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设备概念

计算机设备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维护 计算机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管理

一、引言

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之前,首先我们对计算机有个初步的了解。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是指把处在不同地区的计算机设备与外部备用通信线路构成一个规模旁大、功能齐全的系统,在网络管理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配合下,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硬件设备的共享、分享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二、网络安全的潜在威胁

计算机网络安全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有:病毒的不定时入侵、黑客恶意攻击、内部操作上的严重失误、系统安全管理模糊和安全漏洞频繁等。具体表现为:1,内部网络安全的威胁。网络通信的应用服务系统如果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安全通信和访问控制方面的管理就会导致内部的网络安全问题。2,病毒木马的入侵。计算机病毒是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它是为了获取计算机的有效数据,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指令或程序代码,可以对重要文件进行疯狂拷贝或者破坏,影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正常工作,对计算机数据安全有重大威胁。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

三、网络维护的目的

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保护计算机设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系统中的数据安全是要进行网络维护,使其不能因外部的或者有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泄露、更改,确保系统能够正常地运行,使得网络服务能连续不断的工作。所以在保护计算机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计算机网络维护的意义是为了能给人们提供一个顺畅、和谐、安全的信息交流、共享和传播的平台。

四、互联网维护管理的有效措施

4.1 访问控制的调节

把按用户身份级别及其所归属的定义组来限制用户对某些信息项的访问权限的设置称为访问控制,或约束对有些控制功能的设置以及使用。这种设置一般情况下用于系统管理员管理用户对目录、服务器、文件等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访问控制是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中重要的举措,它能确保计算机安全,不被非法设置、修改、使用和访问,是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计算机互联网安全风险预防技术。

4.2 增加病毒的防范措施

在目前,主要的病毒防范是安装计算机病毒软件,并且要不断地进行病毒库的更新。同时,用户也应该学习网络安全使用常识,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资源不轻易下载,下载后做到及时杀毒,确保无毒后再使用。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有赖于病毒防范技术的使用。

4.3 防火墙技术的使用

防火墙是计算机设备不可缺少的设备,它是一项协助确保信息安全,会依照预先的设置,允许或是限制数据的传输。防火墙可以是架设在硬件上的一套软件也可以是一台专属的硬件。安装防火墙后,防火墙就对电脑系统及网络进行安全扫描,防止病毒和恶意程序代码对系统及网络的进攻与侵蚀。

五、总结

现在人们学习工作的一部分是要在计算机帮助下,依靠互联网来完成的。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下加强对计算机互联网的维护管理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网络故障种类繁多复杂,单一的方法在处理故障时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所以各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则会使得处理故障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的维护及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计算机网络运用的实际操作方面时常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计算机人员深入研究网络使用与维护中实际问题,为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维护及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崔文强. 《计算机网络的维护》. 《硅谷》,2011 年17 期.

[2] 霍燃,《浅谈计算机网络的故障与维护》. 《华章》,2011 年35 期.

[3] 王成. 浅谈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J]. 科教纵横,2010,(08).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1教学思路

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与人类社会中的通信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抽象的理论概念,不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若能够结合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研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自然界的许多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类比的,通过类比,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在对抽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感到困惑时,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可以让学生很快真正理解计算机网络中对应的理论知识,并且会和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联系起来,留下深刻记忆。在以后学习其他知识时,学生也会借助这种类比的方法分析、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人们生活中的通信过程,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剖析,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生活中类似的例子阐述比较抽象的对等层协议、服务和接口等概念。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因特网和身边的网络阐述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能与身边的网络应用紧密联系,知道所学网络知识用在哪里、怎样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尽快联系身边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实例,带着网络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知道要学什么,拥有终生学习的信心和工具。

2网络协议层次与人类通信所使用协议层次的类比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把网络功能划分到不同层次上,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有网络层次之间怎样联系;对等层怎样通过对等层协议理解和通信;网络中的层次、服务、协议和接口怎样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通信自觉或不自觉使用着分层和协议的概念,这对理解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会有帮助。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离不开消息的传递,通信就是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传递消息。人们在通信时也要遵循双方认可的通信协议,只不过人们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通信的协议。这些通信协议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以至于不会注意它们的存在。

TCP/IP协议就是Internet中计算机设备之间采用的通信语言,可以类比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语言。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就要用到双方都遵循的协议,人们要么讲汉语,要么讲英语,双方要能彼此理解对方的语言、所讲的内容和含义,也应能知道讲话内容的分隔,知道讲话内容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以及听不清楚怎么处理,讲错了怎么处理,来不及听怎么处理。人们遵循的这些协议是在自觉不自觉中进行的[2]25-26。

人们之间的会话也在使用分层的概念,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以两个人之间的自然语言通信为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传输层;语言层;知识层。两个人通信用到的分层协议如图1所示。

1) 传输层。人的发音器官,气流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输到人的听觉器官,耳膜感受到声波振动,接收声音。传输层并不关心采用什么语言,也不考虑传输的是什么内容,只要能够发出声音传到对方,对方可以听到声音就行了。

2) 语言层。解决双方通信采用哪一种语言,比如是讲汉语还是讲英语,关心的是彼此能够听得懂通信的语言,但是并不考虑语言所表示的确切含义。

3) 知识层。该层关心彼此通信的内容、双方传递消息的具体含义,与收发双方的文化背景、经验、阅历有关。例如,若有一方从来没有听说过Internet,即使也能辨识听到有关Internet内容的声音,但是双方也无法交流。

