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的发展,而儿童期是人生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从性质上说,各种身心发展障碍,都会涉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根本宗旨上说,维护智障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智障儿童人格健全发展,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共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发展迟滞,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儿童。如我班学生路静、孔令苗重度智障,典型的疑似唐氏综合症,语言发育存在很大障碍,口吃含糊不清,并有口吃,声音低哑,语音节律不正常,行为方面也存在障碍,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任性,多动,甚至有时候有攻击,尤其孔令苗在平时显示有畏缩倾向,路静伴有紧张症的姿势。在运动方面的障碍,我给他们上体育,劳技课时,他们的动作非常简单,常对一些简单动作做重复运动,在劳动技能方面,如穿衣服,扫地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马苏若萱、董恩甜、丁斌,重度智障,有言语障碍。因身体原因,经常流口水,个人卫生习惯又差,身上总有异味,同学不喜欢和她接近,导致她们自卑,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自信心,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对于李宇轩、韦栋元、张博?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情绪教育入手,注重环境引导,多方配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培养和控制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教育活动使智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健康的情绪,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情绪宣泄和释放。如通过游戏、谈话、情境表演等形式,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的情绪。也可以帮助智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我班学生李宇轩为中重度智力生,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有较好的语言表达、理解与领悟能力,主要采用认知心理辅导的方法。辅导的主要任务:争取他的信任;采用谈心法,倾听他的心事;让他讲讲自己的心事与同学相互不和的心情;让他自己分析当时的想法与采用哭闹这种行为的错误,帮助他能够正确认识到采用哭闹、冲动行为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更加看不起他,同时认识到易冲动、爱笑、爱哭。不讲理的坏处。计划每周约谈 1-2 次,每次5分钟左右。经过一个月的约谈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加上安老师的监督与配合,他慢慢改掉了不讲理的习惯,能努力做好个人的卫生。每周到校后情绪逐渐稳定,不再哭闹。

2、优化生活的教育环境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通常指在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质设备,适度的空间条件,能够为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物质保证。作为教师,我尽量给学生营造多种潜能发展的班级环境,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板、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休闲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指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精神环境近似无形,但能从多种角度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智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甚至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我班学生孔令苗、路静尤为突出。人际结构稳定,气氛轻松愉快,关系密切、和谐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在心理健康上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精神环境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3、家庭、学校和社区相互配合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协调配合。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家长进行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可以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和社区开展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双方共同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参与融合活动。如我们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周活动、体育文艺艺术周活动、合唱比赛活动、融合运动会活动,爱心手拉手活动等。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措施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活动中进行。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心理教育故事会、合作性和益智性游戏活动、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今天我当班长”、“他是我的朋友”、“我最喜欢……”等系列活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通过教育康复训练,促进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歌舞比赛、联谊会等,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围绕一个主题或智障儿童最关心、最困惑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表达想法和意愿,提出建议,教师充当倾听者和服务者,为智障儿童创设轻松、快乐的环境氛围,目的是让学生缓解压力、寻找快乐,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三、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

1、参与

对智障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没有真情投入的感受,一堂心理健康课可能对他们毫无意义。为此,在课堂上要有多重感觉的恰当刺激,引起他们的兴奋。如在教学《妈妈的生日》时,我从询问学生的生日开始,引发谈话的兴趣,接着转而又问,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出来,于是我采用调查、采访、讨论、写生日卡、送妈妈生日卡、为妈妈过生日等多种形式,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升华,达到了增进学生与母亲之间感情的目的。

2、分层

教学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于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在心理健康课中要做到设计的环节包容性广,应突出不同层面学生都有所感触或领悟;参与面广,每类学生都有表达的要求;选择性大,每一类学生都可能选择到自我展示或参与形式;开放性强,要淡出课堂的境界,形成教育的开放性的“环境”。

