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 构建 知识经济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只有变革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终身学习思的理念,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从而构建学习化社会,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学习型社会的兴起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个人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成为了竞争中成败的主要因素。人们的劳动方式已经由体力劳动为主向知识劳动、脑力劳动转变,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脑力劳动者。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就业模式,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1】。这就预示着缺乏学习能力的个人、组织、企业等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受失败。因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在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将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冲破了义务教育的时间要求,每个公民都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学习,从而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终身学习,将学习当成一种不间断的活动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大家应当把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2】。人们学习的模式也由单一的学校学习变得更加多元化,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建构学习型社会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应当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学习知识单纯的视为继承前人的智慧,这种观念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竞争需求的,只有创新性的学习才符合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积极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使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世界各国掀起了热潮,党的十六大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目标。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很必要的,首先,对于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其次,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普及。最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全民素质。

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途径

(1)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

我国的教育模式使人们对学习和教育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淡薄了人们对学习与社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认识。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深化教育改革,具体而言,在管理、投资、办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地方的实际问题,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情况的规划,将教育改革层层推进,逐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同时,还应当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摆脱学校学习传统模式的束缚,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基地。我国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和吸取国外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丰富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逐步实现我国从传统的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同时政府部门法律法规也要监督教育体系的完善,维护社会成员学习的环境。

(2)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

社会成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渐营造出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学习型社会以个人为辐射点,逐步扩大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最终构建成学习型社会。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性的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由学习能力决定,因此,只有不断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养成不间断学习的习惯。当社会成员的学习意识得到加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提高全民素质,从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科技知识的能力,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才能避免成为“功能性文盲”,才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办公设施。

(3)加大教育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政府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运用行政手段、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才能推动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才能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落实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法制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法的颁布和运行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依法治教的新轨道。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够,如教育设施简陋、教师工资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五、结语

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强,使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第2篇

会计是指对具体经纪业务进行计算、记录、收集他们的有关数据资料,通过加工处理转换为对管理者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会计工作在提高经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换;其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

学习好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好书本里的各种会计知识,而且也要认真积极的参与各种会计实习的机会,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对会计工作还不熟悉的大一的我,通过这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我学到了很多专业上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社会的认识,渐渐熟悉了会计业务的程序和如何同同事交往,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 。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才,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的竞争力,也应该严于自身素质,平、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于是,本学期初,我们乐于参加了学校的活动。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的根本特征是: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型工人”是知识社会的主力军;学习和教育将成为知识社会的中心;“创造性鸿沟”将会加大;道德问题将会凸现,社会不平等将会加剧。知识社会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但要面向知识社会,做知识社会的催化剂,而且还要能超越知识社会,做知识社会的应对者。这一要求应该成为教师职业的最高理想

知识社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同时也是毁灭的力量,即知识既可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增进繁荣,也可能破坏和瓦解社会的秩序,因而是每个社会都要警惕的。“教育将成为知识社会的中心,学校将成为知识社会的关键性机构”。因此,促进知识社会的发展、应对知识社会中的问题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使命,当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教师的核心使命。

一、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1.知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知识。贝尔认为,知识社会是社会的一种经济上的转型,即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业经济转型到劳动力中的多数高度集中于服务、思想和通讯的后工业经济。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并且将来也会是知识。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出来的,两者都是“知识”在其中的实际应用。卡斯特尔斯认为,在工业发展模式中,生产力的主要来源依赖于新能源的引人,依赖于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人们分散使用能源的能力。但在新的信息发展的模式中,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则依赖于知识时代的技术,依赖于人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与符号化的交流能力。

