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物理实验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物理;女生;实验能力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当中,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女生和男生在物理方面的差距就会逐渐地显现出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初中女生在物理方面的能力尽早地做出提高的措施。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女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做以下几点阐述:
一、加强演示性实验的展示
女生的观察能力比男生的强,她们更容易注意到一些细微的东西,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强化演示实验,让她们观察物理实验的发生过程,掌握实验发生的本质,既能提高她们的实验能力,又能增强她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实验的开展
对于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以及实验室具有能力操作的实验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操作,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过程,才能够真正地达到提高女生实验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成绩做详细的记录和评价,以及时进行反馈。
三、创造性实验的进行
女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欠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们对实验的分类和性质不是很清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可以利用的物体,给她们布置一些创造性的实验,让她们根据物理实验的原理和规律自己设计实验,比如和测量有关的实验,还有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四、开展一些小制作活动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实验,女生在完成这方面的作业的时候往往都比较认真。教师提出相关的制作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根据制作的结果进行展示或者奖励。通过这个过程,女生会对物理实验的原理和规律等又有一些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实验能力。
五、加强对女生的心理指导
由于女生在物理方面的落后,会导致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教育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对人的学习和记忆有重要影响,它是人的认识与行为成功与失败的信号,对人的认识与行为有动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女生情绪上的变化,及时地对她们进行心理指导,给予积极的鼓励,对于提高她们的物理实验能力同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中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实现物理实验的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所以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外部的助力。初中生的身心发育尚不完善,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辅助学生形成创新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比如说,不少学生对电路图的分析都存在难点,教师在对学生施教时,可以采用教具,直接将电路图演示给学生看,按照由远至近的规律,逐条向学生进行分析,并且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改变电路中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教师不可能永远都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学生对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答案掌握的更加牢靠。教师应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处理,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如果运用得当的化,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学生在进行重力实验的时候,一开始学生是在使用的1公斤重的道具,后来有学生提出“是否道具越重,物体落下的速度越快?”的疑问,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想学生提供不同重量的道具,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从实验的结果中解决问题,获得成长。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埋下创新的种子。
(三)重视学生的物理猜想,鼓励学生主动实验
【摘 要】实验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重大,既训练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初中物理实验为研究对象,浅谈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建立所要探究的主题; 在学生的不断思考讨论中提出质疑,从而建立科学严谨的探究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顺利地设计实验,完成对整个实验的操作;从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建立求知和调动积极性的前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来创设情境,使学生被生动的物理现象所吸引,积极主动地调动已有的认知、情感和经验,来尝试解释其中的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来动手实验,利用激光笔照射碗的内侧固定不动,学生发现碗底有一个光斑,这时另一个学生向碗中缓缓的注水,慢慢的使光射入水中,随着水面的上升,学生会发现光斑在向左移动,这样的现象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明明自己的激光笔没有动,但是照在碗底的光斑却发生了移动,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心中的那个“为什么?”从而进入了稳定的探究状态,学生就会对光射到两种介质不同的分界面上的情况进行猜想和模拟。结合学生的疑问和讨论,及时的给予引导,学生了解了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发生了折射,而随着水面的上升,光斑自然就会跟着移动,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反复多次的进行验证实验,学生顺利地得到了光折射的原理,明确了其中的实质:两种不同的介质。通过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了学生对现象本质的探究。
二、建立主题,培养探究意识
明确的实验目的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要随时地激励学生拨开层层的“现象迷雾”,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建立明确的探究主题,推动学生顺利地进入理性的思考探究之中。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一时被演示实验所吸引,深深的感受到了其中的物理魅力,教师让一名学生上台亲自进行操作,学生却很难将实验做成功,于是纷纷讨论怎样才能做成功,在操作的过程中漏掉了那些细节,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渐地明确了问题的关键:物距与像距的范围。从而顺利地建立了探究的主题,顺利地将学生推进了理性思考的状态,纷纷移动动物、凸透镜、光屏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参与,学生对实验进行了反复试验,分析其中不同距离所带来的不同效果,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物距和像距的范围,成功的解决了问题。通过演示实验的激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凸透镜的性质,更使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了其中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效果。
三、提出质疑,注重探究方法
质疑是突破思维、实现创新的关键,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严谨的探究方法。面对物理现象,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从而有针对性的攻克难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法,深入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声的传播”时,让学生聆听美妙的交响乐,动手击打一张纸、一个铅笔盒,学生都会听到非常美妙的声音,好听的声音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质疑,学生建立了不同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对现象的质疑激发了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顺势地导入对课堂内容的探究上,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因素做了猜想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又分别从振动源、空气两个方面进行了实验,使学生得到了“声音的传播需要振动源和介质”的结论。这时学生又会提出新的质疑,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这个问题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介质来制作电话,以确定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质疑,促进了学生对问题解决的信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指导,师生一起建立了实验探究所需要的方法,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还拥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设计实验,练就探究思维
