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25-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consensus of the comput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metho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hardware courses is put forward by combining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hardware courses,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hardware courses.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mputer Hardware Course; Teaching Mode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同的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有很大的差异,因而许多高校教师面临一些困惑。如,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面临取舍问题、教学内容选择问题、学时数问题、教学与实践的学时分配问题等。2006年周以真[1]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给国内外教育工作者指明了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随后计算思维在国内外计算机界引起广泛关注,计算思维迅速成为了计算机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2-5]。2011年四川师范大学的牟琴和谭良[6]对计算思维的研究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进一步提出展望。总体看来,教育工作者们对计算思维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差别较大,但普遍认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业已形成的共识[7]。然而如何将这种共识变成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仍然需要继续探讨和坚持不懈的实践。

面对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空间”,战德臣、聂兰顺[8]从宏观上提出了“计算之树”描述计算技术和计算系统,并给出了一个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朱亚宗[9]提出了计算思维的基本原理,包括三点:一是可计算性原理,二是形理算一体原理,三是机算设计原理。我们认为这至少从计算机的产生过程方面对计算思维的基本原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本文试图结合文献[9]的计算思维的基本原理,根据计算机硬件课程的特点,提出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

2 计算思维的基本原理

2.1 可计算性原理的核心是递归

计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不过,人们一直较为直观认为:计算就是按照预定的规则,将一些原始数据变换成另一些需要的数据的处理过程。那么,按照确定的规则,将给定类型问题中的任何具体问题在有限步内完成求解,便称为这类问题是可计算的。但进入20世纪,人们发现很多问题找不到算法,例如:半群的字的问题,希尔伯特第10问题等。这时人们反思,尽管通过构造出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对计算的理解依然不明确。

美国数学家Kurt Godel于1934年提出了一般递归函数的概念,并给出了重要论断:凡算法可计算的函数都是一般递归函数,反之亦然。1936年,著名的“丘奇论点”指出算法可计算函数等同于一般递归函数或λ可定义函数。就这样,经历数学教们的努力,可计算函数有了严格数学定义,但对具体的某一步运算,选用什么初始函数和基本运算仍有不确定性。为此,Turing在“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一文中,全面分析了人的计算过程,把计算归结为最简单、最基本、最确定的操作动作,并使任何机械的程序都可以归约为这些操作动作。这种方法以一种“自动机”为基础,算法可计算函数即是这种自动机能计算的函数。后来人们将这种“自动机”称为“图灵机”。

因此,“递归”的思维是可计算性原理的核心。采用一个或多个前导元素运算后续元素,从而实现求解一系列元素。周以真教授也指出递归是计算机技术的典型特征,递归使无限的功能在有限步骤内可以描述或运行。

2.2 物理机制与计算方法对应是形理算一体关键

数学能够充分地表达各种物理规律,对物理规律有明确表达,但是同一物理规律可能有多种数学表达方法,如我们在笛卡尔坐标和极坐标下描述椭圆,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表达式,这样在计算上就不等效。因此,要使数学物理的离散计算步骤完全可以上溯到形象思维层次的物理模型,计算思维必须与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融合为一体。

2.3 机算设计原理的根本是“0-1”和“程序”思维

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模型应该是计算思维的根基。众所周知,计算机的根本特征是程序存储和程序的自动执行。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的基本机构为:计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出5个构成部分,并确定了采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自动执行指令,这样就充分利用了逻辑学家和电子工程师的智慧。因此,计算机的基础原理离不开“0-1”思维和“程序”思维。计算机的硬件电路由晶体管等元器件实现,再进一步组合形成逻辑门电路,然后再构造复杂的电路,从而实现计算机的复杂功能。正是硬件能够存储和执行逻辑值,0和1就是逻辑值的符号,通过0和1,把所有的操作或处理都符号化为0-1序列。这就是“0-1”思维。计算机的各种复杂的操作都是由基本操作构成的,实现系统仅仅需要若干基本操作进行组合,形成基本动作的次序,也就是程序,即是“程序”思维。

3 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课程主要由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6门课程。这些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部分,多数院校都对这些课程比较重视,但大多数学生都反映对硬件知识掌握不牢,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几乎不能理解简单硬件系统的原理,更谈不上硬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等问题。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与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关系。

