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启发式教学

问题启发式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1篇

有些教师喜欢“一夫当关万夫莫言”,一人在数学课上唱独角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学习被动消极。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于是,他们采取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把目标定位在做题上,而非真正的思维培养,这样的教学仍不具有启发性。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无法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互动的,而问题的创设与解决是师生互动的探究知识、体验学习过程的最好方式。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置问题,形成问题的情境,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环境,引起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和思考。通过教师利用问题引导、指导、开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对客观方面的问题做出主动反应,觉察到一定的目的而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困境,是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能很好地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对数学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结合近几年来对课标教学的一些研究,我认为创设问题情景必须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 一致性原则。即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目标保持一致,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盲目追求课堂气氛,偏离教学目的。有一位教师在讲柯西不等式,讲到柯西时,提问:“你知道柯西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你知道柯西是怎么死的吗?”试想柯西的死和学生掌握柯西不等式究竟有什么关系?提问抓不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却在一些次要的枝节上喧宾夺主。还有一些教师的提问满堂课全是“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等等空泛简单的问题,学生只需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课堂貌似“繁荣”,其实问题目标不明确,效果非常差,流于形式。

2. 启发性原则。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展思路为立足点。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科学性原则。数学是一门严密抽象学科。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处理好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演化、归纳总结的过程,不能为了形象而丧失科学严密性,不要用模糊语言去概括总结。

4. 灵活性原则。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生命鲜活、个性不同的学生,每堂课都可能有偶发的事件要处理。比如学生提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或教师教学过程中自己出了点差错,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创设问题情景,化解课堂障碍。

教师怎样设问、提问、启发、引导、总结、巩固,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我在多方实践之后总结得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启发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大致有四个步骤流程。

1. 设计问题,创造情境。创设问题情景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重心。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形成梯度。这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赞科夫说得对:“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学生的发展就会萎靡无力。”但,难度不要太高,在学生的思维拓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所以问题的提出最好有层次性,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发展。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渐次加深的问题,构成“问题系列”,将每一个问题顺次呈现给学生。

例如,在几何概型概率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加深学生对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区别。问题:你午觉醒来,发觉表停了,你打开收音机,想听电台报时(整点报时)确定时间,求你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的概率;你对完表后准备去商店买几本作业本,你家楼下就是10路公交车站点,10路公交车每隔15分钟有一辆到达(假设每辆汽车可以带走车站上的所有乘客),你到达站点的时刻是任意的,求你候车时间不超过3分钟的概率?在你上车后公交车行进前方有一个红绿灯路口,红灯亮的时间为20秒,黄灯亮的时间为5秒,绿灯亮的时间为35秒,当公交车达到路口时,你看见下列三种情况的概率各是多少?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如下问题:1.此三个事件是不是古典概型,为什么?2. 此三个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有多少?3. 时间可不可数?4. 你用什么方法算出这三个事件的概率的,用什么做分母,什么做分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徘徊,迷茫。这些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果应该是可以计算的,但已学的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就引起了学生探究其中奥秘的欲望。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结合学生古典概型的知识促使学生学习几何概型。同时,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几何概型及古典概型两者的区别。

在为不同课程目标设置问题时,教师可依据提问的作用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方面:①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提问;②点明知识规律性的提问;③分析或概括性的提问;④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学生设置成为问题的主角,特别是生活情境问题的主角更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

2. 正确引导,探索讨论。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对设置的情境问题,教师不急于把自己的看法表示出来。利用对设定情境的观察、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化的问题。将整个问题事项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考更科学化,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考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诱导下,进一步开动脑筋,经过思考讨论,自觉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寻找正确的答案。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讨论,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

3. 自主解决,梳理总结。在探索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这是一种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好时机。问题解决教学中,要注意引导问题的发展和迁移。教师在学生对问题中探索发现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抛出关键提示,明确地强调问题的实质或准确地显示问题的突出特征,引导他们进一步地思考总结然后得到正确结论。在让他们反思探索发现的结论是否充分,问题解决的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果有何意义,有何应用价值等等。对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成果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自我梳理总结。

4. 巩固成果,再启新问。在充分解决情境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构作一些练习,自己设计一些与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相似的问题,并迅速解决以巩固学习成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对题目进一步引伸、变形,引导学生改变其问题条件、方向与广度等方式来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并将新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引导学生提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设问、疑问、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启发式教学;应用

