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交互电子白板 教师角色 转变

交互电子白板的出现,对教学人员的课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交互电子白板和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特点,教师应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有所改变,更大程度地体现电子白板的优势。

一、发挥学生主动体验的课堂教学设计

交互电子白板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教学工具出现在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凸显情感的体验性。这作为教师优先考虑的问题,必然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将体验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主动起来。下面我主要通过《世界文化之旅》的教学片断,介绍运用交互电子白板的简单操作功能发挥学生主动体验的积极性,实现“人机”的有效对话。

(一)从“冷漠的点击者”到“知识情感的媒介”。

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形象化、便捷性。《世界文化之旅》开讲前用收集到的图片、视频,精心制作PPT讲义。而“使用PowerPoint讲义授课是一种‘点击+讲解’(Click-and-Speak)的教学行为”,教师与学生正面交流时间很有限,严格按照PPT呈现的内容按部就班演示,很容易错过学生思维的闪亮点,错失学生稍纵即逝的热情。如此一堂课下来,师生关系显得较为冷漠,老师在完成点击的同时,宣告一节课结束。交互电子白板通过白板操作系统、电子感应白板和感应笔(鼠标),以及内容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库等软硬件设施实现了白板和计算机之间的双向交互通信与操作,教师在白板前就能进行计算机操作,不用再低头看着讲台上的显示屏,从而脱离电脑前的操作。教师和学生只要在白板上“指指点点”就能生动地展现整个教学过程,同时系统完整地将教学过程实录下来,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这样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互动教学的需求,促进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

(二)从“教师个人独立行为”的设计者到“师生群体协作,兼顾个性化”的发动机。

使用PowerPoint,将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等展示给学生,能够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教师个人的一种独立的预设行为,对学生生成的资源利用不足,师生的群体协作性差,无法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个性化。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如《世界文化之旅》使用视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导入,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对视频的内容在播放过程中进行标注,也可以在播放完毕后对内容进行标注。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进行选择,我选择后者,利用交互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师生共同对视频内容进行重构,在电子白板上连线――相扑:亚洲的日本;击缶倒计时:中国;时装周、兰蔻:欧洲的法国;贝克汉姆:英国;百事可乐:北美洲的美国;足球:足球王国巴西……实现了师生群体协作,教师便是师生群体协作的发动机。

再如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丰富多彩的节日,让学生各抒己见,运用交互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书写功能,直接在王安石诗词《元日》界面上沿着学生的回答,对判断词“炮竹声、春风、新桃、旧符、元日、一岁除”进行标注,选择的笔粗细不同,在页面上进行书写标准。学生自由联想的节日各不相同,而使用新增页功能,在透明页上进行板书,并将这些标注和板书可以独立保留下来。在得出结论:各国各民族许多的传统节日,体现了文化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对比春节的历史故事和圣诞节的来历,明白每个节日有自身丰富的内涵,体现文化具有丰富性时,运用交互电子白板做提示性的标注,起到突出功能。这样就克服了PowerPoint无法独立保留、改变幻灯片页数、书写不变、标注不方便的缺憾,克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力图让学生跟随,一部分学生努力跟随着教师呈现的信息,而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而游离于课堂之外的问题,改变了课堂上以往看不到的生动和灵性,扭转了高度结构化、灌输式的教学令人窒息的局面。

(三)从“课堂的主导者”到“教育教学的主持人、投资人”,从“信息的传播者”到“意义建构的协助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新角色首先表现为:由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主持人和投资人,即教师由一个教的“主导”转化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供给者。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要结合政治学科的时政热点特色,引导学生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闭幕式”的三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到闭幕式,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体现文化多元和谐的?外国人又是怎样评价中国的奥运会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篮球赛:科比说中国队很顽强;110米跨栏:八位选手用行动践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英国对自己的八分钟不满意而认为中国的奥运很好等――导出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要沟通,不要排斥。这些资源是学生现场生成的,交互电子白板提供了一个记录的平台,将学生生成资源记录下来。

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处理的民主性,学生不再被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他们可以也必须更多地利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创设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地使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起到教师“投资人”的作用。信息时代,学生的角色更倾向于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当然也必须随之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二、构建学习网络:以教学为主的相关材料收集

交互电子白板作为WEB2.0技术环境的产物,自身所带的学科资源库存在天生的缺陷,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资源、素材进行充实与分类,如“各国竖小指的不同涵义”和小幽默“处处都漂亮”为学生学习“不同的文化要相互沟通”提供良好的支持。教学资源的收集不能是简单的罗列,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差异设置“环游世界,说节日”、“环游世界,找标志”两个环节,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设置“环游世界,学沟通”。如有可能,最好提供搜索功能,为学生增加知识面、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三、“分叉点”背后不容忽视的差异

