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地方经济发展 问题 研究

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非常密切,不但关乎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还与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相吻合。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尤其是在体制上的改革,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伴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高等院校对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互相制约,但又互相支持。从高等教育角度讲,一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许多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了许多能够适应不同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高等教育培育出的人才,某些就职于高校所在地成立的企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二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近年来,地方企业的很多课题都由高校承担,研究得到很多新的科技成果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在新技术与科研成果的指导下,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明显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地方经济发展看,一是地方经济的发展给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高等教育是在高等院校中产生的,存在于地方中,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物质支撑。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经济水平好的地区财政收入就会比较高,可以在资金等方面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支持。同时,地方经济发展好的区域,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从而影响高等教育。

基于二者之间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必须保证二者之间协调发展,但不能要求二者做到同步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某一时期可以超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稍微落后一些,这完全不影响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但从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实际的发展看,发展水平还是要超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滞后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2.高等教育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2.1人才培养结构缺乏科学指导

据有关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中,科学合理的本科与专科比例应该在1∶1~1.5。梯形或宝塔形人才结构是最合理的一种结构,纺锤形人才结构很容易导致地方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在当前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中,很多地方的高等院校都是由一些中专或高等职业院校合并产生,随后进行资格升级,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较差,难以适应本科教学,甚至某些高校为增加生源,盲目开发社会上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或学科,不但抢占地方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且对原本高校中专业特色强、学科实力强的发展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后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

2.2科研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等院校在选择科研项目时,大多是围绕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这些较重大的课题,很少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考虑,也很少考虑地方企业的客观需要,导致高校科研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一致;评价科研成果时,大多量化论文数量,很少考虑科研成果是否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企业发展。当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还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成果的进一步验证,导致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难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3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地方经济水平是否发达,与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有直接的关系。当前,很多东方企业拿出资金进行科研投入时,通常要与经济利益挂钩,因为科技研究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则会对参与科研的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成果的中试环节难以进行,就难以保证科研成果带来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保证很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3.1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以保证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高等院校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人才层次培养要呈现梯形结构,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各层次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协调。就地方而言,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以当前某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规划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正确引导地方高等院校持续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专升本院校、专业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保证高等院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不断发挥特长优势,加强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要以地方产业的发展为战略目标,对当前设置的专业、学科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出改革与调整,保证地方高等院校中的专业结构、学科建设、地方经济发展三者相互协调发展。

3.2争取更多的科研资金

地方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拓宽筹集科研经费的渠道,仅仅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全面发动社会上企业的力量,争取企业更多的专项补助资金,争取地方企业家、社会名流等各项资金资助补充科研经费,确保高校中的各项科研项目顺利进行,促进科研成果的中试、转化,确保科研成果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高等院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方面,必须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企业需求实际,选择可以为地方中小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开展联合攻关,保证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持续健康,地方大企业能够顺利转型,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

3.3加强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要加大合作力度,不断推进产学研更好地合作,在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方面,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校企人才交流机制,在高等院校内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聘为某个专业或学科的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面临的机遇和困难,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的客观问题,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可以在高校中聘请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管理、资金、技术等难题进行调研,然后提出针对性强的发展建议,保证企业更好地发展。校企双方要以便捷沟通、提高办事效率为前提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双方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一是让高校的科研团队及时掌握企业为何难以更好地发展,做好客观实际的调研工作,以便展开更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同时企业可以进一步掌握科研项目的研究现状,以便更好地对科研成果进行及时转化;在转化科研成果为企业生产力的过程中,校企双方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评估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商业价值及利益分配,确保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3.4转变办学观念

高等院校不但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且要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这就需要转变高校办学观念,将高校定位于创业型大学。在地方,创业型大学是地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使三方更好地合作;创业型高校必须保证高校的研究质量,为企业的创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3.5兴建科技园区

地方政府可以在高校相对密集的区域,兴建特色明显、优势集中的科技园区,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比例,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政府的财政收入。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方式,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以科技园区为中心,充分发挥辐射功能,促进地方其他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地方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

4.结语

高等教育是对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针对性强,具有全局的作用,要稍微超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促进地方经济更好发展,必须重视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资金、教育改革、专业设置等方面支持高等教育,确保高等教育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芮桂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8).

[2]邓雪峰.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

[3]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中国的实证分析及策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3(09).