0.引言

“启发式”是近些来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在物理教学发展中具有一定程度上考验学生的逻辑能力。而随着现在课程的改革,物理新课程要求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而启发式教学更是应随了这一点。因此,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怎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理念还处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使得学生只能通过单一的渠道来进行物理学习;第二,当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只重视教科书上的内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都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一种常见教学模式。从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接受知识的能力程度;第三,教学评析处于“表面化”,并且评价方式传统单调,过度地在乎结果,致使学生仅此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并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对物理产生热情,这不仅让学生没有去真正“懂”物理,也使得学生物理成绩难以提升,并极其地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1]。

2.高中物理启发式教学模式

眼前的高中物理新课程主张在教学中积极引领学生“调查、研究”等相关条件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具有个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求物理教学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它直接揭穿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求“以人为主体”的本质,它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主动性,善于激发学生愿意去思考,自觉实践,孰能生巧地掌握物理学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目的。启发式教学完全地展现了新课程的思维方式。高中物理教学要想通过实行“启发式教学”取得有效的成绩,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第一,自觉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具有浓厚“好奇心”的状态,让他们自己愿意去发现、挖掘,使他们能够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与“发现者”;第二,合理原则。进行“启发式”教学,一定要让教师发挥出“引领”作用,抓住知识的核心,在重点内容上加以强调,合理地指导学生,使其能够获取显著的启发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去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第三,独立思索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去思考问题,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相关步骤,让学生能够有属于自己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兴趣,诱导他们丰富的内动力[2]。

3.高中物理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首先,直观的实验启迪。接触过物理实验的人都知道,其具有“真实、形象”等相关特征,助力学生深刻地认识物理现象及探索规律,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自主动手及处理信息、数据等相关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克服难题的可嘉精神,比如在做物理电流相关方面实验的时候,通过多次反复接触电流,才知道怎样更容易通电。其次,情境启迪。“创造情境”是情境启发的有效基础,它不仅仅是一种“构思模式”,更是一种注重“参与”的过程。它需要老师进行相关的“点拨、指导”[3]。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创建情境的常见为“影片、录像、文字”等多种方式来创建物理情境,另外,老师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或者利用学生的资源构建物理情境,这也是最直接简单的一种。事实上,老师还可以按照新课程要求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创造“实践”情境;比如说,老师可以通过在学校课堂上带领学生们怎样去研究“推力、拉力、阻力”的具体应用。第三,进行归纳、演绎启迪。所谓的“归纳”启迪,就是让老师去知道学生开展归纳性的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归纳得出结果。老师必须要引领学生进行相关问题分析,获取形成“正_归纳”的条件。“演绎”推理启发是针对教学中所接触到的演绎推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老师来完成,而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推理;第四,形象的比喻启迪。“比喻启迪”是启发式教学中普遍被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根据物理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合理巧妙比喻,比如人坐在公交车上,为什么要两脚挪开,并且人在吊着车上把手的过程中使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等等都可以通过物理现象解释出来。这样可以使得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更“直观、鲜明”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简单化,从而达到助力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鼓励学生善于积极思索,开动脑筋、发散他们的思维,最终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实效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定缺陷进行了说明,并且合理地出了给出了高中物理启发式教学的一些原则及体现价值。我们知道,实行“启发式教学”是一个要求全面及持续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材、教案、课程设置”等相关环节的支持,更不可缺少的是老师的“智慧”及“勇气”,老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及课堂教学活动,善于启发引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地调动并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提升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准。

参考文献

[1]周晓丽.高中物理教学中若干问题思考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2.(3):205.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思想政治 政治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效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更需要学生在感情上、行动上自觉的加以运用。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更高,近年来,我们一直试着把启发式教学法引入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使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变得很有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学生更愿参与到政治课堂中来。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倡导的施教原则。从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说,启发式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有深刻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观点,即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而应主动地思考。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原则或要求,而教学过程作为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区别就在于他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间接”认识过程。正因如此,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一种带有指导意义的根本方法,它的运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即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统帅和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一种具有统帅作用的根本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能够把知识讲明白,使学生能够听明白,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教学艺术,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利用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学习。但实践表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广泛应用,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尚未引起政治教师的足够重视

有些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只要知识理论好,不用启发式,照样可以上好课。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肯定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不去学习和研究以启发式为重点的教学法,仍然很难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所以,不具备启发式教学法的精髓,掌握的理论知识不管多么深奥,也不可能教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无方,教不得法,学生不知所云,满头雾水,自然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好思想政治课可以从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方法。

