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研究

教育科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1篇

一、抓好教育科研实效性研究是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1. 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科研应当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注重破解现实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要想走出困境,摆脱窘境,进入佳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必须要坚持走富有实效的研究之路。

2. 符合省里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11年4月,吉林省第五次教育科研工作会议胜利召开。省厅领导讲话及下发的《吉林省“十二五”规划要点》指出,教育科研应当面向实际,注重创新,强化服务;要坚持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紧贴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增强教育科研实效性。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面向学校、面向师生、面向社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富有实效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3. 符合市教育局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新要求。十一五期间,吉林市教育局班子重视科研实效,亲历亲为,懂科研,重视科研,从制度、人员、物资等多方面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进入了全新快速发展期。2011年,新任局领导到市教科所调研,进一步提出:“要切实搞好教育科研实效性。要结合我市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科学筛选课题,有效确立课题,增强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二、区域教育科研实效性的界定

1. 实效性定义。实效性英文是effectiveness,它的原意是效力,现在我们也把它译成实效性。我们搞实效性研究,本意就是让教育科研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效力。它是在限定区域内,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法、科学实践与探索,使我们的研究产生实际效果,并紧密结合时代需要,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提高质量,提升品味,让学校受益,让教师受益,最终让学生受益,贡献于国家和社会。

2. 取得实效性的标志。课题研究取得实效性,应有如下几个标志:

(1)学校实现发展。通过研究,学校获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观。学校信誉度提高,社会反响好,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在相关评比中成绩优异。学校是政府评定的优秀学校,是家长和社会认可的学校。

(2)教师无比幸福。教师爱岗敬业蔚然成风,焕发青春的活力。教师特别有干劲儿,人人以校为家,并且都以自己是某某学校的教师为荣。教师乐于奉献,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维护集体利益。学校打造出一批科研型名教师,名教师积淀深厚的教学底蕴,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思想,练就精湛的教学技能,最终发展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是头雁。

(3)学生充满朝气。注重实效性研究的学校,学生充满朝气,班风正,学风浓,学业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品德、智力、实践能力、审美情操均衡发展。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待遇好,学生成为科研实效性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3. 实效性追求的三维模式。学校中心工作是育人,把育人工作看成一个金字塔,顶点应当是教育科研;如果具体到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它指向的四个底面顶点分别是德、智、审美、实践,金字塔的底儿是学生身心基础,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这样研究,全面对待学生,就不会顾此失彼,有所偏颇。这样的模式符合当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

三、教育科研实效性研究的途经、方法与策略。

(一)实效性研究的途径

1. 选好研究的主题。选题应当结合学校实际,结合教师个人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论证,因人而异。坚持适用性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 分解好任务。一个课题任务,采用层层分解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师可以单独研究,可以群体研究,发挥团队优势,共同破解难点。例如,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可以以学年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3. 抓好过程管理。教师应按规划课题统一要求,填写好课题研究手册;也可以充分利用博客、微博,把研究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最后打印整理,汇集到研究手册上。应当随时随地用现代化的影音设备、图片等资料,保留研究痕迹。

4. 搞好总结提高。结合自己的材料,从看似寻常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提炼和拨高。结论形成时,应当标注其成立所限定的条件,说清楚本结论适用的范围。

5. 形成制度。从市教育科研工作层面看,科研工作纳入教育局各级管理体系之中。督学制定的《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评估指标体系》保留了教育科研评价指标,评估权重得到进一步加强;市教育局每年进行一次科研工作专项表彰,每两年对全地区科研工作进行联检;做好了课题归属管理,明确要求本地区申报的各项规划课题由市教科所统一管理;地区评职晋级等涉及科研的各项认证,也由教科所进行鉴定。

6. 履行手续。必备的手续,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最终得到权威部门的评定,可以得到专家的指导,可以保证我们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方向更加准确,这也是规划课题不同于一般群众性研究的关键所在。

(二)实效性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使用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也可以开创新的研究方法。要坚信,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三)实效性研究的策略

1. 与教研工作有机结合。科研与教研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二者有机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产生出不同寻常的推动力。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校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0-0028-03

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伴随中小学教师走过了十余年的试验历程。同时,伴随中小学教师经历这一历程的,还有三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关键词:校本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对这一改革历程的概括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系了这个逻辑。”[1]钟教授虽然没有提“校本研究”一词,但是他所提及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从课改的实情和实效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重任,也就是说,“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非“校本研究”不能真正完成。

