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希腊;音乐;哲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70-01

一、毕达哥拉斯―音乐“净化作用”

从有关万物之源的探索到对音乐数理原理和心理功能的认知,毕达哥拉斯对后世的影响较大,他把“数”看做是万物的本原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的数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并表现出数的和谐性。他多次提到了音乐和数的关系,音乐的和谐与数是离不开的,认为没有了数也就失去了音乐。他是最早探讨声音感觉的人,通过实验发现音的高度按照琴弦的长短而定,声音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成反比例而变化。如从音程中低音与高音的弦长比例看,八度2:1,五度3:2,四度4:3。

他还提出了音乐的“净化”作用,音乐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他认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对人的心灵起到某种作用,可以教育人,用乐曲中某段旋律、节奏能够治疗人得和脾气,并且内心能够平静和谐”。这是最早关于音乐心理与音乐治疗的研究。对后世的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看出早起的古希腊哲学家对音乐心理功能的认知。

二、苏格拉底―归纳论证法与艺术形式应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这一观念的产生

苏格拉底认为相信神安排世界的一切以适应人得需要,认为人的理性中就含有知识,而教育只是设法把人所固有的知识引出来。亚里士多德称他的这个方法是“归纳的论证”。他认为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才是艺术表现形式的核心,艺术应该通过它们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来刻划人得心理。这对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影响很大,是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唯心与唯物两种哲学观对音乐教化作用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吸收了苏格拉底以及毕达哥达斯的思想,构成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他的认识论称:感性知觉,由于它要依靠身躯,所以生来就不可靠。由感官而来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抽象的观念本身才是事物真正的知识本体。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还要把美的事物作为培养自己的目的来探究,这是音乐教育对人心里美的塑造重要性。要判断音乐或别的艺术好不好,首先就要看它描写的是什么,是否正确,其次是了解语言、歌唱节奏是否好,柏拉图就认为那我们就不能同意,音乐艺术的尺度是娱乐。

他还强调音乐和美学的双重重要性,人们听正经的音乐就会成为正经的人,反之,听不正经的音乐就会成为不正经的人,还强调单单学习音乐是不够的,还要辅助于体育。因为这两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依附互不离开的。偏离其中一面就会导致文弱或粗野。因此,他认为只有几种音乐适用于培养治理理想国家的人才的教育中。这些思想观点,表达了他及其肯定和重视音乐教育对于人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音乐教育方面与柏拉图的观点有点相近,他也重视音乐的道德力量和教育作用,对人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入到青年的教育课程里。因为音乐本身就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中,仿佛存在着和人的心灵的一种和谐,让年轻人能够自愿的去学习。这就表明了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道德教育、消遣闲暇和精神方面的享受,是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能够达到的三种目的,这种观念即使对今天的普通音乐教育来说,也颇具有启发意义。他还用它的模仿说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如何通过人得心理因素而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影响人们的意志品质。他认为,音乐能够模仿人得七情六欲―温柔、善良、愤怒、勇敢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性,所以人们在聆听模仿某段音乐时也就能产生同样的感情。既然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关心培养正确的判断力以及高尚的品质和行为的喜爱了。

古希腊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给音乐教学心理学带来了一个开端,为音乐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美学、哲学、心理学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西方哲学家 文学家 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3]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柏拉图是古希腊屈指可数、名闻遐迩的大哲学家,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因此,说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实不为过.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国家篇》377B)他甚至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法律篇》789D)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护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法律篇》789E).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便使他免受惊吓(《法律篇》790C—E).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当孩子3岁或更大一点,我们可以开始审慎地纠正他,让他开始玩游戏,最好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在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注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法律篇》793D—794D).现代脑科学表明,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们不得不为柏拉图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乐及体育教育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国家篇》376E)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在的“文化”一词.

他认为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国家篇》401)他认为,一切种类的音乐、诗歌和艺术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国家篇》403c)因为音乐诗歌由于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会把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区别注入人心,使儿童“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国家篇》401D)正因为他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非常重视,柏拉图主张对音乐文艺教育的内容应严加审定.“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国家篇》378E)因此,“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国家篇》377C)他提出要制定一个限制音乐、诗歌的法律,规定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可以提倡,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必须取缔,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灵.”(《国家篇》379C)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国家篇》403D)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护卫者的身体状况能适应护卫者的工作,“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国家篇》404B)因此,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戒除酗酒,食物应当简朴,不能嗜睡.

柏拉图认为应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国家篇》410D),因而应使音乐和体育良好地配合,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国家篇》412)

三、女子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动物作比方,以此来证明男女应受同等教育.“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较弱者,公的看做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国家篇》451E)“那么,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国家篇》452)他提出应该同样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他认为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区别,在一些方面如织布、烹饪、做糕点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长,在诸如行军作战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因此,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和禀赋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

四、城邦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的进步.在这里,柏拉图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他认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护卫者,这一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思想.

关于护卫者的学习内容,柏拉图认为应先学习五门预备性学科: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他认为,治国者之所以应学习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心灵,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知识的对象都是不能用感觉来触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别的任何方法都不行.”(《国家篇》526A)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治国者的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最终达到最高知识——‘善’”的理念.他认为,所有这些预备性科目应趁护卫者年轻时教给他们,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进行传授.

柏拉图认为,在学完预备性学科之后,要想达到“善”的境界,还必须接受“辩证法”的训练.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详细的阐述.他把洞穴内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称为“可知世界”.在洞内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当于认识的“猜测”阶段,转身看到木偶的实物相当于认识的“相信”阶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认识便进入“理念世界”(“知识”的阶段).而洞穴外的太阳则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一样,我们必须“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使学习的器官——整个灵魂(它类似看物的眼睛)转离变化世界的个别事物,正面观看实在世界的理念.这种“灵魂”转向的技巧或学问就是他所说的“辩证法”.

