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不断成长的金华教育科研事业
2008年4月,我们出版了《20年:我们共同成长》一书,较为全面翔实地记录了1988年成立的浙江省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引领金华教育科研20年发展的生动历程。我们可以从金华市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情况和金华市在浙江省历年的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中所占的份额情况这两个指标大致了解金华市教育科研的发展轨迹。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金华市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课题立项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位数增长到现在的60多项,奖项分布也从最初只有三等奖到现在的各层次奖项都有;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看到课题立项数和获奖数在全省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在不断增加,13.6%的课题立项份额和处于前列的获奖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华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进步。
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们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小学德育、初中教育、家庭教育等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并协助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妇联等部门开展了“金华市十万家长点评家庭教育案例”、“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论坛暨中国首届(金华)家庭教育普及推展活动”、“金华市八十万师生打造诚信校园活动”、“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高级专家峰会”、“闽浙皖赣四省九市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百万市民共推家庭教育守则”等一系列服务教育系统、服务广大市民的大型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浙江省教科院领导认为金华的“教育科研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是浙江“省教育科研战线中的一个‘重镇’”(参见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方展画教授为《20年:我们共同成长》所作的序一作者注)
二、我们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一直是地方教育科研机构思考的重要课题。1999年以来,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从“方向”、“价值”、“关键”等方面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尝试定位。围绕这样的定位,我们市县教科所联动实施了一年一度的课题中期检查(5月份)、课题结题指导报告会(7月份)、课题立项评审活动(11月份)、成果评审及优秀成果答辩会(12月份)以及贯串始终的精品成果培育工程等一系列教育科研管理措施,提升了以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力量的金华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1,“群体的科研、教师的科研、课堂的科研”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方向是前进的目标。从方向的层面给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定位,可以从宏观的角度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状况,避免走弯路。1999年后,我们在总结前10余年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群体的科研、教师的科研、课堂的科研”的方向,并把它张贴在我所办公室的墙上,明确在科研工作的文件、总结、报告之中,落实在课题立项、评审及指导过程之中。
群体的科研,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组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可以来自同一个学校,也可以来自不同的学校,课题组成员的数量和结构都合理,课题组的功能就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实践表明,学校校长领衔,教科室主任执笔,组织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包括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班主任经历、管理实践和科研经验的一群教师),在高校教师、教研人员、科研专家的指导下,利用两三年的时间研究一项事关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往往能形成优势成果。
教师的科研,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主力军的定位。中小学教师接触教育科研的时间不是很长,因此,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技术和实践经验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是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我们发挥名师、名师培养对象以及骨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凸显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核心作用,使科研成为教师成长、成名、成家的推动力,这样还可以防止“中小学校科研工作高校教授承包”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课堂的科研,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内容的导向。课堂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也自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阵地。两者的结合可以使科研工作与学校工作融为一体,也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便利。我们对前些年中小学课题研究情况的考察表明,研究者对“主阵地”的关注程度并不够。所以,课堂的科研这一方向就应运而生了。课堂的科研要求深入探讨课堂的改革,学习新理念,研究与新课程观相适应的师生关系、课堂行为、评价标准等,推动以课堂为核心的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是多元的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应享有的权利。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应该追求什么?可以追求什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有着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工作背景的颜阳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指导》中指出,教育科研是“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活动。教育专家郑金洲博士在其专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中认为,“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质量”。
不同的视野,有不同的表述重点,但对科研的价值追求是相近的。结合中小学的特点,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第二,保障学生健康发展;第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四,打造学校品牌。其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科研的价值与科研活动的扎实程度、持续程度密切相关。2008年,我们对全市中小学科研重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时,得到如上的课题研究相关数据。
课题研究期间平均每一项课题要开课题组会议10.1次,平均积累文字材料15.2万字,平均开展课堂研讨达29.4节,平均参加学术会议4.1次,平均开展专题培训5.2次,平均参加专题培训人数每课题达162.9人次,平均撰写相关论文达17.2篇,其中15.2%的文章得以发表,49.5%的文章获奖。
3,寻找创造性的操作办法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
