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

前言

在如今的生活之中,旅游业正在兴旺的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方式。现在很多人都选择去国外旅游,对于许多去国外的人由于英语水平有限不知道怎么与外国人进行交谈,这时他们更加需要一个翻译或者说是一个导游。现在许多大学都开设了旅游英语教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在于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这是他们的必修课。同时旅游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进行了走马观花的讲解,更是讲述了经济与文化交流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学科。所以旅游英语教学可以帮助消除各国之间一定的文化差异,避免一定的冲突。想要学好这门学科进行跨文化交际也是必不可少的。

1 旅游英语教学

1.1 旅游英语教学的意义

在如今的生活之中旅游英语教学是大学课程中学习旅游管理等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必修的学科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旅游或者管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不仅仅是对英语进行教学,他们也对人与人的交流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教学。他们可以教授每个人交流的技巧,在英语对话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英语教学更加趋向于实践化与应用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专业的培养的人才才能在管理或者导游方面可以和别人进行交谈。并且旅游英语教学为我国的旅游事业贡献是很大的,它大大的提高了导游人的素质,在面对国外游客时可以进行一个大致的交流,也变相的特显了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1.2 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旅游英语教学是个十分重要的一个学科,他为我过远远不断地提供了高素质的旅游人员或者旅游管理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旅游人员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可以更好地和外国人进行一定的交流。由于英语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对于导游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遇到国外的游客,他们也可以游刃有余的应对。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教学,他更多的是趋近去口语化的教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而传统的英语则是没有这么侧重于口语,而是更加侧重于书面上的英语教学。

2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

2.1 跨文化交流的涵义

跨文化交流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的是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地密切进行的一个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旅游英语教学更是应该添加一些新兴的元素。跨文化交流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跨文化交流是指通过个多种方式了解国外的经济,文化背景,,衣食住行等国外的相关知识。跨文化交流在旅游事业方面等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仅仅是进行机械化的英语训练而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内涵底蕴这样是无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甚至在交流时会产生歧义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例如每个人的信仰不同,美国人很多信基督教,而中国大多数信佛教。这样的文化差异导致我们在交流中需要避免很多敏感的话题,如果仅仅是机械性的交流那么这样的谈话给双方都会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对于中国高校的教育而言,对学生进行过跨文化的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多媒体方面入手,利用先进的网络进行交流。可以与外国交流生或者老师进行一定的交流,了解我们想要知道的文化,宗教,历史等等方面的问题。

2.2 跨文化交流的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书本上进行客观的了解,也可以与国外交换生进行一定的交流,也可以与外教进行深刻的面对面的交谈,这些都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做到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校可以吸收少许的外教,进行交流。并且学校可以开展一定的活动,给在校的本科生与国外的留学生进行过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可以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也可以互相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等对方国家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运用我们现有的先进的科技手段。网络,多媒体等等。同时发展更多趣味性活动,让每一个人都已爱上学习英语,这样会产生更好地效果。

2.3 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使本学校的学生了解到更多国家的风俗习性,这样有助本校的学生走进社会走出国门,使他们的人生道路更加的顺畅。在很多高校中,旅游英语教学中仅仅是进行课本上的教学。这样是不可以的。在课本上仅仅是进行了语法知识的训练,仅仅是在书面上使学生可以了解到英语的大致的用法,而不可以深刻的了解国家的内涵。我们往往更加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而没有注意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去。仅仅是机械性的联系语法是不会有很大的进步的。同时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大多都机械化,而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着口语或者是方言,在运用中我们如果仅仅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甚至是误会。所以在进行文化交流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联系我们的口语的交流能力更可以使我们的用词更加的准确,口语化,使运用得心应手。

2.4 进行跨文化交流重要性

在每个国家的文化中都是多元化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信仰,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等。文化背景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层次的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系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国外的状况,在交流中我们可以更加的有内涵。同时作为一个从事旅游职业的人员来说了解国外的各种文化背景都是十分重要的行为。我们可以在解说中掺杂一些具有社会文化背景的解释,这样可以使人更加了解这些食物,同时与外国人交流更加顺畅。在高校开展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教学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之中,固步自封是不行的。在旅游行业的告诉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旅游行业的人员都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由于英语在全球的普及化,每一个人都要对英语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于一个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来说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因为在跨国的旅游中英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对于英语仅仅是了解是不可以的,在国外我们要入乡随俗,我们不能仅仅是了解一门语言,我们更加要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底蕴,我们要在教学中做到跨文化的交流,是每一个人员都对国家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事这份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别人做一个向导。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消.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81.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外语人才;跨文化交际;校内实践

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是当前外语专业建设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外语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单一的外语专业基础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已远不能满足岗位职业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对语言人才的需求对外语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人才除了须要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国际化和文化发展世界化的新形式要求外语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趋势不断向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发展。

二、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校内专业实践的特点

校内实践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基础能力训练、模拟实战训练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开设具体的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针对各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突出实践环节,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二是课外专业实践实习环节。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如话剧表演、达人秀等)或语言知识技能比赛(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大赛等)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使得各国高校间的交流不断增加,参与频繁的外事交流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也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实用技能,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随着国际交往增多,各行业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外语专业人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就业的迫切需求,只有熟悉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才能将所学的外语知识发挥得更好,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在校内专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开设相关应用型涉外课程供学生选修

在应用型涉外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开设系列应用型涉外课程,如涉外礼仪、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规等。通过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学生知识的内化问题,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重视度,使教学过程生动、丰富、有趣,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并掌握运用相关知识。

(二)鼓励学生参与校内举行的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外语专业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可以开阔视野,以更加国际化、综合化的思维方式更好地进行外语学习;从交流中直接体会知识的运用,进一步巩固或更新专业知识。

