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跨文化认同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别。内容涉及到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其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即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Trompenaars(1988)提出了国家文化的七个特征:普遍性与具体性、个人主义与共有主义、中性与情感性、特殊性与扩散性、成就文化与归因文化、持续性与同时性时间取向、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环境价值取向。EdwardT.Hall(1976)则提出了高情景文化语言和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

通过文化维度模型分解出的文化特征可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当两种文化在同一环境系统交汇时,必然存在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两种文化之间差距越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

二、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合作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等,2005)。陈剑平等(2005)提出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不同文化双方对彼此尊重和理解。从广义而言,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在于存在文化差异的双方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跨文化风险(Cross-culturalRisks)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双方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Identity),将跨文化(Cross-culturalConflict)降低到最低程度,产生文化协同效应(CulturalSynergy)。

三、国际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关键因素。

第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国际商务合作沟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方式方法容易给沟通造成障碍。

第二,先入为主的母国文化主义。其内在的许多规则有时候也是所在国成员无法觉察到的,人的内心具有趋同性,倾向于与自己有相同信仰相同文化背景。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面对不文化背景的人,这样考虑会引起沟通诸多问题。

第三,文化优越感。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通常是无意习得的,并且总是在意识的层面反映出来。这种偏见会极大地打击国际商务合作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使合作过程遭到破坏。

第四,缺乏共感。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不同,往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不能够理解。沟通过程中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过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

四、对策

国际商务合作中,通过发展文化移情,可以客观充分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特征,并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培养跨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分析文化特征,划分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高情景文化中的沟通过程常常是含蓄的,沟通中重视的是“情景”,而不是“内容”;低情景文化的沟通过程中,“内容”备受重视,沟通常常是直接的,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文化特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思考意识,排除对不同文化的排斥和各种成见,试图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再次,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差异文化,才能消除在国际商务合作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第三,注重反馈。在国际商务合作的沟通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发讯者根据核实的结果再发出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所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传递和理解,从而使双方对沟通过程和有效性加以正确的把握。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诠释。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于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瑞士)苏珊•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石永恒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张新胜(澳)杰夫•拉索尔等.国际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崔立新韩经伦.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J].南开管理评论,1999

[4]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5]孙东川陈伟翔:跨文化的有效沟通[J].财经问题研究,2003

[6]王成银:解析文化差异在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4

[7]G.HofstedeandMichaelH.Bond,ConfuciusConnection:FromCulturalRootstoEconomicGrowth,OrganizationalDynamics,16,1988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环境语 跨文化商务沟通 影响

从非语言角度而言,环境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而非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胡文仲, 1999)。因此笔者所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非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因素可以提供交际信息, 同时也可展示文化特征,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人们必然会面对不同文化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之人,由于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可能出现误解或冲突。 因此研究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环境语及其文化特性

作为非语言交际重要形式之一的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因此环境语也可展示文化特性。这些交际信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更多情况下却因文化不同展示出不同的交际信息。人们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 因为我们一旦对所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 就会将这一看法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之中。这一信息一旦发出,信息接收者对环境的认知感也就有所

改变。

1.时间信息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根据霍尔理论,与文化有关的时间分为: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和科技时间。科技时间是用科学方法来计算时间,因此与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正式时间是非科学的,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因此他直接影响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感知能力,正式时间是某一文化的人看待时间的习惯,如一周七天,在西方文化,一周的第一天以周日开始,在中国,是一周的结束。这是正式时间中有序性的特点反映。非正式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非正式时间用语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当某人说“得过一会儿”时,我们只有对他熟悉并了解此话语境时才可能产生一个时间概念,因为“一会儿”这个模糊用语对来自同一文化的不同人们或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甚至更长。霍尔关于时间观念的“时间单一性”(即遵守日程安排,一个时间安排做一件事,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和“时间多样性”(不受时间限制,在同一时间可从事不同的事)理论就是文化差异的时间模式。他认为单一性时间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 多样性时间是亚非拉地区国家的模式。

2.空间信息

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每种文化中,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有其特有的规则和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如体距差异;文化不同,空间范围所引起的联想和感觉也不同,如对个人领地的不同态度;文化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的使用价值也不同,如利用空间距离显示地位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隐私的态度,这也是中西方人们之间在交往中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

3.颜色信息

环境语文化特性的另一体现是对颜色的理解。颜色使人产生的联想意义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寓意,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利、喜庆,常用于婚庆、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但在英语国家,红色之意褒贬兼备,可代表幸福、爱情、有活力,也可代表罪恶、冲动狂怒等贬义。因此人们也利用颜色与人的心情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各种环境,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根据学者研究,非语言行为可占整个交际沟通过程中的70%以上。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沟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的环境语言,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尤其是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作用。

1.空间信息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空间信息理论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空间语的非语言含义主要通过领域性、近体距离、拥挤态度和座位安排等来表达。

2.领地观念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领地范围是维护人的完整、自由、独处和安全所需要的空间。行为科学家认为领地性存在于人的行为之中, 它有助于调整人的交际行为,但也会成为交际冲突的根源。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态度。英语国家的人对于隐私的维护很强,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的表现如入住酒店房间的安排。在中国,2人安排在同一房间是常见行为,可在西方国家, 除非亲人间会安排同一间房,如果是同事,个人的隐私是不容侵犯,享受独处权利的单人间是普遍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安排外籍人士住宿问题上,更多考虑的是尊重隐私。领地观念在工作领域的表现是相对独立的个人工作空间和属于这个空间任何物品的不可侵犯。

