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表演艺术论

音乐表演艺术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音乐表演艺术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表演艺术论范文第1篇

(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 南京 210002)

摘 要:本文从观察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三个不同维度来关注音乐表演艺术,主要从横向的共时性方面论述了如何演绎古典、浪漫、印象等不同乐派的作品。

关键词: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音乐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4.6文献标识码:A

On the Music Performing Art from the Existential State of Works

ZHANG He-xiang

从事音乐表演的人都要面对解读作品的问题,要想更合理地解释作品,更好地表现作品,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就应该关注作品本身,关注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

音乐表演分为三个环节:登台准备阶段、登台瞬间、登台后阶段。在登台准备阶段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观察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以及解读作品,只有全面观察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才能正确地解读作品,只有正确解读作品,才能准确地把谱面标记转化为自己的内心听觉,同时为把个人内心听觉转化为实际音响准备条件。因此,全面观察和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是音乐表演(二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观察音乐作品存在方式有三个不同维度。一是从纵向的历时性方面来看,二是从横向的共时性方面来看,三是从纵深方向即深浅程度的方面或者说音乐表演质量高低的方面来看。

从纵向的历时性方面来看,即从一个作品的诞生到流传过程的先后顺序来看。

最早产生的是“音乐作品在作曲家头脑中的存在方式,它是原始的存在方式,是一种观念的、潜态的也是完整形态的存在方式。作曲家已经在内心听觉中听到了具体的感性的音响。”

(注:参见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一个晨雾缭绕的清晨,来到美丽的多瑙河畔,看到灿烂的朝霞投下粼粼波光、太阳升起、大地复苏,一切充满生机……,这富有诗意的景色使作曲家产生创作灵感。突然,一个优美的旋律“在他耳边响起”……此时,音乐作品已存在于作曲家头脑中。

其次是在乐谱上的存在方式,即音乐作品。当《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在约翰•施特劳斯耳边响起时,他手头没有谱纸,于是匆忙之中只好将这一旋律写在衬衫袖口上。此时,该曲变成了一种感性的、可供以后演出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方式。

其三是音乐表演的存在方式,即二度创作。把乐谱上的《蓝色多瑙河》转化为演奏者内心听觉感受到的《蓝色多瑙河》,再把这种内心听觉转化为实际音响,感性地呈现给观众。

其四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三度创作),音乐欣赏是一个再创造和无限创造的过程,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五是在音乐理论研究中的存在方式(四度创作)。

从横向共时性方面来看,是指历史中先后产生的不同乐派,并列地存在于我们面前。由于这些派别的美学观不同,艺术价值取向不同,其具体作品的存在方式也不一样。

一是18世纪的广义的西方古典乐派,大致从巴赫到早期的贝多芬,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与“理性主义美学”相关联。其价值追求表现为崇尚人文主义的理性,先是追求形式完整,至维也纳古典乐派,发展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平衡。音乐语言理性化,表现为理智制约感情的分寸感。其音乐作品属于深层模式一类。

演奏(演唱)古典乐派的作品应该追求理智控制感情的分寸感。要将感情的表达蕴含在完美、均衡的形式内。所谓“哀不可大哭,乐不可狂喜”;

(注:参见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始终坚持‘第一自我’对于‘第二自我’的监督,既要表达感情又要理智控制感情。”

(注:参见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以演唱古典歌剧为例,演唱古典时期的作品,首先要求起音准确,绝对不允许出现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演唱中的华丽的上、下滑音。其次,古典音乐以典雅、流畅、秀丽、明朗为主要风格特征,切忌夸张的感情表现和过渡的力度对比。以中等音量的优雅、从容的声音作柔和、连贯的演唱乃是基本要求。在演唱风格上应该是平易、朴素的。

以上所说的是总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术要求。我们知道,古典时期提倡个性解放,表现在作品内容方面,也表现在艺术上的个人独创性方面。海顿以生活风俗性见长,莫扎特以心理刻画、伦理道德以及感情真切抒情为突出,而贝多芬以英雄性、戏剧性、思想性开拓乐坛新风。因此在保持上述总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术要求的同时,还要照顾到不同作曲家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不同角色等等。

