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的艺术性

影视的艺术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影视的艺术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影视的艺术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艺术性;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82-02

收稿日期:2015-01-17

作者简介:高 森(1975-),女,广东省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师。研究方向:影视后期制作、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广东 惠州/516001)

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水准。然而,出色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对影视制作教学的要求非常高,老师既要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察影视技术,又要将艺术性的理念渗透到实践应用环节,从而培养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影视制作行业是目前急需人才的行业,许多学校针对需求开设了影视后期制作专业。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理念落后,方法陈旧等。本文针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特点,研究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途径,探索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的高效方法。

一、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影视后期制作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适应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让学生掌握影视作品制作技术和方法,熟练使用影视制作软件对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这些处理包括添加声音效果、文字和一些特效等。从制作内容上来看,影视后期制作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拼接拍摄的影视镜头,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剪辑,使其情节连贯;二是制作和添加影视作品的声音效果;三是特效的制作,为组合起来的镜头添加各种视频特效与转场特效。影视后期制作涉及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专业技术和知识,对制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涉及到美学、影视艺术、多媒体制作技术以及合成技术等技能。影视后期制作是电视和电影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质量。

计算机专业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内容包括影视创作和影视制作软件的学习。影视创作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影视创作的技术,让学生熟练掌握制作影视作品的完整过程和关键技术细节。影视后期制作的软件学习内容以After Effects和Premiere这两个制作软件为主,被广泛应用于电视台、广告公司、电影剪辑、游戏制作、单位和个人视频制作等领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视频编辑制作平台。因此如何综合利用视频技术编辑制作视频作品,用身边的数码设备合理地进行策划和拍摄,充分运用镜头语言,将时尚元素与影视制作技术相结合以满足客户需求,是中职学生为今后更好地满足视频编辑类工作岗位要求所需要掌握的。

二、技术与艺术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制作的技能,以制作出一部精美的视频。然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是基础和保障,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艺术的渗透和表达。计算机技术是进行影视后期创作的工具,最终决定影视后期处理效果的并不是由技术来决定,重要的是设计。虽然视频制作软件的作用不可替代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特色,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影视后期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充分结合,创新这一教学理念,适应当代社会影视艺术发展的趋势,培养出市场上需要的专业人才。

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手段来表达影视作品的艺术美,通过制作人的审美观、意识、思维、心理和情感等来表表现作品。比如在对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处理时,要根据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年龄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和设计,当表达一位老人时,在影视作品画面的处理上,要给老人的面部呈现出一种古铜色,这既符合老年人的面部特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老人的沧桑感。这种制作效果既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在实现自己的创作思想上,又需要计算机技术来完成。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是基础,是保证,艺术是灵魂,是先导。比如在表现陈年旧事时,可将影视作品的画面设置成泛黄色调;在表现历史资料时,可将整个画面调整成黑白色等。这些制作技巧可以将影视作品的处理充满艺术性,从视觉上增加对观众的冲击力,产生比较好的收看效果,加深观众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视作品艺术力的表现需要技术的支持,在技术的基础上反映出作品蕴含的思维与情感。艺术的魅力又使得技术的理性与功能得到良好表达,通过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的精美与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探讨

(一)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想形式,旨在让学生参与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在学习、自主地学习。

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老师可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教学项目来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惠城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庆宣传片的后期制作为例,老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一组由4-6人组成,并分别按照剪辑、合成、灯光处理、录音、色彩处理等岗位进行分工,并明确此校庆宣传片的制作要求。任务分配完成后,让学生分头行动,共同协作完成本次项目。学生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分别将作品交给老师,老师将作品上传到教学平台上供学生欣赏和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总结,并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反馈和评价,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参与能力。实施项目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项目式教学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他们的创作潜力。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起源于1920年代。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要包括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和总结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种教学方法逐步得到推广,成为国内教育界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师从电视栏目、电视散文、音乐电视、专题片、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选择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分析作品的视频制作特点来提取教学素材,制作案例。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这五类作品要分别选择,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制作特征,老师也要对案例进行分类,在讲授中有所区别。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个教学案例,这个纪录片每一集的播出都好评如潮。此片的技术手法多种多样,将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手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制作人员通过快镜头来表达霉菌发酵的缓慢变化,给观众呈现出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奇幻景象;在表现竹笋、蘑菇等食材的生长周期时,将时间的飞速流逝和食材的悄然变化灵动地表现出来,使画面看起来充满艺术性,更具观赏性。通过这些案例教学,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影视后期制作不是简单的特效添加,也不是技术的堆砌。影视作品中的技术美要与其作品本身的节奏、风格、意蕴相符合,让技术转换成艺术情感,让艺术美和技术美同现。

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师生双向交流,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点,还能起到启示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案例来举一反三,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四、结束语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人们对影视制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学校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影视创作人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美学修养,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去关照技术,用技术的进步去塑造艺术,不断探索与改进授课方法与理念,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欧慧玲.强调艺术性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研究[J].今传媒,2014(10):151-152.

