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Abstract:Financial support is important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based on practice in Shandong Province,researches on technological finance nature and elaborates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hich technological finance development needs,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how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finance innovation.

Key Words:technological finance,innov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5-0003-05

一、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着眼于国际产业分工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实现科技型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没有金融的驱动,没有融资技术的支持,就没有科技型企业持续开发与迅速产业化,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发展和创新也为金融创新打开了空间,为金融资本提供了优质的资源配置渠道,为金融业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的关系。本文对二者有机融合产生的科技金融进行研究,并结合山东省的实践阐释科技金融发展所需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对科技金融本质的探讨

卡箩塔・佩蕾丝于2002年发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增长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对于科技金融,赵昌文等(2009)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为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学者提出科技金融的完整定义: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因此,科技金融首先应该是一个金融领域的概念,可以看作是产业金融的范畴;其次,科技金融是系统性、创新性的政策安排,它与传统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相比都具有独特属性;再次,科技金融的服务对象并非只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它也包括对传统产业、成熟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和研发的支持。

笔者认为,对科技金融的本质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认识:(1)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个创新既包含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也包含金融的创新。(2)科技金融是科学技术资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技术方可以用股权、债权以及其他一些方式筹措转化所需资金,也就是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3)科技金融是一种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同质化的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的配置获取高回报的过程。(4)科技金融是制度化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持,以专利保护制度、市场竞争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安排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5)科技金融具国际化特点。科技金融无国界。虽然各国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全相同,但科技与金融结合,以及金融产品开发与使用拥有共同的特征,因此对任何国家科技金融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都可吸收、借鉴和遵循。(6)科技金融是整个社会投入性活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需要建立包括政府资金、信贷资金以及社会各类资金共同投入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和机制,其创新发展投入的社会化明显。

三、山东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完善信贷政策、搭建银企沟通平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实施信贷政策效果导向评估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科技金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省科技贷款总额约为977亿元,各金融机构对高新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机构、其他企业和项目的授信分别为265亿元、754亿元、18亿元、18亿元和350亿元,中小企业科技贷款、重大科技项目贷款、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贷款等增长较快。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效支持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快速提升。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3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36项。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到519.6亿元,居全国第4位。《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主要表现在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医药和农业科技稳步发展、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顺利实施等方面。山东省在金融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强化窗口指导力度

山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旨在要求各金融机构顺应科技与金融合作发展的新趋势,深化科技金融合作,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研究和探索支持自主创新的有效措施,并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环节的信贷支持。作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对象,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海”战略的实施,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群、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投入极大地支持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重点从构建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专营式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八个方面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二)搭建沟通协作平台

山东省加大了对各市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推动,在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促成多家科技型企业与银行达成信贷支持协议。同时,充分运用科学化、网络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银政企对接合作效率,组织了“山东省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推广现场会”,并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推广建设银企网络对接平台。目前,地市网络对接平台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实现了由现场集中推介向现场推介与网上推介并行的转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坚持开展以支持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主的银政企三方推介、洽谈和促进活动,有效地畅通了信贷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现了政银企互利多赢。2002年以来,曾先后联合山东省和各市政府累计推介项目2.6万个,达成贷款合同金额超过万亿元,实际资金到位率超过90%,有效支持了重点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等项目。

(三)完善科技金融合作长效机制

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情况作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该项指标的考核比重,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推动和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此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会同省财政厅、科技厅研究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奖励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一年期以上的新兴战略性科技项目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以上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有效地提升了银行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依托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A级信用企业培植规划,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植力度,逐步提升科技型企业信用等级,提高科技型企业自身竞争力。在各地高新区组织开展创建“信用园区”活动,实行“信用捆绑”增信增级办法,开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绿色通道”,全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通式”服务。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大力推动各市政府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推行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制度;突出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向各市政府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议函,向省政府进行科技金融结合专题汇报,采取科技、银行、高新区、技术高端企业等单位合作协调联席会议等方式,营造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引导金融机构细化措施

围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强化支持措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表现为:一是建立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支持科技创新意见。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加大与相关部门联系,制定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实施意见》,加强了产、学、研三者的结合,促进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作的协议书”,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贷款项目的通知》、《关于申报农机类科技贷款项目的通知》。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将有授信关系的大部分“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纳入总行级重点客户,在授信政策和条件上都给予重点倾斜。恒丰银行在《2010年法人客户授信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信贷资金要重点投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和产业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信用产品,如仓单质押短期信用、对公客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多、缺乏固定资产的特点,探索开办了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三是推进专营式和特色化的科技金融合作。例如,威海市商业银行在科技产业密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山东省首家“科技支行”。青岛银行在高新区设立了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特色支行”。同时,各金融机构也积极打造特色化的服务模式,例如,齐鲁银行加大了在济南高新区的网点建设力度,自2008年以来,该行相继有两家支行迁往高新区,辐射高新区的支行达到了5家。

四、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赖于合理的制度安排

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相配套的金融机构、服务、工具等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从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来看,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技金融结合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担保公司、信用评级等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多方配合,目前尚未形成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优势,在法律制度环境、信用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与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科技企业可抵押实物资产不足,市场不确定性较大,难以通过银行信贷或股票、债券等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还需完善。创投资金主要投入于企业成熟期,缺少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需要政府在投融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与再担保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又如,科技创新企业特性与银行风险结构不相匹配。客观上,科技创新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现金流不稳定等特点,一般强调成果的先进性,忽略成果的生产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缺乏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市场意识与成果生命周期意识。近年来,针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山东省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科技金融战略合作不断深入,并开始取得成效,随着一些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政策陆续颁布实施,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也逐步完善。从山东省的实践来看,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创新的支撑。

