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多彩的民间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为幼儿教育采撷丰富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艺术结晶,并代代相传,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且与幼儿日常生活最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且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歌剧、戏曲、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民间艺术作为其一,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激发幼儿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的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提升幼儿的情感和审美能力,这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它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英雄人物,例如:“有关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以此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的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经典民间音乐,激发儿童兴趣,使其萌生美感。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泥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象力非常丰富。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三、优化和应用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民间艺术融入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刻葫芦》教学中,以“刻花纹”为主题,通过雕刻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交流与讨论有关知识经验,观看并欣赏刻葫芦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雕刻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艺术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开展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的。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地活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角。在游戏区,可以将家长、教师收集的大量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以此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
一、幼儿民间美术教育内容的开发
民间美术是一种审美创造,是积淀了一定历史文化和人类审美意识的符号,是劳动人民对美的感知与创造。但是,有很多民间艺术代表了成人的生活和审美取向,体现了成人的思维和情趣。因此,对民间美术内容的选择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重要部分。开发民间美术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本园、本地的实情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教师的经验、教育资源的状况出发,突出儿童生活经验与发展的需要,始终将有趣、有益、生活化作为选择内容和设计活动的重要指针。为此,我们在众多民间美术的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在对材料进行收集、筛选、改编、创编后,转化为适合幼儿的、为幼儿所接受的富有情趣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如剪纸、扎染、版画、印染画等;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如泥塑、脸谱、青花瓷等;本地区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如闽南古厝、惠安女服饰等;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如风筝、花灯等。
二、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在充分传承和利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注重综合化、特色化、多样化的特点,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融合各种活泼多样的教育手段,将民间美术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与民间艺术的和谐感悟、互动体验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民间美术的多元化特点。
1.民间美术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1)开展专门的民间美术欣赏活动。民间美术作品在形式上追求构图饱满对称,造型意象完整,色彩鲜艳明快,在视觉上讲究造型与色彩搭配的美感,体现着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因其缤纷的色彩、生动的造型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设计开展专门的艺术欣赏活动,将大量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幼儿,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各种各样的民间美术作品,引导幼儿感受民间美术的“好看”和“美丽”,初步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及魅力。如中班教师选择了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风筝作为欣赏的内容,风筝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通过引导幼儿欣赏风筝,可以让幼儿感知民间作品色彩、造型的美,了解对比色的装饰性、图案的对称性等特点。
(2)开展深入的民间美术主题系列活动。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民间美术,我们还以不同的民间美术内容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主题系列活动,幼儿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一些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者生活、思想和创作意图以及有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对民间美术的“美”感受得更真切、更深刻。如在引导幼儿欣赏娴静淡雅、造型美观、色彩协调的惠安女服饰时,我们先利用课件让幼儿了解惠安女的劳动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欣赏感受惠安女服饰的特点,了解其服饰与劳动的关系,从中感受惠安女的勤劳质朴、吃苦耐劳的特质,增进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加深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
(3)开展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区域活动。在民间美术教育上,仅仅使幼儿感受和理解民间美术还是不够的,应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之落实到实践上。为此,我们在各班开辟特色活动区域,创设了模拟性、开放性的“刺绣坊”“小染房”“剪纸屋”“陶艺馆”“木偶馆”等民间美术特色手工坊,投放多种民间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让幼儿可以就地取材,用纸片、泥巴、面团、染料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如在剪纸屋,我们既布置了剪纸艺术精品展,又绘制了可供幼儿参考的流程图,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创作剪纸作品,如我们将剪纸图案事先刻在塑料板上,引导幼儿通过拓印等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4)开展中国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在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挖掘传统民俗节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我们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民俗节日都会组织相关的节庆活动,营造鲜明的节日氛围,通过集中展示、文艺表演、创造比赛、作品展览、现场制作表演等活动,把节日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节日气氛中,亲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
