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1篇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多,结构性质多,反应多且易混淆,概念抽象,反应机理抽象难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难懂难学,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地方院校的学生,基础稍显薄弱,在高中阶段部分学生对化学就不感兴趣,进入大学后对化学类学科还残留一些不“感冒”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在第一次课讲讲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有机化学的关联性。如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此类化合物滥用引起的,比如“吊白块”、“西瓜膨大增甜剂”、“面粉增白剂”、“反式脂肪酸”、“增塑剂”等[3];讲讲有机化学与药学互相关联的例子,比如磺胺类药物的发现,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等,这些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其次,可以讲有机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励志故事,从人文思想上陶冶学生,无形中会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与重视程度。最后,老师第一次上课在形象、教学内容、激发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琢磨。比如,我院药学专业学生化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对有机化学有愄具心理,第一次上课适时鼓励他们就显得相当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这样容易造成知识点越积越多,学习越来越吃力,慢慢产生“放纵式”学习,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究。我们平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多布置团体作业给他们,这样无形中可增加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无形中促进他们要学习,不能拖团队的后腿,从而保持学习积极性。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机化学学习交流会,由高年级学生分享学习有机化学的心得,谈谈没有学好有机化学导致以后在学习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时的困境,“前车之鉴”有一定的鞭策作用。提高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会有不错效果。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多元化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稍显陈旧,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教学发展和创新药学人才需要。首先,我们根据自身院校办学特色并结合学生整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略讲与自学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比如波谱解析的知识和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内容作调整。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李霞[4]、刘玉梅[5]等人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加以改进形成一套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内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药学专业培养体系的特点,把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知识与有机化学紧密结合,比如:讲酚这一章时,讲酚羟基性质,可以联系药物化学有酚羟基的药物,让学生课后去寻找归纳总结,然后再课堂讨论总结,这样既能丰富有机化学视野,又可让学生体会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机化学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形成很多不同特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加以应用,形成多元化特色。如我们可以用案例教学法讲马氏规则,亲核加成反应等;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法[6]讲化合物的命名、性质等;采用多媒体,把一些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当然,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也必不可少,特别是机理解释,习题讲解时,板书的现场推理,能更好地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当然,有机化学教学手段还很多,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创新性地结合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建立试题库

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很多知识点易混淆,如果课后不复习,很容易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平衡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建立试题库。这样方便学生课后利用试题对知识点深入了解,同时期末还可用来作考察学生的试题,这样可以达到每届平衡科学考察学生。我们建立试题库,根据自身院校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精心钻研,每年不断改进。首先,根据每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情况,对试题难易程度、得失分情况、题型变化、知识点掌握等作个汇总,逐步建立题型多样的试题库。其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对某些知识点讲解所用教学方法,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等作个汇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平衡建立试题。再次,让学生参与建立试题库,根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容易忘记,难于理解的知识来出题,然后老师筛选出一套试题库,这套试题库用于学生以练题促进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通过学生出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4创新实验教学,优化考核方法

有机化学是理论和实践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不但可丰富理论知识,还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学生做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效果并不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为适应药学人才培养发展需求,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试探性改革。首先,精选实验内容,改编部分教学内容。有些实验内容陈旧,我们根据药学专业,把部分有机化学实验进行改编。其次,安排综合性实验,开设创新性实验。有机化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渗透,我们会开设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完成。最后,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我们有机化学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我们可以科学创新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首先,可以在平时成绩这一块增加比重和考核类别。如课题讨论、课后习题、小组讨论、团队作业(PPT形式)、调查总结报告等,这样不断促进他们学习,慢慢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实验成绩,我们对平时的动手操作和实验结果很重视,把它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无形中让学生平时增加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起到好的实验效果。期末时,我们会组织实验操作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平时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期中成绩,我们在教学中段进行期中考试,作为阶段性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现在的学生较懒散,有中段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们保持学习积极性。有机化学随着药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我们必须对有机化学教学不断创新改革。在教学中,根据不同院校办学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文化,在改革探索中形成特色教学体系。如何更好地促进有机化学教学发展和改革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作者:谢华松 林大都 黄思涵 张声源 单位:嘉应学院

参考文献:

[1]伍国云,申,肖腊梅,等.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5,42(16):256-257.

[2]周建波,曾明,陈文.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经验总结[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180.

[3]裴强.食品安全问题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化工,2011,39(20):151-153.

[4]李霞,谢龙,吴晓青,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J].广东化工,2015,43(10):192-193.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保;微型实验;化学

人们把以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而获得所需的化学原理和技术称为微型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不抵常规实验的90%,它不是常规实验的压缩、微化,而是基于环境保护理念下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性设计。微型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微型化学实验的发展和意义

化学源于实验,重在实验。化学实验在化学发展和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已被人们所重视。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涉及某些药品昂贵,易燃易爆的危险实验,产生污染环境的“三废”(废液、废气、废渣)。针对一系列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Mayo和Pike等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以mmol量级试剂的微型制备实验取得成功,从而掀起了探究微型化学实验的热潮。1989年,我国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将微型化学实验课题列入科研计划,由华东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牵头成立微型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研发任务,为微型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1992年,我国出版第一本有关微型化学实验的专著。现在已愈800所大中院校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其应用从有机化学到无机化学,再扩展到普通化学和中学化学。与常规实验相比,微型化学实验具有以下特点:实验仪器微型化,化学试剂微量化;减少污染;实验安全性增加;节约药品储存空间;缩短实验时间等。新时期我国以环境保护为民生国计,对学生加强绿色化学教育必不可少。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和应用微型化学实验方案,在微型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

