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北地区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而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县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比较单一

东北地区县区相较我国其他省份,在占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上相对较高,然而相较其他省份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的县区而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比较单一的,首先,县域主要仍以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经济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且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呈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其次,在县区没有第二产业作为支柱,没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同时相较东北沿海城市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而言,东北地区县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极为缓慢。这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出现瓶颈期,进而制约了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在整个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存在差距,尤其是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发达城市像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对县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比较小度。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市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很大,县区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发展速。再次,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城市与县区之前争夺资源配置的问题。

(三)综合实力差,缺乏竞争力

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无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区或者是城市相比,都缺乏竞争力,综合实力较差,就整体而言,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资金投入也较少,进而导致缺乏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东北地区县区中,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没有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同时与东南沿海人才济济现象不同的是,东北地区县区缺乏优秀的人才,很多优秀的人才都乐忠于向经济发达地区发展。

二、针对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进因素就是产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因此,东北地区应发展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同时扩大对农业经济的科技、技术投入。提高农作物经济的产量,是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尤其发展的优势,同时国家也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政策,在政府的扶持下,推动第二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和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相配的产业链条。

(二)调整政府对县域的政策,增加资金和投入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保障,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缓慢,就非常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政策上的扶持能够,就能够是当地经济发展得打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招商引资,提高东北县区对外商的吸引力,进而推动县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县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可以推动东北地区县区资源的开发。

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东北地区县区企业的发展,在可能条件下,加大技术方面的扶持,推动企业技术上的创新,努力在当地企业中发展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型企业,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而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

(三)结合本地资源,发展龙头产业

要实现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一个支柱性的产业作支撑。而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因此发展当地的支柱型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产业,同时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

三、结语

东北地区,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潜力,只要我们能够妥善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利用当地的资源,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创新科学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龙头产业,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东北县域经济必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才马廷玉杨晓慧《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优化配置资源为目标,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xx年末,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的1/4。

近年来,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突破性地提出了“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20xx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差距明显。如何解决目前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本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1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目前有44个涉农县区,包括27个县和17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为12.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86.7%;总人口2315.3万人,约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态势良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提升、结构改善、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20xx年辽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8%,占全省的35.6%,有7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74元,增长了22.1%;实现工业增加值1453.03亿元,同比增长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亿元,增长了30.1%,占全省的13.3%,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在20xx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东北地区占5个,全部出自辽宁,最高排名34位,分别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服务业持续提升。

20xx年辽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增长10.7%,占全省的78.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80亿元,增长26.3%,占全省的3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3亿元,增长24.6%,占全省的29.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xx年辽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04.3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2%,比重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57.2%,比全省增幅35.7%高2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为30.7%,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电力、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投资均有大幅增长,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历时6年总投资129亿元的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善了农村电网的落后状况,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使全省691万户农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个乡镇全部通油路,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公路交通总格局;三是在辽西北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458万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不断涌入。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随着县域基础设施和招商环境的改善,20xx年辽宁县域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占全省的20.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创汇同比增长20%以上。各县(市)普遍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江苏雨润集团300万头生猪深加工项目落户开原,北票工业园引进浙江赐富、纵横两大集团,投资10亿元年产60万吨海绵铁项目进展顺利,盘锦大洼船舶工业园已签订项目总投资72亿元,42个重点项目中将有15个项目年内达产。

在省财政资金支持 的25个县(市)工业项目集聚地中,规模以上企业数已由20xx年的325个增至20xx年的577个,增加252个,增幅77.5%。其中1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由20xx年的42个增至20xx年的100个,增加58个。

(5)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xx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10.8%。从44个县来看,11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占25%,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长海县仍旧是全国最高,达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个,占45.5%,比上年增加5个;3000-4000元的有11个,占25%,比上年减少5个;20xx-3000元的有2个,占4.5%,比上年减少4个。

2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引出的思考

(1)目前制约辽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放眼国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差距依然明显。

据20xx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0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11个,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新时期县域经济特色各异,竞争日益激烈: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比例大,为全国各省市区之最;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差异性大,百强县增数多;广东省县域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通过与上述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综合比较,现阶段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除少量县(市)外,总体处于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未形成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四是乡镇企业管理落后,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不强,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

不难看出,以上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制约和困扰中国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通症,只是当前阶段更加突出、更加紧迫而已。

