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经济的特征

绿色经济的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第1篇

成立山东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研发、资金筹措等重大支持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成立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同时,组建由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专家共同参与的山东省低碳经济专家委员会,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适时出台或修改有关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加速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化、标准化、常规化进程。建立碳减排协会、碳交易平台。按照国家碳排放有关规定,出台碳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自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碳减排协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家底”,确定各主体单位的碳排放额度及其减排的目标任务。

构筑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体系

借鉴先进省市发展低碳经济专项规划编制的经验和做法,调整规划思路,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山东特色,尽快研究和编制中长期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同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筹分类制定减排重点行业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森林碳汇等专项规划,促进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变。

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

以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的整合与重组,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培育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电子信息等战略性绿色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增加碳汇。

开展低碳试点,探索有山东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重点选择低碳特征比较明显、低碳产业发展和低碳产品应用已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在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绿色发展配套政策、产业体系建设、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按照“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则进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以低碳、清洁、高效为特征,以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钢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选择示范企业,推动低碳化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选择居住相对集中、设施相对完善、环境承载量大、群众基础较好的社区(街区),推广绿色建筑,提倡绿色出行,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以绿色、便捷、节能、低碳为特征的低碳社区。工业领域,组织实施电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应用技术研发应用;交通领域,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适当投放混合动力公交车;公共机构,增强低碳意识,抓好节电、节气、节水综合改造。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区域绿色发展;碎片化资源;交易费用

1共享经济成为区域绿色发展新动力的原因

共享经济作为依托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经济模式,能够整合碎片化资源、降低交易费用、减少生态资源的重新开发。这些属性,使得共享经济模式成为新时期转化区域增长动力、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共享经济逐渐成为区域绿色发展的新兴动力。

1.1共享经济整合碎片化资源

以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共享经济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巧妙地将产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进行了分离。对于传统商品的交易而言,使用权与所有权往往紧密相连,交易伴随着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同时转移。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通过共享平台的交易,往往是交易了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种交易性质的变更,使得原本的碎片化资源得到了巧妙的整合,将传统市场中无法交易的碎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转化为可交易资源。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私有产权制度并不是碎片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其并没有充分地挖掘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在传统的经济交易中,由于交易手段、交易方式、信息获取等诸多限制,导致相当数量的碎片化资源无法通过传统交易发挥其自身所拥有的使用价值。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成熟的碎片化资源交易平台得以建立,碎片化资源的信息获取成本、交易成本急剧降低,并通过相应的技术平台广泛应用。

1.2共享经济降低了交易费用

共享经济的实质是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共享经济的产生,本质上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交易费用的显著降低。共享经济通过交易方式、交易市场、交易媒介的转变,极大地节省交易费用,尤其是信息匹配费用与信息获取费用。交易费用的降低,使企业的边界逐渐缩小和模糊,产消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提升了存量环境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效率,降低了资源损耗率,提升了交易的“绿色性”,同时为区域经济的运行注入了活力。1.2.1交易成本降低使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共享经济提高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也印证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结论:政府与私有化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离散型管理模式,还存在着中间环节与中间地带,这种连续型的合作管理模式使得公共资源的开发管与理方法具有了多样性,合作管理下的地方社群模式在多数情况下比市场与政府两个极端的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共享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社群合作管理的交易成本,使得这种连续型的管理模式相较于国家管理和私有化市场运作而言更加有效、管理成本更加低廉,从而提高了公共资源的管理效率,而环境资源正是属于公共资源的范式。这种效率的提高,使得共享经济本身的绿色性凸显。1.2.2交易成本降低使供需匹配更加优化共享经济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实行供需的匹配,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交易的核心,通过价格机制为不同商品进行价值衡量,并推动了非人格化交易的广泛施行。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价格机制的潜在效益被充分挖掘,用户越多,市场越庞大,交易匹配的可能性也越大,交易成本将越低廉。庞大市场的充分挖掘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共享产品的平均价格。例如,在同一时段,Airbnb的短租价格比传统酒店的价格平均低20%。

