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和知识资源

信息和知识资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资源;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系统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27—03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出版社、档案馆、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数字资源管理与服务机构间的业务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出现了信息与知识服务业务的融合。数字出版业务带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变革;开放存取运动拓展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为教学科研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数字档案服务延伸了档案馆的举证业务范畴,开始尝试知识服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开始反思多媒体教室对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涉足开放课程资源与网络学习环境建设。

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为高校数字资源服务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但是在各机构竞相谋求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往往因缺乏顶层设计,而导致数字资源、信息系统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重蹈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期覆辙,形成“资源孤岛”。有鉴于此,在新一轮以数字资源为核心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有必要自顶向下审视学校的数字资源管理与知识服务定位,明确相应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与要求,从而促进高校知识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有序推进。

一、数字资源管理与知识服务概述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是学校运行的核心资源,知识创新对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最直接的意义。[1]知识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技术、过程与组织围绕教育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行有机整合。[2]因此,完整的知识服务应该包括对教育过程参与者的知识资源需求供应管理和知识传播管理,即对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利用等知识价值实现活动的过程进行管理。

网络时代,数字资源是知识的主要形态。从资源的产生过程,可以将高校数字资源划分为原创性内生资源和外生性引入资源。原创性内生资源即由本校师生创造的知识内容,包括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所作的学术报告、发明的专利等等;外生性引入资源是指为了学校师生创造知识而提供的知识资源,包括图书馆采购的各类文献数据库、互联网资源等。原创性内生资源体现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其价值在于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外生性引入资源体现了同行的学术水平,其价值在于为师生提供知识创造的原料供应。

师生是学校原创性内生资源的主要生产者,需要得到资源的管理、保存以及二次利用服务,如作为职称评审材料的提供、科研项目的申报、成果的鉴定、成果的评奖、学术团队内外的交流共享等事务与活动。同行以及校内外合作者是这些资源的主要消费者,需要得到知识传播服务,如提供信息查阅、全文获取、内容评论等。

外生性引入资源是师生创造知识的源泉,网络环境下知识创造仍然遵循传统的知识共享模式,即师生个人的知识创新是源头,其创新知识被团队吸收成为团队知识,团队知识对组织产生影响上升为组织知识,组织知识又反过来促进个人知识创新。网络知识共享的人文环境并未改变,改变的是知识传播与获取的途径与方式。因此,外生性引入资源的管理以满足师生个人的信息需求为基础,需要尽量减少资源发现、获取的时间和精力。

二、知识服务的信息化特征

高校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伴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而完成,知识服务具有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触发作用、联动作用、集聚作用和传播作用,[3]信息化支持具有资源网络、社会网络、传播网络等特征。资源网络面向数字资源,提供资源标识、存储、组织、展现与揭示等资源及其关系服务;社会网络面向师生,提供师生信息沟通、圈子组织和人群聚集等人际关系服务;传播网络面向数字资源和师生,提供发现、分享、推送等服务,促成资源与人之间的链接。

就具体服务而言,知识服务根据服务的层次,可以划分为基本服务和深度服务。基本服务以信息资源获取与传递的工具提供为主,如文献资源检索、期刊导航、馆藏书目检索、档案目录查询等,是面向知识领域的数据或信息服务,归于资源网络。深度服务由一系列促进教学、科研、文化传承模式革新的服务组成,以用户为中心,结合师生信息和知识需求,包括信息资源的检索与获取、情报信息服务以及知识服务。这些服务以社会网络为基础,应用传播网络融合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领域应用中。

信息资源的检索以满足师生的一站式、一框式信息检索需求,需要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包括原创性内生资源、外生性引入资源,同时能在知识产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在线获取信息资源。典型的应用服务包括统一检索、定题检索与推送等。

情报信息服务是教师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确定研究课题所需要的工作。可以辅助教师开展信息分析与研究活动,对信息资源提供综合、整理以及简单的分析服务,以提高教师进行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工作效率。典型的服务包括定题报告、学科前沿发展现状报告、尖端技术分析报告、竞争性情报分析等。

知识服务以建立知识关联为手段,整合各种互联网资源、文献资源,如专家数据库、专家博客、学术论坛等用以帮助师生发现新的联系、新的发现,直接参与创新过程。知识服务产生于知识的信息服务,能为师生用户提供理解信息的上下文以及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典型的应用服务包括数据关联、知识地图、 知识图谱等。

三、数字资源管理与知识服务系统模型

1.数字资源管理

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档案 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266-01

一、提供档案信息与“知识产品”服务

档案信息服务是指为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所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促进档案信息流通。地铁公司档案部门最大化的开发档案价值为公司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把隐藏于实体中的档案信息转化为“知识产品”提供对内服务。而在知识管理的背景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将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的方式,将所有创新并趋于多元化的发展。由传统的被动提供服务向主动提供“知识产品”服务模式转化。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转化服务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潜在信息。另外,服务内容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通过网络和数字载体,提供多元化的档案内容的服务。

二、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活动是为了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地铁公司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公司重要经营活动服务,促进地铁公司整体发展。地铁公司档案部门是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在促进公司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与实践价值是有目共睹的,有其重要的作用。地铁公司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就是“公司档案部门及其合作伙伴,为保证公司内部或社会的利用需求,而通过编目、编研和提供利用等形式,将其有关档案信息挖掘出来,以充分实现公司档案价值的过程。”地铁公司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就是通过公司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合作、沟通,做好开发利用工作。地铁公司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可以实现地铁公司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作用。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有一种特别的价值,即有用性。它需要与其它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价值可以放大档案资源本身的价值。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给用户利用的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本身的价值也得到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地铁公司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经营决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档案资源,并运用科学系统的交流,可以提高正确决策的科学化和准确度。总之,对地铁公司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档案信息为地铁公司经营决策服务,提升地铁公司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而提升地铁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构建地铁公司知识库

