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1篇

皮影艺术是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中最具独特审美意义的艺术样式之一,并且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在景观设计中,因现代各种设计造型手法的迅猛发展,景观设计造型也更加多元化,从而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不可置疑的是,在现今的景观设计中,随着制作及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景观设计的情感韵味却在逐步萎靡,这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无疑是一种缺陷与打击。而皮影艺术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与表达,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韵味。现代景观设计如融入皮影这些传统特色的文化符号,不仅能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审美意蕴,还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

皮影艺术的特征

皮影艺术作为一种鲜活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蕴涵了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还蕴含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体系。

1.刀味与皮质美

皮影艺术讲究刀味和皮质感,以牛皮、羊皮、猪皮或驴皮为最佳选料,经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再涂上桐油,运用镂雕等雕刻手法,并结合传统的绘画形式,刀凿并用而完成。

2.玲珑剔透与光影美

皮影艺术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通过操作者对色调平衡、层次过渡等进行控制,并运用独特的阴雕阳镂、明暗相辅的手法,塑造出类似剪纸 “透光”的特点,这种光与影的效果结合,营造出了良好的立体三维动态空间感觉。

3.变形与夸张美

皮影艺术强调影廓优美和造型夸张,以纯粹的二维空间艺术―点、线、面构成各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将具象的形态高度概括成抽象的形态,目的是夸大突出美的因素,是我国民俗艺术中的惯用手法。

4.粗犷细腻与装饰美

皮影图式常提炼戏曲中脸谱的元素,观众可以通过脸谱形象来分辨人物身份,且常用“半边脸”或“五分脸”,线条明快,轮廓犀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色彩上常会借鉴年画的着色手法,选用绿、蓝、红、黄、等纯度较高的颜色为主色,以浅蓝、粉绿、橙黄等颜色为辅色,笔墨浓厚、色泽沉着,这是民俗艺术特有的感染力,深刻体现出粗犷细腻的装饰美感。

皮影艺术形式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从皮影图式分析

皮影图式种类繁多,有以生、旦、净、末、丑等为代表的人物形象,有以花、鸟、鱼、虫等为代表的动植物形象,且图式多运用吉祥如意等寓意来表达人们对生命的关爱。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如能对皮影图式中的元素进行提取,并进行加工处理,使这些元素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新型元素。如以平面的形式表现通过地花、浮雕等景观小品把图式物化;以立体景观小品的形式呈现皮影形象的之间对话,这不仅保留了皮影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又给现代设计增添了传统的设计理念。

2.从皮影造型分析

皮影在造型方面具有很强的装饰韵味,它的造型吸收了民间刺绣剪纸、纸扎、窗花剪纸、民俗服饰、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的精髓,通常采用夸张、变形、雕镂精细的设计方式,且地方韵味强烈、风格独特,展现了中国皮影艺术的价值。不同地区造型特点也不尽相同,或身条纤瘦精细秀丽、细眼细眉樱桃小口或身材圆厚淳朴粗犷、或环眉凤眼细唇尖翘。现代景观设计如与皮影这些“抽象”、“虚幻”的创作意境和手法结合,可以通过叠加、镂空等新技术形式来实现,从而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为景观设计添光加彩,赋予景观设计更为深远的意义。

3.从皮影色彩分析

皮影艺术常用对比色、补色等色彩关系来进行处理、色彩艳丽、极具特色。与年画类似,但是皮影较之年画更加把这种感染力推向极致,因为皮影是由镂空的雕刻手法巧妙地运用光、影、色三者的无穷变化来夸张渲染其艺术,而不是简单的通过色彩来表现。这种色彩手法应用在景观设计中,可以使原本冰冷的景观作品虚实生动、厚重沉着、层次丰富,艳而不俗,给人以强烈印象。

“传统”皮影形式与“现代”景观设计结合的价值体现

1.动态到静态的转变

皮影表演用五根竹棍操纵,表现形式灵活自如,皮影这种五彩斑斓光舞影动的表现形式常给人眼花缭乱、真实动人的感觉。而景观小品往往是静态的表现形式聚多,两者相结合实际就是一种皮影灵动的“动”到静止景观小品“静”的转变。

2.平面与立体的交汇

皮影艺术是一种传统的平面造型艺术,而景观小品既是平面的艺术更是立体的展示,将皮影艺术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正是二维艺术与三维设计的穿插交汇,从而展现出平面与立体的统一之美。

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现代景观设计从传统皮影艺术中提炼、筛选出具有形式美感的图形和色彩元素,又运用几何形的组合方式进行重构形成了既有传统质朴的艺术效果,又有现代审美要求的现代景观设计作品。这种对于皮影传统图形的提炼和重组方法,在赋予传统图形现代美感的同时提升了现代景观设计新的感染力。

结语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2篇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

一、 陕西皮影艺术特征

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禽走兽)等几大类。陕西影戏又称 “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WWw.133229.CoM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术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深植于民间哲学意识中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互相转换、生生不息的阴阳太极宇宙观,在陕西皮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如皮影人头茬中生、旦角的镂空白脸,突出了眉眼五官的个性特征;净角的实体花脸,便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突出“白豆腐块”,这几种风格迥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彰。

陕西皮影在简练的外形轮廓之中,运用适形的手法雕镂了大量的图案及纹样,其中繁与简的对比,点线面的穿插关系均完美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图1可谓乍看眼花缭乱,再观精美绝伦。

2、寓意五色,施彩强烈鲜明

陕西皮影的用色,以红绿为主色调,黑色调和,隔色平涂逐层烘染。加上牛皮的黄色、镂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白色,共有五色呈现。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观的包罗万象、简化归类的体现运用。