交互电子白板对生成资源的记录,可以在日后的常规教学中(教学班的持续学习、其他班级的教学、不同年级的后续教学等)持续使用,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处理这些生成资源。

我在处理“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时,学生直接回答了“处处都漂亮的小幽默”。我一听,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相差十万八千里,我很着急,强行将学生的思路拉回课本的观点:这则小幽默反映了我们所学习的哪个知识点?(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不同文化应相互沟通)

课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果当时我是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重新强调一次问题:这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技巧应能让学生有效地从兴趣点回归到知识点。后来,在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展示这位同学的思考时,我发现教师应用交互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注意学生的兴趣点,捕抓这不是改善提问技巧的问题,而是教师与学生认识水平不处于同一层次。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国际商务活动;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056-03

[作者简介] 汪清囡,江西财经大学英语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和双语教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国际商务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中国商务人员要在国外寻求市场、供应商、合作伙伴、建立附属公司或合资企业,需要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的商人进行商务往来,很有必要精心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活动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不仅适应国际商务活动主体之间的经济环境,更能适应相互之间的文化环境,并且取得竞争优势和获得国际经营活动主动权。

一、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文化因素

(一)时间观念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如北美文化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亚洲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爱德华・霍尔把时间观分为两类:直线型时间观(Monochronic)和循环的时间观(Polychronic),前者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 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等具有此类特点; 后者则强调“一时多用”, 人们可以有宽松的时刻表和信息反馈的延期,亚洲和拉丁美洲文化具有此类特点。在经贸谈判中同样反映出人们在时间观念上的区别,导致不同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和谈判方式各异。美国是直线型时间观的典型。美国人具有强烈的现代竞争意识, 追求速度和效益, 这就造就了美国商人雷厉风行的商业作风。他们会在各个环节尽量缩短谈判时间, 力争使每一场谈判都能速战速决。对他们来说,要衡量一个谈判的进程如何,就是看解决了多少小问题。而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循环往复的,中方会用长远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在广泛的范围内综合分析议题和衡量议题的重要程度,并且希望能够充分了解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通常比较注重合作的促成而对完成谈判的时间长短不会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不愿将整个谈判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议题去分别进行讨论。对中方来说,同时讨论几个议题是正常的,他们不会严格遵守议程,可能会将美方认为已经解决了的议题重新提出来讨论。加上中方通常期望建立长久合作关系,有相当多的时间要花在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宴请、娱乐、游览上,因此,谈判持续的时间会比美方预料的要长。

(二)空间观念

一种文化的空间观念,不仅包括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涉及其心理距离。可分为“隐秘”、“公开”与“半公开”三种情况。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 senseof spatialterrito-ry) 和个人秘密感( Privacy) 。由于这两种需求,他们经常用墙、门及甲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划分开。美国人在工作时,如果办公室的门敞开着,表明愿意与外界沟通,开放程度较高;反之,当门关着的时候,则表明主人此时不愿受外界干扰,因此,此时仍然毫无顾及地走进去与其交谈,无疑将会招致主人的不满。空间对西方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可随意侵犯的财产。因此,晚上九点以后,除非是商务紧急事件,一般不要通电话;在西方人家里做客时,决不可因为好奇心向主人提出参观卧室的要求,否则就会被认为无礼。中国人由于其历史的原因一般具有共享地域空间的传统。在空间观念方面,中国人采取的是“不即不离”的“半公开”。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有那么多的个人隐私。一些属于美国文化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具有“公开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人们不经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忤,反而是天经地义,是关系密切、相互关心的表示。类似“你多大了?”“结婚没有?”“上哪儿去?”等话语会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这种社会关心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机制。而对历来以注重隐私著称于世界的美国人来说,这种社会关心则被视作对隐私的侵犯。与空间观直接相连的是会话距离。在涉外商务交往中,与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应保持一定的交往距离,使双方感到舒服。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距离。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中国人交谈时体距过近。其实,中国人同性间交谈体距较近,异性间交谈体距较远。中英交往中,中国女性常常感到英语国家男子与异谈时体距过近。