2.知识社会的主力军是“知识型工人”。德鲁克认为,知识型人才是知识社会的“原型”,他们定义了知识社会的工作能力,也体现了知识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承诺。在知识社会,知识工作者虽然在数量上不如社会其他群体的成员那么多,但新型知识社会的特征、社会领导阶层的构成和社会分布状况将取决于知识工作者。他们可能不是知识社会的统治阶级,但他们已经成为领导阶层仁。知识型人才的特征是博学多才、知识丰富。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形式、内容、含义和责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学习和教育将成为社会的中心。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我们正在进入学习型经济过程中。在这种经济中,个体、公司、地区以至国家的成功,将更多地反映的是其成员的学习能力长斯特尔斯认为,在未来,最好的工作是那些受过高水平的教育并且也能提供机会使别人获得更多知识的工作。教育是提高劳动质量的关键。吉登斯认为,“投资教育”是“政府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财富)重新分配的关键与基础”。有鉴于此,目前的新加坡政府已意识到,国家未来的繁荣不是依赖于教育其国民使他们掌握某一特定经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他们学习和应对变化的能力,是使他们在未来面临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或经济衰退时,能够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再培训的能力。

4.“创造性鸿沟”在知识社会将会加大。霍默认为,独创性是指具有能够解决实际的、技术的和社会问题的理念与能力的一种行为。虽然我们需要更大更多的独创性成果,尤其是在今天的复杂的世界中,但我们所能创造的却远远要少于我们对独创性的大量需求。对独创性的迅速增长的需求和供给的不足之间的落差就是“独创性鸿沟”。在知识社会中,例行公事是敢于冒险的敌人。

5.道德问题在知识社会中将会凸现。知识是知识社会发展的关键,而社会部门不会对知识的凝聚力发生影响,这就使得经济利益再也不能将所有的其他问题和利益整合成一个整体。在知识成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后,被整合在一起的各种利益开始分崩离析,非经济利益逐渐成为新的多元社会的首要问题,而政治的首要内涵则越来越多地不是“谁得到什么?”而是价值观。经济问题可以妥协,但道德问题却很难妥协。“半块面包仍然是面包”,但“半个婴儿”却只能是尸体,“半个频危物种”只能是已经灭绝的物种。

6.不平等的加剧将导致世界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对抗。知识经济正在加大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同时也拉大了这些国家中的贫富之间的差距。饥饿和贫困的人们被繁荣的西方社会排除在知识经济的利益之外,产生了绝望、憎恨和仇恨的情感。全球化使得不能分享全球化利益的民族和地区转而向内,即从自己的文化、宗教和种族中寻求意义和特性,这将导致世界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严重对抗。世界主义热烈欢迎文化的多元性,而原教旨主义则认为多样性是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就是暴力,这是“9 .11”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教师要做知识社会的催化剂

作为知识社会的催化剂,教师必须做到:

1.促进深层认知学习。知识社会的教师要能够使所有学生达到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的目标,要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并能与他人有效地进行交流,而不是将知识当做让学生记忆的东西。

2.学习用在自己学习时没有使用过的方式进行教学。认知科学的新进展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与自己做学生时被教的方式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包括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元认知技能、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基于脑科学的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多元智能以及不同的“思维习惯”,同时使用多样的评价手段,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技术,以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3.投身于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知识社会对教育的不断更新的需要使得教师必须投身于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之中,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能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

4.在团队中工作和学习。教师工作的空间是个大的工作团体,而不是处在小的组织中。在复杂的、迅速变化着的知识社会,教师的专业工作和专业学习不能单独一个人完成。所以,教师团队或专业学习团体一起讨论、共同协作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5.将学生家长当做学习的合作者。在知识社会中,重要的是要让家长成为学校向学校以外延伸的学习网络中的一部分,是让教师扩展他们的专业意识,以使其能包括这些更广泛的学习伙伴。

6.开发并吸取集体智慧。有效的团队学习、问题解决以及共同学习需要一种高水平的“情感智力”。情感智力包括: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别人的感情具有移情能力;能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以不使其失控;具有激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具有将前四种能力付诸实践的交际能力。这些能力能让教师改进与同事的关系,从而建立高效的团队,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总之,对集体智能的发展和分享,将成为全球经济中安全的最终保证。