皮影人物角色的忠、勇、狡、奸等个性特征,分别以红、黑、黄、白色比德表现。皮影艺人从陕西社火脸谱、地方戏剧脸谱吸收借鉴了色彩的搭配程式,尤以净角的花脸呈现的特征最为明显,不同色块组合的隔色渲染细致描绘,配合变化有致的镂空线条,形成角色各异的脸谱程式,图3是陕西皮影中的最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施彩上非红即绿的大众审美意识,反映出陕西人民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特征。红绿黑色的对比运用在繁复的景片中的庙宇楼阁、树木山石上,与影人的色彩相呼应,使影窗上的整体色彩效果和谐一致,色调温暖鲜明而沉稳。神仙朵子中的天官、仙姑(图10)、童子、等神话形象及想像创造出的奇灵异兽,赋色主观、夸张浪漫、幻想奇特,常见的有红绿相映的祥云、火狮子(图2)、大绿色的麒麟、大红色的飞龙等。皮影艺人及尽想像之能事,创作构思不拘一格。

陕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鲜明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把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至极。

3、理想造型,人物善恶分明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头,七分相”的共性特征,即正侧面的头部与半侧面的身子接合,是民间求全面面观的体现。陕西皮影人物最为显著的造型特征是无论生、旦、净、丑均是高额头的理想造型,称为“岩颅”。人物前额饱满圆滑突出,神气十足。自古以来,“前庭饱满”被普遍认为是聪慧、自信的特征,在陕西皮影中得以夸张强化。在陕西民间剪纸、凤翔泥塑、年画人物造型中也可找到相似的特征。

自宋代以来,各地皮影脸谱造型均体现着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1)的褒善贬恶鲜明特征。陕西皮影艺人极其重视面部表情的刻画,对面部的个性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推敲把握。陕西华县流传的皮影谚语中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2)的描述,女性为“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的温柔秀美程式造型。面部的造型口决有“眉眼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的造型规定,符合民间大众在生活观察中总结出的人物面相规律。具体人物脸谱特征与地方传统戏脸谱相结合,创造出净脸人物如张飞的豹头圆眼张牙咧嘴(图6),关羽的蚕眉凤眼合嘴长须等典型形象(图11)。为了衬托人物性格,奸诈脸谱多刻画为粗细变化的结构线条,尤如蜿蜒的蛇形(图7)。残暴脸谱多刻画为倒立的锯齿状毛发胡须,粗条状横肌纹。丑角脸谱为低额鼠目、张嘴嬉笑状等(图4),民间艺人通过夸张、概括的造型手法,突出强调了人物善恶美丑个性特征,达到一目了然的艺术效果。

4、寓情入皮,操纵技艺高超

皮影通过操纵人在幕后的技巧表演,配合各式的地方唱腔,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陕西皮影艺人的操纵技巧有“净角要撑,旦角要松,生角要弓,武角取当中”“青衣两手夹,闺门目不瞧,武旦风摇柳,梅旦手描腰”“提抢甩袖亮靴底儿,吹胡耍翎帽翅儿”,(3)这些程式化的操纵技巧,体现了假中求真,以少胜多的意象形态把握原则。影人侧面造型的特征,便于艺人对大动势的把握,抓住情节冲突,强化表演功能。

陕西华县的碗碗腔皮影,唱腔婉转悠扬,拖音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堪称原生态艺术中的经典。其分别以欢快、悲伤、平缓的不同情绪唱音配合影人入情入理的动态设计,再加上民间艺人幕后喷烟、烧酒松香、晃动灯光等虚拟特技手法烘托气氛,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二、 陕西皮影民俗文化特征

民间皮影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娱乐的艺术形态。陕西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民族传统,皮影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与民间习俗相互承载着地方传统和民俗文化。

1、 陕西皮影的起源及形成

关于我国皮影的起源地,早有始于唐代西安之说,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 便提出:“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4)关于皮影戏的最早记载于宋代,从北宋的“素纸雕镞”(5)发展到南宋的“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6)记载了宋代影戏达到繁荣。北宋末年,避靖康之乱的中原影戏艺人西出潼关,流入陕西地区,几经时代变迁,中原影戏与当地生活习俗、乡音俚曲、伦理道德相融合,逐渐形成以华县、华阴等地皮影为中心的陕西皮影艺术。

2、 陕西皮影戏习俗及民俗文化

中外古人早期均有把人影当作灵魂的观念,被历代巫术所用,使之形成民间“弄影还魂”之术。舞动的影像便是与想像中的神灵沟通,达到意愿传达的载体。陕西皮影与众多的民间习俗活动相关联,在旧日广大农村地区,皮影戏非常流行,人们在祈雨、祈晴、谢土神、庙会、寺院“开光”及个人求子、求仙药等民间习俗活动后均有酬神还愿的影戏演出,称为“报神”,在影戏中,出现大量的天上、人间、地下的各路神仙朵子,“天官大帝”、“招财童子”、“福禄寿三星”,和寓意吉祥的“和合二仙”、“五子夺魁”景片、彩帘子用于祈祷、许愿。影戏的唱词则代替人们向神灵祈求吉祥平安。此外,在欢庆丰收、嫁娶生子之类的喜事,及为逝者超度亡灵的丧事时都有皮影戏上演,人们图热闹,寄哀思。由于皮影被民间大众赋予了神性,故陕西皮影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定,如男女影人不能对脸存放以免乱了阴阳,皮影的翻动要用签杆不可用手等习俗、习惯。

在陕西皮影造型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观念。如在武将的甲靠中运用最多的“万字纹”(图8)寓意绵长不断,富贵不到头。皮影景片中出现的“古钱纹”(图5)为富寿双全之意, “盘长纹”(图9)又被陕西人称之为“蛇盘九颗星”为四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另外众多取谐音讨口彩的复合图案,如梅花和喜鹊为“喜上眉梢”,石头和雄鸡为“市上大吉” 鹿和鹤为“六合同春等,均体现了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传统。

