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运动疗法

康复运动疗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 运动疗法 康复治疗

进行运动疗法,对急性期完全不能收缩的肌肉或刚出现收缩时进行肌肉功能的再训练,可增强下意识地传到中枢的肌肉运动的感觉;可促进神经肌肉的连接恢复。促进了神经功能恢蔓,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同时使残存肌肉和接受神经再支配的纤维肥大与强化,延缓、预防肌萎缩,若待肌力恢复后,再开始肌力增强训练,易致肌肉挛缩而留有功能障碍。

1 肌力增强训练

按面肌肌力不同,训练时采用不同手法,进行循序渐进的肌力训练。患者站立或坐于姿势镜前进行肌力训练。训练原则与一般肌力训练相同。患侧面肌肌力为0~1级时可用手帮助患者做各种表情肌被动运动;2~3级时,不给予帮助,可在治疗师指导下做面部表情肌的适当的主动训练;4~5级时,可做一定量的抗阻训练,用手指给予阻力。每组肌肉每次收缩1~2s,连续5次为1节,做10节;如感疲劳,做3~5节可稍休息一会,全部麻痹面肌做完为一遍,约需2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肌力为4~5级时,面部肌肉都是左右对称的,面部表情的产生基本是两侧肌肉同时运动的结果。只有提口角肌、眼轮匝肌、颧骨肌和笑肌能做一侧动作,因此面肌肌力训练应两侧同时进行。当麻痹肌肌力较弱时,麻痹肌牵拉不过健侧肌,就需要治疗师用手协助及限制健肌肌肉运动。具体面肌功能训练(左侧麻痹)方法如下:

额肌额腹:嘱患者上抬眉,前额做惊异样动作,蹙额。中指与眉平行放在眉毛上,让患者抬眉的同时上举患侧眉(左侧。。另一只手的手指压在健侧眉毛上,限制健侧肌肉运动(右侧)。

皱眉肌:嘱患者皱眉,两眉向中间集中,中指放在患侧眉毛内端向中间推(左侧)。另一只手的手指限制健侧运动。

眼轮匝肌:嘱患者用力闭眼,将中指压在眉毛上,轻轻向下方推,眼睑闭合。注意勿使中指压到眼球。另一手抑制健侧闭眼动作。

鼻根肌:令患者皱鼻根部。一只手的手指放在眉毛内端,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同侧鼻翼上方,帮助向鼻根部皱鼻。

鼻肌翼部:令患者深吸气样张大鼻孔,食指稍放入鼻孔,向外轻轻牵拉使鼻孔放大。

鼻肌横部、鼻中隔下降肌:令患者伸长鼻下部位,向下牵拉鼻孔。治疗者手指放在患者鼻孔下稍外方,在健侧(右侧)向下拉是将患侧(左侧)也轻轻向下牵拉,并施以阻力防止拉向健侧(右侧)。

提上唇肌:嘱患者提上唇,并向前突出,治疗者将手放在其上唇上,把上唇向鼻孔处提起。或将食指、中指放在上唇缘处轻轻上提亦可。健侧(右侧)上唇要用手指抵住,以限制其活动。

提口角肌:嘱患者示齿,引口角向上后方。治疗者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向上方牵拉患侧(左侧)口角。

治疗者右手掌紧贴健侧(右侧)面部,将健侧(右侧)向中线方向推移,协助患侧(左侧)上提口角。

笑肌、颧骨肌:嘱患者做笑的动作,引口角向外上方。治疗者将食指稍放入患侧(左侧)口角内或放在口角上,向外牵拉口角。由于健侧牵拉力强,要用手指在健侧(右侧)口角上给一些阻力,限制健侧活动。

颊肌:嘱患者闭口,颊部紧贴齿列,治疗者指尖放在口角上牵其口角向后。同时用手指限制健侧运动。

口轮匝肌:嘱患者者吹口哨动作将唇噘起。治疗者食指贴与患侧(左侧)上唇的紧下外方,中指紧贴下外方想像中央部推挤口唇。另一手指给健侧上下唇施加阻力,限制健侧口轮匝肌活动。 转贴于

颏肌:嘱患者将下唇噘起,使下颌皮肤出现皱褶。治疗者用手指由外下方向上方或和中央推挤,以协助患者侧面部动作。治疗者手指在健侧下颌中线旁略加阻力,以抑制健侧活动。

2 局部按摩治疗

在电诊民确定有面神经变性反应或肌肉神经支配以后,患者可自己对镜用手按摩瘫痪肌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减轻瘫痪肌受健侧过度牵拉。可根据患者情况每日按摩数次,每次5~10min。具体的按摩方法分为:面部相应穴位按摩;沿肌肉方向进行按摩。本节主要介绍后一方法。