3.1 课堂教学内容无新意,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计算机硬件课程仅仅按照教材的组织授课,整个知识的过程是填鸭式,一灌到底,最终只能是知识堆积,给学生感到内容繁杂,难以理解,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3.2 强调理论知识,不重视实践训练,难提升思维方式

很多院校对课时量压缩,教学内容大大减少,教师在课堂上只讲解基本原理,使学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较弱。另外,实验课内容以验证型居多,致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不清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建立连续的、渐进的设计思想和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4 新型教学模式构建

结合目前计算机硬件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具体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计算思维能力融入到个人解决问题的备选思考方式库中。经过四年的熏陶,会主动甚至无意中运用计算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进行如下改革。

4.1 优化教学内容组织

以计算思维为指导,保持原有的教学内容,挖掘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重新组织和优化教学内容,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找出知识脉络。这里给出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模块化,一些具有计算思维特征的教学内容可设为知识模块。如,“0-1”模块、“存储程序”模块、并行模块、递归模块等。数字逻辑的逻辑部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数据表示方法等内容设为“0-1”模块,数字逻辑的存储电路部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多层次存期器系统、指令系统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存储器部分可视为“存储程序”模块等。同时,内容组织可以与社会环境中场景类比,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计算思维,丰富其联想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复合型思维。

系统化,以项目驱动的方式组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计算技术与计算系统的宏观认识和理解。由项目的问题为导向,逐步探寻知识结论的思维轨迹和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呈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为重点,加强教学深度,达到训练计算思维的目的。譬如:在讲授数字逻辑课程中,以设计一个复杂数字系统为例,为完成给定的系统,首先需要进行系统总体功能分析设计和各个部件的设计,然后分析数制与码制、逻辑门、逻辑电路设计及优化等相关主题,最后再总结归纳设计思想。

4.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更重要的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即是教学方法上改革。下面是我们已经过在实践应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4.2.1 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已经相当丰富,大学生有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并理解一部分知识。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是当前较好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师也应当合理地借鉴,将其融入自主探究式学习中。首先让学生提前在网络上学习一些课前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再重复学生可以方便获取、自学的东西,多留出时间让师生交流。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主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师生交流,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形成计算思维能力。

4.2.2 促进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当今的教育理念都倡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给学生动脑和动手机会,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此,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改革:

⑴实验进课堂。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共性是实践性强,如果单纯地以理论课的形式授课,学生会感到抽象,无法完全理解。如果能将验证性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存储器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定时器、数码管显示实验等),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⑵实验平台自行设计。目前,多数院校采用购置的实验仪安排实验内容,且安排相对固定,学生只需要插入少数连线,就可以将实验做完。这样,教师无法灵活安排实验内容,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谈不上系统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为此,购买一些最小系统开发板,自制实验平台具有较多好处。一是,可以选择最适合本校学生的软硬件资源,编制难度适中的实验内容;二是,有利于锻炼教师能力,改善教师专业素质,自制实验平台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共同提高;三是,成本低,功能全;四是,方便维护,改变实验仪维护周期长的问题。

4.3 改进综合评价体系

考核是评估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的一种手段。通常,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是学生课堂出缺勤情况,占30%,而期末成绩则以测试记忆性的知识考核为主,占70%。但是,在计算机硬件课程中,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可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原因在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带有一定的综合设计和实践能力,试卷成绩根本无法体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提高计算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对计算机硬件课程采用综合的评价系统,一门课程的评价应由平时成绩(占10%)、平时实践成绩(体现运用和创新能力,占50%)和期末成绩(占40%)。这样不仅考虑到学生出勤情况和记忆知识的考核,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平时实践创新能力,这样,实践考核成绩不仅容易判别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以及其运用能力,还能反映问题求解过程或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从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5 总结

本文根据计算机硬件课程的特点,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硬件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硬件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解决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难以落实到具体课程的难题,为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 [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2006, 49(3): 33-35.

[2] CS2001 Interim Review [EB/OL] http:///cs2001/index.php?Title=main_page, 2008.

