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的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审美素质;文化价值内涵;创新素质

就当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来说,审美教育在当代中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所以我们要科学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完善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素质;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注入文化价值内涵的教育,使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文化价值的创造,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拓展思维空间。

一、艺术设计创新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审美形式方面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往往注重产品的造型审美功能,如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装饰纹样的形式传达出审美信息,这种信息与消费者本体的审美需要产生共鸣,才会使得消费者决策购买意向。这就决定了在艺术设计中,学生一定要了解美的本义和规律,创作出结合社会的美与自然的美的作品,使自身的审美经验以物质的形式显现,传达自己的审美理念,给受众者带来审美情绪上的愉快的效应,使其精神舒畅,甚至超越功利能够带来的情感满足,最终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2.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即是创新形象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主要通过审美想象力和其他思维能力的综合,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形象思维成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从四个方面考量,包括审美鉴赏力、审美想象力、审美超越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1)审美鉴赏力的培养

审美鉴赏力是以人的整体感性存在对审美对象的完整形式和深刻意蕴进行充分认识和深切体验以及发现的能力,它是对美事物的鉴别和欣赏。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来判断什么是美的,既要有对一切事物审美辨识能力,又要具备自己独特个性的审美能力,将美的形式和内涵注入到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之中,使美的形式推陈出新。

(2)审美超越能力的培养

审美超越能力是对物质的功利性、物质媒介、现实时空的否定和扬弃,对自我生命有限性的否定和自我生命更新与提升等一系列的能力。 这要求学生澄净其心灵,去除一切芜杂繁俗的情感以及物质对其具有功利性的诱惑,从而在审美活动中,教师慢慢引导学生地进入到精神享受中,解脱自我,脱离自我,以纯净的目光,平静的心态,广阔的胸怀审视一切,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的塑造和提升。

(3)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审美想象力是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再创造。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发散式思维、辐合式思维、联想型思维密不可分。即司空图在《诗品》里提到的“象外之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突破时空的桎梏,让学生思维自由充分地运转,以丰富的情感发挥其无限的想象力,让审美形象跨越时空,展现出超越物象本身以外的美的形象,这是继续设计的前提。

(4)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要培养学生意识构形能力和形象创造力,是一切审美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审美创造力与审美个体的先天个性有密切关关联,个性是成就新颖的前提,否则就是千人一面。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先天因素得到良好的激发,并更好地将其发挥利用,进而激发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艺术设计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建构出外观定位超前新颖,内涵丰富,意境不俗甚至具有前瞻性的新形象。

二、艺术设计创新中文化价值内涵的培养

1.文化价值内涵对设计作品的提升

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内涵体现在作品的寓意上。文化是涵养一个作品的重要方面,他能够使作品不是单薄的物质实体,而是物质表象结合厚实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为寓意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题材。传统器具上纹饰主要有瑞兽纹饰、五福捧寿、梅兰竹等,涵义吉祥。如象征高洁的品行,梅花象征坚毅的品质。在设计活动过程中为作品注入人文精神的理念,那么作品在功能与外观形式之外又生发出新的人文内容,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作品具有综合的美。文化价值的注入是人们在满足作品功能与艺术性之后的新的情感诉求,既满足了其心理上的审美需要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容易引起观赏者的注意与兴趣。这是艺术设计中较为深层次的设计行为与文化融合的表达,是作品外观与内涵语言的高度结合。

2.培养学生在设计中渗透文化价值的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价值的教育,这需要我们重视并长期地贯彻实施。既要从教师的课程体系中、专业教学中加强设计理论知识的灌输,也要激发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自觉能动性,使其在主观意愿的支配下主动对相关艺术文学知识进行充分地了解甚或探索,全面吸取艺术史、美学史、设计史、历史等人文学科的丰富营养,转变成学生的感性思维,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发挥出创造性思维。这样的设计作品融入对作品文化特征的把握,表达出自身对文化价值的渴求,从形而下的器者上升至形而上的道者,以达到具备“器以载道”的文化内涵特征。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创新中继承已有的历史精神价值,既继承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中的优质资源,从前人的精神成果中寻求思想之源,在前人精神文化成果的基础结合当下的人文思潮中有意义的观念进行新的文化价值再创造,加强设计作品的文化创新感和厚重感。