网络通信协议是信息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使用的通信语言,是按对等层协议、即通信双方理解的格式设计的。例如,人们常说TCP/IP协议是Internet中的语言。通信是在人们(对象)之间传递消息,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对象就是计算机设备。

进一步说明,在计算机网络中,用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PDU)描述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类似于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采用的是书面语言,是用二进制语言表示、可以彼此理解、有结构的由二进制数据0或1组成的数据块,即网络协议数据单元PDU。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次都有该层对应的PDU。PDU由控制部分和数据部分组成,控制部分由若干字段组成,表示通信中用到的双方可以理解和遵循的协议,数据部分为需要传输的信息内容。协议数据单元(PDU)格式如图2所示。

3身边计算机网络协议与层次的位置

人们可能会问,在具体组网时,TCP/IP协议在哪里呢?TCP/IP协议与底层网络协议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要说明这些问题,需要确定协议层次的位置,这里以底层网络采用以太网为例进行讨论。

一般来讲,底层网络涉及到网络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具体实现时由网络适配器(网卡)描述。对于一个给定的通信链路,链路层协议的主要部分在网络适配器中实现,网络适配器也称为网络接口卡或NIC,通常包括RAM、DSP芯片、总线接口和链路接口。适配器的主要部分是总线接口和链路接口,总线接口在适配器和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和控制信息,链路接口实现链路层协议,负责形成帧,提供差错控制、信道访问控制等链路层功能,链路接口也包括收发器电路。

而应用层、TCP层、IP层协议包含在操作系统中。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Unix、Linux等,均支持TCP/IP协议。TCP/IP协议的位置以及与5层协议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在配置网络协议时,顺序是先配置底层网络协议,在计算机主板的扩展槽上插入网卡,网卡可以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即安装了低两层的网络协议。之后,选择计算机中使用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若与Internet连接,需要选择TCP/IP协议,绑定IP层协议、TCP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分别对应着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在相应的操作系统中,可以指定采用的网络协议为TCP/IP协议,然后在TCP/IP协议属性对话框中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DNS服务器地址等,从而完成整个TCP/IP协议配置。要清楚网络协议层次绑定的概念,绑定是按自底向上的顺序进行的[2]29-30。

进一步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说明网络终端节点网络协议的安装和设置步骤:安装网卡驱动程序;指定(安装)TCP/IP协议;绑定网络协议(第一层到第五层);用Ping测试协议安装和配置是否成功。

4RIP路由协议水平分割的教学设计

解决RIP路由无穷计算问题的方法是采用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和带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的水平分割机制,目的是最大可能地避免由于协议本身缺陷造成的收敛慢和路由环路问题。RIP无穷计算问题如图4所示。

水平分割采用的设计思想如下:任何一个节点并不把从其相邻节点学到的路由信息再回送给那些相邻节点,即当节点从某个网络接口发送路由更新信息时,其中不能包含从该接口学习到的路由信息。我所知道的有关这条路由的信息是来自于你,就不用再告诉你了。例如,如果节点C在其距离表中有从节点B学到的路由表项(A,2),节点C在发送更新路由信息的距离表给节点B时,在其距离表中不应包含表项(A,2)。

可以类比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水平分隔的思想。假设北京人(D地)和郑州人(C地)都要去广州(A地),他们都必须经过武汉(B地)。北京人想知道去广州的路径信息必须通过郑州人了解,同理,郑州人想知道到广州的路径信息需要通过武汉人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郑州人告诉武汉人怎样到广州去的路径信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郑州人所得到的怎样到广州的路径信息是从武汉人那里学到的。借助图4来描述上述类比情况,C可以告诉D它到A的实际距离,但C或者不告诉B它到A的情况(水平分割),或者告诉B它到A的距离为无穷大(带毒性逆转的水平分割)。由于C到A的路由要通过B,所以C告诉B它到A的距离没有任何意义。依次类推,D可以告诉E它到A的实际距离,但不用向C通告它到A的距离。可以看出水平分割采用的策略是不对路由信息来源的接口通告路由更新信息[2]200-201。

5三层交换技术的教学设计

局域网采用的一种三层交换技术称为下一跳解析协议(Next Hop Resolution Protocol, NHRP),采用的技术也称为“路由一次,随后交换”,3COM公司的Fast IP技术使用的就是NHRP[2]296-299。

Fast IP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其中,主机A、B分别处在不同的VLAN中,图中数字表示下一跳解析协议的工作顺序。以主机A与主机B通信为例,最初主机A通过路由器与主机B建立通信连接,并学习到A与B之间的交换路径,主机B给出响应,双方建立起交换路径,一旦路由确定了交换路径,双方就可以在确定交换路径上进行通信,无须再通过路由器。这就是“路由一次,随后交换”的核心思想。

可以类比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路由一次,随后交换”概念。例如,一个人要到火车站,最初他不知道到火车站的路径,需要询问知道到火车站怎样去的人。这个人找到了火车站,学习到了去火车站的路径,这个人以后再去火车站时,就不用再询问知道到火车站怎样去的人了,可以自己直接去了。

接着,再进一步说明,Fast IP受到网络拓扑结构的限制,这是因为NHRP的响应是基于交换路径的,在通信的双方之间必须存在交换路径。Fast IP技术的关键是在数据交换过程中避开第三层路由器,把基于IP地址路由表的功能转换成基于端口MAC地址表的转发功能。Fast IP把交换和路由结合在一起,在一次路由的基础上进行交换,既使用路由,又对路由进行补充。

6结语

采用结合生活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方法,给理论教学带来清新的思路,是一种把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演绎为生活知识类比应用的教学途径。

实践证明,任何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可以类比的知识。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自然界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需要不断探寻讲授理论知识的方法,与人们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9-234.

