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方法将56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康复训练15天~1个月后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康复训练组有效率为92.86%,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仅为71.43%,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也称球麻痹,其发病率为30%~65%,主要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或与吞咽有关的神经核或核下性周围神经病变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重者滴水难进,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能进食者一律用鼻饲管来供给营养,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也影响呼吸,长期鼻饲可造成患者鼻咽部黏膜糜烂等其他不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常因并发吸入性肺炎[1]、营养失调而导致病情加重,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2010年7月至今本科开展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以来,其中对56例分成两组,经过15天~1个月的康复训练观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12月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组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康复组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62岁;脑梗死患者24例(其中包括脑干梗死6例),脑出血4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60岁;脑梗死22例(其中包括脑干梗死4例),脑出血6例。两者差异均无显着性。
2.1 康复方法[2]
2 .1.1 心理治疗 应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讲解吞咽机理,告之训练方法,使其积极主动配合训练。
2.1.2 呼吸训练 先让患者颈肩部肌肉放松,练习鼻吸气,以口呼气,于呼气末以手按压其腹部加以辅助,并练习屏气,使进食时呼吸与吞咽运动相配合,5分每次,每天3次。
2.1.3 口腔训练 如伸舌,鼓腮,笑,吹气等动作训练,以改善面部肌肉运动。患者不能做到时可进行被动或辅助运动,使其能充分摄食。同时加强发音训练,舌前伸,后缩,然后左右转动,舌尖抵下齿后转抵上齿,转动并发音,反复发“k”,“a”音。
2.1.4 咽部训练 (1)咽部冷刺激 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舌咽后壁,然后让患者做空咽动作,每日2次,每次30分钟。(2)吸吮及喉上抬训练 让患者将戴胶套的手指放入口中模仿吸吮动作,反复练习。喉上抬训练让患者低头抬高舌后部,做到吞咽动作或将喉头向上推拉,促进吞咽。(3)闭锁声门练习 患者双手压住桌面或墙壁的同时,练声发“啊”,以训练声带闭合,可有效防止误咽。(4)声门上吞咽 让患者充分吸气憋气,进行吞咽运动,其后呼气,最后用力咳嗽等一连串训练,排出喉头周围残存的食物。
2.1.5 进食训练 (1)进食的 能坐起取坐位,不能坐起取半卧位,30-60度。(2)食物的形态 根据吞咽困难程度选择不同食物,流食易吞咽,固体食物较难,米类不易吸入气管,胶冻食物易吞咽不易吸入气管,因此,可按以上4类食物依次训练。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温度适宜,因为冷刺激可有效强化吞咽反射。(3)食物的口量 应先以少量试之,然后再酌量增加,偏瘫患者由健侧喂食,待完全吞咽后再送入食物。对能咀嚼而舌不能将食物送入口腔深处者,用汤勺将食物送至舌根处,便于患者的吞咽。
2.2 评价方法:护理一月后根据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及洼田氏试验[3]对康复护理疗效进行评价。洼田氏试验时,患者取坐位,在常温下饮水30ml,5s内1次饮尽,无呛咳为Ⅰ级(正常);>5s,1次饮尽,无呛咳或分2次以上饮尽,无呛咳为Ⅱ级(可疑);能1次饮尽,但有呛咳为Ⅲ级(轻度异常);分2次以上饮尽,且有呛咳为Ⅳ级(中度异常);常呛咳,难以饮尽为Ⅴ级(重度异常)。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良好为显效;吞咽功能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饮水试验无变化为无效
4 讨论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不论是真性球麻痹,还是假性球麻痹,均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康复训练,并且严格遵守饮食的注意事项,将大大降低患者的误吸、窒息的危险,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绝大多数患者能自主进食,保证了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谢娟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7,6(3):31-32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干预;综述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58-03
吞咽功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生率高达29%~60.4%[1]。其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和发音不清晰。卒中后吞咽影响到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心理、肢体、语言功能的康复,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住院费用的增加,还可以导致食物误吸入食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2]。吞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与综合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信心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PSD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吞咽障碍的评估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所有脑卒中患者在给予饮食前均应确定有无吞咽困难或误吸的危险。吞咽功能应由经适当培训的医护专业人员,在入院24h内用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进行评估[3]。
对于吞咽障碍的评估可以依赖临床医生在床旁进行的体格检查或饮水实验进行,也可使用某种量表,或者是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1.1 临床吞咽障碍筛选方法
此种方法比较简单,安全。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采集,包括用药史,吞咽困难发生的频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吞咽相关的体格检查需要医师首先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和合作状态,并评估言语、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口舌以及面部肌肉的运动、力量和控制力等。
1.2 洼田饮水实验
由日本的洼田俊夫提出[4-6],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评估方
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一次饮30mL温开水,观察全部饮完的时间和过程。一般分5级。I级:5秒内一饮而尽,无呛咳;Ⅱ级:饮水超过外秒或分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Ⅲ级:分1~2次喝完,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Ⅴ级:呛咳多次,不能将水全部喝完。
1.3 才藤氏反复唾液吞咽实验[7]
由日本才藤教授提出的观察患者随意性吞咽反射的简易评估方法,被检查者采用坐姿,检查者将手指放于患者喉结及舌骨处,让其尽量快速反复吞咽,观察30秒内的吞咽次数和活动度,30秒内少于3次即可认为吞咽困难。
