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族意识的觉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族意识的觉醒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民族自觉,民族自省,认同感

、以后,清帝国已摇摇欲坠,面对“文明”的入侵,“落后就要挨打”使中国的民族自觉意识开始萌生、发展。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分别以青藏高原、黄河、大兴安岭为背景或战场,演绎了中华民族在列强入侵下泣血的悲壮。三部电影充斥着两种对立,一是文明与落后;二是认同与征服。两种对立促成了民族的自觉与自省。

民族的自觉首先有赖于民族的归属感。“1903年,梁启超把伯伦知理的民族概念引入中国:‘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一地。(二)其始也同其血统。(三)同其支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①]侵略意味着领土丢失、种族被奴役或消灭,固有的生活方式、经济形式,甚至共同的语言、文化都将遭到破坏。没有了族群,共同体被瓦解,民族的归属感也就荡然无存。《红河谷》里罗克曼打着“文明”的旗号,带着大炮、机枪侵入西藏,试图劝降头人却遭到拒绝。撕破了“文明”的幌子,剩下的便只是对族群的野蛮屠杀与对土地的强力占有。片中有这样几组对话:

罗克曼:你们西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代本(翻译官):请问先生是英国什么地方的人?

罗克曼:苏格兰爱丁堡人。

代本:为什么英格兰不独立成一个国家呢?据我所知,贵国也由苏格兰、爱尔兰、英格兰组成论文提纲格式。

……

罗克曼:你和他们不一样,你是文明人。

代本:我和他们一样,都是藏族人。

……

罗克曼:我们认为西藏应该获得独立和自由。

头人:(伸出五个手指头)藏族是这个,汉族是这个,回族是这个文学艺术论文,蒙族是这个,还有满族、维族……许许多多的族。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结成一个家,家里的事就不用你来管了。

代本的驳斥,头人的严词拒绝,不仅有对本民族的归属感,更有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共同的民族意识形态、共同的生存危机催生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使大家团结一致、殊死抵抗。战争异常惨烈,最后连喇嘛也参与了保卫战,面对先进的大炮、机枪,每一个藏民视死如归,为保卫家园流尽最后一滴血,正如头人对罗克曼说的:“只要这里还有一个活着的藏族人,这场战争就不会真正结束。”曾傲慢、任性的头人女儿丹珠被罗克曼抓住,以此要挟藏民们投降,丹珠唱起了歌谣,战场上所有的藏族人都跟着和歌,歌声以另一种方式表述着对侵略的抗争与民族的不屈。透过歌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藏民们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响彻高原的歌声也让所有的入侵者为之一震。热情好客的康巴汉子格桑是最后一个活着的守卫古堡的人,带着仇恨与绝望,他拒绝了罗克曼的救助,将象征着文明与友谊的打火机抛向了罗克曼这个往日被视为朋友的人,打火机微小的火苗点燃了罗克曼脚下的酥油,瞬间,整个古堡一片火海。战争结束了,但没有胜负。一切恢复平静了,苍鹰飞过山头,却带着几分悲壮。

民族的自觉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对所在民族的愚昧、落后进行反叛而趋向文明的觉醒,也有对自身蒙昧的觉醒。

《红河谷》中雪儿达娃的哥哥最初从黄河边的祭台上救下即将被扔进黄河作祭品的妹妹,这是对民族落后、愚昧习俗的醒悟与反叛。当他第二次在西藏头人的庆典上出场时,辫子已经剪掉,并成为一个贩卖枪火给内地“乱党”、反抗清政府的通缉要犯,这是作为一个中国国民为争取独立、自由而觉醒,面对英军的入侵,他加入了藏民们的家园保卫战,这是为民族的危亡而觉醒。《紫日》里的杨玉福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当日本人将他和母亲绑在柱子上当人肉靶子时,杨玉福还惶恐而纯真的问到:“我们啥都没干,干嘛把我们绑起来啊?”直到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刺刀捅进他母亲的胸膛时,才方然大悟,嘶声力竭地冲着日本兵狂吼。接着,他又目睹同胞一个个被杀文学艺术论文,日本兵活活烧死未断气的村民,无法言表的愤怒使民族觉醒意识在他心里渐渐升腾。苏联的及时到来,让杨玉福侥幸获救。在与苏联军医娜佳、日本女孩秋叶子逃亡的过程中,杨玉福由一个地道单纯的农民成为一个为民族为正义而战的勇士。他的善恶分明与民族觉醒意识,使他在面对垂死挣扎的日本残兵时显出了异样的勇气,他会打枪了,会朝着困兽犹斗的日本兵疯狂扫射,为死去的母亲、同胞,为那个被日本法西斯无辜杀害的日本女孩而战。

自省即自我反思,是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成长、强大的必备素质。民族自省是民族前进的重要因素。“落后就要挨打”,战争不同情弱者,战场的强者永远不会跟弱者真正讲和。

