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的职业规划

教育的职业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青少年问题解决专家,中国系统教育创始人,美国NLP教练,高级催眠师,全国优秀心理工作者,北京修思达家庭系统教育机构首席导师

陈赞洪每年只接待十位孩子,他用十年的心血总结了一整套操作性很强的“系统教育”方法。现在,他正在把自己的“系统教育”普及到每个有孩子的职场人家庭中,就像他所说的,早期教育和职场规划总是一脉相承的。

多样化的“系统教育”为未来职场铺路

陈赞洪老师在传授其他家长教育秘诀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自己孩子的重任。“我的孩子现在刚刚四岁,但我并没有让她很早就接触各种知识,早期教育的任务事实上是全脑开发,通常左脑被称作‘语言脑’,右脑被称为‘图像脑’。全脑开发的目的是系统训练孩子的IQ(智商)、EQ(情商)、FQ(财商)以及MQ(德商),四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左右脑全面平衡发展,这种训练在眼前的效果往往不明显,从长远来看对于孩子的未来职业发展是有利的。”

在早期教育中,由于孩子年龄过小,而且未来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对孩子的职业规划要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孩子的兴趣来展开培养。在孩子接受了一定教育之后,基本上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到专业机构进行“人才系统测评”,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做个全面的分析,并开始有侧重地培养孩子,在孩子上中专或大学选择专业时,务必全面客观地考虑孩子的综合优势来进行职业定向。

职业发展走进“死胡同”源于早期自信心缺失

大部分职场人因为少年时期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等困境,而让自身的职场规划走进了“死胡同”,其根本原因就是信心不足,而这些完全可以通过早期教育来避免。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亲子沟通和互动的过程,面对孩子在教育时产生的阻抗和逆反心理,家长要善于咨询专业人士,不断提升知识,充分做好面对这场破冰战的准备。

“你相信一根软吸管一下子能穿过土豆吗?你能做到鸡蛋在光滑的地上能立起来吗?”陈赞洪能让这些听上去灵异的怪现象变成可能。一些惯常的认识会让人产生不可能、恐惧、忧虑等心理障碍,挫败感就会油然而生,但是走进修思达的咨询室或训练课堂的孩子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他们提高了注意力,增强了信心以及改善了过去种种不良的感觉系统,让自己的内心力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孩子其实在未受太多“逻辑性”教育之前左右脑是平衡发展的,后来由于左脑过度的使用,右脑被经常性冷落,造成左右脑失衡,同时左脑的过度使用抑制了右脑超强能力的发挥。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该要在课堂内外多注意孩子左右脑的均衡训练,这样等到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增强,最好再加上必要的专业知识,发展才算全面,今后才能充满信心地在职场上前行。

冠军是教练出来的

“冠军不是天生的,冠军是教练出来的!”这是陈赞洪老师的职业口头禅,每当谈到早期教育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时,他总是脱口而出。陈赞洪根据自己将近二十多年的职场经历,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规划 大学生 就业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再度回首自己的求学生涯时,似乎都难免留有遗憾。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并未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以至于毕业之后追悔莫及。由此可见,对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进行有效指导意义深远。

职业规划与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就是指导学生对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与安排;而生涯规划,则是在人生探索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做好相应工作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根据生涯指导大师萨帕(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我们可以将每个人的一生划分为出生、成长、维持、下降、衰退等多个不同的生涯阶段,而且每个人的一生都将扮演着多种角色,如“学生”、“职员”“失业者”、“市民”、“劳动力”、“家庭成员”等。每个个体不同的角色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进而形成个人独特的生涯类型;此外,角色活跃于四种主要的人生舞台:家庭、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各种角色先后或同时在人生的舞台上层叠出现,直至退休,退休之后仍有几种角色延续至终。

结合心理学知识来看,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要经历六次重要的转折。具体过程为:“从母体里分娩出来到人世间”可视为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它将人从一个封闭、安全的环境里带到了一个充满各种变数的环境中。“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可视为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它把人从娱乐、游戏、玩乐阶段带到了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阶段。“从中学到考取大学”可视为人生的第三次转折,它将使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大学毕业到走入社会”可视为人生的第四次转折,在这个阶段,它把学生从简单的“三点一线”生活带入了复杂多变的境地,需要他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需要他去扮演多样的角色。人生的第五次转折就是“离退休之后”,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又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原来的工作为主转变为养老休闲为主。人生的第六次转折就是“生命的最后历程”。