与陕西皮影艺术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符合民间大众向往美好幸福的主观愿望,在皮影造型意识中更是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皮影从形式到内容上多褒善贬恶,蕴涵了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力量。历代变迁,陕西皮影艺术已成为研究民间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及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

三、 陕西皮影的艺术价值

1、陕西皮影艺术是以中原影戏为源、长期流传于民间、经历展而形成,以华县、华阴一带皮影为主向各方向传播,影响了晋南、甘肃、川北、青海等地的皮影艺术。陕西皮影在民间皮影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2、陕西皮影是民间美术中集大成者,它广泛吸收地方戏曲、民间剪纸、民间年画艺术的造型特征,以其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大量形态优美、雕刻精细、极具形式美感的影人和景片以及具有丰富想像力的神仙朵子,其造型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既丰富和充实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审美意识,具有黄河流域母体文化的艺术特征及内涵。

3、陕西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乾县阿宫腔、富平县弦板腔均以极高的艺术造诣及原生态文化特征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项目》中,陕西皮影作为民间美术造型的经典在民间艺术品市场呈升值趋势,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研究保护陕西皮影艺术,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皮影 艺术风格 当代动画

一、传统皮影艺术风格分析

(一)皮影的由来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门傀儡艺术,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因病去世,汉武帝日夜思念,荒废朝政。手下大臣李少翁在一次出行中,受到倒影启发,便用棉帛参照李夫人容貌制成了第一个皮影影像,并请汉武帝观看表演。汉武帝观后,龙颜大悦,从此皮影戏就流传了下来。

(二)皮影的造型风格

皮影戏作为独具韵味的传统民间表演形式,其造型风格也颇具特色。皮影人物由于需要用五根竹棍来操纵,所以其造型方法有其标准的模式,其身体大致分为13个部分,这些部件都是用皮料经过精心的雕琢连缀而成的。

皮影人物在结构上大多是上身和双臂较长,下身较短;形象上是以侧身的五分脸或者七分脸的平面图形来展现,以在表演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传统的皮影人物造型风格中,大部分都要按照戏剧行当来进行设计制作,跟戏剧中一样,也分为生、旦、净、丑。例如:阳刻、镂空脸型的方法大多用来刻画文雅的生、旦的角色,可以表现出人物善良或嫩白;而阴刻、实刻脸型的方法则是对于一些花脸、丑脸的角色进行刻画,以便于勾勒出人物的阴险和邪恶。

二、传统皮影艺术与当代动画作品的结合

(一)造型上的结合

皮影艺术独特的造型方式可谓是独创一派,其形象生动有趣、线条流畅,独具特色。例如在《张飞审瓜》《指鹿为马》等影片中都采取皮影艺术的造型手段,角色头部造型借鉴采用了五分或者七分脸的剪影形式,身体也分上下臂、上身、下身、双腿、双脚几个部分,真实的皮影人物是将这几个部分用线连缀而成。

在皮影风格的动画当中,不再是普通动画的造型方式,而是仿照皮影的造型手段,将人物的侧影分为几个关键部分,然后再采取关节、身体连接处重叠的方式,再加上后期软件的加工制作使皮影风格的动画影片在视觉上不仅延续了传统皮影的艺术特色,还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运动规律的结合

在普通动画影片中,其动画规律如走路、跑步、动物运动、风、雨、雷、电等,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演变、夸张,都非常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传统的皮影表演中,不论是人物、动物的动作还是一些自然现象,其运动规律都与现实生活相差很多,是人们在皮影表演以外的环境当中接触不到的。

在皮影与现代动画结合的影片当中,影片中的运动规律则是将普通的、贴近生活的运动规律与皮影戏表演过程中的动作规律结合起来,使这种风格的动画既符合动画方面的审美需求,又延续了皮影艺术表演的动作特征。这种独具特色的影片大多采用以身体各部分的重叠处为轴心来做各种运动的方法,形成了一种皮影动画独有的运动规律。这种运动手法不仅摆脱了传统皮影戏人手操纵的局限性,而且还更加灵活、生动,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试听语言的结合

在普通动画影片中,镜头语言中的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共5种。镜头语言丰富有内涵,不同景别的镜头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而在传统的皮影戏表演中,采取荧幕式表演,人物在一个精心布置的大场景中进行表演,这种方式对于现在这些生活在快餐文化里的人们来说难免枯燥、乏味。

在新兴的皮影动画中,则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皮影戏的大场景中,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也可以在影片当中加入适当的镜头语言,例如远景和全景都是比较大的景别,都表现的是比较宽广的景物空间,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能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近景和特写则注重对细节的刻画,从空间视觉上能产生一种紧凑感,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冲击,不再像传统皮影戏中只有一个景别使人感觉到疲劳。在配音上,不再是戏剧唱腔,而是在继承了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音乐以及配音,这就给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带来了冲击,非常具有震撼力。

(四)剧本选题上的结合

剧本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原创、改编和移植三个部分。在动画和皮影的选题中有很多相似之处,皮影戏所表演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神话寓言、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爱情故事等。这些大多源自于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很多动画剧本的创作也多源于此。皮影的剧本大多是改编而来,如戏剧、传说、名著等,这都是具有强烈的中国色彩的。在与动画的结合中,不能对原作进行照搬,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剧本。如动画《桃花源记》对原著进行了概括与创新,不会给人照搬原著的感觉,很有现代特色。