[2]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Methods of Aid Computer Network Theory Teaching with Knowledge of Daily Life

WANG Xianglin

(College of Computer,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3篇

《计算机原理教程》是一本以理论计算机为对象的系统讲述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产生发展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运算器、存储器、指令系统、控制器、总线结构、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接口、DMA、通道处理机、汇编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这些都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该书是作者20余年计算机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总结,是一本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方法的入门书。

该书独具特色地解析了软件程序设计的顺序、分支、循环、子程序调用、中断等程序结构对硬件的依赖关系,系统地讲述了指令的一般设计方法,详细讲解了DMA、通道等部件计算机和相关指令的设计,将程序设计结构、程序执行和计算机组成结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揭示了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相互关系,特别强调“硬件是软件的基础,软件是硬件的完善与发展”的思想。

书中介绍的计算机的记数原理、信息存储原理、限位数运算原理、总线结构的数据传输原理、计算机控制原理、指令与程序设计原理、主机与外设信息交换原理、软件与操作系统原理、多处理机系统与网络计算机系统发展原理等,不仅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也是计算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结构清晰,内容更加系统连贯,没有知识瑕点。书中用理论模型计算机作为剖析的目标,知识性和理论性较强,方便深入浅出地阐述。由于理论计算机没有实际计算机那些应用上的复杂问题,因而全书内容系统,结构相对简单,直击目标,更易于学习内容的把握。书中对计算机各个部件的论述都给出了逻辑原理图,这些原理图都可以直接成为实际计算机设计的设计图。通过原理图的设计,不仅能够简单直观地讲解计算机的理论,而且也实际培养了读者的计算机设计能力。

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紧密配合讲解计算机,也是《计算机原理教程》的一个特色。书中将硬件发展和软件的需求联系起来,以十分简单的形式给出键盘管理程序和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实例,这种将软硬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处理方法,贯穿全书。这种处理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软件和硬件不可分割的关系,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软件对硬件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基本概念的理解。

《计算机原理教程》虽然是一本教材,但所阐述的内容,许多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例如对补码制的理解,对虚拟存储空间和操作系统管程的解释等都有更深的内涵。特别是对书中所述计算机启动运行的全过程的描述,为读者揭示了计算机的整体工作过程,为将来进行深入地学习和全面地理解计算机创造了条件。

该书也兼顾到计算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编译方法和系统程序设计等内容,在讲述硬件的同时,介绍软件的方法,这不仅使内容更加完整,而且也为读者专修这些课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计算机原理教程》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计算机知识引入起点不高,内容系统连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都可以看懂学会书中的内容,跟随作者设计的步伐,逐渐进入计算机系统的领域。该教材可以作为计算机系统知识学习的第一门课。

配合计算机原理课程,作者还编写了《计算机原理教程习题解答与教学参考》,供教学和学习选用。读者若深入学习计算机设计,可学习《基于QutartusII的计算机核心设计》教材,它可给计算机原理内容更实际的支持,《计算机原理教程》的许多设计,都可以直接成为计算机设计的实例。

《计算机原理教程》不仅适用于本科计算机专业,也适合于本科计算机应用专业。书中带“*”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非计算机专业可以选讲,而且这样处理的结果,不影响全书的完整性和内容的基础作用。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6-0056-02

1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定义

一般而言,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指的是网络信息系统的特定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如性能要求、时效性要求)达到一定标准的功能特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已经成为信息系统最为基本的要求保障,是信息系统提供可靠服务必须遵守的设计与运行原则。根据业界标准,度量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人为或者自然破坏条件下的网络抗毁性要求、不可预知条件下信息系统生存能力和网络信息系统提供服务的有效性要求。

具体而言,人为或者自然破坏条件下的网络抗毁性要求指的是信息系统在人为或者自然破坏条件下,出现部分网络节点或者线路失效后,信息系统有效供给能力以及提供持续的能力,其主要侧重点在于破坏条件下的网络可靠性保障。简言之,提高网络信息系统抗毁能力能有效的应对网络大面积瘫痪事件。而不可预知条件下信息系统的生存能力则是在随机破坏条件下网络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保障。随机性的破坏主要是指由于网络设备瘫痪或者损坏以及网络线路的老化等因素引起的网络拓扑结构变化,从而造成的信息系统存在持续不足。而网络信息系统提供服务的有效性更多的是侧重于具体网路业务方面的要求。以常见的网络数据为例,网络数据延时、数据的通达性都是具体的表现。

通常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人员将信息系统可靠性保障归结为各种设备的硬件保障,而忽视了人员可靠性、软件平台的可靠性保障,因此,可靠性保障不仅仅关乎于硬件设备,对于人员管理以及软件平台管理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今后的系统优化升级以及平台保障方面应予以综合性考虑。