在经历每一次转折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能力倾向、自己的职业目标,当然也就可以形成独特的自我感受。在两个相邻的转折之间,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所面临的困难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所要扮演的角色和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做出调整。在上述人生所要经历的六个转折中,对人的一生起决定作用的转折应属第三次和第四次,也正是我们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所应重点把握的阶段。

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调查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职业规划工作必须结合毕业生在社会中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来开展。在他们的求学生涯结束后,即将面临的最大、最直接的挑战就是来自于所学的专业化知识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围绕“学以致用”的核心主题来指导和规划大学生的求学生涯。

笔者在对1962名大学生所做的关于就业压力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竞争激烈”,30%的人认为“有一定的竞争”,而认为“就业前景良好”的仅占2%;另外,有42%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担心”,2%的学生表示“比较害怕”,还有49%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

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非常关心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同时却又非常缺乏对自己生涯发展的科学规划。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职业生涯探索的全过程是本着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来实施的。因此,在确定目标、制定措施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引导同学确定合理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步步为赢、层层体验。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需要围绕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分时段进行。

笔者曾经帮助一名机械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职业设计与规划,他的定位是毕业后当一名采购工程师。首先,通过调查,我们清楚地了解了采购工程师的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入学的时候就让他了解机械专业的就业基本情况,接着让他在头两年学好专业课,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同时了解工作环境和相关的职业要求,进而再让他选择就业的目标和范围。其次,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开始指导他做一些职业能力倾向的测验,检测他是否适合当一名采购工程师,然后围绕他的发展方向确定必修、选修课程;他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方向有意识地去自学相关知识;必要时还可参加一些相关课程的学习或是社会实践。再次,他要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去收集具体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用人单位企业文化、用人单位薪酬制度等。最后,他还对用人单位的期待进行了分析,围绕用人单位对其能力、价值观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自我塑造与准备。经过以上具体、细致的职业规划,我们相信他在应聘采购工程师的岗位时,必定能够发挥自己的实力,表现出应有的竞争力。

不同阶段的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建议

围绕职业定向研究的思路,高校相关部门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应贯彻始终。在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状态的基础上,可以分四个阶段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入学初,学校的职业指导应当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相结合。学生之所以在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时候陷入彷徨,主要在于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没有清晰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做一系列的职业生涯指导讲座,帮助他们树立好自己人生发展的大方向。此外,在入学伊始,学校可以组织院、系单位向学生提供其所学专业的优势、基本状况及未来发展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起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信心。要积极引导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明确他们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帮助其进入到职业规划的正常轨道。

求学中,学校应分时段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在第一学年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主动提高适应社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强化职业理想,并以此形成持久、稳定的奋发向上的动力。与此同时,应将就业指导工作全方位地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为特点,让学生感到亲切、实际。次年,要帮助学生收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现实社会进行实践体验,使学生通过职业实践,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与竞争意识。在第三学年,要帮助学生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并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必要的职业经验指导培训,让学生确立具体的就业方向。学校及院系要经常与公司、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些公司实习、见习、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就业前,就更多地了解社会,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

择业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针对学生即将迈入社会的实际情况及其特殊的心理需求,使同学通过培训能够了解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具体而言,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能否正确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的关键,也是造成他们心理矛盾的主要原因。其次,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当前的和变化的职业动态信息,包括职业的性质、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等。再次,要传授给学生灵活多变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如通过模拟求职现场,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胆识、能力,做好一切心理准备。要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使他们能在眼花缭乱的招聘广告面前明辨真伪。在择业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传授一些择业的原则,比如要面对现实,力求适应,争取主动,注意比较等。

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30多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各界的广泛思考。如今,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对此给予了较多政策支持,在这种全新的的形势下,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愿望,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优质就业。这也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现实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以准确定位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充分地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为自己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形成对自我客观的评价;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才市场的现状,了解人才需求的比例以及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明确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巩固知识基础的不足,锻炼职业技能和处事能力。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和社会实践,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工作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为将来实现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念的缺失

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以就业指导机构为主,工作重心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就业政策的宣讲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动员;其二是以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为主的事务性工作。

第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善

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许多高校开始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力度。但是处在探索期的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全。其一,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没有采取全程化教育的形式,几乎未能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其二,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执行主体多为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以及年级辅导员。其三,课程设置不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第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全员化与个性化分离崩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必须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课程,必须普及到每个年级的每个个体。同时,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他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素质技能的不同而有所差距,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积极推广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

校方与大学生都必须明白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校方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平台,必须致力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方式辅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2、逐步完善大学生阶段性职业指导教育系统

大一是适应期,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时候往往对新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同时也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逐步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等个人特征,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展望。

大二是定位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与探索)。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思考、决定未来是选择升学或者就业.

