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背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36-01

财务管理的作用就是为企业提供完整的财务状况,使企业运用有效的方法避免风险的发生,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状况。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做好财务管理的工作,适当的调整有利于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活动,使之适应经济时展的要求。

1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1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一直以来企业都将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上,社会价值要比利润和产量更加有意义。

12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对于企业来说,全面掌握企业状况的难度也加大,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工作都不完善,管理的方式也比较落后,平常的工作都是由资金往来、账款明细等管理为主,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13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环节缺少控制力

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包含了很多个环节:计划与控制管理、审计管理、核算管理、资产运作和融通管理等,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时没有将这些环节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缺少控制力导致管理的结果不理想。

14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差

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追求知识的积极性,没有及时了解最新的相关知识,因此会发生面对问题不知道怎样处理的现象;大多数管理人员对社会经济形势以及政策的更改不敏感,不能有效抓住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只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的基础上。

15电子商务的普及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电子手段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整个商业贸易,电子商务活动无孔不入,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查询、采购、订货出货以及付款等一系列的工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的双方不需要见面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变得远程化甚至虚拟化,但是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资金的安全问题,因此财务人员应该建立全新的支付政策以及管理办法应对电子商务的浪潮。

2经济背景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21在经济背景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提高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企业没有自己的经营权,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很小,市场经济讲究的是效率,每一个企业都要参加到这个供求体系中来,产品的价格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改变,承担的风险也就增多。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相应的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中成本和资金等问题。

2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在新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这已经是当代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多面性的特点,由于产品的国际化,资金的流动速度加快,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投融资的国际化,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通过什么方式来避免风险是企业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3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措施的创新

31整体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在企业核心能力中,财务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财务管理能力也是企业积累的财务相关知识的综合体现。财务管理具有全面性和基础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控制财务的能力以及处理金融关系的能力,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就是有效控制好企业的财务,另外也是企业经营战略得以实施的有力工具。

32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

对于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应该将管理的目标从利润转到价值上,将价值最大化定位一个长期稳定的目标,所谓价值最大化就是指通过正确的经营方式和政策,深入分析资金、时间、价值以及风险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并且创造最大的价值。

价值最大化这个长期的目标比产量、利润相比更加有意义,它将企业能否健康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企业价值波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住多方面的关系和利益,特别是对报酬和风险两者的平衡的重视;要求企业能够有效控制住风险的发生,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保证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保证供应资金的可靠性,培养员工的积极性,另外还有提升企业自身的名誉度和信誉度。

33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①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一些其他相关的知识,因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会涉及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和汇总方面的工作,就要求管理人员具有成本核算和控制、考核以及分析的综合能力。②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知识,另外还要有理解分析的能力,充分了解与财务工作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够紧跟住更新的速度,不断学习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式。③管理人员要具备技能素质,包括与人交往的方面,在工作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能够清晰地表述出问题和观点,财务管理内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团结,要积极配合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

34对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网络化

将企业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网络化,其中包含了财务审核、核算动态以及远程控制,另外还能够处理电子单据、货币结算等,目前电子商务的一大组成部分就是网络化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做到及时反馈,但是网络化管理能对企业进行实施监督,能将静态的管理转变成动态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另外也消除了时差和距离的制约,能够及时的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4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想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的管理,把财务管理放到最主要的位置,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的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才能使企业满足经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纪玉珊关于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1(19):103-104

[2]张红伟新时代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创新[J].中国外资,2012(16):81-83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32-03

《国际税收》是财税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上海金融学院近几年对该课程实施中英双语教学,取得一定经验,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我国当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结合上海金融学院的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设想。

一、《国际税收》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财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的时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亦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可见,各高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项广泛、深入而艰巨的任务[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该项意见使得在我国大规模展开和推进双语教学成为可能和必需。《国际税收》因其产生背景的国际化、理论体系的国际化、规则案例的国际化而成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教育对外开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为目标,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学生跨境流动、教师学者跨境流动、学术思想的跨境流动、不同国家之间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双语教学因能贯穿于上述路径始终而成为一个有效的国际化载体。

对于上海而言,推动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3]。这就尤其要通过加强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培养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不能仅仅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来理解。从个体的视角,是看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能不能在国门内外适应市场创造价值;而从学校来看,就是能不能构建一个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4]。这就需要学校设计出符合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体系,《国际税收》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首选双语课程。

《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开设,并非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简单组合。语言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语言已经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财税专业学生通过英语这个媒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阅读国外原版的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可以掌握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国际视野拥有世界人文情怀。

二、《国际税收》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无法较好地满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以及留学生培养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如下:

(一)双语教学的质量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

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有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但当下制约双语教师的瓶颈是外语专业教师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缺乏的外语口头表达和思维。各高校教授《国际税收》双语教师虽然一般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并有一定英语基础,但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没有一年以上国外的学习或工作经历,英语能力并不全面,阅读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对国际经济、西方社会的了解仅来自于媒体或有限的阅读,很难在教学中将《国际税收》中所依托的国际背景、所伴随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讲解透彻。同时,《国际税收》课程中有大量的国际双重征税、国际逃避税案例,各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在实务部门、跨国公司、中介机构的工作经验或挂职经历,对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纸上谈兵,难以案例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质量。