2 微型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

2.1 科W性

微型实验设计要遵循科学规律,科学性是实验的前提。实验的各个环节如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结果等不能违背科学规律。要不然,实验结果会偏离、曲解化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甚至造成安全隐患或事故,危及实验人员生命安全。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操作顺序是“先通气,再加热”,先通氢气排除空气再加热,若操作顺序相反“先加热,再通气”,则试管里空气中的氧气与通入的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容易发生爆炸。

2.2 安全性

化学实验的仪器设备、药品、操作过程都存在安全隐患。设计微型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安全性。实验装置的选择与组装应该安全、简易,不用或少用危险品,实验中减少“三废”的产生,尽可能对“三废”进行处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杜绝操作不当带来的危害。如金属钠的使用。不能用手去拿,而应用镊子夹取绿豆大小的钠与水反应。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在玻棒引流下沿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并轻轻搅拌。

2.3 环保性

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环境保护理念下的微型化学实验设计,应充分考虑实验器材微型化,实验药品微量化,实验室“三废”绿色化,消除或减少化学污染物的排放。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从我做起”,增强环保意识。如鉴别实验以点滴板代替试管,取样由原来的1毫升(20滴)降为1滴,苯、甲苯、甘油、羧酸的鉴别反应效果明显,产生的废液少。制备实验以具支试管、注射器等代替常规试验的主要仪器,例如氯气的制备实验。,因产生的氯气有毒,实验在通风厨中进行。

2.4 创新性

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化学就在生活中,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实验不局限于实验室,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原理来解释,烧水的壶用的时间长了,里面会有一层水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滴食醋。就地取材,仪器和试剂生活化。如在药片的塑料板中滴白醋,再加入小苏打,可观测到有二氧化碳气泡生成。pH试纸测试可乐、牛奶、矿泉水和食醋的pH值。用毛笔蘸硝酸钾溶液写字,字迹干后,用留有火星的火柴轻点,便能完成火龙写字实验。

3 微型化学实验示例

3.1 乙炔的制备及乙炔的性质

实验仪器和药品:青霉素瓶、吸管、注射器、食盐水、电石、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

组装乙炔制备仪器,在青霉素瓶中加入电石,注入食盐水,生成乙炔气体。将乙炔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中,实验现象为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和溴水褪色。

3.2 趣味指纹鉴定实验

实验仪器和药品:试管、白纸、药片的塑料板、凡士林、酒精灯、酒精溶液、淀粉溶液、注射器

碘有升华现象。抹有凡士林的食指在白纸上按一下。取一支试管盛1粒碘,置白纸于试管口,加热试管,观察到固体碘变成紫红色碘蒸气,白纸上出现指纹印迹。将碘溶于酒精制成碘酒,可用于消毒。用注射器取碘液滴入淀粉溶液,实验现象为蓝色。

4 微型化学实验存在问题

微型化学实验所用试剂量少,仪器小巧且易得,每个学生都可亲自动手实验,深受学生喜爱,但不利于教师示教和演示实验。对于定量分析化学、合成实验如四大滴定、乙酸乙酯的蒸馏实验等很难微型化,因为常规实验现象明显,而微型化之后实验现象难以观察。微型化学实验生活化易激发学生积极性,但有些实验设计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由于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实验仪器差别很大,教师在设计微型化学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探索实验条件。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微型化学实验消耗药品很少,它能避免或减少实验引起的爆炸、中毒等危险,使师生得以安全实验。微型化学实验还能节约实验仪器、药品所需费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乙醇;酒文化;情境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22

一、问题提出

高中化学必修《化学2》“乙醇”是一节经典的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课。很多一线教师以不同的视角,通过实践和反思的方式,诠释了他们对模块、课时教学的理解,形成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笔者对近几年发表于期刊的部分乙醇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发现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策略选择上各显特色外,有一个共性之处就是:教学中或多或少引入了“酒文化”内容。如高欣漫等老师“酒文化诗歌朗诵”引课(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2期);陈加柱老师“酒的精美图片及为什么酿造的酒越放越香?”问题思考开始(化学教学,2011年第9期);姜丽红老师“说说有关酒的诗歌和常见酒的度数”开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还有一些教师从“酒是怎么酿造的?酒驾的危害及如何检测酒驾?”等情境进入主题等。

乙醇教学引入“酒文化”究其原因有以下:(1)从研究主体看,酒是乙醇教学最好的载体,且社会生活化显著;(2)从学习的主题看,苏教版教材将乙醇学习安排在“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背景中,引入“酒文化”非常契合;(3)“酒文化”(如诗歌、酿造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耳濡目染,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丰富知识基础。因此,将贴近生活的“酒文化”作为乙醇性质教学的素材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但笔者也发现,大多数作者只是汲取部分“酒文化”内容,作为引课、激趣、提问、环节过渡的局部情境使用,很少将其整合作为课时学习的线索来设计,资源的功能、价值并未得到最大优化。基于上述梳理,笔者以苏教版《化学2》乙醇为对象,尝试“酒文化”为构架的乙醇性质教学。

二、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乙醇”是苏教版《化学2》专题3第2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化石燃料为背景”烃类性质知识后,接触的第一种烃的衍生物。教材将乙醇内容置于“食品中的有机物”视角下,让学生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背景下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凸显教材设计者的STS教学理念意图。同时,本课时乙醇性质学习后形成的基本化学观念,为后继“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醇类等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学情分析