3.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拥挤的态度

拥挤是人们觉得空间受到限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拥挤感源于个人空间受到他人侵犯,个人行动自由受到了妨碍。由文化所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拥挤环境的态度来看,中国人更能容忍拥挤现象,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拥挤则表现出不知所措或回避的态度。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人们对拥挤的不同态度在跨文化商务沟通领域中商务活动的表现是,中国人更喜欢热闹排场的场面和英语国家人们更喜欢安静和小规模的宴请聚会。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突发事件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brought by the emergency and to find out the norm of psychosocial status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METHODS: SARS psychosocial status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8775 people of more than 20 different occupations in Guangzhou, Beijing and Xian. RESULTS: 770% of them took information acquiring as an effective measure in coping with emergency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but people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tended to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 to information.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levels, th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gnitive models. Social attitude and mental expectation were also different in people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CONCLUSION: Information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the public in face of emergency. There is difference of the influence in people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Keywords】 SARS; data collection; outbreak matter ;psychology

【摘要】 目的: 探索突发性事件对民众心态的影响机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民众心态变化的规律.方法: 采用《“非典”心态调查表》对广州、北京、西安地区20多种不同职业8775名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SARS疫情流行期间,770%的人把“获取信息”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对信息需求程度不同;认知模式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认知;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对突发事件的态度存在明显分歧(χ2=279196,P

【关键词】 SARS;数据收集;突发事件;心理学

0引言

目前突发性事件对人类危害严峻,特别是由此导致的公众心态变化也不容忽视.本文针对SARS流行这一突发事件,洞察疫情变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北京正处于流行高峰期,全国民众心态特殊,选择北京、广州、西安这些典型地区,针对民众心态变化的趋势进行调查,了解SARS对全国民众心理行为的影响,揭示面对大的疫情、灾难等突发性事件广大民众心态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可能发生的灾难、突发事件以及战争建立快速的社会监测和心理支持系统打下基础;并对心理战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如何采取信息宣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北京、广州、西安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的各类人群,其中西安3399人,占387%,北京3317人,占378%,广州2059人,占235%,共计8775人.调查职业涉及医护人员、政府公务员、大学教师、院校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军人、公司职员、工厂工人、商场营业员、出租车司机、警察、保安等20多种,调查范围涉及100多个单位.调查人群中男性占594%,女性占406%;年龄为11岁~76岁,平均年龄2711±912岁;文化程度包括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5个层次,其中初中学历占109%,高中学历占166%,专科学历占212%,本科学历占436%,研究生学历占77%.

1.2方法

采用苗丹民等编制的《“非典”心态调查表》[1,2].调查表分两部分,第1部分为受试者一般资料;第2部分有33个条目,用以评估受试者认知模式、行为情绪、社会态度和心理期待等状况.调查采取现场填写的不记名施测方式,调查时间为20030504/20030514日,该时间段是我国因受SARS影响民众心态变化极端明显的时期.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进行分析,所用统计方法为χ2检验.

2结果

共计发出调查问卷9500份,收回9000份,回收率947%,其中有效问卷8775份,合格率为975%,问卷中个别项目的回答有缺项,故统计以实际发生数为准.调查结果人群心态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信息的影响,其次是通过信息分析产生的认知模式改变,第3是认知模式导致的社会态度变化,第4是心理期待效应的影响.

2.1信息和心态面对大的疫情等突发事件,民众的心态极大地受到信息的影响,整体上有770%的人把“获取信息”作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措施,但不同人群的选择比例不同,将选择信息影响的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P

转贴于

2.2认知模式特点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判断,人们形成对SARS的认知模式,调查结果,认知模式从生物模式转向生物社会模式,其中568%的人认为SARS流行不单是自然或社会灾难,而是两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选择SARS为自然性灾难、社会性灾难、自然与社会型灾难、规律性事件的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P

2.3社会态度变化尽管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但人们对社会事件仍持自己的观点,在调查中,当问到如果发现自己发烧时,690%的人选择首先去发热门诊,而255%的人会先自行观察,34%的人选择抗过去,还有21%的人犹豫不决;将不同文化背景人群4种选择的构成比进行比较,选择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

2.4心理期待效应在疫情流行期间,人们的期待心理表现明显,当回答预计人类发明出对抗“非典”的疫苗或药物需要多长时间时,99%的人认为需要十几年,215%的人回答需要几年,381%的人回答需要1 a,305%的人认为需要半年,将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预计时间长短不同的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SARS流行期人群心态的变化主要是恐慌,这种恐慌不仅是因为疫情本身的严重程度,而且信息的不确定性是更关键的因素,因此770%的人将获取信息作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措施;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对信息需求存在差异,中等文化水平的人群对信息需求较高,这是与整体人群对信息的渴望相一致的,文化水平较低人群对信息需求较低,可能与他们的认识水平有关,也许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文化水平较高人群对信息需求较低,可能与本身已有的信息量有关,而且他们信息获取能力较强,信息利用率高,因此并不需要信息量的增多.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对信息判断的有效性较低,在疫情形势严峻期间,出现抢购、储备食品以及到外地躲避的非理性行为较多,因此面对突发性事件,信息的应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心态的特点,在一定范围、不同层次应有所区别,而且敏感信息之前需要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避免产生负性社会效应.