(1)枕额肌额腹;患者或治疗者用拇指或示指指腹沿枕额肌额腹的方向从眉弓向头顶轻轻按摩,在反向从头顶向眉弓按摩。按摩同时轻轻从眉弓向额部发际处推拉,或缓缓揉搓。

(2)眼轮匝肌:嘱患者闭眼,同时治疗者将眼轮匝肌从眼球上方下拉使其闭合。再用指腹沿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进行按摩。按摩应先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推拉,以助于眼睑功能恢复,完成闭眼运动。重度面神经麻痹者出现下眼睑上提障碍,下眼睑松弛导致下眼睑外翻,亦可采用手指推拉法。嘱患者闭眼,治疗者用指指及示指的指腹,分别沿下眼睑皮肤从内向外,在由外向内轻轻推拉。

(3)提上唇肌:起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缘的上颌部。其部分肌纤维向下进入上唇外侧皮肤,其他纤维与口轮匝肌交织,治疗者可用拇指或示指和中指指腹按摩全部或沿肌肉方向鼻民办旁及颧部按摩,再沿着鼻唇沟及口角向颧部推拉按摩。

(4)颧肌:颧大、小肌起于颧骨止于口角,其作用是上提、外拉口角。治疗者可沿着肌纤维方向,由口角旁向颧骨推拉或按揉。

(5)口轮匝肌:治疗者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沿患侧口角向鼻唇沟方向,再沿鼻唇沟向口角方向按摩口轮匝肌上部。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沿患侧口角向中心方向,然后向患侧口角方向按摩口轮匝肌下部。

(6)下唇方肌:用拇指指腹从口角下方向内侧及下方轻轻按揉、推拉。此方法还有助于颏肌的恢复。

参 考 文 献

[1]管遵惠,丁丽玲,郭翠萍.6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组治疗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10期.

[2]薛辉,石旭星.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可行性探讨[J];陕西中医;2003年09期.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康复治疗;运动疗法;普拉提斯;关节活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205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 通常应用推拿治疗以及牵引治疗等方式。有研究资料表明[1], 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普拉提斯运动治疗, 能够有效提升人体躯干的控制能力, 对患者全身肌肉进行舒缓。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具有规律性的普拉提斯运动治疗, 能够有效放松患者腰部肌肉, 增加患者关节活动度[2]。因此, 普拉提斯运动疗法已经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理疗康复方法和项目。本研究选取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普拉提斯运动疗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和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躯体试验, 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大多数患者长时间保持坐位或者弯腰劳动, 为患者行X线检查, 显示为椎间盘神经退行性变。将患者随机分为牵引组和运动组, 每组40例。牵引组患者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6~54岁, 平均年龄 (41.2±4.3)岁。运动组患者男 25例, 女 15例, 年龄28~55岁, 平均年龄 (42.3±4.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牵引组患者实施常规牵引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对患者进行持续牵引, 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1/3~1/2, 牵引治疗时间为20~30 min/次, 进行水平牵引, 1次 /d, 牵引6次/周, 总计牵引8周。