关于学习前面提到的课程的对象,柏拉图认为必须挑选出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此外,他们不仅要性格高贵严肃而且应具有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如必须刻苦学习,强于记忆等.

柏拉图不仅对护卫者的教育目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还就教育的时间安排及人才选拔作了详细论述.他将护卫者教育的时间安排分为六个阶段:(1)童年——青少年时期.护卫者自幼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学习和哲学功课应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岁——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必要的体育训练,为哲学研究准备体力条件.(3)二十岁——三十岁.进行第一项选拔,把那些在“劳苦的身体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选出来”(《国家篇》537A),对他们施以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辩证法”预备性学科的教育.(4)三十岁——三十五岁.进行第二次选拔,“选出其中最富这些天赋条件的青年,在他们年满三十的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候,给以更高的荣誉,并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国家篇》537D)凡经过考试的,可让他们“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为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国家篇》539DE).(5)三十五岁——五十岁.用十五年时间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目的是“让他们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国家篇》539E),同时还可以在公务中继续考验他们的素质.(6)五十岁以后——去世.他们必须接受最后考验,使他们最终达到“善”本身,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及他们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用大部分时间研究哲学,在培养出国家的继承人后他们便可辞去职务,进入乐土,并安居下来.

五、柏拉图的学园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施,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关于学园建立的确切日期无从查考.“从建园的纲领和柏拉图说起曾在40岁那年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时确立的信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来看,我们自然应该设想建园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388—387年).”[1]学园的活动以“讲学”为主,学习和研究几何学在学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园入口处悬挂的“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我门”的名言充分说明了柏拉图对于几何学的重视.除几何学外,柏拉图学园对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学科也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学园除重视文、理科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课程当属柏拉图的哲学,他将哲学之前的各门具体学科称为“预备性学科”,而将学习哲学作为通向最高知识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径.阿卡得穆学园作为教育科学中心虽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新的结合,培养一批既精通哲学、自然科学又善于治国的政治人才,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服务.

二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超级秘书网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结合的.他认为,上帝造人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和铁质.他认为,“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所生下来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2]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实质是论证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柏拉图的教育旨在与智者教育对城邦所造成的离心力相抗衡.对柏拉图来说,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也不是通过在神话和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真正说来,它是一个人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塑造,即内在于人的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难以调和的东西--野兽性与天使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种统一,使人既不变成一头驯顺的绵羊(奴隶),也不变成一头贪婪的狼(僭主).[3]人变成一个政治存在的潜能依赖在他之中这种哲学本性与尚武本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并不是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而是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

[1]〔英〕A•E•泰勒著,谢随知等译.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0(1):14-15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柏拉图;早期教育思想;启示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437)是西方历史上系统地阐述早期教育问题的第一人,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设想了一个从早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完整学校制度,哲学王的宏大根基始于0~6岁儿童的教育。他从实现理想国的政治需要出发,赋予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的意义,把良好的早期教育看成是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基础工程。下面将系统阐述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

一、早期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柏拉图主张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认为早期教育是个体以道德为核心的各方面素质养成的启蒙阶段。“凡是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在一个人的幼小柔嫩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为什么形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形式。”①柏拉图指出儿童从出生到接受正规教育这个早期教育阶段是最难的,因为当孩子的肉体和精神有最大的可塑行,错误对待孩子将造成最持久的伤害。 0~6岁的教育要尽量避免对儿童的伤害,此时期的教育应重在养护,启蒙儿童的德行。

早期教育的任务在于恰当运用儿童的幼小、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对儿童施与良好的教育,使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柏拉图说:“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往哪里走。”②柏拉图强调国家在实行儿童公育时要善于甄别,确保能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影响”的诸元素,譬如政府组织早期教育机构、精心选择教育内容、选用有德行的教育者,从而引导儿童走向教育者希望的方向。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柏拉图精心设计了早期教育的方方面面。③

二、早期教育的机构

柏拉图主张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对人生各阶段教育,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到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强制性的教育。在早期教育阶段由国家实行公共学前教育,规定早期教育的机构。

优生及胎教措施——柏拉图主张国家执行优生政策:国家为人民选择婚配,最好的男子配最良的女子,以保证所生的后代属于优秀的种子。至于一般和不良的男女的婚配,越少越好,以免生育不好的后代。女子怀孕后必须接受胎教训练,以利于胎儿的发育成长。婴儿出生后,先天残缺或体弱的则秘密处理,优秀的则送至国家教养机关,施以公共教育。

学前教育专门化机构——在学前教育阶段,由国家实行公共学前教育,由国家决定教什么内容和选择什么人充当教育者。养育儿童的机构被称为养育院,养育院又细分为0~3岁的托儿所和3~6岁的游戏场。儿童三岁以前在托儿所度过,由经过严格挑选的女仆照顾,由全城邦最优秀的女公民监督进行教育;3到6岁时则由褓姆带领到附设于神庙的公共游戏场里,由当局命令的妇女们进行照管。

三、早期教育的内容

柏拉图强调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强调早期教育的方法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强调自然快乐且以身体、道德、游戏等内容为重点的和谐教育。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是一套有内容、有宗旨的完整体系,体现为以做游戏、听故事、音乐熏陶和体操练习为形式,以培养儿童正直、善良、正义等道德品质为宗旨。

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游戏,赋予游戏以教育理论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其教育作用。游戏场以游戏为主,但游戏的内容、方法必须慎重选择,不应轻易变化,以免形成儿童“厌旧喜新”的心理。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精神,“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反法律的孩子,他们就不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了。”④这里的法律精神是指游戏应有教育性、规则性,应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以便儿童模仿。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柏拉图鼓励孩子玩自己发明的游戏,认为孩子自己发明的游戏是最好的。这样柏拉图深刻认识到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喜好嬉戏的天性,游戏是儿童自主活动和创造精神的最佳教育内容,要通过游戏的内在法律精神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初步习得品行。