莫扎特的歌剧赋予每个人物以不同的个性。以歌剧《魔笛》为例,塔米诺和帕米娜是抒情性的正派角色的形象,夜后的高难度花腔演唱使人联想起那波里乐派歌剧的余风。土耳其人奥斯明的出现带来了异国情调,他的急口令般的咏叹调,典型地反映了喜剧角色的形象。萨拉斯特罗则是正歌剧型的人物,代表了美德、善良、博爱和光明。捕鸟人帕帕基诺和帕帕基娜,则又像德国集市中的民间歌唱剧,或木偶戏中的人物形象……莫扎特除了赋予每个人物以不同的特征之外,还根据剧情的发展,使得每个人物在各个发展阶段和不同环境之中,有着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反映。这就要求演唱者关注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如,夜后复仇的咏叹调,就闪烁着阉人歌手炫耀花腔绝技的演唱风格的余辉;捕鸟人帕帕基诺的演唱就需要用德国歌唱剧那种朴素、乐观、幽默、明快的民间风味;而大祭司萨拉斯特罗却又要求庄严的正歌剧男低音的音色。

(注:参见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117页。)

贝多芬是横跨古典和浪漫的大师,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交响曲,他一生只创作了一部歌剧《费岱里奥》,女主角莱奥诺拉的音乐写得极为动人,演唱时要善于发掘音乐中的戏剧性因素。该剧中,当费岱里奥掏出手枪指着那暴虐的典狱长皮查洛时,不能再以优美的声音唱出来,而是用愤怒的、不顾一切的怒吼般的声音“说”出来!才能达到强烈的戏剧效果。这就是贝多芬表现出来的古典与浪漫结合的双重特征。

(注:参见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122页。)

二是19世纪的浪漫乐派,所涵盖的是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罗西尼的歌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到勋伯格的“不协和音解放”之前的初期作品,以及理夏德•施特劳斯那些被“现代主义”拒绝的作品。

(注:参见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其存在方式与“感情美学”相关联。崇尚感情,反对理性,主张内容决定形式,内容突破形式,追求淋漓尽致地揭示感情。其音乐作品属于另一类深层模式,其意义主要在于感情质量。

演奏(演唱)浪漫乐派的作品,要夸张地、浓墨重彩地表达感情,一切技术手段都为表达感情服务。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英雄”)就已经表现出浪漫主义音乐的某些特征。如把重大社会运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写入音乐,并加入自己明确的态度。由于表现内容份量的加重,使此交响曲结构形式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不匀称的句式结构;自由扩充的段落结构,速度和力度变化的丰富性;奏鸣曲式展开部的巨大篇幅等都使这部交响曲冲出古典主义均衡、理智、克制的界限。这部作品中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性使所表现内容被夸张,也是浪漫主义内容强于形式的特征。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他是根据歌词内容和情绪要求而决定采用何种曲式。”“他总是使音乐形式与诗歌结构相称。”

(注:参见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演唱时不要拘泥于曲谱上的表情记号,要根据歌词内容予以变化,一切都以歌词内容及感情的需要和合乎逻辑的发展为准则。

罗西尼的歌剧在遵循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作了一些颇具浪漫主义因素的创造。如为宣叙调配上伴奏以增强表现力;“用罗西尼式渐强”制造轰动效应等。

罗西尼和威尔弟早期歌剧的创作中,爱国主义题材成为他们的中心内容(古典时期以神话题材、爱情题材为主),歌剧题材和内容改变了,剧烈的矛盾冲突成为歌剧发展的主要手法。于是表现歌剧内容的演唱技巧和手法也跟着改变。

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喜歌剧的典范,演唱时,要求十分夸张地突出他那曼海姆乐派式的渐强。这一点与古典时期的“切忌夸张的感情表现和过度的力度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此时追求的不是形式的完美,而是感情的渲泻。

威尔弟经历了57年歌剧生涯,创作了26部歌剧,题材从早期爱国主义到中期表现人性冲突再到晚期追求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演唱技巧和手法也开创了新纪元,诞生了“辉煌唱法”(Bravura Singing)。

“辉煌唱法”从演唱技巧上来说,首先,要求使用爆发力很强的硬起音,以表现其戏剧性激情。其次,为了求得丰满、嘹亮,能表现戏剧要求的高音,必须比前人的演唱混入更多的胸声及要有更坚强的气息支持。再次,在节奏上,附点音符的演唱要更为短促有力,方能突出楞角和刚劲的力度。这和莫扎特作品附点音符占时值是有明显区别的。再者,在演唱中允许适当地加入华丽的上下滑音,以使感情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品与古典主义作品的演唱风格的重大不同之处。古典作品的演唱风格以飘逸、含蓄、清雅、委婉、细腻,以歌唱线条的优美,以心灵得到润滋而取胜;而威尔弟的作品的演唱则应加进激昂、奔放、华丽、尽情,以歌声的威力,以震撼心灵使之热血沸腾而取胜的因素。前者如银色月光的魅力,后者如金色阳光的热情。

(注:参见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148页。)