地铁公司知识库即包括公司人力资源的现状、每个岗位需要的掌握的技能及评价方法、组织机构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资料、客户信息、研究文献、报告等众多方面,且拥有动态的结构。在建立地铁公司知识库以后,应当采取措施将日常文档的电子化作为公司制度固定下来,使各部门业务中新产生的知识在知识库中得到积累。地铁公司与外部机构合作或交易而产生及获得的数据库也链接到知识库中。这样的知识库与以往的数据库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包含了专业知识和业务数据,也成为管理流程的一部分而容纳了管理过程文档,由于鼓励个人隐性知识的分享而容纳了有针对性的技巧建议,知识库的层次更丰富。地铁公司知识库的建立是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要求,也是为地铁公司提供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的需要,也为地铁公司给各个部门同时提供知识服务提供了信息资源库。地铁公司知识库是地铁公司各类信息的有序整合的整体,包括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知识,是把信息组合起来的有序集合,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之一,在地铁公司的日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公司知识管理的关键是对地铁公司档案信息的知识的收集与管理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创新拓展,实现从公司知识管理环境下的公司档案收集与管理的过程,这是地铁公司知识管理的发展的关键所在。公司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收集与整理,即公司档案部门及有关部门对知识信息进行的收集与管理的环节。地铁公司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以知识管理为手段进行管理手段与模式的创新发展,是地铁公司从实现知识管理环境下的公司档案收集与管理的过程,这也是公司知识管理的发展的关键所在。地铁公司档案管理的对象是对公司内部的显性知识记录的载体一文件、档案进行管理。公司知识管理强调信息、知识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共享共建信息资源化平台对地铁公司业务管理活动服务。地铁公司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以知识管理为手段进行管理手段与模式的创新发展,实现公司档案信息知识的收集与管理,要求公司档案工作人员重新审视传统的文件归档和档案收集的范围,拓宽档案收集整理的范围,把隐含信息资源作为归档范围进行有效地管理。地铁公司知识管理要求整合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全部信息、知识资源,以便于信息、知识共享与开发利用。通常意义而言,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价值重要,包含的信息量大,对公司经济发展能提供更有效地帮助。但是隐性知识的隐蔽性、不稳定性使它难以被公司获取、传播与利用。隐性知识管理强调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即将隐性知识“编码化”或“固化”于文件资料之中,使之转化成为可供使用的显性知识,通过文件的传递与利用实现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利用,实现隐性知识的价值。以知识管理为发展方向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地铁公司档案信息知识的收集与管理创新拓展成为知识积累,固化隐性知识;扩大文件归档范围,控制内源显性知识;收集外部信息,获取外源显性知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管理是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应该“以知识管理为导向创新拓展档案管理”。

结论

把知识管理这一系统的管理与方法应用到地铁公司档案工作中,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达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提供利用服务。探讨分析知识管理在地铁公司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对公司组织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拥军.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J].山西档案,2008,1.

[2] 齐虹,石慧敏.知识服务及其在档案管理中的实现[J].北京档案,2012(8):20-22.

[3] 冯惠玲.电子文件时代新思维[J].档案学通讯,2011(6):47.

[4] 张中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司档案比较研究[J].陕西档案,2009 (5).

[5] 刘国能.公司档案工作的发展状况和趋势[J].档案学通讯,2009 (5).

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知识管理 信息资源整合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产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和区域组织都在积极进行电子政务的推广。电子政务作为实现政府职能和优化工作流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代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已经经历了基于数据管理的第一阶段和基于信息管理的第二阶段,目前,正在进入基于知识管理的第三个阶段。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为政府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能够提高政府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就是借鉴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的潜力,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其整合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

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务公开制度的不断推进,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并呈现多维性、交互性、集成性、虚拟性、开放性和不安全性等特点。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重复建设和运行维护不足等,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从而制约了电子政务效益的发挥。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信息孤岛”的存在。作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果,目前大多数中央和省级政府机关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而且所建立的政务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设立、独立运行的。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造成系统互联、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2)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严重。由于政府信息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力度不够,加上体制和部门利益驱使,一些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观念严重,使得政府部门信息流通障碍重重,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

(3)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信息泛滥,知识匮乏。政务是服务于公众的,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多渠道、多方式的满足公众需求。目前,我国政务信息仍停留在信息的简单收集和堆积阶段,对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工作做的少,以致信息不能转化为真正需要的知识,难以发挥电子政务应有的功能。

(4)电子政务系统“重建设、轻质量”。在信息资源整合和运行阶段,沿用传统思路和方法,为建设而建设,在建设规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由于缺少后期运营维护,许多政务网站有名无实,信息更新不及时,深入链接少,网站的交互性、应用性不高。

三、利用知识管理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目前电子政务已发展到第三代即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时代,知识管理是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政府显性和隐性知识,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信息资源。

(1)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统一领导,整体规划。为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整合现有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建立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成立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小组来规划和管理政府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整合。

(2)引入政府CIO(首席信息官)机制。政府CIO是指政府部门中负责通过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管理,支撑政府业务活动和发展战略的高层管理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体系。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中迫切需要建立政府CIO制度,以解决电子政务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制度缺失和管理缺失等问题。

(3)建设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主要包括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公用类数据库系统和分布的政务数据群。这三种数据库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公共数据中心,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功能。

(4)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政府信息共享机制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应用集成、信息集成、流程集成和门户集成等不同层次的资源整合平台,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对分散异构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可以在共享平台上进行数据挖掘,实现信息增值。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整合电子政务信息的基础,政府信息共享机制构成电子政务系统的资源层,为政府部门内部的协作模式和政府信息共享下的公众服务方式提供资源支持。

(5)设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导航系统,并可以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运用知识地图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使用户快捷高效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是实现政府信息全面共享的重要基础,而知识管理对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具有强有力的向上提升和导向作用。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对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借鉴,可以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在潜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对于知识管理理念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中的研究将会逐步深入,也将是以后政府电子政务工程的重点,值得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丽莎,龙朝阳,廖蓓蓓.国内外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2012,(3).

