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深圳 对外直接投资 对策研究

一、深圳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体制方面,按照国家规定,企业在国外投资项目时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众多管理机构审批,其中,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对外投资的项目审批,商务部主要负责对外投资的公司注册审批,外汇管理局主要负责对外投资的外汇兑换和往来等环节审批。而近几年来,虽然国家部委已将部分对外投资核准权下放到地方,但同一对外投资项目仍需多部门协调和审核,不但降低了审批的效率,而且也使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难度增加。显然,从境外投资冗杂的审批程序看,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确实较为落后,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不论是深圳还是全国都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对外投资信息反馈机制,容易会导致深圳对外直接投资信息收集不全面,甚至出现信息滞后,从而致使深圳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进程中容易面临着投资黑洞的危险,进而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尽管深圳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走在我国对外投资的前沿,在国际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却也逐渐暴露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深圳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而如果对外直接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没有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深圳对外投资也难以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发展壮大。目前,尽管深圳政府在降低企业对外投资的门槛,同时也制定和实施优惠的融资、贷款政策,但是基于深圳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对企业的信贷担保、税收上的支持力度也还远远不够,又由于深圳金融管制及金融业发展能力有限,无法提供最大限度的融资,这些因素都体现出深圳政府难以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很多的帮助。可见,深圳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还是远不能满足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需要的,这很容易会造成深圳对外投资发展速度减慢。

3.境外投资企业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深入发展,境外投资企业已经呈现出以华为、中兴、招商、中集、康佳、深能源、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成功“走出去”国际化发展的深圳企业群,初步形成了“根植深圳、花开国际、果结全球”的全球化经营格局。但是,除了这些深圳龙头对外投资企业外,其他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注册资本金一般都在100万美元以下,而且分布比较分散,又严重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深圳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再加上境外投资企业核心技术薄弱以及国际专业人才缺乏,使深圳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不能很好的把握国际市场,更不能就自身企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作出准确的市场定位分析,从而造成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略显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脱颖而出,进而也难以发展成为国际城市对外投资发展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二、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1.健全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体系,增强企业对外投资的后劲。目前针对深圳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显然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因此,只有通过健全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体系,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对外投资的后劲。首先,深圳政府应该加紧制定相关境外企业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使深圳对外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取得政府资金上的帮助。其次,政府还应该更进一步地给予境外投资企业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从一定程度上给予对外投资企业补贴,达到缓解深圳境外投资企业的资金短缺压力的目的。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第2篇

一、转轨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中国、俄罗斯以及东欧等转轨国家已经经历了20年左右的改革、转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较大成果。由于所有制形式的转变,使转轨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与世界经济、世界市场的沟通更进了一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无论是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采用的激进式转轨方式,还是中国采取的渐进式转轨方式,都是这些国家与世界经济加强联系的过程。通过转轨,这些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实行开放性的政策,逐渐融入全球化进程。在开放的同时,转轨国家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包括各产业部门的发展趋势、世界市场的需求、跨国企业的组织机构、资源配置、融资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方法等等。这些经验对于转轨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十分必要的。

(二)具备了对外投资的资金与技术能力

转轨国家经过20余年的转轨,呈现出经济增长的势头,使转轨国家具备一定的外汇储备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下,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通过进行科学的规划、稳妥地实施,应该能够通过对外投资获得收益。虽然从技术的总体水平来看,转轨国家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有些领域,转轨国家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适合向发展中国家投资。

(三)加强了与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融合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正在积极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东欧国家于2004年成为欧盟的成员,这些努力使转轨国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转轨国家不仅可以对外进行间接资本输出,而且可以进行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而且可以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并购外国企业。

二、 新时期转轨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

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13亿美元,东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23亿美元。1994~1998年,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约为49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

(二)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西方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于资本要素丰裕,从而产生的将相对过剩资本向外转移而进行的“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往往受资金不足困扰的转轨国家不存在过剩资本,其对外直接投资也是有别于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的“一手抓积极吸引外资,一手抓大胆走出去”的非资本过剩型对外直接投资。

(三)整体产业素质偏低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转轨国家改造产业结构的任务正在进行,整体产业素质偏低,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在于:对外投资不是由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而是要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因此,转轨国家对外投资既要促进企业自身经济收益的增长,又要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四)行业分布以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转轨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多地集中于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相对集中的电子、电器设备、化工、制药与汽车行业,转轨国家的比例较低,而多样化经营所占比例较大,达22%。