三、传统皮影艺术风格动画的发展

(一)现代中国动画风格发展现状

在当下,由于国家的各种鼓励政策,许多大型企业转身投入动漫产业,产生了大量的动画作品。但大多作品粗制滥造,缺乏属于中国本土的艺术风格。许多作品都模仿当下很流行的日本、美国动画风格,人物形象设计没有个性可言,动作设计也生硬、缺乏美感,剧本更是缺乏创新,许多作品都是在老故事基础上进行再加工,使观众看不到新的、有营养的动画。真正具有中国意境之美的动画少之又少,大多数作品不仅缺乏中国的文化内涵,更加缺乏艺术品位。

(二)传统皮影艺术风格动画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为民族动画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作为传统民间工艺之一的皮影艺术,为我国的动漫事业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其在现代皮影艺术风格的动画中,是对原始皮影的一种发展和提升。需要我们在领悟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以一种新时代的形式进行创造,寻找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契合点,努力打造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动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皮影艺术风格的动画通过与现代化数字技术的结合能走得更长、更远,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张宇.中国民间美术与动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皮影 数字交互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皮影的艺术形式与特征

(一)皮影的视觉艺术形式与特征

皮影造型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头茬和戳子的形象皆是侧面夸张变形的平面化造型,人物通常具有偏侧身、五分脸、单目、半片嘴的特征,夸大的头茬和偏长的手臂,使得影身产生了夸张的美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张力,给人以稚拙古朴的感觉。人物和场景的全侧面与半侧面的混合体现、皮影轮廓的概括和内部纹样的复杂、巧妙运用剪纸的阴雕阳镂特征及民间绘画散点透视的特点,综合形成了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皮影艺术。

皮影的色彩,通常直接展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中国五行色形成了皮影的基本色彩观念,红、黄、蓝、绿、黑五色通过深浅的搭配形成层次感。补色的使用让皮影产生一种协调美,增加了皮影人物的艺术感染力。

表演效果方面,艺人通过皮影人物上的三根签子来控制整个影人的全身运动,而皮影又是光与影的艺术,其表演形式依托于光影的效果,艺人通过对色调、层次及渲染的控制,使表演画面逼真生动。通过控制皮影与灯光远近的变化,产生虚实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灯光明暗的对比,起到配合故事发展、烘托场景气氛的作用。在光线与幕布的映衬下,通过不同的表演来表现技巧与道具,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二)皮影的听觉艺术形式与特征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皮影将戏曲中生、旦、净、丑的表演角色,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配以乐器伴奏和各地方戏曲、曲艺精华的道白配唱,形成独特的听觉、观感。

二、皮影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困境

现代工业以其高效率的批量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对产生在农耕文明的皮影传统手工艺形成冲击,皮影本身的局限性也使其逐渐走向文化的边缘。首先,皮影的精雕细琢,为其制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10多道工序,制作周期很长。其次,成品因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无疑是其在工业时代中生存的致命弱点。再次,皮影戏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在过去常为酬神还愿,随后的功能才是消遣娱乐,所以内容较为单调,同时,人物与场景的综合处理也不够完善,形式简单,缺乏新意。最后,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要求很高,许多技艺高超的皮影艺人相继去世,传承艺人很少、皮影道具大量残损丢失、演出场地简陋、国内的专业剧团寥寥无几、青年观众越来越少等问题,使得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直接威胁到皮影的生存。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成为了首要任务。依托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软件学院的优质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娱乐化传播进行了“数字交互皮影”的探索。

三、数字交互皮影平台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字交互皮影的概念

数字交互皮影是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皮影文化与现代艺术、现代计算机科技结合。通过对民间传统皮影形象的采集、整理与艺术加工、传统剧目唱腔的研习、传统皮影表演手法的临摹,依托于多点触摸技术、flash皮影建模技术、flash骨骼技术、fms服务器技术和录制、回放等技术,实现表演者通过计算机自由操作数字化皮影道具进行表演,并可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录制、播放与上传网络,使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得到交互体验的乐趣。

(二)数字交互皮影的表现形式

将一部传统皮影戏的视觉形象、剧目、唱腔和音乐、表演方式与技巧进行整理与归纳,寻找出最合理、最贴近事实的一套剧目基础,对其进行数字化的提炼。通过多点触控技术控制影人活动,并在荧屏上实时动态跟踪表演,为观众展现故事。

(三)数字交互皮影的表演手法

传统皮影通过设置在影身和双手上的三个操纵点,即可完成影人表演的全部运动效果。通过对表演过程的形式与技巧的分析研究,为数字交互皮影中人物的头部、身体、双手和双脚分别设置了控制点,依靠多点触控平台,表演者只需触碰到相应控制点范围即可对人物进行操控,便可完成人物的移动、转身、活动、点头等效果。配合键盘上的按键,使其增加动态动画场景渲染,如刮风、落叶、下雪、打闪等视觉特效。同时由于其自由性与随意性,表演者可以根据当时环境与临时灵感,进行即兴创作表演。

(四)数字交互皮影的视觉形象特征

数字交互皮影的视觉形象,是在尊重传统皮影造型的基础与规律上,对民间传统皮影形象进行归纳、整理和艺术再加工。由于皮影材料及雕刻限制所导致的不足,在这里可以通过数字化视觉形象的过程,进行适当的规整,使得整体形象现代又不失去传统味道,同时色彩上的高度还原,也大大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

(五)动态效果的新形式开发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3D包装、视频编辑、动画特效等技术不断应用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这些具有强烈视听震撼效果的场景与特效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盛宴。“数字交互皮影”将这些技术合理地运用到传统皮影戏中,表演者对人物进行表演的同时,以动态的动画效果烘托场景的气氛。如梁祝化蝶中祝英台哭坟一幕,通过粒子技术展现烟雾,配合表演者的表演,弥补了皮影戏视觉效果单一的窘境,给人以新鲜的视觉感受。