7.培养变革和冒险的能力。知识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信息迅速增长并在全球持续传播;金钱和资本无情地流动;组织不断地进行着结构性的调整;政府政策摇摆不定。这些都使得知识社会中的教师必须发展自己敢于冒险和善于应对变化的能力,如此才能在面临新要求、新问题时担负起调查研究的责任。

8.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信任感。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如果想取得进步,并对所在学校产生影响,他们就必须学会“专业信任”。专业信任是教师对工作的积极的共享,是持开放态度的互惠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信任对他们来说是并不知名的人,是信任自己不熟悉的人,是信任那些其可预见性和可信度均未经过多次证明的人。

三、教师要做知识社会的应对者

作为知识社会的应对者,教师必须做到:

1.促进社交学习,增强责任感,培养个性品质。教师应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培养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对世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己优秀的个性品质。人在交往中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的选择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而承担自己的这种选择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因为,只有负责任的行为才是人际交往中的健康的行为。

2.学习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变单一的互动关系为持久的结合或联系。良好的关系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从情感上投入学习时,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因为最简单的认知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活动一砰静专心的情感状态。教师要热爱学生,并和学生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教师还要和家长、和其他学校成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处于一种放松的平静的状态,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3.发展世界认同。关爱的对象常常始于你认识的人和你所看到的人,而世界认同则要求关爱那些处在我们的视力范围之外但却不可以被排除在我们关注的范围之外的人。这是因为,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一种复杂的互为因果的交互作用,它既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也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发展世界认同就是为了形成一种世界性的良性的循环,从而使不同种族、不同肤色和不同地域的人大家共同致力于人类与社会的进步,并共享世界繁荣所带来的福扯。

4.致力于持续的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个体自主的专业发展不仅涉及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教师也在培养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日益成熟,同时也发展其他方面的优秀品质,以使自己的学校成为道德的共同体。在这个道德共同体中,教师之间拥有相似的教学价值观,共同的教学价值观可以把教师和教师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使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5.在合作团队中学习和工作。在知识社会中,教师要在彼此协作的团队中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一起工作。作为一个相互关爱的专业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要能够经受因意见不同所带来的冲突的考验,要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6.加强同学生家长和家长团体的关系。教师需要从家长身上和从社区中学习很多东西。向家长学习,从社会中学习,首先就需要同家长和社会建立起一种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而不能将家长当做政府要向他们提供服务、而教师则可以对他们加以干预的对象。

7.提高情感理解能力。情感理解能力是指自己对他人的感受能够感同身受的能力。教师的真正的情感理解能力依赖于教师同他人之间的良好的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容易与他人产生“情感误解”。另外,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善于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移情就是一种增进理解的好办法。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是通过对自己的“七情六欲”的把握来增进对对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移情当然也就能办到了。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1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4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提升;女职工素质;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女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女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当一部分女职工不同程度地在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将对女性的思想、心理、文化和技能带来极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一、提升女职工素质是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需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两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例如:在企业女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方面,一方面女职工总体数量少,另一方面女领导干部任职层次低,副职多,正职少;党群宣传干部多,经济部门少等。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中对女性不正确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了女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愿望。

二、提升女职工素质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女职工担负着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双重生产任务,女职工素质的高低、身心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和我们民族的发展,这两副担子一肩挑,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女职工是在肩负着生养子女和操持家务的双重重负下又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女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提升女职工的素质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三、提升女职工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平安社会的坚固防线,也是未成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女性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一个家庭主妇的素质对她的父母、配偶和子女都有巨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直接影响着三代人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家庭的和谐程度。所以,提高女职工素质,发挥女职工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提升女职工素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人力资源将发生重要的变化,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国社会,女职工在企业中往往占据半数的比例,不少女性在重要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女职工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整体员工素质的高低,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随着高新技术的运用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往在体力上弱于男同志的女职工将迎来发挥女性优势的崭新舞台。她们将通过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更具亲和力和良好团队意识等”个性素质和性格特点,更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因此提升广大女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快引导和培养知识型员工,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需要。

