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第1篇

【 正 文】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军队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政策。毛泽东在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许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总方针

(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革命胜利后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本文引文引外,见《毛泽东选集》第2、3、4卷和《毛泽东文集》6、7、8卷。)1954年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前后,又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明确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在1964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党和政府正式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并且,提出了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设想,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定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指出中国最大的政治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并根据新的形势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进程具体化为“三步走战略”。进入21世纪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确定了新时期的新“三步走”战略。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用多发展一些农业的办法来发展工业。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总结1958年“大跃进”的实践后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深刻地阐明了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是必须解决好农业和农民问题。毛泽东认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他认为农业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农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积累能力。为此,毛泽东提出了用保护农业,保障农民利益的办法增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积累能力。他指出,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先让农业本身积累多,然后才能为工业积累多。只为工业积累,农业本身积累得太少或者没有积累,竭泽而渔,对于工业的发展反而不利。”为了增强农业的积累能力,不能剥夺农民,而应进行等价交换,“应利用商品生产来团结几亿农民”,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

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作为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关于工业化理论的贡献,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特殊性,至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一)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根据“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原则,即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要先把农业生产及其需要安排好,然后根据农业所能提供的原料和市场需要,安排好轻工业的生产,最后根据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决定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陈云同志高度评价毛泽东这一思想,指出“‘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注:《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46页及397页注119。)

(二)经济建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

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先后提出要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发展大型企业和发展中小企业同时并举、用“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同时并举,“生产、生活同时抓”,他形象地将“同时并举”比喻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很重,但科技水平不高、财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实事求是地安排经济建设,防止经济工作中的片面性。他认为,逐步建设_批规模大的现代化的企业作为骨干是必要的,没有这些骨干就不能使我国在几十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但是多数企业不应当这样做,应当更多地建立中小型企业,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这个方针是用发展的观点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只有采用适合中国情况的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大企业自然就多了,先进技术也就会更加普及。

(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突出的矛盾是各方面需要办的事情很多,而国家掌握的财力和资源有限。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毛泽东讲的适当安排,就是强调经济工作要量力而行,从实际可能的条件,做出适当安排。政府能力有限,不能把一切工作包下来,许多工作可以由社会团体办。毛泽东特别重视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不仅要搞好农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毛泽东还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因此,计划要根据新的情况,统筹兼顾,不断调整,努力实现新的平衡。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提出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在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方面,毛泽东强调,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但是也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方面,毛泽东强调,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但是只有经济建设发展的更快,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方面,毛泽东强调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的利益。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毛泽东强调。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领导,同时又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允许各地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性。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毛泽东提出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在他的推动和领导下,1957年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规定》、《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下放的规定》、《关于加强协作区工怍的决定》、《关于改进物资分配体制问题的意见》、《关于改进计划管理体制的决定》。之后,在他的支持下,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借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管理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工业、交通部门试办托拉斯,以改善我国工业的组织管理。这些探索给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五)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

毛泽东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明确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毛泽东非常重视科技队伍建设,关注知识分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十分重视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储备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和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在国外工作的科学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选派大批优秀青年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956年初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毛泽东亲自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为了集中科技力量,加快科技发展,经毛泽东批准,由周思来亲自挂帅,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转贴于

(六)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的方针。他一贯强调,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一定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经济战线上如此,军事战线上也完全应当如此。”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自主地制造了“两弹一星”和一批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装备,完成了一批处于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

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毛泽东还一再告诫大家,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需要学习外国一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及任何大国主义的思想行为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学。”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在20世纪向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设备;60年代中期开始,向日本和欧洲派出留学人员,引进了大批先进设备;70年代初,我国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化肥、化纤、钢铁等先进生产设备,这些生产设施的建成投产,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七)厉行节约,勤俭建国

毛泽东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他要求“在企业、事业和行政开支方面,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要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在国家机关干部中培养与群众同甘共苦,不计较个人名利的作风。要教育青年人,使他们懂得,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体青年和全国人民要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即使将来我们国家富裕起来了,也不能丢掉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这个方针,还带头实践这个方针。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思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发挥了多么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我们这一代,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注: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三、毛泽东初步总结和提出了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经济建设

毛泽东始终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

毛泽东认为,要依靠人民群众,首先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指出“要保证人们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

毛泽东认为,我们的干部要依靠人民群众,就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虚心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倾听群众的呼声,根据群众的要求制定路线和政策,然后让这些路线和政策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求中央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派遣负责同志深入到基层单位,总结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其他单位。要在听取基层党委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修改那些不利于提高群众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规章制度。

(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方针政策

毛泽东一向提倡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他特别反对经济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反对不加分析地照搬别人的经验,反对在不深入实际,不了解情况的条件下制定方针政策。

为了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认为必须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要求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领导,除生病和年老的以外,一年之中一定要有四个月的时间轮流离开办公室,到下面去作调查研究,接触工人农民,增加感性知识。哪怕一个地方谈三四个小时就走也好。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到农村、工厂、商店去蹲点,切切实实地搞调查,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组织过几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农业合作化时期,他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1956年为了准备召开“八大”,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对国务院34个部委的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总结“大跃进”的实践时,他指出,过去几年犯错误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情况不明。因此。“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并且组织党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分头下去开展调查研究,要求省委领导也要亲自做调查研究。60年代初,正是由于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才形成了符合实际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政策,使我国经济较快地摆脱了困境,实现了新的发展。

(三)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毛泽东特别强调经济工作要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他认为,“革命事业是不容易的,是科学,经济建设也是科学。”如果对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毛泽东认为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

毛泽东还认为,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永远是不完全的,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以后,要注意对新问题、新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他认为,“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用《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毛泽东认为要掌握规律,必须经常对工作进行总结,“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对于经济规律,毛泽东特别强调要重视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提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指出,计划工作必须重视经济规律。要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关键在于计划要符合规律。

(四)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领导经济建设

毛泽东认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不实行民主集中制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讲民主,听取基层的意见。只有通过民主这个办法,了解下情和各种不同意见,才能避免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二是要实行集体领导。“只要是大事,就要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情况和不同意见加以分析。”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实现更好的集中。