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依据一般教学理论,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必定还会不断创新和涌现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是思想政治课一切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把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认为不用启发式照样上好课,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二)启发的针对性不强

许多中学政治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努力运用设问启发、演绎启发、比较启发和事例启发等方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多,联系国际国内实际启发少;针对教师自身感受启发多,紧扣学生思想脉搏启发少;针对日常生活小事启发多,引领开拓创新思维启发少。

启发性针对不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知识不“博”不能启发。它要求教师应该博学多识,视野开阔,并且理解社会本质,把握未来趋势。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能仅固在现存的专业领域.还应掌握一些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具有网络结构的知识,才会很好的使用启发。教师只有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在启发式教学中运用灵活,驾驭自如。另一方面,教师知识不“精”不会启发。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博”的基础上做到“精”。“精”就是对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精度。而要做到“精”,就需要抓好科学研究工作,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在启发式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出神入化,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从而取得良好的启发效果。

(三)启而不发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时常听到某些政治教师抱怨学生水平低。存在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课堂内外、课前课后未能创设必要的启境,未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出发,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同时,它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过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求学生要尊重教师,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在课前和课后要通过作业、谈心、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社会调查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这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和材料来源。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社会经历和思想状况等做到全面了解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引导。

三、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能使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于政治教学中,需要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优势;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又要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研究和改革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之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特色的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提出三种策略。

策略之一:把启发式教学放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普遍存在人们过分相信教师的作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把教学思想转变到提高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结合的高度。这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治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完善学生完满的人格,就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要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出发,把启发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让这种思想和方法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应该不断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高度认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大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探索,实施启发式教学,弘扬启发式教学思想,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能够紧随时代的节拍,永远生机勃勃。

策略之二:重视和研究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展开,出现出了大量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着启发式教学的要素,他们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给启发式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启发式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中学政治教学的着眼点从教上转到学上,教学模式发展重心发生了转移。而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性为教学目的的,它强调教学民主,强调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际,大力挖掘启发式教学的内在潜力,对其予以发展或创新,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

策略之三: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启发式教学的各种模式。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里指出,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有二:一是看效果,二是看效率。具体而言,优化教学过程就是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等方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合理的发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用最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行启发式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情景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并根据本学科性质以及教学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来,从而使启发式教学不断丰富、完善,并得到创新,以实现启发式最优化教学。

四、结语

总之,现代与未来的教育,是寻求知、情、意,完满人格的发展,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完满的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育教学思想能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其根源就在于它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规律性。只要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能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历史作用,同时与时俱进,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措施,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09).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24-01

当前大学教育多是单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环节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极度统一、死板、陈旧,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效果沉闷、呆板,学生被动地听、记、背、考,学生学习以考试分数为指标和以获取文凭为目的,这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出现学生重智轻能,脱离社会需要,就业难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倡导启发式教学。

一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1.什么是启发

“启发”一词最早来源于孔子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有开始、教导之意,“发”则是发生、引导发出。“愤”是指非常需要,想要搞明白,搞清楚而又搞不懂的一种着急心态,“悱”是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样子。

由此可见,启发的前提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等问题的迫切需求下,对问又有了一定的积极、独立思考,经过思维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即当学生出现“愤”和“悱”时,教师加以指点、引导,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原理和规律,让他们收获知识和提高技能。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2.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原理

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提倡“问题倾向教学方式”。因为问题是知识、学问的先导,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问题来源于培养目标和人才结构中的实际需要。启发式教学按照问题―需要―兴趣―动力―学习―知识技能―教学质量―人才的社会效应这一科学教育实践过程实施。

启发式教学不是单一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而是包含着许多内容和要求的一种教学理论,是研究、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它是由一系列教学活动按照一定规则和程序开展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多加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那样简单。

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首先按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培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是发动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在过程,它是决定人行为的内在动力,而动机又由需要而引发,动机的外在表现是对事物的兴趣和激发的注意力(需要―动机―兴趣―注意)。因此,讲明需要,引发动机,激发兴趣,培育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 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现实的、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意义,了解接受教育的社会、家庭责任,以及人本价值及终身发展的意义。通过每章、节、次教学内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每个“知识点”,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今后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指明需要、激发动机、培育对学习的兴趣、保证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

启发式教学开展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使学生开展积极活跃的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事物间的区别、联系、概括的加工形式,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思维的过程是思考,是想象,而引发思维的是“问题”,它是有目标的指导性思维。教师从教学内容中研究、挖掘、捕捉、剖析出问题,然后经过精心设计,或正向或反向推理,制造悬念,设计疑问,激发疑问,或者通过摆事实、亮矛盾、隐埋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观察、寻求、发现问题,进而引发思维。

