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引进外资 合理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979年开始利用外资以来,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从1983年的9.15亿美元到2008年923.95亿美元,几乎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
2008年是中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三年,吸收外商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7年,全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32.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截至2008年底,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金额已逾8400亿美元。
2007年9月28日,世界银行的《中国利用外资的前景和战略研究》报告指出,2006至2010年期间,在预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25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中,预期中国将占到30%左右。
二、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1. 外资企业返销比例较高
1990年~2008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和出口额,两者相除可得到外资企业的返销比例,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返销比例较高,近几年一直在40%左右。虽然缺乏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到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中,“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三来一补”的形式较多,这一比例会更高。
2.外国直接投资以新设投资为主
在我国利用的FDI中,一直以新设投资为主。虽然最近几年,由于政策的放松和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有所发展,但比例仍然很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00-2008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额由0.08亿美元增长到137.21亿美元,例仍然很小。
3.外商独资型FDI比例逐渐增加。
我国的外国投资项目分为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1995年到1998年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窄幅升值,外商独资和中外合作型FDI呈不断增加之势,而中外合资型FDI则不断减少;1998年到2002年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期间,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型FDI则在不断减少,而且趋势特别明显,只有外商独资型FDI在不断地加速增长,并于2002年超过其他类型FDI而占FDI总额的一半左右。自2002后,外商独资型FDI占FDI比例逐年增加,截止2008年这一比例高达78.27%。
4. 产业分布不平衡
产业分布上,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例偏低。2008年,中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98.95亿美元,占总额的54%;绝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一般性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易使中国被锁定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底端。
5.区域投资差异大
改革开发以来,东部地区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受历史和自然因素,地理区位,对外开放正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处,率先开发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由于投资的聚集效应,使得东部地区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成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这种极不平衡的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扩大了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进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地区协调发展。
三、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外资政策,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目前我国引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保障。(2)重新审视我国外资政策,对不合理的外资政策进行撤销或调整。(3)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一切形式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2.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流向
(1)充分发挥、利用已有政策、设施继续引资,积极实施利用外资,多元化有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引进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的投资。(2)引导外资投向,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3)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性发展的服务业引资环境。(4)加快中西部的对外引资工作,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在继续发挥东部优势引进外资的同时,中西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理、有效地加快利用外资步伐。
3. 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竞争体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要建立完善我国市场竞争体制,为各种经济主体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2)要建立我国经济安全指标体系,增强经济运行风险的预警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机制的运作效率,确保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
4. 努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创建外资企业、内资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建立起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同时应引导外资以参股、并购、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
参考文献:
[1]周祥生.第六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问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1期
关键词:FDI;国际收支;影响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中叶,随着各国资本管制的逐步放松,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开始兴起。起初主要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FDI开始大规模流向发展中国家。我国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采取了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自1992年起,FDI取代了对外借款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引资方式。截止2012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2744亿美元。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目前我国依旧稳居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的前列。
二、中国FDI现状
从投资环境、规模和领域演变来考察,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一是探索和起步阶段(1979―1991年):外资主要源于港澳和东南亚,投资去向集中在经济特区,以中小型服务业和消费工业项目为主。二是加速增长阶段(1992―1997年):制造业为主要投资方向,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增多,项目增多。三是稳定调整阶段(1998―2001年):竞争性市场结构形成,外资数额相对稳定,外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升级。四是升级加速阶段(2002―2008年):外资投向服务业的比重提高,总量再上台阶。五是波动频繁阶段(2009―至今):外商投资热情渐减,受外部经济影响明显。