影视的艺术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纪录片;“大秦岭”;艺术性

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点,因此对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遭到人们质疑的。苏珊・桑塔格曾说过:“当代摄影家们竭尽全力驱除艺术的妖魔鬼怪,但还是有些东西滞留了下来。”这就说明,纪录片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两者是可以共存的。因为人们并不是一种一元观念的动物,而是可以接受二元观念的。所以,纪录片可以是纪实的,同时也可以是艺术的。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类影视类作品,既反映了人类现在生活的环境,同时也可以追溯历史,是影视类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影视类作品的创作,包括造诣艺术,也就是语言,构图,镜头,颜色等等的运用;另外就是影视类作品中音乐的运用,可以称之为音乐艺术。因此,艺术性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体现在通过线条、色彩和光线效果等表现艺术家所要达到的程度。艺术性的运用,可以更好的烘托电视纪录片的主题,达到制作目的,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人文性和艺术性都是美学的具体表现,因此电视纪录片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的运用,提高了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和艺术享受,更好的表达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吸引大众的眼光,达到更好的宣传与教育目的。

纪录片的综合语言有三大类: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和声画结合,构成了纪录片庞大的语言系统,另外还包括了镜头语言、编辑语言、特技语言等特殊的语言形态。这些不同的语言元素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表意职能,从而,纪录片便可以细致入微地、惟妙惟肖地反映和表现人类社会、自然万物,我们也通过其庞大的语言系统真正感受到纪录片的强大艺术魅力。

一、画面语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外界的感知80%来源于视觉。千奇百态、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形形的万事万物,大都是以视觉形式被人类感知、认识的。从而,诉诸视觉的画面语言应该是纪录片的复合型语言系统中最基础的构成因素。纪录片是通过电影或者电视传播,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也就决定其所使用的语言之不同:报纸,主要依靠文字语言;广播,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而承载纪录片的电影电视,则主要依靠画面语言。

《大秦岭》作为一部自然类纪录片,其中画面多是秦岭的地理环境:绵延不绝的大山,翠绿且雄伟;潺潺的流水,清澈明亮;高大挺拔的山峰,美丽的黄昏落日,漂亮的朱,可爱的大熊猫等等,一系列的自然之景,将秦岭的高大、雄伟、秀丽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大秦岭》厚实的人文性,也使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了许多的名人(历史)古迹,如陕西韩城县的司马迁祠堂、秦岭南麓洋县龙亭镇的蔡侯墓、陕西汉中市城固的张骞墓、陕西临潼的鸿门宴古迹、河南洛阳的白马寺、陕西西安的大雁塔等,还有一些画面是古籍的展示,如《山海经》等。这一系列的画面,不仅向观众展示了秦岭的秀丽景色,通过历史古籍和历史古迹的画面,更赋予了秦岭浓厚的文化特性和人文情怀,从而也深化了电视纪录片《大秦岭》的主题。让观众不仅看到了秦岭迷人的风景,同时也可以重温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加对秦岭的了解,感叹于秦岭的伟大与雄厚。

色彩,也是一种语言。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色彩语言可以烘托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充实作品的具体内容。在《大秦岭》中,对于景色的拍摄,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季节,而是用一年四季的景色来展示秦岭的魅力,所以也就使纪录片的颜色丰富多彩。从整体上来看,《大秦岭》中,绿色的画面比较多。因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表现了蓬勃的生命力。绿色的运用,不仅赋予了秦岭更加高大的形象,更加衬托了秦岭的生机勃勃。在《大秦岭》中,还有王朝更替的历史,在其中,主要是运用太阳和黄色。如在第二集《山佑汉脉》中,刘邦最终建立汉王朝时,画面是一轮落日在城门的后面一直定格,象征了刘邦的雄心,也表明了一个新朝代――汉王朝的建立。

二、声音语言

根据各种声音的不同来源,将它们分为现场声音(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和附加声音(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互相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声音效果,在纪录片中,不仅可以作为画面语言的有效补充,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独立因素,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自身的特定意义。

现场声音。在《大秦岭》中,主要是自然音响,作为自然类纪录片,潺潺的流水声、唧唧喳喳的鸟叫声、呼呼的风、树叶落下的声音等等都赋予了人们强烈的现场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附加声音。首先从解说词来看,解说词是纪录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解说员音质的好坏,解说能力的高低,解说词文采的有无,解说词说明、叙述、阐释作用是否清楚等都会影响一部纪录片品质的高低。由于该片是自然科学类和社会人文类并重的纪录片,所以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专业性和文化性,片中解说词配合生动的画面,打破了解说词冗长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帮助观众了解文学历史知识,吸引观众注意力,带领观众思维前进,达到了很好的说明解释和抒情作用。

从音乐上来看,《大秦岭》每集片头曲的歌词全部采用唐代诗人的诗作为词。终南阴岭秀(唐・祖咏),碧嶂插遥天(唐・李世民),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唐・李白)。秦岭愁回马(唐・杜甫),心事两悠然(唐・白居易),行到水穷处(唐・王维),月出孤舟寒(唐・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唐・韩愈),试登秦岭望秦川(唐・孟浩然)。首先这种诗词的串联是非常和谐统一的,前两句介绍了秦岭的巍峨、壮丽;紧接两句展现了诗人的宏图大愿;下来四句展现了秦岭之行的艰难和诗人的苦闷;最后两句的一问一答总结出秦川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用古代诗句作为歌词,能够让观众对《大秦岭》的内容进行遐想,不但使观众对片子丰富的内容有种心理期待,而且显得古朴凝练,又不失稳重大气。前两句运用女生独唱,高昂激越;中间四句男声合唱,低沉婉转、情深意满;后面男女声合唱气势恢弘、和谐自然。运用合唱形式,展现秦岭的秀美风光、人文传统,不但曲调婉转和谐,而且还能够将片子的风格、内容、特点、主题用更加有力的诗人内心感受和创作者的意愿自然融合加以呈现,紧扣主题,简约明了,令人印象深刻。于此同时,片中其它古朴优美的音乐音响也起到了转换情绪,增进情感的作用,缺一不可。