中小学教育科研,经过课程教学改革的洗礼,能否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首要的问题必须思考其在研究目的、研究功能、研究方法、成果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特殊性,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理定位。“校本研究”从“教师即研究者”思潮诞生,逐步演化,进化而成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历经半个世纪后,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到空前的高度。行政层面有“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种种规定而自上而下地加以贯彻,基层学校展开了大量的具体实践。这种现实的存在,很自然地引发人们思考:中小学教育科研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范式,采取什么样的研究形式和方法,也即中小学教育科研该如何定位,如何使我们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有质量的教育科研,是求真务实、对教育改革发展有用的科研,是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协调发展的科研,是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结合的科研,是产生创新成果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科研”。对此,我们反复思考,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校本研究为基本定位,其主要缘由分述如下:

一、校本研究具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性教育实践活动特性

校本研究的积极倡导者斯腾豪斯曾强调指出:“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研究的传统。”我国在课程改革试验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校本研究概念,虽然研究对象扩大,但其基本内涵一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为研究的专业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实际状况改变的研究活动”[2]。这既表达了我国课改对校本研究内涵的继承与发展,更表明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要义,诸如“研究程序”的提出。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能否做出这样的思辨: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发展的校本研究,是指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中小学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换句话来说,校本研究就是建立科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血肉联系的一系列试验行动。

教育科学理论揭示的是教育现象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因而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中间环节,即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环节,这一环节也是一个研究的环节,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解决如何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情境的问题。面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所依据的东西,进行考察和反思,以求使科学的教育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渗透到教学常态中,改变那些“非理性”、“无意识”的教学常态,使自己的教育行为由自发走向自觉。可见,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实质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最大的目的和功效应当是把科学理论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3]14。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质特性,说明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校本研究为基本的范式和方式。

再考察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体的各学科教师工作实景,以及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既没必要也鲜有可能探索具有普遍共性的未知领域,提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规律,在宏观上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中小学教育科研侧重于教育经验的概括、提炼和升华。目前,许多有志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学校声誉,形成名校、名师、名校长、使学校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14。这种基础教育生态的客观规定性,也明确昭示,只有校本研究,方可承载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研功效。

二、校本研究具有创生科研型中小学孵化器的作用

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个要素三位一体,构成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这三种基本力量沿着这三种行为方式不断前行,不断地发展,催生了众多研究型教师群体构成的科研型学校。崇州市蜀南小学自2003年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以来,持之以恒地抓住和实施校本研究。第一步把研究对象直指课堂,创生并形成“五环节”校本研究模式:“案例学课——自主备课——互动说课——抽签上课——案例评课”,并将其作为构建校本学习研究体系的载体,为校本研究的实践提供了操作平台,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他们试验得出的五条结论是:促进了教师理论学习的实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的形成,创生教师的思想;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活方式的改变,成就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教师由“经验状态”进入到日常“反思状态”,形成了开放的心态;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在此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蜀南小学将原来针对课堂的研究“五环节”,演进为“学、培、做、研、评”为一体的“五环节”校本研究,论证形成了“‘五环’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并被立项为2011年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目前该课题的研究正在深入实施之中。蜀南小学经过校本研究实践,由一所合并而来的城郊小学,逐步成长为崇州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四川省、成都市校本研究基地学校。学校现已发展为有近3000名师生的崇州市一流小学,教育质量在崇州市小学中名列前茅。

一些较为薄弱的学校,究其原因是校本研究的薄弱。首先,巨大的外在压力成为教师投身校本教研的阻力。一方面,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指标,过于强调学生和班级教学成绩,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此指标而奔波。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很重,据调查,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达到每周20课时以上,有的还兼任班主任工作,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备课和研讨。在诸多压力下生存的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兴趣、热情与精力参与到校本研究中去,致使教师参加校本研究的内驱力不足。其次,教师缺乏进行研究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接收者和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教育者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成为好的“教书匠”,而缺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研究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

类似的问题在部分学校都存在,解决该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就研究工作而言,如果我们的学校都能够充分认识校本研究的意义,把握其要点,把日常的教研活动向着校本研究的要求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便会走出困境,取得成效。