[2]何振,蒋冠.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05,(2).

[3]王知津,谢丽娜,李赞梅.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构建[J].图书馆,2011,(1).

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 信息资源管理 三维结构

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侧重的是提高信息资源整体的综合效益,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不是设备、技术和方法的复杂性和某个生产要素的单一效益。概括来说,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对信息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

2.信息资源管理所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战略管理和高层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执行层的管理,要从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层次上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

3.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强调的是对全部信息资源集成一体、统一配置和系统的管理,追求资源配置的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资源要素的局部最优。

4.信息资源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层次、各管理职能,因此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信息资源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职责,而是企业所有人员的工作。

5.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应注重如何把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使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有效率。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

1.管理决策层次方面

(1)信息资源管理层次较低

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相对来说还只是处于集成阶段和数据管理阶段。尽管在理论上提出将信息作为资源来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具体实践环节上,还停留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日常数据的处理上。信息还没有真正成为资源,还没有真正实现为企业的决策服务。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组织缺位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突出表现在“三无”,即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系列庞杂的工作,几乎涉及企业内所有的人、财、物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但目前许多企业很难有效地组织人员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不可能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差异

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开发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几个方面。当前我国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着诸如信息搜集的范围较窄、信息开发的深度不够、信息分析能力不强、各种信息难以整合、信息利用率太低等方面的问题。

2.知识层次方面

企业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错误倾向[2]。比如: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的需求主体单一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主体主要定位在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往往把企业员工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造成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均衡、不对称,进而也就会影响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视对信息的搜集存储而忽视分析利用

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很多,因为搜集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容易显示出成果。而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则不足,因为分析利用不但困难,而且难有成绩或成绩短期不易表现出来。因此,许多信息工作人员自然而然的就倾向于对信息的搜集而忽视对信息的分析利用。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视内部而轻视外部

企业对其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比较熟悉,也就能够较清楚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信息是没有价值的,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利用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明显、快速;而企业外部的信息十分庞杂,不但搜集困难,整理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分辨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很难立竿见影。

3.信息层次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在我国,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大多数企业缺乏有效利用信息的手段、方法和机制,对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地提取、集成,决策人员面对大量的未经过筛选的信息总会感到无从判断,久而久之信息资源就成了摆设。另外,经验决策也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正处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管理体制,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管理还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统一规划,这使得信息投资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率和效益,造成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

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提出

卢泰宏教授提出的“三维结构”是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精髓。“三维结构”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中,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种管理模式的集成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如图1所示 。

卢泰宏的“三维结构”主要是针对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进行分析的,是对宏观信息资源管理范畴的划分,从不同角度展开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平面结构,但层次性表述得不够[4]。

本文在对卢泰宏教授的“三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1.“技术维”改成“知识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离开了知识的支撑,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的。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往往比较注重对知识的获取和整理,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知识的支撑。因此,本文把“技术维”改成“知识维”。

2.“经济维”改成“信息维”。卢泰宏教授的“经济维”要求重视在信息活动中的经济因素,如信息的成本、价值、信息商品的价格等。显然,“经济维”体现的只是信息的经济特征。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来说,经济特征正是企业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的不同之处,企业往往需要深度地挖掘信息资源隐含的经济特征,而企业的信息意识是企业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能够得到发挥和应用的保证。信息意识即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有寻检、判断和组织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维”要求企业从信息的含义及相关特征出发,重视信息活动的环节、规律及信息意识,更好地体现了信息作为资源的特点。

3.“人文维”转变成“管理决策维”。卢泰宏教授的“人文维”体现了对宏观信息资源管理的划分,由国家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措施,从而营造出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良好环境。而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来说,企业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充当两种角色:一方面通过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决策的科学性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所有资源;另一方面这种调整结合其他两维的活动来配合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应用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可直接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日常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管理分别对应于企业的微观管理、知识的获取与整理、信息的意识及活动等。

1.知识维的应用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对于知识的搜集和管理也是目前各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应围绕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展开: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宣传;建立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

2.信息维的应用

在以往的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形成了厚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极大规模的用户覆盖能力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知感,出现了建设水平高、应用水平低,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提高员工的信息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合企业中的各种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系统环境来对各种系统进行整合,产生无缝的连接。从而提高企业信息活动的效率,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

3. 管理决策维的应用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之上。企业应根据实际,建立符合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改变目前存在的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的局面。同时,科学的决策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合理的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五、结论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环境下,信息资源也处于“爆炸”状态,只有对企业有用的、能够被企业利用的资源才能称得上是有用的资源,才可以转化为对企业有利的知识。因此,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知识,这其中始终离不开有效地管理和决策。本文正是基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中的三维,不是孤立的单独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将三者结合,统一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才能使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伟: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探讨[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10)

[2] 罗卫 王庆良 刘卫欣: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创新管理策略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7(7):59-60

[3] 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7-27

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02-02

如何改变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打破数据格式多样,没有统一标准规范的现状,信息资源整合就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国内外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性能比较分析

信息资源整合需要借助特定的软件系统来实现,国内数图软件虽然不少,但具备资源整合功能并经过实际应用考验且成熟的产品并不多,目前国内主要平台有北京拓尔思TRS、清华同方TPI、北京金信桥TBS、北京方正德赛、武汉天罡公司XdocII等。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自行开发的系统,如深圳大学开发的SULCMIS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等。它们都有信息资源整合的机制等功能。而现阶段国内较为成熟而且在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是TPI和TRS平台[1]。TRS资源整合门户支持不同目标资源的特定检索条件,个性化服务及统计功能较强,可以提供多种全面的检索结果输出格式。TRI检索结果显示方式多样,支持重新检索和二次检索,比较适合中小型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的需要。它们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了相应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外针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所提供的资源整合功能的数图软件产品发展较为成熟也较为完善,但目前引进到国内的只有Met―alib/SFX[2]。它作为目前世界上用户最多的资源整合软件平台和首家在中国大陆设立代表处的同类国际软件,发展势头较快。2005年以来先后被国内若干有影响的用户(如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购买和使用,有着能够提供整合的强大功能。然而,它的价格会使大多数用户望而生畏。

