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大学生;管理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93-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转型和高校的招生与就业政策的改革。高校也在不断扩招,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也日渐凸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高校心理危机事件,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了日渐严重的趋势,高校学生的有关心理问题突发事件频频曝光,从2007年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到2008年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门”案,再到今年一名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机场“刺母案”……,大学生自杀、凶杀、失踪、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个个目不忍睹的悲惨事件提醒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

另外,各项调查显示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另外,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百分之二十六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二00八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六十三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历史顶峰,其中北京为二十三起。仅在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十四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①还有一项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的则只有9.4%。另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QQ及MSN等方式,而传统的聚会、信件等沟通方式则不受青睐。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②

一连串的数据和现实事件的频发都提醒我们,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及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

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和学习就业危机

在生活方面的危机,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最为突出。新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大家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等相差很大。因此刚到大学,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等方面都普遍较弱,所以,一些人会思家、恋旧,或是厌学、仿徨、沉溺于无所事事,更甚者则想休学、退学,打起退堂鼓。在学习方面,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从农村或小城市来的学生,以前在本校时都是佼佼者,上到大学后才发现一山还有一山高,自己的成绩和其他人相比并不算优秀,没有老师的重视,觉得自己身上的光环没了,于是心理就产生不平衡,心理逐渐感到自卑,开始闷闷不乐,对周围的事物感到不满。等三年或者四年的苦休苦练,就业危机就来了。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随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仿徨和焦虑。

(二)人际关系危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等都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拿本校某一学院的学生来说,据调查后很多宿舍成员之间相处得都很不融洽,有两名同学甚至发生争吵和大骂,因此其中一位同学搬出宿舍,从此以后她几乎不与同班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感情淡漠,隔阂加深,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她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于是失去了学习信心,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坚持要休学。

(三)恋爱危机

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倍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而由恋爱问题而引起的伤人案件的发生率也居于前茅。因恋爱造成了各种心理危机,包括失恋、多角恋爱、父母干预恋爱及同性恋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三、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和提高其实效性,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防范、有效干预,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

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心理或社会环境,既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刺激源,又可为他摆脱心理危机的影响提供支持。因此有必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而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以班集体为一个单位,利用朋辈心理辅导理论,设心理委员、心理保健员、心理信息员,专门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汇报、控制和跟踪,起到危机预防知识宣传员、观察员、咨询员、联络员的作用。另外,辅导员应主动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或是组织一些活动,如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让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从而健康成长。

(二)多渠道、多样化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针对大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热情好动的心理特点,高校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内心,探求多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的目的。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比如,可以利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进入基层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最后是结合文化素质教育。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列为全校的基础课程。应当,使其能够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

完善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是指“提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做到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测查档案,进行数据处理并写出心理测查分析报告。定期对在校学生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等途径和方式进行主动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予以重点关注,并根据情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只有这样,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之,包括心理危机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新形势下已日益凸显出来,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并科学应对并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

注释:

①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

②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78.

参考文献:

[1]史广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角色转换 适应障碍

一、个案基本情况

周某,男,1987年生,江苏盐城人,南通某高校本三学生。

周某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亲经营小本生意,母亲为传统的农村妇女。周某是家中的独生子,全家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父亲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考上重点大学才是这辈子唯一的出路。因此,从小到大父亲管教严格。周某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较为优秀。但父亲望子成龙,对他的要求极高。取得好成绩时父亲从不给予表扬,总是严厉地指出他的不足。当成绩稍有下滑,父亲就会对他拳脚相加。父母几乎从来不和他进行沟通、交流。母亲在家全面负责周某的饮食起居,为他考重点大学做好后勤保障,家务活从不让他沾手。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周某高考发挥失常,最终只考入了一所本三院校。入校后厌学,孤僻,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呈现明显的适应不良状态。

二、个案问题的成因剖析

1.理想和现实的适应障碍

从心理学上讲,人有两个“自我”,即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对于将来的“我”的认识。“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现实中的“我”的认识。周某作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在步入大学殿堂前一直是校园里的宠儿、学生中的尖子,因此脑海中设计的“理想自我”是完美的。对于他来说考入重点大学,再次成为宠儿就是他的理想和目标。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导致他滋生了强烈的失落、沮丧、消沉等情绪,从而一蹶不振。

2.生活环境的适应障碍

周某从小家庭教养的方式为“专制型”。父母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在家里家长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建立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不允许孩子有不同见解。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间父母和他之间除了谈论学习外没有其他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父母给周某规划好理想甚至选好了大学的专业,在孩子的生活方面可谓细致入微、事事包办,造成了他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进入大学身处全新的环境,他顿时感到无所适从,人渐渐消沉,靠沉迷于网络世界来逃避现实。

