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范文第1篇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和生机勃勃的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对我们这个文物大国和未来的旅游大国来说,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脾: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4.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范文第2篇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这种文物因数量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应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4.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的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范文第3篇

一、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的积极作用

我国旅游业发展多年的实践充分说明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发展旅游是文物资源最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之一。发展文物旅游,把文物资源转化为发展旅游业的生产力,就必须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与整修,然后才可成为游客的参观游览点。束之高阁难成“大器”,丰富的资源辅之以科学的整理就会成为吸引游客的“美玉”。在这个过程中,文物旅游区(点)必然要加大人、财、物投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强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文物旅游区(点)自身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作为旅游区(点),往往需要有明确的范围,实施封闭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文物资源保护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

其次,发展旅游可以为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业,将各类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也提高了资源的附加值。发展旅游可以为文物旅游区(点)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在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情况下,文物的保护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经济支援。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遗存的文物数量、品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需要数额巨大的资金进行保护。如果仅靠国家财政的单一资金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国家财政也背负不了巨大的文物保护费用。开辟多元化的文物保护资金渠道是这些国家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我国的现行文物保护体制下,由于财力有限,对文物实施的“有效保护”往往只能是“有限保护”。

再次,发展旅游可以深层次挖掘文物资源的内涵,进一步提升文物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也是贯彻《文物保护法》的最终目标之一。文物资源通过内涵挖掘、外部“包装”,使得其沉睡多年的价值展示于中外游客面前,大大增加了文物本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随着中外游客的到来,又会反馈各种信息、提出各种问题,为专家开阔思路、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线索,为文物资源进一步开发与内涵的挖掘创造条件。反过来,文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内涵的挖掘又可以提升文物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为文物资源寻找到新的亮点。这种良性循环可以促进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正是我们贯彻《文物保护法》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二、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

三、建议

(一)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二)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三)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渴望有文化品味高、路途短,既可回归自然,又能寻古探幽的休闲游憩场所。XX年雨花台区委、区政府就提出了“精做南部风光旅游区” 的发展战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全面促进了文物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了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与利用,将其培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出了长干过了桥,纸钱风里树萧骚。若无六朝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雨花台区区域内丘陵绵延起伏,从古至今,是历史各个朝代南京地区墓葬的主要集中地之一,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国保级2处、省级7处、市级15处、区保区控24处),有明浡泥国王墓、明宁河王邓愈墓、明镇国将军李杰墓、明虢国公俞通海墓、明文学士方孝孺墓等等。

悠久的历史还为雨花台区留下了一系列名人轶事。南朝梁代武帝时,高僧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佛祖,落花如雨的传说;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大战牛首山精忠报国的轶事;古文莱国与中国友谊交往的历史见证;伊斯兰教学者刘智游学、传教、着书、立说的故事;弘扬民族气节,异域忠魂的抗日九烈士的事迹和为革命捐躯的雨花台革命烈士的史料等。这些都为雨花台区的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源。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走进自然,探古寻幽,接近历史,了解过去,是旅游者的共同心理。文物古迹为旅游者带来了接触历史、了解历史最为直观的感受,使人们能够在旅游中真切体会人类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文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物证,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反映,它沉淀着丰厚的历史信息,涵盖人类各个时期的传世绝作。它既是开拓旅游事业,促进经济繁荣兴盛的重要载体,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游览文物古迹时,可以学习到大量知识,掌握许多历史信息,可以满足人们的探古、探幽、探奇和求知等方面的需求,在学中游,游中学,这样学的轻松、愉悦、有趣。

我国是个有着50XX年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物古迹众多,比如:世界奇观之一秦朝兵——马俑;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宫——故宫等等,这些文物古迹支撑起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旅游业的特色,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古老的东方文化魅力。大多数国外的游客到我国旅游是充满着对东方文化神秘感,是为了探寻古老的华夏文化。

在文物部门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大同”。近几年来,大同市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以旅游发展带动文物保护,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XX年,大同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0万人次,经济收入达13亿元,占大同市国民经济收入的6.9%。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云冈石窟接待游客五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6万元。