1.参加国际交流团体的接待服务工作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促使大批的各国学术、文体交流团队、汉语学习者涌入中国高校校园,外语专业学生可以把握不出国门就能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实践所学专业知识。

2.协助教师进行留学生管理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配合教师进行留学生管理工作。这个过程有利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语言学习伙伴的形式与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异国文化,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

(三)引导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社团活动

为学生提供机会开展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促使学生掌握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举办各类能体现外语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并引导学生探究引起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提高学生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包容度,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学生学习外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接触目的语国家或更多国家的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校内条件,让外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将语言知识学习和文化体验融合,进一步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和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交往日益频繁。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提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影响。

全球化的这种发展趋势也加速促进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复合型经贸外语人才的培养,他们不仅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跨文化交往的技能。根据对一些有着涉外业务的用人企业进行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英语能力、经验、专业知识技能、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是他们对商务英语人才的主要需求,而且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直接要求的企业数量超过了半数。

当前,加大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发展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我国,从总体情况来看,跨文化商务交流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中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怎样把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商务活动实践相结合,怎样把国际商务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怎样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的同时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等,都还是难题。

1 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美国教育学家John Dewey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

尽管国内外许多经贸类大学和专业都开设了跨文化商务英语交流课程,相关教材也纷纷出版,但大多以理论阐释为主,而仅靠看书本知识去提高交流能力是不现实的。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想要扭转缺乏实际商务经历和经验这一劣势,想要真正地理解、体会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原理和技巧,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总结去不断地积累提升。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顾名思义,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也叫个案或者实例,一般是一种真实的典型性事件,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十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使用,之后,随着其内容、方法和经验的不断完善,它被广泛、成功地运用于商业、企业管理学MBA、法学和医学等领域的教学和培训之中。由于案例教学生动、实际,具有仿真性、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有效地提高。

2 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有效方式

案例分析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就是它的现实性。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经贸人员需要突破常规思维的藩篱,利用已有的信息或资料进行仔细地甄别、分析并作出判断。

想要分析案例时做到得心应手,我们就需要加强对案例的分析能力的锻炼和增多处理案例的经验,因此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也甚为有效。一般来说,案例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我们先要对案例进行阅读,从而了解它的内容和具体情况。一般我们会先将其浏览一遍,了解它的一个大致情况,之后再进行详细的阅读。在快速浏览阶段,我们要做的只是理解案例内容,不要进行任何的思考和分析,看完之后就把案例先放到一边;在细读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案例当中的事实和观点,对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可以从冲突双方各自的角度以表格或是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列出表现或事实。只要找到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分析阶段了。

在作案例分析时我们要注意弄清楚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案例中的观点陈述的一般是一种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来源于某种行为和其产生的结果。验证这种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就是我们需要做的。某一特定因果关系所暗示的原因对于解决案例揭示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许多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事实。但是,大多数的因果关系想要被证实是不太容易的。

除此之外,案例分析的角度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方面,我们要站在案例中当事人的立场上对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体会他们当时身处的情境,而不是完全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去给予“纯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样我们才能对案例的情节有更真实、更确切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达到分析的目的。另一方面,想要对问题进行更全面、更综合地分析和解决,我们还需要从案例中主管者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全局进行把握。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建议要解决文化冲突、加强文化沟通。跨文化商务交流既有着冲突的一面,又有着融合的一面。对于案例分析学习者来说,其关键就在于研究如何去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和建立一种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又是双方都能认可和接纳的、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从而去避免或减少以后类似的文化误解或冲突再次发生,更有效地达到交往的效果。

当然,案例教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一些缺陷,由于我们通常都是随机从一个或几个案例中概括出某此一般性的结论,并且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结果也很难通过实践去进行验证,因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有限,对实践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是相对的。

3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和一种重要形式,如何能让课堂讨论教学有效地进行,一直以来都让广大教师倍感棘手。笔者在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案例教学的方法,建立了一些案例档案,将国外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规范的的操作理念及模式与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借此弥补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一般以班组为单位来进行课堂上的讨论,在此我们以小组讨论为例,探讨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某个专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学术观点和争议问题,借助学院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挑选一个案例给学生,让他们课后仔细阅读,并且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学生了解案例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组讨论,一般讨论的内容包括分析案例当中出现的疑难和冲突、有哪些解决办法、决策的标准是什么、制定什么样的的实施计划以及如何实施、整体评价该如何进行等等,讨论结束后学生先对讨论结果作出汇报,而后学生和教师一起作出概括和总结,进而发现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与专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组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数据,进行调查,集体讨论并从中得出结论和建议;

最后,各组向全班汇报各自的调查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通常会以形式上较为生动活泼的表演、多媒体课件、讨论等来呈现相关内容,之后各组均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和评价后再对课题作修改,完成最终的调查报告,从而完成一项案例分析任务。

以上的基本步骤中融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最困难的还是好案例的缺乏;以上教学模式的各个阶段、步骤如何更紧密地衔接、更合理地安排,如何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等,也有待继续探索研究。

实践表明,一旦把学生们活动的热情激发出来,结合学习到的文化交流理论知识,他们就能够主动去发现并找出很多中西文化差异的实例,并对它们中的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且给出对策和建议。他们会用各种生动的汇报将这种案例——任务教学法的效果表现出来:采用电视对话节目的形式报道“记者”对中外雇员的采访录、小品表演、模拟商务谈判等等。通过对案例主动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学生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文化中最深层、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价值观对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起着支配作用。师生分享各组的学习实践成果,相互间进行评价打分,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学习研究方法的掌握,也使得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沟通得以加强,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4 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鉴于大多数师生都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工作经验,仅靠课本知识去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是完全不够的,而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则正好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弥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跨文化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加对非语言行为的敏锐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在目前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实例分析虽然不是唯一的手段,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我们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提升,更多、更好的符合我国实际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不断涌现。

L鼙疚氖俏浜荷涛穹裱г呵嗄晗钅靠翁猓骸渡涛裼⒂镒ㄒ笛缥幕患誓芰Φ呐嘌芯俊罚?011Q01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Davis.L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87-217.