学问,有学和问两个方面。学生不但要努力地学,更应该学会问。教会学生如何发现、提出问题,要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学生提出的问题多、难、刁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也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标志。

学生的问就是问题。问题是研究、探索和思考的前提。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思维,通过联想、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积极思维过程,将矛盾化解,在分清主次、对错、先后、肯定、否定等过程中,发展智力与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积极科学的思维过程中对知识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不但收获知识,还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经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呈现出“愤”和“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因势利导,指点迷津,对思维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理出事物的条理、规律、特点和区别。同时,明确概念,交代学科知识、原理和理论的要点,并提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完成授业。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广泛、灵活、准确地应用启发式教学,必将出现主导与主体共同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是学与用、智与能、问与学等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60-02

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鱼”和“渔”

结合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而言,这里的“鱼”是指具体的语文知识;这里的“渔”是指具体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就是指教给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结合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更为辩证一些,使其积极的意义更能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

结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天应该这样辩证地理解它的含义: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鱼”与“渔”是同样重要。无论是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还是教给学生获取这些语文知识的方法,都应该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任务,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与研究如何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一样重要。其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鱼”和“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鱼”和“渔”的关注应该均等,不能有失偏颇。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渔”而轻视“鱼”,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提高语文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注重授之以“鱼”,而轻视了“渔”的作用,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机会。而由“鱼”到“渔”的转换,就需要依靠“启发式教学”了。拘句话说,启发式教学是辩证地研究由“鱼”到“渔”的转换的最佳途径。

二、启发式教学简论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在《论语・述而》中,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进行过这样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随着文化的发展,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自己的著作《论语集注》中,对此又进行了这样的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后来,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科的独立,启发式教学成了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在当时,启发式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并列存在于当时的教材《教育学》中。后来,启发式又作为一种具体教学方法而存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施祖毅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李媛媛于2013年发表于《教育探索》的题为《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论文。在这些论文中,研究者都把启发式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从“鱼”到“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

1、研究思路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字词教学、语句教学、段篇教学组成的。无论是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鱼”和“渔”的关系,还是探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都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这几个组成部分进行分别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讲, 研究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既可以涉及到有关授之以“鱼”的问题,又会涉及到授之以“渔”的问题。因此,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对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讨论。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1)字词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始于词语教学。在具体的词语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对词语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没有词语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的成功运用,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后边一系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为阐释自然环境对迁客骚人的影响,作者有一段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段文字里,有两个词语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段落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和“集”。为了让学生理解全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本义。第一个词语“景”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造字方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出“景”字的本义,即“日光”。因为“景”构成中的“日”是其形旁,表字义,即这个字与“日光”有关,而“京”则是这个形声字的“声旁”,即“京”表示它的读音。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文中“景”字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为理解“春和景明”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后边的词语“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弄清其本义。文中的“集”是一个会意字,它由“隹”和“木”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隹”的本义是一种鸟,而后边的“木”又与树木相关;所以“集”的意思应该是“群鸟栖止于树上”。

通过上边根据造字法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不同的词语从字形上判断其本义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记住这个词语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古文的翻译更加准确。如前者,对于“春和景明”,在启发式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对于后边的“沙鸥翔集”,学生更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

上边的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式教学,完成了由造字法知识的“鱼”到利用造字法知识分析的“渔”的发展变化。

(2)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仅应用于词语教学,而且,启发式教学还应用于语句教学。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作者用这个段落来表现自己因瘫痪而产生的暴怒心情: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在这个段落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是理解整个段落的关键性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对学生理解这个段落,乃至整个文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这个段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段落中哪些语句详细描述了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表现?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暴怒无常”的表现。即“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作者这些暴怒无常的表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而且还对“暴怒无常”这个词语所在的语句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对理解后边母亲的那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3)段落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段落中的教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理解段落定语句的含义;另一个是理解某个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对于前者,它和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密不可分,又因前边有所介绍,这里就不过多地论述了;对于后者,即段落在文章结合中的作用,我们结合下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文章的开头部分有一个这样的独句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对这个独句段的认识呢?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问学生“二十年前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学生从下文找到答案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这个独句段在文中引起下文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问:“与父亲已经有两年不相见了,但我为什么不能忘记他的背影?”来加深学生对“背影”的理解。前者侧重于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后者适合结合具体的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4)篇章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在段落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步入篇章的学习领域。在篇章学习领域中,启发式教学更是学生由“鱼”到“渔”的关键。所谓的篇章教学主要是指从宏观角度对所选课文篇章的理解。在宏观的理解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另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结构对学生作文的结构安排的影响。下边我们结合大家熟知的《伤仲永》来分析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完成上述教学任务。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启发式教学 应用 误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应用最为广泛,小到一个问题的质疑,大到一种理念的熏陶,甚至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