浪漫主义时期经历了120年的漫长岁月(1790―1910),其间诞生了众多的音乐大师:早期有韦柏、舒伯特;盛期有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等;中后期有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等;晚期有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等。俗话说,文如其人,音乐也如其人。虽同属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但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贝多芬就象音乐中的康德――崇高的典型,舒伯特则是忧郁的化身,李斯特是战士,肖邦是诗人,舒曼就是战士兼诗人,门德尔松就是童心不泯的天使。在诠释其作品时,要关注不同的个性和风格。

三是19世纪末兴起的印象乐派,其存在方式与“形式美学”相关联,其价值追求在于艺术的形式美的独创性。属于反传统、反功利主义、反深层模式一类。主张体裁就是内容,手段就是目的,现象就是本质。代表人物是德彪西。

德彪西擅长用简短的音乐主题、色彩斑斓的和声、丰富多彩的织体(钢琴曲)、细腻透明的配器(管弦乐曲),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风俗和神话意境的标题小品,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

“演奏浪漫派的作品需要冷静地处理技术细节,着意于揭示其形式美的创造,而不是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之类。印象派的作品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思想感情之类。”

(注:参见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风就是风、帆就是帆、大海就是大海。”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接受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原则而创作的,演绎时,既要关注其印象主义风格,还要关注其尚未泯灭的浪漫主义传统。

交响素描《海》是作曲家观赏过英国画家透纳和日本画家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的海景画产生灵感创作的。描绘了从晨曦到中午时分海景的变幻:太阳升起、水珠跳跃、波涛翻滚、暴风雨、海上狂澜等等。演绎时应注意把握他的绚丽和声和多彩音色,关注它“形式美的创造性,而不是去寻求它的深层内涵,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深层内涵。”

(注:参见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四是20世纪的新维也纳乐派,以“表现主义”为其美学特征,这一派的作品以“哲学的艺术”的面目区别于传统的“美的艺术”。这一乐派也反传统、反功利性,却向深层模式回归,其价值追求主要是观念、理念或称人生哲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维也纳乐派的传人们的创作,主要是追求新奇。

代表人物有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约翰•凯奇等。

斯特拉文斯基主要作品有《火鸟》、《春之祭》等,他主张“音乐不表现任何东西”,但却用音乐表现了很多东西,其理论属自律论范畴。

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音乐,以其哲学的艺术区别于美的艺术,其音乐作品很难被人接受,作品充满“否定”原则。用“无意义”的语言对音乐语言作了有意义的否定。

约翰•凯奇代表作《4′33″》,他认为世界是偶然的,艺术要有独创性。他的音乐没有模式,用生活中各种音响来表现音乐,表现一种哲学观念,“生活就是音乐”。

另外还有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等音乐派别。主要是带着最新技法的成果实现向传统的回归。

音乐表演艺术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表演艺术;启示

音乐是无国界的艺术,音乐领域在我国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作为音乐艺术的核心,音乐表演艺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也是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在音乐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表演艺术在音乐美学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现代音乐美学在本质上为音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支持,音乐表演艺术促进了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凸显出现代音乐的真正魅力。

一、音乐美学的概念

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由于其内容广泛,所以与音乐史、音乐理论技巧、音乐作品评析等都有重要关联。21世纪末至21世纪初所定义的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美学一样,现代音乐美学包括社会学、音乐理论技巧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音乐美学是以社会上的物质和精神作为基础,分析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用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态度等。随着社会对音乐的逐渐重视,现代音乐美学中音乐表现形式和音乐理论技巧等内容,映射了音乐表演艺术,也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

二、现代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的联系

现代音乐美学就是从多个角度赏析音乐。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作为听众,会在感受音乐旋律的同时,体会到音乐带来的艺术价值。从理论上来说,音乐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表演只占小部分比重,但现代音乐的发展是迅速的,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因此,音乐表演渐渐变得重要。[2]表演艺术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的音乐体验,并能营造生动的画面感,从而进一步感受音乐带来的艺术价值与音乐情感。依据现代音乐美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第一,音乐表演艺术是音乐美学的一种呈现方式,表演者可以通过动作和舞台效果来展现音乐的艺术价值;第二,表演者通过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不断摸索,可以更好地呈现出音乐的本质,实现音乐美学的价值,并能够通过观众来调整表演状态,实现音乐的再创造。

三、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作用

(一)审美方面音乐美学更适合理论研究,表演者能够在理论与分析中,给观众设定出音乐情景,在经过一系列抽象化或具象的过程,给观众营造想象空间,引导听众自主理解音乐所体现的艺术魅力。音乐表演艺术与现代音乐美学不同,听众能直接进入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更加直观,并且能够在试听双重享受下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现代美学和音乐表演艺术之间的不同,可以使观众深入探讨音乐价值,从而提升自身对音乐的审美。