[4]高江宁.地方高校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途径的实证分析――以南通大学为例[J].中国科技产业,2013(10).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摘要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本地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要保持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将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上来。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导向作用来带动社会资本向地方特色经济的集聚,达到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特色的尽快形成和不断增强,保证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若干问题探讨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浓烈氛围,使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本地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本人针对当前吉林省各市县现行财政扶持民营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财政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

一、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市县为了招商引资需要,纷纷制定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财政扶持民营经济政策,引起了各地区间的无序竞争;二是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难以发挥“四两拔千斤”作用,一些民营企业扶持政策到期后,发展速度及扩大再生产规模意愿开始下降,导致主营收入逐渐萎缩;三是财政扶持民营经济额度较大,给当地财政带来了较大的支出压力,导致扶持资金不能及时兑现到位,降低了政府的诚信度;四是财政为了应付审计需要,一般都不规定扶持资金的使用用途,导致财政扶持民营企业资金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乏力,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或不能完全用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五是民营科技企业大都规模较小,企业的主要资产表现在其掌握的技术和拥有的人才方面。与沿海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市县民营科技企业在区位环境、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方面都明显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层次人才,就是企业内部中端实用型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

二、制约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考核指标的约束、地方利益的驱动。上级政府考核指标是下级政府行动的指挥棒。在当前招商引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硬性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各级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政府考核的需求。各级政府纷纷利用财政扶持政策作的优惠以吸引企业到当地落户,对企业的选择也缺乏理性的分析,招入的企业不但没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破坏了当地环境。个别县市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盲目招商引资,结果引进的是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企业,虽然招商引资指标完成了、财政收入增长了,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

(二)地方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系统发展规划。当前各地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没有重点,缺乏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造成各级政府将十分有限的扶持企业资金切成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扶持商业发展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资金等十几块,每个政策又要在本区域内扶持几十家企业,最后落实到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上,其扶持资金就少得可怜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就像撒胡椒面一样,形不成一个扶持重点,起不到财政扶大扶强的引导作用。

(三)国家对财政扶持政策缺乏统一规范。财政部在《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 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财税[2009]1号)中提出:“一些地区仍存在越权减免税或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问题。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名,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规定,擅自出台减免税、缓缴税和豁免欠税,或返还已缴纳的税收等政策,这种做法破坏了税制的规范、统一,扰乱了正常的财税秩序”。国务院在2000年下发《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2号)中提出“对需要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原则上应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但至于哪些领域财政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渠道来扶持国家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这是造成各级财政扶持领域过多、范围过广、扶持政策五花八门、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的根源所在。

(四)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缺乏跟踪问效机制。当前,随着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会计核算中心、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的执行,财政对部门资金的监管力度在不断的加强,但对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管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制度约束也没有采取很好的监管措施。这给企业挪用甚至骗取财政扶持资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政府考核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行财政扶持政策重在体现短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税收环境、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也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为此,要更好地发挥财政扶持政策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作用,须从完善政府考核机制着手。借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市县经验,采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剔除了招商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通过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等实绩分析指标来考核地方党政领导,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要保持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将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上来。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导向作用来带动社会资本向地方特色经济的集聚,达到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特色的尽快形成和不断增强,保证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 融资平台 调查 思考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负担1.18万亿,其余的配套资金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财力限制,许多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因此,融资平台贷款成为解决缺口的重要手段。2009年3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融资渠道,随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猛发展。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特别是2010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预示着国家已经认识到急剧增长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贷款数量已经演变成为金融信贷风险,如果不加以控制,必将严重影响政府信用,引发系统风险。”

从保山的实际情况看,近几年来,保山市在投融资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融资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拉动投资,向各类投资项目提供配套资金,保山市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各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建设与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融资渠道,为政府投资项目提供资金,对刺激地方经济快速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融资模式的快速扩张也引发了地方政府的负债能力以及投资拉动效率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保山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现状

近几年来,保山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较强的融资功能解决了自身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落实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的同时,加大了地方基建项目的投资力度,在地方公益性基础建设项目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11年末,保山市共有地方融资平台29家,其中地市级10家,县级19家。从平台性质看:公司类平台有22家,事业类平台有5家,机关类平台有2家。

近几年来,随着保山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也随之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全市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快速增长,贷款规模稳步扩大,贷款投放呈现出积极变化。

(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稳定快速增长,保障了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2011年以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合理把握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持续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投放力度,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据统计:截止2012年6月末,保山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33.89亿元,比上年增加2.41亿元,增长7.67%;同比增加4.55亿元,增长15.52%。其中:公司平台贷款余额为28.23亿元,同比增增加2.69亿元,增长10.57%。

(二)贷款以交通运输类平台、国资公司和城司平台为主,为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主导作用