柏拉图提出国家要注意到诸如摇篮曲、儿歌的教育影响,要慎重选择对儿童讲述的故事,要严格审查创作故事的人及其作品。审查的标准“以不慢神为第一义”,凡描写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妒忌、说谎等等的故事,一律删去,而那些描述智慧、勇敢、友善的故事,则应列在目录上,劝导母亲和保姆们讲给孩子们听,以之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柏拉图说:“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⑤,才能把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儿童的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3.音乐熏陶、体操练习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音乐教育和体操练习是和谐教育的开始。音乐是为了陶冶心灵,体育是为了锻炼身体,身心协调发展才算和谐。柏拉图认为,欢快、奋发、高昂的儿童的曲调能培养儿童坚毅、快乐、勇敢的性格。以体操、角力、骑马、射箭等训练项目为主的体育能强健儿童身体,音形结合的舞蹈则能训练优美的举止。音乐与体育必须配合,使身心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转贴于 四、柏拉图早期教育思想的启示

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西方早期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启发着人们思考早期教育问题。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有待于我们挖掘。

1.以德育为主的早期教育

柏拉图继承了他老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强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智德统一”,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早期教育的核心无他,即儿童的德性培养,柏拉图认为可以利用儿童的模仿心,通过早期教育的内容发展儿童的德行。柏拉图认为: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通过行动或实践来培养良好的习惯显得特别重要,儿童的道德可先知而后行。他在选择早期教育的内容如游戏、故事、音乐材料的选择上,都强调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经过慎重选择的教育材料为儿童树立勇敢、节制、虔诚、自由人物及品质的模仿对象,早期教育要极力树立正面榜样,让儿童“从小到老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⑥

2.分阶段教育方法

柏拉图依据人的年龄划分出受教育的几个阶段。柏拉图根据儿童的生长特点进一步把早期教育细分为胎儿-婴儿-幼儿三阶段,每一阶段都实施不同的教育。国家是早期教育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肩负着优生、保育、教养三重任务,儿童出生前国家对孕妇进行胎教训练,儿童出生后就送到国家特设的托儿所,由母亲喂奶;夜间的麻烦事交给奶妈和保姆。从儿童出生到7岁国家对男女幼童实行无差别教育,为儿童安排包括讲故事、寓言、诗歌、音乐、美术、体育锻炼等广泛的教育内容。

3.教育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个命题里,“教育”一词一般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又简称德育,由此,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个命题也可转换成教学永远具有德育性,能否永远具有德育性,要看符合德育的内容是怎样确定的。游戏场里的儿童们所做的游戏,所听的故事,所学的歌曲都是慎重选择过的,这些故事、歌曲需要严格审查才能列在目录上的;那些随便编出来的、偶然想到的故事和歌曲绝不允许教给儿童。

综观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发现他重视优生优育,重视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主张和谐发展的教育,指出游戏在早期教育中的意义,提出了慎重选择教学教材的问题。这些观点不仅在西方早期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早期教育的改革和思想建设也有积极的启示,在吸收柏拉图早期教育思想的精华时要抛弃柏拉图的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和唯心主义哲学观。

注释:

①②③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54页

④⑤⑥转引自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参考文献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1 《理想国》中“灵魂转向学说“的主要观点

在本书的第六卷中,柏拉图明确了选择哲学家作为城邦的护卫者的最终答案,并提出了作为城邦的护卫者的哲学家应有的天性: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大度等等;同时,反驳了社会上关于哲学家是怪人、对城邦无用等的误判,进一步说明,“真正”的哲学家是“少之又少”的,进而讨论如何培养真正的城邦护卫者、统治者(即哲学王)的问题。在讨论如何培养哲学王的过程中,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必须拥有能通过“最大的学习”(P258)获得“最大的知识”(P260)的灵魂,能通过学习最终获得“善的理念”(即知识)。据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太阳喻”及“线段喻”。“太阳喻”中,柏拉图用太阳比喻“善的理念”,指出“善的理念”是“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P267),而教育,则是促进受教育者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的过程;“线段喻”中,柏拉图认为世界是二元的,将现实世界分为不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代表了可见世界(现象世界),另一部分代表了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又进而再把可见世界分为影像和实在、把可知世界分为从假设到达结论和借助于辩证法到达真理两部分,并且,与世界的四个部分相对应,柏拉图把灵魂也分为四个部分,即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这种世界与灵魂的对应关系,是柏拉图认识论的基础,是认识“最高的善”的前提。灵魂从想象、信念、理智直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即是一个认识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促使灵魂得以转向的受教育过程。

在本书的第七卷,柏拉图通过“洞穴喻”描述了“灵魂转向学说”的具体内容及如何使灵魂转向的艺术,他把洞穴的内外比喻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把洞穴中的火把比喻为“太阳”,灵魂的转向的过程即是一个人的灵魂如何从可见世界通往可知世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帮助灵魂转向的作用,并在此提出了“最终的善”的概念。在教育内容上,柏拉图规定了培养哲学王必须学习的科目,算术、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并指出,最终通过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辩证法的学习,辩证法是哲学王必须掌握的知识,是位于所有学习中的最上层,是“最大的知识”、是获得真理即“最终善”的唯一途径。在教育的过程的讨论中,柏拉图完整地论述了哲学王培养的整个过程,第一阶段从幼年至十七八岁,儿童主要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第二阶段从十七八岁到二十岁,主要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训练,培养学生勇敢的美德;第三阶段从二十岁至三十岁,主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四艺),该阶段为学习辩证法做准备;第四阶段三十岁至三十五岁,学习科目是辩证法;第五阶段为三十五岁至五十岁,“让他们回到洞穴中”,主要是让他们在智慧战争和担任其他公务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实际经验,并能经受各种考验;第六阶段,五十岁以后,那些在实际工作和辩证法学习中都能表现优异的人接受最后的考验,,最后使灵魂得以转向,看到善本身,哲学王的培养宣告完成;最后,哲学王继续研究哲学和管理国家,直到培养出新的接班人,方可辞退下来,进入乐土,安居下来。

