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挑战
一、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两大方面:
第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全球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国际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平均经济增长7%。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意味着人才需求的增长,尤其是我国要加快经济转型;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型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要大幅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对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相当数量需要的是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门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这就为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二,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国家不仅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专门出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专门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无论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还是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对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也同时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1、明确加大教育投入;2、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这就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舞台;3、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主要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职教育办出职业特点,真正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和人才支撑;4、明确了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有了政府的支持,将大大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融合。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5、采取有力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职业教育提出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有力条件;6、制定就业政策以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7.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制度,这将为高职教育拓宽了生源渠道,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生源保障。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自身的使命出发,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党和政府给我们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给我们创造的各种有利条件,把学校办好,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的高端化,经济模式转变,社会多元复合转型的浪潮对人才的类型、知识和技能都提出了新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要解决上述问题,适应社会需求,就面临着第二个挑战,就是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学校缺少办学的自主权。
3、随着社会发展,受教育者期望值的转型,由机会需求到品牌追求。这种变化,给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靠什么来吸引生源,凭什么来立足于社会,给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
4、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率影响的逐渐显现,高考生源逐年下降。在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中高等职业院校无疑是一个弱者,这将加剧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和淘汰,没有特色,没有实力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将会陷入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挑战将是多方面的,绝非上述简单的四点。但这四点如解决不好,就足以使一个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存的危机。
三、应对挑战,寻求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怎么把握机遇战胜挑战,需要我们有清晰而科学、明确而具体的思路和策略。
1、坚持二个基本思想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向,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时刻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办学目标和动力,不能为办学而办学,这是以社会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一切从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不是为了办学而教育,这是以人为本。 转贴于
(2)坚持科学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是明确高职院校“姓”什么的问题。高职院校既姓高,更姓职,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姓职的成分将越来越多,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认清这点,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迷失自我,我们要和一般高等院校错位发展,突出我们的特色,那就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既符合了社会的需求,也赢得了我们的发展。
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提高质量并重
体制机制创新既需要上级政策,但又不能坐等,要在办学的实践中大胆闯,大胆试,因为体制机制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活力,现有的体制机制制约着学校能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这种创新我们既要积极地去做,但更需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地支持。
质量为重点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但对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质量关键是搞好两项改革。
(1)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构建与实施基于生产项目的“做中学”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优质专业课程,并将最新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一句话,让教学贴近实践。
(2)教学方法改革。高等职业学校的课堂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要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把职业技能培养和鉴定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总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最终目的。
3、突破现有办学模式,拓展学校办学功能
高等职业院校面对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责和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压力,要很好地承担起这一社会职责,有效地破解这一压力,就必须走一条与一般高校不同的发展道路,必须改变现有的办学模式。
(1)在稳步发展全日制专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非全日制专科。发展非全日制专科既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有效形式,满足更多群体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学校生存和发展拓展了空间。
(2)努力构建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将非传统生源纳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前面说到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逐步显现,高考生源在逐年减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和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民追求教育目标的提高,中职生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也就是说,如果有40%的中职生升入高职,就是以满足现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需求,上级有了政策导向和支持,我们高职院校就要做好迎接中职生入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准备。