3.文化价值的挖掘对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

原有的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艺术作品相关文化的解读和认识,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文化价值的培养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有教育的独特目的。具有文化价值内涵的产品在个体价值中具有真、善、美等价值,在社会价值中具有经济价值、意识形态价值、外交价值、文化价值等,能够满足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艺术设计教育要以提升学生发现物体美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前提,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的观察力和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生存质量,具备完善的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完善设计作品意识形态中创新的内涵。这样设计主体才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设计作品文化价值的涵盖。

艺术设计的竞争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学生要不断具有创新危机感,在艺术设计中培养个体的审美素质,将设计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统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中多引领学生观察社会,解读社会,仔细的观察、审慎的思考,体会出时代对物质实体与精神层面结合的需求,对社会重建自己理性和独特的认知结构,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职业教育也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知识等综合素质,随客观世界事物推陈出新的规律而与时俱进,培养出艺术设计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全方位、综合能力要求高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文会.美学[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6

[2]于兴民.谈成人高教艺术专业的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是衡量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标准,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不断地促进与培养。审美是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内容,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层次标准。如何评价和判断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与价值内涵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与理解。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其一是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课程安排。审美课程是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通过沟通理解审美能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统筹与安排,才能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教育的素质能力。其二是加强工艺美术实践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尽管当今工艺美术多为实践操作式的指导,但是缺少理论指引灵魂的实践操作仅为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并不具备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含义。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多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

1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审的是工艺美术自身,美化的工艺美术作品自身。审美的含义在工艺美术这样的艺术环节当中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停留在审美素质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艺术家。如何使工艺美术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手工制作的饰品,不论采用的机械有多少,其原始内涵中保留的手工痕迹已经手工程序都会让饰品具有十分特别的粗糙质感,这种质感实际上是手工制作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审美内容;再比如当今的壁毯设计,完全的在网络图片库寻找基础素材,然后通过将基础素材加工,找到工厂进行壁毯编织,试问这样的壁毯即便是机器制作效果再好,图片再精美,整个制作过程却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样还能够叫作工艺吗?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壁毯依然属于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如何展现和表达审美价值,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去诠释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内涵。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的价值;二是工艺美术的艺术美感;三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美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够完全构筑起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涵。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往往还说明了工艺美术教育充斥着诸多美学的探讨,正如上述我们在壁毯工艺的实例中所列举的那样,在壁毯完全的电脑和工厂处理下,这样的壁毯美在何处,可能要从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理论审美来探讨,也就是现代化的壁毯装饰性。从装饰性看工艺美术的审美,需要架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点滴基础之上,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具体外物叠加上,认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种种内在表现和处理的相应过程与机遇,我们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也要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感念和意义,其中既包括工艺美术的基础观点也包括工艺美术的全称跟踪式美学含义,让审美与装饰结合到一起,即把现代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装饰结合起来看,才能够具备现代派系下的审美。

2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工艺美术审美的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艺技艺的审美素质、对艺术价值的审美素质、对艺术美学的审美理念。所谓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从传统手工工艺发展而来,现代依然还能够完全保留,并且突破现代化的阻滞的是西方的皮革工匠以及金属工艺匠人。这些匠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的,甚至一些专业的器具也是手工的,这就构成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实际上这样的技艺在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当中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因为失去了传统工艺创作的土壤,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认同,故而失去了前进的价值和能力,也就逐渐地消失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找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种价值存在和价值感。现代化是从西方延续发展而来,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甚至完全是一脉相承,如德国的木工工具和铁匠工具,其专业的工艺工具制造实际上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延伸,自身也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境界中推断出工艺美术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从这些基础要素出发来判断当代工艺美术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那么刚刚论述的这段认知论实际上就是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一个体现,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艺美术的技艺内容包含着去看、包容着去看整个历史过程,也就不可能把握当代,知道现代的美从何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美。工艺审美的素质是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各种基础内容的,也就是从自身来看待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工艺案例,在大量的专业积累下才能够形成和培育出一个具备发现美的双眼。我们看待这样的工艺美术,从工艺的细节,如切割、抛光、纹路、用料、细节设计等等各种细节的元素都说明了工艺美术审美的具体内容需要从自身来看,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工艺美术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体系,在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体系中,如何判断工艺属性的内涵,把握其深刻的事物本质,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推动价值审美观念提升的重要方式。观念的不断攒机,实际上是在重重内涵方式认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把握价值审美的关键要素在于把握住工艺美术的价值核心,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所需要衡量和权衡的重要发展点。

