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1篇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的主流是好的,但他们精力旺盛,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加上涉世不深,缺乏人生经验,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出现了一些心理弯道。这些心理弯道有的只是爆发性的,间歇性的,有的具有阶段性特征。当然,这些特征不是非常明显地存在于所有的青春期学生身上,“免疫力”强的学生自然身上不多见。

一、厌学心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依然是当今中小学不能治愈的顽症。不堪重负导致他们厌学。老师逼,家长压,做不尽的试卷,考不完的考试,这些都是他们厌学的推手。另外动机缺失也是导致他们厌学的重要原因。不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读书无大用,读书是苦差事,这些观念误导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有的迷恋游戏、上网,有的不择良善随意交友,有的打架斗殴,厌学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自卑心理。主要是对自己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或不能全面地看待自己,总是看到别人的光环,总是看到自己的软肋,喜欢拿自己的短板比别人的长板,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经常用消极的自我暗示来抑制自信心。

三、逆反心理。在形态上表现一种逆反心理。戴耳环、染黄发、穿奇装异服、抽烟、喝酒。在与人相处上表现一种逆反心理。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你叫我向东,我就偏向西。与同学也难以相处,容易发生口角和争执,容易拳脚相向。因为逆反心理,对学校和家庭的正面宣传和思想教育甚至采取抵制态度,有时还作反向思考,对身边的先进人物熟视无睹,冷嘲热讽,对不良行为却持支持态度。逆反心理一迁延,会导致他们生活态度消极、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四、冷漠心理。主要是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经过一些家庭变故后,对现实感到绝望,不愿与外界交流,出现厌世情绪。这样的结果是感恩心理越来越少,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

五、暴力倾向和性冲动。反抗和不服从的人格特征,容易产生暴力倾向,有的打架斗殴成瘾。性的成熟,使他们会出现性幻想和性冲动。黄色信息的误导,性知识的缺乏,性道德约束力的缺失,使他们极易走上歧途。

认识青春期学生的这些心理弯道,是为了把握好这些弯道,更主要是为了引导他们顺利地走出弯道,走向健康快乐的新天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把握和引导上下功夫,确保他们走出弯道后,顺利冲关,走向人生的下一阶段。

一、要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学生判断力较弱,老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老师要利用一切教育教学的契机,给学生充分的肯定。老师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他们自信的雨露。同时,老师还要虚拟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参与其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努力与青春期的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要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以相互理解为基础,以沟通为保障,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行交谈”。“平行交谈”是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时,随意的、平和的交谈。如春游,与学生一起打羽毛球。学生在兴致勃勃时,对老师的交谈不会持抵触情绪。在交谈中,要注意始终与孩子处在一种平等交流的地位,使孩子与老师之间什么话都可谈。老师还要营造聆听气氛。有时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让学生自己做主,学生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老师商谈,他们的心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跟他们讲人生的道理。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看一部电影,看完后,与他们一起讨论。在这种讨论中,讲一些人生的道理。要告诉他们,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告诉他们,热情、欢快、乐观、和善等情绪,要做加法;冷淡、抑郁、悲观、暴躁、愤怒等情绪,要做减法,尽可能减到最低限度。要学会适应环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告诉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保持乐观态度,培养幽默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多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琴棋书画、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科技、文艺兴趣活动等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都是减压的好途径,也是克服心理疾病、培养健全人格的良方,这些活动能使人感到生活充满乐趣,精神充实,从而更好地增长知识,发展才能。

五、进行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避免青春期学生心理疾病。老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这方面形成自己的话语权,要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疏导学生的心理,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预防。每个老师都要当心理咨询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特别是要把校园暴力事件消除在萌芽之中,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六、认真对待性教育,真正实现性生理和心理知识的普及。通过性知识的普及来指导青少年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有科学认识和充分心理准备,特别是自尊自重,培养控制性冲动的能力。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 青春期逆反

一、案例简介

我校六年级学生李丽,13岁,独生女,成绩中等偏上,近期考试成绩下滑到后进生,作业经常完不成,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爸爸和妈妈,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面顺从,实则不服气,常常独来独往,显得不合群。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李丽随母亲到辅导室与我见面。