2 研究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意义

1)提升计算机网络服务和抗破坏能力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研究就计算机网络自身而言,有效保障了其网路服务的持续性要求以及抗破坏能力,这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本质要求。通过一定的手段以及优化设计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和应对由于人为破坏、自然灾害、设备损坏、软硬件平台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带来的信息系统网络数据交付处理能力以及各种基于网络的数据服务持续性保障。正如上文所述,无论是在生存性、抗毁性方面的要求,还是在有效性方面的要求,都是以网络基础作用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的,由此可见,探讨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意义首先要能够有效提升信息系统网络服务以及抗破坏能力。

2)应对当前严峻的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手段

信息安全已成为当前信息系统发展面临的重要威胁,从横行网络世界的木马病毒、到令世人瞠目结舌“棱镜门”事件,再到现如今每年数以亿计的信息数据损失,网络信息安全无不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网络可靠性研究,可以在两个方面应对当前日益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首先,从物理支撑方面,通过一定的冗余设备等设计手段,能够为各种网络设备提供相对安全的电磁环境保护,有效地避免人为或者自然因素带给信息系统的破坏性;另一方面,网络可靠性研究还通过整合软硬件平台来提供信息系统的保障,尤其是针对软件平台的一些措施,对于增强数据完整性、保密性以及有效性保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为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加强网络可靠性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以当前十分流行的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为例,首先应架设一定的主机集群,集群中的主机数据交换基于必要的物理网络支持,再通过必要的软件处理手段屏蔽各种物理设备的差异性以此来提供海量数据存储以及计算服务,可见,网络有效性保障、数据的可靠付都是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基础;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都需要可靠的网络支撑。因此,从新技术发展应用方面而言,提供可靠的网络保障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物理支撑。

3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和优化策略实施原则

1)突出“标准化”设计

标准化设计是遵循网络体系模型,实现网络各种异构设施平台互联互通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以及优化策略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际运行的TCP/IP网络模型,还是国际化标准组织的OSI网络模型,其都遵循了标准化的设计理念,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标准化设计能够使得网络平台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以及可拓展性,新技术、新设备只要符合标准化的网络接口即可进行标准化的应用,这是计算机网络不断成熟的必然要求,更是网络不断发展的前提保障。鉴于上述原因,网络信息平台优化实施首先应遵循标准化的设计实施原则,以达到系统在通用性、拓展性等方面的要求。

2)提升网络“互通”能力

互联互通优化设计也是计算机网络优化设计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一方面对于不同的系统平台(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两个方面),应保障其数据的可达性和畅通性,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数据传输协议应做到较好的支持。除此之外,还应使得各种物理设备具有较强的一定容错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互通不代表任意设备都必须实现可达性,有时候为了数据安全或者是数据传输效率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者硬件设计人为的阻断了不同网络层次的可访问性,常见的设计如不同部门之间利用交换机设备进行VLAN的划分。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原则是网络信息平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网络交付能力,保障网络运行稳定性重要实施设计原则。

3)提升网络资源可管理性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性保障

网络信息平台的可靠性不仅仅是对各种物理设备的要求保障,同时对于网络资源可管理性也应做好相应的设计。一方面,应保障主干网络的带宽要求,将常见的FTP服务或者访问数据较大的WEB服务进行单独带宽供应,以实现其高度的响应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线路设计、各种网络设备设计以及网络管理软件应在系统安全稳定、可靠性、可服务性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除此之外,为了尽可能地提升网络优化设计的经济效益,在设计实施的时候应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通过原有线路改造等手段提升整个优化过程的性价比。

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原则还应在先进性与通用性、链路的截止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限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就不一一的进行论述了。总的优化设计与实施策略原则,应从可拓展性、安全性、通达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实现网络信息平台高度可靠性的要求。

4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实施方案

1)提升网络设备的冗余设计

冗余设计实施方案主要是通过增加设备以及线路的数量来实现网络的高可靠性,这是目前常见的一种设计实施手段。冗余设计过程中,涉及的设备比较多,无论是供电设备、核心层的网络数据交换设备、还是数据处理终端的主机设备等都可以进行冗余处理,以常见的备用电源设备和服务器磁盘阵列为例,通过故障时供电系统的及时切换以及数据磁盘多层次备份能够有效提升网络的可靠性,另外对于网络设备以及线路的冗余设计,可以在一条线路或者节点出现问题的时候,启用其他通信线路,从而实现了数据传输的有效性。除此之外,通过冗余性实施,对于提升处理端的数据容错能力也有积极的意义,当然随着各种设备冗余度的提升,处理好可靠性保障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性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

2)做好网络系统分层设计

分层处理是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处理以及优化设计的重要方面,这主要是基于网络模型,依次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物理层对应了各种物理接口、电气化标准的数据要求,数据链路层则是将网络传输层的IP数据报进行数据帧的包装过程,并对下实现数据帧进行01代码的转换过程,网络传输层则重点是进行IP数据的传输过程(UDP以及TCP传输),应用层则是通过将不同的应用数据进行分装的过程。不同的网络层次对于数据可靠性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并且每个层次关注的重点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具体的网络系统优化实施的时候按照网络模型进行分层次的设计检测,使得每个层次都能达到预先的设计目的也是实现网络可靠性保障的重要手段。