2 “灵魂转向学说”教育涵义的学习体会与收获

柏拉图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而“灵魂转向学说”是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柏拉图在“灵魂转向学说”中分别指出,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世界和灵魂的划分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论证了人的理性把握真实世界的可能性,为教育的实现给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前提;而教育的过程则在于唤醒、培养并提升人的理性,培养人的教育过程是艰辛的历程。

2.1 灵魂转向学说中教育目的具有现代意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太阳喻”来表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即通过教育来造就“哲学家”,使哲学家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何谓“善的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六卷用“太阳”来比喻它。它“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P267)。物体因为太阳的照耀而被人看见,人的眼睛因为太阳的光线也具有了视物的视力,而“善的理念”就像太阳一样,是“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P267),使事物的本质得以彰显,使灵魂的认识能力得以实现。太阳孕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繁衍,而“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的“原因”,“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P276),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是最高的知识,是其他一切知识的源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知识从它演绎出来,也只有从它演绎出来才能是有用和有益的。所以,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就成了哲学家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哲学家,以至整个城邦,才能获得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才能重建城邦的秩序。

注重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柏拉图《理想国》的重要教育思想。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在他看来,音乐可以陶冶心灵,“当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他还十分注重体育锻炼,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并强调要尽可能将音乐和体育配合起来,使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张弛得宜,配合得当,达到和谐。而且柏拉图十分看重美德的培养,认为一个人需具有节制、勇敢、大度、高尚、正义等美德,儿童从小就不要接触罪恶的形象,否则“耳濡目染,有如牛羊卧毒草中咀嚼反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问心灵便铸成大错。”同时柏拉图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尤其是辩证法,在柏拉图看来,辩证法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只有懂得辩证法,才能弄清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事物的本质。虽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不但论述了“哲学王”的教育,而且也论及了市民和军人的教育,但是就这里要论述的教育而言,笔者认为毋宁选择“哲学王”的教育作为一般的教育范畴。因为“哲学王”的教育过程才是完整的教育过程,造就“哲学王”的过程才是造就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 “哲学王”的教育才是柏拉图所认为的理想国家中的理想教育,而且柏拉图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也应该成为我们的时代所追求的教育理想之一。

2.2 灵魂转向学说中教育内容的现代价值

柏拉图认为,“引导”灵魂实现转向的方法就是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辩证法,这些学问能把“心灵从朦胧的黎明转到实在的大白天,上升到我们称之为真正哲学的实在。”(P282)这些学问中,辩证法被放在了教育体制最顶端,而算术、几何、天文等学问则是在学习辩证法之前必须先行学习的准备性学科。虽然算术、几何、天文等学问的研究对象是永恒的东西,而不是那些表现为产生和死亡的东西,能把灵魂引向真理,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并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而不是转向下面,它们“虽然对实在有某种认识,但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也只是梦似地看见实在,它们只要还在原封不动地使用它们所用的假设而不能给予任何说明,它们便还不能清醒地看见实在。” (P299)“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考察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找到可靠根的。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了无知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我们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P300)而且,只有依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是感官的知觉,才能达到事物的本质,只有一直坚持依靠思想本身理解善者的本质时,才能体会最高的“善的理念”。在《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中强调德育思想,崇尚“善”追求“善”。在柏拉图看来“善”是人先天的一种内在存在,没有不可教化的学生,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最终使公民成为拥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道德品德。

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变革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借鉴柏拉图的思想,以“成人”为目标、“成才”为支点,着重培养学生“智慧”的品德、“勇敢”的品德、“节制”的品德,这种德育思想是实现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杠杆,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保证。

2.3 灵魂转向学说中教育过程的现代启示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到了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教育问题。从幼年至十七、十八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心灵,形成灵魂的和谐美;体育可以锻炼身体,形成身体的形态美。但他同时也指出,音乐和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前者照顾心灵,后者照顾身体,而是两者共同服务于灵魂的培养;音乐服务于灵魂的理性部分,体育则服务于灵魂的激情部分。换句话说,音乐与体育是为了使灵魂的理性部分和激情部分协调一致,形成一种和谐;(二)在十七、十八岁至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勇敢的美德。在此阶段,对这些青少年进行第一次选拔。那些在学习、战争和其他义务中表现优异的青年继续学习,其余的人就成为军人;(三)在二十至三十岁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科目是算术、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四艺),该阶段是为学习辩证法做准备。柏拉图指出,不同时给感官以相反刺激的事物不需要理性思考,而同时给感官相反刺激的事物需要理性思考。而理性思考必须利用计算能力才能获得真的信息,因此,算术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几何学的对象是永恒事物,而不是变幻莫测的事物,因此,它能够把灵魂引向真理,从变化的现象世界转向实在的理念世界。天文学的对象是宇宙星空的运动,但柏拉图却认为,日月星辰运转所构成的和谐的图案还远不是真实的实在,它们只能作为人们学习其实在的说明图,因此研究天文学应像研究几何学那样,正确运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不要去管天空中的可见的事物,而要去追求其背后的永恒的实在。同时,谐音学也不是寻求可闻音之间数的关系,而是深入考察什么样数的关系是和谐的,什么样数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及其原因,学习谐音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美者和善者”。该阶段要求受教育者把以前小时候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综合起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柏拉图认为这是考察青年人有无辩证法天赋最重要的试金石。在这个阶段进行第二次选拔,即把这些青年中的最有天赋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接下去进行辩证法的学习;(四)在三十至三十五岁这个阶段,学习科目是辩证法。柏拉图认为辩证法处于整个教育体制的顶点,能够指导人把握实在,认识理念世界,因此也只有极少数的能善于抽象思维的人才适合研究辩证法。在该阶段,进行第三次选拔,那些能跟随真理达到实在本身的人,将被派去担任公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五)在三十五至五十岁这~阶段,主要让他们在指挥战争和担任其他公务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实际经验,并能经受各种考验。到五十岁时,那些在实际工作和辩证法学习中都表现优异的人接受最后的考验。这时,他们的灵魂必须转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当他们看见善本身时,他们得用它作为原型,管理好国家公民和个人。至此,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标―― 哲学王的培养终于宣告完毕,哲学家成了城邦的统治者,成为“哲学王”,真理和权力合而为一,一个正义的城邦得以实现。