毛泽东认为,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必须在党内创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要创造这样一种政治局面,关键在于领导要允许人家讲话,要听得进不同意见,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总结“大跃进”的错误时,毛泽东带头开展自我批评。正是在他的带动下,党内形成了较好的民主集中制的气氛,为克服当时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经济政策 经济指导方针 方法论 “统筹兼顾” 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社会环境复杂、经济形势严峻的不利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制定了一整套反映中国国情、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经济政策。在这些理论政策中,“统筹兼顾”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统筹兼顾”理论本身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公私兼顾”到“统筹兼顾”,从经济政策到经济指导方针,再发展为方法论。认真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关于“统筹兼顾”理论的成功实践与发展,对于当前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无教益。

从“公私兼顾”到“统筹兼顾”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制定实施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早在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进行演说时,就表达了劳资关系的看法:“在劳资关系上,我们一方面扶助工人,使工人有工做,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发展实业的政策,使资本家也有利可图。”[1]P8081942年提出在经济工作中要注意“公私兼顾”或“军民兼顾”。[1]P894-895“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的完整表述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1947年12月,在中央会议上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2]P1256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节口号,宣布“解放区的职工和经济工作者,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运政策和工业政策”[3]P4,从而正式把“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确立为解放区一项主要的经济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继续沿用这一政策。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4]P7这个纲领还确定了对私营经济的具体政策。这样,“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就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成为新中国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作为党和国家在特定时期的一项基本政策,有着严格、明确的含义。“公私兼顾”的“公”,是指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私”,主要是指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兼顾就是要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使这两种经济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基础上得到稳步发展。按照“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原则,国家在经营范围、原料市场、财政政策方面给私人经济以照顾,使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劳资两利的“劳”,是指受雇于资本主义企业中的工人;“资”,是指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所有者,即资本家。劳资两利是以发展生产为目的,正确处理私营企业中劳资之间的关系,以两利的原则缓和双方矛盾。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根据我们生产力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性的基本国情,在保证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以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全面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这一政策以国家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并有所发展为前提,其根本原则是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这一政策的实施,全面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私营经济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并顺利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第一步,即首先将其导入国家资本主义。

从1950年开始,我党逐步采用“统筹兼顾”的提法来表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经济政策。1950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统筹兼顾”这一概念,指出“对私营工商业要有所不同,一视同仁”,并把“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概括为“统筹兼顾”。[5]P61-62而到1953年,我党已基本不再采用“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提法。这主要是因为1953年我党公布了以“一化三改造”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完整地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入由节制资本主义转为消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也逐步为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所代替。至此,“统筹兼顾”的内涵也不再包含“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从经济政策到经济指导方针

我党最初是把“统筹兼顾”作为一项经济政策提出来的,其主要内涵是包括“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之后,我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又逐步将其从一种经济政策提升为经济指导方针。1950年6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P254与此同时,陈云也在会上作了《调整公私关系和整顿税收》的报告,强调“搞经济工作,一定多方考虑,统筹兼顾”[5]P267。这样,“统筹兼顾”就被提升为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

那么,为什么要在此时把“统筹兼顾”从一种经济政策提升为经济指导方针呢?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方面,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需要处理的经济关系已不局限于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四种关系,而是扩展到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当时作了一个关于《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的报告,提到的经济关系就有“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工商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上下关系”等六种关系。[6]P7-8显然,把“统筹兼顾”的内涵仅限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已不适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所需要处理和解决的各种关系。而如果要在所有的经济关系中贯彻“统筹兼顾”的思想,则把其内涵扩展为经济指导方针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政策内容与在解放区时期有了很大区别。比如说,同样对于“公私兼顾”的政策,解放区时期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而在新中国则要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这样,在新中国就不能“孤立地讲公私兼顾,而一定要在服从国家经济领导的条件下讲公私兼顾,就是说,要在符合全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最高的和长远的利益的原则下照顾私人利益”,也“不能抽象地讲劳资两利,而一定要在承认工人阶级领导的前提下讲劳资两利”。[6]P82-83不过,这种政策的具体内容尽管有些改变,但在处理这些经济关系时所体现的指导方针,即“统筹兼顾”的思想并没有改变。换言之,尽管具体政策的内容有所改变,但“统筹兼顾”所蕴含的处理经济工作的方针仍然适合于各个不同时期的经济工作。因此,把“统筹兼顾”的内涵由一种经济政策提升为一种经济指导方针既是建国初期处理经济工作的特殊需要,同时也与这一概念的内涵是相适应的。

“统筹兼顾”经济指导方针确立之后,在指导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指导国家经济建设中,中央要求制订生产计划时,“对各行各业的生产进行全国范围的统筹安排”[7]P398,特别要注意“供、产、销平衡和纳入国家计划的问题。总的原则是服从国家计划,统筹兼顾”[8]P157。同时,“各地在编制地方工业计划、安排地方工业生产和当地产供销平衡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否保证当地的工业生产以足够的原料,另一方面又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工业生产能否满足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两方面的各种要求。”[8]P691另外,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也很好地贯彻了“统筹兼顾”的指导方针。如针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途,中央一直强调要“统筹兼顾”,要把“这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应当视同人民的财产,在国家经济领导上,一般应当统筹兼顾,尽可能充分地、合理地加以利用,并将其逐渐改组、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强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统筹兼顾”;[9]P213-214对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订“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改造方针,并要求“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应该而且必须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密切联系起来考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10]203、205而针对经济建设中不贯彻或背离“统筹兼顾”的指导方针,中央也多次进行批评。如在1955年6月,中央对“只顾国营,很少对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统筹兼顾”的情况,提出要“在统筹安排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作中,必须同时加强对私营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7]P100、108