(五)劳动密集型的海外投资项目所占比重大

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30.4万美元,发展中国家5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6.4万美元。表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具有资本含量较少而劳动相对密集的显著特点。

三、转轨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

(一)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开辟国外广阔的市场。对于少数技术实力较强的科技开发公司来说,通过直接投资可以转移其技术优势,克服国内市场成长缓慢、技术产品更新快的困难,并可以绕过贸易壁垒为国内区域饱和的产品寻求出路。海尔集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向欧美各国直接投资,开辟生产基地,实现了投资带动出口的目标。东南亚金融危机之中,海尔集团对外出口不降反升。1998年,海尔出口创汇达到7675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36%。

2.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源。资源短缺束缚着转轨国家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直接从国外市场获得各种短缺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转轨国家经济的发展。1985年以来,中国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西非等国的林业、渔业和矿产资源业进行直接投资,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数量可观的自然资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邓宁、维农、小岛清等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技术已经成熟或已标准化的生产过剩能力的产业和已失去竞争力的“边际产业”转移到国外,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经济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2000年官方数据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占80%,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8%,供小于求的商品仅占2%。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效地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4.有利于带动技术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要素是技术、知识和信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轨国家可以直接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把先进科技和低廉劳动力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方面,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便于搜集国外经济信息,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并购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用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技术设备,可以直接吸收许多在国内难以获得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对国际收支均衡的影响尚未凸现

大体看来,目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转轨国家的国际收支造成太大影响,原因有二:其一,转轨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较小。从中国的现状看,截至1999年底,根据外经贸部提供的统计资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31.74 亿美元,平均每年仅为1.51亿美元。由于对外直接投资额较小,而且其中有相当大部分是通过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形式流出的,所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的确不大。其二,与对外直接投资相比,转轨国家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巨大。虽然对外直接投资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本流出,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将导致更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根据中国外经贸部提供的统计资料,截至1999年底,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存量为流出存量的96.8倍,如此大的流出、流入差距使得对外直接投资不足以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

虽然从现状来看,转轨国家的国际收支不会因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恶化,但是,对外投资额将在经常项目的收支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转轨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对经常项目平衡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严重不对称会加剧经常项目赤字,使国际收支恶化,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在转轨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借鉴东南亚国家的教训,避免出现连续的经常项目赤字。这些国家出现经常项目持续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收入项目和服务项目出现了连续逆差。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的收入项目赤字主要是由于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流入流出严重不对称引起的。投资不对称导致投资利润支出大于投资利润收入,引起收入项目连续逆差。此外,有些转轨国家过分强调外来的直接投资,注重外商在本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游资引入增加了金融风险。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则发展缓慢,投资收入逆差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

四、结束语

尽管转轨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但是由于诸多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造成了转轨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很大局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本项目的开放以及鼓励投资自由化的政策会导致本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本不足

俄罗斯已经出现了此类问题,转轨10余年来,由于国家监管不力,导致外流资金多达3000多亿美元,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全局性对外投资的总体规划

目前为止,转轨国家还没有制定大力支持对外投资的政策与规划,既没有重点扶持的对外投资的行业,也没有重点扶持的企业。对于国内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海外发展合作也缺乏明确的政策措施。没有对外投资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使国内企业的跨境发展面临政策上的障碍和投资误区。

(三)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机构

跨国并购是“财力与智力的高级综合”,需要企业与金融机构、律师机构等服务机构的配合。投资银行可以为企业寻找目标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提供收购的参考性意见,并为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融资帮助与建议。律师事务所可以向投资企业提供东道国政治和经济上的法律法规文件,参与企业投资谈判并帮助制定投资合同。但是,转轨国家的服务业发展落后,能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屈指可数。因此,制约了转轨国家的对外投资。

(四)缺乏管理跨国公司的人才

从资本市场上购并国外企业仅仅是企业海外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对购并的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则是关系购并后企业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国内应该派出不仅具有很高专业水平,而且精通外语、掌握当地的法律规范、风土人情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于海外子公司的运转是极为重要的。而转轨国家的人才培养并没有未雨绸缪,所以在对外投资的同时,人才匮乏是跨国并购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五)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不具备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77-03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的实力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呈逐年上升态势。《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688.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1.7%,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占据对外直接投资排名的第五位,为发展中国家之首。可以明确,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扩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带来了我国企业提升自身实力的机遇,对于我国融入全球经济、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了解我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变化趋势。