五、提升女职工素质是迎接市场经济挑战的需要

市场经济向女职工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从长远看,机遇大于挑战,市场经济不排斥妇女,而是优胜劣汰。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女职工素质的提高,社会将为女职工提供更多的机遇,使女职工流向能够发挥自己认真、细心、耐性强等特点和专长的职业岗位。认清并把握这一发展变化趋势,加大女职工知识化进程,优化知识和文化结构,提高专业技能,调整心态,以新世纪新风貌迎接新挑战,不断提升女职工的整体素质,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大力提升女职工的素质是迎接市场经济新挑战的需要。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第6篇

社会的发展中风险是一个破坏和谐的因素,从美国的911事件到印尼的地震海啸,让我们触目惊心的感觉各种风险事故对人类社会的破坏,给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安定,是社会发展中一个极其不和谐的因素。作为以风险作为经营对象的保险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强调指出,要把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保险业发展的着力点。

理性认识保险的职能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保险的职能和社会功能

保险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怎么发挥作用与保险本身具备的职能和社会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看法保险具备的基本职能是分摊风险、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这是保险本身存在的基础,同时保险在经营中围绕着补偿和给付职能对风险实行的控制和对资金进行运营使得保险还具备防灾防损和融资的派生职能,不管是基本职能还是派生职能都是保证保险的经营的目的得以真正的实现。而保险的社会功能是保险在经营的过程中,客观上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一种稳定和促进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保险这一行业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即保险业的间接作用。表现为保险在实现其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在宏观上对社会、国民经济总体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微观上能对企业、家庭和个人所起的保障作用。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强调保险具备的“社会管理”功能,就是保险经营中为更好的实施其经济补偿职能降低承保单位的风险,为企业或个人进行风险识别和控制等管理服务。这样保险公司间接上和客观上可以为政府管理分忧,为社会稳定出力,为经济建设护航,为小康社会保障。这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社会生活,对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在理解保险业在和谐社会发挥作用时,是指其社会管理功能的实现,而社会管理能的实现是有赖于保险职能的充分实现。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过“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他提出:“每个人都在力图运用其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社会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是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要追求的东西。而由于追求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的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为大。”我认为这段话对我们在如何发挥保险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作为一个商业企业,保险业所想的不是它自身能起多大的作用,而是立足于本职工作,按照保险经营的原则和原理,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消化社会风险,给社会最大的保障。也就是说,保险能发挥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必须建立在其基本职能的实现,通过基本职能的间接给社会创造福利。

当前商业保险在基本职能没有能够很好的实现导致社会功能发挥上的缺陷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保险不可能应对所有的风险,它只能在其商业的领域,运用商业的手段实现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损失分摊的机制。然而,当前我国商业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产品和服务上、在各个经营环节上都没有使得保险这一风险分摊机制的基本职能充分的实现,表现为面对社会日渐增加的各种风险保障的需求,保险没有能够提供充足的产品,风险的防范和处理有很大的欠缺,资金的投入和运用能力不足,导致保险基金的壮大没法保证,直接影响到保险业的补偿能力;承保能力和分保能力有限,影响对风险保障范围。等等。保险基本职能的不充分实现,客观上限制保险的社会功能发挥的。而保险职能不能充分实现的原因有:

商业保险首先是一个“企业”,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获取利润

商业保险其商业性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即以最小的费用、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在这样的目标下,各个保险公司有其相同的行为特征,在市场的选择上,更多的考虑经济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而屏弃落后地区;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上,更多的注重赢利性产品;不开办或者停办亏损性业务;在风险选择上,注重低风险的产品而回避高风险的产品;在业务开展上,更注重高端客户,忽视低端的,投保能力弱的客户。根据统计我们注意到,2004年,差不多每个月都有外资公司在内地开设分支机构。除了个别公司进驻成都市场外,几乎清一色的外资公司都选址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从产险业务发展来看来看,70%的保险业务集中在车险业务上,传统老三样(企财、货运、机动车保险)占到85%以上,而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财富增值的主流显然不是只集中在这个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0%,但是农业保险由于风险极大而使保险公司极少涉足,加上农业再保险体系不健全,以及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交纳保费能力有限也制约了农业险发展。使农业保险成为商业保险公司的冷落险种。

这样的导致的后果是保险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整个社会保障水平的不均衡,在很多极需保障的领域,在广大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以及收入水平低的民众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这些领域、地区和人民极需要最基本的保障,保险的社会福利在这些地区和民众中得不到实现。从而导致保险的社会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

保险在我国得到充分发展也就二十多年,在产品开发、承保,分保业务上以及资金运用上都有很大的欠缺,使得保险人在风险承保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保险的保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保险人能提供能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产品,并且能提供保险的附加服务。这对保险人开发研制产品的能力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而我国的保险业在保险的技术水平上,我国保险业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首先体现产品开发能力的不足,我国保险业的险种条款单一,雷同性极大,相互克隆的情况严重,面对社会各阶层各种规避风险的要求,保险产品开发的能力薄弱,导致保险产品的供给不足,从而保险的社会保障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而在资金运用上,由于法律的限制以及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上的欠缺,以及对外来风险缺乏防范和应对手段,没有能够很好的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和升值,例如前几年由于利率下降造成的利差损降低给某些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从而对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给付职能的实现造成影响,妨碍保险保障功能的发挥。

保险意识淡漠和保险需求的特殊性制约着保险面的展开。

去年沙河“11・20"矿难中,遇难的70名矿工中仅有8人参加了商业保险,包头空难中也仅有25名乘客购买了航空意外险,人们的保险意识之淡漠可见一斑。然而在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空难中,100名乘客几乎都有数百万美元保额的意外险。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均保单多达5至7张,而航空意外险购买率超过95%。两者相比不难看出,国人缺乏风险防范的观念,保险意识亟待提高。

保险作为一个保障性的产品,与其他产品和服务有着非常不同的特征。而在其交易中的非即时结清使得投保人对其付出的保险费的意义或者获得的保障难以清晰的了解。因此,淡漠的保险意识制约着保险需求从而制约保险业务的发展。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不过二十多年时间,在这一发展期间内,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还是非常有限,对保险缺乏应有的了解,表现在保险的深度或者是密度上,我国的保险密度只有332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0,也低于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因此,除了经济原因,社会保险意识也显得非常的重要。我国的保险保障范围和参加保险的人数有限性导致保险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在保险的发展中,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某些保险人的急功近利,以及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聘用不合格的人,保险诚信经营出现危机,使得保险这一风险分摊机制被社会大众所误解,对人们的保险意识的提高起了相反的作用。

保险业如何更好的发挥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作用

保险业的充分发展是发挥保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从重新整合保险资源的角度,充分发挥保险资源在社会所起的保障作用。目前我国的保险发展体现出来的矛盾是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二者的结构性失衡制约着保险业的发展。使得需要保险的都能得到适合的保险保障,要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我认为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促进潜在需求转化有效保险需求,提高保险意识乃保险业以及全社会的需要