(一)创新科技金融的政策安排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金融也经历了从行政化到市场化、从单线条到多方面发展的转变。从实践来看,发展科技金融必须坚持“五化”政策导向:一是实施专业化。设立专业机构、开发专属产品、引入专有技术、制定专项考核,形成发展科技金融的专门机制。二是鼓励差异化。支持发展不同所有制结构、产权结构、商业模式的各类金融机构,发挥比较优势,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联动。三是提倡集约化。在科技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典型示范,广泛带动。四是坚持市场化。政府引导与投入,信贷资金的支持,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市场原则,使科技企业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五是强调协同化。搭建中介服务、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三个平台”,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培训辅导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三项机制”。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保障,而科技发展和创新则会推动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关系。目前,深化这种关系,需要推动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首先,科技投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近年来,政府的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较快,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科技企业的行政依赖性仍然较强,而参与市场的主动性不够。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出发,对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特别是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应强化其市场融资能力。例如,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国外上市;积极争取全国性的、统一监管下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的支持,鼓励并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合作,利用好各类债券市场和多种债券融资工具。

(三)探索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增强金融创新的动力

科技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成长期长、风险高等问题,需要金融体系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提供相应金融服务,而这就需要借助于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对经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科技专项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等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政策性银行应根据各自的业务实际,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票据融资等业务,支持有条件的银行和国家级高新区(市)合作设立重点支持科技类中小企业的专营科技金融服务部门或分支机构,在满足行业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抵押方式、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创新,拓展中间业务和增值金融服务等措施,提供专营化、特色化服务,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化。如在引进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方面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对于成长中的科技企业可以开发多种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

同时,通过营造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

五、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为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除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之外,还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信贷模式与产品

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的融资需求,建立专业的组织架构,引进专业的管理制度,实行专门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业务协同政策,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实施专业的激励考核,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制度激励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加速资源整合和资金配置,开发出适用于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信贷品种。推动和推广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区域性银行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研究高收益债券等更加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债券产品,推进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探索对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全新途径。

(二)推动科技金融相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体系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引进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发展融资担保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平台,探索建设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科技担保公司。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抵质押登记系统,为科技企业抵质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转让、结算、融资等提供标准、规范、有效的基础服务,保护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的积极性。推动人民银行融资租赁登记系统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建设,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三)加强部门间科技金融结合协调联动

科技金融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金融机构、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构建科技型企业项目库,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平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信息、科技政策以及科技型融资产品等科技金融信息,形成科技金融资源共享。金融机构在组织开展科技金融银企现场对接活动的同时,应充分发挥银企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定期、更新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相关信息,为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的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四)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财政、科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技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适当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比例,同时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情况的效果评估,定期调度、定期评估、定期。建立科技金融募集协调机制 ,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在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及时总结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大对科技金融结合相关政策和典型案例的宣讲力度。同时,完善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保障,加强维护金融稳定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监管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在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发展中,实现确保国家金融资金安全和推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德钢,王鸾凤.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N].人民日报,2011-3-30.

[2]房汉延.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科技产业第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背景高峰论坛.

[3]黄慧敏,付剑茹.利用风险投资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与经济,2008,(3).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炭;创新;科技;驱动

【分类号】F426.4

一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已不容乐观

从世界能源发展格局、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当前以煤炭为代表的常规能源正面临页岩气、可燃冰、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威胁。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这些新兴能源开采利用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不断降低,将不断蚕食传统能源领地、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引发能源行业变革。

从世界能源消费格局来看,页岩气开发对煤炭行业必将造成巨大冲击。目前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不仅改变了一国的能源结构,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能源消费格局,其页岩气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1%上升至2011年的27.6%,预计2015年将达到35%,2030年将达到55%。特别是2010年后的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致使美国煤炭丧失价格优势,使得美国火电厂中的燃煤电厂比例由75%下降到今年的55%,直接导致美国煤炭产量由10亿吨不断下降,并且每年还要出口1.5亿吨。据麦肯锡公司预测,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进步,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由70%下降至35%左右,这必将对煤炭行业造成致命冲击。

从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来看,高效、清洁、绿色将成为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效,意味着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清洁,意味着清洁生产、清洁利用;绿色意味着要在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将强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随着转方式、调结构力度的不断加大,势必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

从煤炭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结构性过剩不可避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3年的193亿增长到2011年的4700亿,累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9362亿,可新增产能24亿吨,其中约有16亿吨在“十二五”期间释放,煤炭供过于求、回归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煤炭将长期处于买方市场时期已成定局。

二 我国煤炭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煤炭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经过了“黄金十年”的发展,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在科技创新发展中仍在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创新体系上,适应企业发展目标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整合后的煤炭企业优势的能力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能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技术创新上,主要依赖于科研院所(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整体研发能力不强,缺乏对行业领域内领先技术的追踪与研发。三是在科研成果上,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四是在科技投入上,大部分煤炭企业的年度科技投入比例在2%以下,而90%以上的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比重都在5%以上。

三 科技创新是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是破解煤炭企业长期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创新驱动已成为煤炭企业切实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实施科技创新是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科技创新是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创新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煤炭企业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绸缪,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具有强劲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施科技创新是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技术化的不断加快,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世界500强的先进企业都将科技创新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利器,不断利用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严密控制产业高端环节的手段,给后发企业科技创新和突破构筑诸多障碍。但随着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越来越严格,仅靠传统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局限。因此,煤炭企业只有主动适应形势,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才能占领未来发展先机,使企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 实现生产经营的持续发展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施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当前,全国煤炭企业都在向着大型化、多元化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提升煤炭产业效益为基础,打造煤化工产业、煤机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延长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跨越式发展,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煤炭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 构建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将会是煤炭行业大调整、大分化的一个时期,能不能趋利避害、顺势而为、科学发展,是摆在我国煤炭企业面前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体系完备、产研结合、人才辈出、活力涌动、兼容并蓄的科技创新格局,推动煤炭企业科学健康发展。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科技创新的三个环节

一是注重原始创新,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立足煤矿开采的专业特色和传统优势,在抓好增量型常规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关注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二是注重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汇聚、吸纳、转换、融合,吸纳转换进行集成创新,大力实施联合创新,抓好绿色开采、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恢复治理等技术的集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缩短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广泛吸收资本化的国内外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实现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型再创新,引进设备进行工艺型再创新,引进人才进行发明型再创新。