(二)情感抒发方面与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一样,音乐也是在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同时,实现对社会现实的评析。例如《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片段就是对抗日英雄的赞美,而交响乐表演极具艺术感染力,观众在欣赏音乐时,能够在气势磅礴的旋律中直观感受到黄河的壮阔和战争的残酷,以及抗日英雄保卫黄河的决心。

(三)表演认知方面现代音乐美学注重声音、旋律和曲调的协调,以及音乐表达形式的合理性。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可以为观众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情感氛围,运用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精神,为观众制造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表演者可以在演绎中进行二次创作,将自身对音乐价值的理解与观众的感受相融合,促进观众真正体会到音乐的艺术美感,提升音乐的艺术价值。[3]

四、现代音乐美学对表演艺术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音乐表演艺术随着音乐美学的发展,人们也重新认识了音乐表演艺术,以现象美学来说,要想正确诠释出音乐的价值,就需要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能做到不断创新。音乐表演艺术能体现出音乐的历史意义,但是表演者也要做到紧跟时代的步伐,呈现出现代意义。[4]现代音乐美学推动着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要求表演者重新认识音乐表演艺术,促进音乐作品再现,不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更要做到对音乐作品的升华。另外,表演者要利用音乐美学对表演进行调整,使音乐作品更加完善,同时要合理运用现代审美理念,将音乐作品赋予时代意义。

(二)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在接下来的音乐艺术表演中,表演者要结合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将新时代的音乐美学融入到表演中,再对音乐作品进行创新,充分展现出音乐作品的时代特色。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要对传统的表演方式进行改革,要勇于创新,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并结合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添加一些表演者自身的风格,将音乐作品演绎得更加精彩。

(三)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在对现代音乐美学进行研究时,要做到能在音乐表演中充分诠释作品的含义,这就要求表演者要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5]音乐美学理论表明,要想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就要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乐谱记录过程等进行详细了解,还要对创作者的思路进行正确分析。由于音乐作品是创作者用乐谱完成的,音乐作品也无法随着人们的意志进行转移,因此,就需要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从而准确表达出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意义。现代音乐的表演以音乐作品的本质为出发点,进行音乐表演时,要展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景。从目前音乐的发展来看,我国音乐表演艺术发展存在着很多不足,表演者只是理解了音乐作品表面的含义,因此在呈现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展示音乐作品时也无法深入了解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造成了表演效果的偏差。同时,对音乐作品文化背景的理解不到位,也影响了表演的效果,使表演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在实际表演中避免这些问题出现,表演者需要在表演前做足功课,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含义,之后再进行表演。表演者只有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才能真正体现出音乐的艺术价值。

(四)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不断创新音乐表演艺术是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基本要求是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构建,而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表演者结合时代背景,添加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进行二次创作。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上看,表演者应该将自身的音乐素养与音乐的社会性质充分结合,对音乐作品不断创新,赋予音乐作品新的含义。[6]

音乐表演艺术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钢琴艺术 表演 时代化 个性化 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音乐表演艺术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声乐演唱;地位;作用

1.前言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主要探究声乐艺术中的审美本质和规律,它事关声乐表演的成功与否。声乐作品的歌词曲谱作为声乐表演艺术展现的载体,所展现出的艺术效果完全经由歌唱家演绎出来,进而对观众产生感染力的作用,使歌唱家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声乐表演艺术以它的大众性,娱乐性,欣赏性,及鼓舞性艺术价值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对声乐演唱的成功实现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美感,燃起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2.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的体现

2.1声乐表演艺术统一的客观性和主观创造性

艾伦 科普兰曾经说过:音乐必须具备真实的风格,并结合作品产生的一定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风格范畴,在认真依照表达有作曲家创作真实意图的乐谱前提下,把握好音乐作品多个方面的要求,尽最大可能如实表现出作品本身的真实内涵。对于声乐作品的歌词,更要关注其所包含的情感,因为一幅完整的声乐作品是乐谱和歌词的和谐统一,乐谱和歌词之间所涵盖的内容和思想是互相渗透融合的,作曲家在领会歌词所表现情感的前提下,往歌词里添加上自己的思想感受进行曲子的创作,所以歌唱者要首先理解作词作曲家在作品中的情感思想,保证声乐表演艺术的客观性,确保作品感受本身的优先地位。其后再考虑赋予作品更多的表现活力,诸如李斯特,雨果 沃尔夫,舒伯特,舒曼,他们依托着歌德所作《竖琴师之歌》最本初的想法感受,结合《竖琴师之歌》创作出各不相同的乐谱,诠释了不同涵义的感情,如此保证了作品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此外,声乐艺术还讲究主观创造性的个性化表现,这是由表演者的不同表演个性和风格决定的,声乐表演者通过采用独特的手法进行表演的独特创造,展现出表演艺术本身的特殊魅力,从而使得观众在表演欣赏中获得独具个性的艺术审美享受。