操作办法与通常的研究方法
是不一样的,它专指研究过程中可操作的、为达成研究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操作办法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或是一种学习行为,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寻找合适的操作办法就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环节。
2002年,金华市第一中学承担的“‘学案导学’研究”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们把“学案的编制、使用”作为具体操作办法。武义县实验小学承担的“从‘单课’走向‘单元’,――校本研训一体化新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获得2007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该课题一方面形成了“单元呈现”式校本教研机制的整体操作思路,实现了从“单课”走向“单元”的转变;另一方面把“教师工作坊”的建设等作为校本研训一体化研究课题的操作办法。2003年我们承担的“活动型指导家庭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是把发动十万余家长对家庭教育案例进行点评作为操作办法。
创造性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操作办法,首先来源于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全面把握,搜集丰富的文献资料及对文献的深度阅读;其次来源于研究者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娴熟创造,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对实践的多角度反思;第三,来源于理论指导者对问题症结的理性分析,有针对性的理论剖析,对新理念的传授;第四,来源于研究者对同类课题操作办法的借鉴。
三、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反思
如何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效果,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否可持续发展。我们从20年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出发,试图形成具有金华特色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在此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两点反思。
2007年9月29日下午,在首都师范大学一间办公室中,我们见到了方平教授,虽是初次谋面,但一讲起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作为学术带头人的方平如数家珍地向记者道来。
心理学领域的博士团队
“心理学科是首都师范大学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当时只是一个心理学公共课教研室,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学系了。”方平告诉记者。目前的心理学专业已经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
方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曾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主持北京市教育“十五”重点项目“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和北京市教委“十五”项目“促进中小学学生学习动机的评价研究”,并主持国家攀登计划“儿童脑高级功能开发与素质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的二级课题。50余篇,著作3本,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郭春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发展》、《心理与行为研究》,《应用心理学》编委。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肯塔基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曾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二级项目,科技部国家攀登计划专项二级项目和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主持的“建构性记忆的脑功能研究”获得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专项经费资助。40余篇,一项相关的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丁锦红教授,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肯塔基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曾主持北京市项目“工作记忆不同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长时记忆中图形特征提取的ERP研究”。参加国家攀登计划“儿童脑高级功能开发与素质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2002年,他研究的“不同方向视觉运动追踪的特性”获北京市第7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以这3个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李新旺,蔺桂瑞等20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心理学研究人员紧密团结在周围,这些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从其它高校引进的。“我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五六岁,很有后劲。”方平告诉记者。
接力棒跑出的辉煌
1956年,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的林传鼎教授到首都师范大学担任教务长,并在心理学公共课教研室担任教职。同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的郝德元教授也回国加盟到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公共课教研室。“两位先生对我们心理学系的构建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的贡献是今天心理学系发展的基础。”方平说。
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的到来,使得首都师范大学的智力开发和心理测量统计两个方向的研究水平在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举行了大量的心理测验,心理统计、智力开发的培训班。特别是在我校举办的心理统计学的培训班,北大、北师大心理学10年前的骨干都曾经在这里接受过培训。”方平说。
1984年,首都师范大学顺利拿到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授权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老一辈的教授相继退休,但是随着郭德俊教授的加入,首都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科焕发了新的活力。“由于他的到来,使得首师大的心理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发生的变化,从培养衔接来讲,弥补了研究生培养的脱节现象。”
“从1997年到今天是我们专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方平说。
1997年,心理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9年,学校购进了脑电仪、眼动仪、情绪多导仪。“由于我们购进了这些机器,视觉的脑神经机制、视觉加工的脑神经机制、言语的脑神经机制等一系列研究得以开展,促成了今天的研究方向的确立。”
2000年,心理学系成立。
2001年,“学习与认知”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下设人类记忆过程、视觉信息加工、统计与测量,情绪与动机、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6个分实验室。实验室现有面积30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人民币700万元,购置了ESI-128导脑电记录系统、Eyelink眼动记录系统,Curry定位系统、Bbpac16导电生理系统设备。目前该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北京市级项目近30项,已经形成了人类认知过程与神经机制、青少年动机与情绪发展、心理测量的理论与应用和心理咨询等多个比较熟悉的研究方向。实验室发放了实验室开放基金40万元,已经取得~定的成果,在权威核心杂志15篇。