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教高〔2006〕16号提出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决定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就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举措,围绕着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从以上内容分析我国现在职业教育具有市场需要的急迫性的特点,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关于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的工作,国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般为三年,如何利用这三年时间培养合格的人才,各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2+1”或者“2.5+0.5”,即两年在读一年顶岗实习或两年半在读半年顶岗实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在校期间加强理论学习和课间实习,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的实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工作岗位的安排。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顶岗实习的岗位,然而现实当中,往往不能按学生学习的计划选择岗位。这样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是我们教育当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何弥补,各个高等职业学校都在想不同的办法。这里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方法,希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的技能训练分三种形式:①在校期间的课间实习。这部分主要是课堂实践,上完课了就上课内容进行实践,一般时间短,但针对性很强,对于学生了解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技术方法比较成熟。②在校期间的综合实习。在校综合实习是针对于某一门课程或某个专业的某个专业技能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模拟实际生产内容,一般实习时间为几周时间,对于学生了解行业生产很有帮助,能使得学生的生产技能有很大提高。③顶岗实习。这个是整个实践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真正的生产实践,使得学生充分的掌握实践技能。通过这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理论上能使得学生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然而刚才提到过在最贴近生产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内容不是由需要而定,而是由单位的工作内容而定,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实习的目的。如何弥补这些缺陷,这里提出第四种技能训练的方法:单位和学校联合建设以生产和教学为一体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场地。这种方法有不少学校有所实践,但很多都是拘于形式,真正把这种方法的特点发挥出来的寥寥无几,关键在于学校和单位都没有把这种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得用人单位和学校、学生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就这种实习模式的特点做以阐述。首先,以用人单位为核心,建立实习实训实验室,把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软硬件设施引进到实验室,用人单位派遣技术员对学生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假期或者周末,培训内容可以视单位的需求而定,因为是在假期或者周末进行培训,不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学生,可以以自愿、单位选拔为条件。
这样,对于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负责提供实习场地,用人单位培训学生,可以完成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更接近于生产,接近于社会,是一些学生工作以后马上能接触的东西,而且实践内容是跟随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真正做到了市场导向性,这些是我们现在很多职业学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条件。同时可以给学校节约一部分办学成本。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习更多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生产技能,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渠道,通过培训使得学生不但了解了生产实习的过程,加强了技能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以后就业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这样的培养模式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指导培训的人员和实习用的一些设备,看上去条件比较高,然后在这后面也有很多的利益空间。第一,用人单位可以使用学校的场地进行自己的人员培训;第二,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考核,最终可以有条件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选拔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第三,通过学校这个免费的场地和免费的人力,可以承担部分单位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由培训过程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完成,即方便了单位提高了效益,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目标;第四,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在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使得大多学生了解到自己单位使用设备的情况等。我们国家对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从法律角度做出一些规定和约束,所以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都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为这一方面的培训成本太高,所以很多学校也没有条件去很好的完成这项实习工作。刚才介绍的这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从教学成本和教育效果来说都比较适合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现状。
1安徽省省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情况
据统计,安徽省2009年普通本专科学校共计95所,其中高职院校64所,占67.37%;省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44506人,其中本科406962人,高职(专科)437544人,高职(专科)在校生占省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1.81%,[1]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无论从院校数量角度,还是从在校生数量角度来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二、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整体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已经制约了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发展迅速,高职(专科)校数从2005年的54所发展到2009年的64所,增加了10所,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从2005年的3021150人,增加到2009年的437544人,增长了45.3%。①在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职(专科)学校的部分办学条件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办学要求,部分院校的生师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指标已经不能满足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在整体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短期内该现象将在一定范围存在,已经制约了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1.师资配备地域差异大
教育均衡化不仅涉及到基础设施,还有师资力量的均衡。据2009年统计数据,安徽省现有高职院校64所,省会合肥集中了全省高职院校的一半,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这里。经济发展稍微落后,社会发展相对不足,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教育稍显薄弱的地区,决定了他们不具备享有和其他各所高职院校相同的发展机遇,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就难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2.专业设置扎堆现象明显
安徽各职业院校专业涉及艺术设计、文化教育、生化与药品、交通运输、公安、法律、水利、土建、材料与能源等19个专业。①对人力还是财力都有着较高要求的工科类“高成本”专业如生物技术及应用、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在学校中不多见;相反,由于资金限制,在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上没有过高要求的“低成本”专业扎堆设置;这样的现状,与安徽省提出的支柱产业不能完全匹配,也不利于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的需求。
3.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不平衡,全部合格的院校较少
教育部针对不同的学校类别,确定了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以及生均图书这5个指标。从安徽省各高职(专科)学校情况来看,能够完全达到合格的院校不到15%,其中,生均图书、生师比这两指标合格院校所占比例非常低,分别为28%和39%,绝大部分院校在不同指标上发展极其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状况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内部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衡
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衡现象普遍。随着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院校(专科)的软硬件建设分层次、分类别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是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失调,注重实践技术而放松对应用技术的掌握,影响了中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速度。国外一般的经验表明,在校园网建设中,硬件、资源、人员资金投入比应为4∶3∶3。《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文章中,回答“你的学校花在资源建设上的资金占整个校园网建设资金的比例”这一问题时,选择“20%以下”的有1271人,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45.8%,接近半数;有737人选“20-40%”,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6.6%;有712人选择“40%以上”,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5.7%。[1]调查数据反映出,已建校园网的学校大多钟情硬件配备,忽视了对资源尤其是对人员培训的投入。
三、实现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专科)资源共享的策略