[2] 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高职教育国际化;普适性教育;推动

1 国家政策背景的支持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必然趋势,而开展跨文化活动项目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着眼于“扩大教育开放”。鼓励各高校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旨在推动中国大学生在全球化环境下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获取知识并发展技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大背景下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面向世界的窗口和建设新世界的桥梁。

2 跨文化交流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我们一直在思索探寻,进入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积极的教育?其实无论哪种教育,都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振兴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促进一个人终其一生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提到职业教育,以往我们一直重视对于基础学科技术的教育与发展,重视对学生应试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往往忽略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培养,忽视站在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而美学追求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积淀,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要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人文美学艺术的普及性及适用性也是大学教育中要积极建设与推动的。

3 本校韩国引智项目与交流活动介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中国与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在不断地探索与努力中,逐步确立在职业教育中的领先地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以达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目的。推动跨文化国际交流,以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韩国的美容形象设计和插花艺术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自2013年成立中韩合作交流中心,2014年进行了首期韩国专家美容美发及插花引智项目。2015年10月是我校建校30周年,秉持“海纳百川,敬业乐群”的中德精神,开展了学生系列人文美学课程――韩国插花、美容交流培训项目。在项目中,我们邀请到来自韩国大学的美容形象设计和插花教授,分别进行了面向全校师生的通识性讲座,为大家介绍了韩国美容产业和插花艺术的历史与现状,职业教育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指出在韩国,美容业和插花艺术不但是一种高尚高雅的职业,更是一种提升幸福感的、感性消费等新型的消费趋势,同时也是一个飞速成长的产业。事实证明,韩国的这种迎合大众心理、提升大众审美取向的方式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与接纳,并引导人们向更高的层次提升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貌的正能量,并成为韩国的出口产业支柱。

通过以上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使我们的师生感受到来自不同地域新颖的教学内容与理念。我们邀请到的韩国项目专家不但具有专业培训资质及丰富的职业教育管理和实践经验,而且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与专业技术能力。美容、形象设计与插花都是艺术品位和个人素养的体现,通过大型公开讲座与培训,主旨意在为本校的师生服务,让师生们开阔视野。对于推广和普及美学知识与提升修养水平具有实际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 对人文美学艺术教学的启示与推动

通过全程组织参与这些交流培训项目,也引起我们对教学理念的反思。韩国教授强调指出,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普及插花与美容、形象设计这样的普适性教育课程,提升了韩国民众生活的品质与幸福感。这也让我们获得很多启示,无论未来从事哪个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受教育者不仅有更好更高的职业技能,更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助推其未来长远发展。大学教育绝不能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更要延展和影响到其离开校园后的人生之路。

我们在相关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信息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始进行逐步的改进。首先打破艺术类专业的界限,在工科类学院的选修课程里增加了职业形象设计与礼仪课程,使工科的学生也有机会去体验和学习人文美学的内容。在课程方面,强调在应用型教学的基础上,用创造性的、发展的观念统领教学计划与内容,注意普及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虽是选修课,但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尤其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讲非常有帮助。2015年4月~7月,我院进行了新疆中职师资班的培训工作。在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中重点安排了美容与形象设计课程,并适当引进融入韩国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受到新疆师资班学员们的广泛赞誉。同时,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也积极进行了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举办人文美学系列公开讲座、艺术展等,建立起一个艺术教育共享平台,使得人文美学得以更大层面的普及与应用。

通过与先进国家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促使我们搭建起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我们建立与不同地域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通过这个窗口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状况,以及各个层次教育的实际培训情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职业培训教育研修的宝贵经验,应用于学院的专业与规划建设中,扩展学院的国际化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结语

在国际交流建设中推进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文美学教育不应也不能只局限于艺术专业,更要推广至每位受教育者,更要成为贯穿和影响其一生的积极的教育。因此,围绕具有实际意义的跨文化交流项目,通过人文美学活动来带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的普适性的推广与扩展,对于个人形象与人文美学素养的提升都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由此可见,积极开展跨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校教学的综合实力与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通过开放引进,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做法,引进优质资源,再加上我们的传统优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定会更好、更快、更科学。

参考文献:

[1] 龚金平.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反思[J].黑河学刊,2011(03).

[2] 黄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07).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 中外学生融合 机制建设

与美国等移民大国跨文化交际在社会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不同,中国最具典型性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便是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府。自1950年我国首次接收第一批来自东欧的留学生开始,我国已接收来华留学人员共计98万人次。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递增,来华留学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仅2011年5412万人次外国人入境者中来华留学生人数就超过29.2万人次,留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不但巩固了留学生教育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留学生的规模和结构优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0―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六章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籍的多元化,让高校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学生工作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探讨如何避免跨文化冲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的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高校校园环境特点

(一)多元文化环境的复杂性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来华留学生规模将不断膨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世界各地涌入中国高校的外国学生带来的不仅有他们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向往,还有留学生本国的文化价值观。来华留学生群体的加入打破了中华文化价值观独占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局面,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理念随着来华留学生群体一并进入中国高校的社会环境中。文化是涵盖思想信念、表意符号、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多层次复合体①。它植根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对人们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改变。一百多个国家的不同文化与中华文化并存一校,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多元化的基调。这种高度集中的多元文化并存现实,让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和异质文化相互交融的现实问题更突出,多元文化环境更复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与发展关系的处理更谨慎和微妙,文化冲突的危险系数直线上升。