三、FDI对于中国的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FDI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FDI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对经常项目产生影响:第一,不管流入的FDI是市场导向型还是出口导向型,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经常项下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项目;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入利润回报期后,对利润的处置方式也会影响到经常项下的投资收益一项。FDI对一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经常账户的影响上,经常项目的顺逆差情况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二)FDI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直到90年代,外资才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才取代对外借款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项目的顺差一般都大于整个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亦或者占比很高,如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顺差在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中所占比例约为81.9%,可见FDI的流入是近年来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并且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项目在开始大量逆差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还是保持了一定的顺差,这表明FDI起到了在危机时维护资本与金融项目稳定的作用。
(三)FDI对储备资产的影响
通过上的分析可知,FDI流入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中FDI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贸易的顺差上,而FDI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对直接投资项目顺差的贡献上。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是以出口收汇的形式流入,而直接投资顺差则是以现汇形式流入。由于我国实行结售汇制度,因此两者均通过银行结汇进入我国,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充足的外汇储备是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系统的稳定。其次,充足的外汇储备反映了我国有较强的国际清偿能力,有利于保证本国在国际上信誉和地位,增强海内外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对于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是有好处的。再者,充足的外汇储备还能有助于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在本国货币贬值时,可以用外汇储备收购市场上过多的本国货币,使其供应量下降;在本国货币升值时,则可在市场上抛售本币,增加供应量,如此一来便可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但是,外汇储备的规模一般有个适度区间,并不是越大越好。外汇储备规模的下限应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点,上限则应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
巨额的外汇储备会给经济的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会产生高额的储备成本。出于储备资产安全性考虑,所以购买其他国家的国债或者国库券会成为投资首选。而一般国债或国库券的投资收益率较低,而且外汇储备还面临着较高的汇率风险。如果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美元贬值,会使储备资产大幅缩水,这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次,外汇储备与一国的汇率、货币政策是紧密联系的。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意味着外币供给充足,相对地本币供给就会相对紧缺,这会迫使本币升值,而本币升值会带来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再者,高外汇储备会使得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到限制。为了降低过高的外汇储备,央行不得不用大量票据或其他手段来进行对冲,购进外汇,释放人民币。根据以上种种,可见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FDI的大量流入所造成的,给我国的外汇政策构成了挑战。
(四)与FDI相关的国际收支主要项目间的关系
FDI对国际收支各项目的影响并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FDI流入直接导致资本和金融项下直接投资中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一项贷方增加,而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加意味着外资企业的增多,必然导致贸易进出口的增加,从我国历年数据来看其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付给外方职工报酬的增加,投资的增多也会使得投资收益增多,从而收益汇回也会增加。从反方向考虑,如果得益于我国廉价劳动力、各种外资优惠政策等优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出口增加,对我国销售额扩大,投资收益增长,加之中国人民消费力的增强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国外资本必会纷纷进入我国,如此一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必然就会增长。可见,FDI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影响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参考文献
[1] 方文.国际收支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绝对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明显落后于山东,在差距较大的年份2003年达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差距也较明显。2004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全国的1.4%,同是中部,是江西的42.7%,湖北的50%,湖南的61.6%。这表明,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相比于全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需要而言还比较小,这种状况与其在中部地区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大力的吸引外资。
1.2增长率差异
从2000年到2005年,山东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2003年达到了最高点72.7%,但2004年却跌到了最低点-12.8%。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长率都表现得不很稳定,特别是四川。总的来说,近两年河南出现引资增速较快的趋势,这对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对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的是该地区FDI与当年GDP的比值。2000年,FDI/GDP的全国平均水平为2.41%,三个省份中只有山东超过了平均水平,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此外,在全国来看,“相对规模”最低的省市,FDI/GDP比例均低于1%,河南就在其中,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表现出更大的差距,明显的表现为引资不足。
1.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与潜力差异
FDI的业绩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个统计年度),该地区FDI流入量占全国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根据这种方法,选取2000、2005年作为分析的样本,计算得出这两年河南省利用FDI的业绩指数分别为0.245和0.166。由于样本年的业绩指数值都小于1,可见河南省吸收的FDI与其GDP规模不相称,或者说,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河南省吸引了较少的FDI。FDI的潜力指数,是指该地区未来吸引FDI的国际竞争力和潜力。依据UNCTAD所采用的方法,选择7个主要变量,作为评价各省市吸引FDI的潜力指标。7个变量分别是:(1)人均GDP。(2)过去10年实际GDP的增长(3)出口占GDP的比例。(4)人均基础设施投入。(5)人均商业能源消耗。(6)R&D支出占GDP的比例。(7)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通过计算得出,在2000年和2005年,河南省都属于落后省份,这表明在这期间,河南省在利用FDI方面业绩变化不大,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河南省利用FDI的潜力逐渐增强,而业绩却是趋于下降的。