三、镜头语言

在《大秦岭》中,多采用平移镜头和长镜头,而对于外景如植物、花草、动物等的拍摄,又采用特写与远景相结合,这样的组合方式,称为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艺术性是影视类作品中的一个特性,所以艺术性对于纪录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对于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情况,艺术性应该不断创新,在构图、色彩、光效、音乐等方面要有大的突破。敢于创新,才能不断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性。

当然,纪录片的艺术性,也并不局限于此,还有语言的优美,讲解员的魅力,镜头的合理运用等。还有在剪辑方面,可以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多个画面的拼凑连接,给人一种和谐、跳跃、活泼的感觉。

影视的艺术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巴黎圣母院 建筑艺术 影视艺术 运用

一、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性

巴黎圣母院被誉为“中世纪最美丽的花”,它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2年,历时180多年,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

(一)从外在的造型上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建筑面貌。圣母院精致坚固而又气派非凡,它的外形采用瘦长的尖矢券,凌空的飞扶壁,向上竖起线条的柱墩和高耸的尖塔,充满着挺拔向上之势和冲入云冒之感。尤其是它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两侧簇拥着中央的主体;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四部分,其中,最下面是三个大小有致的分布尖矢型的门洞,呈现内凹形,一层层线脚向内收缩,每一层线脚都充满了雕刻,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变化,显得饱满生动;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为玫瑰窗,象征了圣母的芬芳、美丽和高洁,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再往上就是一排细密的尖矢型的柱子,高耸挺拔,排列有致:最高处为两个钟塔,起到了很好的收束作用。整个立面用“尖矢”风格统一在了一起,粗犷与细密分布有致,呈现出了很强的韵律感。

(二)从内部的装饰上

巴黎圣母院的外部细节很多,但内部却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着清晰的结构,没有给装饰留下余地。巨大的“高直”厅堂充满着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殿堂的回廊、墙壁和门窗上都布满了描绘圣经内容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整座教堂从墙壁、屋顶到每一扇门扉、窗棂以至全部的雕刻和装饰都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然而它又不是没有生命的石头,它是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正如雨果说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呈现着艺术家们的天才奇想和工匠们的娴熟技能……”

二、《巴黎圣母院》的影视艺术性

(一)改编故事的角度

巴黎圣母院是根据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对于影片的改编是一件容易而又困难的事情。容易的是有原始剧本,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参照。困难的是观众的期望会过高和过于多样,众口难调。忠实原著会被指为止步不前,大胆创新则有被骂瞎编乱造的危险。不过本片倒是中规中矩,对原剧情进行了忠实的再现,讲述了一位少女和四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全部登场,节奏虽偏快,略显匆忙,但整体感觉很好,情节的组织、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很到位。

(二)从拍摄手法的角度

从拍摄手法的角度来讲,蒙太奇手法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使整个故事连贯、自然。特别是一些长短镜头的交错运用,更是增添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比如在卡西莫多被宣判的场景里,导演首先从宏伟的巴黎圣母院的正面为切入点,烘托了一个热闹恢宏的场面,镜头逐渐拉向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在人们的嘲讽和愚弄中,和宏大的圣母院比较起来,他显得是那样的渺小,这种对比的运用,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很大。

三、建筑艺术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

(一)建筑艺术为影视艺术提供了时代背景和现实场景

巴黎圣母院这是一座教堂建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政治生活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教堂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市民们出生不久便来到教堂接受洗礼:长大了到教堂来聆听教化,在教堂结婚;星期天在教堂门前会见邻里,闲聊家常,节日或许还看一场戏;有了什么过失或者心理迷惑,找神父;生了病也得找神父讨点药饵;他们在教堂清亮的钟声中度过宁静而勤劳的一生,便在教堂墙外的基地里安葬,那里躺着他们的父母兄弟,钟声还将继续安抚他们……电影选择这一场景作为主舞台,其实也就是选择了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同时也就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时代背景和现实场景。

从故事开场的喧闹场面,到对卡西莫多被宣判,到对艾斯米拉达的宣判,到艾斯米拉达被救后生活的场面,到卡西莫多与平民的战争无不与巴黎圣母院分离。任何的影视艺术都要在一定的场景中来展开,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很少有影片这样“从一而终”,巴黎圣母院作为影片的主场景,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与结构脉络的发展、故事的情节发展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二)建筑的艺术性强化了影片的艺术性