(二)文化价值观的相对可塑性

文化对人类的影响自个人出生开始直至死亡,随着时间的积累,文化不断从伦理传统等社会深层次结构中汲取营养,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单纯从理论的角度看,文化对个体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思想观念的影响强度与时间之间的联系可以用正相关的关系表述,人们在某一文化环境中浸濡的时间越长,他们对这一文化的认同感会越高。在不考虑其文化传统核心理念对于异质文化的包容程度差异的基础上,在遇到与其本身文化价值观存在冲突的异质文化时,其本身文化价值观念越坚定的人采取抵触和排斥的处理方式的概率越高。

目前中国高校中的外国留学生群体以20岁左右的“90后”为主体,这一年龄段的青年正在摆脱“别人告诉我的世界”,进入“我认为的世界”,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架构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小树立起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根基并不牢固,容易受到新的文化环境的影响。21世纪网络技术的普及让世界青年学生的信息来源更丰富,思维更活跃,更具有自我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更客观地审视陌生的文化,并愿意了解不同的文化,对多元文化环境更包容。相比较其他外国人来说,在中国留学期间所处的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冲突和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外国留学生自身文化价值观的确立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跨文化交际的行业特点

自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的建立至今,学术自由都是东西方高等教育的绝对核心理念。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不同学术观点的老师和学生提供开放的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同一学院甚至同一科室教授的学术观点可以完全相左,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一个学术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高校文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墨守成规,唯书本和老师马首是瞻。高校对文化自由的追求是学术自由精神在文化层面的支撑。相比较社会团体和公司企业对团队文化融合的重视,大学对文化差异有更高的容忍度。无论你是穆斯林还是信仰耶稣,无论你是黑皮肤还是黄头发,都可以在大学里平等地学习和生活。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是大学之“大”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诠释。

二、高校中外学生融合现状

依据跨文化关系理论的观点,中外学生融合是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共处于高校校园中的中外学生彼此适应,并建立有效的社会交际关系的过程。中外学生融合不仅会受到国家政策导向、学校规章制度等“看得见的”的因素的直接影响,不同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深层次结构也在其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程度和现实阻碍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一)多元校园文化的困境

多元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词是“不同”,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传统风俗和文化禁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等。在接受大学教育前,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没有与外国人长期真实接触的经历,他们了解不同国家青年人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外国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体,他们的成长中没有接受“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沟通问题”的有关教育。正因为如此,中国学生对真正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外国人充满好奇,希望认识并了解他们,但面对如此多的“不同”,中国学生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恰当的处理能力。在外国留学生群体中,这种“不同”带来的心理冲击更明显。在到山东大学学习之前,俄罗斯留学生侯强很憧憬中国,认为“这里有神秘古老的文化,人们都很善良,并严格遵守孔子的思想”,到山东大学后,他发现现实的中国很不一样,“我在中国有时候觉得生活得很累,因为人很多,而且中国人不喜欢排队。我觉得中国人很自私,只关心自己,不会去帮助陌生人”。来自智利的留学生阿诺则对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很不适应,“中国人对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用词和语气都很不一样”,让他难以理解。外国留学生因个人经历、媒体宣传或心理落差等原因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的刻板印象,成为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阻碍。

外国留学生在山东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会遵循跨文化适应U-曲线模式,有着蜜月期、危机期、复原期和双文化适应期的阶段划分。跨文化适应危机期通常出现在外国留学生到中国以后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内,陌生环境带来的新鲜感逐渐褪去,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语言障碍让他们变得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选课、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找不到可以谈心的朋友……这是留学生最难度过的时期。在巨大的文化冲击下,外国留学生会变得脆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山东大学为留学生单独选课、有条件地独立组班上课等留学生集中管理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也无法满足中外学生对彼此自由开放了解的渴望。

(二)中外学生有效融合的局限性

1.理论指导的欠缺

中外学生的融合机制建设需要在跨文化交际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完成。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尚不完善,其理论成果主要依据西方国家的社会调研得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状况有特殊性,国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架构对中国高校跨文化融合机制建设的指导价值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跨文化研究重要针对中华文化圈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研究,管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更多地存在于企业管理方向,研究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各学科都没有针对高校中文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机制建设研究的成熟理论。

2.政策性引导未能有效落实

促进高校中外学生在管理和教育上的相互融合,是本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点关注课题。教育部多次发文倡导在高校中逐步实现外国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在政策保障方面:不断完善来华留学政策、法规、制度。明确政府、来华留学教育机构和留学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证来华留学工作依法、科学、规范,营造来华留学工作良好的法制环境,形成有利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教育管理方面: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是在包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创造多元文化间相互碰撞与交锋,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条件,让不同文化的学生具有同等地位的校园身份,都有了解和学习彼此之间文化的机会,是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一个很好的探索。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指导方针切合目前中国高校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建设的需求,但这一宏观指导政策在高校中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在缺乏实践经验的前提下高校对管理方式的深入改革普遍持谨慎态度。

3.体制制约

根据留学生管理职能归属的不同,目前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机制主要有六种模式:大部制模式、留学生处模式、国际教育学院模式、国际处模式、留学生委员会模式和一体化模式。无论是哪种留学生管理模式,高校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职能都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在工作协调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外国留学生不能与中国学生平等地享受学校资源,在工作都未能从根本上打破高校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的体制。