三、校本研究具有适合中小学教师团队与个体进行科研的程序和方法

目前,很多参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师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教育问题,在教育科研方法上极力“专业化”,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统计和分析,然后归纳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和技术;试图发展并推广所获得的实证性的教育教学知识,把自己感受性的东西(实践和经验)不科学地升华为某种方法理论,并一厢情愿地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研究成果。但更多时候,这些方法或“理论”属于经验的范畴,还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作为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校本研究,或者称作“做中学”式的研究。教师将自己作为“研究者”,在工作中研究,达到研究好工作的目的。校本研究具有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运用的特点。

首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经过探索与实践,可以总结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研究程序框架。归纳起来,校本研究程序比较典型的是:学习理解实践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试验探索考察过程、结果再反思[4]。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扎实走完每一道程序,既经历了研究,也完成了某个特定问题研究过程,获得了解决某个问题的结论或结果,为该问题研究的深化或相关问题的研究打下基础。由此,校本研究使教师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动作,能够将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按照校本研究的基本程序进行研究,启发教师寻求与使用适合的研究方法,使之不断积累“点”的成果。随着校本研究程序的循环往复演进,点的成果连成线,推引教师向着自己理想的教育教学迈进。校本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循环演进,其实质就是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反省的行动或行动的反省。

再次,校本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反省的行动,或者说行动的反省,类似大家熟知的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方法就是“学—做—研”合一的方法。这种研究既具有合理的研究行动逻辑,又具有教育教学规律的创生逻辑。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试验主义”的研究主张一样,“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我们常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应有研究的意识,这种意识具体是什么?我们很难道明。其实陶行知先生的“六生”说,就是研究意识的生命和具体表现形态。这也是我们的老师能够做,而且完全做得到的事情。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校本研究定位,有利于唤醒教师的研究行动,也有利于改变目前研究成果出现的“复制+粘贴”现象,以及课题研究重立项,轻过程,书面材料在成果鉴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

[2]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3]窦才,王贺兰.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理定位[J].河北教育,2004,(Z1).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3篇

近年来,小课题研究蓬勃兴起,如火如荼,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朵奇葩。它之所以受到教师的追捧,其原因有三:第一,“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源于教师平日的教育教学实践,解决的都是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的研究来源于课堂,贴近教师实际,极易走入教学实践,正所谓研教师想研,解教师所“急”。第二,一般的“大课题”研究,周期长,人员多,方法复杂,一时半会还看不出什么成效。而“小课题”研究,切入点小,便于入手;涉汲的人员少,便于研究;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这正是“急功近利”的教师所希望和需要的。第三,“小课题”也是课题,它同样需要先进理念的支撑,同样需要讲求研究的策略,确立研究的方法,同样需要一个研究的过程……因而同样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尽管非常重大,各地研究实践也已多年,但对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还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因为课题“小”,“普遍意义”当然也就相对较“小”,很难在县、市级的课题研究中有立足(立项)之地。因此,时下的“小课题”研究大都是以校为单位进行,也就是所谓的校级课题。

近年来,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生源锐减,小学规模日趋缩小,学生不足百人,教师10人左右的学校成为常态。这给“小课题”研究带来了困难:一是每个学校每科只有一名教师,单枪匹马,缺乏与之研讨的同级同科教师,即使进行“课题研究”,也只是一种个人经验总结与反思,制约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研究出来的成果除了自己外,无人欣赏,无处推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小、研究条件简陋、资金不足等情况也都严重制约着“小课题”研究的进程和质量,同时也造成了研究“成果”的闲置和浪费。因此,要盘活农村学校“小课题”研究,迫切需要打破校际界线,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镇级课题”研究机制,确保“小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与成果的价值性,使“小课题”研究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镇级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研究问题

所谓“镇级课题”就是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的“小课题”研究。它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小”。“镇级课题”研究问题的实质仍是“小课题”,因而研究的问题应全部来源于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线实践。既然是“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内涵就应具体,易于入手,研究的组织简单,三五位教师就可进行。研究的周期不易搞马拉松,一学期,一学年就应见效结题。