(二)把握科技创新的三个结合

一是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要深入实施高端高效高质的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双轮驱动”,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二是科技创新要与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科技创新要与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及时根据战略发展进行调整,要起到支撑产业发展,引领行业科技前沿的作用。三是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着力以大力度、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开放合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加快提升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坚持把引资、引技和引智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做好科技创新的五项工作

第一,创新发展观念。理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先导,深入研究世界产业调整、科技创新、市场发展方向,紧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前沿,及时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确保自主创新方向不偏、路径清晰、成效显著。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就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要不断探索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制度,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产权为纽带,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三,创新高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高端的科技创新平台,利用高端平台研发和推广先进经验和成熟技术,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来创造效益。同时要利用我国现阶段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政策,积极谋划建立创新合作网络与知识联盟,促进合作创新。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区域创新服务

1高校图书馆是区域创新体系架构中的构成要素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人才结构和技术设备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是区域其他文献信息机构无法相比的。其优势包括:①高校图书馆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藏书体系,而且学科门类齐全,是本区域藏书量的主体。②有一支高素质的开发研究专业队伍,这支队伍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也有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综合使用,有利于保证地方文献共建工作高水平持续发展。③拥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和设备,有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高校图书馆的这些天时地利优势,正是构建地方文献共建工作职能机构的必备条件,更是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织要素。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打造地方文献品牌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以高校图书馆为核心,以区域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史志办等其他信息单位为成员,成立本地区的“地方文献信息中心”,建立统一组织进行协调管理。由“中心”组织协调对区域地方文献资源的集藏与整合,建立区域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传输平台。基于此平台建立区域的虚拟图书馆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2高校图书馆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窗口,更应该代表和反映一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准。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社会发展总目标相适应,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面向社会,为区域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2.1高校图书馆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服务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家《关于加速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方案》把图书馆事业归为信息服务业,同时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文化和教育事业等作为发展的重点。随着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宏观决策及微观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参考依据,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需求有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人们为了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因此,为区域的自主创瓶发展服务与图书馆的自身发展互为需要。

2.2高校图书馆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在面对信息社会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冲击与危机中,曾经面临生存的困境与自身定位的迷茫。今天,国家倡导科技兴国、创新富国的发展战略,图书馆必须直面现实,跳出传统图书馆的桎梏和樊篱,勇于开拓与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巨大的财富,不仅政府施政需要了解社会信息,企业营销需要市场信息,科技进步需要信息,就是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也离不开信息,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必需的要索之一。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知识信息重要集散地。不能对此熟视无睹,有责任去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拓展服务空间和创新服务理念,千方百计地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3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在帮助企业确定发展取向的决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参考和导向作用,企业各项决策项目的论证、投资、运作、完成等各个阶段,都必须有相应的信息咨询活动和咨询报告。如何快速获得大量汇集、准确处理、高效利用信息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同理,一个区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也是衡量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育、科研及传播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机构,是市场经济信息的最大拥有者,不但有丰富的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而且对信息产品有较强的生产、加工能力,如果能主动地对企业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将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2.4高校图书馆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般来说,地方高校图书馆是本地区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文献积聚中心,拥有比较齐全、完整的书目数据库和电子文献数据库,同时还拥有较强的人才和智力资源,现代技术设备较为完善,服务手段较为先进。以沈阳大学图书馆为例,目前建筑面积22600m2,馆藏文献144.7万多册,2006年以来投入购书经费500余万元,新购纸质图书18万余册,并购买了《清华同方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国道数据库》、(EBSCO数据库》、《世界科技期刊网》等网络资源,并自建了多个数据库,初步形成了本馆多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并具备了多层次信息服务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服务是实现图书馆层次跨越的一项重要措施,图书馆要办出特色,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主动参与重点学科的建设,开发与利用科技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科技信息工作永恒的主题,科技信息作为可重复利用的重要资源,在经济、教育、科技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价值。一方面,图书馆通过信息资源的传播,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旨在提高整个区域内的科技文化水平覆盖率和科技知识含量,树立了图书馆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经济拓展,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的创新、进步与发展,实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高校图书馆与区域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与优化

高校图书馆应以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主,逐步以现代化手段拓宽服务领域,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还要适应市场经济,面向社会,立足于文献信息服务,建设成以高校为依托的、开放型的多功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窗口、一个门面,应该代表和反映一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的水准。“一校办一馆,一馆为一校”早已成为历史。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人才,图书馆就应该紧紧跟上,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社会发展总目标相适应。办学、办馆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是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上突出地方特色,代表了该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成果,从而带动本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向前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为区域创新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

4高校图书馆与区域创新型人才培养

图书馆是文化场所,也是与学校教育相配套、相呼应的重要教育机构,一直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继续教育的中心”。它为读者不断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成为继续教育、培养多层次人才的最佳场所。高校图书馆也正为素质教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之一。

目前,在科教兴国的政策下,图书馆的教育作用日益增强了,图书馆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其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应该体现社会教育的特点,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和培养读者的社会意识和公众意识。图书馆收藏的知识载体中含有丰富的知识,能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文化程度读者的需要。而且,图书馆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等限制,对人们履行持久长远的,或终身教育的职能,发挥学校教育不能达到的延续教育作用。高校图书馆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履行教育职能的同时,应积极承担社会上的教育职能。许多高等院校都在开展函授大学、夜大、自学等成人教育,而这些学员很少享受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可借地利之便,为本校和所在地的成人教育学员提供服务。另外还可以结合本校专业特点,举办各类型的培训班,这样,既可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及场地,又在扩展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同时创造一定社会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5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科技创新

