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施工

国内对农田进行灌溉的主要方式是渠道输水,但是先前的渠道因为防渗效果欠佳,对水的利用程度过低,减少了灌溉面积,会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最终引发土地渍害。而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水资源,尽量降低水量损失,必须进行科学施工,并定期做好维护工作,强化渠道的管理;并且要使用合理的防渗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水的渗漏。要强化施工技术的水平,控制好耐久性和防渗效果。

1.施工准备

1.1地基处理

在进行渠道防渗前,应该做好施工放样工作,并根据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控制放样尺寸。对渠道底脚线和渠口线共四条线进行放样,最后实施开挖。要提前进行土方开挖工作,尽量自然风干地基的土的水分,以便强化土基的强度,减少因温度居降造成的冻胀。在铺筑防渗混凝土工程前,应该事先清理基底,保证渠基的平整、干净和密实。针对在雨水的冲击下造成的塌陷或开挖过深的断面,在将基层清理干净后,用土回填夯实或使用同现浇标号的混凝土填充。

1.2模板工程

一定要使模板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安装模板需根据设计图纸测量放样,在重要结构处设置控制点,以便日后开展检查校核。应确保模板拼装的严密和准确性,保证不漏浆和表面的平整,不致过分变形。应将混凝土模板安装净距沿渠道纵向的偏差值控制在4~10mm,宽度方向的偏差值应控制在30mm之内。

2.混凝土材料

2.1水质控制

混凝土的浇筑离不开水,混凝土中用到的水可以使用饮用水或无污染的自来水。也可以使用一些不可饮用的水,但一定不能含添加剂的水。当然,对于严重缺水地区,还可以使用地下水和地表水作为混凝土制作的水源,但必须确保水的质量,添加的水不可是工业或农业废水,水源的质量一定要达标。

2.2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时混凝土中一种重要的、用来促进凝结的材料。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材料,因为市面上的水泥质量和规格差异性是很大的。在选择水泥材料时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概况,并掌握各种水泥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进行种类选择和强度的选择,但必须保证水泥的质量。这样的浇筑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混凝土水泥的用量,使水泥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出水泥材料的性能,保证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可优先使用散装水泥。

2.3骨料的质量控制

砂和石骨料是组成混凝土最基本的成分。骨料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质量,应认真研究砂石骨料储量、物理力学指标和杂质含量。

2.3.1选择骨料料场

骨料料场必须开阔,有适宜的高程,储量大、质量好;满足渠道混凝土对骨料的各项质量要求,其储量力求满足各设计级配的需要,并有必要的富裕量。

2.3.2骨料选择

骨料会有强度、抗冻、化学成分、颗粒形状、级配和杂质含量的区别。①对于粗骨料的质量,要符合: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2/3、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对少筋或无筋的混凝土结构,应选用较大的粗骨料粒径。应由实验确定采用连续级配或间断级配,表面应洁净。②细骨料质量要求:应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4~2.8范围内,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2~3.0范围内。使用山砂、粗砂、特细砂应经实验论证。细骨料的含水率应保持稳定,人工砂饱和面干的含水率要控制在6%之内,必要时可以加速脱水。

2.4混凝土配合比

应该通过实验来确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确保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在审批后才能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须经审核后签发,并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现漏配、少配或者错配,混凝土将不允许进仓。

3.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

3.1混凝土搅拌

在混凝土的配合比确定的情况下,大中型的渠道的施工中,应按最佳配料顺序和拌和时间进行试验,经试验审核后,达到设计要求方可使用,配合比单、顺序、时间,不能擅自改变,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3.2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是连接混凝土的拌和及浇筑的中间环节,必须做到随拌、随运、随用的要求。运输时要确保不初凝、不分离、不漏浆,不产生很大的泌水和温度变化,确保混凝土入仓的温度适宜。

4.混凝土的浇筑

4.1浇筑前的准备作业

在浇筑混凝土前要进行基础面的处理、施工缝处理、立模钢筋及安设预埋件等操作。要景观监理人员验仓合格得到了准浇许可才能进仓作业。

4.1.1基础面处理

对于砂砾地基,应清理杂物,整平建基面,在浇l0~20cm低标号混凝土作垫层,以防漏浆;对于士基应先铺碎石,盖上湿砂,压实后,再浇混凝土。

4.1.2施工缝处理

施工缝系指浇筑块间临时的水平和垂直结合缝,也是新老混凝土的结合面。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必须采用人工或高压水枪等机械设备将老混凝土表面含游离石灰的水泥膜清除,并使表层石子半露,形成有利于层间结合的麻面。