二、案例分析

(一)观察内容和他人反映

李丽个高160米,身材偏瘦,左脸有受伤的疤痕,但面容依然清秀。当我询问她时,她目光偏离别处,心不在焉。

据李丽母亲反映:李丽在家很少说话,对父母的劝告置之不理。她在生气的情况下,经常指着李丽脸上的疤说:“上一年级时就不听话,偷偷和邻居家的孩子爬墙头,结果划伤脸部,还不知道羞耻。”有时,她气急了还会打李丽。他们越说李丽,李丽越对着干。针对谈话,我了解到了李丽对父母反感的原因。具体来说,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父母不理解也不尊重她,常常当众羞辱她,尤其是当着亲友面数落她,让她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第二,父母亲的期望值太高,要求太严,给她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班主任反映:李丽以前学习很好,特别是字写得很认真、规范,但最近经常上课爱照镜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同学有时开她玩笑,她还偷偷地掉眼泪。

(二)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学生处于青春期,进入第二反抗期,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父母、教师对她的心理认识滞后,不懂得尊重、理解她,成绩落后是对长辈的反抗。

促使因素:父母、教师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学生缺乏从行为心理上调节自身情况的策略和技巧,只是一味地封闭自己的思想行动。

(三)评估与诊断

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学生青春反抗期逆反心理问题个案,是由家庭和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引发的。第二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青春期少年的情绪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容易失控。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跟不上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要求,亲子间缺乏沟通,孩子的逆反心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案例中的父母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期望值过高,教师没有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年龄情况及时进行疏导等,都引起了李丽的极大反感和逆反。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又得不到有效渠道排解时,李丽便在感情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李丽的逆反心理越强,父母和教师对她更加严格要求。久而久之,李丽的不满情绪外化为敌对行为,最终影响了成绩。要做好李丽的心理辅导工作,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疏导李丽的青春期反抗情绪,改变李丽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其次是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习惯和教育方式。

三、辅导过程

(一)方案设计

目标:通过辅导,能舒缓李丽对家长和教师的逆反心理,改善家庭、师生关系,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激励机制、正强化。

辅导时间:整个过程约7周,分三个阶段进行。

(二)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创设条件,使其明确辅导方向(1周―3周)。

(1)了解李丽与父母、教师以及同学关系的现状,帮助她认识自己的错误。通过谈话,我觉得李丽对教师很尊重。于是,我及时表扬了她,并一一列举了我从班主任那里搜集来的有关她的优秀实例,逐渐取得了她的信任,使得她对我敞开了心扉。她承认了对父母的不满,因为他们不尊重她,管她太严,而且常常提起她脸上的疤,让她很难过。为了报复父母,她就不听他们的话,成绩不好也是故意气他们的。而教师上课说她照镜子,她也觉得教师让她当众难堪,记恨老师。同学们也拿她脸上的疤开玩笑,她不喜欢他们。她哭了,我及时安抚她。我了赞赏她的坦率,并以长辈的身份向她说明了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长辈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要正确看待长辈对自己的不理解,也要想法让长辈理解。她逐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和态度,逆反情绪减少。

(2)结合年龄,推荐书籍,了解认识自己。李丽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但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她的心理发展还很滞后,情绪波动性很大。于是,我推荐她看一些青春期的励志小说和相关知识的书籍,慢慢接受自己,悦纳自己,还要接受周围各种人。

(3)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和家长谈话中,我告诉他们,李丽已经表示愿意改善与他们的关系,表现很好,并婉转地指出他们教育方法有些简单粗暴,告诉他们李丽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而反抗情绪增加,希望他们在平时说话做事上、在方式方法上要体现尊重理解的态度。我还建议他们在空闲时间到书店读读关于孩子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并希望他们找时间和李丽面对面地致歉和谈话。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

(4)引导班主任教师认识青春期孩子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特点。李丽的班主任是新分来的年轻女教师,在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上欠缺经验。我建议她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经验。