1.3盘活市场存量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开发

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市场上众多存量资源的盘活,进而从源头上减少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在共享经济兴起之前,传统交易市场上的商品流通过程往往伴随着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同时转移。这一形式导致使用权与所有权的拥有者才能开发与利用产品的价值属性,使用效率普遍偏低。随着共享经济模式在区域经济中的推广,商品在短时期内只进行使用权的转让,而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巧妙分离,使得商品可以在某些时间段仅仅交易使用权而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极大地提升了存量商品使用价值的开发效率,盘活了基数巨大的存量资源,降低了对新产品的生产需求,进而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消耗。

2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式

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实质,在于运用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提升生态建设的效率,是区域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融合通道。

2.1共享经济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过程

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方式,在于运用市场化的调节机制,通过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倒逼传统区域发展过程中低效、粗放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升级逐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共享经济的特性显著降低了交易费用,盘活了相当数量的存量资源,提高了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消费的绿色性,降低了环境资源的重新开发,从而提升了区域绿色发展的质量。

2.2共享经济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共享经济是技术进步引致的经济模式创新。首先,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在“一切商品皆可共享”的理念下,将迅速占领市场。市场瓜分的过程也将是共享经济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共享经济模式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将会逐步倒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适应共享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结构自发的调整,将会与现有的政策措施产生一定的摩擦。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将会倒逼政府调整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以规制与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政府治理的“重塑”;第三,政府将会针对新型经济模式和产业,从顶层设计与微观制度两个层面,规制与引导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第四,在规制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面对新兴市场,将进行针对性的制度供给。通过政府的制度供给,规制市场,使市场交易平稳有序;第五,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市场交易,将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障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能够有效融合;第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最终将反作用于共享经济模式,提高共享经济模式与产业模式的匹配度。整个过程由图1中的①至⑥反映。在整个理论的循环过程中,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决定了共享经济自身具有相应的绿色特性,通过移动信息化平台整合碎片化的环境资源、经济资源和政府资源,通过政府重塑和制度供给,减少市场运作本身的资源消耗,提高市场运作中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市场效率的提高,使得市场中产消者的数量增加,降低了市场对能源开发的需求,扩大了市场运行中的绿色效应,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动态运行的绿色性。

3共享经济绿色效应释放的困境

共享经济绿色效应的释放,不是自发进行的,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制。共享企业虽然是技术创新引致的新兴企业群体,但是其本质上还是遵循传统企业的盈利特征,受到市场本身的逐利性引导。面对共享经济的新兴市场模式,政府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制,共享经济本身的绿色效应将无法释放,甚至成为阻碍区域绿色发展的“绊脚石”。当前,我国区域共享经济的发展,其绿色效应虽有所体现,但其绿色性的真正释放却存在三方面的困境:第一,共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阻碍了区域绿色效应的释放;第二,地方政府缺乏对“共享产品”生产的科学引导;第三,区域制度供给相对缺失。由于存在三方面的困境,地方政府无法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内在绿色效应,减缓了绿色发展的步伐。

3.1共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阻碍了区域绿色效应的释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34520亿元,比2015年上涨了103%。其中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等重点细分领域的交易规模已达到13660亿元,比2015年上涨96%。除发展速度较快外,共享经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超过6亿人参与共享经济,参与服务提供的人数超过6000万人,其中平台员工数约为585万人。根据宏观数据,共享经济在我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多数共享经济企业成立于2013年以后,并在2014年正式投入运营。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共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迅速占领相关市场,并对传统的消费市场形成有力冲击。然而,逐渐形成的寡头垄断局面,在区域共享经济发展中逐步凸显。爆发式的增长,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共享单车行业为例,共享单车行业在近几年呈现出爆发式甚至是野蛮式的扩张,导致不同企业的共享单车迅速挤占城市公共区域。其中,武汉市以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和哈罗(Hello)单车为主要供给者。寡头垄断的共享单车市场格局,造成了大量单车资源的浪费,同时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这种爆发式的扩张,使得共享单车本应具备的绿色出行效应受到极大遏制,降低了城市出行的绿色性。