[3] Philips P.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 problem-solving tool for every classroom[EB/OL] http:///Resources/sub/ResourceFiles/ComputationalThinking.pdf, 2008.

[4] Bundy A.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s pervasive[J].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Computing, Noted Reviews, 2007, 1(2): 67-69.

[5] 董荣胜, 古天龙.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计算机科学,2009, 36(1): 1-4, 42.

[6] 牟琴, 谭良. 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 38(3): 10-15, 50.

[7] 陆汉权, 何钦铭, 徐镜春.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9): 5-58.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是课程地位的特殊性强,但学习的内驱力弱,学习的韧性不足。根据就业市场的信息表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无论从事软件开发还是从事软件维护,该技术都占较重要的份量,尤其是就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软件维护人员等,业内该课程所占的技术份量都在70%以上,甚至达到100%。但多数学生对门课的重要性、特殊性的认识并不到位,认为全部是硬件知识,一看就会,学生常常会轻视,容易满足于"眼见为实",钻研不深,一知半解。还会觉得组装与维护课程无非就是拆拆装装,也远没有计算机设计、网站制作等课程有意思,课程比较枯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二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强,学习的运用能力弱。《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性、基础性、应用性相统一的课程,要学好,需要多方面的理论与技能素质的支撑。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从基本理论素养到动手能力都不相适应,知识运用能力弱。

三是课程教材、实验设备更新不及时,甚至严重滞后,与计算机硬件软件发展不相匹配。由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而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却在不断升级,性能日益提高。如著名的摩尔定律就说明了计算机行业的硬件产品每隔18个月就完全翻一番,而新的计算机产品、技术与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相矛盾。而大多数中职院校教材并不是每年都更新,所以授课教材上的知识点往往落后社会科技发展五六年时间,学生觉得课本上的知识过于陈旧,学了也无用。其次,实验的硬件设备更新不及时。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快,而由于教学经费的问题学校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不能经常更换,这就造成了学生练习用的设备滞后于现实的主流硬件设备;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打折扣。

教学改革与反思

一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教学模式。从信息论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触觉信道带宽为1,听觉为100,视觉为10000,充分利用视觉信息,更能让学生接受。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多种类型的刺激,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一种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

二是增加教学实践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摆脱传统理论教学,注重劳动技能培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微机故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去实现。为此,我校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教研组专门制定了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修技术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以及互联网资源弥补教材的滞后性,让学生及时掌握计算机前沿知识。

(一)充分利用我校的电子白板教室资源,在讲述课程的时候,完全摆脱了课本教材的束缚,例如在讲述CPU的知识的时候,由于课本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仍然停留在双核时代,对当前较为流行的酷睿i7/i5/i3等系列的CPU介绍几乎没有,而这些高性能的CPU是现在主流配置也是学生急于学习的兴趣点,相对于互联网上对于酷睿i7/i5/i3系列的介绍资源则是丰富多样,我经常像这样直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整理学习教案课件,让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学效果良好。

(二)课后我还专门开通了教学的博客和微薄,课后作业和教学的一些难点和重点一般通过微博或博客发表出去,利用互联网的通讯也增加了学生和老师在课余时间的互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授课更好的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三)通过互联网直观授课不但让学生拓展了学习知识视野,更是直观的给学生演示了如何使用互联网搜索资源,让学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去学习知识。例如CPU发展至今,种类繁多,每一代CPU都有自己的特质,CPU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质,有自己的代表产品,这些产品有哪些优点?推广过程中出现了那些问题?那些CPU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研发新的CPU时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每代CPU之间的区别?等等这些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给学生一一讲述,我们可以直接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完成这些作业,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去学习,去探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工具课程,熟练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应该是中职生的基本技能,更是中职生向上求学和提前就业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张世伟 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5)。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微机组装和维护》课程,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教学内容更新快。笔者是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多年的一名教师,有一定的心得心得,现通过对《微机组装和维护》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分析和探究。

二、目前状况及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而在很多学校以往的《微机组装和维护》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硬件设备的限制,《微机组装和维护》课程较多是纸上谈兵,学生缺乏真正实际动手能力的练习,所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电脑也是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及一些简单的应用操作,一旦电脑系统出现故障,就无从下手解决!