1. 2. 2 运动组患者在牵引治疗基础上应用普拉提斯运动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为:①抬膝。患者平躺, 双腿弯曲并分开, 保证和髋部同宽。患者脊椎维持自然弯曲的弧度, 双手掌在脑后部位交叉放置, 保证患者腰部后方存在自然离地空间。患者呼气, 右腿慢慢抬起离开地面, 右膝向胸口处收近, 保证患者骨盆稳定。患者大小腿呈90°[3], 并且脚面绷直, 其膝盖不能够向外转动或者向内转动。呼气, 患者保持这一姿势片刻后呼气还原。1组为双换1次, 共计做8~10组[4]。②卷动骨盆。患者取仰卧位, 骨盆正中, 并且双腿弯曲, 双脚平行分开, 双手掌在脑后交叠, 将双手枕在脑后部, 保证腰部后方有自然离地空间。患者下巴稍微内收, 保证其后颈部伸展。吸气, 患者腹部用力进行收缩, 骨盆向上卷起, 背部、腰部以及臀部逐渐离地, 告知患者感受脊椎运动[5], 与此同时, 双脚下压。放松呼气, 逐渐恢复到初始姿态中, 共计做10组。③脊椎旋转。患者取仰卧位, 双脚和双腿均并拢, 屈膝, 双臂和体侧伸展, 与肩平行, 掌心向下。保持患者腰部后方有自然离地空间。告知患者吸气, 呼气, 头转向左侧, 双膝向右侧与地面相贴近, 肩胛骨不离开地面。保证患者脊椎为正直, 双脚和双膝并拢, 共同进行转体运动, 呼气, 还原原始。1组左右各做 1次, 共计做4~5组。④背部伸展运动。患者坐在地面上, 背部挺直, 双腿自然向前伸展, 微微将双脚分开, 双臂平举, 保证与肩高度相同, 患者掌心向下, 并且双眼平视前方, 进行吸气。患者呼气, 保证双臂尽量向前伸, 下巴努力碰触到锁骨, 对腹肌进行收缩, 将椎骨逐节向前弯起。保持向前卷这一姿态, 直到患者脊椎成为“C”形状的曲线[6]。患者向前卷体时, 不将背部挺直, 尽量对腹部进行收缩, 进而抵制伸展, 并且下背部向后延伸。患者吸气, 保持身体姿态不动, 而后呼气, 从上到下逐节脊椎伸展, 然后还原。共计做5~6组。⑤脊椎伸展。患者坐立位, 双腿自然伸直, 轻微分开, 向内进行勾脚, 将脚尖指向天花板方向。患者双臂向前伸和地面保持平行, 双眼向前方平视, 一边吸气一边用臀部夹紧骨盆底肌, 并且向上抬[7]。患者呼气, 并且下巴尽量与锁骨触碰, 脊椎逐节向前进行弯曲, 对腹肌进行收缩, 双臂尽量向前伸。腰部向前弯曲, 腹部持续进行上抬。继续将双臂向前伸, 放松肩膀。患者吸气, 身体保持姿态不动。呼气, 从下向上逐节进行脊椎伸展, 保证腹肌收缩, 逐渐将身体还原。做3~5组。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受限评分情况以及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情况。运用罗兰德残疾问卷评分方法对患者功能受限程度进行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功能受限评分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功能受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运动组低于牵引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前屈度和后伸度均优于治疗前, 且运动组显著优于牵引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程比较长, 并且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也比较高。想要根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困难, 患者活动严重受到限制, 这些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和严重影响。在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虽然手术治疗后患者功能恢复比较快, 但术后常发生腰腿痛, 并且手术刺激关节和椎间盘修复, 导致患者组织不断退化[8]。所以, 需要在患者手术后应用康复训练, 进而巩固治疗效果,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大多数患者均由于长期腰部累积性损伤所导致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 患者脊柱弯曲, 髓核后移, 会从本质上将椎间盘变性加快, 进而导致发生病理改变。患者出现腰腿疼痛的原因是其突出髓核对脊神经根进行压迫[9]。普拉提斯运动疗法中的动作, 能够从根本上对患者腰椎整体健康质量进行改善, 纠正失衡肌肉。正因如此, 普拉提斯运动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理想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法, 普拉提斯运动疗法通过对核心部位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对患者肌肉进行强化, 维持肌肉稳定性和肌肉力量。本研究结果表明, 运动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以及功能受限评分均显著优于牵引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用普拉提斯运动治疗方法, 能够从本质上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受限情况。

参考文献

[1] 刘沛珍, 张瑞英, 黄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残余腰腿痛病人实施运动疗法效果观察.护理研究, 2014, 28(6):2105-2106.

[2] 李祖虹, 刘琦, 章志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5):393-395.

[3] 梁宇, 卢铁元, 马景全.手法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指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颈腰痛杂志, 2014, 35(1):69-70.

[4] 何祖书.电针及牵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 30(6):532-533.

[5] 姚立炜, 王天仪, 刘洋, 等.腰椎融合和腰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病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2014, 52(5):370-375.

[6] 王琼芬, 李飞, 李林.针刺、牵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12):66.

[7] 孔佑象, 莫天才, 姚敬宇, 等.运动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23): 3474-3476.

