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梗康复训练

脑梗康复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脑梗康复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简式运动功能评分法;LOTCA量表

脑梗塞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1],由于该类疾病可引发患者在肢体、语言、记忆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以致干扰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本研究采用早期康复锻炼干预对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患者进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接受治疗140例脑梗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者,无意识障碍及精神性疾病。其中男76例,女64例,年龄61~78岁,平均(68.1±5.2)岁;在认知障碍程度方面,轻度患者58例,中度患者62例,重度患者20例。根据随机分配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n=7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有药物治疗、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认知康复护理:出些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并告诉患者答案,让患者反复记忆,2次/d,锻炼患者的计算能力;让患者花费10 min熟悉单张卡片内容,之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提问,若回答正确,可添加卡片数量和内容,1次/d,锻炼其记忆力;可将一个硬币放入手心,在患者注视下变化放入手的位置,让患者猜测硬币在哪个手中,1次/d,锻炼其注意力。②肢体康复锻炼:?K床上训练:运动前对患者患侧肢体进行由远及近的手法按摩,循经络做头部、上下肢、背部按摩。按摩的同时给予循经点穴。采用安抚性按摩手法缓解肌张力高的肌群。在患者清醒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自行按摩。床上训练主要对患侧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等进行关节屈伸、各方向运动。?L被动运动:待患者病情逐渐平稳,从第3 d开始实行早期康复训练,昏迷前患者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被动运动,上肢的运动为前臂后旋,让肩关节上抬呈“敬礼”姿势,肘关节呈90°,要让患者从近端关节开始运动,一直运动到远端关节,还要先运动大关节再运动小关节,每个动作做10次为1组,随着病情好转从每天1~2组到多组。?M主动运动:待患者肌力一定程度改善后,除了进行被动运动外,还需要加上主动运动,比如说:桥式运动、练习在床上翻身、坐位训练等,对于一些患者还可以进行站立训练:无法站立患者进行电动起床训练,学习站立平稳,逐渐延长时间,必须有护士陪同,先在搀扶的情况下靠墙站立,护理人员需要询问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昏、恶心症状,如果一切良好就可以继续站立。如果站立一段时间后患者无不良症状就可以让其自己站立,以5 min为单位,如果患者反应情况良好,耐受能力强就可以适当延长站立时间,站立20~30 min/次,训练2~3次/d;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生活自理训练方案,使患者学会吃饭、穿衣、排大小便、洗漱等,训练1~2次/d,10 min/次,帮助患者逐步进行独立生活。

1.3观察指标 ①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可以使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进行评判。②患者脑损伤认知功能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进行评定,包括7个方面,26个子项目,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8.0实现全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定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和LOTCA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Fugl-Meyer评分、LOTCA评分分均低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机能紊乱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常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3],导致认知障碍主要原因为:脑梗死后患者出现急性缺血症状,导致其脑组织软化发生坏死;较长时间的慢性缺血会引起患者的脑白质受损,进而损伤轴突运,引起信息传递障碍[4]。脑梗塞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重新组织、重塑其结构和功能,对于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规范康复治疗能够帮助神经侧支循环、神经轴突或突触建立联系,从而一定程度改善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5]。本次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肢体和认知功能训练,目的是使患者每个关节的控制能力、身体的协调能力、稳定性和认知能力尽量不受影响,随着恢复情况不断好转,患者肌力不断提高、病情逐渐稳定就可以进行主动运动了,要不断鼓励患者使用健侧帮助患侧运动,并逐渐进行独立生活,达到生活完全自理。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FMA和LOT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其运动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琴,李晶,魏文霞,等.分型个体化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252-7252.

[2]王清,陈湘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5,32:38-40.