安徽省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在经济上既没有重点大学那样的实力,也没有发达城市的繁荣作为支撑;以上各种问题的存在使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又浪费了诸多的教育资源。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省财政投入一定比例的情况下,必须依靠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学院自身层次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根据管理学家周三多和杨善林等专家的观点,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效益原理是以尽量少的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2]6这为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资源共享有利于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孤岛”现象,不仅能使外校和社会人士获益,也有利于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既促进了不同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又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一)以建设节约型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稳步推进教育资源规划和整治工作
1.高等职业院校(专科)自身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保障和支撑各个建设项目的实施。积极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动作”的多元化投资融资的新格局,以期取得最大程度上的资源共享。
2.建立共享的培训制度,提高资源共享的参与能力。分期分批培训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观摩学习,充分发挥各示范院校的带头作用。
3.开展优秀教师的定向交流,形成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缩小师资配备地域差异。通过发挥各所高职院校的高级教师和名优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实现这一跨度,促进专业品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打破优秀教师“一校独有”的局面,使优秀师资在学区内流动起来,促进双方的共同提高。力求在互动中交流,在互动中合作,在互动中提高,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增进与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友谊,在资源的共享中追求共同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在省内组织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之间互相访问和交流、向省内其他重点高校学习。
4.强化高等职业院校的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对院校整治实施过程中资金与实物共享使用的监管。逐步完善资源共享动态监测系统,丰富监测手段,逐步推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督察员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高等职业院校(专科)的资源共享进行监督。
5.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委员会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咨询制度和师生参与制度。为改变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分配不足,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友好型学院做出贡献。
(二)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安徽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成熟,导致产业不断升级,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关联度不断提高,各高职院校的专业也必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面临越来越大的新增专业需求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共享资源是目前有效的减压途径之一。高职院校不同系、不同教研室之间,要整合有效资源,包括师资、实训基地、课程之间的有效共享,努力建设专业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高职院校之间,要主动开放自己的优势资源,商讨科学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利用开放优势资源带来的收益,改善自身内部的弱势专业,以达到高职院校内部专业的平衡和高效发展;高职院校更要与企业开展合作,取长补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享资源,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三)以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为导向,提升基本办学条件
1.图书馆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环境来实现资源共享。一个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高低,已不仅取决于该馆文献的收藏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该馆“获取”读者所需文献的手段与能力上。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由于受经费的限制,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收藏的电子资源不可能应有尽有,因此,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应在搞好本馆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区域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与区域内其他馆共同编制电子资源联合目录,建设特色数据库,协调订购,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用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多的回报,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水平。[3]
2.课程资源和学分共享
在同一所城市里,课程资源开放共享,资源设施共享。学习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在课程方面的学习方法,大学之间可以互相承认学分,互用图书馆、体育馆等。可以建立市内甚至是省内校际课程资源的共享平台,学生登陆进入系统,填制好跨校选课系统,然后进行确定日期的课程查询,进而查找授课老师的基本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听取课程,获得学分,互认学分。[4]
3.教材开发共享
将同一学科的系列教材开发任务分散到协作组的各所学校,各所学院完成后集中组合、资源共有,从而改变各自为阵、各自开发、重复制作、互不交流的状况,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资源设计和开发方式等方面的极大浪费。通过这种协作交流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发和建设共同需要的教育资源,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课程建设中不断凝聚学院的办学特色;从区域层面来说,更有助于其他学校从中得到启发并进行优势重组,缩短学院课程的探索期和磨合期,尽快建立适合本院特点的、有本院特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教育规划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1001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0日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而且能够通过改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产业自主创新紧缺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有利于发挥群体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教育一体化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实现,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之本和科技之基。
一、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以及高新技术向各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涌现,传统农业也要走“三高一优”等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工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由体力型为主转向智力型为主,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向为对中高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这些高技能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的。高职院校能够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多规格、多层次、高质量、广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而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拥有一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具有一批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大量图书资料,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其一,高职院校可以将自身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通过科技中介机构向企业转移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从而增强了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二,高职院校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或者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或者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其三,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可进行双项流动,教师可以把自身最新科技成果带到企业,或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职工培训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办学经费支持。目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地方高职院校以公立为主,其办学经费也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财政收入越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就可能越大,亦即经济较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也比较发达。此外,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产业梯度较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较高,对技术的需求更迫切。这样,企业会主动“攀高亲”,积极寻求与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合作与联姻。高职院校就可以通过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接受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等方式,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客观上存在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根据克拉克定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就业人口将发生梯度转移,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依次流动,结果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逐步增加。