3、体验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防病意识;疾病认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87-02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的防止早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儿童保健预防门诊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1]。如今,我院采取对儿童及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增加了家长正确的对疾病健康教育认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有效地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笔者现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及家长的防病意识的影响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39±3.02)岁,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在给予常规的护理为对照组,另一组给予心理健康教育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儿童及家长的疾病认识程度以及防病意识。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以及家长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门诊疾病检查的方法;观察组采取有效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体如下: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方法对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有效,讲解孩子的成长发育的各种异常因素,并对异常的孩子进行针对性治疗措施。发放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小册子,告知家长正确的开发智力与护理的各项措施;讲解正确的婴儿喂养方式及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设立专门的电话回访,直接对孩子的健康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并制定一对一的详细健康查体表,准确记录与存放,对于孩子的健康问题采取早发现早解决的手段。举办相关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解有关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1.3 评定标准 针对两组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种调查问卷,其中一种关于常见疾病的认识程度,另一种是关于常见的防病意识,两种问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越好。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两组儿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观察组的儿童及家长的常见疾病认识程度以及常见的防病意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3.1 新生儿时期对家长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门诊的新生儿进行听力与NBNA的筛查[2],并教会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护理与照顾;指导在新生儿时期正确的母乳喂养,告知进行纯母乳喂养对孩子及母亲的优势,如母乳喂养不足,指导正确使用配奶;告知家长按时进行疫苗的接种,满六周后的新生儿,来院进行体格检查,使家长了解儿童的健康知识以及保健的意义。

3.2 婴儿6周后对家长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满六周后的婴儿,全面的对生长发育检查。并发放口服的维生素A、D,为了预防和减少佝偻病的发生;早产婴儿应在生后2周给予口服。建立健康档案,将每一次的检查结果与相应的早期预防措施做好记录并妥善存放,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与有关疾病的预防措施。指导家长正确的使用声音以及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心理及性格的健康发育;指导家长针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训练,以增加孩子身体素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3 婴儿3-12个月时对家长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3-12个月的婴儿,应采取常规的运动评估以及相关的五十二项检查,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情况正确的了解,如果发现孩子发育情况出现障碍,应使用特殊的儿童健康评估方法进行检查,对于怀疑以及异常情况,应及时的给予早期的健康干预措施。

3.4 满1岁后对家长及孩子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满1周岁的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对于牙齿生长不良等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评估以及检查,及时发现孩子语言发育功能以及表达能力,如有缺陷及时早期进行心理开导,让孩子在生活中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问题,有效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3.5 3-6岁时对孩子及家长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此时期对于孩子及家长讲解某些常见的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关于预防常见的传染病的相关知识[3],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或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此期还要加重对孩子讲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由上所述,对于儿童及家长给予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有效的增加儿童及家长的防病意识,能够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儿童的生长健康能够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志明.探讨儿童保健在社区门诊的临床疗效[J].河南出版社,2011,10(15):33-40.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智障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44-02

一、智力训练

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目的,不是其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例如,智力有没有得到开发、行为有没有得到矫正、自我服务水平得有没有得到提高等等。智力康复训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情感情境、趣味性和成功性,才能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良好的情感情境,可以使智障儿童体会到更多的爱,产生愉快的情绪,与学习环境更加和谐,是智障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趣味性能更好地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在欢乐的情绪中主动自我要求,进行学习。成功性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智障儿童成功的机会,从而带给其成功的体验。这些教育方式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要。

二、健康情绪

重视培养智障儿童的健康情绪。通过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在自信中找到自我。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情绪。也可以帮助残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还可以从残障儿童的闪光点入手,逐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无能的,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找到自我。

三、优化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稳定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资设备,适当的空间条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版、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音乐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际关系与环境气氛和谐,生活快乐,以及家长与教师积极关爱,那么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容易趋于积极;相反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的残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对此,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

四、教育氛围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智障儿童产生对老师强烈的喜爱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特殊学校中,培智儿童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殊,没有歧视,培智儿童可以很好地找到集体归属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朋友,也可以成为别人目中有威信和乐意信赖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智障儿童虽然有智力缺陷,但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判断力。当他们能够真实地感觉到你在重视他、关心他和尊重他时,他们会表现出无限的真诚。特殊学校可以给智障儿童造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五、多方协作

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对残障儿童近期的表现及心理状况,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进行沟通交流,针对问题,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开展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三者更好地融合,这样就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以便采取积极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对家长进行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开展针对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开展活动

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可实行“一个融合”,即“学校全方位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融合”,推行“五个自主”:“自理自主、劳动自主、交往自主、学习自主、休闲自主。”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等活动纳入日常心理教育中,培养残障儿童的自主意识;通过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环境的心理能力。比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还可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教育设施,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兴趣小组;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在身临其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

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因而其教育方式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取向性、针对性的开展。作为教师,应勇于肩负起育人的伟大使命,秉承“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理念,尽可能排除、疏导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4篇