(2)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必须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开放、发展和稳定,所以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①要坚定思想、统一认识,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联系起来,树立“县域立,城市兴”的思想,加速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双轮拉动、同步增长”。

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依据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将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品牌、扶持县域龙头企业上来。

③建立和完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依靠该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在领导机制、改革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④加速环境建设步伐,提高环境建设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加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水平和加快办事效率,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环境和优质的公共、行政服务。

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乡镇中小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其立足本地、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加速集聚。

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资源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各类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89-03

作者简介:孟光(1990-),男,汉族,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同时又是全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县域经济的贡献。近年来,河南省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部分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不均衡且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研究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是当务之急。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河南省现有108个县(市),县域面积达15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905%,县域人口8134万,占全省人口的818%。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县为山区县,其他地区为平原县。2009年,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为1382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7450亿元;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500亿公斤;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07亿元,支出为13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突破两位数增长,达到5010元。但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还偏弱,整体效益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2009年,河南省跻身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5位,在这5个省份中,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河南省仅占10个,而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均超过30个。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只有39个,占全省所有县(市) 的36%。

(二)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

1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但整体发展滞后,经济强县少

河南省县域在经济多元化发展态势下,通过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兴县富民的路子,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如以巩义、新安、伊川为代表的大工业、大项目拉动模式;以长垣县、许昌县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以临颍县、鄢陵县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兴县模式;以林州市和西峡县为代表的配套经济模式;以邓州市、林州市、固始县、长垣县为代表的劳务经济模式等。

由表1可知,河南省县域中经济强县较少。其中,在2012年第十二届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 评比中,河南省仅有2个县级市入选,其中巩义市列第49位,偃师市列第92位,而江苏省占据25 席,浙江省占据22席,山东省占据20席,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工业化进程加快,但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达745041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5387%。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河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9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81:583:236,第一产业比重依然偏大,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城镇集聚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内生机制还不健全。可见,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3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但进程缓慢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升,粮食产量连年攀升,乳肉禽蛋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4620个,这为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但其生产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业化进程。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全省县域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较为密集,除淇县、临颍、固始等少数县外,大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二是县域龙头企业和组织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仅有双汇、永达、华英等几个知名品牌;三是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对接机制不完善。有些地方出现坑农害农现象,企业打白条,甚至拒绝履行合同;四是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深加工能力弱,规模经营比重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关联度还不强;五是社会配套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服务落后,严重制约农业快速发展。

4城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水平偏低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09年河南省城镇总人口达6209 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 1314万人,年均增长28%;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77%,比 200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约 16个百分点。

由表2可知,河南省城镇化虽呈较快发展趋势,但城镇化水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加快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倡导多元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积极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因地制宜推进县域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增加了财政负担,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精简县乡机构和人员。

2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河南省已经将部分省级投资项目审批权下放,但力度还不够大。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推行“一站式服务”。

3落实农村税收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林特产税、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同时,县域政府应切实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和“一事一议”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4尽快完成县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国有资本原则上应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集体企业要加快完成改制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首先,必须抓好产业布局,河南省应继续搞好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区域,尽快在豫北等县域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其次,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际上是选择适当形式来联系农户与市场。至于如何建立联结机制,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则要按市场规律办事;第三,完善分配机制,兼顾农民利益。必须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分配机制,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维护好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第四,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首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加快城镇化步伐。争取以较发达县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其次,要加快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形成集聚效应;第三,合理推动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四)加快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机制上真正保证非公有制经济顺利发展。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及时清理和修正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

上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切实给予其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等。

(五)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对于发展迅速的县域经济来说,资金缺口大、供不应求的矛盾依旧存在。为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大对县域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首先,应充分发挥现有县域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管理服务和考核体系。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中心,针对中小企业性质和特点搞好服务;其次,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民间资金准入条件。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开对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准入限制,同时把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向现有正规国有金融机构融资的规定落到实处;第三,适当加快全国范围内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切实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Z]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王志电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一、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辖7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1个省级新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2012年实现全年生产总值30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1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969.2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为7.5:60.2:32.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70.1%和26.5%。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3亿元,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148.5亿元,增长13.2%,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94.0亿元,增长23.2%;农户投资49.7亿元,增长3.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27元,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77元,实际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79元,实际增长10.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洛阳市经济实力实现不断壮大的同时,各县市区没有实现均衡发展,逐渐扩大的发展差异已经制约到了洛阳市整体发展实力。

