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学分析

地学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学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学分析范文第1篇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Base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rough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 of student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i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upgrading the students'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lo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management methods and experience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safeguards 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关键词: 理科基地;科研训练;管理模式

Key words: science base;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manage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25-02

0 引言

北京林业大学理科生物学基地自成立起,通过开展大学生自主创新和科研训练项目,在学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目前已将科研训练列为理科基地学生的必修环节。生科05盛夏同学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在SCI源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之后,近四年理科基地学生在SCI上达10余篇;生科01徐振愚在Nature上发表的2篇论文,影响因子达到31.4。理科基地学生继续深造读研率达80%以上,有60余名本科毕业生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学校继续深造。

理科生物学基地建设十多年来,坚持学生作为创新实践的主体,在科研训练和人才培养上已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1-3]。本文通过在保障措施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来阐述关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的探索,既有理科基地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也有笔者提出的一些建议。

1 科研训练的保障措施

1.1 科研训练的经费保障 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争取来确保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经费保障。近年来,理科基地的教师获得国家科研课题经费达5000多万,通过教师同意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自由、自主申请项目,审核后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2011年底,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理科基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400万的经费资助,基地通过“理科基地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申报形式将该基金划分为38个导师指定项目和16个学生自选项目,由学生和教师自主申报,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1.2 将科研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科研,教师是学生科研道路引路人,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介绍专业课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②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的写作,调动学生查阅参考文献、了解学术前沿信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③进行探究性的课堂讨论,在某一课题范围让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并且加入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老师及时进行点评;④对优秀的科研成果应该进行展示、表扬,肯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主动性。

此外,也可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在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过程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科研素质能力。

1.3 推行导师制 根据教师的课题项目和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行老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学生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方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从实战中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及时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科研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1.4 建立系统化科研训练体系 首先是基本科研素质培训,主要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完成。基本科研素质包括:科研主题的提出、科技前沿动态追踪、文献查阅与获取、科研项目规划与申请、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计划的执行、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展示、研究总结报告与科技论文的撰写等。其次是科研技能培训,应充分利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委重点实验室以及学科教师研究室构筑的科研训练平台,以培养基地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创新及实践能力为目标。

1.5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开放运行 全部教学实验室向基地学生开放,为学生科研训练服务,满足学生科研训练的需求,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实验室实行个人申请和导师推荐,向具有自选项目的基地学生开放[4]。鼓励学生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出,将实验室中研究的成果付诸于实践中,这个过程可以在实习基地中实现。

2 科研训练计划的运行管理

科研训练计划运行管理体系,包括评审立项、过程监督、结题验收、汇报交流、激励制度、学分认定。

2.1 评审项目 由于大学生能力有限,且大都缺乏科研经验,因此,由专家教授和专业老师对学生的立项申请进行评审是非常必要的。评审应从立项的依据、项目可行性、主题新颖性等方面来评价。通过评审将立项分为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学院级,对不同的项目给予不同的支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立项评审可以使学生认真对待科研训练,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明确研究思路,细化研究计划。

2.2 过程监督 大学生虽然具有激情,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了确保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过程监督包括导师监督指导、填写中期检查表,进行中期答辩等,在课题进行期间,由导师或者研究生对项目的进展进行检查和监督;中期检查表交由学院检查,督促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项目组;中期答辩,检查项目完成情况。

2.3 结题验收 在项目完成之后,要求学生撰写结题报告。结题验收,可以使学生对科研训练项目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也可以总结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技报告的撰写能力。结题报告是学生研究成果的呈现,也是作为评价项目的一个重要依据。

2.4 汇报交流 通过汇报交流一定时期内研究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通过提出自己在项目实施阶段遇到的困难,集众人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不同小组所研究的方向不同,听取别人的汇报可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2.5 激励制度 激励应贯穿在整个项目之中。科研训练给学生发挥创新性提供了一个舞台,但是如果没有进行鼓励和认可,学生就会对科研项目失去热情。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建立评价和奖励机制。如项目评审阶段,根据一定的评价体系,将项目分为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学院级,在重视程度上和经费额度上有所倾斜。项目中期检查阶段对于及时完成任务并且取得较好成绩的项目,可追加适当的经费资助。项目结题后学生提供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如专利、论文等,进行答辩,从答辩中评出一、二、三等奖,从学院人才培养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对学生、导师进行奖励。同时对在核心期刊上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量化分奖励。注重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建设,通过项目答辩会、展板、交流报告会、学院网站等形式对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成果加以宣传和展示,以此来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