四、数字交互皮影的影响与价值

数字交互皮影具有清晰明了的视觉形象、高效的制作方式、广泛的传播途径和较强的交互体验与娱乐性,这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超越了传统皮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皮影存在的不足与局限。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媒体创新传播的重要探索,并在社会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团的实践

依托于中华皮影文化艺术城的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团是全国第一家专业从事皮影艺术整理、皮影文化传播、皮影戏舞台表演、艺术展览以及皮雕工艺品研发的综合性机构。艺人们对“数字交互皮影”的体验、尝试及肯定,使得数字交互皮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艺术和技术的传承创新。

(二)数字交互皮影的社会影响

数字交互皮影应邀参加了2011和2012年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展览期间得到北京市领导的问询与肯定,参观者络绎不绝并主动感受数字皮影的交互魅力;项目在2010年的大学生全国挑战杯获得一等奖等,这些经历足可以证明“数字交互皮影”的前景与生命力是不可限量的。

结语

数字交互皮影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运用新媒体艺术成果有效推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和传播。将皮影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与内涵展现在世人面前,只有将其文化特征真正融入到当代生活中,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感知,才能更好地使皮影艺术在新的时代以新的面目和形式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从而更好地继承与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窦楠.试论皮影造型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当代意蕴[D].中央美术学院,2011.

[2]闫英林.皮影艺术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13)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5篇

在河南皮影形体艺术中,无论是人物形体、动物形体、植物形体、还是用具形体,都拥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河南皮影艺术是集聚了平面性、装饰性、象征性、概括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首先,这些缺乏正规科学训练的民间艺人,把生活中的事情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提炼、组合,并在同一平面上以上下左右、分开重叠的方法摆放在一起,使河南皮影具备了平面化的形体。其次,影人形体和衬景道具形体都是由不同的图案拆分再组合完成的。点的聚集,短线的穿插,配合着面的分割构成了盛大的场面,所以装饰性是河南皮影最纯真的表现。再次,河南皮影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人们将美好的寄托和理想的追求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在了影人形体上,所以河南皮影这种民间艺术还具有象征性的特征。河南民间艺人在创作皮影的过程中可谓是大胆的省略与整合,对客观事物进行了提炼与完善,因此又形成了皮影艺术的概括性,使之成为了很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品。河南皮影的形体相当丰富,可分为头部形体、身段形体、衬景道具形体三个方面。头部形体可体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因此头部的形体可谓是整个影人形体的重中之重,有着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有朝廷的皇帝,也有平民百姓,有将军大臣,也有跑步的士兵等,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身段形体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服饰,同样也可以体现影人的性别、身份、性格等因素,它的形体可决定整个影人的动态。为了达到影人服饰轮廓清晰、生动多样,在表现身段形体的时候角度和头部形体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采用的是半侧面,而且影人身段的整体形体还有上窄下宽的特征,这样一个鲜活的影人形象就产生了。在河南皮影形体中,衬景、道具形体起着装饰环境、深化故事情节的作用。衬景、道具形体就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在人物形体的旁边适当的添加动物、植物、建筑、家具等其他事物,这些事物的添加都是以少为精。大部分衬景道具形体都与影人没有连接在一起,部分衬景道具和整个影人连接在一起也是为了操作方便。由此可见头部、身段、衬景道具这三部分可谓是各显奇能,缺一不可。

2河南皮影的审美

河南皮影艺术总是散发着它迷人的艺术魅力,不仅形体质朴、简洁、生动,色彩也绚丽缤纷有它的独到之处。在色彩的运用上它汇集了主观性、纯色对比和设色规律三大原则。民间艺人就把对颜色的感觉毫不犹豫地大胆的表现出来,他们的大胆造就了夸张的色彩,因此河南皮影的色彩具有主观性的特征。河南皮影可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虽色彩对比强烈但民间艺人却搭配的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他们对高纯度色彩的大胆应用,体现了中国民间最淳朴的审美观念,也就看出了纯色对比的重要性。为了准确地表达皮影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不同特征,河南的民间艺人就结合所要表达的皮影人物自身的特征和对传统色彩的移植创新,总结出了河南皮影特有的设色规律,年轻男性和女性的服饰着色大多数是红色,净角角色为显示地位的荣耀服饰大多着黑色。除此之外,黑脸表现的是英勇善战,红脸表现的是精干忠诚,花脸表现是的犀利狡猾,白脸表现的是阴险奸诈。对于影人服饰的着色也是贫穷富有、老少各异。总之,民间艺人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区别不同的影人也让民间自发的本土艺术有了它特有的章程。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河南皮影不仅形体质朴、泼辣,色彩艳丽丰富,而且雕刻手法和演唱剧目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雕刻手法以镂空为主,用镂空的线条组成影人的轮廓线,因此雕刻的面积较少,在头部显现的更为明显。但也有例外,大花脸的影人头部就雕刻的比较多。如此雕刻的皮影光辉灿烂、玲珑剔透,它的这种外在美使它成为了一件出色的艺术品,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河南是戏曲的故乡,豫剧在河南可谓是家喻户晓,所以人们就把自己热爱的戏曲融入到皮影的表演当中,在视觉审美上又加以听觉感受也是皮影广为流传的原因。这些剧目反映的都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由于贴近生活所以大家都热衷于观看,给形体生动、色彩鲜活、雕刻巧妙的具有外在美的皮影艺术又添加了内容创作的内在美,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剧情充分体现了河南影戏艺术的独特魅力。因此,河南皮影雕刻所展示的外在美和戏曲创作中故事情节的内在美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二者的渗透融合创造了独具河南地方特色的皮影艺术。

3结语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6篇

皮影戏又叫皮影,起源于中国,它运用的幕影演出原理、表演艺术手段等,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皮影戏巧妙地结合了民间的雕刻与绘画技艺,同时还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及文学艺术的精华。