(二)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制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际税收》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从理论基础来看,《国际税收》需要有相关的先导课程,如财政学、税收学、外国税制、经济法等。学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国际税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针对财税本学生的教学效果可能因学生前期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无法保证,而对非本专业的如会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的学生开设,其效果更是无法保障。同时,该课程还要求学生熟悉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较强的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理解和表达能力。但我国虽然一直重视英语教学,长期形成了注重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接受英文的专业知识时困难重重。另外,因各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课程设计凸显得相当困难。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为他们阅读和理解的障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双语教学的内容受到教学资料的制约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相关《国际税收》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文版教材,这类教材自成体系,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教材,诸如葛惟喜、朱青、杨斌、方卫平等编著的各类《国际税收》教材,其编著的体系脉络相近,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但是该类教材尽管对部分专业术语进行了英语标注,但毕竟是中文教材,难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另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编写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为零散,编排系统性不足,且价格昂贵,篇幅巨大,与我国开设的课程衔接不紧密,内容不一定与教学计划相符等缺点。从参考资料来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两个组织的网站都有丰富的国际税收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受学生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些参考资料难以发挥预期的果效。

三、《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开设《国际税收》双语课程,除面向财税本专业之外,授课对象还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社会保障、会计学、国际会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十多个专业的国内学生和海外留学生。三年多来,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开展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双语教学理念

我校的《国际税收》教学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以“应用型财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此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国际税收》课程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兼顾英文学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的基础理论,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了解国际税收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能够运用国际税收的基本理论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和制度;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进而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和交流的界面,同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两种语言的学习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是对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思维习惯差异的熟悉与了解。

(二)突出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国际税收》突出“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与前沿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个体教学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选择了税收管辖权、国际双重征税及其减除、转让定价、国际税收竞争四个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如下流程设计,即课堂确定教学主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写出项目论文进行课堂交流小组修改并提交项目论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演示、专项研究、小组实践等。同时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团队注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制作了素材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讲授型模式进行常规教学: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视频教学型模式: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视频引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生网上浏览、分析其它相关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案例的遴选采取中外结合的办法,既有国外经典案例,又有中国国际税收实务的案例,以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点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国际税收问题的能力。而在进行专项研究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采用了主题探究型模式: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搜集网络资源网上协商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师生评价总结。

(三)注重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相关知识,本课程选用了国内反响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时辅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结合使用。由于《国际税收》是研究跨国国际税收关系的一门课程,其研究领域既涉及到经济理论,又涉及到国际税收的法律、法规,还涉及到国际税收的实践,且该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实际教学需要,我们已着手英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国内较为成熟的内容体系,采用全英文编写,既可以保证教材编写体系的完整,同时又可以保证英文教学的需要,且相较于购买原版教材,经济实用。我们已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将部分在编教材内容添加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反响较好。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沿袭以往对基础理论的重视,积极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实务性较强的特点,增加案例教学,尤其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教学团队正着手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国外最新的文献资料,《国际税收》双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

申 燕 王 莹

(上海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1)

摘 要:《国际税收》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很有必要。要提高《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双语教学理念;突出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编好英语配套教材;完善适应双语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好从事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32-03

《国际税收》是财税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上海金融学院近几年对该课程实施中英双语教学,取得一定经验,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我国当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结合上海金融学院的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设想。

一、《国际税收》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财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的时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亦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可见,各高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项广泛、深入而艰巨的任务[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该项意见使得在我国大规模展开和推进双语教学成为可能和必需。《国际税收》因其产生背景的国际化、理论体系的国际化、规则案例的国际化而成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教育对外开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为目标,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学生跨境流动、教师学者跨境流动、学术思想的跨境流动、不同国家之间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双语教学因能贯穿于上述路径始终而成为一个有效的国际化载体。

对于上海而言,推动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3]。这就尤其要通过加强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培养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不能仅仅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来理解。从个体的视角,是看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能不能在国门内外适应市场创造价值;而从学校来看,就是能不能构建一个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4]。这就需要学校设计出符合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体系,《国际税收》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首选双语课程。

《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开设,并非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简单组合。语言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语言已经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财税专业学生通过英语这个媒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阅读国外原版的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可以掌握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国际视野拥有世界人文情怀。

二、《国际税收》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无法较好地满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以及留学生培养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如下:

(一)双语教学的质量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

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有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但当下制约双语教师的瓶颈是外语专业教师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缺乏的外语口头表达和思维。各高校教授《国际税收》双语教师虽然一般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并有一定英语基础,但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没有一年以上国外的学习或工作经历,英语能力并不全面,阅读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对国际经济、西方社会的了解仅来自于媒体或有限的阅读,很难在教学中将《国际税收》中所依托的国际背景、所伴随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讲解透彻。同时,《国际税收》课程中有大量的国际双重征税、国际逃避税案例,各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在实务部门、跨国公司、中介机构的工作经验或挂职经历,对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纸上谈兵,难以案例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质量。