灵魂转向学说中关于教育过程具有非常有意义的现代价值,首先,分阶段学习符合人的身心成长规律,有助于受教育者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知识与技能。同时,文艺教育有助于培养身心和谐的人;其次,柏拉图提出送孩子到乡下接受生活的磨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现代的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再次,《理想国》中人的灵魂与人的身体的成长历程,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终身学习”,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代代传承。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功能

1音乐教育与德育

杜威曾说过,“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布贝尔也认为“教育者最大的重任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运用音乐进行道德教育从中国的古代和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孔子宣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人的道德修养,开始于“诗”,建立于“礼”,完成于“乐”。他还说:“文之以礼乐,亦可成为完人矣”,意思是礼乐能够使人成为道德完善的人。而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思想家把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把音乐则作为教育的基础。他在《理想国》中曾经借着苏格拉底的口说过这样一段描述:“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深处,……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性格也就变得高尚优美”。音乐能够陶冶人类的情操,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孔子曾经这样赞美《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不但旋律堪称美轮美奂,而且它的内容也是无比高尚的。他由衷的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指,没想到音乐能使人达到这样如醉如痴的境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在领悟音乐美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音乐内在的思想,得到真、善、美的教育,从而达到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的目的。音乐的德育功能是其他任何艺术都不可替代的。

2音乐教育与情感

2.1音乐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认为:“用音乐,用某种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认为在音乐中的不同的调式会使人的情绪发生不同的变化,如:C调温和、D调激烈、E调安定……,曾有实验证明,每个不同的乐曲都能引起听者不同的情绪变化。《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在北大荒插队时经常唱民歌。民歌从歌词和旋律上都非常优美,听过唱过之后,歌曲的情绪引起他和其他知青想家的情感,他们在半夜不睡觉坐在一起大声地的唱,所有人在演唱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1980年,美国爆发石油危机,加油站排起了长队,人们心情躁动担心加不到油,顾客之间互相争吵,秩序很乱,一位加油站的老板想了一个好办法,组织了一个乐队为顾客演奏,在优雅的音乐声中,人们的烦恼被消除了,秩序也井然了。调节人的情绪、抒发人的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特有功能,是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因为音乐有这样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2.2音乐能激绪、鼓舞斗志。音乐可以利用音响的暗示,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氛围和心理环境,来影响人们的情绪。音乐使贝多芬超越了一切,似乎一切都不能让他屈服,坚强的继续进行创作,这也是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为何与众不同的原因了。古往今来,通过音乐唤起民众思想,鼓舞士气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马赛曲》曾在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攻克路易十六王朝宫殿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战斗打响次日,革命政府命令印一万份《马赛曲》发往全国各地,一位将领在求援报告中要求调派一千人或一千份《马赛曲》来加强力量。由于音乐具有激绪、鼓舞斗志的功能,所以音乐教育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实现鼓舞学生的斗志,培养他们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畏艰辛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音乐教育与团队意识

音乐既能抒发人们的情感,又能协调人们的关系,从而促进人际间的沟通与合作。在学校当中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在音乐教学的各门课程当中,重唱——重奏或合唱——合奏以及集体参与的音乐活动中,每个人作为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个人与个人之间需要密切的配合、相互补充。但他们之间又有各自的特点与作用,因此不可逾越、更不可替代。异口同声是齐唱的特点,因为没有多个声部,那么一首歌想唱齐、唱好相对于多声部的合唱就容易得多。而重唱——合唱则是异口异声。但这“异”却有着内在的联系,需要达到好的演唱效果大家必须做到“异口同心”,形成有机的结合,方能做到“同舟共济”,这样的训练价值和审美价值要比齐唱大得多。因此,多声部音乐教育的意义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合唱——合奏的教育意义是通过众人亲身参与,培养集体同心同德的意识,通过这样的唱奏建立起的共同体,以形成共同的感受与认识,不同于一般的聚合体,因为一般的聚合体是不会建立如此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不能低估重唱——重奏、合唱——合奏等涉及集体参与的音乐活动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运用这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共感与共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4音乐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上我们介绍了音乐三种功能,无论是德育功能还是团队意识的培养都属于音乐教育的功利功能,但我们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音乐教育的非功利功能——审美功能。音乐教育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指音乐教育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音乐审美意识的调控下,调动音乐审美能力而进行的音乐审美体验活动。在令人愉悦的音乐审美体验中,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音乐教育失去它的审美功能,而一味注重它的功利功能,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美,也就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其它功利功能将成为空谈,所以音乐教育的功利功能都是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5结语

音乐教育的功能还有很多,例如益智、健体以及开发创造力功能等等,希望我们广大的教育者们用心研究并真正发挥其作用,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经典名曲(第1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第1版)[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32.

