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职业发展

教育职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职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职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文化 管理艺术 教育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37-02

江津区整个教育系统掀起了“平安教育、和谐教育、幸福教育”三大命题的大讨论,这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诸多教育问题的最佳时机,而且,这对教师来讲也是很有必要的。常言道:只有“先立说”,方可真正“立业”。其实,我们教师写文章,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教学体会与感悟进行整理和梳理的过程,不断进行这种精神收藏,然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言”见诸报刊或获奖,这不仅是让老师拥有快乐的一种方式,更是老师成长的一种途径。为此,本人撷取了“幸福教育”这一命题,我认为,要破解这一命题,必须从教师的幸福入手,而教师的幸福,从很大程度上又归结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因为,只有让教师幸福了,才有学生幸福的可能,才有师生互动的幸福,才会有幸福教育。本文仅从教育文化、管理艺术及教育灵性这三方面简要谈谈我个人对培植幸福教育的一点浅见。

一、以教育文化孕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以文化人,培植幸福教育沃土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当代著名教育家陶继新先生认为,幸福是久存于生命个体心中的那份具有高尚情结的快乐。斯泰洛奇认为,一个人幸福与否,主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由此,我个人认为,“幸福教育”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持续体验到的高尚愉悦感与成就感的一种教育情结。

这种教育情结,是植根于教育文化的教师职业发展来体现的。所以,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主流教育文化,是教师职业良性发展和幸福教育的一片沃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备提高师生幸福指数的环境与氛围。虽然教育文化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实践的结晶,但它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制约着教育过程及教育的行为与方式。古人倡导“仁道”与“博爱”,我认为颇有些道理。孔子的教学总纲乃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周易》有言:“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此可见,仁道乃是教育工作者的立业之根本和原点。而博爱出自《无量寿经》上的“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博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一种宽容与尊重。所以以“仁道”、“博爱”价值观为指引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等教育文化,是化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滋生幸福教育的沃土。

如今教育场域出现的诸多怪异现象与不规范行为,均违背了“仁道”或“博爱”。如:屡禁不止的教育乱收费、教师乱办班和违规补课、教育均衡下的地下生源交易、绩效工资实施后教师晋级与评职的急功近利等等。教育如果脱离了核心价值观支撑的主流文化,教育将成为无灵魂的“生产链”;没有文化的课堂,只是一个“驯兽场”;没有文化的团队,就是没有灵魂的机器。而且,如果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那么,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即便是通过行政手段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与和谐,这种所谓的暂时成功,最终也必然会走向失败乃至消亡。又何谈教育的幸福呢?只有不断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文化渗透与熏陶,在教育系统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才可以让诸多“禁令”、“规范”等得以众受,从而营造幸福教育的大环境。譬如: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宣讲、各种媒体宣传等);在教育系统内评选年度感动学生与家长的教师;在教育系统内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二、以管理艺术蕴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以情动人,催生幸福教育

学校的任务不外乎有两大项:一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二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快乐。这两项任务都蕴含了幸福教育的要素,为了激活这些要素,我们需要倾注管理艺术。而且,这两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决定了教育幸福指数的高低。所以,这两项任务的完成既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在管理的每个细节,妥善地处理好“懂人”、“度人”、“用人”、“容人”、“爱人”及“达人”等,同时也需要我们教育者倾其真情。因为,无论是管理还是教育都是一门需要灵性的艺术。只有我们管理者真正将自己“容人”、“爱人”及“达人”的赤诚与真情用于老师身上,让老师感受到温暖与归属感时,老师才会将学校对自己的真情转化为自己对学生的挚爱,以搏得学生成人成才的成就感,从而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只有在这种良性循环的链条中,才会让教育迈进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殿堂。

为此,各学校都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为师生们搭建各种平台,以最大限度地让老师和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让他们在各自的成长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然而,教师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特殊专业领域的工作者。而追求物质上的充裕是社会人的本能之一,职业认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应是教师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在教师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1.民主管理,认同教师对幸福发展的追求。教育的幸福,既包含学生的幸福,也包含教师的幸福,教师应成为幸福发展的感受者和职业发展的追求者。而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更多地体现在决策层面及制度设计背后的刚性及柔性管理方面。