2002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取得了北京市重点学科的称号。学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认知过程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是国际心理学界和神经科学界等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动机研究方面已有多年的研究基础,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元分析及结构方程理论研究对心理学研究方法改进作出了贡献,心理发展与咨询方向紧密结合实际,为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2005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审中,首师大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获得全国第7名。
目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科共承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及北京市项目18项,同时,自2002年至今172篇,著作30部,建立研究基地3个,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研究成果奖,其中北京市第4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北京市第7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
“在地方高师中,我们学科是名列前茅的。”方平自信地说。
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术发展
“我们是以学科建设来带动学术的发展通过合理的布局来实现学科的快速发展。”方平说。
2000年,心理系一成立便制定了一个发展战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要促进心理学专业的整体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基础心理学。经过6年的努力,“基础心理学布局已经完成,人员搭配也已经完成,研究方向基本固定。”
2006年,心理系引进的人才主要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所以很快满足了发展与
教育心理学人员搭配的需要。
“从2007年开始,我们又做出了决策,重点补充应用心理学。”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形成了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以及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我们希望以心理学大的方向为背景,在有特色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培养一支队伍。”方平告诉记者,“我们系的脑认知神经科学,视觉加工、情绪和动机研究这三个方向在国内是有一定特色的。”
在学科发展中的支柱性人才,方平等心理系的领头人不遗余力地加以引进。从事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李新旺教授就是在这个战略思想下引进的一位优秀人才。“从开始接触他,到最后引进到我们这里,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方平感叹着人才引进的不易,“他来了之后,在生理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平说,“另外我们系的情绪与动机研究目前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这个方向是郭德俊教授从北师大转到首师大工作后带来的。”
“我们还要加强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知名教授的引入力度,而且已经物色了一个教授。但是……”方平向记者透露着,话锋又一转,“有些人才可以挖,有些人才是不能挖的。有些人才挖了过来,不会影响原单位的学科发展,而对于我们的学科能起到一个加强的作用,这是一种良性的人才挖掘,而不是恶性的。如果把他挖走了,原单位在这个方向上全部垮掉了,国家的投入也付之东流,这种人才挖掘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所以不能随意挖人才。”
现在,方平打算成立几个研究所,以适应现在科学研究的特性,通过研究所带动科学研究。“比如一方是研究记忆的,一方是研究情绪的,如果以系为单位来组织会议,可能一方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不感兴趣。如果凝炼几个方向并成立研究所,组建一个学术团体,不带有行政色彩,可以利用所的名义召集和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方平说。
人才培养是首位
方平告诉记者,在采访的当天上午,他们几个系领导刚刚开了会,讨论学科发展的大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今后专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我们的共识。”
现在,心理系正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我们鼓励教师在现有的专业发展基础上与国外同专业的教授合作,展开研究,以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加深教师的专业造诣,使教师可以尽快地吸纳本专业内最新的研究成果,洞悉本领域的发展趋势。”
“我们鼓励教师广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特别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学术会议,以保证教师可以从多渠道、多层次了解到学术的最新动向。”方平说。
“我们鼓励教师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最大程度地了解全球目前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使教师在专业视野上既具有国际眼光,同时立足本土文化和国内的专业发展方向,以达到兼容并蓄的目的,最终使教师在学术上有全方位的发展。”
“我们学院是学校里出国最频繁的。”方平笑着回答记者关于国际交流的提问。“不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联系上,更多的是高层次的合作研究,这是我们系的特色。”目前,心理系正在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合作“儿童的社会性作用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同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心理系合作“多动症儿童的视觉加工研究”。
迄今,心理学系同美国的伯克利大学、西北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肯塔基大学、巴佛罗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累计出国学习访问的教师21人次,参与国际国内会议共计140余人次,主办和参办国际国内会议3次,邀请国内外心理学专家来校讲学27人次。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一流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合作研究,与国际先进的实验室接轨,培养一支先进的研究队伍。”方平告诉记者。
营造宽松的环境与氛围
一直以来,方平都强调学术带头人和教师的包容性。“因为我们都是探求真理的,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专业的发展。”因此。方平主张学术带头人应该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在学术上,我们有不同观点,可以当面说,各抒己见。”
在心理系有一个教授委员会,有事共同商量,统一决策。“在这个委员会中,我就不再是副院长的身份,大家都是教授,我们谈论问题都是为了学科的发展。”方平说。
作为学术带头人,方平一周有15节课。在心理系,每一位教授都有类似的教学任务。“我们多上些课,为年轻老师腾出时间,进行专业上的发展。”有些年轻老师进入心理系工作后因为发表文章的压力会产生困惑。学术带头人会首先稳定他的情绪,然后给他提供科研环境,给他介绍比较好的研究方向,或者让他参与到课题当中,使他逐渐地确立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因为很多博士原来都有方向,来了以后不一定与学院的研究方向吻合,还要做一些方向转移的工作。
一些年轻人在心理系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岗位。像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负责人才30岁出头。“大力启用年轻人,这是我们的经验。这对年轻人在工作当中锻炼能力,促进专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这些工作保证了教师们在工作中心情舒畅,因为他们看到了工作的前景。”方平说。
不仅仅是教师,学生在心理系也有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对于学生参加学术研究或者国内会议,院系给报销相关费用。”方平说。
积极贡献社会