二是“题”。“小课题”研究的问题虽然是来自于教师一线实践的“小问题”,但也并不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课题。“镇级课题”所研究的不是某个学校更不是某位教师的“个性问题”,而是在全镇范围内有着“共性”的教育教学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有着普遍和长期的意义。如,课前预习题目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对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检查为二次备课服务的研究,课堂预设中如何为生成留足时间和创设机会的研究,对如何最快捷、最大面积对当堂达标进行检查的研究,利用“班班通”提升课堂效能的研究等都可以作为“镇级课题”进行研究。但是,如何提升某个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对于某个教师上课不善于组织教学和课堂纪律较乱等问题可以“研究”,但却不是“镇级课题”研究的内容。

三、“镇级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镇级课题”研究的内涵是源自于教师教育教学一线的“共性问题”,研究的外延是“农村全镇中小学”,研究的主体是“全镇在岗教师和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者”,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问题反思、理论引领、实践尝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在教育科研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研究的组织形式是把全镇中小学教师以学科为标志划分成几个片区,片区内同学科教师为一个研究单元,共同确定研究的课题,然后向镇教科研中心提出申请,教科研中心组织相关专家、教师论证后,确定其是否有研究的价值、是否可以立项。立项的课题,在一定时间(一学期、一学年等)内,由立项教师分工协作,共同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撰写研究报告,及时向教科研中心通报,并适时把研究成果向全镇学校、教师进行推介。

开展镇级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课题研究跨越了校际界线,能够有效地整合研究资源,同时也能使研究的成果及时推广,让课题研究的效益最大化,有效地促进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可以盘活农村教育科研,为学校和教师搭建起研究的平台,即促进学校和学校、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使全镇教育教学成为一体,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共同提升。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

中图分类号:G4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47-04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小学教育科研在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小学设置了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专人负责,有力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实践表明,教育科研负责人的角色与行为是发挥科研效能的关键。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应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在履行职责时的行为表现如何?人们对此有何认识和期盼?为了厘清这些问题,笔者借2013年暑期组织江苏省中部地区(简称“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之机,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设计

本研究所说的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是指小学分管教育科研的校长或教科室主任,他们处于学校工作的管理层,对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负有直接的责任。所谓教育科研管理,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指为了指导、规范和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课题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档案管理等。

本研究将教育科研负责人划分为十种角色。角色的划分和角色行为描述,既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应然”与“实然”,即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应该做什么和实际做什么,又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的“事务”与“风格”,即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具体工作职责、行事风格与特征。参照相关文献[2],并通过对专家和行动者的征询,从多个角度去规范、界定教育科研负责人的角色和行为,形成了调查表。十种角色以及相应的行为描述如下:

倡导者:积极提倡小学教育科研,以自身的经历和感悟,特别是以真实事例,鼓励教师参与科研,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价值。

监督者:及时了解教师教育科研任务进展情况,提出质量要求,并有持续提升的愿景。

顾问:结合教师的需要,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信息、范例、模板、资料,谋划、指导研究选题。

研究者:具有对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科研管理等问题的反思意识和研究行动。

管理者:设计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并实施,组织有效的科研活动,并运用信息化手段于管理之中。

促进者:发现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问题、优势和需求,及时予以指导,并关注其成长进展。

协调者:与其他校级和中层领导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条块的任务与资源,善于沟通、交流。

帮助者:在教师科研工作需要时提供支持,建立与教师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心理纽带,帮助教师在研究中体验成功与成长。

中间人:与校长、校外科研管理人员建立良好关系,保持信息通畅,寻求理解与支持。

合作者:关注教师的研究,积极参与其中并贡献智慧,实行资源共享。

接受调查的对象有: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58人,非教育科研负责人中校长(包括副校长,下同)49人,教师77人。他们均来自于苏中地区的农村小学,约三分之二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规模在1000人以上。问卷中,以角色行为描述项为参照,根据现实状况对不同选项进行赋值。符合程度由高到低分五个等级: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较不符合、很不符合,分别赋值5、4、3、2、1。最后,将问卷选项赋值之后的信息输入电脑,通过SPSS11.5软件,算出每个角色行为度的均值,并进行均值差异性检验。均值越大,说明越符合或者越认同;均值越小,说明越不符合或者越不认同。

三、调查结果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以具有相当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基本集中在31-50岁之间,按区段中间值估计,平均年龄约为40.4岁;从教年限集中在11-30年之间,平均从教年限约20.3年;任职年限一般在10年以下,以4-6年者为多,任职的平均年限约为5.3年,说明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任职时间不算很短,相对比较稳定,有一定的科研管理实践,对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应该比较熟悉。这也是近年来学校普遍重视教育科研、注重教育科研负责人队伍建设的一种表现。