在SARS疫情流行期间,人们对疾病的关注不仅仅是病毒的分离、疫苗的进展等生物学研究[3,4],而且认为社会因素也非常重要,民众整体的认知模式从生物模式转向生物――社会模式,704%的人认为SARS流行不仅是自然性灾难,已经构成社会性灾难.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人群认知模式的变化存在差异,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民众更倾向于对疫情、灾难的综合性认识,不仅关心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等生物学研究进展,而且关心疾病造成的社会影响[5],关心与此相关的各种报道,因此媒体关于疫情引起的社会事件报道对民众心态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有关社会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民众对“非典”的认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背景差异.人们一方面关心社会因素,同时也将自己放入社会中衡量,在回答“如果自己发烧立即去发热门诊”的民众,随着文化水平的降低而升高;回答“如果自己发烧先自行观察”的民众,随着文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主要原因可能是文化较高民众对社会事件的认知比较深刻,在采取防范和应对时内在的心理加工复杂,主观性表现明显,对社会公认的准则仍然保留自己的想法,说明民众的文化素养与社会管理的理性要求、法律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大的疫情和灾难事件发生时,媒体宣传意义重大,同时法律约束也非常必要.

人群对疫情的发展有一定的心理期待,而且这种期待效应会影响到疫情最终的控制效果.从调查情况看,随着文化水平的降低希望尽快得到有效控制心理期待表现明显,虽然在疫情流行高峰,适度的期待能够起到重要的心理支持作用,但这种心理期待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在一定时间不能控制事态的发展,期望值越高的人群越容易出现更大的心理危机[6].因此国家应尽早建立民众的心理应激监测系统,关注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在危急时刻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同时应将本次疫情流行期间民众的心态变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掌握大的疫情、大的灾难以及大的战争下广大民众心态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可能发生的灾难、突发事件以及战争建立快速的社会监测和心理支持系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苗丹民,王茜,朱霞,等.西安地区SARS流行期人群心态调查[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2):封2.

Miao DM, Wang Q, Zhu X,et al. Survey of the public mind in Xian during SARS being prevalent [J].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3; 24(12):Cover 2.

[2] 朱霞,苗丹民,罗正学,等.西安地区民众SARS流行期心态的调查与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5): 459-461.

Zhu X, Miao DM, Luo ZX,et al. Survey 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Xian during SARS being prevalent[J].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4; 25 (5): 459-461.

[3] Ksiazek TG, Erdman D, Goldsmith CS,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J]. New Engl J Med, 2003; 348:1953-1966.

[4] Ibrahim KM ,Chotani R.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Lancet Infect, 2003; 3(6) :328.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师 差异

中图分类号: 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73-02

一、交流和文化是未来的挑战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介绍了如何去适应、调节和参与到这个新世界中。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适应,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然后知道不同文化的禁忌,从而更好地去适应这种跨文化的交际。这本书也解释了下列这几个问题:

(1)你为什么会觉得不舒服,当你遇见那些与你不同的人?

(2)为什么不同文化行为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3)文化的不同是如何影响交际的?

(4)文化的差异是重要的还是无足轻重的

(5)为什么理解和适应文化差异变得那么困难

这几点也是我们常常存在的疑惑。

(一)国际化交流的现状和展望

跨文化交际也许正如你所怀疑的,它并不是新鲜事物,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交际,到现代跨文化交际仍然存在,并愈演愈烈。这是由于我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工具的便捷,不同人口的旅游及流动,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活动的展开。跨文化不止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同样是指相同国家中,不同性别、年龄之间的交流及差异。不止是语言之间的交际,也同样是非语言之间的交际。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存在着矛盾,由于文化不同、语言不通、生活方式不同,所以跨文化交际很容易引起冲突,但这些冲突大多数是无意的,有些还是充满善意的,所以跨文化交际变成了一种挑战,这种挑战是每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都是存在的。但跨文化交际也有它的好处所在,不同的人分享不同的想法,开了视野,使我们的眼界变宽了,思想变得不那么狭隘。所以我们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跨文化中的矛盾与差异,这是每一个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跨文化交际学

1.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

从古代开始我们就有了跨文化,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跨文化交际学这项学科却刚刚建立,并逐渐兴盛起来。

跨文化交际兴起于美国,霍尔《无声的语言》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诞生伊始,这时期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出现,专业协会成立,还有等等期刊的开创。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逐渐成熟,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2.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依据及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中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比较大。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分语言交际、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等。

(三)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想通过学习这种语言来了解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所以大量的汉语志愿者纷纷去外国教授汉语,这就面临着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汉语教师对跨文化知识进行学习,不仅能使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更加了解,也使我们的汉语教师自身对中华文化有更好更深的了解。我们也同样建立了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敏锐地洞察到这些差异,在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提高对文化的适应能力。我们还要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国际汉语教师代表着国家,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狭隘主义,以开放、宽容、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那些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去帮助学习者对其他文化建立好奇、开放的态度,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文化与交际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文化决定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文化影响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琐事。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十分密切。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交际,交际是文化。文化为交际提供了行为指南,也影响人们对其他人交际行为的解释。了解文化的含义、特点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是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和过程。

(一)文化是什么?