众所周知,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主教堂,是歌特建筑的典型代表,虽然歌特建筑遍布西欧的各个国家,但它是法国人的首创,所以法国人以歌特建筑而自豪,以巴黎圣母院而骄傲。著名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这样说过:“有了歌特艺术,法兰西精神充分发挥出它的力量”,“主教堂,这便是法兰西,当我欣赏它们的时候,我感觉到我们的祖先在我心里”。巴黎圣母院以其完美统一的外形、严谨的结构处理、精湛的手法和工艺而令世人折服,成为一种鲜明的艺术形象烙印在人们的心里。这一典型的形象出现在电影的画面中,无时不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再加上影片的拍摄手法、灯光、色彩、光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对于影片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

(三)建筑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升华了主题

影视的艺术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视编导;文学素养;理论与技术;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22-01

一、影视编导类专业及人才产生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为培养管理人才,国家设置了众多的管理专业,这其中包含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及其分支艺术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到21世纪初,为适应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设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覆盖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经济、文化遗产等众多文化领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影视传媒业迅猛发展,电视电影节目的需求量增大,培养专业的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人才,以及具备较高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在电影电视行业中从事相关媒体的编辑、导演与导播的人才,影视编导专业自此建立。

二、影视编导类专业的现状

1.文学给养的匮乏。对于影视编导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创作优秀的电视节目的所谓“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皆来源于深厚的理论素养,而这些基础思维的养成仅仅靠从各种史类的学习中获得是微乎其微的。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中讨论了当代文学史教学的三种对象和三个层面:“在对全日制中文专业的大专生、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和成人教育的中文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的教学中,可以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习者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①作为编导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学习要远胜于对文学史的学习。可以说,影视编导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作的根基就应该从容纳生活百态的文学作品中汲取最丰厚的营养。

“好莱坞一直将古希腊神话当作素材资源库,生产不同片种的神话电影。”②无论是古希腊神话,还是阿拉伯民族的《一千零一夜》,或是中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民族元素,都是好莱坞缔造的电影神话的重要一笔。当然,这也是庞大的文学海洋之于影视创作的冰山一角,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千丝万缕正是影视创作的基础和素材。从这个方面来说,文学之于影视编导的学生能更好的具备改编或者创作能力方面,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鉴赏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才是学好影视编导的根本。

2.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的失衡。如何平衡好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制作之的关系,是学好影视编导关键,成为一名专业素质较好的人才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工作创立坚实的基础。就现存的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看,增加文学作品鉴赏、视频制作实践和影视文学创作(剧本创作)的课程、参与剧本的创作、电影的拍摄这样的实践课,不能仅仅流于纸张呈现,形同虚设。我们的影视编导类学生具备的是简单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用到实际的影视制作过程中,使得实践有了更好的理论支撑,将弥补理论与文学素养缺乏所导致的作品艺术性的缺失。

三、影视编导类专业的发展

目前各大高校均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法,前者导致评论者只会找影视作品的不足,而提不出相切实际的想法,后者则会导致因为缺乏理论素养而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编导的节目、拍出的作品缺少艺术价值,两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影视作品的道路越走越窄。反观近两年中国的影视制作作品,大量的抗日雷人剧和“怨恨电影”③充斥银幕和银屏。一方面是影视作品的产量与商业票房一路飙升,另一方面在这飙升的背后对作品艺术价值、艺术性的争议不断,“吐槽”不休;高票房的背后作品艺术性的缺失日益严重,无论是中国本土创新的电视节目、电视剧还是电影都陷入了“质量”的危机,提升国产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也暴露了影视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亟须改进。从学生时代抓起,加强对影视编导专业学生文学素养、剧本创作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量变”积累的过程,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用到实际的影视制作过程中,使得实践有了更好的理论支撑,弥补理论与文学素养缺乏所导致的作品艺术性的缺失,对从根本上改观影视的现状还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影视从业人员是一档电视节目、一部电视剧、一部影片的核心和灵魂,其专业素养的优劣直接决定一部作品的优劣,而这些作品又会通过神通广大的传媒网络传播给全国的观众,人才培养的优劣对全国的影视事业、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传播都会产生影响。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其一,各个高校的人才选拔提高标准;其二,提高师资力量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上扬长避短。其三,加强理论批评家与影视创作团队的互相学习与欣赏,共同迎接挑战,挖掘、创新国产影视作品的本土特色,真正走一条“叫好又叫座”的影视文化绿色通道。

注释:

①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

影视的艺术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影视市场需求  基本素质

一、引言

由于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影视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许多大学也都纷纷开办影视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影视艺术教育一直呈现一种分割状态,院校之间缺乏交流,院校教育与影视业界更是缺乏必要的互动。影视艺术行业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改如何与市场接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原因分析

(一)影视行业特质决定

一般影视制作项目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编剧、制作、音乐等诸多团队的分工配合,而各个部门间的配合自然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根据以往“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行业模式,这种交流又显得异常的困难。

(二)影视产业形势决定

当前,我国的影视动画被国外动漫抢占了绝大部分市场。我国的人均拥有动漫片的时间只有0.0012秒,而日本人现在人均拥有动画的时间是5-8分钟。根据业内人士调查,目前我国对动画制作人才需求缺口是15万人左右,动画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60万人。中国影视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振聋发馈。