成功的实验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细致分析,不仅使学生深刻地掌握了知识、运用了知识,也使学生进行了科学周密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对思维的突破和创新。例如在探究“人造彩虹小实验”时,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深入细致地掌握了制作彩虹的原理:利用玻璃镜将水分割成一个三棱镜,从而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这个原理为实验的成功提供了保证。于是学生选择了一个晴朗、光线强的时间,在水槽中放入了一块玻璃碎片,慢慢地、精心地调整玻璃的倾斜角度,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分析,对实验进行了反复的改进,终于使太阳光能够通过镜子反射到教师后面的白墙上,当白墙上有一道色彩分明、美丽彩虹出现的时候,学生兴奋的鼓起掌来。整个实验虽说原理简单,但是操作起来不好调整,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材、调节,成功的完成了实验,其中包含着学生不少的心血在里面。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推动了学生思维的细致、科学和严密性,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做到了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可见,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紧密地结合了新课改的需求。在教学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对实验的探究,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来提出质疑, 在学生的讨论中拨开层层迷雾,直达实验的原理,从而深化物理知识,建立实验的典范,使学生在思考探究、动手操作中领略物理的风景。
参考文献
[1]王永胜.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贵州教育. 2006(16)
初中物理教学中,单纯的以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观察,虽然通过师生互动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构建,但毕竟学生没有亲自参与,体验不够深刻。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要优化演示实验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知,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边学边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就其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例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实验。提倡多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多参与互动。多实验,让学生在经历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其探究能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倡边学边实验,虽然小实验不会像演示实验那么顺利进行,但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探究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以“磁场”的教学为例,对于磁场的磁性和指向性、磁体有两个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知识点,要是讲授的话很快就完成了,然后再让学生背诵,学生也能很快记住,但却不能让学生较好理解。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硬币、大头针、木块之类,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用磁铁去尝试能吸起那些物品,引出磁铁具有磁性的知识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玩磁铁对对碰游戏,增强学生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感知,让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实验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倡分组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展开实验探究。一般初中物理教学中分组实验以测量性、实验性和实用性的实验为主,更多的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来看,学生实验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验前没有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目的不够明确,另一方面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较好的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对实验步骤、结论不够清楚。因此,组织学生展开分组实验,一要做好课前预习指导,二要注重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和探究。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复习小灯泡的电阻测量方法引出电功率的测量,引导学生根据测量要求和之前讨论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实验,实验中教师巡视并根据学生实验情况进行指导。如调节滑动变阻器时因实际电压超过了额定电压导致小灯泡烧坏,而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明确,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引导,实验中可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作出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修改方案后再实验。如调节滑动变阻器这一环节,要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然后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学生设计方案时就可能忽略额定电压值,教师检查学生实验方案时就应做出指导。学生实验后教师要先引导小组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然后再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点拨。
三、紧密联系生活,注重拓展课外实验
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外实验很少,因为教师更注重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实验以应付考试,而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太大意义。其实,生活和物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初中物理而言和生活的联系很密切,很多物理知识都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倡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物理,在生活探究中学习物理,这不仅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有积极意义。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好实验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在课后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光的折射”的教学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用不同的实验去验证,如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制望远镜、显微镜等,如“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教学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吸热情况进行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展开课外实验,一要考虑安全性,要保证学生能安全地进行实验,最好能在家长或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二要注重实验后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能从实验中获得感悟。
四、总结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理念提了出来,着重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17-18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体现了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物理学作为一门主导学科,一直引领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发展,影响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为此,笔者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与同仁交流。
1.把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和猜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教师都要不断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质疑和大胆猜想的能力。
1.1 由于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就是提出问题,不断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和动力,质疑是动力的源泉,猜想是伟大发现的开始。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要不断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学科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来,以激起广大学生的探究兴趣。