儿童学习障碍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心理健康的条件下对儿童学习障碍含义、类型、诱发原因进行探究。并从儿童自身、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三方面做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来预防儿童学习障碍的出现,提高他们的成绩。

【关 键 词】儿童;学习障碍;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60-03

一、引言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以下简称为LD)。在教育领域属于特殊教育、在心理学领域属于学习心理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特征、技能训练、社会支持、眼动及脑功能研究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诱发儿童学习障碍的因素,如学习障碍儿童的生活环境、自身素质等。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必须要注重儿童心理健康,特别是有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对儿童学习障碍研究是当前我们需要探索的领域。

二、儿童学习障碍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学习障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克于1963年首先将学习障碍这个词提出。国内至今比较认可的说法是,LD是指在听觉、思维、言语、阅读、书写、推理、拼音或数学计算等方面或几方面表现出显著困难。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具体表现在智力与特定的行为与学业成就方面。但通常认为这些儿童的智力基本正常。而引起学习成绩明显落后这种结果是学习障碍儿童与其自身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完善所导致的。国外调查资料表明,LD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5%,有一种或者多种学习障碍的学生占13%(Capano, Minden, Chen, Schachar,2008)“据统计,中小学生中有学习障碍的人占到5%-10%”。所以说,在我国人口基数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关注儿童学习障碍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注重基础教育的社会,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加强对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研究的趋势。

三、儿童学习障碍的类型

学习障碍是在如今在校生中各类身心障碍中占首位的。柯克和葛拉格认为学习障碍包含发展性学习障碍和学业性学习障碍两种。发展性学习障碍是指注意力协调缺陷、记忆力协调缺陷、感知觉协调缺陷、思维缺陷、语言能力的缺陷。学业性学习障碍是指:阅读能力缺陷、算术能力缺陷、拼音能力缺陷、书写能力缺陷、写作能力缺陷。通常的学习障碍有如下五种类型:

(一)阅读障碍

在所有学习障碍中阅读障碍所占比例最高。阅读障碍儿童的困难表现在阅读方面。据统计,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阅读障碍,具体表现形式为阅读速度慢、阅读内容理解困难、容易添字或者落字、看过就忘记、学习拼音和汉字困难、朗读及表达能力差。

(二)书写障碍

书写障碍儿童的学习困难表现在书写方面。儿童具有正常的书写能力,男女生在这一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为书写潦草、写作业一心二用、抄写时容易犯错、写字速度慢、偏旁部首错位、缺划或者多划、看到信息在写时容易遗漏。

(三)数学学习障碍

数学学习障碍,顾名思义,就是儿童的学习困难表现在数学学习中。男女生在数学学习障碍方面也无明显差别。此类儿童表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上不足、对基本的数学问题不能解决、关于数学概念和做题目时不能理解、运算能力薄弱、不会对已经学会的数学知识进行迁移、学习方式较为死板、空间想象力差。

(四)注意力障碍

注意力障碍在儿童学习障碍中也是常见类型。主要表现在儿童上课不专心、做事没有耐心、容易生气、情绪不稳定、同伴关系不良好、不能自我控制、缺乏自律以及不能延时等待等。

(五)写作障碍

写作障碍的儿童最明显的一点是阅读成绩与写作成绩不成正比,儿童可以进行口头表述作文,但不会转化为书面语写出。如同流水账一般写写忘忘、内容空洞、无主题、不会修改,就算修改也是个别字或单个符号做无关紧要的修改,不会进行整体性修改。以上五种是儿童学习障碍的主流分法。除此之外,还有记忆障碍、知动障碍、思考障碍等。

四、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儿童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产生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心理健康角度方面阐述儿童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并立足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同辈群体以及学校方面进行探讨。

(一)遗传因素

在Sterenson对285对双生子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阅读能力障碍明显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双亲有学习障碍将大大增加后代成为学习障碍的概率。对于学习障碍儿童本身来言,相比于一般儿童多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较低、自我概念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些与儿童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生理和自身心理机能都还尚未成熟有关。再加上学习障碍儿童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自我意识还未发育完整、缺乏自我调整、不能明确意识到调动内部动机的意义,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亲子关系以及子女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家庭关系是密切的亲子关系,并且孩子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恋。一个好的家庭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对学习都有重要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研究表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其子代患学习障碍的子女低于文化程度偏低的父母。父母之间的关系,恩爱程度乃至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等都会影响儿童患学习障碍的高低。家庭不美满,夫妻关系不好,亲子关系不良好,父母对孩子态度粗鲁或者疏于对孩子管教,放任自己的孩子甚至不闻不问,都会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出现概率。同时,家庭资源的贫乏,也会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而直接导致学习障碍的发生。