2.6 学分认定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理科基地已将科研训练纳入理科生物学基地学生的教学计划,“3学分”制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教学大纲中规定:申请立项记1.0学分,完成科研任务记1.0学分,科研结果记1.0学分。理科基地学生毕业时科研训练学分不得低于2.5学分[4]。这种学分制管理模式,进一步固化和推进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大学二年级开始所有理科基地生均投身到科研训练中。

3 结语

科研训练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尽早参与到科学研究的队伍中。科研训练项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科研数据和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5]。总之,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以此来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田裕康,罗维平.创新实验室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30-32.

[2]刘广伟.建设开放型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1):108-110.

[3]万华方,朱利泉,李帮秀,等.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168-171.

地学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数学课堂;抽象思维

一、分层教学法的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课堂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第一,教师应对自己班级内的学生做详细的调查,熟知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以及兴趣、爱好、特点,提出分组的方案,要求学生自主地根据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给自己定一个层次。第二,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自己确定的分组层次,并尊重学生的调整,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个性、有灵性、有效率地学习。一般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学分层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划分的,然而,这一种分层方法并不是很合理,因为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初步的了解,并按照这一了解划分出A、B、C三个层次,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加入的层次。然后,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层次进行一次调动,增强分层小组的流动性,以此创设出小型的竞争,促使高中生自觉地探知、挖掘数学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二、分层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分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接受能力与知识理解能力。通常情况下,都是将一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A层次,将一些对数学知识认知比较模糊,需要教师点拨的学生分为B层次,将学习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分为C层次。这样有规划地将学生分好层次之后,有利于高中数学教师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例如,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效地调动A层次的学生,点拨B层次的学生,然后影响C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理论开始,学习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精神,使整个课堂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实现每个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对于B层次的学生来讲,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十分简单的,只是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还是费劲的,还需要A层次的学生给B层次的学生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数学探究问题,促使B层次的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究,实现探究更深层次知识的目标。然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来讲,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起来也是挺费劲的,这就需要B层次的学生给予他们帮助,使C层次的学生战胜困难,找回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采用课堂教学分层的方法,使每个层次之间的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素养。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地认知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并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科学地引导学生自觉地、有灵性地学习,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洪伟红.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实效性[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0).

地学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模思想;数学分析;渗透

什么是数学建模?真正的数学建模就是把现实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建立起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而运用数学方法、数学结论以及数学公式求解模型,最终得到满足实际意义的模型结果的过程。显而易见,数学建模思想的本质就是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将数学建模的思维在平时数学分析的学习与讲授中渗透呢?

一、建模思想在概念讲授中的渗透

我们知道,广义上看,学习数学分析的基础知识与一些基本概念其实都是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是由于我们看到的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级数等概念都是从实际事物以及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当在教学讲授这些关键性基本概念的时候,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实际来源来深刻理解概念与定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真正体会建模思想、建模方法的好的体验。教师在讲授有关概念时,应尽量结合实际,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提供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归纳、验证等方面的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数学建模活动一般是这样的:学生运用模型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解答后,往往还要回到实际当中去,判断所得的解答是否与基础概念相符合,如果不相符合的话就必须进行检查,看看究竟是数学推理有误,还是选择的数学模型不恰当。有时所建立的模型与原模型差距较大,这时就要建立全新的数学模型。

二、建模思想在定理证明中的渗透

笔者在讲授数学分析的时候,往往能碰到这样的情形,就是上课讲过的定理以及证明学生上课时能够听得懂,但是课下学生会常常说基本上都不懂了,其实这样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讲,真正掌握数学分析并且学好用好数学分析是比较难的事情,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过程。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应当着重注意授课的方式,应当先介绍定理形成的背景,让学生大概对定理的形成有一个形象的大致的了解,然后介绍定理产生的时代原因,即这个定理之所以产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所讲的定理感兴趣,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就开始讲解定理的内容定理的证明以及定理的几何意义等。这样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定理的过程正如定理的形成过程一样,是数学问题存在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一个长的证明常常取决于一个中心思想,而这个思想本身却是直观的和简单的。因此,对于一些定理的证明也可采取“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方式进行,往往可直观易懂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正是体现出数学建模并没有标准模式方法和思路灵活多样的特点。