教育职业发展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终身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主动学习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理念。1972年,以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同创建“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并把终身教育视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研究所负责人库姆斯提出“终身教育的核心即学习”的观点。终身教育理念包含了“终身性”、“自主性”、“发展性”等特征,注重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

一、教师职业发展主体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

(一)主体性的内涵及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价值

认为,人以主体的方式对待世界和生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特性。人可以支配和表现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这和人自身的知识水平、经验、能力、活动背景、生活环境及外界能够提供的条件密切相关。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相关因素投入认识过程,融合认识结果而使认识活动能积极有效地进行。在认识过程中,主体性能促进认识系统诸要素整合构建,在主体接收和加工信息时,所有因素都被调动起来,不仅认知因素十分活跃,而且感情、意志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教师职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水平与进程。人的智慧的发展“没有可以不通过个体的经验、独立的体悟就能完成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其他人的创造转化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教师职业发展中主体性价值的认识,其要义在于注重发展过程中教师对职业的自觉认识,不但在观念上有“应然”的发展观,在实践中也有“实然”的发展行为,在教育生活中通过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把外在的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即把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由外在的“应然”的客观规定引向内在的“实然”行动。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履行的学习活动不是指令性的,而是通过主体性的发挥转化为自觉习得与发展,通过意志机能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自我发展。

1. 主体性使教师明确了“需求意志要素”。教师自觉具有强烈的对外界对象的欲求状态,它激发教师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鼓励并引导教师不断对教育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因此,主体性对教师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2. 主体性明确了价值目标要素。发展主体确定价值目标并不懈追求,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主观能动性,更自觉地从事实践活动。当主体性充分发挥作用时,人们对客体的探索范围、理解层次、方法手段都会相应地拓宽、提高和深化,认识客体也就更全面、深刻。

3.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内在体现,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主体意识和能力是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能力构建过程,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反思,主动探求应用教育理论知识、优化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成长来说具有推动价值。

(二)教师职业发展主体定位的历史及现状

1. 工具价值理性倾向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考量。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定位。从词源上看,“教师”一词由“教仆”(pedagogue)演化而来,源自希腊语,原意是指担任监护任务的奴隶或卫士,其职责是指引儿童去上学,关心和保护儿童,确保儿童不出危险和举止得体。由此看来,古代教师职业就是一种生存手段,具有工具主义倾向。追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荀子曾明确提出“尊师”,将教师与天地、祖先及君主并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学记》中也提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韩非子更是以“法”代“道”,以“吏”为“师”,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法两家在“治国”、“重道”、“教化”、“强法”中注重教师的社会工具价值。从历史溯源上看,过分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外在价值,忽视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教师自我职业价值的考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教师职业内在价值被忽视,更多依赖于外在的社会工具理性的需求。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结合体,通过文化沉积具有相对稳定性,为教师观念的生成、转化、改变提供了基本的人文背景,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教师会不自觉地背上传统观念的沉重包袱,忽视了主体自身的能量而诉求于外界压力,教师关注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压力,自身职业价值往往被忽视或搁浅。

2. 专业自我意识薄弱造成教育实践研究行为匮乏。专业自我意识旨在通过对职业本身的反思和认可提高主体积极性,进行再创造。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和自主发展颇为欠缺。“不少教师的视域往往被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的范围,其教育教学行为观照处于较低的层次、较窄的范围,教师的工作被窄化为‘教书’。教师角色被社会上不少人乃至被不少教师自身贬为教书匠”。缺乏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缺乏和教育经典名著的直接对话,出现了汲取教育理论的急功近利心理,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盲目模仿者、机械执行者、简单照搬者和被动旁观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过分注重职业发展的外在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内在价值的追求,从而造成了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缺省,自主发展似乎无缘于职业生活。