二、洛阳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通过对洛阳市9个县市研究发现,各县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其中农业发展过于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开放性不足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性、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代价大,企业规模小,规模经营不足,接替产业培育迟缓。

2.各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近几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临汾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 四分之一,而且增长速度也长期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3. 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洛阳市的偃师市是洛阳唯一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虽然洛阳经济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沿海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2年洛阳的gdp为3000亿,是青岛的近一半,是苏州市的四分之一,相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低。

4. 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农民增收困难

由于对农业的不重视,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同时也缺乏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相应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值均存在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而且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难以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制约了农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增收渠道的拓宽,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县域广大农民增收缓慢,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市场消费偏冷的问题比较突出,内需不旺,很难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为了加快结构化调整,洛阳市需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特别是洛宁县、孟津县、新安县要大力发展绿竹、樱桃、黄河鲤鱼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加强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 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加快县域间的城镇化进程。首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其次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提升城镇功能。再次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发展工业、文化、餐饮、娱乐等产业,拓展小城镇的发展空间。最后是做好政策引导,即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同时也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子女就学、就业指导等优惠政策,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解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3.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发展特色经济。洛阳市需要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和政策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发展有特色的项目,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在发展特色产业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以全国百强县市的标准为指导,积极开拓新的产业。同时对一些传统农业大县,要立足实际,积极进取,区分不同情况,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这些县市加快发展。

4.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对民营经济的促进和扶持。为此,洛阳市可以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同时允许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城乡统筹发展计划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不仅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谐社会不仅是精神文明和谐,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正是反映了这一精神理念。此外,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也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优劣。如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那么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金融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城市的经济发展比乡村的县域经济发展成熟些,这也一部分取决于城市金融的发展比县域金融的发展快。要想发展乡村经济就要加强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所以,做好县域金融服务发展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大举措。

一、县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县域金融的发展并不是顺利的,其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不足和缺陷严重的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发展,间接地也使城乡统筹的发展增加了一些困难。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体系的制定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经济领域的改革,都呈现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有发展就有不足和问题。但是任何发展都存在缺陷和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域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协调,造成县域信贷资金的大量外流,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背离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1.县域金融组织不合理。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相关金融组织的发展,金融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这些金融组织的发展存在许多的不足。

第一,商业银行的作用逐渐淡出。我国的商业银行以追求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目标有县域领域逐渐转向大中城市,一些基层的机构组织也逐渐脱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其次,金融发展不完善,因为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金融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缺位,例如最常见的农业银行的借贷,有些国有粮棉油的信贷服务常常是垄断的,金融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触及的领域也有限,为此金融的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最后,是有关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是一个新兴的组织机构,它是为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而设立的,伴随着政策性的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是很健全,它所吸收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2.资金问题。金融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是发展必须的要素。但是对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来说,资金的严重外流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商业银行之外,邮政储蓄的作用也对县域金融有吸收资金的作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使得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其次,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也是造成资金外流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其他的导致资金外流的原因都使得县域金融的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除了资金外流,还有就是县域信贷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3.县域金融发展环境欠缺。一个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金融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县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信用问题,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借贷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经济利益常常出现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问题对于金融的信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更加不利于城乡统筹的建设。

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的质量,促使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一直注重城乡的统一发展,目的在于坚强壮大县城的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壮大县域的经济发展,加强金融的服务,不仅加强银行行业在县城的发展,也是金融行业入县城的绝好的时机。为了达到金融服务的加强管理,应该从农民入手,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对加强农民的收入,产业的发展提出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很快地将完善的金融机构建立起来,加快县城的经济脚步。

1.转变观念,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意识。相关的金融机构应该加快学习,加快思想的进步,提高观念意识,为了做到这一点,先关的机构就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作为服务行业的责任,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保持以客户第一的原则。

2.积建立县域经济体制。作为管理该体制的政府,就要充分了解所需资源的优点和劳动力的资质,培养出特色十足的品牌,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抓住改革开放环境下新经济的时机,还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化的企业,鼓励在多方面引导经营,使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政府主导的体制。国有企业银行要坚定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在追求利润的前提下加大款项的营销力,加强对农业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企业的信贷扶持。

3.加强县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首先,就要保护金融中出现的债权,合理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运用法律的手段,对恶进行制裁。第二,利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媒体,主导舆论的导向,大力宣传,帮助政府和所有的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第三,一步一步的建立公司和个人的信誉体制,这样有助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准确的了解和评价自己客户的信用情况,加强针对性,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出现。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统一城镇发展计划的实行,作为县域经济的集合点的县城和农村,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假设的主要战场。金融虽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却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何开展县域金融服务是目前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很好的阐述。

参考文献:

[1]孙一峰.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2]杨林兴.深化城乡统筹 加快丘区发展――对四川省金堂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9(12).