(三)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决定

影视是一门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以现代科技为手段,通过银幕或荧屏为观众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评价影视制作的质量关键在于其艺术性,而艺术性的形式需要专业化、高水平、重合作的艺术和技术复合型人才。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培养要有重点,有主有次,不同的人的重点不同,也就是专的方面不同,但是他们博的性质是相同的。

三、基本素质的培养

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艺术和技术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构成一专多能,知识结构全面,市场竞争意识强的高质量人才,才是提高影视质量的水平的根本保证。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育才方式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相关院校的教育水平与教学模式也应相应改善,对于相关技能与艺术素质培养来说,个人觉得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

(一)气度和气韵

影视剧《巴顿将军》后面的巨大星条旗符号,显示了美国人的霸气《黑炮事件》中的大钟,作为符号警示人们时间的厚重《大法官》中巨大的“法”字,大楼的仰拍等都是浩大气度的一种完美演绎。气贯长虹、气韵生动永远是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恒久追求的最高境界。影视艺术亦然。

(二)市场经济意识

艺术品可以转化成商品,并且常常是天价商品。艺术品转化成为商品的过程之中,作品本身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加深加广了。与其他商品一样,艺术品的市场运作一样需要符合市场机制的运作规律。没有自我推销的市场观念,不研究市场的需求,艺术家很难有好的发展,“酒好也怕巷子深”。

(三)创造性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被分为三类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则是从艺人员必须勤加训练、牢牢掌握的思维模式。它建立在顺向和逆向思维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开来的,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网状立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广博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吸收快捷、消化、变通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是艺术创新的基础。求异、超越和创造是从影视艺术人才必要掌握的技能。

(四)审美能力培养

对影视艺术的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审美感受、感知、理解、联想与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陶冶从艺人员的情操和情感、性格和品格,对智力结构、意志结构的完善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影视艺术这种综合性艺术来说更是必不可少。

四、结语

影视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卷全球,创造了梦幻版的影音帝国与巨大经济效益。中国政府与相关从业者都意识到了影视艺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影响之重大意义。因此,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更应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分清主次,全面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发掘自身优势,稳步推进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力争在世界影视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后来居上。

参考文献:

[1]米双全.影视艺术教育再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2]葛玉清.中国电影意境营造与观众审美意向融合.文艺评论.2006(04).

[3]陈兆金.略论影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电影评介.2007(02).

影视的艺术性范文第6篇

    高性价比投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联姻的最大契机除“内容大众化”优势外,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还具有成本优势。编剧桂东鸣曾表示:“网络文学改编一集的稿酬最多两万,相比国内一线编剧二十万一集的价格,绝对是物美价廉。”同时,过亿票房的成功案例更是成功地推动了“网改”热潮,2010年4月徐静蕾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最终取得1.2亿元票房,5月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取得1.6亿元票房,2011年《失恋33天》最终豪取3.5亿元票房,2012年陈凯歌的《搜索》1.8亿元完美收官。“低投入,高回报”的“高性价比投资”不能不刺激影视投资方和制作方的眼球。巨大的商业利益,为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打开了契机。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风险

    (一)商业利益导致网络小说质量下降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合作的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商业性。当今中国网络小说并非纯文学性,而处于文学性与商业性并存混合状态,且商业性大于文艺性。近年来,网络文学在线付费阅读或下载模式的成型,刺激了网络们的创作动机。由于许多网络文学网站通常是按字数篇幅或者点击率量和下载量衡量报酬,故而会有意加长篇幅甚至无完结的继续创作,由此产生的作品可想而知必然语言啰嗦、结构混乱、缺乏文学艺术性。这样的作品即便点击率再高,受众基数再大,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也必然缺乏生命力。(二)为影视而改,网络小说丧失其文学独立性网络小说即李寻欢所说的“网人在网上写网络供网友阅读”式的写作模式。网络为小说提供新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借助这个新兴平台,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接受,小说的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应是以小说独立性为基础。为了影视而改的网络文学作品,首先在内容上就比较容易流失。早先以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如《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围城》《红楼梦》《西游记》等,它们的改编不仅最大限度的忠于原着,而且建立在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之上,以影视手段大大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但消费时代的今天,影视被赋予了商业色彩,商业性影片占据了市场的最大份额。其次,消费时代下的“快餐”式文化,娱乐性、便利性、消遣性成为主导,艺术性和审美性退而次之。这样一来,“文学走向边缘化,快餐文化抢占文学市场,视听霸权对文字媒介的接收性挤压”③使得网络小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业的附属品。(三)文学影视化,想象空间的破碎文学作品影视化在使文本更具声色律动的同时,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固有的有待接受主体自己去填充的语义空白,一旦被具体化后,就难以避免的产生了想象与现实对接的问题。网络小说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完美的理想型形象,与现实演员对接时必然会存在差异,甚至引起争议,不仅影响了影视作品质量而且破坏了文本张力。例如,改编自明晓溪同名网络小说《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的电视剧,米爱的扮演者李思思和伊堂曜扮演者李承铉,无一幸免都被观众恶批,“李思思纯洁得做作”“李承铉毫无伊堂曜的霸气”,小说中的红色法拉利跑车变成剧中的山地车,别墅则变成了寒酸的小楼一部经典的网络小说影视化后在网友、观众的恶骂声中以失败而告终。《杜拉拉升职记》电影版中杜拉拉的扮演者徐静蕾被批长相不够甜美,电视剧版中的王珞丹则被认为气场太弱。备受欢迎和肯定的网络小说在影视化却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网络小说原有的美感在被具体化后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读者的想象空间难免破碎。

