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吞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吞咽困难;脑卒中;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60-01
脑卒中是我国首要致残病因,临床上对脑卒中肢体偏瘫的康复较重视,而吞咽困难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全面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急性期(发病1周内)患者310例,按照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有156例存在吞咽困难,其中,男84例,女72例,平均年龄63(41~84)岁。让病人端坐,喝下30 ml温水,Ⅰ级:能不呛地一次饮下30 ml温水;Ⅱ级:分两次以上,能不呛饮下;Ⅲ级20例:能一次饮下,但有呛咳;Ⅳ级52例:分两次以上饮下有呛咳;Ⅴ级68例:屡屡呛咳,不能全部咽下。分别在进行康复治疗2、4周后评定。
1.2疗效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
1.3 康复训练方法
1.3.1急性期若有意识障碍者先采用非经口摄取营养,鼻饲或静脉,同时预防颈部的伸展位挛缩。
1.3.2口腔期障碍的康复训练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运动训练,让病人做皱眉、鼓腮、闭眼、微笑等动作,改善有关肌肉的紧张性,促进运动收缩功能的恢复。促进舌的随意运动,让患者作水平、后缩及侧方主动运动和舌背抬高运动。因屈曲位容易引起咽下反射,所以强化颈屈肌张力进行被动、主动的颈部旋转、侧屈及屈伸肌的训练,防止颈伸位的挛缩。
1.3.3闭锁声带训练也称声带内收训练,患者经鼻孔深吸气,双手用力压桌子或墙壁,屏气5 s,大声发“啊”音,然后咳嗽。这是随意闭合声带,防止误吸。
1.3.4诱发咽反射训练利用冷刺激、触觉和压力刺激,把喉科用的小咽镜浸在冰块水中约10 s后,轻轻压在软腭弓、咽后壁、舌后部上,双侧交替,连续反复摩擦或轻拍5~10次,然后让病人作吞咽动作,可刺激咽反射所必须的咽部压力和感受器。应安排于餐前进行,如出现呕吐应中止。
1.3.5空吞咽训练要使上述功能训练过渡到吞咽动作,每次治疗后都要作吞咽动作,有严重吸入危险的病人则作空吞咽动作。
1.3.6咽期障碍为主的康复训练宜采用直坐或45°半坐位,躯干后倾,轻度颈屈位,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减少鼻腔逆流危险,同时减少误吸。偏瘫卧床患者,可取健侧在下卧位,颈稍前屈,使舌骨肌抬高,喉上抬,易引起咽反射,并可减少误咽。另外,颈部向患侧旋转90°,可减少梨状隐窝残留食物,避免呛咳。
1.3.7进食食物的选择水、茶等稀薄液体最易导致误吸,一般采用软食、糊状或胨状的黏稠食物,将食物做成“中药丸”大小,置于舌根部有利于吞咽。
1.3.8训练进食时应注意环境的安静卒中患者多伴有心理上的不同程度抑郁、焦虑,因此,训练者要有耐心、细心。
2 结果
治疗2周后,治愈34例,有效62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为61.5%。4周后,失访16例,死亡2例,其余138例,治愈68例,有效4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79.7%。
3 讨论
卒中患者入院时45%(30%~65%)存在吞咽困难,其中一半以上于发病6个月时仍然不能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有吞咽困难的卒中患者易出现误吸,并产生营养不良,进一步发展为肺炎,甚至因肺炎死亡。据文献报道,未经功能训练的吞咽功能恢复率为36.6%,且恢复时间更长,而经适当的功能训练,其有效率可达70%以上。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输入正常的模式抑制异常的模式,来促进正常模式形成,最大限度恢复各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能够恢复的主要机制是功能重组。吞咽功能的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形成新的传导通路,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失去的功能。
吞咽困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吞咽困难好转对患者康复的信心有极大的提高。本文验证了及时和适当的康复训练方法能很好地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方法简便,适宜开展。
[参考文献]
[1]周杰华.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2004,8(10):33-35.
[2]黄如训,苏镇培. 脑卒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5.
[3]Kidd D, Lawson J, Nesbitt R.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aspiration in acute stroke[J]. QJM,2005,8(9):75-79.
[4]刘克华,徐秀英.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3):81-83.
[5]文杰,文秀.100例吞咽障碍者吞咽功能训练疗效分析[J].中华脑血管杂志,2004,1(4):86-87.