[3]吴献书译,柏拉图.理想国(第1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5).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6篇

1、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卢梭

2、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瓦格纳

3、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 柏拉图

4、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爱因斯坦

5、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亨德尔

6、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7、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

8、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 贝多芬

9、我在旋律上花费很多功夫。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旋律的开始,而是把它继续下去,发展成完满的艺术形象。 —— R.斯特劳斯

10、不同生活接触,就不能为生活创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聂耳

11、音乐语言的真正活动范围就像其他艺术的活动范围一样是没有界限的。——(俄)谢洛夫

12、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 辛普森

13、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贝多芬

14、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蒙泰威尔第、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 爱因斯坦

15、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象自然那样无边无际,象风,象天空,象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 —— 德彪西

16、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 ——格鲁克

17、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苏)普罗科菲耶夫

18、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

19、作曲并不难,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 勃拉姆斯

20、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

21、要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舒曼

22、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个人的,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莫扎特

23、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

24、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门德尔松

25、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格林卡

26、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尼采

27、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柏拉图

28、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做木石。假使身充教师而不会唱歌,那简直没有为人师表的资格。 ——马丁·路德

29、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能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柴可夫斯基

30、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雨果

31、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维克多·雨果

32、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匈)李斯特

33、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法)费提斯

34、技术只有为高尚的目的服务,才有价值。 ——舒曼

35、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 舒曼

36、一切伟大的音乐家总是继承着民间音乐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做进一步的艺术加工,而不是与它的方向背道而驰;任何天才一旦违背了民间音乐的这种传统,他的作品就会脱离人民,降低价值。——马可

37、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深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王光祈

38、我愿意是我的作品成为战歌。——(波)肖邦

39、音乐常使死亡迟延。—— 伊索

40、音乐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恩格斯

41、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海顿

42、音乐是建筑在美的基础上面的一种艺术。——青主

43、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 ——歌德

44、对一个作曲家来说,从他对农民音乐的研究中获得全部益处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完整地吸收农民音乐的语汇,以致达到除这种语汇以外忘掉一切的地步,并把这种语汇作为自己的音乐母语来使用。—— 巴托克

45、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 柏拉图

46、像诗是词汇的和声一样,音乐是音符的和声;像诗是散文和演说的升华一样,隐约是诗的升华。——(英)珀赛尔

47、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48、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

49、民间音乐是在人民的斗争生活中产生的,人们歌唱着它、演奏着它总是有感而发,所表现的感情是真挚的、质朴的。——马可

50、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 —— 叔本华

51、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 弗德雷里克。柏辽兹

52、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 苏霍姆林斯基

53、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德)贝多芬

54、让自由的艺术和音乐本身美的规律冲破技术的樊篱,给思想和心灵以自由。 ——海顿

55、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恩格斯

56、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枣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罗曼 罗兰

57、离开了生活和斗争就没有音乐。——麦新

58、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海顿

59、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 门德尔松

60、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 李斯特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7篇

关键词:柏拉图;城邦;社会;和谐;正义

中图分类号:B50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40-04

人们对“柏拉图式的恋爱”并不陌生,但对他的社会和谐知之甚少。柏拉图的正义,和谐的城邦,哲学家执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社会图景,从而勾画出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色彩。

一、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在柏拉图看来,和谐是一种职业秩序上的井然有序,不同的人受相同的教育,正确的爱,国家整体上的幸福,有节制,是“至善”的创造物,且追求正义。

(一)和谐是一种职业秩序上的井然有序

在柏拉图的思想里,每个人应只从事一种职业,各司其责:“鞋匠总是鞋匠,并不在做鞋匠以外,还做舵工;农夫总是农夫,并不在做农夫以外,还做法官;兵士总是兵士,并不在做兵士以外的,还做商人,如此类推……”①只有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职业,不断地精益求精,城邦才能和谐安定。

(二)和谐意味着社会充满正义

在柏拉图看来,正义就是构成社会的各阶层“各安其分,各行其是”。只有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缺乏正义,社会永远也不可能和谐。

(三)和谐意指不同的人受过相同的教育

“真正受过音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但对于混身不和谐的人,他避之唯恐不远。”②受过相同教育的人,他们往往有相同的观点,在讨论和解决问题时,气氛常常融洽得多,因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很少出现。这种教育是指同一等级的教育,科目相同;不同等级,教育科目不能相同。

(四)和谐还指正确的爱

“正确的爱难道不是对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吗?”③乱爱不是正确的爱,它是在放纵自己的情感,是,坏的品行。快乐要有度,有节制,不能任性。正确的爱要有节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依法行事。柏拉图主张制定这方面的法律:“一个爱者可以亲吻、昵近、抚摸被爱者,象父亲对儿子一样;如要求被爱者做什么也一定出于正意。”④正确的爱就是要受到音乐教育,要有真正的音乐文艺教养,以达到对美的爱,对美的追求。

(五)和谐还意指国家整体上的幸福

这样才能真正导致国家的和谐稳定,绝对不是仅注意少数人的幸福。柏拉图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⑤在这里,柏拉图的和谐观实质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上的和谐稳定。为了达到整体的安稳,护卫者不能有私有财产,按照定量配给,不多不少。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幸福是由国家的幸福来决定的。每个人都要尽力尽责,干好自己的工作,把个人的幸福原则“放在国家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⑥“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⑦

(六)和谐也有节制的意味

节制就是让优秀的哲学家去控制国家,统治国家。柏拉图在引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说:“我们刚才揣测节制象是一种和谐,并不很错吧?”⑧继而,柏拉图解释了他这样说的原因:“节制贯穿全体公民,把最强的、最弱的和中间的……都结合起来,造成和谐,就象贯穿整个音阶,把各种强弱的音符结合起来,产生一支和谐的交响乐一样。因此,我们可以正确地肯定说,节制就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谁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不管是在国家还是在个人身上――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一致性和协调。”⑨简而言之,就是说本性上更好的东西如果能控制本性上更坏的东西,就能达到整体的和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和谐也有节制的意味。

(七)和谐就是“至善”的创造物

至善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和谐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至善是和谐的源泉,是和谐的缔造者。至善创造了万物,甚至创造了神,和谐更不例外了。在《蒂迈欧篇》这本书中,柏拉图借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蒂迈欧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创造万物的至善所在看到自己的成果时,看到创造出的主宰者――神的影像时,他感到万分的喜悦……他努力使他们更相似于原本。