3.2地方政府缺乏对“共享产品”生产的科学引导

在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消费者群体还是共享企业都更加注重共享经济模式对整个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忽视其所特有的绿色性质,导致“共享产品”未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共享企业缺乏绿色的引导机制,“共享产品”的绿色性逐渐减弱,进而影响绿色消费的长期实现。共享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利益调整,面临着监管制度的调整和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义,面临着消费者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的巨大改变,面临着新的供给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顶层设计的重新制定、微观政策的重新安排、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建立、生产者“共享产品”的供给,都给区域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挑战。当前,地方政府还处在对共享产品的管控起步区,需要根据地方实际发展情况,对共享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

3.3区域制度供给相对缺失

在区域共享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政策、制度的供给不足,不仅仅局限在目前舆论压力较大的网约车领域。短租行业、知识人力资源分享、私厨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等共享经济全面渗透的行业,都存在着类似于网约车行业的规制障碍。在中央政府明确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后,地方政府缺乏相应针对性较强的制度体系对共享经济进行引导和规制,并仍然沿用已有的传统规制模式,导致矛盾不断激化,从而阻碍共享经济绿色效应的释放,影响区域绿色发展。

4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共享经济是区域绿色发展的有效微观手段。保障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提升共享经济本身具有的绿色效应,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经济运行基础。

4.1明确共享经济下的区域绿色发展理念

共享经济能够作为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一发展理念需要得到地方政府、产品生产者以及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从而在理念上普及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得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真正拥有通过共享经济的新型模式进行交易的意愿,认可共享经济模式的地位和其所具有的绿色性,从而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经济运行动力。当前的共享经济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顶层设计依然偏重于问题解决和事后修补,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微观指导性。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完善共享经济的相关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绿色效应,在顶层设计上明确共享经济对绿色消费的促进作用,制定符合绿色发展标准的共享经济发展纲要,从制度层面明确共享经济模式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相应规范的制度支持和具体的参考方案。

4.2建立合理的地方性规制渠道

地方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共享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转变角色,从强制干预者逐步转变为引导者,从事后管束逐步转变为事前引导,并建立合理的规制渠道,完善规制方法,引导共享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充分释放相应的绿色效应,保障绿色消费的有效实现。共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需要政府合理的引导和规制。引导在前,规制在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各自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扮演好自身在共享经济发展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建立合理的规制渠道与规制方法,平衡好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政策尺度,充分研究政策倾斜度,科学、合理、高效地引领共享经济发展,使得共享经济平稳度过前期的爆发式增长阶段,从爆发式的注重“量”的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的注重“质”的提升,从而为绿色消费的实现提供现实基础,在长期保障绿色消费通过共享经济的发展顺利实现。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又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建筑,还可以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

绿色建筑是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指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即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汽、节电、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自然环境,从而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生活及活动的场所,从而达到人与建筑的生态和谐。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必然性

1、国外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人类生存的隐患,所以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到23%至40%之间。2007年美国国务院通过了《低碳经济法案》,以此响应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巴厘岛路线图”方针,这所有的一切都有利地说明了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责任,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机遇。

2、国内环境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引入绿色建筑概念比较晚,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比较迟。源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准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即工业经济,这是因为中国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无形中带来了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成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绊脚石。

我国是工业大国,建筑业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中国现有的建筑总面积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2020年还将增加30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所以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可想而知。而发展经济、提高13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一项意义重大且十分紧急的任务。

三、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旧有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数量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我国历史悠久,存在许多与自然环境相吻合的传统建筑文化。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越性。

1、巨大的节能潜力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样我国建筑业的耗比较大,如果对目前存在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效果必然非常明显,这就说明绿色建筑的推广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潜力。以供热管理市场为例,2008底,我国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约等于70亿平方米,平均消耗能源折合成标准煤每年大约需要20公斤/平方米,如果对其进行节能改造,每年可以节省标准煤亿万多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些都有利的说明中国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2、绿色建筑具有相对较大的效益优势