从国内外数字资源整合系统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清华同方的TPI系统和北京的TRS的资源整合门户相对较为成熟,用户也较多。但在资源整合功能上还存在着差异。尽管TPI产品在整合功能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导航和深度的知识挖掘服务,但实用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TRS提供个性化服务,但整合手段较为单一。Metalib/SFX作为国际著名的数字图书馆软件品,其整合形式和技术运用相对成熟,尤其是其构建完备的知识库的整合方法值得国内产品借鉴。

二、图书馆资源整合的主要模式

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能够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拓展合作渠道,推动合作向更高层、更深入、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模式大致可分为数据整合和知识整合,也有文章提出是虚体整合和实体整合。

1.数据整合。数据整合就是指信息资源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的合并。这种形式仅表现为信息资源数量上的变化,数据之间并没有关联;这种形式是对异构资源系统中的异质、异类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的集中,提供统一的表示和操作,以解决多种异构数据资源的互联与共享。数据整合的内容包括,数据库整合、系统平台整合、数据聚合、数据互操作等。这种方式是将多个异构的数字资源系统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数据视图,简单地说,也就是把用不同技术、在各个时间开发的、具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数字资源系统聚合在一起,消除异构资源系统间的差异,呈现给用户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应用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将来自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平台和数据库的各类资源和应用系统集成在一个高效、智能化的统一平台上,提供一个跨越多种分散的、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处理过程的集成纽带,把这些信息整合到一起,使用户可一次集成检索多个数字资源系统,达到异构数据的共知和共享。

数据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中还包括基于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基于导航系统、基于链接系统和基于跨库检索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统一检索无疑是资源整合工作中的关键需求,即通过各自的标准协议接口/网关,对信息源进行“即插即用”式的统一管理。数据整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异构数据的共享和互通的问题。它可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进行快速的资源统一检索,为以后的资源共享打下稳固的基础。满足现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服务等需求。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平台构建和管理自己的门户网站,规划构建自己的各种特色数据库,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自己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序,整合,给读者一个更方便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人性化的服务,以使数字图书馆技术和模式得到有效的利用。

2.除了数据整合外,知识整合也是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部分,它是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的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优化、整合。它侧重于概念和关系(本体)的重组,是利用知识本体,通过对某学科数字资源的分解重组,按知识体系的关联性、主体性组织成网状相互联系的知识资源整合系统。知识本体是反映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系统,这种整合模式的作用是:(1)知识本体提供对领域知识的规范描述和共同理解,并对这些知识进行重复使用,而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2)知识本体使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化、结构化,为实现数字资源的整体化、一体化的共享奠定基础。例如研究知识的分布式存储体系结构,使得知识分布式地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中,形成既独立于每个知识,又能被多个知识发现、重新结成为一个新的共享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

图书馆从传统的纸质文献为主的采集策略逐渐转向面向用户需求、以数字资源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性知识保障格局,其内涵和外延已经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断加强知识服务功能是图书馆面向未来的新的挑战。如何构建知识本体,有效的方法是构建知识交换平台,以现有本体为基础构造出新本体,使异构的知识能够互通有无,交换共享。但由于传统分类法与主题词表中的术语是规范的、知识点是线性的、缺乏对所应用资源的针对性等不足,因此在将其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时,需要进行组织和改造。这就要进行知识挖掘,对于现有信息知识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知识发现和挖掘,包括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文本数据挖掘、文档数据挖掘等。基于知识体系的资源整合,就是创新知识的过程,就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揭示,从而有效地保证知识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数据整合和知识整合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并不是相对独立的,它可以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并同时与其他几种方式一起,可以是相互交叉又相互重合的、有主有附的几种方式。模式的确定可以有:(1)汇合方式。(2)组合方式。(3)重组方式。(4)一体化综合方式等。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决定采取某一种或某几种层次的整合方式。做好了这一步,就为今后的合作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资源整合重在“深度”

如何在深层次上下功夫,专业人员应在对信息资源组织、筛选、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提炼出融入专业人员智慧价值的知识集合,即知识组织和知识创新,从而有益于用户内化知识并自主创新,图书馆应利用专业优势和核心能力对接受与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组织、加工整合、深度揭示。

但是,当前图书馆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值得忧虑,大多数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例如,很多图书馆资源实现的只是一种“界面”层次上的整合。虽然在开始提出要“统一规划”、“深度揭示”,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一些“权宜之计”,这些资源并没有形成服务的“合力”,管理或服务的效率并没有多少改观。例如协调不了信息的共享,那就以我为主,再采集一次;业务流程不想变化,那就任由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落后的人工处理相互交错、和平共处等等。这些临时性的做法,往往使得最初向往轰轰烈烈的“信息资源整合”成为一句空话,相反还更进一步恶化了信息资源环境,为真正的“整合”留下难啃的“骨头”[3]。