三、建模思想在考试命题中的渗透

当前数学分析课程的考试命题一般以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的形式为主,学生平时只注重盲目做题,机械地学习,而不重视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也不注意在知识的学习中体会和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建模对数学学习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数学学习是也是数学建模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用数学建模的方法简化假设,建立模型和分析解决模型。因此,数学建模与数学学习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学习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学好数学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

采取与传统考试不同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可通过命题小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归纳和组织,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及见解,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读书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初步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建模思想的渗透与升华。

当代高等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其中就包括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大学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全国每年会举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对于推动大学生数学专业或者其他非数学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尽早让大学生接受数学建模思想的训练,把建模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分析的教学环节中去,无疑是教学改革的一项积极举措。

数学建模与数学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预见,随着数学建模与数学学习不断促进和融合,它将推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令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兴趣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卜月华.把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的思想[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吴姗姗.中学数学建模引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97-100.

[3]叶其孝.浅谈数学分析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M].长沙:湖南教育出

地学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28-02

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各个学校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学生的基础不同,素质水平也各有差异,如何能够全面地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实现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通过分析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得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也就是高中化学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有着很好的效果。在新的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1]。现代的新的教育理论在逐渐传播,面对这些条件,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有着很好的意义。在把握基础知识的时候,对高中化学进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本文对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一、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

布鲁姆的学习理论基础是分层教学理论,其观点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能够使得更多的学生完成布置的任务。分层教学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利用好教学评价,合理解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分层教学思想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属于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2]。孔子认为,要掌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学如果能够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分层教学的核心是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如在进行铝盐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往氢氧化钠中滴加硫酸铝和往硫酸铝中滴加氢氧化钠现象有何不同?这样可以带动各层面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生的对学习态度和个人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性[3]。在教学的初期,为了摸清楚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先进行教学复习。安排2周左右的课时对学生的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更好地学习高中知识奠定化学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发掘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利于对学生合理地分层。最后,通过学生的个体表现,结合小型测验,把全部同学按照不同的基础能力等差异进行分层,划分为(A.80分以上;B.60到80分;C.50到60分;D.50分以下)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安排一名组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伤害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分层结果只是针对教师进行的,分层结果也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状态进行调整,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况。例如:在进行金属性质的教学中,金属单质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时对A层的教学目标是要达到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完化学知识以后,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如:金属钠能否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元素?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升。B层的教学目标是要实现学生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学生可以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善于思考,学生的个人能力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习的效果较好。C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教学大纲把握得较好,在课程学习结束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复结,学习化学后确实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D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能够理解掌握,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完成课本知识和作业。

三、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评价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是有很好的作用的[5]。其基本过程可以总结如下: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然后进行分层练习,针对不同的学生个别辅导,最后对分层效果进行评价。教师设计练习作业分两层次:基础过关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并且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能力提升题要求A、B两层的学生完成,A层的要求达到优秀,B层学生要求完成情况良好,鼓励C、D两层的学生有能力的可以去完成。由于建立时间仓促,对于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法的构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设计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有独特特点的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其次,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安排,实现教学的合理化,实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高中化学分层教学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再次,分层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要有一个动态的分层效果,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更好地进行分层,科学合理地实现层次的调整,需要继续改进。最后,对于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后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否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好的实际意义。通过分层教学法,能够实现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得到更为满意的教学结果。高中化学的分层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学习内容也比原有的教材更为丰富。通过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更喜欢学习,有更大的兴趣学习。教学需要做的,不仅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更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敬业精神,掌握新的教学理论。相信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中,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会做得更好,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教学方法的发展有更为有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天利.浅谈职业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8).