[8] 张桂芳, 黄焕杰, 韩秀兰, 等.脉冲整脊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8):804-807.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肩周炎;悬吊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216-02

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劳损、慢性炎症,关节内外粘连等引起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1]。悬吊运动疗法(SET)为康复疗法的一种新兴技术,具有无痛、安全和起效快的特点,在物理疗法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方法能较快激活功能不良的局部稳定肌肉群和整体运动肌群,另患者症状迅速改善[2]。本院通过对SET疗法结合物理因子治疗作为观察组发现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传统物理疗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9年8月~2010年3月于本院康复科就诊的肩周炎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男9例,女11例;年龄25~71岁,平均(43±2)岁;病程0.5~1.2年。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2~75岁,平均(45±1.1)岁;病程0.1~1.4年。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SET技术合并中频电刺激,超短波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中频电刺激合并超短波治疗。疗程各8周,实验结束后进行VAS评分,ROM测量评分,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和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3。

3讨论

肩周炎亦称五十肩或凝肩,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与退行性病变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临床上常规采用超短波、直流电离子导入、紫外线、低中频电疗法和肩关节松动术等治疗[3]。部分轻的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某些病情较重,病程长或年老患者,往往肩关节活动无法恢复正常或恢复后容易复发。本院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目前较新的疗法(SET)配合传统疗法作为试验,与传统的物理疗法疗效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所研究的SET(悬吊运动疗法)与传统的主动运动疗法不同,传统的主动运动疗法只能锻炼浅表的运动肌群,对深层的稳定肌群疗效却不明显,部分患者锻炼后反而会导致症状加重,使患者对运动疗法失去信心,导致治疗失败。悬吊运动疗法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其主体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系统。诊断方法主要依靠患者进行渐进式的闭链运动,直至患者无法做出某一动作或感到疼痛不适为止,以此诊断出患者患处的“薄弱环节”。而SET的治疗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度、牵引、稳定肌的训练、感觉运动功能的训练,开链和闭链运动和活动肌的动力训练、心血管功能的锻炼以及家庭锻炼。其治疗核心是增加关节的活动度,锻炼“深层稳定肌”及使肌肉感觉运动控制能力正常化[4]。它同时也注重肌力和心血管功能的锻炼。在实施关节牵伸或手法活动治疗时,由于患者的肩部悬挂于悬吊系统中,使得治疗师的一侧或双侧上肢能更容易地开展治疗工作。在SET的治疗中,应尽量循序渐进,由使用闭链运动开始,当“局部肌”有了较满意的疗效时,可以进行“整体肌”的训练,并应该强调家庭运动和长期随访运动,这样能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可以预见的是,悬吊运动疗法结合传统疗法将在今后的临床康复治疗当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卫小梅,郭铁成.悬吊运动疗法―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4):281-283.

[2]雷龙鸣.手法医学在肩周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述评[J].按摩与导引,2008,24(5):43-45.

[3]燕铁斌.现代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7.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针刺;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脑卒中;平衡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03-02

肢体功能障碍可导致脑卒中患者72.5%~75.0%的致残率[1],尤其是平衡功能受损较重。而临床患者保持平衡是步行能力的前提,对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针刺和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年3月~2007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7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脑梗死28例,脑出血18例;年龄40~74岁,平均66岁。对照组41例,男21例,女20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5例,年龄35~74岁,平均65岁,两组上述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入组标准: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由医生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坐位、站立位、起立坐下平衡功能训练。综合治疗组同时给予针刺治疗及下肢关节运动疗法。

1.2.1 针刺疗法穴取瘫痪侧太冲、足临泣、照海、解溪、三阴交、昆仑、丰隆、上巨虚、阳陵泉、粱丘、血海、伏兔,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每周6次。

1.2.2 下肢关节运动疗法[2]①髋关节运动:包括骨盆带的旋转、髋关节的主动、被动内旋外旋、桥式运动、膝关节屈曲位和伸展位屈髋。②膝关节运动:仰卧位膝关节主动、被动屈曲和伸展运动。③踝关节的主动、被动训练,1次/d,每次40 min。

针刺和下肢关节运动疗法结束后指导患者进行端坐,站立练习也可由患者家属协助完成。

1.3 评定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中的平衡项(总分14分)进行平衡功能评定。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完成坐位平衡、起立坐下平衡、站立1 min平衡所用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均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平均值比较表(x±s,分)

2.2 两组患者独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站立1 min所需天数比较

综合治疗组患者的独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所需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

表2两组患者独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站立1 min所需天数比较(x±s,分)