笔者在教学中还发现,大部分技校女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和男生存在较大差异。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提兴奋趣

喜好是最好的老师,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课程,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慢慢对就门课程产生喜好。刚上这门课程时,笔者就跟学生谈到开这门课程的目的及重要性,从就业、从日常电脑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喜好。结合学生在上机实操时碰到的一些微机故障,告诉他们只要把握了更多的微机维修知识,才能维修好所要用到的微机,才能更好地使用微机这个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在授课时,非凡讲述了学生感喜好的知识,如微机的组装、设置BIOS密码、操作系统的安装、安装QQ软件等,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多加练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理论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的技术内容使学生失去喜好,可从美育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心得微机设计之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系统的安装程序、操作系统的界面、资源的共享、接口的防反插和颜色的设计、键盘和鼠标的人体工程学设计等,到处都可以心得到计算机技术的人性化。

(二)解决学生层次不同和男女生动手能力有差异的新问题

对于学生层次不同的新问题,让学得较快的学生尽早接触一些计算机维修方面的知识,并让他们参和实际的微机维修,也可让他们辅导把握较慢的同学。而对大部分技校女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思维,动手能力上和男生相差较大的新问题,笔者在上实验课时将男女生搭配成一个小组,使他们在实践接触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和形成探究意识和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做好教材的选定和更新

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目前状况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对于《微机组装和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和现实脱节的新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任课老师必须经常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校内教材,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奇性和开发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可把各个时期的硬件产品给学生展示出来。微型计算机的硬件产品种类繁多,假如把它们都买回来,没有这个必要。可采取这样的做法摘要:每次淘汰更新微型计算机时,留下的旧微机拆成散件作为教具;另外,每年可购置一些新型、有特征的微型计算机部件(二手部件也可)充实教具;通过各种电脑报刊、杂志、网络搜集硬件图片,使教学资料变得丰富起来;通过硬件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实际熟悉。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教案制成各成图、文、声、像并茂且趣味性强、有吸引力的课件;适当时候可利用笔记本电脑、投影来教学,把一些微型计算机硬件设备,如CPU、主板、各种电缆线等清楚地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们清楚地观察到各部件的结构,用这些设备适时地合理地服务于教学;也可解决硬件不足的新问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在平常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多去上网查阅硬件的有关资料,或者多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电脑报刊或杂志,以提高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实验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可用以前淘汰下来或每年适当购置的设备组建实验室。在进行微机组装实验方面,实行分组加电装机。为了保障学生既能把握必要的安装要领而又不使微机部件损坏,学生的组装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安装前的预备(如放掉身上的静电)到每一颗螺丝钉的拆卸和安装;从安装各部件的步骤到安装每一部件的注重事项,都有教师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装机习惯。学生在装机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出现新问题,包括一些最基本的动手能力新问题。有时甚至发现不少学生不会拧螺丝,不是出现拧不到位或拧不平,就是安装时由于螺丝没拧好而使设备变形。这时应该把按对角线拧螺丝的方法教给学生同时把部件的安插方法注重事项和窍门告诉他们,并规范安装时机器的接线不能交叉、连线要排列整洁等。这一点笔者是有亲身心得的。再如,面板控制接线的连接是学生装机过程中最轻易出错的一个环节,虽然理论课上反复强调过,但是有的学生由于英文较差,对插针接口还是区分不清或经常接错,这在想象当中是心得不到的。

(六)以课堂小结、作业、考试作为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

上完每堂课后,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并且和作业、考试等反馈信息,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等普遍存在的新问题等总结出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收获和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另外,学生在课堂内提出的一些新问题,若当时不能清楚解决的,就如实告诉学生,不能相当然,使学生糊涂,模凌两可。还需要把这些新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再去探究和查阅资料。

四、结束语

以上对《微机组装和维护》课程种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方法等的改革探索,是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入手,使理论和实际操作完美地结合起来,将学生一步一步带入微机组装和维护的大门,使学生全面接触、全面熟悉微机硬件知识及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并且能使他们不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现高职技校“培养实用人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摘要:

[1王乃和,张居晓,《计算机组装和维护》教学思索.内江科技,2006年09期.