二、整合文物资源 强化文物保护

我们应充分有效地整合文物资源,开发利用好文物,着重培养文物经济,全面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时历史文化保护的种洲误区.并就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镶护的内笔进行了才探讨。

要了解城市设计的内涵,就必须关注城市中的生活的人。在城市设计中,人是第披关注的主体.而关注人的思想也显得地位重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思想是在千百年发展中提炼、沉淀而形成了城市的文化,而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地印刻在城市的历史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因此,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城市建设得n益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往往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设计仁对历史文化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

一、目前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保护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种是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笔者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川以不用古砖,就是荃于这种邢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任旧城瑞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l泪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第二种是“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而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t往㈣城拆了占建筑.叉到新区搞明清一条衡。这种做洼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义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

第三种是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浇法。这一改就是火拆欠建,耐口垒=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就蜚;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丁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价值上部搞上地区。民旌历电的特征.以示“文”的延续。侄个城前里应有不同历电时期的建筑及J礼貌,怛绝没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五干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觥叫毫虻顾忌地作对现代化的追求。这样,殳就自然延续且通畅。

第四种是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打E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备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垒盘,显然不切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亩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袁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犬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K度衡使北京传统城『l亍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义一直在承袭两方的城市设计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惜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十如何往借鉴、套用中研究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叉具备时代印记的1脏动性城市理论,是当夸亟待解决的课题。

还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仕佧忽略对古树名未的保护,为J逛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J玎史的活的见旺.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霞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疑腱的载体,义是历电文化的象征。这足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该忘记或瞳师的两方。

二,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

历史文化的像?盐叶是城市设讣的重要内容.其魅力不仅在下它具有很高的艺术,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而且它具有寓的文化内汹.能充分反映时代的延续性将历电史化占迹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组成几文、{l:会景观的结台俸,是一郝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活生生的教材历史文化的保护,苒内容包括:侏护对象的确定,保护方法、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

其一,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嚣名胜包括:园家。省,市、县各级文物削I】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畦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榻毁怛具有蘑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占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m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5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t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N期的迎匀[=代表,在社会I二【有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甫要人物在历也l: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感。

其二.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业来确定其保存,发展利用的办法。为此,血首先弄清各保护计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绒、性质特点,功能内客.容量。交通条件窄0I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井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浴以及心里情感上去完蒋和发程。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

对古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如“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之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3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一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的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的印象。新晨

划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范围,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所处的历史环境,同时,还考虑满足景观的观赏要求,完善原计划的意境,保护古建筑的历史格局和景观,提高其环境质量。

其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范文第6篇

二、市区建筑高度控制应当贯彻保护和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在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风貌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土地,改善城市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在本市市区范围内进行城市建设的适用本规定。市区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区和郊区。

四、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本规定的实施。

五、市区建筑高度控制应当采取分区梯级式布局,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点的古建筑、古遗址。整体上,旧城的建筑物低于旧城外的建筑物;文物古迹、风景区周围的建筑物低于的建筑物;在古建筑、古遗址周围地区,建筑物的布局、体量、高度、造型、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旧城内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新建筑风格应与古城风貌及环境相协调。以明城墙、钟楼、鼓楼等主要古建筑以及传统居民区为保护主体,建筑高度按保护范围和实际情况实行分区控制。从明城墙向市中心依次分为平房、九米、十二米、十五米、十八米、二十一米、二十四米、二十八米、三十六米八个级次。整体控制高度以旧城内标志性建筑钟楼的宝顶(三十六米)为限。在高层可行区范围内可分散安排少量的高层建筑。旧城外下列区域应当限制建筑高度,其他区域的建筑高度不受限制。

1、一环路限高过渡区;

2、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带;