(三)平等观念

西方社会经历了争取平等自由权力的资产阶级革命, 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在商务活动中, 英美等国奉行平等主义价值观, 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 认为双方进行交易, 无论哪一方都要有利可图。在情况的介绍方式上, 西方人使用具体的方式, 特别喜欢用数据说话。美国人虽然注重实际利益, 但一般不漫天要价,报价和提出的条件比较客观。在买卖关系上, 美国卖方往往将买方更多地视为地位相等的人, 对利润的划分相对而言较日本人公平。许多美国经理认为, 利润划分的公平性似乎比利润的多少更为重要。而东方人受等级意识的影响较深, 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平等方面就不如美国和其他西方人。如日本人, 善于做大蛋糕, 但划分蛋糕的方式却不怎么公平。在日本, 顾客被看作上帝, 卖方往往会顺从买方的需要和欲望, 因此, 对利润的分配较为有利于买方。

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中国经营者的观念意识往往具有西方早期市场经济的特点, 在商务谈判中往往采取“单赢”策略, 涉及经济利益时, 较多地考虑己方的利益, 而不太关注对方的利益。而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则相当成熟, 所以,西方谈判者更多地采用“双赢”策略, 基本上能考虑双方的实际利益。

(四)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 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如就东西方文化而言, 两者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其一, 东方文化重演绎推理, 习惯于从一般到个别, 即根据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 而西方文化重归纳推理, 习惯于从个别到一般, 即从许多个别事物的特征中找出这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其二, 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各个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他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 英美文化偏好分析思维, 即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其三, 东方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如中国哲学虽不否认对立,但比较强调统一方面,而西方人注重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喜欢从具体事物入手, 认为细节才是问题的本质, 如果他们认为在某一个问题上占有优势, 可以获得主动, 就会首先谈判这个内容, 而在原则问题上比较宽松, 不受原则框架的限制。在他们的合同中, 各项条款的认定也比东方人细致明确。然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注重对所有的问题整体讨论,不存在明显的次序之分,在谈判时首先要设定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框架,喜欢先谈概括性的事项, 然后再制定谈判的若干细节,往往把具体内容安排到最后的谈判中解决, 认为这有利于以后的讨价还价。一旦原则确定, 就会坚定不移, 寸步不让, 而在具体细节的处理上, 则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五)人情和法制观念.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什么作为处事的准则和指向,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西方人注重法律,注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美国人在与中国人谈判之前常常准备了详细的法律文件, 在谈判时也常常有律师参与。他们看到中方准备的文件常常感到像是一份提纲, 缺乏法律的严密性。中方则往往认为美方的文件过于繁复, 细节过多。中国文化习惯于避免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人情上寻求解决办法。在中国,“人情至上”的观念占据着人们的思想,一旦发生分歧或纠纷,首先想到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这种和谐一旦被打破,就不好再合作。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是借助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 西方许多个人和公司都聘请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派上用场,由律师出面去处理。 一些在中国人看来要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这种差异在国际商务中经常造成相互沟通的困难,产生交流误解,出现决策冲突。

仅以契约的文本为例,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对待契约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契约的精确性,也非常尊重契约的权威,契约一旦生效就会严格执行;可是在东方文化的传统中,对文本是大而化之的,更注重的是信誉。根据对大量中西贸易合同纠纷的分析,中国合同与外国合同存在四个方面的明显差异:一是对适用法律的诠释,二是对订立合同的要求,三是经济合作项目是否需要政府批准的问题,四是重合同条款还是重政府或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或规章,而这些差异的背后实际是重法制还是重人情的差异。

二、跨文化背景下商务活动的策略

(一)树立文化平等观,克服民族中心论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自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都是由于其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所致。不同的文化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而不能因为其他文化与自己的文化不同,就轻视其他民族的文化。跨文化沟通的目的是互相了解,互相汲取,既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这才是跨文化沟通中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树立文化平等观,所要重点克服的是民族中心论。民族中心论的人们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上,以自身所处的文化为中心,认为自己所属文化是优越的,自己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最理想的,而不同于自己文化的文化是低等或者下等的。 例如,在古代中国,把边疆地区的民族称作“东夷”,“西戎”,“南蛮”。德国人曾自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日本过去也曾有人称朝鲜人是“吃大蒜的人”,而朝鲜过去则称日本人为“侏儒”。这些都是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

(二)相互尊重,

在国际经贸与商务活动中,要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标,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真诚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表现在对别人人格、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的尊重,也包括对别人看法和利益关系的尊重。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周围的世界会有不同的看法,会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们不要拿本国文化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异国文化中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别人。尊重别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沟通,在经济贸易或商务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事实上,由于合作双方各自的文化差异和所代表利益的不同,要达到完全的共识有时是很难的。因此“共识”并不是要求合作双方在一切见解、看法和理解等方面都完全趋同,而是要求合作者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是沟通的原则,共识的达成有时还需要合作各方的变通、妥协和让步,把握各个沟通环节,采取相应沟通技巧。在国际经贸与商务环境下,跨文化沟通也涉及许多方面,从预约,打招呼,赠送礼物到商务谈判,从经营,营销到广告传播等各方面都是跨文化沟通的环节。针对各环节,应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以达到最佳的跨文化沟通效果。