2.实施民间美术教育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关注教育环境的熏陶。在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中,应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民间艺术美的学习环境。我们利用多渠道收集各种民间艺术作品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如风筝、刺绣、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小泥人、面人作品、木版年画、剪纸、戏曲人物图片等,布置了一个个富有浓郁气息的民俗环境;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主题教育目标,与幼儿共同创设幼儿喜爱的民间艺术墙,墙上有幼儿利用废旧物制作的木偶、利用糯米团捏成的动物造型、小竹筐制作的中国龙、幼儿的剪纸“十二生肖”、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制作的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场景等。这些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让环境与幼儿产生积极的互动。
(2)重视开展实践创作活动。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人们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在审美教育活动中,不能停留在纸上谈“美”,嘴上讲“美”,而是要紧密结合艺术实践活动,着重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在实践中表现民间美术对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时,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操作性活动。幼儿丰富的创造力和不拘一格的思维使得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符合幼儿天性的民间美术作品。让幼儿进行“剪一剪”“画一画”“染一染”“捏一捏”等各种充满趣味的美术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幼儿对民间美术的理解与感情。
关键词:民间艺术;小学美术;民间艺术教学;艺术熏陶
所谓的民间艺术,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的通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内容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游戏、民间节日、民间民俗习惯、民间饮食文化等。它是劳动人民在没有任何的专业美术技能学习下自发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例如,年画、剪纸、木雕等。而这些艺术作品都给人以质朴、稚拙、和谐的感受,体现出简洁、纯朴、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熏陶的意义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应该充分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民族文化来教育下一代,并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因此,如何把带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内容,随着教育渗透给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种子,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话题。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中,例如学校、家庭、社区、公共场所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资源,只要学生用心去调查、捕捉,就能挖掘出许多民间艺术素材。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民间艺术
从学校宣传橱窗上,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民间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的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民间艺术作品,例如,介绍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来历、习俗,使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能自主地欣赏、回忆民间艺术作品,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体验,不时唤起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
例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了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了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就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了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民间艺术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民间艺术专用教室布置上,创设小学民间艺术专用教室,在专用教室里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版画、泥塑、布艺、扎染等,引导学生充分欣赏、感受民间艺术作品、初步体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愫。
从班级环境建设上,可以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民间艺术特色活动小组。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民间艺术操作材料,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民间艺术,积极地提供机会与条件。同时,班级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民间艺术主题的板报和班报。
2.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民间艺术
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一件件平日生活中的器具,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民间艺术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它的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家长了解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的历史起源、艺术价值等。当学生通过对自己家的作品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妙用民间艺术题材发扬民间艺术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能主动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去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例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小学民间艺术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是关键,很多美术老师会准备大量的图片资料去欣赏民间艺术作品,但是学生看完了、讨论了,就结束了。学生只是匆匆忙忙地欣赏了一遍,感受了民间艺术的美,但是实际上什么都没学会。所以,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美,同时感受到了民间艺术制作工艺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民间艺术作品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质感和美感,不是我们能用语言能描绘形容的,所以,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各种民间艺术的实物及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民间艺术作品。
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的熏陶,不仅使民间艺术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民间艺术的风格形式,萌发了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美和表现民间艺术美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掌握了民间美术的基本技能技巧,并且能够初步运用民间艺术技能技巧进行简单的创造性表现活动,同时让学生理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并借此引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审美意识,从而培养出他们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和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李锦璐.谈民族民间美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4]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轻人不愿接班传承技艺,所以“技随人亡”的现实使民间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民间艺术缺乏一定的认知,获取民间艺术知识的渠道狭窄,书籍、网络等媒介只能以图像传递有限知识,学生很少到民间艺术博物馆、民间艺术实践基地亲身体验、感受。只有切实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起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学生才能设计出感情丰富的作品。