所谓的潜在需求,是一种由于对风险的厌恶所产生的回避或规避的需要。但是潜在需求不是有效的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有效的需求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欲望,二是满足欲望的能力,即经济能力。产生购买保险的欲望是首先,这种购买的欲望必须是人们观念中的对风险的主动采取的规避手段,即有赖于民众的风险意识。必须提倡"全民风险意识"。 中国经济生活和民众中缺乏风险意识。只有风险意识增强了,与风险意识相联系的保险意识才能树立起来。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是中国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转化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尽管蕴藏着巨大的保险需求,但将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保险需求,从而实现保险业的大发展,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自发的过程,需要意识形态的根本转变。

a风险意识的提高有赖于政府和保险公司的积极参与

风险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客观上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才能克服。构建和谐社会,这决不仅仅是为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增长需要,这是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大力倡导全民风险意识,既是保险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提高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并不是一句空话,应该从不同的层次对保险深入民心做不同的努力,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是从风险意识的角度提醒民众风险的防范,把唤醒民众的风险意识作为一个纯公共产品而纳入财政计划。而作为保险经营者的角度,因为风险意识保险意识与保险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保险公司应该有所行动,应重点在于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

保险的宣传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宣传,目的是向公众传递公司差别意识。二是保险知识宣传,目的是提高民众的保险意识。对于第二种宣传,具备行业普遍性,不应该由各个公司小打小闹的宣传,应该有专门的部门、人员进行在全社会范围对民众保险意识系统的、全面的策划和长期的推广。这个工作可以成立专门的提高民众保险意识的宣传基金支持,由各公司交纳,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进行运作。

b保险宣传应该客观理性,还保险之真面目

首先,重新树立保险的正确形象,对保险的基本知识做理性的解释而不能任意夸大其词,这样不但不能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反而容易造成人们对保险的误解,尤其在保险信用缺失今天,诚信建设体现在保险的宣传上,就是还保险本来面目。其次,让保险产品通俗化,让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让保险销售简单化,让人们的保险需求更加容易满足,真正变成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保险人要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实现保险产品的供给能力的扩大

根据一些学者的预测,保险供给能力都存在缺口,且有扩大之势。同时,不管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供给能力都不能满足保险需求的需要。靠供给拉动需求,其作用的空间是有限的。目前我国表现为一种带有供给约束型特征的一种市场的不均衡。

要解决保险市场的矛盾还要从供给角度入手,保险业除了要有足够的保险基金积累、充足的赔付能力、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控制度,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保险业,当务之急是设计更多的保险产品满足保障的要求。

a从供给的方面把市场做大,应该把握准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的要求开发新的产品。

目前,我国保险供给不足,保障比较薄弱的是以下几个领域:

养老保险领域。越来越多的个人、家庭和企业开始把商业保险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健康保险领域。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50城市的保险需求调查,居民对健康保险的预期需求高达77%;在农村保险领域。如何从制度上解决八亿农民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责任保险领域。近年来相继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威胁,对责任保险的需求更加迫切。

因此,从以上社会迫切需要的地方作为保险人新产品研制开发的主要方向,扩大保险产品的供给。

b加大保险产品的开发激励必须要注重产品开发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认为,商业保险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行事,所投入的必须能取得相应的回报,投入才是合理的,可延续的。产品的开发也是这样,当保险人能从产品的开发当中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所投入的科研费用才能回收,或者说能给开发公司带来利润。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第7篇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具有职业技能的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大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积极改变自身指导思想,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校会计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发展。然而,毫无疑问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最终导致学生在会计方面的学习水平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总之,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很多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思维,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影响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会计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会计改革的深入也使中职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

(一)中职会计培养人才的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根据国家规定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可以在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研究机构等组织或部门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工作人员和能在本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会计人才。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中职会计教育确定其教育目标为能够从事会计职业的专业会计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毕业的会计学生却并不受社会和市场的欢迎,究其原因就是中职学校现行的教育目标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不适应。

(二)中职会计教育过分注重技术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

毫无疑问,会计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管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它涉及各种专业法规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当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一方面,社会需要具有更高素质和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事实上,很多学生所真正学到的会计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在遇到新变化和新知识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应对和解决,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很多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三)会计教育过分强调与各种资格考试的衔接