【关键词】 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摄食运动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脑梗死患者中有71%的患者存在吞咽障碍[1]。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应及早认识、及时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我科今年来收治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者49例,通过康复训练取得理想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我科共收治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9例, 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58~78岁,平均65.6岁。 全部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诊断采用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按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定标准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有轻度误咽,进糊状或赫团状食物无误咽;中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误咽严重,进糊状或赫团状食物轻度误咽;重度吞咽障碍:进糊状或勃稠状食物也有严重误咽。其中轻度吞咽困难12例;中度吞咽困难25例;重度吞咽困难12例,所有病例无意识障碍及咽喉病变,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等体征不再进展。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基础训练 ①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让其听从简单命令,发音清晰响亮,产生有力的咳嗽反应,不费力地处理自己的口腔分泌物;咽部冷刺激,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易于诱发吞咽并使吞咽有力。提高口腔黏膜的感受性,包括每天清洁口腔,避免口腔黏膜由于义齿不合适而受损伤,刷牙和按摩齿龈3次。②舌肌、咀嚼肌运动:在患者未出现吞咽反射的情况下,先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再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向外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转至上唇及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做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10次,如患者舌不能运动,可用压舌板或匙子在舌部进行按摩,同时让患者听口令随同运动。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2次/d,每次反复做5次。③吸吮训练,患者食指戴上胶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每次吸吮20次。④ 发音运动训练:先进行单音单字训练,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3次/d。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于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作推压运动,屏气,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生,此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而且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⑤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训练2周后,患者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
1.2.2 摄食训练 摄食训练包括进食时患者的正确、食物形态、用量及综合训练,目的是促进摄取足够营养,使患者具备足够的体力,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患者应取坐位,颈部稍向前屈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使食物容易进入食管;不能坐位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30°,头颈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另外颈部向偏瘫侧转90°,选择的食物应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开始一汤匙给3 ml左右,然后酌情增加,食物团以每次一汤匙大小为宜,约为15 ml。每次进食吞咽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或饮极少量水,使食物全部咽下再行进食。以后根据吞咽功能的改善逐渐降低食物的密度。
1.3 疗效标准 痊愈:吞咽困难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1级,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明显好转: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饮水试验2~3级;好转:吞咽困难有所改善,饮水试验4~5级,在安慰中可进少量饮食;无效:吞咽困难症状无明显改善,仍不能经口进食。
2 结果
本组49例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经8~10周的康复训练,其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轻度吞咽困难12例全部痊愈;中度吞咽困难25例中痊愈20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2例;重度吞咽困难12例中痊愈5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2例,无效2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1/4的吞咽障碍患者是由于脑梗死造成。吞咽障碍时进食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易出现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早期对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加强舌和咀嚼肌按摩及运动,可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并能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应及早认识、及时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在康复训练中应注意一下几点:①食物的选择: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选择的食物应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且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通常选用果冻、布丁、蛋羹、豆腐等食品。②进食量及速度:早期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每口进食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宜。过多易导致误咽或是从口中漏出;过少则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开始时以3~5 ml较为适宜,然后酌情增加。开始时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避免发生误咽[3]。③进食时的姿势:通常采取仰卧位、侧卧位和坐位,仰卧位:一般让患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可以用枕头垫起,护理人员位于患者健侧。它的优点在于: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部运送,还可以减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侧卧位:通常采取健侧卧位,利用重力的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了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如果可以坐尽量采取坐位,患者端坐于桌前,头颈部处于竖直位,躯干伸直,患侧手放于桌上。除了以上几点,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认识功能、呼吸训练、言语障碍的训练、排痰法的指导、进食前后口腔卫生的保持、上肢的摄食运动训练、辅助具的选择与使用、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和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张银清,陈汉民,余锦刚,等.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54.