    批评与沟通并重,缓解网络小说和影视艺术矛盾的对策

    (一)从文学批评入手,优化网络小说及其产业结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历来都被认为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两翼。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生机勃勃,批评却悄无声息。读者对于作品的评论和反馈虽能及时的起到一定作用,但从专业角度而言,网友对于作品的批评大多限于感性层面的体验,“平民批评”还不足以对抗网络文学的弊病。其次,目前网络作家构成多为业余,他们一方面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入门的门槛较低且能获取报酬,而进入网络文学领域。再者,“从创作心态上说,网络写作常见的是‘玩文学’的心态”④,这也影响了文学写什么的问题。显而易见,目前网络小说从创作层面到接受层面的综合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视野小,题单一;趣味低,格调不高;境界小,缺乏深度。改变这一现状,应当引入专业的文学批评机制,通过专业批评刺激创作的改善。专业批评家“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会是一般意义的接受,而是对作品意义的系统发现与论述,由于他们的存在,阐释才可能上升为批评,从而带上更多的科学色彩”⑤,进而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小说的质量。(二)与大众沟通,共同优化“网改”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联姻”至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和趋势,二者间矛盾的解决除了在网络小说上寻求方案外,还应从影视作品入手。首先,针对演员选择问题,可通过网络票选、调查问卷、观众推荐等互动形式让大众选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代表。其次,设专门的BBS论坛、专用网页等讨论平台,接受大众与影视制作单位双方及时就作品问题进行沟通和商讨。再者,通过沟通,制片单位在了解大众心声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的对大众追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避免影片流于形式和低俗。(三)人文关怀为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必须呈现的文化景观“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其价值在于用语言来描绘有意义的人生图景以实现对人的生存及命运的关注和把握,人学意义是文学与生俱来的规定”⑥。新媒体时代下产生的网络文学,其本质依旧在于人学,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精神依旧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样,新媒体时代下承接文化传播责任的影视艺术,在内容丰富化、形式新颖化、手段科技化的同时,也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基点和重点,承担起不仅仅是丰富大众休闲娱乐生活,而且是为大众提供精神享受和心灵净化平台的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存与互补,才会保证社会及其人来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中国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大联姻”,若想“蜜月期”更长久,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达成有效和有益的协作,监管部门进一步严格网络文学的改编机制和出版门槛,网络文学和影视艺术双方自觉完善自身建设,为彼此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接受主体的消费大众,在娱乐和休闲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如能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坚定坚守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的责任,相信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不仅会更紧密,而且它们的发展也会在彼此合作促进中越来越辉煌。

影视的艺术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植入广告;《小爸爸》;《来自星星的你》;差异;启示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94-02

在植入广告的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于 20 世纪 90 年代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及理论建构阶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颇为丰富,其中有大量的文献研究关于品牌的认知度、喜好度、购买倾向等。结论包括:法国学者Jean Marc Lehu,Etienne和Bressoud认为受众对影视剧的喜爱程度越高,对影片中植入式广告品牌回忆度就会越高;德国学者Steinberg得出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存在诸多不同因素,等等。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影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才开始出现植入广告,随后被投资商广泛视为“低投入高回报”的广告宣传方式,所以作为“舶来品”的植入广告这种隐性广告形式在短时期内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现如今,在影视剧中植入广告在中国已属于普遍现象,在植入手法上从形式到手段都有较大的进步,本文以中韩热播剧为对象,分析两国的影视剧植入广告差异性及产生差异的文化背景,通过比较对未来中国影视植入广告提供借鉴。

一、影视剧中植入广告现象分析

(一)植入广告植入手段的差异

1.《小爸爸》与植入广告手段

相较而言,观众明显能够感觉《小爸爸》中的广告植入痕迹明显重于《来自星星的你》,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植入手段上的软硬差异。约20种直接以台词形式呈现的产品品牌出现在《小爸爸》中,其中就饮料品牌植入广告为例来看,《小爸爸》中文章饰演的于果多次直接提及“QQ星”品牌名称,第9集中夏天被称赞“不愧是喝牛奶长大的孩子就是识货”,从正面或侧面通过台词植入传递出QQ星牛奶的产品价值。再比如《小爸爸》中保健品品牌的广告植入,例如善存,该品牌在14集中以大规模海报展示形式及在21集、31集中以送礼形式出现,与剧情发展节奏不协调,在24集中以善存的特写镜头带出李三妹留给于果的纸条“醒来吃一粒,夏天关心你”,并多次直接指明品牌名称,显得过于生硬,明显破坏了剧情发展节奏,产生一种“出戏”之感。总的来说,《小爸爸》剧中部分植入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隐形广告的表现形式,属于硬性植入。此种现象也是很多中国影视剧中植入广告常常出现的令人诟病之处。