2.第二阶段:家校合作,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第4―5周)。

(1)第一步:家庭会谈。会谈参与人员有我、李丽、父母以及李丽的班主任。李丽首先发言,她谈到了对父母不满意的原因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段,还有自己自尊自立自强的看法。同时,她也做了自我检讨,承认对长辈不够尊重。然后,她的父母也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提出了合理的要求。班主任也表明了自己的做法。尽管李丽未能全部接受,但她表示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2)第二步:布置平时的家庭作业。第一,给父母的作业:①尊重孩子,言语和行为不羞辱和嘲笑孩子,说话语气温和,多与孩子交流思想。②适当降低期望值,李丽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时间。③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家长要用心倾听并尝试接纳她的感受。④鼓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适当地对孩子表示赞扬,帮助她建立自信心。第二,给孩子的作业:①认真倾听父母的建议,并试着以他们的观点来考虑事情。②和父母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③承担在学校和家庭的责任,让长辈更愿意满足自己想要的独立。④对父母有礼貌,尊重体贴他们,不能顶撞他们。⑤每次和家长意见不一致,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告知他们自己的意愿。第三,给班主任的作业:①多表扬,多鼓励,批评的语言注意场合,要不断增强李丽学习的自信心。②在班级活动中,多给李丽分发活动任务,扩大她的交际圈。③多和李丽沟通谈心,掌握她的思想动向。④多组织有关青春期有关人际交往等知识的班会、队会。

(3)第三步:帮助李丽提高学习成绩。李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完成作业,这是对长辈叛逆的结果。对此,我特意让她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和班主任商量,让她暂时担当小组学习副组长,请正组长在学习上多帮助她。起初,李丽并不主动。大约一周后,由于家庭、班级的氛围出现变化,她的笑容也有了。李丽的母亲见到我时,告诉我,他们全家去旅游了,拍了很多照片,家庭关系没那么紧张了。

3.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约2周)。

谈话中,我了解到李丽当上了学,受到了教师的表扬,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数学测验后,任课教师还给李丽发了进步奖。家里父母为了鼓励她,还给她买了一条喜欢的裙子。与父母的谈话中,我了解到,李丽在家里的话语多了。对父母不满意的做法,她采取了写纸条的方法。父母愿意接受她的意见和建议。另外,李丽在家里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没有作业时,她就看课外书。

四、辅导效果

对李丽的心理辅导已经10周了。她的父母反映,李丽顶撞父母的情况基本消失,与父母沟通次数增多。她在班级里也有了知心朋友,对大家的玩笑也能用幽默法接受,而且参与班级活动也增多。她的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大,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李丽的青春期逆反心理问题没有全部解决。为了使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我需对她进行追踪和指导。我坚信在持之以恒的正确引导帮助下,李丽一定会成为品行兼优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 策略

“问题学生”是近年来流行在校园里的一种说法,是指那些经多次教育后仍屡次违反校纪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得知之所以出现一部分的“问题学生”,是因为该部分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要想教育好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作为教育者当务之急必须解决这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他们一个心理健康的光辉形象。

当今,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要日益增强的创新人才。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因素,是21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针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所谓的“问题学生”自然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就相应的表现出了他们不健康的问题。

一、几种“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具有逆反心理的“问题学生”之成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大多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情感失控,与家长、老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同时,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了,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教太严,于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的因素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们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二)学习困难、厌学的“问题学生”之成因分析

在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出现诸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现象。尤其是少数学生对他人的严重、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他们逐渐厌学,直至辍学。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的。学困厌学的学生的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其来源可归结如下几方面。

1.自身个人生理因素的差异和自我概念差

首先,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的都因人而宜。其中生理各项功能均较弱的学生,最终会因学习中的重重困难而导致厌学不安。其次,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样做,他也跟着怎么做。再加上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们的疏远,于是常常会有消极情绪的产生。

2.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

日益进步的竞争型社会,导致大部分的学困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每天神经兮兮的;还有学校学业的压力、考试的负担、同学间的竞争,他们均害怕面对,长期地在学习上的落后,使得他们日益自卑,常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再是家长们的望子成龙心切或平时事务繁忙忽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这些都导致孩子成为学困生,从而最终厌学厌世。