3)加强网络体系结构性设计

网络体系结构的优化设计对于信息平台的可靠性也有重要的影响。通常而言,网络体系结构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如常见的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Linux/Unix操作系统平台,网络操作系统通常提供了网络管理的一些功能,是整个内部网络控制的中心;网络控制设备,如常见的路由设备、交换机设备,这类设备拓展了网络结构,实现了不同区域的主机互联互通性,并且提供了一定的安全管理例如访问控制管理,内外网数据交换等等;网络主机,这是最终用户工作的平台,用户利用各种软件完成各类办公任务;网络服务器,如各种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等,实现网络服务的各类功能。优化这四类设备设计结构,将服务器设备以及网络操作系统放置带宽资源相对充足的网络节点中,并且合理的配置路由、防火墙设备可以提升网络可靠性保障。

4)合理的运用“试凑”方法进行优化设计

试凑是通过在诸多可行方案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比较,选择综合优势较高的的一种优化方案。试凑是一种常见的优化实施手段,再加之当前先进的软件模拟工具,能够较快的进行费用、可用性、可靠性方面的比较,通过综合权衡比较以实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因此,信息平台优化注重试凑方法的合理运用。

5 小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是提供可靠用户服务、应对信息安全以及适应技术发展要求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介绍可靠性相关概念,分析了其重要意义,并总结了计算机网络优化设计以及实施保障的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分层设计、网络体系设计、冗余设计以及试凑方法的有效利用实现网络信息平台的高可靠性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佳音, 余子伟, 赵典.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的研究[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9): 46.

[2] 王应邦, 孔春丽. 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分析[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5(12): 26,28.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5篇

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使其在计算机技术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对计算机设备来说,如果要提高系统性与运行的效率,就需要通过发展计算机技术。而这也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得以发展的前提与根本。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地隐藏在系统中。随着人们对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使人们渐渐了解到,嵌入式计算机技术难以独立存在,需要与传统设备系统配套。即便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属于计算机的领域范围,但是在其多项功能中同样包含着普通计算机不具备的功能。从计算机机构方面来说,嵌入式计算机其实属于计算机主系统的一部分。但是以功能的视角来看,嵌入式计算机其实是针对系统某方面而进行设计的特殊设备,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是不能对编程进行改动的。因此,对体积微小但是具备独立编程的小计算机而言,并不是嵌入式计算机。但是它体积较大,只能在比较大的系统中完成某项任务,并且本身缺乏独立,这就是嵌入式计算机。从目前嵌入式计算机应用的领域范围来看,其主要涉及网络、军事、家用以及工业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计算机有可能成为后期计算机技术的潮流。

2嵌入式计算机特点

相对比普通的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不仅具备普通计算机所具有的功能与特点,同时还有其自身领域突出性的特点,促使其可以在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2.1接口与形式多样性

接收信号与控制信号在实际操作中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程度,同时不同行业在嵌入式计算机接口数量与规格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唯有多样性的接口才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而形式上也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使用嵌入式计算机设备与系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因此,需要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就现如今市场状况来说,有整机形式嵌入、单片式嵌入以及单板嵌入等。比较大型的系统往往使用体积比较大的嵌入式计算机。

2.2极强的专用性与综合性

嵌入式计算机其实集计算机、半导体、电子等不同领域技术为一体,属于技术密集型、不断创新发展的集成系统,体现出非常强的综合性。与此同时,嵌入式计算机可以满足由于特定条件应用而进行设计,可以将CPU中原本属于其他板卡完成的人物集成在芯片内部。

2.3一体化的软硬件

通常情况下,常见的嵌入式计算机体积是比较小的,同时需要将硬件与软件集合为一体。软件具有代表性。与此同时,为提高嵌入式计算机运行效率,可以对嵌入式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改革,促使嵌入式计算机能够在更小的空间容下更多的功能。但是嵌入式计算机具备极强的专用性,致使其对象非常有限。面对此种情况,为能够节约成本,通用的CPU不会应用在嵌入式计算机中。因此,相对比就会发现,嵌入式计算机的结构更加简单,管理资源比通用的更少一些。

2.4需要专门的开工具

众所周知,在嵌入式计算机使用的实际情况中就可以了解到,嵌入式计算机的实用性非常强,具备先进的工艺,在系统配置方面不会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嵌入式计算机本身并不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不能更改上面的应用程序与功能。因而,应用嵌入式计算机必须具备与之相配套的开发工具与环境,这样才能够在实际中更佳地体现其功能。

3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嵌入式计算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设计的领域有很多。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嵌入式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进行简单分析。

3.1嵌入式计算机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其实,嵌入式计算机在我国应用最早的领域就属于军事。嵌入式计算机应用于军事中主要涉及军事控制、导航与测控。如火箭空间、导弹导航等等,这些都是嵌入式计算机应用在军事方面最为直接地体现。现如今,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军事嵌入式计算机在车载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2]。具有代表性的就属于美国MIA2SEP坦克、我国的99式主战坦克以及日本的90坦克等等。

3.2嵌入式计算机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工业方领域应用嵌入式计算机主要是针对管理与控制,进而能够促使设备运行可靠计算机系统。就以目前工业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嵌入式工控机,这属于一种加固的增强型工业计算机。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专门为工业现场而制造设计的结构紧凑型的计算机。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嵌入式计算机可以在温度与使用空间方面要求非常严格的环境中灵活应用,而这就包含自动化控制、监控以及电子广告牌等。