1.4 X线检查
19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的改良吞钡实验也称为电视透视检查。它是透视仪连接在一个视频贮片记录仪或播放仪上。观察患者吞咽含钡剂或碘水的液体、浓汤、固体等不同黏稠度的食物的情况。要求患者分别采取垂直坐位,30°和60°半坐位,观察口咽传送食物的速度和食物误吸的量,能够反映出吞咽困难与患者和食物形态的关系[8]。改良的吞钡实验能够在播放仪上直观地显示吞咽的完整过程,并将其记录下来以供医师进行详细的分析,是目前公认的检测吞咽障碍的金标准。
1.5 内镜评估
患者取坐位,不适用表面麻醉剂的情况下将内窥镜经一侧鼻腔进入口咽部,先检查舌基、咽部及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然后让患者食用经美蓝染色的液体、浓汤及固体等不同形态的食团,观察咽时相吞咽活动的速度,记录会厌和梨状隐窝是否存在溢出物,记录误咽情况,从而确定最初的摄食情况[8]。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干预
杨[9]运用达标理论强调护患双方共同参与护理过程的重要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实现既定的健康目标。并指出护士应当评估患者角色以及社会背景,据此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提供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陈卫东[10]在对294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提到心理护理的作用,他指出客观地为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疑虑和对预后的担忧,医护人员应当言辞恳切,让患者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和温暖。范凤媚等[11]认为:护士通过成功案例来对患者进行宣教和说服具有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的积极作用。
2.2 康复训练干预
康复训练是目前治疗PSD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间接康复训练和直接康复训练。
2.2.1 间接康复训练 间接训练(基础训练)是针对那些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也称口、颜面功能训练。间接康复训练不使用食物,误吸、窒息等危险比较小,所以不仅适用于轻度患者,也适用于中重度摄食-吞咽障碍患者,包括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冷刺激法与空吞咽,屏气-发声运动,咳嗽训练。
牟园芬[12]对108例卒中后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实行早期的康复训练,主要为口腔肌群训练,观察时间为半年,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杜爱利[13]将57例PS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采取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口腔、咽喉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口腔肌群运动训练,有效咳嗽训练结果显示,接受早期康复训练的患者,吞咽困难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谭佳容[14]用带冰块的筷子或冰冻棉棒刺激患者双侧咽弓,配合舌肌训练,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5.91%。李少红[15]对治疗组患者采取直接康复训练同时结合基础的发音训练,舌肌训练和鼓腮训练,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2.2 直接康复训练 直接训练又称摄食训练,是指结合,食物形态,喂送方法等协助患者进食的具体方法,当间接训练获得了功能改善后,即可协助患者进行摄食训练。适用于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能产生吞咽反射,少量误吸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1)合适的:一般让患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头转向咽部一侧,颈部前屈也是预防误吸的一种方法,能减少食团通过咽部的时间。(2)食物的准备:对食物的选择应兼顾营养的需要,营养均衡,种类多样。适宜吞咽障碍患者的食物特征为柔软且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14],以偏凉食为宜,因为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根据病情营养搭配饮食,低盐低脂、易消化。应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原则上先易后难,先稠后稀。对轻度吞咽障碍者应予半流质或软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应予糊状饮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者,由于进食量极少,又易引起窒息,导致吸入性肺炎,加重病情,易及早实施鼻饲饮食。(3)喂食方法: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为患者喂食应当掌握合适的一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如果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吸,过少则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先以少量(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逐渐摸索出适合患者的一口量。食物应尽量放在如口腔健侧后部。为使食物全部咽下,每次进食后应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11]。周金英等[16]认为PSD患者进食时尽量取坐位或半卧位,应避免患者过度饥饿,喂食时应将食物置于健侧口腔,并将食物送至舌根部,确定食物咽下后再喂第二口,速度易慢,不可催促患者。餐后30~40min取坐位或半卧位,此期间不宜翻身扣背。另外床旁备负压吸引,进食时如出现呛咳、窒息、呼吸困难等要立即将食物吸出。(4)喂食器使用:适用于因舌肌功能障碍而不能够将食物运送到口咽部的患者,为了防止食物在口腔内滞留,可以使用50mL注射器连接软的橡胶管,将流质糊状食物直接注射至口腔后部[17],此法还有利于操作者掌握注食量。
3 讨论
PSD治法多样且疗效肯定,应当根据吞咽障碍点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卒中后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早进行干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饮食指导[18]。但尚存如下问题:(1)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2)治法多样,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综合方案研究[19]。多学科管理模式下的个体化治疗是今后治疗PSD的重要方向,高金玲等[20]认为早期的多学科管理小组成员的介入,对患者的摄食-吞咽障碍功能进行及时的评估,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在内的多学科管理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护理干预和评价措施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也应当确定评价体系,规范操作标准,发挥协调和沟通作用。此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护士并不能代替家属或者患者本身,护士充当帮助者的角色应当教会患者正确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获得家属的信任并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家庭的支持作用[21],使得康复训练在家庭单位中得以延续,最终使患者达到自我护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国敏.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综合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146.