关键词:针刺 康复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39-01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脑卒中患者中,接近半数出现吞咽障碍,常发生误吸、肺炎甚至猝死。对于该并发症的治疗,国外主要采用康复训练方法,而我国则主要采用中医治疗方法,由于吞咽障碍患者往往无法经口服用中药,因此主要采用针刺疗法。从既往临床资料上看,针刺疗法及康复训练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次研究以5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不同医疗干预的疗效,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收到了理想的成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科于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5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45~87岁(平均73.5岁),病程3-8周,均具有吞咽困难的临床表现并经影像学确诊,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能配合完成治疗。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两组,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吞咽训练与针刺联合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吞咽训练。采用手法刺激、温度刺激等方法,训练软腭等吞咽器官的运动,同时进行呼吸训练、吞咽技巧训练及进食训练。具体操作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进食训练中,令患者取正坐位,颈转向患侧,头稍前倾,遵循由流食到固体、由少到多的训练原则。
1.2.2 针刺方法。按经验取穴。风池(双)、百劳(双)、夹廉泉(双)、廉泉、玉液、金津。得气后以重手法提插捻转4—5 次后出针,不留针。每日1次,每周6 次。
1.3 疗效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开始14天后或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1.3.1 吞咽功能。饮水试验,患者取坐位饮30ml 温水,记录饮水状况及时间。
1.3.2 临床疗效。①治愈: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消失,饮水试验正常;②好转:偶有吞咽困难或饮水呛咳,饮水试验降低2 分;③无效:经治疗14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明显改善,饮水试验降低不足2 分。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全部数据统一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法,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
2 结果
2.1 吞咽功能评定。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饮水试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
2.2 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26/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7%(19/27),经统计学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
3 讨论
国外广泛应用的吞咽训练是根据神经发育原理设计的。由于国内开展吞咽训练较晚,覆盖率尚不够广泛,因此文献报道较少。但既往资料显示[1-2],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有效率达到70%以上,本次研究结果与此基本一致。
吞咽训练中各分项具有不同的意义,其中温度刺激可易化吞咽反射,从而减少误吞误吸的发生;手法刺激可加强咽下肌群的灵活性,引起吞咽反射的快速应答;呼吸训练可清除咽部异物,有助于排痰,从而减少吸入性肺炎的风险。由于吞咽困难患者,其吞咽反射不易诱发,因此每次进食一口量不可过少,而过多的一口量又可能引起误吞、溢出等问题,因此我们控制每口进食量在4-5ml左右。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为肝肾不足,血气虚弱,标为痰淤郁结,阻滞经络。但汤剂受限于病人的受损吞咽功能,往往不能发挥足够的作用,因此中医治疗以针刺为主。
对于慢性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单纯吞咽训练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目前关于吞咽训练与针刺治疗联合干预的疗效报道尚属稀少。本次研究显示,联合应用两者的患者无论病程长短,均显示较快生效,其中5例患者吞咽障碍已经超过6个月,但经过14天的治疗后均显示好转。而联合干预组的整体有效率达到了92.59%,且见效较单一疗法更快。对于脑卒中病情严重,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不易配合完成吞咽训练,而部分合并严重冠心病、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禁忌进行吞咽训练,因此针刺治疗可弥补上述缺陷。
总之,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康复训练单一疗法,且见效更快,应用范围更广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Govan L,Weir CJ,Langhorne P,et anized Inpatient (Stroke Unit) Care for Stroke[J].Stroke,2008,39(5):2402-2403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问题。文献报道[1]22%~65%的住院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伴吞咽困难的脑卒中幸存者易出现并发症且死亡率较高。我们自2007年12月起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舌三针穴位按摩,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48例,均为首次发病,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确诊[2],并且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为3~5级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57~82岁。对照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60~81岁。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改善脑代谢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针对患者的吞咽困难,对照组所采用的主要康复方法为:间接措施给予冷刺激咽腭弓每日3次,每次20分钟;直接措施即进食训练时采取的措施,包括进食、食团入口位置、食团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味道等)和进食环境等;代偿性措施有转头法、轮换吞咽、点头样吞咽和空吞咽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采用一对一方式,并根据患者功能状态的改善情况随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次数及时间,每天3次,每次45分钟。治疗4周为1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舌三针(拇指横纹压住下颌往后一推指下为上廉泉穴为第一针,上廉泉穴左右旁开0.8寸为第二、第三针)穴位按摩15分钟,每天上下午各1次。治疗4周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评定方法: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均按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级:30ml水1次顺利喝下,无呛咳;2级:30ml水2次顺利喝下,无呛咳;3级:30ml水有1次呛咳;4级:30ml水有2次呛咳;5级:30ml水频频呛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 ADL指数评定。
3.2 结果: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ADL指数见表1。
4 讨论
一般脑卒中3个月以内90%的神经可望恢复,一般认为只要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48h内无加重,即可介入康复训练[3]。研究表明,大约5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起病3天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舌三针最早出于袁青、罗广明编著的《靳三针疗法解说》。上廉泉穴又名舌本,为任脉脉气所发,是任脉与阴维脉交会之处,该穴的深处正当舌体根部,与舌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难经》曰:任脉者上关元,至咽喉。考《素问・刺疟篇》云“舌下两脉者,廉泉穴也”,《医经理解》云“廉泉,舌根下之左右两廉出泉脉也,又曰足少阴舌下各一,则廉泉非一穴也”,因此以上廉泉穴为主,加之左右两穴组成了“舌三针”。早期舌三针穴位按摩,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效果明显,且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5 参考文献