(三)因家庭因素造成的其他类型的“问题学生”之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中,可以说是首当其冲起到不可推卸的作用。家长对孩子有着无声无形的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由于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一些问题孩子。

1.为所欲为的放荡型“问题学生”

由于经济改革浪潮的掀起,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父母都外出务工了,只留下孩子守家,这部分在校读书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学生”。正因为父母都外出,无人在家教育管理,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家为所欲为,在社会上到处撒野,再加上接触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人和事,使得他们违反纪律的事是常有且屡教屡法。

2.单亲家庭或失去双亲的“问题学生”

因为家庭的不完整,部分学生缺乏关键时期的教育,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他们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不爱和同学交往;做事缺乏主见性,对自己没有信心;严重的话自己放任自流,不听从其他长辈的教育,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于是此类家庭的孩子成了学校中的“问题学生”

二、缓解上述各种问题的策略探索

针对上述各种“问题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现象,作为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有责任对该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人、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现探索出如下缓解上述问题的对策,谨以参考和指正。

(一)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承担起育人的重任,要掌握育人的正确策略

问题的引发,总是有一定的原因。“问题学生”的出现,也有其一定的导火索。要想真正转化“问题学生”,就必须从根本上找准问题的根源,多渠道地找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持之以恒,必能取得成效。

1.教育者要允许学生出现问题,不可“一棒子打死”

古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思想还没健全的学生呢?教育者要懂得,适当的犯错并不是坏事,抓住犯错的根源,因势利导,正好给学生一个痛定思痛的机会。最终,让“问题学生”在老师、父母的引导下,自己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从而自信地起航。

2.教育者要做好一名“问题学生”的心理导师

“问题学生”大多源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为此,教育者除了尽到本行业的责任,还必须承担起他们心理导师的身份,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耐心地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让这部分学生相信你、亲近你,愿意主动地与你交流、倾述他们心中的问题从而让我们教育者能针对性地有效地分析并解决问题。

3.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从古至今,“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对老师与生俱来有一定的敬畏感,但现在仅靠单纯的教育者权威已有些震慑不住一些“问题学生”了。

(二)密切加强与“问题学生”的家长沟通,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纵观中学生个案心理咨询工作反馈信息,我们发现中学生的诸多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中的普遍现象。

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样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首先,家长应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子女的实际问题,做子女的教育。

其次,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最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上述“问题学生”中,不排除有很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但又不知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操之过急,违背子女的正常发展的规律。

总之,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纠正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必不可缺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向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承担教育祖国新一代的神色使命,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引领学生向前进!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叛逆 心理防线 自我意识 调适 逆反心理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王,男,高三学生。一个很有“主见”又有点自负的学生,思维敏捷。在高一时候好几次考试成绩进入段前十名,曾经是老师嘴上常挂的好学生,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父母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在高二的时候,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不再是反应灵敏、而是老打瞌睡,老师布置作业1、2,可他就是做3、4;好几门功课成为老师担心的对象(语文、英语)。,老师家长最怕最反感的事情他开始喜欢了,比如上网聊天玩游戏(打传奇)、甚至通宵,周末还常去去打台球。渐地他上瘾了,渐渐他成为老师课上批评的对象。更让人担心的是还偶尔吸上几口烟渐。可他不以为然,仍然继续过他认为很有意义的高中生活。平时课间还有一般“哥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游戏的心得,还会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这是我们大家认为典型逆反行为。

为了加深对原因的探悉我与他进行了第一次“交锋”

他来了,低着头,不情愿地站在我的桌旁。

“你现在成绩退步了很多,你知道为什么是吗?"我单刀直入,语气尽量温和。

“我知道啊,不认真呗!还有什么啊?” 他扬了扬头,不耐烦地说道

“听说你高一的时候曾经说过你的高中目标是重点大学,是吗?”我决定避开锋芒,换了话题。

“是的”语气柔和了许多。

“那你想读什么专业啊?”