3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明确了审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两部分重要前提内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提升的路径。这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审美思想的提升,一个用煤气炉废物制作的烤箱,通过焊接把手制作金属支架,其涵盖的内容肯定是美术价值的一种极端体现。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培养体系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美学审美素质上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基本的价值创造也就不会存在基础的教育素质培养体系,建构这样的体系需要全面的,从理论铺垫,再到艺术实践,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的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价值基础来源于审美素质全方位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深厚理论基础的铺垫,全面实践下的创新思维推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利用审美能力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带动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强化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启雷.论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功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2]徐丽云.论传统工艺美术对当下地域性居民审美意向建构对策——以芜湖铁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76.

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概念;复合性;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209-03

当今,音乐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界的重视。其研究现状表现为:1、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及作用的探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素质培养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力的解释与论述;2、将审美确定为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由此推出可培养多种能力的结论,如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审美认知能力等;3、在既有的音乐美学理论的引导下,把情感表现视为音乐的主要特征,由此进一步推演出音乐表现情感的功能与人的素质之间的对应关系。

上述三种研究方式使研究结论呈现出诸多功能结论,如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道德得到提升;意志品质得到锤炼;行为方式得到规范等等。

在具体解释何谓音乐审美教育时,其概念界定表述为:

作为美育目的和手段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对德、智、体诸方面有巨大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审美教育”。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从美育的角度洞察、研究音乐教育行为的理论,就是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一心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从上述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反映出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所沿袭下来的传统封闭式研究方法。所谓传统是指对研究对象只做认识论范畴的讨论与研究的理论研究视域,其方法是从概念的界定开始来圈定研究对象的范围,然后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对其作出静态的分析与阐述,并由此得出结论。

其次,对概念本身的使用没有层次的区分和相关的限定。在连接上下文的具体过程中,只要认为是概念圈定下的研究范围,就对具体概念作出界定,然后再用所圈定的研究范围来证明这个概念的正确性,对概念的准确性、有效性范围从不质疑。显然,这里掩藏着为了目的而设置前提的逻辑错误,其中不难看出研究者为自圆其说而付出的思虑和手段。

其三,对概念的使用,不究其具体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呈现出默认状态,并竞相效仿。似乎只要使用这个概念的人数逐渐增多,概念本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就自然形成。

“音乐审美教育”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正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

当今的理论研究,特别是作为理论研究基础的哲学领域,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在人与世界关系中,仅仅就认识论范畴的结论已经无法满足理论研究的需要,而且其研究结论是静止的、局部的,有时甚至与具体实践活动相距甚远。因此,目前的理论研究已发展到“五论”――即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并由封闭式研究方法逐渐走向开放式研究方法。所谓开放式研究方法是指,不把概念的界定作为研究的起点和研究范围卷定的唯一条件,而是从具体存在的实践现象出发,来逐一描述所感知和理解到得东西,并逐步向前推移;最后,依据自身的研究能力,在能够有效、准确作出概念界定的情况下,对概念加以界定;反之,则不作界定。

事实上,类似的理论研究方法早已有人为之。俄国音乐家鲍里斯・阿萨菲耶夫的《音调论》一书,从头至尾也未曾对“音调”这一概念作出界定;英国的音乐学家戴里克・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也未对“音乐语言”作出概念界定;美国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也不曾给“音乐审美教育”下定义。如按传统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来看,这种研究方法似乎连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都没有确定下来,看到什么说什么,很难接受,但事实上,这不仅仅预示了研究方法的改变,更加深层的原因是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为此,笔者试图以开放式结合封闭式的研究方法,尝试对“音乐审美教育”概念作出能力范围之内的描述或界定。

一、概念所指的“音乐审美教育”

对“音乐审美教育”概念作直观描述可理解为三个概念的复合,即“音乐”、“审美”、“教育”。其所指既区别于单纯的“音乐学”;也有别于单纯“美学”和“教育学”,而成为一个复合学科,我们常称为“新型交叉学科”。“音乐审美教育”概念的所指内涵是通过“音乐”、“审美”与“教育”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音乐”是这一复合概念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范畴,“审美”是这一复合概念的价值论范畴;而“教育”则是这一复合概念的存在论和实践论范畴。在这一复合概念中区分而来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存在论和实践论,是针对这一复合概念而言的。但对于各自单一的音乐、美学、教育三个学科来说,各自都有“五论”的具体研究视域和范畴。这里,笔者只是从这个复合概念本身来作这样的区分。以下从三个概念分别所属的学科以及所对应的研究领域,对其作出概念复合以后所指的具体描述与分析。