3. 课程设置及学习方式压抑了职业内在价值的诉求。长期以来,我们对师范教育的认识相当肤浅,认为师范生只要掌握了一门学科知识,再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便足以为师了,因而将教育课程作简单拼凑,“课程的师范性特征不明显,师范教育课程有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的倾向”。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专业性而忽视师范性,课程结构极不协调;另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现象明显,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职后教育、教育研究基地等存在不协调现象,教师培养被人为割裂为职前和职后两个独立阶段。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忽视了成人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把知识从复杂的背景中抽离出来加以简单地学习,只能使他们外在的负担感更强,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受到压抑,教师对继续教育产生了认识偏差,不再将之视为自身生命价值和专业理想得以实现的必然途径,而是将之功利化、异化为对外在利益的追求,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的价值追求被忽略甚至退化。

4. 传统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产生急功近利行为

教师评价从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维度看,有两种根本性的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依据的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诸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学生的情感、是否进行反思教学等,也称为教学输入式评价;结果性评价根据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来进行评价,也称为教学输出式评价。“我国目前进行的教师评价仍以后者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即根据教师所教学生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指标”。教育评价的功能只重视选拔,致使教师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影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再者,不少学校对教师评价工作认识不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师评价形式化倾向的问题。由于教师工作评价中更注重学生分数,在学期总结时重点突出了考试结果,而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仅做笼统评价或给予简单的总评等级,疏于诊断和发现教师工作中较为具体的优点和弱点,不能为教师职业发展及工作改进提供具体反馈信息。另外“马太效应”也影响着教师评价的结果。各种荣誉和奖励趋向于已有声望的名优教师,而没有对普通教师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处于被忽视状态的教师对评价结果的申诉愿望不是很高,实质上也削弱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二、适应终身教育发展趋势。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

终身教育“强调的是自我导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提高生活质量等。这表明终身教育的主要原则趋于倡导独立自主和不同的社会体验,而不是倾向于把人限制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经济体中。值得一提的是不能简单地把终身教育看做是使人们更具有生产能力,成为更好的雇员的一种手段。虽然我们不能忽视掌握职业技术知识,但是终身教育更关心的是文化体验、个人发展、使人们获得自由”。教育和学习是为促进人终生发展服务的,学习应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学习活动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自觉履行,通过教师执著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追求实现职业价值。因此,适应终身教育理念,注重教师成长的“自主性”、“自觉性”、“发展性”、“终身性”,使教师职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教师专业自觉,提升职业发展的价值认同

终身教育以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其根本要义,而促进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动力基础是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同。教师职业发展首先应重视教师的职业认同,构建专业自觉,“教师职业决不是异己的‘它在’,教师也决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牺牲者”。当代教师的职业角色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原有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也逐渐变得丰满,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和定位具有了新的特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共求新知、共享生命、共同体验的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职业身份认同不断扩展和深化。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应反思和重建自己职业行为,重视职业发展内在价值。因此,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教育、研究教育、热爱教育,这样才能使教师职业发展主体价值真正显现出来。论及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进一步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感的密切联系,防止教师缺乏责任感,出现教学的任意行为和盲目行为。要树立责任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构建专业自觉,彰显主体价值,促进自我发展,使教师的职业人生成为“奋斗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健康的人生,快乐的人生”。

(二)凸显职业发展主体,提高学习研究的自觉性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的自觉性,这不但影响学习的目标、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还影响个体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教师的终身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事物的活动,依赖于主体对自身活动的反思。”教师的自主性学习即自觉自愿地、积极科学地学习,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获取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自己的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自觉行为,汲取知识,培养能力,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深厚基础。从教师学习的特点看,教师的学习行为具有实践性和自觉性,无论是日常实践还是培训进修,教师应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自觉体味教育问题和教育意蕴,这既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开端,也是一种延续。教师终身学习中必须把学习、研究、创造、发展从外部需要引向主体自身的人格建设、社会价值、职业规范、主体价值的内部需要上来,通过主动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学设计、自主分析、教学管理等教育能力。教师终身学习应注重群体交往效应,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克服学习过程中本应作为主体的教师却出现了学习主体失落的现象。在自觉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成为研究者,提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及合作研究,以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发展性教师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传统教师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其价值取向是工具理性,忽视了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所以,应转变价值观念,在进行评价时关注教师未来发展的需要,把教师的职业追求纳入评价的视野之内,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方法为基础,通过总结教育评价方法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解决教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形成的适合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方法体系。通过价值观念转变,发挥评价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作用,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的,关注教师的个人价值,关心教师的内在感受。所以,它注重解放教师,尊重教师的主体价值,重视教师的发展,以“价值理性”为主导思想,为发展而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更加注重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通过激励性评价、自主性评价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启发教师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在充分满足教师自我生命价值实现需要的同时,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发展目标。以评价的生成性为契机,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引导教师将自我发展目标和评价目标相结合,积极学习,不断进取,促进专业不断发展。