到今天为止,学界还没有一个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的面太广了,第一个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下的,这是最早的也是最全面的定义,这个定义把文化与文明等同起来,强调文化包罗万象的特点。第二个定义是人类学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把文化看作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学领域最流行的文化定义。此定义强调了生活方式中可见不可见的部分。第三个定义把文化看成是意义的系统,特别强调了文化与象征符号的关系。

(二)不同文化的文化现象评估

跨文化交际实际本质是一种人际交往。在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中做到礼貌、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建立友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愿望。由于文化影响人们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所以不同文化的人在人际交往模式上存在很多差异,社会交往活动和公共场合的行为也有不同的习俗和礼仪。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的人际关系特点、交往习俗和公共礼仪,就会出现尴尬和失误,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自己心情也不愉快,有时还会引发人际关系的危机。

1.人际关系与文化

一个人与朋友、上司、熟人、同事、陌生人的相处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与不同文化圈的人愉快交往,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人际关系特点有利于跨文化的交流。

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分为:朋友关系、人情关系、工作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在这里说一下人情关系,人情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的“关系”与西方人的“关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一种可以利用的人脉,达到互Q信息和相互帮助的目的。但是这两者又有各自的特点。首先,建立人情关系的顺序不同。在中国是先建立人情关系,然后再请求帮助。如果你想得到一个人的帮助,你需要的是与这个人建立较好的人情关系,比如请客、送礼物,然后再请求他帮忙,你需要先与这个人建立较好的人情关系。而“社交网络”是可以先请求帮忙,再表示感谢或者请求后不再联络。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成为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

2.人和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有三种取向:权威的关系、集体的关系、个体主义的关系。在以权威关系为主的文化中,人们承认并接受社会等级的存在,更重视人的出身和地位。阿拉伯国家中的一些王国是权威关系取向文化的代表,这些国家的人们接受国王和王室的特权。以集体关系为主的文化认为集体是非常重要的,集体的目标高于个人目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靠。东亚国家的文化是比较典型的集体取向的文化,在中国和韩国,家庭关系至关重要,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学业、职业甚至婚姻的选择。而以个人主义关系为主的文化强调个人的选择和主宰自己的命运,认为个人的目标高于一切。比较典型的个人主义取向的文化是西欧国家的文化。

人际关系的取向影响人们的交际模式。强调权威的文化更看重人们与生俱来的家庭出身、财产和地位,并以此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而且重视交往时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而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更注重与别人关系的和谐,强调礼尚往来。而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比较独立,人与人的交往追求平等和随意的交往风格。在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而且在同一种文化中,不同的亚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如美国的非洲裔、亚洲裔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倾向。另外,价值取向是发展变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与自然相处,但近年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些人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又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工业过程产生的污染使西方人逐渐改变过去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重视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最主要的区别是对自我与集体关系的认识。个人主义价值观把个体看做独立的存在,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性、自我实现、首创性和隐私。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则把个人看成集体的成员,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融合和忠诚,以及集体对个人的保护和支持。对于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来说,最重要的集体可能是不同的:对于日本人来说,最重要的集体是家庭;对于非洲人来说,最重要的集体是部落。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对企业跨文化管理成功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因素,并从公司和管理者两个角度分析研究了企业如何在招聘、培训和锻造“合金”文化等过程中提高管理者跨文化能力。

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高层管理的文化能力。鞠永红认为经理人没有文化能力,或者文化能力不足,就会在竞争中手足无措,在企业内外矛盾中穷于应付。杨超美认为,一位企业领导者组织处理跨文化挑战的方式会直接关系到跨文化经营后的管理运作,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晏雄认为,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如何尽快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跨文化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融合性的平衡管理,文化冲突才能得到适当的缓解。可以说,跨文化管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层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态度及其文化协调能力。

一、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分析

(一)跨文化能力的定义

孟凡臣认为跨文化能力不仅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知识的了解,而且表现在对不同思维模式、感知与行为模式的理解,以消除沟通方面的障碍,化解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处理国际环境中的复杂矛盾。

跨文化能力就是在自身一定的文化知识背景和自我监控能力下,对异族文化有意识的鉴别、接受和适应能力,在跨文化的管理中能够控制和协调好不同文化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一种能力。跨文化能力是跨国经营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可以说跨国企业的成功与否,跨文化管理者初期的跨文化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许多跨国企业的并购实践证明,要实现企业成功的跨文化管理经营,就需要一个“跨文化关键人物”。这个关键人物必须有这样的能力:具备跨文化素质,能对跨文化管理做出重要影响。影响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管理者跨文化意识。如果一些经理人本身对跨国公司母国文化与本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认识不足,准备不够,他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于出现的跨文化矛盾就不敏感,进而让很多文化问题进一步扩大化,影响企业经营管理。

管理者的文化偏见。有些跨文化管理没办法接纳外来文化的同事,从一开始的偏见,慢慢的演化为文化冲突,彼此间的差异越来越凸显。实际上,很多外来管理者带有一种天生的文化优越感,对各国的文化存在一些个人偏见,这些偏见很可能会阻碍管理者进行正常的管理活动。所以一个成功的跨文化管理者必须端正自己对异己文化的态度,不能有文化偏见。