二、民间艺术在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育者需要认清图形创意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克服这些主客观因素带来的困难。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教育者应将民间艺术与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研究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在传统和现代间架起一座桥梁,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
1.通过民间艺术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将民间艺术创新应用到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中,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借助优秀文化提升创意水平,产生强烈的艺术情感,避免图形过于单调,从而提升作品的民族识别性。
2.运用民间艺术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所谓图形创意,势必要注重创新性,注重艺术想象。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蕴含多样的色彩文化和符号化艺术语言,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图形创意取之不竭的灵感库。在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民间艺术,能够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找到创作的源泉,开拓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并将多样化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图形创意设计。如地方民间艺术无锡惠山泥人,明艳的色彩搭配和憨厚的“大阿福”造型都会给图形创意带来艺术灵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夯实地方民间艺术在图形创意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民间艺术在民俗生活中逐渐淡出,一些学校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忽略了其积极意义,借民间艺术形式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难以实现。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者一定要夯实民间艺术在图形创意课程中的地位,将地方民间艺术融入其中,发扬地方文化特色。具体而言,学校和教师要开设与地方民间艺术相关的教学课程,把民间艺人请入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并对其产生兴趣,了解我国古代的悠久文化和社会背景,并对艺人创作过程进行观摩,留心揣摩,发掘技艺的精髓,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开拓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
三、结语
一、丰富区角活动材料,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兴趣
1. 美术区
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吸管、纸盒等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粘贴操作。在美术区孩子们非常兴奋认真的制作起来。通过画、剪、贴,制作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作品。活动中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掌握了动手操作技能,同时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去创造美、表现美。
2. 音乐区
在充满舞台效果的音乐区中,我们摆放了锣、鼓、钹、打击乐器等道具,引导他们大胆运用乐器进行表演。还摆放了表演服饰、民间舞曲录音带等。孩子们在这里自娱自乐,始终兴致高涨,自由表演……在小朋友的表演下更生动幼儿戴上各种头饰,伴随音乐旋律舞动起来。既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表现能力,又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3. 图书区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的由来,根据民间童话选、民间故事、民间童谣等相关画册。引导孩子们通过看、说、讲了解书中民间文化,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交流能力,家长为孩子所讲述的民间知识而惊讶!还让幼儿搜集了很多废旧的民间文学图案让幼儿拼摆后进行创编故事。
二、平远民间文化渗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
1. 创设平远民间文化艺术氛围
我们开展的区域活动,不是单一的让幼儿去“做做、玩玩”,而由教师从中去协调各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将区域活动与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机相连。如:在小班主题活动“龙腾虎跃”这一主题活动中,让幼儿画《龙》,我们有意识地在走廊、过道、教室挂上各种各样的龙……请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其外形、材质,激发幼儿绘画地兴趣;幼儿在绘画时,用不同的民间色彩将龙打扮的特别漂亮。中班《船灯舞》,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区探索、装饰、粘贴,布置的非常精美,令人称赞不已,大班《落地金钱》,那动听的旋律配上优美的舞姿,让人感受到平远民间文化的魅力。
2. 平远民间艺术文化和各领域教学的有机衔接
传统文化可以融合到幼儿园的各学科中,如我们结合语言活动向幼儿传授民间童谣、民间传说,社会领域里我们向幼儿进行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的喜庆活动的教育,让幼儿懂得这些民间文化欢庆节日带来的气氛,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向幼儿进行民间音乐的学习,基本舞步及表演动作,美术活动中我们通过剪纸、欣赏、制作、粘贴等,让幼儿领略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健康活动中,我们结合民间体育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这样,通过民间游戏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渗透,让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领域活动有机Y合。
三、平远民间文化点亮幼儿的课余生活
1. 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为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体验,活动中传承,”使孩子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我们举办了美术作品展如:师生作品展、亲子作品展,制作中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平远民间文化特点进行收集手工材料,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制作的形状各异、颜色鲜艳、充满童趣的美术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围龙屋龙舞闹新春》、《龙腾飞跃》、《客家情缘》、《船舞飞扬》等主题各具特色。惟妙惟俏的画面、精致的手工作品让前来参观的人不由地竖起拇指夸赞老师们心灵手巧、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民间;艺术形式;文化遗产;类别
人们通常会将民间艺术的类别抽象的划分到非正式的艺术形式中去,认为民间的就是自然流露的,是延续传承中所遗留的非物质遗产,是非正统的。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由于民间艺术是各民族历年发展的、创造的、各类特色艺术文化的集合,是大众智慧的杰作,其种类之庞大可想而知。
1 简述民间艺术的种类
民间艺术其种类主要分为:装饰类、娱教类、用品类、生产类、祭祀类、民居等等。装饰类中年画,面具,脸谱,剪纸人们都颇为熟悉,另外雕刻、刺绣、草编布绣等则会较为陌生。娱教类有木偶玩具,泥玩具,陶塑以及皮影木偶等。穿戴类和用品类以及生产类,则更贴近于生活习惯,如手工布鞋、器具、农具等。这些都算是民间艺术的范畴。不同民族的习性会存在不小的差异,宗教信仰间也会各有所好,例如在祭祀方面,出现的神像以及供品间的艺术形态特征则颇为丰富。
2 映射在人文气息下的装饰民间艺术
2.1 年画
上面所提及的民间艺术中,装饰类的寓意更为浓烈一些。例如:年画是人们对于新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它始于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农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在过年时常常接触的习俗的、艺术的形式,大多会用来张贴或是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2.2 面具