三、构建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路径

(一)留学生社团组织建设

人的社会属性不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改变,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有相互认识和了解、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内在需要。留学生社团与自治组织在打造和谐跨文化校园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在欧美高校中得到广泛的印证,在中国高校中建立留学生社团组织或者允许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的社团组织是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各高校来华留学生群体长期以来并没有成立学生社团等自治组织,在2010年教育部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教育部明确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成立自治组织的合法性,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留学生联谊会、留学生兴趣社团等自治组织,组织建设留学生社团。留学生联谊会的性质类似于中国学生会,是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民意代表机构,通过这样的学生组织可以增强来华留学生群体的团体性和归属感,留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参与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从一个跨文化环境中单纯的接受者、经历者转变为参与者。留学生联谊会这样的学生组织可以在新老外国留学生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有助于留学生提高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缩短跨文化危机适应期。学生社团是“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②。学生社团是建立在留学生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成立留学生社团或者允许留学生加入到学校已有的中国学生社团中,将一部分志趣相投的学生团结,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可以让中外学生和留学生之间迅速拉近距离,帮助外国留学生减弱对陌生环境的排斥,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与国际事务部在2012年开始试点推行国际化社团建设,采用趋同化管理下双重指导的相对稳妥的运作模式,第一,鼓励外国留学生加入已经成立的以中国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社团。校级学生社团是否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会员的资格由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社团联合会根据该社团上年度综合考评成绩和社团性质,兼顾外国留学生的兴趣偏好民主决定。获得精品社团和优秀社团称号的学生社团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会员的基本资格,在此基础上中华才艺类、体育类、舞蹈类等外国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社团会优先进入考虑名单,而政治理论研究型学生社团暂时不允许接收留学生会员。社团联合会每年10月份举办外国留学生会员纳新专场,具有接收留学生会员资格的校级学生社团统一纳新。无论是否具有接收留学生会员的资格,所有校级社团都接受社团联合会的指导,留学生会员与中国学生会员一样要遵守社团活动规则,参加社团活动。社团联合会如有涉及留学生会员的事务无法处理,可以咨询国际事务部。第二,允许留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成立自己的学生社团。留学生社团以文体类社团为主,可以根据留学生自己的特点制定社团章程,留学生社团要接受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社团联合会和国际事务部的双重指导见图。

图 山东大学留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模式示意图

(二)中外学生互动平台建设

创造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增加外国留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建立社交圈,是稳定跨文化校园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冲击的根本性措施。一个健康的跨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自由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存在状态。高校在教学和生活设施、管理制度的设置上应考虑中外学生的共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为中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构建便捷的平台。譬如在校园网站建设上,可以考虑加入英文版面,在页面布局和功能设置上更国际化,方便中外学生使用;在校园文化活动和比赛的安排上兼顾中外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一些中外学生合作项目,并使之常态化,等等,都对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建设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中外学生互动平台建设的重要一环应当是在中国学生自治组织与外国留学生自治组织之间建立一个有效沟通的渠道。学生自治组织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独有的优势,它可以将零散的、自发的、个体的文化交流整合、以团体的形式显现,规模更大,资源占有度更广,活动影响力更强。同时,学生自治组织有活动自主性,避免过多的学校行政干预的痕迹,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受到学生的欢迎。推动中外学生自治组织从学生活动层面建立常态化的联系,可以丰富两大组织的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规模,也可以将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规模化。通过共同的兴趣或者参加共同的活动认识和了解,让中外学生在这种自然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相互审视,相互了解,更容易在中外学生之间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形成彼此都能接受的第三文化沟通体系,其跨文化交际效果远比自发的个体性的语言伙伴式的交流或者是学校安排的文化考察类的互动更自然和真实。

(三)学生活动资源的整合与分配

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权、学生活动场馆的管理权等高校学生活动资源主要掌握在团委、学工部、研工部等中国学生管理部门手中,这些部门在职能设定和传统的工作理念上都没有将外国留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服务范畴,甚至根本没有把外国留学生看做是学校的学生。因此,在学校资源的分配上留学生群体通常会被边缘化,只有在需要彰显校园国际特色的时候才会考虑外国留学生的参与,在日常校园活动资源分配上中外学生所占有的比例十分不均衡,外国留学生可以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活动需求。高校应从学校政策层面整合校园学生活动资源,强调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为中外学生的交流与融合创造更多的机会,合理优化学校学生活动资源的配置。

注释:

①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②中国大百科教育卷http://.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2]B.D.Rubin&LP.Stewart,Communication and Human Behavior,4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1998).

[3][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闵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北京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会编.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编.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6]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2000-2011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内部资料,2001-2011.

[7]林宣贤著.从文化冲突看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中国电力教育,2009,总第134期.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 跨文化交际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63-02

一、引言

誉有“无烟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观光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旅游业确实是本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英语翻译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即跨文化是翻译中的障碍。王佐良先生曾经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正确处理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会对旅游英语翻译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对旅游英语有主要影响的文化差异可概括为: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方面的差异,以及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而旅游英语的翻译需要把握文化信息,把文化内涵传递给外国游客。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翻译。因此,旅游翻译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实现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以及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接受性上和谐统一。本文从跨文化视角来研究旅游英语翻译。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是爱德华・霍尔首先提出来的,他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是在他1959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第一次出现的。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近年来,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视角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变得越来越热门,它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前沿学术研究课题之一。这种潮流和趋势是国际交流日益加强的结果,研究人员对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课题的兴起引起了人们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外语进行深入思考。这门学科还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读者明了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文化差异,发展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与交际的关系;二是非语言交际;三是中西习俗比较;四是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五是国民性研究。