(三)既做好文化适应,又善于文化介入

在日益频繁的国际经贸与商务活动中,跨国经营除了要遵守国际合作契约和交际礼仪外,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适应当地文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心理,充分尊重和理解当地文化,将那种单一文化视野扩展成双重或多重文化视野。做好文化适应是跨文化沟通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双方合作的保障。当然,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适应也并非是要全部的一味地迁就和适应,有时善于抓住机会,适当向对方渗透并介入自己的文化,也能达到沟通和让当地人们接受别国文化和产品的目的,不过,进行文化渗透与介入时要格外慎重,要考虑到当地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或抗拒的程度,不同文化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外情绪,对于外来文化介入难免会有抵触。跨国经营者对东道国文化的某些方面,如语言,风俗习惯,国家或地方利益等抵触情绪较大的方面,应采取学习和适应的态度,而对一些抵触情绪较小的领域,特别是消费者的购买方式、饮食方式和员工的工作方式等等,应通过介入和引导,逐步使之朝着有利于本企业经营和贸易方面转变,在这方面, 美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等企业经营就是成功的范例。这些企业在中国经营西式快餐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取得投资成功的同时也渗透并介入了本国文化。

三、结束语

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无所谓先进和落后。国外企业来到中国开展商务活动需要本土

化,中国企业进军全球市场也要国际化。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要想取得经营的成功, 很重要的一条是能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地面对异域文化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适应对方的文化还是对它进行变革,都需要在经营活动中形成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 从而达到向国外市场成功地推行自己的投资战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玉平. 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文化因素[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1,(9).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日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 培养方法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它用来传递人类交往中所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即交流人们对所处外部世界的印象、认知,以及自己内心的体验、情感。学习语言进门容易深造难。在高职日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尽管学生经过学习后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已达到大纲的要求,听说读写译的水平都有一定提高,但是在实际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日语表达。因此,高职日语教学应注重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文化コミュニケション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交际教学法,对如何在高职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高职日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王宗炎曾指出:“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各自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的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互相交往或对话,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简称‘文化间交际’,有人也叫做‘多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交际’。”由此看来,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交际市场中,受交流者的身份、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制约的话题及方式。

交际法理论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形式,而且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脱离文化的外语人才是不被认可的,脱离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脱离文化的交际必定很肤浅。学习一门语言就应该了解它的文化,在文化中探索语言的学习,能够促进对语言的掌握。同样,外语教学也不能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必须实现心理深层中的调整。跨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理念。

但是,就我国目前日语教学的情况而言,重语言形式而轻文化因素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虽然有些学生精通语法规则,词汇量相当大,并且通过国际日语能力水平测试,但在实际交往中却处处碰壁。例如:让学生模拟留学生打工的场景,出现了如下对话。

(一)在商店

本と同じものです。こちらをお包みしてけっこうでしょうか。/这是和样品一样的,给您包好,可以吗?

(二)在餐馆

A:パンのかわりはけっこうですか。/您还需要面包吗?

B:いいえ、けっこうです。/不,不用了。

(一)和(二)的用法貌似一样,其实不同。在服务业中,询问客人的意向或者传达给客人自己的想法时,けっこう要慎重使用,否则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其实,在问句中使用けっこう是不恰当的,似乎是给人一种事先就猜到了客人会拒绝,从而要求客人婉转回应的感觉。这就说明没有真正领会「けっこう这个词的丰富含义。这种误会应该说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但日本人之间则可以明白对方所表达的字面上的意义和其心中的真实想法的差距,一般不会产生中国人这样的困惑。这当然是由于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高职日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语音、语法、词汇等,而且要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基本教学原则“从做中学”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他认为必须有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资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做事情的机会,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的是培养,而不是灌输。杜威认为一个人应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这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过分依靠别人获得资料(无论是阅读得来的,或是听来的)是不足取的。尤其要反对提供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答案,而不是给他材料,让他自己去加以整理,解决手头的问题。

外语学习要避免“从听中学”,“不动口地学”,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断亲身体会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实感,从而逐渐提高文化比较能力,能够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一)尽量使用日语组织课堂教学