接受调查的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校长以中青年为主,按区段中间值估计,小学校长的平均年龄约41.6岁,平均从教年限约21.7年,有较长的教育教学经历。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平均年龄约33.6岁,平均从教年限约12.1年,是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群体。并且发现,教师职称相对较低,以初、中级为主,对投入教育科研、提升自己的职称抱有积极的态度。

2.对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比较分析

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输入电脑,运用SPSS11.5软件算出三类群体对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均值,通过F检验,得到均值的差异性水平。其结果如表3:

(1)三类群体均值大小的比较

调查数据表明,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总体均值较高。最低分为3.5273,最高分为4.2000,换算成百分制在70-84分之间,反映了当前苏中地区农村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总体均值较高的前两项是“倡导者”、“研究者”,说明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能积极提倡、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并对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科研管理等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总体均值较低的两项是“顾问”、“帮助者”,说明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在应教师需要及时提供支持、帮助和情感抚慰等方面有待加强。

从教师对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均值来看,“帮助者”、“协调者”的得分较低(不满60分),这反映了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教育科研负责人善于沟通、交流,建立与教师的信任和理解,及时提供教育科研工作的支持、帮助等角色行为持有潜在期待。

(2)三类群体均值差异性分析

①数据表明,三类群体在两个角色(“监督者”、“中间人”)上存在显著差异(0.05水平),在四个角色(“管理者”、“协调者”、“帮助者”、“合作者”)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0.01水平),而在另外的项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科研负责人与非教育科研负责人在工作职责上存在不同的分工,非教育科研负责人又由校长和教师两种对象组成。这说明身份不同和工作上的不同分工,可能导致他们在角色认同上的差异。

②调查发现,在所有十个角色的认同上,教育科研负责人与非教育科研负责人中的校长的均值比较接近,除教育科研负责人中“倡导者”的均值略高于校长的均值以外,其他项目均为校长的均值略高于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均值。再经事后检验,这些项目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处于管理层的校长和教育科研负责人对教育科研存在相同或相似的需求与价值认同,因为他们的年龄、教龄、职称相仿,一般都已获得中、高级职称,在个人需求上存在趋同性,在考虑学校问题时涉及的因素会比较多,综合性、平衡性主张相对比较明显。

③经进一步检验,教师与另两类群体(教育科研负责人与非教育科研负责人中的校长)在角色认同上的差异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接受调查的教师是农村小学选派来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般说来,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对自身有一定要求,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他们绝大多数为初、中级职称,对提升职称更具有强烈愿望,对教育科研和个人的专业成长有更多的期待。另两类群体都是学校的管理人员或领导,他们与教师在角色认同的六个项目(“监督者”、“中间人”、“管理者”、“协调者”、“帮助者”、“合作者”)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当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关注。

四、思考与建议

1.教育科研负责人应积极扮演好多重角色

教育科研负责人不仅要倡导教育科研,而且要能自己做研究;不仅要对学校科研工作做出设计、实施和评价,还要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带领教师共同研究;不仅要做教师教育科研的合作者,还要协调多方关系,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营造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教育科研负责人具有多重角色。十种角色的提出,是从多个角度对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做出的规范,是“应然”的要求。调查显示,总体均值虽不算低,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教育科研负责人要强化“协调者”、“帮助者”角色意识和能力

调查显示,在总均值中“协调者”、“帮助者”、“中间人”得分较低,特别是教师对“协调者”、“帮助者”角色的给分未能及格。说明教育科研负责人与其他校级和中层领导、与校外科研管理人员、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有待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是教育科研负责人的重要素质,这一现状也启示培训机构,在相关培训项目的设计中,不要只注重科研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管理素养模块,对科研管理者加强管理素养的培训。在与一些教育科研负责人交流时,他们也认为,平时工作忙,无暇静下心来读书,现代教育理论功底浅薄,分析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带领、帮助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这也是他们难以扮演“帮助者”这一角色的缘故。

3.教育科研负责人应关注不同群体的需要

不同对象对教育科研存在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认同。三类群体均值的差异性检验告诉我们,他们在教育科研负责人“监督者”、“中间人”的角色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管理者”、“协调者”、“帮助者”、“合作者”角色认同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经进一步检验还可以看出,普通教师与另两类群体在角色认同上的差异是一致的。这说明学校领导者(校长和教育科研负责人)存在角色认同的趋同性,而他们与普通教师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表明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工作现状、角色行为与教师的期待差异明显。