[2]汪东才.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

[3]邓海英.高中化学教学中“分层递进式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地学分析范文第5篇

1.1安全技术资金不足

煤炭的持续开采会受到地质条件的直接影响,过去国家投入众多的设施,使用至今均已出现老化,并且维修量非常大。随着矿井的不断延深,矿压极度强化,巷道的维修任务更是不断的增加,矿井的供电以及通风、提升与排水等都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

1.2安全管理模式传统

与西方发达产煤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煤矿使用技术研究起步很晚。并且人力、财力非常缺乏,某些重大的安全技术问题,比如冲击地压以及煤和瓦斯的突出、地热以及突水等灾害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且受到以往传统运营思想的直接作用与影响以及各个企业的经济实力的约束,我国的煤矿生产装备和安全监控设施相对落后。井巷的断面设计以及支护强度的确定、支护材料的型号选择较小。生产设施功率以及矿井的供风量等富余参数非常低,极易出现事故。绝大多数的煤炭企业还是利用以往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各种报表计算仍是靠人工劳动并且精确度很低。信息传送的时间较长,且速度较慢,管理者的工作重复性很大,资料查询十分困难,并且工作效率很低。安全检查以及等级鉴定等总是凭借主观意念以及相关的经验。

1.3安全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

安全信息可以说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它主要包括事故和职业伤害的有效记录与分析统计,职业的安全卫生设施的相关研究与设计、生产以及检验技术,法律法规以及相应技术标准和其变化的动态,教育培训以及宣传和社会活动,国内的新型技术动态以及隐患评估与技术经济类分析和咨询、决策的体系。信息体制的健全是安全体制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促使安全工作转型为定性和定量的超前预测,不过大多数矿井还是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并未呈现出健全的体制,真正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空间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研究行业的持续进展,开始由起初的关系数据以及事务数据挖掘,发展至对空间数据库的不断挖掘。空间的信息还在逐渐地呈现各类信息体制的主体与基础。空间数据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数据,具有比普通关系数据库和事务数据库更丰富、复杂的相关语义信息,且蕴含了更丰富的知识。所以,虽说数据的挖掘最初是出现在关系数据挖掘以及事务的数据库,不过因为空间数据库中的发掘知识,这就很快引起了各个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很多的数据挖掘类研究工作都是从关系型以及事务型数据库拓展至空间数据库的。在地学领域中,随着卫星以及遥感技术的不断使用,逐渐丰富的空间以及非空间的数据采集与储存在较大空间数据库中,大量的地理数据已经算是超过了人们的处理能力,并且传统的地学分析很难在这些数据中萃取并发现地学知识,这也就给现阶段的GIS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急切的需要强化GIS相应的分析功能,提升GIS处理地学实际状况的能力。数据挖掘以及知识发现的产生能满足地球空间的数据处理要求,并推进了传统地学空间分析的不断发展。依据地学空间数据的特性,把数据挖掘的方式融进GIS技术中,呈现地学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展的新地学数据分析理念与依据。

3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3.1建设评价指标体制库

评价指标体制库是矿井的自然灾害危害存在的具体参数式的知识库。模型的组建务必要根据矿井的瓦斯以及水害等自然灾害危害呈现的不同指标体制和其临界值构建一定的指标体制库,危害的警报识别参数关键是采掘工程的平面图动态开采面以及相应的巷道。各种瓦斯的危害以及水害隐患和通风隐患均呈现一定的评价指标库。

3.2构建专业的分析模型库

依据瓦斯以及水害等诸多不同的矿井自然灾害类别构建相关的专业性模型库,比如瓦斯的灾害预测,应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以及煤层所赋存的状况构建瓦斯的地质区分图,再根据采掘工程的平面图动态呈现的采掘信息以及相应的瓦斯分区构建关联并实行相应的比较分析,确定可以采集区域未来的可采区域是不是高瓦斯区域。

3.3构建以GIS空间分析为基础的方法库

GIS空间分析可以说是矿井自然灾害的隐患高度识别的关键性方式,并且还是安全故障警报的主要路径。比如断层的防水层的有效划分,关键是根据断层的保安煤柱来实行可靠的确定。断层的保安煤柱确定可以利用GIS缓冲区域的分析得到。空间的统计分析以及多源信息有效拟合和数据挖掘亦是瓦斯和水害等安全隐患监测经常使用GIS空间分析方式,如物探水文的异常区域确定以及瓦斯突出相应的危险区域确定。