3 讨论

平衡功能受前庭神经、视觉信息、本体感觉、小脑协调功能等的调节[3],正常的神经反射、肌肉牵张和骨关节功能是维持人体平衡的基本保证,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失去对下级神经元的正确整合,肌肉力量减低或丧失,肌张力失调,肌肉、骨和关节的支持和运动功能不能完成,机体平衡失去了基础。机体要保持坐位、站立位、起立坐下平衡必须恢复大脑的整合、小脑的协调、肌张力和肌力以及关节的运动功能,尤其是恢复髋对策和踝对策[4]。本研究针刺穴位多选阳经穴位,除考虑到阳经气血旺盛,针刺这些穴位,能使阳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持,使肌体功能逐渐恢复外,主要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有关,上述穴位深浅部大多有支配肢体运动和感觉的神经干或分支通过,针刺这些穴位,比较容易取得明显感应,促进肢体运动恢复。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是对病侧肢体本体感觉、肌肉牵张、骨与关节运动程序、运动感觉的培训与再学习。特别是针对髋对策、踝对策的掌握更加有利。针刺、关节运动与平衡训练增加了大脑的信息输入,激活了大脑皮层的运动、本体感觉、前庭平衡细胞,促进了突触侧芽的生长,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针刺和下肢关节运动疗法治疗的患者的平衡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完成坐位、起立坐下平衡训练所需天数明显缩短,并且有显著性差异。这与“早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能较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平衡,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5],“运动疗法对脑梗死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有积极的恢复作用”[6]相一致。至于站立1 min所需天数比较无显著差异,可能与运动耐力恢复较慢有关。

[参考文献]

[1]黄如训,苏振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8-306.

[2]王强,李铁山. 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41-150.

[3]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M].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50-151.

[4]曾丽,贾秀萍,马淙.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z):6-7,18.

[5]罗顺.早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150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09,20(3):45-46.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第5篇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相当高,常伴偏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如何能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人通过临床实践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给予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60例,年龄80岁以下,急性起病,有偏 瘫,偏瘫肌力0-Ⅲ级,并经头颅CT证实脑卒中(缺血或出血),既往无脑卒中或无后遗偏瘫者,随机分成2组,两组情况见表1。

1.2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康复组在病情平稳,脑卒中后3-14天,此时格拉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给予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加肌电反馈电刺激治疗。运动疗法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共20天,以后指导病人及家属继续进行培训;肌电反馈电刺激,每天1次,每次25分钟,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分为卧床期(一般为2周)、离床期。卧床期给予患者量肢位、定时改、关节被动活动、Bobath式握手等,脑出血患者2周内不进行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所有病人运动强度均逐渐增加,肌电反馈电刺激仪的刺激强度逐渐增加。2周后为离床期,给予坐位平衡、站立平衡、重心转移、步行等训练。

1.3评定指标:运动功能采用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ol)评定,在康复前、康复后(1个月、3个月)分别评定,同时观察肩手综合征、关工挛缩、足下垂等病的生率。计量资料用x±s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早期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康复组,康复后1个月、3个月在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依据脑可塑性和皮层功能重组理论,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后前3个月最快,卧床2周即可引起关节僵硬的观点,脑卒中后康复早期介入已逐渐被重视,但具体何时开始,以何种方式仍有争议。过早介入是否会加重病情,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脑卒中发病后1个月以内开始康复为早期康复;但也有认为脑卒中发病后14天以内开始康复是安全的、有效的;WHO推荐的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以后48小时。有个别报道脑出血后14天以内康复会诱发再出血。本组康复组30例,均在脑卒中发生后3-14天开始,但主张个体化,脑出血2周内不进行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脑梗塞2周以内适当进行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2周以后才考虑站立训练,所有病人运动强度均逐渐增加,肌电反馈电刺激仪的刺激强度逐渐增加。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本组无1例因康复训练而加重病情,因此我们认为脑卒中病情稳定后3-14天康复介入是安全的、可行的。

康复方法很多,Bobath运动疗法仍然是传统的、有效的康复方法之一,与现代肌电反馈电刺激技术结合,能加快患者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新突触建立起突触链,实现中枢系统的重新组合,使其他脑细胞承担起受损细胞原来的某些可能;肌电反馈治疗也属于心理行为治疗模式,通过患者意念、感觉和想象等进行主动训练,重新塑造患者肢体运动行为模式,增强康复的自信心。本组资料表明,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康复组在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功分;在康复1个月后平均分高19.17;康复3个月后平均分高23.57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康复1个月后平均分低5.79分;康复3个月后平均分低7.17分;Bobath指数:在康复1个月后平均分高20.00分;康复3个月后平均分高21.74分;两组比较,P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脑卒中;肩部穴位;针刺治疗;运动疗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shoulder acupoin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inesi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were divided by treatment method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kinesi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kinesitherapy + shoulder acupoint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ha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s as (7.6±1.3) and (7.5±1.2) points. Their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ir scores were (1.7±0.6) and (3.6±1.4)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Stroke; Shoulder acupoi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Kinesitherapy