与《红河谷》里的头人自始自终坚决抵抗不同,《黄河绝恋》中的神泉寨寨主也有拼死抵抗过日军的入侵,可敌人如此强大,他失去了大量的村民,包括他的妻子。为保存寨子,他选择了苟且偷生,并与日军合作。只有得知自己的女儿遭受了日军的侮辱后,他才最终觉醒、悔悟,毅然放下与黑子的世代家仇,决定送欧文过黄河。寨主的转变是一种民族的自省,这种自省在他答应送欧文过黄河之前就开始萌生了。黑子找寨主谈判前,影片里不断闪现出寨主埋在心里的痛苦往事:与日军搏斗,村民们遭屠杀、妻子被杀。还有在女儿安洁作为八路军回到家中时,寨主高声说到:“我从来没有为日本人做过事。”这不仅是为自己辩驳,更是一种悔恨与无奈。黄河边上,日军封锁了整个岸口。见计划失败,寨主面带笑容镇定自如地走近跟他握手的日军头目,瞬间拔出尖刀刺进了对方胸膛,涌动在刀尖的不仅是血,更是积蓄已久的刻骨仇恨与愤怒。寨主被乱枪扫射,倒地那一刻,他回头看了一眼早已吓成一团的三炮。三炮是个老光棍,因为黑子的家族失去了男儿身,誓杀黑子报仇。面对日军、汉奸,一向唯唯诺诺的他读懂了寨主的最后一个目光,在草屋里点起了火,熊熊的火光向即将来到黄河的黑子等人发起了警示。三炮被活埋了,在土坑里还一直唱着他的情歌,直到泥土没过头顶。以生命为代价,三炮重塑了自己西北汉子的男儿形象文学艺术论文,一切个人恩怨均在民族大义面前化为乌有论文提纲格式。寨主与三炮也都在最后的自省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属。

“战争三部曲”除反映被侵略民族的民族自觉与自省外,也有表现入侵者的民族自省。

《红河谷》里年轻的探险家琼斯怀着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好奇心跟着英军少校罗克曼来到向往已久的西藏(探险),作为“文明使者”的象征,与罗克曼一起被格桑救下的琼斯被神秘的雪域高原深深折服,与这块神奇的土地结下了难解的情缘,以及由此带来的强烈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琼斯在第二次随罗克曼进西藏(征服)时陷入了极度的痛苦。英军的枪炮在宁静的高原响起,第一次交战结束了,已变成英国远征军随军记者的琼斯拖着沉重的步子自语:

父亲,我们只用15分钟,杀了1500个藏民,战场上一片寂静,没有人欢呼这个胜利,罗克曼说只有刺刀才能开辟通往拉萨的路,但我只感到厌恶,我们的军靴沾满了鲜血,很多很多的鲜血,我面前日不落帝国的太阳正在下沉,就要到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了,那里有优美的牧歌,蓝天和白云,飘着酥油和牛粪的气味,有格桑、雪儿达娃、老阿妈、嘎嘎,还有丹珠……

琼斯含着泪,本民族“文明”的野蛮征服第一次无情践踏了他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可是,他还要陪同罗克曼继续执行征服这片土地的命令。在“文明”的枪炮下,没有先进的武器,只能靠猎枪、弓箭、石头反击的藏民,命如草芥、尸横遍野。琼斯怒斥:“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罗克曼却说:“文明就是驯服野蛮之火的大海。”丹珠死了,在琼斯心里她是女神。悲痛的琼斯面对罗克曼的野蛮征服,扪心自问:

父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我们的文明去破坏他们的文明?为什么要用我们的世界去改变他们的世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永不屈服永不消亡的民族,在她身后还有着一块更辽阔的土地,那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征服的东方!

琼斯对西藏民族及其地域文化虽然有认同感和崇敬之心。但他一开始并未真正了解为征服他族的战争与屠杀绝无二致,因此,他接受自己成为随军记者。只有炮声响起,血染军靴,他才一点点意识到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征服者、一个屠杀者。随着战事发展,琼斯有多痛苦文学艺术论文,他的反省就有多深刻。战争快结束了,罗克曼让琼斯带着几个士兵与一尊大炮去高地发起总攻。藏族小男孩嘎嘎把琼斯引入了沼泽,眼看着后面的士兵陷入沼泽,琼斯带着怒气,颤抖着双手把枪口对准了嘎嘎,随即又缓缓放下,最后屈膝跪地,痛苦地掩面嚎叫。

入侵者的民族反省也体现在《紫日》里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秋叶子身上。逃亡之初,秋叶子一心要将杨玉福等人置于死地。共同经历了几次险境后,秋叶子渐渐回归到一个少女应有的纯真,作为人应有的明辨是非之心。面对杨玉福的质问,她能说出:“他们叫我们杀人杀人,然后所有人来杀我们”的话,看到日本残兵败将集体自杀,她冒着生命危险去阻止,最后却死在了他们的枪下。秋叶子人性的回归,也是一种民族的自省。

“战争三部曲”选取了三个不同时间、地点的战争背景,同性质,不同内容的题材,弘扬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入侵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也反映了“文明”的散播无不借助暴力的手段,唯有民族的自觉、自省才能让一个民族独立、自由,走出愚昧、落后,走向真正的文明。

参考文献:

[1]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2]单正平.民族主义简论——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史论之一(上)[J].海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单正平.民族主义简论——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史论之一(下)[J].海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高翠莲.中华民族自觉的最初形态与步骤探析[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民族意识的觉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扬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84-03

引言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奥林匹克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某个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本文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语境下,从文化多样性视角重新审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在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笼罩全球的环境中立足,必需发掘自己的精髓,传承并发扬不同于其他体育文化并且在某些方面凌驾于他者文化之上的精粹,需要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与特点,并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优势文化,是不同于他者文化的瑰宝。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价值与功能

相比竞技运动过度商业化、职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所具有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既弥补奥林匹克运动的先天不足,又能使人感受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属于大自然,遵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意义。提倡探索体育人文观的过程,其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离不开体育人文价值观的确立。以西方体育为参照系,反观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会发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生俱来的和谐价值,顺应了后工业时代体育的需求。它是自然经济基础下产生的原生态体育,为后现代休闲娱乐的回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顺应自然的和谐价值、体现多元的文化生态价值、其游憩养生特征都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繁荣提供可能。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竞技,富有进取心、积极向上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竞争是人类自进化起经自然选择验证的崇高精神品质,人类自诞生至现在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种顽强的竞争精神,作为自强不息的民族,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生产劳动、宗教祭奠、军事战争等有密切的联系,但仍然具有竞技的本质特征,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价值功能。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凝聚与民族识别功能――文化多元化在民族中的完美呈现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和标志,体育是一种按照人的目的、意志、理想去占有、改造自身自然地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合规律性的活动。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直面国人身心的康健。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主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侵染,始终没有突破其束缚。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体现于民族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民众的观念里。它是构成民族精神的必要因素,是一个民族成其为民族的充要条件。它体现着民族内认同的情感需求和民族间的区别。它是彰显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与民族个性的物质载体,它是体现民族自豪感的标志,是体验民族自豪感的身体行为方式。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现代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渴求与呼唤

当今社会的高度竞争,工作、生活、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与压力同行的是各种生理与心理疾病,亚健康人口数量巨大,大量病态的社会人忍受着现代文明病的侵袭,地球在变得相对越来越小的同时,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封闭,“宅”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本能的一种反叛现象,虚幻的网络正越来越严重地侵袭着真实的生活,社会性的降低对人类发展是危险的。现代人享受恬淡闲适欢娱生活情趣的能力越来越差,一方面是后工业时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摒弃造成的,要唤起人们对享受美好生活体验休闲娱乐生活的动力,极具休闲娱乐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剂良药,现代人在极力追逐与享乐自然科学带来文明的同时,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成果的滋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侧重于“身”的现代文明,也离不了侧重于“心”的传统文化。

2 民族传统体育的出路

体育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华夏民族的身体文化,是东方身体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所创造的珍贵的民族文化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却逐渐失去了其主体地位,甚至由于长期遭受冷落而渐渐走向消亡,归根结底是族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淡漠,族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可度的降低,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削弱,民族对于少数民族同胞来说,已经仅仅成为获得某些补助、补贴、加分的工具。传承出了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年轻一代人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他们的父辈有的只会本民族语言的片言只语,有的仅处于对自己祖辈的情景回忆与幻想。

意识决定行动,没有深刻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流失是毫不在乎的,就不可能懂得珍惜,民族意识的淡化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自我民族认同感越来越低,导致民族意识淡漠。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与民族文化犹如树根与土壤的关系,没有民族文化的滋养、哺育,民族传统体育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没有传统体育的盘根固守,民族文化就面临流失的危险。

2.2 本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扬传承的基本道路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扬与传承离不开本民族百姓的了解、学习、参与及继承,即首先应该使其本土化,这样说其实有点自相矛盾,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我国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同胞的青少年一代甚至中年一代人已经不会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了,语言这一基本文化要素不能传承意味着生活经验传承的最基本方法(即口口相传)这一环节出现了断层,更不要说接下来的口传身授环节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失去本民族的语言即失去了本民族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意识形态,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在民族之林退化成“泯然众人矣”,最后也只得万般无奈地看着消亡。

2.3 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发扬传承的主要方式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2000年《新世纪:祝福篇》中说:“奥林匹克运动,首先是一个教育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早已证明其蓬勃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要焕发生机,必需使其成为教育运动。这里的教育运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是大教育。这种大教育需要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来实现,政府部门宏观的政策引导及宣传可以有效弥补民族意识淡漠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出资带动及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解决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被边缘化的切入点,少数民族群众不能在深层次意识里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有赖于政府强有力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支持。笔者认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即自我反思促进自我成长),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里祖辈父辈的讲述和带动是对后代的最基本教育,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热爱运动的家庭祖祖辈辈都近乎狂热地喜爱本民族的传统体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势必会对家族热爱的运动感兴趣,进而积极投身其中。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家庭氛围演化为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反过来社会大环境又强化了家庭氛围。家庭教育传授的是各种经验,学校教育教授的是知识、理论、文化,学校教授的理论文化知识激活家庭传授的各种经验,同时,各种经验通过理论文化知识得到升华,再通过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实践得到检验、验证,升级为自我身心体验。我认为文化就是通过这一过程得以传承与发扬,同一道理,体育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华夏民族的身体文化,是东方身体文化。传统体育文化要得以发扬传承离不开教育,因为传统本来就是生活经验的传递过程,是上一代传授给下一代的教育活动。