以上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三个省份的区域分布差异是十分显著的,不仅反映在外资规模的绝对差距上,同时更多的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规模等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地域分布上的巨大差异,是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轨迹。这种差异的形成有它的客观原因,是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2.1政策性因素的差异
从全国各个区域来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简单地说,中央政府的渐进性的对外开放政策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分布的格局。最早得到这种政策的地区一旦获得政策上的优势,对其发挥潜在的区位优势将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并且还会形成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下的自我强化力量,这些都使外资倾斜政策的影响更加重要而且持久。
在此方面,东部的山东率先享受到了国家优先开放沿海城市的优惠政策,对其大量的引进外资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这也是拉大和河南等内陆省份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处于西部的四川也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后,享受到了一些优惠政策,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对中部地区发展经济来说有一些政策方面的优惠,具体对于河南省来说,可以利用这一政策上的有利因素,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大、更高质量的吸引外资,以弥补吸引外资方面的不足。
2.2区位因素的差异
宏观意义上的区位因素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一般意义来说,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的原因,差不多可以完全归结为区位差异这一因素。就是单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问题也和区位因素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比如:东南沿海的山东,区位优势可以被具体化为接近港口和对外联系的便捷运输条件。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集中,显然和该地区毗邻港、澳、台有利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我国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主要是发展外向型的直接投资,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在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地区进行投资。而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在这个方面却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是“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业,正是这种区位因素的作用,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注重一般性规律的前提下,表现出自身集聚与扩散的规律,并因此也导致了我国在地区分布上吸引外资的差异状况。
2.3要素禀赋的差异
地区要素禀赋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呈现由东至西优势度递增的特点。如果对能源、矿产资源、耕地和气候资源进行综合的比较和测算,三个地区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的排序应该是四川居于前列,其次是河南和山东。但是,从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状况来看,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明显。
要素禀赋的另一个指标是劳动力资源。从效率工资的角度来看,全国最低的省区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若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来考察,基本来说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2006年数据,目前高于5000万人口以上的省区中河南位于第一位,其次是山东,四川居后;若从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而论,则山东居于全国的前列,河南和四川都较为落后。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是山东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反映技术资源优势度的各地区综合科技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区有四川、山东,河南较为落后,可见从这方面来说居于东部地区的山东仍然是占据优势。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和我国外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4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
要素禀赋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的差别,是反映各地区静态差异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从动态的经济运行效率角度来看,不同地区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必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与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相关性。因为,从任何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总是希望投资于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地区。具体就资金这一资源来说,东部地区的山东由于其在吸引投资过程别注重引进产业链条长的资金,其吸引的投资企业基本包含有一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因此其投资效率相对较高;而河南省在这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据了解,其产业园区内吸引的投资企业关联性很小,产业链很短,在吸引投资之初,往往只考虑能吸引到资金而没有考虑投资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说投资企业之间不是同类产业,当然其中也很少考虑重复引资问题。这也是造成地区之间引资差异的一个明显因素。
3结论
通过分析三省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我们发现,不管是从绝对量、相对量上还是从增长率、业绩与潜力上来说,河南都落后于山东和四川。导致外资在三个省份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方面的差异、区位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等等。
在我国投资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之一。众所周知,在中国本土的投资大致可以分为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吸引外商投资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投资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又是抚平经济波动的有利杠杆。根据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投资可以通过乘数的作用促进产出成倍数的增加。同时,投资也被政府用来调节经济的波动,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时,各国政府主要运用投资手段在短期内缓解经济萧条与失业。1992年以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政策和思想观念上减少了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约束,也有利于通过乘数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外商投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示器”,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时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增强,当我国经济发展缓慢时,我国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减弱。本文拟通过结构化的VAR模型,分析在不同阶段,国内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两者各自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特点。为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提出建议。