[2] 吴航.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5(8):113.
[3]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5.
[4]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18.
[5] 朱蔚林,漆松涛.桥小脑角脑膜瘤的诊断及其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33(1):21,24.
[6] 陈胜云,张婧,赵性泉.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北京医学,2007,29(1):4-6.
[7] 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7级功能分级评价[J].现代康复,2001,5(10):78.
[8]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22.
[9] 杨.达标理论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10):91-92.
[10] 陈卫东.294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干预研究[J].当代护士,2012(1):113-114.
[11] 范凤媚,邝志强,陈卓铭,等.系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40-41.
[12] 牟园芬.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促进卒中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8):864-865.
[13] 杜爱利.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67-268.
[14] 谭佳容,陈昌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60-261.
[15] 李少红.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求医问药,2012,10(1):291.
[16] 周金英,高媛,杨娇,等.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J].河北临床护理,2012,2(2):155-159.
[17] 甘燕玲,黄丽君.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2):2044-2046.
[18] 康晓明,张晖,刘宏久.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63-64.
[19] 阚保红,常静玲,高颖.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56-58.
[20] 高金玲,吕桂玲,宋剑,等.多学科管理小组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后摄食-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7):1097-1098.
[关键词] 吞咽障碍;脑卒中;神经肌肉电刺激;电针治疗;吞咽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of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rate,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effect. Methods: 45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 C three groups, each group of cases were 15 cases; A group for deglutition training group, group B a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 group, C group,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The three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herapy and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group B, group C on this foundation were given NMES and electro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for three week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he depression cropland water test and swallowing X-ray television fluoroscopy examination (VFS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variance. Results: after three weeks treatment in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cropland water test and VFSS scor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B, C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A group (P0.05).Conclusion: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can obviously improve dysphagia in stroke patients, i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effect without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Key words] stroke; dysphagia;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lectroacupuncture; swallowing training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营养不良、脱水、抵抗力下降,吞咽困难所致的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发生窒息而危机生命[1]。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其吞咽相关的神经损伤有很大关系,因此,早期治疗,早期锻炼,早期康复成为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基本途径。随着国内外对其康复方法的不断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电针治疗均为两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但两者疗效对比研究较少。我科运用吞咽功能训练分别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或电针治疗45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结果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联合电针治疗均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在康复治疗中两者疗效对比无差异,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脑血管病康复病区45例因脑卒中住院的患者,诊断明确且均经头颅MRI/CT检查确诊。入选标准:①具有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测试,符合吞咽功能Ⅳ级、Ⅴ级;②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意识清晰且可配合检查和治疗、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③首次发病且病程小于三周。剔除标准:①伴有肺、心、肾等严重并发症;②并发失语或真性延髓麻痹③咽喉部有其他严重原发病,如食道癌等;④认知障碍。
本研究开始前病人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按入院前后随机分为三组:吞咽训练组(A组,n=15)、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 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组(B组,n=15)和电针治疗组(C组,n=15)。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整个研究过程采用双盲法:三组吞咽功能训练为同一治疗师执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为同一治疗师实施,电针治疗为同一医生实施,分组及数据采集分析为同一医生执行。一共由四位不同的人员来完成,且各自熟练所负责的项目。
1.2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B组、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NMES或电针治疗干预,干预三周。
1.2.1吞咽功能训练方法:①基础训练:口面肌群训练,让患者反复练习紧闭口唇,亦可嘱患者口含压舌板,治疗师适当用力外拉,患者努力不被拨出。舌部运动训练,舌体不能充分伸展时,治疗师用无菌纱布轻轻包住舌尖适当用力往口外牵拉,嘱患者同时缩舌对抗牵拉,使舌体在口腔内前后反复运动。当舌体可自由伸展后,嘱患者行上下左右前后的舌肌训练。反复训练10次即可。吞咽训练法,用冰过的棉签对腭弓、软腭、舌根部及咽后壁进行冷刺激,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反复训练5次即可。②摄食训练:患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由少到多的方式渐进喂食,选择有适当黏性不宜松散食物。每次最大量不能超过20ml,咽下食物后嘱患者空吞咽数次,喝一口水。摄食训练完后行口腔护理。③其他训练:咳嗽训练,呼吸训练等。吞咽功能训练每次30min,每日2次。