从经济指导方针到根本方法

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经验,提出要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三兼顾”原则,用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11]P28尽管这篇文章并没有出现“统筹兼顾”这一概念,但文章围绕着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主题,通篇则贯穿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在这里,“统筹兼顾”已不仅仅是指经济指导方针,开始上升为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一种方法。这一思想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得到充分体现,他指出:“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11]P227-228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统筹兼顾”无论在内涵还是适用范围上都已突破了经济指导方针的限制,开始提升为一种处理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方法。在内涵上,“统筹兼顾”从一种具体处理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抽象为一种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方法,即从一种处事的方针提升为一种处理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的方法。作为一种处事的方针,体现的是一种工具理性,要求做工作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全面安排,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善于抓主要矛盾,把握事物的两面性,注重平衡协调;作为一种处理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的方法,强调的是做工作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统筹安排好各种矛盾关系,注重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因此,“统筹兼顾”在此已经突破工具理性的限制,兼有价值理性,使其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另一方面,“统筹兼顾”的适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各种经济关系,已经开始涉及到就业、教育等与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从而大大拓宽了“统筹兼顾”的适用范围。

此后,党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开始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要使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概括提升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和方法,把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并明确“统筹兼顾”是从总体或全局上指导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法,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方法论原则。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8]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9]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第3篇

一、加强做台湾人民工作的力度,是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途径

是中国的内政,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做台湾人民工作的力度,是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途径,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做台湾人民工作是我党长期坚持和贯彻的基本方针。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脱离了祖国的怀抱,但我党从未放弃过和平解决的努力,始终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发展,体现了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的统一。

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总体上是以武力为主旋律,但仍未放弃做台湾人民工作的努力。这一时期做台湾人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其认清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教育台湾人民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1958年10月6日、13日和25日,以国防部长的名义分别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再告台湾同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充分肯定了台湾人民的爱国之心,号召台湾人民不要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一致对外,孤立美国。这对抵制美国分裂大陆和台湾的图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平解决成为我党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阶段做台湾人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贯彻“一国两制”政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一国两制”解决的伟大构想。他指出: “一定要考虑到台湾的现实,重视台湾人民意见,实行合理的政策。统一祖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共同愿望。我们关怀台湾人民,寄希望于台湾广大同胞。”“台湾同胞富有爱国传统,一定能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宝贵贡献。各派和工商联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中有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希望你们在促进台湾归回祖国事业中,积极贡献力量。”在这些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两岸经贸人员等交流日益增多,加深了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经济联系。

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台湾岛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抓紧做好反“”军事斗争准备、遏制“”分裂势力发展的同时,不放弃和平解决的努力。这一阶段对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增进两岸人民感情,遏制“”势力发展,为和平统一进一步创造条件。指出:“我们将继续促进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推动两岸人民的往来和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大力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共同振兴民族经济。”“我们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最大程度地密切两岸人民的关系,最大范围地团结台湾各族、各界和各阶层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力量,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为早日解决创造条件。”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人员往来大幅增长,各项交流逐步展开。

新世纪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形势新变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个主题,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使两岸人民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4月12日,在博鳌会见萧万长时强调:“当前,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性机遇,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这一精神展现了我党宽广博大的胸襟、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真心为台湾人民谋福祉的诚意,对促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更加重视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或地区都在竞相利用当前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不断提升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力,争取在新世纪的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大陆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大陆GDP(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61万亿美元,经济增长率达到11.9%,仅次于世界排名第三的德国的3.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虽然台湾经济近几年呈下滑趋势,从原来的“亚洲四小龙”之首降到之末,但其经济规模仍然比较大,在信息和电子制造技术方面也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面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面对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台湾无法自我封闭,只有积极融入,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陆在人力资源、投资环境、消费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台湾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是长项。通过两岸经贸合作交流推动两岸贸易正常化,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建成包括大陆、台、港、澳在内的大中华经济圈,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增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更加重视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加强两岸经贸合作,推动和平解决,是大势所趋,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当前国内安全形势要求更加重视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程》中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头20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为了实现这些奋斗目标,充分利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我们需要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需要安全稳定的国内形势。为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但是,当前的国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分裂势力活动日益猖獗,暴

力事件时有发生;“”组织正蠢蠢欲动,不断寻找机会实施破坏;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党内腐败等问题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再加上西方恶意的推波助澜,已对国内安全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今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即将在我国举行。国内分裂势力和组织也极有可能利用这个机会不断制造事端,制造反华舆论,并与西方相呼应,干扰奥运会顺利进行。从今年3月份“”分裂势力发动的烧暴力事件到奥运圣火传递屡遭干扰和破坏等背景下,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发连锁效应,导致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加强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适应国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四)台湾岛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更加重视对台工作。

今年3月份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奉行“”路线的以落后221万选票的差距败选。在此之前进行的台湾“第七届立委”选举中,仅得27个席位,远远落后于的81席。这两次选举的结果宣告了8年执政的失败,反应了台湾人民求和平、求稳定和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当选后曾表示,将把振兴经济、打造一个活力的经济体作为其执政的首要目标;将大力推行两岸交流,包括两岸直航、更多开放大陆游客进入台湾和放宽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限制;两岸在“九二共识”下可暂时搁置争议,让海基会与海协会直接展开商谈。