本课时学习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乙醇的化学式、俗称、物理性质、可燃性以及简单用途有所了解,但初中并未涉及乙醇的微观结构、官能团和除燃烧以外的其他化学性质,学生对乙醇的认识总体上停留在较肤浅的表观层面,因此本课时对乙醇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的认识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进一步拓展。之前的原子结构及烃类知识学习,学生对碳、氧原子价键有了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因此乙醇结构、性质学体难度不大。但以官能团为核心分类思想的“官能团决定一类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内隐认识方法,作为新知识背后的化学基本观念,在本课时学习中需教师引导、学生感悟。

三、O计思路

如何将“酒文化”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之中?从生活切入,提出“传统工艺是如何生产酒的?(酿酒工业蕴含化学原理)”;饮食联系,认识“有关酒的民谚中包含着乙醇怎样性质?(酒作为调味剂所包含的化学道理)”;拓展应用,了解“乙醇具有哪些新的用途?(酒精溶剂、固体酒精、乙醇汽油等)”;健康饮酒;了解“酒是如何被人体代谢的?(酒的保存,乙醇、乙醛、乙酸间转化知识)”;将有关生活事实、现象、应用合理串联,融乙醇结构、性质于生活化问题之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实验探究――符号表征――微观解释――问题解决等教学环节整合,环环相扣,构建乙醇教学的实效与艺术。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特点,了解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学习对比,分析推断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情感价值观]

(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过程

1. 酿造工艺,结构认识

[问题提出]展示浙江名酒――“女儿红(手工酿米酒)”。酿酒是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你们知道米酒是如何制备的吗?米酒的酿制中又包含哪些化学知识呢?

[小组汇报]研究性学习小组汇报“米酒酿制”工艺及工作过程。

(研究性学习小组2周前任务,并且展示产品甜酒酿)。

[师生总结]米酒酿制中的物质转化知识:淀粉葡萄糖乙醇。

(学生书写相应物质转化的方程式)

[科学史话]①据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酿酒和蒸馏技术的国家,酿酒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酒中精华是什么?――酒精,化学名称为乙醇。

②杜康发明酒的故事。

[提出问题]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结构又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乙醇分子模型的搭建。

[提出问题]乙醇结构究竟是哪一种(CH3CH2OH、CH3OCH3)?有无简单实验验证我们的模型假设?请说说你的想法及理由。

[讨论汇报] 乙醇与钠反应;乙醇结构中存在羟基,应该有类似水的性质;另一种结构(CH3OCH3)是两个相同的甲基,应该不与钠反应,因为前面学过钠储存在煤油中,煤油主要成分烷烃(烷基),所以不反应。

[教师质疑](对学生给予肯定)质疑:中间连接了氧的甲基也许性质变了呢?

[师生总结] 可以通过定量测定氢气的方式分析乙醇的结构。

[学生实验]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实验。

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出发,切入研究主题,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初中已了解淀粉转化为酒精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讨认识乙醇微观结构,初步建立物质认识一般思路。)

2. 饮食视角,实验验证

[提出问题]民谚:①“酒是故乡的醇”;②“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两句话包含着乙醇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总结]①乙醇易溶于水;②乙醇沸点低,易挥发,有特殊的芳香味。

[学生实验]闻乙醇气味实验;乙醇溶解性实验;皮肤酒精擦拭实验。

[知识拓展]①常见酒的度数枚举:啤酒含酒精3~5%,葡萄酒含酒精6~20%,黄酒含酒精8~15%,白酒含酒精50~70%。(以上均为体积分数)

②医学上通过局部皮肤擦拭酒精降温(高烧病人)。

[提出问题]如何将低度酒转化为高度酒(方言:“酒汗”)?(蒸馏)

[问题提出]在烹饪中式菜肴(如海鲜)时,为什么往往添加少量料酒和醋?

[学生回答]增加口感(香味),去除腥味等。

[学生实验]乙醇与乙酸制备乙酸乙酯实验;闻乙酸乙酯气味。

(此处不做反应原理解释)

[提出问题]醉虾(泥螺)、呛海鲜为何在制作中要加白酒,你知道其中道理吗?

[学生总结]酒精具有消毒作用,能够杀死一些有害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知识拓展]药用酒精的制备及其作用原理。

(设计意图:从酒文化中谚语说起,联系思考生活实际中“酒作为饮食调味品”广泛应用,通过动手实验、逻辑推理等方式完善乙醇物理性质认识。)

3. 拓展视野,问题解释

[提出问题]生活常识:①在餐桌上撒些米酒可帮助去除油脂;②可以用少量白酒去除家中墙面上粘胶剂留下的痕迹;

你们知道上述两个事实的化学道理吗?

[演示实验]酒精除透明胶带黏贴留下黏胶痕迹。

[学生归纳]酒精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可以溶解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等。

[学生枚举]中药酒、碘酒、藿香正气水、用无水乙醇清洗维护电子产品等。

[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固体酒精”作为燃料,加热我们的菜肴,这又体现酒精怎样性质?固体酒精是怎么回事?(学生窃语:干锅包菜)

[知识拓展]固体酒精制备:将工业酒精(乙醇)中加入凝固剂使之成为胶冻状。

[演示实验]“固体酒精燃烧”。(学生书写酒精燃烧方程式)

[拓展视野]①变废为宝:植物秸秆的利用――制备乙醇(2003年投产的吉林6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是国内燃料乙醇生产规模之最)。

②乙醇汽油与环保知识。

③乙烯水化法工业制备乙醇方法。

(设计意图:从“酒作溶剂的生活小窍门”为联系生活起点,关注“固体酒精生活应用”,拓展“乙醇汽油与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知识,建立、渗透研究物质的社会应用价值。)

4. 健康饮食,实验探究

[情境过渡]“饮酒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颇具人文情怀。你知道饮酒与健康的关系吗?