近几年来,保山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加大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稳步扩大其投资规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成立公路建设投资公司、国资公司和城司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利用融资平台较强的融资功能解决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融资与资金运作的问题。据统计:截止2012年6月末,保山市交通运输类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12.79亿元,比上年增加1.75亿元,增长15.85%;同比增加1.25亿元,增长10.85%。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贷款余额为8.73亿元,比上年增加0.16亿元,增长1.83%;同比增加1.89亿元,增长27.73%。城市投资建设公司贷款余额为6.78亿元,比上年增加1.05亿元,增长18.32%;同比增加0.78亿元,增长13%。

(三)贷款投向重点突出,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信贷支持作用

2011年以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不断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根据国家扩大内需投资重点,结合地方城市化进程,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持续强化对公路、城市建设及农村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据统计:截止2012年6月末,保山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较大的行业依次为土地收储、公路及市政基础设施。贷款余额依次为8.93亿元、8.12亿元和4.97亿元,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6.33%、23.96%和14.67,占比较大。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务;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根据保持政权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功能。任何国家的政府职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十报告中说: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外事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外交”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地方外事服务产生了新的要求,不仅注重政治目标,还要重视经济和社会目标。地方外事工作已成为推动城市国际化进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外事服务在服务型政府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方外事工作的基本方针: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事部门如果只是为上级部门服务,为政治服务,就无法了解企业、民众对于外事部门的要求,那么促进地方经济国际化,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无从谈起。因此,外事工作增强服务职能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之选,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严要求。

外事工作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地方外事必须围绕服务开展工作。从全国外事工作开展情况看,当前绝大多数地方外事工作正在健康有序发展,为国际以及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稳定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地方对外事工作的理解仍停留在迎来送往、因公出国被动管理与服务层面。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外事为民的管理与服务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外事服务型政府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是,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地方外事管理建立良好的服务运行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人民满意政府。地方外事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外事为民的方针政策,深入开展地方外事管理模式创新,建立管理和服务为重点的人民满意的政府。

二、地方外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国际化程度日渐加深,越来越多的部门、机构、个人加入到了直接对外交往的行列中,外事工作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作为地方对外交往第一线的地方外事部门,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政治轻经济的倾向。这不仅妨碍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不利于政府职能顺利转变,而且对经济建设参与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的投资环境,最终阻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

一是地方外事部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主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地方外事部门在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是外事工作者的素质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工作。一些地方外事工作者水平良莠不齐,外语水平有限,缺乏世界政治与经济、法律与文化等综合业务知识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难以起到应有的参谋助手作用。因此,亟需外事干部迅速提高思想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

(三)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机制不够健全

地方的对外交往一般由政府主导和推进,政府对外事的工作全权负责和管理。这一机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行成外事合力,有效推动地方的对外交往,但过度依赖政府管理也导致外事工作僵化,失去活力。这样的外事运行模式无法真正体现民众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此外,外事服务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科学评判服务质量的标准,不利于反映出真实情况,缺少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性。

(四)外事部门与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

传统的“官本位”的思想,使得外事部门的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主要是为上级、为政

府服务的,外事部门服务企业的工作起步较晚;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工作中没有建立与企业沟通联系的有效机制,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理念。

三、提高外事服务的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

一是将为经济服务视为地方外事的工作宗旨之一。外事部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却能通过丰富的资源,为经济发展寻找机遇。外事部门要努力转变观念和改变工作方法,打破过去只重视办好手续、迎来送往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当好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的纽带,并利用各种渠道为地方引资、引智,引进企业。地方外事部门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找准位置,摆正关系,从发挥职能和工作优势上寻求为经济服务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二是自觉提高外事工作对经济服务的意识。外事对经济工作服务可以大有作为,外事干部要把自己的工作和经济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要自觉提高外事为经济工作服务的意识和自信心。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和优化服务的统一,寓管理与服务之中。长期以来,外事部门一直强调“外事管理”概念,然而基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外事部门应认识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才是做好外事工作的关键所在。

(二)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高质量做好外事接待工作,积极宣传天津形象和投资环境。通过在接待中的服务工作,探讨与外方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地方外事部门的主要优势是信息量大、工作面广,内外朋友多,充分了解国内需求,加强与我驻外使领馆及外国驻华使馆等外交机构的联系,了解掌握世界经济、产业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最新动向,使之成为我接待工作的有力支撑。

二是以友城为平台,切实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服务。友城渠道已成为地方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培训人才、扩大合作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利用友城渠道多、信息灵、朋友广的优势,积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构建新平台。加强与友城所在大公司、大财团的交往,推动重点项目。