5.1高校图书馆应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是制约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内陆边远地区信息闭塞,许多企业在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内外市场形势的情况下,仅凭周围信息盲目选项,匆忙上马,造成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产品过剩、市场滞销,更有甚者,有的在建企业因拟定的生产产品市场滞销而被迫下马,造成巨额资金损失和资源浪费,大大阻碍了这个地区的企业科技创新。高等学校书多资料全,广大教师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系密切,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来临,全国高校纷纷建立起校园信息网,使高校信息更加敏捷,毫无疑问这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开发利用网络的目的仅限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输送和共享,为学校教育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而忽略了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同样的服务。因此,各地方高校在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开发的同时,应加强经济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开发,及时向各经济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国内外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信息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为本地区的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导向 产学研 协调创新 保障机制

党的十明确指出,“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师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他从系统的观点指出协同创新是各子系统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联合行动,最终产生1+1大于2的效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葛洛(Peter Gloor)基于网络组织将协同创新定义为:是组织成员为了集体愿景而通过网络组织方式收集信息和相互合作的集体共同实现目标的过程。可见,协同并不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合作,它是一种要求各子系统或要素的“有序”达到一定程度的同步默契协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以企业和研究机构为创新主体,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宏观层面的协同创新价值创造过程,其实质是跨组织协同创新,体现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因此,分析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探讨政府在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政府导向下的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运行模式并建立适合的长效机制,对于四川加快科技产业化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发展现状

自从党的十八来,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指示,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科技创新,正以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带动着全省转变发展观念。紧紧围绕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全面合作关系。利用院所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大力开展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现阶段,四川省产学研创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和问题主要如下:

(一)经济发展较快,结构调整有待优化

伴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四川省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不仅为四川省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上升空间,同时也为四川省区域创新的形成注足了马力。四川省GDP于2014年达到28536.7亿元,增幅8.5%,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015年四川省GDP达到30103.1亿元,增幅7.9%,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首破40%,农民收入首破万元,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从经济总量来看,3万亿元使得四川在西部经济大省地位日益显著,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步伐也将会更加从容坚定。但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服务业比重提升至40%左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2011年提高近7个百分比,这充分表明,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优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资源与利益的共享。

(二)科技基础发展良好,全国排位仍然落后

四川省作为我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第一个西部省份,拥有成都、绵阳、乐山、自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国家级高级技术产业化基地19个、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由科技部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多达1374家。经统计,截至2014年末,高新技术产业全年总产值达到12230.5亿元,同2013年相比增长了18.3%,;并且在全省1779户有规模的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努力下,实现了全年工业总产值10521.4亿元的突破,分别是2006年的7.8倍和2011年的1.6倍。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四川省的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良好,科技发展进步显著,但是科技发展状况在全国的排位却比较落后。据2014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I为61%,四川省仅为55.25%,位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3位,即使是在全国排位上升2位的情况下,也仍居第三类地区。

(三)政策环境良好,但针对性不强

从2006年至2015年,四川省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的产学研相关政策,其中包括:《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四川省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作管理办法(试行)》(2007年)、《充分利用信用保险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实施办法》(2008年)、《关于推动四川省产学研创新联盟构建的指导意义》(2009年)、四川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备案、试点实施办法(2010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年)、《四川省科技成果登记实施细则》(2012年)以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强化创新支撑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切实加强同部、企、院、校协同共建共创,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这些政策法规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大力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四川省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但是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给出了产学研的发展趋势和战略,但并未有具体实施过程中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益的配比、风险投资对策等具体的对策措施,产学研链条中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因此,政策的执行进展缓慢,政策的认识相对缺乏,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监控力度不强等各种问题相应出现,造成产学研发展中存在机制缺陷,必须加快发展的力度。

二、政府导向下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保障

近年来,四川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各形态产学研创新组织的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开展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共建研发中心、共建技术联盟、共建产业基地等五种主要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下一步将建立与其适应的保障机制,以推进产学研高效合作,着力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一)组织监督机制

在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组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规划,合理整合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的最新变化,对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金、人力、技术等进行风险评估和监督管理。有学者研究发现,“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针对市场导向的言行趋于一致,战略规划越明确,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创新的态度积极,则这个组织的市场导向水平越高”。因此,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发挥好组织管理者的领导作用和督促作用,根据市场资源及技术路线,调动参与各方对协同创新项目创新的积极性。而优秀的组织管理监督则可以根据市场风险评估,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来调动资源,以保证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信息对称性及完整性,最终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从而顺利、高效地完成协同创新项目。

(二)平台服务机制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机制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更多有用的资源和信息实现共享,包括人力和技术等资源,这不仅加强了产学研参与主体的沟通与联络,也为其解决了在协作创新过程中技术、人力、信息资源不足等困扰。要在实际操作中争取做到体系化作业模式,加强建立信息咨询、接洽合作、监督跟进等系列无缝式合作链条,保障平台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转。为帮助参与产学研的各方主体更好地实现无障碍交流与合作,政府还应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网站等建设工程,构建以区域为主以网络空间为辅的平台服务体系,并以此创建更多的技术转移中心及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引导战略性创新科技产业在重点领域集成合作创新,更好地提高研产学协同创新的成功率和市场化水平。

(三)信任机制

多方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存在着少数机会主义者投机的自私行为,其危害会造成产学研机制的运转不畅。为此,要想保障产学研协作创新的顺利运转,首先要在各合作主体之间建立信任机制,这样就可以减少由于契约不明或信息不符造成的资源浪费。当创新协作是基于较高诚信水平的基础之上时,那些有用的信息和资源才能够真正做到各方共享,从而开拓出产学研协作创新的全新局面。因此,在合作主体确定联合之前,必须要明确规定主体责任及利益非配比率,使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与高校等之间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保持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且完善保护信息制度。

(四)成果转化机制

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度挖掘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潜力,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因此,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要积极配合,形成创新合作交流链,并通过科技成果信息会等宣传方式来加强各方参与主体在科技成果上的学习与交流。首先,政府方面应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适度设立相关成果转化风险的投资基金,并通过科技服务载体成立相应的技术转移中心来降低成果转化参与各方的失败风险。其次,企业方面可以相互合作,或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设立相关基金,最大限度的帮助更多成果拥有者得到资金支持,防止优秀成果被埋没或流失。最后,高校可以根据深化科教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制定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岗位考评制度,适度增加科研型教师岗位的设置。