[知识拓展]①饮酒与人体健康小知识;

②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知识:乙醇通过血液流到肝脏后,首先被ADH(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然后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乙醛转化为乙酸,并最终被分解为CO2和H2O。

[动手书写]乙醇代谢相关化学方程式:2CH3CH2OH+O22CH3CHO+2H2O,2CH3CHO+O22CH3COOH

[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铜做催化剂)。

[符号表征]2Cu+O2■2CuO;CH3CH2OH+CuOCH3CHO+Cu+H2O,

[问题思考]①铜在反应中作用?氧化剂是谁?乙醇在反应中体现什么性质?

②生活问题:料酒保存不当容易变酸,你知道其中原因吗?

[联系生活] 饮酒后驾车容易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交警可用快速酒精检测仪判断是否酒驾。(展示检测仪实物,介绍原理:乙醇在酸性下被CrO3氧化,引发试剂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酸性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否氧化乙醇?

[拓展实验]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设计意图:从“酒作溶剂的生活小窍门”为联系生活起点,关注“固体酒精生活应用”,拓展“乙醇汽油与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知识,建立、渗透研究物质的社会应用价值。)

5. 学以致用,归纳总结

[问题解决]请解释谚语:“陈年老酒格外香”的化学原理,并用方程式表示。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乙醇(CH3CH2OH)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渗透官能团决定物质性质认识思想。

六、教后反思

1. 情境题,凸显价值

教学情境作为经过教师加工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切的、包含问题的特殊的教学事件,其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化学学习行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能力。

在乙醇教学中,教师选择引用“酒文化”内容作为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对乙醇结构与性质这一核心知识开展探究,同时情境中蕴含的学科问题能引起学生意义学习的心向,凸显了情境教学的应有价值。在具体情境引领下,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以串联追问,过渡衔接,质疑探究等策略,让学生经历了问题产生、解决、应用的完整过程,教学情境真正发挥了作为知识产生、建构的载体的作用。

2. 情境串联,巧妙设计

教学情境并非只是给知识教学加点“味精”,也并非只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的事物或场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遵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知识的教学序列,科学地组织情境素材,适合时机有序地、及时地将情境呈现于课堂,让情境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组织线索,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乙醇教学中,教师将“酒的酿制原理,酒作为调味剂,生活应用小窍门,饮酒与健康等”情境内容串联,将“乙醇的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与转化”知识融合于情境之中,为学生搭建了认识乙醇性质的脚手架,设计流畅巧妙。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一、源于生活的化学课堂情境

生活中处处都是化学,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课题,将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生活化,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探究、合作、理解化学知识,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学习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案例1在讲《物质的量》时,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是:18 g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这些数目的大米如果给全球60亿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你知道可以吃多少万年吗?6.02×1023是个非常庞大的数目,如果10亿人,每个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你知道要数多少万年吗?你能从实验室里“数”出6.02×1023个水分子吗?

(学生带着这些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进行,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抽象概念的学习掌握,以及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案例2在讲《氯气》时,教学情境设计是:放一段某化工厂氯气泄漏,消防队员救援现场的视频或者图片,问题①为什么有人伤亡?为什么人们都用毛巾捂住嘴和鼻子?②为什么消防队员将人们转移到地势高的地方?③为什么黄绿色的气体没有了?当同学们听到有人伤亡,看到现场的人都捂着口鼻向高处转移,那黄绿色的烟雾在消防队员的水枪下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们感叹的同时,氯气的性质一下子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头脑中了.氯气是一种常温下呈淡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氯气比重比空气略重. 这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巧妙的将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和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化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充满了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了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服务于生活的化学知识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课堂上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学们能深刻的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巨大意义,学习起来会更加带劲,有动力.例如:我们学习了氯气的性质以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如果我们不小心遇到了氯气泄漏事故,应该怎么办?顺风跑还是逆风跑?为什么可以将氯气“倒入”田鼠洞里杀田鼠?大家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用毛巾捂住嘴和鼻子,如果可以在毛巾上放些Na2CO3溶液或者水,跑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可以用水和氯气反应,氯气比空气重而且有毒所以可以将氯气“倒入”田鼠洞里杀田鼠.大家在说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非常兴奋.再如:在学了乙烯用途后,同学们知道了在生活中如何能将香蕉存放的更久?能够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香蕉存放在冰箱中反而坏的更快?学习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可以在玻璃上画美丽的图案,写我们想写的字?为什么铁和铝很活泼,但是能够存放浓硫酸和浓硝酸?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钠着火的时候用水灭,反而着的更旺?学习了有机化学以后,终于知道平时感冒生病时吃的药物说明书上那一串串看不懂的化学符号是什么东西了;学了电化学后,明白了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电池的工作原理甚至可以自制化学电源,找到了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明白了为什么轮船后面为什么要拖着一块锌板而不是木板;学习了蒸馏后,明白了我们所喝的淡水是如何从咸咸的海水中提取出来的;学习了硫的性质后,我们知道了用硫粉处理摔坏的温度计散落的汞. 所有这些最真切的感受,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三、回归生活的化学作业

为了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再一次体验成功的,在教学中我们布置了一些可操作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回归生活的作业,让大家真正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后,我们让同学们根据所学到的原电池原理自制音乐卡送给同学们作礼物;学习了基本营养物质后,让同学们为减肥的女生、健身的男生设计营养均衡的食谱;学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后,大家一起用浓硫酸在纸上作画,一起到实验室做“黑面包”实验;学习了氯水漂白性后,用氯气将红色的玫瑰花漂白成白色的实验.