三、旅游英语的文化内涵

旅游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但可以吸引国外的旅游者,而且可以引进外国文化的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播需要语言媒介,旅游英语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传播异国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等等,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语言是交流媒介,旅游英语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是跨文化交际的传播媒介,而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旅游英语在以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和减少中西文化差异同时中国文化对外宣传。旅游英语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所以旅游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就非常重要。好多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不管他们的学识水平有多大差别,不管他们是上学的学生还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不管他们来自亚洲还是欧洲,不管他们的审美观有多大差别,他们都有一个来中国旅游的惊人的一致想法和目的:欣赏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旅游英语翻译就是让外国游客能够对中国这个国家以及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所以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的旅游英语翻译要想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底蕴,就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和取向,向国外宣扬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作用,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沟通作用。跨文化交际的代码模式是以语言为信道,信源通过信息进行编码,这是在一种文化下进行的,发送者通过信号传到信道,接受者通过接收信号进行解码另一种文化信息。所以从跨文化交际的交际代码模式可以看出:信息的编码器即发送者是一种文化的个体,而解码器即接收者是另一种文化个体,这两种文化的交换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这种双向信息交换就是跨文化的交流。旅游英语的文化内涵就是通过英语语言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把中国的文化内涵传递给海外游客,这样外国游客就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所以,这样来说文化就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国文化,使中西文化差异缩短,这样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价值观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可以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领略异国的风情。

四、旅游英语翻译的特点

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旅游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景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旅游的过程中,外国游客除了可以享受当地美景,还可以对当地的文化、当地的民俗风情有所感悟。旅游英语翻译是通过对当地的美景进行讲解、介绍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来吸引外国游客旅游观光。旅游英语的翻译要有创意并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风要轻而不飘、重而无痕。句法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修辞要美妙动人、让人陶醉。因此,作为全球性语言的英语是世界语言,使用非常广泛,同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所以对旅游英语材料翻译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潮流和热点,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紧迫性、时代性、必要性。因而旅游翻译就必须准确、得体、流利。旅游英语翻译必须把旅游的专业知识和旅游英语的英语语言、语用知识还有语言文化内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旅游英语翻译的策略

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对翻译的译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它要求翻译人员熟悉相关的游览景点,能够深入了解相应的历史渊源、背景知识,并用地道的目标语言表达出来,还不乏优美与文雅。以下为旅游英语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1.要求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就拿“归化”这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来说吧,它指的是在旅游英语翻译中中文的语言特征与文化特征基本上消失而英语的语言特征与文化特征凸显。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异化”这种翻译策略与技巧主要是指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译者尽量保留中文的文化特征与语言特征。如果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就要异化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象征帝王,像龙凤呈祥、真龙天子、龙的传人等等是褒义,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传说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所以我们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把“亚洲四小龙”归化的翻译策略直译为“Four dragons of Asia”就会让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文化差异异化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

2.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首先考虑中国文化因素,其次考虑英语国家文化。考虑中国文化因素也就是以中国的文化为取向,也就是说在旅游英语翻译时尽可能多地向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其次考虑英语国家文化就是指以译文为重点,也就是说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应该从英语文化角度出发,从西方人的心理视角出发,当然前提是在不影响中文的思想基础上的整合。

3.当我们在翻译时可以使用文化借用,也就是我们在旅游翻译时碰到一些风俗习惯、文化典故等可以采用文化借用,这样外国游客很容易理解。文化借用意指遇到不好翻译的文化典故,可以用西方文化的文化典故来解读中国文化的一些东西。例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遇到《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个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典故时可以借用英语中莎士比亚的十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凄美的爱情悲剧来翻译,这样外国游客就可以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联想,很自然就理解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内涵即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4.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我们还有一些旅游翻译策略。例如:音译、直译、增译、反译、减译等等策略和技巧。如:在地名翻译中,不可避免会有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地名上的一种认同,在音译后可以加注一些注释和说明。要想做好对音译的注释和说明,我们就应该对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具体地理位置有明确的了解。像“豆腐、功夫、沙发、咖啡、天津”这些词语就可以直接将它们音译为“dou fu”,“kung fu”, “sofa”, “coffee”, “Tianjin”,采用音译法翻译出来效果很好这样的旅游翻译可促进语言发展,又能弘扬中国的本土文化。

旅游英语翻译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旅游景点的对外宣传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旅游翻译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从上述翻译策略来看,旅游翻译要重视中西文化差异,树立文化意识,翻译的时候尽量采用这些翻译策略和技巧,这样就会把中西文化差异降低到最低程度,外国游客能够看得懂,有益于促进国际交流和沟通。

六、结束语

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旅游业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旅游英语翻译文本以其质朴美丽的语言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旅游知识,向外国游客展示我国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好地宣传我国传统的人文景观。旅游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可以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创造更多的财富。旅游翻译的目的就在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吸引外国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并把中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

参考文献:

[1] 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2005(6)

[2]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 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 刘慧梅,杨寿康.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6] 王志华.旅游翻译中文化的差异和处理策略[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

[7]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7篇

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和加拿大蒙特爱立森大学Jeff Martin博士主持,中心议题为“促进世界高等音乐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院长Gary McPherson分别致辞,二位均希望通过探讨跨文化、跨机构合作交流的可行性和策略,共同实现通过音乐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美好愿景。

会议共分为六个单元进行,期间包括主题演讲和自由发言。第一、二单元发言的嘉宾主要是国内知名音乐学院代表,他们分别谈及了其所在院校目前的对外交流合作情况,并就国内音乐院校与世界其他地区音乐教育机构建立联系的可能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展望。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在题为《开放包容 兼收并蓄——探索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合作之路》的发言中对天津音乐学院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做了简要的介绍,比如:2010年12月的国际学术周、2011年7月的解读巴洛克音乐周、2012年8月天津国际爵士音乐节等。他强调,加强国内外合作是大势所趋,只有具有开阔的视野,才能看清世界、认清自我。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指出传统与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继承传统文化是手段、发展是过程、创新是宗旨、提高是目的。我们要努力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努力在创新中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得以传承和光大。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在《国际高等音乐教育机构间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的发言中首先讲了国际高等音乐教育机构间合作的形式与目的,之后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近年来的对外交流活动,比如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CCOM国际室内乐音乐节等。他认为,加强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每一个音乐教育机构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应该为全球高等音乐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培养更多的国际性人才。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白陆平的发言题目是《立足民族音乐教育基础,践履国际视野办学理念——西安音乐学院合作办学经验琐谈》。他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以及近年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认为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逐步夸大的文化需求,将使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