二、估计方法
本文拟构建一个以一定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三元的SVAR模型。其中经济增长用GDP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用FDI表示,因为国内统计的FDI是以美元表示,先把FDI用当年的汇率换算为人民币。国内投资用DI表示,由于国内没有关于DI的数据统计,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减去外商直接投资的70%表示国内投资。以上三组数据都是以1980年为基期。第一个变量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或波动的情况,后两个变量反映的是国内外投资状况。三个变量构建成一个向量Zt=(GDPt,FDIt,DIt)。
构建的SVAR模型如下:
Zt=∑Ni*Zt-i+Dt+Φt
其中,Zt-i表示向量Zt的滞后i阶项,Ni表示待估的截距矩阵,Dt表示变量的长期趋势,Φt表示简化式冲击。
由于简化式冲击Ut的经济含义并不显著,而它是相互独立的结构式冲击的线性组合。简化式冲击Φt与结构式冲击Vt之间的关系为:A*Φt=Vt,其中A为正交矩阵。
三、实证结果及评论
1.数据的说明
本文采用1980年~2015年的年度数据,其中经济增长用GDP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用FDI表示,国内投资用DI表示。
本文对数据的检验主要是单位根检验,检验数据的平稳性。经检验三组数据都为一阶差分平稳。单位根检验后使用CF滤波法,对三个变量分别使用使用CF滤波法,消除变量中的长期趋势以及不规则因素,只剩下周期因素对变量的影响。经过CF滤波后,各变量的波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看以看出,我国的GDP在观测的时间范围内持续上升,这与我国现在的宏观经济形式相符合。虽然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GDP的增长率为6.9%,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为中高速增长水平,增长速度仍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从1980年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GDP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虽然实行改革开放但在利用外资方面仍然存在制度上限制和思想上的束缚。在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计划指令而并非顺应市场经济进行调整。此外,在思想观念上人们主张“同步富裕”,在工作中缺乏效率。同时在利用外资投资方面,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外商投资的领域有限,不能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从90年代末到2010年前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较快。在这段时间内,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运用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1992年后,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明显增加,投资会通过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促进经济较大的发展。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国内需求的不足以及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国家运用财政支出,调节经济。在2010年~2014年,我国的GDP增长放缓,一方面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的大量投资而国内的需求没有跟上生产的速度,导致近几年我国的产能过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吸引外资。在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从供给方面做出调整,生产社会真正需求的产品,所以在2015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受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形势息息相关。在1992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基本上持水平状态。1992年~1995年,外商直接投资急剧增加。一方面,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减少。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1996年~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小幅度的下降趋势。在此期间,由于我国的盲目投资在90年代中期,国家紧缩投资规模,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降低。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从2001年~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在此期间,我国的GDP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股市和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势较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2009年~2015年,外商直接投资呈现上下交替波动的状况。在此期间,外商直接投资较多的是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虽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仍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趋势。在我国投资的外商也受到本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投资带有不确定性。
相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国内投资波动较为稳定。从1980年~2003年,我国的国内投资虽有增加,但增长缓慢。2003年~2014年,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较快。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过热,吸引较多的私人投资。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国内和国外的私人投资下降,但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扩大投资,4万亿投资向世界一展实力。2014年以后,我国的国内投资呈下降的趋势。国内投资下降主要是前一时期国家的大力投资,导致我国产能过剩。此外,社会生产的产品不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即供给结构不合理,影响我国的国内投资。
2.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相关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构建一个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其最优滞后期为1。在构建好模型后采用方差分解和脉冲反应函数分析分析三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如何。
方差分解的结果如表所示:
(1)从纵向上看,在观察的时间范围内,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一直是呈递增的趋势。在前6年内,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小,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幅度不到GDP波动幅度的10%,即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对GDP波动的解释力度较弱。这主要是由于80年代,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较少,因而对GDP的影响力度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5年左右,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幅度约占GDP波动的一半,即GDP的波动有一半可以用外商直接投资解释。国内投资对GDP波动的影响开始呈上升趋势,从1996年以后,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慢慢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在9%左右。(2)从横向上看,在1992年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冲击与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较小,二者对GDP波动的贡献率约为26%,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0年,二者对GDP波动的贡献率为35%以上。之后国内外投资对的GDP的贡献率约为41%。可见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投资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它是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工具。(3)从总体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要高于国内投资波动对GDP波动的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投资中政府投资的比重较大,而政府投资会挤占私人投资,从而使国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减弱。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也会出现盲目投资,不能使投资转化成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特别是大型的企业相比国内大多企业有着更高的技术、更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策略、更为成熟的营销技巧和渠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加速经济增长,促进一国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外部手段。