3、三条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

4、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微波通讯、广播、气象雷达高度控制走廊。

六、旧城内分区高度控制

(一)旧城内低层区

钟楼周围:东北、西南两个方向,沿盘道红线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二十四米;东南方向沿盘道红线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十八米;西北方向,钟楼与鼓楼之间规划为市中心绿地。鼓楼周围七十米范围内建筑高度由平房递升至九米。碑林、关中书院、化觉巷清真寺、德福巷的传统民居保护区,在规划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书院门、竹笆市、湘子庙街、安居巷沿街为不超过九米的传统形式建筑。北院门、德福巷保留为一、二层建筑的传统风貌街巷。革命公园、莲湖公园、儿童公园周围建筑高度由九米依次递升,其它文物点周围三十米至七十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其它需要保持传统风貌的民居地区,可以改造为不超过十二米带坡顶的住宅。

(二)环城区

城墙内侧一百米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建筑形式采取传统风格,一百米以外,采取梯级形式过渡,过渡区建筑形式应为黑、灰色瓦坡顶建筑。城墙外侧至环城路只允许分散建设少量高度不超过九米的园林式建筑。环城路红线以外的建筑物应高低错落,建筑高度从二十四米、三十六米各以六十米距离为一过渡区。东、西、南、北城门外的环城路外侧红线以外五百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从二十四米、三十六米以下,各以六十米距离逐步过渡到五十米以下。过渡区外高度不受限制。

(三)旧城内高层可行区

西一路及其以西相对位置以北,西五路以南,东至解放路中段,西至洒金桥地段,解放路一线可向北至西七路口,向南至大差市口为高层可行区。按照详细规划所选定的合适地点,可以建少量风格与古城相协调的散点式高层建筑,其高度一般不超过三十六米。西五路东口以西至老关庙口,东新街的解放路口以西至规划的行政大街西口,解放路的五路口以南至东新街口,洒金桥北口以南至规划的行政大街西口,四条道路两侧,可按城市设计,分散布点,经市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同意,建设总量不超过二十幢,每幢建筑面宽不超过五十米,加上必要的附属物,构筑物其总高度不超过六十米的塔式高层建筑。

(四)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

钟楼至东、西、南、北城楼,为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东大街、北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五十米,东大街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通视走廊外侧各二十米,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十二米。南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六十米。西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一百米,在一百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

(五)旧城内多层区

旧城内低层区、环城区、高层可行区以外的区域为多层区。由低层区、环城区向多层区采取梯级过渡,由平房、九米、十二米、十五米、十八米、二十一米、二十四米依次递升;南北按日照间距隔一幢可增加一个级次,东西每十五米可增加一个级次。

七、旧城外分区高度控制

(一)宽度在二十五米以下道路两侧的临街建筑高度,应按道路中心五十四度视角斜线确定,并按1∶3以下坡度斜线计算建筑后退高度。宽度在二十五米以上道路两侧建筑高度,应按城市设计确定。

(二)大雁塔、小雁塔、兴善寺、青龙寺等文物古迹保护区院墙外周围五十米为建设控制地带,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建设控制地带外的园林绿地范围,园林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十二米,园林绿地界限外,建筑高度由十二米依次递升。

(三)南门至大雁塔、大雁塔至青龙寺遗址、青龙寺遗址至东门三条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通视走廊宽度为一百米,通视走廊内限高另行制定。

(四)大明宫遗址公园、汉城遗址、阿房宫遗址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执行;文物保护范围外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按规划由平房向九米递升;建设控制地带外的建筑高度由九米依次递升。

(五)产河公园东西两侧,南至规划的铁路南环线,北至灞河,为环市绿带建设控制区,只能建少量高度不超过十二米的建筑。

(六)其它公园、风景区、古遗址、古建筑周围按城市规划,建筑高度由九米依次递升。

八、高度的计算方法

(一)一般地区的建筑物高度,平顶房屋按女儿墙或檐口高度计算,坡顶房屋按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屋顶上必要的附属物,其高度不超过七米的,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风景区附近建筑物的高度按照建筑物最高点,包括附属物计算。