[1]Deborah JC,David G,Lalit Kalra.Early assessments of dysphagia and aspiration risk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Stoke,2003,34:1252-1257.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79-383.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术后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58例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变化差异及综合康复训练有效率。结果 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经综合康复训练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0.85±20.16)分,肢体运动功能为(75.49±17.83)分,较治疗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33.57±19.43)分、肢体运动功能为(38.21±11.32)分均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58例患者,其中54例患者脑出血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总有效率达93.1%,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关键词 ] 脑出血;术后;综合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073-02
脑出血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引发的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发病原因与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升高、血管老化及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1]。脑出血患者由于脑内出血易造成神经受压,出现运动、语言功能障碍、呕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若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差,可出现失语、吐字不清及偏瘫等后遗症,为患者生活带来很多困扰,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2]。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及工作节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及过度疲劳等原因诱发的脑出血比例逐年上升,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有效康复措施,本次研究选取5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8例,患者选取标准:①患者经CT等检查后,确诊为脑出血;②患者意识清晰,各项生命体征较平稳;③排除意识不清、伴有心脏病、肿瘤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所选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52~81岁,平均年龄为(63.2±2.6)岁。
1.2 方法
对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具体内如下:①日常生活功能:加强脑出血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恢复训练,根据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运动性语言障碍者,指导患者从简单汉字开始练习,逐渐加大练习难度;语言障碍为感觉性患者,可通过动作、表情等帮助患者理解词句含义;对物品命名语言功能障碍者,可采用反复教说练习帮助患者掌握物品名称;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指导患者进行吞咽模拟训练,也可通过外物刺激患者咽喉壁等部位,协助患者进行空吞咽训练,对吞咽功能较差者,可取头部前伸的仰卧位,便于患者进食;对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独立完成的洗漱、穿戴等基本生活内容,鼓励其自行完成,对不能独立完成者,进行协助指导和基础训练[3];②肢体运动功能:术后指导患者选取正确的,保障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纠正患者上肢弯曲、下肢伸展等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错误,上肢训练主要包括握手、对抗肢体屈曲痉挛,躯干训练主要采取反复收缩腹部及桥式运动等方法进行训练;下肢训练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利用功能锻炼器进行训练[4];③其他训练:帮助患者掌握术后翻身等简单动作的完成技巧,鼓励患者进行关节活动锻炼,告知患者或家属有效的按摩方法,为患者进行关节等部位活动按摩,对可下床患者,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可借助外物支撑在室内进行站立、床边行走等练习,患者熟练后,鼓励患者独立进行步行训练,为避免患者发生摔倒等意外,医护人员或家属要做好监护工作;④心理素质: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解答内心的担忧和疑问,保持亲和的工作态度,理解患者内心的无助和自卑,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
1.3研究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法[5]及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6]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综实施合康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综合康复训练应用效果
所选58例脑出血患者,经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39例患者恢复良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等功能基本恢复,无后遗症发生;15例患者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表现逐渐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恢复;4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差,语言及运动等功能障碍表现未见明显改变,患者生活能力较差;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综合康复训练实施总有效率达93.1%。
3 讨论
脑出血是我国脑血管病变中常见疾病,起病急,出血早期患者即有死亡危险。治疗后,患者也可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严重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脑出血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问题之一[7]。目前,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方案,不仅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患者生命,术后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降低脑出血致残率[8]。
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对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显著缓解,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由此我们认为,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充分锻炼,改善患者错误肢体或不运动对术后肢体恢复的不利影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作用。所选58例患者,其中39例患者术后运动等功能显著恢复,患者无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发生;15例患者脑出血术后恢复效果良好,4例患者恢复较差,总有效率达93.1%。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通过有效训练法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能力,通过综合康复训练,还可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增加患者语言使用频率,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及语言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通过心理训练,提高患者心理素质,增加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对患者病情康复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应用效果显著,提高脑出血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偏瘫、失语等情况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9]。
[
参考文献]
[1]毛永强,戴一平,惠东伟,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9):1309-1310.
[2]刘诗丹,陈启波,李荣祝,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569-573.
[3]何逸康,夏扬,张新颜.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41-1642.
[4]李和平,李惠勉,张嵩.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63-64.
[5]孙锐.脑出血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2):1431-1434.
[6]黄春敏.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1):109-110.
[7]于尧,吴文群.综合康复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0):53-54.