[3]宋小静.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间窗临床探讨[J].淮海医药,2015,33(1):66-67.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卒中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入院后客观评估患者,了解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如职业、家庭、文化程度等),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具体方法如下。

1.1.1基础护理:急性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监测。保持相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二便护理,定时翻身时协助拍背,严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1.2分期康复护理:(1)卧床期:根据病情采用合适的,如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上肢垫一枕头等,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2)意识清醒后,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讲解、示范康复训练的方法技能,视患者病情的稳定情况和全身情况,指导患者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肢体摆放和定时转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健患侧翻身练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和桥式运动、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3)坐位期:进行坐位平衡练习,维持有效坐位,并加大床上移动幅度,有能力时刻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争取早日自主排泄和进食。(4)病情稳定下床后,开始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楼梯等。之后进行语言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餐、洗浴、如厕、刷牙等)等。训练应循序渐进、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时间由短到长的原则[4]。

1.1.3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脑卒中健康教育手册,病房墙上张贴脑卒中相关知识宣传画,组织患者和家属观看脑卒中视频资料,开展脑梗死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脑梗死的病因、发展、转归、预后及导致脑卒中的各项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安全用药、饮食原则等,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认知,消除患者的不确定感。介绍规范的健康行为,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教会患者血压监测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治措施。

1.1.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以良好的形象、真诚的态度主动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为其创造宣泄的机会。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了解、分析、矫正其心理障碍,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克服悲观情绪,帮助患者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控制自己的行为,保持愉快的心情。鼓励家庭成员多关心、培训患者,主动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康复过程中不断肯定患者为自身康复作出的努力,多鼓励患者。让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

1.2观察指标(1)护理质量:采用我科室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工作能力(示教水平、有序安排、技术熟练)、关爱与沟通(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时服务、保护隐私)、健康教育(传授康复知识、生活方式指导、告知程序、康复指导)3个方面,每个方面10个条目,按照5级评分法,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系数0.43~0.84。(2)康复积极性:包括对康复治疗、护理有无积极的需求、康复护理的主动配合程度、康复期间有无放弃治疗的举动、出现并发症后有无抵触情绪、护士及家属的鼓励是否对患者产生效果。满分100分。(3)住院时间。(4)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评价,内容包括:进食、穿衣、修饰、洗澡、上楼梯、如厕、活动(步行)、转移(床、椅)、排便控制,满分100分。(5)神经功能:采用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F)评价,评分0~45分,其中神经系统及体征大部分消失,可独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为0~15分;神经系统及体征明显好转,可借助别人的搀扶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为16~30分;神经系统及体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不能站立,不能自理为31~45分。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珚±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在工作能力、关爱与沟通、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康复积极性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康复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能力BMI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缺损ND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2组康复效果比较(x珚±s)组别nBMI评分NDF评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5033.72±8.8778.87±20.6527.97±3.9615.64±2.75对照组3032.09±8.5850.90±15.6228.48±4.3720.15±4.38t值1.028.370.455.76P值>0.05<0.05>0.05<0.05。

3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我国脑卒中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和日本,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200万,致残率高达75%。脑梗死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和家庭、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恢复自我照顾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5]。研究证实,脑血管病变的真正原因是脑血液循环系统障碍,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前提条件是重新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系统并提供神经系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6]。

大量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卒中单元的管理和治疗模式是脑卒中后患者最佳的治疗措施,卒中单元将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等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多模式密切合作,使治疗更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可以使卒中的病死率降低15%、致残率降低30%[7]。早期康复是卒中护理单元的重要理论,早期康复护理以脑梗死早期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尚未完全坏死,短期内脑梗能可得以恢复为依据,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而肢体功能的代偿一般不会自动发展,而有赖于学习和训练。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第3篇

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体功能衰退导致的手足不听指挥,生活不能自理,说话别人听不懂等脑梗症状,会对病人造成许多心理创伤。此类心理创伤若不能改善,非但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治疗,甚至会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并发症也就与日俱增了。俗语说“心病要用心药医”。在医疗实践中,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一样有治疗作用,对脑梗病人而言,心理护理更为重要。

首先,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的成功保证。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待病人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要尊重他们,包括入院时的热情接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查房治疗作息时间,介绍康复的措施,进行语言安慰,使病人感到亲切又使病人获得自尊心理,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尽快进入病人角色。护理人员要多和他们谈心,接触多问候,要帮助病人学会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消除恐惧和悲观,摆脱杂念,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

其次,由于失语不能通过正常的语言交流,以至于情绪极度低落的病人, 护理人员应主动向病人介绍病情,细心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治疗情况,学会看病人的手势来代替语言的表达,通过了解病人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了解病人的内心活动。