三、优化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跨越式进展使其协同创新模式也日趋多样。但在实际操作中,面对不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无疑会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升级协同创新机制、整合手头创新协同的资源来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协作--科研融合--多元投资--风险共担--成果同享”的“七要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从而为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注入强大的创新科技活力。

(一)强化企业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的创新模式,而企业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要做到以企业为主体,围绕资源共享、风险同担的原则,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形成四川省产学研创新联盟来实现合作共赢。大力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合作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及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工作,明确知识产权风险,认清所面对的技术壁垒,依托实际制定特色优势产业技术路线图,以突破技术瓶颈,促进产学研紧密集合,从而有效地释放本地区的科技潜能。

(二)充分挖掘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动性

在产学研协作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动性。做到:一是遵从现代社会市场化原则,通过产学研有效协作来建立新型科技研发机构,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重点关注前沿技术类科研机构,为其发展提供财政经费和项目经费,通过多元投入方式实现利益共享;三是在公益类科研机构内大力推进激励政策的建立,保障资金方面的扶持来有效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四是挖掘具有潜力和条件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和产品开发类的科研机构,通过转企改制的方式来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五是全力配合中央,支持中央在四川省内的创新改革试验,实现地方科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重视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在新形势下,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探寻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特点,强化高校在人才栽培、知识传授、创新创优、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构建新型人才运行模式,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平台是是生产高水平成果的基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应把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推进协同创新的着力点,支持高校建立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推进高校与省内市县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及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实现相互开放,共享平台资源。在此基础上,要围绕协同创新目标,以科研教师为核心,以专职科研队伍为骨干,培养高素质团队,尤其是重点培养在本行业有能力的领导者和技术人才,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协同创新水平。

(四)发挥优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要以开放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全面提升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构建合作平台,在开放式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论四川省的经济中心,成都市绝对是其经济命脉的中枢,尤其是近年来在高新科技技术频频崭露头角之时,也带动着本地区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仅次于成都市的攀枝花市是四川省著名的钢铁工业之城,经济实力非常雄厚,展望其发展可谓前景一片大好;而作为新兴崛起的科技城市--绵阳市,则属于四川省近年大力开发的科技创新基地。这是因为这些城市得天独厚之优势,四川省于现阶段正在重点打造成都、攀枝花、绵阳等创新优势地区作为四川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再者,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群体效应,同时作为科技成果集散地,要重点发挥出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创新发展,为创新载体间的协同与集成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创新载体向社会开放服务,集成优势资源来解决周边地区创新系统封闭、资源分散的问题,为进一步支持协同创新在经济发展转变中的引领作用而提供全新的思策。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竞赛 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0-01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提出“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1] 。近年来,我校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打通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在电子信息专业开展了“以电子设计竞赛为抓手,提升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2]-[4],建立了包含项目化课程、研究性课程、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大学生实践创新立项课题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五部分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取得了可喜的实绩与显著的成效。

一、项目化课程

电子竞赛课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其包含的知识点涉及到电子信息专业的所有课程。竞赛要求学生具有熟悉应用各种器件,能够采用各种软硬件技术综合设计,具备文献资料查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报告梳理写作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以电子设计竞赛为抓手,开展了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将电子设计竞赛内容提炼内化为课程与教材改革项目,形成了有利于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化、综合化、设计性、研究性系列课程。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分工协作来完成项目任务。推进了学生主动性的实践学习、应用性的技能学习、创新型的研究学习,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课程以电子电路系统或电子产品为载体,将电子设计竞赛内容提炼内化为课程与教材改革项目,如:《电工电路设计与制作》、《模拟电路设计与制作》、《数字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工程制图》、《射频装置的制作与调试》、《单片机小系统的制作及应用》、《可编程器件原理与项目训练》、《电子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综合应用》等。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大大提升。

二、研究性选修课程

开设本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可研究性的课程,系统训练学生掌握从事科研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研究性选修课形成了“简单电路设计应用、处理器应用开发、复杂电子系统设计”三个层次,开发的主要课程有:《实用电子电路设计》、《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撰写》、《基于CPLD的数字系统设计》、《基于单片机的系统设计》、《系统综合设计应用》等,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

成立学生电子制作兴趣小组、家电维修小组、电子设计科技创新社团,每个社团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学校提供一定的资助资金,且配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辅导,制定辅导计划。低年级学生侧重于电子小制作活动,高年级学生开展家电维修社区服务、参加电子设计科技创新社团。电子设计科技创新社团主要围绕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开设模块化课程,进行从总体设计论证到分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制作、调试、撰写报告等一系列电子设计制作训练,保证了学生有理论有实践地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电子设计制作项目的研究和学习。

四、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立项课题

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强、对项目开发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3~5人组成小组,自主申报院级科技创新课题立项,优秀的课题申报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立项,科研骨干参加学校的实验室改造立项课题研究或教师的科研项目。三个层次的立项课题学校均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按照电子信息专业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创新实践课题研究、和电子设计竞赛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五、校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学校在每年十月举办为期1-2个月的科技创新节,本专业组织开展电子知识竞赛、电子技能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创新成果展示会和新技术专题讲座等。常规化院级的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施展空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连续获得五届全国一等奖,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

学校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先后投数百万元,高起点规划和组织建设了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环境。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

电子竞赛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实践、主动研究,动手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内涵建设。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质量逐年提高,企业满意率达95%以上,有些学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尤其是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中的优胜学生,毕业后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好评与肯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2015年。

[2]刘春风.浅析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9期,97页。

[3]丁群燕.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研究.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18期,143页。

[4]孙雷,占永宁.电子设计竞赛深化电子信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科技信息,2013年4期,19页。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小巨人;天津泰达;创新

1 总体现状

最近几年,天津泰达通过国家扶持政策以及社会舆论引导,努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根据今年有关报告显示,天津泰达今年上半年共吸引了269家新的科技型企业,新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551家,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4341家,另外还吸引了4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入驻,总量达到314家,天津泰达不仅拥有大量科技型企业,而且都是优质企业,这些科技型企业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利于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截至到目前,天津泰达拥有的科技小巨人企业以及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都是天津市当地最多的。