个性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会有不同的个性,例如美国人的大胆开放和个人主义,日本人的保守和集体主义。如果一位美国的企业管理者领导一位日本员工,他们之间将产生巨大的沟通矛盾。个性的差异会导致两国的管理者在一起共事的时候产生分歧,不能容忍彼此。

其他非文化的因素。包括:人们离信息源的远近会加重文化差异的程度,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处在企业的不同岗位,有着身份地位的区别,对信息的了解程度就会有所不同;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众所周知,信息在常态下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再加上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对信息的搜集方式、认识角度、表达以及对同一信息的反应都会存在着差异。

二、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产生沟通障碍影响经营目标的一致性。跨国企业内部的经营目标可能因为沟通的障碍而不一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价值观和追求以及原来公司的文化差异使得上下级目标很难一致,这样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心不齐,肯定会引发很多矛盾。如果没有跨文化管理者的跨文化行为来支持、促进和调整,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就很难一致,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跨国经营活动的失败。

带有文化偏见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如果一个跨国企业的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偏弱,将会导致工作中引发很多的矛盾和冲突。管理者不知道或者没能力很好协调好与管理者或者员工之间的冲突,会使得遇到问题的员工心中存有不满或怨愤,日积月累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影响合作经营的效果。跨文化沟通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很可能出现“合资不合作”的现象,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简单地凭感情处理相关事务,就会产生很多误会,增加许多矛盾,使对立与冲突不断剧烈。

三、提高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策略

(一)公司角度

认真挑选跨文化管理者。从公司的总体战略来说,跨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公司管理者的选择时就应当充分的了解各国文化特色,尽量选择那些能认同企业和本土文化的管理者。在挑选人员时应侧重于考察人选能否承受异国文化的冲击,考察其对不同文化的适应和协调能力。 对跨文化管理者进行文化培训。对管理者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能使他们具有树立文化差异意识,使他们不仅能够对付文化差异,而且具备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沟通的技能,从而推动企业中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一系列的跨文化培训,使跨文化管理人员加深对跨文化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并可以促进他们将跨文化的意识融进平时的各项管理活动中。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文化。在任何企业中,尤其是跨文化经营的企业,更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一些非正式组织:它们可以是很小的一个交际圈的人组成,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或者相同的处世原则。虽然它们没有很正式的名称和组织规模,但是必定能在公司中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一个企业甚至可以有多个非正式组织。它们的组织力量有时甚至是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条例都没法超越的,所以跨文化管理者必须有控制和引导这些非正式组织的能力,对组织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不能采取强迫压制的态度,必要时可以允许不同的文化氛围存在于组织中。

(二)管理者自身角度

接受异己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在企业的跨文化活动中,必须是管理者能意识到的文化差异性,并针对这样的差异性来推行不同的实施战略。必须承认和接受这种存在,而不是主观回避。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让彼此认识到双方的文化是在融合之中的,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的。

加大文化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力。因国籍、经历、价值观等的不同,各国管理者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是有区别的。在培养了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后,跨文化的管理者应该主动提高自身对异己文化的适应能力,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主动引导部下去规避那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内部矛盾。

重视不同的文化氛围,调整管理风格。管理者对组织内沟通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管理者的风格影响下属及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不自觉的受到管理者言行及情绪的左右。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不同的人员组合,努力地创造一种交互式的沟通氛围,从而有力地促进友好氛围的产生。

建立共同经营观,提高锻造“合金文化”能力。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会形成“混合文化”。这一企业有着不同处事方式的员工,他们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甚至是工作习惯。劳伦特认为,企业文化能保持并加大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说,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意大利人可能更意大利化,德国人更德国化、美国人则更美国化,而不是像许多人原先所预期的那样跨国公司可能会使民族文化差异逐渐趋于缩小。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10-03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构成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Barnett & Lee(2007)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是: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换。[1]Sercu(2005)、陈国明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对交际能力的扩展;陈国明认为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强调情景脉络的重要性,即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和适当性、注意人与沟通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双方的文化认同。[2][3]Samovar(200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不同到足以改变交际事件的人们之间的交际”。[4]Meyer(1991)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当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行为、态度和期望时,能够灵活、恰当地应对的能力。[5]我国学者胡仲文、张红玲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和沟通的过程。[6]贾玉新先生指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状况,乃至爱好、交友条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这样,在交际时,说话人和受话人对信息的理解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际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差异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上的。[7]笔者认为应将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区分,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二者共同组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8]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范围更广,它是指觉察到交往对象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变通能力,灵活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外学者观点不一。Byram(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组成。[9]Wiseman(200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有效、恰当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知识、动机和技巧。[10]Clouet(2008)强调跨文化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和交际技巧,包括:移情,处理冲突的能力,协作工作的能力,灵活性,外国语言意识,对文化导致不同的讨论风格、讲话速度、释意和思想模式的意识,处理交际困难的技术,对自己文化背景反思的能力,对歧义的容忍。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11]国内学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四个层面:敏感性/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12]笔者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四个方面构成:其一,多元文化理念,指教师要意识到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等;其二,文化敏感性,指教师要迅速觉察、找到学生的差异,并能将差异运用到教学中,形成特色课堂;其三,情感态度能力,指教师要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平等的爱;其四,行为能力,指教师要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是由民族院校的特点及其特殊使命决定的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因此民族院校会招收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不同民族的学生往往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每个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如何和这些“有特点”的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是值得民族院校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应对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才能很好地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