4.1.3支模

模板的安装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测量放样,对重要结构应多设控制点,以利于检查校核,并应经常保持足够的固定设施,避免模板摇晃,应该稳固的地基支撑,支撑面积要足够的大。

4.2入仓铺料

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首先洒水湿润,以避免浇筑好的混凝土板因水分过度流失表面出现细裂纹。混凝土衬砌渠道的施工时多采用按伸缩缝分块浇筑,渠底,渠坡一般都是采用跳仓浇筑。

4.3平仓与振捣

卸入仓内成堆混凝土料应及时平仓振捣,不得堆积,人工平仓,刮杠刮平。仓内若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的分布到砂浆较多处,不能用水泥砂浆覆盖以免造成蜂窝,在倾斜面上(倾斜的边坡)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依次向上。混凝土平仓后振捣,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混凝土粗骨料不在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或过振,采用平面振捣器振捣时,则将混凝土按模板的高度全部铺满仓面,整平表面,即可开始振捣。

4.4收面

做好混凝土衬砌的收面工作,可以降低糙率,提高输水能力,增强防渗效果,延长使用年限。收面工作要求做到表面平整光滑,无石予外漏,无蜂窝麻面。

4.5拆模

混凝土浇筑后待混凝土初凝后即可拆模,拆模必须小心,应将模板的一端轻轻撬起,然后用坚硬的物体在背面敲打,待全部松动,从另一端取出,这样既不易破坏模板,有保证混凝土板平(下转第281页)(上接第98页)整。拆完后的模板应立即清理干净、整修,校核,然后平放以备后用。

4.6养护

因为混凝土衬砌结构壁薄,外露面积大,养护尤为重要。最常用的养护方法是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湿草帘、湿芦席。正常气温下在混凝土浇筑后6~l8h即可养护,但是具体的养护时间要结合水泥和气温控制。养护要勤洒水,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此外,还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为混凝土提供保温、保湿的环境,从而使混凝土充分得到养护。

5.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除必须选择适宜的原材料及确定恰当的配合比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检查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拌和物及硬化混凝土的质量,因为质量的波动会影响混凝土的最终质量。要控制施工过程中骨料的超径或逊径现象,因为如果不当会改变混凝土的级配,最终导致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化。要控制好施工中配料的量。还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及养护等工艺。[科]

【参考文献】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1前言

中国是著名的农业大国,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世界总产量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这份成就是国家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的结果。在新时期,国家依然不遗余力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工程,例如,农田水利工程,为的是让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便于农民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更好地摆脱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灌溉设计,这是水利工程的最下游环节,也是与农田直接产生联系,达成农田水利工程目的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农田水利工程及灌溉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产迈向现代化,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这包括对农业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使种植更加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对我国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而言,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可以规避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中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而农田灌溉又是耗水大户,能利用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实现省水节水,循环用水,是农田水利工程又一重大作用。而农田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最下游项目,是衔接农田水利工程与农田之间使其有效结合的环节,为此,其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关系到农田水利工程能否达到目标,实现利用价值。再者,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标准不够统一,有一些先进的思路需要及时地进行总结,一些问题还需要解决,这需要不断地分析和研究,才能让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3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现状

3.1传统管理模式发生转变

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对于农田灌溉主要依赖于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小规模的改造,对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较为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确立,各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步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这使得农田水利现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2农田水利工程风格过于统一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节约盈利和公益性之间,一般都由政府出资并组织实施,但正因为政府组织实施,其设计和施工往往根据不同领域采取分散设计的方案,这使得总体设计完成以及建设项目竣工后,风格过于统一,缺少灵活性,这使得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完美,可能还存在着少量的二次改造,或者不便于使用的现象。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应该将政府组织逐渐转变为行政组织,整合及控制资源,包括从顶层整合设计,形成更有利于现场实际使用的设计方案。

3.3投入方式发生转变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劳动力的投入以农民半义务性质为主,而投资则属于国家和地方共担的方式。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传统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农民作为收益一方面、客户一方。农田水利灌溉也具有了营利性质,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工程单位、经济体投资参与,有助于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3.4工程模式发生转变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小、点面多,大多寿命不长,时常修缮,但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已经变为了更加的注重质量和规模,本着“开发一处,辐射一方”,且以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为主,即集合水力发电、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灌溉、生活水源引入等为一体。