在分析完方差分解后,用脉冲反应函数来了解,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和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程度及其各自的特点。
由上图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冲击与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符合相关的经济理论,即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是正向的,国内外投资的增加会使国内产出增加。但是,国内外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为正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第27年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达20000。在第36年,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达40000。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以通过资本形成、技术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还通过影响我国的贸易规模、产业结构和就业人数三个中介量对经济增长起到贡献作用。第二,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也为正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第36年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达20000。第三,从上述两个脉冲反应函数图上可以看出,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相对要小,到达冲击最大影响的周期比外商直接投资长。究其原因,首先,我国政府的投资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较低了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政府的投资主要是为了抚平宏观经济的波动,在经济衰退时,国家主要是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水利、教育等方面,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公共设施方面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有限。然后,国内私人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私人投资主要是投资于盈利性高的部门。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发展过热,一些私人投资于这些部门,房价超过社会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价格。最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国内利润高或者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在投资过程中存在技术与知识等的外溢,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幅度要高于国内投资。
3.分析结果的思考
根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于国内投资的现状,对上述分析结果做出如下评论:
(1)我国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能力有限,需要在投资主体及投资方向上进行改进。我国国内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而政府投资会挤占私人投资。近年来,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保障民生,兴建公共工程,促进就业,而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短期来说较小。我国国内的私人投资主要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投资于创新项目的资金少。在我国私人投资主要注重短期效益。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热,股市飙升至6000多点,房价超过供求平衡的均衡价格,国内的私人投资纷纷投向股市和房地产,一些中小型创新企业的融资存在限制。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私人投资紧缩。总之,我国的国内投资存在投资方向上的改进,只有投资于创新型项目,经济效益稳定合理的项目,我国的国内投资才能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长期的拉动作用。
(2)我国的国内投资存在较多的重复投资的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为应对经济不景气现象,国家会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保障居民的就业问题。公共项目的投资只能解决短期的就业问题,人们的长期就业没有保障。所以居民不会增加消费,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以及政绩考核的需要而引发的投资冲动,使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严重偏离其均衡水平。
(3)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知识外溢、技术外溢、人力资本外溢等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其优势明显。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投资受到本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不确定性。
【关键词】外汇储备 多元线性回归 岭回归法 MATLAB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本世纪后,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一位。高额的外汇储备,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为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提供条件,同时也增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安全。然而外汇储备的不断巨量累积,对中国自身而言,意味着在承担外汇占款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外债投资的风险,不可避免地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隐患,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和风险。本文从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出发,利用岭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二、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一)数据选取及处理
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巨额贸易顺差,二是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国贷款的持续增多,四是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根据外汇储备(y)的组成情况,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x1)、货物出口总额(x2)、外债余额(x3)、外商直接投资(x4)、财政支出(x5)为指标,选取1994-2013年20组数据,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年鉴》。
(二)建立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p值近似为0,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R2=0.9929,趋近于1,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但从每个回归系数的检验来看,只有变量GDP的系数通过了检验。
然而从回归系数的符号中发现,货物的出口总额与外汇储备呈负相关关系,而实际上,出口总额约高,外汇储备应该越大,系数估计的符号与实际情况不符,说明回归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复共线性。
(三)复共线性检验
(4)利用MATLAB中Regress函数拟合过原点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所估计出的回归系数即为岭回归系数βi(k)。