一、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去质疑,积极思考。质疑是思之源,疑是学之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启。”“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启”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指导、解释,使其清楚。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内容多,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过不去的“坎”。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发散学生思维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譬如在《泊秦淮》中,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1)作者停泊在秦淮河看到、听到了什么?(2)看着眼前秦淮夜景,作者有何感受?(3)作者听到商女的歌声,他又作何感想?(4)秦淮之景之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会很容易感受到杜牧的聆听“亡国之音”不胜感慨的情感。

2.采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学生本来对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产生疑问、思考疑问、解释疑问,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接触到苏轼的《浣溪沙》,其中有一句:“谁道人间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就提问学生:为什么流水会向西流,不是都说“百川东到海”向东流的吗,难道是诗人犯错了?这下子学生就来兴趣了,互相讨论,查找资料,最后得到了正确答案――蕲水(今湖北浠水县)“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

3.运用多种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科学与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课堂管理模式,积极健康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有科学的授课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不仅在课内要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在课外要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启发应该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智力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教师的启发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自觉积极的思考能够获得基本正确的结论。顺利简单的“启发”出的结果对学生的思维力度价值是有限的。

4.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设置情境。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环境,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2)示范操作。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作示范操作,以便于学生“学习知识迁移”。(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认知的主体体现,能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4)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5)总结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学习的效果,是学生学习的参照点。

二、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关键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特征,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语文与生活与历史各个领域都有联系,这样就决定了对各类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应该立足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随着学习层次的深入而获得的。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与新的知识进行相互作用,或者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知识,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2.把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化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思维过程。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落差,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设置平台,使新、旧知识之间呈阶梯式梯度,这样便分解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难度。对学生来讲,分步式训练更易于掌握;对教师来讲,也更易于引导。教师三言两语直接向学生介绍概念,然后立即让学生运用概念解答教学问题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这事实上是在学生没有真正获得概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运用概念。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富有成效的。而反过来,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理解概念,那么运用概念就容易多了。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梯度”,分阶段对学生加以训练,再连贯起来。在每一个小的阶段,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巧设疑难,恰当引导。另外,设置悬念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我提问启发。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能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题的能力。

3.掌握广博而精准的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学科知识是相联系的。教师要向学生传播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本身必须掌握与这门学科知识有关的其他若干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丰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发展学生的智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以为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不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学生并不能全部接受。只有少而精,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学去获得多博的知识;只有精准,才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问题,不致被过重的教学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应当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去创造。因此,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多一些,教师就要教得少一些,但要教得精一些。

4.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考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加以即时的有针对性的修正,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同时,对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倾向,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深刻批判背景下产生的,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这种启发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答案,然后通过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向他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那么针对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弱点,应该怎样进行改进呢?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问出一个标准答案,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1.结果启发式的误区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结果启发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个特定的问题,教师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正确答案,而学生头脑中还没有,于是教师就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把正确答案问出来,自以为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结果启发式”忽略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重要因素,虽然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势必造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往往会产生对老师提问的依赖,即老师提问他就会答,离开老师提问他就不会答。

2.“提问”即是启发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法发展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只将其简单理解为提问,不管问题简单与否,课堂提问都是每节课的惯例,盲目地认为“提问”才是真正的启发。其实,这种情形也可归入结果启发式教学法的大范畴,在此将之细化了。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这样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啊?”提问甲同学,甲回答:“分为六段。”语文老师摇摇头,说:“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乙同学说:“分四段。”老师仍摇头,这时大家一起回答:“分五段。”老师高兴了:“完全正确。”这是“提问即是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

3.少讲多练的误区

有许多人把启发式教学法理解为“少讲多练”,甚至有很多教师每堂课都按一定的时间比例来划分“讲”与“练”,认为教师一堂课讲到底,没有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就认为这是“满堂灌”。是不是“灌”,客观地说,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就能符合学生实际,创设出一个问题思维情境,即使一堂课讲四十五分钟,也是好的方法;反之,只灌了二十分钟,后面做了二十五分钟的练习,那也是形式上的练,不过是灌的延续。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石柏兴.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2003.