(三)同辈群体因素

由游戏向学习过渡的儿童,逐渐将学习好坏作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标准。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会被其他儿童所拒绝,长此以往,这种不良的同伴关系导致其自身发展为社交障碍,更有可能发展成学习障碍儿童。学习成绩不好,会使得更多的同伴不喜欢他,造成儿童自身性格更加孤僻自卑,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沉默,甚至抑郁。在一项元分析研究中发现,约有75%的学习障碍儿童存在社会技能缺陷。

(四)学校因素

在儿童期,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他们在儿童的心中地位逐渐增高。在学校,教师的言行、教学水平、教师自身素质等都会对对儿童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对于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评价较低,甚至不闻不问。认为学生无药可救。将精力投于那些成绩优秀或者聪明讨人喜欢的学生,忽视学习困难的儿童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影响,使得儿童对老师产生排斥心理,最终演变成学习障碍儿童。

五、预防儿童学习障碍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对于在心理保健与自身身心平衡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相比于普通的小学生来说,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重要。从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分别从儿童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其他方面等预防儿童学习障碍,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改变学习障碍儿童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法宝。本文主要从儿童自身、父母以及教师这三方面来探讨,并提出预防儿童学习障碍的建议。

(一)取悦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儿童自身来说,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比一般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这是由于儿童学业成就本身落后、社会家庭、自身对这种表面成绩落后而导致的偏见会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上的负担。儿童学习障碍不是由某一单一因素引起的,它也可能是很多因素综合引起的。表现在学习障碍儿童身上也是多样的。学习障碍儿童本身的情绪经常是低落的,伴随着会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存在缺陷。自信心丧失,与同伴不能保持良好关系时,会加强学习障碍儿童自我封闭和孤独感上升。研究表明,当学习障碍儿童在其他方面有一技之长时,学习障碍儿童会对自己的评价良好。所以,引导孩子自我效能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让学习障碍儿童去取悦自己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第一步。

(二)父母关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习障碍儿童更应该得到父母更多的爱,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积极性。Masten Best和Garnezer提出:在一个家庭环境中,通过父母作为模范是提供学习机会。这点充分运用了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抓住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使得儿童自主动机得到了发展。父母对他们自己的友谊以及在家庭之外获得的成功。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弹性发展很有帮助。弹性发展的提升使学习障碍儿童在逆境中具有更加强的适应能力。很多家长将学习成绩看的很重,对于孩子考试不漂亮得分数会一味责罚。这样做只会加重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负担。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对学习障碍儿童的鼓励比惩罚更利于他们的发展。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营造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也是给学习障碍儿童心理教育营造了外部的和谐氛围。同时父母应对儿童学会自我决策,不要替孩子包揽一切。

(三)老师关注、社会支持,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健康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对于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是巨大的。每个教师都不应对学习障碍学生轻视,认为他们是笨孩子,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更应该无条件接纳学习障碍儿童。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采用优点暴露法,积极的发现与认可。同时,应与心理辅导者配合给学习障碍儿童更为全面和针对的帮助。基于心理健康进行行为训练、认知训练、社会技能训练、个别化的教育辅导。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对其生理心理健康进行全面的教育。

其他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的包容对于学习障碍儿童也是很重要的。在任何场合,不仅仅是家庭或者学校这种规模群体中,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障碍儿童需要时时刻刻的被呵护和爱护。大家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学习不好、没天分,不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要给予孩子们更为积极向上的关怀。大众传媒能将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时,对于学习障碍儿童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良性教育。

总之,对于儿童学习障碍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生理机制仍然是复杂而存在争议的。对于预防儿童心理障碍的方法还需要后来研究者再进行补充。在现在以及未来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给与学习障碍儿童更多的关注与理解。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学习障碍儿童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宋红艳,张薇.不同类型学习障碍儿童的特点和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11-13.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途径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并不是总处于一种一成不变的状态,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心理并不是什么事物都能够接受,而是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或排斥性。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的许多特性相互协调统一,与周围的许多环境相互适应。心理健康与心理的变化成相一致的态势发展,并且在发展中相互起制约作用。所以心理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而心理健康是在心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为心理的继续发展研究提供保证。