[8]王翠香.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出血术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32-33.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55.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032-02
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7%[1],病人常有吞咽反射迟钝,很容易发生误吸、呛咳,引起肺部感染,且吞咽障碍还严重影响患者营养的维持,严重者甚至须终生依靠鼻饲维持生活,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是脑卒中康复的不利因素之一。因此,我科于2006年3月~2007年3月针对51例住院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积极给予相应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51例患者均为我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均经MRI或CT证实,均为神志清醒听从指示,身体状态良好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康复治疗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9~78岁,平均59岁;对照组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42~75岁,平均57.5岁。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障碍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为发病2~18 d,平均10 d。
1.2评价方法
根据洼田[3]提出的对吞咽功能障碍的评定标准,即饮水试验对患者进行评价,分级见表1。
注:1.玻璃药杯中注入温水30 ml;2.测定口腔含水至咽下完了的时间,以喉头运动为标准。
1.3训练前准备
准备进行康复前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首先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注意事项、如何配合,消除患者恐惧、悲观、消极情绪、鼓励患者增强康复信心。在训练时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整洁的康复环境。康复前至少要休息30 min,使患者有充足的体力,使其做好康复准备,如排便、洗手、漱口等,并选取舒适,同时准备相应的康复工具,如冰冻的湿棉棒、压舌板、纱布、菜泥、蛋羹等。
1.4训练方法
每日康复前应做好口腔清洁。康复治疗方法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冰刺激训练:用冰冻棉棒由外向内轻轻刺激患者两侧颊部、上腭、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做空吞咽动作,反复刺激、训练,前后约20次;(2)舌运动训练:嘱患者使舌向前、左、右方向伸出,用舌尖舔口唇,治疗者可置一压舌板在患者唇边,嘱患者用舌头触及压舌板,如患者不能自己完成舌向前、左、右方向伸出的动作,训练者可用手拿纺纱包住患者舌体,协助患者完成以上动作;(3)吞咽动作的训练:第一步患者食指带上胶套,置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感觉20次;第二步患者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上缘,感觉治疗者吞咽时甲状软骨向上运动的动作,然后把手置于自己的甲状软骨上缘,亲自感觉自己的喉上抬的动作,训练20次;在患者掌握以上2个动作后,指导患者吮吸后立即将喉抬高,并保持2个动作协调一致,就可产生吞咽动作[4];(4)摄食的训练: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头部前屈,给予易在口内控制的食物,如菜泥、蛋羹,避免过稀、过硬的食物。食物温度适宜,避免过冷、过热。应使用金属制勺,喂食时患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吞咽,每次进食后,应嘱其反复做几次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再喂,如食团潴留在麻痹侧,可按压颊部使食团向健侧咽移动,然后再做吞咽动作。做该项训练时,应注意有否误吸、呛咳,如有,应及时吸出,防止吸入性肺炎。
2疗效观察
2.1观察方法
两组治疗前后(共21 d)均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评估,痊愈:吞咽功能提高到Ⅰ级,30 ml水5 s内咽下无呛咳;显效:吞咽功能提高到Ⅱ级,30 ml水6~10 s内分两次咽下无呛咳;好转:吞咽功能提高到Ⅲ级,30 ml水11~15 s内分两次咽下有呛咳;无效:30 ml水需吞咽16 s以上且呛咳明显。
2.2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3治疗结果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主要是延髓吞咽中枢受损引起的真性球麻痹或由于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所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且以后者更为多见,多与脑血管意外后使颅内运动性神经核如三叉神经运动核等丧失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有关。冰刺激具有降低局部肌肉紧张,促进咀嚼肌、口轮匝肌功能恢复与协调,减少流涎,可诱发和强化吞咽反射,使吞咽动作有力[5]。由冰刺激结合舌运动训练等康复训练,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抑制异常的反射,使原来不活跃的突触变为活跃的突触,从而形成新的传导通路,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失去的功能,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使病人进食时吞咽功能密切配合,从而避免误吸,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6]。本文中对51例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治疗,其中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脑卒中合并有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积极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SISTER KENNY INSTTUTE STAFF. Dysphspia[M]. Minneapoli:Sister Kenny Institule Rehabilitation Publication,1986.15-41.
[2]林秋兰,张长杰,吴军,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7):477-478.
[3]服部一郎,细川忠义著,周天健主译.康复技术全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53.
[4]高宇航.96例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5):511.
[5]陈峰,张宪忠.舌针加冰刺激为主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50例[J].河南中医,2002,22(2):59-60.
[6]刘孔江.针刺与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11):659-661.