第三,有计划的对患者进行语言训练,重复多次,耐心解释,多鼓励患者交谈,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语言功能。还要鼓励患者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加强病人社会责任感的诱导,使其有顽强意志与疾病进行抗争,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脑梗病人的心理障碍往往从认识活动障碍开始,进一步引起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

第四,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同时,最好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增进病人的心身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情绪上得到稳定,可以增加心理治疗的效果。

第五,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家庭成员都应积极关心、体贴、尊重和谅解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绝不能在病人面前表现烦躁、讨厌或随意训斥病人,也不可装聋作哑,不理睬病人。对待病人的合理需要,要尽量设法给予满足。消除患者的悲哀孤独感、无价值感、被遗弃感。

最后,只要病情许可,还应鼓励病人下床活动,适当地进行锻炼,日常生活尽量做到自理。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树立长期康复训练信心,培养病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心理适应社会。

心理护理就是以护理人员的语言,行为,精神等来调动病人潜在积极因素,使其精神处于最佳状态,利于疾病的恢复。目前心理护理已经成为新的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使病人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脑梗塞后抑郁;乌灵胶囊;米氮平;中西医结合

脑梗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脑梗(相对于静息性脑梗而言)后引发的抑郁症,表现为忧郁或郁闷,情绪低落,是对丧失、失望或者失败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的负面情绪反应在我国,随着社会人群的老龄化和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居高不下,脑梗后抑郁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对于本病的研究,包括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己经成为我国医药领域的重点之一,并且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秉承中西医学术思想精华,运用乌灵胶囊联合米氮平治疗 PSD(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旨在讨论中西医结合在 PSD 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

1.1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关于脑梗的诊断,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抑郁诊断。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 4 项:①兴趣丧失,无愉;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1.2中医证候标准 主要症状:抑郁善忧,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情绪不宁,或伴失眠善忘、易烦善哭。

次要症状:舌质淡暗红、紫暗红或有淤点淤斑;苔少或剥或无苔,脉细弱或沉涩。

1.3方法

1.3.1病例来源及分组 本研究观察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 PSD 患者,病例均来源于2007年10 月~2013年11月神经内科病房和门诊,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观察。脑梗死 33 例,脑出血 7例,其中男性 28 例,女性 12例,年龄在 42~73 岁,所有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分为乌灵胶囊联合米氮平治疗组和米氮平对照组。治疗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 54~73 岁,平均 (56.93±3.01) 岁。对照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 56~72 岁,平均 (56.29±1.41)岁。治疗前 HAMD 评分:治疗组 18~33 分,平均(26.09±3.04)分;对照组 18~35 分,平均(24.75±2.76)分。神经功能缺损选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评分:治疗组 16~45 分,平均(37.69±3.60)分;对照组16~45 分,平均(37.04±2.56)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 Barthel 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

1.3.2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病例全程均进行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扩张脑血管剂,抑制血小板聚集剂,保护脑细胞及活化脑代谢的药物等。两组均未进行康复训练。

1.3.2.1治疗组 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同时服用乌灵胶囊联合米氮平。乌灵胶囊,3粒/次, 3 次/d,联合米氮平30mg,每晚顿服。8w为1个疗程。

1.3.2.2对照组 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同时给予米氮平,服法同治疗组。8w为1个疗程。

1.4评定方法 脑梗后抑郁患者既有抑郁症状的变化,又有神经功能的变化,目前无公认的疗效判断标准。本研究采用观察反映抑郁程度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反映神经功能缺损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变化情况来判断其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的变化。上述指标治疗前、治疗后 4w、治疗后 8w各评定 1 次,并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2结果

2.1两组 HAMD 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 8w HAMD 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

2.2两组 HAMD 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8.6%,两组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对照组。

2.3两组 SSS 评分比较 治疗 8w后两组 S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 ADL 评分(BI 指数)比较 治疗组在治疗 8w后,ADL 评分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不良反应 乌灵胶囊联合米氮平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米氮平组发生口干2例(12%),头昏 3 例(12%),未进行特殊干预,以上副作用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消失。所有病例在治疗 8w后复查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异常。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机率小,西药米氮平联合服用中药乌灵胶囊更安全。