3 结论

在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健康意识的深层次觉醒以及体育和人们生活质量联系地越来越紧密,这种碰撞和冲突将会越来越尖锐。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日趋强烈,21世纪的中国社会进入一个休闲娱乐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独具的修身养性、顺应自然、休闲娱乐的价值理念非常契合当今时代对健康的理解与要求。后工业时代人类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及对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强烈渴求,都在呼唤偏重养生、顺应自然、休闲娱乐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性回归。

民族意识的觉醒范文第3篇

一、框架结构法

主要强调,在学习某一节内容前,先看课本子目录,子目录在3~4个之间,而子目录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就可以先从宏观上了解本节知识结构。例如后期的保卫战这节课,包含;重建领导核心;的防御战;的失败四个子目录,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时,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争夺权势的斗争――,这使元气大伤,而清军则趁机反扑,此时洪秀全果断重建领导核心,由青年将领来领导的防御战,但最终没能扭转大局,失败了。同学们头脑中有了这些知识框架后,一方面在心理上觉得这节课只有四个知识点,自己是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另一方面也激起了进一步探究秘密的兴趣。

二、多角度分析法

教材的第一个子目录往往以介绍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原因)的居多,读完课文后,要从多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第二次、发生的背景时,我们发现,课本从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导火线三大方面加以论述,或战争的双方来分析。而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对外、思想等方面去论述。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尝试着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规律,而不必死记硬背了,却能完整掌握知识。

三、图文结合法

根据课文需要,每节课文中大约有4~6幅地图、插图,图前标有*的为必须掌握的内容。以文释图,以图解文,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形象生动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第二次示意图,可以用《》的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首先找到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具置,然后找到外国军舰和商船的活动范围,最后分析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最远点。同样根据这幅地图还可以深入理解第二次的影响。

四、浓缩法

在学习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时,同学们往往习惯于把整段课文背诵下来,记忆量非常大,浓缩法可以使你更快、更好地完成记忆任务。例如记忆的历史意义。首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词语。改良运动;进步意义;爱国救亡;激发爱国思想;民族意识;思想解放;思想启蒙;促进觉醒。然后理解课文,最终用这几个关键词语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记忆。

五、原理分析法

对历史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还要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物,这是历史学习基本能力之一。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答题时主要采用两分法,积极性和局限性。例如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首先把他的思想放在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背景中去分析,从中看到康有为思想中的进步性和爱国性。即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这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然后从他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进行分析,由于的两面性决定了康有为的思想必然具有局限性。即康有为的思想中还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同时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民族意识的觉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中式建筑创作;空间转译

在当今中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式建筑创作的兴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中国风”。其兴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文化的深度交流。从历史发展看每个国家的开放发展要经历几个客观的过程,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当国门打开时,各种建筑潮流迅速涌入,于是大小城市呈现出千城一貌的状态。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发生理性的本土回归。

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下创造力的激发。网络一体化使得人们有了更多读取与输出信息的机会,建筑师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世界前沿的建筑科技与设计理念,从而为建筑创作提供启发。建筑师通过见多而开拓眼界,为现代中式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机会。

国民民族意识的复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财富的增长,国民自信度加强,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再盲目的崇外,而是基于本土文化来挖掘自身民族的特长,从而创造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随着民族意识的复兴,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空前认同促进了开发商对中式建筑创作的投入。高品质的中式建筑的建成又加强了民族自信心,慢慢的形成了一股强劲“中国风”。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中国传统单体建筑简单,而群体空间却丰富多彩,追求一种意境的渲染。“传统建筑空间可塑性很强,通过不同空间处理方式以及室内陈设装饰选择等方面,可以在许多性质相似的空间里,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使建筑空间的“形”与“意”呈现出相关相生、互渗互补的交互状态。”[1]

空间形态。一般来说空间形态分为两种:一,一高耸实体立于空旷环境中,周边边界模糊,开放性强;二,通过不同的界面进行围合从而形成一定内向性的空间,我国传统空间多为后者。但是如果只是“围合”很容易给人压抑之感,便常常做“透”处理。“传统空间经常通过孔洞、隔扇、廊、罩来活跃空间打破封闭格局从而形成渗透空间或称作流动空间。”[2]

空间界面。空间的流动性是中国传统空间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建筑空间的界面处理上对空间的隔断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间的界面主要指墙面、地面、门窗及各种隔断。墙面的高低与虚实对空间的围合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门往往是划分空间序列的重要节点,起着转乘作用。

空间有机性体现人本论。受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原因,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因地制宜,注重整体统一、秩序和对称,并以创造意境空间为主体,实现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