三是加强对外宣传,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国际化软环境。对外宣传是地方外事促进区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地方外事部门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地方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与信誉度等,为当地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全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外事工作是关乎国家形象的,有着严格标准要求的工作,要求外事干部是政治强、业务精、知识面广,善于建立广泛良好关系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推进外事工作向依法行政转变。当前,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地方外事工作需要应对的新任务、新情况逐年增多,地方外事部门对新的职能进行社会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的法律依据较少。制定新的或完善已经存在的外事管理、服务法律法规就显得更加迫切。

二是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投资环境。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各部门的要求,地方外事部门应牵头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以强化政府各部门间的协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形成合力。建立有多部门联合组成的联席会议、工作组等形式的长效合作机制,指定联络员,加强工作便捷程度和沟通的渠道畅通。

(四)强化外事部门与企业的联系

为企业服务是经济外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事部门应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为企业发展拓展市场。充分挖掘和利用对外交流的渠道,在接待外宾及对外联系中注重相关信息的收集,努力为当地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洽谈牵线搭桥;利用外事管理职能,为企业“走出去”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千千,邹再进,甘开鹏:《现代服务管理丛书: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燕继荣:《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石国亮,何毅亭《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年.

[4]赵晖,金太军:《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意新增信贷规划的测算是通过差别准备金测算公式倒推而来,涉及的指标如下:最低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贷款增速、目标GDP增速、目标CPI、最大资产规模、各月末贷款余额和上年同期月末贷款余额等,计算较为复杂,综合考虑的因素较多。据此测算,江西省南康市农信社2012年合意新增信贷规划仅为3亿元,但实际新增贷款数为6亿元,地方经济发展的刚性信贷需求由此可见一斑。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调控四大难点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针对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甚至特定行业所采取的措施。就货币政策而言,有时是为了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时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而出现通货膨胀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合意新增信贷规划管理,就是科学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一项新举措。但是,在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执行合意新增信贷规划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影响了措施的有效实施。

难点一: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矛盾。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最终应该有利于经济的稳健发展。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曾一度因为新增存贷比过小而被考核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合格”。目前,政策要求用信贷规划限额管理的办法来直接调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而地方政府又希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投入力度,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期望值与政策的限制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难点二:难以有效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受信贷规划调控的影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上,难以得到施展。许多小微企业在当地的法人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支持,有些不得不停产待工,有些不得不向民间借贷融资,风险巨大。据不完全了解,2012年,南康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缺口为4.64亿元,其中,已进入贷款程序未审批的1816户,缺口金额3.52亿元,已审批未发放的162户,缺口金额2.52亿元。

难点三:与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相矛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经过几年来的政策倾斜和科学管理,各项业务发展迅速,经营效益稳步提高,但是低比例的存贷差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至2012年末,南康农信社存款余额47.8亿元,贷款余额23.2亿元,存贷比仅为48.5%,如按75%的存贷比标准测算,其仍有12.67亿元的剩余信贷资金未得到有效利用。信贷规划控制是必须的,但如何帮助处在改制过程中的农信社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完善制度、科学管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难点四:央行监管的刚性缺失。面对目前农村信用社这种管理体制,基层央行的监管刚性约束太弱,面对央行要求控制而地方政府又要求投放的现状,权衡突破信贷规划限额后的所得利益大于可能所受的处罚时,控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规划限额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调控的有效做法

在现有的信贷管理模式中,要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着力解决信贷规划调控与资金需求的矛盾,力求做到调控政策要执行、企业发展要支持。

第一,信贷规划不搞“一刀切”。上级部门在确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限额时,应充分考虑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应根据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活跃情况、信贷资金需求现状等因素,综合确定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规划调控限额,不能在县域之间搞平衡,造成有的县信贷规划调控限额多,有的县不足,影响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上级部门将信贷规划调控总额以地(市)为单位,由法人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安排。

第二,信贷投向结构合理调整。农信社一是应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着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信贷模式和信贷管理制度,解决小微企业生产所需的资金需求;三是支持扶贫扶弱信贷投放,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村官创业等,积极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和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的发放工作。与此同时,对国家明确限制的产业和“两高一剩”企业不发放新的贷款。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6篇

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重要收入来源;既是地方政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实施经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全面增长、保障社会民生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税收的根本来源,也是地方税收的最终目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地方税收增长的源泉,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税收的增长。因此,作为地税部门,在当前__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性挑战和发展性机遇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深入地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税收环境,是地税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大力组织地方税费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充裕的可用财力,为保障社会民生提供更为充沛的资金来源