面具和年画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寓意,也是节日庆祝或是戏剧里用来伪装的道具。当然面具的具体形式很不一样,有龇牙咧嘴的;有的憨厚可人的,总之面具的表情是来自于人们内心世界,是纯艺术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文化传承情趣。不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非常特殊的外在形式。由此看来,在造型装饰艺术中,面具算的上是一个特殊的领域。面部的表情的表现手法和色泽的搭配成为了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3 脸谱
脸谱和面具类似,但面具多搭配的是部落和图腾的寓意而脸谱则是与国粹相映衬。是属于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与舞台、灯光、服装、动作整体形态共同烘托着整个戏剧的动脉。不同的人物性格会造型不同。最熟悉的是丑的造型,鼻梁上的一小块白粉,现出了该角色的幽默诙谐。而生和旦面部的淡妆与净的重施油彩形成了素脸和花脸的鲜明对比。 转贴于 3 “纯正”的民间艺术
从上面的民间艺术的装饰方面来看,每种艺术都有其独到的存在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发扬,从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挖掘创作的营养。因为它们有很朴实的品质。这和设计的初衷是完全吻合的,都是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每一件精微的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中国的民间艺术是基于各民族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于一体的精华。他们产生、流传、发展的丰富多彩,是民族色彩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对于生活中的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态度利用艺术的形式很自然的表达出来,记录着人们内心最纯正的、最真挚的、最善良的、最直率的、最热情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4 结语
从中国的民间艺术中我体会到了“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魅力,虽然不能用专业的美学标准评判,但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寓意等方向看,中国民间艺术是值得我们去感受、体会和鉴赏的“宝”。
参考文献:
[1]矫友田.《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世界》[M].金城出版社.2011.02
[2]包贵韬.《民间艺术读本》[M].大连出版社.2011.03
[3]王琥.《装饰与民间艺术》[M].重庆出版社.2003.03
关键词:美术人类学;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美术人类学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美术进行研究,将美术方面的知识与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它不仅研究美术的概念、行为、表现,也研究与美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具有开阔的全球文化视角和人类学视野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美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将会加深我们对人类美术创造、美术表现以及各种社会美术文化行为实践体验的了解,使我们能在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运用美术去适应、调整和转变自身状态。世界各地的文化不论民族、宗教等都是平等的,异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艺术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与其它地域文化除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外,在文化价值上也是平等的。因此,在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美术人类学的理念去指导学校美术教育实践,从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以拓展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这是当代国际化环境下我国美术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美术人类学的美术历史观和美术价值观两个方面,对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 如何引入民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联系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艺术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1.从美术人类学历史观的角度去理解民族民间艺术
每一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而艺术则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生活在地球广袤土地上的各民族的艺术作为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美术人类学的历史观既尊重各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的独立性,也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民族民间艺术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的,并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1]民族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承和生生不息地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带着狂热的宗教崇拜而付出毕生精力的民间艺术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随处可见美伦美幻的蜡染、大俗大雅的年画、多姿多彩的刺绣、古朴典雅的剪纸、精致富丽的银饰、朴实憨厚的泥塑和豪放粗犷的傩戏面具。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折射出其不同时代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精神,并与当今社会的创新要求是一致的。民间美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她是其它美术的渊源和基础。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民间艺术,从小耳濡目染地得到民间艺术熏陶,他们对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等民间美术十分熟悉,民间艺术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从美术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民间美术能为学校美术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然而,民族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目前,在相当程度上都还远不为人所共知,这些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并未能够引起教育和美术界的足够重视。
2.从美术人类学价值观的视角来把握民间艺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现代美术教育提倡美术教育的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和审美素养,而且还包括进行视觉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文化的传承不但包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还包括今天国际上流行的主流视觉文化,同样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地域美术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今天我们能够领略不同的民间艺术的风采,可以说,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拥有一座独特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2.1.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补充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当地的学校美术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因地制宜地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美术课堂,作为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2]少数民族的蜡染、刺绣、编织、剪纸、根雕、泥塑等民间艺术都可以作为学校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少数民族节日,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欣赏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访问民间艺人,领略绚丽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例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傩面具保存最原始最完好的地区,素有“傩戏活化石”、“傩文化之乡”之誉,区内建有多座傩面具博物馆、陈列室和民间制作作坊。