天津泰达共有十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有近80家企业年销售额在5亿元到10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入驻2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当地共有23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基于“龙头发展战略”目标,天津泰达全年吸引项目注册资金达到13.32亿元,包括移动媒体、医疗卫生、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互联网、精密制造等总共155个创新项目,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截止到目前,天津泰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孵化培育平台,吸引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众多企业入驻,包括医疗企业、网络企业、能源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现阶段,天津泰达科技孵化园的面积为900000平方米,园区内共有500家在孵企业,根据不同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了六个特色园区,它们分别是互联网产业园区、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创业孵化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生产制造产业园区。

另外,天津泰达还建立了全面的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育服务,并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服务对策,主要包括企业融资、商务活动、政策支持、人才服务、科技研发、企业培训等方面。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免费获得法律援助、税务管理等服务项目。正因为如此,天津泰达才能不断吸引企业投资入驻,成为科技型企业的“天堂”。

天津泰达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14年,天津泰达共有2000多个新申请专利项目,1300多个专利授权项目,国家更是把天津泰达园区列为专利示范工业园区。天津泰达计划在2014年新增7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以及2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提出20项专利产品。从目前来看,天津泰达年收入超过5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有望在三年内达到200家,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具备上市资质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0家,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切实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促发展。

2 独具特色的“六大专业服务”

为更好支持新兴科技企业发展,天津泰达推出了六项专业服务。截至今年一月份,天津泰达已经培育出了28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复合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70%以上。

2.1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天津泰达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服务机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全程支持,服务内容涉及到项目申报、政策支持、市场开发、人力资源、企业培训、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2 天津泰达科技服务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即商务服务、政策服务、融资服务、人才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商务服务主要是由天津泰达园区统一集中从中介机构那里购买服务项目,然后再免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天津泰达去年总共为130多家企业免费提供财务管理、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专利申报、市场开发等服务项目,并且帮助企业不断改革完善培训机制,联合CSDN、知本咨询等专业机构举办了60多次培训讲座,为京津地区2000多名企业学员提供培训学习机会。

2.3 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天津泰达专门建立了投资融资信息数据库,及时为企业提供最新投资融资信息,同时立足于各个企业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融资服务方案,为企业提供有效资金支持。通过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天津泰达帮助3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其中有100多家企业得到了8亿元的资金支持。

2.4 在天津泰达专业服务支持,近些年来,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天津泰达共培育出了28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复合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70%以上。预计两年之后,天津泰达将拥有200家年收入超过5亿元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现存问题

从总体上看,天津泰达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

3.1 融资渠道不畅

2012年11月,天津泰达园区制定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下面简称为“规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尽管天津泰达为科技小巨人企业提供一系列政策优惠,但还是有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由于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天津泰达园区的很多科技型企业都把资金主要投入到科研开发上,所以就没有足够资金来进行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扩大产业规模。另外,很多科技企业没有足够的抵押物,所以很难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

3.2 科技人才匮乏

尽管天津泰达采取了很多人才引进措施,像在去年,天津泰达就举办了“校园人才工程”活动,帮助企业到各大高校招聘优秀人才。但我们应当看到,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事的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迫切需要现代技术型人才,这和普通企业有很大区别。从目前来看,天津泰达科技小巨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尤其是掌握高端技术、精通企业管理的创新人才十分匮乏,严重阻碍了科技型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

3.3 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天津泰达很多企业由于没有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所以往往要从外面引进技术,一些企业不重视科技研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服务科技含量较低,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也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四点建议

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好发展,天津泰达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国家创新科技园。针对当前天津泰达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4.1 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切实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调节,还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引导企业融资活动中,所谓政府调节并非是政府对企业采取强制行政手段,而是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自主发展。针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政策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出台《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等法律文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有机结合起来;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些税收政策优惠,像税收抵扣、减免政策等。政府必须要找准自身定位,切实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努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2 认真做好专项服务工作,营造良好创新发展环境

在企业不同发展时期,园区要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比如“筑巢计划”就是针对那些新兴企业,“倍增计划”主要是为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卓越计划”是为了扩大企业经营发展规模等等。严格落实各项服务工作,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追究机制,为企业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天津泰达园区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服务,包括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技术支持、政策引导、组织建设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天津科技创新产业中心,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4.3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交流,建立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府引导,天津泰达园区的科技企业可以和高校展开合作,将产业创新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4 完善孵化培育体系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园区应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孵化培育体系,为企业创业投资提供良好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对新能源材料、动漫游戏、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孵化培育,为新兴企业提供更多专业服务支持,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瓷红.推进杭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及对策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0.

[2]黎海波.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扶持经验[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10).

[3]余迎春.融资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小企业板数据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3.

[4]王烨.宁夏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以服务型企业为例[D].宁夏大学,2013.

[5]蔡再兴.中小企业融资博弈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查新 高校科研管理 科技创新

[分类号]G25I

1 引言

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已经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教育部充分认识到了科技查新工作对于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高校科技查新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对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指导,以及对高校科技查新人员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创新环境的变化以及查新资源、工具和手段的演进,高校的查新工作也面临着挑战。本文将在充分论证科技查新工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2 科技查新工作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关系

2.1 查新工作贯穿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查新工作能够根据创新活动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它贯穿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是实施科研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校科技管理组织高效运行和管理创新选择的新视角,能全方位地有力推动高校科研管理战略、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和能力建设创新。

2.1.1 为开题立项提供依据 在科研立项中,科技查新工作能为判断将要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提供客观依据。科技管理部门可根据查新报告了解所申请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相关研究、是否具有先进陛,以避免重复或低水平的立题或立项,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减少因重复研究开发而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缩短科研周期。