要想达到相同的节能效果,建筑比工业的投入要少得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所以,我国推行了绿色建筑具有很大的优势。

3、绿色建筑技术日趋成熟

2004年4月1日,原建设部与科技部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启动了“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采用节能的加厚外墙,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另外利用自然通风原理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还可以利用非可再生资源,例如高压冲厕、慢速洗浴喷头、外表雨水的收集使用等。这些都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

4、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往西,有大部分与地理气候特征相适应的建筑群。比如陕西的窑洞,就是运用自然通风原理以及浅层地热的原理实现了居住场所冬暖夏冷的特征。再如苏州的园林设计,更是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从根本上调节了气候。所以,我国历史久远的传统建筑文化为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1、政府对其不够重视

政府部门在认识绿色建筑经济的时候,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这便导致了政府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管理的时候,力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也没有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的建立,这也导致了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的束缚力不够。

2、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认识不够

人是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主体。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人并没有把绿色建筑经济归入到可持续发展中去,并没有重视其发展前景。

3、对绿色建筑经济扶持力度不够

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还停留在嘴上说说的阶段,并且,现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时候,原料成本比较的高,若是经济基础达不到要求,那么绿色建筑在发展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便会比较严重,所以必须提高对绿色建筑发展扶持的力度,才能帮助其更好地发展。

四、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还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必须通过以下措施,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对政府资金扶持的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必须将自己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绿色建筑经济更加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经济资金补贴的水平,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投入,这样才能够给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物质基础,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做好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绿色环保方面的意识,所以,应该大力的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政府在宣传的时候,应该经过调研,将媒体的力量利用起来,通过媒体来进行绿色建筑观念的宣传,这样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很容易提高,这也能够给绿色建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地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愿意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更好的实现良性循环。

3、加强培训工作

想要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仅仅通过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好培训方面的工作,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通过实体培训,能够更好地落实绿色建筑经济思想。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确保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筑行业首次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源于中国的建筑业以及相关产业商品化程度最快、产业体量最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最轻、拉动国民生产总值最有效,所以,首当其冲的迎来了一场节能减排的改革,如今,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流。本文主要从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来阐释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

1、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

(1)效果分析的组成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主要包括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因为外部效果主要指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应该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所以,评价绿色建筑的效果主要指的

(2) 外部效果的指标。

所谓的国民经济评价,就是按照科学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考察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来评价该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由于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刚刚起步,很难为绿色建筑的发展界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笔者人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国家出台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的数量,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模式,导致各地建筑项目增多,所耗费的能源也相应的增多。其次,深化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的研发,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从而节约了资源和能源,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了机械化水平;第三,广泛宣传绿色建筑理念,使得在城市规划和考察设计中时刻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从而保证家庭住宅和城市建设在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四,建立完善的评估标准,从根源上杜绝伪绿色建筑的存在;第五: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

在政府的干预调控下,要健全和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建筑节能监管,使得“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提高,内部效益降低,而“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的降低,绿色建筑外部效益的有效提高,能从根本上使可利用的资源向绿色建筑经济领域流动。

2、绿色建筑有效措施分析

如何对绿色建筑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推行,主要是针对绿色建筑的外部效果的提高。提高外部的效益,降低外部成本的一个大体思路是: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污染;建筑的质量、功能、性能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源于绿色建筑是新生事物,提高外部效益的量化指标还不能太确定,具体表现为绿色建筑的高出售率以及高出租率。相对来说出售与出租价格也比较高,一个绿色建筑项目,不仅费用的支出比较低,而且能够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赞助,还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些都将为业主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另外,降低外部成本也是提高外部效果的措施之一。因为,绿色建筑质量好,电、水、能源和垃圾成本底,从而延长了建筑的寿命。所以在建造绿色建筑的前期,要降低外部成本,即可以在透光性好、通风能力强、空气质量好的地段购买一块地产,可以将解除潜在的环境风险;绿色建筑前期直接产生的建造成本比较高,但是由于机械数量少、照明设备数量少、通风设备数量少,从而提高了能源效益,间接降低了建造成本。