地方学校在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博物馆,民间艺术陈列馆等社会公共资源。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范围涉及到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中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和文化艺术发生学等较广泛的学科。傩对现实世界是乐观的,由于长期坚持关心人类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并与民俗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傩至今保存着一种图腾式的娱乐活动;这些大型的自娱和观赏性极强的民俗活动,展示了民族的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审美心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傩逐渐从宗教和巫术中发展演变成一种傩戏艺术活动。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集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于一身;傩戏面具雕刻,个性鲜明,神采飞扬,或夸张或变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气派,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的某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而吻合。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当地现存的傩戏、傩面具进行调查,共同分析傩面具的造型特点、色彩关系,并请当地的傩面具制作老艺人传授傩面具的制作方法;参观傩面具博物馆,请研究员讲解傩面具的发展及演变历程,傩戏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的渊源、图腾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的关系;从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倘若学校美术教育引进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下一代了解本民族的美术发展的历史,理解民族民间美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可以弥补学校美术教育中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使学校的美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校美术教育观所倡导的,从国际化和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异文化来探索学校美术教育的一种尝试。 2.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千百年来,民族艺术一直以其绵延不断的传统魅力、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和世界上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受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一体化影响,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那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代表本民族本原的图式和符号被终止,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本身的落后加之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知识被边缘化,造成了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卑情绪。外来文化的全面冲击,使得那些原本依附于乡土社会母体之上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对本民族群体的认同感也随之减弱。那些口耳相传的图案、图饰、图腾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相当多的年轻人和当地的美术教师,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力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的教学目标,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如:图案是一个民族最富有人文内涵的符号,在苗族的刺绣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族徽”式图腾崇拜的动物图案,常见的牛、龙、凤鸟、鱼、蝴蝶、鸟等图案,鸟是最重要的符号,我们能在许多图案中看到 “鸟嘴衔鱼”“石榴花卉”等,这些图案带有某种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透析出一种生命的意识,它几乎体现在苗族文化的各个形态上。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在面向21世纪全球化尊重多元文化的时代,在促进美术教育发挥更大作用的今天,让青少年接触、热爱以及继承本土文化,学生必须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目前,我们应该意识到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只有当民族民间艺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因此,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学校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适应本民族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双重性的问题,它既要体现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到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处于半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又要接受来自本土本民族文化的熏陶。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美术教材既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也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美术教师既要传授现代审美创新的知识,也有责任和义务开发好地域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处理好艺术教育中艺术要素和审美反应中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使学校美术教育能因地制宜进行教学,不但具有地方性,而且具有开放性,使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更有特色。
本土文化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性,它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艺术教育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去,在这方面既尊重每个民族的美术发展的独立性,也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学校美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民族艺术,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全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文化教育的多元化给教育本身带来的不仅是思考,而且是必须关注。我们的下一代是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探索民间艺术的表现语言、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使教育者能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民族艺术未来的生存、发展与发挥活力。
注释
[1] 张道一、廉小春著《美在民间》序、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2] 《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参考文献