而第二、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素质要求更高,亦即吸收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由此不难看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高度化,相应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进而相应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增加了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量,促进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实践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短缺显现出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扩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日益迫切,企业员工从业的国际标准化日益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正在加快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因此,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不足显现出来。抓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产业能级、抓社会和谐,这是一种超越教育本身的认识,但并未完全落实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有效成果,但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战略明确但政策支持尚有缺位,规模扩张迅猛但内涵发展尚不平衡,办学理念确立但面上运作难度不小,优秀学校个案突出但社会总体认可不高,在这一发展阶段,做强高等职业教育,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互动尤为重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教育发展内部结构优化的匹配。一方面当教育与科技一起被视为促进国家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双引擎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理论给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就是必须为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学习深造机会。因此,高等教育领域内必须实现结构性的变革。社会的人才呈金字塔形,与之相匹配,教育类型也应呈金字塔形,高等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链接点,起着启下承上的作用,必须有一定的适度规模,必须有相应的质量要求。任何高等教育机构,给予学生的必然有两条出路:分流就业与回流深造,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教育立交桥的不可或缺而又十分重要的中间站;另一方面当区域发展战略日益凸显其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时,教育的区域布局意义也凸显出来:高等教育面向中心城市而后走向农村,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调整与开发,区域高层次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的招生制度改革与就业制度的导向,区域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这一布局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
(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各级政府携手成立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服务外包学院、北仑人力资源基地与大学生创业园。成立阳明学院,探索中高职衔接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承办商务部援外项目,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以“开放程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特色鲜明,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国内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践行“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在实践中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
(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四个适应”。即办学方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专业设置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教学改革适应就业转型需求;“三个联动”,即学院发展与区域发展联动、学院发展与城市建设联动、学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联动;“两个承接”,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重任;实现“一个打造”,即打造高水平示范院校,促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走颇具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坚持“课堂小企业,理实交融;企业大课堂,德技兼修”的教育理念,创新并实践“校企融合、项目带动、双轮职训”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依托三适应”,即依托行业,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政府的开放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五、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思考
(一)政府重视。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高级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发展中西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一种手段,采取多种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支持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让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促进区域经济飞速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生产力,抓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促进生产力快速提高的观念,把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从各方面做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二)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大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拓宽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领域,培养区域经济所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地区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人才资源动力。事实上,扩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远比普通高校要难得多。第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愿意读高职,使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第二,政府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还不够,比如高校的扩招,“使得普通高中规模迅速增加,不少地方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几年内从5.5∶4.5迅速增加到7∶3,这让本来就生源不足的高职院校情况更糟。我们必须认识到开拓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扩大办学规模是区域发展经济所要求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国家、地区政府可以做好以下方面:中职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整合中职和高职资源,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有质量地增加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育,高职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即具备“双师型”素质。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以下有两点建议:(1)加强培训。通过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建立高职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新进校的“双门型”青年教师,到基地和对口企业进行专业训练、挂职锻炼、新技术培训、现场考察或技术开发,让他们更多地贴近现场、接触生产实践,在干中学、学中干,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并给予学生更高质量的实践指导;(2)外部引进。面对教师不足,水平不高的现状,高职院校可以面向社会和企业外聘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或以兼职方式,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四)以产学结合为机制,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潮流,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种产学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与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在这种双向参与合作模式中,企业直接介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建设等过程环节,并在师资、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其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对学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紧密结合。学校根据订单单位的需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对企业来说,学校直接为他们培养急需的人才和后备员工,毕业生能做到直接上岗,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节省了大量的员工上岗培养费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产学结合为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桂言.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1.
