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循证医学;心血管疾病;心理行为因素

1 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1992年由Guyatt领导的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教学组首次在JAMA上提出循证医学概念[2],随后由被称为“循证医学之父”的David L Sackett 教授在《怎么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中这样定义的,循证医学指的是慎重、准确和明确地应用当前所能够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3]。这就明确了在临床的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应当和当前系统研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考虑患者的自主的权利,通过以患者为对象,查找证据,严格评价,然后再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把最好的证据运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中。

2 循证医学的特点及优势

①首先,循证医学的证据主要强调临床的人体试验结果,而传统的医学强调动物实验、实验室的研究。② 其次,在证据的收集上,循证医学强调系统的全面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仅限于时间和条件上,总的来说并不够系统全面。③传统的医学模式并不重视证据的评价,然而循证医学却很强调。④在医疗模式上,传统的医学强调以疾病和医生为中心,而循证医学则强调以患者为中心。⑤对于疗效的判定,传统的医学并不重视患者的最终结局。⑥在临床的治疗中,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的推论以及个人的临床经验,然而,循证医学则更强调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临床证据。⑦传统的医学依据零散的研究报告,并未让患者参与选择,而循证医学更多的是考虑患者的选择权[4]。

3 当前循证医学在与心血管病急诊的应用现状

在近年的研究当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许多大型临床试验以及其分析结果都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的试验当中,其中,也肯定了有些干预手段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然而,也否定了某些传统无效甚至是有害于患者的干预手段和药物,为某些并没有确切证据的干预手段提出了更深入的研究方向。在临床的实践中,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循证医学也为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式,使得更多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减轻甚至是减除痛苦。

4 方法

制定社区院前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急诊卫生宣教院前救治方案,普及社区急救知识,按研究方案归档,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成功率以及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内接受社区院前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急诊卫生宣教院前救治方案,普及社区急救知识宣传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共256人,接受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的患者250人,利用双盲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25例,实验组患者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心血管急救,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急救方法。经过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后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完成论文病例收集工作,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V13.0医学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5 结果

2010年至2011年两年期间接受社区院前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急诊卫生宣教院前救治方案,普及社区急救知识宣传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共256人,接受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的患者250人,利用双盲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25例,实验组患者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心血管急救,急救有效的共有123例,有效率为984%,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2例,发病率1.6%。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急救方法,急救有效的共有65例,有效率为52%,发生心源猝死的患者共55例,发病率为48%。实验组的急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6 结论

从上述结果中,经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心血管病急诊抢救共有125例患者,急救有效的共有123例,有效率为984%,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2例,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为1.6%,证明了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心血管病急诊的抢救成功率。总而言之,对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它不仅代表了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现代医学的不断前进的方向。由于心血管患者精神紧张、抑郁、悲哀、焦虑、愤怒形象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通过上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一时间进行循证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院前提高心理行为干预可降低心源性猝死(SCD)发病率。在临床的治疗当中,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可以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提倡将医生护士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用最正确的诊断、用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个心血管急诊患者。也正因为如此,循证医学在近年的临床实践当中,不断地发展,并迅速受到广泛的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顾东风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7576.

[2] Guyatt GH, Rennie D Ec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 1992,268:24202425.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疾病护理;不安全因素

一直以来,心血管疾病就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威胁着人们的宝贵生命。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心血管对人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心血管的结构极为复杂,构成很是脆弱,如果没有进行安全有效的护理,在心血管出现异常状况时,即使事后对其进行了及时有效的修复,也不能保证修复后的心血管如从前一样有效地工作,甚至会完全失去其机体功能。因此,心血管疾病的医疗风险问题较为严重,其护理工作不容小觑。本文对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和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样本,选取了2009年至2010年的80例患者来分析这一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其中,60%的患者患高血压冠心病,另外40%的患者患心肌梗死;女性患者有37例,男性患者有43例;年龄处于28岁到37岁之间,平均年龄大约是51岁。