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有其身份的特殊性,自己认为应当主要担当“倡导者”和“协调者”角色,这一点从均值中可以看出。但对教师来说,他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时在科研认识上也会存在一些偏颇。比如,科研思想不明确,把科研单纯当作是做大项目、写大文章。其实,转化一个学生、带好一个班级、一种学习策略干预等都是教育研究问题。又如,科研的被动化、功利化也比较普遍,小学教师常常因高校、研究机构专家的要求,只是做一些研究的辅工作,他们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评优、评职称。同时我们看到,农村小学已有的研究,大多数表现为教师个体研究,团体合作研究很少。这些都需要教育科研负责人根据不同群体的情况和需要给予引导和帮助。学校应设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这些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师实际,有助于解决学校自身发展问题的研究更有价值。本着全员参与、分层要求、循序渐进、分类推动的原则,让不同的对象在教育科研中都能找到位置,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要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水平

当前,教育科研繁荣的背后有些浮躁,把课题研究当门面,“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浅耕粗作、广种薄收、重复劳动等“粗放式”研究缺乏实效。要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加强信息化管理是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或其它途径构建教师服务平台,及时进行信息、组织培训学习、建立资源共享等,营造浓厚的内、外部科研氛围。对研究选题可以采取“相关——整合,相似——联合”的方式,集中本校、本区域的资源主攻那些具有实际价值,能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项目。

5.建立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同盟,实现资源共享

“科研先导”、“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识。但农村小学师资薄弱,教育科研的思想、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缺少专家的指导,研究的氛围不浓。一些农村小学虽注意到与城区强校、邻近小学之间的互动,但总体看来,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之间的联系较少,与校外同行的交流意识不强。要改变这一面貌,可以通过建立教育科研负责人同盟,促进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实践性的不断生成与分享。负责人同盟不仅可以在本区域内,也可以向外延伸,或向科研管理部门、研究机构等借力,从交流的内容、范围、层次、深度等方面逐步提升。这样的同盟,在农村小学自主构建的基础上,区县的教育研究管理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比如,成立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工作室,吸纳相关区域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参与其中,开展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提供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丁勇.管理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253.

[2]冯明.上海市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6).

Study on Role Identity of Education Research Leader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of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LIU Jiu-cheng & GUO Zhao-m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研 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科研是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为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教师进行科研是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教师进行科研是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1.2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在学校管理领域应该被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

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方面。

2基于学校管理的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理念有偏差。很多学校可能为了达标而创建数字化校园网,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硬件投入,软件资源非常缺乏,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

(2)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由于对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忽视,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没人用,也没资源可用,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网络也只是用于文件的传输,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科研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

(3)校园网维护管理跟不上。由于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保障校园网正常使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进展。

(4)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学科教师从未获得过计算机知识的人占有相当大比例,而能够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更小,大多是一个放映员的角色。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科研数字化进展的基本保证。

3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

3.1学校申报多种多个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近几年申报多个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涉及学科有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比如:2011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课题,当一个课题完成时,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3.2教育科研的数字化依托于校园管理的数字化

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孤岛一小教师在教育科研时利用学校网络(QQ、ftp)研讨,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搞科研,应该有学生的价值体现。教师借助于学校网站让学生参与部分教育科研,同时,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学校管理的“四大系统”的有效支撑。校园资讯系统使学校教师能通过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资讯以及科研进展情况。FTP服务系统实现电子教案资源、课件资源、软件资源、习题资源、测评试题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设有家校通管理平台、资产与技术装备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专题网站方面建立了学校管理网站、课题研究网站、个人网站。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3.3课题网站的建设为教育科研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孤岛一小建设课题网站是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学校建设课题网站做到了“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课题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一律在网站上,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屏蔽,对网站、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6篇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requently appear in the scope of educators, with constant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emerg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nefficient, negative effect, zero effect now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s should focus on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should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result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late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Keyword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pplication; misunderstanding