[3]郑晓燕,许晓东,谢元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商业研究,2005 (16).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6篇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仍显不足

县域银行业“血源”增势强劲,但“心动”放缓。截至2011年7月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以外的七个县)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74.37亿元和191.6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0.16亿元和19.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7%和11.32%,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12.15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款分别为46.53亿元和17.45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7.50%,比去年同期下降41.79个百分点。

县域信贷资金流出严重,导致县域信贷资金“失血”。县域银行存贷差额在2011年7月末达到282.72亿元,同比多增70.67亿元;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额为255.57亿元,同比多增82.06亿元,同比增长47.29%。按行别看,除农业发展银行净流入24.14亿元外,其余8家银行全部净流出。其中,工商银行19.01亿元、农业银行36.02亿元、中国银行10.63亿元、建设银行32.09亿元、邮储银行91.14亿元、农信社57.53亿元、农村合作银行32.66亿元、村镇银行0.62亿元,说明县域信贷资金流出问题仍严重,县域信贷资金失血。

国有商行信贷投放不足,支持县域经济“体力”欠佳。7月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6.05亿元和67.62亿元,存量存贷比为32.82%;新增存款26.14亿元、新增贷款8.40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2.13%,比去年同期下降52.34个百分点。按行别看,工、农、中、建行的存贷比分别为49.96%、21.50%、24.09%和36.91%,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远低于75%的上限标准。

农信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信贷支农“三甲医院”。到2011年7月末, 农信社存款和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0.72亿元和6.91亿元,分别增长9.20%和10.31%,增量存贷比为64.46%。农信社贷款余额73.91亿元,占全部县域银行贷款余额的38.57%;累计发放贷款36.59亿元,占县域贷款累放额的41.55%。

村镇银行“血压”过高,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村镇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7月末分别为18971万元和14910万元,存量存贷比为78.59%,比2011年年初的存比(84.17%)下降5.58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延边州银行监管部门责令下降存贷比,但村镇银行存贷比仍超过银行监管部门的75%的上限,仍超负荷经营。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明显不足的原因

县域金融管理滞后且创新不足

县域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为加强信贷管理,各行、社对所属县域金融机构实行了授权管理,核定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但各行、社对县域经济最了解的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一般都核定在较小的额度内,有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公司贷款方面,四大国有商行、邮储根本没有审批权。在个人贷款方面,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行有质押贷款100万元以内和农户联保5万元以内审批权,其余各类贷款的审批权均在上级银行。县域邮储只有个人担保贷款和工商户担保贷款审批权,额度在10万元以内。县域银行机构在信贷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具有法人资格的县域农信社的贷款权限也受到省级联社的控制。

审批手续烦琐,不适应县域贷款“少急频”的需求。在贷款权限控制下,县域绝大部分贷款都要层层上报审批,审批环节增加,审批时间较长。如农信社公司贷款的审批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少急频”的需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银行业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实际投放额微乎其微,贷款满足率较低。延边州七个县域中,只有敦化和安图分别开展林权抵押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敦化从2009年5月开始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贷款598万元;安图从2010年1月开展土地承包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512万元。无法满足延边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尤其是针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组织和县域经济主体资产特点创新的产品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对资金需求量大,但因没有有效抵押担保物等原因贷款投放明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贷款满足率仅为25%和10%左右。而且小额信用贷款限额不能适应当前规模化种养殖的需要。

县域金融外部环境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弱质特征制约县域信贷投入。一方面因县域工业大多竞争力不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大多数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松散等,县域信贷投放风险较大,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多数是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农民及合作组织拥有的耕地、山林和住宅等,由于缺乏流转市场难以成为抵押物。调查显示,缺乏抵押担保是县域贷款未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