2.2 声乐表演艺术统一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声乐表演带着极强的历史时代烙印,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音乐产品。同时,声乐表演者在诠释历史作品时,应紧随时代的进步,在尊重声乐作品历史意义和个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历史作品内在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对作品做出全新独特的演绎,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同时结合自身的独特艺术审美情趣和内在情感凸显出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从而实现历史作品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效融合。

2.3声乐表演艺术统一的演唱技巧性和表现性

在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技巧上,外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通过使传统美声唱法和富于抒情花腔、戏剧的女高音完美融入到歌剧表演艺术中,实现听众艺术和审美上的双重享受;在声乐表演艺术的表现性上,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马提内利曾经为了表演好歌剧《犹太女》 中犹太人埃利埃卡的内心世界而亲自深入犹太人家中去体验感受他们的文化、、及日常生活这些深刻反映着犹太人思想和灵魂的事物,最终使内心真实的感受生动再现于音乐中,获得观众高度喝彩与称扬;在声乐表演艺术演唱技巧性和表现性的统一上,歌唱家卡拉斯除了在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技巧上表现卓越外,她还擅长声乐表演的艺术表现性,带给听众的不仅是高超巧妙的表演技巧,而且还有丰富完美的情感内涵,令人感动不已。在我国的传统唱论中也特别讲究这样重视表演艺术技巧和表演艺术精神内涵的“声情并茂”美学标准,它完美实现了声乐表演艺术的最佳境界,使人们获得更高质量的音乐熏陶。

3.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的体现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1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在声乐歌唱技巧的运用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歌唱技巧作为声乐表演最基础的条件,它与歌唱者的音声吐字表现息息相关,歌唱的呼吸本身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一部分,只有包含情感色彩的技巧性呼吸才能使歌唱艺术展现出完整性和艺术美感,从而带给人美的享受。在歌唱音色和音响方面,歌唱者首先要控制好演唱的响度使观众听见听清,通过准确调节和平衡好语调,节奏,音区变化,以及情感表达等的轻重强弱规律,实现声乐艺术美的相得益彰之妙,从而使观众更真实可感地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内涵,获得声乐艺术上的美享受。

3.2“声情并茂”声乐艺术美学标准的运用

声乐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完美诠释除了需要歌唱者具备优秀歌唱技巧和嗓音效果外,还需要歌唱者深刻剖析作品的内涵思想,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辅以一定的艺术加工理解,从而实现声乐作品艺术内涵和美感的展现,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声乐艺术效果。“声情并茂”作为声乐艺术的美学标准,歌唱者通过运用这一标准,忘我地投入于声乐表演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艺术想像力,不断丰富和酝酿内心的情感,从而实现表演从内而外的真实自然流露。真切动情的声乐作品离不开歌唱者的表演技术要素和艺术情感的和谐统一,声乐艺术表演的“歌中有情,情中带声”的沁人心脾艺术效果能使观众到达回味悠扬的境界,即所谓的声情并茂完美实现了字、声、情体系的有机结合,在一定层次上提升了歌唱技术和艺术的新高度。

4.结语

当前,声乐艺术美学在艺术表演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对歌唱艺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活动是由创作―作品―表演―欣赏的系统过程组成的,艺术的情感表达在整个过程中显得最为重要,它创造了声乐表演的艺术美,实现了声乐演唱中艺术美的展现。声乐表演艺术审美的体现在声乐演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歌唱者内在审美意识的直接体现,丰富了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增添了作品表演的魅力。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为声乐演唱注入了艺术的灵魂和生命,提升了作品的格调和趣味,给观众带去美好音乐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 丁超. 初探声乐表演艺术与大众审美取向之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47-48

音乐表演艺术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美学角度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40-01

一、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一)音乐美学对声乐创作的指导。20世纪20年代,波兰音乐家罗曼为音乐美学的现象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罗曼认为,从哲学的观点分析现象学美学,可以通过以事物的本质为依据和以人的主观意识主导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声乐表演是一种能够与人的思想产生碰撞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以人的意志为中心,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为目的,从而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二)对声乐表演“同一性”的解释。声乐表演主要包括剧本、乐谱、表演者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每个表演者对同样的乐谱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演奏风格,而同一个演奏者对于同样的乐谱的演奏也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演奏出不同的效果。这就和表演者需要严格按照乐谱来进行演奏的同一性产生矛盾,甚至引发过激烈的争论,而音乐美学理论中的现象学圆满地解决了该问题,认为表演者在声乐表演中不必过分拘泥于乐谱,应该将乐谱看作一种记录音符的形式,应根据自己的特有风格演奏出具有生命活力的音乐。