当代中式建筑设计方法

传统典型元素的提炼。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是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重要表现形式,将传统建筑的形式、技术以及材料应用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对传统符号直接利用或者加以抽象,取其精神意向。现代中式住宅符号化设计的典范――北京“观塘”,表面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而建筑平面采取的是自由的现代式。“该住宅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对中国建筑中门楼,漏窗,假山,凉亭等这些基本元素进行抽象拼贴,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图像和符号集簇。” [3]

重现传统空间精神意境。此设计方法是将现代生活与传统建筑空间相结合,通过建筑内部整体结构和空间的组织再现传统生活意境。

传统建构精神的再现。这种设计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注重诗意的建造,现代中式住宅将传统建筑的建构精神清晰再现出来,同时也注重地域性的表达。北京“运河岸上的院子”便是这方面设计的典范,它实现了功能、结构及艺术的统一,而非简单的模仿、传统建筑构件的堆砌。其建筑的结构关系十分清晰,建筑色彩、陈设、工艺及美术品等有机结合,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结构的完美统一。

传统生活习惯与现代需求的结合。这种设计手法体现了人本关怀而非简单的继承传统建筑实体,它注重现实生活中人们逐渐丢失的传统,比如邻里交往。通过对传统生活习惯的关注,丰富人们的生活。万科“土楼计划”中将传统土楼的单元式平面布局应用在现代城市住区中,增加住区的向心性,社区感。更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保留了南方低收入社区的邻里关系与社区生活习惯。

现代中式建筑创作中要注意的方法

对于现代中式建筑创作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一,除特殊区域如旅游景点、特殊建筑外,多数现代建筑创作理念上要不仿古不复古;二,创作立意上要新颖的表现中国味道,只是从形式角度去考虑往往是过于简单,必须深层的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创造符合当今生活的中国现代建筑;三,创作手法上要深入,我们多可以从我国的绘画诗词舞曲中吸取灵感进行跨界思考。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空间品质、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空间品质与设计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共通性的,即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现代性。”[4]我国历史漫长疆域广阔,特有的地域文化及各色的文化符号都为我们创造特色的中国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建筑师除了在了解我过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将生态概念加入创作之中,使现代中式建筑向绿色持续发展靠拢,并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肩负起引导开放商和消费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式建筑。

参考文献:

[1] 张塔洪,杨婷.形有尽而意无穷―中国传统建筑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

[2]张救.建筑庭院空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民族意识的觉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诉求;网络传播;作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97

1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的网络诉求

W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同时,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而且,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互动化、信息传递即时性、传播个性化、传播成本费用低、权利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当然网络传播也有信息良莠不齐、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传播的隐蔽性等劣势,所以网络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

根据CNNIC在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1]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为464%。

大学生,作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异常惊人的群体,能够较好地掌握了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大学生更愿意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追逐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这也给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笔者在兵团高校石河子大学开展的调查显示:3679%的学生第一时间首选网络来表达诉求,8534%学生将网络作为如果第一选择诉求方式不畅时的表达方式。根据福建师范大学林明惠等人在福建高校开展的调查显示:8057%的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诉求;750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相比传统的诉求途径,3748%的学生选择“网络”作为表达诉求的首选渠道,这是所有诉求表达途径中选择人数最多的。[2]数据显示,网络诉求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密不可分的诉求方式。

2大学生网络诉求现状

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在网络舆论中起着主体作用,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更加活跃、成熟,价值观多元,行为方式具有个性,所处环境自由开放,加之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快速及时性,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生活方式、对网络舆论、校园稳定和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问卷的统计与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下列数据。

大学生网络诉求需求分类

需求娱乐网购学习生活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其他

比例292%205%203%152%127%46%

根据以上数据,本文将大学生的网络诉求大致概括为以下四类:第一,以娱乐、聊天、游戏、影像、网购为主的自我情感表达与自我愿望的实现和满足;第二,以高校助学金制度、高校公平、民主等与求学相关的现实表达;第三,以社会事件、为焦点引发的社会责任感表达;第四,以重大国家战略、国民民族意识为核心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表达。

3网络传播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诉求

31网络传播为大学生的各类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该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各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正如麦克卢汉所表达的那样,在这个网络传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大学生不仅可以从网络获得自己想要获得信息,更可以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完成自己想法的表达和计划的实现。对于新上映的电影、电视剧,大学生更多的也是选择网络来观看,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更经济,符合大学生本身的特征。同样的一切的衣、食、住、行都在网络上可以得到实现和满足,在时空上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衣、食、住、行的情感诉求。调查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大学生已经热衷于在网上开展一切活动。

32网络传播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赋权的实现

赋权一般被定义成“给予权力或权威;给予能力;使能,给机会”。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家奎因・米勒指出:“赋权是描述一种管理风格,其含义非常接近于授权,但是如果要进行严格的定义,赋权是指下属获得决策和行动的权力,它意味着被赋权的人有很大程度的自和独立性。”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赋权是指发展积极的自我能力意识,对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增强个人和集体的资源。