首先,音乐本体论、认识论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着眼点是对音乐本体(哲学的本体――即本质)的认知过程,从具体音乐音响形态出发,复合教育的具体行为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学习和延续音乐样式的有效手段,达到学习和传承的目的。即是说,以有效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结果,借助于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在音乐本体论、认识论范围有效认知的前提下,促进其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其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音乐本体论和认识论视域下的音乐教育目的。音乐本体论、认识论结论下的音乐教育,既可以对应专业音乐教育,也可对应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

其次,审美的价值论教育实践活动。其审视的是音乐美的构成与价值,而非其他的美(如自然美、社会美)的构成与价值,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人的正确的审美观念为目的,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美的鉴赏能力。审美取向的价值论教育实践活动,对应的应该是所有学校。至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否“以审美为核心”,首先取决于音乐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审美无法离开主观因素,它是双向合力的结果。教育者强调审美价值并不等于受教育者实现了审美价值。因此,“以审美为核心”能够在多大可能性上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概念,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

其三,教育的存在论和实践论视域。其着眼点在人的存在和教育本身,即以教育作为人的存在论意义的实践活动,来看待音乐教育的价值。事实上,在“音乐审美教育”这个复合概念中,核心概念是教育,音乐只是教育的手段,通过音乐所 具有的美的属性,来辅助实现教育学意义的各种功能。即是说,通过音乐试图达到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个全面发展目标中,美――只是其中目标之一。这也正是“音乐审美教育”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但从根本上讲,教育的存在论和实践论视域所遵循得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其前缀了音乐概念之后,并不改变教育概念的核心地位和教育规律,只是增加了一个手段。

以上将复合而成的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做了拆解以后的孤立性描述,这显然与具体实践活动的事实不符,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中,三个层面的视域同样呈现为复合状态而共在,并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非单一状态、单一视域和单一结论。

二、理解认知下的“音乐审美教育”

黑格尔认为,概念本身包含三个环节:(1)普遍性,作为在它的规定性里的自由的自相等同性;(2)特殊性或规定性,在其中普遍东西真纯不变地依然与自身等同;(3)个别性,作为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个规定性在自身中的映视,这种否定的自相统一性是自在自为地得到规定的东西,同时,也是自相同一的东西或普遍的东西。

在黑格尔看来,任何概念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三环节,即普遍性、特殊性、单一性,三者并不相等。任何概念也都存在着三者的相互联系。任何事物,它既然是单一性的存在,必有其单一性特点;它也是某一类特殊事物中的某一个体,与该类事物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特殊性;它又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特点。应当承认,黑格尔的认识是符合概念存在的逻辑规律的,但遗憾的是,我们长期的理论研究并没有重视概念不同层次的区分。

依据黑格尔的原理来理解“音乐审美教育”这一复合概念,可将其理解为:在普遍性层面,其归属于教育的范畴,它所承担的是普遍性任务――即全面育人要求;作为特殊性层面,它又归属于审美的教育范畴,担负着普遍性任务之下的特殊性任务――即提高审美素质的要求;在单一性层面,它归属于“音乐”的教育范畴,担负着一项具体的个别性任务――即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当强调这一复合概念的普遍性时,必然要把培养合格的人的目标――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宗旨来看待。如果片面看待这一过程,音乐审美教育的单一和特殊必然受其普遍的制约,由此而产生的实践活动就会影响到这个复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失去这一复合概念的具体所指。因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强调普遍性的同时,特殊性和单一性仍然包含其中,同样不能被忽略,不能把审美教育的使命和传承音乐文化的功能弃之不顾。在这个逻辑中,既能体现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三者之间的存在关系,同时,又能很好地理解普通音乐教育中之所以强调通过音乐来实现审美价值和其他功能的重要性。

当强调这一复合概念特殊性时,所体现的是以音乐审美素质及音乐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但如果片面加以强调,就会影响普遍性教育目标的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普遍和单一就可能被抑制。就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强调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来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加以提出,但在强调特殊性的同时,必须兼顾普遍性和单一性的功能要求。