二、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

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和谐与国家正义

柏拉图写《理想国》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和谐的国家或城邦,在他看来,正义是理想国家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柏拉图对理想国家的构想就是从探讨“什么是正义”开始的。为了探讨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城邦不大也不小,居住在同一城邦的人们按自己的天赋才能进行社会分工,干一种最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这种工作必须专业化,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不能兼职,你就在你的工作上尽力干,不要干这又干那,你不是上帝,全知全能,你是人。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才能各有各的不同,每一个只有从事一种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城邦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他在《理想国》的第三卷中就有说明:“因为我们的人既非兼才,亦非多才,每个人只能做一件事情。”⑩所以说,是天赋才能决定社会分工。在天赋才能的基础上,柏拉图把城邦中的人们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统治者。经过两次筛选,剩下的人要学习五年的哲学,然后从事15年的实践工作,直到50岁,他们才最后完成了承担“哲学王”任务的一切准备。他们构成这个国家即城邦的最高等级即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当统治者。

第二等级,护卫者。这些人是城邦中的中等人,他们天赋才能居中等,他们在二十岁以后要接受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的特殊教育,但是掌握这些知识的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需要,而是陶冶他们的心灵。他们是在生产者中挑选出来的,由他们构成这个国家即城邦的中间等级――武士。这些人擅长作战技能,负责整个城邦的安全,并辅助统治者。

第三等级,生产者。这些人是城邦中的下等人,他们天赋才能最低,20岁之前只能受到音乐和体育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音乐能培养高尚和谐的灵魂,体育能锻炼健康匀称的身体。他们是由工人、农民、商人等构成的,组成这个国家即城邦的最低等级,擅长生产技能,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负责整个社会的生活资料生产,维系着整个城邦的正常运转。

这个等级制度构成理想国的社会结构,也是城邦的基本政治制度。城邦的三个等级要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怎样实现整个国家的和谐呢?“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11 在这里可以看出,正义就是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正义就是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是和谐的本质内涵和内在要求。正义强调的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关系以及社会分工。一个社会的“正义”,就在于等级统属关系的确立,就在于社会成员的恪尽职守。一个理想的国家就建立在这样有序的等级基础之上。当社会各等级的成员都能够做到等级分明,职责清晰,分工有序,这个城邦就能够处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这个国家的和谐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就没有了国家的和谐。他在《理想国》的第四卷中说:“现有的这三种人相互干涉相互代替对于国家是有最大害处的。因此可以正确地把这称为最坏的事情。”12 这里的“三种人”就是指城邦中的三个等级。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本质上追求的是国家正义,各等级间的正义,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互不代替。所以国家正义就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和谐与个人正义

什么是个人正义呢?柏拉图是从个人灵魂的角度加以论证的,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他在《理想国》中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当他将自己心灵的这三个部分合在一起加以协调,仿佛将高音、低音、中音以及其间的各音阶合在一起加以协调那样,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和谐的整体时,于是,如果有必要做什么事的话――无论是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还是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他就会做起来;并且在做所有这些事情过程中,他都相信并称呼凡保持和符合这种和谐状态的行为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是智慧,而把只起破坏这种状态作用的行为称作不正义的行为,把指导不和谐状态的意见称作愚昧无知。”13 由此可见,个人正义就是个人灵魂的和谐。当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互不代替,互不干涉,各起各的作用时,就实现了个人正义。

城邦是由个人构成的,城邦正义显然也是由个人正义构成的,当然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组成的,是在国家和谐的前提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所以城邦的和谐大致是由个人和谐构成的。与灵魂的三个部分相对应的,是前面所说的三个等级,其中,哲学家、士兵、生产者分别是理性、激情、欲望的代表。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最理想的城邦就是哲学家领导士兵,统治生产者。士兵和生产者要服从哲学家的统治,为哲学家服务。只有这样,城邦即国家才能安定和谐,长治久安。既然城邦正义是由个人正义的相互作用构成的,那么城邦和谐就是由个人和谐相互作用构成的。城邦和谐意味着社会的和谐,城邦和谐与个人和谐分不开,所以,个人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城邦有适度的规模和贫富,能力决定职业

柏拉图根据统治者与实际权力的承担者之间的关系把城邦分为:君主制的城邦、民主制的城邦、寡头制的城邦、僭主制的城邦和贵族制的城邦。这些城邦都不是他要建立的城邦,他要建立的城邦是哲学家执政的城邦,他把这种城邦的建立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三个阶段:健康式城邦、美的城邦和哲学家统治的城邦。在柏拉图看来,第三阶段的城邦是最为和谐的,不过第一阶段也有和谐的方面:“健康的城邦是个快乐的城邦――没有贫困、没有压迫或政府、没有战争及人吃人的现象。城邦的快乐在于每个成员都是快乐的,因为每个成员的劳动与其报酬之间有着完美和谐的一致;任何人都不侵犯他人。它之所以不需要政府是因为每个人都由自己来选择最适合他的技艺;自然的天赋与爱好之间不存在不和谐”。14 有益于个人的东西(他选择其天性最适合的技艺)与有益于城邦的东西之间也是和谐一致的,虽然这种城邦有它完美的一方面,但它也有不完美的一面,和谐容易丧失。

在柏拉图看来,和谐的城邦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和谐的城邦的规模要适度

和谐的城邦的规模要有一个不能超过的最佳限度――“国家大到还能统一”。15 在这里,城邦和国家是同一个意思。如果一个城邦为了拥有大量的疆土,就去不断地战争,一旦拥有了,却又没有能力让城邦和谐发展,结果又分裂,这样的战争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国家的疆土大小由国家是否统一和谐决定。人口要与社会资源相适应,要便于管理,特别需要注意不能让人口超过社会资源,否则就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就不能实现自由平等,会出现动乱不稳。因为像游牧民族这种“生活是分散独立的个人需要宽广的活动空间。如果活动空间不足,势必会产生摩擦和冲突,导致社会动乱,但作为一个社会,空间又不能太大,人口更不能过多。希腊各城邦为了控制人口,实行持续的移民政策,移民地又发展成新的城邦,以致城邦数以百计。他们宁愿在各自孤立的小城邦中生活,而不努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只在波斯反复入侵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实行联合。这就是每个人要当自由人的考虑”。16