3.4决策支持体制与煤矿管理水平

评价指标体制库以及模型库、方式库与图形库均是矿井的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和决策的最基础。利用矿井的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来支持体系具体的功能呈现矿井的自然灾害隐患识别以及决策分析,在根源处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分类构建矿井的自然灾害实时监控体系,进行动态跟踪相应的灾害实时数据,并事实呈现矿井的自然灾害数据或是信息和自然灾害的指标体系库以及模型库与知识库、空间数据库的合理化比较,并运用图形库的数据再通过GIS空间分析方式来确定安全隐患的,矿井自然灾害的隐患实时警报并进行决策分析,以提交空间数据的自然灾害隐患识别以及分析处理的决策性报告。

4结语

地学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

1. 地理信息系统与景观生态学概述

1.1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及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规则组成的系统,能够支持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及显示,并解决复杂的计划及管理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其它信息系统的关键之处是,地理信息系统强调空间实体及其关系,注重空间分析与模拟操作。从技术角度而言,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地理学的原理来组织和综合各种不同时序的空间数据集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其二,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通过时空模型构建,分析地理要素发展的时空变化,为咨询、规划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管理、资源配置、城市规划和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应急响应、地学研究与应用、商业与市场、基础设施管理、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应用等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地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普遍运用,与其自身的特征优势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学空间信息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二是以地学研究和地学决策为目的,以地学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高质量的派生信息;三是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获得专门数据的地学分析方法或模型,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快速准确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2 景观生态学研究特点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由德国著名植物学家特罗尔于1939年提出后,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及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时空模型的建立。景观生态学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向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向结合起来,并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及其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空间异质性的管理。

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也就决定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尺度上,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空间格局、优化结构,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的目的。

从上述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特点可以看出,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建立在大尺度上,空间显性地研究景观格局功能及其动态,这就要求研究者能够处理大规模变化着的空间数据景观生态学这种要求使之必然选择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工具。

2.生态适宜性评价原理及实证研究

景观生态学在对区域大尺度上对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的空间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进行研究,也决定了其必然需要获取对大量的不同时序的空间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景观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这一关键问题,并逐渐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强大的空间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特性,并结合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已达到优化景观空间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景观的目的。

2.1分析原理

生态适宜性分析涵义比较广泛,既可以指区域土地的生态现状及开发条件,也可以指区域或特定的空间其生态环境条件的最适生态利用方向,还可以是规划区内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因素的影响程度(生态因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和程度)。它是土地开发利用适宜程度的依据。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2.2 分析方法

生态适宜性分析多采用叠加分析法,其分析过程(如图1)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明确与适宜性分析相关的因子(一般由参考他人研究凭经验获得因子,也可以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来确定,即德尔菲法确定),确定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及相对重要性,并对每个因子赋以权重;

第二,根据单个因子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针对适宜性评价的目标进行分级,形成单因子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第三,按照每个因子的权重对单个因子的生态适宜性结果进行叠加,获得多因子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

第四,对叠加分析生成的多音字适宜性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

2.3 实证研究

在对某湿地公园的生态适宜分析研究过程中,充分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湿地公园生态适宜性分析案例,选取了生态价值因子、地形因子以及人为干扰因子进行评估,并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得三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权重分别为0.5,0.3,0.2;以湿地公园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作为目标,对生态价值、地形以及人为干扰三个因子单独进行分级打分(如表1),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上形成单因子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图(如图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块,对三个因子的各自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按照相应的权重值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多因子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如图1)。

3.讨论

地学分析范文第7篇

一、课程学分安排

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与地理科学专业的总学分和各模块的学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课程所占学分进行比较时,将各个学校的课程经过重新分类组合,主要有4类,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果如表1。