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新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全辖7个县域中有6家担保公司,资本金在1000~3000万元左右,其中2家担保公司经营处于停止状态,尤其缺乏针对县域经济特点的专业担保公司。二是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仅在极少数县市开始试点并制定了相关办法。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甚至有重复评估登记和乱收费等问题。据金融机构反映,贷款过程中,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超过贷款金额的3%,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四是农业保险险种仍然不足,水产、水果、蔬菜等较多的农副产品不在保险风险覆盖范围内。此外,相关法律体系缺乏及时跟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投入奖励等措施。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政府在培养合格经济主体等工作方面欠细,对一些新型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三是政府推动银企对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包括通过政策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等,推动银企沟通,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对银行业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的建议

银行改进管理、创新信贷产品并加大投放

进一步完善信贷资金授权授信管理。改进信贷管理,优化内部资金管理的权责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当前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划、效益状况和银行管理水平,在遵守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主权。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有价证券作质押的贷款可放宽限制额度。三是适当下放办理银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权利。

进一步创新县域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下,加快开发适应县域小企业和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为县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放宽贷款对象、拓展贷款用途、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定期限、科学设定利率、改进服务方式,将农户小额信贷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支农信贷品牌。二是开发适应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企业的需求。开发消费类贷款品种,满足县域各种合理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小额贷款业务,开辟创业信贷绿色通道。四是逐步将城市开办开发的保险、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地区。

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创造宽松的县域监管环境。监管部门考核县域法人银行机构的部分监管指标应适当开点“绿灯”,并为其加大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力度提供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

一是银监部门对于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要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对于像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可确定一个最低比例,然后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五年)达到规定要求,也可制订一定的鼓励政策,调动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达标。

二是在信贷管理政策的制订上要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符合其生产经营实际的个性化信贷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县域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县域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等信贷管理规定,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能够有专门的规章执行。

三是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将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息尽快纳入征信系统,并探索建立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对征信评级的运用力度,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能够依据征信系统中的信用评级发放贷款,为其放贷提供便利。

地方政府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

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需要银、政、企三方共同努力,实现银政联合、银企联动、银银联手。

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支持金融创新。县及县以上政府应授权或指定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使用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权利和抵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流转等职能部门,联合银监等部门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培育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发展,为银行办理仓单质押贷款创造条件。

适当减免税费标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适当简化有关手续,减免或降低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税费标准。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补贴企业抵押资产的评估、登记、公证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县域职业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的进步关系到一个国家技术的进步、技能人才的储备以及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一、县域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县域职业教育规模

我国县域职业教育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受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及交通条件的制约。分宜县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分宜县职业教育与上一行政级别新余市职业教育比较存在很大的差别。新余市的职业教育被称为“新余现象”,而分宜县的职业教育规模较小。分宜县职业教育学校到目前只有三所,即分宜群英文武学校、分宜职业高中和分宜职业教育中心。

(二)县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课程教学

县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没有体现地方特色,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分宜县职业教育学校主要开设以下几个专业:武术、物业管理、电子电器、微机应用、会计、数控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大多没有和本县经济相衔接,地方特色不明显。

(三)县域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较存在差距,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过少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

分宜县近三年来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分宜中学,分宜县二中,分宜县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改扩建。分宜县政府近三年累计争取国债100多万元用于职业教育。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每位学生每学年可得到国家给予的1500元学费补助。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政府还给予资助,资助标准为850元/年。

二、县域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分析

在肯定我国县域职业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县域职业教育规模较小

国家要求每一个县至少要有一所省级示范职业院校,而分宜县在这方面没有达到要求。目前虽然该县有几所职业院校如分宜县职业高中,分宜县职教中心等。但是现在这些职业院校都很难办下去。分宜县府分宜镇距市府所在地新余仅26公里,新余市职业教育各方面条件与分宜县职业教育比较都有较大的优势,被称为“新余现象”。因此如果要选择读职业教育,大多会到新余来读,这无形中给分宜县职业教育增加了压力。

(二)县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缺乏地方特色,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不明显

县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应体现当地特色产业,要对准当地经济发展来设置专业,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职业教育体质属性就是为就业服务,而要使职业院校毕业出去的学生很好地就业,专业设置是关键。县域经济要快速发展,急需技能型人才。“2004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2.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初级工占43%,中级工占36%,高级工占17%,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1]

分宜县的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专业设置未能体现分宜县产业特色。存在这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办学者的办学定位不准,没有从本地特色去开设专业,办学思想不是为了服务本地经济发展,而是面向全国先进的地区,没有把职业教育办成为地方经济服务。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老师缺乏实践知识,这不仅是县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全国教育界都存在的共性问题。[2]如分宜县职业高中教师由分宜三中安排,这些教师即可以教普通高中,又可以教职业高中。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占的比例很少,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础课的教学上。