总之,绿色建筑的发展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本着保护生态环境、节省资源的前提进行的操作,是符合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璇.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4,(2).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第4篇

低碳经济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绿色管理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之后的产物,两者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低碳经济催生出绿色管理。在目前全球范围内环境普遍污染、气候变暖的状况之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率先实施了以高能效和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运用技术创新以发展低碳技术,并且率先推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实际措施。其后,各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大低碳经济的开发,由此而带来了企业的绿色管理。应当说,低碳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企业的绿色管理,运用绿色管理能够实现低碳经济之目的。二是绿色管理促进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迫切需要实施绿色管理,而绿色管理又极大地推动了低碳经济之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依据绿色管理之要求,将环保以及低能耗等要求纳入到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全过程之中,从而真正推动低碳经济的极大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当中,随着企业绿色管理机制的持续完善,又能推动低碳经济实现新的发展,进而提升了低碳管理水平。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推进绿色管理的措施

(一)引入绿色理念绿色理念是现代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重要基础。唯有切实建设好企业所独有的绿色理念,中新天津生态城企业的绿色管理才能有切实的保障。企业绿色理念之构建需要以绿色文化为基础,企业要努力让管理者以及员工深刻认识到绿色管理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定期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让其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以往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当地环境为主要代价的。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中,应当切实强化环境责任感,让园区内企业全体员工均能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环境问题解决不好,企业必然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二)提升绿色科技的水平当前,企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不高,为此,要下大力气提升绿色科技水平,主要应从两个层面上做好工作:一是要提升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比如,一旦企业在生产中导致了水体污染,那么该企业一定要致力于开发科技治理水污染技术。二是要提升产品技术能力。要通过加大技术产品改进的力度,积极调整本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市场结构,运用技术创新以获取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三)完善绿色理财管理体系建设绿色理财管理体系,这是企业发展中的必然要求之一。比如,企业可以在其财务管理领域内加入绿色理财受益管理的内容,将防治绿色污染而得到的利益进行直观化,不仅加大了本企业的受益幅度;而且还能让企业管理层人士亲眼看到治理污染一样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从而极大地提升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还可运用“三废”产品减免税收款利益和政府资助利益等方式来鼓励实施绿色理财,并且通过以上绿色理财手段来提升本企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本企业低碳经济之发展。(四)健全绿色环保管理机制中新天津生态城企业在对外推广绿色管理时,也一定要把绿色观念融合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之中。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是“5R”原则:一是研究原则,就是将环保列入企业管理和决策之中,注重环保和相关环境对策研究;二是减消原则,就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切实减少或者彻底消除有害物的排放;三是循环原则,就是要对废旧产品实施回收化处理,通过循环利用和保护来参与到环境整治活动之中,进而培养全体员工的环保责任感,树立起本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

三、结束语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第5篇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资源与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依据中国的国情,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只能走一条依靠科技、节约资源、生态环境友好、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倡导绿色投资,乃是基本的重要途径。

绿色投资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虽然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绿色投资的实践,但是,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需要认真的研究。西方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责任投资(SRI)的探讨上,以及对节能减排问题的论述,系统地研究绿色投资问题的成果还没有出现。在我国,虽然也有学者对绿色投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总体看来研究的很不深入、不系统,对绿色投资规律揭示的不够深刻。目前有关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仅散见于部分书籍、杂志中。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绿色投资的专著亦不多见。作者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不断大胆探索和潜心研究,完成了《绿色投资问题研究》一书,以专著形式公开出版。从学术著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角度讲,这部专著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绿色投资问题研究》一书,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系统地探讨了绿色投资的内涵、特征、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全面阐述了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发展绿色投资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解决资源制约的重要途径。该书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了绿色投资的规律,而且针对我国发展绿色投资的实践,提出了发展绿色投资的具体对策。书中的一些建议对指导实际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该书在下述四个方面有所创新:其一,对绿色投资定义予以科学的界定,赋予它更加具体的含义。其二,界定了绿色投资的具体范围,即环境保护投资、资源节约投资和发展循环经济投资。其三,深入地研究了绿色投资的运行机制,详细地分析了绿色投资制度、绿色投资流向、绿色投资结构与绿色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四,提出了发展绿色投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 循环经济 绿色变革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对于传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产生怀疑,面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与污染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人们正反思自己的行为,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目前生产技术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在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消耗巨大,与当前自然环境的矛盾也更加凸现出来。据相关统计,我国每万元GDP的能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最高的达到了6倍。就目前国内经济与自然环境现状而言,传统“先污染再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摒弃,我们必须要严格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因此,企业的绿色变革势在必行。