3讨论

现阶段的西医药物治疗致力于努力使各个递质协调平衡而最终达到改善抑郁症状的目的,通常采用三环类药,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常因药物作用单一,毒副作用较大,并且价格昂贵,严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的依从性,致使患者最终难以坚持服用。因此,探索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和开发新的抗抑郁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采用的米氮平具有起效较快,副作用小,对焦虑、抑郁有双重作用的特点。

本研究采用的乌灵胶囊由灵菌粉,内含腺苷,多糖,甾醇类及谷氨酸,Y-氨基丁酸,赖氨酸等19种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VitE,B,B,K等)和微量元素(Zn,Fe,Ca等)等多种成份组成。本品能补益心气,可改善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脉虚等心气虚衰症状,并能安神益智,治疗失眠多梦,健忘等。

从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心脑同治的理论出发,乌灵胶囊联合米氮平治疗 PSD(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有较好疗效,显著降低 HAMD减分率,改善临床抑郁症状,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且较单一米氮平治疗起效较快,不良反应较轻。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伴抑郁症是最好的临床疗法。

参考文献:

[1]范明月,赵明,蒋国卿,等.脑梗后抑郁中西医发病机制的探讨[J].疑难病杂志,2011,1(12):951-954.

[2]龙洁,刘永珍,蔡焯基,等.脑梗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5-148.

[3]李云松,严琪,王继垄.黛力新治疗脑梗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昆明医学院报,2007,(2B):24.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急性脑血栓;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脑血栓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 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 脑血栓发病率逐年提高。怎样降低脑血栓发病率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生存质量, 已成为广大医患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临床治疗中, 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受到了高度重视, 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80例患者中, 女38例, 男42例;年龄50~79岁, 平均年龄(60.3±5.9)岁;学历:初中及以下20例, 高中30例, 大专及以上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服用脱水药物减轻脑水肿症状, 服用降压药物降血压, 同时给予活血化瘀、溶栓、抗凝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 根据实际病情, 制定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计划, 内容主要有:①心理康复护理。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心声, 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加深和患者的情感交流, 针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 展开对应的心理疏导, 让患者逐渐信任医护人员;并且向患者列举一些成功病例, 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 利于患者早日康复。②语言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展开口腔锻炼, 如龇牙、鼓腮、叩齿、弹舌等, 每个动作进行5~10次;之后指导患者进行发音锻炼, 在患者掌握简单发音之后, 逐渐增加难度, 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语言功能。③床边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翻身、坐卧位等训练, 并且指导患者进行高抬腿、踏步、下蹲等训练, 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④日常生活训练。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肌力增强训练, 并且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逐渐恢复自理能力, 如穿衣、吃饭、洗漱等, 一直到患者可以生活自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功能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6±1.1)分, 日常生活功能评分为(76.1±7.0)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3±1.8)分, 日常生活功能评分为(54.6±4.5)分,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0912、16.3402, P

3 讨论

脑血栓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的特点[1],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急性脑血栓的康复治疗, 特别是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 对患者的心理、语言、肢体功能等功能恢复有着显著疗效, 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有关研究[3]表明, 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脑血流量, 促进病灶周围或者健侧脑组织予以新生与代偿, 可以充分发挥脑组织的可塑性。所以, 通过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提高了以往相对无效或急性脑血栓后新形成的通路效率[4];②通过外周刺激,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促使患者尽快康复;③进行反复、连续的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加强神经突触之间的联系, 对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有着显著作用[5]。

总之, 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 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 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冯玉明.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在急性脑血栓的作用效果观察. 当代医学, 2014 (25):44-45.

[2] 钟志强, 王坤, 孙伟, 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栓脑梗疗效的观察.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6):73-74.

[3] 边忠民. 31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早期康复治疗.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 23(3):1102-1103.