张玉能著《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性艺术,是在民众生活功利性驱动下萌生和发展的。功利性是民间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因,离开了与其相依的现实生活需求,民间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社会经济转型期,随着传统农耕社会土壤的缺失,民间艺术原有的物质或精神功用与当代民众的生活需求脱节,生存危机凸显,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政府、学界、业界提出并践行了多种民间艺术保护方式。概括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即民间艺术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前者主要通过文字记录、摄影、录像、录音、博物馆收藏等手段,实现民间艺术品及其文化信息的静态保存。后者则主要借助于工艺品业、旅游业、演艺业、会展业等产业载体实现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使民间艺术以活态形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伴生。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民间艺术资源,结合市场需求,举办各种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具有民间艺术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的双重功能。其一,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借助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陈列馆等各类陈列展览场所,搜集、整理、收藏、展示民间艺术精品,起到了保存、展示、宣传民间艺术的作用。其二,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举办相关展览、节事活动,将民间艺术的供求双方及信息有效联系起来,有助于将民众的消费需求反馈到民间艺术的生产环节,通过市场的调剂整合与民间艺术自身的适应性调整,推动民间艺术在题材、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的转换与创新,从而对接当代民众的消费需求,实现民间艺术的活态保护。此外,民间艺术生产个体或组织借助于展会可实现知名度的提升与市场空间的拓展,这为其自觉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提供了精神及物质驱动力。同时,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对民间艺术知识、民间艺术传统及现代创意产品的展示、宣传与推广,有助于增进民众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与文化认同感,培育、扩大民间艺术的消费群体,从而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营造必要的社会文化空间。
二、拓展会展业务领域,打造特色展会品牌
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我国所具有的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及其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一方面,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民族众多,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多彩,“民间艺术之乡”在神州大地星罗棋布,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及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具有庞大的现实及潜在市场需求,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客源基础。首先,民间艺术源发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实用功能是其首要功能。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在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领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面临着日用工艺品市场、礼品市场、旅游市场、环境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品市场、演艺市场等诸多应用场域,具有家庭日用、礼品馈赠、旅游体验、环境装饰、投资收藏、游艺娱乐、商贸促销等现代使用价值。当然,民间艺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与传统农耕社会环境中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民众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艺术上述现代使用价值的挖掘及发挥,有赖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民间艺术创新开发。其次,当今消费社会,人们除了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外,愈来愈注重对其符号价值的消费。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为其会展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一,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全球化时代,在民族情感的召唤下,出现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回归传统的文化势潮;其二,民间艺术具有“母体艺术”的特性,饱含高情感容量,具有疗治工业文明、科技理性及商品经济对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平衡的文化调节和情感补偿功能;其三,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恒常的求生、趋利、避害的吉祥文化主题,契合了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贯追求,具有恒久的社会需求与广阔的应用空间。总之,我国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着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是会展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方面有助于丰富相关展会的活动内容,提升展会文化内涵,营造气氛、集聚人气;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特色展会品牌,提升区域会展产业竞争力。例如,自贡灯会、潍坊国际风筝节、南宁民歌艺术节、吴桥杂技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依托区域民间艺术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展会,极大地提升了举办城市会展产业的竞争力。
三、推动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从微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为参展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宣传、展示、交易平台。通过参展,企业可以向观众展示、宣传其产品和企业文化,达到提升企业和产品市场知名度,实现与新老客户的交流与合作,推销产品、开拓市场的目的。从中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与民间艺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于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基础,反过来又会促进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可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带来所需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必备要素,具有产品展示、人气集聚、文化交流、经贸洽谈等多重功能,为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和宣传展示平台。例如,潍坊风筝节、庆阳香包节、广灵剪纸节、南阳玉雕节、宝丰魔术节、吴桥杂技节、南宁民歌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民间艺术展会的举办,提升了区域民间艺术的市场知名度,极大地推动了举办地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助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方面,会展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度非常高的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按国际博览会联盟的估计,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中,只有10%是展览会行业的,其余90%为相关行业所拥有。”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除了给会展公司、会展场馆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之外,还可带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通信、建筑、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举办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有可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力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会展开发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推进市政建设、提高社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有助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如“自贡灯会”经过近30年的精心培育,在诸多的年节灯会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展会以及自贡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有力推动了自贡彩灯产业、会展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自贡作为“南国灯城”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