深层次的整合是全面的深度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创新的整合。它的特征是:在特定领域或管理范围内有总体规划,技术与基础设施等实现较好融合;实现信息的无重复采集、充分共享、统一管理和综合利用的开放性平台。知识整合就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就是如何对馆藏资源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通过深度聚合和可视化手段,针对用户需求提供准确、有效的知识服务。一方面,馆藏资源中不同语种、不同载体形式、不同来源的资源之间需要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日益丰富的数字资源包含着语义丰富、学科各异、实体多样的知识资源,需要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和多个界面来进行揭示、关联和检索,以利于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和知识内容的共建共享。因此,如何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揭示、聚合、展示和共享,成为图书情报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还要在国际和国家标准指导下,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标准,做好承上启下数据的接轨。还应把握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规则、范畴和尺度,根据版权法的不断发展来不断调整合理使用的范围和限度,使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控制在合理合法利用的范围之内。对科研项目的深入和发展有潜在作用的需求,图书馆也应通过启发、转移、延伸等服务手段去满足用户并做好延伸和扩展服务。因此,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各级公共图书馆形成合力,达到信息产品的整合则显得尤其迫切,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四、图书馆信息资源协作整合与合作共享前景探讨

我国图书情报界对图书馆资源整合与共享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建设方面还没有统一的全面的规划,缺乏权威性的统一软件、统一的管理及调控指导机构,标准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使图书馆资源整合建设各自为政、自行发展,影响了资源的共享。国内相关研究在重视对国外整合方法和技术引进的同时,缺乏对图书馆如何在实践中的实施和具体应用的指导。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没有实现整个流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没有形成有效的全局性支撑平台,对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不能进行按需配置和优化等,这就影响到用户对信息的选择与获取。目前数字信息资源从制作到购买还都存在着大量重复建设问题,如在我国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就有中国学术期刊电子版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库》以及万方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它们之间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这些重复的数字资源给信息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信息资源协作整合与合作共享需要整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撑,在技术上包括了整合平台、安全平台、系统支撑平台等。通过基础架构平成门户、数据、应用、流程和知识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合作共享、交换和协同知识服务体系。从业务角度说,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确定基础数据和建立统一门户认证”的原则来整合数字化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培训资源,构建全新的资源模式,实现资源共建,完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和共享机制,尽快制定和完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打破传统各部门数字信息资源的垄断,建立统一的数字信息交换模式。

对“信息资源整合”应该达到什么效果,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程度以及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数字资源协作整合与合作共享服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发展,大力合作,总体规划,长远布局,应尽可能选择同一检索平台[4],并尽可能利用数据整合的平台和数据资源,同时采用规范的标准框架体系;使横向整合的一体化组织形态取代各自独立的分布式部门设置,优化资源利用环境,满足用户需求。在整合数字资源的组织上,要实现各种数字资源要素的结构性优化;在类型上,要实现无缝链接;在载体上,要实现各个特色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的并轨;在基础上,要推出集成化的主动信息服务,其中包括自定义的检索服务、主动的信息服务、智能化的检索服务等,加大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注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达到知识共享。如果范围大的整合与共享困难较大,就先从不同类型、各自系统图书馆开始,比如,公共图书馆系统、大学图书馆系统、党校图书馆系统等。先纵向开展,待时机成熟再向横向发展。通过对各馆资源的整合,达到1+1>2的效果,使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需求,来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新.试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知识经济,2012,(19).

[2]龚亦农.TPI、TRS和Metalib/SFX三种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的资源整合功能比较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7,(3)

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学科信息门户 用户信息空间

[分类号]G203

1 学科信息门户中的用户信息空间

学科信息门户可以看作是特定学科或专题领域的“信息超市”――它集成了本领域各种类型、多种来源的网络学术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保证用户能够获得“一步到位”的信息资源。学科信息门户的主旨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资源的浏览与检索服务。随着学科信息门户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其服务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比如开设了资源介绍与推荐、个性化定制与推送、普通搜索引擎、交流平台等增值服务。在使用学科信息门户的过程中,用户会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上述各种服务项目(包括资源的浏览与检索服务)当中去,结果是产生使用各个服务项目之后所形成的相应的信息集合(信息单元)或知识集合(知识单元),基于学科信息门户的用户信息空间就是由这些相对独立的信息单元或知识单元逻辑构成。面对这些琳琅满目、极具诱惑力的服务项目,用户该怎样管理和组织好个人的信息空间呢?笔者提出了采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来构建用户个人的信息空间,从而促进用户有效利用学科信息门户中的资源和享受其中多种多样的服务。

用户信息空间,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用户信息空间的构建就是为了营造一个适应用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信息活动环境。用户信息空间的构建,实现了传统面向资源和集中服务的专家组织模式,向面向用户和个性化服务的自组织模式的转变。在学科信息门户这个平台中,用户信息空间是由用户根据个人兴趣特点或自身资源需求情况,参与到学科信息门户的各项服务当中去,有意识或无意识形成的与己有关的信息活动空间或环境。在这个特殊的个性化的信息活动中心,用户可以自由地安排各项活动。学科信息门户中的用户信息活动如图1所示。

用户的活动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用户与学科信息门户之间的交互活动,包括: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的浏览与检索、用户向学科信息门户推荐资源、信息定制与推送、个性化信息存储、用户培训、用户参与学科信息门户的管理与维护等;另一类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活动,包括:用户信息,社会交流、Blog(博客)与社会书签、学科信息门户为用户之间提供的研究数据服务平台等。用户从事或参与这些活动的行为大都不是孤立的,行为与行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Blog除了可以被用户用来写日志之外,它还可以用来进行信息和社会交流等活动。用户的资源推荐活动亦可作为用户培训的一个子内容等。

2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用户信息空间模型的构建

2.1 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提高个人或组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随着知识爆炸和脑力风暴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所谓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或个人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个人知识管理是相对于组织知识管理而言的,是采用一定技术手段帮助个人有效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的过程。其内容包括:①对个人知识库进行管理;②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经验、技巧,或个人认为重要、有价值的信息,更新和扩展个人知识库,这是一个新旧知识整合的过程;③通过面对面或借助一定手段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吸取他人的思想精华,扩展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可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创新。

个人知识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其实也体现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即知识的积累获取、加工整合、交流共享与创新。

・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个人通过学习书本等显性知识、借鉴他人经验和长处,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更新个人知识库的过程。