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文献很多,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了众多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理论,如邓宁(1981)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J”曲线、刘易斯·威尔斯(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经济学者提出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坎特威尔和托伦蒂诺(1990)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托伦蒂诺(1992)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穆恩和罗伊(1993,2001)的不均衡理论。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积累了大量顺差的国内企业便开始涉足海外直接投资。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杨国亮、王玲(2010)分析了我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美国培育跨国公司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在促进企业“走出去”、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姚树洁等(2010)认为,中国大型企业“走出去”是国家打造世界强国和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但中国海外投资并非一帆风顺。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与特点

进入21世纪,随着“走出去”对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对外投资快速增加。2002—2010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49.9%,对外投资的年流量由2002年的27亿美元猛增到2010年的688.1亿美元,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投资状况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发展阶段,企业对外投资水平也不同。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发现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目前处于第二阶段末、第三阶段初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于3 000—5 000美元之间且快速增长。一国净的对外直接投资,等于该国对外直接投资减去吸引的外资流入,具体表现为负值减少,且呈逐渐上升态势。

总体来看,截至2010年末,中国13 0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当年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86.3亿美元,以银行业金融类企业对外投资为主;非金融类601.8亿美元,占比87.5%。进一步考察,2010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3.2%,同比增长54.7%,跨国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能源产业以及专业服务产业;中央企业和单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24.4亿美元,占流量的70.5%,排名第一。就存量来看,截至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3172.1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6.5%,英国的18.8%,法国的20.8%,德国的22.3%,与发达国家相比,投资数额差距较大;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和单位也占据主导,占比77%。

行业地域特点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的行业类别。截至2010年末,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这六个行业累计的投资存量2 801.6亿美元,占比88.3%,六大行业的占比分别为30.7%、17.4%、14.1%、13.2%、7.3%、5.6%。从地域上看,亚洲、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各占71.9%和13.8%;大洋洲、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2010年末中国在大洋洲、欧洲的直接投资存量分别是86.1亿美元、157.1亿美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13.2倍、12.3倍。就国家而言,2010年末我国对外投资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累计达2 888亿美元,占比91.1%,其中以中国香港为首,其余依次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澳大利亚等国。排名靠前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则主要反映了“避税天堂”的优势,很多企业在注册后,资本便转投他国,因此,这两地的实际投资量并不体现真正的投资效果。另一方面,从流量上看,与存量数据大体类似,90%以上的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只是采矿业的占比相对于批发和零售业有所下降。地域方面,除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外,对非洲的投资较上年增长46.8%,反映出国家对非洲地区的重视。从行业数据分析,投资境外服务贸易型企业,主要在于便利国内企业的出口,占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而兼并收购科技型企业则是为了便于掌握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境外金融领域的投资,是为了学习与借鉴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创新金融工具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当前的金融危机也为跨国投资机构投资那些陷入困境的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偏重资源加工型和生产加工型企业。就前者而言,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的石油、矿产、农林及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而后者主要目的则在于延伸产业链或是发挥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市场,同时带动相关产品、设备、零配件的出口,这也是生产加工型投资集中在亚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

二、动因分析

从上文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与日本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所描述的也不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与现阶段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相联的,这既是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首先,企业获取战略资源满足内在发展的需要。随着新兴市场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越来越受到资源等瓶颈的制约和限制,而海外投资正好能够获得企业生产亟需的战略资源,进而满足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那些难以获得和模仿的、稀缺的、可供专用的资源,都会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手段。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广泛地参与到跨国生产网络当中,而那些不具有优势的上游生产活动往往在国外。为了寻求稳定的供应方,避免外部冲击对供应链和整个生产活动的影响,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也为了在整个生产链中获得更大的增加值,中国企业具有向国外零部件、能源、资源甚至研发等上游价值增值活动进行投资的战略需求。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行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并购国外那些具有丰富经验和优良声誉的金融机构,不但有利于我们解决金融服务水平落后的局面,而且有利于拓展国外的金融市场。只有获得了稀缺的资源、先进的经验、良好的声誉,我国的企业的发展才有后劲,进而才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其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在特定国际分工链条下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主要是通过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制造业来嵌入全球生产网络而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产业发展的。入世以来,尽管我国很快融入了世界新兴制造业的国际生产链条中,但是仅仅参与了这些行业的部分生产环节,即其中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而没有在整个行业上获得优势。长期以来,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徘徊在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获得的利润微乎可微。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利润逐步缩水,甚至有些企业走到了破产的边缘。面对这一劣势,企业内部逐步产生了技术升级的需求和动力。同时,企业的治污成本也因为国家不断强化的环保要求而提高,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开始有了对外转移生产的动机和需求。只不过这类对外投资还不占主流,在截至2010年末的对外投资存量中占比仅为5.6%。