部分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 会出现患侧肩痛及手、腕肿痛等一系列肩手症状, 称之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脑卒中后的肩手综合征将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引发患者肢体形态改变、手部肌肉萎缩及功能丧失, 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影响较大。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临床治疗中发现, 运动疗法及针刺肩部穴位效果良好。为此,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运动疗法联合针刺肩部穴位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针刺肩部穴位治疗,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9.2±11.5) 岁, 病程20~100 d;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60.2±11.4) 岁, 病程21~98 d。两组入选患者均为脑卒中发病后来本院就诊住院治疗患者, 患者均意识清楚、无明显感觉障碍, 已排除合并其他疾病(肩周炎、颈椎病等)导致肩痛者、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者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两组患者肩关节的自主活动幅度, 如前屈、外展、旋前、环转等基本一致。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肩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用药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药物治疗, 包括控制脑水肿、纠正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等。同时, 给予两组患者营养脑细胞的药物[2]。两组患者均禁服镇痛药物。

1. 2.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肩部穴位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 2. 2. 1 针刺方法 ①取穴:找到肩部明显压痛点, 2个[3]。②针具:本次研究使用健卫仕牌毫针用作针刺工具, 毫针直径0.3 mm, 长度40~50 mm。③操作方法:观察组患者取坐位, 若患者无法保持坐位稳定可改为侧卧位。操作者确定明显压痛点后, 以压痛点为中心, 于中心下方约8~9 cm处画定进针穴点。对进针点局部进行严格消毒及酒精脱色, 取适当长度的毫针快速进针, 刺入皮下为宜;进针后, 沿纵向将毫针平贴于皮下, 针尖直对压痛点。操作者要认真观察进针时毫针的所过痕迹, 注意皮肤隆起的轨迹。此时, 操作者询问患者感受, 如无酸麻胀痛, 才行针。操作者双手协同行针, 左手持针刺上方, 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 左手捏拿行针位置和幅度。两手以青龙摆尾法施以行针, 频次控制在80次

1. 2. 2. 2 运动方法 患者每次练习时间应在30 min以上, 40 min以下, 锻炼1次/d, 锻炼方法如下:①根据每个患者的肩痛特点及关节功能障碍特点制定运动计划。②每天患者需要练习:a.颈部控制性活动, 主要是旋转、扭头等练习;b.姿势对称性的活动, 主要是双侧肢体共同参与的运动;c.躯干活动, 以躯干控制活动为主;d.平衡能力锻炼, 锻炼患者站立、走动的平衡能力;e.坐-站位转换能力训练;f.肩关节控制活动训练, 在治疗师帮助下, 患者以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 两手交叉做直臂上举的动作, 活动肩关节。患者主动和被动做患侧肩关节做外旋、外展、耸肩等动作, 增大肩关节的自由活动度, 患肩用三角巾吊挂, 防止肩关节半脱位;g.肘关节、腕关节及手部关节的控制活动训练, 主要锻炼各个关节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提升各关节的功能[5]。

1. 2. 2. 3 研究方法 由专科医师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VAS 评分, 治疗后进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 并进行统计和分析。治疗时间为1个月。

1. 3 疗效评价

1. 3. 1 评价标准 肩痛改善效果评价标准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改善采用 ASES 评分法作为评价标准[6]。

1. 3. 2 评价方法 VAS评分越低, 证明肩痛改善效果越好。肩关节功能改善以总有效率表示, 计算方法如下:以ASES 评分评估患者, 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VAS 评分, 治疗前为(7.6±1.3)、(7.5±1.2)分,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为(1.7±0.6)、(3.6±1.4)分,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ASES评分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6.7%,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未死亡的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 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如肩手综合征等, 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病率为20.0%以上, 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自发痛或活动痛, 被动运动时疼痛加剧, 关节运动受限等。患者由于惧怕疼痛, 往往有意识的限制自身活动, 反而使各关节的活动明显受限, 疼痛加重, 不利于患者恢复。为此, 应在治疗中引导和协助患者积极进行运动训练, 尽快恢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或保留患侧残存的功能。运动疗法是当前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方法, 但是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且过程较为漫长, 而针刺肩痛穴位治疗方法的加入, 可强化运动疗法的效果, 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3. 1 研究结果分析 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进行了研究, 采用了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患者肩痛, 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研究中发现, 仅通过运动疗法, 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并不理想, 对照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分别为(7.5±1.2)、(3.6±1.4)分, 患者仍然能感觉到肩部明显的痛感;同时, 在肩关节改善方面, 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6.7%, 而观察组则达到了93.3%。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增加针刺肩部穴位的观察组,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有1例患者ASES评分达到92分, 肩关节基本已恢复正常功能和形态。因此, 在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时, 推荐使用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