3.人际关系的适应障碍

周某进入大学,离开了高中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离开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置身于新的人际环境,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由于中学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交往面比较狭窄,几乎与社会没有接触。周某进入大学面对来自四面八方且性格各异的同学便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和别人相处,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也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更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和智慧,导致大一时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僵硬。

4.学习环境的适应障碍

(1)学习目标的迷失。由于教学目标的差异,大学教育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课程安排、教学要求及教学方式上均不同于周某已熟悉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学,他的目标很明确――学好老师教的知识,按部就班,考上父母期望中的重点大学,并且过惯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书为高考的相对单一的生活。而到了大学后,学习的目标就不明确了,毕竟大学没有了往日如同高考这样的里程碑,同学们也没有了“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这样所谓的人生目标。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感到眼花缭乱、难以选择,因此迷失了自我本应有的目标。

(2)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缺乏。在高中,学校学什么、怎么学都由老师安排,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模式――“教主宰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形成了比较封闭的思维习惯。同时,家长盼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将目标锁定在“考入重点大学”,他们的思维是完全定势的。这就形成了从形式到内容、从学校到家庭、从老师到家长、从观念到行为的全方位、多层面的封闭性管理模式。然而,大学比较强调的是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且老师授课进程较快,不像中学时那样反复讲解。所以学生要学好大学的课程,就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周某正是由于缺乏这些能力,导致了他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三、个案干预的辅导策略

1.挫折教育

(1)积极和家长沟通。针对周某的情况,我们积极地和他家长进行沟通,首先,希望家长要注意和孩子相处的内在质量,建立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这样才能增强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其次,启发家长学会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心里话,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平时多注意与孩子交流感情、交流思想、交流观点和看法,塑造孩子比较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个性。最后,恳请家长保持和孩子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对他的教育和引导。

(2)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自我抱负水平。首先,我们帮他分析高考失利原因和他交流谈心,让他真正地从心理上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其次,要求他坦然面对现实,从头起步。没有考上重点大学,进入了三本学校,这已经是事实,就应该从心底来接受它。无论自己在中学时代多么的优秀,那只能代表过去。优秀是对一个人过去的总结和评价,并不代表他的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最后,要欣赏自己的优点,比如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篮球打得很出色等。

(3)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为了帮助周某找到真正的自我,重燃曾经的热情,激发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与他谈心,使他意识到,没能考上重点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人生新的起点,只有走好每一步,以后的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在这个时期只有他树立新的奋斗目标,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才有可能从阴影中走出来,并找到为目标奋斗的动力和源泉。

2.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正规的训练、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养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信、行”等素质。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大学生虽然已经进入青年阶段,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定型,仍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塑造人文精神。我们鼓励周某多选修人文课程,在课堂学习中积累丰富多彩的人文科学知识。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他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2)以学生宿舍为依托,注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宿舍作为学生生活相对固定的场所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它既是学生栖身的场所,又是多种思想交流、碰撞、冲突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使周某在这个“小社会”中健康成长,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培养起独立自强的意识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对他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学生宿舍管理办法来规范其行为,让其意识到“宿舍是我家”,让其习惯在集体宿舍准时起床、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参与公共劳动、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等,使其在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中,增强自理、自立能力。另一方面,以宿舍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宿舍美化大赛”、“宿舍文明标语征集大赛”等,以这些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学会与人相处,注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周某大学以前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对封闭的。要使其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快乐,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是首要任务。首先,建议他对自己以前的人际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原先封闭的原因。第二,学会用一种宽容与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再一味地以自己的标准苛求别人。第三,正确看待同学中出现的一些小摩擦,懂得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要想达到一致,就需要同学之间多交流、多宽容,不能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将自己封闭起来。第四,逐渐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能一味地满足自我,而忽视他人;也不能为了友谊而单方面服从,失去自我。第五,学习交往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不断增长人生智慧。

四、个案干预的效果及展望

通过近两年的干预、辅导,目前周某的家长能定期给孩子打电话交流生活情况,并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及时地给予鼓励。周某也对大学学业重新树立了信心。每学期都能制定学习计划,并对自己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周某孤僻的性格也有所改善,和宿舍同学相处融洽,并发挥自身特长参加了学院的篮球队。对周某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使我们深刻感受到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爱心、信心、耐心和决心,而且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当然,对于周某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持续给予关心、关注,防止出现反复。

参考文献:

[1]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6).

[2]刘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8,(32).

[3]姜东菲,冯琳.挫折教育:大学生的必修课[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