教育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行动研究 英语教师 职业发展 

一、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约翰•考利尔(john collier)最早使用行动研究这个概念。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是行动研究的又一创始人。他不但将行动研究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还对行动研究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行动研究予以解释,而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是凯米斯(kemmis)和麦克塔格特(mctaggart)(1982)提出的:“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1)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2)对自己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3)对自己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行动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就是“行动”和“研究”二者的结合,它的特点是参与性、合作性、循环性和科学性。 

行动研究应用到教育,就是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改进并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学校情境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品质,支持教师有效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并以一种反思的方式,不断创新,走出困境。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中,不仅从事着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工作,而且扩展着个人的专业知识。 

二、外语行动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一直是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如何将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突破教师自我发展的瓶颈是外语教师关心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外语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职业发展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在“教师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验证和修正别人的理论,同时形成自己的信念,做出教学决策,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传统的教书匠式教师满足不了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教师。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呼唤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正经历着改革,而决定外语教学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但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这种状况制约了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难以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外语行动研究 

外语行动研究在中国大陆还是比较新的课题。90年代初期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首次将其引入中国,随后,教学行动研究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中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形式。王蔷教授对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概括:行动研究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课堂教学研究能力为目的,强调反思的重要作用,注重教师对所处教学环境的认识,对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的认识。它追求“变”,即改变现状,改进教学,变被动教学为主动追求,使未来教师形成自主发展、自主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王蔷从自身多年的行动研究实践出发,有力地阐述了行动研究课程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外语教师的效果和作用。此后,吴宗杰(1995)对行动研究的背景、概念、特点、意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和大胆的尝试。吴欣(1996)在吴宗杰研究尝试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在英语教师职业培训中对学员进行行动研究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从不完全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凡是涉及英语教师发展的论著,几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行动研究问题。由此可见,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反思研究方法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工具。

三、教育行动研究对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 

1.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行动研究提倡外语教师即研究者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系统观察

和不断反思、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和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数据,分析和评估效果,继而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教学呈螺旋状持续上升发展,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当教师在行动中对其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研究时,实际上就成为了实践中的一位真正的研究者。在实践中教师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转换为行动,在实践中比较不同的策略,排除不恰当的做法,从而不断提高将知识由一个情境转移到另外一个情境的能力,将自己的内隐知识明朗化,进而实现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沉积。 

3.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 

二十一世纪的英语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研究型教师。行动研究正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利器。它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通过在教育行动研究中的教学行为,找到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自我完善的途径,并发现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它让教师从最熟悉的课堂问题起步,在课堂中开展科研,从而走向科研之路,享受解决问题和搞好科研的双重成就感,实现英语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行动研究为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实验田”。它对于众多工作繁忙的英语教师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它通过教学发展科研,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但在实施行动研究时,也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的头脑,谨慎下结论、作概括;另外,要摒弃功利主义的心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地作研究,为教学服务。只有这样外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欣.行动研究: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3). 

[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实践到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教育职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廉洁自律 职业发展 影响

廉洁自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教育项目之一,也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的德育要求。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高校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祖国的建设提供大量的精尖人才的任务。为了确保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高水平的政治素养,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

一、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必要

目前,部分学生为了谋求考试过关,在考试时出现作弊或者是向教师送礼等现象,这样的学生完全丧失了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廉洁自律的品质;有的毕业生为了找到好工作,在自我推荐的材料中夸夸其谈,甚至编造一些自己从来没有获得过的奖项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上的现象会严重干扰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因此要在高校开展廉洁自律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做法是错误的,并认识到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做人原则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监督、预防高校中的腐败现象