大三是实践期。在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获得职业技能认证以及社会实践上。在逐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同时,指导老师应协同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具体的目标。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考试,获取相关证书以增加成功就业的资本。

大四是就业期。经过三年的积淀,大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了使实习与就业成功接轨,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毕业答辩的时间,将答辩安排在毕业实习之前。这样,大学生面临的事直接进入社会,开始应聘、面试。

3、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

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力量就是老师,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人员来看,大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的辅导员等组成。在工作中教学人员两级分化严重:有的从事学生思想工作,有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知识及对形势的了解;有的专业素质高但是缺乏与学生的密切交流,这样的师资状况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从操作层面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梁宏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集

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近年来,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到许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基础教育学校的重视。不少学校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多元化地开展各类相关实践活动。但总的来说,这项工作仍然比较薄弱,且机制僵化,方法单一。在校学生缺乏职业目标、实际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大量存在。由于高校扩招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毕业生尤其是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空前增加,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成了备受关注的热点。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五年制高职学生毕业后多数将直接进入社会,开展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对他们的实际择业、就业以及今后的个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有利于高职学生明确方向,完善自我。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入学时一般是达不到当地四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分数线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而且由于在校期间学习任务相对较轻,空闲时间多,往往会因为无所事事出现混日子、混文凭的现象。对他们及时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可以减少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盲目性,早早地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克服困难,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入学时普遍具有自卑心理,中考的失败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偏差,选择上多为父母做主或根据分数的高低,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无所知,对职业认识和职业方向一片茫然。有效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可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自我,发现已有的和潜在的优势,同时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树立职业理想,把握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着力培养职业特质,实现自我的成长与成才,为今后一生的发展铺平道路。

第三,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政策、劳动力转移状况、劳动组织形态、劳动者的就业形式等变化迅速。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如果不能体察社会变化,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就业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造成惶恐,紧张不安,个人事业和身心发展都将受到影响。有计划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学生就能及时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心理上的准备也就越充分。在规划自己未来发展的时候,就能根据社会的需要,考虑短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二、构建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

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不是一个临时性的活动,不是只面对毕业生,而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连续性活动,要坚持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抓住“进口”和“出口”两个重要环节,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的全程化教育和指导体系,以实现最终目标。

与临时性的教育与指导活动相比,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育和指导的主体不同。临时性的教育与指导活动的主体是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全程化的教育与指导活动的主体包括招生与就业办公室、专业办、学生科、教务科、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

第二,教育和指导内容不同。临时性的教育与指导活动的内容局限在择业技巧,包括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写自荐书、如何应对面试等方面;全程化的教育与指导活动的内容则包涵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

第三,教育和指导对象不同。临时性的教育与指导活动的对象是毕业生,而全程化的教育与指导活动对象则是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生。

第四,教育和指导的目标不同。临时性的教育与指导活动的目标只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工作岗位;全程化的教育与指导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从业者,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第五,教育和指导的途径不同。临时性的教育与指导活动主要通过讲座、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等途径,全程化的教育与指导活动的途径则包括了讲座、课程教学、座谈会、晨会、主题班会、家长会、顶岗实习、暑期见习、项目实践、社会调查、职业体验活动、团队活动、校园文化节、“文明风采”比赛、技能大赛等多种途径。

三、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经历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飞跃,年龄跨度较大;加之入学时分数相差最多可达百分以上,学生在知识水平、品德素养、行为习惯和能力层次等方面差异很大;且每个人所学的专业不同,有些专业其职业相近性极小,这就决定了既要对在校生开展普适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与指导活动。

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上的共同点表现在:

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课程 现状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4-02

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且受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党的十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重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不够、教育方式单一、资源分散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服务。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现状

(一)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重视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大多数还未认识到职业规划课程的深层次的意义,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还不够重视,只是将此当作一门选修课,学生逃课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效果不佳。总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重视是制约其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理论和方式,课程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同时当下很多高校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够严谨和规范,一般只是将其设为选修课,或者是举办几次就业指导讲座和招聘会,偏重于形式而实际效果不佳,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讲座、理论教学和招聘会等,而缺乏实践,且教学内容比较死板、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自然教育质量不高。因此要树立以就业为目标的科学教育体系,多开展就业模拟活动,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适应社会工作。