二、从美学角度分析声乐表演的艺术特点

(一)美学影响下的情感体验与表现。演唱者的情感体验主要是指在对作品的情感基调进行把握的同时,将情感形态的层次、程度以及个性特征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法表现出来,是一种“有感而发”的行为表现。歌唱家将作曲家写下的音符用美妙的嗓音以及敏锐的音乐之心演唱出来,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歌声实现歌唱的美感。从美学角度来讲,这种歌唱的美感不仅包括演唱形式的美,而且是人类内心情感需要的表现和反映,主要通过“理解情感-获得情感-表达情感”三个阶段来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二)美学影响下的创造性演唱。歌唱者在演唱中的想象与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歌唱艺术通过声音对表现对象进行比拟与模仿,而想象就是这些比拟与模仿中间的桥梁。首先,演唱者对生活素材的积累程度非常重要。演唱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演唱技巧之外,还需要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其次,演唱者在获得艺术想象的同时获得对音乐的激情,是获得美的音乐表现的前提。演唱者通过调动自己的感情积累,在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对音乐形象进行再创造,从而通过音乐实现美的享受。

(三)美学影响下的个性化艺术风格。在审美心理的影响下,演唱者对不同的音乐作品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并结合自身的特长和条件,形成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由于不同演唱者拥有不同的生活阅历以及环境际遇,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以及气质素养,自然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通过不同的创作思路创作出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风格。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和真诚性两方面,演唱者通过对某一作品的热情、才智的投入,了解前人研究的局限性,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以及生活阅历进行再创造,从而体现作品的创作个性。

三、美学影响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发

(一)从主观视角观照声乐表演。美学理论中的接受理论对表演者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表演者要在不断提高自己表演能力的同时注意欣赏者的反映,并从中感受自己的表演水平。因而,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由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而对同一作品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表演者仍要以主观的心态来看待观众的评价,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反省,进而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声乐表演过程中的留白。从音乐美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理论分析,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留出一定的空白空间,让欣赏者展开想象并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沟通形式,实现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在艺术表演过程中适当地留白,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欣赏者的创造性思维,使得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艺术作品的留白部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三)声乐表演过程中的对话。根据音乐美学中的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演唱者不仅仅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与丰富的表演经验,而且需要与观众进行积极互动,通过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来实现良好的舞台效果。一个成功的声乐表演者可以巧妙调动自己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通过邀请观众一起合唱或者打节奏等方式来达到更好的舞台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贝.基于美学视角下声乐表演艺术研究[J].音乐大观,2014,(7):10-11.

[2]兰丽.基于美学角度的声乐艺术探析[J].音乐大观,2014,(6):25-26.

[3]郭海龙.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J].黄河之声,2013,(9):14-15.

音乐表演艺术论范文第6篇

一、音乐美学概述以及研究的意义

美学在古希腊也称作感觉学,意思是通过感觉来感知事物,这个词在起源上最早的时候没有和音乐联系起来,是和感官相联系的,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听觉、视觉、嗅觉等,美学的另外一种意义就是艺术哲学,这是当今最为通用的内涵,美学的对象就是对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一种感性认识的科学。

音乐表演所涉及到的主要是表演者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思想因素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等等,而音乐美学则是综合了很多的学科的内容,诸如审美学或是哲学等内容,因此音乐表演在本质上是音乐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现代音乐美学研究认为和一般的音乐家以及爱好者相比,音乐表演者对音乐的了解更为深入,更加注重音乐美学中涵盖的音乐美学的内容。

二、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一)正确看待音乐表演

在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对于如何看待音乐表演的问题,单从现象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音乐是作为意向性的对象的,需要通过音乐实践的主体不断去生成新的音乐内涵,这里面主体自然是音乐表演者,音乐实践的内容就是意向性的活动,可以使得音乐的意义不断的得到填充。另一方面来看,从现代观点来解释,音乐表演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对音乐的历史意义进行阐释,更需要把音乐作品在现代的内涵给呈现出来。综合起来看的话,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表演上的启迪,首先就是要正确的看到音乐表演艺术的地位以及作用,这就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再现上,还应当在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使得音乐具有更强的创造性,不断的去丰富音乐的内涵。正因为如此,现代音乐的表演者在利用音乐表演的时候,就要运用现代的审美观念来赋予音乐作品更多的时代意义。