二、对于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幼儿3~6岁时期,心理的发展正处于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潜力,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有着极度不成熟的表现。自我的调剂控制水平较低,认知能力差,极度容易受周围各种复杂环境的影响,形成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

对于学前的幼儿来说,心理健康关系他们的一生,并对他们的感情、认知和个性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于以上各方面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学会提出《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发展儿童心理健康放到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幼儿时期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明显,通过在幼儿阶段的各种情境创设,培养幼儿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使他们逐渐具有谦让于人、自强不息的品格。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尊重幼儿心理。

虽然幼儿看似不懂事,但是他们的心理深处同样和成年人一样渴望获得尊重,尤其是目前的高科技时代,因为幼儿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接触到的社会更广泛,他们的心理水平已经远远超过过去,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尊重他们的心灵,用“你真棒”、“你是最好的”等话语对孩子们进行鼓励,并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化解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心理隔阂,从而唤起孩子内心深处的活泼和开朗。

2.校内外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接触的环境较少,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之中,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这两个环境对幼儿认知的发展情况,让孩子们逐渐适应家庭和学校的环境。

(1)学校环境。

学校的环境是一个相对轻松地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幼儿们在一起玩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角色的模拟工作,从而使幼儿的心理产生安全感,让幼儿们团结在一起。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幼儿轻易接触到家长的各种观念,他们的观念可以影响幼儿一时的心理发展,也可以影响幼儿一世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家长应该端正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克制自己的脾气,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定期进行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将教孩子的经验互相传授,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幼儿一日生活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时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一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游戏的环境中,除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质外,更重要的是游戏对于孩子自身的心理的影响,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体验游戏角色的责任和重要性,在一个游戏中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关于团结的意义、独立性的优势等。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够进行换位表演,更体验所在角色的责任,对于以后幼儿长大步入社会具有长远的影响。

我们在进行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游戏的功能性、需要性和针对性原则。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活动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掘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在进行幼儿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采取主观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幼儿为中心,通过唱歌、绘画、舞蹈等方式,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引导工作。这样能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让他们身心得到放松,从而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

4.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幼儿是否合群等心理发展方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一些种花、植树等活动随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

由于每个幼儿生活环境的不同,学到的东西也就有所不同,心理上的差异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辅导。

1.开展个别辅导。

儿童在心理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差异,并且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应该搜集大量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实际的操作水平,对幼儿的个别心理辅导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2.问题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幼儿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矫正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幼儿心理进行发展的时候,由于外界的不恰当因素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得畸形化,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治疗工作。在进行工作时,面对的是单独的幼儿而不是全体的幼儿,要给予这些患病幼儿更多的心理关怀,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例如对于胆怯的儿童要塑造他们的勇气,对于孤独的幼儿要进行合群的引导等。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幼儿正确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的正能量,避免因不良因素导致心理畸形的发展。

2.能够让幼儿形成团结、自强的道德规范,有一种自律意识,使自己的行为正确化,对以后的成长产生帮助。

3.用积极的情绪面对生活,避免被社会的负面消息影响,能够快乐地生活。

六、结语

幼儿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更要家长和老师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孩子的心灵意识,让他们有正确的心理发展方向,久而久之才能更好地团结小朋友,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正能量,开心过好每一天。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温岭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但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流动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通过寄养或托养的方式,将子女留在温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城市打工、经商,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受到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从教育公平、人口流动、心理健康等视角赋予了研究意义,形成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关爱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成果。但纵观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特质为研究内容,极少把焦点聚集于留守儿童个体,尤其是对于建立留守儿童个体心理健康档案这一块,研究几近空白。

本研究尝试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当前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探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梳理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40余篇文献,总结发现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展。陆春燕通过定性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或亲自关系不良等。卢利亚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较差、性格缺陷、亲情缺失、价值扭曲等。李宝峰的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71名被试中,28.8%的人有各种轻度的心理不良反应,2.2%的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日后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失去了健全的父母关爱,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这对发育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表现得越突出。综合各类调查研究结果,留守儿童就心理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隔代抚养下的儿童对父母的亲情依赖不能得到满足,容易造成亲子间的情感隔阂和情绪对立,留守儿童性格上变得内向、悲观、孤僻。青春期的少年处于一个敏感的过度阶段,处于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对身心过渡期的惶恐和茫然的承受力很差。同时他们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正常的管教和引导,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上更自卑,这种心态在留守女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习惯不良,行为极端