2.《来自星星的你》与植入广告手段

就饮料品牌而言,该剧虽然在第7集、14集、15集、16集、21集中出现韩国某饮料与在14集、15集、18集、19集、21集中分别出现某矿泉水的身影,但是没有出现两品牌的特写镜头,以及全剧并未出现关于品牌的台词植入,充分体现了植入广告的隐性特征。统观全剧,可以说《来自星星的你》中未出现一处产品品牌直接以台词形式呈现,没有明显的台词植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剧情少了很多刻意感与违和感,真正体现了软性广告形式的宣传特色。而该剧中的保健品品牌的植入,出现的某种维生素品牌仅在第1集中随女主角自然出现,因女主角自身形象特征展示该产品的“抗衰老”的功效,以真实自然的形式提高了品牌的可信度。

(二)植入性广告品牌选择的差异

1.《来自星星的你》与植入品牌选择

韩剧常常会选择将影响到画面和谐感的产品采取故意遮挡LOGO的方式,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植入品牌的宣传效果,反而在最大可能保护影视剧的艺术性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达成植入目标。就汽车品牌为例,《来自星星的你》中由于植入的汽车品牌贴切剧中人物形象,植入广告不仅没有影响剧情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添了其艺术性与合理性。剧中男女主角所驾驶的汽车虽然被遮去LOGO,但是有心者仍可就外形等方面得知两部车皆为奔驰系列,品牌形象与人物形象极度贴合,并且借助女主角的影响效应,其爱车“小笨笨”也迅速被观众所熟知,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

2.《小爸爸》与植入品牌选择

而在国产剧中,这种遮挡LOGO的方式还是极为少见,并且由于植入产品选择的植入不谨慎,非知名品牌很容易被其他知名品牌抢去风头。在《小爸爸》中,其赞助品牌东南汽车虽然在全剧中以商标特写的形式频繁出现,但是跟剧中出现的福特商务房车、马丁、法拉利等知名品牌汽车相比,并没有产生较大的说服效果。所以,品牌的选择对影视剧最终能够呈现的效果极其重要。

二、植入广告与差异化因素分析

(一)中韩两国的文化背景差异

1.韩国文化与植入广告

1998年,韩国便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极其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并加以利用融合,鼓励带有东方韵味的韩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由此带来的是以韩剧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所以,韩国影视剧不单单是传播影视剧,而是一系列韩国文化的传输。在《来自星星的你》中,不仅重视本土品牌的植入宣传,而且剧中美轮美奂的剧情拍摄地,如南山塔等。

2.中国文化与植入广告

在中国,影视剧中植入广告中传统文化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国产剧中鲜有能够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剧情画面;剧情展示使用道具过于西化而缺失中国传统特色,东方韵味不足;制作商希望通过影视剧热播进行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的意识较为薄弱。总的来说,中国国产剧尚未充分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视野相对比较狭窄,品牌植入较为随意。虽然《小爸爸》中确实出现了体现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的情节,但是仅仅一带而过,未能起到文化宣传的效果。

(二)中韩两国影视剧整体风格的差异

1.韩国影视剧整体风格与植入广告

韩剧中的偶像剧整体风格多是“浪漫”、“清新”、“唯美”,艺术感较强,比如其注重使用细腻的手法在唯美的场景中诠释细腻的人物感情,训练有素的演员以其出众的相貌与娴熟的演技给观众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韩剧多会根据剧情、场景和人物等各方面做一个整体的考虑,形成体系,所以植入时机会相对巧妙,避免突兀感。并且,韩国对于植入广告有相关的法律限制,对植入广告过多的影视剧会进行警告或处罚,不会像国产剧表现的那样露骨,所以,可以说韩剧更加追求影视剧作品的艺术感,其中植入的产品更多时候不是利用台词对品牌的过于强调而达到效果,而是随着影视剧的走红而被观众认可并购买。

2.中国影视剧整体风格与植入广告

相较而言,国产偶像剧更看重商业利益,从《小爸爸》吸引上千万的植入广告投资便可见一斑了。广告资金的投入已经成为影视剧制造商考虑的一大因素甚至重要因素,如此便容易使得作品需要强加植入,故作夸大,使得剧情现实感缺失,制作相对比较粗糙,使整部剧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其中植入的品牌也因为手段不成熟而有可能显得不甚贴切,硬性植入严重破坏画面整体的美感与剧情发展的整体节奏,进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植入广告方式运作启示

(一)品牌定位准确,产品与影视剧整体风格和谐

每部影视剧都会有其自身的风格定位,自然导致界定受众群体的范围不一致,所以我们植入的产品或品牌应该与剧情相协调,真正融入剧情消除植入广告的刻意性,这样才能达到隐性广告宣传形式的最终目的。《来自星星的你》中全智贤饰演的女明星本身就是时尚风向标的代表,其使用的化妆品与名牌服饰等产品广告的植入跟剧情毫无违和感。

(二)重视作品与国家文化的结合及对植入品牌的慎重选择

韩剧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中国众多观众对韩国文化有一定认识并产生好感,并且能够在剧中植入本土品牌以此带动韩国经济的发展,这种文化的传播力度及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加以深思。当然,国情不一样决定我们不可能走同样的文化传播道路,但是,对于植入品牌的慎重选择与巧妙植入以及传媒工作者对国家文化的重视,我们自然可以加以借鉴,取其精华,突破简单的为展露而植入的思维,在品牌深层次文化的展现与传播上加大力度和提升效果,重视文化的力量