・知识的加工与整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为知识的提取和利用作好准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有助于个人扩充知识面,缩短在新领域知识上的学习时间。

・知识创新。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交流与共享碰撞出思想火花的结果,是个人知识管理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2.2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用户信息空间模型的构建

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学科信息门户中的用户信息空间,能够促进用户有效检索,获取用户信息空间中用户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研究课题等事先存储的各种来源知识,促进对这些知识的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知识创新。根据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用户信息空间模型主要包括知识的积累获取、加工整合、交流共享和创新4大模块。

2.2.1 知识的积累获取模块积累获取知识是个人知识管理程序的第一步。在学科信息门户中,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学科信息门户内部资源的浏览与检索、信息定制与推送、外部信息聚合、普通搜索引擎、用户培训等。

学科信息门户中的资源是经过图书馆员和学科专家严格筛选、评价并进行组织加工而成的序化资源,质量很高,用户进入学科信息门户的主旨还是为了获取其优秀的学术资源。故而,门户资源是用户获取本学科或专题领域知识的主要方式。

熟练的检索技巧可以让用户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如果是新用户或者检索知识不足的用户,可以通过用户培训服务获取关于本门户的信息、检索技巧等知识,培养自己的检索技能,提高检索效率。

学科信息门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除了门户内部的资源之外,用户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如RSS聚合器搜集用户感兴趣的外部信息。当然,部分门户如LI/(Librarians’Indext0 the Internet)主页上还设置有Goggle、Yahoo、NewsGator等普通搜索引擎的链接,对于习惯使用普通搜索引擎进行名词术语查询,天气、地图等实用查询的用户来说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2.2 知识的加工整合模块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进行合理地加工与组织,目的是构建一个系统的个人知识体系。学科信息门户中由用户个人参与的加工整理活动主要有:个性化信息存储和构建知识地图。

个性化存储按存储的内容可以分为:①获取结果存储。用户可以将获得的知识物理地整合在用户信息空间中,也可以采用信息链接技术建立资料出处的链接,并在知识点之间建立关联,通过这种逻辑的方式整合知识。②获取策略存储。主要是保存用户设定的检索策略,以备随时调用。③常备信息存储。是将用户最关注的信息列表存储起来,以便随时点击浏览。

构建知识地图是利用主题图技术组织用户信息空间中的资源,建立主题网络,生成可视化的知识地图。构建知识地图不仅可以提高用户利用知识的效率,同时它也是头脑风暴、

可视化思考、辅助决策的良好工具。

2.2.3 知识的交流共享模块该模块的主要作用就是扩展用户的知识储备和实现用户个人知识创新。构建人际网络是知识管理的热点,它打破了传统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或知识的物理载体上的获取方式,提出利用人际网络来获取人脑中的知识。“某一重要数据和最新情况,倘若你不掌握,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或许知道”。学科信息门户中,个人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方式主要有:交流平台、信息、研究数据服务、Blog与书签等。

交流平台和信息服务通常是互相嵌套使用的,用户既可以学术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学科领域的讨论等等,也可以进行社会交流,如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了解就业信息等,博客和社会书签可以当作是实现交流平台和信息服务的两种工具。当然,从博客作者与阅读者间的动态互动和社会书签的漂流过程来看,也可以将博客和社会书签看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流共享的过程。类似于博客和社会书签的web2.0技术还有很多,只是目前在学科信息门户中的应用还未实施或普及,这些技术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个人之间的知识交流;研究数据服务是知识交流共享模块中的一项特殊服务,它是学科信息门户为用户之间进行学术调查而提供的用以获取科研数据的一个平台。

2.2.4 知识的创新应用模块知识创新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整个过程。知识的产生、创造寓于知识加工整理模块和知识交流共享模块当中。本模块中主要列出了学科信息门户中个人创新知识的收录与用户参与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的相关信息。

博客日志和OA(Open Access,开放获取)资源是个人经过学习、整理与交流等之后产生的知识创新的结晶,分别以日志与学术论文、报告、笔记等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开放性。用户信息空间构建模型见下图2。

3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用户信息空间构建技术实现

用户信息空间中的个人知识具有私有性和一定的保密性,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由外界的知识组织专业人员管理,而只能够由个人借助计算机系统对其进行组织。有效地对个人知识加以组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开发面向个体用户的个性化知识组织系统;二是提高个人的信息素质。学科信息门户设置了用户培训等项目来提高用户个人的信息素质,下面讨论如何构建面向个体用户的个性化用户信息空间。

学科信息门户的用户信息空间应该有一个相当干用户门户(portal)的主页,主要负责用户身份验证、各种数字资源的收集、用户行为的记录与分析等。其中对用户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是为了便于学科信息门户系统根据用户的检索行为和规律主动向用户投其所好地推送相关信息。同时,该主页也是用户收集各种数字资源的入口――积累获取模块的实现,包括学科信息门户内部资源的链接、普通搜索引擎的链接、常用网页的链接等等。用户信息空间资源的收集也可以采用RSS技术有选择地定制用户个人感兴趣的内容,用户只用事先制定好信息源的检索策略和检索结果的处理方式,就可以“坐享其成”地获得想要的东西。用户信息空间的主页上还应设置有学科信息门户为用户提供的各项服务(比如学术调查)和在系统公布栏里直接消息的功能(如推送信息、更新提示、系统通知等服务)。

学科信息门户应为用户提供包含各种设计界面的基础模板,用户选中的模板即是个人信息空间的粗略界面。该模板应具有引导用户科学、有所侧重地规划界面,提供各种界面外观设计风格选择的功能。用户只要根据需要从中选择或添加相关的内容即可。用户也可以进行完全自主化的个性设计,但用户信息空间会提供各种帮助信息提醒用户在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