1.2.2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美国产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刺激强度为:5~11mA(以病人出现麻木感和吞咽动作为度),输出脉冲频率为30~80Hz,输出双相方波。根据VFSS检查结果评估吞咽障碍发生的部位及程度,电极贴于不同的解剖部位。对舌骨及舌骨下肌肉异常者采用垂直电极排列,即第1电极沿正中线置于舌骨上方,第2电极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第3、4电极等距垂直排列,第4电极不要放置于环状软骨之下。对原发性会厌谷滞留和喉部转移功能障碍者,第1、2电极紧位于舌骨上方水平排列,第3、4电极沿正中线排列,3电极置于甲状上切迹的上方,4电极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下方。有效治疗刺激时患者喉部有被捏起感,治疗时最好在刺激的同时让患者进食或做吞咽动作,有效刺激维持时间不少于30min。治疗时间为每次30min每天1次。
1.2.3电针治疗:取廉泉、风府、风池、翳风、合谷、内关、足三里、照海等穴,得气后连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选取疏密波,刺激量为患者可耐受量,每次20min,每日1次。
1.3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在治疗三周前后均采取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均由同一医生不知分组情况下评定。
1.3.1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让研究对象饮下2~3匙水,观察有无问题,如无问题,继续喝下30mL温水,观察饮水情况并记录其时间和呛咳等细节情况。评价标准:1分:能1次(5s内)饮完,无呛咳、停顿;2分:1次饮完,但超过5s,或分2次饮完,但无呛咳、停顿;3分:能1次饮完,但有呛咳;4分:尽管分2次饮完,但有呛咳;5分:有呛咳,全部饮完有困难。判定标准:1分为正常、2分为可疑、3分以上为异常[2]。
1.3.2VFSS评定:应用珠海多功能数字胃肠机在患者正位和侧位下进行透视检查。检查时让患者吞咽含有76%泛影葡胺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米粉或酸奶。在X线透视下观察吞咽的动态过程,保存观察录像,以便反复观察,准确了解患者吞咽的情况。根据能否将食物顺利送入咽喉、有无咽喉期滞留、环咽肌开放是否正常及吞咽过程有无误咽等情况进行评定,其中口腔期及咽喉期分为4个等级,评分为0~3分,误咽分5个等级,评分为0~4分。判定标准:总分10分为正常,9~7分为轻度,2~3分为中度,0分为重度。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集后录入电脑,运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所用统计学方法为方差分析。
2 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疗效比较分别见表2、表3
由上可知,三组之间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三周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表2、表3三组之间平均数两两比较结果如表4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点改善目标之一,越是早期治疗,其康复效果越好[3-4]。吞咽功能训练是建立在神经促通技术和神经元再塑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或被动训练口唇、面颊部、舌部的肌群,促进咽部器官的血液循环,进而改善咽部肌群的灵活性,提高其相互协调性[5]。
本研究将神经肌肉电刺激、电针治疗分别与吞咽功能训练相结合,观察其对45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影响。三组患者治疗前通过洼田饮水试验测评和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三周后,根据判定标准及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三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吞咽功能均有改善,且B、C组效果比A组疗效更明显(P<0.01),B组与C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提示,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时,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或电针治疗的疗效比单纯吞咽训练要好;在临床选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还是联合电针治疗其结果对疗效影响不大,可根据临床条件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
神经肌肉电刺激目前已作为治疗吞咽障碍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6]。主要通过电刺激完整的外周运动神经来激活肌肉的活动,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咀嚼肌与舌肌的运动功能,加强与吞咽有关肌肉的协调性,提高吞咽反射的敏感性,达到改善或恢复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从而有效改善吞咽功能。电针治疗在吞咽障碍治疗中应用较多,疗效也得到普遍肯定[7],可直接刺激咽喉部局部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反复刺激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吞咽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与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使吞咽功能恢复[8]。
综上所述,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或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以随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其一治疗,均可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为近期、单中心、小样本分析,关于两种疗法更深层的影响因素及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玉春,库洪安,赵玉香,等.老年人误吸的危险因素及对误吸认知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139(1):26.
[2]刘敏,等.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43.
[3]高晓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J].护理研究,2011,25(3):809-810.
[4]赵涛.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73-74.
[5]潘洁.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4):230-231.
[6] Kitayama T. Eating disorders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amage [J]. Nihon Shinkei Yakurigaku Zassh,2009,29(5-6):165-169.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07
脑卒中是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损害的综合征。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发病率为150/10万,而存活者中75%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因此,有效的治疗及康复方法是预防和减轻脑卒中致残的关键[2]。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成为重点康复对象,早期的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3],因此,在卒中病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已成为减少并发症、改善功能的重要策略。
1脑卒中偏瘫所致并发症
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缺乏康复护理理论及操作技术指导,护士未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康复护理理念与康复护理知识的缺乏无法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和康复指导,错失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导致偏瘫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后期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
1.1偏瘫肢体关节挛缩、畸形脑卒中导致肢体偏瘫,肌力、肌张力均降低,患者行动不便需卧床,肌肉主动活动减少或消失。人的身体肌肉如果保持过伸或屈曲位不变超过2周,往往可能引起重要肌群的挛缩畸形[4],进入痉挛期后,会出现上肢以屈肌痉挛为主而下肢以伸肌痉挛为主的异常痉挛模式,造成关节功能障碍。
1.2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袖肌群的瘫痪和无力、关节囊松弛,上肢重力的牵拉,肩胛骨的下旋,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护士或患者家属不恰当地牵拉患肢等因素的影响[5],会导致30%~50%的患者出现肩关节半脱位。
1.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制动会使血浆容量减少、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加上护士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损伤静脉内皮,使血栓形成的机会明显增加,甚至导致肺栓塞、血栓性脉管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再发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1.4肺部感染脑卒中后约50%的患者有吞咽障碍,误吸率高达54%,其中约一半为安静误吸,而安静误吸无临床症状表现[6],不易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注意,导致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不仅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费用增加,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