3. 2 针刺肩部穴位疗法 西医尚未阐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且无特效治疗药物, 而中医治疗该病的疗效较好。针刺肩部穴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较好, 且起效较快。针刺肩部穴位可以通经活络, 消肿止痛, 改善脑卒中后血阻壅痹的现状。在本次研究中, 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也被证实, 针刺肩部穴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优越性较为显著。此外, 研究中发现针刺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由此可知, 针刺肩部穴位较为安全。同时, 针刺的禁忌证较少, 广泛适用于各类脑卒中患者。

3. 3 运动疗法 本次研究中发现, 应尽早实施运动疗法。及早开始运动, 可避免患者患侧肌肉的萎缩, 同时提升功能恢复的效果。为此, 本次研究建议如下:训练前治疗师教授患者家属按摩患者肌肉组织的方法, 提高局部血液循环速度, 避免发生运动伤害。患者以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 两手交叉作直臂上举的动作, 活动肩关节, 患者在治疗师帮助下充分做好各关节准备活动后, 开始腕部及肘关节, 肩关节的外展、曲屈和外旋训练, 训练的位置逐渐过渡到下肢。此外, 患者还接受步态训练、手功能和技巧性训练, 以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患者康复训练期间, 负责的医护人员及家属要积极给予患者鼓励, 如朋友一般关怀患者, 倾听患者苦恼, 为其进行心理疏导, 不断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黄川, 朱永磊, 沈小舒, 等.腕踝针结合中低频混合电疗治疗偏瘫性肩痛疗效观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1):39-40.

[2] 陈红霞, 何铭锋, 谢仁明.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观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4):333.

[3] 徐磊, 江勇, 曹小芳.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12):1866.

[4] 倪欢欢, 崔晓, 胡永善, 等.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2010, 29(6):367-368.

[5] 李宁, 田丰玮, 王成伟, 等.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双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国针灸, 2012, 32(2):105.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运动疗法;脊髓损伤;痉挛;中枢性疼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9例患者均为脊髓损伤后伴有中枢性疼痛和痉挛的患者,其中男61例,女8例,年龄15~62岁,平均36.7岁。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定法分级,A级22例,B级9例,C级11例,D级24例,E级3例。其中颈椎损伤37例,胸段4例,胸腰段22例,腰段6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砸伤、肿瘤与炎症。病程1~12个月,平均3.1个月。

1.2方法运动疗法以患者肌力训练,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及肢体按摩为主,治疗时间40min/次,1次/d。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按摩等手法治疗。①主动运动痉挛肌的拮抗肌,产生交互性抑制作降低肌痉挛;②被动运动时也可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肌张力;③深而持久的肌肉按摩,或温和地被动牵张痉挛肌,可降低肌张力;④并为部分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制作了矫形器,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支撑和行走训练。经过4w的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评定。

1.3疗效评定方法

1.3.1疼痛评定采用McGill疼痛问卷评定[1]。患者在其15个词汇中选择出适合自身疼痛的词的分值,计算出疼痛分级指数总分(PRI-T)、疼痛感觉方面总分(PRI-S)、疼痛情绪方面总分(PRI-A)、选词数 (NWC),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疼痛强度,现有疼痛强度(PPI)。

1.3.2肌痉挛评定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评定。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以自身对照的方法,治疗前后参数值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P