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在《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途径》中提到,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社会政治环境优势,星海音乐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途径。此外,星海音乐学院还采用短期合作交流形式,与世界知名音乐院校、专业团体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为在校生的学习与就业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渠道。

该单元发言的还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玉林、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志豪、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臧艺兵以及四川音乐学院绵阳音乐学院院长雍敦全等。

第三、四单元的发言主要着眼于国际视野,旨在聆听国外音乐院校或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情况。期间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泰国、巴西等近十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其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院长Gary McPherson的发言题目为《以在专业、理论、政治等方面加强音乐专业的方式促进国际合作》。McPherson以提问的形式开篇,从近十年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方式、信息共享、教学方法等角度入手,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为使我们的学科建设更加强大,全球化合作是必经之路;第二,我们要加大对专业主义的投资,避免的产生;第三,通过管理选择来增强公平性;第四,相比于“竞争”,我们更强调“合作”与“认同”。

美国音乐学学会主席Anne W. Robertson在其题为《美国音乐学学会与跨机构研究合作》的演讲中谈到,为资助美国学生来中国进行调研,美国音乐学学会于2007年设立了Harold Powers资助基金。此外,三个由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亦日趋兴旺,它们为中美之间的学者交流及学术意见交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会员单位包括美国音乐学学会、音乐理论学会、民族音乐学会。Anne W. Robertson在总结中诚挚邀请各位中国学者及音乐教育机构加入美国的各大音乐研究学会,因为正是通过这种跨文化跨学会间的工作情谊,世界范围内的沟通与合作才能更加顺畅。

澳大利亚昆士兰音乐学院研究中心主任Huib Schippers在题为《双向交通:实现文化和研究合作的可能》的发言中首先谈及了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并指出澳中两国从200年前的以短期“商业利益”为驱动力的“单向交通”已经逐步发展到如今的以“跨文化合作”为主要动力的“双向交通”——音乐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Schippers还对昆士兰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高校的合作问题展开了细致的分析:预计2020年之前实现20—40名本科生的互换、12—20名研究生的互换、3—4个联合调研项目和访问学者的定期委派以及每年举办一个大型活动来庆祝两国可持续性的文化交流合作。

在这两个单元中发言的国际学者还有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外事办主任Liane Henschke、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弦乐部主任Mark Messenger、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国际关系部副主任Lertsiri Bovornkitti和西方音乐系主任Krit Vikornvongvanich、西伦敦大学伦敦音乐考试学院院长John Howard以及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协会主席Alan Salzenstein等。

第五单元依旧是国际学者所做的报告,他们进一步阐述了其所在机构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区音乐教育机构合作的可能性。其中,美国密西根大学学术事务副教务长Lester Monts在题为《谈密西根大学与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交流项目》的发言中说到,21世纪美国的高等教育承载了“适应、推动、发展”全球多样化趋势的使命,正是在这样一种使命的驱动之下,密西根大学先后同中国、加纳、南非、巴西、印度等国建立了合作项目。从Monts的发言中我们获悉,以密西根大学为代表的世界多所高等院校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旨在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全球高等音乐院校的跨文化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密西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Joseph Lam的题目是《音乐会节目说明何时能有助于音乐跨越文化和国家的界限》。在跨文化演出中,一份有价值的“节目说明”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结合当地文化,以当地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对音乐或演出的背景进行解释说明;第二,应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第三,尽量避免由翻译或口头转述时产生的误解。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如何使跨文化演出的效果达到最佳、如何使“节目说明”真正做到跨文化跨国界,是我们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剑桥大学教育系副教授Pamela Burnard在《探索音乐创造力、实践及教学方法:观念的改变》的发言中由“政策与主动性”、“趋势与改变”和“创造性与文化”三个方面切入,谈及了所谓音乐“创造力”、“实践”和“教学法”其实分别是对音乐的“识别”、“再评估”和“再定义”的过程。Burnard还提到,为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迫切需要:第一,重新评估创新实践;第二,在高等教育中达成有关创造力培养的共识;第三,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第四,做出能够形成深远影响力的教学设计。