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贪污、受贿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持自己的人生操守。进行廉洁自律教育还能够加强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力量,杜绝高校腐败的风气出现。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目前,高等院校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其中也存在行贿受贿、拜金、奢侈等腐败现象。尽管这些现象是让每个人深恶痛绝的,但是还有部分学生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廉洁自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人生信条。

二、对毕业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

廉洁自律意识对毕业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是非善恶,依然能够按照自律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哲学家解释说,认识是行为的先驱。只有具备正确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好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廉洁自律精神,让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腐败现象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并了解腐败现象出现的危害,从而不被世俗左右行为。

(二)强化学生的廉洁意志,规范廉洁行为

廉自律的意志,指的是学生为了保持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而不断克服内部的和外部的种种诱惑,并为保持自身的廉洁进行不懈努力。众所周知,廉洁自律的保持是会受到环境的种种挑战的,有时还需要牺牲切身的利益,往往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诱惑会使人的意志动摇。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廉洁自律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善恶的抉择时依然保持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优秀作风。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廉洁的工作作风。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人格,指的就是一个人的稳定的、长久不变的心理品质。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内心诸多矛盾的冲突,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一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将会面临权力、金钱等各方面的诱惑,当其对以上的诱惑产生欲望时,就会导致内心和行为产生冲突,若是内心缺乏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关键阶段就很可能会堕落。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关键的作用。

三、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面对腐败时,断然拒绝腐败,保持廉洁高尚的人格。从更加切合实际的方面来说,学生保持廉洁自律的信念,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坚持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不仅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同时还应该主动吸收外国的研究成果,积极调整高校的廉洁自律教育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的廉洁自律教育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职业发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全程性、阶段性的教育过程,必须从大一时就开始实施。完善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要转变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思路,形成覆盖低年级学生的,以职业发展教育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在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学校长期健康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全程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必须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完善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

一、在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是指从大学生一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教育工作,其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全程性、阶段性的特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般而言,职业发展教育包括三个阶段:意识唤醒阶段、实践辅导阶段、就业指导阶段。低年级学生处在意识唤醒阶段,该阶段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了解所学专业性质、能力要求和前景,激发学习动力;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正确认识自我,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在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有助于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1、有助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始于幼儿园。而在我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因此在低年级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明确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明确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规划职业生涯,并培养相关职业素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就业指导做好准备

职业实践是学习与工作、学校与社会的连结点和过渡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主要是大二学生)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职业技能,从而为将来进行就业指导打下基础。

二、当今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各高校也成立了职业指导机构。但是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大都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忽视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具体表现在:

(一)职业发展教育起始时间晚,对低年级学生存在空档

职业发展教育是阶段性、全程性的教育;但在注重“就业安置”的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毕业生职业指导”状态,时间安排大多也只是在毕业阶段或提前到大三开展职业指导,真正从大一开始开展全程指导的少。

(二)职业发展教育内容单一,方式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低年级学生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的讲解,就业信息的,就业经验方法的介绍上,职业指导变成了事实上的“应试指导”,因此很难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兴趣。

(三)职业指导人员的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更缺少大师

职业指导的专业人才缺乏,组织力量薄弱。目前高校不仅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少,达不到学生职业指导的实际需要,而且普遍缺少职业指导的专职教师,更缺乏职业指导大师。由于缺乏职业指导知识的正规培训,思想上还未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还不甚了解,缺乏扎实的职业指导知识和过硬的指导技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转贴于

三、如何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路径思考

对于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根本思路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以就业指导为中心观念,具体措施是要从职业教育的专业化、个性化入手,淡化管理功能,强化教育和服务功能,以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素质的拓展教育为重点内容开展工作。具体要点如下:

(一)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中心,让职业教育覆盖低年级学生

要完善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首先要改变过去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核心,使得职业教育覆盖低年级学生。

(二)紧紧围绕低年级学生实际,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工作

从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看,职业指导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针对性;三是实用性。另外,在职业指导的研究方法上还应该注重三个结合,即:结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结合本校实际,结合社会实际。职业指导要深入研究社会实际,准确把握社会形势特别是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掌握社会用人需求标准及其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为低年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明确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以专业化、专家化为核心,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侧重的是职业教育,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又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因此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应该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创新精神;还应该有着较宽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指导人员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四)以人才测评为依托,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档案体系