3.3家用电器系统嵌入式计算机

在生活中见到最多的其实就是家用电器系统嵌入式计算机,冰箱、空调移机自动洗衣机中都有着广泛的分布。这些东西不能直接看到,但是是真实存在的,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如空调有自动调温功能、睡眠功能,这些都是通过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利用嵌入式计算机可以为人们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并且还可以有效减少电力的消耗,在节约能源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3.4网络系统嵌入式计算机

其实,可以将网络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简称为嵌入式网络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计算机技术其实就是时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源码的开放性环境下,将嵌入式计算机应用于网络系统后,就可以对大部分的程序进行再次编辑与利用,促使用户更方便地利用网络系统。如,可以在现如今使用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中汞,应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这样就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与之不同的系统,实现功能的多样化,以此降低设备硬件成本,并且还能够利用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这样即便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下,设备也不会太早过时,以便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4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发展的影响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系统组成 现状 发展趋势 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量的迅速增加,处在信息大爆炸时期的人们,需要处理庞杂的数据资料,此时单个计算机很慢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就是基于这种现状,为了提升用户信息获取质量和信息处理效率而开发的一种搭载于计算机网络的共享技术,主要用于将分散于网络各端口的个人计算机集中起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计算机设备的合作运行,是资源汇集整理的一种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劣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一、通信系统组成

通信系统主要由信息源、发送设备、传输媒体、接收设备和接收者五个部分组装成。通信系统的实现需要突破两个技术障碍:一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编码问题。二是传递信息编码时的物理媒介的选择,需要选择具有对应编码特点物理特性的介质进行网络搭建。主要过程是:通过信息源发出信号,发送设备进行编码并传递至通信网络,传输媒体即通信网络运用线路的物理特性进行编码传递,接收设备用于信号的识别和解码,最终用户获得数据并完成信息传递。

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现状

(一)面向终端的网络。面向终端的通信系统由一台计算机与若干远程终端通过通信线路按点到点方式直接相连,进行远程数据通信。早期的这种计算机通信系统的主机既要管理数据通信,又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负担很重,而每条通信线路的使用率也很低。为了减轻主机的负担,提高其利用率,在主机前设置了一个通信控制处理机(CCP)或称为前端处理机(FEP)的设备,专门负责与终端的通信工作,使主机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信息的处理。除此以外,在终端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集中器,通过低速线路连接若干终端,再用高速线路把集中器和主机的通信控制处理机连接在一起。这里的集中器负责汇总来自多个终端的信息通过高速线路发往主机,并且接收主机发往终端的信息,再转送给目的终端。

此类型的网络具有以下缺陷:1.通信资源落后,传输数据的线路主要是电话、电报网络的既有线路,且并非自建模式而是租借,很难保障数据通信的高效率和高质量。2.由于采用的是租借电话和电报网,一个是线路交换,一个是报文交换方式,两者都不能够在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和传输延迟两个方面做到很好的平衡。3.缺乏发展规范和统一标准,对数据通信体制和网络结构的设计大多是针对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企业间缺乏交流机制,由于竞争的存在,导致同一地区的网络建设存在多点开工却相互不兼容的现象发生,基础建设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二)面向通信的网络。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强化网络通信功能为目标,建立通信子网的概念,同时加强通信在网络中的共享,将通信网络挂靠在计算机网络当中,依靠计算机网络开展通信网络交互技术,从而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

(三)面向应用的网络

面向应用的网络形成于二代计算机网络研发之后,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水平的提升,用户从通信服务转向资源开发,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建立起了面向应用的网络,在网络建设过程中,新的应用功能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当前的通信网络。1.计算机用户希望获得其它计算机用户的资源;2.计算机用户希望获得其它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来共同完成某项工作。

此时的通信网络更为注重的是资源共享,而随着计算机网络逐渐的发展和升级,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也呼之欲出,最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合作完成并颁布。

三、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特性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宽带化。宽带化指的是通信系统的传输频率不断拓宽,使得数字信号的比特率不断提高,通信效率不断提升。

(二)数字化。数字化就是将不同类型的信号进行统一的编码,进行数字化合成,有利于通信技术的标准统一,这样进行单一类型信号的传递就可以在网络线路搭建的时候使用同一种线路,有利于大规模的建设和生产。

(三)个人化。当前通信技术面向的对象是计算机或其它设备终端,如果用户暂时远离设备,则不能享受到通信技术服务,未来的发展目标位通信技术直接面向用户个人,而非以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为媒介。

(四)智能化。餐能化就是要建立先进的智能网。一般说来,智能网是能够灵活方便地开设和提供新业务的网络。它是隐藏在现存通信网里的一个网,而不是脱离现有的通信网而另建一个独的“智能网”,而只是在已有的通信网中增加一些功能单元。有了智能网,用户增加业务时只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模块即可,所花费的时间可能只要几分钟。当网络提供的某种服务因故障中断时,智能网可以自动诊断故障和恢复原来的服务。

虽然当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非常成熟和完备,相配套的各项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也在不断完善,为计算机用户带来了更高质量、更快捷的通信服务,极大的便利了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依然需要看到,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需要我们继续去规范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更为精细的行业守则,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水平,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潘小玲.计算机网络管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 知识经济. 2009(13)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