[学分(比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总学分\&北京师范大学\&44(27%)\&81(49%)\&10(10%)\&15(14%)\&166\&华东师范大学\&44(28%)\&74(47%)\&24(15%)\&16(10%)\&158\&东北师范大学\&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师范大学\&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师范大学\&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师范大学\&54(32%)\&78(45%)\&18(10%)\&22(13%)\&172\&长春师范学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宁波大学\&50.5(30%)\&66.5(41%)\&33(20%)\&14(9%)\&164\&安庆师范学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学分安排]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的总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部重点高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这三所学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教育课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宁波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所学校比较注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得较多。

二、专业特色课程

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中,各学校的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相同,而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都有特色课程。研究所选取的各学校公共课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历史、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而实践课程则几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门地理野外实习、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大同”指这些学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引入性课程主要是《地理科学导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区域地理课程以及技术性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为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等,也包括环境方面的一些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影响评价》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区域地理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技术性课程分为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面的课程,如《测量与地图学》、《GIS概论与应用》、《遥感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小异”主要是各个学校的专业拓展课程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如表2所示,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遥感方向。在乡土地理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乡土地理》,但湖南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则有较为具体的乡土地理课程,分别为《湖南地理》和《江苏地理》。华东师范大学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是《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笔者认为各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一般与学校的优势专业方向以及该方向的教师有关。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遥感;而华东师范大学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该方向的陈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学校也有相应的专业特色课程,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天体观测》和长春师范学院的《地球与宇宙》。

[学 校\&特 色 课 程\&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乡土地理》《GPS原理与应用》《地表水热平衡》《流域管理》《数字地面模型》《微波遥感》《遥感影像地学分析》《海洋遥感》《3S综合实习》\&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献阅读》《软件工程与GIS设计》\&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四川师范大学\&《灾害学原理与减灾》\&湖南师范大学\&《天体观测》《城市气候学》《矿产资源学》《湖南地理》\&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地理》《海洋学》《工业地理学》\&长春师范学院\&《地球与宇宙》《可持续发展研究》\&宁波大学\&无\&安庆师范学院\&《地理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表2]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也是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均开设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育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方面的课程,如《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分析》、《地理新课程研究》等。各学校都有教师教育类的特色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中必修课程模块研究》、《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管理学》、《国外地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多,而且比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观教学》;长春师范学院的教育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且独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学》、《中学地理活动设计》、《中学地理习题解答》、《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这对培养大学毕业后的地理教师有很大帮助;而安庆师范学院的《中学地理科技活动》是其它学校都没有开设的,值得借鉴。

地学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分析

目前,我国在线教育发展迅速,iResearch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截止2013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达到6720万,其中职业在线教育用户占到了38.6%[1]。在经历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之后,在线课程又遇到MOOC的冲击。MOOC吸引了学习者、教师、教育决策者、企业等各方人士的关注。

一、在线课程研究的发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学术趋势分析工具分析了从2005年到2014年间国内研究者对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MOOC等在线课程的学术关注度趋势(图1)和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以上课程的用户关注度趋势(图2)。

从图l可以看出,伴随着2012年“慕课”概念引入国内教育领域,其学术关注度在今年已经超过了其他三类课程,成为研究者的研究热点。从图2可以看出,近一年来MOOC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三类课程,关注度基本呈上升趋势,可以看出研究者注意力的转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伴随着“慕课”进入国内教育领域,其受关注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MOOC对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两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目前研究者对在线课程方面的研究兴趣。

二、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及其特点

1.MOOC的起源与发展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其发展和起源受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影响,[2]焦建利将其译为“慕课”。2011年,斯坦福大学推出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6万人注册。目前国内外主流的MOOC平台主要有Coursera、edX、Udacity、Udemy、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慕课网等。

2.MOOC特点

MOOC主要有两种形式:基于联通主义的cMOOC以及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的xMOOC。其中cMOOC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创造,而xMOOC主要以知识的转移为中心(如Coursera,edX等)。[3]

根据MOOC开展学习的方式,MOOC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规模大:MOOC的课程数量、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者。数量都具有大规模性。MOOC可以根据平台环境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参与课程的学习者尢地域、学历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选修。例如Coursera日前为止已开设了844门课程[4],课程报名人数突破150万人。此外,MOOC为每个学习者提供资源、测评、评价和认证等大规模学习支持服务。