4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原则

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设计,鉴于此,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原则,以此为基础才能进行有效地设计。

4.1设计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最大化利用当地的地形特点、水源特点,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实现生活水、灌溉水、生态保护甚至水力发电综合一体进行建设,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环境有选择地进行开发。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尽量减小对当地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农田灌溉的作用。

4.2设计要做好有效地防护功能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其基本功能不仅是实现有效地灌溉功能,更要兼具对农田的保护功能,不能让自然灾害,如洪涝、雨水等对农田产生不利影响,再者对其本身的防护要做好,防止轻易遭到破坏。

4.3要在审批的方案内做好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作,首先应该做好施工设计,做好施工规划,确定多方面的因素,如设计的灌溉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满足经济指标,设计的体量、规模完善可靠满足技术指标。

4.4减少对农田耕地的占用

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田,不可避免的会对耕地面积有所影响,但应该减少这样的影响,合理利用山地、河流、荒地等地形进行设计,避免对耕地的占用,更好地服务于农田。

5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措施

5.1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用地的优先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要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就要首先从空间上给予足够的支持,让其具有足以发挥施展的空间。而随着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增速,空间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农村土地性质被变更转化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同样面临着土地扩张以及土地性质变更等情况,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是不断地在发展之中的,往往还未规划建设好,城市建设的大军已临近,为此,要从政策法规方面给予支持。第一,城市建设规划时要首先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用地,限制城市建设范围,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占地,在这方面,要采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城市规划时注意审核把关;第二,在城市扩大规模、增建时要避开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区,同样要做好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建设规划用地时的审核把关,对一些公共设施用地,或涉及重要公共用地,需经上一级审批适当变更用地;第三,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时,应该把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范围提前规划,在此基础上再规划其他用地,严禁占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用地。在上述措施的保证下,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优先权,才能使得其规划设计趋于合理性和有效性。

5.2采用有效地分类管理设计方案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要采取有效地分类管理措施,这是使其规划设计更加完整和科学的有效途径。而所谓的分类管理措施,就是在设计时要明确各板块的划分和功能特点,并采用有效地连接,形成整体。常见的有生态、隔离和应急三种功能板块。第一,生态功能的区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区域,即灌溉用地,通常规划有耕地、林地、绿化带、水系等,明确其功能区域,才好有效地进行规划设计;第二,隔离功能的区域是采取有效地措施,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外,这包括人的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将公路与农田及水利工程采用绿化带分隔开,防止人为破坏和干扰,将山口下冲地形建立坝体与下游农田及水利工程分隔开,防止洪涝灾害的影响;第三,应急功能的区域则是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必要时刻可以牺牲农田及灌溉体系的设施。例如,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不仅分片建设农村住宅以及农田,而有效利用地形建设将住宅和农田分开的分割区域,并于农田上游建立坝体,一旦发生难以想象的山洪时,为避免住宅区受到影响,可以打开农田上游坝体,形成有效地应急功能。在明确了上述功能区域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才能更加完成和科学。

5.3针对小型灌溉区域的设计要求

小型罐区的设计,往往是因为水源不足,或农田面积有限所采用的一种灌溉设计。其规划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总体设计要以农田规模为基础,以农田灌溉的充分实现和发展当地经济建设为主,综合考虑其他配套设施功能、节水环保以及其他水利功能等因素,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模式。采取该种方案,就要考虑灌溉用地和经济建设用地的合理性,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为主,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主,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工程;第二,充分考虑农田等浇灌区域的规模,以及水资源分布情况,并分析其经济型及合理性,重点要对农田未来发展规模以及水体资源的保有量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不能目光短浅,导致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过早的失去作用;第三,除对水体资源的保有量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外,还要充分考虑水体资源的控制指标、使用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优化设计,形成水体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达到节水、节能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4加强节水技术的应用

农作物生长必须依赖水资源,,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田用水消耗巨大,为此,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加入有效地节水设计。第一,要明确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就要提高节水设计的优先性,这就要求加大节水技术应用的投入,这包括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定时定量控制浇灌,节约用水量;采取长距离引渠灌溉,减少地下水的抽取;水体收集反向灌溉技术,实现循环用水。第二,农田水利灌溉要合理建造必然要深入每一块田地,但每块田地由于地势差别必然存在着对水体资源的消耗不同,每块田地的大小同样对水体资源的需求总量不同,并且每种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样存在差异,基于此,节水设施在深入农田的灌溉设施上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灌溉最小单元内对水体资源的消耗情况,采取在排水口上增加水量调节控制装置,这不仅起到了节水的有力措施,还对一些不耐水作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针对性灌溉措施的实施。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范文第3篇