一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1.多元化办学格局已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通过改制、划转、合并、升格、组建等途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短期职业大学、部分本科院校的附设职业技术学院、民办职业学院以及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与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五年制高职班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2.规模迅速增长
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99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以上,在校生达到860万人。目前仅江苏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0所,专业点2679个,基本覆盖了江苏全部产业类别。
3.社会认同度大大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达到96%。全社会期盼高技能人才出现的呼声日渐高涨,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4.发展思路更加明晰
从2001年10月开始,教育部曾先后在永州、武汉、无锡召开了三次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研讨会。2004年6月17日至19日在江苏召开的国家七部委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是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 高职教育发展的困境
1.与本科院校报考生源火热相比,高职院校生源较差
由于高职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人们对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了解,往往倾向于把高职教育等同于原来的职业高中,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教育,由于不了解高职教育本身的高等教育性质,也不了解其性质和办学形式,导致在社会上对高职的认可度不高。更有不少人习惯盲目地把高职院校与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提并论,并以为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干部,而高职毕业生却只能当工人,这样的观念无疑对高职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种认识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于各用人单位中,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以及就业后发展上的困难。有的学生及家长片面、盲目地追逐文凭热,报考时本科以下的志愿就不考虑,许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谈何争夺优秀生源?
2.经费严重不足
法律不完善、政策不配套,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考虑,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招生方面也不能积极扶持并给予同等的优惠政策。职教经费来源不畅、不稳定和严重短缺,是十多年来职教事业发展的瓶颈,有限的职教专款也大多投入到中等职教中去了。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短缺,职业教育经费尤其短缺,而高职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教育,高投入低产出是它的显著特征。如果政府投入不足,单纯依靠纯市场基础上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一单一模式将会制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的学校还会陷入发展危机。而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组建时间较短,先天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差,而一些老牌院校也由于不堪重负,只得开办一些成本较低的专业以维持运行。
3.教育教学存在诸多欠缺
人才培养的计划经济型与人才就业的市场开放型不适应。在专业设置与招生过程中学校的自主性较差,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专业设置存在先天滞后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办学历史不长,专业覆盖面狭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缺乏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的教育,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建设尚未成熟完善,对学生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技术示范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不强,这也势必会影响到毕业生面对变化万端的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担子相当沉重,这也是解决自身能力不足问题的关键之一。
三 高职教育发展的途径
1.高职教育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产品升级换代、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以及大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先进设施、设备和仪器被引进和应用。这些变化带来了职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职教育顺应时展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有所不同。在人才类型上,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能把设计和方案“物化”,把思想“转化”为产品、商品和财富,既懂理论又能将理论运用于指导实践,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式”人才;知识机构上,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不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够用为度;职业能力上,具有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技能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智力能力上,能胜任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具备良好的智力素质;职业岗位上,专业性明确,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获得高等职业学历证书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层次职业人才。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其发展比例应占整个高等教育的50%左右。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全面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与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应相互沟通,协调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当前,发展高职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理应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因此,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是类型不同,并无高低之分、贵贱之别。学校不但要澄清认识,还应广泛宣传,让社会理解、认识和关心高职教育。
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较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我院当前制定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就体现了学院抓住高职院校办学思想的实质内容。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现代应用技术的适应能力,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就要求教师们应是“双师型”的―既是教师,又具备技师、会计师和工程师的资格,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直接的生产技术指导。这就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灵活措施,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培养师资上,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派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学习技能,而不是到普通高校去读研;请企业一线的经理、工程师来校指导实训工作,而不是请普通高校的专家、学者讲理论知识),不能单一地固守着普通院校的学历观、学位观,那样会将高职教师的培养引入歧途。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用人、职称和待遇奖励方面,大胆创新,勇于改革,针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人事、职称制度,结合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逐一分析和研究,彻底清除严重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创新并实施符合实际情况的人事和教学管理体制,为高职教师的健康成长和高职教育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社会各界的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根据办学规模,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建成配套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图书馆及必要的活动场所,特别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更新,这是高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除了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设施外,还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应从办学思路上去明确发展之路,以完善的教学设备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保障,以“双师型”教学队伍为条件,努力迎合时代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把高职教育提升到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开拓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6)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是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也是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制度,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政策依据