在职业指导中,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内容,而这项工作需要科学的依据,需要以适用于学生群体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表作支持。所以建立职业测评系统对于职业指导工作举足轻重。

学校要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建立学生的个人职业档案体系,包括:职业指导咨询档案、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毕业生跟踪调查档案、职业指导工作总体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案例分析等等。此举是对工作的督促与检查,是积累工作经验的有效方法,对提高职业指导工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五)建立实习基地、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沟通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需要实践的验证。目前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大学已经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可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验证和及时修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要与毕业生接收单位合作,对大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单位表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改进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发展阶段,我们要研究和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体系、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尤其是完善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早日形成以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为根基的,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服务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工作新格局,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促进并实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实现有效就业,促进学校长期健康发展,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国光,陈铭康.学校职业指导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教育职业发展范文第6篇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

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通过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的描述可以发现,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都是包含在职业发展教育当中的。从目的上来看,职业发展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就业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良好的实现就业,同时,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大学生还可以学会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定位,从而更好的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于自身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及追求,无论是从事何种类型职业的人们,都会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而职业理想对规划所起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就是对心中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通过职业理想的教育,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而根据理想实行科学的规划,以便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第二,职业素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而这就是职业素质,不同的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素质也不相同,通过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出大学生的个人职业素质,从而真正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三,职业能力,人的能力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的,同理,职业能力也需要在职业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职业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人们完成职业任务的好坏。一般来说,职业能力中包含三项内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在职业发展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而这也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四,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来看,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从狭义上来看,创业教育是指一种能力,创办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能力。而职业发展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是指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以便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创业梦。

二、大学身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发展教育的渠道比较单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找工作这么简单,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高校、社会及政府都包含在其中,而且三者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系统的功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这三者之间缺乏互动,阻碍了系统作用的发挥。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理论上,这些就业信息的渠道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但是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他们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导致毕业生所能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单一。

(二)大学生自身对职业发展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对于职业发展教育,很多大学生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单纯的认为这只是“一门理论课程”,因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阻碍了职业发展教育作用的发挥。子所以学生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由高校的不重视造成的,而且当前的职业发展教育还不完善,从而使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发展教育学习时,随意性比较大。另外,大学生还处于各种观念的形成时期,因而其所具有职业价值观十分的不稳定,这也影响了其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同时,对于社会上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还缺乏足够的评估,因而也并不重视职业发展教育。基于此,由于学生自身不重视,严重的阻碍了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影响了职业发展教育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职业社会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为了更好的加强政府对职业发展教育的支持,就需要提高政府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以资金投入来促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另外,政府还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执行监督作用,督促高校科学的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政府可以定期的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情况验收,并及时的反馈验收结果,从而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的开展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了有效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力量,高校建立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教研室成立之后,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编制改革,在过去,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方式为大班授课,改革之后,变为小班授课的模式,并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与选修课职业指导课专项学分;第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的讲解与实践并重,二者共同发展,另外,教学方法多元化,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实地参观法等交替教学,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职业发展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第三,作业内容改革,在进行作业设置时,实践性的作业占据大部分的比重,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性机能,更好的实现就业;第四,教学评价改革,不再简单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是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另外,在课堂设置方面,不再简单的在学校中进行教学,还结合了实际教学,通过职场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改善社会其他组织环境因素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时,需要大量的就业信息,政府应该利用网络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并在信息平台上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公开,同时,也可以将大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以便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此外,政府还应建立起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查询系统,这样一来,不但大学生可以查询相关的就业信息,用人单位也可以获得很大的便利。