生活处处皆化学,作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要积极地对教学内容加以研究、选择和重组,不断地积累教学材料,在教学中化学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不断的寻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D.a点对应的Ksp大于c点对应的Ksp

错误分析通过蒸发溶液有不饱和(d点)变成饱和溶液(c点).选B.

答案C

纠错在该沉淀溶解平衡图像上,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Q=Ksp,曲线上方的点则是Q>Ksp,形成的是饱和溶液与沉淀共存的体系,曲线下方的点则是QKsp,有沉淀析出,但剩余溶液仍然饱和,溶液应由a点移动至c点,A错;蒸发溶剂,溶液中SO2-4浓度及Ba2+浓度均会增大,在图像上,溶液如果由d点变到c点,SO2-4浓度不会改变,与实际不符,B错;a点与c点是处于相同的沉淀溶解平衡状态,因此a点对应的Ksp等于c点对应的Ksp,D错.正确答案:C.

解决图像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1)溶解平衡曲线类似于溶解度曲线.在温度不变时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外的点;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74-01

近年来,素质教育、探索性自主化学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信息技术作为近几十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一门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理应在基础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对于化学教育来说,信息技术在教学方式中的辅助使用对促进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探索性学习教学中的作用。

1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1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课本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被动接收方式为主,先给出一个定义,再解释这个定义,对于学生来说,先看了定义,老师再去讲这个定义就变得毫无意义,就像看电视连续剧先看最后一集一样,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就非常反感。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深有体会,学生在接触一门全新的课程时,兴趣是最浓的,但渐渐的就失去了兴趣,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1)课程的内容显得太难,超出了该阶段学生所能理解的范围。(2)受上面提到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通过以图像、声音、视频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呈现出来,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动态地获取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从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比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章节内容时,开始上课时先播放一些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的视频或图像,使学生从跟他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了解所要教授的课程,使学生有更深入了解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动力,给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2]。因此,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化学课中,有一些仅凭老师口述和板书难以直观表达的知识点,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习效果也不高。借助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方法来使教学内容更易理解:(1)化微观为宏观,如在讲授分子原子的构造这类内容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视频来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2)化静为动,比如在介绍化学制剂的流程时,可以用动画或视频剪辑把孤立分散的设备连接为一套完整的系统,并可根据需要对某个具体的环节进行重点演示,使学生能详细观看、深刻理解生产流程。(3)化抽象为直观,初中化学在讲述如CH4等有机化学的分子结构时,既抽象也难于记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这些分子模型在三维空间中翻转,可以讲分子的构造和内部结构完美的展示出来。(4)模拟实验及生产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学校没有条件去实现那些危险性高、重污染、环境要求苛刻的实验,借助信息技术的模拟手段,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形象的了解那些化学变化的本质[3]。总之,对于那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难以进行细致观察的现象,不易实际操作的实验等,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很方便直观的表达出来,这比仅仅凭着老师的口述和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要有效得多。

1.3 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化平台大大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或欠缺的知识,在学生放假的时间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老师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学课件,来复习已学的知识或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能与老师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交流答疑。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1)学生可以灵活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假期过得更充实快乐。(2)有效地改善课堂上那种理解快的饿死,理解慢的胀死的现象,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能力安排学习进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更高,学习的兴趣更浓。

2 应用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2.1 教师的角色依然重要

虽然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逐渐由“教”变为“导”,但教师的对学生心理的干预、学习方向的把握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在信息技术下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更应该定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记忆。

2.2 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次系统性的学习这门科学,虽然多媒体动画能展示一些不易口述的化学知识,也能演示一些不易实现的实验,并且网络上资源丰富,基本每个实验都有演示视频,但是只要是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或者教师能够演示的实验就一定要动手实施。毕竟只用靠眼睛获得的体验远远不如亲自动手体验来得实际,两种情况下学生心理获得的满足度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4]。

信息技术和化学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内容远不止上面提到这些,新的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探讨和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逐步深度整合将是信息时代中教学方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逐步深入,作为教育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丁东伟.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J]. 化学教与学, 2010, 2: 17-19.

[2]马光新. 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技术, 2006, 112: 12-13.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境污染;环境治理

当今时代,化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最有用的科学。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化学化工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改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和物质基础,但同时又造成了很多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人类对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的匮乏和资源的减少日益关注。人们逐渐发现,仅依靠开发更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对改善环境是很有限的,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原始污染的预防上则对消除污染更有效。“绿色化学”的出现,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概念及核心内容

1.概念。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

2.核心内容。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

二、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我国古代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今天,我们保护环境不仅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而且要继承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永久利用。我们应该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许多国家正在广泛地宣传环境保护思想,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于1979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在1983年底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上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白色污染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而且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塑料作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它有良好的成膜性、绝缘性、成型性、耐酸碱、耐腐蚀,外观鲜艳,而且它具有极其低廉的价格,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迅速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然而随着塑料的大量使用,废弃塑料难于降解,严重污染了人们所居住的环境,还有的塑料会引起人类新的疾病的产生。通过对城市垃圾焚烧场的烟尘分析发现以下几种含氯有机物常同时存在,即: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氯苯和氯代酚等。这些物质都是对人体非常有害的。如今,绿色蔬菜、绿色产品、绿色科技、绿色化学,还有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学校”,都成为最时髦的名词。绿色话题成为人类最具共识的话题。这种绿色意识,是人类重新审视自然的表现。传统观念中把人类和自然放在对立的位置上,人类总是妄图征服自然,操纵自然,为己所用,却完全不顾及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而绿色意识把人看成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对自然的尊重。只有培养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意识”,才能实现对环境,对人类更友善的化学——绿色化学。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都应贯穿绿色化学的思想,在生活中对其废弃物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如使用环保节能电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节能灯;不食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如不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饭盒,少使用与废弃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关注重大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如环境友好的海洋生物防垢剂,新配方汽油,环境友好柴油等。使用具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如绿色电冰箱,无磷洗衣粉,太阳能热水器等。当然我们要鼓励大家多骑自行车,少用机动车。