⑦开放:课程内容开放共享、用户开放注册。

③在线:MOOC平台的课程是在线的。学习者可以随叫‘随地的在平台中进行学习,促进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

④课程:MOOC以课程为核心组织知识资源内容,延续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结构,提高了学习者对MOOC的接受性。

⑤高端前沿知识共享、引入课程认证和学分制:MOOC中课程是经过严格审核的名校名师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最为优质的学习体验。MOOC通过引入课程证书认证,以证明用户最终合格的完成了MOOC课程学习。此外,课程允许引入学分制,如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校区学生在学习并通过Udacity提供的考试后可获得本校学分。[5]

⑥严谨的课程体系结构:MOOC的课程结构设计合理,为用户提供课程指引、学习指导、教学视频、笔记、互动测评、评价以及学习资源等学习支持服务,注重用户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强交互性和强用户体验。

与国内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相比,MOOC强调的是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的评估认证[6],具有符合网络学习者学习规律的学习计划[6],而前者的本质是资源的建设,强凋资源的共享共建,建设者不组织教学,也不提供教学评价。MOOC不仅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聚集,更是一种通过共同课程地学习将教帅和学习者连接起来的方式。[7]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的现状

从2003年开始建设的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这种自上而下建设的网络课程并没有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各校在线课程点击率和访问率较低,学生参与度和完成度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在2011年对2003年至2010年高职高专学校1012门课程网站运行状况进行的跟踪监测表明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令人担忧[8],精品课程变成了学术、项目成果的展示。此外,精品课程在建设计中存在突击建设、注重形式、忽略内容、建而不用[9]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利用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网络课程设计不合理,结构死板,缺乏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平台本身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其次,在线课程成为资源的堆砌,强调以资源为中心;第三,在线课程内容更新率低,平台维护差,多数精品课程建而不用;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多是在行政号令与国家投入情形I、‘进行的,缺乏投资机制和商业模式,长效持续优化机制缺乏。[10]把MOOC引入到高职教育中可以成为改变此现状的一个途径。

四、高职教育中MOOC的应用前景分析

1.MOOC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拓展课程教学

广东省教育厅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表明:高校应健全学生校外选修课程制度,鼓励学生在外校或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选修课程。[11]未来高校将探索对MOOC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互认,同时探索校外选课,区域内高校联合开课。由于MOOC体系化、结构化,具有严谨的课程结构和学分认证,高校对MOOC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将会成为趋势。

高职院校引入名校名师MOOC实现本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并通过承认学生获得的课程认证证书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高职教育优质资源和师资不足的困境。每个专业相关的课程非常多,而受到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只能开设部分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借助于MOOC,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专业相关的校外课程和拓展课程。通过MOOC选修课程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学分。通过MOOC能够实现高职院校课程资源互通,实现跨校、跨地区课程学习和认证,避免了教师重复而又独立的授课模式。教师也可以通过MOOC来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2.MOOC引入课外选修课程教育

在许多学校的选修课程教学中,如果某一门选修课的参选学生少于预定人数,那么学生必须放弃该课程,重新选择其他课程。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学校的工作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引入MOOC中的选修课程,来实现本校选修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课程认证和学校组织的考试获得相应学分。

3.MOOC作为辅助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泛在学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教与学的方式需要实时的获取优质的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时,MOOC可以作为良好的辅助资源,在课前利用MOOC中的专业课程进行预习,并通过测评练习来预估自己的水平;在课后可以利用MOOC课程来复习课程内容。

4.升级精品开放课程,推进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

MOOC与正在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极为相近,l91都旨在通过建设具有完善教学结构的在线课程资源,促进资源共建共享,融合互通,通过网络将优秀教学资源推向校际,或是走向大众。MOOC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许多启示:建设方式多元化,鼓励商业运作;优化教学行为,课程设计灵活多变;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打造新型课程共享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6]

5.促进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辅助学生实习实训

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必修课。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术技能实操学习,脱离了课堂和教材。在实习实训的空隙,学生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通过MOOC平台或者MOOC APP应用访问在线课程,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及时解决技术技能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实现无缝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五、MOOC高职教育应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途径