[4] 向秀芳.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5):158-159.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第6篇

关键词:脑梗死;诊断;治疗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1]。中医俗称"中风"。根据我国城市调查显示: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495/10万。临床上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就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患者病情做回顾性分析,探讨诊断和治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3.2岁,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53例,高脂血症29例,心房纤颤14例,偏瘫失语7例。

1.2分型及临床表现 采用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的Bamford分型,简单实用,且临床可操作性强。

1.2.1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TACI) 表现为三联征:①对侧偏瘫;②对侧同向偏盲;③高级脑功能障碍 。

1.2.2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ACI) 表现为上述三联征之二,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障碍较TACI局限。

1.2.3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OCI) 表现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①同侧颅神经瘫痪及对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②双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③眼协同运动障碍;④小脑功能障碍不伴同侧长束体征;⑤孤立的偏盲或皮质肓。

1.2.4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s,LACI) ①无视野缺损、无高级脑功能障碍;②临床表现:纯运动性卒中(PMS)纯感觉性卒中(PSS)感觉运动性卒中(SMS)共济失调轻偏瘫(AH)。

1.3辅助检查

1.3.1颅脑CT 发病后首选头颅CT检查,因其能迅速而敏感地发现脑出血的存在,对排除脑出血至关重要,缺点是对脑干、小脑部位病灶及较小梗死灶分辨率差。

1.3.2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在采用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上,早期在6h后就可出现异常,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1.4治疗

1.4.1一般治疗 ①吸氧和通气支持:监测血氧饱和度,并维持在95%以上,一般可经鼻导管吸氧,轻症或无低氧血症的卒中患者无需常规吸氧。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等病情危重或气道受累者,需要气管内插管、辅助通气治疗;②血压:一般认为患者年龄越大,高血压病史越长,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控制越应谨慎进行,以免引起低灌注而加重缺血。每24h降压幅度不宜>30/20mmHg。首选容易静点和对脑血管影响小的药物,应避免舌下含服心痛定等钙拮抗剂,因为其可被快速吸收导致血压急剧下降;③血糖:当超过11.1mmol/L时应立即给与胰岛素治疗,一般控制在8.3mmol/L以下。

1.4.2特殊治疗 ①溶栓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现认为溶栓治疗无绝对的年龄限制,溶栓应在发病的3h内进行,国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可至6h。如有下列情况不宜进行溶栓治疗:近3个月内有卒中和严重头颅外伤史;伴有明确癫痫发作,2w内有外科大手术和严重躯体外伤史;既往脑出血病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21d内有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1w内在非压迫部位有动脉穿刺或腰穿史;近期接受抗凝治疗且INR>1.5;血小板15s;APTT超过参考值范围;血糖21.6mmol/L,血压≥185/100mmHg:CT显示低密度>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药物溶栓:尿激酶:常用100万~150万IU加入0.9%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滴30min。rt-PA:是唯一经过FDA批准的药物。一次用量0.9mgkg,先以10%的剂量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1h内静注;②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常用的有肝素、肝素类似物和华法林等。抗凝治疗不能溶栓,没有使血管再通的作用,只能防止血栓的进展及防止栓子的再次形成,从而防止再次栓塞;③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④其他:对症抗自由基,防颅压、调脂,防治并发症、心理疏导及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100例脑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痊愈43例,好转55例,死亡3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例,高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5例,2型糖尿病7例。

3 讨论

在本资料中男性脑梗死患者多于女性,病死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脑梗死的治疗仍将会是一个难题[2]。因此首先要及时确诊,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个体化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第7篇

我出生于1927年农历正月十五,恰逢“元宵佳节”,故父母为我取名“佳节”。虽为佳节,身体却不佳,长年有病。1985年因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栓等病,被迫离开了工作岗位。

1991年农历四月初六,约早上6点,我忽然说话很不清楚,手脚不听使唤了,偏瘫在床,家人把我送到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生活却不能自理了。1996年9月脑梗死又向我袭来。大面积脑血管梗死,生命危在旦夕,经过住院治疗,总算又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嘴角流口水,吃饭要人喂,手脚不灵活,自己不能穿衣服,走路靠人扶,拄着拐杖才能勉强走几步。

[专家点评]:只要出现脑中风,则说明动脉已经粥样硬化,基本病变已经存在,所以,有了一次脑中风的病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再得脑中风。而且,第二次的病情要比第一次更严重。

那段时间,疾病使我走进了盲目服药的误区。由于治病心切,我吃的中药、西药、汤药、丸药,不计其数。长时间大量吃药,疾病却不见好转。后来,在医生的帮助下,我改变服药方法――采用医患配合,药食同疗,适量运动的方法。