1.5自护能力缺失基础护理的基本方式是替代护理,患者的进食、洗漱、穿衣等均由护士或家属完成,且被患者及家属认为理所当然,与现代康复护理的理念相悖,成为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障碍。
1.6大小便功能异常留置导尿是脑卒中病房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部分患者尿管留置时间长,易并发泌尿系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后期恢复。大便的管理也成为临床护理中的难题,卧床患者往往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由此导致肛周皮肤红肿、破溃,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增大护理难度。
2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改善的价值体现
早期康复护理是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突出康复特色的专科护理,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科室通常采取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实施加其他护士配合的方法在脑卒中病房开展早期康复护理,使早期康复的理念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和重视,能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1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应早期介入,但前提是不影响患者的抢救,不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在脑卒中早期实施规范化的康复护理,可充分发挥患肢的恢复潜能,使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7]。入院后即对患者进行良姿位的摆放,从患侧接触患者,强化偏瘫侧的感觉刺激。康复训练一般在脑梗死后1周,脑出血后2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再恶化的24~48 h后开始实施效果最为显著[8]。
2.2防止继发性功能障碍偏瘫肢体的运动系统在制动超过3 d后,肌原纤维可能逐渐缩短甚至萎缩,制动超过2周时,关节周围发生致密性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可能导致关节挛缩[9]。早期进行正确的摆放、定时翻身,如病情稳定,在病后第3~4天起对患肢做全范围的关节被动活动,每日2~3次,活动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10],包括关节的曲、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及患肢按摩。行康复训练时,鼓励患者主动参与,采用Bobath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活动肩胛带肌群,双下肢行桥式运动,尽早让患者坐起,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再逐步过渡到站立和行走训练,避免在下肢及偏瘫侧肢体进行静脉穿刺,有效防止了偏瘫肢体的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并发症。
2.3给予心理支持,改善患者情绪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是焦虑和抑郁[11]。卒中后患者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治疗缺乏积极性,对康复训练无信心[12]。也有部分患者表现焦虑,担心日后的行走及基本生活,迫切需要康复,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也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13]。康复护士利用一切机会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接触,多沟通、多交流,提供有关疾病的正确知识,使患者了解情绪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促使亲属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使患者认识到只要积极配合治疗,身体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赞扬,对患者配合给予鼓励,增强患者的信心,促进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
2.4改善大小便功能脑卒中早期患者多有意识障碍,由于脱水剂的使用及大量输液,留置导尿是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注意保持引流通畅。留置尿管时间一般超过2周,时间越长并发泌尿系感染的几率越大。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后,对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膀胱直肠功能训练[14],通过训练能减少留置尿管的时间,恢复小便的控制和排出,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排便模式。病情许可时尽量让患者采用坐位排便,研究显示[15],半卧位或坐位排便比卧位排便的活动强度要小,由于重力的作用,更利于患者排便。饮食上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的通畅,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护士的工作难度及工作强度。
2.5提高自护能力康复护理的目标就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急性期进行恰当的阶段性替代护理是可行的,但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将不同程度并长期影响其生活自理,甚至有的患者终身生活都不能自理,替代护理不能解决患者长期的生活问题。因此恢复期指导患者学会并掌握在功能障碍状态下的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活得更有尊严。
2.6改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对饮水呛咳、进食困难的患者及早留置胃管,以保证营养及水分的供给,避免误吸,同时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如口唇运动、颊肌喉部运动、舌部运动、屏气发声运动、冰刺激等,但留置胃管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周。可从进食的(坐位进食)、食物的形态(糊状食物)、一口量上进行改进,采用空吞咽、用力吞咽、低头吞咽、点头样吞咽等代偿性训练方法,使吞咽变得安全。
3小结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逐年下降,由于发病率的逐年增高,致残率亦逐年增高,以致大量的脑卒中后残疾人需要进行康复,早期康复介入已成为共识。有资料显示[10],早期康复运动功能恢复1个月可提高92.11%,2个月可提高56.67%,3个月可提高18.18%。3个月后因各种继发性障碍会使恢复减慢,6个月内90%患者的恢复可达到最大程度。因此,对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能更快、更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充分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和代偿功能[16,17],防止继发性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其重返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尚立华.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11,19(2):118-119.
[2]廖莲凤,朱秀英.脑出血患者高压氧治疗与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6):15-16.
[3]赵月琴.脑卒中106例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7-9.
[4]于惠芳,唐志英,何伟芳,等.循证护理用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7):753-754.
[5]肖雅萍,严瑾.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7):84-85.
[6]张月辉,王相明,詹成,等.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探讨[J].四川医学,2012,33(6):985-986.
[7]黄丽霞,黄春桃,吴丽霞,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113-114.
[8]杨冰霞,杨标,郑越瑜,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患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3):290-291.
[9]陈春燕,许秀凤.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08,14(4):488-489.
[10]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23-424.
[11]龙洁,刘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5-148.
[12]王辉兰,朱治山,李刚.卒中单元对卒中后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1):18-19.
[13]钟梅,梁本蓉.专人实施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60-61.
[14]许年珍,朱奕,王彤,等.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J].江苏医药,2010,36(14):1618-1620.
[15]李冰,王建荣,马燕兰,等.排便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7-9.