一、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以企业为主导

循环经济从其本质上而言是生态经济,它要求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时,将生态学规律作为指导。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是为了实现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中的物质流动模式是企业消费资源生产产品,然后将废物排放的模式,是一种单程的开放型模式;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物质流动过程为企业消费资源生产产品,然后将资源再生的循环,这是一种闭环型的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即是在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从其技术特征上则表现为资源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以及资源再生。企业是进行资源再利用、消耗资源以及实现资源再生的主体,因而企业在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而言,循环经济是在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循环经济进行理解时,需要注意:第一,循环经济是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发展模式,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高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消耗与低排放。第二,循环经济是倡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将生态学规律作为指导的生态经济,将人类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过程纳入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中。第三,循环经济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和谐、持续发展为目的。循环经济在再生资源,减少对自然界进行资源获取的同时,减低对自然环境中的废物排放,因而减轻了污染程度。在新的经济背景之下,企业必须在保障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前提条件下,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以循环经济的实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绿色变革

(一)确定企业发展绿色战略

企业发展绿色战略,即是将绿色化概念加入到企业组合战略要素的过程中,使企业发展战略的确定与具体实施都符合绿色化标准。具体而言,即是将绿色化与环保化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的发展契机、发展意向与期望、资源利用、业务流程以及企业所使用的手段与方法等生成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由此可以得知,绿色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的发展战略,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战略的柔性化,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具连续性,更加适合当前的经济环境。在实施战略以及信息反馈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明确的控制标准与调节机制,并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严格落实。

(二)转变经营思想与经营目标

在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树立绿色经营思想,在经营活动中更多地考虑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把环境与资源因素加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并以其为依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决策制定。在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生态水平严重降低。企业在进行生产核算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问题排除在考虑因素之外,在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中缺乏对环境效益的考察。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极大地牺牲了环境,甚至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益极低。因此,企业应当将资源与环境纳入生产核算的考虑范围之中,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与资源。使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同时重视环境效益,将此二者有机结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更加科学。

经营目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因而企业要实现循环经济则需要转变以往的经营目标。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中,企业经营目标通常是实现产品数量的增长,这种落后的经营策略早已被淘汰。在目前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实现自身价值,这是随着时代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企业做出的理性的选择。但是在目前循环经济理念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的背景之下,企业在制定经营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除此之外,企业只有加强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落实绿色经营目标,才能够在公众中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保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竞争力。因此,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模式时,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再局限于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兼顾社会与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增加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技术设计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科技对于经济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加大科技投入,改变以往依靠大量人力与物力投入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在设计产品时,企业需要重视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物质循环利用,以此确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在生产设备中使用标准化设计,从而实现生产设备的更新升级,使生产设备在发生故障时,只需要进行故障原件的更换就能够继续投入使用,而不需要将整台设备报废,这样则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时,应当将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三者有机结合,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将废弃物再生,实现资源再利用;提高高新技术成果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投入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企业废弃物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模式下,技术设计的合理与否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同时,企业自身的发展要建立在技术设计绿色化的基础之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加强新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将降低产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目的的一种营销策略,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在选择生产技术与产品原料以及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满足环保的要求。第二,在进行产品设计与包装时,要考虑到包装使用后的残余,减少残余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三,在商品消费环节中,企业应当倡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商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过程中,要落实循环经济的要求,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作为服务导向。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企业需要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与发展。为了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企业就必须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绿色变革,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亮红.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齐建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人类呼唤提升生命力的第四次技术革命[J].经济纵横,2013;01