农田水利工程中灌溉渠道的设计和建设要综合各方面的考察结果,综合考虑具体农田和水利进行设计,最大化地实现农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建设的设计原则如下:首先,要综合考虑当地农田灌溉用水、灌溉面积和农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单位用水的利用率,提高农田灌溉效果,实现灌溉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其次,在充分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对防洪、排涝等配套功能的设计,提高农田对洪涝、干旱的抵御能力,坚持保护农田的原则,在渠道建设中尽量避免对农田的占用和破坏;最后,农田水利渠道的设计主要参考当地农田的面积、灌溉需求、地形等情况,在设计之前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水资源的分布、地形等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合理布局,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2农田水利工程U型渠道的设计应用

2.1施工准备

在规划设计前,施工人员应统计分析灌溉区域的具体情况,根据灌溉面积确定干渠、支渠、斗渠的设计流量,再确定U型槽的截面面积、倾角度数等内容,最终确定U型水渠的规格要求,详细制定U型水渠的施工设计方案。

2.1.1技术准备

根据U型渠道的设计方案详细组织施工方案,按照农田灌区的地形确定U型渠道的布设,合理确定施工管理机构、料场、拌合场地的位置,做好“三通一平”工作,根据施工图纸控制坡降和标高。

2.1.2材料机械准备

根据具体施工规模确定施工人力投入,挖掘机、搅拌机、衬砌机和载重汽车等投入。施工所用水泥、混凝土、沙和石子等均要符合国家标准。

2.1.3协调准备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一般位于农村地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清除障碍,要及时与村民进行协调,在不影响施工条件的基础上满足群众需求,建设出坚固、实用、高品质的U型渠道。

2.2施工工艺和方法

2.2.1预制混凝土U型槽

预制混凝土U型槽需要采用经国家认证的成型构建设备,符合国家规定和要求,常用的设备主要有LZYB-1型构槽,制作流程简单并减少投入。要注意选择合适的U型槽规格型号,U型槽的槽长为0.5m,壁厚为3.5~4.0m。

2.2.2混凝土配比

根据农田水利渠道设计标准、技术水平及水泥沙石情况,实施混凝土的配比试验,最终混凝土配比要依据实验配比结果进行选择。然后根据施工设计需求和具体要求预制U型槽,主要施工过程包括备沙石料、安装模版、绑扎钢筋、砼浇筑及拆模养护。砼浇筑完成之后,在砼达到固定强度之后继续拧模板拆除,在施工完成1d内进行洒水保养,还要做好防冻、保湿等保养工作,保证施工表面的光滑和平直,U型渠道表面不能出现裂缝等情况。

2.2.3安装U型槽

U型槽的安装对整个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施工流程。安装U型槽的步骤主要包括平整场地、测量放样、表土剥离、土方开挖与回填、铺设防漏布、U型槽铺设、砌墙或干砌渠墙以及压顶施工。首先,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放线,并进行开挖方土和回填工程,将回填高程施工至堤顶。运用挖掘机实施基槽的开挖工程,在运输过程中注意减少对U型槽构件的损害。其次,检查基槽的成型断面,沿高层的下方向上方进行铺砌。在基槽每测每隔20.0m处设置高程控制桩,以此控制U型渠道的平面和侧面。安装混凝土U型槽,将砼U型槽放置于基槽,经过校正平面和侧面符合要求之后进行回填土固定,在铺一段时间之后注意进行第二次固定。然后,将U型槽的铺设紧贴在垫层之上,运用水泥沙浆将U型槽的接缝填埋完整,保证U型渠道的稳固,并避免槽体漏水。接着进行放水口和节制闸的施工,采用砖砌、浆砌、浇筑等施工方法进行压顶,确保U型渠道的稳固和安全。最后,施工完毕之后进行保养养护,衬砌混凝土的保养不能少于14d,施工时期若天气干旱、暴晒等应在混凝土处凝后进行表层覆盖,低温季节不适合进行混凝土衬砌施工。