据方平介绍,首师大自有心理专业以来,便将为北京市服务与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与北京市各部门有着广泛的合作与联系。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以邓总书记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均衡、质量、和谐的主题,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巩固研究成果,培育典型经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逐步形成科研优势,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本县教育事业发展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善教育工作治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先导作用,促进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在新的起点上迈上新的台阶。来源:免费
二、工作目标和思路
1.明确一个宗旨:提供服务,提升品位,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2.坚持两个立足点:立足课堂,立足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立足课堂即为研究始于课堂,教育科研作用之一在于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于改变教师职业倦怠和低水平重复,成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立足师生、学校发展即为研究在于探索、归纳教育教学规律,提炼教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带动学校整体质量提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学校办学特色提炼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
3.落实三项行动计划:打造共同体、深化调研、开展“送辅导到学校”活动。促进同类课题研究的深入,求特色彰显、促内涵提升,形成如“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留守儿童、民工子女教育研究”共同体,以选一个主题、办一次沙龙的方式,旨在为学校研究建构一种新机制、搭建一个新平台,发挥“孵化器”职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利用教研培训站为单位等途径开辟论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调研,对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及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校本教研与师生发展”等,并重视调查研究后的反馈、指导与行动研究,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辅导团“送辅导到学校”活动,以讲座、活动课、现场咨询等形式,送辅导到学校、进课堂,为师生提供辅导与服务,培养健全人格,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生命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1.增强自身队伍素质,提升科研指导能力。坚持科研的服务功能,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为师生发展服务;提高机构人员的研究能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指导课题实施,采用讲座式、问诊式、咨商式、专题式等多种方式为一线老师提供面对面的指导,使广大教师成为行动者、研究者,在研究中改善教学行为、提高育人质量,在课题实施中生成聪明、促进专业成长。组织学校教科室主任常规培训、专题研讨,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并带领到其他省市科研先进的学校参观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科研指导能力。
2.加强实验基地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召开教科研实验基地专题会议,按照《湖州市市县(区)两级教育科研基地条例》,做好市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的巩固提高工作。以教研培训站为载体,组织实验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或经验交流活动,以城带乡、以市教科研实验基地带一般学校、以科研骨干带普通教师,进一步发挥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
3.强化课题过程治理,提高教育研究质量。认真做好省、市、县规划课题的申报及立题评审,组织开题、中期论证,加强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档案治理。努力做好结题工作,确保结题质量;改革鉴定方式,采用部分县级课题现场结题形式,做好每年一度的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评奖工作,严格按照评选标准和程序,坚持科学、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努力实现县级课题抓普及、市级课题出成果、省规划课题创特色、省重点课题树品牌。争取在理论上取得一定突破、在实践和推广方面取得较大效益。
4.注重课程建设研究,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深化参与式德育研究,编写、使用《我说长兴》地方德育读本,让长兴的孩子知长兴、爱长兴、美长兴,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体道德水平。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合理利用校本资源,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执行能力,从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领导者、开发者。加强学科课程研究,据学生身心特点使课程更具操作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问题意识,形成反思能力,改进教学行为。
5.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关注师生和谐发展。根据教育科学事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凸现教科研机构的“参谋”作用,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重点等方面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完成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专题调查、班主任工作状况及缓解压力的研究等,采用量的调查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现状、分析对策、全面指导,使调查研究结果成为行政决策、行动实施的依据,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6.发挥《长兴教育》阵地作用,搭建长兴教育发展的平台。选用获奖论文、研究报告,推广优秀成果;录用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等,记录成长历程;继续留用“人物介绍”彩页,提供展示平台,发挥名师名校长在全县的引领、辐射作用;新辟“特色建设”、“学校专递”(配套的封三“学校之窗”彩页)栏目,反映学校特色工作、亮点工作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工作;送《长兴教育》进社区,扩大长兴教育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氛围。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近年来,攀枝花市把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工作职能和专业优势,推动全市中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改革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引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既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教育转向内涵发展的需要和标志[2]。一直以来,攀枝花市教科所高度重视发挥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职能,积极探索并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引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2006年起,我们对原有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建立新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出台了《攀枝花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RSR①综合评价方案》。