1.2分析方法通过对以上80例心血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患者的实际情况,汇总其中最重要的不安全因素,并相应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2不安全因素

2.1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素①消极的心态。心态决定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积极的态度有利于人们乐观地对待逆境和挫折。但是当个人遭受不幸的境遇时,往往会产生消极被动的情绪。所以患有心血管疾病这种不治之症的人很容易情绪低落,急躁绝望地对待治疗和护理。甚至有些患者会产生厌世、自杀的心态。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疾病控制的几率。②对疾病缺乏了解。有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所患疾病的足够认识。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病之前的症状不太明显,患者及其家属没有给予疾病足够的重视。他们不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特点,无视医生的嘱托,不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当真正发病时,患者及其家属无法采取最正确的措施来挽救患者的生命。③对待疾病过于乐观。有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对待疾病过于乐观,认为通过治疗就可以治愈,至少可以完全控制这一疾病。他们忽视了疾病的突发性和多变性,以及其他不可测因素对于患者的影响,一旦发生意外,患者家属就会把悲愤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这也从侧面加深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嫌隙,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控制。

2.2护理人员因素①服务意识薄弱。护理人员是照顾患者的人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具有一定的临床医疗知识、陪护疾病患者的专业服务人员。但是由于护理工作的强度高、压力大,而护理人员的精力有限,使得他们对待工作得过且过、消极怠慢。②护理记录不当。护理人员对于记录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护理人员只是简单粗糙地记录患者的病情,这种护理记录并不能完整地反映患者病情的真实情况,一旦患者发病,不利于医生找到发病的原因;还有些护理人员人为编造护理记录,这种护理记录歪曲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极易造成对患者的错误治疗;也有些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事后的补录工作中可能掺杂着部分的主观因素。③护理水平较低。心血管疾病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治疗药品的种类较多,治疗程序的复杂多变。一方面,护理人员由于缺乏实地经验和专业技术,无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另一方面,当前医院采用的是护士聘任制,这就使得护理人员片面的追求熟练的技术操作,却忽视了用心参与工作的重要性。

3应对方法

3.1心理护理由于消极的心态不利于心血管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因此,护理人员也要提供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患者住院初期,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适应周遭的环境,尽快融入医院这个大家庭。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其护理对象,尽量减少患者的压力,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3.2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来势凶猛的疾病,发病后几分钟就可以夺走患者的生命。如果对这一疾病没有足够的了解,就无法应对发病时的紧急状况。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有义务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特征、病因以及应急措施等相关内容。

3.3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专业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是护理人员的本质工作。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种类繁杂、病因颇多,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很多,程序复杂,而且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这些都要求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的护理和急救技术,以及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药物用法。

3.4促进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必须保证持续有效的沟通。沟通可以使双方交换患者信息和治疗建议,避免治疗过程中双方误解的产生。

4结束语

总之,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医疗风险较高的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其护理工作的繁重和复杂。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不能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抗病魔,就无法实现对这一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当然患者也不能过分乐观,而应该具体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客观地对待治疗。护理人员要同时提供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同时提高护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只有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积极配合,才有可能控制和治愈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刘少玲,李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35-136.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血管急症;临床分析;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9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75-0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逐渐地趋向于普遍化及低龄化。在临床诊疗中,心血管疾病已经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现在全球范围内十八岁以上的人群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已经超过了8000万,并且呈现上升的趋势。在我国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2亿的人群患有心血管疾病,这样算来在十八岁以上的人群中差不多10个人当中就会有2位患有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急症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造成患者直接死亡的急性病症,如不及时就治,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对于心血管急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的

为了分析心血管急诊病患出现病症的规律,以作为未来心血管急症治疗的有力依据,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更多的保障,特对心血管急症的临床治疗记录进行深入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2患者资料及研究方法