随着计算机应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典型机型和软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呢?下面结合本人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创设课堂情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课,都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我在教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时,根据本科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课堂激趣方法有很多,我常用的方法有:

1、以物激趣

对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教具实物等。比如,在介绍外存储器时,我就准备了3.5”和5.25”的软盘各一张,一个废旧的硬盘和一张光盘,使学生能一眼看出这几种外存是有区别的,然后再从存储介质、组成材料、容量、存取速度等各方面加以介绍。

2、以疑激趣

精心构思,设置悬念,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关课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与探索。比如,我在讲解WORD2000 的页面格式时,自己先设计好一份文档,加上页眉、页脚,选择一种漂亮的页面边框,把不同的段落设置成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再加上不同的底纹效果,把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全都用上,尽量做得漂亮些,然后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会很自然的接受这一部分内容,并且会主动地去学习。还能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文档效果。

二、结合实物,精讲理论,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概念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中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虽已很普及,但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只处在对外观的认识水平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理论课讲解时,只是空洞地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功能,学生并没有一个感观的认识,所以听完也就忘完了。鉴于此,我在讲硬件的基本构造及各组成部件的功能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我精心设计了理论部分的教学课件,从网上下载所有硬件的图片,比如主板、硬盘、CPU、内存条等,还把学校机房闲置不用的486机打开,让学生直接面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再一一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在具体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时,我是这样讲解的:

第一步:让学生回答出他面前有哪些设备,学生会很自然地说出了键盘、鼠标器、显示器和主机箱。

第二步:分别介绍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让学生自己找出哪些属于输入设备,哪些属于输出设备,向学生展示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补充其它输入输出设备,比如补充介绍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音箱、话筒等。

第三步:外存的功能及划分。向学生们展示常用的外部存储器并利用类比等方法讲解它们的功能和材料的区别。比如展示软盘、硬盘和光盘等。

第四步:主板(核心部件)及有关部件的介绍。向学生展示主板并指明CPU、内存、其它插件与主板的连接情况。

第五步:综合上面所讲内容,划分外设与内设。根据计算机的作用讲述计算机的最基本的组成,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工作流程图,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第六步:让学生感知各部件。分组观察所打开的机器,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我用以上方法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理论教学部分还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及其术语,往往令学生望文生义。在讲解这些概念和术语时,我都采用举例的方式,把术语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讲解。比如:在介绍内存和外存的区别时,我把内存比为“舞台:”,“外存”比为“后台”。演员在后台休息做准备正如大容量的外存存储的程序和数据,将要参加演出的演员从“后台”走向“舞台”,正如程序执行时,将其从外存载入内存一样。演员在舞台上正在表演相当于内存存放的正在运行的程序。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对所讲的概念和术语印象比较深刻。

三、讲练结合,人机交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的多。所以,每节课,我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不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每次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都是随机辅导,最后,把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地方总结出来,再次演示、讲解,这样,每节课遇到的疑难问题,都能随时解决,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自由的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学’。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 发展趋势 防控策略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计算机病毒已成为了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威胁最高的不安全因素之一。计算机病毒的出现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信息安全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然而若政府部门能够充分利用它的弱点开展“以毒攻毒”的网络防范工作,计算机病毒也可发展成为一项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手段。在本文中,笔者就以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危害为出发点,对现阶段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以及防控策略进行了探讨。

1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

全球最早的计算机病毒出现在1983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的概念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而我国目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最权威解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所描述的内容:计算机病毒是指编程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一系列具有数据或计算机功能破坏性、能够自我复制的指令或是程序代码。

2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第一,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植入直接破坏计算机系统中储存的数据;第二,计算机病毒可以抢先占据磁盘空间并破坏磁盘信息;第三,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常驻内存来枪战系统资源;第四,计算机病毒会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计算机运行缓慢;第五,计算机病毒所导致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的特征,因此大量含义未知错误的病毒会在计算机系统中快速蔓延;第六,计算机病毒兼容性极差,很容易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死机频发;第七,计算机病毒大量分布在计算机系统的每个角落中,会在无形中给使用者带来主观上的压力,降低用户的工作效率。

3计算机病毒的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病毒在未来将会呈现出崭新的形式。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带来了血多的便利,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渠道,人类与计算机病毒的对抗从来都未停止过,计算机病毒的变异速度以及破坏性持续上升,各种混合类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使以往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及定义方式逐渐失效,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反病毒工作的难度。此外,病毒的隐蔽性将会逐渐增强,病毒入侵所带来的危害也会不断加剧,黑客也会将病毒的攻击对象更多地锁定在一些常用软件上。

3.1计算机变形朝着混合型以及多样化发展

众所周知,在“震荡波”出现很短时间之内,它的变形病毒就随之产生了,并以不可估量的速度更新着,仅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经历了六次更新。由此可见,未来计算机病毒的变形趋势将会愈发严峻。

3.2物质利益将会成为计算机病毒不断发展的最终推动力

纵观以往的计算机病毒发展历程,大部分计算机病毒都是在技术人员的兴趣推动下设计出来的。随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利益最终将会取代兴趣爱好成为推动计算机病毒发展的主要因素。2006年,网络经济犯罪与计算机病毒同时以爆炸式速度增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两者间的关联性,即大部分网络经济犯罪都是通过计算机病毒入侵手段来实现的。这已经充分说明了,物质利益已经初步成为了计算机病毒发展的推动力。