(一)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理论,按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不断加大地方税费的征管力度,严格依法组织收入,确保地方税收的和谐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支持。

(二)坚持税费并重原则,做到税费同征、同管、同查、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不断加大社会保险费、水资源费、排污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发展费、文化事业建设费等行政规费收入征收力度,确保实现应征尽征,为保障社会民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环境保护、发展教育事业、保护弱势群体作出地税部门的积极贡献。

二、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税收管理规定,为困难企业摆脱困境、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引进招商引资项目、社会人员充分就业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因地制宜宣传税收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切实把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以及具体操作程序向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群众宣传到位。

(二)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其一,认真落实帮助困难企业摆脱困境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税法规定的减免缓抵、税前扣除、税前弥补亏损等优惠政策,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困难减免政策,以帮助化解企业经营资金紧张、生产成品严重积压、主打项目面临淘汰、经营规模较小、依赖上游产品过强、抗击风险能力过弱等难题,帮助困难企业度过难关,早日走出困境。其二,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国家支持和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国企改革、生产挖潜、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改造以及农、林、牧、渔特色产业等税收政策,为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税收政策引导,以此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升企业的市场竟争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其三,认真落实好扶持社会人员充分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征点调整、促进社会人员就业、退休军人就业等税收政策和国家为促进吸纳社会人员就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此增强返乡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信心,为自主创业人员营造宽松的初始创业税收环境,为保民生、促稳定作出地税部门的积极努力。

(三)提前介入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在宣传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事前推出,增强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的主动性,做到税收政策执行走在企业面临严重生产困难之前、企业启动发展壮大规划之前、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正式动工之前、社会人员自主创业计划制定之前,以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性,体现税收优惠政策的优越性。

三、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减轻纳税人涉税负担,创优经济发展税收软环境

(一)转变观念,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经济形势、宗旨观念、全员服务等综合教育,以帮助干部职工破除地税部门就是单纯收好税的传统思维定式,摆正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树立调控经济、服务经济是税收重要职能的观念;破除支持经济发展就是减免税的认识误区,摆正依法治税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关系,树立依法治税就是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的观念;破除税收工作就是严格管理,摆正征纳关系,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自觉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同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优化税收服务的配套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行“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办税流程零障碍、涉税事项零积压”为主要内容的“五零”服务;全面落实延时服务、首问责任、ab岗位、优

先服务、跟踪问效、办税限时等制度,健全税收服务责任追究机制,让纳税人咨询有信任感、纳税有光荣感、办事有高效感、出门有满意感。

(二)完善机制,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中层以上干部中开展为困难企业支招、为企业发展助力、为招商引资服务的结对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实施“一企一策”,增强服务纳税人的针对性;对外来招商引资项目、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等环节,尽量地简化审批程序,开辟绿色通道,实施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做到“专人负责、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以最便捷、更高效的税收服务为纳税人赢得时间和信心;对重点企业涉及改制、资产重组及重大技术改造等重大的生产经营事项,主动提供咨询服务,避免企业在税收上造成损失和风险。

(三)提升能力,增强服务的实效性。在加强对干部职工税收法律、相关法律、依法行政等税收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引导干部职工要注重加强经济发展形势、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主动与纳税人交朋友,从心理和行动上克服不愿、不敢、不能和纳税人交朋友的困难,主动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为纳税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以此增强税收服务的实效性。

四、积极为党委政府和纳税人提供合理化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一)与党委政府零距离贴近,当好经济决策的“参谋部”。

加强税收分析,提升分析质量,向县乡两级党政领导呈送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分析报告,从地税收入增减因素和企业生产经营变化等方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增减或增长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利用地税部门接触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较为广泛的优势,集中反映当前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积极为党委政府制定刺激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加强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乡统筹、扩大招商引资等热点难点展开调研,积极为党委政府发展经济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

(二)与纳税人零距离贴近,当好发展生产的“智囊团”。一是围绕国家的产业税收政策,积极扶持龙头支柱企业,巩固支柱税源。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生存空间,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三是及时掌握纳税人产、供、销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帮助企业出点子、提建议、当参谋,以积极真诚的态度全方位帮助企业了解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企业发展助力。

五、严格依法治税,为纳税人平等、自由、有序竞争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

(一)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加强对地税干部职工税收法律法规、税收执法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力度,加大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落实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规范地税干部职工的税收执法行为。