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及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办好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队伍,而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院校则对此承担着重大责任。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方面,民族院校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3]发展好民族院校的教育除了一些必备的硬件条件外,教师的素质能力也至关重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尊重学生文化的差异,还能很好地应对这些差异。优秀的教师会将学生的差异看成是有价值的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以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是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重要一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一元的文化体系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然而,民族院校学生文化多样性与教师文化单一性之间的问题越发显著,为此,民族院校教师需要培养自身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指教师为文化背景多样化的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的能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教师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获取学生文化背景的知识、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师适切的教育的能力。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教师,能够很好地与学生交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地方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些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等等,反过来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师生间相互了解、相互配合,自然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接收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的需要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最直接的途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会更胜一筹,因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会尊重、理解学生的差异,他们会将这种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会积极关注和对待每个学生,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他们会为学生创造平等、公平、包容、安全的学习环境,会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快乐学习。这样反过来学生也会更尊重、更喜爱老师,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越来越和谐。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能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师生之间可以减少矛盾冲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与关爱,学校将成为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学生和教师是朋友也是亲人。我国目前着力打造和谐社会,因此我们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

三、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前面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多元文化理念、文化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情感态度能力、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构成,因此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理念。多元文化理念是指教师要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因其生活背景、民族、地域、性别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学生间存在多元文化。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存在,还要对其表示尊重与理解。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才能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认识和能力。

第二,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文化敏感性。文化敏感性是指能够觉察出不同的文化及其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文化敏感性从内涵上说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作为普通个体的文化敏感性,敏感的对象可能是个体、群体或人类的文化;另一方面是作为教师所具有的文化敏感性,敏感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的文化。前者跟其他人没有太大区别,社会中的人都应具有,而后者则能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其敏感对象是学生。[14]只有具备了文化敏感性,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迅速发现学生的文化差异,以便在与学生跨文化交际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以此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第三,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情感态度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安全、和谐的交际环境,保障每个学生的参与权与交际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民族院校教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指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用适宜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理念

要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理念。只有形成跨文化交际的理念,人们才能将这种理念用于实践中并指导实践活动,才会主动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与技巧。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理念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具备了多元文化意识,教师才能意识到学生间的差异,才能体会到自身文化体系与学生文化体系的差异,才能促使教师明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从而帮助教师树立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基地,其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院校招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学生,学生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些差异,形成多元文化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理念,才能将这种理念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才会做出努力来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提高文化敏感性

文化知识储备包括自身文化知识和学生文化知识,民院教师通过自身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对比能够使其认识到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都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并能因此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不同文化的区别,逐步理解或接受来自其他体系的文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民族院校教师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可以根据文化对比来发现差异,增强自己对这些文化差异觉知的敏感性,并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知识上升为能力。只有这样,民院教师才能在今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很好地预测和应对文化上或交际上的问题,当误解或者冲突发生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并及时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出发点,使双方在差异中找到平衡点。[15]良好的文化敏感性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将跨文化课程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不仅仅是职前的师范教育,还包括后来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因此不管是职前教育还是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教师都应该自觉接受跨文化课程的学习,了解其他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理解多元历史观,增加对不同民族历史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课堂教学中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引发学生的反感,还可以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多民族的历史,帮助学生加深对特定文化基本价值和社会方式的理解。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了解,才能尊重和认同这些差异,日后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用于教学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教授一些课本上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扩展一些不同历史文化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这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参加一些学生举办的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师生的交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arnett,G.A.& Lee,M.Issu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In Gudykunst,W.B.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Sercu,L.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in an intercultural world.In Sercu,L.,Bandura,e.,Castro,P.,Davcheva,L.,Laskaridou,C.Lundgren,U.Ryan,M.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5a.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Samovar,L.A.& Porter,R.E.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 Reader[M].10th Edi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5]Meyer,M.Developing transcultural competence:Case studies of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In Buttjes,D.& Byram,M.Mediating languages and culture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1.

[6]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Wen Q.Globaliz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In Tam K & Weiss T (eds.).English and Global-ization:Perspectives from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C].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169-180.

[9]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10]Wiseman,R.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n Gudykunst,W.B.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11]Clouet,R.Intercultural language learning:cultural mediation within the curriculum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IBERICA,2008(16):147-168.

[12]贾玉新,孙有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8-290.

[1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委文件选编(1996―2007)(下)[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320.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国际商务环境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跨国公司的涌现和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频繁,不同文化的碰撞在商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在商务领域中很多商务活动不仅仅是商务行为,更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与对话,是在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而出现了跨文化商务交际。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成功进行商务活动、不同国家的商务合作、商务谈判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概念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而在国际商务环境中,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中必然渗透进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差异必然影响商务行为,“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不仅熟谙世界经济状况和全球竞争力,而且具有同国际企业有效交际的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还要深入了解他国文化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便在商务活动中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冲突,从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达到预期的商务目标。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发生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经济交往的目的在于物质与服务的交换,而物质与服务的交换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所以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跨文化的以商务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即跨文化商务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体现。

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则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具体到商务领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商务管理及管理人员的文化观、商务礼节、商务预约、礼物的馈赠、商务谈判和策略,以及对于商务活动中女性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三、国际商务环境中重要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这里着重探讨国际商务环境中言语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的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方面。