3U型渠道设计效果

3.1施工难度低、时间短,外形简单

U型渠道施工原理简单,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相对简单,有效地减少施工持续时间和施工投入,减少施工对周围群众的影响,降低施工成本。U型渠道整体外观简单美观,不仅实现农田灌溉的需求,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3.2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U型渠道的厚度比一般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水槽厚度要低,节约了原材料,减少占地面积。在农田灌溉中合理有效地利用U型渠道,有利于节省灌溉用水,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U型渠道的防渗、防堵塞、防塌陷性能高;U型渠道施工技术简单,施工时间短,有效地减少工程成本,充分利用资金对U型渠道进行养护,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4结语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范文第4篇

1.1设施老化问题严重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大都由农民独自承担费用修建,所以容易造成长久失修的现象,影响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目前的水利设施还大部分是很久以前投资配置的,设备功能已远不能满足当前现代农田对水利设备的要求,既造成了排涝能力的减弱,使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了灌溉能力的低下,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影响收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1.2管理体制欠缺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水利工程设施由于已经严重受损已处于闲置状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水利工程应对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民的增收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2我国目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主要是指工程的供给、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规则的综合表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朝着和谐的方向变迁需要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为了工程治理制度朝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变迁,就需要研究现有的相关利益主体角色和关系。农村实行村委会民主治理后水利责任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旧的工程如何完善、运营和维护以及转轨阶段如何建设新的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如何经营和管理好它们关系到农田灌溉乃至农民的生存问题。随着“小农水”治理制度的不断调整,转轨阶段“小农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也随之不断调整。我国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制度的改革上主要的变迁是产权形式的改变。我国“小农水”治理制度变迁首要表现形式就是其产权制度。制度变革是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租赁、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形式,将工程全部产权或部分产权出售给农民及农民联合,试图利用产权激励使购买方精心运营和维护工程,提高灌溉服务效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甚至彻底私有化,通过产权的激励功能来刺激产权所有者提高管理效率,减轻政府的财政和管理压力,提高了现有工程的运营效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对需要改制“小农水”的产权进行清晰界定:如由乡镇直接管理的界定为乡镇水管所所有资产。“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激励了农村水利工程领域内的制度创新,它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搞活农田水利的经营,使农民有明确的经营目标,从而更积极地管理工程,并通过运行效率的提高获得利润的增长。

3我国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模式

3.1集权式的治理模式集权式治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采用政府出钱、农民出力的融资方式,使集体享有水利工程设施建成后的所有权,集体对所有权进行统一管理。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没有冲突,处理决策由上级部门逐一下达。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模式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建造并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这种政府或集体集权治理的模式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这种模式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越来越无法适应农田建设发展的需求。其产权归属不明晰,决策机构单一,对水利工程负有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利不能良好的统一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较高的交易成本。并且由于是采用上级对下级命令传达的治理模式,在设备的购买和采用上,上级部门不能对实际情况有具体的了解掌握与分析,就容易造成采购的水利设施不能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现象产生,这样就会不利于现代小型农田的发展。

3.2合作式的治理模式在合作式的治理模式中,小型农田灌溉主要以村集体为单位进行管理,通常采用收取共同生产费的方式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健设、维修以及管理,这种方式也被称为集体所有制。原则上是农民要想获得农田灌溉服务就需上交一定的费用才能使用公共水力资源,可是在实际生产中,“搭便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都源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享有权与使用权不够明确,就容易造成农民对公共财物的乱用。要想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行产权制度进行改革,通过租赁或者承包等方式,将经营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分给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对经营权和使用权进行合理管理。

3.3私人式的治理模式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发生了转移,通过拍卖等方式变更给个人,这就逐渐形成了私人治理模式。在工程设施的修建管理及维护上完全由私人对费用独自承担,对水利工程享有所有权,这在土地所有权比较稳定时是比较好的治理模式。但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缺点,由于是私人承担,所以大多数水利工程是微型水利工程,服务范围一般都很小,再加上私人投资能力的有限性,私人式的治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整体需求。

4结束语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范文第5篇

二、农田灌溉水费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市物价局部门负责制定我市区域内农田灌溉水费的管理办法,市水利部门负责全市机电排灌的行业管理指导。各镇人民政府对农田灌溉水费进行审核并指导各灌区建立健全灌区管理委员会组织。

三、农田灌溉水费由正常合理的生产成本和适度的投资补偿构成。

四、农田灌溉水费计费成本按下列项目规范核算。

1.购水费用。包括水利工程水费、地表水资源费和机电排灌生产站按规定向下级翻水站支付的水费。水利工程水费、地表水资源费(我市暂免征)和翻水站收取的翻水费用应符合上级和物价部门的规定。