(三)重视影视剧作品的艺术性

韩剧中的美学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影视剧作品应当注意制作的精良,强调画面的构图、色调、意境之美。影视剧作品本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果过多追求其商业利益而至艺术表现于不顾,那必然丧失它自身的原有价值,就不可能有成功可言。中国影视剧完全可以借鉴韩剧中进行植入时使用的遮挡LOGO的方式,慎重选择与剧情相符的品牌,在不破坏画面的整体美感的前提下进行广告的软性植入,最大可能做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结合。

植入性广告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人们也将会越来越关注这种隐性广告方式。通过一系列分析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取精去糟,更加重视文化的隐性力量,使用更为成熟的植入手段,最终必然出现影视作品和植入式广告的比例的平衡,商业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Hall,Emma.Young Consumers Receptiv to Movie Product Placement [J].Advertisng Age.2004,8.

[2] Roehm,M.L.Roehmjr,BooneD.S.Plugs.vs.Placements:A Comparision of Alternatives for Within-Program Brand Exposure.[J].

Psychology&marketing,2004,(1),17-28.

[3] Astous A.D.Seguin N.Consumer reactions to product placement strategies in television sponsorship[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Bradford,1999.V01.33,Iss.9/10:896.

[4] 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1.

[5]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95.

影视的艺术性范文第8篇

影视传媒在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学书写的危机”。法兰克福学派就曾经提出:“文化工业的产物不是以后会变成商品的艺术作品,相反一开始它就是为了作为上市销售,满足普通大众的需要,作为供市场销售的可互换物而被生产出来。[1]可以说这一观点已经点明在文化工业和消费时代,艺术品由母体里所携带的商品性。而美国著名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就曾经在分析美国60年代文化景观时指出美国当时的文化情景与中国九十年代所处的文化情景之间惊人的相似性,他说:“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2]的确,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影视文学确实已经抢夺了大量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和市场,视觉效果、声音影像对大众的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中。但与此同时,影像文学自身所携带的商品性与娱乐性却在另一向度上对文学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潜在的危机。首先,精神内涵的日益萎缩与变形使许多当代作家开始沦为商品化写作的附庸。随着网络文学的勃兴,许多作家已经逐渐放弃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转而形成了“什么卖座写什么,为了写作而写作”的风气。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众多穿越小说和宫廷小说大行其道。从《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神话》再到最近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倾世皇妃》等等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视线。这些网络文学作品将消费媒介所具有的商品性和娱乐性完全地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拖沓的剧情、纠结的人物情感关系,复仇与陷害的筹码等等,这些几乎成了此类小说所共有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卖座因素。改编后的许多影视文本也主观上放弃了负担社会道义责任和人文精神的职责,而逐步沦为仅供大众娱乐和消费的为文化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文学本身理应具有的远大理想、哲理沉思、人性关怀和道德批判等则降低为纯粹的消遣娱乐和感官刺激。

二、审美距离的模糊性与平面性

虽然许多影视作品改编自当代的文学文本,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把影视文本看做是文学文本在影像领域的直接映像,在这里,影视编剧、导演甚至演员本身都要对原有的文学文本进行再度创作,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文学文本原有的批判意识和精神向度也就因不同程度上的再度创作而显得效果各异。例如曾经一度掀起家庭剧热潮的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部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映之后许多观众都主观化地将其看做是一部诙谐幽默的家庭剧,而原作中刘恒想要描绘的在社会底层无奈挣扎的小人物性格、命运的变迁却在某种程度上被了,虽然改编后的作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观众对人物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的同情和反思,但总的说来由喜剧演员来演绎的这种影视剧集还是将作品原有的理性批判与反思消解了许多。接着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近年来备受追捧的麦家的谍战小说系列。随着2005年《暗算》的热映和好评,麦家的一系列小说被先后搬上荧屏,《风声》、《风语》、《刀尖上行走》等作品先后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麦家也在一时间成为了影视发行方的宠儿,并在2010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应该说,麦家的“新智力小说”似的谍战小说在艺术性上还是比较突出的,在情节安排上,麦家小说往往能够做到引人入胜又不让观众觉得是故弄玄虚,作家将对案件的观察、分析和论证紧密结合,使故事的可看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故事中也穿插着作家本人对生活智慧的独特体味与理解,所以应该说麦家小说走红是有理由的。但是,许多熟悉麦家的读者在观看过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之后仍然对此种改编采取了批评的态度,的确,虽然《风声》和《风语》的改编都由麦家亲自参与,但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仍然会发现为了考虑到大众收看的娱乐效果和收视率等现实问题,影视剧在很大程度上对原有情节进行了改造,而且应该说有一些改造是并不成功的。一些影视改编在考虑消费市场和观众需求的同时对原著做了大量失败的修改,不仅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著情节的紧凑和完整性,任意加入的感情纠葛也大大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格调。这样一来,麦家在其小说文本中较为完整地保持着的审美距离被不同程度上的肢解了。改编后的影视文本倾向于只注重营造紧张、恐怖的气氛和曲折跌宕的情节,而在对主要人物自身性格的塑造和情感表达上则十分逊色。小说中麦家刻意营造的审美距离变得归于模糊而平面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