(二)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制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际税收》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从理论基础来看,《国际税收》需要有相关的先导课程,如财政学、税收学、外国税制、经济法等。学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国际税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针对财税本学生的教学效果可能因学生前期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无法保证,而对非本专业的如会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的学生开设,其效果更是无法保障。同时,该课程还要求学生熟悉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较强的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理解和表达能力。但我国虽然一直重视英语教学,长期形成了注重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接受英文的专业知识时困难重重。另外,因各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课程设计凸显得相当困难。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为他们阅读和理解的障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双语教学的内容受到教学资料的制约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相关《国际税收》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文版教材,这类教材自成体系,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教材,诸如葛惟喜、朱青、杨斌、方卫平等编著的各类《国际税收》教材,其编著的体系脉络相近,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但是该类教材尽管对部分专业术语进行了英语标注,但毕竟是中文教材,难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另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编写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为零散,编排系统性不足,且价格昂贵,篇幅巨大,与我国开设的课程衔接不紧密,内容不一定与教学计划相符等缺点。从参考资料来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两个组织的网站都有丰富的国际税收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受学生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些参考资料难以发挥预期的果效。

三、《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开设《国际税收》双语课程,除面向财税本专业之外,授课对象还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社会保障、会计学、国际会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十多个专业的国内学生和海外留学生。三年多来,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开展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双语教学理念

我校的《国际税收》教学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以“应用型财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此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国际税收》课程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兼顾英文学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的基础理论,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了解国际税收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能够运用国际税收的基本理论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和制度;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进而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和交流的界面,同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两种语言的学习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是对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思维习惯差异的熟悉与了解。

(二)突出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国际税收》突出“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与前沿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个体教学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选择了税收管辖权、国际双重征税及其减除、转让定价、国际税收竞争四个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如下流程设计,即课堂确定教学主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写出项目论文进行课堂交流小组修改并提交项目论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演示、专项研究、小组实践等。同时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团队注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制作了素材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讲授型模式进行常规教学: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视频教学型模式: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视频引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生网上浏览、分析其它相关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案例的遴选采取中外结合的办法,既有国外经典案例,又有中国国际税收实务的案例,以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点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国际税收问题的能力。而在进行专项研究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采用了主题探究型模式: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搜集网络资源网上协商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师生评价总结。

(三)注重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相关知识,本课程选用了国内反响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时辅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结合使用。由于《国际税收》是研究跨国国际税收关系的一门课程,其研究领域既涉及到经济理论,又涉及到国际税收的法律、法规,还涉及到国际税收的实践,且该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实际教学需要,我们已着手英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国内较为成熟的内容体系,采用全英文编写,既可以保证教材编写体系的完整,同时又可以保证英文教学的需要,且相较于购买原版教材,经济实用。我们已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将部分在编教材内容添加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反响较好。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沿袭以往对基础理论的重视,积极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实务性较强的特点,增加案例教学,尤其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教学团队正着手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国外最新的文献资料,保证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收集视频素材以及动画素材等动态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经收集了包括各类避税地、各国海外逃税案以及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等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料供教学使用。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推进考核方法的改革

虽然我校的《国际税收》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以国内学生为主,但还包括部分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而且随着来华外国留学生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了这门课程,而教学效果则直接关系到高校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建立一套可以全面考核双语教学的指标体系成为了当前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和制度保证,因此本课程正尝试在这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采用对教、学和课堂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指标设计,合理地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过程进行考核,从而达到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该课程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采用多元评价,不再拘泥于期末考试,而是将平时的考核与期末成绩结合考虑,通过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布置作业、小组论文、随堂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此外,课程教研组还积极推进试题库的建设,正在筹建中的试题库包括中英文两种,通过分类试题库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国际税收》的课程建设,有效地实现对该学科课程知识点的分布、覆盖面的宽窄、难易程度的掌握和分数比例的合理搭配;而且规范了《国际税收》课程的考试工作,使试题符合统一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要求,有益于引导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课程内容,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外语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鉴于目前双语教师师资偏少、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仍然不高的现状,学校制定了全面的双语教师引进和培养计划。对于财税专业来说,目前正在努力引进高水平海外师资,并且通过聘请外教来加强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师资中英语基础较好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老师给予英语进修、国外短期学习、国内外访问学者等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和英语水平。为了激发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还建立起了相应的激励制度。如示范性双语教学(即全英文授课)的课时系数为2,普通双语教学(每堂课英语的授课比重在50%以上)的课时系数为1.5。我们则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对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的学生采用示范性双语教学,而对其他专业则为普通双语教学。