2.1患者资料本次研究我们抽取在近两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急诊患者,共100位,包括男性患者53位,女性患者47位;这100位患者年龄从19岁到7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4.2岁。他们100位患者均确诊为心血管急症,包括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高血压急症等症状。

2.2研究方法将所抽取的100位心血管急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统一的整理归类,同时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的标准进行严格分门别类,并把他们的病症划分成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以及心肌疾病等类别。

3结果

3.1诊断类型经统计这100位心血管急诊患者当中总共出现心血管急症173次,各种症状的发病次数及频率分别为:急性心力衰竭出现58次,占总比的33.53%;心律失常出现37次,占总比的21.39%;高血压急症出现29次,占总比的16.76%;心绞痛出现25次,占总比的14.45%;急性心肌梗死出现11次,占总比的6.36%;其他病症出现共13次,占总比的7.51%。

3.2经救治后的结果100位患者中,经过救治之后出现好转,并住院进一步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38位,占到总人数的38%,痊愈出院的患者共有55位,占到总人数的55%,死亡的患者共有7位,占到总人数的7%。

4结论

在对这100位患者的诊断记录进行比对总结,我们发现心血管急症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病症是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心律失常的患者、高血压急症的患者、心绞痛的患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等。根由相关的研究发现,当前在我国对于高血压的防范治疗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并且治疗率以及病情控制率都相对低下,造成我国高血压人群长期受到病症的摧残,甚至对生命造成威胁。心血管急症的发病往往病情紧急、毫无征兆且不易防范,同时患有心血管急症的人群一般是表现为某一体态特征,并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因此这种疾病往往较为复杂,存在很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因此急诊医生要及时的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作出正确的判定,并尽快的实施诊疗,争取抢救的黄金时机。

急诊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急诊室的岗位责任制和医疗核心制度,其中岗位责任制度主要有急诊工作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出诊制度以及交接班制度等。只有严格遵守相关制度,才能保证对心血管急诊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保证医疗的安全。医护人员还应该掌握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病规律、加强院前猝死抢救的综合措施,不断提高院前和急诊内科抢救技术,还应该不断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以及对急救电话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公民自救知识,为争取抢救时间,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均寿命延长,但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增多。所以急诊医护人员应该对危重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且还应该加强宣传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的合理饮食、加强运动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秀贞.高龄患者血液透析中并发心血管急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0,(02):31-33.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思路方向

中图分类号:R54 R2.0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5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146-01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血管和从心脏发出的血管发生的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根据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程度轻重、临床症状、发病时间不同,分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病位在心,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致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1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病的现代治疗主要包括[1],①一般治疗,通过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以及无禁忌证时酌情服用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药物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治疗已经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②血管扩张剂,常用的有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用于心绞痛较重发作时缓解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缓解期服用预防发作,这些药物较常用且疗效显著;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主要是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度和心脏耗氧量,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合并心绞痛时;钙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可以减轻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还有减低血黏度抗血小板的作用,适用于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者。③调节血脂药物,主要降低胆固醇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主要降低三酰甘油药物如非诺贝特。④抗血小板药物,防治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栓形成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再用抗凝药。⑤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植入支架等方式恢复动脉供血。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目前以活血化瘀法和祛痰通络法最常用,临床辨证论治,把本类疾病分为[2]:心血瘀阻型,给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痰浊内阻型,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豁痰开结;阴寒凝滞型给予瓜蒌薤白白酒汤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气阴两虚型给予生脉散合人参养阴汤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心肾阴虚型给予左归饮滋阴益肾,养血安神;心肾阳虚型给予参附汤合右归饮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心脉挛急的急性疼痛常给予冠心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含服;心脉闭塞诱发的真心痛给予监护以及参麦注射液、参附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此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等其他方法。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得到较快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本病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长期用药副反应大,费用高,特别是介入手术治疗,手术费用高,存在手术失败以及术后的长期大量服药等问题。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独到之处,中药药性平和,对人体无明显毒副反应,费用低,复方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等药物,更加提高了中医药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成为首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急则治标,缓则之本,在心血管病的发作期、危急重症多以西药为主,积极控制症状和挽救生命,待病情稳定则采用中药巩固和预防发作和加重,或者对一些症状不典型、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②未病先防:本病发病原因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精神紧张,压力大,缺乏运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大规模流行,在心血管病的预防方面,再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之处,采用西药来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进一步联合中医中药活血化瘀、益气扶正、中药的食疗养生等疗法寻找最适合个人的调治方法,进而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③心血管病的治疗上,把西医微观理论和中医的宏观认识相结合,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上,西医从局部治疗,如介入治疗,联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再从整体调治,在疏通局部血管阻塞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给以治疗,更能受到良好效果。对一些不愿接受西医手术或者手术禁忌证者,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中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④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心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西医治疗上存在药物的滥用、乱用现象,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拮抗以及药物资源浪费,中西医结合把中药和西药结合,采用中药副反应小,费用低,可以减去或减少部分副反应大的西药,更加有利于患者的依从,提高了效果。