皮影戏最早出现在汉代,唐宋时期开始流行,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皮影戏传入东南亚诸国,此后又远播欧美等地。如今,德国柏林博物馆等至今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的皮影。皮影融有古代壁画、帛画、画像石、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剪纸等艺术精髓,当下皮影收藏和研究热在一定范围内兴起。

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皮影艺术集中了剪纸、年画、窗花、雕刻等多种手工艺术手法,以镂雕为主,结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刀凿并用而完成。在装饰纹样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有雾花、鱼鳞、梅花、松针等。此外,皮影的图案设计还大量的运用了吉祥文化的寓意,它的很多图案都表达了先民对于幸福安康的向往以及对于灾难、痛苦的追求。

“一担挑”的皖南皮影戏

皖南皮影戏,被称为“太平戏”,反映了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由于影人、道具携带便利,且不受场地限制,皖南皮影戏又被称为“一担挑”的戏。虽然东西能一担挑,但它的内涵丰富、分量不轻。皖南皮影戏是美学范畴的,也是戏剧的、民俗的;它有北方皮影的影子,更有南方的气息;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生活基础。

相对来说,皖南皮影戏一度鲜为人知,不大为外界所关注。这个很可能跟当地的环境有关。皖南一带“山限壤隔”,阻隔了皮影戏的外传和人们对其的了解。

据记载,清中期江南发生了一场瘟疫,十室九空,之后湖北、河南、浙江等地陆续有移民迁进来,以湖北荆州一带移民为多。移民们不但给这里增加了人口,也将当地的皮影戏带了过来。

如此说来,皖南皮影戏的根子是在北方,只不过后来本土化了。而从声腔流派上划分,本土化的皖南皮影戏,当属南方影系。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7篇

传说皮影起源汉代。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李夫人,便命宫人李少翁刻李夫人肖像,置于武帝帐中,夜晚用灯照射,投影于帐上,栩栩如生,使武帝心情愉悦,解决了思念之情,由此演变成为影子戏。流传到民间街头巷尾,村落庭院。

皮影,在我国真正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在北宋时期。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市),就有许多专业的皮影班子,每年农历的元宵灯节,北宋京城在大街小巷都设置“小影戏棚子”。观者扶老携幼,人山人海。公元1127年,北宋败于金兵,京城迁往浙江临安(今杭州),一大批影戏艺人被迫随王室南逃,在南方各省扎根落户,形成了南方各省的地方风格。

金兵占领汴梁(开封市)后,有史可查的是曾把各种民间艺人,强制押运到北方,其中也包括一批影戏艺人。宋人徐梦莘写的一本《三朝会盟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来索御前祗侯方脉医人、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杂剧、说话(评书)、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笛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由于金、元、明、清均建都于北方,部分影戏艺人及其后裔和分支,在我国北方各省扎根,并逐渐形成北方各省的地方特征。如河北的滦州,河南的罗山、新县、桐柏、灵宝,京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

河南省以往除罗山、灵宝、桐柏、新县等地外,还有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川、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等地,均有影戏艺人的组织。冬闲时,他们活跃在山乡僻野、深山老林,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目前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豫西的灵宝,南阳地区的桐柏和信阳地区的罗山、新县等少数几个县了。

灵宝县的皮影表演艺术,传说起源于清代中叶。据祖传六代的皮影老艺人刘金才和祖传五代的剪纸老艺人杨仰溪讲,清道光年间岳渡村一位姓奖间的和沟东村一位姓杨的乡绅,都在京城作官,他们告老还乡后,从京城带回了皮影,和阎谢村的一些地方绅士组班结社,招收流散艺童学艺,轮流在各家举行堂会,自演自娱。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演唱时的乐器伴奏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场所也大都在达官贵人或绅士富户的庭院。到了明末清初,这种庭院演唱艺术已发展成为灵宝县民间娱乐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到了民国初年,灵宝县已发展到十几个影戏班子,有几百人的艺人队伍,遍及涧河两岸和焦村一带的几十个村子。

灵宝县靠近华山、亚武山和永乐官道教圣地,深受道教音乐曲牌的影响,所以,皮影艺术与当地曲艺道情说唱密切结合,是灵宝皮影的显著特点。“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是道教宣传教义的重要工具。其使用的乐器,均与传说中的八仙法器有关。如:鱼鼓、简板,传说是张果老的法器:月琴,形如琵琶,传说是汉钟离的芭蕉扇演化而成,碰钟,形如铁笊篱,传说为何仙姑的法器;竹笛,传说是韩湘子的玉萧演变而成:四弘,传说是由铁拐李的火葫芦变化而成:云阳板,据说是兰采和所传……

道情和皮影艺术结合后,产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演出时一般安排在中堂内,艺人演出时必须衣帽穿戴整齐,坐姿端正,以示对道教的尊敬信奉;二是影戏采取“道情”曲牌,委婉动听,使表演艺术更为丰富,更吸引人,拥有较多的观众。

近年来,影戏艺人不断改进提高。在道情唱腔的基础上又融进了眉户、秦腔的唱法;伴奏又吸收了蒲剧打击乐器的鼓点特色,老艺人罗山喜又引进了“道情”原本没有的铜器,再加上自然形成的当地方言,形成了一种高亢别致的情调。

道情皮影的唱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采用7字句和10字句。主要调门有“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官调”又称“官系”,各种调门多用“欢音”,曲调明朗,善于抒情,欢快、诙谐,是小生、彩旦、花脸等行当常用调门。“梅调”相反,多用”苦音”,唱腔凄凉、哀伤,是老生、小旦等常用的调门。除“官调”、“梅调”外,还有“飞调”、“袍调”、“金钱滚”、“皮滚白”等等。