[2时翠霞,《微机组装和维护》教学探究.信息技术教育探究论文集,2005年.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63-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一,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具体的和感性的了解,既为今后专业课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也可以使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形成从课堂理论教学动手组装软件的安装调试现场问题的解决归纳总结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理论课中无法掌握的实践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做中学,学中做”,它很适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1.任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任务驱动教学法从问题入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做出反应,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照着书本的例子对所学内容进行验证,学生往往觉得很无聊,教师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一些实际的有代表性的任务:如硬件组装,操作系统的安装,学生便会因有明确的目标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验证。

2.因材施教,实现弹性教学。

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千差万别。传统教学容易采用“一刀切”,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对学生因材施教。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时,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故障进行排除,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水平提出层次高低不同的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这样,各个层次的同学都能完成“任务”,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情况,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和弹性教学。

3.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进行“行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法中,任务取材于生活,学生对任务有直接感受,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不用教师刻意去提,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4.能让学生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效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学科必须注重动手这个特点,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也使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考试不适于死记硬背。“任务驱动”能够促使学生为着排除故障而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应分析查找故障的根源,故障的特征,根据故障的现象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任务大功告成时,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策略

1.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设计任务,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任务必须典型。任务要能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二是任务要具有实践性。要求设计的教学任务要和现实相吻合,能够被学生理解。三是任务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任务。四是任务必须具有系统性。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任务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并要由易到难地编排。假设一台计算机老出现死机现象,并且告诉学生该计算机有可能是硬件故障有可能是软件故障,请学生帮忙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要求一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协作完成此任务。

2.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旨以任务为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想成功地实施任务,教师关键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探索。学生看完任务后就会积极思考,分析出故障可能的原因:(1)主板有故障。如主板跳线接错、主板芯片烧坏问题等等。(2)风扇有故障。如CPU温度过高,风扇被损坏。(3)CPU有故障。CPU由于温度过高被烧坏。(4)软件有故障。如Windows系统应病毒原因。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原因他们要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检查方案,布置分工每个人的具体任务。有了以上详细的分析,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检查方案往下操作就可以了。首先,应该进行简单的硬件检查,看看风扇是否转动。第二步,看看主板有些跳线是不是松动,主板上的芯片是否被烧坏。第三步,Windows系统是否有问题。如病毒原因等等。第四步,如果是硬件问题,对所查出的故障元器件进行修理或者更换。如果是软件问题,则可以通过360杀毒、病毒库升级杀毒,或重装系统。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具体的培养方向。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

2.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4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玩游戏、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处理、吸收能力。

3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

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4总结

综上所述,为保证中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完善中职毕业生专业技能培养,必须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不断调整,以满足中职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下对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才能寻找出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出路,更适应社会要求,真正为中职毕业生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建构主义 计算机系统组装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计算机系统组装课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和注重实践。计算机系统组装是一门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既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由于课程知识内容更新比较快,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系统组装课程中的实现

(一)提出明确而适度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前提

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设计精巧的“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符合学生个性和兴趣特点的前提下,使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索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计算机系统组装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的需求去完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设置。整个过程包括硬件选择、硬件组装、操作系统安装和系统设置四个部分。这是一个大的任务,它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或任务,随着学习过程分步骤完成。

(二)合理分解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

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的分任务可操作或者执行为止。在这些分任务中,有很多是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或者技能技巧,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问题的欲望,教师要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境,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有太大的畏惧以致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系统组装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硬件选择、硬件组装、操作系统组装、系统设置、完成系统安装。每一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前一个过程完成的基础上,而且每一个过程都紧扣前面的进程。当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正常进行。

随着任务分析的深入细致,就使得整个安装的过程的思路变得非常的清晰。而在将教学内容拆分为一个个的任务并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之后,学生就能够一步步地按要求去完成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了。在组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正在进行的某一个任务或模块提出一些建议,让学生能够树立坚定的信心去完成任务,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三)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实现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及手段去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来建构新知识的结构,完成一个个的任务。

自主学习是以自学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或单一的任务学生可以采取这种学习方式完成,如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协作学习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比较综合和难度较大的任务更多地需要借助协作学习方式,比如计算机硬件的配置选择。