(5)在应用程序中通过MATLAB的画图语句Plot绘出βi(k)随k变化的趋势,再综合RSS,选择合适的k所对应的βi(k)作为最后的岭回归系数。
三、结论
从以上实证研究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以往用回归分析来研究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因素时模型是存在很强的复共线性的,因此直接用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来做会使得残差很大,模型精度较差。本文采用岭估计修正了这一缺陷,使得回归模型更准确。
(2)国内生产总值、货物出口总额、外债余额、外商直接投资、财政支出这五个因素都对我国外汇储备呈正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汇储备的我国汇储备的增长贡献较大。
参考文献:
[1]曾繁会,吕渭济.基于MATLAB的岭回归分析程序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1,(6.)
[2]郑岗.中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研究:1978-2005[D].厦门大学,2006.
中韩经济贸易往来最初是民间行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与其相似,最初为民间研究,开始于2004年;经历了两年的民间研究后,2006年11月开始进行官产学联合研究,其中,官产联合研究历经四年,共进行了五轮研究;韩国总统李明博于2012年初访问中国,同年5月,双方开始进行双边贸易协定(FTA)谈判;中韩进行14轮洽谈后,最终在2014年11月完成了实质性谈判。全部谈判涉及双方经贸往来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贸易额大,覆盖范围广是谈判的主要特征。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将谈判落实在书面上,正式签署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也为中韩两国以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奠定基础。
二、吉林省延边州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一)延边州货物出口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延边州是吉林省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鲜族自治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成果丰硕,对外经贸发展在吉林省内成绩突出。伴随着中国入世的步伐,延边州也根据自身资源的优势,加快了货物输出的步伐。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为延边州货物贸易的出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从2001年开始近八年间,延边州货物出口额迅速提升,其中,2008年达到了进入21世纪十年以来的峰值,为148,455万美元;2008年9月,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延边州贸易进程受到一定程度影响,2009年货物出口额进入回落调整期;随后,中国政府采取出口退税、再出口退税等措施,对于货物出口具有明显拉动作用,2010年至今延边州货物出口额呈现出新一轮上升期。
(二)延边州实际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外商在延边州直接投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延边地区开始引进外商在州内进行投资;由于当时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八年仅有64家外商在此进行直接投资,且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来自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第二,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良好的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为延边州吸引外资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良好的国内环境是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措施,良好的国外环境是中韩建交和珲春被列为延边地区开放城市。1992年至1996年,延边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加速上升,其中,1996年外商投资额为13,386万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第三,整体调整阶段。整体调整阶段分为回落调整期和恢复上升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延边州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回落调整期,打破了延边州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连续四年外商投资额显著降低;2001年开始进入恢复上升期,这源于中国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和延边政府实施了相关的政策措施。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延边州外商直接投资额发生短暂回落,历经一年多,外商直接投资额又开始稳步增长。第四,新增速阶段。2010年至今,延边州利用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加注重吸引外资,外商投资个数增长迅速,2013年外商投资额达到13,616万美元,签订合同数31个。
(三)延边州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延边州的全称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无论在自然山水还是人文史迹方面都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改革开放以后,延边地区的国际旅游业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体系不断完善,国际旅游业发展平稳增长,2002年底由于非典在中国蔓延,对延边州的国际旅游业产生一定影响;2003年在延边州旅游的外国人数急速下降;随着对非典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实施,2004至2009年国际旅游人数继续稳步提升;2009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旅游业需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延边州作为一个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区,更加受到外国游客的亲睐;2009年至今国际旅游人数出现显著提升,2013年旅游人数达1,104,519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22,886万美元。
三、中韩自贸协定对延边州的影响
(一)货物出口方面。货物出口数量增加,覆盖范围扩大。中韩自贸区启动后,韩国九成以上的商品将对中国逐步取消关税,2012年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91%的商品都在其中。2012年韩国从中国进口额为808亿美元;到2014年,中韩贸易额为2,905亿美元,其中,韩国从中国进口额为900.72亿美元,可以看出减税降税超过九成的幅度很大。延边州是中国与韩国隔日本海相望的地区,中韩自贸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将给延边州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等货物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市场商机,同时,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货物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改善经济建设资金短缺状况,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就业率,促进延边州对外经贸发展。延边州在技术和设备更新上相对匮乏,中韩自贸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有利于其加强资金融通,吸引先进技术;延边地区在农产品和初级产品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出口相对单一,吸引外资后可以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就业是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重要因素,2013年延边地区从业人数为270,357人,延边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增加就业,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