3.3作用方式以及传播方式更加隐蔽

在微软安全中心于2015年8月的漏洞安全公告中提到,GDI+的危害等级被定义为“严重” 。这一漏洞可能存在于所有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可以对一切基于IE浏览器内核的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网页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图形编辑软件进行强烈攻击,将会成为史无前例的高危漏洞,严重威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该病毒能够通过以下途径产生作用:①接收插有JPG图片附近的群发邮件,病毒可隐藏在JPG图片当中;②通过恶意方式进入网页并浏览网页中的JPG图片;③通过QQ及MSN等即时聊天工具接收JPG图片。当计算机系统被病毒侵入时,用户可能只能看到一部分常见程序的运行,实际上这正是计算机病毒的运行过程。例如“斯文病毒”以及“蓝盒子病毒”的传播原理都是将自己伪装成为微软公司的补丁程序。即使计算机用户不从网站下载任何图片、文件、影片以及歌曲,也可能因为随手点进一封标题引人入胜的邮件中而感染病毒,因此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是让人难以防范的,隐蔽性极高。除此之外,一些即时通讯软件也会通过发送具有高度吸引力网址的方式来向用户传播计算机病毒的用户一旦点开网站地址,就意味着计算机病毒已入侵成功。

3.4通过操作系y漏洞传播病毒的趋势扩大

计算机系统与用户之间主要是依靠操作系统进行连接的,因此计算机操作系统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现阶段在市场中普及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在前几年爆发的“蠕虫王”和“冲击波”都是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来实现侵入与攻击的,在短短几日之内就对整个互联网领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开发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因此出现一些疏漏是在在所难免的,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来说,修补漏洞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尽管这些漏洞给黑客提供了良好的入侵机会。

4如何有效防控计算机病毒

根据上文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发展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而促进实现的。我们应准确把握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作用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防控措施,提高计算机病毒的防御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笔者认为可计算机病毒的防控措施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4.1加强计算机病毒防控的技术保障

首先,须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进行控制。对各种外部数据软盘执行严格的检查制度,不能随意将数据存储介质插入计算机设备中,包括硬盘、软盘、光盘等。其次,应做好数据的储存管理,将安装的操作系统存放在一个的暗度的区域内,例如C盘,将其它安装软件按照类型存放在其它不同于操作系统的区域内,并定期做好数据备份工作,以防数据丢失、非法篡改等现象发生。再次,加强病毒查杀软件的管理,及时对病毒查杀软件及病毒库进行升级处理,并开启实时监控功能,将各种不必要的端口进行封锁。最后,应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通过防火墙开启以及网络监测系统构建等措施来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入侵,将关键计算机设备进行隔离管理,以防受到外界不安全因素的干扰,从而破坏整个局域网的安全性。

4.2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病毒防控机制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计算机病毒,企事业单位要想做好充分的抵御工作,必须以整体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内部专用的多层次的病毒防控机制,同时配置有效的管理措施及病毒防护措施。企事业单位的病毒查杀软件不仅需要具备保护文件的功能,同时也要能够对邮件服务器、网关、邮件、网页、软盘等任何可能产生病毒的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检测并杀灭病毒。另外,还应在局域网入口端设置相应的病毒防控软件。

4.3加强计算机病毒防控意识

根据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的特征,要想完全杜绝计算机病毒的出现几乎不可能。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控意识,从根本上改善计算机病毒入侵现状。计算机病毒防控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时刻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需求,不断强化自己的病毒防控意识。作为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出自身职能,召开定期及不定期专项会议对计算机病毒的发展现状及房产策略进行讨论。作为企事业单位,也应重视内部计算机安全人才的引进及培养。此外,还应加强科学防控的理念,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病毒防控工作是依托在科学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政府部门应扶持建设各类防毒系统,支持各类防毒技新技术的研发。

4.4完善并落实病毒防控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聘请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员,构建一个以各地公安机关计算机安全监察部门为主导的计算机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积极发挥协力作用,共同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控工作。其次,应加强各类管制法规的建设。计算机病毒对于社会安全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应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及制裁。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控机制,对其中各种职能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地责任划分,同时在社会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最大程度避免各类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再次,应严格根据“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一个有关计算机病毒防控的应急处理机制,一旦检测到计算机病毒入侵现象则可根据应急机制进行快速响应处理,将计算机系统遭受的损坏程度降到最低,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规则运行。最后,政府部门应针对计算机病毒防控工作建立专门的预警机制,确保系统能够在瞬间识别病毒,并自动向计算机用户发出报警信息,提示有效的计算机病毒处理方案,使计算机病毒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消除。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控过程中,计算机用户应加强计算机病毒防控意识、完善并落实病毒防控机制、制定标准的计算机病毒防控要求、加强计算机病毒防控的技术保障、建立内部病毒防控机制,全面提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病毒抵御能力。此外,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防护时,技术人员还应做好系统盘的安全加固措施,充分利用代码审计技术,对数据库中的各种不安全漏洞进行修补,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网络。

参考文献

[1] 杨波. 浅论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及其防控对策[J].科技资讯,2011,24:130 -131.

[2] 叶晓梦,杨小帆.基于两阶段免疫接种的SIRS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J] . 计算机应用,2013,03:739 -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