(二)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逃避缴纳税款义务的纳税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堵塞利用各种手段钻税收政策空子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公平税收负担,为纳税人创造一个在同一个税收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税收竞争;公共品供给;动态博弈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5-0078-04

一、引 言

公共品是衡量-国-地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税收是公共品的价格,而税收又是来源于经济增长,因此,它们三者存在着天然的某种联系,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收就越丰富,居民所享受的公共品水平也就越高。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三者间的联系并没有出现这种理论上的良性循环,地方经济发展及为此采取的种种手段都是在标尺竞争下的锦标主义竞赛。税收竞争作为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我国地方政府中运用及其广泛,研究者关注与研究也比较多。早期对地方税收竞争的研究,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税收竞争有效,其代表是蒂布特的“用脚投票”理论,他认为各个家庭根据“税收与公共支出”的组合偏好来选择居住区域有利于公共物品的提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二是税收竞争无效,他们认为由于要素的流动性与税收竞争性,吸引要素流入所进行的地方税收竞争必然会导致税收收入减少,因此,也只能提供缺乏效率的低水平的公共支出,即此时多数地方政府只关注公共投入而极少关注公共品的有效投入。尽管我国没能采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财政分权,但事实上存在的税率灵活性证明税收竞争在我国存在的普遍性,甚至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竞赛到底”的现象。当然,地方税收竞争能否发生及展开,取决于平行政府及上级政府间的博弈行为。本文主要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在地方政府对地方税收竞争与公共品投人间的关系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二、地方税收竞争中参与主体的动态博弈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呈现财政分权的趋势,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这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权逐渐上收,取而以政府绩效来考核地方官员作为,并配以部分税收管理权来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局发展模式演变成了事实上的以经济绩效为内核的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因而地方政府也就具有很强的财政激励来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效率,地方税收竞争也就不可避免。当然,本地税收激励政府是否有效,能否吸引要素流入本地,不仅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授权,同时还取决于其他地方政府是否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地方税收竞争的实现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A与地方政府B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信息拥有量的差异,其博弈的均衡结果也不一致。以下主要基于从完全信息情况进行讨论。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待地方税收竞争,其中至少涉及三个局中人,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A与地方政府B,而且每一个局中人都为理性的经济人,以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效用极大化为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来分析局中人如何实现自身的利益极大化。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进行税收竞争有两个目的:一是发展经济,直接服务政府绩效考核;二是发展经济,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品。为分析方便,以下设定局中人代号为中央政府C、地方政府A、地方政府B。

1.基本的博弈获益矩阵

首先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在地方税收竞争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三方的获益情况。

从表1可知,地方政府都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提供公共品;二是发展地方经济(这里分析仅是为了简便,事实上不论地方政府是否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公共品在每层次政府中都会出现,只是提供的质量或数量会出现差异而已,同时,中央政府支持或不支持只是按照自己的政策意图进行,或许也都可能给予不同程度支持)。主要分未进行税收竞争与进行税收竞争后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1)地方政府A选择投入公共品,中央政府选择支持的情况。如果地方政府的获益是α1,在获得中央政府重大支持后,有时甚至会带来大量的资金转移,同时,税收竞争也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公共品供给力度,从而使得本辖区居民公共品供给充足且质量较高,辖区内居民对政府相当满意,从而使其收益增加2,即α1+2实际上是地方的总收益。

(2)地方政府A选择投入公共品,中央政府选择不支持的情况。假定地方政府A的获益是α2,由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行动未获中央政府支持,公共品供给受困,与第一种情况相比,地方政府在投入公共品时可能存在辖区居民偏好表达不充分(多数地方在展开税收竞争时仅考虑上级政府规定的项目或为了应付政绩考核指标内的项目),并没有为辖区居民提供合意的市政公共品,辖区居民也因此对地方政府评价不高,地方政府没有获益,其收益仍为α2。

(3)地方政府A选择发展地方经济,中央政府选择支持的情况。假定地方政府A的获益是α3,在获中央政府支持后,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后也没有投入公共品领域(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会以民生工程等向中央政府寻求资金支持,但在得到支持与项目上马获取收益后,收益并不会用于或很少用于改善民生,即新增财力仍然在寻求较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从而使得辖区居民对其评价不高,而且将来还有可能需要用税收来偿还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此时收益为-1,α3-1为此时地方的总收益。

(4)地方政府A选择发展地方经济,中央政府选择不支持的情况。假定地方政府的获益是α4,此时,地方政府在没有获取支持后既不能开展投资项目高的项目,也不会提供公共品(现实中类似的行政难作为、不作为或应付性作为时有发生),辖区居民对地方政府的评价不变,地方政府获益也就是α4。