道情皮影的剧目,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神仙戏,如《雷音寺》、《韩湘子》等,是劝人成仙的故事:二是宣扬忠、孝的戏,如《二十四孝》、《郭巨埋儿》、《杨家将》等:三是英雄故事和民间传奇一类,如《秦琼打擂》、《忠义堂》等;四是表现男女情爱的折子戏,如《抬玉镯》、《白蛇传》、《打棍出箱》等。还有一些生活小戏如《三怕妻》、《小货郎翻箱》等,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树正气,鞭挞邪恶,尤受群众欢迎。

罗山县皮影,又名“丝弦皮影”,植根于豫南的大别山区。罗山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艺人镂刻而成,以布帛作帐。3人操作,以乐器唢呐或乐队成员接腔,唱腔、道白采用豫南地方方言,通俗易懂。

罗山丝弦皮影的行当与其他姊妹剧种相同,分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罗山皮影的唱腔以花鼓调为主,有“东调”、“西调”之分。“东调”高亢激烈,适于唱武场戏:“西调”起落平稳、轻巧,板式结构缓慢、悠扬、婉转,适于唱文场戏。从整体看,都是以板腔为主体,曲牌为辅的综合性音乐唱腔。多为一板一眼,其板式又分两类:一是有板有眼:二是无板无眼。

罗山皮影传说始于明代,历史久远,剧目繁多,但多属于师傅口授,无固定脚本。目前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49本,231个剧目,现代戏36个。传统戏取材于历史神话、演义、传说等。因为没有固定剧本,所以,同一剧目因艺人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记忆理解不同,加之操作技巧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1978年以来,罗山县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员,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对该县皮影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系统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同时还创作、改编了《烽火山》、《红色的种子》、《血泪仇》等10余个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极受群众欢迎,特别是青年人易于理解,百看不厌。

1982年罗山县文化局又组织力量,深入同党乡,对林芝梅皮影箱进行试点改革。他们对舞台、影幕、灯光、布景都进行了改革。指导艺人照脚本唱戏。1986年举行了“罗山县首届皮影改革调演”,有周党、定远、彭城、子路四个乡代表队参加,不仅有灯光、布景,还有扩音字幕,便于青年人阅读,还首次出现了女演员,打破了传统旧俗“女人不上场”的规矩,

开创了男女同台操作表演的新局面。

罗山皮影造型粗犷,体型健壮,类似朱仙镇门神人物的造型方法,对人物的大轮廓精心镂刻,大色块的渲染,色彩艳丽,五彩缤纷,鲜明动人,独具一格。

罗山县皮影老艺人,目前能够追忆的是由清初的尚青山,下传徐宏谟,又传傅秃和、杨龙山、杨大山、杨仪成等。子路乡有老艺人叫熊自元、彭新乡有老艺人岳义成、杨仪成等。杨仪成是彭新乡明月村人,祖传四代制作皮影影人,做工精美耐用。曾远销江西、安徽、湖北等省。近年来,杨仪成制作的影像被河南省艺术馆收藏,并多次在北京、广东、香港展出,并于1994年荣获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间美术精品大展”二等奖。“河南民间美术精品展”一等奖。

桐柏皮影,流行于桐柏山南北两麓,即河南境内的桐柏县、泌阳县及湖北随县一带,在我省皮影艺术阵容中,又是一个独立的流派。

桐柏皮影是很有特点的,它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诙谐趣味。传统的节目有《杨家将》、《岳飞传》、《水浒》、《西游记》等等,以宋代历史演义比重比较大,这些剧目往往都是连本的,常常连演二三十本,引人入胜。

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质朴、泼辣,体现了当地山民淳朴、豪爽的性格。这些工艺精细、色彩明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影人造型,已经成为中外民间美术收藏家的珍品。

桐拍皮影是以黄牛皮作为原料,高约55厘米,全部为侧身形像,它的体形略大于豫西皮影,又小于豫南皮影。影人的制作同样是“装配式”的,分为“头”、“盔帽”、“身子”三大部分,各部位均有接榫装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来组装。一个皮影担箱至少有74种造型各不相同的身子。

一个影人的制作,从头、帽到上下肢,外加胳膊衣袖等完整计算,共需大小14块皮革镂刻后组成。影人的脸谱,根据生、旦、净、末、丑五类定型。决定影人官位、品级的高低,不是依据面部。而是根据服装和帽子。如皇帝的帽子称“王帽”,而丞相的帽子则称为“相盔”。再如,五品以上的官级都要穿莽袍,但莽袍与蟒袍大不相同。头盔一类有王帽、金雕、相雕、文纱帽、武纱帽、状元帽等30多个品种;服饰有蟒、文武铠、官衣、龙衫等也有30余种名堂。

影人是皮影艺人自己制作的,艺人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经过数代艺人经验的积累,最懂得合理处理材料、功能、装饰三者关系,使它们高度地统一在一起。

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继承了南阳汉画像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艺人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桐柏影人的特点是上窄下宽,尤其是上肢造型,这种倾向更为突出。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磨擦面减小,动作影像的效果更清晰。影人的外部轮廓线很简洁,而内部的刻工与画工却十分精致,影人的镂孔很密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说是“外简内繁”、“以简统繁”,既丰富又统一。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还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和手。而桐柏皮影的上肢却分为四节,妙在把上臂又分为两节,这一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幅度,艺人操作时运用自如,又使观众觉得合情合理。

在色彩处理上,艺人们更是身手不凡。他们采用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原色和对比色,其效果是既艳丽又庄重,每个皮影人都有一个主调,绝不喧宾夺主。桐柏影人的艺术特点十分鲜明,人物面部的红晕不是渐染过渡,而是醒目的点上一块红色,具有河南套色民间剪纸的特点。而民间剪纸中的“团花”更被巧妙的用在不同宫级的蟒袍和各种服饰上,看起来十分得体。