[16]周维金,王玉琴,崔利华.脑卒中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2):124-127.
[17]王锦玲,李燕,田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锻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3B):438-440.
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及病死率高。脑血管病治疗后,许多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精神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连续的治疗及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康复及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心理护理
护理学认为人患病后,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正常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个别患者因性别、气质、职业、修养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在心理活动方面亦有不同。有的患者能逐渐适应新环境,达到自我调节,而有的患者适应性差,建立不起自我调节,更何况中风患者大多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清醒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为急躁易怒、悲伤啼哭或冷漠。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避免刺激。谈论患者最感兴趣的话题,以对待自己亲人的爱心体贴患者,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并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环境,使患者感到心情舒畅,对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及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2 语言功能训练
因语言障碍,患者发音含糊不清因而总怕被人嘲笑,出现不爱讲话,产生自卑心理,因此与患者对话应简短,并给患者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不要催促,患者实在无法回答时,可通过写字等形式来弥补,应充分利用患者残存的言语能力,逐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发音清晰度、节奏训练,从单字、单词入手,教患者发音。
3 饮食护理
以高热量、高蛋白、低盐、低糖、低脂肪为主。喂饭时,将少量食物由患者健侧放入口中,以利下行。如患者吞咽反射障碍,以半流质为宜,如出现呛咳应改为鼻饲,并保证营养补给,以增强抗病能力。便秘者宜食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
4 预防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因此预防呼吸道感染应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口腔清洁,防止食物、水误入气管,每2~3小时翻身、拍背1次,每次5分钟,促进排痰,防止坠积性肺炎。褥疮预防首先应保持床干燥、平整、无渣屑,每2~3小时翻身、拍背1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擦洗周身2~3次,衣服被褥污湿后及时更换,保持臀部、会清洁干燥。泌尿系感染要注意保持会清洁,让患者摄取足够的水分,留置尿管者,每日用呋喃西林稀释液冲洗膀胱2次。
5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5.1 肢体的摆放:(1)患卧位是所有卧姿中最重要的。患卧位时头部应在上颈段屈曲,躯干稍向后转,患上肢前伸,前臂旋后,腕被动背曲。肘关节伸展,下肢是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患腿保持伸髋、稍屈膝。(2)健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下肢向前屈髋、屈膝,并完全由枕头支持,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3)仰卧位,头部置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前伸、伸肘、腕背伸和伸指,使骨盆向前,防患腿外旋,患下肢伸直,应避免用枕头在膝或小腿下支持。正确的姿势处理能预防褥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还可有效预防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异常模式的产生。
5.2 功能锻炼:在脑卒中发病后的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以防止关节废用性萎缩。先做被动运动,方法是一手握住患者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其肢体远端,缓慢活动关节,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或引起疼痛为止。每天3~4次,每次时间由短到长,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即可指导进行主动运动,如练习仰卧伸手、抬脚、大小关节曲伸转动,逐渐过度到坐起、站立、行走、下蹲等,逐步提高肌力和关节功能,并进一步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如系纽扣、使用餐具、翻报纸等,以提高生活技能。
【关键词】 脑血管病;语言障碍;康复护理;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
脑血管病是一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多发。国内研究资料显示,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产生各种言语障碍[1],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觉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对患者的正常交流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改善患者语言障碍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脑血管病语言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脑血管患者语言障碍的临床康复护理方式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脑血管病语言障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0-79岁,平均(67.50±10.23)岁;其中脑梗死患者38例,脑出血患者24例;按照失语症分类,其中Broca失语37例,Wernicke失语14例,完全性失语8例,命名性失语3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为:0级:无有意义的语言或听觉理解能力;Ⅰ级:言语交流有不连续的言语表达,但听者在言语交流中感到困难;Ⅱ级:在听者帮助下,可能进行熟悉话题的交谈,但对陌生的话题不能表达,双方都感到交流有困难;Ⅲ级: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级:言语流利,但有时出现理解障碍,;Ⅴ级: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患者自己有所体会[1]。根据评估标准,0级6例,Ⅰ级21例,Ⅱ级20例,Ⅲ级13例,Ⅳ级2例。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护理方案不同,将6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1例,观察组患者31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环境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常有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易怒。病人一般都需要家属陪伴,希望得到更多关心。患者虽无正常的语言交流,但是可以从非语言方式中获取到对方的信息,护士在为患者服务时应该做到热情、微笑、亲切,采取非语言方式在互相交流中建立起可信任的形象[2]。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维护其自尊心,耐心说服其克服害羞,自卑心理,要尽早开口大声说话,即使不清楚或不流利,也要给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患者的自信心。责任护士、家属及亲朋好友多与病人交谈,缓慢清晰的解释每一个小问题,直至病人理解。当患者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并经常随时点头表示理解,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如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失败多次后,要给其讲一些真实的病例及趣味小故事,缓解病人的尴尬局面[3]。
1.2.2 康复护理干预 ①言语治疗通常都是由言语治疗师制订计划并负责具体治疗实施的,责任护士应了解训练内容,重点是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学习和运用各种交流技术,促进言语功能的恢复。利用每天做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治疗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将每天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动作告诉患者,并帮助其学习、复述出对应的词语,如:吃饭、喝水、睡觉、起床等。②协调安排好各种治疗时间,言语治疗宜安排在上午,每次训练不要过久,最好在30分钟左右。训练内容要适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能够引起患者的兴趣,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③按照语言康复要求,加强日常语言训练,训练中所选择的内容应设计在成功率的70%-90%的水平上,每次让患者感到有成功的希望;重视每一次与患者接触的时机,尽量与患者多交流。④与患者交谈时,语速要慢,力求简练、通俗、易懂,对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还应配合手势、图片或实物等。
1.3 评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语言障碍的评估标准提高2级(如由Ⅰ级提高到Ⅲ级),为显效;评估标准提高1级,为有效;治疗前后患者的语言障碍情况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采用院方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χ±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
3 讨 论
脑血管病是当前临床比较常见的病症,其导致的语言障碍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交流造成较大影响,临床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和康复训练能够循序渐进地帮助患者改善语言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患者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98.