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普遍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祖孙之间存在明显的心理代沟,隔代抚养仅局限于生活上,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失去了健全的关爱。隔代抚养容易导致溺爱,生活上的过度娇宠容易使孩子养成上一些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同时部分父母因为觉得平时远离子女,存在用金钱替代关爱的观念,使得部分儿童行为大胆放肆。

(三)叛逆消极,价值扭曲

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特性,使得他们自控能力差,一些少年会因为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的精神支柱。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独立性迅速发展,在祖辈或教师管教的过程中常常与要求背道而驰。同时,青春期是青少人由道德他律走向自律的一个阶段,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伦理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行为自由度高,人生观、价值观容易错位。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意义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学校、教师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诊断测量后,对结果进行整理、记录和分析,并以报告形式加以保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能为相关个人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协力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需要

个体成长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身心发展的过程。收集资料建档,能让留守儿童通过个人档案里的描述,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有利于他们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和优劣势,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教育的目标,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心理档案同时能帮留守儿童了解周边同伴的个性特征,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为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提供条件。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科学管理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接班人,维护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各阶段间的过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动态监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并认识学生的发展变化,便于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从客观上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家长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需要

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平常又远离子女,无法全面掌握子女的心理状况。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平台,不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能加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全面动态完整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引导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提前规避教育缺陷,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如何把留守“问题儿童”调教好,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要想解决留守“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通力协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各种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锤炼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力。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让决策部门全面科学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切实的关爱行动方案提供可靠信息。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就读学校为单位建立心理档案应该是主渠道。近年来,温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目前教师队伍中拥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的一千余名,其中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近三十人,且多数学校已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一)条分缕析,明确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内容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首先应该掌握心理档案的收编范围,为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提供一定的依据。一份完整、系统的心理档案应该包括团体资料和个人资料两部分,团体资料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反映了同一年龄段儿童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性特征,是建立在个人资料基础上的。个人资料应该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如个人背景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等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成长情况(身体发育状况、个人病史、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等)、家庭基本情况(父母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学习情况(学校、年级、班级、成绩等)等方面情况;二是心理测量结果,可以采取数据表或者剖面图的形式呈现个体在各类心理测验中的结果,按照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行为(动作发展水平、动作协调能力、行为状态等)、情感(道德感、价值感等)三大块内容;三是各类评价或建议,主要包括对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记录、教育建议以及心理咨询记录等。

(二)层层分工,抓好心理档案建设的具体落实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是他们学习和活动的具体单元,教师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培育者,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班级和教师三级分工网络建设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学校层面,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心理普查、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作品分析法等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资料,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尤其要重视典型案例档案的建立,帮助教师了解和重视学生的特殊需要。班级层面,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社会模式或榜样,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修正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掌握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室反馈情况。心理教师层面,他们实际上承担着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的主要责任,尤其是对于心理普查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做好个案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家访和心理辅导,为留守“问题儿童”缓解不良心理、矫正偏常行为,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

(三)信息追踪,促进心理档案建设的充实完善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份全面、系统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意味着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掌握心理状况,对材料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并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不要因学生的升学而造成心理档案断档,可以运用网络化优势保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做好心理档案电子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同阶段学校的重复劳动,使高一阶段学校教师能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借鉴和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留守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过程和成果,为留守儿童自我审视创设条件,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缓解留守“问题儿童”心理问题是新时期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个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是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这种尝试能否取得实效,有待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立的支持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2007,(07).

[3]李宝峰.农村“留守儿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1;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13-01

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实中,人们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足够的重视。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的4年~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儿童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可能不能很好地向老师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关心,精心呵护,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热爱、尊重每一个儿童

教师对儿童的关爱是滋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最好营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有成熟先进的教育方法,或是具备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如果你不爱孩子,一切都是空的。试想一下,如果是你自己外出学习,遇到的是一个对你漠不关心、整天板着脸对你乱吼叫的老师,你会喜欢吗?你会乐意接受他对你的教育吗?幼儿园的孩子虽然言语表达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是他的内心肯定会有很大的波澜,久而久之,就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去爱每一个儿童,关注到每一个儿童。