此外,欧洲音乐学院协会执行长Jeremy Cox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副教授Gabriel Solis也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补缺假说 跨文化交际 文化整合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进行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阻现象时常发生,语言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交流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国际贸易中,文化问题是在与国外公司做生意时必须了解的。然而,在现时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工作者“重语言,轻能力;重商务,轻文化;重引入,轻实践”的观点及商务英语教学受诸多条件限制,使得跨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有效介人成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结合外语学习机理之补缺假说,提出应将跨文化差异的有效介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补缺假说认为,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由于外语语境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介人补缺,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相配套的母语表达式,母语迁移由此产生,影响外语学习。王初明认为补缺不是指因外语表达式的欠缺而由母语结构替代,替代的发生是语境知识的补缺。补缺假说将长期被忽视的语境知识学习提升到不可或缺的位置,将原本一直归于语言形式补缺的母语迁移而归于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这一观念改变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视角。在补 缺 假 说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语境又分为三个等级,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个语境彼此关联,互相牵制。在国际商务情景下,文化语境显得尤其突出:它决定在一定的商务情景下贸易双方采用什么样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从而促成成功的贸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因为语言是一种民族现象,一定的民族语言和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紧密联系。英汉两种语言不仅在语言本身,而且在民族文化上也存在巨大差异,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上世纪70年代,一些英国公司派到非洲和中东的职员有60%由于“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务,使公司蒙受很大的损失。上世纪60年代,美国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了由青年人组成的和平队,许多成员由于处于手足无措的“文化休克”状态而不得不提前回国。严重的“文化休克”会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杀。一些西方国家医院的心理诊所就接收“文化休克”的患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明显程度与家乡文化与东道主文化的差异大小成正比。可见,文化语境的补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在把文化融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之中时,两种文化相似的程变对理解跨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应当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许多研究表明,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们在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当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的文化差异增大时,误解的可能性无疑更大。以文化中某具体方面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企业员工更应注意这点。例如,送花,各国的文化内涵就不同。作为菊科的一种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其叶子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从植物学的角度对它进行的描述,在各个文化中都是一样的。但其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中却大不相同。在中国它是高雅的象征,人民大众喜欢。父母亲常用作为女孩的名字,例如“秋菊”。在日本带有一些贵族的色彩,白色的是皇室的象征。在英国只是观赏花卉之一,没有中日两国文化中那种文化内涵。在拉美一些国家却被看作是鬼花,不能用它送礼,只能用它祭灵。例如,在墨西哥过鬼节时,有些地区的人们把万寿菊的花瓣一路撒到墓地的祭坛下面,指引亡灵回家。可以看到,中日对编码的差异较小。中英对编码的差异为中,中墨对编码的差异最大。可以说, 中国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最大。这种明显的差异可以通过一位贵州农村的农民与美国中部农场的农民的对比看出来。尽管两者有着一些从事农业生产和过着乡村生活的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在长相、语言、思想方法、行为举止、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农业技术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要比中美间的文化差异小。自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印度文化以佛教为媒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远胜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语来源于印度,如:觉悟、实际、清规戒律。孙悟空的艺术原型来源于印度文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应对佛教进行认真研究,“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仅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在西 方 国 家之间,其文化差异也是不同的,以美国与其他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相比,显而易见,美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最大;美国与加拿大的文化差异最小。

二、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

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价值的不同判断。在中国尊重老人是一种美德。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被视为非常有礼貌的行为,但如果一位中国员工对一位上了年纪的英国老太太说“Please sit down, you are old”. 之类的话,非但得不到感激,反而会使听话人认为她年岁大了,不中用了。再如一位中国职员在五年之后专程拜访他已年过七旬的教授布郎先生时说: “You haven't changed much.”,因为他见老师健硕如前。然而这句话的结果只会给布朗先生带来不快,因为change的观念价值在英美人心目中相当高。对一位长者说他“没有变,还是老样子”,只会贬低对方,而丝毫没有“恭维”之意。

2.对权势和社会距离的不同判断。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因此人与人交际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如下级或晚辈见到上级或长辈,为了表示尊敬,多用辈分称谓或泛化的亲属称谓,不能直呼其名称。涉及对方的职务时,如果对方是副职的话,还习惯上把副字略去。而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国家里,晚辈可以直呼长辈名字,下属可以在姓前冠以Mr./Mrs./Miss 来称呼上级,甚至在本人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直呼其名。

3.对权力和义务的不同判断。在中国,教师有权力让学生擦黑板,而学生也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在西方则不然。学生认为擦黑板之类与教学有关的事宜,均是教师的事情,教师无权要求学生擦黑板;或因学生没有在上课前把黑板擦干净而怨。

例如: Foreign teacher: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Chinese student: That is my duty.

根据汉语的意思和习惯,这位学生的话是一种礼貌的答谢方式。但duty 一词在英语里是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这会使英美人误解为不是诚心情愿的。正确的回答应是That is my pleasure.

4.对打扰对方的不同程度的判断。非本族语者如果根据自己对打扰对方的程度的判断,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了不适当的言语形式,必然会引起社交语用失误。例如:在俄罗斯,香烟是近乎免费的,所以你若想向对方借包香烟的话,无需使用间接非常有礼貌的言语,否则就会造成语用失误。还有,在中国,拥有轿车的人家不多,你若想向对方借车的话,使用的言语必定是非常间接,非常有礼貌的。而在美国就不一样了,拥有轿车的人很多,大部分家庭还不止一辆,因此借辆轿车用一会儿不算大的麻烦事,不必使用礼貌程度很高的言语形式。否则倒会使听话者觉得太见外了。

三、进行文化整合,创造企业新文化

文化整合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寻求共同发展而创立的,通过文化整合,可以,融合差异冲突,丰富人类活动。 通过整合不同文化之精华,可寻求更广泛的资源,产生多种效益与途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而创造整合效应,以获取共同目标。它基于理解与欣赏文化差异之上,把文化当作一种资源,一种财富,而不是视为一种障碍。 以不同文化的观点和视角增加解决问题的独特的思路及方案。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于1997年共同合资组建而成的合资企业。合资之初中方总经理就找出了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4S”合作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学习理解(study), 以上海通用汽车为重(SGM), 规范行为(Standardization), 灵活务实(Spring),这种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理念为中美员工的沟通和成功管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创立了文化基础。因此“4S”合作理念就是中美文化整合的具体体现。 上述事例证明: 文化整合对合资企业成功经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创立以共同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整合,才能创造1+1>2 的管理效应。

四、结 语

补缺假说从语言本身提出母语语境在外语语境缺乏下的补缺作用。而忽略异质文化的介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商务人员无法在国际商务贸易中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恰恰说明补缺假说在国际商务英语学习中同样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改变传统语法教学模式,将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和文化教学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目的语文化从而习得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和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3)

[2]贾清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学探索,2007

[3]王春香:如何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