(三)县域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县域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政府对资金的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基础薄弱,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分宜县民办职业教育走的是一条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办学经费大部分靠自我筹措,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学校的一切运转。

三、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合理整合资源,提高学校综合实力

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按照《关于印发新余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的通知》(余教职成字[2010]13号)要求,分宜县召开了全县职业学校负责人会议,部署了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当前分宜县要改变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地方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力度,积极组织和推动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

(二)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

县域职业教育要以乡镇工业发展与规划、县域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和县政府的发展规划为依托,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分宜县职业教育学校专业的设置要围绕分宜县经济发展情况来开设专业,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为当地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建设和改革,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应该探索课程改革的方法,在开发课程方面可以和企业联合开发。根据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以项目为导向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好校企合作。

(三)拓宽人才引进,加大吸收优秀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而教师是生命线的核心。为此,职业院校要花钱聘请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加入到职业院校中来,为职业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职业教育以教育和职业为双重属性,决定了队伍建设以“双师”型为目标。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双师型队伍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短缺。为此,学校要加大力度引进“双师型”教师。

注释:

[1]陈至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5(34):8-13.

[2]张力跃.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胡建华.新余市教育志[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8篇

--以文成县为例

文成县总人口37万,下辖33个乡镇,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41亩。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97年全县基本脱贫,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30个乡镇,人口27万。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财政收入1.46亿元,尚属欠发达地区。

经济决定金融,欠发达的文成县决定了其辖区金融机构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经营状况一般等。全县有农发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太平洋财险、寿险公司、中华联合五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一家证券公司分理处等金融机构。2003年,全县存款余额26.8亿元,贷款余额12.3亿元;保险收入0.4亿元,理赔支出0.1亿元;证券交易额2.02亿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弱化

1、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主要表现

从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分析(列表一):1999-2003年,文成县工业总产值每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3.2%,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从1999年末的7533万元下跌至2003年末的2560万元,呈逐年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速度高达22.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3%,同期农业贷款的年均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幅度,但波动幅度也大,农业贷款大幅减少或相对增加少的年份里,农业总产值就相应降低。

列表一

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及其增长幅度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工业贷款工业贷款增长(或减少)幅度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农业贷款农业贷款增长(若减少)幅度

1999年53883/7533/37666/11835/

2000年6050112.3%4637-38.4%37409-0.1%8081-31.7%

2001年6939814.7%3429-26.1%408229.1%1234252.7%

2002年746667.6%2517-26.6%38893-4.7%1830848.3%

2003年8820918.1%25601.7%407364.7%3011864.5%

年平均增长速度/13.2%/-22.4%/2.3%/33.5%

从存贷款增长速度及存贷比变化趋势分析(列表二):1999--2003年,文成县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贷款的增长速度是极其不相称的,存贷款虽然都在同步增长,但二者的增长速度相差一倍以上,存款年平均增长率为29.6%,同期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2.6%。金融机构存贷比也从1999年末的80.3%下跌至2003年末的46%,呈逐年下降趋势。

列表二:

存款、贷款及存贷比增减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各项存款各项存款增长幅度各项贷款各项贷款增长幅度存贷比

1999年96051/77095/80.3%

2000年11279517.4%802044.0%71.2%

2001年14151225.5%9308016.1%65.8%

2002年19621438.7%10713715.1%65.8%

2003年26802636.6%12339415.2%54.6%

年均增长速度/29.6%/12.6%

从经济总量发展趋势和贷款总量增长趋势分析:1999--2003年,文成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12.6%,略高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比较,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贷款年平均增长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明显不足。

2、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过分强调集约经营的统一性,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没有找到集约经营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结合点。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实行收缩战略,撤并在偏远山区或经营效益差的金融网点,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3年末,文成县金融机构网点由86个减少至41个,减幅高达52.3%,使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尤其是镇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贷款的权力,只负责实地调查、组织材料申报;在信贷考核上实行"零风险"和"信贷人员第一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级行履行审批手续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也要基层行承担主要责任,信贷员本身也将背负上重大责任,造成信贷人员的"惜贷"、"惧贷",削弱了信贷支持的力度。