(四)资源分散,教育成效不大

一般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就业指导、实习等多项内容,而这些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老师组织,比较分散,在工作中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工作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出现,教育成效不大。

二、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

(一)构建科学、全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高校领导要认识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首先,不断丰富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不仅包括就业咨询和指导,还应包括心理教育课、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课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中,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课要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如性格、特长、专业、兴趣),让学生重视并自主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主创业励志故事等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其次,明确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升级,因此高校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树立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目标,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目标。

最后,增强师资力量。老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实施的效果,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专业性极强的师资团队。高校在聘请老师时,除了看其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外,还要考查其思想政治素养、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内容;对在职的老师要加强相关培训,切实提高老师综合素质,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二)采取多元化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对于职业规划课程理论教学来说,可以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一些关于就业的新闻、大学生创业故事等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要饱含激情,理论与实例结合进行讲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大学生。其次,加强大学生心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学,通过心理测试等实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烦恼,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展开思考和规划。最后,重视实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提高竞争力。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相关企业文化、制度和职业素养等知识,也可以采取职业人物讲座或访谈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前感受工作流程,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整合利用高校有效资源

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涉及内容多且部门分工杂,因此高校要对相关部门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并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负责机构,辅助工作。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涉及到学生管理部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等组织,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但又部分涉及到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且大多数是各自为政,工作重复或遗漏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做好职业规划相关工作。为此,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组织,明确分工,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为教育工作开展做好准备。同时构建课程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学结果、教师、学生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

(四)构建联合机制,加强与社会、家庭和政府的合作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除了高校重视和建设外,还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家庭和政府的合作。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服务。高校要借助图书馆、校园网络、校报、广播台、宣传栏、黑板报等舆论工具创设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耳濡目染,重视并积极参与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一系列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等,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其次,高校要与企业联合,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同时争取政府的支持,获取一定的财政补贴,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物质基础。最后,高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乐观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不仅符合党的十精神,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构建科学、全面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并加强与各高校、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合作,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砝码,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代小磊,肖芳.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体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4)

[2]宋伟,姜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维立体化导向教育体系设计[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

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思考

职业规划是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是人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策略。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而近些年,我国高职生招生人数激增,要保证他们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并获得职业发展,就需要在高职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合理有效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传统所认为的普通高等教育考试的落榜生。许多高职生因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在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失落的情绪,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导致自身角色的定位不客观,自我认识不够。不少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进入社会感到胆怯,所以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趋利避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另外,不少高职生认为个人生涯发展是大学毕业后的事情,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一种责任感,更多的是依靠父母或他人被动地择业。

(二)学校的重视不足,缺乏职业规划指导的专职队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高校、社会及学生本人共同承担起生涯规划的责任。但从目前来看,很多还是停留在学校静态地在学生毕业时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信息,每年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和招聘会,为求职者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参考意见的几乎没有。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就业问题开始重视起来,但是在高职生职业规划方面还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指导,因为要对在校的成千上万的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有工作经验且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人士作支撑。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一般都是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师资基础薄弱,而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过程往往也缺少企业的参与、协作与支持,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是这门课程尚待解决的难题。

(三)高职院校在职业规划指导中个性化辅导重视不足。尽管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逐渐增强,可实际的规划实践却呈现出滞后态势。即使是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高职学校,也只是停留在多做一些讲座,而且有不少学生反映,高职院校只是在讲座中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而又没有很多专业性强的老师作一对一的指导,自己也无从着手,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着手做职业生涯规划。因此,这样的职业规划指导完全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指导中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职业规划教育局限在新生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缺少中间环节的大量指导。很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说都是临时性的,缺乏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教育系统。