但是,也要看到当前两岸形势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性和艰巨性,清醒地认识到两岸和平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军购问题上,曾表示,在改善两岸关系的同时,仍要维持强悍精实的台湾军队,向美国及其他地区的军事采购不会停止,防务预算会恢复到执政时期超过台湾GDP3%的数额,以让能经常保持充裕的战力。同时,在“总统”选举和台湾“第七届立委”选举中虽然败选,但是仍然分别获得了542万张选票和27个席位,说明在台湾政坛仍有相当的影响力,势必对的两岸政策形成牵制。台湾岛内形势的变化,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推动两岸交流,密切两岸联系,充分发挥影响两岸关系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对促进两岸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年来,对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大陆从发展两岸关系出发,从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了各种惠及台湾人民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台工作进一步推向了深入。两岸经济往来规模不断扩大,台湾对大陆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两岸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联系更加紧密;两岸人员往来不断增多,感情更加融合。这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和平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台湾对大陆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大陆经济正处于上升期,特别是近几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均超过10%,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台湾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大陆经济崛起所带来的磁吸效应,也逐步加大到大陆的投资力度,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虽然从李登辉执政后期、尤其是上台以来,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干扰逐渐加大,但是由于得到包括台商在内的广大台湾人民的支持,加上大陆也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2007年,两岸投资贸易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据商务部统计,全年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299项,实际利用台资17.7亿美元;全年两岸贸易额为1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大陆自台湾进口10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在一系列促进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措施的推动下,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贸易额近8亿美元,增长40.3%。目前,台湾成为大陆第7大贸易伙伴,第9大出口市场和第5大进口来源地;大陆继续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也在逐渐加深。根据台湾“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时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为17%,2006年则上升到40%。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度进一步提高,这对遏制“”势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顺应形势,抓住机遇。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当前,两岸形势总体上朝缓和的方向发展。我们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把做台湾人民工作推向深入,全方位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经贸往来,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两岸经贸关系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两岸关系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关系的发展。加强经贸来往,促进台湾和大陆经济的发展,造福于两岸同胞。执政8年来,民众实际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恶化。台湾民众要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是当前对台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积极务实地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推动文化交流,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以客观存在和难以选择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正是基于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以文化分裂制造民族分裂成为分裂分子惯用的手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具有强烈的聚合作用,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提出“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使彼此感隋更加融洽。这就要求不断扩大两岸的文化交流,让台湾人民深入了解大陆。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发挥其传播、交流和渗透作用,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要加强人员交流交往,通过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展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鼓励回大陆探亲祭祖等方式,促进两岸人民的心理沟通。

(三)加大宣传力度,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总方针入岛入心。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第4篇

1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在进行传统的计算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时间序列、面板数据假设以及截面数据问题等进行相对的独立研究,而在数据的次数计量方面,也证实这种假设的不成立。在进行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y进行数据的模拟参数设计,其中yki指的是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总产值,在这项建设中,主要针对的则是总产值方面的地域性影响,在空间关联性中,则主要针对权重矩阵进行具体的描述如公式。这个式子中的计算则是针对每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进行的相关局部统计指数,在进行M和G的计算过程中,其区间主要采取[-1,0]和[1,2]2个区间来进行,在确定判定的单元以后,就可以针对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中的关系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在进行确定的过程中,根据滞后的农业生产结构来进行散点的数据判断分析,这样在结构上能够精确确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空间计量问题。而在进行模型设计中,则主要依据:incomei=β0+β1Lngdpi+β2rfi+δi(5)。

2农村经济发展的数据分析

在金融交易中,正规的贷款交易成本过高,不适宜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贷款,经调查,有近半数的农户认为贷款的利率过高,农业生产仍靠天吃饭,贷款风险较大,不能保证及时还贷。且我国长期以来贷款的困难度都比较大,从而也导致农户不愿意进行这种复杂的贷款,致使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减少。在进行农村的金融发展指标引证中,所有的有关序列数据则是通过相关的金融机构的金额年末款项进行结算完成,而这也决定于农业名义上的GDP比率,在相关的农村存款比例上看,这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出现规模化发展的开始。

在农村的金融发展中,自身的各个模式都有显著增长,就新疆和陕西等地进行分析,分析其空间的合理性,就能清楚地看出,在结构上,通过农乡结合来进行整体结构上的控制,这对我国现在的经济模式提供了极其有利的保证。而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方面的生产机构能力,增加农民收益。在农民的收入获得经营性指标扩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在农村的经济模式中,地区的空间指数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从各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上来看,从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就可以分析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对农业方面的空间非必要性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进行变量上的相关研究,可以分辨出在农村的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指标。从整体的发展来看,都能极大地刺激当地的农业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对农村的金融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农业结构出现空前的繁荣场面,在农业的经济对数关系上可以明显看出,农村的金融发展前景良好。这里针对最小乘法及变量发展中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变异形式下的研究,对各变量之间的检验系数进行研究,在整体的稳定系数方面,也有着较为合理的常数系数指标。当常数小于5%时,则明显不符合现实。根据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形势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单位生产过程中,其受到影响的情况各不相同。其中,企业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增收情况有本质不同,这说明农村经济增长并非由于传统的农业机构,而在进行金融方面的增收效益分析中,则主要通过金融和过去的改革形式趋利避险。在乡镇经济体系中,很多的大型经营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村民自营很少。

3农村经济模式的启示

在农业活动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差异仍旧存在,和相邻的城镇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有本质不同。在针对不同的计量数值计算中,针对农业经济和金融结构上的变化,分析其贡献值的差异性。根据全国的经济发挥空间体系差异,也能更为清晰地分析出在农村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哪种模式更适应于人们的经济结构生产。首先,在上面谈到的判定中,就能很好地看出其在进行差异性研究中的收入取向,这对于实物方面的金融影响力开始出现消退,这就表明这些东西对农村的影响不明显。其次,在进行植树散点分析中,由于各省市之间的高低分布不均匀,在关系的判定上,出现差异,这对于结构划分不利,且会导致经济体系变化,会对我国生产空间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最后,针对不同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在针对未来经济研究中,其差异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今后农业金融事业发展的方向。从现阶段的金融发展现状来看,也能够较好地找出大力发展现代农村金融的优势。

农村金融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作为最具特殊含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乡镇企业的经济协调。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针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是双重性质上的,即增加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附加值,同时也促进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发展,对于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市场经济发展,将有重大改变。在根据宏观方面的转变中,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关联性十分关注,近年来也受到政府重视,对城乡经济的投入也加大了力度。在我国原油的农产品经营模式上,开始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研究,这对于整体的粮食企业发展来说,能尽量避免产业生产中的风险,对货款交易也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中,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民的收入有着极大作用,这对于整体的农业发展,有着更为合理的促进作用。在单位内农业水平生产,对于整体的经济结构建设,有着更为显著的提升,从影响方面进行分析,近年来由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民带来收益增长超900元/人,可见其影响显著。

4结语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投资 浙江 比较分析 政策建议

一、浙江省民间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浙江省民间投资增长显著(见图1)。2009年浙江省民间投资额达到6134.29亿元,比2000年的1391.5亿元,增长了3.4倍,超过同期浙江GDP的增长幅度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民间投资的产生了负面影响,加之2005年的国家宏观调控和2008以来国家出台“四万亿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挤出效应,但浙江民间投资还是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