学科信息门户应为每个用户信息空间的注册用户开辟出一定的网络物理存储空间作为用户个人的知识库―加工整理模块的实现,用以保存和管理个人数据以及用户在查找信息过程中,搜集到的学科信息门户内部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及其访问入口。这个知识仓库无须占用很大的空间,其中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以虚拟链接的方式逻辑存在,有少部分比如个性化检索结果的存储,为了方便使用,用户可以将其下载,物理地存储到个人信息空间知识库中。知识库中数据的添加和载入可通过手工编辑和上载两种方式来实现,比如用户需要手工编辑输入博客日志,而对于OA个人资源既可以以在线编辑的方式输入,也可以通过上载用户本地计算机上的数据的方式实现。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删除和修改这些资源。

对于用户信息空间的资源,可以采用知识整合技术如主题图技术进行加工整理,构建用户信息空间的一个简易的知识地图。这一技术不仅可以表示知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可以定位某一知识概念所在资源的位置。

用户信息空间的交流共享模块主要可以通过采用博客和社会书签等web2.0技术来实现。个人利用博客记录自己的心得或自己认为重要或有用的消息,博客客串者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个人也可以参与到学科专家或知名专家撰写的学术博客当中,了解其研究进展和动态。社会书签就像一个知识种子,它扩散到哪里,知识种子就在哪里发芽,是知识共享的快捷而有效的方式之一。

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第7篇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已取得很大的成就。这必将导致图书馆组织机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理以及图书馆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深刻的管理变革。但是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各种载体文献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和检索技术等方面,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管理问题仍末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越来越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建设必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数字图书馆宏观管理的新理念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它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信息处理等各种技术,将分散于各种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与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应确立新的管理理念。首先是确立“集成管理”理念。也就是将集成思想创造性地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过程,其核心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规范、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组合,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与匹配,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效率的提高。其次要确立“知识是数字图书馆管理最重要的资源”理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提倡,人们对社会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增加,客观上要求数字图书馆不断拓宽业务范围,改善服务环境与手段,运用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开发知识资源。还应确立“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理念。数字图书馆要在未来社会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最重大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将人本管理思想贯彻实施,这也是一项战略性的创新型管理制度。

2 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

笔者试图从以下6个方面对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问题进行阐述。

2.1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包括信息与知识各种要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增殖的过程。数字图书馆本质上是一种面向用户的网络化数字资源体系、向用户提供系统化的有序的知识体系,工作重心也转向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因此,数字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型组织,同时数字图书馆建设也是一项知识创新工程,这就决定了知识管理是数字图书馆宏观管理的必然选择,是数字图书馆管理的首选模式。

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创造管理(是一种开发新知识或替代现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过程和行为);知识组织管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存贮来组织数字图书馆知识);知识检索管理(根据用户需求或问题的实际情况找出可利用的知识,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涉及到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的许多方面);知识服务管理(包括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管理、基于网络的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管理、基于网络的知识创建与知识共享服务管理等);知识资本管理(包括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管理、知识产权资本管理等)。为了有效地搞好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首先应确定知识开发策略。知识周期包括知识创造、知识采用、知识、知识评价。除此之外,数字图书馆还可利用其他途径来获取知识。购买是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包括购买拥有知识的整个机构或是雇佣拥有知识的个人。租用是获取知识的另一常用方法,一般采取的形式是数字图书馆向某一公司或机构的研究项目提供经济援助或资金,以换取研究成果的第一商业使用权。其次是组建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数字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些团队组织通过相互协作与交流,提高了数字知识的时效性,完善了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改善了领导关系。

2.2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不仅要能有效地保证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要能做到有效保护商用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并尽可能使用户管理简单化,从而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因此,采取合适的用户管理模式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综合目前有关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合理的用户管理模式应是IP验证加防火墙隔离方式与用户认证加访问授权方式的紧密结合。即对于数量庞大的数字图书馆Intranet用户采取IP验证加防火墙隔离方式进行管理;对于Internet上想利用该数字图书馆商用信息资源的用户和那些常常离开Intranet覆盖范围的Intranet用户可以采用用户认证加访问授权方式进行管理。因为上述两种用户管理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势必给用户利用商用信息带来障碍;若管理的用户过多,则会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不难看出,它们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因而结合起来进行用户管理,数字图书馆就能有效地解决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和系统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

2.3 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载体、存取方式及覆盖范围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多媒体、多语种、全球性分布式结构等特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质量。同时,数字图书馆中传统的服务模式被打破,图书馆面对的是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馆员知识结构的复合化与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必须得到加强。在信息时代,人们更注意信息的传递,并更多地根据读者需求的满足率及为用户提供选择性信息的能力来评价一个图书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同时也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保持信息服务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某些图书馆领导意识薄略、人才流失、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落后,加之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是太高,这些因素制约着人力资源建设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确定发展策略:(1)以人为本,树立“能本管理”的理念。通过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2)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增强动力的竞争机制、建立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建立挖掘潜能的培养机制等,激发图书馆员的动机,发挥其内在潜力,通过在职培训或进修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引导竞争朝良性的方向发展。目前主要采取思想教育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引进人才与馆内培养相结合、博学与专才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等方式对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

2.4 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针对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杂乱的现状,我们应下大力气抓紧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其管理。从宏观来看,可采取如下对策:(1)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整合与开发,推动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通过对网上信息的整合、处理,使信息上升为知识,从而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符合其需求的直接有用的知识。对于网上的虚拟资源也应该进行整理和链接,作为网上信息整合的一部分。要采取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受经费、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数字环境下原始专业性资源相对传统资源更加贫乏,因而应在统一的标准规范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开放与共享。(2)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并加强知识库建设。数字资源的加工应强调数字对象的语义结构信息,注意挖掘数字对象之间显性与隐性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全的知识概念体系将所有信息资源联系起来。数字图书馆应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对原始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更加有序化,并最终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库。重点建设一批重点战略性资源库,同时加快政府信息数据库的建设。(3)加强网络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应在人工智能、语义Web、数据挖掘等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的协助下,尽快建立网上知识服务体系与信息服务体系。