我家门口有个公园,里边有健身器材,我和老伴常去那里健身。每天散步2小时,走2000步石子路。

我坚持写小楷字,每次书写100字;还坚持每天打算盘及上下楼梯100阶,既锻炼上肢,又锻炼下肢。

我还长期坚持锻炼僵硬的“舌头”。每天高声朗诵:“一瓢面,包半片饺子”用来锻炼舌头的灵活性,改善说话不清楚的症状。

此外,我还长期坚持“十指梳头”,早上起床后,用双手“十指梳头”100下,晚上睡觉前,双手“十指梳头”100下。既疏通头上经络,又改善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同时也锻炼了两只胳膊和十个手指。

[专家点评]:吃药与运动要合理的配合,在发病早期应该用些药物扩充血管,一段时间之后,主动锻炼和康复训练更为重要。李大爷的锻炼及康复内容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他打算盘和“十指梳头”,是上肢运动;高声朗诵,锻炼了面部神经;走石子路,对脚底穴位有刺激作用;爬楼梯,锻炼了下肢功能;这些,都促进了脑细胞功能的恢复,更可贵的是他的锻炼进行了量化,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老伴儿一直陪伴在我身旁,协助我坚持锻炼和合理饮食。注意口味清淡,每天早上喝一袋牛奶,吃一个鸡蛋,大约2两馒头,有时配一些鸡肉。中午吃捞面条,控制在3两左右,一半小麦面,一半红薯面,另外,进食一些瘦肉和大量青菜,晚上一碗稀饭,1两馒头,一个鸡蛋,炒胡萝卜和青菜。我很爱吃胡萝卜,几乎每顿饭都是一小碗,有时以南瓜为主食。每顿饭的副食,都配些豆制品。没断过小磨香油。这些东西都有软化血管、防治便秘的作用。

[专家点评]:在这几年中,李大爷的老伴儿一直陪伴在他身旁,家人的支持和关心特别重要,饮食上做到了“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对康复有非常大的帮助。

经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调理,不但血脂、血压降到了正常值,而且血栓也溶解了――我战胜了8年的偏瘫和脑梗死,走路腰不弯,背不驼,没留一点后遗症。

最近,我又一次到登封市人民医院体检,一位主任医师为我测了血压,高压130毫米汞柱,低压75毫米汞柱,又为我做了六项血液化验,总胆固醇4.2,甘油三酯0.84,高密度脂蛋白1.4,低密度脂蛋白2.42,载脂蛋白A1.05,载脂蛋白B0.96,六项化验结果,稳定正常。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吞咽困难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积极进行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寻求提高吞咽困难疗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是治疗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卒中单元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所在科从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128例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例患者均为神经内科住院部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综合康复组和功能训练组,每组各64人。综合康复组男40人,女24人,45~75岁,脑出血25例,脑梗死39例。功能训练组男38人,女26人,49~75岁,平均60.18岁,脑出血27人,脑梗死37人,两组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病例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全部经头颅CR和MRI检查确诊,吞咽能力分级标准为[2]:重度:完全不能经口摄食;中度:一部分食物能经口摄食,但不能完全维持营养,需静脉辅助营养;轻度:轻度吞咽困难,完全能经口摄食;正常:具有正常的摄食能力。排除标准:(1)脑卒中后合并中-重度认知障碍或失语症不能配合评估和治疗者。(2)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同时患有肿瘤者。(3)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生命指标不稳定者(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4)并发心梗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等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针对功能障碍的基础训练和进餐同时并用、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摄食训练[3]。在此基础上,综合康复组加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即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吞咽治疗仪治疗;功能训练组加用针刺治疗,即基础训练+摄食训练+针刺治疗。

1.2.1 基础训练 (1)舌体运动训练:让患者用舌尖舔口唇,按压硬腭部,在齿内侧回旋并发“1a”;舌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用压舌板在舌部按摩;患者向前或两侧尽力伸舌,伸舌不充分时可用纱布裹住舌尖轻牵拉,然后用力缩舌,促进舌的前后运动。(2)口唇运动训练:让患者张口发“a”音,向两侧发“si”音,闭口后发“wa”音,或者让患者缩唇吹口哨,从而训练口唇部肌肉;让患者面对镜子做紧闭口唇的练习,并同时做口唇突出和旁拉的嘴角上翘、抗阻鼓腮运动等。(3)下颌运动训练:患者尽量张口,然后松弛,下颌向两侧运动,反复咀嚼,张口闭口,张口同时发“pa”、“ka”、“la”等音,训练其下颌运动。促进吞咽反射的训练:用手指上下摩擦甲状软骨至下颌下方的皮肤,引起下颌的上下运动和舌部前后运动,继而引起吞咽。(4)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将冰冻的棉棒蘸少许的水,轻轻刺激软腭及舌根,咽后壁,然后嘱咐患者做空吞咽的动作,反复练习使之易于诱发且吞咽有力。(5)呼吸道运动训练: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误咽。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各种防御反射。