[3]王佩跃.探析循环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绿色变革[J].现代商业,2012;02

[4]魏澄荣,程春生.绿色消费与企业经营管理变革[J].发展研究,2010;10

[5]王琳,肖序.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测度与优化研究[J].求索,2013;01

【作者简介】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得到全球的关注,特别是我国面临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协调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的关系,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中国走绿色经济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制约因素

(一)固有的体制机制影响绿色经济发展

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以GDP为导向,从而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GDP,却忽略了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高排放。另外,由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非市场化手段导致要素价格扭曲,使得整个绿色经济发展体系遭到破坏。因此,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对资源环境进行定价,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依靠市场调节。

(二)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环境破坏性也极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呈现刚性需求。资源又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征,这样就给资源、能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缺乏

尽管国家已经重视关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科技能力培养。但由于中国提倡绿色经济发展的时期较短,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一,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国家将其大部分财政收入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对绿色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脱节;第二,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第三,缺乏科研人才,绿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影响绿色科技创新水平。

(四)绿色就业高端岗位相对较少

由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时期较短,各产业链尚未紧密衔接,许多就业岗位还没有得到关于人才技能的精准定位。特别是一些高端就业岗位比较少。多数工作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这些低端就业岗位无保障或低保障,高端就业岗位又相对较少,不利于该领域留住大量人才,同时也使未来往该领域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造成恶性循环,抑制绿色经济发展速度。所以我国应采取一系列可行性政策来提升高端就业岗位的比例,培养人才,使人才与就业岗位进行对接。

三、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经济政策机制

为了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联系我国国情、发展实践经历,适当选择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深化制度改革,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及完善。一是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等在内所涉及的成本要素,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二是利用好财政税收政策,关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税收设置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关于企业排污税进行严格要求,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社会成本。这样企业才能进行高标准排污以及技术更新。对低污染、低排放绿色产业进行减税等激励政策。三是积极健全绿色融资政策,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健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搭建标准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引导绿色消费。

(二)注重绿色技术科技创新

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从而使绿色经济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一要采取相关政策来确保绿色技术进行广泛创新。首先需要完善修改现行税收减免政策,其次还需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投入,促进中小企业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最大潜能。二要在增加科技投入量的同时,把握好投入效率。首先,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国家的科技计划需要考虑企业科技需求,同时也需要引入大量的企业加入到科技计划项目;其次,要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最后,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开发绿色能源,形成能源利用新格局

目前国家已经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地上能源进行了大量开发利用。在对现有绿色能源进行合理使用和分配的同时,也应对地下的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地下新能源进行探索。近来,美国取得"页岩气革命”胜利的成果,也就是页岩气,一种不常规的天然气,深受全世界能源消费者的喜爱,这或将改变世界的能源使用布局。开发能够替换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应找准定位、完善职能,切实发挥新能源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形成低污染、高效率、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状态,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实践能源战略新格局,勘查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生物气、干热岩、地热能”等新能源作为地质勘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

(五)通过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就业,多设置些高端就业岗位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同时绿色经济发展也帮助解决人才就业问题。不仅应该将技术导向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战略选择方向,而且应重视创造新的绿色就业机会。应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优先发展绿色投资计划,增加就业,改善国内需求,为实现绿色经济的结构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增加绿色就业高端岗位,吸引更多的人才,为绿色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与资源。另外也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中国处于绿色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增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协作,能够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参考文献:

[1].实施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绿色经济与创新,2010(2):121-126.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金融新思路;方法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悄然降临,并在各个经济领域及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它巨大的实际作用,尤其对金融领域来说,它作为现代经济中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因此,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研究金融业的新特征和新思路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经济意义。