1.对于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的特定内涵和界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对于企业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了解这一差异对于商务活动中了解他国企业管理及与其管理人员打交道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美国和德国,商务管理的价值观就不同。在美国,企业看中成就和成功,崇尚勤奋、实用主义、乐观主义、清教主义、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淡薄、机会均等以及对于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接受。而德国人的管理观念则不是很强,这源于他们历史上就看重专业技能和能力。在他们看来技能高超的德国工人根本无需管理人员激励他们。

而在中国,商务价值观则与二者更为不同,中国企业重血族关系、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及阶层关系。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使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集体主义特点。

2.商务礼节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进行商务往来时,恰当的商务礼节是必要的。可以说某些必要的商务礼节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间建立贸易关系的开始,甚至决定了企业间能否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为进一步的业务往来奠定基础。这里就介绍在建立贸易关系之初的几个重要的商务礼节。

2.1预约

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最初安排与对方国家企业的签约和预约包括打电话、使用中间人等具体细节。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预约时间及最初签约的安排不尽相同,如在正式签约前多久约见企业有关人员最为合适,就要考虑对方企业的文化背景。例如,在墨西哥等很多拉美国家,企业一般提前一个月发邮件或打电话进行预约,然后在签约前一周还要联系一次。而在中国,在进行商务投资之前同对方企业建立关系是很重要的。在与中国企业进行贸易往来时,与当地的企业政府官员预约见面,认识进口人员、购买者及商和合资伙伴,将有助于进行进一步的业务往来。这就是因为中国文化重关系、重往来。

2.2打招呼

预约之后就是见面打招呼。而注意观察东道国的打招呼礼节尤为重要。例如美国人的打招呼方式倾向于非正式和友好的。在美国,无论男女,在见面和告别时都要握手,在彼此熟悉的女性之间甚至男女之间,一个拥抱或脸颊的亲吻也是合宜的。他们常常直呼彼此的名字,只是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除外。而在沙特阿拉伯,见面则显得更为亲密――不仅要频繁薄收,还要滔滔不绝;而且男性之间也经常拥抱,彼此亲吻脸颊。可见,不同文化的会面礼节如此之不同,因此见面之前要对东道国的会面礼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会避免在实际会面时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尴尬和误解。

2.3馈赠礼物

对于商务往来过程中的礼物的赠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也有不一样的礼节。大多数美国人就将在商务环境中馈赠礼物看作是贿赂的一种形式,而在其他许多文化中,馈赠礼物是商务礼节的一部分,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因此,在商务环境中,不仅要了解对方企业对于礼物馈赠的观点和态度,还要了解馈赠礼物的相关信息,如,何时馈赠礼物、赠送什么样的礼物为宜等。商务环境中关于礼物的馈赠,日本企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日本文化重视礼尚往来,馈赠礼物在日本文化中是极其普遍的事情,而且非常讲究。对于日本企业,有几个日子是一定要送礼物的,如一年中的七月十五日和元月一日,而且通常在首次商务会面时赠送礼物。此外,如果受邀到日本家庭里去,通常要带上鲜花、点心或糖果之类的礼物去,这是必要的礼节。可见,日本和美国的馈赠礼节相去甚远。因此在与不同文化的企业建立商务关系、馈赠礼物时,一定要了解必要的馈赠礼节,从而使馈赠礼物的环节对整个商务往来关系的确立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3.谈判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也表现出其文化特色。在跨文化的商务谈判中,各国企业在谈判节奏、谈判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北美国家、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喜欢速战速决式的谈判风格,而中国、日本及大部分拉美国家则偏爱慢节奏的谈判风格。在交流风格上也有不同,如有的国家喜欢直截了当的风格,而有的国家则更偏向于间接含蓄的风格。

四、结语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关键是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风格以及进行商务活动时的商务礼节等也不同。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寻求合作时,了解其文化特点及其与本国的文化差异,对于商务关系的建立、企业间进一步的业务往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商务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自身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的同时,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时,也可以把培养企业有关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为企业在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广泛的商务关系奠定基础。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现实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理解、适应他国文化,对于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对不同文化的态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文化;跨文化管理;文化差异

Key Words: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Inter-cultural;Inter-cultural Management;

20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推动了跨国公司普遍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投入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去,19世纪末出现的跨国公司,今天已经完全普遍化。据统计,跨国经营的企业已占全世界企业总数的60%,几乎所有的企业,其业务都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跨国经营已成为中国企业亟待面临的挑战,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文化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对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确有其必要性。

1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1.1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迄今为止对于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多数学者采用赫斯科维茨的“主观文化”部分来定义文化。认为文化是“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按照着名比较管理学家、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 (G?Hofstede) 的观点,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共同心理程序”。概括地说,文化是在国家、民族或人群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人们的理想信念,主要包括行为、信仰、习俗、传统和价值观等。

1.2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文化是管理活动的环境,对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多元性和地域性特征。从宏观层面上讲,企业经营必然受制于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而这些要素的共同载体便是文化。因此,文化对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构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员工的行为模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企业在结构设置上更趋向于组织的扁平化和决策的明主化;相比之下,东方企业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更倾向于陡峭。而从微观层面来讲,企业的管理活动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而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及其行为又直接反映了自身民族文化的特性。