“计算机专业。”

“你很喜欢计算机吧,有什么设想?”

“是啊,我想自己开发软件,特别是游戏要与学习结合的软件。可是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只想早点毕业,找个工作或读个大学”

“你喜欢抽烟吗?不喜欢学习吗?”

“如果我说我不喜欢抽烟,而是喜欢学习,你相信?”

“当然,我相信。可你为什么突然要这样呢?”

不语。

“那好,我们有空再聊聊。”

二、个案分析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新鲜感,特别喜欢玩耍类的东西,比如打打球,上网聊聊天玩玩游戏,同学间开开“PARTY”。他们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关于学习他们也知道重要性,可他们害怕努力、害怕失败。小王同学原本是我们大家心中的好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首先在思想上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这种行为的存在是正常的,学习本来就是非常单调乏味的啊,在学习上的起起落落是非常普遍的。不是还有高考高原现象的说法吗?人生的道路上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从小王同学的交流不难发现他并不是什么无药可救啊。也是一个渴望学习,可能他受了什么打击。

三、教育方法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经过与家长及科任教师的协商决定采取如下的措施:

1.瓦解他的小团体,产生危机感。通过个别谈话让部分陷入不深的同学“上岸”,削弱他们的力量,利用班会课学习关于上网的事实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还让他们了解现在回头还来得及。使他感觉没有人愿意与他一起玩、没劲。对于那些进步的同学及时有效表扬,使他产生危机感。

2.软硬兼施,突破心理防线。我通过第一次谈话对他有了一些了解,不急于与他聊,我知道他心理还有结解不开。我先给他借了有关与他类似的学生的转化的书籍,还偶尔给他买些学习用书,课堂上要求科任教师对他多提些简单的问题。在班级里还开展“上网利大于弊、上网弊大于利”辩论,并且让他与几个爱好上网的同学当了反方,通过他们自己得到一些结论。

四、反思

从小王的例子我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叛逆的学生背后肯定有一个曲折的故事,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故事的结尾会变的美丽的。小王本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贪玩上瘾,学业慌恢。他的心理很害怕,极想得到关爱,得到别人的帮助,渴望得到而不能实现。于是便产生焦虑、易怒、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点,行为上表现出暴力、与师长对立等。内心的不愉快在家里不便宣泄,在学校便极力寻找宣泄的市场,这是他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究其原因是缺少关爱和正确的引导。

五、调设策略

明确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这为我们制定调适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闪光点”。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否则,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我们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2、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探索原因,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

参考资料: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5篇

中职生心理弱点心理调适师生关系一、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弱点

1.情绪极不稳定易出现无助感

情绪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刚刚还是情绪高涨,夸夸其谈,可一转眼就心灰意冷,成了行动的矮子;一会儿还是十分的自信,可转眼却变得极度自卑,既容易急躁、焦虑,又容易抑郁、消沉和无助。

2.同学交往中的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作为学生的一种不良心理,在学生中广泛存在,通过和同学们的广泛接触和调查,我发现有猜疑心理的同学不能依据客观事实明辨真伪和是非,而是不着边际的瞎乱猜疑,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严重破坏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导致班内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同学之间因担心他人说自己的坏话而防着其他同学,不能坦诚对待同学。

3.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二、中职生心理弱点成因分析

1.新生活、新交际环境易引起情绪极不稳定和猜疑心理

学生进入中职后,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他们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心理。一是渴望交际,但学生在认识、情感和个性方面尚不成熟,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缺乏足够的交际技巧,常常导致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自身内心的封闭性的矛盾,产生焦虑、烦躁不安、苦闷;二是猜疑心理,不少中职生都有主观性、片面性心理弱点,生活中的小摩擦不能依据客观事实明辨真伪和是非,而是不着边际的瞎乱猜疑,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

2.教师因素加剧逆反消极心理

(1)教师观念滞后。师道尊严在中国根深蒂固。不少教师仍认为,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教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2)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近年来,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扩大办学规模,学生数量空前增加。但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现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工作中容易主观武断,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甚至会有冤枉学生的情况发生。同时,部分老师对学生漠不关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当作教育手段。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产生逆反对立情绪或心理负担增大,消极情绪与日俱增,师生关系紧张,甚至恶化。

