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 辩证认识

一、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

2、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

设计物理教学情境,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指导“实验探索”,体会学习乐趣

“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境: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境: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第三次创设情境: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这样创设情境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三、挖掘学科特色,展示物理科学美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四、精心设计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做深刻的思考和想象。

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内容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物理知识的概括与提炼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笔者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

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

横批:说清有奖。

于是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六、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优化

新课程改革以改善教和学的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及共同发展为目的,旨在通过改革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获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学习和领悟新课程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掌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在此,我拟从英语学科教学出发,简析如何通过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本学科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互动、群体性的活动、单独性抽查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因素。教师必须通过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的每一步骤,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独立性、体验性,与老师合作,与同学配合,使英语课堂成为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在情感氛围中进行的,知识的传播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以师生间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热情鼓励及耐心期盼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对知识的渴求及对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反之,教师哪怕有一丁点的焦躁、嫌弃与失望,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缩小乃至封闭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摒弃“权威”观点,变“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为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要给学生留有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抛弃过去的“一言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对话型”模式,采取语言激励、手势肯定、眼神赞许等手段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构建民主和谐氛围和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积极的调动,创新空间才能得到拓展。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设计主体活动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追求“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除了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外,还应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英语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语言特征、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并找出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连接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有效训练。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可能性,要创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这样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都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具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关注学法指导

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开放的、发展着的、活的系统。如何运用合乎语言的性质及合乎人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活起来,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潜能。在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教师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切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应注重引导、启发、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教师引路,学生走路”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渗透美学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求教师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由于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知识信息的迅速更新,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的功能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美育,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话题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所有要求,所选语言素材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时代感,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利用教材实现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策略目标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切感悟教材中的美。如利用风俗与习惯、道德与法律等话题让学生去体验正确的礼貌礼仪、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等;利用关注艾滋等话题让学生形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意识。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应带着学生搜集有关艾滋病和艾滋病人的信息,让他们了解艾滋病的有关知识,了解艾滋病人的生活现状,用真实的事例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对于艾滋病人发自内心的关注和同情;进而开展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的讨论。开展这些活动之后,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端正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这比老师的简单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学习完本单元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的宣传栏中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并张贴他们所起草的关注艾滋病人的倡议书。在学习旅游、环保、著名建筑、文化遗产等单元时,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大自然之美,树立珍视美、爱护美的意识,鼓励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去理解这些内容。如:(1)开展对于部分旅游景点提高门票价格及限制游客数量等现象的讨论。(2)让学生关注校园中的环保:引导学生发现食堂中的现象。就餐结束后回头看一看餐厅中的情况:桌子上全是塑料袋。引导学生算一笔账:一人每天每餐使用两只塑料袋,一天为六只。一个班呢?一个年级呢?全校呢?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校园的垃圾桶,你发现了什么?垃圾袋、胶带的大量使用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纸张被当做废料扔掉了,又造成极大的浪费。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的严重性,环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语言素材、特定情境与任务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讨论、采访、聊天、评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把单调的语言个体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这一话题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手机、个性化的书房、文化舱等活动;利用科幻小说、戏剧、文学艺术话题让学生创造科幻小说、续写戏剧等,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注重非智力因素,发挥评价功能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发展。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究一把锁开一把钥匙。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和成绩的评价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习过程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既注意语言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学习习惯的评价;还应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语交际的应用;既重视定期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学习、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要将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要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结合;要以等级制代替分数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充分发挥评价的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只有达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完美地统一,方能取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进行课堂改革和实践,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秀.从课标到课堂――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反思与改进[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3):1-6.

[2]陈芳.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1):1-5.

[3]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在课堂中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传授”的“机械者”,只是强调教师的传授,学生的接受,往往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我们多运用“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更有利于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新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要配得恰当,对学生要和蔼可亲,多表扬少批评,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营造一个最佳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完满的效果。

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观念上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由原来教师的“讲堂”变为现在的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结构转变为现在的开放式教学结构。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中,学生自己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通过努力自己发现知识并学习知识。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最后获得成功。老师在此时只能当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学生健康为本,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规则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手段等,包括教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讲解、示范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标、自练、互动、内化等作用。这两者是有机相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什么样的学法。体育教学一切方法手段都要“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教师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大多采用讲授法,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中,我们提倡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是开路先锋,是深耕之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要支持学生大胆异想,即使是异想,只要有创新意义,也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教师应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建立以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形式。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1. 坚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谬误的。它包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科学性;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和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

(1)对课堂教学认识的科学性。①搞好认识活动。要对课堂教学过程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培养人的工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全面发展的学习过程;其次,从教与学统一的整体来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以认知任务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教学观。②搞好意向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另一类是围绕着认知活动展开的激发认知活动的意向活动,即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意志倾向。意向活动虽不是认知活动本身,但它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激发、调节、维持和导向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必须认真组织好意向活动,创设情景,创设环境,创设气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③搞好评价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对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只有不断地进行评价,学生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评价要注意及时性,要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评价还要注意教育性和保护积极性,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指正要注意分寸,切不可简单粗暴。