(三)计算建筑物高度的起始点,一般从建筑物所在地室外自然地坪算起。文物保护点周围新建筑物建筑高度的起始点应按文物点所在地室外地坪算起。

九、本规定的分区高度系控制高度,不要求分区内所有建筑必须达到此高度。分区内控制高度的建筑,应当分散布点,错落有致,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筑控制地带的建筑高度,由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文物管理部门按文物保护有关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十一、建筑高度与防火、防空、防震、航空、微波通讯等方面的要求发生矛盾时,由市规划管理局协调解决。

十二、铁塔、水塔、烟囱及其它工程构筑物的高度控制,执行所在地区的建筑限高标准。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范文第7篇

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是城市空间,因此对城市空间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组织是城市设计的关键。最古老又最常用的空间分析法是由凯文•林奇(KevinLynch,1960)首创的“城市五要素”,其中五要素主要包括节点、区域、路径、边界、标志。“整体保护”视角下的老城城市设计研究成功的老城整体保护,一定是以城市设计为先导的。城市设计在新世纪的老城整体保护中担当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责任,扮演着更为活跃的角色,城市设计被认为是老城整体保护进程中的一个基础要素,将城市设计方法置于老城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之下,可以使我们用更为广阔的视角观察与分析相关问题,同时,在我们的老城中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包容的社会需要一个经过良好设计的物质环境。而缺乏经济发展活力及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蒲城历史文化名城,亟待高质量的城市设计作为老城整体保护的先导。

1老城之美

蒲城位于我国中西部的交界地区,居于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内,县城区位于尧山山前平原地带,古代蒲城县城有五脏(五个庙宇)六腑(六个街区),七十二个牌坊,七十二条街巷,形状像蜗牛,故有“千年蒲城,卧牛名城”的美称。在对蒲城老城城市设计前期研究阶段,根据“场所—文脉”分析方法,首先搜集蒲城县的基础资料,整合老城文脉,做出老城“整体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要素分析,其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风水格局。蒲城整体风水格局追求“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理念,其风水格局可以总结为“洛水绕东丘,腾蛟起凤;尧峰屏北障,卧虎藏龙;古城奏神韵,负阴抱阳;双塔眺南塬,人文自然”。2)历史古迹。蒲城共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单位14处,历史古迹众多,其中位于老城内的历史古迹主要有文庙、考院、杨虎城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等。3)历史名人。蒲城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名人主要有王鼎、杨虎城、井勿幕、李仪祉等人。4)民俗文化。蒲城民俗文化主要有烟火、杂技、社火、戏曲、工艺等,具有鲜明的关中地域民俗文化特色。5)饮食文化。蒲城的椽头蒸馍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色香味俱佳的馍中之冠成为蒲城特有的传统食品而声名远扬。

2发展之痛

2.1古城特色风貌的迷失蒲城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的落后和保护意识的薄弱,自民国时期开始,不断拆除城墙与城门、木石牌坊、东岳庙大殿等建构筑物,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和老街在改造的浪潮中遭到建设性的破坏,并且由于当地居民的自建、改建现象严重,主要街道两旁用地性质混杂以及现代交通方式变化的影响,老城风貌特色和城市空间格局淡化,历经沧桑的卧牛古城的独特风貌也正面临着消解的危机。

2.2保护管理的薄弱和保护技术的缺乏自1993年蒲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蒲城县一直缺乏专项保护规划的指导,专项规划的滞后给名城保护工作带来阻挡,加之政府管理的不力以及保护技术的落后和缺乏保护资金,使县城内大量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遭到破坏,名城独具原真的发展脉络将逐渐消失。

2.3城镇化水平的低下及相关政策体制的滞后城镇化水平的低下导致蒲城缺乏足够的经济规模效益,阻碍了县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足够的社会经济动力。而相关政策体制的滞后如住房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也为老城公共空间体系的建构带来困难。

3复兴之思

要保护好蒲城老城,必须从老城“整体保护”战略层面统筹老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老城的整体格局与风貌保护、历史地段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方面做出战略性的安排,并纳入政府的实施策略及行动计划。