1.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发展的特征

低碳经济理念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理念,它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力图告别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到最低。而在金融业的发展当中,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与其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是随着“碳金融”理念的提出,更是把温室气体的排放与金融活动联系起来,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型发展特征。

1.1 “碳金融”衍生品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们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逐渐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伴随着现如今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和气候环境恶劣产生的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空间已经不再作为免费的资源提供给各个国家,而是要使世界各国通过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博弈才能获取的一种资产,因此,世界各国的碳排放自然而然地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收支问题和汇率等金融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多方面的“碳金融”衍生品,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传统的通过EUAs许可的金融衍生品,这是由EUAs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一种是通过CERs和ERUs核证的衍生品,例如CERs和ERUs的长期性合约、CERs和ERUs的期权性合约等;另一种是在“碳金融”市场下产生的新型衍生品,包括碳保险、气候衍生品等。

1.2 碳交易的市场更加活跃

碳交易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近几年来,碳交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也成了各国在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搏弈的结果,因此,其碳交易也就成了各国金融贸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2010年的世界金融贸易统计结果来看,全世界把碳排放权作为金融交易目的的贸易金额有156355亿美元,与2008年的115643亿美元有了很大的增长,并据有关部门预测,在2012年,全球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会大过石油交易市场,而成为各国最大的交易市场。由此可见,各国为了减少碳排放量,都在积极从各方面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战略,这就为碳交易市场的活跃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

金融业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和特征,另外,金融理念和经济实体的改革中都给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土壤,而低碳经济的时代环境又带动了新一批的世界经济增长,这无疑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机会和条件。

2.2 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面临的挑战

虽然新时代的低碳理念给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适宜的土壤,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仍要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金融机制不完善、由于能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导致碳排放增长过大、财务管理手段不高等多方面的阻碍因素,这些问题都在无形中对金融创新产生不利的影响。

3.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的措施

面对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的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抓住时机,利用有利的条件,规避不利因素,并与时俱进,促进金融业发展和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3.1 政府部门要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活动

我国在2007年,由环境保护总局和金融行业一同推出了三项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其中包括“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内容,效果也比较显著,然而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进行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绿色金融”行业,因此,有关部门就要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金融”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其投资、保险和信贷等活动提供有益的支持和鼓励,其中就包括对一些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开发新能源、生态建设等行业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与鼓励。

3.2 多方面采取“绿色融资”的方式

融资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今社会,低碳产业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性,在金融融资的方式上也比较单一,因此,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种类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例如政府要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模范性带领金融机构进行相关的低碳融资,并引导VC、PE等社会资金投入到低碳产业中去,另外,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也要推出一些有针对性的IPO、债券、票据等,并提供相应的鼓励和奖励的政策,逐渐建立起国内的有关碳排放权的贸易平台,最后,在开展“绿色融资”渠道时,政府也可以推出一些有关减少碳排放量的法律法规,用来支持和鼓励各项融资活动的进行,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3.3 大力发展“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工作

“碳金融”衍生品是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快速成长壮大的有力保证,尤其在现今社会,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碳排放权的搏弈,碳排放权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工具,它有了其自己的价格,而这种价格一定程度上是由金融市场来决定的,这就表明碳排放权在其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更多地成为了一种金融资产,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然而,从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交易水平和模式来看,仍处于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交易模式,还不够标准和科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积极进行“碳金融”衍生品方面的创新,例如碳基金、碳证券、碳掉期交易等,另外,也要积极推出“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工具,来提高我国在世界“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3.4 加强“碳金融”在宏观上的政策指导

在2008年,我国总共出台了40000亿的投资项目,而其中只有2000亿运用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项目中,数额上仅占总投入的4.5%,可见其比例之小,因此,要充分发挥银行监管会和人民银行等部门对“碳金融”的指导,积极引导各大银行加强对CDM的支持力度,对于一些外汇部门来说,更要积极配合CDM机制研究“碳金融”的流动和发展渠道,建立资金流动平台,为开展“绿色信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中国的金融业要抓住时机,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倩,王遥. 碳金融全球布局与中国的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