2.1.2 为项目研究、中期检查提供方向 在科研过程中,科技查新工作可以提供可靠而丰富的科学研究开发信息,帮助科技人员跟踪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节省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文献阅读时间,为科研人员及时调整研究方法、把握研究方向起参考作用。同时,还能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新颖性判断,为项目中期考核、后续资源分配等提供依据。

2.1.3 为科研成果鉴定、报奖等提供依据 传统的成果鉴定是由专家来完成的,专家对科研成果的评审主要是依据专家本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了解的专业信息。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交叉渗透以及专家评估可能带来的片面性结论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决定了专家评价存在着天生的缺陷。科技查新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成果的新颖性作出结论。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但不是全面的成果评审结论,只是把“情报评价”引入成果管理程序,为专家评议提供全面、准确的“鉴证性客观依据”。因此,在科研成果鉴定中,以查新报告作为文献依据,结合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让科技查新与专家评议相辅相成,保证了鉴定、评估报奖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2.2 查新工作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2.2.1 高校具有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多种优势 高校进行科技查新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拥有丰富的各类纸质及网络文献资源;②拥有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和手段;③拥有高素质的查新人员和工作人员,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丰富的文献检索实践经验;④高校人才资源丰富,专业覆盖面广,各学科的专家、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等组成的咨询专家组成为科技查新工作的强有力后盾;⑤高校自身科研队伍比较集中,在国家科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凭借这些优势,高校科技查新队伍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2.2.2 查新工作在高校基金申报和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去,由于广大师生的查新意识薄弱,查新工作站分布不均,使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重复课题,有的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随着教育部查新工作站的增多,通过查新机构的大力宣传以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范,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重视科技查新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教师、研究生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查新了解申报项目的先进性、新颖性、科学性等,能够判断课题是否具有创造性,能够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很快地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立足点。有些博士生通过查新发现自己原先研究方案是别人已经在做,或已经完成的内容,在查新机构的指导下及时修改了研究方案,获得了申报的成功,既提升了项目研究的含金量,又避免了重复劳动,达到少走弯路、少花钱,减少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目的,使国家的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同时,通过查新为专家评审提供适当的客观文献依据,能大大减轻项目受理部门的工作量。在科技成果快速增长的今天,科技查新是开展科研工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2.3 从查新项目数看科技查新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贡献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2005―2008年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查新工作站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逐年增长,其中平均51%来源于高校内部。目前,我国从事科研活动的高等院校共753所,科研人员达60多万人,每年承担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科研项目近3万项。高校查新工作作为我国信息咨询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建设、国家的科研工作发展与建设,以及充分发挥信息咨询的价值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科技查新不仅能为高校创新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科研成果的鉴定和验收等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能有效减轻高校科研项目受理的工作量,减少项目审核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科技查新服务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基础支撑和服务平台,是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2.2.4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领导对查新工作站建设都高度重视教育部对科技查新站的认定和规范化管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各学校在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同时,积极建设科技查新站,制定目标,狠抓落实。

查新工作站申报成功后,每年都需要年检,并进行评比。这也促使高校领导对科技查新越来越重视,形成申请查新站的内在动力和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有力支持,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2008年,57所查新站(不包括第四批)所依托的学校图书馆的平均经费超过了1 500万元,用于资源更新的经费超过了1 100万元,同时,还配置了相应的设备,扩大了查新队伍,加强了人员培训。各查新站都制定了较完整的科技查新规章制度以及业务流程;建立了查新管理系统,对查新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了对查新项目进行信息反馈调查和课题跟踪。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查新工作的发

展,也为查新站争取了长期的服务对象,促进了查新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 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是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萌生、发展起来的,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开始,我国开展了专利查新工作,1987年我国医药卫生界开始开展查新工作。随着专利工作的发展,专利查新检索已成为国家发明奖评审的必要条件。

原国家科委于1990年10月8日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90]国科字800号),标志着我国查新工作正式开始,也极大地推动了查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迅速发展。科技查新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扩大。随后,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化工部等各系统均有了各自的查新机构。

20世纪90年代初,在原国家科委不断发展查新机构的情况下,原国家教委于1992和1995年分二批在直属高校设立了15所“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由于学校隶属关系的调整,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工作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发挥高校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优势,教育部在2003年开始进行查新工作站的重新认定工作,于2003年、2004年、2007年和2008年以各高校申报、教育部审批的方式,先后批准设立了四批共计67所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其中,综合类14所、理工类42所、农学类8所、医学类3所。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的地域和学科分布面向全国高校,具有地域性,并具有突出的学科和行业特色。目前,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归口管理,负责查新站的资格审查、协调、年度检查和业务指导工作。

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在国家三大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获奖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从1985年科技查新工作伊始至2008年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09项,占授奖总数的54.4%;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849项,占授奖总数的41.2%;高校获得科技进步奖2 553项,占授奖总奖的32.4%。全国高校科技获奖近十年占到全国获奖60%左右,从1956年统计至今,累积占全国获奖3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在高校,而高校的查新工作为高校科技创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高校查新站不仅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多,而且出具的查新报告也具有较高的质量,保证了查新结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了科技查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搭建了高校信息产业与政府企业的桥梁,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 高校科技查新工作面临的问题

4.1 查新工作管理不够严格

科技查新就是要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奖励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然而,一些查新站由于在管理上的松懈,导致了查新操作不规范,最后导致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弄虚作假以及重复申报等不正之风。目前,高校科技查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科研成果和水平的查新结论和报告;有些查新单位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由客户提供查新报告,查新单位只需要盖个章就生成查新报告。一些查新站的查新、审核工作完全形式化的现象,致使查新工作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4.2 查新报告质量有待改进

查新有较严格的年限、范围和程序规定,有查全、查准的严格要求,要求给出明确的结论。如果查新部门提供的查新报告不可靠、质量有问题,将导致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产品开发等活动失误,不能保证立项项目科技内容的高起点和原创性,造成研究内容的重复,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但是,部分查新站的查新报告在报告格式、文字表达、文献对比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查新结论描述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查新报告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查新员的经验、水平和态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审核员和查新管理人员是否做了严格要求。只有加强对查新员和审核员的培训,加强查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才能有效保证查新报告质量的提升。