(2)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科学的。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不允许有任何错误。这里包括教师对教材的解释,特别是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分析必须是科学的;对概念的表述要准确,对原理的论证要严密确切;对事实材料的引用要可靠,举例,打比方,画示意图等都要注意科学性。

(3)课堂教学结构应具有科学性。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是一节课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通常说的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由课的类型决定,不同类型的课具有不同的结构。在中小学,教师用得最多的课型是综合课,其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教学结构一般由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练习五个环节组成。

(4)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必须具有科学性。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手段,是解决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衡量、评价一种教学方法好坏与否,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其标准:一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二是看是否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四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目前,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谈话法、演示法(又称直观法)、参观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2. 坚持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这是因为,一方面任何教材都是依据一定的思想观点编写的;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人格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总是按照一定阶级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来教育学生,这一切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呢?

(1)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语文课就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本身含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数、理、化等理科知识本身就含有唯物论、辩证法和无神论的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各门学科渗透教育有各自的内容和特点,但都应注意结合本身的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过程统一进行,不可牵强附会地另加一套空洞说教。另外,渗透思想教育还注意适度,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

(2)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这里特别强调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

3. 坚持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师遵循课堂教学的特有规律,科学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技能、技巧。

本文侧重谈谈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性问题。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最主要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在于评议具有吸引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要想让学生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和讲授的内容,教师语言一定要流畅、准确、生动,这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2)作为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充满真情,应当是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倾注了真情实感的课堂语言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拔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使之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3)要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授知识,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活动来掌握抽象的理性知识。教师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化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它包括形象的比喻、鲜明生动的对比,引人入胜的描述,有趣的故事、事例等。

(4)课堂教学语言还要风趣、幽默、灵活、机智才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趣,精神振奋,而且能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三者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教学的科学性是根本,是基础;教学的艺术性能使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也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而违反科学性的教学是误人子弟的,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也就无艺术性可言。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国制定了有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课堂标准,旨在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发展。本文根据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实践,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小学美术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为了满足我国新课程关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其传统的、落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同时要根据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际,树立起相适应的评价观,并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为向导,明确自己的教学活动,开展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时,首先要明确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评价不是为了区别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为了使教师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情况出现。因此必须摆正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使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的进步,为学生提供发展与进步的空间。

二、评价的标准要实现个性化与多元化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标准问题。某些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在和学科无关的、普遍化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具体科目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但实际上,由于各个学科都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而且不同类型的科目也有不同的设计方法,再加上教师由于学识、年龄,以及个性特征等的不同,也会在同一科目上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

此外,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不同,对课堂教学的课堂需求也各自不同。因此,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包括教材处理、教学技巧、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练习安排,以及学生的活动等。虽然很难做到每一堂课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每一堂课都可以实现创新化、特色化的要求,并从这些差异性中反映出小学美术课程自身的学科特点与课型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特色化,完成实验教学的改革目标,进而提高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的标准要实现规范化与系统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进行课程改革的时间并不长,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上,规范性与系统性不强,绝大多数的课程教学评价活动只是局部的或是片段的实验,因而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评价标准。有些地区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和重点。一般情况下的改革都只是单纯地关注其中的某个环节,忽略整体。但是,由于整个评价活动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如果只是注重局部的改革往往会导致教学的片面性,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再加上对课堂教学评价在整体上缺乏规范化与系统化的认识,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丧失目标,无法实现改革目的。为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实现规范化与系统化,在整体上对其进行关注与改革。

四、评价标准要实现实效性与导向性

大部分学校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实效性与导向性都十分重视,在发挥评价标准的激励功能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甚至利用行政认识,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和教师的晋升与奖惩直接挂钩,把教师在某一堂课中的具体表现当成其获奖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这种激励办法只是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环节,如果失去了准确地观察、明确的评价目标、恰当的评价以及资料的收集,那么最后的评价就是无效的、盲目的,甚至还会导致错误的导向产生[4]。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行政部门与各级教研员首先要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避免根据单次教学活动作出片面的判断,而要注重对教师课堂资料的积累,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既可以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使教师对横向与纵向上有更深刻的、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改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可以使教师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现行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保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转变小学美术教师的评价观念,实现评价标准的个性化与多元化,规范化与系统化,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效性与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光俊.新课标背景下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阅读,2012.9.(09):180-181.

[2]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7):110-111.

[3]邱春华.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新课程研究,2011.224(06):123—124.