2.和谐的城邦的贫富要适度

和谐的城邦的贫富以不太贫和不太富为好。因为太富了“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17 太穷了“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18 不太贫和不太富的国家,要有策略地统治国家。要把别的国家看成是“相互敌对的两部分,一为穷人的,一为富人的,而且这两个部分各自内部还分成许多个更小的对立部分”。19 要利用别国的贫富差别,挑起他们的内部矛盾,并“把一些个的财富、权力或人口许给另一些个部分,那你就会有许多的盟友和不多的敌人”。20 比如,如果发生战争,就联合两个富有的敌对国家中的一个,去打另外一个,可以这样做:“我们派遣一名使节到两国之一去,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金银这东西我们是没有也不容许有的,但他们可以有,所以他们还是来帮助我们作战,虐掠另一敌国的好。听到这些话,有谁愿去和瘦而有力的狗打,而不愿意和狗在一边去攻打那肥而弱的羊呢?”21 这个不太贫和不太富国家要以不太多的剩余财富为准,要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笼络人心,以本国的和谐为主题,以本国的和谐为目的。

3.能力决定职业

在一个和谐的城邦里,要做到能力决定职业。不要因为你是统治者的后代,你就有继承统治权;你变低劣时,就要把你“降入其他阶级”;22 如果农民工人这些低等阶级的后代有统治才能,就要把他们“提升为护卫者”。23

(三)哲学家执政

当时的哲学家与城邦之间矛盾重重,柏拉图认为唯有双方都彻底改变才能实现二者之间本应具有的和谐。“这种改变恰恰在于:城邦不再不愿由哲学家来统治,而哲学家不再不愿统治城邦。哲学与政权之间的这种和谐一致是难以做到的,是非常不可能的,但却并非不可能。”24 要实现二者的改变,要进行正确的劝说,必要时通过法律加以规定。

1.哲学家执政是哲学王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中,哲学家居于最高等级,是整个城邦的统治者,是城邦的关键人物。这应该说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是柏拉图的独家创作。

哲学家执政就是指统治者既有政治权力,又有哲学理念论,二者结合于一身的哲学王思想。正如柏拉图所说:“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国家中的国王,或者我们叫做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能够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除非这件事情能够实现,否则我们提出来的这个国家理论就永远不能够在可能范围内付诸实行,得以看见天日。我踌躇了很久而不敢说出来的,就是这件事情,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说出来,人们会说我又是在发怪论了。因为人们不容易看出,除掉这样做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国家或者个人得到幸福。”25 所以,要实现城邦的稳定和谐,首要的前提就是哲学家执政。

2.哲学家执政的原因

为什么让哲学家执政而不让政治家执政呢?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有统治国家的素质,当时的政治家,只是政客而已。他们争权夺利、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具备最高的知识,不能洞悉万物的本原,不能把握绝对的至善,不能熟悉理念世界的知识,他们不能当国王。哲学家可以当国王是因为他们热爱真理,能认识到真正的理念,掌握真正的知识,是最接近神的境界的人,能够分享神的智慧,知晓宇宙自然的奥秘,能够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具有治理国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指出,美德本身是不能凭借感官感觉到的。“人类理智须按照所谓‘理念’去运用,从杂多的感觉―知觉出发,凭借推理,把它们统摄成一种理性的概念。这种推理作用是一种回忆,……”26 一些政治家是凭借感官感觉到的品德,不具有真正的美德,而哲学家则是凭借灵魂、理智把握这种绝对的美德。他在《法律篇》中指出,绝大多数人己丧失生前拥有的绝对美德的记忆;只有哲学家,他是有较好的记忆的,当处于迷狂状态,沉思尘世美德的原型即美德的理念时,才能观照正义、节制、智慧等美德本身。所以,他认为,造成社会分裂和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品德败坏,而统治者的品德败坏也是政治败坏的根源,然而哲学家则是品德最高尚的人。

三、启示

总之,柏拉图所说的和谐是国家内部各等级,即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各行其是、各安其分的和谐,从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是要看国家的结构是否合理,国家职能是否越位错位。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没有社会正义,就不会有和谐社会。正义不仅是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而且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原则和重要保障。

我们只有了解了柏拉图的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后,才能取长补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12 13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2,109,110,102,133,134,134,152,152,101,156, 156,172,137,135,137,127,136,102,138,473.

14 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6 陆苏拉德.柏拉图密码[M].北京: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61.

24 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4.

25 柏拉图.理想国[M].重庆:西苑出版社,2003.473.

26 柏拉图.裴得罗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49.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柏拉图.理想国[M].重庆:西苑出版社,2003.

〔3〕柏拉图.裴得罗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80.

〔7〕陆苏拉德.柏拉图密码[M].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道德修养;情感;审美能力;心态;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27-01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怿。”汉代董仲舒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著。”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

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形式是美的,它有美的音色、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结构;音乐的内容是美的,它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心灵;音乐所创造的意境是美的,巍巍高山,潺潺流水,艳艳山花,飘飘落叶,甜甜笑脸,喳喳山鸟,啾啾鸣蝉……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四、音乐教育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

在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今天,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已渐渐走向萎靡,而这却又是现代人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劳动,这首先就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之必然能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它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

音乐还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音乐其实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齐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尤为重要的是,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实现的是人的心灵上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培养的是人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

五、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

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活动,是创作者在理性(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较多地运用感性(形象)思维进行的“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演奏、演唱)被称为“二度创作”,表演者是在音乐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把原作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结果。音乐欣赏则被称作“三度创作”,是欣赏者通过对表演者二度创作的作品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在音乐的作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艺术画面,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