(二)对于音乐原作的正确认识

现代的美学研究要求音乐表演艺术对于音乐的原作能够有正确的理解,通常我们根据现象美学的理论可以将音乐作品原作概括为两大方面:在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的意向活动,作曲家创作思路的乐谱的记录。另外,在正确的认识了作曲家的意向活动以后,就需要正确的看待作曲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思路。一般情况下,作曲家在通过运用乐谱的形式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后,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实体了,并且是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的,这要求音乐的表演者要能够正确的解释音乐的作品,能够准确的把握住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历史意义以及所展示出来的风格。比如在文艺复兴的时候或者是欧洲中世纪的音乐创作的时候,在现代音乐的表演过程中要把原来的历史风貌原汁原味的展现给大众,具体到所引用的乐器以及具体的演奏方式,要能够使原有的音响效果场景生动的再现出来。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我国现代的音乐表演的艺术中,对于作品的解释仍然以历史释义学为主,单纯的进行概念化或是机械化的作品的内涵的解释,从表面看上去非常肤浅,但是这样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音乐的原作并能够对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进行一定的探索的做法,仍具有很高的价值,那么对于音乐表演来说,应该在表演的过程中从历史的维度去深入的阐释作品的内涵。

(三)对于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

在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中所提出的现象美学的观点,对于音乐作品的意向性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就要求在表演的过程中要通过意向性活动使得作品的意义得以更为丰富,要更加注重音乐的表演性创造性,尽管现代美学在研究中通过历时释义学可以把作品的相关内涵得到一定程度的还原和重建,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表演人员可以充分的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但现实情况是,这种观念容易使得表演者忽视对现代审美观念以及时代精神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这样就不利于音乐作品的深入挖掘和丰富。正是这个原因,在现代音乐的表演艺术中就需要表演者具有深厚的艺术理念,能够很好的融合时代审美观,把作品的历史内涵完美的展现出来并赋予其时代意义,真正的使现代表演为音乐的作品增添出新的光彩,也就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音乐表演的创造性。

音乐表演艺术论范文第7篇

一、语言是表演艺术的声音体现

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情感表现艺术,语言做为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是最接近学生的。准确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如果表演艺术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艺术魅力,可见语言是表演艺术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幅汇集丰富词汇的好口才,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表达得清晰、准确、形象,歌词才可能表达的富于情感、轻重缓急愉到好处,使其更贴近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1、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

语言的描述对于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要做到准确、优美动听,就需下一番功夫了。准确优美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表演艺术中最基础的东西,因而应鼓励学生说普通话,保证读音准确、流畅。试想带有地方方言的普通话,在介绍严肃作品时,岂不是要引得哄堂大笑,而破坏了气氛吗?另外音乐是否优美动听,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听觉器官,继而影响到人们的注意力及对作品的兴趣。如学唱歌曲《满江红》时,一位同学富于气势、准确地歌词朗诵时将同学们深深吸引到歌曲中,使原本对古曲不感兴趣的学生一下子有了学唱的欲望。看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通过训练、调节、不断美化自己的音质,并注意在变声期保护好嗓子,能使其语言发音像旋律一样流畅、歌声一样动听,使每一位学生相互均有一种美感享受,从而将学生像磁铁一样吸引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专心致志地对作品进行剖析,达到深刻。

2、富于情感的语言描述

课堂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描述的准确性,而忽视情感表现,导致无论是语言的描述,还是歌曲的演唱呆板无味,从而造成课堂纪律松散、思想不集中,信息反馈不明显,最终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音乐本应该带给学生的美感更是无从谈起。富于情感的语言描述,就在于节奏、力度、速度、语气等的恰当运用。这就是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情,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语境,以达到以语激情、以情动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使学生投身于作品中,展开丰富的想像,动情地表达出对作品的感受。如在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后,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讨论出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应采用凄婉、忧伤、缓慢、叹息、弱及寄予真挚的同情心来朗读和演唱。在这种情绪的渲染下,许多学生在演唱时,眼中浸着泪水,声音的表现极富感情。走进作品的联想,使得他们认识到应当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这种富于情感的语言描述,不但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花,激发了学生产生美的情感共鸣,而且还增强了求知欲,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语言描述的表演能力。

二、动作是表演艺术的外在体现

表演离不开动作,动作是表演艺术中简单明了的外在体现。形象的动作,能增强表演的感染力,生动的姿态,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和上、轻松热烈的课堂氛围。