以计算机硬件系统组装为例,其分成两个部分——硬件选择和硬件组装。对于硬件选择来说,涉及的知识点包括CPU与主板控制芯片的搭配、内存和显卡性能的发挥以及各硬件之间的兼容性等知识点。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可以在课堂听取老师的讲解,然后查阅有关的教材、资料,也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进行协作学习。

(四)学习效果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阶段

学习效果评价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当学生把某项任务通过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时,他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为后面的总结做准备。另外,学生每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刺激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使其在不断地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提高自我认识与对自身的评价,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进步。

当学生完成了系统任务后,通过之前的记录,可以挑选几个有特点的同学进行点评。如硬件组装速度较快的同学可以介绍一下怎样快速的组装硬件;对系统设置有心得的同学可以介绍一下他对系统设置的一些认识。通常这个阶段是学生最兴奋也最体现学生智慧与学习成效的时期,他们往往会提出一大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使大家豁然开朗。最后,由教师总评,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点出需要注意和可以提高的地方供大家参考。通过这样的分析与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与可圈可点之处,也指出了一些缺陷与有待改进的方面,在刺激学生积极性与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会谦虚谨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结束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鼓励互相合作,进一步促成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总之,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下,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是知识结构的提高和固化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统筹安排,合理兼顾。

当然,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难免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了克服此弱点,首先,任务的提出要把握好,注意从整体上统筹设计,使任务与任务之间、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其次,在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学习之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以形成知识的系统性。这样,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才能不断加深对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具体策略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学习与应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情况仍然难以尽如人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对计算机实验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及维护对于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1.1 硬件设备易被损坏且更新缓慢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高校开设的相关科目也逐渐增加,学生接触计算机实验室的机会也逐渐增多。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存在能力有限、操作过程不当或者不良的上机习惯等问题,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很容易就会受到损坏。同时,计算机设备更新缓慢和学生上机需求增加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使得实验室的计算机往往存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这也为计算机硬件的损坏埋下了隐患。

1.2 木马程序和病毒软件泛滥

很多高校为了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在计算机实验室连接了Internet,这虽然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便利,但是也给木马程序和病毒软件的传播买下了伏笔。如果管理人员不及时发现系统中的漏洞,计算机很容易就被感染病毒并快速传播而导致局域网处于瘫痪,而学生随意使用移动存储工具使得这种可能性大大提升。

1.3 管理和维护人员较少,系统维护不及时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牵涉到很多的内容,事务多而杂,既需要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他们有高度的责任心。但是符合这两种条件的管理和维护人员较少,使得系统和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检修,影响了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使用。

1.4 实验室管理不善

很多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情况不理想,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如电线与插头纵横交错,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同时,很多计算机实验室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惩罚措施,对于学生众多的高校来说很容易发生损坏计算机的行为。部分高校虽然有严格的管理和惩罚措施,但是没有认真的贯彻执行,所谓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也使得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损坏和失窃情况屡禁不止。

2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维护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管理和维护

硬件被损毁和软件系统遭到破坏是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最常遇见的问题。因此,做好对二者的管理和维护是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点所在。

硬件管理和维护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维护和定期检修。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维护内容众多,大到购置和添加新的硬件设备、用电的安全和设备故障检修,小到软件系统的选用、机房卫生和网络连接等,都属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维护的范畴。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要做到认真管理,严格遵照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建立的初期阶段,管理人员就要参与其建设工作中,这样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实验室安装设备和机器的配置就可以做到聊熟于心,对其在使用时出现的问题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并及时有效地解决。在计算机实验室运行使用时期,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观念和安全意识,对各项工作严格要求,并将其贯彻实施到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同时,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老化、维护和更新等不可避免,管理人员要坚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如更换损坏和老化的设备、修复系统存在的漏洞等。如果条件允许,管理人员每年需要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两次整修,并反思和总结在管理和维护中的成败得失,以为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和维护的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软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可以利用Ghost软件进行管理。Ghost软件功能强大,其中备份和恢复硬盘数据的功能最为实用。管理人员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安装Ghost软件后,如果计算机在运行的时候发生了故障,管理人员不需要重新做系统和安装相关软件,只需要启动运行Ghost,在很短的时间内既可以使计算机的功能恢复如初。在安装Ghost软件时,系统会提示有备份选项,管理人员选择备份后,Ghost软件会将系统内容自动备份成镜像,储存在计算机硬盘的指定位置。如果计算机的系统发生故障,管理人员选择重启计算机,选择Ghost软件中的系统恢复指令,计算机就会自动恢复到备份时的状态。但是由于Ghost软件备份的内容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在计算机硬盘被读取时会受到伤害,尤其以碎片整理的伤害最为严重,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在恢复备份的时候发生错误。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将备份用光盘进行刻录,并在使用的时候将源盘和目标盘改成光盘,则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因备份损坏或者数据丢失而无法恢复系统的情况。