图1 浙江省历年民间投资总额和占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

从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来看,近几年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55%―59%之间,表明民间投资已取代国有投资,成为第一大投资主体。从对总投资的贡献率来看,除了2009年由于政府“四万亿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作用,贡献率下降至49.4%之外,其余年份民间投资对总投资的贡献率均保持在60%以上,而限额以上国有投资对总投资的贡献率在一般年份均低于30%,表明浙江民间投资在总投资中的地位愈发显著。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看,2006-2009年浙江民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6.0%、17.5%、21.4%和45.9%,分别拉动当年经济增长4.5、3.4、3.1和3.3个百分点,无论是贡献率还是拉动系数,基本上超过同期国有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明民间投资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见表1)。

在浙江民间投资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其投资结构逐渐优化。虽然从大类上分,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依然是民间投资投资热点,而其他行业的开放度有限。但就制造业内部而言,民间投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对比2009年和2005年限额以上制造业主要投向发现,传统优势行业纺织业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比例下降显著,2009年占制造业比重11.1%,比2005年13.9%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也让出了制造业投资额的头把交椅,而对之相对应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投资中,民间投资的比重有了显著提高,分别从2005年的8.0%,9.4%,8.6%上升到12.3%,10.6%,10.4%(见表2)。

表1 浙江省民间投资和限额以上国有投资对GDP

和总投资的贡献率(%)

年份 民间投资对GDP贡献率 国有投资对GDP贡献率 民间投资对总投资贡献率 国有投资对总投资贡献率

2006年 26.0 11.5 66.6 29.6

2007年 17.5 4.1 64.1 15.0

2008年 21.4 8.8 64.1 26.5

2009年 45.9 48.8 49.4 52.5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表2限额以上制造业民间投资主要投向列表

2009年 (%) 2005年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3 纺织业 13.9

纺织业 11.1 通用设备制造业 9.4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0.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8.0

金属制品业 7.0 金属制品业 6.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9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5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二、浙江民间投资发达的比较分析

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四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其民间投资的发展程度亦位于全国前列。然而就这四个省份细分,其中山东、江苏两省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较多,即国有投资也十分发达。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其吸引外资的水平比较高,外向型经济比较明显。而浙江作为曾经的海防前线,历来不是中央财政投资的重点区域,在吸引外资方面也不如广东省,可以说浙江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民间投资及其所引致的民营经济所推动的。提到中国的民间投资或者民营经济,人们也往往会首先想到浙江省。本文通过对浙江、山东、江苏、广东这四个民营投资相对发达的省份进行比较分析,探求浙江民间投资发达背后所蕴含的原因。

1.政府比较重视,配套服务完善

搜集四个省份关于民间投资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进行横向对比后可以发现,浙江省在鼓励民间投资方面起步早、关注度高,为民间投资提供的配套服务也比较完善。

具体而言,首先,浙江出台民间投资的政策较早。浙江省于1999年率先出台《浙江省鼓励和引导非国有投资的若干意见》,确定把非国有投资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非国有投资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放宽,并且加大了对非国有投资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而其他省份出台类似的政策大多在21世纪之后。

其次,政府政策出台的针对性较强。从政府出台政策的文件名可以看出,浙江省出台的政策大多直接以“民间投资”进行命名。其他省份的政策往往以“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进行命名,所涵盖的范围更为广阔,而民间投资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浙江关于民间投资的政策针对性较强,政策的内容都是围绕民间投资展开,落实对象也主要针对民间投资(见表3)。

表3政府关于民间投资的政策列表

浙江省 1999年出台《浙江省鼓励和引导非国有投资的若干意见》,把非国有投资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拓宽非国有投资领域,加大对非国有投资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2003年出台《浙江省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放宽投资领域,实行更加开放的投资准入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和完善对民间投资主体的金融服务,实施公平合理的配套政策,为民间投资营造宽松的环境。

2004年1月1日起实施了《浙江省民间投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根据“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规定除了禁止类和限制类项目外,境内公民和法人使用自有资金在浙江范围内进行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规、规划的投资建设一律实行备案管理,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6年1月出台一号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和社会事业领域等。

山东省 200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放宽民营经济经营范围和国土资源使用政策,鼓励和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从事民营经济,并确定100项重点民营企业技改项目、100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分别纳入全省技改项目和创新项目导向计划。

2009年出台《关于促进和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在能源、交通、供水、供电等垄断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全部对民间资本开放,并要求民间资本在省市重点项目中要占到一半。

江苏省 2001年出台《关于加快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放宽私营个体经济经营范围和经营条件,推进私营个体经济走技术创新道路,支持私营个体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00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并公平享受税收政策和相关优惠政策

201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并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还将设立政府出资、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逐步扩充资本金。

广东省 2003年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决定》,提出重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外向型民营企业、吸纳下岗人员就业民企和农产品加工民企等四类民营企业。

2010年出台有关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保护民间资本投资合法权益。编制民间投资重点项目计划,每年重点扶持一百家民营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政府采购政策。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整理而得

再次,政策操作性好,配套性强。细读浙江省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发现除了包含指向性的要点外,在每个要点之下都会列举具体的实施举措,或者是从定量的角度对民间投资的发展提出要求。这使得政策既富有宏观上的战略性,更富有微观上的具体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为促进民间投资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任务。并且,浙江省民间投资政策的配套性较好,在出台大政方针的同时,也相应出台附加的实施管理办法。例如2003年出台《浙江省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要求“实行更加开放的投资准入政策”。针对这一要求,立即相应出台了《浙江省民间投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最后,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即政策的落实度高,相关服务完善。在加快投资领域市场化改革方面,浙江省各级政府减少审批环节,取消了投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提高办事效率,为民间投资蓬勃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在政府的推动下,各金融机构在浙江创造并推广了十多个贷款新品种,推出近20个资金信托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和改善对民间投资主体的金融服务,同时浙江已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10余家,担保总额达到近百亿元。在信用环境建设方面,浙江省通过实施“百万企业信用工程”,建立网上企业信用档案,构筑良好的信用环节,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2. 投资领域相对超前,投资形式多样