2006年教育部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时,就已经提出了要在示范校中实施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指出:各地要制定相关政策,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鼓励开展单独招生试点,保证生源质量;2010年在启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时,又进一步明确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也应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指出:支持骨干高职院校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知识+技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
根据教育部《关于2010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10]6号)精神,2010年湖北省教育厅在省内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启动了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1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1]6号)精神,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把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又扩大到省内5所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
为了指导和规范我省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做好这项工作,湖北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1个会议纪要和3个文件,即《2010年我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纪要》(第1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2011]1号)、《省教育厅关于2012年继续开展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2011]6号)、《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有关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2011]19号)。
湖北省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简称“技能高考”),“技能高考”有两种方式:一是全省统考;二是高职院校单考。
全省统考专业(类别)逐步扩大,2011年在机械类专业进行了技能高考试点,2012年技能高考的专 业(类别)扩大为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2013年扩大为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和会计、护理专业。今后还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其他专业(类别),2015年我省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全部实行技能高考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
对未纳入全省统一组织的技能高考范畴的专业(类别),实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录取。张德新,许文祥,叶 波:高职院校单独组织“技能高考”的设计与实施——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二、我院实施情况
(一)实施概况
2010年,我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启动建设,建设期为3年。
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同意我院成为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的院校,当年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专业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招生计划为50人;2012年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专业增加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旅游管理和建筑工程技术3个专业,招生计划为250人。我院的招生专业均未纳入全省统考的专业(类别),因此,我们要“根据院校负责、自我约束、加强监督的要求,由学校按照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原则,自主组织技能操作考试和文化考试,自主确定招生录取标准和录取办法。”①
“实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是贯彻落实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② 精神的具体举措。《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表述,包含两个主要改革指向,其一是放权,即高职院校入学考试的组织工作从中央政府下放到省级政府;其二是分类,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实行单独考试,以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考试。实际上,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近年来已在一些省份展开,并取得了积极成效[1] 。
由高职院校单独组织的“技能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不仅是将高职院校入学考试组织工作从中央政府下放到省级政府,而且是将这一权力下放到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下放的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这也就客观上要求“承担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要按照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有关要求,研究制定考试大纲和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考试标准和工作程序,高度重视考试安全,认真做好信息公开公示,自觉接受考生和社会舆论监督。”①
为了做好我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我们制定了《2012年单独招生考试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招生对象,招生专业、计划及收费标准,报名程序,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录取原则,组织保障等;成立了“2012年单独招生考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考试办公室、招录组和纪检监察组;印制了《2012年单独招生考试考务手册》。
依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文化综合考试大纲》,制定了文化考试(含基本常识、语文、数学)科目的《十堰职院2012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综合考试办法》;按照“技能操作考试的内容原则上为国家相关行业初级或中级技术等级标准” ① 的要求,分别制定了各个招生专业的《技能操作考试大纲》和《技能操作考试办法》。
(二)文化综合考试概况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复杂性;自组织理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40―03
自组织理论探索了世界和复杂事物形成宏观稳定有序结构的条件、机理和规律,为人们理解和把握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笔者在这里将依据复杂理论的自组织理论对高职教育管理进行分析,以获得一种新的认识论视角。
一、自组织内涵及形成条件
自组织又称耗散自组织,指的是不需要外部指令,而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形成特定有序结构的过程。自组织过程并不是一个渐进的、平稳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内部酝酿的、突然的、飞跃的过程。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按照其形成的方式和运行的过程可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一切按照外部指令构成和运行的系统称为组织或他组织;外界只提供一定条件而不进行特定干预,由系统自身自发形成的结构称为自组织。研究表明:“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控制参量的变化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系统从稳定变成不稳定,就有可能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形成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状态,或者从一种有序状态演化成一种新的有序状态。”
自组织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如下三点:
(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也就是说,不仅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出,更重要的是有负熵的流人来抵抗熵的增加,维持有序结构或有序结构的进化。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通过非线性机制的调节获得自我完善