教育科研工作作为教育的核心生产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吸收教育科研成果,使其转化为被学校、教师所应用的教育生产力,可见,教育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以及实用价值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接受。根据相关调查数据的显示,我国很多的教育科研基地都有注重成果轻视过程、注重科研轻视推广的现象,甚至某些科研基地在教育科研这一课题结束后,就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总结工作避而远之,导致教育科研工作低效、负效以及无效现象的发生。

1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1.1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定义

“推广”的含义为:扩展事物使用范围以及发展空间,“应用”的含义为:事物实际使用能力。关于教育科研成果具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含义为:利用传播、宣传等手段扩展教育科研成果使用范围及空间,其中包含教育科研成果的传播交流、有组织的推广及运用、自发运用等三种扩大教育科研成果使用范围类型。狭义上的含义为:有规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对教育科研成果的思想内容及教育方法等进行推广应用,促进教育工作快速接受教育科研研究成果,并通过不断的对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解、分析、改进从而转化为实际教学过程。下文重点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狭义释义进行分析,并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学校基层管理人员以及教育工作思想为主体,阐述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作用。

1.2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实质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主要是以“人文学”范畴开展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教学思想、教育行为两方面:

第一,教学思想。为了扩大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就应该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先进的教学思想以及教育观念的重要意义,同时,为了改善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熟练掌握教育科研成果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随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工作者思维模式进行优化,使其可以从新的视角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指:从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手段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整改,从而提高教学整体效果。因此,教育科研成果中先进的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手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扩展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范围。

2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起步较晚,同时又具备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走入误区,相关教育科研人员分析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进行“对症下药”的工作,改进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低效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出现供不应求现象。由于现阶段教育部门经常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采取职称评价以及业绩奖励的措施,导致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于教育课题的研究,实行“闭关锁国”的研究模式,用以论文、专著的发表工作,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置之不理,既不作出科学的解释方法又不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引起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现象,使其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其次,过于注重形式化。如今,我国已存在大量教育科研成果研究案例,并取得显著效果,对此,众多学校纷纷开始效仿,建立教育科研基地;同时,无论是何种行业都有竞争力,同样教育科研工作中也是如此,各个地区、学校、专业、教师以及学科之间都不愿意共享各自的教育科研成果,导致“技术水平封锁”的现象,每位教育科研人员仅凭着自身的经验及感觉用以研究工作,致使教育科研成果的点面结合、应用普及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进而引发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出现“门可罗雀”现象。

再次,教育科研工作半途而废。受到国家政策“科教兴国”和“科研兴校”的影响,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对推广应用某个教育科研成果实施强制政策,未能及时的考虑到教育对象、环境、成果的应用范围等因素,导致教育工作者在推广或应用某项教育科研成果中出现厌烦心理,甚至对艰难的教育科研工作望而却步,如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则会出现半途而废、“打退堂鼓”现象。

最后,教育科研研究目标不明确。教育科研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育科研工作中,由于科研人员并没有切身体会到这些教学问题,缺少对问题的分析和揣摩工作,所以,在进行教育科研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不了解研究成果为何推广应用以及无法理解到教学思想的内在含义,导致教育科研工作走入“研究目标不明、问题不清”的误区。

引发上述几点问题的因素众多,例如:外界因素、教育研究成果自身因素等,但实际出现误区的原因还是因为物体自身的矛盾性特点。

3 改进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策略

3.1 改变“急于求成”的价值观

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科研人员在对教育科研工作时缺乏科学性的认识,并对“教育科研工作是教育的核心生产力”含义理解不够彻底,例如:将“核心生产力”理解为“主要生产力”,进而将教育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实践效益,此类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发展,导致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出现“急于求成”的现象。

对此,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究,认识到教育科研成果自身存在的价值,利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待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同时,论文和著作的发表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的主要手段,但是论文、著作的发表数量和出版情况等原因将会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所以,想要更好的扩大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使用范围,就应对科研成果进行正确的评价以及对其实施定期的跟踪调查工作。

3.2 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因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难度随着各大院校的条件不同而变化,因此,在实际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中,应时刻注意到学校的设施建设、师资水平、学生生源情况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