三、设计“绿色新工艺”

我国在环境资源、容量方面,总量虽大但人均拥有量很小。经济生产的特点是工业技术水平整体不高,能源和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量高,乡镇企业比重还是很大,“三废”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四处排放,污染十分严重。以2006年甘肃徽县铅锭冶炼厂铅中毒事件为例,涉及村民2000多人,其中373人为儿童。这些儿童中,90%以上血铅超标,最高者血铅含量超标数倍,被诊断为重度铅中毒,被诊断为重度铅中毒年龄最小的孩子,只有1岁2个月。而成人中血铅超标也很普遍。依次来看,人们不仅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恢复”的道路,也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

的道路,而应该采取我国政府制定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还要在化工工艺上采取更为绿色的、环保的工艺过程。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

1.设计环保工艺。开展环境分析方法和标准化的研究,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自动化程度高的监测方法;开发新材料、新能源、用绿色化学工艺代替经典工艺;在制定污染物向环境排放量标准的同时与其他手段相结合,积极开展处理和利用废物的技术研究,变废为宝。三废的处理过程不应产生新的污染,这样才能实现减少或消除污染。更有实际意义的是绿色工艺的设计。如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该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下以粉煤为原料,纯氧作氧化剂生产合成气,气化炉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炉型。其工艺过程的特点是消耗低、煤种适应性广,碳转化率高,热效率高,适宜大规模放大等,是一项绿色的洁净煤利用技术。探索污染物的防治、转化、处理及综合利用的途径,积极改革旧工艺,探寻无污染或低排放的“绿色”新工艺。

2.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合格的使用功能及使用寿命,产品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报废后易于处理,在环境条件下容易降解。如日常生活中适用的包装材料,用后可以进行再利用,如用再生纸作购物袋,用再生塑料制造各种容积,不但可节约宝贵的资源,还可以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再如目前大量使用的聚苯乙烯发泡塑料快餐盒,使用后成为白色垃圾,在自然条件下,需数百年方能降解,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加速它的自然降解,生产时可在其中加入光敏剂、化学助剂等,使其在使用后几个月内即分解成无害物质。逐步推广使用新配方汽油,减小由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以及烃类引发的臭氧和光化学烟雾等对空气的污染。新配方汽油要求限制汽油的蒸汽压、苯含量,还将逐步限制芳烃和烯烃含量,还要求在汽油中加入含氧化合物,比如甲基叔丁基醚、甲基叔戊基醚。这种新配方汽油的质量要求已推动了汽油的有关炼油技术的发展。

四、绿色化学与环境治理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7篇

1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课堂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尤其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教学时,大量的物质有着各不相同的性质和渊源,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所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从铝土矿中提取铝”这节内容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材料“金属铝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的实例”,从包装药片用到的铝箔,到电线电缆,再到厨房炊具中的各种铝制品,最后到天上飞行的飞机和宇宙飞船,让学生感受到铝制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如今看来如此普通的金属铝在19世纪由于难以冶炼,还是非常昂贵的。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文字材料:“据说在一次宴会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独自用铝制的刀叉,而其他人都用银制的餐具;泰国当时的国王曾用过铝制的表链;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一小块铝,标签上写着‘来自粘土的白银’,并将它放在最珍贵的珠宝旁边。直到1889年,伦敦化学会还把铝和金制的花瓶和杯子作为贵重的礼物送给门捷列夫。”这个时候,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当初铝难以提炼,如今又用什么方法冶炼金属铝?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迅速激发出来,师生顺利地开展下面的教学内容。

再比如,学到“氯气的性质”一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2004年4月18日发生在我国重庆的氯气泄露事件的多媒体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氯气的性质和预防措施。这些视听材料让学生获得的震撼要远远超过简单的教师讲授,同时省去了很多板书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 化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

化学中有很多微观粒子的活动抽象难懂,单凭教师讲授不易被学生接受,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时,笔者借助制作好的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把电子形象比喻成有腿有脚会走路会说话的小人偶。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从还原剂这边“走”到氧化剂那边,嘴里还叨咕着:“失去我就是发生了氧化反应。”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记忆也很深刻。

2)在讲到原电池和电解池时,笔者借助课件把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形象比喻成可爱的卡通人物,清晰地呈现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了两种电池的工作原理。

3)在学习硫酸的工业制法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硫酸工业制法中涉及的三种设备: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展示剖面图,也可以把局部放大,还能通过动画模拟仿真,将孤立的设备连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生产过程,完整地表示出来,整个工艺流程看得清楚、明白,易于理解。

4)在学到有机化学时,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原子放大,可以反复演示在有机反应中原子或者原子团之间的拆分与组合,增强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理解,也加强了对有机反应中断键、成键等反应原理的深刻理解。

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带领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再从微观走向宏观,通过化学学科的神秘来吸引学生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3 模拟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离不开实验,有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有进实验室完成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的目的多是为了探寻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原理。有些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但也有的实验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或者由于物质有毒有害不便演示或学生操作,还有一些工业生产的实验在课堂上难以呈现,即便做了实验也不能有很好的实验效果。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模拟实验来克服实际操作上的各种困难,达到实验目的。