(2)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经营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邮政储蓄部门上缴全额存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剩余资金上划等,使资金流出县外。从1999年以来,文成县金融机构存差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4.5亿元。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信贷投向政策发生很大变化。县金融机构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投入时,逐步从一些高风险行业退出,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等新兴贷款。如住房消费贷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个别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减少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此类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丝毫作用。

(4)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由于历史等原因,全县信用观念仍然较差,2004年文成县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了4017余万元不良贷款和核销了637.4万元不良贷款后,不良贷款依然出现反弹,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并使对好的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劣,使金融机构惧而却步,贷款发放慎之又慎,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逐年下降。

(二)贷款使用效率降低影响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货币信贷处所做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衡量贷款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组,一组是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实际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比;另一组是绝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当期贷款增长率对当期GDP实际增长率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贷款余额对当期GDP问题影响非常明显。

1999年-2003年,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科学技术的进步、信贷管理制度的健全,贷款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而对文成县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着项绝对指标的分析,1999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4,2003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0。这说明文成县域贷款的使用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现象。

2、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1)信贷长期化趋势降低了贷款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近几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很快,在贷款中占据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2003年末,县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32.7%,同比上升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贷款结构出现了由以前的"借短用长"向"借长用短"的趋势,信贷长期化必然降低贷款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

(2)县域投资结构的一些不甚合理面弱化了贷款的使用效率。2003年文成县域房地产开发共完成700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6%,县域信贷投入房地产开发的量亦增长明显。房地产开发具有直接进入最终消费的性质,而文成县工业不发达的特性使得钢筋、水泥等生产建设资料绝大部分在外购买,因此,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对文成县GDP的贡献相对较弱。此外县域中的一些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对有限的信贷资源造成浪费。

(3)银行经营体制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使用效率。某些商业银行支行为了既完成上级行的贷款投放任务又完成存款考核任务,采用虚增贷款方式,信贷资金仍然流在银行,并没有进入经济活动当中,从而降低贷款效率。

(三)政府越位和市场缺位现象使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金融意识增强,政府越位现象在淡化,但由于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真正完成,市场缺位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1)金融机构的贷款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自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管制,甚至于出现地方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矛盾的现象。

(2)金融机构的业绩考核由行政做出,而非市场做出。近些年强调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时,则干脆不发放有风险的贷款,浪费了有限的资金,而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3)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免由行政决定,没有建立银行家制度。金融机构内部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制度,类似于行政机构而非企业机构,导致金融部门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和机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面临竞争时,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二、措施、建议

(一)改善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建议

1、整合金融资源,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人民银行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适时信贷政策指引,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提高存贷比率(最好确定一个最低存贷比),将上存资金降到最低水平。三是要求邮政储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改变当前邮政储蓄全额转存的情况,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须全额委托县级法人金融机构使用,风险由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承担,这部分资金用途和对象不受限制,只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2、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力度。商业银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争取最大限度的信贷审批权限、指标和较宽松的信贷政策,增加经营自。县域经济特色各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调查研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加强和改进信贷工作,避免信贷资金运用上的"一刀切"。建立完善信贷考核制度,发挥信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用好用活每一分信贷资金。

3、加快县域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金融意识,加快信用村、信用镇的创建,协助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营造和维护好镇域的信用环境,使金融部门能够放心地增加对镇域经济的贷款支持。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现有信贷咨询系统的作用,加大推进金融业征信体系建设,为"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创造条件。县域企业、个人应珍视信用,诚实守信,贷款有借有还,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二)提高贷款使用效率的措施、建议

1、商业银行要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贯彻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应注重结构上的优化和调整。要围绕文成县政府确定的"五大基地"建设,寻找信贷工作新的切入点,以此统领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建议建立担保公司,引导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当前,银行资金之所以趋向于基础设施、消费领域和少数优势企业,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信贷投入环境。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因找不到担保企业而无法贷款的问题。从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实现投资资源优化配置。要以"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企业、民间资本投向。民间资本相对于银行间接融资更具有单纯的趋利性,其流向和流量完全以市场为准则。市场化的民间融资行为必须与信贷资金的投放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也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更为合理,使信贷投向更贴近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际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发挥效用。

(三)政府归位和市场到位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1、减少行政干预,转移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目标。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和监管者的监管必须要制度化,要严格依照现有制度进行监管并及时披露。政府要从汲取金融,转向建设金融。要建设金融,必须赋予金融机构以独立决策权,强化银行独立审贷和风险控制,变金融机构"钱袋子"的角色为"资源配置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