四、结论

教育职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法,途径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职业和全面发展的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及其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了解社会,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理性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确定适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之路;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为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实现人生职业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上走得理性、从容、顺利,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或作为必修课,或作为选修课,这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深入研究。本文拟就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再探讨,以使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更加显著,更强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及其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推动学校就业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构建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大学生涯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完善知识结构,积累能力资本,明确职业定向,提升全面素质的基础阶段。”⑴因此,高校应转变职业发展教育等于就业指导的观念,改革只在中、高年级才开始设置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模式,进一步完善、构建规范、合理、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职业教育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即在大学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树立职业意识,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大学二、三年级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加强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在高年级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培训就业知识技巧和职场规则,使其顺利完成向职业人的转换。合理、规范、科学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进而使其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而且也更有利于提高职业发展教育效果,有利于发挥职业发展教育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努力营造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氛围

高校在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拓展新途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教育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有力地促进职业发展教育进一步开展。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主题沙龙、素质拓展、角色体验、模拟招聘、主题征文、演讲辩论等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尽情展现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想法、思考和问题。同时,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劣势,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利用校内各种渠道。可通过如校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专题讲座、影视作品及“走向西部”、“走进基层”系列教育片等等渠道,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及大学生择业新风尚,拓展大学生的视野眼界,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解决他们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或偏激看法,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的职业和就业方向,构建自我职业之路。

三、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操作性极强。因此,高校除了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校内的多种渠道向大学生传授职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外,还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实地参观学习,开展社会调查,让他们真实地去感受企业、市场的运作机制,近距离地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另外,也可以邀请政府机关、企业、职业培训以及就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来校指导学生获取职场知识,制订恰切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就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应用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竞争力。

四、注重个性化咨询、测评和辅导

高校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其家庭和生活背景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差别很大,这就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念、知识能力、性格心理、职业取向、就业观念等等方面的表现不尽一致;再者,从踏入校门到毕业的几年间,随着知识、能力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周边人际关系环境的不断改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取向也会处在不断变动、调整之中,而并非一成不变。所以,高校应注重个性化的咨询、测评和辅导工作,把职业发展教育同大学生个体的家庭、生活背景、性格心理、价值观念等等联系起来,启发、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职业生涯,形成合理的合乎社会发展和自己实际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就业、立业。

五、构建全员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协力,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因此,高校应逐步构建起由学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学生工作者和院系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者和教学管理人员,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全员化。尤其要注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这对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职业发展范文第8篇

建立全过程指导机制全程指导,就是将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项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涯的整个过程,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成为指导学生学业完成、培养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重要阵地。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我们认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力职业生涯规划力的打造;第二阶段主要进行规范意识、团队意识、人际沟通、执行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和求职技巧营销自我能力方面的教育,着力求职营销力的打造;第三阶段主要进行诚信教育、社会化接轨教育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教育,着力就业保护力的打造。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既是一项教学活动,也是一项学生工作,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必须做好全过程指导的机制建设。学校建立了三级指导机制,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委员会,在各学生系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领导小组,在各班级设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责,保证了指导机制的统一性;开设相应的课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在不同的学期给学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流》等课程,帮助学生得到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技巧;建立相应的辅助机制,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需求的全过程,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异的、面对面的个案就业指导,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协会,让学生团体在开展活动中加强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

建立全员指导模式全员指导,就是指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不仅是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的事情,而应该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就是要动员学校的各种相关资源,并加以整合与优化,让参与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人员不仅包括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包括专业课教师、学生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等,更应该包括学校领导、学校中层干部和普通教职员工。所有部门应关注和参加学校的整个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分析、规划与控制,尽量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求职创造最大的需求价值,使学生从中获得市场竞争力,使学生求职成功率最大化。学校专门建立就业风险保证金制度,把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各部门干部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督促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为中心的全员工作责任机制;形成全员关注、全员参与、全员对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负责的局面;适应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建设,学校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相关信息,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平台选取需求的信息,师生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建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指导相互交融的全员指导。

创新信息化指导平台信息化指导,就是要建立适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特点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将网络信息化的优势运用到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上来,让指导的方式方法突破传统方式方法的时空限制和禁锢。学校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特点,针对学生的需求,加强网络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利用网络建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资源网站、教师在线指导栏目、职业生涯规划博客、职前教育课堂、学生在线留言等栏目,突破了传统指导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增强了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了教学开放性。信息化指导平台的建立,不仅保证了学生在校内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指导,在学生去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期间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广受学校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王晓明 刘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