二、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高职生职业规划,加大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扶持力度。高职院校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这既是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需要,又是高职生顺利就业的需要。首先,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室,由专职人员对高职生集体和个体展开测量、宣传、咨询等,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倡导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解答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疑惑;其次,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形成领导重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良好局面,这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最后,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大对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扶持力度,如在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职业规划教材、培训及场地等方面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二)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系统。针对高职生在校期间对自我认知模糊、自我了解不够全面的特点,首先,高职院校要借助心理测试手段,选择适合高职生特点的专业测评工具,与其直接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与需求,为其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其次,高职院校应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建立规范的职业规划教育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高职院校应从高职生入校就开始着手,从大一时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帮助高职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到大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拓展高职生的职业素质,锻炼他们的规划能力,并设计出适合他们职业发展的路线,再到大三阶段通过职业测评与咨询,在择业、创业和就业方面给予指导,使他们树立良好的择业观,掌握就业技能,不断调整自身发展路线,并在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后不断进行跟踪了解,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样,通过不同阶段根据高职生特点而设计出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会在大学阶段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使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三)加强专职队伍建设,提高职业规划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开阔的视野,而且要有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还需要有一支稳定的专兼职队伍。高职院校需要在管理和培训方面加大力度,提高专兼职队伍的素养和能力,并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培训计划,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深造机会。

当然,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方面,在课程体系设置、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这更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通力配合。总之,对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吴皖林.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王志强.美国生涯教育的实施及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8,(3).

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职业生涯规划;普通高中;教育对策

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1971 年,美国教育总署马兰最早提出“生计教育”,随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高中教育。相较而言,国内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课题组选取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四十七中学、第四中学、彭加木纪念中学、花都秀全中学六所学校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派发470份问卷,回收45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调查范围涵盖省市示范性、区重点和一般学校。通过了解广州市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中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一、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回应,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

目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到课程体系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与实施仍然不理想,普通高中的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短板。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强调在扩大教学规模和提升教学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原来的促进升学就业转向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推动了以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因此,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自然衔接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职业教育在大学推广和普及的程度较高。传统教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原有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学生表示不明确自己将要报考的专业,这说明高中生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及社会职业类型,容易出现专业选择偏差,导致大学期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仅在大学期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立场上,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设置与职业匹配之间的矛盾,确保高等教育的实效性。

(三)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美国著名生涯学者舒伯曾将个人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高中生处于试探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建立个人生活方式、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与竞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对于自身发展和职业选择,高中生不仅关注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也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调查结果显示,66.5%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或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专业的职业指导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职业与社会观的确立、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由于独立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仍未得到真正落实。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尽管相关政策法规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技术指导,但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仅18.2%的高中开设了此门课程,仅23.08%的学生对学校开设此门课程表示非常满意,23.8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持一般态度和不满意态度的分别占45.38%和7.69%。由此可见,大部分普通高中并未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满意度总体不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社会各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普通高中职业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不少高中已经开始实施相关课程,但探索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实施时间有限、教育内容浅显等。目前学校对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学生教育需求满足程度并不高,实效性不强。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质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内在规律,需要专业师资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把握,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33.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对自己有提供指导;46.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此方面几乎没有提供指导,帮助不大;而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提供指导,没有帮助的占1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当前,不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来源于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师资的专职性、专业化欠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更多的是普及学科知识,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法准确把握,能力有限,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不大。

学生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解决自身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问题保驾护航。不少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您希望邀请哪些人士来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老师”排在首位的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所占比例为68.3%;其次是各行业的优秀人士,占54.5%;再次是各行业负责人事招聘的人员,占39.9%。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聘请职业规划师给予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方面的咨询、辅导和建议;邀请各行业的优秀人士、负责招聘的人员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三)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教育需求程度高

职业规划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对于高中生而言,职业规划认知主要体现为对自身兴趣、能力、特点的了解,对未来就读专业及职业的了解,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3%的学生认为若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希望从中了解对自己性格、兴趣和适合的工作;其次是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种类和从业要求,占26.6%;而学生希望了解大学专业的设置情况、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技巧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约各占10%。由此可见,超过七成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仍有所欠缺,希望通过开设课程多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当前,部分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自我定位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盲目填报志愿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频率一周一次的占25.5%,两周一次的占21.7%,一个月一次的占22%。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希望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规划意识,明确自我定位,合理填报志愿,恰当选择专业及职业。