1、形象的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即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配合音乐所做出的动作,动作间不需要有严格的内在联系,是通过形象的模仿来表达作品内容的。如欣赏圣----桑《天鹅》时,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天鹅雍容华贵的姿态,有的学生扇动着手臂,忽上忽下,展示着天鹅飞翔的资态;有的学生时不时伸长脖子,展示着天鹅那美丽的脖子及高傲的神态,还有两个学生结合在一起,在模仿翩翩起舞的的天鹅……尽管这些即兴性动作都极为简单,但却极形象地表现了作品内容,并为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表演提供了机会,锻炼了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引发了想像与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生动的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就是要借助于身体的某些器官或肢体做出表达各种情绪的动作,它能增强动作的表现力,渲染作品的感召力。如果缺少了表情,动作自然变得生硬、不明了,表现也就缺乏了准确性,使人不易接受与理解,也就很难达到表演的最终目的。仅仅依靠面部的变化,便能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如眉毛和嘴巴的上下变化,就能表现出“袁”与“乐”两种情绪,如一个简单的握拳姿势,便可加强愤怒的程度。在欣赏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时,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鸭子,随着打击乐声摇头摆尾,进进退退,眼睛圆睁,眉毛倒立,嘴巴交替着张合,把两只拌嘴的鸭子表演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得大家忍俊不住的爆发出一陈陈掌声与笑声,使台上、台下的学生都非常兴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角色扮演是表演艺术的综合体现

学生参与角色的扮演,使表演艺术在课堂中得以充分体现,并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音乐作品的角色扮演

有些音乐作品带有故事情节,其中必定少不了角色,每一段极富特色的音乐,就是一个角色,特别是音乐童话。如果让学生亲自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并听辨识别音乐形象,而适时表演,不但对乐曲加深了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情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扮演中了解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掌握。

2、课本剧中的角色扮演

音乐表演艺术论范文第8篇

声乐表演艺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艺术类别之一,它是结合音乐与文学的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其表现形式多样且极具美学魅力。与其它视觉艺术例如文学、绘画等不同的是:声乐表演十分注重表演者的思想与情感的传达,也就是说与文学等艺术不同的是,声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在作者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架起了桥梁,因此表演者首先要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再通过表演者本身精湛的声乐技巧,将作品转化为自身的演唱表演传达给观众。而从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首先是词作者在客观现实条件下产生一定的主观情感,将其主观情感倾注与其作品中;再者曲作者在词作者的主观情感基础之下,以音乐的规律以及动人的音符来阐述这种主观情感,因此曲作者的主观意识要尊重词作者的情感选择,可以说曲作者对于词作者作品进行音乐表达包含着对其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作品本身则涵盖了从词作者到曲作者之间的情感流动。而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阐释十分重要,演唱者要充分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准确地通过自身的演唱技巧向观众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内心情感。因为演唱者的表演同样包含着自己对创作者极其作品的解析与表达,结合演唱者个人的不同特点包括自身技巧与各种客观条件的差异,因而在作品的演绎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演唱者的个人特点,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演唱者本人在表演上的再创作。由此可见,声乐表演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再创作过程。

二、接受美学理论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的提出首先出现于二十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都忽略了受众的存在价值,而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次学派对此种情况提出了质疑,接受美学的概念从此进入艺术研究领域。“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的根据是它的独特的对象性———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决定了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姚斯的这段话明确表明了文艺的人际交流性质,肯定了受众在艺术中的客观存在价值,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得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向现实转变,因此受众对艺术的接受审美对艺术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对其进行艺术研究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受众在艺术研究中的存在价值。但是,现实是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欣赏者的这种价值,使得接受美学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的艺术研究体系被割裂,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中的表现和启示

(一)表现形式

声乐表演包含着词曲作者、表演者的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再创作,欣赏者在对于声乐表演的审美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作品情感的感受。欣赏者的审美过程通常通过的表现形式体现。首先,是“审美准备”。欣赏者在接受声乐表演艺术活动之前,客观存在着一种欣赏期待和心理准备。这种审美期待与欣赏者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水平以及自身的客观生理区别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表演者在表演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审美准备,将其纳入自己的表演艺术的再创作中,通过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的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的审视,努力做到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是“审美接受”过程。声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将无生命的文字、音符通过自己的有层次的演唱传达到欣赏者耳中,欣赏者的情感处于一种被演唱者唤醒的状态,演唱者需要通过自己对于作品的表演及创作,激发欣赏者的情感,使之能够最大程度的感知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使得欣赏者们能够积极地回应作品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表演者要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使得欣赏者们的审美活动更为自主、强烈。

(二)启示

通过欣赏者们的审美接受过程,演唱者们应该从中得到一定的艺术启发其一:每个欣赏者都有自己的审美特点,不同的欣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掺杂自身的价值取向。演唱者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演唱艺术,在表演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重视欣赏者们在在审美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为基础,实时地修正、完善自己的表演。其次,“欣赏者们在接受审美过程中需要表演者们的情感唤醒,表演者们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巧用“留白”,以激发欣赏者们的想象,使得欣赏者们与声乐艺术的情感交流更为强烈。最后,表演者们与欣赏者们处于一种情感交流与传递的状态,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有利于欣赏者们对于声乐艺术的情感与思想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