在口语课堂上必须充分运用日语来组织教学,不应该仅限于日语口语课,因为这不仅是师生间用日语进行交际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在真实情景中进行交际的一种形式。它保证学生绝大部分时间能听、说日语,做到“用中学,学中用”,能促进培养学生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必须在语音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用日语进行基本的课堂指令,并教授一些日常用语。例如:问候语:お早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こんにちは(你好)、ありがとう(谢谢)等;课堂用语:座ってください(请坐)、答えてください(请回答)等。尽可能地用日语上课,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听说机会,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用日语思维,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刚开始也许听不懂或不习惯,但只要教师配以适当的动作或暗示,避免用汉语,就自然而然地起到了用语言交际的目的。同时,由于学生有较强的模仿和记忆的能力,只要坚持用日语讲课,他们就能很快理解并适应,进而跟着模仿和使用。这样,学生长期在课堂上沉浸于浓厚的日语气氛中,久而久之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日语思维并交谈。

(二)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遇到障碍的一个原因就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的想法一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如电视、电影、投影仪、录像、互联网等,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日文化的差异,身临其境地体会外来文化,积累一些有关日本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日语不可能一听就通,需通过一系列的模仿、分析、记忆等各方面练习之后而自然提高听力水平,从而练就流利的口语。因此,在日语口语课上,教师必须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具体形式如下。

1.培养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听录音、模仿朗读、流利背诵,培养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和技巧――听与说。让学生大量听录音,使之受到正规的日语发音和地道口语的熏陶,模仿朗读,从而学会纯正规范的口语表达方式,养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习惯。同时,鼓励学生不怕出错,积极开口,大胆训练,“出错―改错”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进步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形成潜在的言语惯性。

2.角色表演(ロルプレイ)是学生喜爱的另一种语言交际训练形式。其基本方法就是将所学的对话或课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表演。教师可根据日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选择,或照搬课本上的对话进行表演,或根据教学材料设计一些人物、情节和场景让学生表演。这些表演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想象力、表演能力和性格来决定分配给学生的角色。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模拟对话训练,内容可以是问候、询问(天气、气候、日期、生活起居)、打电话等活动,首先给学生1―2分钟进行准备,然后抽一些学生在全班进行对话示范。如在《标准日本语初级》第一课中,要求学生学会并掌握“自我介绍”这一语言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的词语、句型进行练习、操练,再进一步进行“角色扮演”,最终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达到交际功能。在指导学生时,要求学生展开情景想象,并注意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等,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

3.组织日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日语角、日语演讲比赛、日语节目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结合,强化对日本文化的重视和理解。

(三)开设日本文化相关课程

要让学生有适当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只靠“随文就释”的日语文化教育是不能彻底奏效的。学校应该更新外语课程的设置,多开设一些涉及中日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日本报刊选读、日本概况等,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日本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从理论上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促进日语文化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引导学生利用有效学习资源

外语学习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文化导入。如让学生阅读日文报刊的网络版、能够使用日文的搜索引擎日本谷歌、日本雅虎等来查阅资料,日本的在线字典等。国内的日语学习网站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

(五)教师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

外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是日语语言文化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日语文化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精通日语语言知识,而且要熟悉日本文化;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而且要重视语言运用的得体,这就要求日语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如果学校具备条件,就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去进修。从学校走出去,有利于教师多了解社会对日语人才的实际需求,更新认识。

教师应经常参阅一些时代感强并能反映有关日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以及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书刊报纸杂志,积极参与文化体系和语言体系的研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应对中日文化具有较强的洞察力、理解力,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

高职院校也要引进来优秀的外籍教师,外籍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一个中介作用。他们参与教学,客观上给日语教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水平。同时,聘请外籍教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教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日本文化及中日文化的差异。无论是听外籍教师授课,还是课外,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外籍教师有足够的、直接的接触,都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这一有效资源,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六)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人类的交际形式有多种,就语言交际来说,可以分成书面和口头两种。与口头语言交际关系密切的有非语言交际。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统称为非语言交际(非言コミュニケション),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具体、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各民族文化的非语言文化都有其特征,如果不了解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甚至是严重冲突。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日益广泛,这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容易,需要广大外语教师提高对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学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实现大学日语教学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日语交际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中贯穿实用主义理论,结合交际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立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及真实情景中学习日语,在情景中进行交际,获得最直接、最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为教师提供信息反馈,以利于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及自觉运用日语的习惯,促使其建立日语表达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石井敏等.文化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ハンドブック[M].日本:有斐,1997.

[2]文化.文化理解のための日本教育.Q&A[M].日本:大省印刷局,1995.

[3]王宗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J].国外语言学,1994,(4).

[4]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杨巍.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日语口语教学――以交际教学法为中心[J].科教文汇,2007,(11).

[6]松本卓三.教のための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の心理学[M].日本:ナカニシヤ出版,1996.

[7]何慧燕.日语口语训练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