1.2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首先就要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出实验的方案。可见,猜想这一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初中物理各环节教学中,猜想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猜想就显得格外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猜想的结果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等等。有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凡是他们想到的,都认为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器材以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也不可能对猜想的所有结果──通过实验来验证。如此进行下去,虽然课堂上走了猜想──探究的形式,但却耗时费力收效甚微。为了避免学生猜不到点子上和漫无边际的猜的尴尬局面,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猜想绝不是凭空瞎想,而是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果学生对照相机照相时得到清晰理想像的做法了解,那么就很容易猜想出,要得到不同的像,可能要改变焦距。如果学生对能量转化特别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知识理解不透彻,恐怕很难猜想出热机的工作原理。
2.力争做好学生实验的组织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
2.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而实验的根本任务就是人为地创造条件进行观察。观察为观察者的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要通过培养和训练。在实践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小气象站测量降水量的雨量筒。在无风的天气里,雨点竖直落在雨量筒里,根据筒里水深度,便可知每小时的雨量。然而,在有风的天气里,雨点落的路径被吹斜了,这样,这种方法测量得出的雨量还能准确地反映真实雨量的多少吗?第十届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复赛)试题中,出现了类似问题。
2.2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仪器、设备组装或连接,故障排除等三个方面。
2.2.1 基本仪器的使用。中学物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有:刻度尺、天平、弹簧测力计、计时器、温度计、电流电压表、示波器等。
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是:(1)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范围和精确度;(2)对某仪器如天平电流电压表等,在使用前,必须调节零点或记下零点误差;(3)牢记使用规则和操作规程;(4)正确读取数据。
2.2.2 仪器、设备的组装连接。要进行物理实验,总是需要先把各个仪器部件、设备组装起来,并要求装备和连接必须正确无误。具体要求是:布局要合理,要便于观察和操作;连接要正确、简单;实验前要检查,必要时进行预备性调查节。
2.2.3 故障的排除。实验发生故障时,应根据各部件工作状态及各部件联结处的分析,可能产生故障的几种因素,逐步检查,以致最后排除故障。总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自己创造条件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2.3.数据处理能力。为了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必须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学阶段,处理数据的主要方法是列表法、图象法,它能够直观地显示出变量之间在一定范围内的关系,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也可由实验图象求未知量。图象法的具体要求是:一是建立坐标系;二是描绘实验数据点,连成图线;三是根据所得图线,推导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探索相关问题。
2.4.实验设计能力。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取数据,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会简单地处理实验,得出结论,而且应当培养学生根据确定的目的、任务,自己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的本领,即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3.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但大部分都不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而着重让学生分组进行。
3.1 在实验课探究中,应不断抓住良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记录实验数据,自觉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水中气泡的现象,并将数据画成图表出来,再设法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实验的精神。
3.2 要不断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对于多数探究活动课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探究活动中,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地下结论。
4.不断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1 尽量让学生搞一些家庭小制作,比如微型照相机、简易指南针等等。同时还要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挂衣钩是如何贴在墙上的?这样便可以拉进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且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生; 提出问题; 能力;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03-01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探究式的实验是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1.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物理学科中的理论有许多都是验证式的实验,学生对物理现象本质的深层认识,还需要通过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来实现,促使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现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在问题出现之时,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要点,进行思考性地动手实验,在实操的过程中得到直接经验。(3)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主动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兴趣与参与是学好物理的内在因素,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实验技能得到实施和发挥,对物理现象及事物的本质进行目的性的分析及研究,渗透创新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
2.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探析
2.1 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用新颖别致的实验吸引学生对实验的积极参与和高度集中,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研究的科学理念。教师巧妙地引入物理教学内容中的新概念,展示物理知识的认知冲突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进行师生互动,循循善诱,形成共同的探究意识。
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探究创新精神。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获取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养成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提出质疑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运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对问题实施深入细致的探索,并加以总结归纳,找出物理规律。
2.3 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强化他们的探究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实验数量和探究性的课题,使学生达到更快捷、更深刻地掌握所学到的内容;提倡学生组建实验团队,巩固已学的内容,扩充和拓展物理实验,对新的物理领域发起冲击,求真务实、努力拼搏地实现对物理科学的探究,体验科学实验论证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结束语
在新的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已得到了社会教育界的普遍认可。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观察视野,对不断反馈的新的实验信息,使学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寻精神,使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钱江洁. 知识、能力、方法并重,强调人文教育性――浅谈新大纲、新教材、新课标下的中考物理试题将呈现的几个主要特点[J].物理教学探讨.2004(02)