3.1整体格局与风貌保护

3.1.1整体风貌保护首先以历史资料为基础,根据现存城市格局中城墙和护城河已经消失的情况,确定蒲城老城区整体保护控制范围,即北侧以延安街为界,南侧以朝阳街为界,西侧以重泉路为界,东侧以迎宾路为界,面积约为152.24hm2。其次划定风貌保护分区,规划以解放路为界,将整个老城划分为传统风貌街区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两大部分,并且根据分区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分主次的进行保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控制导则。

3.1.2传统道路格局保护对历史留存下来并目前保护完整的达仁巷、槐院巷、杈把巷等六条历史街巷,规划应严格保护,包括保持其位置、格局、走向基本不变,并对两侧建筑的高度,体量,形态进行控制,以形成宜人的街道尺度和连续的街道界面;应合理调整路网功能及道路断面,延续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3.2历史地段保护蒲城达仁巷—杈把巷历史街区和槐院巷历史街区是蒲城老城区现存历史风貌和空间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区,文物古迹众多,街巷格局保留较完整,经过保护能够较好的展示出蒲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规划对历史街区的保护采取以下措施:1)保护历史街区内现有的街巷格局、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特别要保留历史街区内居住的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原有居住环境。2)保留和疏解传统院落格局,将其分为保留院落、改造院落和新建院落三个等级,不同等级提出不同的更新策略。3)根据必要的交通、防灾、开敞空间等要求,拆除部分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改造为广场或绿地,营造具有历史内涵的开敞空间。

3.3文物古迹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划对文物古迹划分三级保护范围,其中在保护A区范围内应严格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环境进行保护,禁止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在保护B区带内的建筑和环境应与保护A区的整体风貌协调,避免对保护A区范围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在保护C区应对建筑高度、形式、体量、色彩等要提出具体、严格的控制要求,注意历史文化的延续。

3.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集中力量挖掘、整理、抢救和传承,在规划阶段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五要素进行老城开敞空间的建构以及结合城市旅游策划和布置具有民俗文化元素的设施及小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展示平台,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能够亲身感受到蒲城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历史文化资源; 整体保护; 规划

中图分类号: C912.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87-02

叶赫满族镇位于吉林省四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4°30′至124°41′,北纬42°49′至43°03′,距四平市城区30公里。南邻辽宁省西丰县,东邻梨树县石岭镇,北接四平市山门镇,西靠辽宁省开原市。幅员面积265平方公里,属丘陵半山区。全镇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粮食为主,主要有玉米、高粱、水稻、小麦、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食用菌。多种经营基础好,林果业发达。野生动植物较多,爬行类5种,鸟类有18目20科170多种,兽类有狼、狍子、野兔等40多种,野生植物蘑菇、蕨菜、榛子等及上百种中草药材。

叶赫满族镇是清初开国皇帝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出生地,也是清末慈禧太后和隆裕皇后的祖籍地,素以“三代皇后的故乡”而闻名于世。为了进一步保护、利用、建设好这座古城镇,叶赫满族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叶赫满族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在阐述城镇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制定保护和利用规划,并对城市的资源进行综合布局安排,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落到实处。

一、建立全镇域的整体保护框架

叶赫满族镇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都非常丰富,物质形态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叶赫古城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叶赫城子山遗址(青铜时期)等。保护规划应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方面,针对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全镇域的保护框架,设定统一标准,纲入共同保护框架之中;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的生存空间,使一些优秀的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得到发展。

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包括:镇域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镇区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点文物古迹的整体保护。整体保护主要是保护整体的地形地貌和水系,山、水、田、乡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存在的背景,应通过镇域总体规划层面的绿线、蓝线、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保护控制。有价值的乡村、文物保护单位以重点保护的形式进行保护;镇规划区(总用地面积14.42平方公里)内划分为王城区、中心镇区、风景名胜区进行整体保护,对于王城区内的“叶赫古城址”,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将保护单位的保护等级划分两级(重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或者三级(重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保护范围进行保护。