2.输水费用(包括以下五项费用)

⑴工资及附加费。指放、管水员、机电工的工资及津贴。由以机定人的计费方式,改为各村民委员会按亩均耗电结合灌溉面积等实际情况拟定。

⑵能源费。指农田灌溉设备作业过程中直接耗用的电力或油料费,按实际支出计入灌溉水费成本。

⑶资产折旧费(含大修理费):计提折旧费和大修理费的资产包括用于农田灌溉的机、泵、管、电气设备、附属设备、辅机、仪表和渠首建筑物(含机房和进、出水池)等。资产原值:按改制时资产评估价的6%计提;设备的整体拆、卸、全面检修和更换主要零部件的大修费用,按资产原值3.5%提取;明确已提完折旧的不再计提折旧费和大修理费。

⑷生产维修费。指机电设备、泵站建筑物的正常维护保养、零星小修等开支。按当年实际发生数计入农田灌溉水费成本。

⑸渠道清理维护费:指渠道、灌区建筑物(包括渠道、涵管渠闸等)的正常维护、清理、管护等开支,土渠每亩2元,硬质渠每亩1元。由村民委员会掌握使用。

3.管理费用。指直接为机电排灌服务的管理人员费用,每亩1元左右。用以支付水费收缴、水费计算及机电排灌管理中的合理费用。

五、投资补偿:产权转让泵站按资产购置者实际投资总额的2%以下计提,每亩最高控制在2元以内。

六、因建设征地导致改制水灌站灌溉面积减少的,须给予经营者合理的经济补偿。补偿标准为改制时单位面积购站费的1-2倍。补偿费从征用土地所收取的“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开发补偿费”中列支。

七、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短期内暂不需要灌溉的农田,每年仍须缴纳农田灌溉基本水费。基本水费的构成为输水费用中的工资及附加费、资产折旧及大修理费。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基本水费暂按每亩每年12元的标准收取。

八、农田排灌水费由各镇水利站组织基层机电排灌生产站统一编报,经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审核,由所在镇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市水利局和市物价局备案。

九、各机电排灌生产站根据《农田灌溉管理办法》向农户收取水费,由各镇政府(开发区)扎口灌溉水费票据的管理,不得在水费之外加收或代收其它费用。并按照灌溉面积、水费标准、收费金额“三公开”的要求向农民公示灌溉水费收取情况。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田水利灌溉 质量问题 对策措施

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农业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视的问题,修建水利工程,用水灌溉,造福人类。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故国之一,在古代是世界上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农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农田水利灌溉技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的改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历几千年的农田水利灌溉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在传统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注入现代化的元素,才能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田水利灌溉概述

农田水利灌溉体现了人类为了生存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是保证农产品增产和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水资源在总量上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占有很少,南北水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很大,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南方水源丰富,大部分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因此,水资源比较贫乏,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所以要注重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农田水利灌溉要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存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在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上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地方资源的情况有重点、有目标水利灌设施的投标与建设,用最少的资本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 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现状

(1)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存在着盲目性管理。目前,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管理方式的粗放和盲目。农田水利灌溉的粗放是指已经建成的许多水库质量不合格,灌溉渠道被淤泥堵塞,农田水利灌溉低效。部分水库仍然是不合格的水库,在农田水利灌溉中,起不到农田灌溉的有效作用,还有可能在汛期造成巨大损失。我国的许多农田水利的灌溉渠道失修已久,而且是土质渠道,长久使用之后造成了大量的淤积和堵塞,而且大量的水在渠道的输送过程中渗透到渠道夯土中,从而降低了农田水利灌溉质量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交通、自然环境和经济等条件也是影响农田水利灌溉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2)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落后,工程资金不到位。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上,缺乏足够的资金,预算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无法建设出高质量和现代材质构成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这制约了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工业发展获得财政收入回流到农业中,工业反哺农业,使得现代化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得到了兴建,奠定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规模的扩大,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费用也相应的增加,这给当地的财政支出和资金的集资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农田灌溉水费的收缴不到位和维修不够,会进一步影响农田水利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3)水利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组成方式,组成方式和组织结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实现管理任务和管理目的。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建立有效的科学管理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上,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能够促进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升来说,需要建立一定的科学的水利管理体制来促进各项工作及时到位和保质保量的完成。