1.2.2 摄食训练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无拘无束、整洁的就餐环境,进餐前至少有30 min休息。

:患者取躯干30°的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患侧肩以枕垫起,如不能坐位可取键侧卧位。

食物选择:食物形态可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和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香、甜、咸味的食物可促进唾液分泌从而刺激吞咽反射;流质食物中果汁比水好,不能耐受流质食物的可调成糊状;切碎食物较浓汤类对吞咽功能有较好的刺激作用;吞咽困难的患者对食物的温度也过于敏感,因此备好的食物要经常放于温度适宜的房间并保温;进食过干的食物和易产生黏液的食物如奶制品、糖浆、香蕉等不利于吞咽。

一口量:最适合吞咽的每次摄入的一口量,正常人约为20 ml,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吸,过少会导致咽部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动作,该类患者不宜用吸管。

1.2.3 针刺方法 主穴取廉泉、外金津、外玉液、吞咽穴、水沟、天突、地仓、颊车、承浆等,辨证配穴:肝阳暴亢泻太冲;气虚血瘀取足三里、关元、气海;阴虚风动补太溪、三阴交;痰热腑实泻支沟、丰隆,每次选穴10个左右,每日一次,2周一疗程,共两个疗程。

1.2.4 吞咽治疗仪治疗 采用德国生产的吞咽言语诊疗仪,负极放于颈前环状软骨以上,正极放在颈后发际下,专用绷带固定。用吞咽言语诊疗仪诊断患者喉咽部神经肌肉损伤的程度(正常-中度-失神经或完全失神经)。根据诊断结果指导治疗方案,选择INDICAT处方功能,病症选择DYSPHAGIA吞咽障碍。治疗时间为27 min,预热电刺激7 min,T/R偏瘫肌肉训练20 min,刺激时间为1 s,休息时间为3 s,电流强度因人而宜,以患者适应并能见到吞咽动作为最佳,每天一次,两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价 采用VFFS评分标准对患者入院时、治疗后7、14 d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按中国康复疗效常规中的疗效标准:所有病例治疗14 d时VFFS评分提高6~8分为显著有效,提高3~5分为有效,提高1~2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VFFS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脑卒中吞咽障碍第7天后功能训练组、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7 d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7.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功能训练组、综合康复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6%、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吞咽障碍评分见表1,综合康复组对吞咽功能改善较功能训练组显著(P<0.01)。

3 讨论

正常吞咽功能分为3期[4],第1期为口腔期,主要是口轮匝肌、咬肌参与;第2期为咽喉期,主要由吞肌、咽喉肌参与;第3期为食道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主要出现在第1~2期,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吞咽动作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低下[5]。笔者所在科运用吞咽语言治疗仪器的目的是通过脉冲刺激神经和肌肉,使吞咽肌群运动障碍缓解,提高吞咽动作的协调性,使运动和传感的脑细胞再生、重组,同时保护肌肉,防止长期不用而萎缩,防止杓状肌关节的朔状纤维化。脉冲时间为500 us的三角波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肌肉,因为受损细胞的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可使三角波的适应期缩短,阈值降低,从而引起局部肌肉的收缩,实现吞咽反射弧的回复和重建。本组资料显示,基础训练+摄食训练+针刺运动;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吞咽治疗仪器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且疗效显著,无痛苦,患者易接受,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379.

[2] 周维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评定与就康复治疗.现代康复,1999,3(11):1329.

[3] 刘丽娟,王桂静.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66.

[4] 李胜利.神经源性吞咽困难的评定与康复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现,1998,4(4):178.

[5] 张臻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研究新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