当强调这一复合概念的个别性时,所体现的就只有音乐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此时的普遍性和特殊有可能受到制约,甚至有可能完全丧失,因为个别性就是单一性,单一性不可能呈现普遍性和特殊性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它只对个别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产生意义。

三、实践描述下的“音乐审美教育”

针对音乐审美教育具体实践活动所面对的具体对象来看,可分为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专业院校音乐审美教育。由于具体对象的不同,从而构成了这一复合概念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内涵体现的是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外延体现的是教学形式的不同和具体环境的不同。

音乐审美教育在三个不同教育实践活动下分别表现为:

1、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下的音乐审美教育是侧重于音乐感染力的教育;

2、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侧重于受教育者自身修养与音乐文化认同感的情感教育;

3、专业院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则是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教育。

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由于美育本质被表述为情感教育,因此,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音乐教育的其它功能,应该是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认知理念。因此,不论“中小学”、“普通高校”还是“音乐专业院校”,其音乐审美教育核心特征首先应该是具有特殊文化传统的情感教育,它是第一要义。

其次,音乐审美教育是建立在音乐学科基础之上的,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殊性,使之有别于通过其他艺术渠道通达的情感教育。也就是说,音乐审美教育要使情感教育遵循音乐声音材料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和规律,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感受和理解,当然,听觉并不是感受和理解音乐唯一条件,但它一定是必须的条件和途径。

其三,音乐审美教育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和具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言,中小学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差异明显;就具体社会环境而言,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较高,因此,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与中小学的音乐审美教育虽同属普通音乐教育,但二者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时,出现超越听觉感受的主观化思维认知活动,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无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把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与理解音乐结合起来,也是多数人理解和接受音乐的常见现象。

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第4篇

一、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理论介绍

美术教育过程富有较高的鉴赏性和创造性,其中审美观念的培养需要通过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进行对比、协调、均衡以及体悟和研究节奏与韵律的规律等活动来进行全面的把握,树立学生对形式美的价值构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其对事物美的欣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实现身心统一,协调发展。美术审美教育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1、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能够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及行为方式。美充满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到生活中的美。中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生理与心理异常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学习能力处于增长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后期价值观、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以系统化的美术知识培育和审美价值的输入,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2、促进学生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中学美术的美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为透彻地了解真、善、美的价值所在,明确假、恶、丑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能够辨别出两种价值观的不同之处,并运用于生活与学习当中,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3、将知识转化为实践

随着社会发展及对文明的不断追求,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术本身是刻画生活中的美,生活赋予美术存在的内涵与价值,美术则将生活升华。美术教学不可脱离生活,不仅要抓住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还要将审美行为带入到生活当中,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即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与行为共同进步。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策略探究

1、以审美欣赏课程引导学生审美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本身源自于生活中客观事物,但是带有生活中真实的价值观念。美术的发展史表现出人类生活状态、生活理念的变化,学生能够通过对美术知识、美术历史的学习深入了解社会。在美术教学课程中增加审美教学课程,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从视觉和思维等角度拓宽对美的价值的认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认识美术的内涵,唤醒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欣赏与品鉴能力。

2、设置情境,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搭建渠道

情境塑造对学生深入理解美术知识和提升艺术素养十分重要。一是借助音乐作品塑造情境,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象能力。很多绘画作品往往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美化与升华,二是鉴于各种艺术之间存在很多的共通性,总体上对美的欣赏价值取向一致。所以,美术教师可以将文学作品引入到美术课堂中来。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构造情境,阐释绘画对象的价值内涵,使学生富有欣赏力。

3、将审美教育融入到绘画操作当中

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中学美术教育,将审美能力培养与美术知识教育置于同等地位。美术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模仿绘画作品,熟?掌握绘画的技巧,然后鼓励学生自我创新。绘画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美术的价值与内涵,在艰辛中感受乐趣,从客观事物中升华美的价值。

4、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能力的价值除了培养学生价值观、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学生创造力的根源来自于创造性思维,善于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想象。借助拼、剪、裁、贴等方式,运用线条、色彩、构图、透视等手段塑造绘画对象,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审美;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音乐教育逐渐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音乐教师只重视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没有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导致学生将音乐专业化了,认为自己没有深入学习的必要,虽然在生活中喜欢音乐,却依然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习兴趣,用音乐美感染学生