1.3 跨文化管理的定义

跨文化(inter-cultural)又叫交叉文化(cross-culture),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管理,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方面中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企业管理。

由这一定义可知,跨文化管理有以下几个要素:跨文化管理的主体是企业;跨文化管理是在交叉文化条件下,实行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跨文化管理的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这些群体有可能是国家政府、民族、企业消费者、员工等;跨文化管理的目的是不同文化群体在相互影响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从解决矛盾和文化整合中找到交叉文化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有效模式。实现跨文化的有效管理,核心在于解决文化冲突。

2 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跨国公司企业拥有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子公司,包含多元异质的文化。在跨国公司内部,文化背景不同的员工带来不同的工作态度和追求;语言、教育、不同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技巧和经验,因此跨文化的有效沟通、协调和管理直接影响着跨国企业运作的效果。在外部,跨国公司不仅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需求,还要适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条件。因此,当企业跨国经营时,首先遇到的就是文化差异影响管理效果的问题。

第一,文化差异使得通常轻而易举的群体交流在国际经营中可能出现障碍,如语言障碍、理解错位,最终影响人际关系、业务合作。不同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沟通方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双方会面临更多的障碍。这些障碍可能导致误解、沟通中断、过度保守、员工之间的非理性反应和怀恨心理等诸多不良后果,并形成恶性循环、加深对立、加剧矛盾与冲突,造成企业投资行为的失败。

第二,文化差异对决策也会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决策者依据自身文化对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做出价值判断,很可能出现失误;另一方面是决策群体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所持观点、行为模式不同,往往会发生冲突。

第三,文化对组织结构的设置和运作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北欧、美国与亚洲三地企业比较的结果,北欧比亚洲国家企业的组织结构层级更少、更扁平,而美国则居中。这个结果就与这三种文化中对平等的看法是对应的,北欧文化的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亚洲一些国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比较严重,而美国则居于两者之间。企业决策程序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亚洲国家的企业决策通常是自上而下,一般都是上面做好决策后往下传达贯彻实施,较少听取下面的意见;而西方社会就更多是由下至上的决策,有时即使不是完全从下开始,一般也都会给下面的员工反馈的机会,以便修正原先的决策。现代管理越来越趋向于组织扁平化和决策民主化,这与西方文化追求平等的理念是紧密相连的,符合其文化追求的发展方向。

第四,文化对企业制度建立和执行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理性思维,公平意识和法治表现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对制度的尊重。美国企业的制度必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不是个别人拍脑袋的产物,是执行时的标准与依据;而中国人的传统管理思维都是以人治为主,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往往与现任领导的能力强弱有关,制度和程序的连续性与一致性较差。

第五,文化对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的影响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管理风格、管理者角色和责任的界定,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的认识都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对员工而言,如何看待自己的企业、喜欢什么样的管理风格,对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自己与管理者之间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也都受到员工所处的文化环境影响。

3 跨文化管理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3.1 端正对待企业文化差异的基本态度,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要树立中立、客观和多元化的文化观,文化只有差异而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社会文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都是不同的社会结构、人文历史和生产方式的产物。必须摒弃一切基于种族优越论的狭隘意识和偏见,以免由此引发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冲突,给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带来阻力,进而导致的管理僵化、丧失活力。充分利用好文化差异这把“双刃剑”承认并理解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尽可能地发挥利用不同文化的优势,取长补短,有效管理文化的差异,使之为企业产生增值效应。

3.2 选拔与培养优秀的跨文化管理者

跨文化管理必须依靠优秀的跨文化管理者来实施,因此,选拔并培训合格且合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实施文化融合的第一步:

3.2.1 选拔适应跨文化管理的人才

跨国公司的海外管理人员必须能够贯彻总部的战略,忠实代表和维护总部的利益,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所必需的特定素质。因此,在忠诚和才干的标准之外,海外管理人员的选拔,应侧重于考察其能否承受异国文化的冲击,是否善于控制和调节自身去适应不同的民族文化,即对不同文化的适应和协调能力,包括民族优越感倾向、对多元文化的体验、认识承受能力、行为承受能力、专门的文化知识、一般的文化知识、文化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敏感性等。

3.2.2 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包括三个主要方面:针对本国人员外派任职的培训;针对东道国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多元文化团队的组织与训练。可以通过研讨会、课程、语言培训、书籍、网站、讨论和地区环境模拟演练等方式,还可以聘用文化顾问,指导员工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领域。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样可以缩小可能遇到的文化距离,使之迅速适应环境。

3.3 树立以人为本的跨文化管理理念

一方面,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另一方面,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所以,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人的思想、价值、行为等方面。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所进行的信息加工和知识创造都是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难以观察和不可控制的性质。只有从员工的需求和发展出发,在对员工高度关心的基础上,创造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氛围,员工不再被动地在管制束缚下工作,而是自动、自觉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将大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企业最终也能够通过开发员工的潜能,获取充足的智力资源,从而实现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所以,要把文化差异的潜在优势充分发挥真正转化为跨文化管理的竞争优势,必须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加强文化融合,把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变为发展机遇。

总之,21世纪是公司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序幕已经拉开,既有海尔、联想、TCL、华为这样的先行者,也有吉利这样的后来居上者,只有掌握跨文化管理的艺术与技巧,才能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减少障碍。

参考文献:

[1]蒋海晨.浅议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管理观察,2008(9):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