开放和非平衡为系统朝着高度有序的耗散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及势能,但这一系统要达到高度有序,还必须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组织效应来完成,即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获得自我完善。
(三)系统必须通过涨落的变化不断求得新的发展
“所谓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在平衡态和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性的干扰,起消极作用。在远离平衡态,它是系统由不稳定状态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的杠杆,起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高职教育管理系统的复杂性解读
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既包含对人的管理,也包含对物的管理;既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运行过程,又包括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的管理,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这些管理并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共同构成学校整个管理系统。在高职教育管理系统中,要重视对各项工作的系统管理,不能顾此失彼。如果对某一管理阶段或环节过度重视,就可能忽视了其他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重视各项工作的有机联系,只重视各部分管理工作效率而不顾及整个学校工作效率,常会发生各部分管理工作方向不一致而使学校整体管理工作效率下降的现象。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学校系统有效能量逐渐减少,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管理效率递减,从而造成系统的管理熵增现象。高职院校管理系统的机构设置、人员素质、政策制度、校园文化、信息渠道等因素,“在发展初期,有效能量逐步增大、影响力增强、管理有序、效率高、效益明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到达最大临界值时,由于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不能随之调整,就逐渐变得混乱无序,出现管理上的危机”。如内部结构性摩擦系数加大、内耗增强、能量衰退,组织的机动性、灵敏性、反应能力减弱;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或流失严重;组织逐渐僵化、故步自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耗损、扭曲、失真,非对称信息膨胀,降低了信息的时效性,使管理系统处于能量耗散、失去活力,系统的有序度不断降低而无序度不断增加,管理效率不断递减乙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至今,正处于从规模性扩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也即是正处于系统熵增趋势。这时,高职院校管理系统必须及时作出革新的决策,与外界充分交流信息,以使负熵流总和增加,用新的战略和方法以及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去取代固化的因素,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使学校总熵值趋于降低。
三、自组织视阈下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
(一)高职教育规划设计的自组织认识
教育规划是教育管理实施的理论依据,科学的教育规划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当前,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进展,各高校、高职院校也已开始筹备学校内部的“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执行规划编制的哲学观就是,认同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依据规律人们才开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高职教育的规划是基于理性构建的,然而明智地运用理性的首要条件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组织机制,而且对于其间各种力量的运作,我们只能希望在理解它们的前提下去促进和协助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的总体规划应研究和了解市场条件下高职教育的运行规律。在尊重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对高职教育市场进行控制和引导,将其融人到市场的运作之中,成为市场运行的机制之一,将大大增强规划控制的操作性和规划目标的现实性。高职教育的总体规划目的,并不在于将教育空间未来的发展都束缚于那种“静态”的规定,而在于通过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使高职教育体系变得更为有效和成熟。通过他组织与自组织共同协调来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和稳定公开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成本,并作为政府对高职教育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引导高职教育朝着有利于实现其健康、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保持学校的开放性,引入外界负熵流
当前阶段,保持高职教育开放性的最大体现就是“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010年9月,教育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王作会议,会议主题为:今后十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秉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理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方面来说,就是要探索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
力,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让企业在合作中切实受益,激发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双赢的合作关系;同时随着国际化的发展,高职院校也要加强与国外的联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引进来,经过努力,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合作体系与远程网络教育体系。对政府与行业企业来说,要积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着眼于长远发展来合作共建,参与高职教育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要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共同参与学校办学,共同育人,指引就业,共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类型决定丁关起门来办教育的思想绝对是要不得的。耗散结构理论也启示我们,开放是系统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只有保持系统的开放性才能引入外界丰富的负熵流,抵消系统内部递增的内部熵值,才有可能使系统完成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转变。因此,保持高职院校的开放性不仅是实践上的需要,更是理论上的保障。
“四个合作”的办学思路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凸显校企合作,强调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开放式合作办学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强化了内部管理系统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各个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减缓和抑制内部熵增,而且让他们都拥有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权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资金技术的流动,使高等教育系统不断获取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耗散结构。
(三)锐意改革,打破僵化,构筑系统非平衡状态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远离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在打破孤立静止的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稳定结构;二是要在动态变化中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将暂时的动态不稳定发展为更高的稳定。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在纷纭变化的世界万物中,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平衡是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旧平衡要不断地打破,新平衡才能不断地形成,事物总是在这种“破旧立新”、“新旧交替”中螺旋式上升着、发展着。非平衡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在经历非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与有序。依据耗散结构的理论观点,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时,位于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会有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推动系统发生质变,跃迁到新的分支上去,形成有序结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现代高职教育到今天,虽然有了跨越式规模性发展,但是仍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因此,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力度与发展目标都得到了较高的重视。