音乐美并不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或触摸到的,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美,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其欣p能力。演唱者的音色、优美的歌词、悠扬的旋律都能从不同方面体现音乐的美,将不同的体验带给欣赏者。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想要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就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进行感知。审美教育渗透的初级阶段就是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对音乐的内容进行鉴赏与感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内容缺少兴趣。为了顺利地开展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进行感知。学生处于初中阶段时,对流行歌曲非常的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音乐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来引导学生思维的转移,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在感知中体会到音乐所蕴含的魅力。例如,在进行《中国人民进行曲》教学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备受关注的抗战70周年阅兵作为教学的基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该歌曲,利用阅兵这样壮观的场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对音乐内容感兴趣之后才会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歌曲的节奏与旋律,从中对音乐的魅力进行感知。

二、创设教学情景,用音乐美提升情趣

音乐并非将情感寄托在语言中传递给人们,而是将复杂的情感寄托在变化的节奏与声音中,以乐器为媒介加以传递,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感知音乐,比如通过互动教学、兴趣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发现音乐的魅力所在,感悟音乐所传递的情感。

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就是音乐的审美,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入地去体会音乐、感受音乐,才能够感知到音乐的魅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在新课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悟音乐、体验音乐,这也是审美教育渗透的关键。但是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情感因素,很难将注意力与精神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因此,为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能够产生特定的情感,通过这种情感能够实现对音乐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进行《让世界充满爱》这节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班级好声音”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进行作品情感的感知,从而带着真挚的情感完成歌曲演唱。

再如,老师从民歌的特色挖掘歌曲的内涵,巧妙地把学校的戏曲特色融入到音乐课堂中,以情带声,引领学生从《编花篮》音乐中去感受、表现河南人的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投入歌唱和表演,大胆地想象和创编,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学习时生动的表情上,看到了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看的出学生学得很专注,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学习民歌的新鲜感和民歌特有的音乐性。老师对民歌元素挖掘得很深,让一堂课充满整体感,教学歌曲时,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一次挖掘,每一个创设,都给孩子们品悟的空间,让自信和想像自由飞翔。

三、归类教学内容,用音乐美完善内涵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音乐主要是听歌或唱歌,只是认为歌曲较为时尚或旋律、歌词十分优美等,并没有注意其审美内涵。音乐的美是多元化的,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无法全面欣赏音乐的各个方面,在音乐审美中也不知以何为入手点。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与学习音乐。初中音乐教材在安排内容方面有一定的随意性,通常是根据音乐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分类。但是在音乐能力的限制下,初中生无法轻易发现各种音乐的内在关联。所以教师可以与教材相结合,重新归类教学内容,使审美教育范畴拓宽,促使学生升华音乐美。比如,教授新歌曲《难忘岁月》时,学生对其的第一印象就是描写了抗日战胜时期的事,所以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类与参军、抗战有关的歌曲,比如《保卫黄河》、《十送》、《游击队歌》等。这种按照元素归类音乐作品的方法看起来简单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而且可促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内涵加深了解,使其对音乐的审美视角得到拓宽。具体而言,在教学时教师先向学生播放此类歌曲,接着要求学生对比这些歌曲,并不限制对比内容,鼓励学生深入认知与了解音乐内涵,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发现审美落点所在,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效渠道就是初中音乐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结合,将审美教育多元化、多角度地融入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感悟和体验音乐美的机会,培养其综合技能与音乐素养,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年15期

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36-01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中学音乐课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艺术课之一,它伴随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不仅要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且要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认识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将“乐”放在了“诗”、“礼”之后,他将“乐”定义为了人生境界当中的最高层次,认为音乐是最能够打动人心,并左右人陛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音乐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新《音乐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实行有效教学实践的核心教育理念,这一方面是对人在教育过程当中的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于表面的僵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矫正。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贯彻审美教育