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涉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一般这个实验都是在烧杯中演示完成,但钠只有豆粒大小,而且与水反应迅速,往往后面的学生还没有看见什么,这个实验就结束了。为了增强实验效果,笔者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这个实验,把以前用的烧杯换成培养皿,放到投影仪上,利用实物投影把实验现象投放到电子白板上,所有的实验现象变得一目了然:钠浮在水面上,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在水中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的液体滴入酚酞后变成红色。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又满足了全部学生的好奇心。

再如在学习甲烷时,笔者通过播放一些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利用视频材料,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出甲烷的存在和性质。这些材料既对课本实验进行了补充,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同时通过宣传安全生产知识,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

4 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教学改变

随着时代进步,电脑等高科技电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在各个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单调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让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步。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以声音、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准备,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的素材。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更是主动学习的实践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插上自由的翅膀,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不拘泥于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展示;诱目性;沉锚;包豪斯;CIE;孟塞尔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7-0065-02

展示(display)意即表示展现之类的状态行为,而展示活动实质上是参与的活动,在这一社会群体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接受各种信息,进行行为上的反馈和交流。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我们进行各种艺术实践活动,这一过程本身即有“演示”“示范”以及“明示”“暗示”的含义,展示艺术的范畴分类主要有展览会,商业环境、博物馆、演示空间、庆典活动、各类广告等。

在展示设计中招引、传达、沟通是它的主要机能。在这一机能的引导,展示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形象宣传,并且为特定的某种形象宣传需求进行必需的互为补充或共荣关系的环境设计,以及采用科学的视觉识别传达手段,借助相关的道具、设施和照明技术通过对展示空间环境的创造,将一定量的信息内容诉说告示与公众,从而对观众的心理思想与行为产生有意识或潜在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展示行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与物、人与人的沟通交流过程。它属于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以及协调一致的社会竞争范畴,因此,展示设计显而易见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文活动。

我们生活的空间无不都是色彩的天地和家园。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修造房屋时,就已采用石膏泥涂抹墙体四周美化自己的居室,达到提亮、采光、保洁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光学、物理学、有机化学为我们创造了更为丰富的颜料、染料、施色原料,由此也给我们的色彩装饰美化提供了更广阔的支配和选择的空间。在这里色彩科学理论的科学发展为人类有意识的颜色创造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家认为色彩同光能一样,环境色彩配置调和合理,使人能增添生活乐趣,身心愉悦,并且为人们实现生活的价值创造一个优良的心态动力。

在展示设计中,色彩设计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展示色彩设计在基于光学、色彩学的具体应用中为展示场景构筑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世界本质上就是色彩”,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曾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靠色彩来感知触摸世界,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色彩的世界或没有色彩的艺术是什么样子。”色彩设计在展示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前就着“先看色,后看花”的说法,现代的识别审美观极其个性化、时尚化,展示色彩的牵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引导受众对展示活动的初衷思想的把握与解释。

色彩在生活中的涵义相当广泛和丰富,当人们依靠眼睛通过光作用于物体上造成色彩的印象时,在眼中即已形成了第一色彩,而人们往往又会通过各种方法和介体在脑海中对已有的色彩印象进行第二度空间的扩展和联想。如当你看到书中的一片绿色,油然中便可能想到森林、草地、湖泊等具体事物。当然这一系列的想象只能在受众生活经验愈丰富、思想感情愈成熟对各种色彩的联想与推移就越丰富和成熟。在这些想象过程中我们并不希望出现色彩的“沉锚”。相反需要更多新起点的航行海线。当人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对自然界中的“颜色”进行思想或者视觉感官上的新生,这就是一种色彩的拓展,这种拓展在任何类型的展示场景中都能给我们的视觉效应和心理效应起到最大限度的真实感触与色彩延伸。

例如,法国巴黎四季商业中心的展示色彩设计,在商业中心的色彩构成上无论是总体风貌还是内部展示环境,为了能让人们理解和体会到与四季风景有关的色彩变化,设计师利用了多棱玻璃在光线和色彩上的变化。在商业中心色彩和图形划割上分为四大块,各区又体现了不同的格调和气氛。整座商业中心的色彩设计采用了与四季有关联的各种色相,如外墙用绿色幕墙,当观众看到这道绿色丰富的幕墙时即刻就会有春意盎然的感觉,并且依靠层次不同的绿色调,在视觉感应中产生相应的林间效应。在“虹的公园中”随着自动扶梯的上升,在喷泉的四周布置色彩绚目的灯光,利用各种灯光的互补和相差性,使扶梯中的观众在视点高低变化的过程中能看到喷泉水雾的七色彩虹的效果。这种利用色彩学和光学的原理人工营造的四季气氛,便是色彩的一种可循轨迹的拓展。

在现代展示环境设计中,为了刻画不同展示场景有的氛围、气质、而对色彩的生物学机能加以应用,由此增加展示场景在人们心理的认肯度,从而创造出区别与其它环境特点的再生空间。北京香山饭店的色彩设计便充分应用了这一色彩功能。设计者在室内用白、灰、木材本色作为主要场景色彩基调,浑然一体,造成视觉印象的统一,而室内的木材本色和室外的花岗岩本色,又与香山的山石林木息息相关,类差微小,室内的气氛与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气氛的融洽达到了细致入微、巧夺天工的地步。从这一例子中可以看出展示设计中,展示场景所采用的色彩在与展示主题相关的辅助色彩一旦形成一种呼应,调和后你的整体色彩感觉便也充斥了原有色彩气氛的拓展和演化。而这种色彩的新生自始至终是由受重真实感受的,它始于人的色彩意识,终于人的感色能力。由此无论从展示主题理念,还是受众的个体思想,它都是极具人性化,并且以服务于人的本质为属性。