MOOC在教学应用中被诟病的方面主要有三个:高辍学率和低完成率、同伴互评、学习效果[12]。这是MOOC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挑战。对于高职教育领域MOOC的应用而言,同样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适用性问题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技能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实训教学,轻理论和学术教育。比如机械制造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学会计算机辅助进行设计,还要学会数控机床的操作。类似于数控机床等实际操作的课程难以用MOOC来实现,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能够利用屏幕抓取、虚拟平台等方式构建MOOC来实现在线教学。

2平台的低利用率和学习者的高退出率

如何提高在线课程平台的利用率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深度学习和完成率是MOOC面临的关键问题。比如,edX的第一门课程“电路与电子器件”学习时间为14周,统计数据显示该门课程注册选课人数为155000人,最终获得课程认证的人数为7100人,通过率仅为4.5%。[13]与传统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面临同样的问题,在线学习中,学习者难以保证持续性的学习时间,面对大量的信息和复杂的网络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有些学习者虽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学习效果不佳,缺乏有深度的学习和自我创造,陷入浅层次的学习。此外,在MOOC学习中缺乏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监督和导向,难以实现学习的自我调控。

利用HTML5等技术构建富媒体、高交互性的MOOC平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使用兴趣;通过高交互性使得学生的网络学习从单向变为双向,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开放课程结构,给予学生自主构建、设计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利用用户学习行为产生的大数据分析MOOC使用效果,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平台利用率和用户完成率。

3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和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MOOC的建设可以升级已有的精品课程,也可以搭建新平台,但是无论哪种建设方式都面临大量的技术、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缺乏的问题。如果每个学校独立建设MOOC平台,各自为政,不仪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也不是单个学校和学校教师能够承担的。因此,需要在宏观层面上构建MOOC共建共享机制,联盟院校、兄弟院校之间相互联合共同建设、共同使用,不仅能够减轻资金、人力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院校之间优质资源和师资的互通,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区域联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真正能够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开放在线课程。

MOOC是开放的在线课程平台,可以为每个用户提供学习评价和学习反馈,但是没有为整个用户群体和某一特定群体(如某一院校)提供可视化的分析结果,导致线下后续教育缺乏指导,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断层。因此,在MOOC设计之初应该综合考虑用户属性的设置,融合基于学习行为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利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产生的大数据对学生个体和学生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教师开展线下教学提供指导。

4.完善教学评价,构建个性化学习辅导

MOOC学习评价包括自动测评和同伴评价。自动测评给予了用户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但是如何实施个性化的综合评价以及保证同伴评价的质量、有效性,为学习者提供更直观、可视化的评价结果仍是存在的问题。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全面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学者Cooper[14]认为学习分析可以解答学习过程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即:发生什么了?正在发生什么?趋势、走向如何?并进一步的解释分析这些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的?可以采取的最好措施是什么?呵能发生什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分析,最终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学习过程评价和监控,构建个性化的辅导。

六、结语

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在线课程学习方式,MOOC在推广和应用实践中必定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且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仍然无法回避。但是,MOOC给予了高职在线教育新发展和新变化的一种可能,利用其优势,充分促进优质资源的互通、院校之间的交流,甚至是院校之间的合作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lresearch艾瑞咨殉.2015-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R].2014.

[2]郑旭东,陈琳,陈耀华,等.MOOCs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76-81

[3] 唐九阳,周广新,郑龙,等.MOOC:军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9-11.

[4] Coursera.https:∥/

[5]CoIo.State University Global Campus offers credit for Udacityclass [EBlOLl.http:∥/2012/09/colo-state-universityglobal-campus. html, 2013-06-27.

[6] Waters A.Top ed-tech trends of 2012: MOOCs[2].20J2

[7]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 5,(4):67-75

[8]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http:∥newsjingpinkecom/center.工作简报,2011,(1-7).http:∥tech /web/articleview.aspx? id=201 109051 55652889& cata_id=N003[Z/OL].

[9] 董洪日.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兼谈精品资源享课建设[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 27(6):17-22.

[1O]高文杰,面向MOOC的高职教育机遇与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4,(7):52-57.

[1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2014.

[12]焦建利.关于慕课的五大误解[J].中国远程教育,2014,(2):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