另外,鉴于应用型大学对“双师型”教师的渴求,学校出台了教师挂职锻炼的支持计划。《国际税收》实则也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已派出两位教师到税务部门和中介机构开展为期三月的挂职锻炼,并保持与上述单位与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使师资队伍保持实务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袁崇轶.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第5版),2001-12-6.

\[2\]课题组.扩大开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42-02

[作者简介]沙文兵(1973-),男,汉族,安徽无为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国际商务课程双语化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acjyyb2013015)。一、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一)改革目标

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具体而言,通过对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2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着力为中国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培养优秀人才。3通过课堂设计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既注重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吸收、借鉴,又考虑我国国情及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努力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的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强调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媒介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将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双语教学法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问题的能力。

二、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依据当前流行的国外原版教材以及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将国际商务的主要内容整合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两大部分。前者为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环境分析,包括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差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等;后者为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涉及国际企业组织和战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生产与研发、全球营销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由于部分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等有重合,对该部分内容仅作略讲,或者作为学生自学、自讲内容。

(二)建设教学网络平台

为了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答疑”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同时也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了内容丰富的国际商务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利用该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教学文件(如大纲、教案、PPT课件、教学进度表等)、试题库、案例集、音视频资料的上传;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资料和拓展材料。此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答疑等工作也可以通过该教学网络平成,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改进教学手段

由于国际商务课程内容体系庞杂,涉及知识面非常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做到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心理学研究发现,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朱彤,2007)。人类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大约能够记住15%,通过视觉获取知识大约能够记住25%;而视听觉结合获取的知识则能记住65%(段雄春,2009)。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记忆,在教学过程改变了单纯使用PPT课件的教学方式,做到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使板书、课件、网络、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1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或理论时,并非将其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提供一种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关理论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王红燕,2011)。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国际商务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讲授不仅枯燥乏味,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讲前案例引导、讲中案例解释、讲后案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由于教学目的主要是为本土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在教学案例选择上,除了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案例之外,更要注重中国本土企业(如海尔、华为、TCL、联想、万向、吉利等)的国际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如通过对上海汽车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的案例分析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

3双语教学法,并逐步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比例。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原为中文授课,采用国内教材。为了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开展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商务人才,我们对课程进行“双语化”改革,采用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由美籍华裔学者彭维刚(Mike WPeng)教授撰写的原版教材全球商务(“Global Business”),并在授课、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中逐步增加英语表达的分量。

4小组讨论(Team Work)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每组安排一次综合案例分析与讨论。要求各小组以协作形式进行研讨、制作讲课课件,并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在课堂上讲解。教师和小组成员以外的学生可以进行点评和提问,小组所有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借此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其创造力,并弘扬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程的趣味性。

5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安徽财经大学对必修课程一直采用“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的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常常流于形式,因而更加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形成了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观念,往往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忙于突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够牢固,考试结束之后所学内容基本也就遗忘了。为完善国际商务课程考核方法,尝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为40%,并增加平时考核的内容。不再仅以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而是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互动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等综合情况,给出平时成绩。具体而言,出勤占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强化过程管理,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连续考核。除期末考试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布置作业、期中测验、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效果与心得体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增加期末考试题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期末闭卷考试试题题型力求灵活、多样。减少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把握情况的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型,适当增加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题的比重,注重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商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课程考核方法完善等诸多方面入手,对当前国际商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为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水平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管理者具有良好的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要努力从整体上提高公司人员的综合素质,抓好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掌握经济知识时代的各种要求,尤其是网络相关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学习,,以适应知识经济体制改革。在公司内部管理,要大胆改革创新,整顿好机构内部管理人员交流机制,建立相关岗位的制度,激发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注重改进领导管理艺术,学习管理哲学中的“以人为本”的学说,努力做到重视人才,增加用人透明度,是人才能够最大发挥水平,从而有效杜绝“跳槽”现象的发生,为企业留住多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在知识经济时挥更大的作用。为提高和创新企业管理水平提供的人员保障。

二、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成了世界上企业竞争的核心

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流动也伴随的知识全球化同时,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有:跨国公司纷纷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利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来赢得自己的市场。世界性技术管理的输出,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对本公司的在别国的研究生进行直接的管理,让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本国公司;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建立自己控制的子公司,把技术向东道国渗透和转让,从而使技术流动全球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流动的全球化,为企业获取新技术带来了机遇,但同时对技术管理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企业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不断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学习、鼓励、支持积开展对知识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的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

就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链结构和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管理制度来看,企业知识资本所占比重的上升将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要研究知识经济下市场的形式,寻求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和管理;是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改变企业原有的制度,创新企业的运营方式;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个案进行分析,总结不同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