3 加强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有效对策

(1)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对于灌溉超过额定用水的水费要加价收费,对于能够节水的农户给予补偿,这些都是有效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不仅可以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更能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节水农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做好节水灌溉规划,摆脱农业发展的盲目性和粗放性。对于很多的中低产的农田的灌溉,需要选择相应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节水农业的计划,不能盲目地引进样板工程,让中低产田也能不断地改善本身的土壤,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提高效益。

(2)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资金投入。虽然发展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拓宽融资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但是目前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政府和国家的投资。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够建设出有效的水利工程,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才能够不断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高。另外,节水农业中的奖惩机制也需要资金来支持对农民节水行为的奖励。只有投入相应的资金,才能够很好地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促进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体制改革。要想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就要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过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使得很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维护的责任无法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者组织身上,这是农田水利灌溉质量无法提高的关键原因。推进农田灌溉工程的管理体制,就是要明确这些水利建设的职责,让每一项农田水利灌溉的任务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负责的部门或者组织。只有推进体制改革,促进责任的分配到位,明确分工,才能够不断促进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管理不善、资金不足、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的原因,这些都不仅仅是我国农田水利灌溉质量提高上的阻碍,更加是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在未来的农业发展道路上,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才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的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文斌.提高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有效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9).

[2]严小利,郭智旭.加强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有效对策探讨[J].河南科技,2014(10).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农业

一、信息化系统的设置

信息化系统的设置主要有五部分,一是收费系统,采用IC卡智能系统,并根据灌溉农田的面积设定收费标准,对土地流转的农田在灌溉之前要先刷卡才有使用机井进行灌溉的权利,此付费系统有效使用水得到了控制,避免了浪费现象。二是在农田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喷灌自动系统,此系统可以自由旋转,使周围的农田都能得到灌溉,同时周围的地理环境也要满足安装要求,所以在安装前,需要对现场的气象情况、土壤情况以及农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情况等进行详细了解。此系统实现了对水利工程的集约化管理。三是对于温室大棚,也可以安装自动喷灌控制系统,要根据大棚作物的高度设置喷嘴的高度,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设置相关的传感器,以便能及时感应大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并对其进行调整,使环境适合作物生长,减少病虫害。四是在灌溉比较集中的季节,往往水渠内的水量和农民的需求量是不等同的,开闸放水的水量也不能确定,所以还需要在引渠闸上安装闸门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水渠内的水存量以及农民灌溉农田的需求量作出大概的估计,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对水闸的高度进行调整,以使水量供求关系得到满足,也使水资源的使用量得到控制。五是为了能对农田灌溉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相关的农田水利管理部门还要在田间设置功能不同的传感器,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数据信息,对水资源利用做出科学决策。

二、信息化系统的设定方案

(一)墒情检测系统。将土壤墒情传感器放置在田间地下不同深度处,相关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会将采集到的不同的数据信息传递给墒情监测系统,该系统会对此处的土壤环境中的水分进行测定分析,以种植适合再次出生长的农作物,并对农作物的需水量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科学管理。(二)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对地下水位的采用量以及剩余量进行测定,避免出现超采现象,利用的是相关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设备,对地下水资源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测,以控制采水量,保护地下水文环境不受破坏。(三)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现地监测系统和视频服务系统。其中前者主要有专门的监测设备组成,如摄像机、云台控制镜头等,可以使远程的相关人员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在线信息采集,并对现场的设备发出指令,进行角度和位置的调整,以使信息全面。后者同样拥有现场信息的采集处理权,同时服务于各种用户,使其具有观看视频的权利。(四)机井水费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水资源使用与收费管理一体化,将水泵、电动阀等水资源控制联系到一起,以便在出现用户用水不当或者欠费用水时,能及时通过机井水费控制管理系统,及时将这些供水系统控制住。(五)智能灌溉系统。无论是田间还是温室的智能灌溉系统,都有对土壤墒情进行检测的作用,进而判断相关环境中土壤的用水量,使灌溉实现自动化,还要设定相关的极限值,以便灌溉系统判断何时自动开启,决定何时自动关闭。(六)闸门测控系统。闸门控制系统根据用水需求,对闸门的升降高度进行测定,高度变化值的计算需要依赖闸位检测系统,而升降实现自动化就需要启闭机进行控制。同时为了保证该系统保持正常工作,不会使各种线路受到影响,不使相关的操作人员有安全隐患,该系统还设置了相关的安全保护装置。(七)引渠测流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电子水尺,这是一种可以使远程的人员对相关位置的水位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二是GPRS数据采集模块,对水位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以对农田用水量进行判断,进而决定引渠流量,三是太阳能供电设备,这种设备具有很强的蓄电装置,以使传感器的使用不受地域和气候限制。(八)信息控制中心。针对这些信息化系统装置,设置专门的信息控制平台,使管理人员直接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就能对相关的系统装置或者传感器进行实时控制,对农田用水进行实时监控。