3 结 语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中医注重宏观,西医注重微观,中医采用平衡调节,西医采用对症治疗,若应用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相结合,若在理论及治疗方法上能达到统一的认识,这将是本世纪中西医研究的方向。新的医学模式将是融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中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形象思维,西医逻辑思维;中医观察,直接领悟,取类比象,西医实验分析方法为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在未来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也将本着因人而异,根据病情争取最佳治疗方案,宏观微观相融合,根据中医、西医的不同特点采用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现代化手段结合传统中医精髓治疗冠心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药物的选择、联合、剂量等方面都有一个最佳的联合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3-302.

[2]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7-124.

[3] 崔公让.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思路与方向[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2):1-5.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37-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53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45-89岁,平均年龄为58.29±5.31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2例,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31例。

1.2 方法 针对此组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并在护理中注意要点加强护理。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氧疗 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力衰竭时,立即给予持续吸氧,根据病情可以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适当的氧流量,当病情严重,疼痛难以忍受时给予5-6L/min氧流量吸入,保证氧浓度在40%左右。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时可将氧流量控制在3-4L/min[1]。氧疗可以迅速改善心肌缺氧,控制或缩小梗死的面积[2]。因此氧疗是急救心肌梗死的首要措施。

2.2 建立静脉通路 对于急性心血管患者要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此项技术操作对于抢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抢救药品迅速输注体内,快速达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建立两组以上的静脉通路以供抢救治疗。随时观察静脉通路的通畅情况,并遵医嘱迅速正确的给药。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内的痰液和分泌物。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将应指导正确的咳嗽咳痰的方法,尽量将痰液排出。咳嗽无力的昏迷患者采取负压吸引器吸痰,吸痰时注意和清醒的患者解释清,取得配合,操作者的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口腔及呼吸道粘膜、吸痰前要给与患者高流量氧的吸入,以免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3]。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患者氧疗。

3 护理中的重点

3.1 注意观察氧疗效果 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浓度在25%-29%,氧流量在1-2L/min。特别注意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时进行低流量吸氧,指导患者延长呼气,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如患者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在必要时可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以保证氧疗的效果。若患者在吸氧后呼吸节律正常,频率放缓、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皮肤转暖、尿量增长等情况证明氧疗起到理想效果。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应用氧疗时应加以注意:在心绞痛发作疼痛时应加大给氧流量,疼痛缓解后应该将氧流量减低,同时密切观察病情患者意识情况,防止出现二氧化碳潴留。

3.2 对症处理 患者胸部剧烈疼痛可以遵医嘱选取以下药物进行治疗:①哌替啶50mg-100mg肌肉注射或者吗啡5mg-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1-2h后在注射一次,以后每4-6h可以反复使用,注意观察给吗啡时患者的呼吸情况,因吗啡可以抑制呼吸中枢。②患者疼痛较轻者可以用可待因或罂粟碱0.03g-0.06g肌内注射或者口服。③使用硝酸甘油或者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患者疼痛。增加心肌血流量。