2.2 做好对计算机木马软件和病毒程序的防范工作

木马软件和病毒程序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危害极大,可以通过局域网对高校计算机网络进行彻底的破坏。因此,管理人员要在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将病毒程序和木马软件控制一定范围内。管理人员可以在计算机实验室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并及时进行升级、更新相关的补丁程序。此外,管理人员还可以使用硬盘保护卡,在保护计算机系统与软件不被破坏的同时,对病毒程序和木马软件进行有效控制。管理人员可以将计算机分为系统区、应用软件区和用户区,并利用硬盘保护卡对系统区和应用软件区进行保护,以免其受到攻击。用户区虽然可以允许学生进行随时存储,但是仍然需要定期采取格式化的处理措施,这样即使计算机受到病毒程序和木马软件的攻击,在重启后仍然可以恢复原始状态。

2.3 加快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高校要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帮助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高校还可以开展与其他院校的交流活动,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其次,高校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解决管理人员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掘和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以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维持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高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管理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树立管理人员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在工作中做到兢兢业业和有问必答,对于繁杂的管理工作和沉重的教学任务做到事无巨细和尽心尽责。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入,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而其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采取培养和引进管理与技术人才,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策略,做好计算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管理与维护,以及对病毒程序和木马软件的防范工作,才能真正的提高管理和维护的水平,从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实验室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单.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计算机教学;问题及对策

引言

高职计算机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于重视实践操作,在理论课程设置以及开展方面存在巨大的隐患。多媒体技术长期以来都被应用于理论课程教学中,并且在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但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却难以发挥其优势,并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分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当前高职计算机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多媒体技术的解决对策。

一、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发展

自多媒体技术应用以来,各个阶段层次的教育都对其进行积极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大大地推动了各阶段教育的发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等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度各不相同。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早期对设备以及操作者的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最先取得累累硕果。针对传统高等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包括:

(一)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出现之前,传统教育的主要组成是教师的生动讲解以及文字的展示,单一的模式使得许多教学内容在掌握的速度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出现,通过将声音、图片、文字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得许多教学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速度。并且借助多元化的感知体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理解吸收更快。

(二)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也帮助教师冲破了思想的束缚,渐渐的围绕多媒体技术教师创造出了更多的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丰富起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功能更加强大,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电子课堂教学得以出现并发展。越来越多新形势的教学方式的出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授课的效率。

(三)提升了高职教学的的水平。一直以来,高职教学的理论教学开展都十分艰难,理论课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很难集中只毅力。所以,高职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实践,轻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其中的教学弊端十分明显。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地改善了高职教育的这种不利状况,借助多媒体系统,理论课程趣味性得以提升,理论课程的开展形式,教学内容基于此得到一定的调整。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气氛得以活跃,高职理论课程教学得到大大改善。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都得以大幅度发展,多媒体的软硬件组成也多次发生了变化。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提升越来越受到众人的重视,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以上各种因素都使得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

(一)软硬件水平不同步。最早的应用于教育的多媒体系统在软件组成方面十分简单,扫描仪加电视便组成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扫描仪被淘汰,电视机也被替换成为展示面积更大的投影。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教师对于教学形式的完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涉及更多的教学模版,制作ppt等等。但在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硬件更新并不及时,很多时候还存在有电脑配电视,或者扫描仪加投影等等组合。硬件配置的落后使得对应的多媒体功能无法发挥,了各种软件在实际教学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硬件不同步所造成的直接影响便是拖慢理论教学进程,降低教学效果。