再次,我国的制造业和出口企业在很多时候是依靠贴牌生产、依靠香港等地贸易中间商的订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掌握外部市场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服务网络。这种对外部市场高度依赖却又不能掌握主动权的模式,不仅不利于企业在对外销售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且增加了扩大投资和再生产的风险。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增加了出口企业在国内投资的风险,降低了投资收益。随着出口企业的发展壮大、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竞争激烈度的增强,这些企业对进一步投资的风险控制和收益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也逐渐产生了对外投资建立自己所能掌控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服务网络的迫切需求。这类投资在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在2010年对外投资存量中,我国在商业服务领域的对外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7.3%就是体现。

最后,金融危机前后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趋势,也是促使我国政府和企业近期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动力和压力。从动力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为我国近期对外直接投资降低了成本。作为金融危机的产生国,美国经济受危机的影响最直接也最为严重。经济增长的停滞、消费和投资增长大幅度减少、出口增长率的降低,加上为了刺激经济而采取的低利率政策,导致近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保持贬值的态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可以降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本币成本,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从压力来看,金融危机期间美元的走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缩水,国家倾向于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尤其是金融危机前的大量贸易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上升到了历史最高点,而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外汇储备是美元资产。如此巨大的美元储备必然带来巨额损失,政府必然会利用多种渠道降低储备贬值的风险,其中就包括使用外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 马光明.评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势增长——成因探析与趋势预测[J].国际贸易问题,2011,(9).

[2] 项本武.东道国特征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

[3] 姚枝仲,李众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1,(2).

[4] 张远鹏,杨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导刊,2011,(3).

[5] 张为付.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ZHANG Yao-yi, ZHANG Dong

(Economy college ,Center Minzu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第4篇

(一)政治风险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投资前,企业没有对东道国的相关政策深入了解,风险控制不到位使得投资失利,东道国的政治制度会使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产生政治风险。

(二)金融风险是企业对外投资失衡的重要原因

我国自2005年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各国的汇率变幻莫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东道国的金融环境的研究不够,存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失误。

(三)财务风险是是对外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

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引起的风险对企业的对外投资收益构成很大的威胁。以潍柴动力为例,2012年借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海外项目银行借款增加的影响。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会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增高,面临很大的财务危机。

二、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东道国的政策可能阻碍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开展,从而使企业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以致不能正常继续经营。中国投资企业在投资之前没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造成我国企业投资活动损失严重。再次,政局动乱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较大。在投资项目的经营过程中,由于东道国发生战争或者遭遇恐怖分子袭击,引起社会环境的动荡,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损失。

(二)金融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的汇率变动加剧,国外的货币贬值加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风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资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利率的变化会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使企业的成本和收益的预期和实际之间存在差异。

(三)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在投资前期,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投资前主要面临融资成本问题。各个国家的税率不同,企业根据国家税负不同,选择最低的融资成本的项目。在投资中期,可能会出现资本结构失衡,债务融资负担过重、资金链断裂等现象,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企业在投资后期,忽视对财务状况的控制,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失控,使投资活动功亏一篑。

三、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政治风险控制的对策

首先,完善立法机制。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政府应发挥“看的见的手”的积极作用,完善立法机制的构建,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如降低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贷款利率。其次,加强国际经济交流,在日常的国际合作中,政府应重视与别国的政治经济交流,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更多的机遇。