3.3 建立完善的科研人员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对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行约束,具体的约束方式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个人行为约束,主要是指面向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为科研人员带来了可观的期望效益。第二,能够为科研人员利用市场管理模式,寻找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提供良好的途径。对此,相关科研单位应积极的采取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应对措施,鼓励教育科研部门、学校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优秀的教育科研工作人员,从而实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现状的分析,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基础型”、“开发型”以及“应用型”建议:“基础型”的教育科研工作因缺少国家政策短期和中期经济的支持,并具有社会效益低、风险高的特点,在学校教育科研研究工作中很少运用到这种“基础型”教育科研工作,但是国家为了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必须进行此种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所以,在进行“基础型”教育科研工作中,应采用省市资金投入、社会经济为辅的研究方式;“开发型”及“应用型”的教育科研工作,主要用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中,这两种教育科研类型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紧密相连,因其首要发展面向于学校,并为学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对于“开发型”和“应用型”两种教育科研项目,国家或省市应积极投入到研究项目的建设工作中,并投入相关的研究资金用以带动社会资金增加,为教育研究工作的责任进行明确担保。国家在进行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中,利用制度设计的规范引导研究人员选用合适的教育研究类型,从而提高教育研究工作的效率、质量,减少管理成本,同时扩大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适用范围。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7篇

    2、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师成长为中心,组织本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参与组织XX市级及以上级别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3、健全市、乡、校教育科研组织,聘请兼职研究员,完善专兼职教育科研队伍,逐步建立XX市教育科研专家库。

    4、完善教育科研专项档案和专项制度,规范全市教育科研日常行为。

    5、加强对乡镇和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评估考核,推进教育科研重点基地和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建设。

    6、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乡镇校办、学校和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科研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

    7、组织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优秀成果推广工作。

    8、搭建网络内外教育科研交流平台,推介乡镇、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和教学经验,推动本市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8篇

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采用专业知识考核及问卷调查的方法。

专业知识考核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参加的。考核的结果往往让我们感到意外,很多物理教师考核合格,少部分教师的考核成绩让我们失望。虽然不能以此就断定他们不能教好学生,但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很难让人信服。

问卷调查也是考查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方法。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30%的物理教师表示非常热爱物理教育教学;60%的教师表示热爱,并会尽量做好物理教育工作;只有少部分物理教师表示不喜欢物理教育,只是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总体来说,大部分物理教师还是热爱物理教育事业的,这是值得欣慰的。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物理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对物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充分,对教育理论掌握得也不多。大部分物理教师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物理教师的教学具有局限性,他们比较重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物理是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所以物理教学应该多联系实际,多组织学生做实验,但很多物理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部分物理教师心理素质比较差,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考核也能合格,却不是好老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很紧张,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了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但很多教师没有进行过教学研究,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研究,或是根本不知道怎样搞教学研究。

总之,当前中学物理教师具有良好的物理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过硬,但心理素质不好,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所以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影响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

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不足,对科研的应有地位认识不清。教育科研是一项很重要的研究,很多物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能把课上好就是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忽略了对教育科研的研究。而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让物理教学更加完善,所以不能忽视。

物理教育科研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物理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结构设计,等等。教材的选择对教学非常重要,好的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应该慎重,这就需要做好教育科研的研究。

课堂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以研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例。研究学习小组是课堂教学的大胆尝试,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分为专题小组,提前预习教师即将教授的物理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活跃,与普通的课堂模式大不相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所以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加快步伐。

要想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必须有好的课程结构,教师授课应该有章可循,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应该规划好所授课程,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此外,教师需要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做好教育科研的研究。

中学物理教师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视中学教育,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物理教学上,每天争分夺秒地为学生多讲点知识,多讲解一道习题,所以没有多余的时间花在教育科研上。

此外,物理教育科研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而且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很多人不重视教育科研,对一门心思进行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嗤之以鼻,没有为物理教育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有的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觉得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培养学生上实在,没有为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不足间接导致了教育科研的滞后。

三、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培养

应该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素质,解决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认识不足、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时间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完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协作意识,为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类院校应该改变未来中学教师的培养方向,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中学物理教资注入新鲜的血液。不仅要加强对未来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学,提高他们的自主性,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提高身心素质,全力打造新型的中学物理教师形象。而且要提高未来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的重点,争取把所有未来中学物理教师都培养成教育科研方面的人才。

2.转变中学物理教师的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教育科研。

部分中学物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导致物理教育科研发展滞后。在对未来物理教师的教育科研培养方面,应该加大培养力度,转变教师的观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育科研的发展才能带动未来物理教育事业的高度发展。在未来的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习得,更要注重物理教育科研的发展。

3.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