三、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当前,不少中学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接近空白,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在部分学校试点实施。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国家层面上,应提供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出台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纲要和分层教育框架等法律文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口前移至义务教育阶段,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既凸显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又兼顾各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二是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设置、设备购买等,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学校层面上,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是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就业市场变化、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等合理设置生涯规划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三是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课内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讲座等,向学生系统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知识;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职业规划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由此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二)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学校可聘请校外专家,加强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掌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指导技能,了解社会最新就业动态与职业需求,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此外,选派优秀的教师到职业规划教育实施状况良好的中学观摩学习,接受培训,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第二,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普通高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屈指可数。应加大经费投入,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才,如职业规划师、行业优秀人士、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在专业化人才的引领下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共享,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可定期开展生涯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制定出本校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加强职业咨询测评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构建实用性较高、指导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融入本土化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选取针对性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形式上,适当开展职业体验等实践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知名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各大职能部门和生产运作情况,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高校观摩,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情况,提升职业体验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专门的职业咨询和测评。在职业咨询上,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建设职业规划工作网站。学校可通过一对一的职业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性格特点,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全面的职业指导活动,搭建校内外便捷高效的职业信息沟通平台。在职业测评上,引进专业性强、效度高的测评工具。职业测评应兼顾高中群体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测评工具,配备专业的测评人员,提高职业测评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从而为学生提供深入细致、针对性强的规划建议。

(四)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需要多方教育主体的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在社会层面上,应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普及职业规划教育理念,渗透科学的育人观。各大媒体应客观宣传各行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专家学者也应加强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根据高中生特点及形势变化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

在企业层面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推进教育。学校可邀请当地相关企业来校举办报告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及各行业发展趋势;可聘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等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设计论证,制定出满足行业需求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可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

在家庭层面上,应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家庭参与。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合理指导子女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的推进任重而道远,离不开社会、企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各界应重视其教育作用,认识当前不足,落实相关工作,才能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59.

[2]杜映梅等.职业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士果.高中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4]郑瑞新.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5]孙宏艳.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大赛 创新意识 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一报告精神于高校而言。就是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而由教育部指导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则是在高校中推行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大赛成功地把行业企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真实面试、就业实习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参赛选手通过使用大赛职业规划支持系统生成对个人生涯发展十分有参考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形成集独创性、个性化、可行性于一体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学生参赛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

一、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双重意义

1.大赛的举办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

“传播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职业规划的一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是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初衷。为了提高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而采取的竞赛形式,为了便于学生主动学习生涯规划知识而设立的职业规划支持系统、与之配套的网络技术等,都使大赛相对于高校以往的以第一课堂为主体就业指导形式有了很大的创新。依托互联网为平台,使用先进的测评工具,通过体验式的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作了~次深刻的思考。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学生中反响热烈,大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方式,作为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发展的方式之一,大赛无疑是成功的。

2.大赛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大赛的又一成功之处,在于促进了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参赛选手通过职业规划支持系统自动生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只是一个基于个人职业测评的基本框架。要成为一份可参赛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面作品,选手必须对《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润色加工,通过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再测评、寻求指导老师意见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更多相关材料来不断对作品进行充实,最终完成人职匹配度较高的、可行性较强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职业规划大赛作品的润色加工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基于原始材料创新的过程。大赛的举办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可供创造的原材料,推动了国内发展相对滞后的创新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1.创新是大赛的需要,也是适应就业环境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不是以个人魅力、口才和文件编辑技术定胜负的比赛,规划大赛看重的是选手的规划能力或是对职业生涯的驾驭能力。参赛选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展示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具有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规划意识体现在作品之中,就是基于个人情况进行分析、职业世界探索而得出的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个人兴趣、性格相近的A与B由于自身所学专业不同,职业目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工作的目标地区不同,会有差异很大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就是比赛的迷人之处,每位参赛者的职业规划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复制的。

2.以职业规划大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培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通过培训加强指导老师的创新精神可分两步走:首先,是熟悉大赛的基本情况。如流程、测评工具的使用和作品设计的基本常识及当下国内外就业环境、各类职业的前沿信息;其次,培训要引导教师要在职业规划作品的指导过程中贯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观,帮助指导教师树立起利用职业规划大赛提供的原始材料(即对个人和对职业的认知)帮助学生将参赛过程转变为参与创新活动的学习过程,善于在比赛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参赛要敢于张扬个性,开拓创新

创新意识呼唤敢于标新立异、改革创新的精神,职业规划大赛给予了大学生良好的发挥平台。来自不同专业教育背景、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作规划,要求的就是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作为参赛选手,必须要深刻领会到大赛的这一特点,善于张扬个性。根据自身特长、专业特点来撰写个人的职业规划书,在上交职业规划作品及展示个人作品的时候突出特点、展现亮点。此外,由于职业规划作品强调可行性,因此参赛选手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目标及实际情况进行详尽的规划。总之,参赛过程就是同学们“不走寻常路”但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明确指向个人职业目标的创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