【关键词】卒中单元;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脑血管病变等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资料证实,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和死亡原因。然而大多数的患者不是死脑卒中本身,而是死于并发症。卒中的肺炎的发生率为7%-22%【1-3】。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卒中患者患者患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其发病群体为卒中患者,与卒中后机体的功能障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笔者通过对卒中单元58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SAP的相关性,以便对SAP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提供临床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两地两所二甲医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住的急性脑卒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急性卒中。SPA诊断标准【4】:合并2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1)发热≥38℃;(2)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罗音;同时排除某些疾病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等;(4)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5)血培养、痰培养等出现阳性结果。
本组178例脑卒中并发SAP作为观察组,脑卒中1周内发生SAP者90例,占50.6%;脑卒中1-2周发生SAP者60例,占33.7%;脑卒中≥2周发生SAP者28例,占15.7%。平均住院日16.4d,402例未出现SAP作为对照组,平均住院日9.7d。所有患者均给予卒中的规范化治疗。确诊为SAP者给予吸氧、抗感染、营养支持、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治疗,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初始选用第三代头孢抗生素,对感染较重者选用含β内酰腰酶抑制剂的复方抗菌药,其后根据痰培养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疗程至少7-10d,必要时可适当延长。
1.2 研究资料内容 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肺部疾病、吸烟、饮酒。临床表现:昏迷(嗜睡及昏睡者归入非昏迷)、吞咽障碍(病历资料中记录有呛咳症状或有吞咽功能筛查试验异常)、发病时呕吐。神经影像学检查:卒中类型(脑出血、脑梗死),卒中部位(大脑半球、小脑/脑干、多部位),治疗及相关操作:机械通气、留置胃管;结局:死亡或生存。
细菌培养 晨起漱口后咳吐泻部痰吸取痰送检,168例标本中,检出病原菌126例,检出率为75%。
1.3 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检验,以P
【关键词】 社区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sequelae.Method:50 patients with stroke sequelae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 but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standard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he Barthel index before treatment(V1),after treatment 2 months(V2) and 5 months(V3)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6 months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the NIM score difference and MBI score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arthel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arthel index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wo and five months (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MA score and ADL score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P
【Key words】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troke sequela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Daily living a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Nan’ao People’s Hospital of Dapeng District in Shenzhen, Shenzhen 518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06
脑卒中作为一种突发性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主要是由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肥胖等,发病率、病死率极高[1-2]。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病症的不断重视,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改善,因此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存活者中约75%仍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生活负担[3]。社区康复对象主要是处于稳定期和恢复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了使患者在家中或者在社区更好的康复,社区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4-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所致,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直接回到家中,未能得到系统的康复治疗,恢复效果不理想,因此社区康复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影响作用,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5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研究。本次实验经过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内科治疗,研究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实施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研究组中男15例,女10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8例;年龄46~80岁,平均(69.12±12.23)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脑梗死18例,脑出血7例;年龄49~81岁,平均(71.45±13.76)岁。两组患者病程均为30~180 d,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病例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内科治疗,按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有规律地进行康复指导,简单培训患者家属及医疗陪护的相关康复技能,并嘱咐监督患者康复效果,按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2)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由康复治疗医师和教育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对患者病症进行针对性访视,并根据访视结果制定患者康复方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①让患者熟悉医疗康复护理团队以及完成患者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简单介绍康复流程,调动患者治疗的配合度,通过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②康复内容主要包括健康肢位的正确摆放,辅助关节的活动训练防止出现痉挛现象,翻身练习,在床边坐起躺下的反复练习,上下楼梯训练,行走加强训练,站起坐下的反复练习,练习站立平衡,有助行器帮助的行走训练,站立重心转移训练,相关ADL训练;口面部肌肉功能强化,锻炼吞咽功能、言语引导;针对性治疗,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制定合适的作业训练,如滚筒、木钉板等手的精细功能训练。③对于有严重心理压力、焦虑的患者,要与患者家属进行细致的沟通,嘱咐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精神上的支持。④定期评估患者自我康复能力和生活质量,给予心理支持疏导,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护理的治疗,有利于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V1)、治疗2个月末(V2)、治疗5个月末(V3)的Barthel指数,采用改良Bathel指数评定量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包括小便、大便、如厕、修饰、洗澡、上楼梯等十项,满分100分。