有一组为爱国者电脑做推广宣传的展示。在色彩设计当中,设计师为了突出产品的属性,在色彩的搭配上,以蓝色调为主,力求营造出浓郁的科技气息,在道具设色上配以浅绿辅助色,尽力烘托一种清新、健康、宜人的感觉,从而为展示产品优良的质量和环保性能做出色彩语言的说明和关注,以此使观众对该展示产品有最大的吸引力和亲和感受。蓝色在人的色视野中有极佳的可视范围和吸引度,在色彩缤纷的展销环境中,把统一和谐的蓝绿色基调作为一个单元,一种视觉上的整体规范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当你的眼光注落到这一展示组群中后,它的色彩语言必然是你了解这一展示主打产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并由此起到色彩拓展带来的真实价值和意义。

以上这三则例子我们不妨可以当作是一种固有色彩的拓展,也是依据物象本身附着的色彩进行各种视觉和心理以及思想上的颜色再生,并且依靠这种色彩达到满足展示场景服务于人的要求。

展示设计中色彩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色彩应运也需要和物体造型结合起来,当形体中的点、线、面披上色彩这一件美的得体的衣裳时整个展示设计才会更加富有感染力。在这里要谈的是在展示色彩设计中颜色拓展的另类情况。

“少即是多”举世闻名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遐迩全球,其薄体结构而筑的“白帆”海洋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世界建筑史上史无前例的材料美和结构美,其在色彩设计上更是高人一筹,风格独异。试想在浩瀚的 湛蓝大海中,当印入你眼帘的是一片而去的轻舟时你的心情将会何其的愉悦飘然。白色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流行色,当设计师把这一极其单纯的色彩平涂在“贝壳”庞大的体面上时奇迹便出现了,这种单一的白颜色阵列出强大的耀斑,加上歌剧院旁边深蓝色的海水,使其形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这时这种单一的色彩便再也不简单了,而呈现给人视觉感受上极大的舒展和完整,并没有丝毫的空洞与乏味。这种在展示设计中运用的“少即是多”的方法便是展示色彩设计的另类拓展,当某一颜色具备足够的空间对比度和色彩重量后,单纯的颜色其实也韵味十足,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它在展示中的视觉冲击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周围物象时很容易被某些色彩夺得视觉审阅上的优先权,而这种色彩诱目的完成往往也是以红、蓝、黄、绿,这一类原色为主的高纯度色相来实现的。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某些诱目不强的色彩是否就真的暗淡无色呢?在法国巴黎的蓬皮杜的文化艺术中心,总能看见钢构架、通风、电器、电梯、排气管道等设施完露于建筑的外表面,当然对这种设计无需质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高新派”对空间构成的另类设计风格。但这种设计本身也是建筑空间对色彩艺术一种的切割与展示,当你眼中所看到的是灰色系列的赭石、锈斑、土灰、漆黑等类似污渍的一类色彩时,你也不会觉得有丝毫的不协调和不规范,因为在这里它们物有所附,存在于你生存环境所必须的形体物质上,由此这种毫不修饰的“无”颜色的“色彩”反而在同一空间内与其它艺术家创作的华丽作品和谐共生,情趣盎然,而这种以人为本又极不具色彩演示规范的巧妙应用,在展示色彩设计中实有“拙则是巧”的寓意和开拓。

在现代展示设计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工艺,新材料,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展示道具设计产生了“虚无化风格”,设计师力求摒弃一切琐碎的物象累赘,来营造一个主题性更强的展示空间,而这些“高新派”的出现同时也为展示色彩设计创造了一个活跃自身的广阔平台。曾看到一次房产展销会,一家售楼公司的展示场景就极具个性,设计者大量使用录音影视的设备将大量相关的售楼咨询投放到展厅预设的展墙上,应用电脑控制系统按所编制的时间、周期进行声像同步展示。当展示进行到某一时段中,顶部射灯打出五光十色的彩色激光图形,这些图形在展墙上来回游曳,生成一幅极具动感的色彩画面。这种依靠现代科技电子手段来营造整个色彩氛围虽然极具个性,现代设计感味道极强,但它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激光色彩只能依靠编定的程序来实现,而在同一面积内光环的色彩在中心点,与边缘的色线总有过于生硬或疲软的反差现象。另外,由于其它常规照明的原由,激光投射的色彩光束常被未计划的照明光色感染和侵蚀,以及灯源角度的问题常有观者的身影不留意间出现在墙面上,造成一种负面的视觉效果。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到这种道具“虚无化”风格为展示色彩设计带来的新突破和新前景。在这则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照明光束色彩已经把平面上的色彩移植于流动的空气中,并且寄希望于控制色彩的“速度”和“性格”。这种展示中的色彩设计未尝不是“无则是有”的范畴取向。

伊顿在包豪斯学院中便以他独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色彩设计中具有科学化,艺术化的设计理念,他曾经强调训练学生对于自然的敏锐观察力,认识生活中不同质感的石头、木块、皮革等自然材料,并且在他的素描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于特定材料色彩的真实表达,他坚持学生对各种不同材料有基础的感性认识后,再把色彩体系学引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自认为色彩是理性的,只有通过教学的方法才能揭示色彩的本来面貌,因此,他要求学生在色彩设计当中应去了解色彩的科学构成然后才可以谈色彩的自我表现,由此可见伊顿的这一教学理念无异于是要求学生对色彩感知圈点一种心灵上的理性分析,也只有在这一科学的观察中学生才可能轻松自如的驾权自然生活中的各类色彩。由此可见,在展示色彩设计中,当我们在实践工作里吸取足够的物象色彩后,再辅以理性的分析研究,便可以最大限度的去开拓色彩的现实价值和艺术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