(二)金融风险控制的对策

建立科学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的外汇相对较多,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利用这些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造成的投资损失。完善利率制度。在跨国资本流动规模较大的局势下,利率市场的变动对对外投资企业的影响很大。金融机构应该为山东省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合理的金融渠道,适当扶持对外投资企业,如降低投资企业的贷款利率。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 特点 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包括了各种所有制结构、各种行业、各个地区和各种经营规模的企业,与国内目前投资体制改革相适应。各行各业都积极地跨出国门,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队伍之中,并且有少数的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跨国公司行列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国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它们分为金融型、贸易型、工业型和窗口型四类。

(二)投资行业多样化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其中九成流向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9.8%;采矿业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占8.2%,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6.8%,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三)投资区域分布广

从投资区域上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重点区域由原先的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北美、西欧和亚太的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按投资存量)15个国家和地区见表1-1。

表1-1 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按投资存量)的15个国家和地区

排名 国家/地区 2008年投资流量(亿美元) 投资存量(亿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国香港

开曼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南非

美国

俄罗斯联邦

中国澳门

哈萨克斯坦

巴基斯坦

加拿大

蒙古

韩国

德国 386.4

15.24

21.04

18.92

15.51

48.08

4.62

3.95

6.43

4.96

2.65

0.07

2.39

0.97

1.83 1158.45

203.27

104.77

33.55

33.35

30.48

23.9

18.38

15.61

14.02

13.28

12.68

8.96

8.5

8.45

小计 533.06 1687.65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09)》。

(四)投资规模扩大化

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长率也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我国境外投资存量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投资行为将更为理性,一些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也在对外投资中崭露头角。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方参与投资的大型项目也不断增加。

(五)投资方式多样化

90年代后期,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入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海外并购当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以现汇出资,有的以从国外获得贷款出资,有的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出资,还有的则通过专利技术出资。从所有权结构看,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比较少。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短缺,我国企业除了通过资金和融资投入外还通过出售许可证、商标,以技术、设备、商品等入股来进行投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选择更具针对性,将更多的投资于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行业。

(二)投资方式将会变得多样化。

(三)主要投资发达国家,投资区域不断合理化。

(四)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

[3]徐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4]陶薇.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7).

[5]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1-4.

[6]范纯增.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1(3):257-260,274.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一、绪 论

投资、出口与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在经济政策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湖南企业海外投资不仅发展迅速,更加推动了湖南省经济增长。因此,研究湖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对于继续拓展对外直接投资、推动经济长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国内其他省市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内研究文献针对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十分罕见。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最新的数据资料,最新数据可更新到2012年,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湖南省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效应,也有助于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和投资活动的发展和扩展。

近年来湖南对外投资发展很快,成为中部省份发展最强劲的地区。湖南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下特点:(1)投资地区的选择,东盟一直是我省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由于亚洲和非洲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湖南省的生产企业主要投资集中在亚非地区,其中,湖南省企业在亚洲投资数量最多在境外投资企业中,选择在亚洲投资的占了72%。(2)对外直投投资的主体是民营、股份制和集体企业。在湖南省海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的投资金额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但是就投资企业类型,国有企业在数量上排在末位。(3)我省海外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宽,积极性大大增加。行业主要涉及工业、机械工程产业,最新涌现出来了农产品种植业和游戏产业等。

二、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方法。本文拟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又叫Granger因果分析检验方法),是指基于同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情形下,有两个经济变量X和Y,假设X是Y的原因,我们能根据变量X的过去值预测出变量Y的未来值,可Y不是X的因,即我们根据Y的过去值预测不出X的未来值,那么我们可以说变量X是解释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而Y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

下面为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

Yt=a+∑aiyt-i+∑βjXt-j+εt (1-2)

Yt=a+∑atyi-i+εt (1-3)。其中(1-2)式为无条件的循环模型,假设残差平方和的值是SSE1; (1-3)式为有限制的条件回归模型,我们同样设它残差平方和为SSE2,其中ε是随机误差项,a和β为系数,检验原来的假设是H0:βj=0(j=0,1,2,....n),即X的过去值不能预测Y的未来值,如果原来的假设成立,那么构成统计量F=[(SSE1-SSE2)/n]/[SSE1/(T-m-n-1)] (1-4 )

即模型服从自由度为(n, T-m-n-1)的F分布。我们给定一个显著水平区间,就有得出相对应的临界值,假设得出来的检测值大于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表明变量X是解释变量Y的原因,反之,则变量X不能同向影响Y。