我们看到这些年有很多大学生网络诉求事件,比如大学生消费侵权事件,如2015年的博士中关村买电脑被坑事件;大学生勤工助学、实习侵权事件,大学生暑假打工被骗的案例每年都会发生;大学生在校侵权事件,如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在学位、学历的授予上存在问题等。我们看到,近年来,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大学生最多的诉求或者寻找路径往往是网络。一方面说明我们相关的管理机制不太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网络传播重要性的认知。

作为大学生来说,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时性满足了大学生对自身在高校发展和管理上的建议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对社会不公事件的发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学生自身所追求的公平、平等的新闻舆论得到表达。而且,网络传播所带来的事件的解决效果,如厦门PX项目事件、“华南虎”事件等都让更多的大学生看到了网络能够为大学生权利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平台。

民族意识的觉醒范文第6篇

从金斯堡的嚎叫到春树们的“回归”:两种文化的反叛运动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一样令人耳熟能详,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金斯伯格的《嚎叫》,以及博罗斯的《的午餐》等,可他们的生活却如电影《猜火车》那些主角一样,奔跑、吸毒、抢劫、坐牢……“嬉皮士”们以玩世不恭的态度面世,试图建立新的价值准则,寻找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文化。

2002年北京女孩春树17岁时的自传体小说《北京娃娃》出版,描述了一个青春期女孩从十四岁到十七岁之间坎坷的情感经历和残酷的生活历程:立时引起社会轰动,成为同龄人的“叛逆指南”。2004年2月春树成为美国《Time》的封面人物,美国人称她为“新激进分子”,同时入选的还有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这4人被认为是当年“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

正如“垮掉的一代”一样,80后身上也散发出了一种追求特立独行,个性解放的反叛精神。网络杂志《80后杂志》曾发表宣言:“这个社会已经习惯了生活的两面性,习惯了一个声音的充斥,习惯了被人代表,习惯了沉默。我们不愿再做沉默的一代,我们不要再依傍这个社会的舌头,我们需要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选择了独立。”这句话虽稚气未褪,但却真切地流露出了80后的自我存在意识和自由意识。

颠覆权威和打倒偶像是“中国80后”和“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共同路径。2000年韩寒出版《三重门》挂科、退学、藐视传统教育制度的行为敲开了众多中国80后的心声:世界上没有权威与偶像,也没有主宰,我们敢于反抗。

美国“跨掉的一代”有着具体的社会理想: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涉及同性恋、年龄、黑人权益、男女平等等问题;认为文学写作应该享有充分的自由,不应被政府审查所束缚;反对军事――工业文明;主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G・施耐德和M・麦克鲁尔还提出了“洁净行星”的理念。他们关注自身,同样关注这个社会,不仅如此,他们更指出了这个社会的弊病,为解决这些弊病发出号召。

韩寒、春树们会对社会、教育、人生进行调侃,甚至批判,他们反对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的理念,反对学校的应试教育,渴望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不甘于平庸和碌碌无为,可是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与个人成长和经历密切相关的。

传统文化下的“逆子”缴械

美国民族历来崇尚思想自由,有产生反叛精神的土壤。早在两百多年前,美国人的祖先清教徒们,为了摆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英国国教的压制,到达了美洲新大陆,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王国。19世纪30年起的超验主义运动中,诸多作家和诗人发出号召,以寻求个性解放,爱默生的《美国学者》演讲带着一种强烈的个人色彩;惠特曼,运动后期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更是尽其一生创作出了《草叶集》来赞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即使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狂的时期,这些年轻人也敢于用离经叛道的行为对思想钳制和社会迫害提出挑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说丝毫没有自由的空气,只是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一半被封建专制所笼罩着。儒家思想倡导自身的教化和修养,墨家的“兼爱”、“非攻”,老子的“无为而治”都不提倡以反叛的形式去改变什么,这就奠定了中国人隐忍、平和的民族性格。

民族意识的觉醒范文第7篇

中国柯尔克孜族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相对诗歌传统,小说创作是崭新的领域。柯尔克孜族小说创作到8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柯尔克孜族作家群以前所未有的阵容活跃在中国文坛。作家伊尔斯拜克・奥汗、萨坎・奥木尔、吐尔干拜・克力奇别克、吐尔逊・木尔扎等不断有佳作问世,现实主义成为柯尔克孜族小说创作的主流。改革开放后,一批有才气、有朝气、有勇气的中青年作家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他们开始运用一些新的表现方法写作,以独特风格显露头角。

这批作家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条件进行高层次的思考和文学创作。他们具有较广阔的思路和艺术视野,以新的观念来看待民族文学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对民族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中青年作家现代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双重觉醒,民族忧患意识在柯尔克孜族作家的灵魂深处萌生和不断增长,大大改变了往昔文学创作的意蕴和格调。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域外文学的影响,开始对民族历史、现实和前景的认识与思考,同对生命、人性、宗教、民族、人类等诸多命题的认识与思考融为一体,从而拓展了题材的时空领域,深化了题材所包容的意蕴,加速了题材的民族化与多样化融合的进程。他们从世界文学如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等和其他一些国家如苏联、美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中得到启迪,现代主义大师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福克纳、海明威等都是他们求教的师长。