【关键词】吞咽障碍;康复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042-02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Methods:The treatment of 50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ho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Swallowing function was assessed by water drinking test and classification of swallowing ability respectly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rehabitation training included muscle group trainning, matching acupuncture. Results:47 patients withdrew stomach tube and 3 patients failed to withdraw it. No died cases. The time of withdral is 6-28 days, averaged (13.00±6.56) days, the rate of witdral stomach tube was 94%. The swallow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bett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P
【Key words】dysphag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症状之一。据文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发生率为41%,慢性期为16%,脑干卒中发生率为51%[1]。现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门诊以吞咽障碍就诊的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治疗、康复治疗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并带胃管鼻饲患者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6~82岁平均73.8±14.5岁。病程5天~90天,评价病程72.5±21.2天。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急性脑血管病34例,脑出血7例,混合型卒中2例。病变部位为脑干6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白质21例,基底节区16例,小脑7例。其中多发性病灶22例,占44 %。均符合1998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入选标准:①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②能理解执行治疗人员的指令。③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④病程在3个月以内。⑤入院予以神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结合康复综合治疗。排除标准:意识不清者,真性延髓麻痹者,剔除未规定进行计划训练者及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康复训练:对于吞咽障碍,治疗的目的是促进功能的恢复。例如,通过吞咽肌训练提高吞咽肌的肌力及协调性;代偿的目的是采取一定的头位或吞咽策略减少误吸的发生,促进食物的摄取。一般情况下可同时采取各种层次的康复方法。对于特定的功能紊乱,可选择特定的方法[4]。①口唇闭合不全:指尖叩击或冰块击打唇周;做小口呼吸,吸管吸气运动;抗阻力下紧闭嘴唇;训练用吸管吹泡泡。②流涎:用冰块刺激、按摩患侧口唇及颊部皮肤。③颊肌肌力低下:用冰块或刷子刺激颈部、颊部。④舌肌功能差:舌做水平、后缩、侧方主动运动;用勺子或压舌板在各个方向上给予阻力,使之做抗阻运动。⑤下颌肌痉挛训练方法:牵张训练:小心将软硬适中的撬物插入患者切齿间令其咬住,逐渐牵张下颌关节使其张口,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轻柔按摩咬肌,降低肌紧张;训练下颌运动,如用力咬住臼齿,或开口时给予最大阻力。⑥咽反射差:用冰块刺激、按摩咽喉部;进行假声发声训练;舌控制法:将舌尖放在门齿之间做吞咽动作;空吞咽训练。⑦吞咽延迟、吞咽反射触发障碍:咽部冷刺激,用冰勺柄刺激前咽弓基底部;颈部前屈;促进吞咽反射手法,通过吞咽肌群的感觉诱发吞咽反射,即用手指在甲状软骨至下颌缘之间的皮肤上下摩擦,或按摩口唇肌群;用匙挤压舌体,或匙放入口内将食物倾出并有力下压舌体;患者吸气时闭口、吐气时开口伸舌呈爆破状,增加对咽部肌肉的刺激,利于触发吞咽反射;增加食物黏度;美味可口的食物、视觉刺激及酸性食物均可增加唾液分泌,利于激活吞咽反射。⑧喉上提能力低下:训练关闭声门:a.鼓励患者做清嗓动作;b.练习发元音声母“a”,尽量发长音,重复数次,屏气5 s后咳嗽;c.声门内收练习;d.声门上吞咽练习。牵张和促通舌体上部肌肉:a.伸展头颈部,施阻力于额部持续5 s,以促进低头,利于吞咽;b.舌体背伸低于软腭;c.用假声发声上提喉部;d.吸吮、吸气。门德尔松方法:让患者在吞咽中自己感觉喉的提升,尽量延长喉在最大提升位置的时间。声门上吞咽:患者吸气,屏住呼吸,然后吞咽,吞咽结束后立即自主咳嗽。⑨咽肌无力、咽部食物滞留、咽蠕动减弱、咽吞咽减弱:吞咽动作之后发“Hawk”音,最后的k音加强,即做改良Valsalva动作;改变食物黏度;反复吞咽;咽肌训练。⑩单侧咽肌麻痹:采用头转向患侧的方法能增加环咽肌打开的前后径及食物通过量。每次45 min,每天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
1.2.2 针刺疗法:主穴:双风池、双供血、双翳明。操作:针刺双风池针尖微向下,向喉结方向刺入1.5寸,针刺双供血直刺约1.5寸,针刺双翳明直刺向咽喉部达1.5寸。配穴:双吞咽、廉泉、外金津、外玉液、治呛穴。操作:押手轻向外推开颈总动脉,针刺向内侧3分,捻转5~10 s后出针。针刺廉泉、外金津、外玉液向舌根方向斜刺1.2寸,捻转10 s出针。针刺治呛穴向舌根部刺约0.5寸,捻转5~10 s出针。一般根据病情轻重治疗15~30 d,每天1次或隔日1次[4]。
1.2.3 心理准备[7]:入院后首先要取得家属及患者的配合,讲解治疗的方法、注意事项、如何配合,消除患者恐惧、悲观、消极情绪,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整洁的进餐环境。进餐前,至少休息30 min,使其做好餐前准备,如排便、洗手等,并选取舒适的。
1. 3 评测指标:洼田饮水试验[6]:1982年洼田提出的饮水试验是经典的临床评估方法。让患者自己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据此将吞咽功能分为5级。Ⅰ级为5 s内能将30 ml温水顺利地一次咽下;Ⅱ级为5 s以上分两次不呛地将30 ml温水咽下;Ⅲ级为5 s以上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Ⅳ级为5 s以上分两次以上咽下,有呛咳;Ⅴ级为屡屡呛咳,10 s内全量咽下困难。洼田饮水试验能较准确发现口腔期的异常,目前临床应用较普及。