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的文件精神,在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对四个省份在民间投资的领域进行比较,发现从大的方向来看,目前四省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并正积极进入公共项目的投资。然而,浙江在一些领域率先取得了突破,投资领域总体而言处于相对超前的地位。在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方面,浙江民间投资已经涉及到电力部分,已有民间企业投资发电行业,以及电力安装、设计、施工等辅业,这是其他省份还未曾涉及的;同时目前浙江民间投资正在探索进入石油等能源的勘查开发等领域,这也是一种超前的尝试。在进入市政公用事业方面,浙江民间投资已涵盖水的生产和供应、环保和公共设施等领域,而其他省份目前还在探索进入这些领域。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既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向民营资本开放约49%的股权之后,金丽温、诸永等四条高速公路均为民企建设运营,而浙江衢常铁路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民资参建的铁路,可见交通基础设施处处渗透着民间投资。而在金融服务领域,浙江民间投资直接组建和通过参股方式设立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和财务公司层出不穷,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民间投资领域比较如表4所示。

表4民间投资领域比较

省份 投资领域

浙江 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积极进入新型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和石油能源、基础设施领域。

山东 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等完全开放的竞争领域;积极进入环保、城建等预期收入较稳定的行业;开放能源、交通、供水等投资领域。

江苏 江苏省主要集中在机电工业、轻纺工业、房地产业、能源工业、运输和邮政业 、原材料工业、水利;积极进入金融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基础设施领域。

广东 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鼓励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份投资报告整理而得

不仅投资领域超前,浙江民间投资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不同的投资模式,也有BOT、BOO、TOT等产权经营权的转让形式,还有如发行债券和股票、股权受让的融资模式。由于浙江民间投资形式的丰富多彩,也出现过一些非常经典的投资案例。例如早期的特色工业园区模式,由企业集团全权负责工业园区建设,政府仅在土地拆迁、招商等方面提供帮助,不仅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园区建设效率和运作效益。又比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和合理政策吸引民间投资进入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交通设施、水电设施、邮电通讯等领域,既为民间投资提供了新选择和新动力,也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3. 民间投资企业的规范化程度较高

浙江民间投资的发达,还体现在民间投资企业的规范化程度较高。表2.3是2008年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表5可见,2008年浙江民间投资中股份制经济达到3154.6亿元,占民间投资总额的51.4%,也是四个省份中比重最高的,其次是个体私营经济,占民间投资总额的41.8%,而其余三项集体经济、联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加总也不到投资总额的6.3%。相比之下,江苏省的个体私营经济比重最高,占民间投资总额的60.0%,而股份制经济占到35.0%,刚好与浙江民间投资结构比例相反;而山东和广东两省中仍有一定比例的集体经济,集体投资分别占其民间投资总额的13.2%和8.7%。

表5 2008年民间投资企业结构比较 单位:亿元

地区 民间投资 集体投资 联营 股份制经济 个体私营经济 其他

浙江 6138.34 194.4 28.9 3154.6 2563.6 165.1

山东 12064.5 1602.2 20.6 4912.0 4661.9 762.0

江苏 10103.9 494.6 34.7 3539.4 5857.3 221.0

广东 6010.6 522.6 44.0 2932.8 1329.3 138.0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在这几种类型的企业中,股份制无疑是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度最高的。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明晰,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并产生一整套规范性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内部交易费用的最小化,从而有力地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在新的时期,民营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今后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浙江民间投资中股份制经济已超过50%,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说明浙江民间投资企业结构比较合理,市场化和规范化程度较高,进而也表明浙江民间投资的“质量”比较高。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浙江民间投资的建议措施

虽然浙江民间投资在全国而言处于领先位置,但它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投资领域狭小和民企融资困难。目前浙江民间投资仍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其他如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产业虽有所涉及,但投资规模十分有限,投资的领域仍比较狭小。并且,浙江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为主,资金筹措渠道单一,源自正规金融体系的资金较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间投资惜贷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此外,近年来浙江民间投资还存在逐渐向省外抽离和投资投机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浙江民间投资的建议措施。

1.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需更有指向性、倾向性

针对投资领域狭小的问题,应该从政策着眼。最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提出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还具体提出六大行业分别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 国防科技工业等,并且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然而,垄断行业的开放对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拓展并不一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受到传统思想以及对收益预期等的限制,民间资本会对进入垄断行业产生犹豫。垄断行业如此,其他国有投资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亦然。笔者认为,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需更有指向性和倾向性,指向性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细则制定和配套措施上,比如采取何种进入方式,如何协调与国有投资的关系等;倾向性指的是针对民间投资的条件应更加优惠,更加有利。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从而开拓投资领域。

2.借鉴孟加拉格拉明银行模式创新民间担保和贷款机制

在开拓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方面,孟加拉格拉明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孟加拉格拉明银行通过建立典型的层级组织借款人结构,向信用等级不明的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形成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而成功实现了向高风险人群进行借款并拥有高达96%的还款率的机制。笔者认为可借鉴格拉明银行的经验,建立区域内民企间横向担保机制,通过企业利益间的互相牵制,及时发现潜在违约迹象,约束贷款额度,控制高额贷款带来的风险。同时银行应针对民企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额度的贷款,可以以小额贷款为主,要求提高还款频率,加速现金流动,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对于信用纪录良好的企业,在下一阶段可获取更高额度的贷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也能够尽可能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损失,实现双赢。

3.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科技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

优秀企业家群和庞大的民间自由资金是浙江省拥有的两大优势。然而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导致庞大的民间资本总是拘囿于“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和低成本,低价格和低利润”的产业,导致投资收益有限,也不符合浙江省产业发展的趋势。为配合新兴战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方向,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创新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投入具有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从而进一步提升浙江民间投资的整体质量。

4.通过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公共项目

在现有投资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模式。国外流行的PPP模式(公私合作制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模式,特别适用于公共项目,值得借鉴。由于PPP模式的具体运用形式多种多样,民营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选择最合适的投资方式,比如具有营运经验的民营企业可以选择合同管理、经营权承包等形式投资于存量资产;具有资本与建造优势的企业可以在新项目的建造上发挥作用;而融资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大型民企则可以全面参与项目建造到投产运营的各个阶段。通过PPP模式,不仅能够改善目前公共项目效率偏低的弊端,也能够优化民间资本的投资结构、降低财政风险。

5.有效控制民间投资投机化

针对目前浙江大量民间投资流向股市,期市,煤市、房市,投机化严重的现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要如前所述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其他投资领域,从而实现资金的分流。同时针对这些出现投机化的行业,也应通过政策来进行调控。如针对房地产业过热的现象,应通过提高物业税等方式控制房价过快增长,降低对房地产业的市场预期,进而对民间资本投机房地产业进行正面抑制。

参考文献

[1].戴瑞姣,李细满.浙江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0,(7):155-156.