(二)经济效应检验和数据的来源。根据上面的件检验方法,本文引入下列函数:GDP=f(FDI,0THER)+ε。其中,FDI是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额,GDP为湖南省生产总值,OTHER是除了海外直接投资外影响GDP的其他因素,ε为随机误差项。我们现在设定其他因素为固定的,那么建立如下的回归计量模型:

GDPt=a+βFDIt+εt。其中:a为常数项,β表示FDI对GDP的贡献率,ε为随机误差项。

为了消除这个式子中有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GDP和FDI取对数,我们得到下列计量模型:LnGDPt= a+βLnFDIt +εt

(1-5)。我们用(1-5)式作为研究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模型。本论文使用2008年至2013年的数据作为模型样本。

相关数据来源及处理如下:GDP为湖南省生产总值,在使用中,我们要将GDP按照当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平均汇率转换成美元,同样为了消除价格变换的影响,用2008年作为基期,使用年度消费物价指数同比数据,将名义生产总值转换为实际生产总值额,FDI为对外直接投资额,用同样的方法,将其转换为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 其中相关数据全部来自湖南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整理,见表3.1:

表3.1 湖南省2008年―2013年各项经济指标数据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6―2013年度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三)检测结论。依据上面的实证检验,FDI与GDP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3.2。

表3.2 对外直接投资额与生产总值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由以上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得知,当最人滞后阶数为6 ,GDP不是对外接投资FDI的格兰杰原因。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对湖南省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不过这种增长不是很明显,同时通过以上结果得出,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对湖南省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二者为正相关,由回归方程的系数可知,湖南省对外投资总额每次变动一个百分点,就会湖南省GDP同向变动0.0053个百分点,但是回归系数还非常小,其主要是原因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随着进一步扩大,对GDP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资源供给站。随着湖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省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已经很难满足现在的生产需求。湖南省政府部门应该努力开发国外的资源,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获得稳定的资源供给站。

鉴于亚洲和非洲的劳动力较低廉,且有较多的生产资源,湖南省政府应对这两个区域进行评估,引导和加强与这两个地区的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自由贸易区和签订贸易协定,最大化的优化资源分配,使湖南省企业能以较低的资金获得充足的生产资源,促进湖南省经济的增长。同时,积极与东盟和周边国家进行沟通,避免双重征税,订立领事条约,创造一个良好的海外投资环境。

(二)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步伐“走出去”。在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是其中坚力量,政府应成立金融支撑体系来鼓励湖南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另外,有效的对外投资信息能对民营企业准备对外投资做出决策,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湖南省政府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可为企业的人员提供培机会,采取去高校联合办学,承办专门的培训机构,或去国外学习以及招聘国外的精英,有序的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海外投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软实力。

(四)优化政府管理制度。湖南省政府应站在宏观的角度,及时调整湖南省政府的法律法规,对海外投资企业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利用对外投资企业的特征,建立起一整套海外投资风险防范预警处理机制,帮助企业降低法律和政治风险。

湖南省政府要转变观念,尽量简化企业的对外投资办理环节。推行和深化各种能便利通关的措施,减少相关机构工作流程,降低对外投资企业的通关成本,积极与国外政府谈判,成立自贸区,提高湖南省企业对外投资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第7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贸易壁垒,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项目下的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FDI)、证券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和其他投资(贸易信贷等)三大部分。本文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

一、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而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大的市场,纷纷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其跨国集团的商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较多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此时,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无论是在资本、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改变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扩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应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我国从劳务输出、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特别是金融资本输出的转变,以顺应国内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对外合作方式转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但相对需求而言,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很难满足未来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据报道,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3%,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不到1.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则接近2亿吨。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一些石油和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掌控必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资源,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调控经济、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一路上扬,加之外商投资和各类投机资本的流人,由此形成的双顺差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使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巨额外汇资产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大对外投资、力促企业走出国门、转变对外投资策略、增加外汇利用渠道等,就成为消化市场过剩流动性、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以及保障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必要途径。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首破2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超过9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5.3%,而存量则达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为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又飞速地增长,仅前6个月投资额已达257亿美元。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是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比较活跃。2006年,我国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近40%,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较上年减少20%,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仍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二是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6年底,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的前4位,占投资存量的70%。在2007年底,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三是投资地区分布渐趋平衡。2006年,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中,亚洲与拉丁美洲之和,均占到90%。2007年,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非金融类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1倍以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