3.青春期身心发育因素导致的情绪极不稳定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身体上急剧变化,使他们非常敏感、不安、疑虑,遇到挫折和逆境时,他们的情绪显得十分不稳定,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中职师生关系现状

由于上述的学生心理弱点存在和教师现状,通过调查,我对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深感忧虑:和谐、温馨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关系陌生、紧张,甚至扭曲。

1.师生关系陌生

一边是崇尚“师道尊严”的教师,另一边是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处处讲求平等的学生;一边是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较爱贪玩的行为、有社会上超前的意识等的学生,另一边是想方设法地想让学生听话的教师。师生之间好像有堵墙,缺乏有效沟通就不足为怪了。

2.师生关系紧张

师生间做着相反的运动,互不理解,互不信任,距离越拉越远,导致师生关系日趋紧张,甚至产生敌视情绪。

四、教师践行心理弱点调适促进中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新做法

1.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首先,组织老师观看心理调适视频资料,让教师学会及时、有效地调适学生的心理情绪,化解和消除自鄙、孤傲、落后、消极、自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弱点。其次,组织班主任考取心理咨询师,切实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很多教师都能把对学生的心理调适研究全面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中,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调适的方法,如语文课通过抒情散文、诗歌等课文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运用情感宣泄与转移法进行心理调适。

2.在班主任平时工作中重点要克服逆反心理

(1)教育学生学会去适应环境。人与环境存在着依赖的必要,又存在着矛盾的必然。对于环境的众多因素,只有学会去适应它,绝大多数不会因适应不了而消失或改变。尤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还很可能受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出现判断误差。所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会用平和的心态、冷静的头脑对待学校的苛求、老师的严厉、同学的摩擦和家长的挑剔,而非一味逆反。

(2)教育学生寻求指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矛盾就恼火,见了困难就心烦,这是不行的。应寻找认识和见解高于自己的任课教师给你指点,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果我们讳疾忌医,怕批评、怕埋怨,瞒着关心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害。因此,告诉学生如果有困难,就应主动去找自己信任的班主任老师,并开诚布公地说出心中的矛盾,从而寻求有效的指点,使自己尽早摆脱一味逆反的心理机制。

(3)指导学生练习冷态处理。冷态处理就是遇到矛盾时,学会控制情绪,从而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避免产生情感冲动。中学生由于独立意识初步形成,大多容易把事物理想化,加上好胜心切,常常表现为过于自信,性情倔强固执,行动唐突冒进,同时又缺乏韧性和毅力。一旦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又表现得畏缩不前,毫无斗志。因此,在出现逆反心理时,冷态处理很有必要。

五、结束语

在全体参与心往理弱点调适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师生坦诚信任,民主理性,心理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互动合作、共同进步的过程。但创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只要重视中职生心理弱点调适,学生和教师心灵的距离必将进一步缩小,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一定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人民出版社,2002.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形成;影响;调适

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遇到中学生有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你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这在教育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影响、调适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逆反心理的形成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1 主观因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1.1 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过程中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1.1.2 中学生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1.1.3 中学生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比如,我校不让学生留长发,有的学生干脆将自己的头理成光头,教师批评他时还振振有词的说:“留长发不行,理光头也不行,那我理什么头。”将事情走向两个极端。

1.2 客观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 学生所处的狭隘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既给中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屁”;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告状”“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1.2.2 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教师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1.2.3 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突出的一种心理特征,我们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一种现象,正确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不能将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视为洪水猛兽,这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不利的。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逆反心理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俗一点说,就是指约束自己行为难控制或别人的语言要求有意违抗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消极影响: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如: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越禁止,我越感兴趣;你说他好,我看他糟等等。

比如,有的学生家长反映,天气凉了,孩子出门时,家长要求多加一件衣服,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家后孩子感冒了;或一问到孩子的成绩孩子就反感、回避等。这些消极的心理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社会的安定及和谐。