2 结果
50例患者中,撤胃管47,未能撤胃管3例,没有死亡病例。撤胃管时间6~28 d,平均(13.00±6.56) d,撤管率94%。
在吞咽功能训练3个疗程后,对50例入选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训练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见表1。经χ2检验, P< 0.01,说明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吞咽功能训练组比未训练组吞咽功能恢复明显,效果优良。这说明吞咽功能训练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很有帮助,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由此引起的后遗症及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急性脑卒中患者28%~71%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主要原因为脑卒中后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的假性球麻痹,这与卒中后真性球麻痹发病率低有关[5]。
吞咽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延缓原发病的康复,重者可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正常人吞咽运动分为3期:第1期(口腔期)主要有口轮匝肌、咬肌参与,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的面神经、三叉神经支配;第2期(咽喉期)主要有舌肌、咽喉肌参与,舌下神经核、疑核发出的舌下神经、吞咽迷走神经支配;第3期为食管期,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主要表现在第1期和第2期。因此,要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必须加强对面部、舌、喉部肌群肌力和协调性的训练。
中医学认为,近部取穴有疏通经络,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之功。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颈部穴位及神经刺激点能够促使被破坏的神经反射弧修复或重建,能够使病变的神经组织功能逐步恢复。本文入选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进食或饮水时出现呛咳,食物推进困难,食物和唾液滞留在口腔。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分析说明,对脑卒中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者,只要采用适当的综合性康复训练,绝大部分(94%)患者的吞咽功能可在发病后2~4周内得到完全或基本恢复。
康复训练应尽早实施,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脑卒中后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开始时间以入院后2~7 d内为宜,训练持续的时间为6~28 d。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康复训练开始时间越早效果越明显。改善程度与康复训练的开始时间呈正相关。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减少营养不良及吸入性肺炎,改善疾病预后,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吞咽机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及生活质量。中医针刺疗法可以作为效果较好的辅助疗法,对吞咽障碍的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是一系统化整体治疗模式,医生、护士、治疗师、患者家属组成治疗小组,互相配合,结合中医针刺,使综合康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Finestone HM, Greene-Finestone LB, Wilson ES, et al. Malnutrition in stroke patients on the rehabilitation service and at follow up: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5,76:310-3161
[2] 王广志.痉挛定量评估的研究进展[J].现代康复,2004,4(5):650
[3] 藤岛一郎,大熊るリほか.假性球麻痹による咽下障害とリハとリテショニ神经内科, 1997, 47(1): 32-39
[4] 徐月花.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8): 1252-1253
[5] 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244-2821
[6] 王茂斌. 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30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73-02吞咽障碍主要是指当脑血管疾病时,控制口、咽、喉、食管的神经功能障碍,致使咀嚼肌、舌肌、咽喉、会厌部肌肉运动发生障碍[1]。吞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对营养物质的摄取,且容易导致误咽的发生,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2],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还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痛苦,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3]。研究表明,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于吞咽功能的恢复、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有重大意义。现将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临床表现
正常吞咽过程可分为口腔、咽部和食管3期,与吞咽过程相对应,吞咽障碍可分为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吞咽障碍。