一般认为,在地方政府没有获得中央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投入公共品的风险要大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风险,反过来说,如果地方政府没有投入公共品,其获益大于投入公共品时的收益,即α2<α4。

同理,在获得中央政府支持时,地方政府投入公共品的风险也要大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风险,故α1<α2。同时,地方政府在获得中央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投入公共品的获益要大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获益,即

α1>α4。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得到α3>α1>α4>α2。

类似地,可以得到表2,即地方政府在未进行税收竞争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获益情况。假定此时地方政府的获益为A,此时也有A3>>A1>A4>A2,同时也有4种获益情况。由于进行地方税收竞争与公共品供给间的正向相关关系,设定α>A,由表1与表2可以得到:A1<α1,A2<α2,A3<α3,A4<α4,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是否投入辖区公共品,从我国的纵向时间序列来看,由于在进行税收竞争前,地方政府缺乏资金,而在同等条件下如果进行地方税收竞争,则地方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改善本辖区的公共品供给。

2.扩展的博弈模型

在上述基本条件下,构造扩展模型可得到图1,并用逆向归纳法求出政府A、地方政府B与中央政府C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时的均衡解。

在逆向递归法中,首先观察C1结点,因为0>-2,所以不支持时的收益大于支持时的收益,即此时中央政府会选择不支持,因此,(A4,A4,O)会得以保留。

同理,在C2结点,因为1>0,所以支持时的收益大于不支持时的收益,即此时中央政府会选择支持,因此,(A1+1,A1,1)会得以保留。

依次类推,在C3结点,(α4,α4,0)会得以保留;在C4结点,(α1+2,α1,2)会得以保留。

对被保留的4种情况,继续运用逆向递归法进行比较选择,来观察地方政府是否会投入公共品。

在B1结点,因为A3>A1>A4>A2,地方政府会选择投入公共品,因此,(A1+1,A1,1)会得以保留。同理,在B2结点,因为a3>a1>a4>a2,(a1+2,a1,2)会得以保留。

对上述两种情况,再次运用逆向递归法进行比较选择,对于A,因为A1<a1,所以A1++1<a1+2,地方政府选择投入公共品,(a1+2,a1,2)会得以保留。也就是说,此时地方政府进行地方税收竞争且投人市政公共品领域,此时三方利益最大,形成均衡。类似地,如果地方政府B为分析主体,地方政府A作为相邻辖区参与竞争,其均衡结果也是一样的。

三、博弈主体博弈行为的进一步解析

制度提供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但也有可能改变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上述博弈参与主体的博弈行为实际上受到制度利益诱导而采取的行动。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地方税收竞争是在中央政府授权、收权之间形成的一种状态,在1978年后创造奇迹的改革过程中,“为增长而竞争”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主要是源于财政体制上地方政府所拥有的部分财政剩余索取权,因此,各地为提振经济发展绩效,在发展中参与财政剩余分配,其所展开的税收竞争中主要是采取向中央政府要政策、地方政府出台“土政策”来保持对要素的高度吸引力。因此,忽视了公共品供给。当然,上级政府的经济考核导向及留给地方政府的广泛的税收自由裁量权也默认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展开税收竞争的做法。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财政体制的特殊性,为平抑个别企业或区域的税负,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来灵活调整控制实际税负。体制上留存的潜在利益改变了政府行为方向,地方政府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下被塑造成利益、权力相对独立的主体,中央政府藉此保持了高度的政策执行率,在缓解了财政压力,推动与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忽视了合意地方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其次,在不合理的体制安排下,地方政府也缺乏财政责任意识,有的甚至充任“政治经济家”的角色参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并以政府担保、承诺建立广泛的官商非理性合作关系,为纳税人服务演变成了为少数纳税人服务。第三,在纳税人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由于合意地方公共品的供给不足,纳税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制度保障,税收遵从度普遍不高,地方政府为保持对要素流入的高度吸引力,进而采取财政优惠、信贷优惠、土地优惠等综合竞争手段,使得税收竞争在以GDP为考核绩效的基本指标诱导下普遍演变成激烈的地方政府竞争。制度安排扭曲了博弈主体在正常范围内的选择行为,人们很难对这种行为进行是或非的简单判断,可以说,制度的非理性导致了理性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但这种选择不利于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