音乐美蕴含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音乐属于一门艺术类学科,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未得到充分贯彻。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要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增设音乐欣赏课程,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并且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精心筹划教学过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识的过多输入,在课堂上体现真正的艺术之美。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诸如讲故事、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教学当中,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画面展示,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要选择恰当的画面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意境,降低欣赏的难度。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随《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时,我出示了几幅不同画面的图片。第一幅是小溪从山坡、小路、树丛中往下流的画面:第二幅是一条大河奔腾向前,雄伟、壮观的场面;第三幅是河边的村庄,村民正在举行热闹的婚礼及舞会。根据这三幅不同画面的图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现。经过教师的引导,生生间的热烈讨论,学生认为配第一幅的音乐应该是抒情的,可以用木管乐器及少量的弦乐器来表现;配第二幅画的音乐应该是雄伟、宽广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来表现:配第三幅画的音乐应该是热烈、欢快、豪放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

3、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

艺术之美是内在的,要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入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像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的美的快慰。

4、提炼美育教学精华,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审美教育;现状;策略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语言、文化、艺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华部分。在高校中开设汉语言文化专业,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化专业相关知识、思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精神境界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力。使学生在注重自身“美”的修养的同时,为社会“美”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下面主要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阐述。

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高校汉语言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时间较长,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建设工作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都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就审美教育在当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情况:首先,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专业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一些教师由于对自身教学实际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差,错误地认为自身才是教学主体,采取“一堂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汉语文学知识,导致学生被动学习,长此以往,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况不具备审美教育的实施条件,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无从谈起。其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部分师生为追求高成绩而开展学习活动,从最初参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动机上就存在问题。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审美教育,学生还是会因为学习基础知识而放弃审美教育。这种情况导致机械性背诵知识现象出现,学生为了记忆而背诵,对于其中的含义知之甚少。审美教育很难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价值认知和理解。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1.丰富内容,培养兴趣

汉语言文学中蕴含丰富的审美元素,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充分准备,各方面相结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切身感受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认知和理解方面达到高度统一。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云帆、沧海,描绘出李白的美好愿景,他相信尽管前方困难重重,但有一天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对这首诗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下充分准备李白当时所处时代背景、身世概况以及李白自身的性格特点等资料,结合这首诗的内涵,以小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通过有感情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与此同时,诗文故事的叙述过程其实就是审美情境的创设过程,把抽象的沧海、云帆等通过具体事物展现出来,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李白的人格美、诗中的景色美。

2.创新方法,锻炼思维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中,要达到事半功半的效果,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自身优缺点进行教育创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在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取、实施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存在功利性等情况,我们可以将网络汉语言文学资源补充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微课程、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增强对学生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汉语言文学写作比赛、演讲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文学审美内涵。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应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

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第8篇

第一,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意境美。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教材中,均引入了大部分的英语文化作品,且这些作品均是西方发展历史上的名篇佳作,题材相对广泛,包括寓言故事、社会文化、科普知识、人物传记等,篇章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这些闻名的文化作品除拥有丰富的内容以外,也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属性,同时其语言相对简练且规范,给人一种生动、鲜活的感觉。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属性。通过阅读,使学生熟悉西方作家与西方文化,进而不断感受到中外名家的一些崇高品格与艺术修养[2],学生在这种美学教育的熏陶与感染下,会不断激发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与世界自豪感,进而形成一种积极进取与不断创新的价值观念,推动自身审美品味与文化追求的提升,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作品背后的时代内涵与社会精神,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

第二,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怡悦情趣。目前的英语教学教材中均含有大量的信函、广告、图表等问题,且均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与价值,英语教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协作训练,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训练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朗诵、英语晚会等,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给学生营造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好的发现英语语言世界的美,得到美的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三,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技术,培养学生对美的直观感受。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价值,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感受美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全方位的投入到英语教学课堂中,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扩大课堂教学内容范畴,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对英语语言的美感欣赏能力。

2、英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将英语的意蕴美与韵律美较好的展现出来,另外教师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提高英语审美情趣教学。比如在朗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选取一些音乐艺术作品作为背景来配合朗读,以增强朗读的感染力,在朗读课程教授完毕之后,教师也可以再放音乐使学生跟随音乐自主朗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听写测验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音乐纳入到课程中,选取一些音乐作品的歌词,并在重要部分留出空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填写单词。

在刚开始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相对熟悉的歌曲多放几遍,之后可逐步加强歌词内容的深度与长度[3],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听力与单词基础,同时也较好的提高了自己的口语水平,根伟重要的是学生在测验的过程中,也不断增强了对英语艺术美感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能力包括歌词的内涵、思想与情感、歌词和谐的节奏与意境等。教师还可以在课间给学生播放英语歌曲,给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听到英语,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英语语感,同时还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