[2].王军.进一步激活和扩大民间投资[J].中国中小企业, 2010,(2):15.

[3].张承惠.浙江民间投资现状及对策[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 (11):29-31.

[4].潘俊国.浙江民间投资发展状况及特点[J].浙江统计, 2003,(1):28-29.

注释

1.为准确分析问题,浙江民间投资=限额以上民间投资+限额以下固定资产投资,而限额以上民间投资=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国有(含国有控股)投资―限额以上外商(含港澳台)投资。

2.2009年浙江GDP达到22990.35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7倍。

3.2009年除外,2009年国有投资的贡献率还是拉动系数略高于民间投资,这与政府“四万亿投资”直接相关。

4. 由于统计口径略有不同,这里的浙江民间投资总额和上文的数值也略有不同。

5.这里的内部交易费用主要是指由信息传递和内部利益协调等方面所引致的费用。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第6篇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明年中国经济工作的“四大发展方略”――坚持扩大内需;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就业工作。

在扩大内需方面,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明年将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国债,而国债资金将向“五方向”倾斜:向重大项目倾斜,向农村倾斜,向结构调整倾斜,向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

在推进改革开放方面,会议提出明年要着重抓好“四项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是稳步实施金融体制改革;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此外,会议还认为,在明年经济工作中,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点:一,各方面安排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二,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四,积极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有经济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中共新的领导集体产生后举行的首次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勾画了明年乃至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和基调。从会议确定的方针看,在十六大顺利实现中共领导集体新老交替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也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对新华社记者评述说,如果把扩大内需称为“踩油门”的话,这几年使中国“经济快车”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一,就是国债。本次会议特别强调要“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向重大项目、农村、结构调整、中西部和生态建设倾斜。“这表明,以国债扩大内需的油门将踩在‘富民为本’上,就是说使人民更多地受益,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将优先受益。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而且是一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

会议在提及加快结构调整的内容时,要求各级政府将注意力转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尽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构调整新机制”。胡鞍钢指出,这意味着政府职能将发生重大转变,即转向引导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企业的职能上来。政府不能再充当结构调整的主体,这一角色应该交给企业。

会议透露,明年要着重抓好“四项改革”。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认为,这说明会议对中国入世后要加快改革有清醒认识。

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副所长李保民说,会议把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列为明年四项改革之首,预示着国企改革将有重大突破。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经济发展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中存在多种不确定性,所以要正确使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有效提取信息是生活中决策的关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的发展程度以及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研究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有必要。

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三个重要的分析方法。本文针对200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地区外)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先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和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二、文献综述

目前,针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很多,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定量方法被引入进来。吴玉鸣在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行政区划的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提出实施第三产业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梁晓俐对全国30个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根据因子加权综合得分进行分类排序,得到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地域分布。这几篇文章都只是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并没有很好地进行分类,不利于看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情况。陈佳、吴润衡、刘喜波先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针对200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地区外)的26个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王维、李仕明、肖磊先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这几篇文献使用的数据都已经比较陈旧,不能反映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文对全国2006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所选的经济指标做因子分析,科学有效地缩减指标规模,得出三个意义较为明确的公共因子,再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层次分布状况,最后用判别分析方法看所选方法的判断准确性。

三、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了2005年全国地区23个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06》):年底人口数(万人);就业人员(万人);职工人数(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商品房销售额(万元);竣工房屋面积(万平方米);房屋住宅销售面积(万平方米);职工平均工资(元);旅游外汇收入(百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各地区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各地区货运量(万吨);各地区客运量(万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元);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元);城镇居民全年最终消费支出(亿元);农村居民全年最终消费支出(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外商投资总额(亿美元);税金总额(万元);利润总额(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

四、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一)对原始数据的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1、KMO检验与Bartlett球度检验(见表1)。KOM值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其值越逼近于1,表示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本样本的KOM值为0.792,适合因子分析,而且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而且,Bartlett球度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也说明适合因子分析。

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利用SPSS提取了三个因子,因为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因子变量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的载荷,为了使因子更具直观含义,所以运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因子1包括年底人口数、就业人员、职工人数、地区生产总值、房屋住宅销售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地区货运量、各地区客运量、城镇居民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农民居民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利润总额和工业增加值,主要反映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可以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因子2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商品房销售额、竣工房屋面积、职工平均工资旅游外汇收入、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外商投资总额和税金总额,反映的是全社会各方面收入情况,可以命名为收入因子;因子3只有各地区货物周转量这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

3、因子得分函数。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可以得到因子得分函数:

(二)对综合得分数据的聚类分析

对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3-6类的聚类分析,类间距离为类间平均链锁法,样本间距离为欧式距离平方法。通过对比发现分为四类是比较恰当的,能够体现各省市经济发展的快慢情况。分成四类时:北京和上海属于第一类;江苏、浙江和山东属于第三类;广东属于第四类;其他属于第二类。我们分析不同类的地区时同样采用指标平均值。