四、基于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企业管理方法创新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背景;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原有的财会管理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的需求。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该如何进行管理,才能使企业符合新经济环境的发展需求。是每个企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做好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目前经济环境对企业财会管理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当下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能给企业带来机遇。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对企业的财会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把握住机遇避免风险,在于对财会的管理是否完善。企业的财会管理是决定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更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前提。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通过虚拟的网络来完成的商业贸易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目前淘宝、京东、亚马逊、苏宁等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人们开始倾向于网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消费者最重视的便是资金的安全,电子商务平台针对这一点,制定了相关的资金管理条例,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消费者的自身权益。而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环境下,企业能否跟上时展的脚步,是决定企业能否长久生存的基础。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经济效益是各个企业的发展目标,但是在新经济的背景下,社会中很多的企业并没有自主经营权,这样就会导致市场环境没什么变动,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就随之降低。但是企业有不得不去参与进市场的供需体系中,必须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有的资金都是需要企业自己去支出,这样就导致了各个企业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市场的价格影响。所以,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想要稳定长久的发展,就要根据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完善来改善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企业一定要将财会管理工作做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一)传统的管理思想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很多企业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只是停留在用于文件保护的阶段,对于无形资产的保护没有深入的了解。比如。企业对于自身的商标、专利、荣誉、版权等的无形资产的保护,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来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只是有意识的进行保护。

(二)陈旧的管理方式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企业财会的工作也在不断地变化。现在很多的企业会有分公司、子公司,这就会出现跨地区财会管理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财会管理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对财会管理的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之前企业人工处理会计数据不能符合当下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当不断的改革、创新,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企业发展。

(三)财会人员素质低

当下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的普遍素质都不是很高,企业内部经常会有跳槽的现象出现。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尤其财会人员跳槽,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企业的在职财会员工而言,员工本身对财会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的有限,并不能符合现代化财会管理的要求,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节奏。而员工的跳槽现象,对企业的管理结构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并影响了财会管理的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

(一)创新财会管理思想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会管理工作依然将资金的流动与管理作为重点,企业财会管理的思想与传统的思想并没有差别,根据当前企业形式的多样化,在进行财会管理时,企业应对财会管理进行创新改革,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应当将客户放在首位,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保证双方利益的同时,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并且,企业应当重视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将以往的文件保护换做具有法律效益的保护,能够使企业的无形资产保值并增值。并能够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使企业稳定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应当对财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及时更新新的管理方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之能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制定有效的管理目标

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应当制定能够保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长远发展的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财会管理制度。只有更好的完善财会制度与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够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出来。财会人员应结合一定的风险回报,对资金的价值进行分析,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并能长期稳定的发展。财会人员要根据企业制定的目标,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使双方的利益到达平衡,尤其是对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操控的范围内,不断地更新产品、不断地创新管理,满足客户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企业不断的创新中,能够适应经济市场的需求,使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三)加强培训财会人员

根据新经济环境的发展需求,现今很多的企业已经重视起对员工的培训工作。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这样会使员工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知识能够得到提高,同时使员工能够及时的了解新的知识。对于企业财会人员,应加大力度的进行培训,定期的组织员工学习,并制定相关的考核内容,使财会人员得到质的提升,能够使职工对新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更准确的把握企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财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只有培养更专业的财会人员,才能够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应当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使财会管理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保证企业正常的资金运转,进而使企业稳定的发展。

(四)实施网络财会管理模式

网络财会管理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来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处理相关的收据并且能够直接进行资金的结算。传统的企业财会管理并不能及时的进行相关事情的反馈,但是网络财会管理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的监督,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风险。这种财会管理模式能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财会管理水平,所以,网络财会管理能够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并能及时的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保障。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想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降低风险,将企业财会的管理工作做好,不断的完善制度,把企业的风险与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想要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更长远稳定的发展,就应该重视企业的财会管理,一个企业是由经济作为支撑,只有重视财会管理,并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企业正常的运转。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对财会管理的创新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依据目前经济市场的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关的财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更好的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2016(36)

[2]田路.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5)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本科会计教育 教育理念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会计国际化不仅体现在会计准则方面,更体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要方面,需要大量满足经济全球化要求,符合会计国际化趋势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涌入我国,使得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以满足经济国际化发展和会计职业国际化竞争的需要。高素质会计队伍的建立依赖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渠道――本科会计教育,在会计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为我国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精通国际会计知识和惯例的会计人才,成为会计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教育相关研究