2结论

2.1统计表见表1。

2.2肌痉挛评定治疗前69例患者,其中1+级8例,2级21例,3级32例,4级8例;治疗后0级2例,1级31例,1+级21例,2级12例,3级3例。

3讨论

痉挛是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伤后1个月,不论肌肉的随意运动是否恢复,损伤水平以下均能逐渐恢复其独自的反射,此反射较受伤前亢进,此种正常反射的亢进,称为痉挛[2]。其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阵发性痉挛及肌强直等。有文献报道:65%~78%的慢性SCI患者会产生痉挛[3]。目前认为:肌痉挛主要源于反射过程中中枢抑制作用的减弱,同时也存在中枢兴奋作用的增强[4]。中枢性疼痛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呈扩散性感觉异常性疼痛,常为烧灼痛、针刺痛、麻木或跳动痛。一般为自发性,多与情绪改变有关。Bedbrook认为,SCI后感觉传入的缺失导致的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可能是中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 。国内学者认为,其中Bedbrook和Melzack提出的中枢兴奋性改变学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更具有说服力[5]。

口服药物、鞘内注射巴氯芬,酚酞等和较少应用的脊神经根切除术和脊髓切开术等方法治疗痉挛都有效。由于没有被广泛认可有效的药物和外科治疗,损伤后痉挛在临床上仍然是一个难题[6]。

参考文献:

[1]董红,邱卓英,李学军,等.中文版MPQ的标准化及在脊髓损伤患者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0,6(2s):395.

[2]周天健,李建军,主编.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4:908-913.

[3]Adams MM,Hicks AL.Spasticit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SpinalCord,2005,43:577-586.

[4]张志杰,刘四文,唐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评价与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88-189.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运动 原发性高血压 防治 研究分析

高血压是致使个人心脏病、脑血管病以及肾脏相关疾病等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增长。原发性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的一类,临床上主要特征为机体体循环中血压的升高。当今随着社会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治疗高血压采取非药物方法逐年增加。在上世纪80年代,WHO曾提出应用非药物疗法辅助治疗轻中度的高血压患者。运动疗法作为非药物疗法的一种自主性疗法,被越来越多的患者以及研究学者受到关注。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是有研究者指出原发性高血压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相关基因的交互作用。机体在各种环境中由于体内血压调节系统出现紊乱,可会致使体内血管功能以及脉管调压系统出现异常,且机体内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出现高胰岛素血等症状。

二、有氧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有氧运动作为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低、有节律性的运动形式,主要功能是促进机体的心肺机能。大量研究学者研究分析,患者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可促进血压的降低。Motoyama等通过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持续9个月的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分析其对老年患者的血压变化的影响,得出患者进行3个月训练后,患者在安静时的血压值比之前呈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在9个月训练后患者的血压值趋于正常人的指标。黄科等研究分析得出,类型不同的高血压患者的训练强度不同,以Ⅰ期高血压患者研究分析,患者在训练时的每分钟心率适宜在102-125次,或患者训练后的心率值控制在不高于训练前的百分之三十。

三、循环抗阻训练法对血压的影响

循环抗阻训练法是力量训练法的一种,是机体做缓慢持续的运动,训练强度为一次最大肌肉收缩力量的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增强患者的体质状况,以达到改善血压的目的。励建安[5]研究显示,患者进行一次最大肌肉收缩力量为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的运动训练,不会引起机体血压值和心率值的变化,因此与有氧训练相比,也不会诱发更多的心血管疾病。

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

运动处方中制定运动强度时,应针对高血压患者不同的机能制定不同的训练

水平,分别设定较小强度、中等强度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次运动时间最少为四十五分钟至一小时,其中有训练前的准备运动和训练后的放松活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频率在每周不宜超过间断训练两天或更多时间,至少一周内训练三次及以上,视患者个人情况增加次数,且给予患者一定的休息时间。肖夕君[6]运用中等训练强度对Ⅰ级高血压患者训练,制定相应的每周运动时间与运动频率,训练方法主要是跑步,发现跑步训练中运动强度较低的血压值差异不如中等运动强度训练血压值变化明显。

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的注意事项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前营队患者进行各项医学指标与身体机能进行检查,并不是所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适用运动疗法。通过调查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下列症状严禁参加运动项目:主动脉瓣狭窄、肥厚性心肌病、眼底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动过速、急性感染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

六、小结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训练、循环抗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控制及降低有促进 作用。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综合性的方案,包括药物疗法、饮食疗法以及运动方案。一般不放弃药物治疗,科学性的运动方案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俊玲,张冰.原发性高血压运动处方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3):357.

[2] Wallace JP.Exercise in hypertension:a clinical review.Sports Medicine,2003,33(8):585-598.

[3] 张乐,矫玮,刘涛.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J].邯郸学院学报.2007,17(3):100-103.

[4] 黄科,程志清.运动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1):87-88.

[5] 励建安,顾晓圆,王红,等.力量训练在心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3: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