柯尔克孜族从游牧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时代,他们的自然观、社会观、审美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文学作品中的主观因素加强,即表现自我、精神诉求。艾斯别克・奥罕是柯尔克孜族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也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作家。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日渐成熟。如中篇小说《大象的眼泪》中,大象的眼泪象征着大自然的控诉,对人与自然、人与生命展开哲理思考,叙述克制冷静。小说借鉴艾特玛托夫多层次多角度多视角的表现手法,具有人道主义的关怀。短篇小说《没有睡意的夜晚》,通过夫妻的日常对话对牧人生活提出了质疑:“今天,就是这些祖先作为自己的骄傲而留给后世的神圣毡房却无法遮盖柯尔克孜族人们的隐私和羞惭。”“说祖先玛纳斯曾经占领过这样的城镇,那样的城市,现在你的口袋里钱装得鼓鼓囊囊的还不如维吾尔人垒起四面土墙过几天平静的日子。”语言朴素鲜活、清新隽永,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较好的小说。对现代文明危机的思考,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究是其小说创作的主题。其创作根源与救世情绪的精神探索,始终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充满形而上的激情。曼别特・吐尔地的《蛇》《红砂糖》运用隐喻象征手法,真正触到了柯族社会的生命本体,凝重的悲剧意识和沉重的民族包袱让人灵魂震颤。《蛇》中主人公饲蛇儿子却被蛇咬死,蛇代表传统习俗带来的灾难,传达了古老民族心态的悲剧,“身体强悍的柯尔克孜人,随着岁月的流逝都便得越来越小了;这儿的蛇也变得越来越少,花斑越来越淡了;能藏得住骆驼的马丛变的矮小了。”给人以强烈的衰败感。《红砂糖》中严酷的生存环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乡情,人的自主意识像河流一样枯竭了。“羊开始大批死亡,死羊肉使卡布兰变得越来越凶。”“阿赛丽在大雪中光着脚,衣着单薄地微微战栗着向我走来。”小说折射出对生活温暖,对人的价值的迷茫与追求、彷徨与斗争,对生存命运的思考。“我嘴里开始有一种灌满沙土的感受,枯涩干燥让人无法忍受。”“大雪白茫茫覆盖着世界,我的舌头和喉管烧着了似的热辣辣的,双腭发黏发涩。即使我将剩下的砂糖一粒不剩地塞进嘴里也丝毫无济于事。”人物内心的孤独、无奈、挣扎,写得自如有致。结尾一句“嗨!卡布兰!你终究是一条狗呀!”,含蓄多义,蕴意丰富。吐尔逊・朱玛勒的小说《子弹》《监狱》《岸边的梦》《幸福的小孩》,则借鉴了意识流等现代派手法,《子弹》中猎人“艾尔麦克把已瞄准喜鹊的枪口移开慢慢对准了自己的脑门。他暗自说道:‘我心爱的枪啊,我的命就寄托在你身上了。能够救我的只有你了,能够夺去我性命的也只有你了……’”将虚无感失落感的情绪深入人物深层潜意识,表现人的本能冲突。叙写设想诡奇、反讽尖锐、深刻有力,句子简洁富有动感。阿曼吐尔・阿布都热苏鲁的小说《玛纳斯奇的孙子》中,小主人公对父亲与“卡勒玛克人”住在同一屋非常不理解,产生幻觉,联想古代柯尔克孜勇士与卡勒玛克人作战的情形,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和精神动荡。

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品还有:阿布都热合曼・依斯玛衣勒的《道德》、玛买提吐尔逊・玛铁克的《银扣》、奥米尔扎克・杰克谢巴依的《淹没在河里的命运》、吐尔地玛特・阿依特巴依的《幽灵的枯竭的河流》、玛尔罕・托乎托孙的《地球上唯一的毡房》、别克吐尔・伊力亚斯《尚未出嫁的姑娘》、曼别提胡尔曼・库尔曼巴依的《蛇国的公主》等等,在题材上这些作品注重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人物的孤独感、异化感乃至病态心理。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作家淡化小说的情节,不再试图叙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在作品中追求一种艺术上完美和谐的“图式”和耐人寻味的深层结构,采用离经叛道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瞬息万变的精神世界和混乱无序的现实生活,如视角转换、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跳跃、蒙太奇、梦境与幻觉以及看上去杂乱无章的表层结构和朦胧晦涩的叙述笔法等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柯尔克孜族小说艺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他们的共同点是运用小说艺术的寓意结构,体现传统遭到侵犯,对现实生活的忧虑及文化心理的冲突,不仅使小说的内容更广阔、更深刻、更富有美学价值意蕴,而且使小说具有含蓄性、凝练性、哲理性,具备言外之意的特质。