三、结语

将信息化技术用于农田水利工程中,使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使农田灌溉效率得到了提高,相关人员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以开发出相应的设备,为农田水利工程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齐文辉 单位:平天湖风景区清溪街道办事处

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农业

一、信息化系统的设置

信息化系统的设置主要有五部分,一是收费系统,采用IC卡智能系统,并根据灌溉农田的面积设定收费标准,对土地流转的农田在灌溉之前要先刷卡才有使用机井进行灌溉的权利,此付费系统有效使用水得到了控制,避免了浪费现象。二是在农田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喷灌自动系统,此系统可以自由旋转,使周围的农田都能得到灌溉,同时周围的地理环境也要满足安装要求,所以在安装前,需要对现场的气象情况、土壤情况以及农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情况等进行详细了解。此系统实现了对水利工程的集约化管理。三是对于温室大棚,也可以安装自动喷灌控制系统,要根据大棚作物的高度设置喷嘴的高度,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设置相关的传感器,以便能及时感应大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并对其进行调整,使环境适合作物生长,减少病虫害。四是在灌溉比较集中的季节,往往水渠内的水量和农民的需求量是不等同的,开闸放水的水量也不能确定,所以还需要在引渠闸上安装闸门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水渠内的水存量以及农民灌溉农田的需求量作出大概的估计,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对水闸的高度进行调整,以使水量供求关系得到满足,也使水资源的使用量得到控制。五是为了能对农田灌溉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相关的农田水利管理部门还要在田间设置功能不同的传感器,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数据信息,对水资源利用做出科学决策。

二、信息化系统的设定方案

(一)墒情检测系统

将土壤墒情传感器放置在田间地下不同深度处,相关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会将采集到的不同的数据信息传递给墒情监测系统,该系统会对此处的土壤环境中的水分进行测定分析,以种植适合再次出生长的农作物,并对农作物的需水量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科学管理。

(二)地下水位监测系统

对地下水位的采用量以及剩余量进行测定,避免出现超采现象,利用的是相关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设备,对地下水资源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测,以控制采水量,保护地下水文环境不受破坏。

(三)视频监控系统

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现地监测系统和视频服务系统。其中前者主要有专门的监测设备组成,如摄像机、云台控制镜头等,可以使远程的相关人员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在线信息采集,并对现场的设备发出指令,进行角度和位置的调整,以使信息全面。后者同样拥有现场信息的采集处理权,同时服务于各种用户,使其具有观看视频的权利。

(四)机井水费控制管理系统

该系统将水资源使用与收费管理一体化,将水泵、电动阀等水资源控制联系到一起,以便在出现用户用水不当或者欠费用水时,能及时通过机井水费控制管理系统,及时将这些供水系统控制住。

(五)智能灌溉系统

无论是田间还是温室的智能灌溉系统,都有对土壤墒情进行检测的作用,进而判断相关环境中土壤的用水量,使灌溉实现自动化,还要设定相关的极限值,以便灌溉系统判断何时自动开启,决定何时自动关闭。

(六)闸门测控系统

闸门控制系统根据用水需求,对闸门的升降高度进行测定,高度变化值的计算需要依赖闸位检测系统,而升降实现自动化就需要启闭机进行控制。同时为了保证该系统保持正常工作,不会使各种线路受到影响,不使相关的操作人员有安全隐患,该系统还设置了相关的安全保护装置。

(七)引渠测流系统

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电子水尺,这是一种可以使远程的人员对相关位置的水位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二是GPRS数据采集模块,对水位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以对农田用水量进行判断,进而决定引渠流量,三是太阳能供电设备,这种设备具有很强的蓄电装置,以使传感器的使用不受地域和气候限制。

(八)信息控制中心

针对这些信息化系统装置,设置专门的信息控制平台,使管理人员直接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就能对相关的系统装置或者传感器进行实时控制,对农田用水进行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