例如,有个孩子看上去似乎什么都不懂,教师组织活动时,只有他在捣乱,一会站在凳子上一会钻到桌子底下,又或者打其他的小朋友。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也会比较严厉地去劝阻,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时间久了,教师的耐心也没了,开始渐渐冷落他了。当他变本加厉的时候,教师就在想,会不会是平时对他关注太少了,他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呢?于是,教师开始慢慢关注他,上课的时候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教师会请他回答,回答完之后教师便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同时教师发现他的肢体协调能力很好,于是在体育活动的时候就请他来示范一些比较难的动作,让其他孩子跟他一起做。在教师的一次又一次的关注下,他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虽然在活动中有时不是很专心,但是至少能够安安稳稳地坐好,不在课堂上捣蛋了。自从发现了他的优点后,很多孩子下课也愿意跟他一起玩耍,再也不冷落他了。如果当时一味地冷落他,没有及时关注到他,他现在可能还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捣蛋鬼。但教师的关注和爱,让他变成了一个受欢迎的小朋友。由此可见,教师的爱会深深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

二、在一日生活中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人们常说要把德、智、体、美、劳、安全、健康等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目的就是希望儿童的每一天都有收获。而在这其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那么该怎么去融入呢?这就需要教师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

如一次活动结束后,班里的孩子有的去上厕所、有的去喝水、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玩耍。这时,教师看到小Z往床边上走去,并且把原本自己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给弄散了,然后不停地折来折去。教师悄然走到他身边问:“你这是在干什么呀?”他满脸惊慌失措,用非常害怕的眼神看着教师。再细问后,才知道原来他把长方形的被子叠成三角形,是因为刚刚上了一节关于图形的数学课,所以他才会来用被子折成三角形。于是教师朝他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头,随后让孩子们都坐在自己的床上,把小Z能把长方形的被子折成三角形的本领跟他们分享了,并让他们也来试一试。这时,孩子们都开动起了自己的小脑筋。对于不会折的小朋友,教师会让小Z去帮助他们。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到小Z的心理从害怕到快乐的转变。试想,如果当时教师严厉地批评了他,那他的心情一定会因为受到责备而陷入低潮,就不可能出现后来快乐地帮助他人这个行为。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状况,及时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好辅助工作。

三、家园共育,共同协助

除了在幼儿园,幼儿大部分时间都会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度过,所以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了解比较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方法。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地跟家长交流,分享一些教育的方法,帮助家长,使他们在家也能对孩子进行引导。

四、结束语

总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少不了教师的耐心辅导。因此,每一位教师要从儿童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将儿童的不良心理扼杀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栾文敬,路红红,童玉林,吕丹娜.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02).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于本次研究的是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十堰市城区儿童281名,其中包括留守儿童216名,男生117名,女生99名,非留守儿童65名,男生35名,女生30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4.28±1.35)岁。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问卷(MHT) 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效度量表和8个内容分量表。8个内容分量表包括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孤独、自责、过敏、身体症状、恐怖和冲动倾向。

1.2.2应对方式问卷(WCSQ) 应对方式问卷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解决问题、幻想、自责、退避、求助、合理化,总共62个题目,题目均采用"是"或"否"来作答。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表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就意味着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总共有10个题目。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对所有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评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见表1。

表1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2,P

3 讨论

3.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提出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会造成他们人际关系差,容易焦虑,自卑,无助等不健康的心理。但本文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虽然高于非留守儿童的总分,但是差距不明显,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不过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有关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方面焦虑程度都比较高,说明无论留守与否,此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严重的学习压力,两者没有差异。但就孤独倾向来看,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是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的。

3.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差异不明显,这说明留守虽然给儿童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可能因为一些个体内在保护性因素的调节,缓解了伤害程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差,原因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在身边的教导,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缺乏自信和鼓励,导致遇事退缩或应对能力差。在应对方式方面,留守儿童处理方式一般顺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由此可见其应对方式还是以积极应对为主,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与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有关,此时的儿童自我意识比较强,渴望独立,渴望自主解决问题,渴望得到同龄人及别人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在应对方式上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

3.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说明自我效能感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好的认同,心理更加健康。当个体认为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时,自我效能感便高涨,遇到困难时,会尽更大的努力去解决困难,一旦困难被解决,那么就会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自卑,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从而导致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如果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可以帮助缓解紧张,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此外,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能够更好的促使其积极的应对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更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方式应对问题。

综上所述,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应对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许华山,沐林林,谢杏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5,04:559-564+569.

[2]赵丽丽,许华山,焦东亮,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1:72-74.

[3]贾文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J].心理科学,2012,01:142-147.

[4]储,赵宜生,刘翔宇,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2,0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