1.地方税收竞争是否有效决定于竞争的内容,如果竞争的内容主要是要素且要素收入是公共品供给的主要资金来源,则为保障对资源足够的吸引需要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则竞争政策不仅可能无效还极有可能趋同;而如果竞争本身是公共品竞争,即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公共品数量与类别来展开竞争,则竞争是有效的。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为避免竞争政策的趋同或税收竞争政策模仿,未来税收竞争应在公共品领域展开。

2.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及与上级政府间的博弈主要源于制度安排上存在的潜在利益,从而改变了其正常的竞争行为。

建议:

1.减少政府层级。当前五级政府仅是行政管理上的必要,而在财政管理上,事实上早已不存在所谓的五级政府,全国并没有统一也不需要统一的模式。因此,与建立政府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相比(多级政府存在必然存在财政与行政上的非一致性),保持政府财权的相对的独立性显然是一种理性选择,因此,进一步理顺省级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是一个关键突破口。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贵州安顺;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发展;问题;对策

截至到2013年,安顺市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已经超过了1.25亿,以最早的安顺市平坝县星火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其注册资金l300万,公司服务对象是县内的农业生产、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虽然从总体而言,安顺地区的准金融机构发展已经略见成效,但整体发展速度缓慢,对基层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发展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资金来源渠道局限性较大,以致于流动性风险问题比较难以有效控制。实践中可以看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有资金的局限性通常制约了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贵州安顺等地的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之规定、不能定性为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其他金融机构的政策性支持。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资金放贷速度通常比资金的回收速度要快很多,回收难度比较大,而且面临着流动性差风险问题。

问题二: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较之于传统的相成熟金融机构而言,对准金融机构性质定位不明确,而且没有独立、有效的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着多头监管的形式。以贵州安顺的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小额贷款日常监管工作,由中小企业、银监、工商行政管理、人民银行以及税务和公安等部门各司其责。由此可见,多部门、多头监管的现象非常的普遍,以致于出现都管、都不管的状态,监管乏力。

问题三:内控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相对较高。据调查现实,当前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准金融机构管理人才缺乏、经验不足,加之没有较为全面、健全的管理机制,因此还不具备接入银行征信系统的资质和基本条件。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条件而言,向准金融机构借款的主要是信用等级低、风险评估难度较大的“三农”或者小企业,同时还包括一些“高风险”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贷款风险管理难度。

2 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发展问题,加快发展速度,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则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针对上述安顺等欠发达地区的准金融机构建设现状,笔者建议依托人民银行为地方企业、个人提供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资金应用规定,对工商、金融、税务、以及司法和质监等部门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来加快地方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同时,还要应用经济、法律以及舆论手段,构建地方社会守信激励机制,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细化惩戒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企业、个人的征信体系平台,积极开展讲诚信、守信用活动,树立典型。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兑现落实各项政策和承诺,树立良好形象,从而深入推进信用工程建设,不断优化信用环境。

2.2对地方金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欠发达地区的准金融机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责任,调动管理积极性,建议以地方金融领导为主体、以各部门分类监管为手段的新型监管机制,从而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还要强化对地方非吸储类金融机构的监管,支持产品和服务创新,紧紧围绕营造环境、协调服务、培育发展以及推动创新和监督管理等内容,积极开展金融管理活动。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类金融机构监管体系,设立类金融机构监管组织机构,强化类金融机构监督管理。

2.3强化政银、银银以及银企之间的有机合作

欠发达地区的市政府金融服务组织机构,应当对本市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协调。比如,贵州安顺市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积极指导金融机构、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健全金融协调、信息共享管理和服务机制,同时还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进而形成金融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立足实际,积极发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作用,通过通报、协调指导等,优化整合各方力量,维护地方金融发展秩序,防范各类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尝试评议银行活动,即从中评选出服务水平高、支持企业快速发展的金融机构和网点,市政府部门对其进行表彰和奖励。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银行的积极沟通,推行IC卡,并且与发卡区域政府和企业进行有机联合,在社保、医疗、商场以及交通或者餐饮等领域,采取IC卡刷卡优惠政策,以此为契机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为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准备条件。

2.4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内控管理体系,加强人才培训

准金融机构服务、产品的特殊性,经营管理思路和理念与普通企业不可能完全一致。基于此,笔者建议欠发达地区的准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借鉴普通契约内控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全面了解类金融机构内控操作规范,综合各方面的经验来完善自身的内控体系。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员工职业操守培3养,培养诚实、敬业以及可信员工,为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准备人力资源。

3 结语

总而言之,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实践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模式创新,立足实际、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远.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分析[J].求实,2010(01)

[2]万成.基于SWOT模型分析法对欠发达地区民营金融行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