[4]解文莉.多元的评价,多彩的课堂——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7):56.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直观性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也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就高中生物而言,提高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在此主要介绍直观性教学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巨大作用。对于较为抽象的高中生物知识来说,更好地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内容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那么,如何通过直观性教学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中生物课堂直观性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性的教学,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性教学,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这个层面上说,直观教学确实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生物知识,有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都说感性认识较之理性认识而言,更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确,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切实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恰当地选择并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自然更能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而积极观察、思考。而且,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从不同层面对生物知识进行全面的感知,那么极利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让其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相关的概念、原理及规律等,从而能使学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推理,让学生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直观性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二、进行直观性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

通过上文,不难看出直观性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如何有效地进行直观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进行直观性教学。

1 直接利用实物及实验进行直观性教学

直接性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的实物及实验等进行课堂教学,而其中的实物也可以以不同方式呈现。比如,标本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际条件来建立标本室,而相关标本可以让学生进行采集并制作,以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有了这些标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应用,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知识。

此外,活用实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也是能积极体现教学直观性的重要手段。生物原本就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具体实验的演示或操作,能让学生更细致地进行观察,从而有效培养其观察能力。让其通过实验观察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生物课堂教学中所用到的实验通常有两种,即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学生的操作实验。如,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验时。教师就可有效地将演示实验与学生的操作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直观性理解及掌握:教师先通过示范,用显微镜来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如,当学生将30%的蔗糖溶液与清水交互滴到装片中并进行观察,所观察到的洋葱的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的缩小及涨大的现象,必定能促使学生对于植物的根毛吸收水分这一知识有更深刻、更透彻的认识及掌握。

通过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使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

上文所说的直接性的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实际的物体或是直接的实验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间接性的直观教学则是教师利用各种通过人工制作的模型、挂图及各类电教工具所进行的辅助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利用模型、挂图还是各类电教教具,都能有效地将相关的、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能将知识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以间接性直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为例。简要谈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确实是大有裨益的。多媒体能将宏观或微观的生物世界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能以动态的或静态的方式来展现生物世界;既可以对生物体进行整体观察,也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局部了解。且这样的方式远比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与移动规律”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及讲解:通过多媒体。将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和染色体的具体分离过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图文清晰、色彩鲜明的课件中,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直观性教学

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语言是基础。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通过教学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必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务必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晰且极具启发性,这样方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试想,在一堂课中,教师妙语连珠的讲解与枯燥乏味的讲解相比较而言,哪种课堂教学效果更佳呢?这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板书与教学语言的积极配合,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体系,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展示在黑板上,积极配合教学语言,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加深印象。可以说。板书是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积极有效地加以利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切实加强直观性教学,便于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并接受,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伟荣,传统的生物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直观性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l(06).

[2]周晶,高中生物课直观教具的综合设计与应用尝试[J],生物学杂志,1996(05).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8篇

1、硬件环境的构设

在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满足信息教学的硬件设备进行构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实施是建立信息技术的前提,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终端,大屏幕投影,电化教学网络服务系统等。同时,结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建立教学多媒体课件资源体系,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类选择,购买或者开发适宜政治课堂教学要求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实现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需要。

2、软环境的营造

在信息技术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硬件设施的软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不仅包含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包含教师作为政治课堂的教学引导者的教育能力和知识体系。为此,广大政治教师要立足于现代教育,从自我能力上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观念,包括对信息技术知识工具的使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潜移默化的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软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政治专业知识融筹在信息整合的课堂结构中去。

二、结合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来整合信息平台

1、从课堂备课来贯穿高中政治知识面

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众多知识点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情境教学、人、事、理的交互等方式,来讲政治课堂中国的关键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展示出来,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够扩大课堂知识量,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储备奠定基础。同时,网络平台的建立,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创造了条件,越来越多的课件资源和新颖的授课方式通过网络得以共享,如此一来,教师在备课时就能够广泛的收集相关教育资源,从名师名校的教学成果中吸收经验,从优秀的课件案例中借鉴新思路,从而拓宽了自身的教学视野和知识面,也为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案。比如我们在教学抽象的“哲学”知识,教师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图片进行整理,与师生之间的日常生活进行嫁接,从而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周边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贯穿“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原则

政治知识点是分散的,概括的、综合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如何能够从众多的琐碎知识中来引导学生渐进的掌握是关键问题,为此,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的特色与局限,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多媒体资料的引入要科学和有效,从而达到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比如通过引入政治案例短片的形式,来引入课堂教学的话题,并从中让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结合教师的语言介入,对本次课堂所需要展开的论述材料进行全面的融合和总结,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的意义。同时,在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作用之外,还需要对“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进行科学的把握和控制,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为此,在讲解政治知识时,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避免课堂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从而走上了多媒体形式主义的错误上。比如在学习政治中的“法律”问题时,很多老师喜欢对相关的犯罪案件进行播放,而忽略了犯罪活动背后的法律条款的意义,为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从课余时间来准备一些法律问题,并从问题中来引入实践知识,从而将法律的抽象性与现实真实性结合起来。

3、对课堂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知行结合

知识是浩瀚的,无穷的,特别是在网络信息资源大爆发的今天,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下,一不留神就湮灭在层出不穷的知识海洋里,而最后难以让学生能够对政治知识进行透彻的、有效的掌握。为此,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认识到当前信息资源的更替速度和繁杂性,要结合课堂实际,从政治教材出发,围绕相关知识点来不断融入新的知识,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在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选择,做到知行结合,比如在讲解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区别时,要通过具体的知识内容,如人大代表会议,的相关视频资料或新闻报道来说明,以实现对学生认识的厘清和分辨。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