四是投资主体呈现以国企为主的多元化。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当年未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3%,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26%,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第2位;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2%,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第3位。2007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上升较多。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对外证券投资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起步较晚,1997年只有不到10亿美元,1999年突破100亿美元,2001年突破200亿美元。近两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种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006年为11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为23亿美元,比上年流量下降98%。2007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存量为2300多亿美元。我国原来的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购置境外债券,最近两年又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ODll)的对外证券投资。

(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的对外证券投资

2007年6月,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司的资本金。2007年9月29日,中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达2000亿美元。中司的经营目标除去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外,主要是经营运作国家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使之成为创新对外证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司在2007年所做的几笔主要的海外投资,均属于对外证券投资。

三、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创新对外投资

当前,从经济和技术上都要求我国加速对外投资发展步伐。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仅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2.72%和0.85%。这与我国已有的经济总量、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者建议可抓住此次海外金融危机的机遇,开展新一轮海外并购。但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从行业来说,除继续加快发展矿产、金融等行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地域分布来说,除继续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美、欧、日的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从投资主体结构来说,应改变国有企业占比过大、民营企业占比过小的状况,发展民营企业投资会更有利于冲破投资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强我国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税收和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目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法律规章、行政程序、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顺利走出去并站稳脚跟。要完善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监管制度,规范境外企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处。政府还应重视统筹对外投资扩大与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保持国内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基础和保障,必须防止类似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金融大起大落。

(二)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较尖锐,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冲突,以及经济利益分争,蕴含一定的政治风险。如,2007年,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构筑和谐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运作中除应高度重视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同业间的沟通、对话外,还要善于与当地工会、媒体、社区等民间组织打交道。可根据不同投资地的风险状况,选择采取全资、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等不同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采用参股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再由后者到投资地国去直接投资·的方式。还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断地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化解潜在的政治风险,消除企业海外经营的顾虑。

(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对外投资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现代国际金融形势下,对外投资会面临诸多金融市场风险。一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对外投资目的国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汇市、股市、债市等大幅波动,使对外投资遭受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陷阱。金融衍生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既可成为其分散风险、获取暴利的工具,也可成为投资风险陷阱。三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危害。国际投机资本不仅会以“热钱”的形式流入他国,促使资产“泡沫”膨胀和引爆金融危机,而且还会对别国的对外投资进行劫掠。因此,也应逐步培养优势产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正确处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注重对投资目的国、投资行业和品种以及投资时机的选择,注重长期收益。要注意防范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股票、外汇炒卖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加强疏通资本流通渠道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防范资本外逃、侵吞国有资产和洗钱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直接投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也快速增长,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促进各国开放经济实现国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了这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从原来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的规模比重占主体,从原来的弱不禁风到如今在海外市场争夺贸易利益的力量强大,民营企业通过自身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挖掘自身体制优势,已经逐步变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同时,也悄然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渐渐形成了既有国有经济和也有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我国的民营企业也随着在国内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加快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并且海外投资收益成效显著,而且在民营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促进下,今天的我国已经不仅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接收国,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而民营企业也渐渐成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增主力军,具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潜力。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凭借产权清晰、经营灵活等优势,在国内竞争中通过对外的直接投资实现“走出去”战略,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了国际的市场竞争合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集中为以合资企业为主,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已经逐步涉及了收购兼并等国际投资方式。但是,一般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受我国企民营业资本资源与防御风险能力及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相对西方企业来说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较弱,我国民营企业更愿意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销售与管理逐步实现本土化,同时进入经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愈来愈受到国外市场和地区的关注。

2.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并逐步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力军,究其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几个特点:首先,虽然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化管理特点明显,但在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因为产权清晰,而且完全实行自主经营,并且自担风险,就促使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意识较强,自负盈亏让企业的激励机制较完善,生命力极强,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我国民营企业在许多产业上有较为充分的技术积累,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优势。许多产品都享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而且具有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特性,体现了民营企业产品开发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获得比国有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中,民营企业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不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方面还是在生产资源配置方面等,都具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从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就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更充分的通过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小融资难