4.3 专家咨询制度实施不够到位

查新人员如果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仅凭检索到的信息资源为依据,而不结合专业实际、不了解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是很难对项目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作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的。而评审专家具有专业优势,是一般科技情报人员无法代替的,两者结合才能保证科研部门在选题立项时针对国内外研究热点、行销快捷及尖端难点项目。从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实施来看,部分查新站没有有效地聘请学科咨询专家,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学科专家在查新中的专业咨询作用,这将严重影响查新项目的质量。

4.4 查新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代化、专业化的科技查新需要有广泛的文献资源和强大的查新队伍作后盾,其中,必须有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熟练操作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的专业科技查新人员。由于科技查新知识普及不广泛或不深入,还有些高校查新单位或校领导对专业信息检索系统不了解,误认为有了计算机,上Internet就可以满足查新的需要,为降低查新费用,拒绝开通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拒绝培训专业的科技查新人员。结果造成查新人员知识落后,不能掌握查新所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影响查新报告的质量。

5 促进高校科技查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细化各查新站的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查新工作,规范查新机构的行为,保证查新工作的质量,使科技查新工作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条件,各高校查新工作站应注重制度建设,遵守《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以及2004年4月13日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的意见》(教技发厅[2004]1号),制定一系列查新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包括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查新人员、咨询专家、硬件要求、文献资源、查新审核、查新报告格式的规范、项目的跟踪与反馈等要求,通过“工作细则”严格规定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同时,应建立科技查新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和“多劳多得”,满足查新人员的平衡心理和工作需求,激发查新人员的潜能和创造力。

5.2 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核和抽查

查新报告的质量是科技查新机构的生命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查新站的审批、年检和各类培训中,教育部都始终把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为了进一步规范查新机构出具的报告质量,加强对科技查新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教育部对部级科技查新机构的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实行年检制度,并正在制定相关的查新报告撰写规范和考核指标体系。今后,将对已获得查新资质的查新机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核和抽查,确保查新机构合格、合法。

5.3 严格控制查新工作过程

查新站要依照《科技查新规范》实施科技查新,严格把好联机检索系统关、查新人员素质关、查新工作规范关、查新报告质量关;要重视查新委托时的审核与交流,控制好查新工作的第一关;进一步规范查新报告内容,提高查新报告质量;加强对国外资源,特别是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的使用,对较重要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做国内外查新。对在查新工作中有违纪、弄虚作假、不实事求是、不上国内外联机检索系统就撰写出查新报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质量的查新机构要追究责任,主管部门应给予处罚,严重的需取消其查新资格。教育部正在组织制定查新报告的撰写规范以及查新报告的评价考核标准,规定了各学科的必查数据库,保证各学科查新的查全率,并尽可能减少数据库选择这一工作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教育部还在筹备建设教育部科技查新网站,以加强对科技查新站的管理以促进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5.4 加强查新人员培训和交流学习

查新有季节性,在项目申报阶段,查新任务过于集中,使查新站在繁忙时期不堪重负。因此,应加强对查新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查新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时调整补充查新员、审核员队伍,加大查新队伍的人员储备,形成一批具有丰富学科背景的查新业务骨干和尖子,从而保证查新质量和提高查新工作效率。查新咨询机构需要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业人士参与,查新员、评审专家和科研人员应融为一体。要加强查新业务相关工作的研究,加强各查新站之间的交流和业务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范文第8篇

10月21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京举行,数千项“十三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集结于此,其中众多自动驾驶研发及落地成果悉数亮相。百度“汽车机器人”、极狐阿尔法S自动驾驶车、斑马智行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等先进成果展示吸引了参会者的关注。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和智能汽车产业加速成熟。自动驾驶是汽车行业的未来,基于这一洞察,一场新的竞争正在全球展开。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经济中心副主任陈晓博表示,自动驾驶是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发展自动驾驶有利于我国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车路协同满足了大量应用场景需要,有助于推动自动驾驶应用落地,对车辆运营管理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自动驾驶中国模式值得期待

 

自动驾驶技术在演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技术流派,一种是以Waymo和特斯拉为代表的单车智能自动驾驶模式,主要依靠车辆自身的视觉、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计算单元、线控系统进行环境感知、计算决策和控制执行;另一种是百度为代表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模式,这一模式在单车智能自动驾驶基础上,通过车联网将“人—车—路—云”交通参与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助力自动驾驶车辆在环境感知、计算决策和控制执行等方面的能力升级。

 

有业内专家认为,只有技术、网络、车路协同能力、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等建立完善,自动驾驶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因此,中国企业践行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模式”达成后,在智能的车、智慧的路协同下,将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出行体验,这一模式颇值得期待。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国际竞争聚焦的重点领域,只有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自动驾驶发展。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11个部门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在2025年之前,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以及网络安全体系应当基本形成,并且有条件对L3级别的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进行量产,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在相关场景下的应用。

 

自动驾驶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自动驾驶到底安不安全,是一个被持续争论的问题。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自动驾驶尚在研发测试阶段,技术有明显的缺陷,汽车行业不应该贸然推广自动驾驶技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类驾驶会受到驾驶经验、情感、环境、生理状态等影响,但是自动驾驶系统却不会。

 

世界卫生组织的《2018年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每年大约全世界有135万人会在交通事故当中失去生命,而94%的交通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究其原因,危险驾驶是排名第一的类型,总量占到了总刑事犯罪的1/4左右。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欧心泉所长认为, AI司机不会醉酒驾驶、不会边开车边发短信或感到疲倦,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会消除。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成熟,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望不断降低,人们出行更安全。

 

当然,自动驾驶技术受限于当前整体技术水平的制约,尚无法做到绝对安全。从本质上来看,自动驾驶就是机器开车,是一个计算机问题,更是一个数学问题,在这道题中,始终存在一些细微的变量,让事故概率不可能完全为0。即便如此,自动驾驶依然有着更高的安全性,也是目前消解人类交通事故的最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