[2]王琳.启发式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西北师院学报,1984,1.

[3]章建跃.略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通讯,1992,6.

[4]魏景伦.点睛显旨赏心悦目.四川师大学报,1987,6.

[5]刘敏,罗文兴.浅谈数学课教学的启发式.中学教学研究,1993,7.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4.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启发式教学;主动学习;激发

一、启发式教学的历史

我国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论述。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思。学生必须先要自己学会思考,当到讲不清、道不明的程度时,再由教师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这比被动的学习方式有用百倍。启发式教学是要求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习,教师的作用只是启发和诱导。

二、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学习,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实践,达到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提高智力, 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它既强调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又强调学生态度、情感和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三、启发式教学的手段

1.启发学生思维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创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疑问的意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要带着疑问去阅读,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广泛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其精要在于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激发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思考,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包括问和答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提高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兴趣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根也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也随着兴趣的改变而为转移。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学”甚至“乐学”。

3.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新课改的推广,让我们明白,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一种活动,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握好语文的知识要点,强化自学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接受知识。所以,要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注重学法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学习方法,在课内外就可以去自主读书、自主运用。要使学生“会学”,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4.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上。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唯我独尊,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当学生感到自己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尊重,对学习就不再反感,就会把把探究看作学习过程中应有的态度,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提高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积极和主动地去学、思,能举一反三,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将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在内,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当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学习。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其目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经过自己的独立分析思考、探索学习、主动实践使他们能独立思考,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日益提高。

3.有利于营造师生融洽氛围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师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了解沟通,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与传统式教学相比,启发式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更能适应时代的潮流。相信学生在启发式教育下,成绩会提高得更快,特长和个性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问题启发式教学范文第8篇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与要求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其操作步骤与实施要求.

第一,操作步骤.首先是教师提出教学问题,诱导学生来解决问题,从中把握相关的知识以及思想方法.其次,教师再提出与前述问题相关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逐步分析与解决,进而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第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需有效组织学生,即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评价预先策略把学生学习与发现过程中所需的相关知识在头脑中加以有效组织,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方向展开思维操作与脑力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提问的有效性,做到如下几点:①课堂提问需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情绪;②设计问题时,应把握内容重点,突出要点;③明确所提问题,同时所提问题需要与教学思路相符,并考虑到问题的连贯性与层次性;④课堂提问需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入手,提高问题的价值,以启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然后,教师则需把握启发式教学的不同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1.运用演绎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演绎启发式教学法以演绎过程为主,由一般至特殊,亦或由概括至具体.在演绎启发下,学生能够应用相关逻辑方法与一些直观法来完成某个基于抽象概念与其他概念上的知识概括.在运用演绎启发教学法时,教师应先明确所需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形成自主的问题空间,而后再以评价策略来分析学生是不是具有展开演绎启发的所需知识与技能、数学概念与数学原理,然后以小组讨论形式探究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演绎.

演绎启发主要适用于根据一些数学公理、数学定义与其他定理、定义等而推导出一些新的定义与定理,亦或展开新定理的验证.由于这一方式的要求较高,所花时间也较长,有些学生容易走出思维困境,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暗示与提示,如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等.

2.通过归纳启发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归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由个别至一般,由具体至概括.通过归纳启发,学生借助直观法与一定的逻辑方法来概括观察的具体事例、相关条件,以及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如学习一些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原理等,教师均可利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引导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在实施归纳式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还需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学会抽象概括.

例如,由下面计算结果探究规律:

①11-2=3;

②1111-22=33;

③11111111-2222=3333.

依据上述规律,计算111111…11-2222…22(2n个1与n个2)的结果.

分析:从①与②的左边,我们可以看出,被开方数中被减数1的个数为减数2的2倍,而结果中的3的个数又与减数2的个数相同.于是我们可得出结果.111111…112n个1-2222…22n个2=33…3n个3.对于这个题目,其关键在于分析与归纳出题目结果中数字和算式中的数字的特殊关系,然后由特殊至一般.

3.利用实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倡导教师优选能够鼓励与增强实验方式的数学课题.实践表明,由实验切入,对于引导学生发掘相关数学结论是富有成效的,不但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锻炼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几何中一些数学定理,可利用度量直线与角,几何图形对比,以纸折叠与构造图形等实验方法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