寻找优化治理的最佳方案,同时制订出水污染控制的规划。
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水资源,它的存量比湖水、河水和大气水分总和还要多。但是因为它的补给速度比较慢,过量地进行开采就会引起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开发的时后,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第一,建立监测网,可以随时去了解水质变化情况和地下水的动态,让我们可以立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第二,运取人工补给的方法,可是一定要注意地下水的污染情况。第三,加强对地下水源探察的工作,合理布局,全面规划,掌握水文、地质的资料,全面考量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从而避免过多地开采水源。
3.水资源保护探讨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制定防止污染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法律法规、改善用水经济的政策。例如加强保护、堵塞渗漏、提高水价等等。同时提高人们的 意识,从而减少对用水浪费的状况。
随意开发利用地下水。尤其是某些新建的企业、公司,有些不办理手续的,不经许可的,却擅自凿井或者扰乱用水秩序、非法取水。公司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定用地下水的表现在,自备井的取水期已经满了,但是还不立刻并进集中供水管网或者关停,又或者不安装计量的设施、不换已经不可以正常应用的计量设施。保护水资源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对于一些非法凿井用水的行为监管并不到位,缺乏一些强硬、坚决的有效手段,处罚的力度不足够,不能适应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紧迫形势。
以上的问题是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挑战,这是必须加强工作的力度。依据国家工作的要求,落实比较严格的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加大力度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规范用水的秩序,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必须统观全局,统筹全局,尽力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强化国民的水忧患意识。
4.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资源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为人类生存的命脉,更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我们要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和提高水环境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适应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此优化资源配置,从法律、教育和行政的层面加强水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1]李鹰. 水资源的战略资源属性[J]. 中国水利, 2001, (06).
【关键词】 国企改革 产权改革 股份制改革 国资委定位
一、国企改革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国有企业改革远未达到预期目的,在新世纪,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显得更加急迫。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意义,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本身的重要性上,还体现在其对于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的决定作用上。在20多年的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几方面的问题。除了国有企业问题之外,还包括经济的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弊端、贪污腐化的孳生、地区差距扩大等方面的问题。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变化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宏观经济因素的制约。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变缓,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与价格,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受到世界大环境的冲击。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投资需求的增长并不稳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很有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制约。
政策优惠逐步消失。我国政府已经对与WTO条款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来说,原有的各种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和补贴等保护措施已开始逐步取消,对内资与外资企业开始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利润,使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面临新环境下的重大挑战。
技术的挑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资讯技术,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得更加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之间竞争或联合的方式、市场结构等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国有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又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二)国有企业负担沉重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盈利水平持续下滑,至1998年已是总体亏损。其一、1998年,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中“企业亏损补贴”就是333.49亿元,即统计的帐面利润还小于“企业亏损补贴”119.79亿;其二、如果剔出烟草、电信等国企的垄断利润,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此期的亏损额肯定是触目惊心的。2006年1-8月累计,全国6.89万户国有工业企业中盈利的只有3.74万户,盈利额688亿元,同比上升49.6%;有3.15万户亏损,亏损额602.6亿元,同比上升46.9%;盈亏相抵后仅盈利85.4亿元,同比下降79.6。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广东等效益好的沿海地区,盈利水平也在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国有7%左右的国有工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涉及职工约750万人,有近2000万名职工在亏损企业中工作;不少国有企业目前已困难到不能正常支付职工工资,大量的亏损削弱了国企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三、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一)从全局出发深化所有权结构改革
改革肯定能完善国有企业,但不能理想化、万能化,背离客观规律去强求国有企业尽善尽美,“占尽风流”。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没有全面优势而只有比较优势,都必须从属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需要。因此,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实施有进有退的战略选择,在有些不必由国家经营的行业和领域有步骤地实行“适当的退出”,集中资金搞好非国有企业不宜或一时无力进入的“命脉”、“基础”和“高精尖”等行业和领域,应当看作是战略性改组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不仅不应是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而且也不能只是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其战略基点应当是面向整个国民经济、面向整个产业和行业调整。这是我们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真正具备的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_10万个左右,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需要继续进行资产重组等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已有77家中央企业进行了41次重组,企业数已从196家减少到2007年初的157家。2007年底进一步减为151家。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二)着力于机制创建,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行业的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或是没有进行根本性的股份制改造;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也普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并没有实现企业机制上的转换。中央企业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主干,只有19家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成立了董事会,总共只有6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股权多元化,绝大部分企业还有待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外资料表明,股权多元化公司比国有独资企业绩效好得多,有人计算过,2004年,中国国有独资公司销售利润率为6.12%,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率为6.67%,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利润率为9.38%。所以,今后应重点推进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整体上市,在此基础上改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
国企股份制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第一,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一般要保持控股;对于那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也没有必要为了改革而改革;对于处于夕阳产业而且自身素质已经非常差的企业,不应该指望外部资本购买这类企业的股票,而应该更多地采用并购重组、整体破产的方式处理。
第二,为了保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要借鉴国际经验,在股份制改革方案中加入限制国家股权利或保留某些权利的内容,以减少外部资本进入企业的顾虑。应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是制定保证国家在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殊权益的“金股”制度。即通过立法或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在一定情况下,按照规定的程序,政府对企业决策有否决权。二是设定特许经营制度等委托经营方式和“优先选择权”,即对一定股份设定“优先选择权”。在一定情况下,政府有权按固定价格重购这一部分股份,从而形成多数行使控制权。三是制定个别不受一般商法约束的例外规定。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通过立法规定,在什么情况下,持少量股份的股东,可派代表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中占多数席位。
第三,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创造良好竞争环境。国家需要通^立法继续清除各种障碍,在部分公共行业如金融、电信等领域不断引入竞争机制,改善竞争环境,允许符合条件的外部资本更多地进入垄断行业,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四、结语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国企的进一步改革,让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陷入了困境。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国企改革历史进程的纵向分析和国内外国企改革经验教训的横向研究,揭示国企改革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以产权改革为根本,以股份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明确国资委定位、建立新型政企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配套推进为推动力的系统观点;提出了深化股份制改革要以股份合作制、劳动者股份所有制和虚拟股份制为方向的新观点;提出了新形势下对国资委定位、建立政企新型关系的新看法以及配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