通过分析各类均值结果,可以得出各类地区所选取的经济指标方面发展的水平情况,综合分析就可得出各类地区的发展水平。

(三)对各类进行判别分析

因为本身所选的样品就比较少,所以没有从中抽调一些分析,这样我们可以用交互验证的方法来判别聚类效果优劣(见表2)。

表2显示了交互验证结果。可以看到该判别函数的准确率为100%,交互验证的结果和自身验证的结果完全相同,因此该判别函数是较为稳定的。

五、结论

应该说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于宏观地考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各地区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因子l包含了全部信息的65.136%,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增长。

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载荷较高,所以投资热问题是我们一直比较关注的;人口因素的载荷也是比较高,说明人口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交通运输量相关指标的载荷很大,这说明交通在经济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从目前来看,各个城市都比较重视交通的发展。

因子2反映了一个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问题――城乡差距问题。此外,商品房和住房指标的载荷也很突出,说明2005年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非常突出,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房地产仍然是非常热门的。

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05年,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是广东;其次是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发展中等的是北京、上海;其他省份发展相对比较慢。

从判别分析的结果来看,以上分类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第8篇

一、200*年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回顾

200*年,__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坚持以国家和省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结合本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点,进一步加强了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建设。市级国民经济动机构按照上级要求设置了专门机构,增加了新的工作人员,目前专职工作人员已经达到三人,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各区、县(市)进一步明确了(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了顺畅的工作联系渠道,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步入正规,与此同时,进一步更新、充实,完善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资料库的建设工作,重点是提高科技含量,着眼点是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动员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目标是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为战争和突发事件提供经济保障。在200*年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动员办坚定不移地突出“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步入平战结合轨道,并实现双赢,而且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装备和(文秘站:)产品水平。200*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承上启下十分重要的一年,一年来,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和上级部署的重点工作,主要是:

(一)按照省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继续推进__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此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上级主观部门和__市发改委的支持,截止目前,__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已经建立,并设兼职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

(二)传达贯彻了全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会议精神,并将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到各区、县(市)责任部门,同时结合__市国民经济工作的实际,制定了200*年__市经济动员工作计划,并下发至各区、县(市)指导其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从而对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了__市几十个部门和单位第三次开展国防动员潜力专项调查,潜力数据核实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专项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了综合实力、物资油料生产储备,工程建设、邮电通信、卫生防疫、财政金融、科研设计、新闻出版、地质勘查、气象水文、重要经济目标等14各方面,共32套表格和1500余组数据的调查核实任务,为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预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启动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的相关工作。编制城市可用于战争和突发事件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是国民经济动员和交通战备工作的核心,动员潜力调查、信息系统建设都是为科学编制动员预案服务的,因此,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始终紧紧抓住这项工作,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和数据,为科学地编制预案做好了充分必要的准备。

(五)按照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是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一是根据__市的具体情况,带着问题按时参加了省国防动员委员在大庆举办的“油城-05”经济动员暨后勤保障演练活动。参加此项活动为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预案,解决好__市平时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和战时支援主要方向作战,做好经济动员工作等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抓好__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作用。二是全面核实了__市目前通用物资储备达到6.5万吨,粮食储备达到62万吨,石油储备达到140万斤,石油成品油储备达到20万吨,医疗床位3.3万张,移动手术车131辆,战时药品 储备4000吨,自然测量数据3万组,年汽车制造能力30万辆,年维修汽车能力17万辆,年应急维修飞机能力65架,拥有推土机187台,挖掘机115台,吊装机110台,移动式发电机84台等动员潜力。

(六)规划了__市国民经济动员能源动力大队,机械设备大队、生活物资大队、卫生医疗大队、军工产品大队的预案,进一步充实完善了__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

(七)、努力完成了__市国民经济动员“十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估,全面开始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动员规划的调研、研讨和编制工作。

二、2006年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展望

2006年是全面启动国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的一年,也是加速做好反“__”军事斗争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关键一年。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要举措。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的一种战略手段,是联结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是应急作战动员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__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__市委武装委员会暨__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会议精神,以新时期军事战略率方针为指导,以保障“打赢”为基点,围绕做好策应配合反“__”应急动员准备、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注重质量,打牢基础,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持续保障及综合防护能力。为此,要加强经济动员基础建设。贯彻“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方针,把军事需求融于经济建设之中,加强__市装备制造、医药等潜力型军民两用项目的筛选和立项工作,努力构建资源保障型和技术支持型经济动员中心。抓紧制定和完善经济动员指挥,应急物资储备等保障方案,搭建与经济和国防建设相衔接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国民经济应急快速动员能力。2006年重点工作是:

(一)按照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动员办的要求,在200*年已建立国民经济潜力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图片和声象资料库。对潜力数据库更新和充实,使其逐步适应战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做好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的建立、充实、完善工作,总结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将择时召开全市国民经济潜力调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二)按照省国民经济动员办的工作部署,结合__市的区域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依据省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专家对国民经济动员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形成于__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的国民经济动员规划。

(三)建立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省国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的统一安排,为了落实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技术先进化、设施可操作性、突出实用型的具体要求,确实达到管理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第一线得到切实应用,真正地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服务之目的,加速__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建设,发挥哈尔宾市龙头带动作用。

(四)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应急预案。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将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根据形势需要,结合__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库库的基础资料、编制适合__市军事需求和可能负担的任务的国民经济动员的应急预案。

(五)搞好__市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从__市的军事需求出发,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实际,根据军事需求与共给的衔接情况,筛选经济效益好,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参与动员积极性高的一些企业中科技含量高,军品有需求,民品有市场的军民两用项目来建设潜力型动员中心。20__年继续以__气轮机厂为依托单位,推进建立国家舰船动力装置制造中心,并引导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步入平战结合轨道并实现双赢,而且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装备和产品水平。

(六)贯彻“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方针,积极筹建__市能源动力,机械设备,生活物资、卫生医疗、军需产品等经济动员专业保障大队,提升__市应急动员支前保障能力。

(七)加强全民国民经济动员教育。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拟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开展形式多样、主体突出、内容丰富的经济动员教育活动,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20__年将适时举办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班,对__市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成员进行重点培训,通过培训教育不断完善工作的组织系统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八)把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按照党委和纪检部门的工作部署及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九)完善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法规建设。__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和工作责任,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协调,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做好20__年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措施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