3.3 休息和活动 老年患者要适当的休息和活动,但是以不劳累、不引起冠心病的症状为原则,病情发作是要严格卧床休息、针对不同的发病性质采取适当的卧床时间,如心绞痛卧床时间至发作停止延续一日即可;心肌梗死的患者卧床时间相对较长,12小时制动24小时无并发症可以活动肢体,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后3日可在室内活动,但活动量小,4-5日逐渐增加活动量。患者注意饮食的调节,饮食原则以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有水肿的患者注意限制钠盐的摄取,并控制老年患者的总热量,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要给予流食一日,次日给予普通饮食。老年患者的饮食习惯较为特殊,易食软的食物,少量多餐,保证每餐的色香味俱全。保持患者大便通畅,老年患者的肠生理功能相对减退加之卧床休息,肠蠕动更为缓慢,可以为患者按摩腹部,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嘱患者大便干燥时误屏气用力,避免加重病情。

3.4 用药护理 患者发病时应该对其基本的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测在给予医嘱用药,并将除颤器以及相关抢救药品准备完好。①碘胺酮的刺激较强,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用胺碘酮后严密观察用药情况,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护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②用地高辛之前必须测量患者的脉搏,如患者的脉搏低于60次/分时禁止使用此药,而且此药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对较为接近,易在体产生中毒,因此用药后严格观察有无地高辛中毒症状如出现视物模糊、视绿,胃肠道反应并心电图出现ST断鱼钩样改变时提示地高辛中毒[4];③使用利尿剂后主要观察患者会出现口干、皮肤弹性消失、皮肤干燥、全身疲乏无力等低血钾症状。因此,在使用利尿剂时,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尿量及颜色,并及时补钾预防和改善缺钾症状。

3.5 心理护理 患者心衰合并心律失常发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尤其心室颤动的患者有濒死感,患者会根据不同的病情产生恐惧、焦虑、担心的不良心理,在此时,医护人员便应该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疏导工作,鼓励患者从而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保持良好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4 小 结

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过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及在护理工作中注意护理重点,能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上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玲.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9(8):3759.

[2] 张大惠.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2,02(11):732.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61-02

心血管疾病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并会由此引起许多的并发症。医学领域致力于研究对其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的研究提上日程。相比于西药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手术的花销大,各种机体老化承担不了手术等问题,中医治疗愈加受人青睐。目前,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取得部分成果,并且小范围的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较好反映。中医治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认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医学领域的不断探索,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会日益完善。

1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11 冠心病和高血压 高血压,既血压超出正常高压。部分人是继于其他疾病而引发高血压,部分人是因为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这种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或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症状。

12 运动猝死 现代人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一旦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就会发生意外。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若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说明运动过量。

13 心绞痛 心绞痛的急救用药如硝酸甘油等,只有长期吃、每天吃的频率很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心绞痛发作时,及早服药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14 急性心肌梗死 资料表明,仅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冠心病患者要改变认识上的误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15 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常心绞痛,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冠心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

16 血脂 对于一个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人而言,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则正常血脂水平偏高。

17 高血脂 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不等于高血脂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

2 中医治疗的方法

21 玉枕治疗 《本草纲目》记载“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其性大寒,主治中,风寒热,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等功能,及瘟解热之良药”。高血压属热症,石膏性大寒,能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抑制血压升高,长期使用,能达到降血压的目的。这种治疗方式对人体无害,长期治疗可得到更好的效果。

22 排泄脂质法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饮食越来越丰盛。在人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油脂,这些油脂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何首乌、决明子等可增加肠蠕动,抑制脂肪和胆固醇吸收。山楂、何首乌、大黄、决明子等可抑制3-轻基-3-甲基戊二酞辅酶A还原酶,从而抑制胆固醇合成。人参、蒲黄、月见草、何首乌等可升高HDL-C,降低LDL-C,促进脂质转运和清除。