1.1 口腔期吞咽障碍:口腔期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流涎、吞咽后口腔内有食物残留,食物咀嚼不当、哽噎感或咳嗽;或因为舌不能与硬腭形成封闭腔,造成食物容易从患侧口角流出或提前溢入咽喉而导致误吸。
1.2 咽期吞咽障碍:一口量减少,一般在3-20ml之间,最常见的表现为呛咳,多因食物在会厌谷或梨状窝滞留积聚,吸入气管所致。
1.3 食管期吞咽障碍:指食团经食管向胃输送有困难,此时患者仍可出现食物反流导致误吸,但进食流质通常无明显表现。
2 吞咽障碍的评估
2.1标准床边吞咽评估法:由Smithard等于1998年研发,可用于简单的吞咽障碍筛查。首先对患者的意识状态、姿势控制、自主咳嗽、声音质量等进行一般评估;然后让患者用汤匙抿水,若安全再用杯子饮水,并记录相应的临床表现,从而对吞咽安全状况进行总体评估。
2.2 洼田氏饮水试验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常用临床诊断方法[4]。患者取半卧位,将30ml温开水以常速饮用。5s内30ml温水饮完且无呛咳为吞咽功能正常;5s内一次饮尽但有呛咳为轻度吞咽障碍;5-10s内2次以上饮完且有呛咳为重度吞咽障碍;呛咳多次发生,10s内不能饮完,为重度吞咽障碍。
2.3 吞咽障碍7级评定法:1999年才藤荣一提出了吞咽障碍7级评定法[5],该法根据患者摄食的类型、时间,有无残留、误咽,将吞咽障碍由轻到重依次分为7个等级,常用于对患者吞咽困难程度的评估。
3康复护理训练
3.1 康复训练的时间: 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应早期评估和早期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科学及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或修复能力;另一方面早期训练还可防止口腔和咽部肌群废用性萎缩。
3.2 康复训练方法
3.2.1 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是针对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口面部器官进行的功能训练,又称口、颜面功能训练。
3.2.1.1 发音运动训练:目的是加强唇、舌和下颌的多方运动的协调性。先可利用单字单音进行训练,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来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
3.2.1.2 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嘱病人轻张口后闭上,使双颊部充满气体,鼓起腮,随呼气轻轻吐出。
3.2.1.3 舌部运动:嘱患者做伸舌、缩舌、勾舌、卷舌、顶舌、刮舌、弹舌、左右摆动、轻舔上下唇等。对于舌肌张力高的患者可采取被动牵伸。
3.2.1.4 呼吸训练:患者取平仰卧位,护士站在患者一侧,双手置于患者两侧第11、12肋部,嘱患者吸气再呼气,在呼气终末时护士予以适当的向上推、向内收挤压,以促进胸部、腹部呼吸的协调性。
3.2.1.5 多种感觉刺激: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吞咽障碍患者软腭、舌、唇等,对吞咽功能恢复有较大促进作用[7]。①温度刺激易化法:使用制备好的冷冻棉签反复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②手法机械刺激:反复轻柔揉捏、按压和轻推舌头,再用手指快速而小幅度震动软腭,然后轻揉舌骨下气管周围的肌肉5-8分钟。
3.2.2 进食训练
3.2.2.1 进食:根据患者病情可采用坐位、半卧位和健侧卧位3种不同。坐位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气道,有利于吞咽的动作形成,被认为是最佳。半卧位适合于吞咽障碍有改善或者有强烈口服愿望的患者,优点是可促进残留食物从咽喉部排出,向下排到后咽部和梨状窝防止吸入气管。健侧卧位适用于病情特殊需要平卧的病人,可防止食物误吸入气管并保持咽部的清洁。
3.2.2.2 食物的选择:。食物的选择应根据病人吞咽障碍程度选取,原则上先易后难,先进糜烂或半糊状食物,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最后改为普通食物。
3.2.2.3 进食的方法:少食多餐,重点在于把握好一口量。如过量,口腔控制困难,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为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
3.2.2.4误吸的护理: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因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达48.6%[8]。由于口腔内不卫生而滋生的细菌和胃液逆流产生的高酸度误吸物与误咽性肺炎也有关[9]。
3.2.2.5 呛咳的护理:呛咳是吞咽障碍的基本特征[10]。患者进食时常出现呛咳,此时应使患者低头弯腰,身体前倾,下颌靠近胸前,家属或医务人员在患者肩胛下快速连续拍打,使残渣咳出;或者站在病人背后,手臂绕过胸廓下双手指交叉,对膈肌施加一个向上猛拉的力量,由此产生的气流经过会厌,可排除阻塞物[11]。
4小结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以鼻饲维持者,时间久了不仅会造成营养失调,更会导致吞咽功能丧失。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确切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377-378.
[2] 贾海燕.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诊断和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12-15.
[3] 刘素君,陈娟.吞咽康复训练联合抗抑郁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09,3(4):14-16.
[4] 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困难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技术出版社,2000:7-18.
[5] 汪结.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11):38-41.
[6]赵建华,王南,尹德铭,等.多种感觉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J].中国康复,2008,23(5):338-339.
[7]刘玉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营养支持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⑴:95-96.
[8]孙启良主编,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