二、镇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在保护好现存古建筑、古城墙、古遗址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修复古城墙和部分古建筑,对不宜修复的古建筑遗址要圈界立标,严加保护;逐步迁出妨碍文物古迹风貌的现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合理安排配套基础设施,建立以叶赫古城址为王城保护区、以叶赫中心镇区为镇内主要生活居住区、以转山湖水库为风景名胜、古建筑展示区的集保护与展示为一体的遗址保护群体,建立以仿清代风格、展示满族民居特色历史名镇,以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人文魅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

2.1王城保护区保护规划

将叶赫古城址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划定为文物保护区,并划定重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对重点文物古迹实施重点保护,对一些有破损文物古迹进行必要的修复,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政公用设施,改善周围环境景观。

2.2中心镇区保护规划

城镇空间格局和风貌特色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积淀形成的,城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城镇风貌特色与众不同,镇区的保护更是对整个城镇空间格局和风貌特色的保护。

叶赫满族镇镇内核心保护区域占地面积3.43平方公里,镇区内除保有自身的文物保护单位外,又是各文物古迹的协调区,整体形象要保持与女真族建筑风格及其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与延续性。

①中心镇区建筑风格与建筑高度控制

镇区内沿东西主要干道(商贸街)的建筑物要按仿满族风格修建,充分展示满族文化特色,建筑的形式应为坡屋顶,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调,镇区内沿东西主轴线的新建建筑物不得超过13米,其它建筑物不超过10米,功能以居住及公共建筑为主。对不协调建筑进行风貌改造。

②中心镇区历史文物的保护

中心镇区内现有古建筑3处,叶赫满族镇驿站、马神庙、圆通寺,规划予以重点保护。在叶赫满族镇驿站处规划为绿化用地,种植草坪、低矮灌木。叶赫满族镇驿站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定期修缮等全面保护工作。改善马神庙、圆通寺周围环境,拆除不相协调的现代建筑物,并对马神庙、圆通寺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

③中心镇区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将过境交通全部引至镇外缓解对中心镇区的交通压力,加强环城路及对外出口公路建设。完善镇内道路系统规划。采用方格网的布局形式,形成四横六纵连一环的格局。加强叶赫河南北的交通联系,共规划桥梁8座。要加强镇区停车场建设,采用地上与地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设置停车场3处。

④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构筑镇内三条河流的两岸绿化风光带,局部形成滨河公园。规划南山旅游农业园、商贸街沿线、河沿线的生态农业园,规划将自然的田园绿地巧妙地组织进城镇居住环境之中,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兼有满族风情和乡村特点的“田园古镇”。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种植树木,花卉和草坪,增加绿地面积,采用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加强生产防护绿地及林荫道的规划,在工业用地(镇内主要为一类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设防护绿地,园林生产绿地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保证镇区绿化苗木的供应。配合道路广场及居住用地的建设,布置小块绿地,方便使用,美化环境。

⑤加强中心镇区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达到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生态良好、山川秀美的总目标。整治原有线杆等有碍观瞻的构筑物,果皮箱、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街道小品具有地方特色。空气质量近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远期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环境噪声低于50dB。

2.3风景名胜、古建筑展示区的保护规划

风景名胜区:即转山湖水库及其周围山体,位于叶赫满族镇镇区东部。水绕山转,山立水中,苍山崔巍,湖面如镜,一脉青山延伸水中,因而得名转山湖。规划应重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禁止对山体、林木的破坏,营造具有地方文脉特征的空间氛围。

为展示“叶赫那拉氏”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叶赫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转山湖东山山上修建“叶赫那拉城”,城内布置多处仿古建筑:贝勒府、祭神殿、后务府、驿馆、公主楼等。

三、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叶赫满族镇除保有丰富的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外,还传承、保存着具有浓厚女真族和满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满族特色鲜明的服饰(头饰、屐履)、民族餐饮食品、民族体育、竞技和游乐项目、民族文字艺术(沙书)、民族舞蹈与音乐、民族文学(诗歌、传说)、民族婚嫁礼仪、民族传统节日(虫王节、颁金节)、民族风情等。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角度上,继承、发掘、发展。

参考文献:

[1] 四平市规划设计院.叶赫满族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 四平市文物局.叶赫满族镇文物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