(2)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总分为100分,主要包括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价内容:反射活动、分离运动、共同运动、协调速度。(3)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M)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主要包括:面瘫、意识、手运动、言语、水平凝视功能、肩、臂运动等项目,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5个月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FMA、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NIM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水平凝视功能、手运动、言语肩、臂运动、步行能力、下肢运动等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尤其在手运动、步行能力、下肢运动等方面改善较显著,两组患者NIM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MBI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小便、大便、吃饭、如厕、床椅转移、步行能力、上楼梯、穿衣能力等生活基本状况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尤其在床椅转移、步行能力、穿衣能力、上楼梯等方面提高较明显,两组患者MBI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脑血管意外中的一大类疾病,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高,由于我国国情限制,患者治疗后直接回到家中康复,不能得到全面的康复,出现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造成其生活质量下降,给患者生活以及家人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脑卒中患者功能能否恢复关键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具有可塑性,可塑性是指在脑内部损伤时,脑可以自行在结构和功能上修改自身挽救损伤的伤害[6]。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关键在于神经元,神经元破坏后不能恢停但脑组织可以通过学习使轴突发芽,轴突数量增加,离子通道改变,启用潜伏通路及代偿未受损组织系统等来使其恢复[7-8]。康复治疗能提高各项功能恢复的程度以及能够使患者更快适应环境独立生活,据国内外研究证实,康复治疗能够加速建立脑血管侧支使血液循环加快,促进损伤部位周围健康组织的重组或代偿,可使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极大发挥[9-12]。早期康复治疗以住院康复为主,医师在住院期间照看患者,对提高患者功能状况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出院后就对患者的病情起不到改善作用,为了更好的康复,如果延长住院时间则可导致患者依赖性,造成与社会隔离以及增加经济负担等问题,但在没有适当措施的情况下让患者提早出院不合理且不可行。社区康复治疗弥补了早期康复治疗在家中护理缺乏的不足,使患者在家中也能够独立锻炼,促进功能提高,使生活能够自理,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且社区康复的住院费用不高,又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对患者有很大利处。规范化社区康复治疗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康复治疗,通过对患者和家庭护理人员的康复教育和培训,让其在出院回家后能够坚持自我康复和锻炼。一段时间后康复医师定期上门或门诊随访,对患者在恢复中后期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对康复治疗方案进行适当地调整[13-16]。在社区康复中,社区康复指导者和家庭护理人员的共同参与,有较大意义。
本研究采用NIM标准来衡量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的患者和采取常规的内科治疗的患者中,前者肩臂运动、手运动、下肢运动、步行能力等运动功能方面都有较大提高[17-19]。规范的社区康复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学习和训练。在康复治疗中通过正确摆放患者肢体,用适当的力度有规律刺激患者的关节肌肉,阻止不正常的屈曲模式,使肌张力趋于正常,促使患者肩关节运动和肩手功能恢复。患者进行的站立平衡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训练、分离与抗阻运动训练,对防治膝过伸,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20]。对患者口面部肌肉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言语治疗,提高了患者的吃饭、水平凝视、言语等功能。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作用排解了患者的忧郁悲伤,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21]。
总之,社区康复能够康复患者的各项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令琼,,李俊等.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重庆医学,2015,44(12):1667-1668.
[2] Leys D.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erebral ischaemia is now just a matter of organization.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ll has still to be done…[J].Presse Med,2017,46(1):1-3.
[3]张沛光,王文军,肖胜达,等.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4):508-509.
[4]李耀丽.系统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436-1437.
[5]田凌,谢家兴,张静,等.社区综合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2):1467-1470.
[6]崔碧雪,宋琼,陈长香,等.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3):3311-3313.
[7]李阔.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后发生抑郁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728-3729.
[8]郭毅,吴凯运,高晓平,等.脑卒中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连续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价[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5):16-17,21.
[9]李耀丽.系统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436-1437.
[10]王青青.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物理治疗与功能变化的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58,269.
[11]孙培云,高淑凤,焦丽琴,等.综合型医院与社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3):323-326.
[12]李擎,乔蕾,吴芳玲,等.个体化主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综合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1):1051-1054.
[13]王雪,洪利.延续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8):1352-1355.
[14]郑丽维,张冬梅,许乐,等.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其主要照顾者知信行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168-169.
[15] Shah R U, Rupp A B, Mowery D, et al. Changes in Oral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Rate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J].Neuroepidemiology,2017,47(3-4):201-209.
[16]高春华,黄晓琳,黄杰,等.自我管理对提高社区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8):789-793.
[17]秦素萍,高雅琨,高静,等.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计划与居家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337-1342.
[18]张晓婧.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726-4727.
[19] Glozier N, Moullaali T J, Sivertsen B, et al. The Course and Impact of Poststroke Insomnia in Stroke Survivors Aged 18 to 65 Years: Results from the Psychosocial Outcomes In StrokE (POISE) Study[J]?.Cerebrovasc Dis Extra,2017,7(1):9-20.
[20] Arquizan C, Bauchet L. Better Care of Stroke Patients, but What about Productivity and Hourly Wages of Stroke Survivors[J].Neuroepidemiology,2017,47(3-4):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