2.5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管理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体现在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信息资源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信息资源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它实质上是知识产权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上的运用问题,一方面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制约着社会公众的利益。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管理,可采取以下的对策:(1)利用《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合理使用。可以解决部分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如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资源数字化是属于复制行为,若是基于服务的并且无任何赢利目的,也属于合理使用。(2)建立著作权的集中管理组织。通过这一中介,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可以获得有关信息资源建设、传播和利用的授权,从而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熟知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人大复印资料等就是通过这种中介组织获得授权的典型案例。(3)与出版社合作取得授权。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者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4)建立与数字图书馆建设配套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赋予数字图书馆特定的法律地位以及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的专有权,已经十分必要。只有有了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使数字图书馆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6 数字图书馆的战略及标准化管理

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处理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宏观关系,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并成为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将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和服务效果。应当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逐步推出比较完善的标准,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体系,应着重考虑到: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数字化信息组织与存储标准,如数字化信息的分类、元数据标准等;信息检索标准,如全文数据库检索;网络及网络资源标准,如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标准;信息的权限管理与安全标准,如加密、水印技术等;还有文献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及认证体系等其他标准。

3 小结

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相对较复杂,需要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予以实现。上述6个方面既是数字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相互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d-library.com(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

[2]张凤斌.数字图书馆的集成化管理研究.情报科学,2003,21(2):205-207

[3]何立阳,盛小平.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112-116

[4]罗光灿,何儒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讨.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

[5]韦文辉.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21(1):27-28

[6]伍晓星.论复合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图书情报知识,2003(1):14-16

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军队后勤人力资源知识管理

随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后勤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如何开展后勤人力资源建设,加快后勤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实施知识管理对解决后勤人力资源建设矛盾,合理配置后勤人力资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知识管理作为专门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知识社会的兴起》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思想,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先驱。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扩展,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被地方企业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的系统化、组织化的识别、获取、开发、使用、存储和交流组织所需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提高核心能力的思想和活动。简单概括,知识管理就是在最合适的时候,将最有用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最需要的人以助其做出最佳的决策。

知识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知识为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并优化知识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加强知识流动的速度,使知识在流动中不断增值,使知识成为永不枯竭的资源。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而且大大改善了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是构建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知识管理的有效载体。三是以调动人力资源潜能为关键。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一环,人是知识的载体之一,知识要靠人来掌握和使用。知识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知识管理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的潜能。四是以学习型组织为模式。知识管理既注重挖掘个人的潜能,又强调团队精神的发挥,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努力地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2知识管理在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2.1有利于后勤人力资源信息的有序化。

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可将后勤人力资源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使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过程更加流畅,各个阶段更加紧密有序,为管理人员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2.2有利于后勤人力组织创新机制的完善。

后勤人力组织需要完善的创新机制作保障,包括规章制度、程序和反馈等。完善的创新机制要求后勤人力组织具备畅通无阻的沟通、及时的反馈,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对创新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价,对知识人员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

2.3有利于锻造后勤人力组织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组织内特别的知识、技能,是外界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多样,有超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超强的开发能力等。核心能力实际上是组织内部内隐知识释放的结果,知识管理则注重对组织内隐知识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知识管理就是一种有效的核心能力培植机制。

2.4有利于加快后勤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

知识管理可以充分挖掘信息资源,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最根本性的转变就是由过去人机系统适合人和机构的要求与工作特点转变为人和机构要适合人机系统的变化性特点,这必将促进后勤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快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提高管理水平。

3知识管理在军队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运用的措施。

知识管理具有“人本基因”,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来运营,主张通过在职学习、联机培训、远程教育和知识网络等方式使后勤人力组织成员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组织成员的技能。

3.1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后勤人力资源培养模式。

后勤人力资源培养应该面向后勤建设与发展,适应军事斗争后勤准备需要和顺应军事革命与未来技术的发展变化。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讲,新型后勤人力资源模式,在知识需求上,更适应“两场”(战场与市场)、融合“三型”(指挥、技术、管理)、兼顾“两劲”(前劲与后劲)、具备“两创”

(创业与创新)精神;在知识内容上,要具备“六种知识”,即牢固的政治理论知识、基本的军事基础知识、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后勤专业理论知识、必备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知识等;在知识转化能力上,也要具备“五种能力”,即出色的后勤指挥能力、综合的业务管理能力、灵活的后勤保障能力、良好的政治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发展创新能力。

3.2建立后勤人力资源知识评估与奖励制度。

传统的军队后勤评估建立在资历的基础上,影响了后勤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后勤内部建立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评估和奖励制度,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组织文化,即奖励知识型行为,以实现对后勤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知识型行为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利用组织知识并实现知识增值的行为,包括创造与传递新知识,防止组织知识流失、泄密等。在知识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调整军队后勤的报酬制度,将后勤人员的知识型行为与晋升、休假等利益挂钩,从而形成对后勤人力资源的激励。

3.3完善以“知识”为标准的后勤人力资源选拔制度。

传统后勤将“经验”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强调工作的经历和过程,这一点符合我军后勤工作的要求。但在实际选拔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知识”为主、“经验”为辅的标准,以提高后勤的开拓与创新能力。当前,要尽快建立后勤人力资源使用审计制度,定期检查后勤人力资源的培训、使用和流动情况,对于压制人才、不合理使用人才现象要予以纠正,杜绝后勤人才资源浪费现象,使有“知识”的后勤人才适得其用。

3.4建立以“知识”为特色的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要有效地利用网络、通信、电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建立信息控制系统,以构建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先进的信息系统能使传统的手工工作趋于程序化、自动化,对后勤人力资源的个体知识和信息进行精心编码、存储,实现对后勤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组织的信息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最优化的管理,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优化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提高知识管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