23 中草药及制剂 抗心肌缺血作用中药。许多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对心肌缺血有治疗作用。含银杏总黄酮的银杏叶提取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减少心肌细胞膜电子传递异常和氧自由基的产生,改善心脏缺血状态。

抗心律失常中药,苦参提取物苦参总碱,对心脏有一种“非奎尼丁样”作用,能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离子传递,降低心肌的应激性,延长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对抗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

兼具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三七总皂苷的主要成分为人参二醇型皂苷和人参三醇型皂苷,含量高于人参,应用中其有效成分总称为三七皂苷。葛根素也能显著降低血压并减慢心率,同时使血浆肾素活性显著降低。

3 中医治疗的应用现状

31 应用范围小,推广力度不够 中药治疗效果缓慢,不能立即见效。中药成分未知,无法解释其组分的作用机理。大医院少采用中医治疗,在诊所、乡村医院等地方,中医治疗较为人知。包括中草药(汤剂等各种剂型)、中药注射剂、中药口服成药制剂(丸、冲剂、胶囊等)等方法十分普遍。

32 中药制剂多,草药少的现象 由于中草药(汤剂)在熬制过程中多有不便,而且出于不方便携带等原因,更多病患青睐于中草药制剂。但中草药制剂的作用效果较汤剂相比疗效略差。这也是阻碍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注射试剂多,口服药物少 口服试剂的安全性较注射试剂更安全。注射过程中,由于针尖的消毒问题、不同人的机体接受程度不同、产生过敏反应可能造成休克和死亡等严重后果,引起药品管理部门及医务人员的关注,使许多中药制剂不能成功上市,或者导致许多已经上市的药物下架,这无疑对中医治疗产生严重的打击。

4 结 语

中医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以及较少的副作用效果,越来越受人追捧。目前,中药领域以及其他医学领域都在奋力的研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学领域会不断探索出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中药成分的分离与提纯会达到一定的技术层次,而这样的技术层次将决定中医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上的地位。医学领域也会不断完善中医治疗的手段,早日为心血管病人带去佳音。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第7篇

科学家们发现,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与季节相关,冬、夏两季常出现“双高峰”。有调查发现,在我国武汉、广州、湛江地区,除冬季外,心肌梗死的发病在每年7、8 月份也会出现一次小高峰。而日本和美国新奥尔良地区的心肌梗死发病率也呈现相同趋势。

心脏病为何易在夏季发作?

首先,夏季白天光照时间长,人体丘脑的松果体在白天长时间处于“停工”状态,褪黑素分泌减少,生物钟节律改变。同时,夏夜天气燥热,人们的睡眠质量欠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

其次,夏季气温高,人体四肢和体表血管扩张,全身血液重新分布,心肌细胞相对缺血,易导致心脏病,尤其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

第三,夏季高温,人体分泌汗液增多,水分随着汗液被大量蒸发,血液被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的发生。

第四,在高温状态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情容易烦躁,心率偏快,冠状动脉易收缩,易导致猝死、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第五,夏季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相对降低,容易导致人体缺氧。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常会感到胸闷、气短,严重时,就会发生急性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此外,日本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气温的变化会引起体内酶学的改变,从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他们在人工气象条件下,观察到谷丙转氨酶(肝细胞受损的指标)变化无一定倾向性,而谷草转氨酶(心肌细胞受损的指标)在低温、低湿和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都会显著增加。由此认为,夏季和冬季的气温急剧变化可能引起心脏应激反应,诱发心肌梗死。

10条措施严防发作

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肥胖者;缺乏运动或工作紧张者;室外高温条件下工作者,应特别注意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具体措施如下:

1.防暑降温

在室外活动或劳动时,应戴遮阳帽并备足水,以防因周围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导致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肌缺血而诱发心绞痛。当天气闷热时,可以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调得过低,一般以26℃左右为宜,这样既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又可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饮食清淡

夏季饮食宜清淡,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黑木耳等,也可适当吃一些瘦肉、鱼类,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的食物。有报道称,摄取红肉(牛肉、猪肉、羊肉等)过多,可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27%(男性)或增加50%(女性)。饭菜不宜过咸,以免因食盐过多而导致血压升高。

3.注意补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想到要喝水。要多喝凉开水。若有条件,可适当喝些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茶、荷叶茶等。有研究表明,常喝红茶、绿茶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戒烟限酒

尽量戒烟。过多的酒精(乙醇)可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加重冠心病,可适当饮用一些葡萄酒。国外报道称,每天饮红葡萄酒一杯半(150毫升),可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也有助于预防帕金森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国内专家建议,每天饮用60~150毫升红葡萄酒较合适。

5.起居有序

夏季日长夜短,若晚间入睡较晚,早晨不宜过早起床,中午要适当休息,以补充睡眠时间的不足。

6.动静适宜

锻炼宜在清晨较凉爽时进行,活动强度要适当,时间亦不宜过长。若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较大时,应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7.稳定情绪

尽量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血管疾病。

8.少食多餐

夏天气温高,消化能力减弱,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晚餐,应以七八分饱为宜。

9.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秘结、排便过度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香蕉等。此外,适当进食粗粮也有利于通便。

10.调整用药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对平时常服的治疗药物作适当调整,或加大某种药物的剂量,或增加某种药物。若外出旅行,除带好常用药物外,还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抗心绞痛的药物。

特别需要提醒广大高血压患者,夏季气温较高,血管扩张,血压会略有下降,但此时切不可擅自停药,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减少服药剂量,以保持血压的平稳。大家必须明确,降低血压只是一种手段,降压的真正目的在于保护心、脑、肾等器官免受损害。若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增加心脏、血管的压力,忽高忽低的血压则会使血管受到更大的冲击。另外,夏季出汗较多,电解质容易丢失,使用利尿剂降压时,比较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因此,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减少利尿剂及含有利尿药成分的复方降压药的应用。

出现“报警”症状尽早就医

在炎热的夏天,一旦出现下列“报警”症状,大家切不可忽视,不要误以为是“劳累”所致,应尽早去医院做一次全面的心脏检查:

1.体力活动、上楼、饱餐、寒冷、吸烟时,有心悸、黑、疲劳、气急或呼吸困难感。

2.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左胸部或胸骨后疼痛伴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背部、手臂及颈部,甚至有“濒死”感。

3.熟睡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一会儿才好转。

4.晚间平卧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高枕卧位。

5.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6.静息状态下,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或用手掌触及心前区时,有震颤感。

7.下肢水肿。

8.脸、口唇和指甲的颜色异常,如青紫、暗红。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说明心脏疾病有加重迹象,需马上去医院急救:

1.剧烈胸痛,伴呼吸短促、大汗淋漓、恶心、呕吐。

2.心跳突然加快,达到每分钟120~150次,伴呼吸短促。

3.休息后,呼吸短促仍然得不到缓解。

4.突然失去知觉或活动困难。

5.突然出现严重头痛。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抢救,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因此,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加重的信号,应及时就医。此外,患者家属也最好能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如测血压、心率,做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

专家提醒:关注无症状性高血压

约5%左右高血压患者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易疲劳等,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是在发生了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之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无症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一般呈阶梯状缓慢上升,由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由于患者对这种缓慢升高的血压能够逐步适应,故即使血压已很高,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和不适。夏天天气炎热,人较为烦躁,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此类患者若没有降压药物的保护,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血管事件。当出现不明原因头晕、头痛时,应首先考虑血压情况,及时测量血压。一旦发现高血压倾向,应及早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专家简介