通过定期开展教育质量监测,为教育行政部门规划教育、出台政策、表彰奖励等提供决策依据。新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改革具有如下主要特点:一是改单项评价为综合评价。我市原有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一直是分单项对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各单位往往选择自己比较强的单项进行自我评价、宣传,难以形成全市学校良性竞争局面。2006年,我们采用RSR评价法,通过对参考率、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多项指标进行赋值加权,生成一个综合性指标,作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依据。市教科所则通过监测全市学科整体教学质量来指导学校、县(区)的教学及管理过程;二是增强了评价制度的导向功能。由于RSR评价法更加关注学校、县(区)平均分、全科及格率等反映整体水平的指标,并依据指标权重进行赋值,有效解决了过去学校、教师关注面不够宽,抓质量的范围过窄的问题,有效增强了市、县(区)政府扶助薄弱县(区)和学校,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整体提升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如东区全面采取了“片区(联盟)教研+片区(联盟)捆绑考核教学质量”,西区、仁和区、盐边县则采取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与辖区薄弱学校定点联系等方式扶助薄弱学校;三是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在现行评价的促进下,“教好每一个学生”逐渐被校长和教师接纳,一些学校在校长带领下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建立学习后进学生成长档案,关注班级全体学生,谋求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从实地课堂观察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一讲到底”、“满堂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等观念和行为被广泛否定,以学定教、学生参与、生生互动理念得到广泛认同,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校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
在高中学校,我们对全市县(区)、学校进行分类、分等级评价,分等级进行奖励,全面调动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此外,我们还结合艺术学科特点,对音乐、体育、美术制定专项考核评价制度,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的目的。
二、加强日常教学、教研专业指导,服务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多年来,攀枝花教科所始终把教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创新教研机制,提升教研水平,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学术支持和专业服务。一是精心视导。每年定期组织教研员对学校教学进行集体视导,并对参与集体视导教研提出明确要求。如视导前,要充分了解学校学科组组成情况,了解班级课表安排情况,了解班级教师配备情况。视导中,必须认真听取每个教师的教学特点,总结提炼教师的好做法,引导示范教学改革;视导后,要通过召开教研会、编黄皮书等方式介绍推广学校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并跟踪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教师以及年轻教师的成长轨迹。二是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从2008年开始,我们建立了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深入学校开展全方位、多方式的教学研究、服务和指导,帮助学校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建构教育文化,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管理,完善教学常规。各学科教研员选择1所学校作为定点联系学校,每月两次到学校,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全程参与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四类人才(省特级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作用。搭建教研平台,让四类人才上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开讲座,参加送教下乡等活动,担当片区教研工作主持人或主题发言人,发挥示范引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四是组建全市学科教学资源库。每年组织全市优质课、微型课以及论文、教案、课件比赛,促进交流,形成全市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并将其中优秀成果放到教科所网站特定栏目,为全市教师提供学习优秀经验的平台。
三、推动区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3]。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注重通过教育科研手段来研究和解决。一是认真组织好省、市两级课题立项。紧紧围绕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学生成长、教师队伍建设等核心问题,组织县(区)、学校积极申报省、市课题,专题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学科教学评价;专题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那些带规律性的、影响区域性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近年来立项情况看,全市市级科研立项项目中,85%以上的项目都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相关。二是积极推进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导学校建立校级课题立项制度,以微型课题为主要形式,在较短时间内,贴近教师实际,开展教育科研,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并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组织推广教师微型课题成果,通过经验交流会、送研下校、编辑优秀科研成果集等多种方式,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研服务;三是主动指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引导教师寻找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形成问题解决的相应成果。由于无需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无需按照严格科研程序进行,教师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四、引进国内优质教学管理资源,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自身加强研究、探索教学改革及管理外,我们还高度重视引进国内优秀的教学管理资源。充分利用教研人员到全国各地开会、考察、培训等契机,广泛搜集国内优秀教学管理经验,并对其认真分析总结。有针对性地组织学校校领导、学科教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到省内外深入学习、考察。近五年来,由市教育局、教科所组织的学习考察活动达60次,参与人员约2000人次。先后到湖北黄冈中学、河北衡水中学、江苏启东中学、江西临川一中、山东杜郎口中学以及省内多所知名学校学习考察国内优秀教学管理资源,并在我市县(区)、学校进行实验推广,形成富有区域、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如攀枝花七中推行的“导学案”、攀枝花三中探索的“学生成长小组”、米易中学实行的班级星级管理、米易一中实施的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仁和区东风小学开展的“271”课堂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的背后,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国内优秀教学管理资源,并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修正、完善、创新。正是由于引进了这些优秀的教学管理资源,从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优化了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29)[2012-1-28].[EB/OL].省略/jrzg.