河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地方戏曲艺术对桐柏皮影的造型影响极大,差不多所有戏曲中衣、帽的名称,都能在桐柏皮影中找到。但皮影艺人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根据皮影艺术的特点,把表演时很多动作的方便因索,集中在影人造型的设计中,如艺人在刻制影人蟒袍的下摆角时,有意向后拖出一角,以表示人物“行走带风”。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象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族传承的文化遗产既具有精神层面的教育价值,又具有物质层面的经济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内涵:“文化生产力”的市场化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先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等单位实施发起,即于2003年3月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随后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藉此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这标志着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也标志着我国这项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那么如何发展?最有效的就是以文化产业化的方式,即开发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将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以此反过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基础:文化生产力

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隶属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遗产之于社会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文化生产力”。

其次,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特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环境相契合的一种发展方式。当前的人类社会处于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的“智能生产力时期”,即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为特征的时期,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某些国家经济的支柱。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国家都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发展市场化相结合,在如何更好地以产业化来强化民族文化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比如,“美国正是通过文化全球化战略,使自己从一个文化资源小国变成了文化输出大国。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没有文化部,其文化产业归商业部管辖。由于市场化运作、商业机制的介入及合适的营销方式,其文化艺术的传播、推广、再创造变得及时有效,使得美国文化艺术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具备了非常强的竞争力。”毋庸置疑,文化已经成为智能生产力时期的社会发展中一种强有力的产业,如何使之发挥其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力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更应该通过将其产业化的方式去发展和传承。

再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例来看,产业化盘活发展了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影响着发展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甚至某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地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有些地区之所以誉满全球依靠的恰恰是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寺和少林寺实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是1982年《少林寺》电影使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寺庙蜚声中外,更给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县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效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正如人称“在运作少林寺”的释永信所说:“如果少林寺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传承,它也不会有今天。”他认为,少林寺文化最有价值的是佛教禅宗文化,功夫只是少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该文化的传承正是在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少林寺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河南少林寺实业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内涵就是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要以适度的经济观念,以开发促保护的商业意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强化传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以文化个性保护为根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产业化对其保护和发展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如何才能有效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又不破坏其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关键是如何运用,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根本的问题就是要以保护文化个性作为产业化的基础和底线,避免以商业利润损伤文化遗产本身。

产业化过程实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产力”作为商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文化经济化”的过程。被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的文化遗产,不再单单是艺术品或者技艺等文化形式,而是赋予了相应的经济价值或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三个关键:政策、科技和人才

(一)政策扶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前提条件

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由此看出,我国政府还是非常鼓励文化产业化。

(二)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传承平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是其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第三次革命浪潮将人类带到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手段等给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术为平台创新文化形式,以更新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为其打造、开拓市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把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形式或网络游戏形式,会更有利于迅速传播。比如,河北省传统的唐山皮影艺术,完全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机构,建立唐山皮影艺术数字化研究基地,利用科技手段创造皮影戏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HCI人机互动技术、VFX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突出皮影艺术的动态特征,达到访客通过计算机外设装置对计算机里的皮影戏CG图形进行体验型控制的效果。这是在保留唐山皮影艺术文化个性的同时对其精髓的升华和创新,形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艺术形式。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可以联合企业做相关系列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唐山皮影艺术的产业化态势,进而掀起皮影艺术形式产业化的热潮。

(三)以产业意识、经营管理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重要的是以产业的意识看文化、以产业的意识发展文化,树立经营管理观念,培养管理人才,以人才促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并不稀缺,缺少的是对非物质传统文化感兴趣、懂经营、有科技水平、会管理、有现代眼光的复合型人才。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缺乏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科技人才。因此,人才的因素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总理在谈“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时讲了三点:“积极培养、大力引进、合理使用。”这对我们培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人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成都武侯祠的文化产业搞得非常好,一年的门票收入就是2000多万元,开发了大量三国文化纪念品,从旅游纪念品,到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食品,如张飞牛肉、孔明香茶等,形成了品牌。同时,高校理应自觉服务于人才培育,切实担当起培育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创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引导,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化遗产产业化产品及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意识,以商业眼光去开拓国内乃至国际文化市场。同时,也要积极吸引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方面的整合作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对策略建议

产业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这种价值利用具有不可替代效应。只有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

(一)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这是对其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前提条件。虽然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长期不被重视,保护措施不力,已经受到很大的破坏。所以我们要马上行动起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应从全球文化的背景下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政府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以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年轻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坚持市场导向,尊重经济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在以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切行为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管理也不例外。“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进入市场。并通过市场手段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运作,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我们要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产品,比如说昆曲。”

(三)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搭建有效平台

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有效开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使之成为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有效平台。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文化遗产产业化建设,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性和特殊性,形成强势非物质文化产业。毋庸置疑,单靠事业单位实现不了文化遗产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市场主体就是文化企业。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既可以以科技激发活力,又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将个性化的非物质文化企业打造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现代文化企业,提高其竞争力。

(四)加大开发力度,增强文化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比较好的地方一般都在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我们要增加资金扶持,加大开发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和群体性,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深刻挖掘各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增强文化吸引力,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变文化优势为文化资源。

总之,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必须要有经济开发的理念,注重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产业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集中力量培养优势文化产业。将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辛儒,孙强,赵艳芳.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J].经济论坛,2007.

2、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现途径[N].河北日报,2008-02-01.

3、席彩云.文化产业化中的政府角色[J].学习月刊,2004(11).

4、王永章.中国产业的发展趋势[EB/OL]..

5、叶舒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经济[J].民间文化论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