(一)新形式下会计教育的研究 孙铮(2002)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我国会计教育带来了机遇,如我国会计教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会计教育领域的竞争机制引入,人们对会计认识的提高,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等。同样,会计教育也面对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等。许家林(2003)提出,面对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教育应该在基本理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形式、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过程及教育理论研究等八个方面进行国际化改革。认为会计教育国际化工作推进的重点是进行会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会计教育观念的创新。刘永泽(2004)认为,我国会计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考试评价制度及会计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许萍(2004)从教育目标、会计课程体系、职业道德教育及会计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探讨了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有关问题,并认为会计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会计教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吴水澎(2005)指出,进行会计教育改革,推进会计教育发展是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会计教育观念必须创新,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需要变革。从国内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学者很多,但具体针对本科会计教育的研究仍然不够。对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也没有统一的认识。而且这些研究大多数从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来考虑的。对于本科会计教育,如何适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主体主动接受信息。知识不是外在的,而是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意义构建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认知过程中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的内化信息的过程。(2)掌握知识就是发展能力。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传统知识的储存和提取,还包括知识的运用。技能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迁移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因而,知识的积累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不断吸收新知识密不可分。教育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认知心理学对会计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目的不是教师如何教学,而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是学生真正习得知识的前提。第二,教学的目的应从知识的传授向能力的培养转变。要考虑让学生通过习得知识来发展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之储存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然后安排一系列的练习,通过设置复杂和综合的情境,促使学生运用这些习得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及其对会计教育的启示,探讨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之处表现在:一是提出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能力为导向。使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同时还应该要使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二是构建了一个有弹性的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将会计职业道德和相关法规教育、国际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二、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不断发生变化。会计教师一直忙于应付将增补修订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抱怨一时之间难以消化与日俱增的新知识,学生可能学会了模仿或最大程度的记忆,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必然无法面对就业后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知识和基础知识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在这种片面追求人才教育的专门化,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势必不高,缺乏创新精神。有研究表明。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的更新也在大大加快。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如果高校会计教育只注重单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这种单一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缺陷逐渐显现,如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能力等。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层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基本上都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其他相关商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他相关商业课程包括国际贸易、金融学、财政学等其他有关的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这一体系经过多年的会计教学实践一直沿用至今,为国内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所采用,被证明比较符合会计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但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我国传统的本科会计教育片面追求人才的专门化,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拓展知识面的其他课程。因此,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大,而基础课和相关课程比重偏小。(2)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第一,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等方面,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货币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和存货管理等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第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遗漏。缺少或者不够重视介绍国际会计知识、会计学科发展前沿的课程,缺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相关法规教育方面的课程。第三,偏重会计理论

教学,实践不足。这种严重向专业课倾斜的课程体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很不利,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也不够重视,这与会计国际化要求不相符合,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会计教学基本上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偏重于会计知识与理论的传授,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与互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教学手段方面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未能充分利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导致我国的会计人员普遍习惯于按照现成的规定生搬硬套,面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事项和新问题束手无策,严重缺乏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缺乏对新业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最根本的是缺乏相应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启发、重复制不重创新、重知识不重能力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其内在缺陷已经逐渐暴露且日渐扩大。总的来看,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水平不高,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是属于“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管家型人才。这种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不高,职业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满足会计国际化的要求,将阻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要解决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只能靠会计教育的改革,开辟会计教育发展的新道路才能最终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三、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科学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明确教育的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不断推进,科技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会计专业已变得广泛而特殊,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和融合使得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予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会计人员面临的将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工作,会计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及时适应这种变化,确立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教育理念。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会计人才能够在国际间施展才干、发挥作用。会计教育必须“面向全球”培养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心理、精神等诸多方面能主动适应会计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人才。因此,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达国家早就十分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如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会计教育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知识和才能。也就是说,会计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如何学习是教育目标的核心。因此,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在会计教育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上应确立以下认识:一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改变因为过于狭窄的会计专业教育所引发对学生知识视野的限制,改变在学校教育中因为过弱的人文知识陶冶而导致学生人文素质不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从而使学校的专业教育能够切实适应当今不同学科逐渐交叉和融合的国际潮流,适应对会计人员提供多元化和开放的强烈需求;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使得传统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观念早已淘汰,必须使学生认识到本科的教育只是职业教育的起点,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改革是会计教育改革的关键,会计教育的目标最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来体现。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保障。根据本科会计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因此,本科层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由两大部分组成: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和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的的专业课程。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为了贯彻终身学习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教育目标,这个课程体系应该有一定的弹性见(图1)所示。在专业课程方面,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国际化背景。根据本科会计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需要从培养专业知识掌握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整合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基础课程和管理学基础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与税收、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由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教育、审计学、审计实务、税务会计、国际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等课程组成。在专业核心课的安排上要考虑到每门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衔接性,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有一些大学已经就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双语教学,采用了国外的原版教材。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双语教学还不宜向所有高校进行推广,各个高校应在考虑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实行双语教学,参考国际惯例有针对性的引进和使用会计原版教材,以加强国际会计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专业选修课作为弹性板块,由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经济管理知识构成。学校根据会计学科发展变化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等情况来进行设定,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衍生金融会计、审计理论前沿等课程,课程内容也应该根据发展而进行调整。考虑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增强国际竞争力,还应增设相关商业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国际商务谈判、对外投资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国际税收等。实践课程包括校内模拟实践、毕业论文和校外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包括参考观摩和在岗实习等多种形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训练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在无意识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包括语言类、哲学类、法律类等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计算机应用等课程。通过这方面的教育,陶冶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和情操,积累历史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加强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表达能力以及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上也有弹性板块,可由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具体要求的变动而自由设置。如学校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的团队沟通和写作能力有较强要求时可增加该类课程。这个体系中的“弹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弹性板块中,课程门类不同定,可根据需要自行增减,即课程门类的设置有弹