洪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安装、射频消融术、心内科疑难杂症。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急诊内科;疾病谱;调查;分析

广州是我国的大型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疾病谱较广。为了探讨我院急诊内科疾病就诊规律、就诊特点及提出相应的医疗管理措施,特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8年1月1 日至2012年l2月31日的急诊内科病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298117例急诊内科就诊患者,无性别、年龄限制。

1.2调查方法

通过我院目前使用的广州市讯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日志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其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病种排列等数据导入Excel软件中进行分析,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统计,同一患者有两种以上疾病时,以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急诊内科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在2008-2012年期间,在我院急诊内科就诊患者共298117例,其中男性患者168347例,女性患者129770例,男性多于女性。以14-30岁组的青年为多,61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人数也相对较多,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详见表1

2.2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的分布

在2008-2012年期间,我院急诊内科病人就诊的高峰期分为3月(28417人次)、7月(28149人次)和12月份(26895人次),而9月份(21535人次)的就诊人数最少,从9月份起,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再达小高峰,详见图1。

图1: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分布

2.3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间的分布

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高峰时段为20:00―24:00,此时段病种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24976人次),其次是消化系统(20213人次)和心血管疾病(17856人次),详见图2。

图2: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时间的分布

2.4患者的主要病种分类

在2008-2012年期间就诊急诊内科298117例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所占的比例较少。详见表2:

3 讨论

3.1 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人年龄分布特点以14-30岁组的青年患者居多,这部分人群占总数的37.38%,可能为青年患者白天上班、上学,集中在夜间急诊就诊;而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生理状况也逐渐衰退,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同时,中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也导致中老年患者在急诊内科就诊人数增多。因此,应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 [1]。

3.2 在急诊内科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护人员 根据我院急诊内科患者时间分布、病种排列等就诊分布规律和特点,在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实行弹性排班。3月份和7月份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3月份广州为潮湿雾霾天气居多,早晨常有雾霾天气出现,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在有雾霾天气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在外出时带上口罩,防止空气中的小颗粒物体进入呼吸系统引发疾病。春季食物容易霉变,人们在误食变质食物之后,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甚至食物中毒。7月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这个月份为学校假期,外来旅游人员较多,大量的人员流动,也容易导致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长时间在空调房内,室内外温差大,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天气炎热在户外工作者易中暑。10-12月份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又达到高峰期,10月份后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机体免疫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而且中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容易引起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我们同时也发现,20:00―24:00为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段分布的最高峰,白天时间,大多患者多处于上班工作时间,不方便就医,所以在夜间时间造成了一个就诊小高峰。夜间时间,内科和其他科室门诊均停诊,患者不能平衡分布,集中于急诊内科,这也是导致夜间小高峰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夜间人们出行量增多,外出聚餐多,饮酒过量、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多。此外,夜间也是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心血管疾病常于夜间发生,发病急且病程严重是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合理调配医护人员,使病人及时有效地就医诊断治疗,是有效缓解夜间小高峰的一个重要手段。

3.3 急诊内科医师培养方向需根据疾病谱变化而调整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疾病谱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合占全部急诊内科的70%以上,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2-4]。呼吸系统疾病虽然排在首位,但根据5年的比例分析,未见明显增长趋势,这跟近年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和人们注重呼吸道卫生有一定关系。而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和近年生活水平上升,过量喝酒吸烟,高脂饮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在急诊科的医师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既要注重培养全科医师,又要突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做到一专多能,力争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上有所进展和突破,进一步完善急救诊疗常规及抢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5,6]。

参考文献:

[1] 于启林,朱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0):599-601.

[2] 陈永惠,李文,谢菁,等.28826 例急诊病谱的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2):152-153.

[3] 李继光,朱玉森,万建华,等.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4):219-221.

[4] Linda F.McCaig,M.P.H.National hospital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survey:2000 emergency department summary[J].Advance Date Form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