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由于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企业规模相比较小,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偏小,自然也就很难在海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更无法与世界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进行竞争。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因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头子的东道国并不熟悉,同时因为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制约等因素使其没有足够资金金融能力通过信贷,给予民营企业在国际海外市场进行融资更多的资金援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民营企业又因为自身资信等原因,很难找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海外市场投资中面对风险较大,投入的资本金明显不足,导致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规模难以扩大。

2.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不但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连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民营企业现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行业中,我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商品的加工制造业环节上,而许多产品,特别是那些高端产品核心部件,我们的生产依然依赖从国外进口才能生产。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很难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赢利空间大幅缩减。

3.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已经遍布世界近160多个国家与地区,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不够合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大多数都是集中在港澳台与亚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也不够合理,体现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过分集中在对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几乎没有,还有投资偏重在对消费品的投资上,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割,不连续,加大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结构也不合理,在我国近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中,几乎都是属于新建的企业,并且投资方式集中为合资方式,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如跨国收购和兼并方式等,利用得非常少。

4.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

我国民营企业要想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国际上多数海外投资企业,都是从自己企业中选派的优秀管理人员,但因为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因此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表现为缺乏国际经贸知识,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决策的能力,成为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处在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5.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健全

首先,政府对整个产业的外投资宏观管理薄弱滞后,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规划指导,政府的引导缺失,造成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政府对外投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而且现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投资的国际竞争需求。再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政府实施的各项相关政策和法制建设滞后,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1.优化投资结构,实行对外投资的多元一体化

民营企业要及时调整海外投资产业结构,积极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继续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状态。民营企业需要在保持现有投资产业基础上,继续加大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在海外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先导的投资市场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制造产业投资,通过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实现获得发达国家优秀企业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目的,从而带动我国国内产业的进步;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继续加强我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的投资比重,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还可以为我国的制造业在海外市场投资提供优厚的资金支撑。

2.调整技术战略以形成海内外一体化

如今的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主要是研发海外子公司,因此我国的民在海外大量设立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在子公司的经营,将母公司产业的核心技术通过在海外的研发机构研究开发,更好地向外、向国内辐射扩散,实现技术开发成果在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的有效共享。同时通过海外子公司将海外的科学技术发展转化为规模经济的利益。因为任何技术创新都依赖于相对大规模的市场,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要积极借鉴跨国公司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技术战略。此外,要注重对企业技术的控制性,倾向推荐于采取独资方式。

3.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

多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域一直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及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地区,的确积累比较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相对扎实的投资基础。因此,未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除了要继续保持在亚洲地区原有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优势以外,还要积极努力扩大对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投资规模,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更多的产业提升机会。同时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向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步伐。尤其是选择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合理适当的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并且通过投资的合作开发方式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压力。通过寻找产业内外的差异,尝试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学习收获到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有利于加速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建立政府对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

通过有利的资金支持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瓶颈的难题,尽量运用政策扶持方法来降低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加强对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时加强国内民营企业面向海外投资的人才培训,尽快培养我国的民营企业稳定的对外投资人才队伍。继续引导推进本土化战略,逐步推进我国民营企业成功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学会本土化的经营方式,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当中,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当地化经营方式,实现与东道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政府要不断加强与民营企业主要投资目标国的沟通与往来,不断积极地推进与各国政府的资源和投资合作机制的完善,并逐步实现在原有合作机制基础上扩大与其他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民营企业的所得税、外汇金融管制及贸易补贴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形成整体的合力,促使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规模,提高海外市场收益。

5.完善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求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给民营企业发展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出台实施相关政策,并逐步放松对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不必要的体制束缚,减少或取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干预,适当的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和对外投资成本过高的压力。继续完善有关民营企业经营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享受的同时,获得法律的有利保障。从法律上规范和指导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有序,促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化,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政府还要积极改进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的服务系统,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提供服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跨国企业的发展先进经验,逐步建立针对民营企业实施海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管理服务系统,对民营企业投资与合作项目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动态分析,并配合调整相应的国家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更多了解相关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法规,为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创造机会。

四、结束语

不容置疑,民营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日益增强,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必将得到更多的市场空间扩展。即使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只要民营企业自身不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同时政府也能继续在政策上对其积极引导,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并逐步解除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约束,那么未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必然是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必然会成为我国国际市场竞争中最骨干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玉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投资,2009(7).

[2]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10(9).

[3]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文武.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