性;二是课程内容可自行确定,同时各课程学分分布可根据需要进行变动。

(三)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适应会计国际化要求的教学方法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1)建立与会计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依托,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加强现时实用性问题的教学,以使会计教学的内容能与会计发展和国际化的实际进程相贴近。这种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会计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方式向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2)教学手段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演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互动探讨教学等与传统的课堂教授方式结合起来。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媒介将会计实务工作在课堂上演示出来,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工作,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财税、金融、管理、计算机等相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同时也能避免单调的理论教学和纸上谈兵,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还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南网络支持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国家教育资源乃至国外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会计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会计教育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会计教育的改革也需进行不断的调整。会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只要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下不断总结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借鉴国外会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HJ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使会计工作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许萍:《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有关问题探讨》,《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4年。

[4]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综合)》2005年第2期。

[5]王琴:《会计国际化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3期。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统计人员;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67-02

1 现代统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掌握统计学知识及相关知识

统计学知识是统计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只有掌握统计学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统计工作。统计学知识主要包括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统计调查方法与应用、统计实务、统计过程控制、统计法、国民经济统计学、市场统计与预测、运筹学、统计决策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及案例等。此外,现代统计人员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外语知识。掌握外语知识,可以及时有效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统计学成果,提高自身的统计工作水平。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进行国家之间统计经验交流的需要,统计工作人员还应通晓国际统计惯例。

1.2 掌握政策,遵守法规

在政策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是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政策是党和国家的生命,法规是统计人员完成业务工作的纪律保证。“以法制统”是今后统计工作的必由之路,统计人员要加强对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遵守法律、法规,才能有效抵制各种违法行为,为“依法统计”当好卫士。

1.3 具备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

要作好统计分析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同时,统计分析是统计优质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外提供信息和进行交流,更好发挥统计作用不可或缺的条件。统计工作,从其工作过程看,应遵循人们认识发展的规律而逐步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把经济生活的各种原始记录、统计台帐整理到位,这只是感性认识,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要对事物由表面现象的认识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发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存在的问题,这就是统计分析。只有统计分析完成了,统计工作才算完结。

1.4 拥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为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统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统计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准确度。同时,由于信息量的扩大,统计预测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统计决策的准确性也在提高。不仅如此,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建立统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各方面的交流,从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相关知识、统计软件应用知识等。

1.5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恪守职业道德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统计法》规定,任何统计部门的数据都是法定数据,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是统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统计数据可靠性的保证,也是统计工作取信于社会、得到社会更多理解和承认的关键。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如果统计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无法抵御领导意志的不正常干预,无法抗拒个人利益的诱惑,从而会默许、纵容甚至协助作假、造假,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统计数据可信度降低。

2 新形势下我国统计人员需加强职业素质的提升

2.1 具有深厚的科技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

具备深厚的经济科技同专业知识是对复合型统专业人才的根本要求。只有具备深厚的经济科技统计专业知识,才能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和统计预测,并为决策提供服务。科研的目的在于应用,统计学会在抓好学术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率,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好统计科研工作,以快速、及时地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使科研成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要尤其关注当前统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如办法制度改革、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法制建设、统计服务、数据质量等领域,开展统计科研活动。尽管我们的水平可能还不是很高,但必须要有我们的声音,只有这样才会发挥我会的作用,才会有生存的空间。世界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才能将所学的统计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新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是前人所未想到的,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利用,我们只能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以便发展我们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

2.2 对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更高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世纪,也是信息经济的世纪,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统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准确度。同时,由于信息量的扩大,统计预测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统计决策的准确性也在提高。不仅如此,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进行各方面的交流,从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发展到今天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渗透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统计手段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统计工作复杂化、统计信息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目前,统计手段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统计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必要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建好统计信息网络,为统计信息化奠定硬件基础。

(2)统筹规划统计标准仓库、统计指标仓库、统计数据仓库、统计分析模型仓库,使之电子化,为实现统计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接口。

(3)设计适用的统计专用软件,为统计信息的网上采集、整理、加工、、传递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实现统计部门与政府、企业、公众的互动,促进统计报表无纸化、统计信息咨询网络化。

(4)采用先进的统计模型分析软件,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在线开发利用,使大量准确、权威的统计信息产品能在第一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自我增值。

2.3 具有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

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是对外提供信息和进行交流、发挥统计作用不可或缺的条件。

2.4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掌握外语是获取外来信息的基础,而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是进行对外交流的必备条件。缺乏较强的外语基础,用外语编写的应用软件将无法使用,外文资料将成为一堆废纸。缺乏较高的外语表达水平,对外交流将成为空想,最起码不能进行直接交流或者在交流中容易形成差错,影响信息的准确性。

2.5 通晓国际统计惯例

国际统计惯例是世界各国统计人员应共同遵守的工作规范,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进行国家之间统计经验交流的需要,统计工作人员应通晓国际统计惯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应重新审视现在的统计范围、对象、内容、制度、方法和服务方向,努力冲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过时的统计观念束缚。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统计工作要改革统计制度、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调整、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更好地发挥统计在促进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中的整体功能。