与学习其它学科相比,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的逆反心理表现的较明显、强烈。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它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信任,往往对思想品德教育采取冷淡、怀疑的态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一个学生说话办事常常有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他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和群的病态性格,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不利于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逆反心理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大大削弱甚至葬送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及时调适,使之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积极影响:对于逆反心理我们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我们老师和父母都不是圣人,在教育方面,我们难免也有误区。从一定意义上说,逆反心理中也蕴涵着独立、主体意识的觉醒,蕴涵着求异、创新,崇尚自我,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态度迎接竞争和挑战。

总之,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逆反心理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调适其消极的方面,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3.思想品德教育中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逆反心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这一种现象,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认真分析,努力解决,可以避免向消极方面发展,甚至可以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3.1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了解学生是行不通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既具有一般普遍的身心特点,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差异,各个学生表现的个性心理及品德的差异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因为个性差异往往是他们产生与众不同或逆反心理的一个诱因。了解学生还要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分析,发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特别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的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这样对于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是大有益处的。

3.2 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更是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承担者,党和国家把如此重大的责任教给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

3.2.1 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用一颗充满挚爱的心去感化学生。面对有逆反行为的学生,教师会产生不满和急躁的情绪,这时要控制和提醒自己,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用成人的成熟与冷静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要用爱去感化,用心去安抚。

3.2.2 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此话说明了我们要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先要有较扎实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底。为此,我们必须要坚定对自己所教理论的信仰,坚信它是科学的,是真理,而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合,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3.2.3 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感情的园艺家,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教书匠”。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更要讲究教育艺术。一方面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方式,如开导式、归谬式、激将式、爱心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根据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社会大课堂、调查分析、辩论赛等。另外,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些教师让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当班委,让他参与班级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机智,方式手段使用得好,将会事半功倍。

3.2.4 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对社会现实生活存在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加以现实的、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例如,网络游戏、歌星、影星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特别是流行音乐要敢于分析,决不可回避,避而不谈反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中学生喜欢周杰伦,我们成年人对周杰伦不可能崇拜。但我就买了一些周杰伦的歌碟,查找了一些周杰伦的资料,发现周杰伦的一些闪光点,其歌词非常具有中国文化底蕴,而且周杰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我校举办的一次文艺晚会上,我唱了一首他的《青花瓷》,很受学生欢迎,这样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3.3 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中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要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同时也要重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成绩,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指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我们从中学生逆反心里的形成中可以看出,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认真对待这一种现象,我们所要做的是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个体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应对方法,尽量避免因为教师原因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也要及时的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适,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灰色童谣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巴掌声,不知死多少”、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被改编的歌谣便在校园中开始流传着,课间孩子们不断地传唱。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这是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叛逆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第二逆反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这些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校不听老师的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乱丢垃圾,喜欢搞恶作剧或破坏公物等,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常会表现为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他偏要那么做。那么,如何引导这些“叛逆”孩子,解开他们的心结,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尊重孩子,博取他们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儿童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面对学生的“叛逆”,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叛逆”行为中发现他们的自尊自强,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情绪多变,对学习和生活忽冷忽热,甚至厌恶。他的行为随意,好像不受大脑的指挥,他的语言很丰富,但比较偏激。在这个孩子身上我坚持疏导教育,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在班上点名批评,而是在与他单独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地去改正。久而久之,他消除了逆反心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同时学会了做事持之以恒的道理。

2 宽容孩子,赢得他们的友谊

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心胸更加开阔、情操更加高尚、教育更加深刻。正如一次课上,一位学生给我写了一段“生平事迹”,为我“歌功颂德”,对于这种“叛逆” 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理智告诉我们,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因为“怒火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把心静下来,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于是我先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然后说:“写得不错嘛,有机会要推荐你参加作文比赛”,先用一句话缓和紧张的气氛,让课堂继续进行下去。下课后,我直接找到那个孩子谈心,说服他说出对自己的意见,看法,在指出他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他辩解的机会,找到事情的根源,打开他的心结。教师只有摒弃那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带着宽容和诚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教育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