虽然柯尔克孜族这类作品并不是主流,数量并不多,还处在实验阶段,但是这种有益的探索,得到了柯尔克孜族读者的肯定,和其他民族文学界的认可。因为他们不是简单照搬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基础上,表现柯尔克孜族社会生活。柯尔克孜族神话传说、史诗、民歌、谚语等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本身蕴涵现代主义的因素,如史诗《玛纳斯》中有大量夸张、荒诞、象征、变形的表现方法,如玛纳斯出生时:“一只手紧握着鲜血,一只手紧攥着乳汁。”“巴依加克普的家中,有两棵珍贵的齐纳尔树,一棵是金树,一棵是银树……树旁挖开了两座大湖,一座装满了奶汁,一座装满了酥油。”其实是柯尔克孜族看待世界反映世界的一种方式,彰显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我们提倡文学创作的多样化,鼓励作家用慧眼不断寻找和发现,有意识的吸收补充现代派手法;同时,也要防止现代主义消极、颓废、极端的一面,要适合本民族的小说创作发展的可能性。柯尔克孜族作家在呼应文学发展主潮,多方借鉴他人长处的同时,不能放弃对本土的抵进,要构建具有自身的特异性与独有价值的柯尔克孜族民族文学。

民族意识的觉醒范文第8篇

Ma Yongjun;Ma Hongwei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延安 716000)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武术散打在中小学校开展的情况,以及普及推广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这项运动的健康发展提出可参考意见。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observation, survey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free comba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make availabl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sport.

关键词: 中小学校 散打 现状 普及推广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free combat;the status quo;popularization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12-01

0引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深受人民喜爱。然而,学校武术教育正面临危机,武术正在悄然退出体育大课堂。作为传统体育文化基础教育阵地的中小学校园,许多几乎处于“零武术”的尴尬。如何修复和巩固这一“教育链”已为有识之士所倾心。

1我国武术散打开展现状

随着少林寺主持释永信率武僧团的环球表演,世界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看中国功夫,学习中国功夫”的热潮。国内一些武林志士远渡重洋,到世界各地执教、办学校,使中国武术文化传遍全世界。尽管,武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武术在学校,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的情况并不尽人意。

2开展散打运动的社会意义

2.1 传承中的地位近年来的大量相关调查显示:武术散打以其对抗性、体育性、民族性的特点,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发展心智、培养竞争意识等的作用,愈来愈被青少年学生所钟爱和接受。散打不同于拳击、柔道和跆拳道等搏击项目,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体现了传统医学、美学、兵学、养生学等多种学科内容,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重任,少年强则中国强,关乎民生大计。中小学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民族智慧传承洗礼的重要阵地。能否抓好这一时期的国术教育,意义重大。

2.2 健身强体,培养竞争意识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较旺盛的精力和较低的能力水平,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产生[1]。因此,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将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散打,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徒手技法的现代“再现”,是两人斗勇斗智、激烈对抗的搏击运动。其运动特点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追求成功的竞争意识、克服心理胆怯的坚强意志才可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地发展。青少年经过一段时间散打的练习,成人以后,进入社会的竞争行列,将会更加朝气蓬勃而又充满竞争活力[2]。

2.3 民族自豪感的教化随着各国各民族的“零距离”接触,外来文化逐渐在冲击着民族文化的阵地。“国学思潮”彰显出民族意识的觉醒。小学教科书加入了“三字经”的学习,高等学府要求学生课外诵读古诗经典。这一切都在给我们传递一种信号,学校教育不能缺少民族文化的教化。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贯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儒、道、孟、法、墨等思想的融合体。在中小学增开散打项目,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参与中释放自我、塑造自我、张扬个性。

3普及推广中的制约因素

3.1 散打整体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散打整体宣传力度远远不够,中央电视台又是中国电视台的龙头老大,你可在每周看到直播的“NBA”、“F1”、“各国足球联赛”,美国NBA凡有赛事连中央台新闻节目也毫不吝啬黄金时间,总有播报。但你很难看到直播的一场散打比赛,连国内外重大散打比赛也很难在电视上见到。电视台应固定栏目,固定时间,介绍散打,直播散打比赛,以期扩大影响。将武术散打宣传成像NBA那样的大牌节目,也让外国人来竞相购买武术散打争霸塞的电视转播权。

3.2 许多中小学生对散打认识不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中小学生更偏爱跆拳道。反观我们散打运动员穿着分不出到底是拳击或是散打,毫无民族特色。缺少吸引力使得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散打关注较少。甚至有许多青少年把散打运动误认为是拳击,掌握格斗技能或误认为是打架。

4普及推广的建议

4.1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改革创新没有创新,一个民族的发展就失去了灵魂。坚持自主创新,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现代散打作为一个竞技体育项目,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不断筛选,淘汰和发展而来,但毋庸讳言,在技术层面并不能真正全面反映出我国武术的技击特点,虽源于武术,但毕竟要沿着现代竞技体育要求的目标发展[3]。在中小学推广散打,就必须按中小学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考虑以后的发展,编制出科学的散打训练大纲。

4.2 加大政府的介入力度中华武术如何薪火相传,学校教育是最基本途径。但是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武术文化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重视,导致武术散打的普及和发展与学校教育脱离。在这种状态下,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4.3 加强宣传交流,把散打推向全世界散打真正走入中小学少不了宣传,宣传部门要高度重视和配合,报纸、刊物、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广泛宣传武术散打运动,介绍有关知识,激发全国人民为武术文化的持续发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4.4 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要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要特别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06.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