社会的发展使人才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很多学校为了促使学校能更好的,更容易的就业,把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与各类会计资格考试相关的模式,都是为了学生能考取会计证或注册会计师,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进行实践,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教育方法也导致学生所接受教育的面变得越来越窄,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三、关于会计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国多数中职学校都积极的采取措施促进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会计教育在这段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中职学校在会计教育创新者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可以通过改革专业设置,革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会计教育的创新。

(一)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急需大量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会计人才。因此,中职学校会计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应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培养会计人才。同时,在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前提下,中职会计教育也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合并或撤销那些不宜设置或已经过时的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

(二)中职会计教育创新要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下功夫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关键环节。关于中职学校跨级的课程设置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要谋求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中职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的过程整既要对会计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也要对语文,艺术和政治等相关科目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例中去,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

(三)强化师资队伍是中职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会计专业,学习会计和掌握会计知识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学校当前会计教育的师资队伍中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亟待提高。因此,中职会计教育在创新教育的时候要充分了解老师的教育能力,做到科学安排老师教学,并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条件。同时,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培训班和推荐老师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另外,科技的发展也促使中职学校在会计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等资源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过程中的作用。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急需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才。为促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中职学校在会计教育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和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晓英. 深化会计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2]周红娜. 中职会计教育的状况分析及改进办法[J]. 辽宁教育形成学院学报,2008(12).

[3]陈淑萍. 试探新世纪会计教育的创新[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第8篇

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科学知识不断被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人的素质和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人是无形资产,在整个生产力要素中人是第一生产要素,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得以开发和利用。现今社会,从高科技研究开发到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技术知识在生产中的运用以及知识的沟通和服务,都离不开人。因此,我们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当前,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力资源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要面临着知识技能的不断革新。在信息社会中要求劳动者要不断的更新劳动信息,通过不断完善知识技能来适应企业的发展。只有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员工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达到社会的需要。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要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地位,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积累来代替物质资本,这样才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提出的要求

1.对知识信息的快速反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与技术的全球化发展逐渐加深,市场、产品、观念以及经营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创建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化的视野和强竞争力。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谁拥有的知识越多,谁就会越有价值,谁就越能创造价值,企业的知识资本就越大,其生存能力就越强。企业只有拥有不断发展的高效的人力资本,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动权。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必须以知识资本为基础,为企业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2.能够发掘和挽留优秀人才。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创造高效益的基础,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知识资本,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发现、挖掘和留住人才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共享权利、共享信息,为当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创造发掘和挽留优秀人才的途径。

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创新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紧跟世界科技进步的脚步,全面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最大限度的加快知识的创新和理论革新,形成创新体系。只有这样,人力资源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三、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认识

1.从传统人事管理向人才战略管理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对企业人事工作的基本管理活动,它的管理职能仅仅满足于招聘新人、调配员工、工资管理等日常事务活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与实施的管理,包括以选人为基础的招聘与选拔系统、以用人为基础的配置与使用系统、以育人为基础的培训与开发系统和以留人为基础的考核与薪酬系统。只有建立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时分析内部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市场的供求状况、来自企业外部的机遇和威胁等重要信息,制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进行组织、实施和控制,才能使企业健康有序、持续稳定的发展。

2.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规划人才资源战略研究,将人力资源的培育与引进由重数量向重层次、重质量转变,切实解决人员富余和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招聘人才时必须符合岗位条件,从源头上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改善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不高的现状。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技能,进行分类指导和培养,通过带薪学习深造、企业内部培训、岗位锻炼提高、个人自学成材等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育。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尤其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水平。

3.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科技和创造力,创造这些资源的生产者是知识型人才,企业成败的关键依赖于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利用科技信息的知识型员工,他们逐渐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首先着眼于知识型人才的开发与利用,树立“知识管理”的思想,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意识、共享意识和效益意识。着重于人才思维方式的再造和创造性才能的培养,培养员工的洞察力、创造力、判断力,使员工能够熟练运用科技、信息、知识和准确的判断力来为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作出正确决策。