[2]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八省市基础教育质量试点监测结果通报与工作研讨会召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
,女,1980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自2001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2013年被评为房山区区级语文骨干。曾多次在市、区、校青年教师评教中获奖,《打开课外阅读这扇窗》在2010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利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在2011年房山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获北京市2011—2012学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在2012年度房山区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尚美教育之我见》获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房顶上的大蘑菇》获房山区2012年现场评优二等奖。2012年12月做区级示范课《奇妙的歌手》,2012年4月被评为2011年度房山区教育学会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4月在小学语文现场评优课中获最佳潜质奖。
自从2001年参加工作以后,先在琉璃河李庄中学任教,然后转到北洛中学05年到平各庄小学,2008年被调动到琉璃河水泥厂学校。几年周转,都积极接受上级安排,并无任何怨言和不满,相反每到一个学校她都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在琉璃河水泥厂学校领导的帮助下,形成了“在课堂中以情感人,在生活中以身为教”的教学理念,并且她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的尊重,不会因学生成绩的好坏而产生歧视,这些理念以及心态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乐趣,提升了在学生中的形象。
本着“爱学生”的思想,一直关注着每一个所带领的学生。2006年,在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的那一年,班里一向踏实认真的一个孩子突然发生了转变,上课走神,脾气暴躁,家庭作业玩不成。看到这种现象,并没急于批评孩子,而是放学后把他找来谈心。起先孩子不愿意说,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孩子爸爸妈妈要离婚,孩子呢,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不愿意爸妈分开。知道情况后,进行了家访。因为以前和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有联系,知道孩子爸妈都是比较老实本分的人,所以交流起来比较容易。当时家访的时候,孩子爸爸没在家,和妈妈深谈了一次,原以为事情会很顺利,谁知道没几天孩子就不来上学了,打电话也没人接。去过两次家里也没人。后来班上学生说,孩子在奶奶家。直接找到了孩子的奶奶家。原来爸爸妈妈又吵架了,这一次吵得很凶,妈妈一气之下离开了家。爸爸忙于上班,孩子就这样没人管了。白天,孩子就骗奶奶说上学了,其实是逃学了。到放学点,他再回家。弄清请况后,把孩子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每天让孩子和一起上学。没过几天,联系到了孩子的父母,也把孩子的父母请到家里,通过交流,父母的态度有了缓和,觉得这就是希望。因为当时上下班都要路过孩子家租的房,所以每次都会去光顾一下。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有个温暖的家。如愿以偿,又一次看到了孩子的笑脸。当时的感觉也是甜甜的。后来这个孩子就把这个故事写到了作文里,获得了北京市“眼中的好老师”征文二等奖。
以情感人,以身为教对而言并非空话,她本着“爱学生”的思想,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找到快乐,在课堂中以“情感人”,在三次讲台上为教育事业奉献着,用自己的方式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导者。
十年终圆教师梦
1984年,年方21岁的姚志忠,高考失利,寻找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职业成为当务之急。正在他迷茫之际,一个工作机会来到了他的面前,岷县城关初中因教师短缺,急需一名语文教师,该校校长在当年高考落榜的毕业生中选中了他。由于偏科严重,他虽总分没有达到高考录取线,但语文成绩却居全县考生第一。校长找到他,谈了自己的想法,姚志忠爽快地答应了,从此,他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陌生的讲台,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生涯。在岷县城关初中代课两年后,他的人生再一次发生转机。1986年,岷县一中因为师资缺乏,从城关初中招聘了他,步入岷县最高学府的岷县一中,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发展舞台,他在这里一干就是近30年。
虽然上了讲台,但教学能力的不足和代课教师身份的尴尬对他形成了很大的困扰,于是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初次规划。既然学养不足,就开始学,既然没有学历,就开始考。自学考试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没有课本,就到处借,然后在上完课、改完作业的时间里,开始了自己的大专课程自学。因为接连负责初三把关,遇到中考临近的那一次考试,他就被迫作出选择,为了学生的前途,自己的考试就必须作出让步,所以自学考试专科课程,他足足用了四年时间,才全部合格,获得了甘肃省自学考试专科学历。遗憾的是,其后出现过一次五大毕业生转正为教师的机会,但因为他的主考院校不是师范类,与这次机会失之交臂。
四年自学考试经历不仅让他获得了从教学历,更让他从中获得了追求知识的乐趣和职业自信。在接连三届初中毕业班获得优异成绩之后,他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于是,在1991年,学校将高一的一个重点班果断交给了他,他的职业生涯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了取得和高中教师相匹配的本科学历,也为了获得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身份,当然也是为了向转为正式教师迈进一步,他一边教学,一边又于1992年报考了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函授。平时是一边教学一边自学,暑假去该校参加面授与考试。因为学习很努力,1995年,他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西北师范大学评为优秀函授生。他的毕业论文也经指导老师推荐,发表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高师函授》上。
一面是沉甸甸的本科毕业证捧在了手里,一面是他带的首届高三应届班在1994年毕业,高考单科成绩在岷县一中历史上首次超过了补习班;1995年,他所带的第一届补习班再度获得突破性的好成绩。他写的高考经验总结报告《我教高中的几点体会》获得岷县首届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从进入岷县一中开始,不论是带初中班还是带高中班乃至补习班,他所带班级的中考高考语文成绩都稳居全县第一。1991年、1996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1994年被评为定西地区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成绩的优异和荣誉的积累,终于让他的转正水到渠成。在从教13年后的1997年,岷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他的转正问题,终于通过引进优秀人才的途径,破格将他转为正式教师,姚志忠终生从教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不待扬鞭自奋蹄
教师身份明确了,工资稳定了,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然而,转为正式教师对他来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姚志忠深刻认识到,自己不是正规的师范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成为他的一块短板。在学校教师持续短缺的情况下,他欣然接受学校的安排,多年来跨年级、超负荷代课及管理班级。过重的工作压力不仅没有让他疲于应付,反而促使他革新教学,期待闯出一条既高效又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路子。