2.6 具有现代统计意识、风险意识和国际意识

统计发展到今天,已经由描述统计阶段发展到推理统计阶段,统计正向深层次发展。世界上一切未发生的事情都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决策者均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尽量减少风险损失。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任何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这就要求统计人员时刻注意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统计部门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反映和监测机构,担负着向全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的重任。加入WTO后,如何使统计工作适应新形势,从制度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如何向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更为权威、系统、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如何通过优质服务提升统计信息的社会效益,这是摆在我们统计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只有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加强统计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开创统计工作的新局面,促进统计事业向前发展。

3 结语

统计人员务必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创新,多出成果。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计算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这必将使企业统计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贸易效应;战略转变

1.知识产权下的对外贸易发展特征

(1)对外贸易发展呈全球化与知识化趋势

对外贸易从单一的有形货物贸易转向多元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贸易标的也从原料向工业制成品转化;从有形物转让向知识产权转让转化;贸易优势也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模式逐步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和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竞争优势以及知识产权优势发展模式转化。

(2)知识产权与对外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联系紧密

随着对外贸易的知识化和知识产权的全球化发展,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商品种类繁多,其中绝大多数商品都涉及商标或原产地标记;使货物贸易中高知识产权价值的产品贸易发展迅速,甚至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不仅涉及商标、版权,又涉及商业秘密和专利。来自非法渠道的商品则大都有假冒商标及盗版等侵权问题。同时对外服务贸易(包括技术贸易)的发展往往以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其标的主要是工业产权和专有技术,知识产权直接带动着对外际服务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3)知识产权贸易发展为一种全新的国际贸易方式

知识产权不仅渗透到对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中,直接影响着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开展,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贸易形式可以作为商品进行贸易。

2.知识产权与对外贸易的相关性检验与回归分析

(1)知识产权与对外贸易的相关性检验

根据2000一2010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测算知识产权和对外贸易之间的相关系数。下面我们拟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设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根据统计学原理,当R>0时,二者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恒有R<=l,且当R趋近于1时,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R趋近于0时,二者的线性关系不明显或者完全呈现非线性关系。我们利用2000年以来我国贸易总额、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的年度数据,求得专利和贸易的泊松相关系数R都在0.7以上,可知,专利申请量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依存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知识产权局统计信息和SOSOHOO搜数)

(2)对外贸易与知识产权发展关系的回归分析

关于知识产权对对外贸易增长的作用评估中,我们采用纵向的时间序列进行宏观分析,以检验知识产权对对外贸易增长是否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考虑到对外贸易(Y)的发展与当时的技术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发展土壤之中,我们用当年国家专利申请量(X1)代表整体技术水平,当国家GDP(X2)代表总体经济状况,建立模型得:LnY=a0+a1LnX1+a2LnX2利用2000年以来贸易和专利的年度时序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

得lnY=-2.013+0.188LnX1+0.876LnX2(方程1―l)

(-1.752)(4.905)(7.129)

R^2=0.990F=912.817DW=1.192

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回归方程的F统计值和T统计值都远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和变量都非常显著;拟合优度非常高,回归方程的方差解释能力高达99.3%;而对于DW值为1.192,查表得1.1=dl<DW<du=l.54,此时残差的自相关性无法判断。回归模型表明,在2000-2010年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每增加0.184%,对外贸易总额就会相应地增加1%;GDP每增长.08%,也将带来贸易增长1%。可见,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当时的专利申请量以及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知识产权和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3.知识产权战略下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策略分析

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应进一步分层次全方位地制定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形成在宏观战略指导下,地方区域政府和行业联合应对,企业主动出击的三方动态协调的发展局面,使在知识产权战略的这种大背景下贸易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1)宏观对策

从宏观战略层面上看,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可以解决对外贸易中的全局性、制度性和政策性问题,为行业和企业等组织的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提供相应的服务。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中观对策

从中观层面上看,通过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合的知识产权贸易战略,可以解决影响行业竞争能力和政府、企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实现共赢。而通过实施部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则可以利用一定地域内的特有资源,开发独特自主的知识产权。

(3)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并制定自身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首先,应加强与当地政府和行业之间的沟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其次,制造企业应从长远出发,增加科技投入,注重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独立的、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使自身获得更多的知识产权,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和跨越发达国家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再次,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提高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的能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壁垒的时间、技术和地域等限制和动态变化性,通过本土化的创新设计和组合,将对方的核心专利改进为更适合本土市场的创新,并形成相关知识产权保护。

综上所述,我国在已成为贸易大国的背景下,只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对外贸易,使各层次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程伟,祝鹏飞.基于经济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发展关联研究[M].科技管理研究,2010.

[2]冯汉桥.论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关联性[M].经济研究导刊,2011.

[3]余丽娟.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贸易效应研究[J].中南大学,200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