3 感动孩子,打开他们的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学识、人格、行为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给予的爱,那孩子们回报我们的将是一颗真诚的心。一次课间,班上的一位学生与人打架后却还仰着头,挺着胸脯,怒视着我,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面对如此叛逆的学生,我火冒三丈,举起手掌,真想……就在动怒的瞬间,我发现他的手臂受了伤,鲜血正往外流着。这时,我高高举起的手停在了半空中,怜惜地看着他,说“你受伤了?”他愣住了,诧异地看着我。当我为他处理伤口时,他没有因为疼痛而吭声,咬紧牙关,努力控制自己。伤口包扎好后,他却哭了起来,“老师,我错了……”滚烫的泪水滴在我的手上。于是我擦干他的泪水,抚摸着他的脸,耐心地开导他。其实,孩子不是不爱听大道理,而是不爱听他们听不懂的大道理。经过我的循循诱导,眼前的他,脸上露出了久违而善意的微笑。

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通常忽视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只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严格的校规校纪、教师无休止的说教、唠叨,以及家长过多的干涉,都成为了孩子逆反、任性、怪癖、执拗和粗暴的罪魁祸首。在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应当用正确、冷静、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和他们相处,给孩子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依靠教师博大的胸怀领孩子“回家”,不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太远,太累。

参考文献:

[1] 章本荣. 心灵的波涛——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M]. 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 健康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变化巨大的时期。近年来,青少年由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呈暴发态势。这就决定了,我国已进入一个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我意识膨胀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急剧发展的时期,是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很不成熟;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成人感、自尊心的需要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为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机制还没有形成、稳定。因此初中学生常常会感到虽然自己长大了,但却生活在矛盾与困惑,苦闷与挫折中。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鼓励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和“危险期”。

2.逆反心理严重

自我意识的高涨,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他们希望获得成人的尊重。而当他们的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控制,个性伸展受到妨碍,或成人强迫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又各不相同,有时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有时又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有时也会把逆反的态度迁移到其它方面。

3.情绪焦虑不稳

初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受亲子关系、同学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影响,稍感不适,就可能造成心情压抑,产生焦虑情绪。受这种情绪困扰,他们会常常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常常感到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处于这种焦虑中,就会有一些担心,担心学业失败,担心没有朋友,担心被老师批评,担心被同学嘲笑等。

4.厌学比较普遍

初中学生在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的现实中,面对父母的过高期望,自身往往具有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精神负担。有的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父母“知识无用论”、“经商能致富”等思想的影响下,无心学习。有的学生由于原来基础较差,没有目标,缺少前进动力,失去学习信心,出现应付学习的思想。部分学生把精力转向网吧,出现了患上网瘾的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自尊心受挫,对学校、对老师怀有看法,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具有较高的权威。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因此,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坦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处理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纳学生的言行,给学生热情的正面支持;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真诚的爱赢得学生的接纳和认同,让学生对其产生无条件地依赖感和信任感,使自己的言行在班级管理中产生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

2.开展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加强沟通交流,消除思想障碍,提高自我认识,促进健康成长。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辩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没有班级活动,仅靠说教管理的班级,必如一潭死水,缺少生机与活力,没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3.做好个别心理辅导,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可设立“悄悄话”信箱,鼓励学生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班级学生心理档案,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心,跟踪教育。也可介绍给心理教师,取得家长的支持,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舒解学生的心理烦忧。

4.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许多学生的问题,往往来自家庭,来自家长教育方法的缺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班主任要采取各种渠道,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自己工作的得力助手。一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改变家长会班主任讲,家长听的模式,以体验式为主,选取一些典型的教育案例,让家长充当各种角色,参与其中,亲自感受,从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发现自己教育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二是对一些问题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对孩子充满信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孩子取得进步。三是让一部分具有成功教育经验的家长,向大家介绍经验,这些来自身边的案例,对家长来说,往往更具有教育意义。

5.注重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往往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亦然。因此,学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情感教学为切入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会唤起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自身无穷的潜能。任课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各种激励手段,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

6.把握学科魅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