在课堂教学方面,他在摸清学生基础差、阅读少、能力低的现实情况后,经过反复思考,摸索出了“比较教学法”。这种完全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法,是通过课内不同学段之间、课内课外之间的资源重整,扩充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达到前呼后应、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较教学法终结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因为明显提高了课堂信息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面对高耗低效的中学作文教学,他也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路子。首先在命题上,力避假大空,讲究作文训练的两个原则:一是作文训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二是作文训练与高考命题思路相适应。其次在整个语文界都深感头疼的作文批改反馈方法上,他也作了大胆尝试,创建了“三级塔式作文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层八组,加上教师构成三层。一个班级中四十多个在写作上表现平庸失误频繁的普通学生构成塔基,分为八组;遴选十六个写作上优势明显的学生构成塔腰,二人一组,评改一个组同学的作文,约五六篇;这十六个学生的作文在语言、构思上已经过关,他们的问题是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创新,这些作文由构成塔尖的教师精批细改,教师再对普通学生的作文进行抽查。由于学生评委经过了反复培训,完全胜任对同学作文的评改,问题都说到了当面,所以学生得到的帮助是非常切实的。
在限定时间里评完作文后,由每组评委讲评本组作文,推荐佳作。每次作文均产生三篇“最佳作文”,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揣摩。凡在评改中出现的问题,都由教师当堂解决。这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法真正营造出了一种“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在这种互助格局形成后,又适时增加其内涵,衍生出“课外阅读小组”等,不断扩大团组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这种尝试的成功体现在学生作文的普遍提高上,为学生的作文考试铺平了道路。“三级塔式作文教学法”成功后,他写出了《“三级塔式作文教学法”实验报告》,在2000年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并在全县初中教师培训中得以推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他的“国学课前诵读”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学生将每一次留给一个人的诵读展示活动当作自己难得的展示舞台,完成了由课内到课外的探索,很好地实践了新课改的理念。
转为正式教师后,姚志忠老师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除了在自己的教学教改中有声有色,成绩显著,学校还给他压担子,除了正常教学,还任命他为校教研室主任、校报校刊主编、语文教研组长等,期望他起到更大的引领作用。同时,岷县教体局也安排他参加暑期师资培训、送教下乡等活动,他均圆满完成任务。1997年,他被推选为政协岷县委员会委员,1999年,《民主协商报》以《十年磨一剑――记岷县政协委员优秀教师姚志忠》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奖章岂可成句号
志向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姚志忠常说,一个教师,学无止境,教无终点,永远会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在下一站等着他。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类荣誉,面对各级主管部门对他的肯定,他想到的只有继续拼搏和努力。他带领自己的教研教学团队,积极参加到各种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活动中去,学校教研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捷报频传。
2003年,他的论文《教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获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并在颁奖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同年,他申报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生质疑批判思维的培养》,经过为期两年的研究,于2005年鉴定通过,并收进了甘肃省第十一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经验交流汇编(高中语文卷)》,并获得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教学中,发现了现行课本及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与谬误,这使他产生了一种纠错辨误的念头,一方面,他把这些探讨引进课堂,另一方面还捉笔成文,与同行切磋。诸如此类的文章,在《中学语文园地》《语文天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等专业刊物,他连着发了十几篇,他对高考的研究也受到杂志社的青睐,受到邀请,他为《中学语文园地》的六个高考专号编写了文言文和名句默写章节,文言文紧扣考纲,很有训练价值;默写部分则多次与高考试题重合,受到考生的喜爱。他集多年高考指导经验写成的《高考语文教学策略与全程资料选择》,不仅获得了甘肃省教研成果一等奖,还参加了四川省面向全国征集高考方案的“高考通”论坛,获得高考方案设计一等奖。
多思善教方为师
2006年,岷县一中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进取空间。在对全体教师的重新定位中,他被学校推选为“岷县一中首席教师”,担当了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谈及他的教育思想,他说,这可以在他的教育专著《教师要想明白再教》中予以了解。
《教师要想明白再教》一书,篇幅20万字,2011年6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分“精耕细作――走入课本纵深地带”、“在教言教――探讨当前教育得失”、“金针度人――漫谈教学措施方法”、“民俗放谈――注目家乡风土人情”、“试手做羹――亲尝写作甘苦滋味”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收集了作者公开发表的教材分析论文二十六篇,这些论文有的是对教学参考不深不透的地方进行深刻挖掘,使教学内容更为深透;有的是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对教材处理中的谬误进行辨正,使教学更为无懈可击;有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治学方法,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中丰富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印象。
第二部分收集了作者思考教育法规、考试设计、道德引导等方面的文章八篇,这些论文对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理念和考试观念等方面出现的各种偏差和失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路。
第三部分收集了获得各级奖项的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研究论文十六篇,这些论文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指导,抑或考法辅导,都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这些经验与方法,也是为了更好地与同行交流提高。
第四部分收集了七篇文章,是作者为语文学科的“研究性教学”所作的准备与研究。其中主要涉及地方文化、民间风俗等领域。发表后,在本地民俗研究界引起一定的反响,作者被吸纳为县民俗研究会理事。
第五部分收集了七篇文章,是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写的一些练笔性作品。该书在2013年获得定西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
尽管都是些小心得小感悟,但其产生的过程却与任何著作没有两样,也经历了触发、思考、梳理、落笔成文诸环节。况且这些思路观点也并不限于孤芳自赏,作为教学研究,也曾实实在在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产生过影响;作为讨论意见,也曾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引起过争议。姚志忠将自己对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理解投入教材带进课堂,使其变成确确实实的教育内容,做了一个教师所应做的一切。