(三)国际旅游业方面。丰富延边地区旅游产品特色,巩固和发扬延边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扩大延边州旅游市场规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韩国在民俗方面相似,使得共通交流更加便利;旅游的发展能够将我国延边州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传播到国外,加强对延边州的认识度,提升旅游形象;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习俗更能吸引韩国游客,旅游市场需求人数不断增加。在中韩自贸协定谈判过程中,吉林省接待韩国游客的人数已经在逐年提高,2013年达到524,902人。中韩自贸协定的落实,能够促进两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延边州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FDI理论与工业化理论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所提出的,他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对外直接投资是二战以后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S.H.海默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论,也为国际直接投资奠定了发展的基石。邓宁后来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继承了先前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吸收了巴克莱和卡森等人的内部化理论,又引入了区位理论;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又是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延伸,他认为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钱纳里是以人均GDP为标准来划分工业化阶段,将此标准与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相结合,可以发现,在工业化的各个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形式是不同的。(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情况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工业化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程度下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所具有的优势,从而影响FDI的规模大小,以及决定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引进国外直接投资。
而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在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外商的直接投资也会为我国的企业带来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术和科技,具有优化产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效应,他们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辽宁工业化发展及利用FDI现状
辽宁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主要重工业基地,它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我们在深入研究FDI对辽宁工业化的影响之前,首先判断一下辽宁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也为更好地发现FDI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一)辽宁工业化进程判断及其与全国的比较。2004年辽宁人均GDP是1,968.24美元(2004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5),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辽宁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国际直接投资阶段3的1,500美元的底线,说明辽宁工业化发展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即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此时利用FDI主要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数据,从而得出能够体现经济效益、资源与环境、工业信息化等反映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对2005年辽宁和全国部分相关指标的对比,大部分的指标都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辽宁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工业企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200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67.57亿元。除此之外,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产品生产量都较前一年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辽宁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比较,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辽宁国民生产总值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工业生产总值,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辽宁国民生产总值保持着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但从趋势上看仍然与工业总产值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表2,图1)
(二)辽宁利用FDI现状分析。《辽宁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06年年末辽宁的对外贸易国家(地区)217个,对外出口额位于前五名的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其中,全年对日本出口6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对美国出口4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0%;对韩国出口33.7亿美元,增长16.9%;对新加坡出口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6%;对香港出口1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我们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辽宁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趋势来看,总体上处于一个上升趋势,尤其在近几年保持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在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82,410万美元,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40,677万美元,2004年是2003年的1.91倍。(图2)
三、FDI在辽宁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以钢铁、机械、石化等产业为支柱的重工业基地,这种产业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对于辽宁的工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结构似乎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工业化水平技术含量偏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辽宁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初期的重工业基地,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过程按照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必须经历由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高加工度化工业为中心转变,由传统产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的过程,很多辽宁传统的重工业企业仍然没有完全转型,很多低效率的重工业生产仍然在运作,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较慢,在煤炭、钢铁等具有垄断优势的行业,并没有积极利用外资,改进技术升级。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辽宁作为工业化发展的大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日趋加剧,这对于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环境问题也是一直关注的焦点,由于过去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重污染企业比较多,虽然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外商企业进入障碍多。首先,由于辽宁大型的重工业企业的性质仍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体制僵化,效率低下问题很显著,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企业并不能与外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很多国外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并不能被国有企业所运用。其次,目前外商投资虽然有很多优惠政策,但是政府的审批环节之多,低效率的审批手续还是挫伤了很多外商企业投资者的信心。