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高职教育原有的管理框架与模式将被打破,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革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自主考试与招生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向,预示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将置于远离平衡的非平衡状态。但是,这不应仅仅被视为发展中的危机,这更是一个系统得以重生的动力,是高职教育发展中重要的“涨落”因素,它给正在寻求发展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挑战。管理者与经营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涨落和突变,力争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如果说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机遇的话,那么,作为高职教育内部的回应,则应该主动抓住机遇,开放创新,锐意改革,大胆实践。首先,我们要建立科学的和有效的评价体系。要把自我评价体系、师生员工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标准与评价程序要科学、客观和有效;奖惩制度要公平、公正、公开。其次,要实施全面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员岗位聘任制度,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在利益分配上,要重贡献、重业绩,要向拔尖人才和业绩突出人员倾斜,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的结构、能力和素质,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给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耗散自组织视阈下对高职教育管理体系进行探讨,将加深我们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性的认识,引发对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机制建设重新评价和再思考。笔者希望,耗散自组织理论可以为高职教育管理复杂性提供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德]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M],郭治安,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杜,1988:29
[2][4][5][比]普利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89,192,193
[3][比]尼科利斯,[比]普利戈京,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M],徐锡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8
[6]任佩瑜,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有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I,(6)
[7]巫春华,许年富,从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看高职教育发展[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关键词:高职学院 考试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出一批能适应社会需要、上手快、后劲足、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复合型创新人才。传统的课程考试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评价的要求,课程考试的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服务,高职学院应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课程性质及教学管理,选择适当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管理人员需全面研讨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适合课程教学需要的考试改革操作方案,保证课程考试改革的良性发展。
一、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以“素质、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传统的考核形式只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水平的考核,尤其在考核职业能力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已不能准确地对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
传统考试制度存在考试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重理论轻能力等诸多问题。大多数考试课程仍然是采用笔试的形式,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考试内容上,大多数课程是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对“学什么,考什么,怎么考”没有共识,命题上带有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在考试的组织安排上,常有考试程序不严谨,组织实施不严密的现象,不能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而考查性质的课程问题更突出,大部分高职学院都不做统一考试安排,只由任课老师自由组织。由于选修课程上课学生人数过多,部分教师在组织考试的过程中没有严格实施考试程序,更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为了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必须加强高职教育考试考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服务。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考试课程试题库,应知应会分开考
为改善传统命题方式的弊端,高职学院需建立知识覆盖面广、题型多样化的考试课程试题库,对整个学院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考试范围和试题内容应体现高职专业特色,突出职业技能。试题应做到题型多样化,知识点清晰明确,知识覆盖面广,切实体现教学目的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在建设考试课程试题库的过程中,需按应知(基本理论知识)、应会(操作技能)两大模块进行建设。从理论和技能操作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应会模块可按专业分成若干个考核项目,一个考核项目过关,才能进入到下一个考核项目。
(二)建立“教、学、练、考”学习测验平台
建立完善的专“教、学、练、考”学习测验平台,把专业课程的教学录像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按课时分阶段上传,实现教学资料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或下载到手机里自主地进行学习,并根据学习的内容随机抽题分阶段进行测验,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三)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先会先考
运用考试题库,采用“教、学、练、考”学习考试平台,进行水平测验,按教学计划完成课程理论基础知识后,每周组织一次测试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报名申请考试,考试未通过者可再次申请考试,但每名学生在校期间最多可申报不超过3次考试,(以约束学生尽快毕业前通过)。考试时间每次1小时,设置按专业分几个不同的考核项目,每个考核项目过关,才能进入到下一个考核项目,直到合格。学生成绩合格即可结束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学分。这种考试方式灵活,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空间,可自主地选择考试时间,打破了考试时间僵化,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局面。
(四)以证代考,推行免修及学分置换
对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选择一种或多种有效的考试考核方法。以证代考适于能与社会专业证书接轨的课程。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对高职人才能力的要求标准,引导学生取得合格证书, 更好地提升个人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在校(籍)期间取得的各类高层次学历课程成绩、职业资格证、竞赛奖励和科研成果等,准予其申请免修课程、置换不及格课程、或替代选修课学分。
(五)改革课程考试的管理与监督
课程考试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适应不同的考试形式,因而改革不能一刀切,一锅端。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以职业教育资格标准为依据,立足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建立突显课程专业特色的系列改革标准,力求科学规范。
在改革标准的指导下,应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抓好监考、阅卷、成绩评定、质量评价等工作环节,严肃考风考纪,不断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在考试实施过程中,管理部门应不定时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抽查,对整个学院的教学质量进行有力监督。
(六)改革课程考试成绩的评定
考试课程成绩的评定,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而应综合学生应知(基本理论知识)、应会(操作技能)两大模块的成绩。应知和应会两大模块成绩各占总成绩的40%。应会模块将按专业分成若干个考核项目,一个考核项目过关,才能进入到下一个考核项目,分步计分。学生应在每门考试课程结束后交一份学结,内容要求反映课程学习的过程,也可提出对该门课程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结占各课程总成绩的的20%。
改革传统考试形式及内容,提高高职教育考试水平,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 苏教高〔2008〕15号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课题组,(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广西南宁 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