说起今后打算,姚志忠说,除了正常教学、培养青年教师,他的教学研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那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以更贴近的姿态从事教研,为青年教师提供更直观的借鉴材料。在这方面,他已经在《班主任之友》上发表了班主任工作案例《修剪枝桠》,被该杂志作为重点文章推出,并获得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这个案例通过对一个班级貌似违纪事件的恰当处理,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文理念。还有收入专著的教学案例《枯萎的花复苏的爱――关于尊重生命教育的一个案例》,通过一次借助特定情境对所有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的写作经历,提出了教育中被忽略的一个主题――关于生命,我们该怎样对待?寓生命教育于教学之中。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基础医学部是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学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复性,是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005年,基础医学部正式将迎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迎评促建的要求,确定了基础医学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学院各专业,研究、实施、改革和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抓住一个契机,做到四个促进,即以评促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为有利契机,促进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精力向教学的投入。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部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加强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1 领导重视确保教学工作为中心 教学工作是基础医学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并指导分管副主任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顺利运行[1]。近3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48余次。每周召开部领导例会,研究、布置、总结近期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到教研室、实验室调研;巡视考场,参加教学研讨会。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2 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1)为了保证管理水平上层次,首先确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通过竞聘上岗选聘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其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为医学博士,实验中心主任为医学硕士,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教研室主任介绍管理经验,使教学管理队伍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艺术和水平。(2)教学、科研、思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的主要依据,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3)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3次;期末领导巡视考场;实行各级听课制度:部领导听课>4次/每学期,专家组成员听课>3次/每学期,教研室主任、教师相互听课>3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各教研室之间交叉进行试卷评阅、成绩录入的全面检查,确保差错率低于1 %。
1.3 加强培养确保师资水平 (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均90%,并保证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估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严格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以教学名师的观摩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基础医学部对新进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教授分别开设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书写规范的教案、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及网页制作、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课程,安排观摩教学等。各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的专门培养。1~2年内主岗位在实验室,兼顾专业的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理论闭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并鼓励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要求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岗位。近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课件比赛优秀奖2人,授课及课件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院授课比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6 人、三等奖12人,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2.1 学科重组调整与更名 多年以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同在一个教研室,微生物学教学占优势,而免疫学从教学时数到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是新知识、新理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必须予以加强。另外,寄生虫学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则是相对萎缩学科。为此,2005年将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由4名免疫学硕士组成,提高了免疫学师资力量,强化了学科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师兼任微生物学课程,弥补了课时不足,改变了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达到了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三个学科师资积极性的目的。为顺应国际国内潮流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2004年将生物化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较贵重仪器,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将原来附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为5大实验室,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该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负责人制。2005年进行的首批精品课程评选,在上报的全部3门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部的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入选;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为自治区示范课程。近三年基础医学部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参考书8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6部;基础医学部自己组织主编了实验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教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头医学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基础医学部重视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区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3项;发表教学研究及管理论文20余篇。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8项。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 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