(二)理论课堂师生缺乏互动。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高职计算机理论教学要求不高,所以借助多媒体所展开的高职计算机理论教学往往有着教师使用既有的ppt模版。虽然借助既有模版能够有效地节省教师的工作量以及保证ppt制作的质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授课也会受到ppt的影响,固定的课件使得教师难以进行即兴发挥。一般来说,多媒体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但是很多教师在多媒体的影响下,失去了对课堂的调整能力,影响教师的正常发挥,进而使得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理论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从学生的层面来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其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师准备的生动精彩的课件上,与教师之间的眼神交流越来越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教学课件缺乏新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高职计算机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以来越来越缺乏教学的新意,进而严重地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学校、教师等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职计算机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自身思维以及综合计算机素质的提升,忽视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这使得理论教学得不到重视,针对理论教学的改革也就十分的欠缺。教师方面,受到学校的影响,教师同样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忽视学生综合计算机素质的提升,也就进一步地忽视了对理论教学的改革,实际表现便是,教师缺乏对理论教学的激情,缺乏对理论课程创新的动力,敷衍了事成为常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计算机教学课件往往连续几年都是使用同一个课件,教学课件的更新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也严重地影响了高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课程质量的提升。

三、新时期高职计算机理论教学的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定义渐渐地从由某一专一特长转变为全面素质较高并且在某一领域中有着突表现的高知识水平拥有者。从人才的定义可以看出,新时期的社会不在欠缺专门的基础计算机技能人才,更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更深入的专业理解的人才成为社会所急缺。新时期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既要重视实践教学也要重视一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那么多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要更广泛的涉及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用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理论授课中,教师能够根据当前所述内容灵活的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种展示不仅仅是ppt课件层面的展示。教师运用手中的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即时的进行各种与计算机有关的操作,可以直接运用手中的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演示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理论知识中的各种内容。同时,学生在对教师的演示的观察中能够更好的体会教师对相关操作的各种细节,有助于学生计算机思维的有效提升。多媒体技术还能够将理论教学代入到机房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机房模式的理论实践结合教学得以形成。理论实践结合教学相较于一般的教学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刚刚接受完理论教学后会对各种知识点有着清晰的记忆,马上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能够有着更好的效果并且有助于理论知识的更深入的记忆与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应用还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里说的距离是指真正的空间概念上的距离。新时期信息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课教学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教学模式。而网课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新形势的多媒体教学。这种距离的无视是的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多更专业的知识,进而显著提升计算机综合教学效果。

四、新时期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新时期,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效果随着其软硬件的升级,信息网络的完善等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十分广阔,高职计算机教学应该正确认识这一关键性问题,响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号召,加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一)重视教师多媒体素质的提高。新时期多媒体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功能的丰富程度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练习来进行更深入的掌握。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起对教师相关技能的培养提高,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首先要培养提高学校的电化技术人员,正确有效的引导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排布置,及时对多媒体设备进行软件以及硬件层面的更新,以保证基础的多媒体功能的实现。另外,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多媒体技能培训,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理念,使其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更好的教学。学院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软件竞赛来鼓励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多媒体软件的设计之中,通过比赛以及各种活动来提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实用性。

(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实践课程结合。高职计算机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机房课程便占据主要。但新时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计算机素质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所以,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形式的教学展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基于多媒体技术,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可以通过机房的多媒体系统来先一步开展理论知识教学,针对理论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即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充分发挥出机房多媒体系统信息共享的功能,多进行操作演示以及学生成果展示,帮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相关知识点,促进其计算机思维的形成。

(三)深入应用远程多媒体教学功能。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信息显示都是在电子设备上进行的,借助这一特点。学生能够更方便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录。另外,通信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网络课程教学(MOOC)创造条件,高职院校要把握机会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应用。

总而言之,新时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高职计算机教育要把握住时代教育重点,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结语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在近年来不断提高。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下,进一步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到教学中成为趋势。新时期,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效果随着其软硬件的升级,信息网络的完善等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十分广阔,高职计算机教学应该正确认识这一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翠萍.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2).

[2]王志.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

[3]张堃,李跃田.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