一、现阶段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实际实验开出率不高,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对实验课的实验要求普遍较高,投入的资金也不少,可真真能起到实效的却不多。不少学校的物理实验数目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使有的学校按要求完成了,但是实验教学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其次,学校和学生普遍存在着轻实验的思想,在不少学校存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出现了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不做实验的现象。大多数的学校没有配备的专业的实验教师,少数学校虽然有配备的可这些教师通常也都是学校的照顾对象,不能担任实验教学的任务,代课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缺乏系统性。再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最后还有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几人合作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实验观察,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分析与思考。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历史趣闻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八年级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例如,在讲引言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再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边,用力向下吹,乒乓球并没有被吹走,而是在漏斗口旋转,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接着让两个学生探索马德堡半球实验(可用小吸盘代替),使他们亲身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与巨大,用两张纸垂直放置从中间向下吹气,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紧贴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物理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同时,在教学中讲述一些相关的物理历史趣闻,并配上卡通化的视频课件,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牛顿误将手表当鸡蛋煮的故事等等。这样的初中物理课堂对学生必将更具吸引力。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是实验的关键所在。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和谐的教学环境,牢固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的创造思维,要求以教师的创新示范为前提,学生的主动求新求异为根本。许多科学创造发明都源于科学实验,而个性发展的特征是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在科学发明创造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创新式、应用式实验过渡,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独立设计方案,积极参与实验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启迪,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育方式,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质疑、批判、探究、分析、解决新问题,真正获取知识并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验前设计初步的实验方案,其目的也在于此。通过运用实验原理对实验过程的设想、分析、把学生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实验中去,提出自己的实验步骤,这本身就是一个激励学生克服惯性思维和心理定势,求新、求异、创新的过程。到学生分组实验课时,再把一个思考的过程简略的分析给学生,起到“师傅领进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跟老师的方案、或者学生之间的方案进行对照分析,通过争论辩论、方案择优、实验验证、再分析提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开展实验的兴趣,体验创造的乐趣,激发创新的意识。同时,如果方案通过师生交流确定了,还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注重加强学生在操作过程和问题讨论等方面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除了尽可能安排两人一组做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报告实验结果,在时间许可,并且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验,经常让学生转换角色做第二遍,还注意多让学生展示、多用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实践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在实验前口头叙述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完后写实验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口头交流实验心得,使实验内容得以巩固。对学生实验则要求学生:每做完一个实验均要完成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物理小论文等。
总之:一个合理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等。总之,只要我们物理教师更新观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就一定能使素质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汪伦. 《 教室里的物理知识 》 [J].物理教学探讨,
一、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虽然物理实验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趣的,神奇的实验现象以及各种实验仪器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实验虽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还要注意,一些学生只是关注实验的表面,只是觉得实验现象比较新奇,并没有真正深入观察分析,那么这样一来实验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在物理实验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且思考和分析问题观察也是要讲究方法的,要从整体进行观察,不能单一的从某个方面来观察,采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观察方法,才能够发现其中的联系
比如,进行电路实验时,学习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之后教师可以将这二者进行综合实验,组成一个串并联电路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教师可以选择用几个小灯泡串并联的形式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对灯泡发光情况的观察引发学生的思考实验如图1所示
实验只能够两个灯泡并联之后与另外一个相同的灯泡串联,闭合开关可以发现,这三个小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并联的两个小灯泡的亮度是一样的,但是相比于串联的小灯泡亮度还是小一些,主要是主回路的电流到了并联电路之后会发生分支,这就体现了并联电路分流的特点,小灯泡的电阻是相同的,电流的大小直接的影响着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这就是小灯泡亮度不一致的原因在这一实验中学生会认真的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认真的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设实验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观察和思考是一方面的,要想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应该加上教师的主动引导,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中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是比较强烈的,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努力的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还可以在实验开始阶段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摸索和思考,设置悬念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进而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比如,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预测一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有哪些,接着教师提出疑问,摩擦力的大小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吗?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实验,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也就是保证在同一条件下将猜想的影响因素进行变化,这样才能够验证影响因素的猜想是否正确根据猜想和分析,确定影响因素为物体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如图所示
[TP7CW03TIF,BP#]
根据甲、乙、丙三个对比实验,可以观察到甲、乙是两个对比实验,其他条件不变,改变的就是物体所受的压力,通过比较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知道,压力大的摩擦力比较大甲、丙是一组对比实验,其他条件不变,改变的就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通过实验可以知道丙的接触面要比甲粗糙,接触面越是粗糙,摩擦力也就会越大至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不会对摩擦力大小产生影响的,所以说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只有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增设一组对比实验,就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观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带着疑问进行实验会让学生在每个实验环节都进行思考和分析,想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三、布置探究实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可以采用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合理的进行划分,接下来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实验探究的任务布置实验之后,可以让学生利[JP3]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的材料,利用这些器材来设计实验[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