四、利用FDI促进新型工业化政策建议
我们倡导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针对辽宁的具体情况,利用FDI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是很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扩大FDI规模,改善政策环境。对于每一个省份或者地区,要加快工业化的进程,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而要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外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外商投资,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外资加快实现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优化
一、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现状
河北省引进外资中,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一直较小,其金额与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值的比例均未超过4%。如2007年第一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138万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其利用外资规模与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的情况很不相称。
从河北省利用外资的产业分布看,在第二产业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建筑业所占比重过大,平均占到总额的80%以上。
但在第二产业中,河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并不均衡,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如钢铁、食品、化工、医药、纺织等行业,而采掘业和电力、燃气及水部门所占份额很小,如:2007年投入到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为188582万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金额的78%,占第二产业的93.6%。在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大得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改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逐步上升,最近几年成为河北省整个制造业的外商投资热点。
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相比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值的比例有所提高,平均保持在13%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5个行业领域,教育业、金融业、卫生和社会福利业等其他8个行业所占比例较低。随着入世承诺的不断实现,我省服务业的门槛不断下降,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除房地产行业外,其他行业领域投资金额变化剧烈,交通运输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所占比例出现大幅上扬,2007年达到2435万美元,但主要分布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以及随之而带动的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规范可以分别从合理化、高效化、高度化三个方面来提升产业结构,使其达到优化的目的。
1.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通常只能由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来完成。因为目前,基础产业存在投资额大、建设周期较长、投资回报低、投资回收期较长等特点,己成为制约我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产业”,很多境外投资者不看好我省的基础产业。
因此,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让适当的外资进入适当的地区,才能够有效地加强该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与联系,使其结构合理化,进而有力的推动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2.外商直接投资下的市场竞争促进产业结构高效化
外资的进入会集中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地区,这些产业就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成熟的外资企业进入后,会通过市场作用加剧国内企业的竞争,将低效率的企业从本行业中淘汰出去,从而优化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高效化。
3.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一定量的资金直接流入缓减了省内生产建设资金的不足,利用这些资金可以优先购买世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进口高等级的生产原料。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带来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对新技术的积极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来提升技术水平,优化技术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系统在技术进步作用下,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演变,即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或者说是高级化。
三、河北省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为了提高河北省利用外资的实效,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的拉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步伐,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效应。
1.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建立良好的、完善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基础条件之一。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南方城市相比较,河北省无论是投资硬环境还是投资软环境都相对较差。且每年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也相对较低。因此,河北省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
2.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
目前河北省对外资的利用仍然比较注重对外资数量的扩张,而对外资质量的关注较少。对外资的利用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趋势以及区域的资源、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和引导,使外资可以投向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方向的产业或部门,更好的发挥外资在一个地区的所产生的影响效应。政府部门也应该根据发展需求,有重点的、科学的制定经济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外资投向,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3.改善河北省各地区外商投资的不均衡性
投向河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11所属市中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等地区,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金额比重较小。因此为均衡发展河北省各个地区经济,应在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工业,扩大外资投资领域,加快各地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充分借助三大港口优势,加快港口腹地经济发展步伐,并整合各地区资源,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加大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促进河北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海.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产业机构调整.硕士学位论 文,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3年
[2]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经济年鉴[M].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8
[3] 河北省统计局.2003-2007河北省经济年鉴[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